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985”高校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

摘 要: 通过分析发现,“985”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存在着篇幅长短不一、格式各具特色、内容大同小异的特点。在指导思想上有自我表扬和回避问题倾向;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身研究不够、不深、不够客观;对质量的分析不够全面;对问题的分析有“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的倾向;涉及未来工作计划目标的较少,且用语模糊无法检测;个别没有按规定完全公开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对策与建议:教育部应该对“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表制度”做出更加科学、明确、具体的规定;高等学校自身应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学习和研究;鼓励并支持社会各界和公众参与支持和监督高校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 “985”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13章第40条明确指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1]。2011年7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985工程”高校公布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137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985工程”高校先行公布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按照《通知》要求,从2011年8月份开始,39所“985”高校陆续在网上公布了本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文根据对这些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研究,分析了这些质量报告的特点,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的意义

1. 有利于高校对本科教学质量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本校的教学基础、资源保障、运行管理、制约因素、质量状况等教学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准确、清晰的认识,否则,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失去基础或无的放矢。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通过促进高等学校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诊断,就可以达到“使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的目的[2]。

2. 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调控。政府主管部门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是在我国“管”、“办”不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政府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更大的责任。要承担好这个责任,政府主管部门就必须加大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调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高等学校布局分散,造成政府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困难。通过建立本科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可以使政府主管部门及时了解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及时采取调控和补救措施,从而为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保障。

3. 有利于社会各界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了解和监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督。社会各界是教育经费的创造者,也是教学质量的最大利益相关者。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由社会各界来使用,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要由社会各界来检验,所以,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也最为关切。通过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可以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高等学校的教学状况,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从而促使高等学校更加重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二、 “985”高校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

(一) “985”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特点

1. 篇幅长短不一。根据对35所“985”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字数统计(由于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4所高校的质量报告做了加密设置,字数不便统计,所以,本报告只统计了其余35所高校的质量报告字数),可以发现,各个学校的报告具有篇幅长短不一的特点。报告篇幅较长的前5所高校分别是南开大学(55 733字)、中国海洋大学(33 014字)、同济大学(28 634字)、中南大学(25 876字)、山东大学(23 568字);报告篇幅较短的后5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 489字)、北京理工大学(5 227字)、华东师范大学(5 182字)、重庆大学(5 078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 421字)。35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平均字数为14 211字。

2. 格式各具特色。从格式来看,39所“985”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样式各异,各具特色。不论是封面设计、目录安排、段落结构、内容组织,还是字体大小、行间距、段落、版式,都不尽相同。这也符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通知》中提出的“报告的格式和篇幅不做统一要求”的规定。

3. 内容大同小异。从内容来看,39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上是大同小异,都包括“学校基本情况”、“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三个部分。

在“教育教学改革措施”部分,都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关注“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理念上,都强调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

在“取得的成果”部分,各高校都对取得的成果作了详细介绍,并提供了大量数据作为支撑;都关注学生的就业状况。如39所高校中共有21所高校介绍了本校就业情况,而且就业率均在95%左右。

(二)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存在的问题

1. 质量报告具有明显的自我表扬色彩,不够客观。从39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来看,都用了很大的篇幅展示本校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具有明显的自我表扬色彩。很多学校都以学生规模、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学生论文发表数量、升学出国率、就业率、毕业生获得社会奖励等来“标榜”自己的教学成绩;对于本科生在校期间违纪、受处分、退学、肄业等情况只字不提;有31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自评满分”;只有8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指出了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2. 质量报告对质量的分析不够全面。本科教学质量内涵十分丰富。仅根据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它就包括7个一级指标,49个二级指标。虽然39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都对本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投入与教学条件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但对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却很少关注。此外,关于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更是很少有涉及。根据我们对质量报告的检索分析发现,只有13所高校的报告中提到“校园文化建设”,约占报告总数的33.3%;10所高校的报告中提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约占报告总数的25.6%;8所高校的报告中提到“学风”问题,约占报告总数20.5%。

3. 质量报告对问题的分析有“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的倾向。39份报告中,明确提出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或“不足”的只有8所高校。从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来看,各高校对“问题”的分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笼统模糊、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倾向。表1是8所高校的质量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8所高校所分析的“问题”虽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科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观念更新问题、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问题、教学方法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学风问题等等;其中有些学校甚至把今后工作的方向、重点当作问题,如专业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有待加大,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教育教学手段,特别是教学设施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需要进一步更新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交流学习的渠道等;有些提出的问题不是真问题,而是问题的表象,如师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有明显差距,资源配置模式和薪酬制度需要改革,教学资源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创新意识受到较大束缚,等等。从问题分析所占的篇幅来看,最多的不到报告全文字数的15%,最少的只占全文字数的0.1%,可以说“惜墨如金”!

4. 质量报告中涉及未来工作计划、目标的较少,且用语模糊、无法检测。质量报告是对本年度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总结和评价,虽然没有要求报告未来的工作计划、目标,但从未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中可以反映出学校教学工作改进的重点和发展思路,这也是体现学校教学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从39所高校质量报告的文本来看,明确提出来年工作“目标”、“计划”的很少,只有11所高校在报告最后提出了下一年的工作思路、计划、改革措施或对策,而且用语含糊,字数少,无法落实、检测和考核、监督(详见表2)。

5. 个别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没有按规定完全公开。按照教育部高教司的要求,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应该向全社会公开。然而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却进行了加密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和社会公众的阅览权限,不符合教育部的要求。

(三)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问题的分析

1. 时间紧迫,仓促应付。从2011年7月教育部下达通知,要求“985”高校先行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到8月份已经有高校开始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到11月份39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已经全部公开,前后仅有几个月时间。由于时间紧迫,很多高校为了完成任务,都是仓促应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告的质量。

2. 在指导思想上,有自我表扬和回避问题的倾向。仔细阅读这39所“985”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就会发现,它更像是一份年终工作成绩总结、成果展示、成绩汇报。对于“问题”,各高校都是采取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指导思想上有自我表扬的倾向;另一方面,是担心问题呈现出来之后会受到上级批评或社会质疑,所以,就刻意突出成绩,回避“问题”。

3. 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身研究不够深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对本科教学工作及其效果的全面总结、分析和评价。一份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应该包括基本状况、运行管理、结果呈现、特色展示、自我评价、改进举措等方面。从各高校的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不够全面、问题分析不够透彻、缺少特色展示、自我评价不够客观、改进举措不够具体等缺失,这反映出各高校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解还存在着一些偏差。

4. 本科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对本科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工作的真实反映。只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质量报告,否则,就是弄虚作假。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固然与质量报告的写作水平有关,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如质量报告中存在的“大同小异”问题,其实是我国高校同质化严重的反映;自我表扬、对存在问题“避重就轻”,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教学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行政化和功利化倾向严重的问题。

三、 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一) 教育部应该对“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做出更加科学、明确、具体的规定

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既是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的基本要求,又是促进高等学校自我改进、自我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教育部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从“985”高校公布的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来看,存在的不少问题都是由于教育部的要求不具体、不明确造成的,因为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通知》中就没有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内容、格式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只要求围绕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结合本校的实际,自行研究编写本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报告的格式和篇幅不做统一要求。并要求在暑期将本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报送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将在网站公布各校报告,有关高等学校须在本校网站同步公布。如果仅仅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可以说各高校都达到了。显然,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教育部所期望的。所以,要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提高报告质量,教育部就必须对“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提出更加科学、明确、具体的要求。第一,应要求各高校按时定期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便各高校提前准备,而不是像2010年那样仓促应付。第二,应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涵盖的内容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而不是任由各高校随意撰写,敷衍了事。第三,应加强对各高校报送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审核、审定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应责令其认真修改后再进行审核和公布。

(二) 高等学校自身应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学习和研究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这是写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基础。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上不去,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写得再好也没有意义。因此,各高校都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上来。当前,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问题,如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同质化严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实践、生产、生活联系不紧密;教学方法落后,以灌输式为主;一些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学风不严谨,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一些教学管理干部管理专业性不强,为师生服务意识较差;一些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教师的考核办法不科学等,正是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本科教学的质量。

当然,有了好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教学质量报告。撰写教学质量报告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没有深厚的高等教育理论基础,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对学校教学质量和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了解,没有对教学质量问题的深刻分析能力和对管理经验、教学特色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是无法胜任这一项工作的。所以,要写好教学质量报告,还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及领导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如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研究、撰写质量报告。此外,还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等,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较好的质量报告,也只有这样的报告,才能符合实际,才有价值和意义。

(三) 鼓励并支持社会各界和公众参与、支持和监督高校的教学工作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虽然反映的只是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状况,但它事关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各界和公众理应予以高度关注。但由于我国高校长期闭门办学,缺少有效的社会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985”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后,社会各界和公众反映并不强烈,甚至没有反映。这一方面说明社会参与高校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校开放办学程度不高,与社会合作办学的成效不够明显,这也是影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还必须尽快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高校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并支持社会各界和公众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建立对全国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社会评议制度,可通过网络在线评议,师生评议,专家评议等形式,提高对高校本科学质量报告的重视程度。

四、“985”高校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相对于2010年度的变化

据笔者统计,截至2013年5月初,39所“985”高校中仍然有13所没有公布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与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公布的速度相比,明显滞后。已经公布的26所“985”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相对于2010年度报告的变化主要是:

首先, “985”高校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内容更加完整,详略得当。并与“985”高校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内容、形式各异。

其次,“985”高校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篇幅均为15 000字左右。而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篇幅最长的有40 000多字,最短的仅有4000多字。2011年,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内容、格式、篇幅不作统一要求;而2012年,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内容、篇幅等作了明确要求。

第三,“985”高校2011年度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公布“问题”的院校明显增多。已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26所高校中,有22所高校呈现了本科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2010年度的39所“985”高校仅有8所高校公布了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之,从“985”高校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与2010年度报告对比分析来看,内容更加充实,篇幅相对固定,详略得当,呈现“问题”的态度,趋于诚恳。但是,要实现教育部要求的“985”高校通过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逐步建立起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这一目标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20830].http://www.gov.cn.

[2] 姜茂发,王 健,王 宁,等.高等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评价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910.

(责任编辑 东 彦)

An Analysis of the Annual Report (2010) of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of “985” Universities

LUO Yun, HAN A-wei

(School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Key words: “985” university;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port of quality

作者:罗云,韩阿伟

第2篇: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需要解决的问题”评析

摘要:目前,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普遍存在回避问题、避重就轻或模糊处理等倾向,寻找差距大多强调客观原因,缺少深刻主体反思,少数报告甚至出现语病、错别字等现象。本文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办评分离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编制和发布了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于完善高教管理制度,提升办学质量,促进社会监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认识重视程度不同,有些高校质量报告水平参差不齐。近日,我们认真阅读了2013年某省首次对外发布的48份报告,对高校诊断出的教学质量“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粗略分析,结果如下。

一、报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出的共性“问题”

按照统一要求,报告内容分为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特色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7个部分。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部分要求高校要“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措施”。根据这一要求,各高校基本上按照指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思路完成此部分的编写。据统计,48份报告提出“主要问题”共计162个,平均每校33个,反映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专业结构等7个方面,见下表。

在48份报告中有25份认为高校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占报告总数的52%,高居问题榜首。主要表现在:师资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相对匮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乏,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责任心淡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特别是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正规的教师教育培训,教学不够规范、教学经验积累不够,科研方向需要整合。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比例偏低,制约着学校转型发展。

有17份报告认为高校实践教学存在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条件与能力不足,实习设施不够完善,实习单位难以有效落实,学生实习质量不高,占报告总数的35%。报告显示,高校缺少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实践教学安排大多限于校内实验室,实验室验证性内容较多,训练与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容不多,校外实践基地不足,学生实习人数和时间难以保证,实习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总体看,高校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存在覆盖面较小,程度不深,部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

有15份报告认为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专业多,新兴专业少,专业特色不明显,办学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导致高校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占报告总数的31%。报告显示,长期以来高校专业结构老化、缺少专业亮点,现有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匹配度不明显,特别是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激光技术等高度相关的新专业不多,专业布局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自主招生专业数量不足,专业结构单一,专业内涵建设缺乏专业评估进入和退出机制。

有12份报告认为高校现有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无法适应本科教学要求,占报告总数的25%。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落实乏力,执行操作程序与责任不够明确,认识和理解不够到位,执行和监控不到位。教学质量评估“管”“办”“评”不分,质量改进缺乏科学的监测和评价。科研导向的教师评价与考核机制存在负面影响,科研工作优于教学工作,科研项目优于教学研究项目,科研成果优于教学成果,科研带头人优于教学带头人等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并没有实质的转变。

有7份报告认为高校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占报告总数的15%。这些报告认为,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已有的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用房紧张,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购置、教学实践经费需要更大投入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另外,有6份报告认为本科教育教学开放程度较低,本科生国际交流的比例较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够深入,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占报告总数的13%;有5份报告认为高校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脱节,缺少“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产学研”结合十分薄弱,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市场需求,占报告总数的10%。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存在着明显的质量问题

1.“需要解决的问题”回避问题,淡化问题甚至偏离主题

任何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问题。报告中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求高校“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耐心地解决问题”,否则报告“除了给不愿了解真相的上级领导欣赏,很难有别的用处”。然而,许多报告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特殊处理。据统计,能够指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的报告有23份,占报告总数的48%;而回避问题或轻描淡写,以对策、思路、努力方向等形式隐含问题的报告有25份,占报告总数的52%。其中,以“建设方向”代替指出问题,如“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继续提升生源质量”“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对策中暗含问题,如“进一步提高师资‘双师型’素质。拓展人才引进的渠道,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的做法,增加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比例。”

有的报告“虽然”“但是”绕来绕去,就是不切入问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面临什么困难,报告根本没有真正涉及。有的报告竟将筹建新学校、高校合并作为突出问题,让人感觉离题万里。编制和发布质量报告的目的“不仅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也是查找问题、持续改进”,而回避问题、淡化问题,何谈建设一流大学?

2.“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强调客观原因,极少反思主观原因

48份报告在指出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时,大都认为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学校缺乏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强调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总量偏少,博士化比例不高,具有行业背景和工程背景的博士比例较小,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数量较少,具有半年及以上境外研修经历的青年教师队伍仍需扩大,等等。报告在列出这些客观原因时,很少反思高校教师评价制度落后、教学管理松弛、绩效管理制度不科学、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等主观因素。

在谈到办学条件时,大多数报告归咎于学科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低于同性质院校或省属院校预算标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现有教育资源承载力不够,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实习系统开发、实践基地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开支不能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反思办学经费预算不合理,不注重办学效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实验室管理不善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浪费等问题却没有一所高校涉及。事实上,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于各个高校中。

在分析实践教学存在薄弱环节时,大多数报告往往认为是大中型企业积极性不高,而中小型企业不能满足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要求,而不去认真反思自己缺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放下架子主动融入行业企业,为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

上述分析中存在的一多一少现象,反映了高校缺少正视现实、挖掘深层原因的勇气,也是缺乏大学精神和自信胸襟的一种表现。可见,虽然一些高校有了问题意识,“但仍缺乏理性自觉”和“直视问题的胆识”。

3.“需要解决的问题”检视不足,往往避重就轻,淡化虚化

虽然有23份报告指出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像蜻蜓点水,模糊空泛,“犹抱琵琶半遮面”,例如“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如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各项教学建设工作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建设水平、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适应性,显现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某些问题与不足。”“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依然存在某些不足和差距,特别是办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国际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些表述给人的直观感受是避重就轻,甚至可以称之为伪问题。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怎么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至于教学投入不足,培养模式不适应,特色品牌不突出,领军人才缺乏等,在任何学校都可能存在。审视上面几段所谓的“问题”,我们看不到高校对教学质量具体、真实、个性、坦诚、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4.“需要解决的问题”表述僵化、套话

人们对思维僵化、八股盛行、假大空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风深恶痛绝,如今这种文风己吹到了高校。报告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阐述,经常出现类似“虽然……但是”“与……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在……有待于(尚需)进一步提高(加强、改善等)”的表述。虽然三言两语,但又似曾相识,大多官话、套话,而且校校雷同。

不同高校的报告,不约而同使用了相同、相似的语言模式,让人惊叹高校的同质化己经深入骨髓,高校教育思维都患上了白血病。

还有一些报告在指出问题时竟然出现了病句、用词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让人瞠目结舌。这些硬伤说明编写者责任缺失,工作马虎,学校把关不严。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写质量不高的深层原因

“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写质量低下,原因比较复杂,归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深受社会“怕说真话”传统的影响。担心说真话会引起上级反感,甚至为此付出代价。这种社会环境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的净化。具体表现在:汇报工作,成绩连篇累牍;出现问题,则是轻描淡写,或隐瞒不报。即使涉及问题,也极力推卸,强调客观原因,生怕上级追究责任。高校不能不受这种社会环境的浓重浸染。

二是缺少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胸襟。由于面子作祟,面对批评,人们常常不肯认错,总喜欢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加以搪塞和掩饰;迫不得己的自我批评,常常文过饰非,或避重就轻。在一些高校,“你不说我,我不说你你要说我,我就说你”是常态。人们若能看到大胆真实地披露问题,深入剖析,那几乎是一种奢望。

三是深受形式主义影响。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常常姓“钱”,热衷于送往迎来,一心一意织关系,聚精会神谋项目。上级教学检查时姓“教”,东拼西凑造数据,弄虚作假做汇报。这种作风反映在报告中,就是什么基地、中心、项目、奖项等硕果累累。一涉及问题,马上换了一副面孔,谨言慎行,惜墨如金,什么“有待于提高”“尚需改进”云云,可谓“雨过地皮湿”。

四是高校领导没有真正重视。教育部文件明确强调,高校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客观上讲,高校人才济济,组织一批人,编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报告应该不是问题。但从问题丛生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况看,一些高校领导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提高“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写质量的几点思考

首先,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不满与批评不绝于耳。例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课程内容落后于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大学生学非所用、就业困难,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得不到有效实习锻炼,高校功利主义至上,教师缺少责任心、职业道德滑坡,重科研轻教学,学风不正,教学监控不力,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高校中,但是在公开发布的质量报告中“很难看到高校主动公布存在问题的信息”。许多高校要么回避不谈,要么避重就轻。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瞻前顾后,有各种顾忌。如果不能实事求是,报告就不能取信于本校教职工,也将失信于政府和广大纳税人。

其次,高校领导要增强责任感,把报告编写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报告是一所高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全面展示,也是高校回应社会问责、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的重要工作。报告编写是一项涉及面广、理论联系实际、高度概括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的创造性工作。为此,学校要建立报告编写发布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尤其需要抽调一批熟悉高等教育管理、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理论水平、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报告编写工作。那种临时拉郎配,匆匆忙忙赶任务,是不可能写出高质量、上水平的报告的。

再次,要建立健全报告编写质量监控程序。一份高质量报告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集思广益、反复修改才能完成。按照教育部要求,报告编写要在充分分析和认真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而把握“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前提是“充分分析”和总结提炼。总结提炼是对成绩、经验与问题的回顾、梳理、分析、反思与概括。做好这些创造性的脑力工作,需要经过讨论、审议、修改、再审议、再修改、终审通过等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如果缺少这个程序,报告质量就得不到有效保障。

最后,省教育厅要建立报告审查制度。从上述报告“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写质量来看,高校对报告确实重视不够,把关不严,但省教育厅也疏于管理。如果不加审查,继续让这样忽视社会责任的报告在官方网站发布,不仅损害高等学校形象,也将加深人民群众对教育管理部门的不信任。因此,省教育厅建立报告审查制度势在必行,并把此项工作纳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结论中。

作者:王志蔚 张彩云

第3篇: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本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作为首批升本系部,在三年的本科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为了本科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人才,在对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和本科专业做了相关调查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四川民族学院 旅游 本科 教育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担负着为四川民族地区培养在基层“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责任。

1 本科现状调查

1.1 基本情况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是在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旅游系的基础上整合甘孜州财经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资源并于2006年独立建系。2009年旅游系成为首批升本系部,由于其办学历史短、文化底蕴不深,教学资源亟待优化。

1.1.1 教师学生结构情况

1.1.1.1 教师结构

旅游系在编16名专兼职教师,其中10位专职教师、1位兼职教师、5位教辅人员;副教授5人,讲师7人,助教4人;院级教学名师1人,学科骨干4人,研究生5人,本科学历11人。另外还外聘8位他系和外校教师(2012年8月的统计数据)。

1.1.1.2 学生构成情况(截止2012年6月)

其中专科层次190人,占总人数的46.12%,本科层次人数222人,占总人数的53.88%。旅游管理专业人数368人,占总人数的89.32%,导游专业人数44人,占总人数的10.68%。

1.1.2 课程设置情况

旅游系对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的课程设置都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课程分为讲授课程,实训课程,专题讲座,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12年教学计划),共75门课程,必修课51门,占总门数的68%,选修24门,占总门数的32%。讲授课程45门,占总门数的60%,讲授加实验16门,占总门数的21%,专题讲座9门,占总门数的12%,实验课程5门,占总门数的7%。而且其中专题讲座仅是“形势政策”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别在不同学期出现而累积的门数。实验课除一门是“餐饮与客房服务技能”以外其他四门分别是“旅游行业考察”、“专业实习”、“军事理论与军训”和“毕业论文”。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学生实验教学情况

学生实验教学分为教学中的训练、旅游黄金周见习、寒暑假的见习、在校期间的一次旅游行业考察以及毕业实习。

教学中的训练因在学校实训室内完成,实训考试成绩记入期末,所以总体上教学效果较好。但是旅游黄金周见习和寒暑假见习属于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的部门主要以用人单位为主导,从而导致有的学生见习的内容与所学专业无关,见习所达到的效果仅限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和行业的机会。另外旅游行业考察也因学院和系部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同样采用学生自愿参加的方式,考察主要局限在康定、泸定、丹巴三县的部分旅游景点和行业。旅游黄金周见习、寒暑假见习以及旅游行业考察,由于是自愿参加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阶段一方面企业不配合,学生在实习单位充当廉价劳动力,无法进行管理实习和换岗实习。另一方面,“以生为本”理念泛化,使实习流于形式,很多实习生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无关甚至根本不实习,并没有达到真正实习的目的。大多数学生利用这一时机找工作,最后只是找个用人单位开个实习证明就算了事,使得毕业实习几乎成了提前毕业的代名词。

作为旅游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见习、实习却成了可有可无的形式。这将严重影响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和旅游人才的发展。

1.2.2 招学情况反映出的问题

旅游业作为产业,其发展受到市场这个无形指挥棒的支配,由于就业门槛低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对服务业的轻视和不屑,这些都对旅游本、专科生在行业内就业形成了一种无形压力。另外旅游企业的工资水平偏低,特别是一线岗位。企业对员工的养老、医疗、住房、假日补贴等福利都没有有效落实,再加上旅游从业人员升职周期长限制了个人的发展。这些都是影响旅游系的招生的客观因素。

1.2.3 教材问题

旅游专业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强调多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因此现在很多教材内容针对性较差。比如:旅游会计学、旅游统计学、旅游保健学、饭店物业管理、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美学等学科的教材内容陈旧,基础性的内容多,而针对旅游的内容较少或较肤浅。

1.2.4 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事旅游行业的必须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道鸡毛蒜皮”的杂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出现“门门懂、样样不精”的现象。除此以外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两个层次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别不大,有的教学内容与行业脱节,课程开设顺序缺乏逻辑性。其中有许多课程出现了重复教学炒陈饭的现象,比如:《旅游资源学》与《旅游地理学》;《导游基础知识》与《旅游宗教学》、《中国民俗学》、《旅游地理学》、《中国客源国概况》、《旅游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这几门课程都出现了重复教学的情况,这对学生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是一种浪费,同时这也成为学生厌学的诱因之一。涉及旅游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几乎为零,学生们对旅游行业的了解仅停留在书本之上。

1.2.5 本、专科专业设置呈现相近和同构性

旅游系存在着旅游管理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差别不大,课程开设先后缺乏逻辑性。“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模式使本科教学的优势无法体现,反而由于旅游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差而在就业市场上显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这使很多学生没有专业意识只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来读书。

2 建议

2.1 更新教育理念,科学定位在教育教学中突显本、专科的差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具有管理潜质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所处的特殊地域,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必须突显本、专科教学的差异,同时在不违背教育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做适当改革,本科生应介于学术型和技术型之间。

2.2 完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科学化

首先,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对课程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教学和炒陈饭现象。对相关度大的学科可合并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或一门课程由几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分别完成其教学任务。切忌盲目增加课程数量,特别要注意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组织安排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的作用,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比如一门课程在备课、上课、听课、总结等各个阶段都做到团队参与、资源共享,把每一门课程都建成精品课程,使旅游系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

第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应从通识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四个平台进行。教学中既要面向基层一线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也要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系统的构建,并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第三,课程内容在夯实基础之上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旅游业的三大主要支柱是旅行社、饭店和旅游景区景点是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这三大支柱产业展开。在课程设置上要加重旅游各行业专家讲座的力度,克服专家讲座的随意性,同时旅游本科专业学生应加强语言训练,结合本校资源加强英语、日语、法语、藏语等语言课程的学习。

第四,科学规划实践教育教学。人才的全面发展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但学校教育受诸多因素限制,部分能力、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通过学校专门教育来习得。在一些欧美旅游学院非常看重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并把它作为入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考生不达标,学院会对其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因此旅游系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将部分知识和能力融入到学生实践实习环节。

结合旅游系实际将技能教学课程在大三上半学期集中开设,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前9周在学校学习,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模拟实训为铺。后9周在定点饭店、景区景点或旅行社实习。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实习报告,第二部分为饭店部门经理和带队教师给予的综合评分,最后一部分是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每个部分的成绩各占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体系更科学有效。当然在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之前必须建立建全相关的考核、考勤、安全、劳动保障等相关制度,以及在实践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员工化管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由较高素质的实习管理教师对实习生进行经常性管理,并要求实习生按期交实习日记、实习心得并由实习管理教师对其进行一月一次的反馈和指导。实习教学平台不仅拓宽了学校与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合作交流渠道和平台,更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和感情。

第五,加强本科专业教材建设,体现地方性和民族性,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把本科专业教材建设纳入教研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编纂切合实际的专业教材。

2.3 科学指导,着力培养科研和创新创业能力

人生定位和职业理想对本科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许多大学生对旅游职业缺乏清醒的认知,作为学校教育应当帮助大学生理性认知旅游专业并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学校应结合旅游系实际,在各个阶段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指导大一的学生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坐标上找到自己的“象限”,确定未来职业的大方向;在大二时通过专业性的学习和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总体的规划;大三时,结合实践教学对职业规划内容做进一步的调整;最后一学年应给予学生各种求职、面试技巧的培训,让学生们顺利就业。

本科学生应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因此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四川民族学院应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历史不久,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对本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盛正发.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反思[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曾琳.旅游人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趋势[J].科学技术,2009,(10).

[3]谷慧敏.中国大陆外方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0,(5).

[4]陈世伟,王珏.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科技广场,2008,(1).

[5]郎富平.影响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的因素研究[J].旅游论坛,2011,(12).

[6]邱云美.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1).

[7]傅桦,吴雁华.关于旅游专业教学内容的若干思考[J].旅游学刊,2003,(1).

作者简介:彭宗兰(1977-),女,四川康定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四川康定 626001

作者:彭宗兰

第4篇: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院概况

我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为促进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于1994年在文学院内设立新闻系。1995年开始招收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到200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10年成为湖北省新闻与传播一级学科。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单位。2012年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将“广播电视新闻学”改为“广播电视学”。2013年6月学校宣布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并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

学院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媒体从业人员为目标,形成了学科交叉、重视实践的专业特色。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院以融合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基点,以人文社科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的“两强化、三促进”(即强化学生的传播素养与信息能力、强化学生的学科专业实践能力;三促进是指促进应用能力、促进创新能力、促进交叉复合能力)为目标,以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为核心,以新闻传播优势和特色学科为支撑,以新闻媒体行业实体和综合性实践基地为依托,创新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

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共716名,其中本科生503名,占70.25%。2010-2011级新闻学在校本科生共99人、广播电视学在校本科生共105人,2012-2013级新闻传播学类在校本科生239人,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实验班本科生共60人,2013年学院共招收本科生130人。学院各专业自开办以来,招生状况良好,学生报到率平均达到99%以上。06-08年录取分数线比省线高20分左右。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基于湖北、辐射全国,培养了大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分子,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毕业生的就业和服务领域大致为:1.各新闻媒体(历年均有进入中央级的毕业生,进入省级媒体的毕业生每年在15-20名左右);2.大型国企或民企的企划或文宣部门;3.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4.各类传媒或文化公司、广告公司。5.学校。

(三)学院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院共有专职、兼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8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历(含在读博士),2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另聘多名传媒界资深人士担任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我院生师比为27.5:1。本科生主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教师的比例达100%,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达100%。

学院教学活动经费由学院根据经费预算,专业实习经费,毕业论文(设计)经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等足额安排到位,统一由院系按照实际使用情况报销,统一分配使用,教学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的需要得到保障。另外,本学院为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添置了一大批满足新闻传播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的仪器设备。但由于学院刚刚成立,实验室使用主要依托于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料室主要依托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学院正着力建设专业实验室和资料室。

(四)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学院根据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在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交叉型专门人才,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的生源。学院本科各专业开设学校公共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四种课程类别,学生在四年修学期间,除了品德操行合格之外,应修满100个学分,准予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目前,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道德与法规、舆论学、新闻心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电影批评、媒介批评、媒介素养、新闻摄影、社会调查方法、广告学概论、新媒体研究、节目主持、广告文案、广告作品赏析、影视艺术概论、电视作品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学概论、语言与社会文化等。

学院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特别注意注重新闻职业道德培养。课程中设置多门新闻道德、法规等课程,并先期一步培养教师教学团队的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我院创办“恽代英英才班”循着革命先烈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前辈恽代英的步伐,始终强化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教育,培养新闻系学生的正确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

学院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规定学生需同时修满规定的专业课程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学生按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对素质学分的相关规定,需获取20个必修学分,10个选修学分,10个选修学分中含有4个理科学分,1个艺术类学分。

2.教材使用和建设

学院在教材的选用上有严格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教材选用前需要任课教师认真选择,填写教材选用表,通过教研室、院系审核;选用后,在学期结束需要一起开会总结、分析教材使用效果,提出建议。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有教育部推荐教材重点教材《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教程》等十多种。

在教材建设上,特别鼓励教师自编、参编教材。学院已完成多部教材的编写,分别有刘震副教授《电视摄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亚洲电视新景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彭涛教授《坚守与兼容——主旋律电影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孟君副教授参编《中国电视剧名剧鉴赏辞典》任副主编(武汉出版社,2010),陈俊峰副教授《不一样的广告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等。

3.实践教学

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而实践教学是我院的特色。学院依照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需要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现行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包括课程课程中的实验课)18学分,将近总学分的11.11%,一共38.5周,占总学时的23.77%。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成与学时是:军事训练(3周)、教育实习或毕业实习(17周)、见习(2周)、毕业论文(设计)(6周)、入学及毕业教育(2周)见习一般安排在第4学期暑假进行,时间2周,2学分,第7学期全学期为专业实习,共6个学分。另外,本专业额外留出8.5个周次的机动时间用于学生课外社会服务(或社会调查)等活动。

实践教学环节是长学期教学内容在实践方面的补充和继续,主要在大学四年中的7个短学期完成。通过开展课外开放性实践活动,由学生们自立选题,自助拍摄,采用DV、手机、摄像机等多种拍摄设备,辅以相应老师指导,并以相应的学分鼓励拍摄水平较高的作品,补充实践教学,达到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制作了大量多媒体包装、高质量影视作品。2012年由马雪蒙等同学自主拍摄的DV作品《坑V》获“我是导演”微电影大赛三等奖。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院十分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依据湖北省教育厅下发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及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论文规范严格执行华中师范大学制定的《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排版打印规范》。我院成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指导“四步走”方案。第一步,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拟定不少于学生人数的选题。第二步,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毕业论文选题。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进度实时给以指导和帮助。第四步,学院在规定日期内,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以及评优工作。近三年来,本科生一次性毕业率达100%,一次性学士学位授予率达100%。其中,校级优秀论文20篇,在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学院有多人获各项奖项。

5.学生科研、科技竞赛及文化素质教育

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其中我院新闻系2011级本科生彭酉婷的论文《微博的社会动员和风险演化研究》荣获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三等奖,该文同时获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大赛二等奖。周凌君、万鸣宇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科研C类项目《探析社交性网络如何放大人的单向度》于2013年6月结题验收。刘建、陈燕项目《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下武汉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也于同时结题验收。

学院学生广泛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耿雨燕、米姿函、易然、周凌君、郑妍颖五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中斩获佳绩,其中易然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特等奖。同时易然同学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最佳辩手”,“第二届华中七校外语文化接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等多种奖项。在2010-2011级学生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88.77%,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61.80%。

学院同学发挥本专业特长,广泛参与各类摄影活动。2011级学生曾师斯作品《美丽华师生态系列报道》获2012年度“湖北高校校报新闻奖系列专题”一等奖;2010级陈思宏摄影作品《爱在咸宁》在“中南文化艺术节”上获摄影多媒体组铜奖;2010级学生马雪蒙《踢腿训练》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最美中国”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在线摄影大赛“最美中国奖”优秀奖,《献血女生》入选2012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09级学生金晶参与摄制的新闻专题片《武汉大学樱花季,让人欢喜让人愁》登上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其摄影作品《这里不是欧洲,是今天的华师》也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走红网络,引起关注。

(五)学院质量保障工作

1.教学规章制度标准及执行

学院严格执行《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华中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考试管理条例》以及学院教学规章制度,2010-2013年没有出现任何教学事故。教学文件方面,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公共基础课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执行教学,没有编写教学大纲外,其他所有课程均有完善的教学大纲;所有课程都依据学院统一格式的教学进度表,命题计划表、评分标准、试卷分析表、参考书目表等教学文件。一般说来,专业必修课按照45个学时,专业选修课按照34个学时的教学计划来执行。每个学期结束前都有教研室专门督促完成命题,评分标准,以考试、交论文或者作品的完成结课。最后,试卷、论文、作品等文件都以统一的格式整理完善以后归档保存。

2.教学质量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新闻传播专业(学院)自开办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结合学校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各教学环节监控与反馈紧密配合,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课堂教学的成效、学生作业质量、考试考风及成绩、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标准除了学校一般标准外,还要重点监控是否落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质量监控方式为:教师自评、随机听课,抽查作业、考卷、论文、学生座谈、学生评教。

首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都进行“三期”教学检查,即学期初时各教研室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要求教师写出本学期的授课计划,以给学生们选课前提供参考;期中时教学秘书以听课的方式,检查教师授课的进度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期末时期终检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计划,课时是否达到标准,教学内容是否完成等。通过每个阶段的检查,对常规教学切实起到监督作用,保证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其次,教研室定期开展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在教学中提倡教与学并重,要求教师在讲好课的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在课堂上采取讨论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还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全系注重培养理论功底、提升科研实力的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教学。教师积极接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或项目研究,并支持学生参加的学术活动。

最后,要求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按文件精神严格、规范执行,减少人为性和随意性。加强“三期”教学检查,对违反有关规定,影响教学工作并造成一定后果者,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进行认真严肃处理。

3.创新本科教学管理和激励体制

作为新成立的学院,我院积极探索创新本科教学管理和激励体制。首先,

在不改变学校本科教学基本构架的前提下,成立“华中师范大学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地董事会”。董事长由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兼任,董事会成员来自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市委宣传部、湖北各大主流媒体负责人、新闻传播学院书记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董事会职能为:制定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规划、督察基地日常运行、监控新闻人才培养质量、募集基地发展资金。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新闻传播学院长同时兼任主任,副主任为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副书记。基地的日常运行与学校现有机制大体相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所有本科生配备导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新闻观,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

其次,成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会”。“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会”基金来源为政府资助、学校划拨、社会捐赠。基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购置实验设备、建立实习基地、资助学生课外新闻实践活动、奖励新闻学院优秀本科生、资助优秀贫困生。

再次,探索本科生“项目实习制”。 本科生“项目实习制”是指与媒体合作,由媒体提供新闻报道任务,由基地教师牵头,以学生为主体,受媒体督导并由媒体最终评判效果。

此外,学院拟设立“恽代英卓越新闻人才奖”。“恽代英卓越新闻人才奖”每年奖励5-10品学兼优、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均优秀本科生。

(六)学院学生学习效果

我院教师在历次学生评教中均获优良等级。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100%(除攻读硕士外),学士学位授予率100%。近三年毕业生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平均为18%。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现有多名学生在从事媒体工作。2000级毕业生张勤耕担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陈力峰担任《楚天金报》副总编辑;还有多名学生担任国家干部,2002级学生陈刚担任湖北省委办公厅处长,95级学生龙小红担任湖北襄阳谷城县县长;另外还有多名学生从事新闻教学工作,如95级学生范龙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任副教授,97级王雪莲在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担任副教授。此外,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进了企事业单位,如98级张扬在中国启德教育集团担任总经理,97级学生程晓敏担任保利地产武汉公司总经理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基于湖北、辐射全国,培养了大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分子。

(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特色发展

1.以“发展+创新”为前提深化人才培养机制

以新闻传播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为基础,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交叉型专门人才,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并力图实现创新,确保我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机制引导学生充分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领会学习内容,培养科研兴趣爱好,提升自身素质。并通过参与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以及各种社会实践实习等,进一步深化我院人才培养机制。

2.以“理论+实践”为原则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将重点放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上。通过出国深造、英语进修、项目合作、合理竞争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并完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在未来几年内,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并将以高学历、年轻化、师德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逐步解决新闻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现有教师队伍中,有5人有长度不等的媒体从业经验。最长的达30余年,最短的有3年。我们准备在未来3-5年内,通过“双挂”的形式,送所有缺乏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师到新闻单位挂职锻炼。挂职期间待遇,按照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执行。逐步把挂职经历作为职务评聘的条件。同时,我们预计在3年之内,出版建设起新闻传播学院文库。

3.以“规范+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指导下,进一步探索教学基本建设,做到既系统规范,又能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到狠抓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日常教学,以《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管理办公室工作制度(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为依据,落实教务处各个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程序。促进教学内容的保质保量完成,严格按照学院制定的教学考核制度进行考核。通过科学健全教学质量监测机制,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

3.以“前沿+特色”为要求提升教学条件建设

学院依托国家文科实验室以及学校两座馆藏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以及本学院新闻公信力研究所、传媒预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香港文汇报媒介文化研究所、影视传播研究所四个研究所,全力营造既能紧跟时代前沿,又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与新闻学专业是混合教学的,学科基础比较坚实,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硕士点。在新闻理论、编辑出版、应急传播、影视传播等方面有雄厚的实力。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1.影响学院教学质量的问题

第一,作为刚成立的学院,专业实验室、资料室等硬件条件急需给予基础性配置。首先,实验管理体制不顺,实验课程开设困难,实验设备老旧和不足问题严重。原新闻实验室放在学校文科实验中心管理后,中心的管理方式与新闻的实验方式很不一致,师生们感觉实验课难以开展。同时,新闻实验设备老旧,急需更新换代。2014年,我院将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对实验设备的要求更高、更多,需要未雨绸缪。由于新闻传播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学院自己的专业实验室,这也是国内外优秀新闻传播学院的标准配置和共同经验。目前,急需建立广电摄像、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室、主持人实训实验室、广告制作实验室、纸媒实验室、网络和新媒体实验室等,这是保障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的基本保障。其次,由于院系调整,新闻系的图书资料缺少积累,基础薄弱。目前的图书资料和应用软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例如一些较新近的图书资料较缺乏,一些新闻传播领域较前沿的论著较少,尤其是外文缺乏外文资料。

第二,由于院系几经变动,原有的专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清晰的专业设置尚未形成,教学和研究团队有待整合。经过由系而教研室,由教研室而学院的多次变化,学院的师资团队也几经变动。目前看来,尽管学院大力开展制度和人才建设工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师队伍中领军人才比较缺乏,高级职称比重偏低。在独立建院的新形势下,本学院即将迎来超常规发展的良好机遇。2013年6月,中国新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原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湖北日报原社长、总编辑江作苏教授出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同时引进了3位在新闻传播界较有影响的业界精英,2位刚毕业的博士生,极大地充实了本专业教师队伍。但综合来看,我院专业教师在规模、结构和层次上均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进一步引进一些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人才,使新闻理论和实践能够均衡发展。其次,缺少教学团队。主干课程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老师一门课。教学团队未能形成合力,这直接影响了教材和课程的建设。最后,青年老师成长较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青年老师的职称评聘滞后,不利于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最后,生师比较高。生师比偏高是本专业创建以来一直存在的老问题,目前通过不断引进教师,生师比已有所下降,但我院仍是全校生师比最高的学院之一。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堂规模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第三,本科教学建设中,课程和教材建设都有待加强,教研教改较为滞后。首先,教学过程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是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闻理论、史论教学如何与新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是一个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新闻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跟进新闻快速变化的特点,如何与我校学生生源实际情况相协调,这些都是摆在我院教师面前一道难题。其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研教改较为滞后。由于生师比高,我院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余力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因此学院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方面进展较为缓慢。下一步学院将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拿出专项经费,推出配套政策,启动院级层面的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鼓励各位老师投身其中,再此基础上积极向学校与湖北省推荐。最后,教材建设较为薄弱。使用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实力体现。目前,我院缺乏自编的主干课教材,这是明显的短板。我们希望今后几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2.措施和建议

(1)为解决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的问题,学院将坚持不懈地实施“人才强院”的战略,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目标,依靠校、院两级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健全人才聚集机制、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和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新闻教师团队精神,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能够把握好科研方向。

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并根据会议性质和规格,给予2000-10000元的会议补助。

三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3年内,争取引进“千人计划”教师1人。引进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有正高职称的学者2-3人。每年引进名校博士毕业生2-3人。争取在未来5年内,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45人左右。

四是从新闻业界聘请部分政治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社会影响力大,责任感强、具有正高职称的的人士,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五是每年举办一次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提高学院社会影响,创造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2)为丰富图书资料,提高教学实验硬件条件,在今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争取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大力投入。积极采购设备,充实图书资料,加大权威报纸、杂志的订阅量,新闻传播领域较前沿的论著,包括一些有关新媒体、应用传播学、传播经营与管理类别的专著。进一步改善硬件条件,并且加强对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

(3)为进一步促使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将积极探讨新闻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交流活动,总结教改经验。加强与学术界和媒体人士的联系,提高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处理好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第5篇: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剖析

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院概况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华中大学化学系,著名化学家张资珙先生曾担任化学系系主任(1931-1941)。在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建立于1930年的中华大学化学系并入华中大学化学系。化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壮大,1982年正式建立的农药化学研究所以及1990年正式建立的分析测试中心先后从化学系独立出去。2002年3月29日,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在化学系、农药化学研究所以及分析测试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新的化学学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光富教授担任院长。

化学学院在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中独具特色,学科发展势头强劲、科研实力与日俱增。七十多年来,化学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8000多名本专科和硕士、博士毕业生,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曾培育出为我国农药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有机磷农药专家张景龄教授和在国内享有声誉的学科教学论专家杨先昌教授,以及一批象刘范、蒋亦芹、万洪文教授等那样的教学名家。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执着、奋进、求实、创新”的化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化院人努力工作、促使化学学科蓬勃发展。学院成立之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教职工齐心合力、锐意改革,在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学院建有化学系、国家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药残留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平台、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教育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优势学科(农药学)、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农药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农业推广、化学工程以及化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化学学科全国排名第23位,2013年化学学科ESI排名世界第366位。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7人,副教授38人,其中包括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植物保护)成员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学院的学科设置涉及理(化学)、工(应用化学)、农(农药学)三个学科门类,跨三个一级学科(化学、化学工程、植物保护)。化学本科专业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此外,学院还办有化学英才班以及化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两个交叉试验班,形成了从应用型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到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完整格局。学院目前招生规模大致为本科生280人/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0人/年。

学院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年均科研经费两千多万元,先后研制成功了以“水胺硫磷”、“甲基异硫磷”、“绿酰草膦”、“苯

噻菌酯”为代表的十多个农药新品种,创造数十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和四等奖各1项、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等数十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并被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集体”、“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多次在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包括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二届、第四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一等奖以及“全国先进班集体(2004级化学生物学交叉试验班)”、湖北省先进班集体、全国三好学生。近十年来,各类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二、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化学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以生为本的人文环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努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化学师资和化学化工行业的基础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化学学院现有普通本科生1042人,占全院学生总数的63.6%。其中化学专业现有学生672人,应用化学专业现有学生241人,化学生物学交叉实验班现有学生129人。近一届化学专业计划招生数165,实际录取数187;应用化学专业计划招生数70,实际录取数60;化学生物学交叉实验班计划招生数35,实际录取数32。

化学专业是湖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也是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点(全国唯一一个师范教育类化学专业入选)。化学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化学教师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落实。通过践行特色专业的“2+1+1”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配合学校“未来教育家计划”、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院校”联盟,构建了专业教师、教育学家和中学化学特高级教师相结合的教师教育队伍。通过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内涵建设,顺利地开展了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工作,并按照学校要求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此全面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和教师教育技能,为培养具有教育家素质的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化学师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30多年化学专业已为国家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优秀化学教师,培养了近百名重点高中校长或特级教师。

应用化学专业创办于1985年,是湖北省品牌专业,也是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之一,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点。应用化学学科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以及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显著的提高,

并形成了精细化学品、环境与能源化工和高分子材料3个特色研究方向。应用化学专业主要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娴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的外语、计算机、信息资源应用及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与人才需求,以及结合学院的学科特点与现有专业人才优势,体现专业特色,明确目标定位,构建规范可行的学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融合统一,综合提高。化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重点是将高分子材料(树脂、涂料、油墨、粘合剂、光电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环境材料、生物能)、精细化工(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分离提取、精细化学品、表面处理)等三个专业方向进行重点建设与规划,努力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应用化学专业以国家实验室为依托,以应用化学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以实践型教学为抓手,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应用化学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输送高质量的研究型与实践型人才。

化学生物学交叉试验班是适应学科发展需要,汇聚我校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于2004年开设的一个新兴专业。现已成功开办了9届“化学生物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培养试验班。化学生物学是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门化学与生物学相互交融的新型前沿交叉学科,是运用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分子水平去探索生物学、医学问题的一个新兴交叉前沿研究领域。在这种顺应学科前沿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创新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及教务处组织专班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学校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化学生物学、微观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后备军。化学生物学专业以“化学生物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学)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主线,以学生各项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落实并加强人才培养实践各环节中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化学生物学”试验班的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化学生物学专业经过9 年得研究与实践,逐渐构建并形成了一整套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平台上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主线,将研究设计型实验、本科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开放科研课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分阶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保证体系,制定了研究生推免双向选择、滚动淘汰制度以及两个学士学位制度等多项人才培养管理与运行机制。

化学物理学交叉试验班创办于2007年,现已成功开办了5届“化学物理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培养试验班。化学物理学是研究化学领域中物理学问题的科学,是化学和物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这门学科从创立至今发展极为迅速,培养具备先进化学和物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当代科技人才,特别是在其观点和方法的培养上,把化学和物理学的训练提高到一个新的标准――化学物理学的高度,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这种顺应学科前沿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创新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教务处组织专班进行探索与实践,努力为学校和国家培养一批化学物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后备军。化学物理学专业以“化学物理学”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化学物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各项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落实并加强人才培养实践各环节中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化学物理学”试验班的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在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上,为保证将来从事化学物理学领域研究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本专业构建了一整套建立在化学和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平台上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同时,本专业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主线,将研究设计型实验、本科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开放科研课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分阶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体系,并制定了包括双向选择与推免研究生制度、滚动淘汰制度、两个学士学位制度等多项人才培养管理与运行机制。

化学英才班是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该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实验训练;形成具备敏锐的科学思维、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的学科领军人物。同时为相关高等院校培养研究生优质生源。在学生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条件氛围、管理制度等方面,化学英才班不拘一格,改革试验,努力构建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建设全英文授课的专业主干课程及教学团队,力争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化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化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具有未来教育家素质的卓越化学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院师资与教学条件

化学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2人,占学院专任教师人数的85.7%。化学学院目前师生比为0.05。

化学专业共开设78门课程,其中由教授开设的课程为23门,由副教授开设的课程为26门;应用化学专业共开设19门课程,其中由教授开设的课程为5门,由副教授开设的课程为13门;化学生物学交叉试验班共开设21门课程,其中由教授开设的课程为4门,由副教授开设的课程为8门。

一流的师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本科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建立并培养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是我院师资建设工作中永恒的主题。为此,我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是:外引内扶、政策倾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老带新、重在培青,落实计划、严格管理。努力建设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开放创新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

(1)引进高层次人才。学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千人计划获奖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新世纪优秀人才、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等高级人才12人。

(2)加强高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根据培养规划,几年来,学院采取外引内扶相结合,自己培养与校外定向相结合,高访与提升学历相结合等方法,从国外高级大学引进博士人才,从而使教师的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院结构比较合理。

(3)老帮青,一帮一。采取了为每一个新上岗的教师安排一名教授或副教授进行指导,无论是博士、硕士都要进行试教考核。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艺术通过集体帮、集体培养的做法,使得学院在学校举行教师竞赛中屡获大奖。

(4)坚持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从严治教。

学院目前年均教学经费总额为73.45万元,预算总额为85.65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45万元。其中,本科实验经费、实习经费开支31.77万元。

学院拥有1.4万平方米的逸夫化学楼和测试中心大楼,为师生从事教学科研提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环境。教学用房总面积560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85平方米。拥有多媒体教室5间,外语教学计算机机房1间。本科教学专用实验室近4,000平方米,达到教育部对学生教学用房面积的要求。

学院仪器达到了设备精良,数量充足,满足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的需求。目前拥有圆二色光谱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等仪器共计2246台件,10万元以上设备42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7726.1万元,当年教学科研仪器投入1378万元。

目前学院资料室总面积约430平方米,图书总量约42122册,中外刊物31536册,共94种。资料室基本具备了纸版检索、电子检索、复印、扫描、刻录等服务功能。在配合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上,资料室能开展图书资料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互动工作,得到了全院学生、教师和学校相关业务部门同行的广泛认可。先后接待本科大三文献课、大四毕业设计、本科生科研小组及外系(信管系)本科生教学实习的读者,资料室对全院师生开放。

四、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

化学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从应用型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到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完整格局。根据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化学专业总学分157,其中选修学分36.5,实践教学环节学分31。应用化学专业总学分151,其中选修学分42.5,实践教学环节学分21。化学生物学交叉试验班总学分173.5,其中选修学分41.5,实践教学环节学分23。

根据21世纪化学专业人才和化学教育人才的新特点、新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华中示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方案》(行教字70号)和《华中示范大学关于全面实施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意见》(行教字93号)等文件精神,化学学院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双语示范课《有机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结构化学》、《化学教学论》(至此,化学专业主干课程全部建设成为教育部或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化工基础》;加强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不断优化“一体化、三层次、五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主编和参编《新理念化

学教学论》、《新理念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上、下册》、《化学工程基础》、《有机合成》、《基础化学实验教程》、《综合化学实验教程》等一系列面向21世纪、“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和彰显21世纪化学教师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的教材;完成了“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等课程资源建设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在教材使用方面,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25项,选用外文教材4项。

化学学院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研究型教与学,通过革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评价方式等途径来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以研促教的能力和水平。在主干课的教学中,大力推进小班化教学,探索并建立了“模拟小课堂”、“微格技能小组”、“见习研修班”、“实习学校基地班”等小班化教学与实践制度。利用外聘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资源,为师范生建立了“教师教育专家指导团”,实施了本科生教育教学实践“导师指导制”,促进师范生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在深入研究教育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学能力。

在实验课程建设中,化学学院在化学一级学科知识结构的层次上按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基础化学实验是以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化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为依据,内容包括无机与分析、有机与无机制备、仪器与物理化学测量,选材从化学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综合化学实验是基于“合成制备——分析表征——实际应用”的基本思路,选材既体现化学二级学科特色,知识和技能又具有综合性,注重引导学生综合思维,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是通过综合研究课题展开,课题主要是从教师的科研成果中转化而来,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上三个层次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体现了“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激发创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思想。

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毕业综合训练课题数为267,承担指导毕业综合训练认为的教师数量为67人。2012年,化学学院在大学生科研立项方面获得A类项目6项、B类项目3项、C类项目2项。

五、学院质量保障工作

化学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全院工作的核心,以本科教学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学院领导班子十分关注学院本科教学,包括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悉心听取教师和学生对于本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聘请校内外教育专家深入学院指导本科教学,参与本科教学的评估工作,严格执行学院本科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各类教学管理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地开展。

制度建设和创新是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为了使得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学院坚持以规章管理制度来指导和规范本科教学工作。从总体上看,学院教师的教学执教严谨、教书育人、认真负责、爱岗敬业,默默地承担着繁重地教学和科研任务,三年来没有迟到、早退和擅自离岗的现象发生,没有一次教学事故出现。教书育人、管教管导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学院成立了学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风检查小组,教职员工齐抓共管,着力增强“服务意识”、“育人意识”、“成才意识”、“质量意识”。院系领导多年坚持上好新生入校教育的第一堂“专业思想教育课”,坚持班主任制度,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制,期中教学质量分析,坚持召开学生座谈会,教育实习、工业实习,坚持分工跑片,布置检查;期末考试考场巡视监控。

在这样教学质量日常监控下,化学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院常规教学工作正常运行,2012年全年无教学事故,全学期教学检查无明显问题被通报,教师课堂教学测评分数全部达标,教学异动低于36次/学期。全院教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成绩达标。教学管理人员按规定参加教务处组织的会议、检查、考试、学习等活动。

六、学院学生学习效果

在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的测评中,达到优秀等级的课堂占总课堂数的76.19%,达到良好等级的的课堂占总课堂数的23.81%。

学院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为99.6%、学位授予率为99.6%。应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8.1%,读研率为13.41%。

我院学生的发展状况良好。化学专业2009级毕业生大多被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重点中学聘用,如上海市第二中学、成都七中、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山西省实验中学、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湖北省黄冈中学、广西柳州高级中学、四川省绵阳中学等,部分学生入职后就承担了学校重点班级的化学教学任务或班主任工作。2009级应化类及生物化学实验班中有多人进入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继续深造。

2012年,化学学院本科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获得三等奖2项,在2012第三届全国化学师范生素质大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创新成果报告会中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一项。

化学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全面的综合素质发展,从而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化学学院在2012年“世纪金榜杯”全国书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在感恩书信大赛湖北赛区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湖北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8篇。

2008年以来,本科生在化学学院教师指导下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cociery、Chemical Communication、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talanta等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13篇,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98项,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1项及中央高校业务费2项。在本科生培养质量方面标志性的成果有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二届“东芝杯.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化学组一等奖、第四届“东芝杯.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化学组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湖北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8篇。

七、特色项目

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免费师范教育战略举措下的‘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师范教育类)作为教育部、财政部首批资助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师范教育类)中唯一的化学专业,承担着我国化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重任。经过近五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化学教师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组(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项目(2008-2012)、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立项项目(2009-2012))已经完成了预定研究内容,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示范作用的教学研究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新时代背景下化学教师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基础,创建了“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

2、以教学团队和主干课程建设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不断完善化学专业(师范教育类)的教学体系与内容。

3、以研究型教与学为导向,培养“卓越化学教师”的核心素质——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真正融合。

4、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无缝衔接”为教育内涵,建立了化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综合实践平台。

5、以基础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制定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以“双基地”、“双导师”、“双论文”为特色的培养新举措,践行了“四段式”教育实习与实践新模式。

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1、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创新;

2、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融合手段上的创新;

3、化学教师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化学学院在本科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整改。

1、新时期教育思想需进一步革新和转换。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高等教育思想有待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有待更一步更新,广大教职员工必须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尤其是如何在高等化学化工人才培养中将“以教为主”的知识传授观念转化为“以学为主”的综合素质发展观念,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教师教学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化学学院青年教师多,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要大力推进青年教师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向教学水平高、教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不断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和教育科研能力。

3、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它本身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学习

动机能够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促使学生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受到当代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和就业压力日益显著的矛盾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差,或认为自己今后有“铁饭碗”,或认为“学再多也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因此,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采取适当的策略,逐步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真正乐学、好学、爱学、善学。

第6篇:辽东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条例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教学质量保障机构 第三章

教学质量标准 第四章

教学质量保障

第一节

教学质量目标 第二节

教学资源管理 第三节

教学基本建设 第四节

教学运行过程 第五章

教学质量监控 第六章

教学质量评价与评估 第七章

教学质量分析、反馈与改进 第八章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资源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精神,按照《辽东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条例》及学校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任务是根据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借助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符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的标准化质量保障制度,促使管理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能够根据部门岗位职责,发挥各自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实现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条

教学质量保障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也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设施建设等教学质量保障要素。

第二章 教学质量保障机构

第四条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包括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教学质量保障领导机构是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教学质量保障管理机构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教学质量保障执行机构是学校各有关职能部门。

第五条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领导机构是由学校党委书记主持的党委会和校长主持的校长办公会议,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决定学校保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二)领导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

(三)领导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

第六条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管理机构是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起草或制定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规章制度;

(二)组织落实保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三)起草或制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标准或规范;

(四)保证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 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统管全校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行使对教学工作进行布置、检查、督促、指导等职责,同时也负有对监控、评价、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和建设的职责。教学管理部门还要积极配合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教学评估部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教学管理部门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制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子目标及质量指标;

(二)负责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工作规范,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并组织实施;

(四)负责制定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五)参与制定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

(六)根据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和建设方案,并监督实施。

第八条

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是学校设置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是对全校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等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职能部门。也负有对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进行检查、督促、指导等工作任务。

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起草或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

(二)起草或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各种工作方案及指标体系;

(三)组织实施课堂听课、教学检查等教学质量监控的各项具体工作,处理并发布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及结果;

(四)组织实施或指导二级教学部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

(五)采集教学质量信息,并向教学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二级教学部门提供反馈意见。

第九条

教学评估部门是学校设置的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结果进行评估的机构,是负责学校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以及其他评估工作的的职能部门。

教学评估部门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起草或制定各项评估工作的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

(二)起草或制定各项评估的工作方案及指标体系;

(三)组织实施全校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及其他评估工作;

(四)指导和检查二级教学部门开展的各类评估工作;

(五)根据评估专家意见,向教学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二级教学部门提供反馈意见。

第十条 学校规划、人事、学生、招生、就业、资产、后勤、财务等管理职能部门及其他党政管理部门,作为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执行机构,按照教学工作或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要求,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范围,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起草或制定相关工作的规章制度;

(二)起草或制定相关工作的质量标准或规范;

(三)制定相关工作的工作规程,并组织和监督实施;

(四)制定相关工作的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和进行检查、指导等;

(五)参与制定学校教学评估、教学质量监控方案及指标体系;

(六)根据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和建设方案,并付诸实施。

第十一条

二级教学部门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作为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

(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

(三)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任课资格、青年教师助课、新教师试讲等管理工作;

(五)落实教学任务并组织和实施本部门教学运行管理工作;

(六)依据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或要求,开展本部门教学运行质量监控工作;

(七)依据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开展本部门评教、评学、评管工作;

(八)依据学校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本部门各种评估工作的预评和迎评工作;

(九)对在监控、检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整改、建设的落实措施;

(十)接受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对教学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第三章 教学质量标准

第十二条 教学质量标准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过程和教学环节应达到的目标所提出的具体明确的衡量标准,即为保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使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诸因素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管理措施和质量要求。

第十三条 教学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是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标准既要体现国家对高等本科教育提出的一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要体现学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定的质量标准,还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应具备的质量标准。

第十四条

教学质量标准是基于ISO9000管理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思想观念,在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及规定性要求,构建符合教学组织运行的“计划与资源”、“组织与实施”、“控制与管理”、“分析、反馈与改进”四个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第十五条 计划与资源是人才培养的计划环节,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和准备。计划与资源环节由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与场所、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七个节点构成。

第十六条 组织与实施是人才培养的实施环节,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阶段。组织与实施由招生计划与生源质量、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学年论文(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与第二课堂、思想道德修养、体育教学与锻炼、教风与学风建设和学籍学业管理十个节点构成。

第十七条 控制与管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环节。控制与管理环节由教学环节质量控制、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和教学效果质量控制三个节点构成。

第十八条 分析、反馈与改进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环节。分析、反馈与改进环节由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改进五个节点构成。

第十九条 学校制定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保障要素的教学质量标准纲要;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教学部门及保障服务部门根据教学质量标准纲要制定本系统或部门的具体教学质量标准或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第四章 教学质量保障

第一节 教学质量目标

第二十条 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由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通过学校章程、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予以体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相应的财力、人力和精力的投入。

第二十一条 教学质量目标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由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通过学校章程、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予以体现。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二十二条 按照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具体目标由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内容。

第二节 教学资源管理 第二十三条 学校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建设规划设置与调整专业。专业设置与调整由二级教学部门提出申请,教学管理部门审核论证,经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校长办公会议批准后,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或批准)。

第二十四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自主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制定并组织实施。通过专业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分要求、毕业标准等教学质量基本内容。

第二十五条 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由人事管理部门组织、教学管理部门协助、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岗位设置、师资队伍的调整与补充;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师资队伍结构与业务能力;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比例;主讲教师的资格;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要求;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教师的本科教学激励机制等内容。

第二十六条

办学经费主要体现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办学经费管理由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安排、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部门制定预算并安排使用。教学经费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建设费、教师培训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费等。

第二十七条

教学设施与场所主要包括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包括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语言学习室)和实验室等。教学设施与场所由教学管理部门及规划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质量监控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在规划、环境、设备、设施等方面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教室和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建设计划、审核建设项目、编制经费预算、组织项目验收以及参与环境改造、资产采购等工作;

(二)规划部门负责教室和实验室的总体规划、参与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计划及建设项目论证等工作;

(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教室和实验室仪器、设备、低值耐用品的采购与管理以及参与建设计划及项目论证、建设项目验收等工作;

(四)后勤管理部门负责教室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环境改造、设施维修以及参与论证建设计划及项目论证、建设项目验收等工作;

(五)质量监控部门协助检查教室和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评价教学设施的满足程度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

体育设施与场所是组织体育教学、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保障。体育设置与场所由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具体负责,制定体育设施建设计划和经费预算、组织体育设施与场所建设与维修维护、体育设施与场所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二十九条

图书馆是学生学习和教师科研的重要场所。图书资料由学校图书馆进行管理,二级教学部门负责本部门资料室的建设和管理。图书馆负责用于教学或学习的图书资料及设施、软硬件建设与管理工作,同时负责指导和管理各二级教学部门资料室建设工作。

第三十条

校园网建设与管理由学校网络管理部门负责。网络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制定校园网的建设规划和经费预算,组织进行校园网硬件建设和网络维护,开展学校应用管理软件的建设和维护等工作,维护校园网各类网络平台的安全运行。

第三节 教学基本建设

第三十一条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助、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包括专业建设管理、课程建设管理、教材建设管理、实践教学建设管理等内容。

第三十二条

专业建设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助、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定位、专业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室、实习基地等。

第三十三条

课程建设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助、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纲要、课程内容、实验教学、教材选用与编写、精品课程建设等。

第三十四条

教材建设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助、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教材建设内容包括优秀教材选用、辅助教材编写、教材质量评价等。

第三十五条

实践教学建设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助、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实践教学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实验室开放、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创新与技能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

第三十六条

教学改革与研究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式等。

第四节 教学运行过程

第三十七条 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起点。招生工作由招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招生工作主要包括招生宣传、落实招生计划、录取合格考生、进行生源质量分析,保证生源质量等。

第三十八条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任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监控。课堂教学包括课程准备、课堂讲授、作业批改、辅导答疑、成绩评定等。

第三十九条

实验与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实验与实践教学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任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控制。实验与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

第四十条

科技创新与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科技创新与第二课堂由团委和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第二课堂的基本内容包括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学术讲座、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

第四十一条

思想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主要由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二级教学部门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综合修养培养等内容。

第四十二条 体育教学与锻炼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与锻炼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体育教学部门具体实施、教学质量监控部门进行监控。体育工作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课程教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活动等。

第四十三条

教风建设是树立良好教师风范和师德水平的基本途径。教风建设由教学管理部门和师资管理部门组织、二级教学管理部门具体实施。教风建设内容包括师德修养、治学与执教、教书与育人等方面的师德风范和行为规范。

第四十四条

学风建设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学习风气的基本方式。学风建设由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组织、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学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奖励、违规处罚等内容。

第四十五条

学籍学业管理由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组织、二级教学部门具体实施管理。学籍学业管理包括学籍注册与异动、学业成绩考核、课程重修、毕业资格与学历证书、学位授予与学位证书等内容。

第五章 教学质量监控

第四十六条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指导、反馈,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照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确定的教学质量目标。

第四十七条

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和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实时有效监控,全面掌握和分析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过程及各教学环节状态,增强教学评价、反馈和调整的效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状态信息和改进意见。

第四十八条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校级教学质量监控和院(部)级教学质量监控构成。校级教学质量监控由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评估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全校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二级教学部门的教务部门和督导组对部门开展具体的监控工作。

第四十九条

教学质量监控包括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质量控制。教学资源的质量监控是对教学设施、人力资源、教学建设等要素的控制;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内容有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主要环节;对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通过教学运行检查、教学专项检查和教学督导等方式进行监控;对教学效果主要从考试考核、毕业资格、学位授予、毕业就业等方面进行监控。

第五十条

学校实行教学督导制度,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学校与二级教学部门相衔接的教学督导体系。学校教学督导由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组织开展工作;二级教学部门督导组在部门领导下,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

第五十一条

教学督导是对教学过程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监控的主要途径。教学督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深入理论和实践课堂听课,掌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状态;

(二)开展教学秩序检查,掌握日常教学秩序状态;

(三)巡查考试考场、抽查考试试卷,掌握考试状况和成绩状态;

(四)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掌握教师授课和学生上课状态;

(五)深入教学管理第一线,掌握各类教学资源信息。

第五十二条 教学检查是根据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需要,对教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和教学任务落实情况而组织开展的检查工作。教学检查分为教学运行检查和教学专项检查两种方式进行。教学检查根据职责分工分别由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组织实施。以教学督导为侧重点的教学检查,由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组织开展工作;以教学管理为侧重点的教学检查,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和教学评估部门协助开展工作。

第五十三条

教学运行检查是对教学运行过程质量监控的经常性措施和手段。教学运行检查是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开展的常规性检查工作,通过教学检查掌握日常教学运行状态和信息。教学运行检查主要包括期初检查、期中检查和期末检查。

第五十四条

教学专项检查是对教学运行过程关键部位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监控环节开展的定期或随机检查。通过专项检查深入了解和掌握影响教学质量关键因素及其状态和信息。教学专项检查主要包括期末试卷抽查、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毕业实习检查、毕业论文(设计)检查等。

第五十五条

课堂听课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学校党政领导干部、有关职能部门管理干部、二级教学部门教学管理干部和党务管理干部、教学系(教研室)主任、督导专家等要经常性地深入课堂听课以及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掌握课堂教学和学习状态。

第六章 教学质量评价与评估

第五十六条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实时监控所采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结果。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即“评教”)、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即“评学”)和对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即“评管”)三个方面的质量评价。

第五十七条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由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和二级教学部门组织并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课堂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课堂听课为主要方式,采取学生评价、教师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十八条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和二级教学部门组织开展的以“优良学风班级”、“学生先进个人”以及“奖学金”、“助学金”为载体的学习状态和结果的评价活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秩序、学习考试成绩、等级资格证书通过率、参加学科技能竞赛以及任课教师评价等。

第五十九条

教学管理工作评价主要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教学评估部门协助开展,结合“教学管理先进单位”、“优秀教学基层组织”、“优秀实验室”和“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等相关评选工作进行评价。

第六十条

教学质量评估是对学校及二级教学部门在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或水平的总结性评价。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逐步建立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教材建设评估、实验室建设评估等评估机制,使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评价与日常教学管理紧密结合。

第六十一条

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以教学评估部门为核心,教学管理部门、教学质量监控部门、人事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各职能部门及其他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和评估工作任务,积极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学评估工作。

第六十二条 根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关教学评估的精神和要求,由学校教学评估部门组织、其他职能部门积极协助或配合,对教学质量评估指标进行解读,制订学校的指标体系和支撑材料目录,组织开展校内评估、专家预评估及迎评等工作。

第六十三条

各二级教学部门要根据“以评促建“的原则,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标准积极开展建设工作,并根据评估要求进行自我评估,写出评估报告。学校教学评估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指导、预评、复评等评估工作。

第七章 教学质量分析、反馈与改进

第六十四条

教学质量分析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或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总结和分析,是对教学工作的总结。根据学校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部门负责分别对招生与生源质量、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就业状况与质量等人才培养过程与质量等内容进行分析。

第六十五条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部门通过课堂听课、教学检查、召开座谈会、学生信息员以及教学评估等途径,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课堂教学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使用状况等各方面信息,为进行教学分析和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第六十六条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部门对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教学通报、工作建议、工作总结等形式,作为信息反馈载体进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

第六十七条

学校职能部门或二级教学部门将获取信息以适当方式及时反馈到二级教学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教学部门要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反馈的信息和二级教学部门获取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给教师本人,有关职能部门要把相关信息反馈给部门责任人。

第六十八条

学校职能部门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招生就业、教学建设、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服务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和整改措施,并负责组织落实。

第六十九条

各二级教学部门要根据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下达的整改与建设任务,认真组织落实,并把整改和建设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组织校内或校外专家对整改和建设情况进行复评或验收。

第七十条 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学校评估专家以及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的整改与建设任务,认真组织落实,并把整改和建设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主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学校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及校内外专家对整改和建设情况进行复评或验收。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学校各有关职能部门须根据本条例规定,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实施细则和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措施;各二级教学部门可以根据本条例规定,制定具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实施细则。

第七十二条

高职(专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可以按照本条例执行。

第七十三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七十四条

本条例由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009年7月1日

第7篇: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讨论稿)

根据我院事业发展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1号和教育部2号文件精神以及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经学院研究决定,在我院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现就实施该工程提出如下方案。

一、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

(一)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既是我院教育发展形势需要,也是办好让社会、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实施质量工程,是提高办学能力与水平的需要。几年来,经过本科教学基本建设,使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实施质量工程,是我院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1号文件和教育部2号文件精神

1 以及教育厅、财政厅冀教高[2007]28号文件的重要举措。质量工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院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

(四)实施质量工程,需要调动学院各方面的力量,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各单位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积极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切实解决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实际问题,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1号和教育部2号文件以及教育厅、财政厅冀教高[2007]28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我院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加深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使我院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

2 需要。

三、建设内容

(一)专业建设

1、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专业内涵,构建专业链、专业群平台为目标,充分整合、集成各方面优势和资源,统筹协调加强专业建设,重点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全面启动品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辅射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学院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将建设院级品牌、特色专业5-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3个,力争全国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有所突破。建设省本科教学创新高地1-2个。

2、积极做好专业评估及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十一五”期间力争使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评估,其他工程技术专业加快做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

3、加强专业整合。积极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或专业方向。积极申报新专业;对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要做大;对具有明显特色和学科优势的专业要做强;对竞争力不强且贡献力不足的传统专业要加以大力

3 改造和调整;对某些建设不力而办学质量难以保证或具备条件但市场需求状况不好的专业,要限期整改,或暂停招生,直至撤消;对学科相近、重复建设的专业要进行整合。

(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1、继续推进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应用、强化特色”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全部开设课程达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院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十一五”末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将建设到60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到40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到6门,争取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2、加强教材建设。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制定教材建设规划,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有计划地组织编写一批反映学术发展前沿,适应新世纪教学改革要求,内容新、水平高、特色突出、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加强对教材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十一五”期间学院将着力建设院级、省部级规划教材40-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5-10部。力争有2-4部教材能进入教育部“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

3、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实施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使我院的校园网建设成为面向全院乃至全省高校的精

4 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成为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国家、省、院级精品课程及重点建设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网上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实验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1、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的跨系跨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和完善实验室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院(系)与行业联系,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平台管理体系和实验实践技能评价体系;“十一五”末建设3-5个左右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成各类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100个以上。

2、继续开展各类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对应于国家、省组织的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积极组织院内的预赛和培训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落

5 实好已有奖励政策的同时,在场地和设备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3、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学院每年将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基金,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支持大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支持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成果进行创业,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

4、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调整学分、课时,强化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完善本科培养方案的管理,切实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最终形成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形成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5、英语教学改革和双语教学。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改革英语教学模式,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6、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研究。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研究管理模式,激励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确立与建设高水平建筑院校相一致

6 的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路和特色,力争在各级教学改革立项、教学成果评奖均有较大幅度增加,院级及其以上教改立项超过100项,院级及其以上教学成果奖超过50项,省级教学成果力争有所突破,在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四)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严把教师队伍质量关,完善和落实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我院工作;开展院级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有效的团队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实施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十一五”末我院将建设10个左右的优秀教学团队,并有2—3个左右的教学团队成为省内一流的团队。培养院级教学名师15名,省级教学名师1—2名。

(五)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1、优化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方法与机制。将网络技术引入教学质量控制环节,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动态评价和动态调控。完善已有的教学检查、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院级督导等制度。强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监控与保障,实现全过程的质量调控与管理。形成包括教学目标监

7 控体系、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信息监控体系三部分的一个完整闭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初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

2、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创新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的操作措施。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专项检查评价和社会用人单位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多元化教学质量标准,健全严格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六)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总结我院2004年以来试行学年学分制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国内外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学分制运行体系和实施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

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保持教学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建立奖惩机制,定期组织教学管理干部培训,构建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

四、组织管理

(一)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决定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质量

8 工程的日常工作。各系(部)要成立由系主任牵头的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统筹负责本系质量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实施。

(二)质量工程由学院拨专款进行建设。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院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和评估。

(三)各部门要强化教学质量的“一把手责任”,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作为各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并结合我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影响学院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措施,扎实推进质量工程。

9 附件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名单

主 任:王海龙 副主任:李延涛

委 员:翁维素、郭秀云、马立山、白润山、陈忠海、梁建民、桂

垣、董仕君、吕 广、刘建臣、徐丕青、孙宏凯、方合林、赵连成

第8篇: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是**师范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年。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规范教学管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大学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学科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弘校”的发展战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强化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充分发挥我校师范类学科专业之长,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面向广西,辐射全国。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招生专业4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3.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15415人,其中本科生13674人,专科生1741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88.71%。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实施“阳光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我校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本科生3602人。在广西,理科录取最高分为522,最低分为439;文科录取最高分为520,最低分为453,;艺术类科录取最高分为267,最低分为197;体育类录取最高分为411,最低分为28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5.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坚持引进、培养、培训、聘用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数量与学校规模发展相适应,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逐步优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初见成效。

职称结构:截至2012年12月底,学校教职员工1042人,其中专任教师831人,有正高职称77人,占专任教师的9.3%,副高职称201人,占专任教师的24.2%。

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1人,占专任教师的7.3%,具有硕士学位的3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4%。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403人,36-45岁246人,46-55岁150人,56岁以上32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5%、29.6%、18.1%、3.8%。中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成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

6.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学科骨干的遴选与培养

通过实施教授工程、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等措施,加快学科团队建设。学校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的青年教师,首批遴选出的12位校级学科骨干中有5位是青年教师。

(2)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能力提升平台

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为依托,为高素质教师能力实训提供引领和示范。

①开设名师示范课。构建以校内教学名师、教学示范课教师为主,校外名师为辅的优质示范教学队伍,定期举办名师观摩课,让青年教师感受激情与技术兼备的高质量教学,使他们心中有目标,奋斗有方向。2012年以来,学校首位广西高校教学名师梁燕来与校级教学名师,以及校级示范课比赛优胜教师均为全校教师提供多次观摩课,授课领域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同时,还邀请校外名家来校做示范讲学,如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美国丹佛大学赵穗生教授等。参加观摩的青年教师需将教学观摩情况录入个人的“教学情况记录本”并定期提交,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参考材料之一。

②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培养。根据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挂职锻炼。为了加强实践管理,规范挂职锻炼行为,确保教师实践质量,2012年特制定《**师范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试行办法》。通过规范教师挂职锻炼的基本条件,制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的考核以及待遇细则,明确挂职锻炼教师的职责和要求,严格执行挂职锻炼申报审批程序,并协同挂职单位对挂职教师工作进行考核。

③举办“示范课大赛”、“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教育教学软件大赛。每两年举办“示范课大赛”、“优质课大赛”和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2011-2012年,全校共评选出优质课获奖教师共88人,示范课获奖教师共58人。

④推进青年教师国内外培训。在学校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下,根据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目标,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制定培训计划,先后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培训342人次,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0.9%。

(3)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激励青年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改革

依托“本科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近两年来,学校共立项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97 项,比2009-2010年的33项多64项。2012年学校共有23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有6个项目获得区级教学成果奖。对参与特别是获奖的青年教师,在学校的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优先照顾的政策倾斜,对拟参评副高职称的,优先推荐。

(4)以人为本,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师成长氛围

为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积极营造“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帮助,思想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的氛围,为他们创造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为此出台了“六优先”政策:一是优先入编;二是优先配置工作室或实验室;三是优先推荐科研立项;四是优先推荐学科骨干;五是优先安排参加国内外学术培训和学术活动;六是优先提拔。

7.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1)生师比

现有专任教师831人,外聘教师162人,折合教师数912人,在校生为15415人,生师比为16.90:1。

(2)主讲教师资格

2012年专任教师831人,具有教师资格775人,占93.26%。

(3)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所有的教授都主讲本科课程,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34.65%。

8.本科生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坚持优先保障教学经费,积极筹集资金,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财力保障。2012年共投入教学经费30848.63万元,生均22560.06元。其中,本科教学教学日常运行投入1595.81万元,生均1167.04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投入4304.98万元,生均3148.30元;本科实验运行投入350.64万元,生均256.43元;本科实习经费103.44万元,生均333.14元。

9.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表1:教学用房一览表

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

正在施工

校舍建筑面积

其中

危房

当年新增

被外单位借用

总 计

386487

2443

32126

97639

一、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

183404

32126

37126

教室

5798

4496

5图书馆

17668

37126

实验室、实习场所

86077

27161

专用科研用房

体育馆

10960

会堂

10715

二、行政办公用房

17741

三、生活用房

162951

2443

学生宿舍(公寓)

121995

学生食堂

22451

教工宿舍(公寓)

13244

2443

教工食堂

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

5261

四、教工住宅

22391

60513

五、其他用房

2012年图书馆纸质图书132.85万册,生均85.8册;电子图书5000G,生均323.06M;电子图书2338654种(其中具有所有权的538654种,只有使用权的180万种);已购有电子期刊20000多种;订有纸质期刊1885种,报纸195种。

表2:信息化建设情况

编号

上学信息化经费投入(万元)

络信息点数(个)

校园出口总带宽(Mbps)

其中:

其中:

无线接入

建设经费

运行经费

总 计

266.43

216.43

50

8236

1024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0.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4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师范类专业覆盖了学前、小学、中学教育等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教师教育。专业设置继承了师范教育的传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主体、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专业建设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规划,总体结构与布局比较合理。“材料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历史学”、“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5个专业获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立项,实现了我校在特色专业项目上零的突破。学校确定化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为自治区重点改造专业群,架设了这些专业的相关学科之间的桥梁,使之相互交叉与渗透,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群,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7个专业为学校的优势专业,彰显了学校的传统特色和专业优势。

2012年申报了财务管理、绘画以及电子商务3个专业。

表3: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师范标识 1

020101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两者兼有

2 030101K

法学

四年

法学

两者兼有

3 03050

3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法学

师范

4 04010

1教育学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5 04010

2科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6 04010

4教育技术学

四年

理学

7040106 学前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107

小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201

体育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四年

教育学

040206T

运动康复 四年

理学

050101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师范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四年

文学

050201

英语

四年

文学

两者兼有 15

050207

日语

四年

文学

050302 广播电视学

四年

文学

050303

广告学 四年

文学

060101

历史学

四年

历史学 师范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21

070201

物理学

四年

理学

师范

22

070202

应用物理学

四年

理学

23 070301

化学

四年

理学

师范

24

070302 应用化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25

071001 生物科学

四年

理学

26

071002

生物技术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27

071102

应用心理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28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年

工学

29

080403

材料化学

四年

理学 30

080703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31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32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33

080902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34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年

工学

35

081302

制药工程

四年

工学 36

090502

园林

四年

农学

37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管理学

两者兼有

38 120202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39

120402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学

两者兼有

40

130202 音乐学

四年

艺术学

师范

41

130205

舞蹈学

四年

艺术学

师范

42

130401

美术学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43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44

130503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45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1.课程建设

学校围绕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满足学生学术倾向、职业倾向和兴趣倾向三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继续实行重点课程建设工程。2012年对一批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优质课程、双语课程以及重点课程进行了结项验收。同时又立项建设14门精品课程。这一批课程建设聚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了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12.教材建设

重视优秀教材资源建设,是进一步加强我院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通过自编教材立项,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步伐,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优秀教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以此来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2012年我校开展自编教材立项建设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0项。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学分制的实施,确保高水平教材进课堂,满足学生对教材的多样化需求。由校长亲自担任教材委员会主任,学校在教材管理中弱化了行政功能,采取由书商提供教材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决定购买教材及教材种类的机制。

13.实践教学

学校适应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非师范类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非师范类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全国烹饪技能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广西营销技能大赛”、“ 广西商业秘书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2)加强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

每年举办一次师范类新生粉笔字比赛和2012级师范生粉笔字板书大赛,进一步推进和提高学生“三笔字”的书写能力。

举办“**师范学院第五届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分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四个子项目按学科学段进行比赛。 师范类毕业生教学技能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学分为1分。

(3)加强学生劳动课实践教育及考核

劳动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学分为1分。

(4)教育实习和专业类实习时间实行“一学期”制度。

学校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2012年秋季期,以见习、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首次由两个月延长至一个学期,学校和各二级教学单位加强指导,调整和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落实实践教学目标任务,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有330名学生参加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包括初中语文、初中英语、初中数学、初中化学、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等六个学科,分别下到50所中学、32所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14.毕业论文

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毕业论文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定(玉师院院字〔2009〕10号,修订)》严格执行。对学生论文进行抽检、评价。

15.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2012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市全民创业示范孵化园、**市微型企业(师院)孵化园

和玉东新区全民创业孵化园在东校区揭牌开园。孵化园的设置大力推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大胆创业、放手创业、自主创业。

学校协调有关部门,合理规划创业创新课程,优化和培育创新课题与项目,推动学生创新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12年我校学生获得40项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国家级该项目。

16.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改革情况

(1)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内涵式建设

通过“立德”解决“培养什么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通过“内涵式”“树人”,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用文化育人、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去探索多种培养模式,继续完善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突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与中小学、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以优势专业为依托,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启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实验班和挂榜班,推进拔尖学生选拔方式、因材施教模式、国际化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改革突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探索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径。

(3)持续推进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适当开展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在教学过程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

(4)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重新制定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估体系,推动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强化院系教学主体地位,推动日常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激发院系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教学项目评审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课堂教学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及时查处教学事故。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和完善由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执行与处理系统、教学诊断与评估系统、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以日常教学检查、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学生评教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模式。

(5)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校已经着手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工作,继续优化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各种资源配置,发挥资源利用效益。

整合全校实验设备工作。合理布局和调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做好文科实验实训中心的布局和建设工作准备,做好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养护工作,提高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在实验教学方面,除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外,要整合资源,启动“**师范学院实验室管理平台”和“**师范学院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规划和组织申报新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有效服务各专业实验教学。

加强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环境,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团队,初步形成实训、实验、科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与基础教育开放互动的格局。

(6)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络教学资源库,推进学校精品课程、图书文献、教学实验平台共建共享。

加快专业和课程的数字化改造,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科学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的能力。

四、质量保障体系

17.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成立由校长为主任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学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校党委常委会、校党政联席办公会也经常研究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步伐加快;着力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为此,学校出台了“教学工程实施方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案” 、“2012年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等一系列工作方案。

(2)强化质量意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历来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做到了认识到位,体系完善,措施得力。学校构建了比较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以教学工作三级评估制度、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教学专项检查制度、教学调研、教师激励与考核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专业评估制度等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平台,确保教学工作的决策、指导、管理、执行等机制协调发展,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8.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建立听课制度。为不同层次、不同职称的领导和老师分别确定了听课任务,全面覆盖所有学科,深入课堂,对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监控。

(2)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进行教学信息咨询与反馈。通过教学工作会议、教学例会、督导、领导、学生、同行等多个渠道的咨询与反馈,形成一个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整改提高的完整闭环系统。

(3)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和奖励。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评价优秀奖等活动,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激励系统。2012年分别对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师综合职能进行评比。

通过开展各教学环节质量抽检评价等专项评估手段和措施,实施目标管理,优化教学管理机制。以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依据,有针对性对教学各环节进行质量抽查。

每学期均组织学生开展针对理论、实验、实习教学各环节的测评。学生参评率97%以上。采取精确评教课程范围、处理评教无效数据等措施提高评教信度和效度。

19.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学校以副校长为负责人申报2012年区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的地方高校自我评估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开展项目研究为契机,深入各二级学院,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和落实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认真准备,主动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的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估。

20.开展专业评估情况

(1)根据国家、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我校办学历史、优势、师资队伍状况、学科发展状况,分析我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向学校提出整体规划意见。(2)在我校现有的专业建设状况基础上,就传统专业、优势专业、新办专业,从师资队伍、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建设经费等方面分析,探讨如何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3)分析我校专业建设的轻重缓急、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在青年教师中实施专业实践制度的可行性探讨。(4)草拟了《**师范学院专业评估方案》,给影响专业建设的各个因素界定权重,给每项评价指标界定,给出评价项目的。

五、学生学习效果

21.学生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

(1)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满意度调查。

表4:**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序号

内 容

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专业课程设置

48

38

课堂氛围

42 36

课堂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46

39 7

教师课堂准备

54

30

5 教师的个人修养

21

52

25

教师提供的学习指导

52

28

教师的教学工作责任心

23

54

教学设施

9 43

38

创业与就业课程

43 45

社团组织

47

35

4 11

专业实习

48

35

馆藏资源

45

39

学术报告及讲座

41

37

(2)学生身心素质状况

学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2学分,以及《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等选修课。2012年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干预、个体咨询等服务3000多人次;举办“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等讲座近20场。通过课堂、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2012年全校有7430名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测试优秀的1814人,良好的3005人,及格1094人达标率79.58%。

(3)2012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行根据完成学业情况,选择在3-6年内完成学业。按本科4年基本学制统计,2012届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共计3260人,获得毕业证书3105人,授予学士学位3100人。

(4)2012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2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22人攻读研究生。其中攻读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学生占37.71%,比例较大。

(5)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不断提升。2012年普通本科一次就业率为95.67%。学校每年举办2-3场大型供需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择业创造良好条件和机会。2012年我校被评为“广西高校就业先进集体”。

(6)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毕业生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牢固,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表5:分专业类别的单位评价(本科)

单位性质

很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合计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部队

25.0%

75.0% 0.0%

0.0%

党政机关

43

37.1%

66 56.9%

6.0%

0.0%

116

公司企业(国企)

2

540.3%

29

46.8%

812.9%

0.0% 62

公司企业(民企私企)

82

29.4%

160

57.3% 34

12.2%

1.1%

279

公司企业(外企)

2 28.6%

71.4%

0.0%

0.0%

事业单位

36.4%

59.1%

4.5%

0.0%

22 行政单位

33.3%

66.7%

0.0%

0.0% 3

学校(公办)

69

17.2%

232

57.7%

101 25.1%

0.0%

402

学校(民办)

24.3%

21 56.8%

18.9%

0.0%

37

自主创业

2 25.0%

25.0%

50.0%

0.0%

总计

242

25.7%

533

56.7%

162

17.2%

3

0.3%

940

六、特色发展

根据我校“特色鲜明、区内一流的地方性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围绕“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方向,开展特色建设工作。

22.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

学校在师范生中实施“五个一”训练工程,即要求每个师范生写一手规范汉字,讲一口标准普通话,做一个优秀的课件,讲好一节课,写一篇教学研究论文。

围绕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在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其中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与简笔画、课程与教学论、师范生综合教学技能是必修课,选修课的有班主任工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策略、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等。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初步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高度集成十大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功能室,即专业能力发展室、语言表达能力实训中心、测试文字表达能力测试中心、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实验室、心理健康辅导实训中心、艺术体验与实训中心、教学观察观摩中心、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体验中心、远程交互指导中心管理中心、校外实践基地,计划建成实训、实验、科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与基础教育开放互动的教师教育基地。

23.“三位一体”的1个学期实习制度

重视构建学校、地方政府和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体系。2012年全面推行实习1个学期制度,受到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欢迎。

特别是在师范生实习方面,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开展至少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同时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我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紧密协作,从而构成“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探索“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起,共同探索了“二次置换”的实习、支教一体化的途径,实现了实习、支教、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24.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 (1)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更新

在部分教职员工中,仍然还存在一些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如:重“教”轻“育”的教育观,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只图完成任务不求教学质量在教学态度,缺乏激情和活力的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重管理轻服务的教学管理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影响着我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2)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在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校院两级在教学管理中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职责和权利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评估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3)教学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和实训室主要依靠二级学院管理,比较分散,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有的学院的部分教学设施超负荷运转,实践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4)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很好体现,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未能普及。

25.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 (1)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①思想观念更新不够快,跟不上时代要求。

②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有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③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管理部门的责权利不够清晰。

(2)应对策略和措施

①适应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移教学管理权力。

②创办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推动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③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八、案例分析

26.汉语言文学专业案例分析 (1)基本情况

①在校生规模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全日制在校生1077人,其中,师范类学生781人、现代文秘方向291人。

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文学与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任教师46人,专任教师队伍人数占整个教职工总数的67.5%。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讲师39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3人,分

别占到专任教师队伍的21.7%和28.2%。

(2)教风学风及教学质量建设

2012年继续加大教风、学风和教学质量建设工作,实施“教授博士领航工程”、“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学科兴院工程”、“学风教风建设工程”以及“311”工程(要求本科学生在四年内背诵300篇经典诗文,读100部经典名著和发表100篇文章)五大工程以及“文学创作队伍”、“新闻写作队伍”、“公关文秘队伍”和“广告策划队伍”四支队伍建设计划,扎实开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工作,培养教学科研团队、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教师在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根据《**师范学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举办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教育培养实验班”,采用导师制、双师制、“3+1”(校内学习3年,校外实践1年)等多种培养模式,开展了全新的培养模式探索。

根据教务处的工作安排,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压缩了专业课的课时和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的课时和学分,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

(3)学科建设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桂东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自治区学位办确定为硕士点建设专业。

2012年根据硕士点学科建设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凝练了“文艺与传媒”、“少数民族地区文学与性别文化研究”、“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方言与地方文化研究”共四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筛选了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候补骨干。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速度。

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2012年文学与传媒学院开设了人文讲坛,讲坛的宗旨是“享受自由思想的盛宴,倾听学术前沿的声音”。2012年先后举行了八场校内外专家讲座,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

(4)招生与就业

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招收本科生255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184人,现代文秘方向71人,另有文秘办公自动化专科33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届共有学生235人毕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186人,初次就业率为70.97%,年终就业率为97.85%;现代文秘方向49人。初次就业率为89.8%,年终就业率为100%。

(5)服务社会

2012年,学院继续发挥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引领和服务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承担了“国培计划(2012)--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共承担了40名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同时派出80名学生到40名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进行顶岗支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三位专任教师承担了《**文化大典》三个分卷的主编任务。先后分别派出15名、8名专任教师参加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考试管理中心组织的高考评卷工作和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评卷工作。先后派出两位专任教师作为专家参加了两个县市的语言文字评估工作。

27.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案例分析

(1)办学基本情况

①在校生规模

截止2012年12月31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99人,其中2009级139人、2010级136人、2011级113人、2012级111人。

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育人为本,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立足广西桂东南,辐射全国的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的数学专业专门人才。

③生源结构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录取新生111人,其中在广西区内录取101人,在其他省录取10人(湖北1人、湖南9人),男女生比例为:男25人,占22.52%;女生86人,占77.48%。与2011年相比,男生比例略有下降。

2012年,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新生的成绩较好。在广西录取新生中,投档线分数高出二本录取分数 20分,最低分451分,最高分490分,平均分470.5分。

(2)师资与教学条件

①师资队伍及结构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任教师27人,生师比18.48: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81%,硕士学位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84%,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92%,具有副高级职称的13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15%;年龄分布:35岁以下青年教师6人,36至50岁的中青年教师15人,51岁及以上的教师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2.22%,55.56%,22.22%。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读博士4人。

②主讲教师授课情况

每个学期安排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的主讲,其中教授每个学期均安排为本科生上课。

③教学设施条件

学院有校级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优化与大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数学建模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平台、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平台)和数学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包含微格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其中用于教学的专业实验室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多台(件),仪器设备总价值(原值)达300多万元;用于科研的重点实验室面积约为300多平方米,有服务器、交换机、微型计算机100多台等,仪器设备总值(原值)600多万元。实验设备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④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传帮带”工程,为青年教师配备业务导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或在职进修、访学或攻读学位,本共有4人攻读博士学位。培育教学名师,2012年院长梁燕来教授被评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并奖广西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3)教学建设与改革

①专业建设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得学校优势一体化专业启动资助,数学(一级)学科成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并成为广西硕士点授权建设单位。

②精品课程建设

2012年,学院组织专家对自治区级重点课程《数学分析》、校级精品课程《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进行检查验收,最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③实践教学 从2012年开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由原来7周增加到18周(一个学期),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总学分170,实践学分39,占22.9%。

学校共建校内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20多个。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有151名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其中60多名学生参加了“国培计划”顶岗实习,80多名学生参加集中教育实习。

学院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012年多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中获奖,2个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资助,3个获得校级创新项目立项。

④社会实践 为促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我院分团委开展了社会调查与实践,专题有“送教下乡”、“社区实践服务”、“关注留守儿童”等。在**市第七中学开展的教学技能实践活动,在北流特殊学校开展的“关注特殊儿童”活动,在名山小学开展“4点半”课后实践活动,在**中小型企业举办的环保宣传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得到了**电视台和**日报、晚报等多家媒体肯定。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成为学校首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试点专业之一,开办 “挂榜班”。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认定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校外教学、双语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模拟、参观、见习等多样化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开展教学改革研究。2012年获得广西教师教育重点课题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其中梁燕来教授主持的教改项目同时获得广西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5)质量保障体系 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建设,围绕中心,多管齐下,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落实“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学生第

一、育人第一”的思想,建立了《领导工作联系点制度》,明确职责。 把严格、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作为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建立起一套机构精简、工作有序的管理机制,健全日常教学管理机制,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做好教研活动和课外答疑辅导,健全考风考纪管理机制,坚持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座谈会制度。2012年在学校教学管理单位评比中获得“教学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6)学生学习效果

①毕业与就业

2012年,学院毕业生总人数为151人,获得毕业人数148人,毕业率为98.01%,学位授予人数148人,授予率为98.01%。截止到2012年8月31日,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含考研率)达到94.70%。本,学院荣获“**师范学院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②升硕情况

学院创造条件鼓励毕业考研深造,安排专业教师做报考讲座,并安排老师作义务答疑辅导。2012届毕业生毕业当年共有12人考上硕士研究生。 ③就业情况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业率7月25日为71.52%,8月25日为94.70%,12月6日为98.01%。

截止到2012年12月6日,就业于党政机关6人,中小学校113人,研究生入学12人,企业15人,暂不就业2人,部队、灵活就业、待就业各1人。

④学生获奖情况

2012年,学校共组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15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包括国家级1项,省级3项。共有43人次获各类奖励28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金奖)1项。

⑤社会满意度情况

对2012届数学专业毕业生采取抽样电话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样本45 人,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表6: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汇总分析

学生人数

用人单位评价 学生薪酬和自我评价

很满意

满 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 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45

22

14 0

21

百分比

20%

49%

31% 0

16%

47%

37%

45名毕业生中单位性质:36个中小学,3个国有企业,6个行政机关。69%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满意,31%基本满意。63%的毕业生对工作和薪酬基本满意。

第9篇: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 督导组

6. 质量保障

6.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注重质量标准的建设。教学质量标准,首先是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而课程的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地各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标准上。学院首先试行了统一课程统一考试制度和尽量实行教考分离制度。统一考试制度和教考分离制度做得最好的是计算机基础课程。

学院计划将一些课程推行通过参加第三方组织的考试来认定成绩的办法,特别是对应地有国家级考试和省级考试的课程。其次是通过让学生参加软件设计师、软件测试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工程师等考试来检验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

学院计划通过调研,首先建立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质量标准,其次是建立实习实训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

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方面,首先是由课程组负责制,其次是教研室的管理制度,学院督导组的督导制度,再次是学院教学委员会的审核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院重视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逐渐形成课程组、课程教学团队、教研室、实验室、教学督导组、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委员会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6.2 质量监控

学院采取了比较有效的措施和方式,对于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首先是课程设置的监控,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其次是开设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安排,由教研室组织调研论证后采取比较合理的安排;再次是对于教师上课前备课准备进行检查,讲课过程进行互相听课互相监督,对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及批阅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实验项目的安排与布置及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考试命题按照教考分离的原则进行安排,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当学期的分析总结结果作为下一学期安排教学工作的参考依据。

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评教制度、评学制度等自我评价制度,效果较好。首先是每学期的期末,由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科任教师进行网络评教,按照指标体系给教师的上课情况评定等级,然后折算成相应的分数,每学年统计一次每一位教师的综合结果,并将该结果课程作为评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通过这种评教活动,教师们更加注意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标准性。其次是对于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活动,然后依据班级的总体评价情况,结合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评定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及各种奖励的依据。通过学生的自我评学制度等评定活动,学生学习更加积极和主动,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学习成绩提高得更快。

学院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良好氛围。首先是每一个教师都参与质量监控,教师自己被学生评教,同时教师参与到评价同行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次是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质量监控中,通过评教活动,给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并提出学生自己的要求,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再次是整个质量监控由学院行政领导,由教学工作委员会、教研室、教学督导组、工会、学生会等协助,使得整个质量监控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效果较好,氛围良好。

学院根据教学质量监控的情况,注意质量改进。凡是在教学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每周三及时开会研究并给予最快的解决。

6.3 质量信息与利用

学院建立了比较能够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跟踪调查制度与统计分析制度。首先是每月一次的学生代表座谈会制度,通过各班学生代表对于教学信息的反馈,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其次是通过网络,包括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跟踪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了解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次是通过访谈制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跟踪和了解,主要包括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的访谈制度,学院党政领导与学生的访谈制度。对于教学质量的统计分析制度,主要是根据教学过程及教学考核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与统计,从数据中找到存在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学院比较注重统计学生的不及格率、考试成绩的良好率、上课出勤率等数据,然后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学院结合学校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设,积极组织数据的完善、综合与分析。学院根据目前大数据技术的成果的利用规则,研究教学大数据的利用原理和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学院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比较健全,结合学校在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方面的要求,积极做信息的统计工作,对于统计出的数据,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将数据按照数据分析原理进行技术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向全院师生在适当的场合公布,以便师生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有比较健全的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机制,学院结合学校的机制和要求,积极提供数据,积极进行质量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每年将教学质量方面的数据,包括学生的毕业率、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初次就业率、考研情况统计数据、参加各种学科比赛的获奖情况统计、报考职业资格考试的统计数据等各种涉及本科教学质量的数据,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开,提供相关数据,丰富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的各种数据,完善质量报告。

6.4 质量改进

学院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根据教学质量监控情况,根据教学质量信息统计提供的数据,研究质量改进的方法,找到质量改进的途径。学院认为,质量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学院首先从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的设置方面考虑,将专业方向的调整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需要才会有人愿意报读,才会有学生愿意学习,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高。其次是培养方案的不断改进与完善,课程设置及课程的更新,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必须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云计算技术等等对于本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决定尽量更新课程设置,对于课程设置不能立刻改变的课程,尽量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局部的更新,比如,操作系统课程,结合当今移动设备安卓系统的流行,要求该课程必须增加该部分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另外,通过聘请相关信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宣讲与移动设备相关的专业技术内容。再次是通过安排合适的教师授课、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授课、送学生到相关信息企业实习实训、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等,改善教学条件等,来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重视检查教学质量改进的效果,重视对教学质量改进的评价。在评价方面,重视每一届毕业生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对于毕业生的意见,主要用于不同届学生之间的比较。学院重视用人单位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从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情况、态度、数量以及是否愿意再次来校招聘毕业生去判断教育教学改进的效果。如果教学质量改进的效果较好,学生不断地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说明教学质量是在不断地改进。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师具备下一篇:学习部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