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献综述

2023-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学文献综述

科学运动减肥与营养搭配的研究文献综述

1前言

肥胖在我们现阶段社会已然发展成了热门话题,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形体美,造成心理负担,而且常会引发各种疾病,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有学者指出,脂肪过多会影响生理功能,加重心脏的负担,大约有26种疾病与肥胖有关(例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1]肥胖对儿童的危害更大,有人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儿童其智商与正常儿童相同,但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肥胖还能造成儿童性发育障碍。所谓减肥是指减掉身体的脂肪成分,而不是减掉體内的水分和肌肉等瘦体重。一些超重和肥胖者为了达到快速减肥的目的,盲目运用各种方法,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减肥效果还有可能对自身健康造成额外伤害[2]。

2目前流行的减肥方法

2.1节食减肥法

节食减肥就是低热量均衡饮食,减掉的不仅是体内的脂肪,还有瘦体重。一些人急于求成,认为过度节食会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减肥的目的。可是研究表明,过分节食减肥影响智力。其次过分节食减肥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3]。

2.2医疗减肥法

医疗减肥法主要包括药物减肥法、手术减肥法、利用减肥器具减肥等。药物减肥法利用药物来抑制食欲和消化,通过消耗人体水分和能量,达到减轻体质量的目的。这种减肥法伤害人的体质和体力。目前应用的手术减肥法主要有截肠、抽脂。手术减肥虽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减肥的目的,但术后可能出现皮肤皱褶、肿胀等,并可能并发感染、皮肤坏死等,恢复期较长。利用医疗设备可立刻减轻体质量,但减少的是水分而非脂肪[4]。

2.3运动减肥法

运动减肥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节代谢功能,增强脂肪消耗,促进脂肪分解。人体在运动时,大量肌肉参加活动,而肌肉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其能量来源主要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大量的研究认为理想而有效的减体质量的方法是:适量的运动加上适当的控制饮食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5]。

2.3.1运动减肥处方的制定

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认为,在1周内减体质量不应超过0.45kg,否则不能真正长久地减肥。1g脂肪的热量约为 29.30kJ,0.45kg脂肪可以产生13185kJ的热量。平均每天要多消耗1883.6kJ,消耗这些热量的最佳方法:每天减少752.4kJ热量的食物,再用运动多消耗1128.6kJ的热量[6]。

运动减肥处方有4个构成要素:

合理的运动强度:在运动处方中要求达到个人的“最适运动心率”,计算如下:最大心率(次/min)=220-年龄(岁);心力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最适运动心率=心力储备×75%+安静心率。适宜的运动项目:运动减肥主要是以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辅以力量性运动及球类运动等,可以根据肥胖者的体质和个人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合理的运动时间:运动持续时间与运动强度相互影响,增加强度则运动时间会减短,反之负荷减小时则可以持续运动更久,持续时间可用距离或能量消耗来代表。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建议每天以中等强度持续练习30-60min,每次活动能量消耗为300kcal(1kcal=4.185kJ)左右。合理的运动频率:日本爱知大学运动医疗中心发现,运动强度为60%-80%,每次运动150min,每周至少运动3次或者5-7次才会取得运动减肥的良好效果。

2.3.2运动减肥的营养支持

虽然专家们一致认为减肥的关键在于运动,但科学的饮食也是不容忽视的。提倡科学节食与运动相结合,这会使减肥取得更佳的效果。减肥是应当限制膳食的总能量,而不仅是限制脂肪的摄入,减肥期间应适当增加蛋白质、低糖和适量脂肪。[7]正常情况下,碳水化合物比例为55%-60%,脂肪为20%-25%,蛋白质大约为15%-20%,重量比为4:1:1,在减肥期间也要保持营养素的摄入比例。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会使体内的代谢不完全而产生一定量的酮体,酮体能抑制饥饿感,另外酮体的分解也会消耗能量。减少糖的摄入,可以减少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减少脂肪的合成,使糖原的贮存减少,促进运动是脂肪动员,减少脂肪贮存。摄入适量的脂肪能够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机体的脂肪利用。脂肪还会使人产生饱腹感,使减肥者易接受低热量的膳食而不觉得饥饿难耐。减少食物的摄取使人会导致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不足,因此还要食用一定量的水果来补充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8]。

3结论

目前的运动减肥处方,主要偏重于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控制及运动项目的选择;且侧重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忽视营养支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减体质量与减瘦体重混淆,导致营养供给不足、减肥效果不明显,甚至影响身体的健康水平。减肥期间应适当增加蛋白质、低糖和适量的脂肪。在运动减肥处方的实施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提倡科学节食与运动相结合,要加强营养支持。

参考文献:

[1]董燕燕,等.单纯性肥胖儿童智商及社会适应能力调查[J].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13-14.

[2]张晓玲.肥胖症的体育康复[J].四川体育科学.1994.(3):8-10.

[3]吴南屏.青春发育期女孩不宜减肥[J].中国健康月刊.1999.(5):23.

[4]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承认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刘一平.肥胖与运动减肥研究进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3.

[6]李明.医药减肥与运动健身减肥的科学性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8.25

[7]张伏炎.针灸治疗外籍人士肥胖症2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0.(7):

[8]张力.我用针灸给德国人减肥[J].浙江中医杂志.2000.(7):304.

作者简介:

田百川(1995.12.30—),男,学历:在读研究生,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田百川

第2篇:基于文献计量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基于中国资源总库(CNKI),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相关文献发展趋势、期刊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文献被引情况和关键词分布展开定量分析,结合基于关键词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献定性分析,总结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合作的方式角度对未来深入研究加以展望。

【关键词】文献计量;电力企业;内部审计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构建全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監督体系。2018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全覆盖。1月12日,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就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提出了明确要求[1]。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产业,电力企业对国家、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深化国企改革、减税降费、中美关系等一系列政策因素、国际关系的催化下,强调做深做细做实财务监督,强化内部审计,提高审计质量,是企业改革和健康发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保证,对促进电力企业持续稳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近年来,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文献不断增加,针对相关文献研究加以归纳和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我国关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综述类文献期刊还很少,研究资料显示,1998—2019年,关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综述类文献期刊仅有2篇(祖荫翠(2015)和魏岑琛(2019)),只有1篇涉及少量文献计量方法。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全面梳理、系统分析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脉络、发展动态和趋势,以期为后续相关领域研究拓展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下简称CNKI),数据库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检索时间为2019年10月16日,在检索条件为主题包含“电力企业”或含“发电企业”并且包含“内部审计”或含“内审”的精确查找下,共检索到326篇期刊文献,剔除18篇非学术论文,将其余308篇期刊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对未来深入研究加以评述和展望。

三、基于文献计量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献定量分析

(一)样本说明

本文利用CNKI进行文献高级检索,以电力企业(或含发电企业)并且内部审计(或含内审)为主题,匹配精度选择“精确”,检索时间为2019年10月16日,共检索到326篇期刊文献,剔除18篇非学术论文,将其余308篇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其中普通期刊论文有282篇、核心期刊论文有26篇。基于上述308篇文献,本文通过对论文下载引用情况、发表年份、学科分布、期刊分布、机构分布、文章作者、关键词分布进行定量分析,认真总结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成果,探索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动态。

(二)样本发展趋势分析

本文研究样本显示:国内第一篇关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期刊论文发表于1998年,1999—2007年维持年均2篇的发文量,2008—2018年相关研究发展迅速,这与2008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及2012年财政部、科技部和教育部等相继发布《规范》有关。与之相比,核心期刊发文量却发展缓慢,且核心期刊占比较低,说明相关领域研究关注度较低,表明该研究领域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图1)。与此同时,样本总被引数和总下载数分别达到751次和25 661次,篇均被引数和篇均下载数分别为2.44次和83.31次,下载被引比达到34.17(如表1),说明样本总体引用情况不高,被引用1次及以上的论文共有202篇,10次以上的有14篇,引用次数最高达到45次/篇(如图2)。

(三)样本分组分析

1.期刊分布分析

本文研究样本显示:308篇期刊论文分别来源于112种不同期刊,其中样本来源10篇以上的期刊有4种,依次为《财经界》(学术版)24篇、《现代经济信息》17篇、《企业改革与管理》14篇和《中外企业家》11篇,共有66篇,占比21.43%;《中国电力企业管理》9篇和《时代金融》7篇紧随其后;样本来源6篇的期刊有6种,分别为《广西电业》《中国集体经济》《现代国企研究》《通讯世界》《企业导报》和《低碳世界》;样本来源5篇的期刊代表有《能源技术经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其余180篇文献来源于98种不同期刊(样本来源5篇以下),占比58.44%(如图3)。同时,研究样本显示文献学科主要分布于经济与管理科学、工程科技Ⅱ辑、信息科技、社会科学Ⅱ辑、基础科学以及农业科技,表明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的文献涵盖范围较窄,学科分布较为集中,反映出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多学科交叉文献较少(如图4)。

2.作者分布分析

本文研究样本显示:308篇期刊论文中合作的论文有57篇,占比18.51%,其中61%的论文作者人数为2名,有3篇论文是由高校学者与企业实务工作者合作完成;23%的论文作者人数为3名,其中仅有1篇论文是由高校学者与审计实务工作者合作完成的;其余16%为4名及以上,这其中也只有1篇论文是由高校学者、企业实务工作者和在校研究生合作完成的,其他合作论文均为企业实务工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不同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另外,研究样本显示,仅有1位作者发表过3篇以上相关论文,占比1%,仅有10位作者发表过2篇相关论文,占比6%,其他作者均只发表过1篇相关论文,占比93%(如图5),这反映出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相关主题的持续性研究,不利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机构和基金分布分析

样本统计结果显示:各类供电公司文献汇总有147篇,占比47.73%,其中排名靠前的机构分别是浙江省宁波市供电公司4篇、广东省广电集团深圳供电分公司3篇和河北省廊坊供电公司3篇;其次是各类电力公司83篇,占比26.95%,其中排名靠前的机构分别是湖南省电力公司5篇、江苏省电力公司5篇和冀北电力有限公司4篇;高等院校文献汇总有22篇,占比7.14%,其中排名靠前的机构分别是华北电力大学7篇、长沙理工大学2篇和南京财经大学2篇;电业局文献汇总有20篇,占比6.49%(如图6),其中排名靠前的机构分别是内蒙古阿拉善盟电业局3篇、河南省通许县供电局2篇和广东省中山供电局2篇,说明现阶段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各类电网企业及电力公司,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的参与度不高,这就解释了为何研究样本没有基金项目的文献。

4.文献被引情况分布分析

通过样本数据整理可以发现,有10位作者的被引次数超过10次,有38篇文献的被引次数位于5~10次之间,有154篇文献的被引次数位于1~4次之间(如表2)。高被引文献通常被认定为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价值,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表明该文献的学术价值越大,具有参考价值。被引频次最多的单丹(2007)[4]较为全面的论述了完善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是较早提出构建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等措施的学者之一。其次是孙晓辉、孙晓珍(2011)[5]论述了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提出整合审计资源,开展审计集约化工作,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的风险防范措施。第三是夏李君、文素华(2005)[6]结合国外审计管理模式,研究探讨建立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了电力企业集团审计管理模式,从而勾勒出集团整体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框架图,这是第一篇由高校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合作完成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学术论文。

5.关键词分布分析

期刊关键词分布主要是将308篇样本文献中所出现的所有关键词加以汇总、分类和统计。一是统计各个关键词的次数;二是将同义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企业”“电力公司”等合并为“电力企业”,将“内部审计”“财务审计”“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等合并为“内部审计”,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大数据时代”等合并为“新时代”;三是剔除不符合论文研究的或无效的关键词,如“运用”“原则”“概述”“问题”“文献综述”等。统计结果显示,关键词频数5次以上共有15种,关键词总频数为511次(如图7),排名前三的关键词分别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其中关键词含“电力企业”或“内部审计”的论文分别有168篇、135篇,而同时包含二者的论文有115篇,表明样本文献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通过关键词频数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重点主要涉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风险导向和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财务管理的视角研究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学者们更加关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财务集约化管理、关注价值增值、人工智能时代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四、基于关键词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献定性分析

(一)关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吴青川(2007)[7]在认真分析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基础上,研究其主要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进而总结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要逐步实现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一流审计工作目标,综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ERP审计、业务流程整合审计等方式、方法,确立内部审计为企业经营者服务的理念,将评价、咨询活动有效融入审计业务活动中,最终实现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标。

叶陈云等(2014)[8]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发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国发电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实践经验,如实施与发电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运行模式,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格局、变革内部审计手段等,提出了完善我国发电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

赵欣等(2016)[9]结合当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以A电力企业为例,分析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认真分析问题,探究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因素,提出改进的对策。主要问题有: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隘、独立性不够且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信息化程度较低、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缺失。改进策略包括: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扩展内部审计的范围、规范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制度。

司洁(2018)[10]认为当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更加复杂,审计风险剧增,究其原因主要有: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力不足、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意识淡薄、信息化程度较低,进而提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相应对策。

綜上所述,受制于我国现阶段所处经济水平和企业所有制关系等因素,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确实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有:机构设置不合理、信息化程度低、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等,导致审计风险增加,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工作任重道远。

(二)关于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的应用研究

楼炯铭(2015)[11]认为电力企业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设置相应的制度体系,保证审计具备足够的独立性;二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构建内部审计体系;三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针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机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孙旭(2016)[12]从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对内审的要求角度出发,总结分析内部审计对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影响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内部审计实施策略,如强化内审队伍建设、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机制,提高集约成本效益,最终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王蕾等(2016)[13]针对电力企业“三集五大”制度所建立的集约化管理模式,从人力资源集约化、财务集约化管理、物资集约化管理角度分析电力企业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提出重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轮岗体系、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关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形势变化的建议。

常颖(2018)[14]针对电力企业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分析,认为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有效规避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物资采购业务动态管理等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要保障财务集约化的管理效益,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强化内审队伍建设,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从而全面推动电力企业管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三)关于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的研究

徐正民(2015)[15]从内部审计观念、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水平、内部审计的增值绩效评价方面分析了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方法。

王岳安等(2015)[16]阐述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容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电力企业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正确认识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和建设高标准的专家审计队伍的建议。

董称(2017)[17]阐述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分析其与传统内部审计的不同及特点,认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存在行政色彩浓重和服务意识淡薄、审计对象之间缺乏沟通、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的基本条件是应确保内审部门的组织地位、增强内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出了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的增值途径。在前文研究基础上,董称(2017)[18]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套针对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增值效果的评价为依据,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为电力企业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指引,从而实现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

综上所述,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存在本质的区别,如何正确认识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解其内涵和特点,对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及发展至关重要,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内部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从而更好的为实现其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服务。

(四)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研究

曾在兰(2018)[19]认为新时代内部审计面临挑战和创新,她从审计环境、审计对象以及审计风险的变化角度分析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对策,主要有:一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加强监督和服务;二是以风险为导向,提高审计站位;三是以信息化为载体,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四是强化过程管控,提高审计质量;五是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加强专业监管。

邵信群等(2018)[20]认为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化问题,提出构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必要性,通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网络化电力审计平台等技术,实现电力企业财务统计、业务数据处理、与审计报告分析的自动化,有效推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和高效化发展。

宋新等(2019)[21]认为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面临严峻的形势,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生成有用的电子数据,创新审计手段,优化审计方法,确定目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保证电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黄建忠等(2019)[22]指出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服务发展存在机械式查错纠弊倾向、内部审计质量与效率失衡、内部审计成本持续增加、风险管理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内部审计价值创造功能的发挥,并以A公司数字化变革方案设计为切入点,研究、探索电力企业实现内部审计工作价值增值数字化转型道路的必然性。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创造了契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将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快大数据与内部审计工作的融合,推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时代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和质量升级的重要途径,还是新时代电力企业必须面对的一项新挑战。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以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以CNKI期刊数据库为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分析了1998—2019年样本的发展趋势、文献被引情况、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关键词分布情况。纵观近20多年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明显看出一个逐步完善、逐步深入的发展历程,且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样本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从研究机构和作者分布看,样本主要来自各类电力企业,实務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说明企业财会、审计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践工作的能力突出;理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包括华北电力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武汉大学等高校学者们就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领域展开学术研究,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与对话,有助于提高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二是从文献被引用情况看,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学者有单丹、孙晓辉、孙晓珍、夏李君、文素华、李晶生、俞学豪、赵起康、王江、王益民等人,这些学者在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中发挥了基础建设者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被引用排名靠前的10篇文獻有2篇是由高校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合作完成,他们推动了内部审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结合关键词和作者分布分析,得到研究领域与关键词分布分析得到的研究热点基本一致,说明文献被引频次高的作者也是该领域的中心学者,也在积极的同高校学者们一起探索内部审计在不同领域、学科的新价值。

三是从文献整体发展趋势看,核心期刊占比较低,说明文献整体研究层次还比较低,结合研究机构、基金、作者分布分析可知,当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力量还有待提高,缺乏不同领域、学科层次研究学者的深入、持续研究以及思想、灵魂上的交流与碰撞。

(二)展望

纵观近20多年国内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历史,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研究正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从单一的学科体系走向多学科的融合发展,从引进来到内在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从研究内容上看,当前该领域的热点有信息化建设、人工智能、大智移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内部审计的手段、审计方法创新方面,未来研究更加关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与大数据时代审计手段、方法创新的聚焦。从研究方法上看,未来研究方法将更加多元化,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将大数据技术、数学方法、数学模型应用于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将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从研究合作的方式上看,未来研究将加强校企间、行业间、校际间、地域间的合作,不断加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共同推进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本土化的研究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曾在兰.浅谈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8(18):32-33.

[2] 方宇亮.新时代电力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与对策——以A公司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9(09):48-51.

[3] 陈晓杰,张金亭.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农业地理信息进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3):58-60.

[4] 单丹.我国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7(04):31-32.

[5] 孙晓辉,孙晓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风险防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09):55-56.

[6] 夏李君,文素华.关于电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5(04):25-28.

[7] 吴青川.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方法的现状及改进[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148-149.

[8] 叶陈云,杨光浩.我国发电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突出问题及对策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14(09):80-83.

[9] 赵欣,刘立丽,马英佳.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探析——以A电力企业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6(12):45-47.

[10] 司洁.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风险防范分析[J].司贸实践,2018(15):100.

[11] 楼炯铭.基于电力企业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1):127-128.

[12] 孙旭.财务集约化管理背景下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实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291.

[13] 王蕾,芦媛,曾平.财务集约化管理环境下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0):142.[14] 常颖.基于电力企业集约化管理下内部审计研究[J].纳税,2018(04):122.

[15] 徐正民.我国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18):39.

[16] 王岳安,鲁林冲,张清,曹培祥.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探讨[J].低碳世界,2015(35):105-106.

[17] 董称.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研究[J].当代会计,2017(03):46-47.

[18] 董称.电力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7(07):88-92.

[19] 曾在兰.浅谈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8(18):32-33.

[20] 邵信群,肖宏磊.大数据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8(35):193-194.

[21]宋新,张丽岩.浅谈新时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以电力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9(19):161-162.

[22] 董建忠,王眺昕,彭娟.大数据视域下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9(03):64-67.

作者:方宇亮 廖南英

第3篇: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模型 文献综述

一、国外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

K.stringer在1961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AAA)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试图对审计风险作出定义,如A·A阿伦斯等(1994)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罗伯兹(1978)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于1981年发布第39 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在其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审计风险分解为三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并以乘积的形式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陈毓圭 2004)。由于这个审计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该模型得到了极大的应用,成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标志。随后,有许多学者对此模型进行了研究,Lesile(1984)认为固有风险是不存在内部控制的情况下,会计报表或账户层次存在重要错报的风险。Dirsmith 和 Haskins(1991)等也都持有相同观点。Fieldset.al(1989)以及Brown和Solomon(1990)认为控制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结构进行评估后不能阻止和检查出存在的重要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假定,审计风险各因素相互独立,Peters(1990)、Brown 和Solomon(1990)认为现实中不可能做到。Dusenbury等(2000)考察了审计风险模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审计风险模型中各要素之间是有条件的相互依存。Eilifsen等(2000)则认为审计人员经常混合了对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估。

然而,这个模型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原因在于固有风险很难评估,注册会计师在实际执业时,往往简单的将固有风险评价为高水平,而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如果必要)和实质性测试。由于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从而无法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为了规避审计风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国际四大(当时为五大)为代表,审计职业界试图开发出新的审计方法,如毕马威提出了BMP审计模式;安永形成了全球审计方法;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经营审计”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普华永道审计方法”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AS/2”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为了适应新的审计方法,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审计模型解决了原有模型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的缺陷,强调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更加注重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

(三)关于诉讼风险以及法律环境的研究

Palmrose(1994)分析了美国审计诉讼中法庭的判决依据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发现法庭倾向于降低审计准则与审计方法在诉讼判决中的作用。Watts等(1994)对1955年至1994年153个审计诉讼案例的研究表明,审计师的独立性低以及被审计报表中较多的收益增长型应计项目与高审计诉讼风险之间显著相关。Latham等(1998)指出客户特征、特定的行业与审计诉讼显著相关。而公司破产与诉讼的正相关更可能在发生舞弊的公司中出现,审计师出具的保留意见则降低了该种相关性。一般来说,“五大”审计师具有更低的审计诉讼风险。

(四)关于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

在风险评估方面,Waller(1993)实地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Kida等(1993)对环境风险因素对审计决策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Messier等(2000)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Low(2004)研究了行业专长对审计风险评估与审计计划决策的影响。

在控制风险方面,Simunic等(1990)认为由一家事务所用组合审计方法审计某一行业的所有公司,可能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最佳选择。Hogan等(1999)得出的结论是在1976年到1993年期间,同一行业的大部分公司主要由三家或更少的审计公司进行审计,审计公司这样更能对特定行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二、国内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有关审计风险内涵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试图给审计风险一个定义,基本上形成了三种观点。

1.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技术性风险。这种观点最为狭义。陈正林(2006)详细地区分了审计风险与审计师风险,认为前者是审计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技术性风险,后者则是由于审计结论与事实的背离而导致审计师受损。

2.审计风险是审计结论不恰当的可能性。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其在2006年的准则中将审计风险描述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3.审计风险是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作广义的审计风险观,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如谢志华(1990)、吴联生(1995)、刘力云(1999)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组织损失的可能性。王广明(2001)对审计风险定义为:由于审计意见是否恰当的不确定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谢荣(2003)认为审计风险是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可能导致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新的审计准则陆续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的优劣之处。如陈毓圭(2004)介绍了当时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进展,并提出我国独立审计风险新准则的制定思路及其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谢荣、吴建友(2004)指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并介绍了国际审计准则和英美等国审计准则所作的大量相应修订。张龙平等(2005)重点论述新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大实质性变化,以及在实务中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该模型的问题。郭莉(2006)则介绍了我国现行审计风险准则修订的情况。

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对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并试图对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修订。如张仁寿(2003)认为,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三个风险因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关系,并对模型进行了修改,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吕博(2005)将随机扰动因素引入审计风险模型,构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随机扰动项。陈志强(2005)提出一个改进的模型:审计风险=管理当局舞弊风险×检查风险+员工舞弊风险×检查风险+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三)有关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

胡继荣和张麒(2000)对审计风险的评估进行综合性分析,他们描述了一个审计风险评价的总体过程。张广才(2004)提出在审计风险评估机制中加入公司治理层面控制风险的因素,构建一种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风险评估机制。顾晓安(2006)提出了首先通过业务循环来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筛选和初步风险评估,再将业务循环的风险同报表认定层次相对应的两阶段风险评估法。张萍(2010)、王会金(2011)则试图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估风险。

在审计风险的控制上,姜玉泉(2002)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风险防范及对策。谢荣(2003)建议采取谨慎接受审计客户、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等措施来改进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余玉苗(2004)指出事务所应从充分调查客户的行业背景和状况、优化审计人员的结构、培育行业审计专才、积极利用专家意见四个方面来提高审计师行业专长与控制审计风险。秦荣生(2005)认为,审计风险主要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并提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从源头上降低审计风险、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加强审计计划工作等五项措施。

(四)有关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

李爽、吴溪(2004)以客户的盈余管理程度来替代审计风险,发现客户盈余管理迹象与审计定价负相关。宋衍蘅、殷德全(2005)也发现,对于盈余管理动机强烈的公司,继任注册会计师倾向于以公司的盈余管理幅度来衡量审计风险,并为此要求了较高的回报。张继勋等(2005)则以公司对外担保额与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审计风险,发现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与审计风险正相关。

廖义刚等(2009)对审计风险与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随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制度的日臻完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为规避审计风险、维护自身声誉,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审计客户。

也有学者对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翟华云等(2011)通过实证认为:高投资机会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更高的审计风险;而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和被诉讼的风险,有动机提高自身的审计质量,遏制被审计单位的可操控性。宋衍蘅等(2012)通过考察监管风险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在法律环境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加强监管是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有效机制的结论。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可见我国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方式仍以规范为主,且内容以对国外理论成果的介绍居多,或者是完全照搬国外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国内相关的问题。此外,我国对审计风险的界定还莫衷一是,存在着所谓的狭义审计风险概念和广义审计风险概念。正因为如此,才有很多学者对审计风险模型该包含哪些因素存在着争议。因此,或许以后的研究可以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在研究范式上,更多的采用实地研究、实验研究等方式。二是注重在中国特色的背景下,结合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如我国审计职业界这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以及相关的特色。三是厘清审计风险的内涵,并对与审计风险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如审计范围界定等。

参考文献:

1.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3).

2.王会金.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会计研究,2011,(9).

作者:方松照

第4篇:食品科学与工程文献综述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1级 0711404班 张顺 指导教师 王维

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逐步走上生活富裕道路的同时,也对饮食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摘要:中国是农业和仅只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食品科学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饮食文化的变革已经将未来食品产业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展现在我们面前,人口的急剧膨胀给农业带来的压力,还需要在食品工程上分担。随着现代食品产业的发展,食品质量、食品安全以及有关食品的营养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稀缺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我国现阶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状况怎样,如何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培养,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哪些方向正是本文需要探的。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状况;人才培养;问题。

导言:本文将介绍有关我国食品科学的发展状况, 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专业发展简述

食品科学与工程(FoodScience&Engineering)专业属中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性质的典型专业。根据国家科技局的学科分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一级学科,与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化工等基础学科属同等地位。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农学、机械、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食品专业更是如虎添翼,使人类解决当前的食品危机成为可能。

发展状况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的程度比较低,正处于成长期。食品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重视不够,先进技术仰仗国外,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观;价格恶性竞争依然存在,产品雷同和抄袭现象仍然普遍,小富即安的思想仍很严重,基础发展相对滞后,基础零配件、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和测试仪器、机加工和基础制造装备明显落后于主机发展,并已成为影响食品包装机械产品向高端升级的三大瓶颈;现代制造业发展滞后,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过低;产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仍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与工业发达国家同行相比差距明显等,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

根据搜集的资料显示,中国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类:

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和生化学污染素主要包括农物毒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江河、湖泊、近海等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而过量地施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增加,对人体造成危害。农药残留超标兽药、生物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都造成

大量含有危害物质的粮食、蔬菜、水果、肉制品、乳制品等不合格产品充斥着市场。

2、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 。由致病微生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例如: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此外,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辐照食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多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例如,沙门菌病、弧菌病、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

3、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等违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法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

4、

三.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进行调研发现,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1996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中首次攀到了第一位,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1997年至今,我国食品工业的产值始终在GDP总量中占第一位,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加。调查发现,企业所需的食品人才中生产操作人员、销售人员的需求比较大,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操作工、销售人员、食品检验工、食品制作工、食品包装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食品加工设备操作工这几个岗位。

参考文献

1.窦建国浅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 2010(06)

2.俞江兰我国食品专业的发展和改革 2005(11)

3.王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浅谈 2006(07)

4.周慧 民以食为天——访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景圣[期刊论文]-吉林农业2010(10)

5.汪张贵.闫利萍.Wang Zhanggui.Yan Liping 地方院校食品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农产

品加工·学刊2011(2)

6.李全宏.LI Quan-hong 孜孜不倦的食品科学研究者——蔡同一教授的学术人生[期刊论文]-北京社会科学

7. 李里特 新世纪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展望[会议论文]-1998

8. 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期刊论文]-农业机械学报2007,38(5) 9 张有林.苏东华食品科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2004(1)

第5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文献综述写作

宜宾学院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题 目 P2P文件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

蔡 勇

完成时间

[请同学们认真参考格式和写作内容,切记不要写自己如何开发该系统] P2P文件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作者姓名

(宜宾学院计算机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

摘 要: 对等网(P2P)主要指计算机之间以对等方式形成的网络连接, 弱化或完全取消了服务器的作用。文章首先将对P2P网络的基本概念、技术实现、主要应用进行介绍; 然后分析P2P技术与C/ S模式互联网的区别; 最后介绍了JXTA协议。

关键字:P2P; 文件共享; C/S模式; JX-TA

1 引 言

随着像Napster、Gnutella、Freenet等P2P信息共享应用系统的流行, P2P(Peer- to—Peer,即对等网络)这种完全不同于客户/ 服务器的新一代分布式计算机模型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已被《 财富》 杂志誉为将改变互联网未来的四大新技术之一。P2P可以简单地定义为通过直接交换信息, 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对等计算机兼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功能, 在这种网络中所有节点是对等的, 这些对等节点具有共同的责任与能力并协同完成服务, 它们之间通过直接互连实现信息资源、处理器资源以及存储资源的全面共享, 而不需要依赖集中式服务器的支持, 消除了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现象。 2 P2P网络技术的研究 2.1 P2P网络的基本概念

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网络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 主要代表形式是在应用层上基于P2P网络协议的客户端软件。IBM为P2P下了如下定义: P2P系统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 且至少具有如下特征之一: 系统依存于边缘化 ( 非中央式服务器) 设备的主动协作,每个成员直接从其他成员而不是从服务器的参与中受益; 系统中成员同时扮演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角色; 系统应用的用户能够意识到彼此的存在, 构成一个虚拟或实际的群体。P2P网络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 互联网最基本的TCP/IP协议并没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概念, 在通讯过程中, 所有的设备都是平等的一端。P2P技术改变了“ 内容”所在的位置, 使

其正在从“ 中心”走向“ 边缘”, 也就是说内容不再存于主要的服务器上, 而是存在所有用户的PC机上。P2P使得PC重新焕发活力、不再是被动的客户端, 而成为具有服务器和客户端双重特征的设备。 2.2 P2P网络的分类

关于对等网的分类, 目前尚不统一, 有很多争论, 安P2P的定义大致可分为集中目录式对等网络、纯分布式对等网络、混合式对等网络。

2.2.1 集中目录式对等网络

图1 集中目录式对等网络

各节点之间可以直接建立连接, 但网络的构建需要服务器, 通过集中认证, 建立索引机制。然而这里的服务器仅用于辅助对等节点之间建立连接, 一旦连接成功, 服务器不再起作用, 对等节点之间直接进行通信。这不同于C/S模式中的服务器, 也可以认为是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这种P2P网络模型和纯分布式P2P网络相比, 易于发现网络节点、易于管理且安全性较好, 但也有类似C/S模式的缺陷,如容错性差等。目前P2P技术的应用大多为这种模式, 较为典型的如: Napster等。

2.2.2 纯分布式对等网络

图2 纯分布式对等网络

网络中没有服务器, 链状的节点之间构成一个分散式网络。通过基于对等网协议的客户端软件搜索网络中存在的对等节点, 节点之间不必通过服务器, 可直接建立连接。这种P2P网络模型优点在于允许用户设定自己的规则和建立自己的网络环境; 为与Internet合作, 提供近似的即插即用特性; 不仅能够在Internet下有效地工作, 而且对于LAN和Internet也非常有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没有中心管理者, 网络节点难以发现; 不易管理且安全性较差。此种类型的P2P网络如: Gnutella、FreeNet等。

2.2.3 混合式对等网络

集中式P2P 有利于网络资源的快速检索,并且只要服务器能力足够强大就可以无限扩展, 但是其中心化的模式容易遭到直接的攻击; 分布式P2P 解决了抗攻击问题, 但是又缺乏快速搜索和可扩展性。混合式P2P 结合了集中式和分布式P2P 的优点, 在设计思想和处理能力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它在分布式模式的基础上, 将用户节点按能力进行分类, 使某些节点担任特殊的任务。这些节点共分为3种:

(1)用户节点: 普通节点, 它不具有任何特殊的功能。

(2)搜索节点: 处理搜索请求, 从它们的“ 孩子”节点中搜索文件列表, 这些节点必须有128 kbit/s RAM的网络连接速度, 建议使用高性能的处理器。

(3)索引节点: 连接速度快、内存充足的节点可以作为索引节点。索引节点用于保存可以利用的搜索节点信息, 并搜集状态信息, 维护网络结构信息。

这种模式的关键之一是引入了索引节点,索引节点不会直接连接到有版权的资料上, 它就像搜索引擎一样, 只是搜索和所需资料相关的地址, 至于用户到底连接下载了什么内容则和它无关。这种模式的关键之二是引入搜索节点, 搜索节点管理着所属用户的文件列表。用户节点通过索引节点获得搜索节点信息, 之后用户节点就与获得的搜索节点相连, 每一次查询都通过该搜索节点进行。 2.3 P2P网络与C/S模式网络的区别

P2P技术与C/S模式互联网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拓扑结构不同, 或者说两个系统中节点的连接方式不同。分布式网络拓扑结构存在四种基本形式: 集中式拓扑、环型拓扑、树型拓扑和分散式拓扑。由这四种基本的拓扑结构相互结合还可以形成各种混合式拓扑结构。部分P2P技术属于纯分散式拓扑, 其余多属于带有服务器的混合式拓扑; C/S模式为集中式拓扑。

当前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是C/S模式,要求设置拥有强大处理能力和大带宽的高性能计算机, 配合高档的服务器软件, 将大量的数据集中存放在服务器上, 而且还要安装多样化的服务软件, 在集中处理数据的同时可以对互联网上其他PC提供服务, 发送或接收数据,提供处理能力及其他应用。与服务器联机并接受服务的客户端性能可以相对弱小。而P2P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弱化服务器的作用, 甚至取消服务器, 任意两台PC互为服务器, 同时又是客户端。

C/S模式造成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和成本资源均向服务器集中, 这样的模式安全性好、易于管理, 而且符合一对多、强对弱的社会关系形式, 所以C/S模式是符合市场需求的。P2P方式将导致信息数量、成本资源都向互联网各点均匀分布, 也就是所谓“ 边缘化”的趋势,而且交互性、即时性好, 符合“ 一对一”的特点, 以及彼此相当的社会关系形式, 也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这两种方式将会共存, 有关P2P即将替代C/S 模式的说法是不成立的。P2P有其独特的市场空间, 是现有互联网应用的补充。 3 JXTA协议的研究 3.1 JXTA的主要概念

JXTA 是SUN 公司为了构建跨平台、跨操作系统和跨编程语言的P2P 应用而提出并实现的一个P2P标准, 其功能还在不断扩充和完善中。JXTA 技术提供了基础性的机制解决当前分布计算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实现新一代统

一、安全、互操作以及异构的应用。JXTA通过XML格式的消息表达, 提供了强大的功能使得垂直应用得以交互, 这对实现系统的互操作性有了很大的帮助。 3.2 JXTA的层次结构

JXTA由三层组成, 如图4所示。第一层是JXTA核心层, 它包含了服务所需要的核心功能; 第二层是服务层, 它提供了访问JXTA协议的接口; 第三层是应用层, 它使用服务来访问JXTA网络和JXTA提供的功能。这样的设计和一个标准的操作系统比较相似, 标准的操作系统包括核心操作系统、服务和应用程序。

图3 JXTA的层次结构 各层的说明如下所示: 核心层(JXTACore): 这一层封装了最根本的东西, 包括Peer、对等组、Peer发现、Peer通信、Peer监视和相关的安全原语。

服务层(JXTA Services): 这一层包括对于P2P网络不是必需的、但很通用的功能 ,如查找、共享、索引、代码缓存和内容缓存的机制。

应用层J(XTAA ppilcaiton): 这一层包括了应用JXTA服务开发出来的完整的P2P应用程序 ,例如myJXTA ,JXTA-C AD等应用程序。 3.3 JXTA技术及其优势

JXTA 技术的目标就是为P2P计算提供一个简单、灵活的平台 ,它为上层的P2P应用程序提供底层基础构架, 这个构架由一系列协议构成。JXTA协议不依赖任何编程语言 ,独立于操作系统平台 ,不受下层的网络传输协议限制。JXTA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P2P系统的缺陷而提出的, 那么JXTA技术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就是此技术的优势是:

1 互操作性 :JXTA技术能无缝地通过不同的P2P系统使网络中的对等节点方便地找到对方 ,相互通信 ,协同工作 ,向对方提供服务。

2 平台无关性 :JXTA被 设计成独立于编程语言 ,如c或JAVA, 独立于系统平台 ,如WINDOWS和 UNIX ,独 立于 网 络

平台

,如TCP/ IP和蓝牙。

3 通用性 :JXTA被设计成能在住任何数字设备上实现 ,包括传感器、消费电子产品、PDA设备、网络路由器、桌面电脑、服务器和存储设备。 4 结束语

本文就对等网的基本概念 ,对等网的技术实现、主要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从易管理性、安全性等几个方面对P2P技术与C/ S模式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比较。介绍了JXTA技术这一种致力丁从所有P2P系统中分离出这些系统的通用需求 ,从而解决P2P一系统中的核心问题技术 ,分析了JXTA技术的体系结构、核心协议以及优势所在。利用JXTA技术则可以轻松开发了一个简单的并且具有可扩展、互操作性强及高可用性的P2P文件共享系统。

参考文献

[1] 石磊,吴海燕,李安宁. P2P技术及对互联网的影响.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5.(8). [2] 张晓刚. 基于JXTA技术的P2P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微型电脑应用.2006.

…………………………。 (参考文献不少于15本书或期刊)

第6篇:怎样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本专业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产品、一个方法、 1

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

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

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第7篇:博弈论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博弈论参考文献

1、 虞斐.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原

因[J].时代金融(上旬).2010(11):43-45.(6篇参考文献)

陈文斌,钱苹一.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影响因素研究---采自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7.3(2):343-354.曾芒,叶红雨.我国A股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实证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1(4):11-14.

朱武祥.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决策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8,4月号:49-53.

2、 黄晓磊. IPO过程中的博弈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09(6):22-24.

(5篇参考文献)

黄玉启.IPO抑价理论综述.浙江社会科学. 2006(3):196-203.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金融研究.2006(8):1-12.

3、 谢宏标,李家伟.博弈论在IPO市场上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

经济.2008,18(4):128-130.(4篇参考文献)

刘江会.我国承销商声誉与IPO定价偏低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04):47-50.陈海明,李冬.我国投资银行声誉假说的实证研究.华南金融研究 .2003(05):33-46.

4、 李喆. 基于行为金融的IPO抑价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12.57页(21篇参考文献)

刘煜辉,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与中国IPO抑价.经济研究.2005(5):55-59.5、 王鸿.IPO公司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J].现代商

业.2008(35):85-87.(5篇参考文献)

邦雪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治理.企业技术开发. 2005(10):99-102.6、 周静. 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的博弈分析.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D].2008,12.59页.(69篇参考文献)

李广存,陈海明.中国新股短期发行抑价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商业研究.2004(16):35-39.

顾昱,郑淑华,刘嘉炜.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现象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 (2):52-56.

张新杨.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的动态分析.商业时代.2008

(26):22-26.

崔涛,李昆,武婷婷.中小板块与主板IPO抑价度和短期走势比较.现代商业.2008 (4):49-53.

7、 江永众. 我国A股市场IPO长期收益的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D].2008,11.73页(45篇参考文献)

宋逢明,梁洪昀.发行市盈率放开后的A股市场初始回报率研究.金融研究.2001(2):94-100.刘力,李文德.中国股票市场股票首次发行长期绩效研究.经济科学.2003(6):33-44.

8、罗曦.IPO抑价----一个行为金融学视角.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2007,11.67页.(41篇参考文献)

9、李攀艺, 蒲勇健.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软科学.2007.21(2):138-141.(18篇参考文献)

10、贺薇. 我国IPO定价机制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11.01.67页.(20篇参考文献)

于栋.股票1PO理论研究新进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4):36-41.11、黄春铃. 证券监管和承销商声誉:基于中国IPO市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03.155页.(157篇参考文献)

谢建国,唐建平.中国股票上市发行监管制度变迁.世界经济.2005(2):45-49.12、徐宝林. 赴美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博弈论模型研究[J].特区经济.2006(4):62-64.(4篇参考文献)

13、毛立军. 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研究.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D].2006.12.01.137页.(86篇参考文献)

毛立军,李一智.我国IP0定价、抑价及长期表现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75-380.毛立军,李一智.新股公开发行定价方式的探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31-336.

14、沈志军. 对我国IPO机制的博弈分析[J].金融与经

济.2006(5):42-44.6篇参考文献)

韩德忠,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统计研.2001(4):29-35.

区域经济学 究白金伟

第8篇:文献综述--参考

前言 文献综述 贵州交通大发展与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薛德好 (贵州大学xxxxx学院xxxx系物流管理08x)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分支。刘东英将“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定义为:在一定的农产品物流渠道节点的基础上,由农产品集成物流商通过集成分散的农产品专业物流商,组织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功能活动,为农产品供应链提供低成本的、高效率的农产品物流服务及其中所有关系的总和。 贵州是一个农产品极为丰富的省份,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乘上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农

1.国内外农产品物流现状

综观国外农产品物流现状,发达国家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依托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发达的基础实施,能够低成本,高效率的进行农产品物流活动。极其完备的农业组织成为其农产品物流的主体,有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农协、合作社和成熟的批发市场,加上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实现了规模经济,另外,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和政府的有效调控和政策的高度支持,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为实现高效的农产品物流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总体来说,国外的农产品物流的运营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东亚模式,北美模式,西欧模式等三种农产品运作模式。

1.1东亚模式的代表是日本和韩国,它们都是构建以批发市场为流通核心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在日本、韩国等一些东亚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有效

1正文:

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这些国家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率高达80%以上。

1.2 北美模式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其特点都是建立农产品的直销体系,但批发市场也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异地交易提供了基础,便利的交通运输加快了农产品的物流速度,农产品物流渠道日益缩短。美国78.5%的农产品物流链条为“生产地—配送中心—超市与连锁店—消费者”。批发市场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它为供求双方提供交易场所、交易信息、交易方式和过程管理,从而实现交易和集散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价格形成、发现和结算功能。

1.3 西欧模式和东亚模式相比,其批发市场的流通比例较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欧模式中,大型的批发市场都是一公益性为主的。

以上几种模式都是建立完备的而且竞争力极强的农产品物流主体,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体制,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的。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交通建设更是不足,无法形成综合有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的货损率很高;虽然近几年国家政策大力倾斜,但是伴随着物流人才奇缺,农产品物流主体不具备竞争力,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管理活动不到位等问题,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亟待升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全面开展和农村交通网络及物流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先进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农产品物流将会在各种因素的努力下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政府政策对现代农产品流通越来越重视。2008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2009年3月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 这一系列方针政策,不仅为我国新时期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了

良好的外部环境。

2.交通发展对贵州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的影响

201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十一五期间,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贵阳至广州、长沙、昆明、成都、重庆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对黔桂铁路进行了扩能改造,铁路通车里程1983公里,在建里程1216公里。镇宁至胜境关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贵广高速公路贵州段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7公里,在建里程255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荔波机场建成通航,贵阳龙洞堡机场和遵义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新增内河航运里程241公里。以上的交通数据表明,在十一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迅速,但是同样也不能满足我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需要,农产品物流仍然存在问题。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过高,货损大,物流效率低下。

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和畅通程度如何直接对农产品物流行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我们贵州而言,运输成本过高和货损率较高是当前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瓶颈。如果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问题解决了,不但加快了农产品在省内的流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还可以将贵州的农产品直接运输到广东、四川、湖南等地区,开辟省外市场。但现实是物流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形势发展,交通发展的瓶颈造成了运输成本偏高,物流运作效率低下,贵州农产品不具备竞争力等问题。

在贵州十二五之初,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大前提下,新一轮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开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机场等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新增铁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左右,铁路通车总里程争取达到5000公里。加快实施“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网规划,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4500公里,支线机场、航运码头或港口与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和公路运输枢纽、完善路网结构。推进民用机场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民用航空运输网络。积极引进一批航空企业到我省设立基地航空公司,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增加航班密度。加快乌江等水运通道和水库库区航运工程、农村渡口改造工程建设,提高航道等

级和通航能力。基本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物流问题。

根据政府对贵州未来几年的交通发展的规划和预期,贵州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需要交通的大力支持,因为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弱势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为此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要加大对农产品储运设备的投入,改进原有的设备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运输设备,及时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加强保鲜冷藏库的建设,以确保冷藏农产品的质量。

综观世界各种农产品物流运营模式,归纳起来有三种,即东亚模式,北美模式,西欧模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是建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流通方式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北美模式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其特点都是建立农产品的直销体系,但批发市场也发挥着主导作用;西欧模式和东亚模式相比,其批发市场的流通比例较小,大型的批发市场一般是以公益性为主。不管是以上哪一种农产品物流体系,只能代表在其相应的国情大环境下,它是成

结论 功的,并非是照搬东亚模式,北美模式或者西欧模式的成功过来我省的农产品就

能行得通。我们应该要立足贵州省情和生产实践,通过对贵州省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以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为切入点,论证贵州交通大发展与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创新策略,提出贵州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的内容和途径。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提升和完善我省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一个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从而提升贵州农

参考文献:

[1] 周雄. 福建省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探析[J]. 武夷科学,2009,25(12):142~149.

[2] 王剑,李继成. 热带农产品贸易与市场流通体系建设[J]. 热带农业工程,2009,33(6):20~23.

[3] 陆琳. 快速交通通道对贵州物流业的影响及应对战略[J]. 物流商论,2010,(4):139~139.

[4] 韩波,岑挺,雷勋平. 浅析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特点[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3): 66~67.

[5] 王东红. 浅析新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J]. 管理科学文摘,2007,(11):

84~85.

[6] 罗斌. 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的改进问题研究[D].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09.

[7] 蒋国洲,张继军. 海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初探[J]. 海南金融,2009,

(4):32~34.

[8] 陈卫洪. 贵州省主要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力支持体系分析[J].物流工程,2007,(7):78~80.

[9] 毛玉峰.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6):21~22.

[10] 刘琼. 贵州省“十二五”期公路交通需求预测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11] 马丁丑. 加快甘肃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 甘肃科技纵横,2010,33(4):7~8.

[12] 朱自平.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 商场现代化,2008,

(54):89.

[13] 滕玉英. 中日两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14] 毕玉平,陆迁. 山东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J]. 经济问题探索,2010,

(11):50~54.

[15] 盛晏. 湖南省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1):118~120.

[16] 赵克志.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贵阳:贵州省人民政府,2011.

第9篇:文献综述

薪酬与公司绩效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截至2013-4-2,中国知网中对“薪酬”的研究有18795条,其中对企业薪酬进行研究的有10499条,研究集中在,对民营企业薪酬进行研究的有418条,对中小民营企业薪酬进行研究的有53条,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经济(50)、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工业经济(2)、数学(1)、政党及群众组织(1)、服务业经济(1)。主要研究问题为薪酬体系、薪酬制度、薪酬现状及问题、人才流失、薪酬激励等方面。多年来,随着对薪酬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的深入,视角也日趋丰富。对薪酬的研究从薪酬总体到薪酬差距,从年薪到股权,并且在研究中加入公司治理因素,使得研究更为深入化、全面化。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对中小民营企业薪酬与企业绩效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有代表性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能力薪酬研究的文献回顾

上一篇:速卖通简介下一篇:祝福学子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