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学生

2022-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学生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同课异构”

【评析样本】

经志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三位名师教<老王>为例》(《语文建设》2012年第3期);吴雁驰《旨在教学创新的同课异构》(“语文建设”2012年7—8);刘祥《“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语文建设》2012年7—8);褚树荣《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定风波>小、初、高同课异构为例》(《语文学习》2012年第10期);李金云《也说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2B);陈杏留《高中新课改下语文“同课异构”教学初探——以<项链>为例》(《语文学刊》2012年第4期);李文广《和而不同——同课异构的本真要义》(《湖北教育》2012年09期);孙德芳《同课异构: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途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7月);周冬祥《同课异构的学理分析与策略选择》(《湖北教育》2012年09期);王扣锁《同课异构在教学中实施步骤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9期)

新课程实施十年来,“同课异构”逐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研究方式。梳理众多研究文献,我们发现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同课异构”的研究(即对“同课异构”本身的研究),一类是基于“同课异构”的研究(即从“同课异构”中获得了什么)。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这两类研究依然受到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现围绕大家研究中出现的几个热点问题对相关样本加以评析。

一、为“同课异构”正名

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同课异构”的内涵,历来都有不同的认识。大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同课”的含义是什么?“异构”主要是“构”什么?“同课”与“同文”是否应该区别对待?在《也说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2B)中,李金云老师总结了关于“同课异构”的代表性观点,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同课异构”的“异”不只是教学方式的异,更是教学内容的“异”,因为“教什么”优先于“怎么教”。 “同课异构”是教师面对同一教材内容,基于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针对不同选文功能的确定,服务于不同学情,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教学实践。但是,在《“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中,刘祥老师提出了“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的疑问。刘老师认为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具有了课程属性,必须接受教材体系的制约,要根据课程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因此,“同课异构”的教学目标必须沿着相同的方向。孙德芳老师《同课异构: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途径》中也提到“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同课异构”概念方面,大多研究者都是围绕着“同”和“异”展开讨论,但是,至今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结论。对“同”和“异”的思考,也成了认识“同课异构”绕不开的环节。在这个问题上,季勇老师在《同课异构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常态》(《师道》2012年第7期)中的观点“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确定不同切入口和突破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则缺少了对“同课”内涵的关注。此外,周冬祥老师在《同课异构的学理分析与策略选择》中从“学理分析”这样一个较大的视角来认识“同课异构”,周老师认为从教育学角度看,“同课异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流程,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不同方向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同课异构”是人的个性心理得到尊重的具体体现;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同课异构”是以不同的教学实施相同的课程。这为我们认识“同课异构”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方向。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课程的“同课异构”更为复杂。当下语文学科开展的“同课异构”研究,大多数情况下与数学、外语课的同课异构研究有质的区别:后者主要聚焦于教学层面的研究,比较哪一种“教学方法”更合理有效;而前者聚焦于上位的课程层面的研究,首先要研究“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然后再研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如果课程内容确定不合理,那么教学方法即使选择得很好,教学效率也不会太高①。

综合起来看,大家对“同课异构”中的“同”和“异”的基本看法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教材内容同,教学设计异”;二是“教学目标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异”;三是“教材内容同,教学内容异”;四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教学方式异”。由此可以看出,“同”与“异”的内涵成为了实际上争论的焦点。

很多教师认为“同课异构”的重点在于“异构”,往往更加关注课堂中教师展现的不同的教学风格,研究什么是“异构”,“异”在哪里。这样往往容易使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活动很精彩,学生参与的积极度也很高,课堂看似有声有色,可是大部分课堂活动都是形式化的。我们认为需要从理清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去正确认识“同课异构”。

1.需要明确“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为什么在解释“同课异构”时会出现这四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是混淆了“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概念。长期以来,“教材就是教什么”“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这种说法甚为流行,语文教材(语文教科书),成了“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代名词。所以,理清“同课异构”认识的首要问题,就是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区别。王荣生教授对这两个概念做了较为清晰的辨析:“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作为‘例文’‘样本’‘用件’类型的选文,定位于这个层面。语文教学内容,则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②

2.需要对“同课”的含义作出相对明确的界定。“同课”中的“课”指的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内容”呢?在很多公开课或教学竞赛中,往往要求教师们对同一篇课文展开教学,参与者在课后将对其实际的课堂效果进行点评。可是这样的活动并不是“同课异构”。一堂语文课需要考虑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我们有了确定的教材,确定的课文,并不意味着有确定的“教学内容”,而“教什么”的问题,就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问题。“同课异构”的“讨论交流”阶段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是“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展的前提,也是其意义所在。选“教学内容”作为同“课”的内质,这样有利于对教师专业素养、语文教学实效性和学生发展进行全面的衡量和比较。

3.需要把握确定教学内容的学理依据。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重视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同时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随意性的现象。如何在丰富的文本内容之中准确地选择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课程特征、文本特性、学情特性。首先,语文教学内容的“合宜”应该以语文学科性质为底色,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以此作为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方向。其次,应该依据该文本的特性,挖掘“这一篇”文本的阅读价值。根据文本的语体层、语象层、语义层“多层次结构”来确定教学内容。最后,还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才能真正地开发、创造出有价值的、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4.需要进一步揭示“异”和“构”的本质。“同课异构”的“异”就是寻求“不同”,寻求课堂的创新。“求异”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不可为异而异,最后还是要“殊途同归”。那么,“构”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同课异构”,不被称为“同课异法”或是“同课异式”,这说明“构”不仅仅指教学方法或教学方式。一堂语文课,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料的呈现……“构”应是这些因素整合的体现,“构”的本质在于“怎么建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和“构”存在着相互的协同性,“同课”是前提,“异构”是手段。“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活动,不论是以上提到的哪一种组织形式,关键都在于确定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呈现不同的课堂教学形态,从而引发参与者的比较、反思和追问意识,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细节、教学效果和教学风格等方面引出参与者更多的感悟和思考,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益。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同课异构”不是“同文异构”,它应该是为教师或专家提供的一种课例行动研究方式,其核心内涵是指语文教师根据课文体式和学生学情,寻求相对确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现有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异构”出有效的语文课堂。

二、“同课异构”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同课异构”的作用,孙德芳老师在《同课异构: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途径》中做了阐述,孙老师认为“同课异构”展现了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文本理解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同课异构”可以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养成。

许多教师对于“同课异构”的最大的感触或许就是活动之后带来的教学反思了。有一部分教师通过观摩“同课异构”课堂,得到了教学方面的启示。这也是“同课异构”的意义所在。另一部分文献就记载了从教学观课到获得启发这一过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三位名师教<老王>为例》中,经志芹老师通过三位名师的“同课异构”阐述了如何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的关键在于以课标为统率,根据学生学情和文本特点,将教学内容整合到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实现有效教学。解决了如何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的问题,将使我们的课堂避免知识的零碎化,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而褚树荣等老师《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定风波>小、初、高同课异构为例》一文则向我们再现了“同课异构”课后交流讨论现场,使什么是学情以及如何基于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得到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还对文化教化、直观教学、朗读教学、资料引用、学习对象等诸多关系作了梳理。这是“同课异构”一次很好的示范,它擦亮了教师间智慧的火花。在《同课异构精彩纷呈,多维碰撞别样收获——观摩12位教师讲授<荷叶 母亲>有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中,张聪慧老师从12位老师的“同课异构”中对《荷叶 母亲》的题目、字词、主旨、语言赏析、仿写等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和探讨,发现教学问题,得到教学启示。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观摩了大量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之后,将对教学具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诗意语文与实用语文的碰撞——对<答谢中书书>的同课异构的思考》(《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8月)中,王琴儿为我们呈现了风格迥异的语文课堂,一个充满诗意,一个讲求实用。同时,王老师对本次同课异构进行了反思,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变“学会”为“会学”;文言阅读教学应建构多样的教学内容;“同课异构”,“殊途”为“同归”,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其实,我们在感叹不同教师精彩纷呈的教学组织之时,应该考虑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都应该落实好这两个方面,教出真正的“语文味”。 陈杏留老师在《高中新课改下语文“同课异构”教学初探——以<项链>为例》中对“同课异构”做了亲身尝试,设计了不同于以往的《项链》教学过程。陈老师实现了“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这一命题。但是,这真是“同课异构”的“真正面目”吗?设计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教学重点,或许完成了教师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但是,这样的方案是否最有利于学生,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恐怕还是值得反思的。所以,“同课异构”绝不仅仅是“进行不同的设计和教学”这一个环节。

以上分析的几个样本主要内容集中在:基于“同课异构”的研究。即教师和研究者从“同课异构”中获得了什么。在这里,“同课异构”实际是作为一个平台或研究方式,教师通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实施的比较和观摩,试图去寻找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立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整体发展开看,“同课异构”作为新兴的教研活动方式,已经越来越受中小学教育的关注,其核心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的知识、能力、素养不断积淀、更新、演变的过程。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展开个性化的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而“同课异构”正是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其促教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很多时候教师教学总是依据教参和既定的课程标准,很少主动地开发课程资源、研究语文课程,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组织实际的课堂。但是,教师才是最了解学生的。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师应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讨论交流,共同研究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个过程正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教师为了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会主动地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课后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判断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编写的利弊,更好地理解编写者意图或者是提出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不仅仅是执行者,更是研究的主导者。这就是主体意识的觉醒。

2.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同课异构”活动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它能够较为明显地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每个教师都具有独特的个性,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处理问题的方式,展现的教学技巧,教学风格都不相同。参与者通过比较交流,能够取长补短,选择更好的教学素材和授课方式,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开发新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将在“同课异构”活动的压力之中,有意识地增强创新意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是一种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同课异构”活动基本流程里,“反思”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执教老师呈现的不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必然会引起观课教师的反思,观课教师会思考这堂课精彩和欠缺的地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其内在原因,吸收不同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执教老师会通过参与者的讨论交流,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进行自我反思,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因此,“同课异构”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增强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开放心态探寻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提高教师的合作能力。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寂寞的职业。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中,课程往往体现着以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相对独立的学科为形态的特点,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中,教师是作为独立个体进行教学,具有‘专业个人主义’的特点,‘你备你的课,我上我的课’。使教师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缺乏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教育质量的停滞不前。”③“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教师和教育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课前“交流、讨论”环节中,参与者共同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课后参与者再针对实际的课堂进行“交流、点评、反思”,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进行思维的碰撞,获得更多的效益。

三、“同课异构”如何得到合理实施

关于“同课异构”的实施,也有许多教师参与了讨论。王扣锁的《同课异构在教学中实施步骤研究》从课前、课中、课后做了相关论述。课前,教师要根据自身因素的不同,学生学情的不同,创造性地运用课本教材。教学过程要同中求异,展现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构思和不同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后,要进行讨论反思促进知识深化。“同课异构”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可以应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若每个教师在日常的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按王老师提到的实施步骤进行教学,这样的“同课异构”将收到更大的效益。

吴雁驰在《旨在教学创新的同课异构》中明确提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在做着“同课异构”的工作,但吴老师对这一方面内容语焉不详。“同课异构”实施的关键在于怎样“异构”。吴老师认为“异构”的三个着力点是教材解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李金云老师《也说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中表示“异构”要基于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针对不同选文功能的确定,服务于不同学情。比较上述两位老师的观点,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共同点。吴老师提到的教材解读和李老师所说的文本视角都是从文本出发的,而吴老师所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则要根据教材解读、编写者意图、学生学情,李老师确定选文功能也是要根据文本功能和学生学情。此外,刘祥老师在《“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中强调了要激活教材意识,即更多地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季勇老师在《同课异构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常态》(《师道》2012年第7期)中认为“同课异构”不是为“异构”而“异构”,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常态,应该探究文本本身的意义,“同课异构”追求“原生态”,即关注教师的个性风格和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看来,如何实施“同课异构”,离不开三个因素:文本、教师和学生。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导,文本是教学工具和媒介,所以如何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应该围绕这三者展开研究。

从实施过程开看,“同课异构”活动一般都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课前讨论——备课与上课——交流与修改——再实施。在很多“同课异构”的实际活动中,往往忽略了一头一尾,只有中间几个环节,这样常常会达不到“同课异构”该有的效果。第一环节,“交流、讨论”主要是确定任课教师和教学内容,然后共同讨论教学方案。“备课”主要是执教者综合讨论结果并结合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上课”是执教者在现实的课堂中组织教学,并且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其他参与者进行观课记录。“交流与修改”是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之后的又一次交流讨论的过程,主要是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执教者根据自己实际体验进行自我反思。“再实施”则是经过前面几个环节之后进行实际的调整以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不断追求更有效的课堂。

总之,我们通过围绕“同课异构”的含义、功能作用以及实施过程等三个焦点,对诸多样本进行了评析。总体看来,众多语文教师和研究者参与了对语文课堂中的“同课异构”的讨论,其中有许多建设性的见解,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澄清的误区。我们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作为一种基于课例的行动研究方式,如何保证“同课异构”的有效性。“同课异构”的有效性主要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现有的“同课异构”研究文献来看,对不同课堂呈现的学习状况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持。教师和研究者的目光可能更多的聚焦在任课教师的“文本解读”和“才艺表演”上,而对课堂上实际发生着什么(即学生的学习经验发展状况)缺乏研究。今后的研究需要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

注释:

①吴忠豪:《“同课异构”概念辨析及课例研究》,《小学语文》,2011年第9期。

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③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作者:陈敏芬 陈隆升

第2篇: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特殊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虽然每个老师都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可是在任何一个班级上都存在着优秀生、中等生、特殊。生尤其是英语这一科目,学生的成绩更是参差不齐。因此对于一个新手教师而言,如何对待这些特殊的学生,往往成为一个落实“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本理念的棘手问题。

当特殊的孩子就在我们周遭,到底我们要怎样面对他,我们又该给孩子何种待遇,哪些是特殊孩子所需要而老师又能给的呢?如何能使对这些特殊学生的培养,能与班级其他学生同步成长?这些经常是一个新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对待特殊学生,结合他人的一些经历,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何谓“特殊学生”?从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来看,在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着些许障碍的学生,即可算是特殊学生。根据对特殊学生成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学习与生活上存在着障碍的特殊学生。

一些“特殊学生”是由于反应较为迟钝,导致其对于一些知识的掌握存在着困难。由于生理发展迟于常人,导致这些特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较为缓慢,久而久之,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使他们逐渐跟不上班级的教学进度,成绩普遍都不是很好。比如,有的学生平素反应较为迟钝,一句话平常人只要听上一次就可能明白,可是对于他们来说,要说上几遍甚至十几遍才能明白。平时,虽然看上去听课做题都非常认真,可是做出来的练习,仍然是错误连连,由此可见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特别关注他们。否则长此发展,日积月累,他们就会对知识点的掌握存在着很大的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懂的知识点是越积越多,使其对目前的学习越来越困难;而且由于其成绩较差,导致这类学生的性格也较为内向,上课基本都不举手。所以,教师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其降低教学要求,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讲起,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计算,并尽量保证计算的准确率;此外,还增加对他们的辅导时间,让学生一有不懂的问题就来进行询问,并且耐心地就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让他们不仅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掌握,也使其有被重视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也更加认真仔细了。

第二,由于家庭环境原因,而在班级纪律上存在着障碍的特殊学生。

由于学生们的家境不同,有一些是上班族,家长就把孩子交给祖父母隔代养育。在一些这样的家庭中,由于祖父母对孩子极为宠溺,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致使他们在班级纪律上逐渐存在着些许障碍,使他们不服管教,成为了班上的一群“特殊学生”。对于这种娇生惯养的学生,一定不能上来就意气用事。一棒子打死,对于孩子来说,不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的事,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时刻提醒他们,和他们讲清学习的重要性,纪律的重要性,为什么学习,为什么总守纪律,以及他们的家人对他们的殷切期盼,根据他们的性格,采用不同的手段委婉地进行引导,而不能因为他们在家中的娇惯脾气而硬吃硬,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第三,由于家庭变故,而在个性上存在着障碍的特殊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逐渐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对孩子们的成长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像家庭暴力,单亲家庭等这样的问题,都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发展遭到严重的打击,使孩子的性格会变得更加内向敏感,从而导致他们在与人交流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成为了班级中的“特殊学生”。有的学生在小时侯曾经亲眼目睹或经历过家庭暴力,受到了严重的惊吓,造成了在个性上存在着些障碍。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基本都不举手,有时被老师点名起来发言,也是一语不发。当教师想单独把他们留下来进行课外辅导。但是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时,这些学生很容易受到惊吓。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及时的了解此类学生的家庭背景后,仔细思考。这类学生,由于缺乏内心的安全感,已经使他们在学习和个性上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于是,教师应该让学生重新产生对于他人的信任,才能使其在学习上及其他方面上有所发展。教师可以在课间课后,关注这些学生,让他们相信教师是真心想帮助关心他们,慢慢她也开始有所改变。

另外,对于学习成绩落后于其他人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对待?

在学生群体本不存在“前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这样的界定,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成长中的生命体,都是一个拥有特色潜能的发展体。所有我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后进生。(是指品行较差或学业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但凡教师都喜欢优等生,对后进学生态度不一。实际上,后进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后进生的存在不仅使教育具有了丰富性,同时也锻炼教师管理能力。做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待后进生 做到“五个”不要 :

1、不要轻易给后进学生贴标签。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心理胜过父母给予的奖励,后进生更不例外。当他们的行为不合乎老师的要求或学校的制度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有些学生因屡教不改,个别老师很生气,于是就认为学生没出息或者没救了,甚至认为该生是班内最坏的学生、最差的学生、最笨的学生等。言者只是出于一种无奈或气愤,但听者却牢记在心,不服气的学生会变压力为动力,发奋苦读,向教师证实自己的能力;个性强的学生会从此记恨在心,与教师关系日渐疏远;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自报自弃,从此萎靡不振。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慎言。

2、不要总将后进生与学习好的相比。人都有个瓜子大的脸,当教师在公开场合屡此批评某位学生时,学生的第一次反映是没面子,第二次反映是对教师有诚见,第三次反映就是敌视,尽管有时迫于教师的威严学生不敢发作,但内心的怨气会越结越深,如同地下的岩浆,在一定的时候会喷发出来,演变为师生之间的正面交锋。做教师的一定要把握好,不要总向学生说某某同学学习如何,你是怎么学的。而是要帮助学生寻找原因:优势在哪,不足之处在哪,怎样努力会有所进步,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真诚关心时,他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争取的。

3、不要总让学生去叫家长。后进生总怕的就是老师让找家长。在老师和学生面前他们自认为是低人一等的,从内心深处他们想给自己寻找一片安逸的场所,让疲备的心得到放松,因此他们不想让家长知道自己做得不好的一面。为此,千方百计地阻拦教师见到家长。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可视起情况与学生谈心,让学生了解与家长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是告状,打消学生的顾虑,或者教师可直接与家长电话交流,指导家长协助孩子学习。

4、不要只关注学习好的,忽略了后进生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教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本无可厚非,但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后进生。我们常看到某位后进生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或者老师讲课时他总在底下说话,有时会高声喧哗,其实是一种潜在的渴望关注的行为表现。好学生大部分表现不错,无需老师操心,但后进生因为得不到肯定,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一句赞扬的话,一声问候,都会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动。

5、永远不要对后进生失望。每一位学生都想成材,后进生也有自己的美好理想。但理想的实现是很艰难的,需要老师的不断鼓励,也许你的一句鼓励话会让他们终身受用。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校时学习很差,但在社会上却有所成就,这说明他们的生存能力很强,而有些学生在校时表现突出,在社会上却是平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会使后进生在学校里过得更有价值。

在对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中,我们教师应有“三怕”:一怕性子急,冲动发脾气;二怕马马虎虎,工作不仔细;三怕中途放弃,对学生置之不理。

一怕性子急,冲动发脾气。急性子是做不好教师的工作,尤其是做不好数学教师的工作。因为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数学知识的教学是比较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慢慢对学生,尤其是“特殊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果在教学时,教学遇事不冷静,事事发脾气,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就很容易伤害到这些本来就容易受伤的“特殊学生”,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打击。一些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放弃对学习的兴趣,从此走上下坡路。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些“特殊学生”虽然存在着一些缺点,可是也有着很多的优点。要想使这些特殊的孩子再次扬起前进的风帆,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更是应该多多发掘孩子的长处,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取得这些学生的信任和配合,而不能仅仅靠使性子、发脾气。

二怕马马虎虎,工作不仔细。“特殊学生”有时是极其敏感的,他们的变化有时也是很微小的,如果我们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不够仔细,没有号准学生的脉,错过了引导这些“特殊学生”前进的最佳时间,就别说进步发展,就是正确的评价此时的特殊的孩子们也是极其困难的。再说,如果工作时对“特殊学生”的注意不够认真,也很容易挫伤这些学生的自信心,或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养成学生只会盲目听从的不好性格。

三怕中途放弃,对学生置之不理。在老师对特殊学生转变过程中,如果学生进步不明显,我们新教师常会对这类学生失去信心,从而对该学生不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教育,反而任之听之,置之不理。这样的结果,经常使一些有了一点进步的学生再次退步,而使我们教师以前的努力功亏一筹。

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搞好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儿童,他说“„„必须了解儿童,了解他的精神,体会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出动他的心灵。”笔者认为,这句话尤其适合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特殊学生”的心灵更加柔软敏感,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要更加仔细耐心地去引导他们与班级共同进步发展。当然,一个班级的共同进步发展,不仅仅是这些“特殊学生”的进步,还包括其他所有的学生,因此我们对于每个孩子都应该用心来了解,用心来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我们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第3篇: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十八大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目 录

摘要 ------------------------------ 2 关键词 ---------------------------- 2 1 走进十八大 -------------------- 2 1.1会议简介 ------------------- 2 1.2会议内容 ------------------- 2 1.3影响与意义 ---------------- 2 2 机遇和挑战并存——分析十八大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 3 2.1 由十八大分析当前机遇 3 2.2从十八大解读当前挑战 3 2.3机遇与挑战并存状态对大学生的影响------------- 4 3 信心与勇气同在——大学生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 4 3.1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5 3.2认识当前形势,积极主动把握发展机遇 --------- 5 3.3坚定必胜信心,勇于改进与创新 ------------------- 5

1 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十八大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我国要在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和平发展道路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中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政治、经济、文明、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都将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人生定位、就业规划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要充分了解时事,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动态,对自己的未来及早谋划,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

关键词

十八大 机遇 挑战

1 走进十八大 1.1会议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将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开幕式定于 2012年11月8日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在十八大会议上,将会选举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包括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在之后召开的中央委员会上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军委等。

1.2会议内容

本次大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

1.3影响与意义

十八大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2 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选出符合中央要求、广大党员拥护的党代表,对于开好十八大至关重要。去年十月以来,各选举单位党组织认真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严格履行党章、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领导、坚持选好选优,圆满完成了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选举产生的十八大代表,政治素质好、议事能力强,结构合理、分布广泛,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为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2 机遇和挑战并存——分析十八大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2.1 由十八大分析当前机遇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我国要在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和平发展道路进行了全面的部署。21世纪头一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进入第二个十年,又进入了一种更加复杂的战略机遇期。

十八大新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在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国际需求萎缩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稳中求快地发展国民经济。中国这艘经济巨舰将持续远航。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由此可见,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民生等各方面建设都充满活力,生机蓬勃,给国民乃至世界增强了信心。【2】

2.2从十八大解读当前挑战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接手了一个更强大,但面对的挑战也更复杂的中国。持续崛起把中国带到一个人类历史上毫无先例性经验的位置,操盘这个大国的事务是前所未有的高难度考验。【3】

国内形势还是世界地缘政治或将面临的演变都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领域的问题。从国内来看,挑战包括如何找到一条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城乡福利

3 分配日趋均衡的经济发展和增长道路;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否则将在长期内产生严重的生态恶果,并给国家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能在出口——资模式上停滞不前,而应将国内消费作为经济增长动力。

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正处于水深火热的金融危机中,急需调整经济运行的内部秩序以及在长期出现赤字的部门实现收支平衡。此外,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将使各种社会服务需求增加,同时急需能够推动消费者需求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亚太地区日益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不容乐观。大西洋地区几个世纪以来的经济政治重心地位将被或者已经被逐渐取代。日渐衰落的西方霸权势力试图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维持其政治经济地位,极尽所能“搅浑水”以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孤立中国。这使得中国领导人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2.3机遇与挑战并存状态对大学生的影响

十八大报告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面对第二个十年更加复杂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有更加全面、更加充分的准备。【4】

中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政治、经济、文明、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都将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人生定位、就业规划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要充分了解时事,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动态,对自己的未来及早谋划。响应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努力提升自我,积极投入到建设祖国的队伍中!

3信心与勇气同在——大学生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到处蕴含生机,也给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发展的机遇。我国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竞争激烈的当前社会环境,如何抓住机会去应对挑战,是当代大学生所应该考虑的问题。机遇无处不在,机遇 4 也往往垂青有所准备的人,要想很好把握机遇,发展自己,取得成功,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实力, 认清当前形势,勇于创新

3.1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 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要想取得跟好的发展,大学首要的就是搞自身的综合实力。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要落实到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四大方面。

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上,大学生就要着重培养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的精神。

在现代面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大学就要牢牢把握好学习的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是根本,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大学生才能充分融入社会。面对社会的激烈的竞争,才能有精力坦然处之。

3.2认识当前形势,积极主动把握发展机遇

在十八大中,胡锦涛同志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发展做出基本总结。对当前中国发展形式做出我分析,胡锦涛说,五年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胡锦涛同志的一系列分析,提示着我们,要善于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形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各方面人才荟萃。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做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不高。如果没有把握当前我国各方面的形势,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因而,一位优秀的大学生,有必要积极主动去了解当前形势,从形势中分析符合自己条件的每一个机遇,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只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机遇来的时候你才会有信心去面对,就是机遇来的时候,善于把握,才能更好适应社会。想认识当今形势,就要主动走入社会,关注社会,关注时事,这样才能认清自我,把握有度,一步步踏向成功。

3.3坚定必胜信心,勇于改进与创新

5 十八大中,胡锦涛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几步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就告诫了当代的大学生,在未来的奋斗历程中,要以十足的信心去改进与创新

面对当前各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以一颗坚定的心去迎接挑战,同时也要对自己有信心。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自己去面对各种困难。坚定必胜的信心,就好比为自己铺上一块通向成功的垫脚石,在前进的路上将毫不畏惧。

除了要坚定的必胜的信心之外,还要勇于改进和创新。

创新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关键,也是当代大学生面对挑战所因具备的能力。正可谓不进则退,进则居上,皆是在强调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之理。停滞不前,不求改革创新,就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也没有机遇。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 【2】《喷薄而出的力量—辽宁大学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究文丛》,辽宁大学学报 【3】《十八大与战略机遇期》,财经国家周刊,2012年第22期 【4】《中国面临全面转型 十八大挑战与机遇并存》,旺报,2012年11月7日社论

第4篇:我们应该如何感受生活

——《天堂的颜色》观感

如果当我们闭上双目,我们该将如何面对黑暗的世界?故事的开头被声音充斥着,我们看不到画面,在这片漆黑之中,我们不断揣测这又是谁的世界?可故事就是这样开始了。伊朗著名导演马基· 麦吉迪的《天堂的颜色》给了我们这样一段在一个黑暗世界的开头。

这是一个盲童的世界,故事的主人公小穆罕默德就是这样一个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作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镜头:小男孩听到一只雏鸟从巢里跌落,一只野猫正虎视眈眈。小穆罕默德吓退了野猫,凭借着自己的耳朵和手四处找寻着这只可怜的雏鸟,轻轻地将它放在自己衣裳的口袋里,艰难地爬上树,再将鸟儿小心翼翼地放回。这些动作的连续,我们看到的都是小穆罕默德的手在不断摸索。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脸,这个温情善良的美丽的小男孩却背负着与生俱来莫大的痛苦。

镜头一:在回奶奶家的路上,当众人坐在车里昏昏欲睡,小穆罕默德伸出手,想抓住这看不见的风,他兴奋的问父亲车窗外的风景是什么,父亲却很简单地回答“森林”,他和众人一样,早已对外面美丽的自然冷漠了。如同生活在城市的我们一样,早已漠视美丽的自然而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物质之中。

镜头二:在小溪边上,父亲木然地坐在一旁。小穆罕默德聆听着潺潺的溪水流动的美妙,天籁般的音符随着溪水有节奏地跳动。他伸出手,感受这温柔的小溪水流过指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如此纯净无暇。

镜头三:小穆罕默德带着草帽,从一棵树旁蹦了出来,边喊着:“美丽的奶奶,我回来了。”可他从不曾看到过自己的奶奶。他用自己的手抚摸着田野,抚摸着茂盛的庄稼,怒放的鲜花,用他的心聆听这天籁。奶奶温暖的双手慈爱地抚摸可怜的幼儿,小穆罕默德天真地笑了:“奶奶,你的手又软又白。”——这是一双在田间里劳作的粗糙的手,但在这孩子心里,这双手如同最最温暖的摇篮。

镜头四:和姊妹久别重逢的小穆罕默德欣喜地伸手轻轻地抚摸妹妹的笑脸:“你长大了。”这是他们的父亲所不曾发现的。他是个盲童,生活在黑暗的世界。可他却“看”到了常人不曾看到的。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他们用自己的手抚摸生活,他们“看”到了有视力的人们不曾看到的。人,当诗意地栖居,生活在于发现美,哪怕是一朵含苞的骨朵,它也能带给我们美。

我们都被忙碌的生活蒙蔽了双眼,忽略了琐碎的小事,每个事物都蕴藏着它的秘密,那就是,美不在于用眼睛看,在于我们的心灵,那颗美的心灵才会发现眼睛看不到的一切。

小穆罕默德是父亲再婚道路上的一个累赘,我们始终看不到父亲脸上的笑意,父亲背着祖母将小穆罕默德送到盲人木匠那里学艺,祖母在和父亲的冲突中去世。父亲最终将孩子接了回去,在走过一座小木桥时,小穆罕默德掉入了湍急的洪流,父亲却惊讶得呆住了。就在孩子被冲走的那一刻,父爱迫使他跳入河里救孩子。他们都被冲到了海滩上后,父亲跌跌撞撞地奔向孩子,抱起他,可是小穆罕默德再也听不到了。

故事的结尾,小穆罕默德的手慢慢地松开了,一道金光射在他的手上。哦,那是天堂的颜色,谜底终于揭开了。整个故事是用“手”在感触生活,作者从一个盲童的角度来揭示这个问题。天堂的色彩,就是要我们去发现美,发现爱。美,无处不在;爱,无时无刻不包围着我们,平淡的生活蕴藏着无尽的美,把心擦亮,爱,无处不在。

第5篇: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国人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都不会相信,但是先请回答一个问题?

你愿意去非洲的大学留学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即使是象印度这样发展的很不错的发展中国家,我相信也很少有人愿意去那里上学。

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落后的。那么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留学呢?

来中国的留学生有两种:

一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本国“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工作、没有女人要”是“三无产品”。他们来中国留学,是为了逃避本国昂贵的学费、生活费。都是当地最底层的“三等公民”。

二是来自与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这些学生一般都是国家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就象我们派到国外的公费留学生一样,都是非常不错的学生。但是这些国家或许刚经过战乱,或许发展的不错,但也只相当与我国80年代的水平,依然很贫穷。

这样的留学生,他们能配得的上我们中国优秀的、漂亮的女大学生、女硕士吗?

说实话,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我瞧不起他们。(个人观点,希望大家能理解)

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

一是外国公司派驻到中国的高层管理者;这是真正的精英。

二是在中国打工的外国人,这些人也都是很垃圾的那种。

美国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的年薪一般为4万美金,而这只是平均水平。在美国,这样的薪水可以买大house、不错的汽车。但在中国,要想达到这样的生活水平,你得付出多少呢?

大家想想,放着本国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不过,来中国过相当于他们国家贫困线的生活,这样的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你愿意放弃本国别墅、汽车的生活水平去一个相对落后的、拥挤的国家打工、租房子、过没有车生活吗?

在中国打工的外国人就属于这种。他们在本国很难找到工作、或找到的工作待遇太低,所以就来中国工作。因为语言沟通的原因,跨过公司驻华机构也愿意聘请这些他们本国的垃圾。

只有外国公司派驻到中国的高层管理着,才是真正的精英。

外国的精英才能配我们优秀的、漂亮的女大学生。

中国的外教同样分为两种:

一种是带口语的,98%的外教带的都是口语课。

这些人同样是垃圾!

美国的大学分为三类:一是正规的university;二是college;三是社区大学,相当于我们的职业技术学院,三本。带口语的外教一般都不是正规大学毕业。

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有资格能当老师吗?

美国本科生毕业后一般为年薪4万。他在美国一年能赚4万美金,但中国的哪所高校可以开出这么多的薪水?

他可能在那只能赚到

2、3万美金,这是美国贫困线的标准,在美国是最底层的生活,没有社会地位。但来中国,即使比这少一些,但也能过上不错的、体面的生活,而且有不错的社会地位。

就象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去西部支教一样。在那呆两年,除了可怜的薪水,什么也没有。能找到好工作的学生,有多少愿意去西部呢?

同样,美国人来中国做外教,也是一个道理。

我同学说他碰到的外教,在美国是护士。

一般带口语的外教,在他们本国从事的职业都不怎么样,不够体面。

我的一个同学考研失败,当时国家招一些老师去非洲当中文老师,他报了名。

你接受简单的培训,也可以给老外教中文。

不清楚这些外教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国家是否确认他们有执教资格。

二是带专业课的外教。但这样的外教很少很少,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或专业都有一定的造诣。在高校举办的一些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来中国的洋老师们都是有实力、有真材实学的人。

如果你觉得那些垃圾的留学生、外教也能配得上我们的女大学生,是不是觉得中国人就应该低外国人一等呢?

给大家讲两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

一位浙江漂亮的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认识了一位美国留学生,并且跟随他去了美国。去了美国后才发现,他的家人没有工作,是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也就是我们的“城市低保”,只是我国是每人一个月

2、3百元,而美国是1000多美金,但这只够维持最起码的温饱生活。后来她被丈夫的弟弟强奸,而丈夫有时也会发疯。这时她才知道,他们家原来有遗传病史。他们兄弟俩被公公送进了医院治疗,她很感激公公。但是后来公公对她说:我已经有两个精神病的儿子了,你再帮我生一个,我就放你回中国。

就这样,她在几年内,生了3个孩子,经历了两次乱伦。后来在中国旅游团的帮助下和家人取得联系,才回到中国。

这样的女人,哪个中国男人愿意要呢?

一个女人,经历的男人越多,你离幸福就越远。

案例二:

一位出生高干家庭的北京漂亮女孩,毕业于名牌大学,后留校执教。追求她的人非常多,她却接受了一个日本男生的追求,跟随他去了日本,放弃了优厚的大学教师待遇。而她的丈夫家在当地也是很普通的家庭,日本男人工作压力大,回了家就对她发脾气,动手也是常事。后来她受不了就偷偷回到国内,躲到朋友家里,不敢让父母知道。

当初班里追求他的一个男生,现在已经是省长的秘书。她当初接受那个日本男生,就是因为日本人用蹩脚的中文写了一首情诗,感动了她。我感觉女人真的很好骗,虽然我没有骗过。

如何鉴定外国男朋友的经济实力呢?

最简单的,看他有没有车,开什么车?

带他去最高档的首饰店,让他给你买一万多人民币的项链、钻戒。看他是否有这个能力。

一个人年薪4万美金在美国只是平均水平,相当于30万左右的人民币。花1万多人民币为中国女朋友买点首饰,真的算不了什么。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在美国是中上等,那么他父母的收入应该远高于4万美金/人。给你买辆车也算不了什么。

如果他只给你买

2、3千元的项链,就相当于我们在地摊上买条几十元的廉价货。说明他的家庭在当地很可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某大学曾经在一次厉行的体检中,秘密抽查了外国留学生的血样,结果发现65.7%的学生携带艾滋病毒。

中国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名校,就必须招外国留学生,但也就威胁到了我们本国大学生的健康。所以各学校招外国留学生都有严格的名额限制,都必须经上级教育部门层层批准。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个驻上海的外国公司的高管,被查出了艾滋病,但就在前两周,这名老外和六名中国女人发生了关系。

中国最优秀的女大学生、女硕士、漂亮的女人们成了外国男人“免费的、高级、妓女”。

我感觉真的很可悲。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大国心态,总觉得外国的就好。从而在心理产生了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见到老外就疯狂追求,就以为可以过上高水平的生活。

嫁老外可以得到一生的幸福吗?

有些上海名校的女大学生,还以有外国男朋友为荣,互相攀比。甚至找黑人。

你们是否知道,你们找的都是外国女人不要的垃圾,三流货色。没钱、没背景、没前途的“三无产品”。

找这样的男人,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呢?

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最可怕?

什么都没有的人最可怕!

这些外国留学生、外教在他们的国家就属于这种人。疯狂的玩弄女人,染上艾滋病也无所谓,因为他们没有未来 !

65.7%,意味着三个外国人中,有两个携带艾滋病毒。

女大学生们,染上艾滋,会早早的结束生命,那么谁去照顾你的父母?谁又可以替你去照顾父母?

艾滋病就在你我身边,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为了父母、为了家人、为了自己未来的家庭、为了自己的前程,洁身自好,远离艾滋。

祝福大家在鹊桥找到自己的幸福。

第6篇:我们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写作文

现在的小孩子教育是一项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拿作文来说吧,上课枯燥泛味,都不,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核心,表述不清晰。但是考试中分值却很大。我们做家长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大多教孩子写作文时是坐在一旁全程盯着,一句一句的交代,甚至要逗号句号地提示。这样的作文就显然成了我们口述孩子执笔的混合物,然而对孩子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

然而也有一些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会去买一些作文书给孩子看。殊不知孩子看到作文书的第一感觉是:天哪,这么多作文什么时候能看完,这么多好词好句什么时候能背住„„孩子一下就被吓到了,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可言?

记得去第一次带小孩子去深圳华语一家试听作文写作课的时候,跟华语一家的老师交流,华语一家的老师是这么说的“写作文其实很简单,但是您在教孩子写作文之前,家长们必须先搞清楚作文是什么。要知道作文不是单纯的文字行为,而是一种思维行为。好作文绝不是单纯的好词好句的累积,而是一种思维的传递。”

送孩子去华语一家培训,偶尔也会跟一些同样送孩子来上课的家长交流一下,经常会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天生理科好,文科弱”。还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天生不会写作文。” 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无论你读过多少感人肺腑的名著,在你一生中最令你感动的文章只有两个字。那是牙牙学语的孩子写的处女作,那篇文章的内容就是妈妈。为什么感动呢?因为这两个字不是单纯的代号,而是孩子一种思维的体现,你是为他专注的表情、可爱的面庞而感动,你是为孩子的小思想里有了这样一个声音而感动。 所以,怎么能说自己的孩子天生就不会写作文呢?

一个人,只要有思想活动,他就会作文。当孩子告诉你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的时候,是记叙文。当他向你描述某个地方的时候,是写景文。当他在撒谎的时候,你在生气之余也要惊叹:多么丝丝入扣以假乱真的想象文。每一个孩子都是语言的天才。每一个孩子都是作文的天才。因为他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思维,他的想法会令你惊奇,对于作文而言,这就足够了。如果您也想让你的孩子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那么您在教孩子的时候,先不要告诉他应该怎么写,而是先问一个问题:你要通过这件事,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其实这个想法,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孩子写的时候知道自己想说的是什么,还会觉得作文难呢?

从小培养小孩子的写作能力,培养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思维,而是一种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要让孩子爱上作文,写好作文,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思维跟一种良好的表达能力!

第7篇: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总结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观点】

在日常工作中,深深的体会到互联网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甚至颠覆。

我们如今已经切身的生活在了互联网时代,但是对这个由于技术开启的时代的特点还不是太了解。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日常业余爱好和副业是做网站开发的,对互联网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互联。

我们在浏览网站的时候,一个页面是无法将所有信息显示完全的,而且把所有信息都放在一个很大很长的页面里,计算机、移动设备的屏幕也是无法正常显示的。所以通过链接(连接),从这个话题(标题)可以跳转到那个内容中,而这两个地方在逻辑上有着一定的联系。

1 / 7

假如我们点击一个关于出国留学的标题,页面会跳转到一个出国留学的培训网站首页,这就是内容的联系。

基于互联网的这个最大的特点,我们回溯到日常的学习中。以前的学习是要求我们最大限度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恨不得让一个人掌握他/她所能掌握的所有技能,背唐诗宋词、被数学物理公式、烹饪、驾驶、编程、绘画、营销、演讲、哲学、企业管理等等。请不要诧异,如今你去一些高校里看一看学生们的课表,实际的情况确实如此,既学习电脑艺术设计方面的技能和软件,又学习软件开发编程方面的语言,还要加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理论课程。在短短的3-4年,开设了这么多的课程,每门课程所给的课时肯定不够,而且学生也是蜻蜓点水似的为了期末考试能够过关,而老师由于不必讲解很多深层的知识,自然专业能力也会下降不少,每门课也就讲书的前半部分。殊不知,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技能,往往都是从书的后半部分那些比较有难度的章节体现的。什么都学,什么都没掌握!

2 / 7 这就是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

其实用目前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我们的学习完全可以这样。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网页,我们的脑子里可以有很多链接,我们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常识性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寻找信息的技能,比如判断筛选的技能,其他的技能完全可以当做一个个在我们身上的链接来看待。当我们需要某些知识和技能的详细信息时,只需要“点击”我们大脑中的链接,然后让我们的思想和视野跳转到那个存放着详细内容的页面上,来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和知识。

再说的通俗一些,就是我们不必掌握很多知识,只要掌握寻找搜索知识的技能即可;我们有时也不必掌握很多技能,只需要知道在哪里,谁有你想要的技能,和他们建立连接,通过雇佣或者提供帮助的形式就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当你需要的时候,拿来使用即可。

3 / 7 很典型的例子,作为一个人,你没有必要既会做饭,又会修理家电;既会设计衣服,又会裁剪;既会编程,又会写小说;既会……。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建立连接,然后断开连接,然后再重新建立新的互联的时代。

就拿我平常的学习过程来解释“互联网时代如何学习”这个问题。平常我在学习编程的时候,也有很多技术和逻辑不太了解,那么就可以通过网络上的社交媒体或者搜索引擎(百度、Google等),以你的问题的描述作为关键字,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答案。互联网浩瀚无边,你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很多人早已经遇到过了,那么相应的也会有解决方案,去搜索结果里好好的找找别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把他们的方法和思路拿过来,借鉴一下,做一下小的修改,就可以为你所用。这种学习的方式既节省了学习的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因为这个问题让你很难受,你会在潜意识里努力的找到答案(当然,这是在你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的前提下)。

4 / 7 另外一个例子,我想练习双节棍,如果在你的生活周围没有这样的培训班,我们就可以很自然的去网上找到一个个的系列教程,有视频的,有图文的。下载或者在线观看,跟着教程里的老师一步步的摸索练习,再加上勤奋的特质,相信在很短的时间,你就会掌握这门健身乃至防身技术。既节省了金钱,又可以随时开展,不受你的作息时间和老师的作息时间的约束。

再举一个例子,在学校里学习某一门课程,如果这个老师的水平很一般,而且讲的内容很浅显,但是你将来又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深入的学习这门课程。怎么办?去图书馆借书,已经晚了。因为当书本出版的时候,里面的内容往往已经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了。去网络里相关的论坛或者技术网站,那里有很多爱好者和高手,在里面发布技术文章和学习心得,都是最新鲜的、和工作结合最紧密的信息。里面有很多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更有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新闻。那么我想看视频怎么办?更好办,现在网络中有很多的在线教育平台(网站),注册一个账号,很多课程都是免费的。你很有可能看到清华、北大、麻省理工、斯坦福、牛津、剑桥等国内国际知名大学的名师的课程视频,而且很多都是免费的。有了这些新鲜热辣的学习资源,让你们学校那些平庸的老师靠边站吧!

5 / 7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你和很多资源建立了连接,你虽然没有全部占有这些信息,但是你和它们建立了连接,它们就在那里(网站),而你又知道如何找到这些资源,你就获得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再从以上的观点延伸出去。互联网思维其实和我们平时提倡的“分享”的思路是一致的。你有一个观点,他有一个观点,你们如果不分享,你们每个人也就只有一个观点;如果你分享,他也分享,你们每个人就都有了两个观点。互联网时代,注重连接,而连接只是形式,本质其实是分享,借助互联网无障碍无门槛且迅速传播的特点,很多信息都能被你找到并享用。你能看到很多论坛里的集思广益,就是分享的结果。你可以在获取他人的分享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高招妙用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和你建立连接,一起推动事业的发展。

6 / 7

7 / 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