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系统文献综述

2022-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餐饮系统文献综述

管理控制系统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管理控制系统的文献进行了整理,试图从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观察管理会计研究的研究动态。研究发现:与管理控制系统领域相关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研究、实地(案例)研究、大样本档案研究、分析性建模实证研究。实地研究主要分析真实环境中的公司控制实践,如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等,因为其实用性较强,从而成为全面研究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方法。

关键词:管理控制系统 管理会计 研究方法

一、引言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核心期刊关于管理控制系统的文献进行整理,试图从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去察看管理会计研究的研究动态。基于一个大的框架对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章进行整理,而不着眼于细节的相关事务处理部分,研究内容的关键词是非常精确的特指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献,而不包括管理控制系统有关预算管理,激励机制、绩效评价等具体的控制工具的相关文献。管理控制系统主要理论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历程。1965年,Anthony开创性的研究首次将管理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从学术研究中分离出来,将控制细分为三个不同的流程,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营控制。他认为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营控制是企业控制的三个相对界限分明的层次。接下来有学者开始研究更具综合性的控制框架和不同的控制模式。如Ouchi于1979年建立的控制框架包含三种不同形式的控制:行为控制、结果控制和氏部控制。对这三种不同形式控制的运用取决于两个环境因素:一是对所期望行为的了解程度,二是衡量结果的能力。而Merchant(1985)开始将控制框架相关的学术研究发现运用于特定环境的组织,如在不确定环境中的组织、外资和跨国公司以及非营利组织等。Simons(1995)提出了另一种控制框架,在他的“控制杠杆”框架中,Simons认为高管人员应该在他所界定的四种不同控制形式中,对每一种控制形式的使用程度作出明确的选择,这四种控制形式是:信仰控制、禁区控制、交互控制和诊断控制。而Otley于1999年提出了另一个分析框架,旨在强调保留对控制系统研究的整体观,而不是仅仅关注控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部分。认为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控制模式都能产生良好的控制结果,这样的话,如果每次都只研究控制系统设计的某一方面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噪音。与管理控制系统领域相关的研究主要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基本方法。而实证研究中又可以分为分析性建模、实地(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和大样本档案研究这四种基本的研究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这些方法中,实地(案例)研究方法成为全面研究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而实验研究法由于要符合比较多的条件,因此是最不常用的方法。

二、管理控制体统研究综述

( 一 )理论研究法 Ariela Caglio 和 Angelo Ditillo(2008)对自Hopwood( 1996) 提出“对管理控制的讨论不应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必须跨越企业边界”这个观点以后,不同学者对于组织间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Stephen A. Zeff(2008)则对哈佛商学院自1908年起到1980年对于管理控制(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领域的)的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进行评述。主要分以下部分:早期哈佛商学院在会计领域的领导地位、哈佛商学院在会计和控制课程上面的影响和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发展、芝加哥大学的影响、回顾哈佛商学院在会计和控制领域改革上的贡献。Teemu Malmi 和David A. Brown(2011)提出应该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五种:计划、控制论、回报和报酬、行政控制和文化控制。主要是基于在决策过程中和引导员工行为的控制过程中的不同特征而把管理控制系统分为这五类。国内文献中对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刘霄仑(2010)针对企业相关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概念的相关困惑, 从厘清公司治理与战略目标关系、企业机会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着手, 通过对企业设立阶段和运营阶段不同风险的分析, 提出了风险控制概念,并界定了其目标, 进而通过分析风险控制的主体边界、客体边界与组织边界,明确了风险控制与企业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管理控制、传统风险管理以及内部会计控制等相关概念和领域的关系。池国华(2009)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成因, 并运用战略管理、系统论、管理控制等理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终构建了基于战略导向和系统整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他指出一个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统应该至少包括战略计划(含预算)、内部信息传递、业绩评价、激励机制与内部监督等要素。王海妹和张相洲(2009)分析了西方管理理论观的变化,探讨了依据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及其规范体系应进行的相应调整和变化,以期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为我国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他们认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管理控制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最终推动管理控制理论由传统观念向开放、自然的现代管理控制观转变,而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势必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张先治(2008)将会计报告、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融入公司理财之中, 形成创新的公司理财体系框架,论述了基于价值的公司理财创新与会计报告、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及管理控制的关系, 明确它们在公司理财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以上文章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不是直接地对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研究,而是将管理控制理论作为一种工具,对内部控制或者公司理财等主题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对于管理控制理论的直接研究还是很缺乏。

( 二 )实地(案例)研究法 实地研究主要分析真实环境中的公司控制实践,如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等。实地研究方法旨在对相关的现象提供更深入丰富的认识,尤其是对某些特定的环境。这些丰富的认识可以使研究超越“是什么”和“是怎样的”的一般问题,而去回答特定现象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存在。实地研究法是管理控制研究的主要方法。Julia Mundy(2010)以一家非常成功的提供多项财务服务的企业FinServ的欧洲总部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西蒙的有关控制的框架的杠杆学说,调查了当经理们在同时运用管理控制系统进行指挥和授权的时候会面临哪些挑战。发现一系列因素,包括内部持续性、逻辑过程、历史趋势、处于支配地位、受到抑制等会对组织对于管理控制系统不同用途的平衡能力产生影响。这篇文章的发现对于管理者如何能使得管理控制系统发挥作用并保持管理控制系统的平衡有所启示。Jean-Fran·ois Henri, Marc Journeault(2010)指出生态控制是财务和战略控制方法在环境管理上面的应用,他们运用来自加拿大制造行业一家企业的数据对生态控制是如何影响环境和经济表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生态控制对于经济表现没有直接影响,却通过对环境表现的影响从而对经济表现产生影响。具体地讲,环境控制在以下背景中对经济表现有着间接的影响:高度的环境暴露;高度的公众知名度;高度的环境关注;大的规模。本文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贡献在于创新地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管理会计的角色和所作贡献进行阐述。Robert H. Chenhall,Matthew Hall ,David Smith(2010)对澳大利亚的一家NGO组织Carewell进行一年的实地调研,运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即在社会资本的概念框架下对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发展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描述了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元素是如何通过增强和抑制社会资本而对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产生影响的。Richard J. Boland Jr,Arun K. Sharma,Paulo Se ′rgio Afonso(2008)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混合组织中如何设计管理控制系统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运用了大量的来自不同行业的例子。包括建筑、工程、制造行业还有油气行业合资公司的六个案例说明:在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时候应该高度重视新组织形式的形成。Maria L. Velez,Jose M. Sa 'nchez1,Concha A lvarez-Dardet(2008)采取纵向研究的方法,对一家名为CMD(假名)的制造企业和作为其分销渠道的176家小型代理机构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双方都运用管理控制系统能够产生承诺与信任,有利于提高组织双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信任关系。Brian Jorgensen,Martin Messner(2009)综合运用面谈,现场观察,研究内部文件等方法对一家商业机构进行研究,研究不同控制机制是如何联合发挥作用帮助组织达到效率与灵活性的平衡。研究发现:这些调整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暗示着当重大战略发生的时候,管理控制系统的调整还需要得到更多的由上而下的管理干预。Umesh Sharma, Stewart Lawrence1, Alan Lowe(2010)对一家电信企业Telecom Fiji Limited(TFL)进行管理控制改革的时候,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之后公司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运用制度理论和采取访谈、讨论和研究文件等渠道所取得的数据详细说明Telecom Fiji Limited(TFL)这家公司是如何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化的。Margaret Woods(2009)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伯明翰城市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发现:虽然控制系统的结构依然属于通用模型,但是运行的细节之间的不同表明控制效果是依据以下主要变量而定:中心政府的政策、信息与沟通技术、组织的规模。Mikko Sandelin(2008)通过设计了两个管理情境对成长性企业的管理控制活动进行研究,特别是集中在文化控制、个人控制、行为控制和结果控制四方面的控制活动。提出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受组织职能驱动。控制职能包括了很多元素,而管理控制系统的形成则依赖于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的变化与发展受非正式管理手段的影响。Sinikka Moilanen(2008)研究了会计是如何通过影响管理控制系统在跨国企业控制系统中发挥作用。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一个西方跨国公司在前苏联的附属公司,这家公司作为母公司与母公司在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的中间层级公司。文章分析显示即使母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基于预算活动和当地活动明确地对中间层级公司进行控制,但是中间层级的公司还是可以通过社会关系巧妙地过滤母公司的要求。这是因为中间层级的公司可以一方面符合母公司财务部门的报告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运用会计手法而使得自己的经营符合本地化的要求。Timo Hyvonen ,Janne Jarvinen,Jukka Pellinen(2008)通过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 ANT)来对跨国公司中是如何建立多部门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实证数据来源于Paper Group公司四个部门中的Alpha部门的ABC和ERP项目(包括Phoenix and SAP R/3系统)的贯彻过程中的不同行动方案。在案例中的Alpha部门里,Alpha部门下的代理处被贴上“虚拟一体化”的标签,存在的目的变成了为部门产品链提供新的利润点。通过研究发现,管理控制系统是不稳定和相当复杂的,特别是在其运行过程中。国内学者运用实地研究法对管理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程新生、宋文洋、游晓颖、王慧(2010)以权变理论为指导,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聚焦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等权变因素对信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探讨了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信用风险控制系统设计原则。高晨、汤谷良(2010)基于Simons的管理控制框架,在理论上梳理交互预算的控制特征、重构交互预算与其它管理控制方式间的协同关系,通过对天津一汽丰田公司预算控制的案例描述与理论分析,阐明了有别于传统的诊断预算控制,交互预算既能够克服传统预算方式的制度弊端,又能成为适应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战略管理工具,还是促进企业上下级对话沟通、组织学习和管理创新的机制;另外,交互预算控制也是契合管理控制系统中信念控制、边界控制等其他控制方式的制度安排。汤谷良、穆林娟、彭家钧(2010)以海尔集团SBU制度为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描述性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了海尔SBU制度“过程化”的要点、诠释了海尔SBU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在概念、体制创新、管理整合方面对西方SBU制度的扬弃,揭示了海尔这类中国企业在战略实施、运营管理、流程组织、员工激励计划等方面对管理控制理论研究的贡献和对管理实践的示范效应。文章最后指明了推行SBU体系需要引以关注的持续改进的问题。汤谷良、王斌、杜菲、付阳(2009)在梳理组织设计与管理控制系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华润集团首创的6S管理体系,剖析了6S管理体系在重塑母子公司组织结构、完善利润中心制度、夯实扁平化控制、打造强势总部等集团控制系统设计上的理论贡献、实践启迪与改进路径,并据此归纳出多元化战略集团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的逻辑框架。

( 三 )档案研究法 Mohamed Z. Elbashir、Philip A. Collier、Steve G. Sutton(2011)通过采用澳大利亚的一家提供全球商业智能系统服务的机构所提供的客户联系资料,对全球612个不同的商业组织中的1873位经理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商业智能系统主要通过绩效管理和分析的杠杆作用使得主要的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发挥作用。研究发现:组织的吸收能力(即收集,消化新的外部信息并将其与自身战略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建立符合组织要求的技术基础和建立与组织利益相一致的商业智能系统的关键因素。Antonio Davila、George Foster、MuLi(2009)指出:最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在表明管理控制系统是促进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重点研究管理控制系统在制造行业的运用。采用调查问卷和面谈记录。调查的主要内容:项目转折点、计划与运行情况的对比报告、项目发展的预算报告、项目挑选的过程、产品投资组合的路线图、产品概念测试流程、项目小组形成的准则等,在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的运行情况。研究发现,存在着六个组织采用管理控制系统的原因,其中的两个外部原因是订立契约和合法化,而其他的四个内部原因分别是:管理人背景、聚焦策略的需要,学习需要、组织混乱。

( 四 )数理模型实证研究法 Neale G.O’Connor、Sandra C.Vera-Mu·oz、Francis Chan(2011)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调查数据和实证数据,对竞争力量(如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以及买方议价能力等)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重视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的国际市场化导向是否对这种关系产生影响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正相关,与那些主要在国外市场竞争的企业相比,那些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的这种正相关的关系表现更加明显。研究还发现,与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公司相比,主要在国外市场竞争的公司中,买方议价能力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之间的联系表现更为明显。为了加强研究数据的解释能力,文章还同时采用了访谈中国企业的经理以及访谈在中国经营的跨国企业的经理等相关的定性数据。文东华、潘飞、陈世敏(2009)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环境不确定性、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三者之间的关系。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系统应当随着外部环境、技术、战略、规模和文化等权变因素的不同而做出相应调整,否则将导致不利的后果。在高度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应当建立理性化、标准化、常规化的(即机械式管理控制),而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应当建立试验性的、学习导向的、开放的(即有机式管理控制)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二分模型,研究发现:二元模型对管理控制系统中“控制”和“探索”两项基本功能的划分有重要意义,控制功能促进内部经营业绩,探索功能对客户与市场业绩有正面影响,两者都对财务业绩产生正面影响。

三、结语

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相关文献的评述,可以发现在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实地(案例)研究方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环境的多变、竞争手段的丰富以及新型组织的出现,管理控制系统研究也应不断发展,如企业集团环境下的管理控制问题、战略联盟与网络组织管理控制问题,甚至包括对具体业务工作的控制,如对产研合作研发项目的管理控制问题。综观MBO、BSC、EVA 等新型管理控制工具的出现,无一不是观察、总结企业一线控制实践的结果,甚至是在企业应用的推动下进行理论提炼的结果。从中也可以看出未来的管理控制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还是应该以实地(案例)研究方法为主。在过去的50年之间,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的发展。1955年,控制文献只包括一些简单的管理原则和对由一些善于思考的商业人士发明的控制工具和实践的描述。如今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文献已经非常丰富多样,由多个不同的研究框架和范式组成,还包括大量的有关公司的控制实践以及在不同环境中,哪些控制起作用,哪些无法起作用的实践证据。同时已有的文献还列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管理控制系统因为该领域的复杂性,到现在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因为控制文献涉及各种不同的主题,同时研究人员又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分析层级来研究这些问题。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理论学科,这一点区别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等会计其他领域的研究,因为只是以经济学为基础。也许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会计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还处于尚未充分发展的状态,尽管这一领域已经取得和正在取得巨大的进步,但还是有更大的空间去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Neale G.O’Connor, Sandra C Vera-Mu·oz, Francis Chan. Competitive forc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emerging-economy ·rm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orientation..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1.

[2]Julia Mundy.Creating dynamic tensions through a balanced use of managementcontrol systems.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0.

[3]Jean-Fran·ois Henri, Marc Journeault. Eco-control: The in·ue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n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0.

[4]Robert H. Chenhall. Matthew Hall. David Smith. 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 study of a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0.

[5]Umesh Sharma, Stewart Lawrence1, Alan Lowe.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 and management control innovation: A ·eld study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a privatizedtelecommunication company.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10.

( 编辑 聂慧丽 )

作者:梁剑云

第2篇: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协同创新的挑战。具有强大的复杂产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前沿水平,可强有力地支撑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讨论了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文献综述,以期为我国的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鏈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研究综述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9NDJC219YB)。

复杂产品系统是指客户定制多、市场需求小,但同时设备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研发投入多的大型系统、产品或设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同时,中国的传统产业正逐渐向具有复杂产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2014年,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第八届年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改革创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也明确指出,我国要在复杂产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前沿水平上,努力达到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进而强有力地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研发和生产复杂产品系统的核心技术及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能力仍较薄弱,尚需依赖国外,关键核心技术和绝大部分专利主要都是从国外引进,能够服务复杂产品系统研发和生产的自主科技支撑力也尚未形成。如何有效提升我国复杂产品系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复杂产品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是摆在我国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科技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对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中当前开展的协同创新的综述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创新型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学者Hobday(1999)和Rush(1998)将具有复杂产品特征的生产系统与传统的可大规模量产制造的产品类型进行区别,并开始单独研究[1,2],将其定义为设计与加工技术密集、研发与制造成本高、具有众多子系统的用户个性化定制的产品。由于与量产化制造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过程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Hobday(1999)认为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具有清晰的阶段性协同及阶段性演化的特征,并且在创新过程中强调集成商、用户与供应商处于复杂网络中,且始终互动。此后,国外众多学者对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过程展开研究,发现其规律以提高创新效率。Kash和Rycroft(2002)将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演化分为变化转换阶段、正常阶段和跳跃式发展阶段[3]。

学者们还在研究中重点关注了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过程的协同性特征,这种协同性特征包括组织内部的协同创新和组织外部的协同创新。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需要由内外各组织间的协作完成,而不仅仅是个体的创新。Brusoni和Prencipe(2001)开展了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组织模式研究[4],认为组成元件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变化间是有紧密的系统联系,因此使用网络组织的模式则能有效帮助各企业进行跨领域的知识管理。

2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复杂产品系统的研究主要在2000年以后。国内研究首先关注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创新过程、创新影响因素、创新风险和协同管理等方面。陈劲、童亮(2004)构建了由核心要素和周边要素组成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5],提出了评估指标体系,同时也开展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冉龙、陈劲、董富全(2013)分别从微观视角、中观层面和自组织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了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机理[6],并提出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是一种协同创新的说法。由于非规模化生产、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学者也非常关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高风险性。乐承毅等(2013)、潘若东等(2009)均研究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产生机理,识别了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因素[7,8],其中包括来自产业链中供货商的风险。曾经莲、邹树梁、吴建时(2009)等则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识别出复杂产品系统项目的风险因素,并构建了基于EW-FCE风险评估模型[9],形成的风险指标体系中包括了协同因子。

国内有关复杂产品系统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复杂产品系统的协同创新。杨志刚、吴贵生(2003)研究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10],指出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应由组织间网络完成,而系统集成商则是该组织网络中的焦点企业。邹树梁、陈甲华、刘兵(2005)等以核电技术为例[11],分析了复杂产品系统协同生产的特征,建立了协同生产的体系模型。张文彬、蔺雷、廖蓉国(2014)通过研究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案例[12],提出以企业架构能力引领的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

近几年,学者们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知识管理也是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陈伟、付振通认为,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知识的获取是一个非线性多重反馈的动态系统知识因素,知识获取的主体因素与过程因素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复杂产品系统的知识获取过程。乐承毅、徐福缘、顾新建(2013)提出了复杂产品系统中如遇多个学科领域和多个组织的知识时,则各组织间应形成有效的跨组织的知识合作与共享机制,只有形成跨组织的知识合作机制保障,才能有效促进复杂产品的创新设计和生产制造。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不仅仅是个体创新,还需要由组织间的协作完成。从产业链角度观察,各企业所处的位置不同,其知识特征存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差异性,不同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方式也不同。

3 结语

目前,国内外关于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的研究主要探讨其创新的过程、创新模式、创新风险和影响创新的主要因素。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需要由集成商、供应商、运营商、研发机构、学校及政府等多方协同,而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角度提出,通过知识转移提高复杂产品系统协同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很少。因此,研究者可以根据国内复杂产品系统协同创新研究现状,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探索研究:

(1)复杂产品系统的协同创新研究现状分析评价。针对复杂产品系统协同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现状分析和评述,分析并梳理出知识管理、知识转移和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2)探索復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过程和协同生成机理。各企业对产业链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其中必定会存在一个创新的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知识转移,以达到创新的协同效果。因此,可以某一产业联盟内的企业为例,探索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协同生成机理与协同创新过程,构建知识转移视角下的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型。

(3)分析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主要因素。根据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型的生成机理,通过调查分析,界定影响协同创新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主要因素,形成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4)提出加强我国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对策和建议。在前两部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加强我国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协同创新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提高我国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Mike Hobday. Product complexity,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Research Policy,1998(26).

[2] Hobday M, Rush H.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omplex Product Systems (CoPS);Ten questions answered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9,(6).

[3] Kash D. E.,Rycroft R. Emerging patterns of complex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2,69(6).

[4] Brusoni,S.,Prencipe,A.and Pavitt,K.Knowledge specialization, organizational coupling, 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Why do firms know more than they mak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46.

[5] 陈劲,童亮.集知创新——企业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之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6] 冉龙,陈劲,董富全,等.企业网络能力、创新结构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33(08).

[7] 乐承毅,徐福缘,顾新建,等.复杂产品系统中跨组织知识超网络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13,33(02).

[8] 潘若东,司春林.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06).

[9] 曾经莲,邹树梁,吴建时.基于模糊优选神经网络的复杂产品(系统)合作企业能力的评估研究[J].价值工程,2009,27(04).

[10] 杨志刚,吴贵生.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成长的路径依赖——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J].科研管理,2003,23(06).

[11] 邹树梁,陈甲华,刘兵,等.面向复杂产品系统的虚拟企业建模研究——以核电站项目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01).

[12] 张文彬,蔺雷,廖蓉国.架构能力引领的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06).

作者:祝良荣 潘露丹

第3篇:能源安全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建模文献综述

摘要:国内外有关能源安全和能源模型的相关研究,将能源问题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口发展等问题进行链接,从多维度考察能源安全问题,3E模型的不断发展完善为整合多视角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尽管如此,现有能源安全指标未能有效体现不同种类能源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无法解释不同能源之间的风险表现;而在3E系统建模方面,很少触及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缺少能源安全问题的自主性探讨。

关键词:能源安全;能源-经济-环境;能源多样性;能源模型;文献综述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调整结构、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Vliet et al.,2012)。2014年底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指出,能源发展战略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因此,着力优化能源结构,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成为中国制定能源政策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对能源安全的概念和能源多样性指标进行评述,然后回顾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有关文献,总结3E系统建模的主要方法。最后对目前有关能源安全量化评估中的一些问题和3E系统建模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二、能源安全的概念与指标构建

能源安全是个难以完整定义的概念,其定义随时间、地点与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Sovacool & Brown,2010;Ang et al.,2015)。早期文献认为能源安全首先是能源供应的充足与稳定性。对能源进口国而言,能源安全意味着要降低对外部能源供给的依存度。近年来,能源安全已由最初的能源供给稳定的单一维度概念扩展成为涵盖能源、经济与环境等诸方面的多维度的概念。国际能源署(IEA,2007、2011)认为能源安全有长短期不同的内涵。短期能源安全是指能源系统可以对供需平衡的突然变化做出迅速反应;长期能源安全则是指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能源系统投资。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2007)出了四个维度的能源安全概念,即4A(Availability、Accessibility、Affordability、Acceptability)的能源安全框架(Hughes,2012;Sharifuddi,2013)。美国21世纪能源研究所(USCC)认为能源安全应当同时考虑能源供给的可靠性、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可靠性与环境等诸多方面。

有关能源安全的量化评估近十余年来陆续展开。Cherp& Jewell(2014)整理近年来相关研究提出的能源安全指标,用简易型与复合型分类方式,结合4A能源安全框架,评估能源政策在国家、区域及全球等不同尺度上促进能源安全的政策成效。Yao & Chang(2014)使用4A安全框架,建构20个细类指标考察中国1980~2010年间各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能源安全变动,发现新世纪以来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有恶化趋势。Zhang et al.(2013)从进口供应链的角度构建石油安全指标,评价中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整个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供应风险、经济风险、运输风险以及依存风险,发现自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风险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石油对外严重依存已成为能源安全的最大挑战。Xia et al. (2011)运用能源多样性以及油品自主率指标,分析中国大陆工业部门有关能源安全、效率与碳排放问题。国内,林珏(2014)从政治、经济、技术、体制等多个维度,建构了12项指标,测度2000~2012年中国与加拿大的能源安全状况。苗韧等(2013)提出了“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量化分析中国2000~2020年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合理水平。苏飞和张平宇(2008)由对外依存度、能源消耗弹性系数、能源储量比等指标构建脆弱性评估模型,对中国区域能源的安全供给脆弱性进行评价。

多样性为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多样性有助于能源系统应对外在环境的改变与冲击(Molyneaux et al.,2014)并降低单一来源供应中断的脆弱性(Bhattacharyya,2010)。因此,一个高度依赖进口的能源系统若能有效分散能源来源和种类,未必处于高风险状态。目前各国多将促进能源来源的多样性作为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原则和措施,如何降低化石能源进口来源的集中度成为能源进口国降低能源风险安全的重要政策方向(Lef vre,2010),然而决策者常常将能源安全等同于能源独立性,因此多将政策重点放在如何促进资产能源的供给,而忽略增加进口能源来源的多样性的重要性,也未建立起适当的市场机制引导投资者以多样性的能源组合,来增强整体的能源安全。

多样性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研究中,指标建构方式也较多,参见表1。其中在能源领域以Hirschman-Herfindahl Index(HHI)和Shannon-Weiner Index(SWI)两种指标应用最为广泛。HHI是评价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亦可以用于多样性分析。在能源系统中,市场份额较大的能源种类或者能源供应个体,其对能源安全的影响较大。Blyth &Lefevre(2004)曾使用该指标结合能源供应国的政治风险排名指数,考察能源供应国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Gupta(2008)运用HHI进行油品供应风险的分析;Frondel et al.(2008)采用HHI和政治稳定度指标考察国内能源安全问题;Le &Paltseva(2009)则采用HHI研究欧盟进口能源供应的短期风险;Ge&Fan(2013)使用HHI指标的平方根评价中国能源进口来源的多样性。HHI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例如,对数据要求较高,经济含义不直观等等。另一最常用的指标SWI由热力学的概念“熵”(entropy)拓展而来。SWI运用于能源安全领域以及能源多样性的文献较多。Costantini et al. (2007)使用SWI指标进行不同情境下能源依赖度与脆弱度分析。Vliet et al.(2012)运用SWI多样性指标及修正的SWI多样性指标评估欧洲与亚洲主要国家的能源安全。SWI指标存在一些缺点,如Stirling(2010)认为该指标能较好的反映系统的变异性(variety)以及平衡性(balance),但难以反映差异性(disparity)。虽然HHI和SWI两种指标在阐述多样性的意义上尚有不足之处,但由于二者在数据取得方面较为容易,计算上相对透明和客观,可以通过改进加以完善。

目前文献中建构的能源多样性指标缺点主要有二:一是将各类能源视作独立能源,而未考虑不同种类能源之间存在的复杂的互补和替代关系。二是现有多样性指标假设各类能源具有相同风险特性,无法解释各类能源的不同风险表现。如在化石能源价格剧烈变动期间,再生能源的价格却比较稳定。实际上,有文献指出,再生能源具有的价格稳定性通常可以用来作为应对传统能源市场价格变动的避险工具(林伯强和李江龙,2014)。只是目前有关能源安全的量化研究通常忽略再生能源对能源价格稳定所起的作用。

三、能源模型与政策模拟

20世纪70年代世界发生石油危机之前,冲击分析(impact analysis)模型在国家能源政策的分析与评估上并未占据重要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问题日益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密不可分,需要考虑能源与经济、环境等问题的互动,于是出现了各种能源-经济-环境(3E)规划模型。魏一鸣等(2005)对其进行了总结分类。Jebaraj&Iniyan(2006)将能源模型分为能源计划模型、能源供需模型、能源预测模型、再生能源模型、碳排放减量模型以及最优化模型等几类。Suganthi& Samuel(2012)则将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分为:时间序列、计量回归、结构分解、灰色预测、投入产出、由上而下、模糊理论、整合性等12种类型。Hodge et al.(2011)则将能源模型依据应用领域分为: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型、能源传输模型、能源经济模型以及能源使用环境冲击模型。

按照建模方法,能源模型可以分为Top-Down(自上而下)、Bottom-Up(自下而上)模型以及混合型等3种类型(魏一鸣等,2005)。Top-Down与Bottom-Up两类模型各具特色,功能也有差异,参见下表2。

就研究方法而言,3E模型大致可分为:经济计量模型、数理规划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等5大类型。

(一)经济计量模型

该模型是1960~1980年代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型,从小规模的部门计算到大规模的宏观计量模型,在诸多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早期有AR模型、MV模型、ARMA模型、ARIMA模型、联立方程模型等。近年来,随着时间序列方法的发展,倾向于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Hamilton,1983;崔和瑞和王娣,2010;陆旸,2011;李姝和田露露,2014等)、协整(CI)与误差修正(ECM)模型(林伯强,2006)、SVAR模型(林伯强等,2014)进行研究。就3E议题而言,目前一般作为其他模型(如CGE模型)的辅助模型,推估一些必要的参数,或者仅作为对照基础。不过,该模型也可以用来分析特定的技术性问题,如能源生产力、技术效率等。

(二)数理规划模型

该模型分为单目标规划法和多目标规划法。单目标规划化法用于3E系统,是以整个3E系统的成本最小化为规划目标,通过动态线性规划求解最优结果,如IEA于1976年开发的MARKAL模型;陈文颖等(2004a;2004b)在MARKAL模型的基础上,建构的能源-经济-环境耦合的MARKAL-MACRO模型,均属于单目标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法是在决策过程中同时考虑多个决策目标的数理规划法。如Cai et al.(2009)、Oliveira &Antunes(2011)等。国内,魏一鸣等(2002)、宋杰鲲等(2013)分别以北京市和山东省统计数据为例,建构了3E多目标规划模型。台湾学者张四立(2010)建构了针对台湾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三)投入产出模型

该模型在3E议题方面应用较早,且用途广泛,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隐含碳、隐含能的测度和污染排放方面应用尤其广泛。国外文献有Wiedmann(2009)、Liu et al. (2010)、Kitzes(2013)、Su & Ang(2014)等。国内,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2007)使用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研究了主要能源部门与国民经济的关联。陈迎等(2008)首次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了2002~2006年中国进出口产品的隐含能源。席酉民(2009)编制了中国 2004 年能源投入产出延长表,建立了能源投入产出分布式规划模型,用来测算单位GDP能耗的变动趋势。张友国(2009)、彭水军和刘安平(2010)等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刘瑞翔和姜彩楼(2011)、谢建国和姜珮珊(2014)等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能和能源消耗。高建刚(2015)采用带有非期望产出且具有不可分割冗余变量模型(SBM)测算了中国能源效率和排放效率发现两种效率均存在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

(四)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源自于1961年MIT教授Forrester对企业政策与工业组织随时间变化的行为讨论。此后,该方法在工程、医学、管理等多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E议题方面,Wei & Hong(2009)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不同能源结构的碳减量收益。Feng et al. (2012)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北京市2005-2030年能源结构和人口增长变动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国内,杜慧滨和顾培亮(2005)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了建立了3E系统演化模型。李玮和杨钢(2010)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山西省能源消费的可持续性。宋辉和魏晓平(2013)结合中国GDP增长目标、化石能源消耗进程安排、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等问题,使用该方法模拟再生能源2011-2045年的替代路径。李文超等(2014)在分析人口、能源、资本和污染四个子系统的基础上,建构了系统动力学模型用于中国3E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发现同时改变技术创新和消费偏好有利于中国实现3E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肖仁俊等(2014)建立了新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研究2010-2020年新疆的3E发展目标。郭玲玲等(2015)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中国能源安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能源生产和消耗等情形的动态变化。

(五)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

CGE模型的原理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框架,其内涵着重分析经济个体的互动与市场绩效的相互关系。在CGE模型中,价格内生决定,这与投入产出模型不同;有较为严谨的理论框架,但缺乏统计检验使其与计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不同。

该模型种类繁多,按照划分不同依据,可以分为:1.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2.单区域模型和多区域模型;3.单国模型和多国模型。本文针对第三种分类进行介绍。就单国模型而言,国际上代表性的有:ORANI 、 World Bank-Type CGE 、GREEN、DICE、MERGER、WIAGEM、ENTICE、AIM、WITCH、MIT EPPA。国内,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一般均衡模型(SICGE)、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院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合作开发的CAS-CGE模型、清华大学开发的能源-经济-环境混合评价模型(TH-3EM)、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开发的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模型(CEEPA)、王灿等(2005)开发的中国经济-环境-能源动态CGE模型(TED-CGE)、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湖南大学联合开发的MCHUGE模型等。此外,多国模型有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EM(Global Trade and Environment Model))。关于单国模型与多国模型的互动与连结,参见下图1。

CGE模型用途广泛,在经济政策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在3E问题上的应用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探讨能源和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文献。如节能减排效果和福利效应研究: Wang等(2009)、Dai et al.(2011)、刘小敏和付加锋(2011);能源税、碳税的实施效果研究:Bruvoll& Larsen(2004)、Wissema&Dellink(2007)、Matsumoto & Masui(2011)、贺菊煌等(2002)、魏涛远等(2002)、王灿等(2005)、魏巍贤(2009)、何建武和李善同(2010)、朱永彬等(2010)、梁伟等(2014)、刘宇等(2015);碳关税的经济效果、碳泄漏的跨境效应:Bruvoll&Faehn(2006)、沈可挺和李钢(2009)、朱永彬和王铮(2010)、李继峰和张亚雄(2012)、温丹辉(2013)、丛晓男等(2014)等。第二类是:能源消费强度、能源价格与能源消费结构的研究。这类文献数量也较多。如Bergman(1988)、林伯强和牟敦国(2008)、胡宗义和刘亦文(2010)、姚云飞等(2012)、郭正权等(2014)等。第三类是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研究。相关文献较少。典型的有Dimitropoulos(2007)、查冬兰和周德群(2010)、胡秋阳(2014)。

四、研究评述和展望

目前,国内外有关能源安全和能源模型的相关研究文献已不再局限于能源问题本身,而是将能源问题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口发展、国际贸易甚至国际政治问题进行链接,从多维度考察能源安全问题;同时,学者们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越来越注重建构功能更具体、更强大的能源模型,并结合相关数据来研讨实际问题。3E模型的不断发展完善为整合多视角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尽管如此,能源安全问题以及相关模型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化。

目前文献中有许多指标用于评估国家、区域或全球等不同尺度的能源安全,内容包括能源系统的独立性、依存度以及能源结构与供应来源的多样性等,然而仅有少量研究对能源安全进行量化评估,且多数多样性指标未能有效体现各类能源的风险特性以及不同种类能源风险的关联性,而使指标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能源安全状态偏差较大。因此,建构具有风险内涵的多维度能源安全指标,以便为政府完善能源安全决策提供建议将是未来能源安全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3E模型的建模方面,仅强调能源-经济-环境的关联,其中能源部分多是单向配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要求而进行能源需求预测与供应系统规划,而很少触及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缺少能源安全问题的自主性探讨。因此,在能源规划模型中,探讨能源安全约束下能源-经济-环境(3E)之间的互动机制,建构考虑能源安全的3E模型即3E-S模型,将是未来能源模型研究应当聚焦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Van Vliet O,Krey K,McCollum D, Pachauri S,Nagai Y,Rao S,Riahi K. Synergies in the Asian energy system: Climate change, energy security, energy access and air pollution[J].Energy Economics 2012;34(03).

[2]Ang B.W., Choong W.L., Ng T.S. Energy security:Definitions, dimensions and indexe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5(42).

[3]Narula K., Sudhakara B. R. Three blind men and an elephant: The case of energy indices to measure energy security and energy sustainability[J].Energy 2015(80).

[4]Yao L X., Chang Y H.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Energy Policy 2014(67).

[5]胡秋阳.回弹效应与能源效率政策的重点产业选择[J].经济研究,2014(02).

[6]林珏.2000~2012年中加能源安全指标的测度及双边能源合作前景[J].国际经贸探索,2014(05).

[7]苗韧,周伏秋,胡秀莲,冯升波,吴頔,贾茹.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04).

[8]林伯强,李江龙.基于随机动态递归的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量化评价[J].经济研究,2014(04).

[9]谢建国,姜珮珊.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能源消耗的测算与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4(04).

[10]肖仁俊,董志,李秀婷,董纪昌.新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分析[J].管理评论,2014(08).

[11]刘小敏,付加锋.基于CGE模型的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目标分析[J]. 资源科学,2011(04).

[12]刘宇,肖宏伟,吕郢康.多种税收返还模式下碳税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基于动态CGE模型[J].财经研究,2015(01).

[13]温丹辉.不同碳排放计算方法下碳关税对中国经济影响之比较-以欧盟碳关税为例[J].系统工程,2013(09).

[14]高建刚.中国能源效率、环境绩效与政策优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15]郭正权,郑宇花,张兴平.基于CGE模型的我国能源-环境-经济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14(05).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作者:侯丹丹

第4篇:我国餐饮业发展及其现状的文献综述

关于杭州市羊汤饭店餐饮管理系统的研究综述

摘要:所谓民以食为天,餐饮业的出现是随着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餐饮消费成为拉动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综述各个学者对我国餐饮行业方面的研究成果,对餐饮业的概念和我国餐饮业的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总结出我国餐饮行业存在的问题,以期我国餐饮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餐饮业;发展;现状;特征;

民以食为天。“我国改革开放30年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00多倍,餐饮消费成为拉动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 [1]中国烹饪协会会长苏秋成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中,餐饮业是起步最早、开拓发展最快、收效最明显、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2]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餐饮业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历程走过了具有历史性、跨越性和巨变性的30年,在行业规模、企业水平和社会地位影响和经济拉动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

一、餐饮业的内涵

科学认识餐饮业的内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的定义:餐饮业是指在一定场所,对食物进行现场烹饪、调制,并出售给顾客主要供现场消费的服务活动。[3]

按欧美《标准行业分类法》定义餐饮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餐饮服务机构。[3]

著名饮食文化学者陶文台给它的定义是“餐饮业是行业的一种,其主要内容是,从事该行业的组织(如餐厅、酒店、食品加工厂)或个人,通过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满足食客的饮食需要,从而获取相应的服务收入。”[4]

文志平认为:“餐饮业是指以从事饮食烹饪加工和消费服务经营活动为主的行业。主要包括宾馆,酒店,度假村;各类独立经营的餐饮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餐厅及一些社会保障与服务部门的餐饮服务机构。”[4]

孙勇涛认为:“餐饮业是指在专门场所,通过经营有关餐饮及其服务等内容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相关组织和个人。[5]

综上所述,餐饮业是指在一定的场所,通过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经营与之有关的服务、盈利等活动以满足顾客饮食需要的一种行业。

二.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

(一)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历程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餐饮业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历程走过了具有历史性、跨越性和巨变性的30年在行业规模、企业水平和社会地位影响及经济拉动作用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一个具有非比寻常和巨大历史意义的30年。回顾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餐饮业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将我国餐饮业3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数量型扩张阶段、规模连锁发展阶段和品牌提升战略阶段。

1.改革开放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国餐饮业在政策上率先放开,政策的开放引导和各种经济成分共同投入,使餐饮行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受到冲击,社会网点迅速增加,市场不断繁荣,“吃饭难”的局面得到较大缓解。[6]特别是社会上出现的一批个体私营的中小型网点,以价格优势、经营优势、灵活的服务方式和方便实惠的定位赢得了市场认可,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7]正是在这个历史条件下,经万里、王震、习仲勋、陈丕显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倡导,原商业部部长刘毅精心策划,中国烹饪协会于1987年正式

宣告成立,一些地方餐饮行业协会也如纷纷建立。[8]

2.数量型扩张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需求逐步提高,社会投资餐饮业资本大幅增加,餐饮经营网点和从业人员快速增长,国际品牌也纷纷进入,外资和合资企业涌现,行业蓬勃发展。同时,餐饮业发展积极调整经营方向,面向家庭大众消费,满足市场需求能力提高,使餐饮业焕发出新的生机。[9]

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据中国烹饪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全国餐饮业的经营网点不足12万个,员工104.4万,零售额54.8亿元。自1991年以来,全国餐饮业的经营网点已突破800万个,员工已突破9000万,销售额年平均550亿元以上。2006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5.5亿元、同比增长16.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个百分点。2007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餐饮社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国餐饮产业再创佳绩,餐饮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餐饮业经营网点数量的增长速度在我国第三产业中攀升至第一。

3.规模连锁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品牌企业跨地区经营,并抢占了当地餐饮业的制高点,市场业态更加丰富,菜品创新和融合的趋势增强,各地代表性连锁餐饮企业不断涌现,规模化、连锁化成为这一阶段显著特点。[9]

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连锁餐饮企业的零售额大幅增加,同时连锁餐饮企业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正餐这一种餐饮形式,而逐步向餐饮形式多元化发展;再次,连锁餐饮企业中内资连锁餐饮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外资连锁企业,可见我国本土连锁餐饮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4.品牌提升战略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餐饮业发展更加成熟,增长势头不减,整体水平提升,特别是一批知名的餐饮企业在外延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文化建设,培育提升企业品牌,积极推进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综合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并开始输出品牌与经营管理,品牌创新和连锁经营力度增强,现代餐饮发展步伐加快。[11]

高秋英认为,经历30年的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中国餐饮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新阶段,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势头持续强劲,发展前景更加看好。[9]

(二)我国餐饮业的特征

1.整个市场持续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餐饮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9]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餐饮业全年营业额总计超过8800亿元,比上年度增加约16%。2006年营业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巨大的餐饮市场同时又吸引着众多资本形态的进入。许顺旺认为,近年来,中国餐饮行业已经成为投资热点,不同水平、不同档次的餐饮企业已经基本形成全方位市场竞争格局。同时,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市场大、增长快、投入相对少和容纳劳动力多的特点受到社会广泛重视,也是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资本和品牌输出的重要载体。麦当劳、肯德基等外国餐饮企业,已经在中国遍地开化。有迹象表明,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外国名牌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12]

2.买方市场日渐复杂

消费者是餐饮企业的衣食父母。我国餐饮业市场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归根到底是由于拥

有巨大买方市场。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是餐饮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普通百姓的个人消费能力大大增强。按照国外的经验,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时,食品行业包括餐饮业就会进入大发展时期,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许多城市已达到这一水平。在这种背景下,餐饮行业迎来了庞大的大众化市场。众多的百姓支撑起了餐饮市场的半边天,私人消费持续稳步增加,从而刺激了餐饮业的持续发展。大众消费由此成为餐饮市场的主角。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餐饮业的迅速发展,既有政策引导的结果,又有自身特点的优势,比如不受投资规模限制、投资回报直接等等。但与此同时,迅猛发展也导致了激烈竞争。餐饮的竞争实际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竞争使得都市餐饮风味集市化。竞争促使后加盟餐饮行业的需要调整方向的经营者寻找生存空间。引进新的风味可以在当地市场形成新的特色,产生新的卖点,而众多风味的引进,自然使都市成了异域新品、不同风味的集市。从这种意义上讲竞争导致的客观结果丰富了口味、繁荣了市场既给消费者带来实际利益,又不可避免地引来降价促销。降价促销的实质是将餐饮带入到了微利经营、低成本运作的年代。[12]

4.市场挑战日益严峻

在餐饮市场红红火火的表象下,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12]对于每一个餐饮业内人士来说,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国内竞争对手,更来自于已经和将要走进中国国门的国外餐饮企业。如果不对这些挑战做出清醒的回应,今天的成功者就可能变成明天的失败者。从2000年到2005年餐饮百强经济类型变化所昭示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有独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股份合作与有限责任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呈下降趋势,外商与合资企业大幅攀升。其原因,就是外商与合资企业长期置身于全球市场经济下的风口浪尖,已经锻造了一身过硬的本事,才会很快地在我国的餐饮市场扩大份额。而中国的入世,使得更多的国外大型餐饮企业必须携品牌、资本等众多优势大规模地进入了中国市场。国际餐饮品牌既快且多地进入中国餐饮市场,将给中国餐饮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5.发展趋势日渐明朗

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激烈竞争中的国内餐饮市场将不断地向国际规则选靠拢直至完全的接轨,市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净化。[12]我国的餐饮业市场潜力巨大。当前餐饮业的发展势头仍然很迅猛,行业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市场细分化程度的深入使企业特色与个性化更加明显,竞争焦点将更集中地表现在创新能力、经营方式、管理水平与人才保证等方面。

三、我国餐饮业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我国餐饮业的现状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餐饮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餐饮业行业规模和经营领域不断扩大,成为国内消费需求市场中增长幅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13]在第三产业中,餐饮业也是发展较快的一个行业,已经成为发展经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而言,投资餐饮业具有发展前景良好、技术及进入门槛较低、投资回报率较高等优势,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餐饮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14]中国巨大的餐饮市场可以说是压力与机遇并存,尤其是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餐饮业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发展趋势,及时把握这些新动向,是提高餐饮经营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也是餐馆提高自身竞争力、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

简言之,餐饮业的类型可以分为住宿餐饮企业(旅游饭店)、独立的餐饮企业和其他类型的餐饮设施(如单位食堂)。具体来看,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或设施)其现状是不同的。就住宿餐饮企业而言,发展势头迅猛但其整体营业额占总体市场份额不是很高。据商务

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餐饮业百强企业的营业额为537.0亿元,仅占全国餐饮市场17.2%的市场份额,2005年我国餐饮业百强企业的营业额为681.0亿元,仅占全国餐饮市场17.7%的市场份额。而美国前50名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占美国餐饮市场的比例高达20%以上。独立餐饮企业如快餐店、连锁店等,是餐饮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独立餐饮企业发展速度相当快,在我国的餐饮行业中占有巨大作用。据中国烹饪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2008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中,独立餐饮企业的零售额占整个餐饮业零售额的45%,足以体现其重要性。但由于大多的独立餐饮企业属于私营企业,所以存在问题也较多,如食品卫生等问题。

而其他类型的餐饮设施如单位食堂等,由于这类餐饮设施具有稳定的消费群,故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也是三大类型中存在问题较多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体制落后、创新性差、竞争意识不强是其存在的较大弊病。

(二)我国餐饮业的问题

我国餐饮行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其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具体来讲,我国餐饮行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

餐饮业总体上是由中小企业组成的通过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的大型企业所占比重很小。由于餐饮网点缺少规划,同时由于一些大城市从居民居住环境角度出发禁止在住宅楼中进行餐饮经营,使得不少店铺委身于临时建筑、违章建筑,“短期”行为非常严重。由于投入和积累不足,加上市场进入和退出不规范,餐饮行业也被称为“开关行业”做大做强的基础很不牢固。 [15]

2.市场秩序有待整顿

市场秩序方面问题突出反映在餐饮业管理缺少法规来规范竞争行为。老字号、名字号被随意“克隆”仿冒存在大量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和恶性竞争等行为;许多中小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隐患突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关于保证基本服务质量、明确服务企业权利义务的法规,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也对餐饮服务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规范。[16]

3.卫生状况急需改善

由于中国餐饮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大量企业涌入,导致业内某些企业运作欠规范服务质量较低,卫生是一大问题。餐饮企业无证经营现象普遍,一些小型餐饮店、街头商贩和社区网点在没有办理任何证照的情况下就开业经营,也没有为接触食品的生产人员办理“健康证”;进货渠道混乱,不到卫生部门指定的定点单位进购放心原材料,甚至是用变质的原材料加工食品,使用非食用原料添加剂等;许多小型餐饮企业生产场地的卫生情况令人担忧,生熟混放,共用砧板造成交叉污染等。[7]

4.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餐饮业目前的行业标准体系尚不明确。[17]餐饮业巨头麦当劳的标准化管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国内国外,所有分店的食品质量和配料都相同,并制定了各种操作规程和细节,如“煎汉堡包时必须翻动,切勿抛转”等。另外,麦当劳还竭尽全力提高服务效率,缩短服务时间,例如要在50秒钟内制出一份牛肉饼,一份炸薯条及一杯饮料,烧好的牛肉饼出炉后 10分钟、法式炸薯条炸好后7分钟内若卖不出去就必须扔掉。如此严格的标准化运作,麦当劳没有理由不成功。而对于国内的餐饮企业,由于中餐的烹调和食用特点,标准化似乎是一个奢侈的话题。我们国内餐饮业要想稳健发展,必须在口味、服务、管理、制作工艺等方面多做探索,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业标准体系。[18]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餐饮业也在迅猛地发展。因为餐饮业在整个旅游行业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整个餐饮业的发展势头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其

存在的很多缺陷和问题都要不断完善和解决。

在当前国内国际消费市场日益成熟壮大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餐饮业不仅要跟紧国内发展潮流,更要和国际环境相适应,努力发展,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施涵韵.中国餐饮业概述[J].行业与技术论坛,2005(8).

[2] 马开良.餐饮生产管理[J].商场纵横,2007(3).

[3] 付启鹏.浅论中国餐饮业的服务与管理[J].现代信息,2006(6).

[4] 文志平.旅馆餐饮服务与运转[J].当代管理与经营,2006(3).

[5] 何晓群.来自大洋彼岸的风暴[J].中国统计,2004(7).

[6] 孙勇涛.酒店财会内部控制策略与技巧[J].中国质量,2005(5).

[7] 汪纯孝.饭店食品和饮料成本控制[J].北京:北京大学,2005(6).

[8] 林香君.餐饮食务[M].人力资源管理,2004(6).

[9] 高秋英.餐饮管理—理论与实务[J].台北:台北大学,2006.

[10] 许顺旺.宴会管理—理论与实务[J].台北:台北

[11] 韩买红.饭店服务质量改进模式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2005.

[12] 陈绕帝.餐饮服务[J].现代管理,2006(9).

[13] 韩杰.餐饮经营学[J].当代经济,2005(12).

[14] 伟伦.宴会设计与餐饮管理[J].商场经纬,2007(1).

[15] 段超.星级饭店服务[J].浙江商业,2005(11).

[16] 邹祥.现代饭店全面质量管理[J].中国技术信息,2007(3).

[17] 崔龙.餐饮行业服务艺术[J].当代企业管理,2005(10).

[18] Jack Derry, Teshard Rarrocoar. Restaurant Management [J].Los Angeles: Business, 2004(5).

[19] Zarko Gajic .Computing & Technology,2008(6).

第5篇:博客系统文献综述

关于校园博客系统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 web2.0 技术的出现, 博客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博客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本文归纳了博客系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分析了当前校园博客系统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且讨论了该博客系统的开发工具,对应不同的需求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校园博客系统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在基于.NET2.0 的程序设计下,使得该系统的开发更快捷、更高效、系统更安全、更稳定。

【关键词】校园博客,设计与实现,发展,.NET2.0

1、引言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另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

通过校园博客系统, 可以加强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分享,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心得的分享,以及更好的展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风采。 通过博客系统的日志积累,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真正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3】。 设计该博客系统的总体思路就是在管理员的管理下,网友通过浏览作者的博客与作者进行交流,并能在博客中获取一些最新的新闻或者资料,同时可以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评论,可以对作者已经设置好的链接进行访问,可以在线给作者留言。管理员通过后台来管理整个网站,并不需要查看源文件或者代码,里面的功能主要包括添加文章,编辑或删除文章,查看留言,过滤评论词语,更改管理员呢称等等。

2、校园博客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基本知识

博客系统,即会员注册后登录,可开设自己的博客,管理员可推荐精彩博文、评选博客博客(Blog)是继电子邮件、 网络论坛、 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载体,是 web2.0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 零机制、 零技术、 零成本、 零编辑、零形式”的使用特征,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1】之星、统计博客日志等,用户可随意更新和编辑自己的博客模板。 。

博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好处,这也是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一是实时交流式的

网上互动,即通过网络进行各种思想和信息的共享。二是便捷的交互方式,即通过先进 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克服地域的限制,让文章发布者和网页浏览者能够体验到网络的 传播速度。

2.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潮流风头的网络新兴文化,博客已经引起各高校莘莘学子的强烈关注,【2】

开始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博客已被大学生放入书架”,大学生们对博客的热情也激发了教师将博客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学和科研成果发布的平台。于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一个集教师学生知识交流、资源共享和反映成长的校园博客一跃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校园新焦点。

校园博客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常见的网络交流方式之一,针对在校学生,记录各人的所想所思,点点滴滴,从而实现同伴交流,群体共生,记录反思,知识管理,交流分享,平等对话等。博客为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平台。

文献中讨论了基于.NET 的校园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其所要实现如下:对于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普通浏览者,分别建立了三类不同的角色, Administrators, Blogers, UnRegisteredUsers, 设置这三类角色的不同权限, 属于不同角色下面的用户具有相应角色所设置的功能, 并且在程序的设计过程中用到了.NET2005 的皮肤、主题等新特性。该博客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使用了SQL SERVER2000 建立了SchoolBlog数据库, 该数据库共包含博客表, 学校信息表, 博客种类表,友情链接表,评论表及日志表 6 张表,在设计数据库时体现了数据的一致性、 完整性和安全性。

相对其他文献而言,该系统在权限管理中设置了不同的角色方便对数据库操作这值得借鉴。

文献中设计了基于ASP的个人博客网站的设计与实现,其所要实现的功能如下:管理员权限范围内主要有:文章发布及修改、公告发布及修改、编辑个人信息、管理文章评论、编辑BLOG栏目、友情链接管理、修改版权信息、查看留言。浏览者权限范围内主要有:浏览文章、发表评论、查看公告、在线留言、查看其他链接。

该系统基本上拥有的个人博客的全部功能。操作简单,适用于不同水平的使用者,包括有基础和零基础的不同阶层的人士。但由于系统给管理员权限过多,系统层次不够分明,所以可以将所列管理员部分权限授予已注册用户。该系统是基于ASP的个人网站设计,由于ASP还是一种Script语言所没除了大量使用组件外,没有办法提高其工作效率。它必须面对即时编绎的时间考验 。

文献中讨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博客系统设计与实现。其前台环境设计主要包括9项内容:日志列表、评论窗口、站点公告、站点日历、专题列表、最新日志、最新评论、最新留言、站点信息以及友情链接。后台环境设计主要包括9项内容:日志发表、日志管理、个人资料管理 、模板管理 系统提供几款页面模板 、个人专题管理 、公告管理 、评论管理 、留言管理及上传文件管理。在博客学习平台中,后台数据库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表组成,其中包括管理员表、学员表、日志表、评论表、平台信息表、系统博客分类表、系统日志分类表、留言表、个人主题分类表、系统模板表、学员模板表、数据库容量根据应用自动增加。

它的优点主要在与资源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3 项内容:1)资源库:资源库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文献、网站、名词、思考题、电子教案,并提供对各种资源检索功能。2)自测系统:收录了大量的主客观测试题,学生可以在这里自我测试查看学习效果。3)学生上传资源入口:学生有好的资源可以上传到资源库中与其他学员共享。该系统有丰富的资源库,但查询功能较模糊,可通过适当优化数据库,提高搜索效率。[3][2][1]

如增加索引等。

3、开发平台的比较与分析

3.1 传统的开发平台

Visual Basic作为一种较早出现的开发程序以其容易学习,开发效率较高,具有完善的帮助系统等优点。Visual C++是基于MFC库的可视化的开发工具,从总体上说它是一个功能强大但是不便使用的一种工具。JSP技术使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处理逻辑。但JSP由于为了跨平台的功能,为了极度的伸缩能力,所以极大的增加了产品的复杂性,而且Java的运行速度是用class常驻内存来完成的,所以它在一些情况下所使用的内存比起用户数量来说确实是“最低性能价格比”了。从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硬盘空间来储存一系列的.java文件和.class文件,以及对应的版本文件。

3.2 准备采用的开发平台

本系统将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作为系统开发平台,ASP.NET+C#为系统开发语言,SQL Server 2005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4、结束语

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已经成为最强劲的互联网新兴媒体的代表。由于具有丰富的娱乐形式和自由的个人表达方式,博客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交流互动平台,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带来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课题。而校园博客正以其自身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和全球化的特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师生从中受益,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不断实践创新,博客就能更好地发挥其信息化的作用,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服务.经分析,计划使用ASP.NET+C#开发语言,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作为系统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0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一个界面友好、程序设计风格朴素,使用起来美观大方、方便易用的系统。实现学生从入住到毕业的一整套住宿信息,将进一步查阅、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完善建构思想和功能模块,通过对系统详细的前期策划和需求分析,为将来具体的系统设计和具体的实现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晓艳、陈明明。基于_NET的校园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沈阳理工大学, 2008,66

[2] 石全。基于ASP的个人博客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 硕士学位论文,2006,1-53

[3] 李妍琰。基于VFP 的学生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9,1-3

第6篇:网上选课系统文献综述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

论文题目 姓名 学号 班级 年级 专业 学院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文献综述

网上选课系统

软件工程

软件学院

2014年 5 月13 日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正以它惊人的速度走进千家万户。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加看重效率,追求一种快捷高效的生活理念。互联网的诞生,使各大高校的教学方式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网上信息管理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我们国家的教学体制正处在持续改革与创新的阶段,实施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教学管理方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即全国高校全方位的学分制改革。学生选课是所有高校的主要管理工作之一,然而,传统的纸质化选课方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了。所以,网上选课的方式应运而生,与传统的纸质化选课方式相比,网上选课不仅节约资源,更加迎合了现代人追求快捷高效的生活理念。

网上选课系统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了,学生选课不再必须跑去学校的选课中心办公室,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选课;教师也减轻了不少的负担,工作量大大减少;管理员对选课的管理也是弹指之间的事。该系统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选课功能,也大大提高了高校对学生和教学管理的效率。

本系统针对学生网上选课、教师网上发布待选课程信息以及管理员审核待选课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设计,基本实现了网上选课系统所应该具备的功能。本选课系统的前台页面采用Dreamweaver CS3进行布置,后台则由Access数据库对选课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利用 ASP语言最终实现动态网页的效果。

关键字:信息化;选课;Dreamweaver CS3;Access;ASP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前言

1. 前言

互联网的普及使各大高校的教学方式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网上信息管理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而今,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传输只需几秒钟的时间,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化,然而网络在给人们谋福利的同时使得信息在安全性和保密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此外,传统选课方式的信息太过于独立,共享性差。传统选课方式是以管理者为主体,待选课程的通过与否完全依附于管理者对于该课程的认知和喜好程度。所以,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使得用户的真正需求不能被很好的掌握,管理者也因此无法彻底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主观色彩。放眼于本国国情,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相关部门将目光聚焦在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逐渐摸索出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教学管理方式,即全国高校全方位的学分制改革。由此看出,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一定要适合本国国情。教学管理软件同样也要基于校园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校园的相关信息并掌握校园特殊的管理体制,有针对性的服务于各大高校。学生选课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网上选课可以大大提高选课的效率,使得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1 2. 主题

网上选课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批量维护学生及教师信息;教师可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一个开课信息并可查看下载选修学生名单;管理员负责审核通过与否,并安排上课时间、地点。学生只需在选课系统中输入个人的账号和密码,就可以轻松的愉悦的完成选课。

本系统总体上分两大模块。一是前台模块。另一个是后台模块。前台主要是用户登录选课系统并进行选课相关操作的部分。后台模块主要是管理员对前台用户信息以及用户提交的请求的确认和管理。

(1)前台模块主要功能:

登录功能。网上选课系统要求用户必须先登录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选课功能。学生登录选课系统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并对所有课程的课程简介等信息有了一定了解后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提交信息的功能。教师可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一个开课信息:包括课程名、课时、最大选修人数、课程简介等。

下载选修名单的功能。教师可查看并下载选修学生名单。 (2)后台模块主要功能:

信息维护功能。管理员应该能批量维护学生及教师的信息。

审核的功能。管理员负责审核课程通过与否,并安排上课时间和地点。

2.1 背景

互联网的普及使各大高校的教学方式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网上信息管理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此外,传统选课方式的信息太过于独立,共享性差。放眼于本国国情,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相关部门将目光聚焦在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逐渐摸索出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教学管理方式,即全国高校全方位的学分制改革。由此看出,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一定要适合本国国情。教学管理软件同样也要基于校园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校园的相关信息并掌握校园特殊的管理体制,有针对性的服务于各大高校。学生选课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网上选课可以大大提高选课的效率,使得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网上选课系统是一种种符合现代化教学管理理念的教学管理软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是一所高校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它的优越性对于学校的管

2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主题

理者来说至关重要。

2.2 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纸化办公”凭借着自身巨大的优势渐渐的被人们所采纳和应用。网上选课系统,无疑可以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之间选修课的一种方便快捷的网上互动平台。网上选课比传统的选课方式更加节约资源,学生可以使用该系统选修某位教师的课程,教师可以在此平台上发布课程信息,并按照课程的详细信息和选修课程名单对学生进行授课。网上选课系统大大的提高了选课的效率,降低了传统纸质化选课的错误率。

网上选课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选课效率,还能够减轻教师的任务量。通过开发和使用网上选课系统,可以实现最快捷的全校选修课程信息发布以及课程选修的功能,创造现代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学生选课已经是当下高校的主要管理工作之一,随着各大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学生选课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工作量也逐渐增大,有时候选课的任务往往还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必须完成。鉴于这种困难,通过使用网上选课系统,师生完全可以摆脱种种困难,时间地点无限制的进行选课,而且选课效率大大提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课程选修,更好的保护了学生的自主权利,使教学更加透明化、人性化,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3 采用的编程语言

ASP的完整名字是Active Server Page,是“动态服务器页面”的意思,它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应用,它能够与数据库以及其它程序进行连接并交互使用,是一种简单高效的编程工具。

ASP可以用来创建动态网页或者是Web应用程序。ASP网页中可能会包含HTML标记、普通文本和脚本命令等,利用ASP可以向网页中添加各种交互式的内容。

ASP作为一种模式的正式诞生和提出只是在1998年底到1999年初之间的事情。而很大程度上直到1999年末到2000年初,ASP领域相关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突出表现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实际上从ASP模式的内涵和本质上讲,并不是全新的事物,而是曾经有过的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如果您是位 HTML 编写人员,您将发现 ASP 脚本提供了创建交互页的简便方法。如果您曾想从 HTML 表格中收集数据,或用顾客的姓名个人化 HTML 文件,或根据浏览器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特性,您会发现 ASP 提供了一个出色的

3 解决方案。以前,要想从 HTML 表格中收集数据,就不得不学习一门编程语言来创建一个 CGI 应用程序。现在,您只要将一些简单的指令嵌入到您的 HTML 文件中,就可以从表格中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您再不必学习完整的编程语言或者单独编译程序来创建交互页。

2.4 采用的开发平台

网上选课系统的前台采用Dreamweaver CS3进行叶面制作,后台数据库使用Access来维护和支持,服务器是采用Mini Asp server 1.0来支持的。

Dreamweaver具有网页开发制作和网站管理两大功能,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网页设计工具之一。它是一种可视化的网页编辑软件,利用它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创作出跨越平台限制并且兼容多种浏览器的动态网页,Dreamweaver 可以对HTML、XHTML、ASP、ASP.NET、JSP和PHP等类型的网站进行开发。Dreamweaver与Fireworks和Flash软件一起,被人们誉为网页界的三剑客。

Microsoft Office Access是由微软公司旗下的数据库管理软件。

Access数据库能够对系统数据进行强大地分析和处理,使用Access进行数据查询,能够方便快捷地对各类数据分门别类的进行汇总,还可以灵活地设置统计的条件。

服务器(Server)是一个为用户管理系统资源的计算机类软件,通常情况下可将其分类为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三种。并且运行以上软件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也统称为服务器。

Mini Asp Server 1.0 是一款基于Net Box编写的、小巧易用且功能丰富的ASP Web 服务器软件。它可以和微软IIS服务器相媲美: (1)无需安装,纯绿色免安装免费软件,使用更简便。

(2)体积虽小,但功能不示弱,几乎与IIS服务器一样,且更为稳定。 (3)简单易用,无需对其进行繁琐的的调试,更不需要任何配置且双击运行即可使用。

(4)自动适应端口,在80端被占用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开启使用。

4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主题

2.5 选课系统的需求分析

该网上选课系统面向的用户主要是在校学生、课程管理员、在职教师通过对这些终端用户和学校管理的一些需求进行调研以及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总结出他们对于网上选课系统的一些基本要求。如下是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整理之后的笔记。

1、对学生群体进行调研,我们了解到他们希望学生模块设计成: 当学生需要选课的时候,能够登录到自己的网上选课系统(不用注册,统一后台维护)。登录到系统之后可以查看到所有通过审核的课程(已满和可选两种状态,已满是指已经达到该门课程最大选修人数),并且可以查看对应课程的详细信息:课程介绍、上课时间、地点和讲师等。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详细信息选择满足自己要求的课程,在选择之后选课信息提交到相应教师那里。学生在以后登录要能查看到自己选修了哪些课程及相应的详细信息(如果管理员将该课程删除,则不能查看)。

2、对在职教师进行调研,他们希望网上选课系统能够进行以下操作: 新学期开始,教师能够编辑(课程相信信息和最大选修人数)和上传他自己这个学期的课程到网上选课系统并自动提交到管理员进行审批。无论审批是否通过教师能都看到课程审批结果。对于通过审批的课程讲师还能看到该课程对应的上课时间和地点以及选课学生,还能把数据导出电子表格形式。

3、对学校教务处进行调研,他们希望管理员职责能有以下权限: 管理员进入网上选课系统能够查看老师提交的所有课程的详细信息,然后在系统外进行管理层协商,决定是否审批通过。如果课程审批通过,管理员就对该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和最大选修人数在系统中进行编辑自动发送给教师和学生。管理员不能看到具体哪些学生选修了哪些课程。

本系统主要包括三类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选课管理模块。用户模块又主要分为三类用户:管理员、学生、教师。管理员实现课程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信息发布管理。

三类用户的功能模块: 1.学生模块:

(1)查看所有通过审批的课程及其详细信息功能:课程包括已满可选择两种状态的课程。详细信息包括上课时间、地点、课时和任课老师。

(2)选课功能:对符合自身要求的课程进行选择,选择信息自动写入数据库并转发到教师功能界面。

2.教师模块:

(1)上传和编辑课程详细信息功能:课程信息包括,课程简介和课时设置。 数据流自动写入后台数据库和转发管理员模块。

5 (2)查看自己课程审批结果功能:能查看到自己的课程是否通过审批,还有审批课程的一些详细安排。

(3)查看和导出已选修自己课程学生功能:以Excel形式导出,信息包括课程名称、最大选修人数和已选学生姓名。 3.管理员模块:

(1)查看教师上所有传课程功能。

(2)审批和编辑通过审批的课程信息功能:通过系统外的探讨决定是否审批某个课程,然后在系统内实现并且安排通过审批的课程时间和地点。将审批结果和安排自动写入后台数据库且转发给对应的教师,自动转发审批通过的课程到学生界面。

(3)删除课程功能。

6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总结

3. 总结

本论文主要探讨并讲述了基于ASP的网上选课系统的开发和实现,并且比较全面的分析、设计、开发出了一套符合高校要求的选课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一款基于Net Box的小巧简单易用且功能丰富的ASP Web 服务器软件:Mini Asp Server 1.0,结合Dreamweaver CS3 和Access数据库的相关技术才得以完成该套选课系统。

然而,该系统仅仅是基本实现了网上选课的所有功能,由于选课系统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市面上成熟的完美的选课系统也很多,再加上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系统存在着局限和不足之处,具备更完善的功能挖掘空间。主要不足点如下所示:

(1)系统界面不是非常专业,美观度有待提升;

(2)系统没有注册功能,只能通过管理员系统外添加用户。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现代化,各大高校的教学方式会越来越朝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未来的高校肯定会扩大招生,选课人数急剧增加。因此,网上选课系统一定会大受欢迎,为了能够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系统的功能性、安全性、高效性一定要突显出来。网上选课系统一定会为进一步实现完善的网络教学和全校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做出不朽的贡献。

7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1] 刘启明,韩庆田 清华大.网页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耿详义.JSP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4] 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

[5] 王艳芳. Dreamweaver实例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6] 何婧,林英,秦江龙. 软件需求工程.科学出版社 (2012-02出版) [7] JDK API文档

[8] 孙涌. 软件工程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9] 赵增敏.《ASP动态网页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 张剑平.《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11] Alex Homer. Professional ASP Techniques for Webmasters [M].Wrox Press Ltd,2003 [12] Robert B.Mellor.ASP:Learning by Example [M].Franklin Beedle & Associates,2001,.

第7篇:网上书店销售系统 文献综述

单位代码

学 号

分 类 号

密 级

文献综述

网上书店销售系统设计与实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信息工程学院

2014 年 2 月 27 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I页

网上书店销售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 要

本文讲述了基于B/S模式的图书在线销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所谓的图书在线销售系统是通过网站推广互联企业的图书和技术服务,并使客户随时可以了解企业和企业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在线服务和订单处理功能。

从长期的战略目标来说,图书在线销售网站不仅是图书和服务的推广,而是通过Internet、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将买家与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因而消除了时间与空间带来的障碍。

图书在线销售提供了多种检索途径,可以从分类、新品、特价等途径进行检索,快捷准确。与传统销售方式相比,在线销售能够提供海量数码产品信息。图书在线销售最突出的优点是:不再限制消费者的购买时段,扩大和巩固了客户群,从而增加了数码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节省实际开店时需要投入的成本和租用费用。

关键词 : 图书;在线销售;订单处理; ASP;SQL Server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II页

1 绪论 ........................................................................................................................................ 1 2 网上书店销售管理系统 ........................................................................................................ 2 2.1 网上书店销售管理系统的描述 ..................................................................................... 2 2.2 网上书店销售管理系统发展的现状 ............................................................................. 2 2.3网上书店销售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 4 3 网上书店销售系统的设计思想 ............................................................................................ 4 3.1.系统业务流程描述 ....................................................................................................... 4 4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思路 ........................................................................................................ 5 结

论 .................................................................................................................................... 7 参考文献 .................................................................................................................................... 8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1页

1 绪论

互联网的兴起从本质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图书交易方式,国内各大企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之时,就产生了通过网络进行销售经营图书的想法。但是由于在互联网上企业的信誉难以认证、网络的法规政策不健全、物流不发达等一系列的原因,限制了网上交易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制约网上交易的各个瓶颈问题逐一被击破,各企业也纷纷的加入到电子商务的洪潮之中。

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工作委员会调查显示,随着国内产业环境和消费市场的成熟,网络购物尤其是以图书产品为代表的网购将在今年实现更大发展。

根据会员企业艾瑞咨询集团的预测,2011年我国网络购物交易将同比增长125.1%,交易总量将达1263亿,形成了中国网络购物的快速增长浪潮。其中,图书消费人群成为推动此浪潮的一大主力。究其原因,除了该人群对网络购物等新兴的购物模式接受程度较高之外,相比其他细分行业和产品,图书网络购物有着更加完备的产业链条和发展后劲,为其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网络购物这一消费方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除了购物场所的改变以外,更重要的是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行为习惯,无论是否在网上购物,上网查看产品的相关信息,已经成为购物决策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对购物行为的实际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2页

2 网上书店销售管理系统

2.1 网上书店销售管理系统的描述

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是一个由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系统性边缘科学。

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组成: 1)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主机、外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2)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

3)通信系统:包括线路等通信设施和与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有关的软件等。 4)工作人员:包括系统分析员、程序设计员、维护人员、管理员、操作人员等。 本系统是一个基于Web的书店系统。我们可以将使用该系统的人划分为两个角色:一个是普通用户,主要是通过系统在线选择要购买的书籍并提交订单;另一个是管 理员,主要是通过系统对用户、订单及图书进行管理。最终以实现会员注册,图书查询,用户购物车,用户下单,在线帮助,后台图书管理,广告管理,会员管理,订单管理,管理员 管理,网站基本信息等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改进现有的购物方式,做到适合现代人生活的购物方式。 2.2 网上书店销售管理系统发展的现状

中国电子商务始于1997年。中国图书订货系统(CGOS)、中国图书交易中心(CCEC)、虚拟“广交会”等大型电子商务项目也在1997年相继推出,拉开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序幕。1998年“首都电子商务工程”的展开和1999年“8848网上超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子商务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电子商务由此正式启动。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万家商业网站,其中网上商店700余家。电子商务项目大量推出,几乎每天都有各类电子商务咨询网站、网上商店、网上商城、网上专卖店、网上拍卖等诞生。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地域也由北京、上海、深圳等极少数城市,开始向各大中城市发展。据IDC预测,2000年中国大陆网上交易额将达4000万美元,到2003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3页

年将达38亿美元。

可以说,中国电子商务已经由表及里、从虚到实,从宣传、启蒙和推广阶段进入到了务实的发展实施阶段。

1.政府推进 环境改善

我国政府正全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1998年以来,政府对电子商务的支持与协调力度明显增加。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框架(包括整体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措施、技术体制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出,将会使电子商务有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应用与发展环境。不少地方政府也都对电子商务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支持,开始将电子商务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2.制约瓶颈 开始突破

网上支付、实物配送和信用等作为电子商务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被视为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瓶颈。1999年以来,网上支付的瓶颈正在迅速得到解决。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有“8848”网上超市提供的包括网上支付在内的多元化支付方式,有首都电子商城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等。

3.应用模式 日趋多元

在BtoC模式中,网上商店和网上商场在增加网上支付功能、完善各项服务后以更大的势头发展;网上拍卖、网上商城、网上邮购等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网站大量推出。不少电子商务企业和工商企业开始酝酿企业间电子商务。证券电子商务也有所发展,网上炒股对于有些股民已经成为现实。

网络是一片独特的天空,中国国情又有其特殊性。怎样将结合Internet和中国国情,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越性,实现极富意义的电子商务技术和商务模式的创新,是摆在中国电子商务业界人士面前的一大课题。

4.内外融合 渐成大势

具有外资背景的电子商务企业和项目日益增加。其表现的形式是双向的:既有海外风险投资直接进入国内的电子商务企业,也有国内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吸收海外资金。在不少电子商务企业内,外籍或具有外资企业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海外电子商务企业开始直接进入中国市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景日趋明朗,基于超越国界的Internet的电子商务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4页

2.3网上书店销售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就网上书店系统而言,由于网络已经覆盖全球,信息量大而独具优势。售书的理念也很简单,就是读者可以自己寻找自己喜爱的书为替读者找寻他们想要的书。对于 读者来说,网上书店近在咫尺,并且永不下班关门,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查询和订购图书,读者无需亲临书店,一档一档地找,一本一本地翻,只要坐在电脑 前,开机上网即可买到所需书籍,而且读者的挑选余地也大多了,检索也很方便,同时还减少了书店过程中的支出,另外应当看到图书选购必得翻阅详看,耗时费 力,特别是热衷书店者,几乎都是奋力开拓事业者和苦心求学深造者,时间对他们而言无比宝贵,网上书店节省了大量时间,这对于那些没有时间经常逛传统书店或 其住所离传统书店较远的读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网上售书必将有长足的发展。

开办网上书店系统也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方便、廉价、高效的书店方式,促进文化传播,帮助国家和学校培养优秀的人才,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网上书店销售系统的设计思想

根据网上购物系统的具体情况,调查管理业务流程是顺着系统信息流动的过程逐步地进行,内容包括各环节的业务处理、信息来源、处理方法、计算方法、信息流经去向、信息提供的时间和形态(报告、单据等)。 3.1.系统业务流程描述

(1)顾客浏览网站 顾客通过浏览器登录到本网上购物系统网站后,可以通过新品上架、特价产品、销售排行的模块查看图书产品及详细信息,同时顾客也可以按类别查看图书。另外,顾客可以浏览公告,销售排行榜等模块;

(2)用户注册及登录 顾客如要购买图书,需要进行用户注册,注册成功并登录后,用户可以购买图书;

(3)购物车处理 用户通过浏览图书产品信息选择要购买的产品时,可以将产品放入购物车,并可以添加至购物车、查看购物车、移除购物车中的图书产品、修改购物车中图书数量、清空购物车;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5页

(4)收银台处理 当用户决定购买购物车中的图书时,可以通过收银台结账填写相应的订单信息,确定所填写的订单信息无误后,系统将产生此次订单的编号,完成在线下达订单,并且用户可以查看到订单;

(5)管理员后台处理 系统管理员登录后可以查看到已受理和未受理的订单及详细信息。另外,管理员能够对系统的各项信息进行维护处理。

4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思路

对于一个电子商务网站而言,为了支持较大的访问量带来的数据访问需求,使用桌面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不能满足需要的,而且安全性也没有充分保障。因此,需要使用大型商业化企业级服务用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 SQLServer,Microsoft Access2003,Oracle等。本系统采用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

对于本系统的数据库的需求而言,由于其主要是用于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等。因此,需要分析该系统功能所隐含的对数据应用的需求,从而确定数据库的结构。

(1)管理员信息表包括:管理员姓名,密码;

(2)用户注册信息表包括:用户名,密码,确认密码,省份,城市,E-mail,地址,电话,邮编,真实姓名;

(3)用户订单信息表包括:编号,建立日期,发货日期,支付方式,状态; (4)购物车信息表包括:购买,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价格,图书数量,总价,总价格;

(5)图书类别信息表包括:第一图书类别,第二图书类别,第三图书类别 (6)图书信息表包括:图书基本类别,图书第三类别,图书名称,图书原价,图书现价,是否特价,图书介绍,图书图片;

(7)订单信息表包括:订单号,客户帐号,收货人姓名,收货人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付款方式,备注,订货日期;

(8)图书推荐信息表包括:编号,图书名称,现价,原价,加入日期,管理; (9)会员信息表包括:会员帐号,常用电话,E-mail,收货地址,邮政编码,会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6页

员密码,会员姓名;

(10)付款方式信息表包括:付款方式,说明;

(11)新闻信息表包括:新闻类型,新闻标题,新闻内容,发布日期,新闻图片。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7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发展和深入,网上书店将成为传统书店必不可少的经营策略之一。网上书店在国际互联网上可以实现的商务功能已经多样化,现在传统书店所具备的功能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电子商务的高效运作,因此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它将有力的改变现存企业经营的模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发展空间。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抓住“图书流动实际上就是信息(知识)流动,网上书店应该扬信息交流之优势”。Amazon的成功,使它成为众多网上书店的仿效对象。但实际上,Amazon成功的同时也宣告了不可能再有第二个Amazon出现,这就是互联网上“赢家通吃”的规律。中国的网上书店必然也将受此规律约束,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多个同类型书店同时存在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中国地域广阔,一家网上书店的配送系统很难完全覆盖,所以多个网上书店划地区发展应该是可行的。另外,可以开设不同于其它书店的专业书店等。总之,网上书店的生存和发展,即便是仿效,也都离不开“创新”。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8页

参考文献

[1] 申吉红,廖学峰等.JSP课程设计案例精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苗连强,JSP程序设计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 周忠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刘勇,周学金 SQL Server 2000基础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何跃,网络程序设计教程ASP程序设计[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6] 金旭亮,吴彬,网站建设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戎马工作室,Dreamweaver 8与ASP动态网站开发自学导航[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 李迎秋,姜仲,JSP实用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v

第8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基于.net平台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一、引言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SIMS)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 是一个由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 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 ,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二、发展历程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企业当前运行的数据进行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企业的行为;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数据及相应的模型,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能从全局目标出发,对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予以辅助。从工业发达国家来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65年)单项数据处理阶段,也称电子数据处理(EDP)阶段。这是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应用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当时计算机硬、软件的限制,数据处理的性质只是使用计算机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进行简单的单项数据处理工作,如计算工资、数据统计、报表登记、编制计划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集中式的批处理。

第二阶段:(1965年至1970年)综合数据处理阶段,也称事务处理系统(TPS)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硬、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用户的分时系统,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对某一个管理子系统的控制,并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如库存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已发展为面向终端的联机实时处理。

第三阶段:(1970年至今)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这个阶段是在企业中全面的使用计算机把各种管理子系统的功能集中起来,构成了计算机化的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即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组成分布式处理系统。它的特点是使用数据库和分时处理的计算机网络,并充分利用运筹学等数学方法,实现了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现阶段学校学生信息管理是学校教务管理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现在我国的大中小学校档案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纸介质的基础上,这样的机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模式下利用人工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

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诸如这些情况,令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也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使用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来实现学生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便于打印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用计算机制作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Internet网及时的向学生的家长传递该生在校的最新成绩,有助于学校与家长的信息互动,为更好地把握学校的教育方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学籍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报表功能。具体系统功能需求描述如下:

1.学籍信息管理

通过这一模块,可以实现学生基本情况的添加、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各个学生的情况,姓名、家庭电话、家庭住址、学号等各个消息。还能修改个人密码。 2 班级信息管理

实现班级的添加、删除、更新。查询班级的所在系别,辅导员等。

3课程信息管理

每个学期都会增加一些新的科目,通过本模块可以轻松的添加以及更新课程。可以根据学期条件或者班级条件的选择,也可根据课程名、课程号或者班级的选择,并对值的输入,可以看到数据集中显示符合条件的课程数据信息,而且可以根据教工的修改要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的操作。

该项管理对课程的属性进行了具体化的分类,比如可以分辨是考试科还是考察课,而且根据条件的选择大大得提高了对各学期课程数据的记录操作,很大得帮助了教工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4成绩信息管理

本模块实现了成绩的输入、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到平均成绩以及单科最高最低成绩以及个人成绩。把成绩统计这个繁琐的工作简单化,为学生成绩的管理方面提高工作效率。

5系统管理

因为本系统是供多人一起使用的,必须对某一些人进行限制。于是设置了管理员,非管理员只能进行查询操作,不能进行更改。

6报表功能:根据学生成绩自动生成成绩报表打印

四、选题的意义

21世纪全球信息电子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计算机渗入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的广泛应用给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升学率普遍提高,各类大专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管理,所涉及到的信息量之大,数据之繁琐,可以想像用手工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有多么的复杂与繁琐,因此自动化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五、开发工具

1、C#拥有C/C++的强大功能以及Visual Basic简易使用的特性,是第一个组件导向的程序语言,和C++与Java一样亦为对象导向(object-oriented)程序语言。 C#拥有简洁的语法、精心地面向对象设计、与Web的紧密结合

、完整的安全性与错误处理、版本处理技术、灵活性与兼容性。

2.数据库:Access

Access 是关系数据库开发工具,数据库能汇集各种信息以供查询、存储和检索。Access 的优点在于它能使用数据表示图或自定义窗体收集信息。数据表示图提供了一种类似于 Excel 的电子表格,可以使数据库一目了然。另外,Access 允许创建自定义报表用于打印或输出数据库中的信息。Access也提供了数据存储库,可以使用桌面数据库文件把数据库文件置于网络文件服务器,与其他网络用户共享数据库。Access 是一种关系数据库工具,关系数据库是已开发的最通用的数据库之一。Access 多用于中小型企业来设计中小型数据库,一般的学校教务系统的数据库用Access 来设计完全能达到要求。由于考虑到本系统是应用在单机系统上,只建立起一个数据库。

六、结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其他系统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同时它也需要如教学管理系统提供课程设置数据等。这些系统在具体应用中构成一个大系统,相互调用对方的数据。

而学生信息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能够为高校学生信息管理提供一种更加高效,实用的管理手段,为学生信息的存储,统计,分析,交流提供一种更加快捷,安全的信息平台.并且能够减少大量的人工操作,以及在人工操作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数据错误,保证学生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管理人员能够轻松,正确无误地完成各项工作,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七、参考文献

1.c#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精选,明日科技,张跃廷,韩阳、张宏宇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2.c#2.0实用开发详解,丁士峰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3、丁宝康:《数据库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c#程序设计,杜四春,银红霞,蔡立军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c#程序设计实用教材,唐耀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NET框架精髓》,王敏之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

7、C#和.net3.0第一步,周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9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作者黄灿

(学号5090209000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09级 升本班 )

摘 要: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文章首先对学生管理系统开发的重大意义做了介绍,就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做了实际调查,就国外研究状况及目前状况和解决方案做了介绍。并对学生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做了简单介绍,最后列出了本系统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字: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际调查、目前状况、解决方案、基本功能、可行性

一.引言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针对学校人事处的大量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能有效的帮助学校和老师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成绩跟课程方面的查询。在传统模式下利用人工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诸如这些情况,令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使用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来实现学生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便于打印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二. 实际调查

(一).国内外现状研究: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40多年来,计算机在处理管理信息方面发展迅速。例如,60年代美国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项目不到300项,到了1975年达到2670项。而现在,美国在财务会计上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中是80—90%。据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国家统计,计算机用于经济管理的约占80%;用于科技运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却较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传统纸媒介管理的学生信息难于共享汇总,其统计数据正确性也难以考证。存

随着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就需要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的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若建立一个C/S或B/S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便可以通过网络来选课并且查询自己的有关信息,使得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学生的效率。

(三).解决方法

该项目开发的软件为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是鉴于目前学校学生人数剧增,学生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前提下,学校对学生信息管理的自动化与准确化的要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构思出来的,该软件设计完成后可用于所有教育单位(包括学校,学院等等)的学生信息的管理.

(一).理论支持

当前计算机管理界所流行且实用的系统建设三原则:整体性原则、分作—协调原则、目标优化原则。

1.系统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其基本思想是把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进行若干活动,每项活动应用一系列标准、规范、方法和技术,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形成符合给定规范的产品。

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用户参与的原则;(2)“先逻辑后物理”的原则;(3)“自顶向下”的原则;(4)工作成果描述(主要指文档)标准化的原则。

其具体开发步骤可分为以下四步:系统规划,系统开发(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的运行及维护,系统评价 。

2.原型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系统开发的初期,尽快构造出系统的原型,使用户能及早地运行这个系统原型,通过使用它、熟悉它,受到启发并取得经验,然后对系统的目标和功能提出更精确、具体的要求,研制人员据此逐渐修改和完善原型,使它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完成系统的开发。该方法大大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弥补了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开发时间长的缺陷。通常采用原型法需以下四个阶段:1).明确用户的基本要求,2).研制系统的原型,3).使用、评价系统原型,4).修改和完善原型。

三. 学生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介绍

(一).系统名称: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

(二). 开发背景

每个学校都需要在学期末进行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而这些工作都必须在考试结束后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成绩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如果只靠人工来完成,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日常管理应用中迅速普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生成绩管理势在必行。因此需开发出一个能满足学校进行成绩的录入,统计,查询,报表和打印等需求的、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迅速简便的成绩管理信息系统。

(三).开发目标:

开发出一个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可靠的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开发以教务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服务为对象,能够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效率,减轻教务管理人员对学生成绩管理和统计的负担,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规范化管理。

该成绩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对学生成绩进行收集整理,使学校相关部门及时获取可靠的学生成绩信息,便于管理。

(四) 主要功能:

本系统的功能据其使用者------教务处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教务处管理人员登陆后,进入教务人员管理模块,可以进行个人信息查询,教师住处职称工资情况的查询,学生信息查询,成绩查询以及退出系统等操作。

2.教师登陆教师管理子系统,要能够对学生成绩进行权限范围内的录入、添加、修改、删除、查询;查询教师信息、更改个人登陆密码、修改个人信息等;

3.可以按班级、按个人进行信息查询;

4.能够自动进行录入错误检查

四.系统目标和开发的可行性

(一).系统目标:

(1)为教务处管理人员提供各学期、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基本成绩信息,以作为其进行成绩汇总,分析和考绩和总结评比的依据。

(2)方便各任课教师记录,统计所带班学生成绩,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负担;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快速方便地处理大量成绩数据信息,完成成绩的录入、添加、修改、删除、统计、查询、排序等处理要求。

(4)输出和打印成绩单和各种成绩报表。

(二).开发的可行性

(1)系统的名称、功能、目标等已如前所述,此地不再重复。

(2)系统环境以及工具:

1. 软件环境:

用户端:Windows2000,Windows2003,Windows XP

服务器端:WindowsNT/Windows2000及以上操作系统

编程软件:VC++6.0

数据库:ACCESS

2. 硬件环境:

有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大容量的存贮装置,个人电脑(终端)以及联结起来的网线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有共享的打印机,扫描仪等等

3.系统设计原则:

1) 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稳定性好;

2) 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好;

3) 系统输入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易行,尽量减少用户的输入工作量;

4)允许多种数据输入方式,能实现多种查询;

5)数据具有规范性,整体性,方便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

4.系统可行性分析:

1) .技术可行性:系统要求在Windows XP上环境运行,后台数据库采用ACCESS,使用VC++6.0编程。采用ADO方式连接数据库,这些在目前都是容易实现的。程序将部分需要经常调用的数据存入内存,可提高程序运行速度.

2).经济可行性:在经济上,用此系统加强了成绩信息管理效率,为教务人员提供了较高的效率,可节省人力资源的开支。

3).管理的可行性:在工作上,教务人员管理学生信息量非常大,开发了此系统,可极大提高教务人员的工作的效率。方便成绩的储存和修改,及以后随时查询成绩信息,是一个比较人性化的管理系统。

5.系统分析结论:

由以上分析得出,本系统可进行开发。

五.结束语

学生管理系统能够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效率,减轻教务管理人员对学生成绩管理和统计的负担,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规范化管理。学生管理系统能够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效率,减轻教务管理人员对学生成绩管理和统计的负担,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规范化管理。在现有的软硬件环境下此系统是可行的。

六.参考文献

[1]丁有和、郑阿奇.Visual C++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

[2]沈伟、徐慧.Visual C++数据库技术与实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8月

[3]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