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测试

2022-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测试

优化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北师版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秘》一课为例

“厚积薄发”、“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均可理解为“积累”,活动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攒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积累,悟有丰实的活动经验积累,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等等。具有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广度和深度,才有精彩数学思考的迸发。下面以二年级的《重复的奥秘》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注重累积经验,迸发精彩。

(一)设计内容丰富的数学活动,促进感知经验的积累

初步感知环节,意在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可利用丰富的感知素材,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如:《重复的奥秘》老师利用内容丰富的情境图,放手让学生独立找有排列规律的事物,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老师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表达的学习过程,深切的体会到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感受规律美,可以肯定这样的过程对规律排列的初步感知是丰富的,经验积累是丰厚的。

教学片断:

环节一:观察情境图,找有排列规律的事物

反馈汇报:

生1:灯笼按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大一个小排列

生2:跳舞的人是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排列

生3:彩旗是两面红色一面蓝色两面红色一面蓝色排列

生4:彩旗的形状是两面长方形一面三角形两面长方形一面三角形排列

生5:花盆的颜色是绿绿红红绿绿红红排列

生6:花盆的花是……

生7:柱子上的气球的颜色……

生8:蒙古包上的图案……

生9:草坪上的花……

师:图上这些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事物,我们感觉这样的图整齐、美观。

(二)设计“手脑并用”做的数学活动,促进丰实经验的积累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经验的积累就得在“做”的过程中完成,如观察、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猜想、论证、应用、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如:《重复的奥秘》

环节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灯笼的排列规律

1、生记录排列规律

2、反馈汇报:

3、比较方法

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式?为什么?

生1:符合记录的方法,简单;

生2:文字记录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具体、形象);

生3:图形记录的方法,清楚

师小结:不同方法有各自的优点:画图的方法具体形象但费时(图画有难度);图形、文字的方法形象清楚,但文字叙述显得有些啰嗦;数字、符号的方法简单、快捷、一目了然但比较抽象;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方法。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其他事物的规律

5、展示记录,品读记录

出示:

师:这位同学记录的是什么的规律呢?

生1:跳舞的人,长方形代表女生,三角形代表男生

生2:灯笼的规律,长方形代表大灯笼,三角形代表小灯笼

出示:

师:这又代表谁的规律呢?

生1:彩旗颜色的规律,长方形代表红色的,圆形代表蓝色的旗子

生2:彩旗形状的规律,长方形代表长方形的,圆形代表三角形的旗子

生3:柱子上气球颜色的规律,长方形代表黄色的气球,圆形代表红色的气球。师板书如下:

6、总结反思,凸显符号表达的优点

师:刚才同学们(指着板书)用了(画图、图形、文字、数字、符号)多种的方法,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看来一种规律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达;再看这一组(指着板书):一组的图形符号排列,既表示跳舞人的排列规律也表示灯笼的规律,看来一组图形符号可以表示同类排列规律的不同事物。

师:如果用的是文字女、男就只能表达人的排列规律;大、小只能表达灯笼的规律;红红蓝只能表达……

这一环节,学生在手脑并用“做”数学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形成的经验。首先是观察灯笼的排列规律,思考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这种排列规律;接着反馈交流环节的展示精彩纷呈,各式各样的表达,真实地反映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老师有选择性的展示过程:具体表征(画图)——形象表征(图形、文字)——抽象表征(数字、符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引领学生逐步地建构图形符号的抽象记录方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和感受到图形符号表达的优越性,特别是一组图形符号表达同类规律的不同事物,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观察、思考、分类、比较,抽象、概括等等的学习方法,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构建了知识模型,同时积累的经验更是丰实的,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设计归纳概括的数学活动,促进抽象经验的积累

归纳概括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成败与否依赖于前面的环节铺垫和积累,铺垫有了,积累足了,归纳概括水到渠成,迸发出积累的精彩。如:《重复的奥秘》

环节三:归纳概括

1、圈一圈

师:观察这些(看板书)排列规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如灯笼的规律 一大一小又一大一小…这样一组一组的不断出现,师边引导边画;

大小 大小 大小 大小 …

师:大家看看其他规律是否也有类似的特点呢?请你在自己记录的规律上找一找,像这样一组一组的画一画?

2、比一比

①生反馈汇报:汇报重点是几个一组几个一组

②师引导比较

师: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是?

生1:都是一组一组的不断出现

生2:有规律

生3:重复

师:像这样一组一组的不断出现,数学上叫重复,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重复的奥秘”。

師:同一规律的每一组里的个数相同,如人的规律都是2个一组;

师:不同点在哪呢?

生:有的是2个一组,有的是3个一组,有的是4个一组

师:不同规律的组里个数不同,有的是2个一组,有的是3个一组,有的4个一组,如灯笼是2个一组,彩旗是3个一组,花盆是4个一组;

3、按规律画一画

①生按规律画图

师:请大家把记录的规律继续往下画,并和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②反馈交流

这一环节,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再动手圈一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规律的共性和区别,进而由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规律的特点:一组一组的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精彩的呈现正是有前面环节的铺垫和积累:感知的丰富积累,经验的丰实积累,才有的归纳概括环节孩子的精彩呈现:生1:都是一组一组的不断出现;生2:有规律;生3:重复;在由衷赞叹孩子的精彩之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老师的良苦用心,经历的学习过程和积累都是为了这一刻的“迸发”。

所以:一切皆因“厚积”,铸就“薄发”的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

作者:郑翠琴

第2篇:三年级下册测试题数学作业

三年级下册数学测试题(苏教版)

一、直接写出得数。20% 90÷3=

96-8=

3×14=

64÷2=

25-5= 24÷8=

20×8=

48÷4=

56+9=

82÷2=

7×11=

80÷8= 74+20=

84÷4=

40÷4= 77÷7= 69÷3= 84-4=

二、列竖式计算。(加★验算)25% ★97÷3= ★78÷6= 94÷4= 83÷4=

三、先估算,再连一连。20% 65÷3 92÷2 47÷3 87÷4 67÷3

十几 二十几 三十几 四十几

71÷5 56÷2 84÷7 97÷3 80÷5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18% ①□÷3=31……2 ②□÷4=22……□ ③□÷□=18……4 ④□÷3=□……□ ⑤□÷□=□……3 ⑥□÷□=12……□

五、解决问题。17% ①书包每个46元、笔记本每本4元,开学了,小明用100元去买了1个书包,剩下的钱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

②3个老师和62个学生坐船过河,每条船最多坐6人,至少要多少只船才能一次性把他们运走?

③一本《童话故事》85页,小华准备一星期看完,小华每天应看多少页,你能帮他安排一下吗?

平顶山市叶县龚店乡中心小学

刘秋红

第3篇: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填空。(每空1分,23分)

1、测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作单位。

2、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是()毫米,毫米用()表示,每一大格的长度是()厘米,分米用()表示。

3、1千米=()米,千米又叫(),用()表示。

4、()、()、()、()和()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

5、填合适的单位。

尺子长约2()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跳绳的长度是2()红红的身高是120() 一棵大树高12()教学楼长100()一张课桌高80()数学课本厚约6()

一根黄瓜长约2()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

二、在○里填上>、=或<。(6分)

3厘米○30毫米15分米○2米6cm○60mm

999m○1km12cm○1dm1m○99cm

三、我来判一判。(对的画√,错的画×)(5分)

1、一枚一元硬币大约厚2分米。()

2、奇奇身高是140毫米。()

3、一棵大树高约10千米。()

4、教室的宽是60厘米。()

5、飞机每小时约飞行900千米。()

四、快乐选一选。(5分)

1、普通公路上汽车的限速是每小时80()

A、千米B、分米C、米

2、一根绳子比4厘米长的多,比1分米短一些,这根绳子长()

A、80厘米B、6厘米C、90毫米

3、一个玻璃杯的高约1()

A、厘米B、毫米C、分米

4、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走1小时大约能走()A、10分米B、20米C、1千米

5、小刚是一年级的学生,他脚的长度大约是()厘米。A、5B、30C、13

五、想一想,填一填。(每空1分,22分)

1千米=()米6000米=()千米1米=()分米70毫米=()厘米8分米=()厘米9厘米=()毫米40分米=( )米70厘米=()分米9米=( )厘米100厘米=( )米4分米=()毫米

1米=()分米=()厘米57分米-17分米=()分米=()米1米-6分米=()分米1千米-400米=()米 46厘米+54厘米=( )厘米=()分米=( )米7千米=()米+()米

六、小巧手画一画。(每题3分,共6分)

1、画一条长4厘米8毫米的线段。

2、先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比它长32mm的线段。

七、解决问题。(33分)

1、一捆电线长1千米,用去700米,还剩多少米?

2、一支铅笔用去8毫米,还剩17厘米2毫米,这支原来长多少厘米?

第4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姓名:

一、填空(共

分)

1.请你写出5个连续的12的倍数(

) 2.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是(

)。 3.12的因数有(

),18的因数有(

),12和18的公因数有(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 4.8与9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24与51的最大公因数是(

)。

5.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0,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

6.(1)在括号里填一个数,使得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3和(

8和(

15和(

(2)在括号里填一个数,使得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所填的数。

5和(

)和12

)和24

7、最小的素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8、在1~20的自然数中,既不是素数又不是合数的数有( ),既是素数又是偶数的有(

)。

9、自然数按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成(

)、(

)和(

)。

10、1082至少加上( )是3的倍数,至少减去(

)才是5的倍数。

11、两个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是1,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

12、如果A=2×2×3,B=2×3×3,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13、一个数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还有因数7。这个数最小是(

)。

14、一个数既是30的因数、又是45的因数,最大的是(

)。

15、用0、

1、2三个数字排成的所有三位数中,同时是

2、

3、5的倍数的数有(

)。

16、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它们最小公倍数是91,那么这两个数的和最大是(

)。

二、判断题(共

分)

1、两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 )

2、在24的因数中,是素数的只有2和3。

( )

3、5和7没有公因数,但5和7有公倍数。

( )

4、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

5、两个数的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 )

1 6.3和5没有公因数。

) 7.若甲是乙的倍数,则甲是甲和乙的最小公倍数。 (

) 8.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小。

9、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 10.18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相等。

三、选择题(共

分)

1、任何两个奇数的和是(

)。 A 奇数 B 合数

C 偶数

2、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

)。 A 素数 B 合数

C奇数

3、任何两个自然数的(

)的个数是无限的。 A 公倍数

B 公因数

C 倍数

4、A是B倍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 A AB B A C B

5、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90,这两个数一定不是( )。

A 15和90

B 45和90

C 45和30

6、15和21的(

)是1。

A、倍数

B、公因数

C、最大公因数

D、最小公倍数

7、用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可拼成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 A、9

B、12

C、15

D、16

8、a=3b,a,b都是大于0自然数,则a,b的最小公倍数是(

)。

A、a

B、b

C、3

D、1

9、有一个比20小的数,它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这个数是(

)。

A、18

B、16

C、12

D、15

四、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共

分) 12和18

3和5

4和8

18和45

13和26

1和13

五、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共

分)

4和1

55和7

90和30 2 9和15

6和12

8和12

七、解决问题(共

分)

1、一枝钢笔的价钱是18.6元,比一枝圆珠笔贵10.9元,一枝圆珠笔多少元?(列方程解答)

2、小明的妈妈比小明大26岁,爸爸今年38岁,比妈妈大4岁,小明今年多大了?

(列方程解答)

3、甲、乙两人到图书馆去借书,甲每4天去一次,乙每5天去一次,如果7月1日他们两人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他们下一次同时到图书馆是几月几日?

4、有两根绳子,一根长16米,另一根长20米。现在要把它们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要尽可能长,且没有剩余。每段绳子长多少米?

3

5.、把一张长为30厘米,宽为25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至少可以裁多少个?

6、学生参加跑步比赛,每组5人或每组7人都少2人,共有多少人?

7、把48块糖和38块巧克力分别分给同一组同学,结果糖剩3块,巧克力少了2块,这个组最多有几名同学?

8、同学们分组玩游戏,4人一组、5人一组、3人一组都少2人,最少有几人?

第5篇: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A(无答案) 冀教版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A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填空题

1.把下面的数量关系写完整。

(

)○(

)=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

(

)○(

)=五年级平均每人种树多少棵

(

)○(

)=汽车每小时平均行的千米数

(

)○(

)=平均每天节约用水的吨数

2.写出综合算式,不要计算。

(1)五(2)班有男生18人,共种树100棵;女生20人,共种树80棵。这个班平均每个学生种树多少棵?

(2)五(2)班有男生18人,平均每人种树5棵;女生20人,平均每人种树4棵。这个班平均每个学生种树多少棵?

(3)敬老院有老爷爷8人,平均年龄74.5岁;有老奶奶12人,平均年龄82.5岁。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几岁?

(4)李明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8页;后6天共看了58页。李明平均每天看书多少页?

二、应用题

1.果园工人分两组摘苹果。第一组12人,共摘苹果4800千克;第二组13人,共摘苹果5850千克。平均每人摘苹果多少千克?

2.果园工人分两组摘苹果。每一组12人,平均每人摘苹果400千克;第二组13人,平均每人摘苹果450千克。这些工人平均每人摘苹果多少千克?

3.茶场工人分两组采茶,第一组11人,平均每人采茶8千克;第二组9人,共采茶82千克。平均每组采茶多少千克?平均每人采茶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一、1.把下面的数量关系写完整。

用心

爱心

专心

(全班学生总体重)÷(学生总人数)=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

(种树总棵数)÷(五年级总人数)=五年级平均每人种树多少棵

(汽车行的总路程)÷(汽车行驶时间)=汽车每小时平均行的千米数

(节水总吨数)÷(总天数)=平均每天节约用水的吨数

2.写出综合算式,不要计算。

(1)(100+80)÷(18+20)

(2)(5×18+4×20)÷(18+20)

(3)(74.5×8+82.5×12)÷(8+12)

(4)(8×4+58)÷(4+6)

二、1.(4800+5850)÷(12+13)=10650÷25=426(千克)

答:平均每人摘苹果426千克。

2.(400×12+450×13)÷(12+13)=10650÷25=426(千克)

答:平均每人摘苹果426千克。

3.(8×11+82)÷2=85(千克)

(8×11+82)÷(11+9)=170÷20=8.5(千克)

答:平均每组采茶85千克,平均每人采茶8.5千克。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6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单元测试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7题;共24分)

1.

(3分)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_______位,第_______位是千位,万位在第_______位。

2.

(4分)892是_______位数,最高位是_______位,10000是_______位数,最高位是_______位。

3.

(6分)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

写作:_______

读作:_______

画一画:_______

写作:3500

读作:_______

画一画:_______

写作:_______

读作:六百一十六

4.

(2分)在读数时,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只读_______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_______。

5.

(4分)填上“>”、“<”或“=”。

2020_______2200

3509_______3510

1001_______999

5035_______4999

6.

(1分)脚印中的数字是_______?

7.

(4分)看图写数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二、判断。

(共4题;共8分)

8.

(2分)九千零三写作:903。(

)

9.

(2分)一千和两个500一样大。

10.

(2分)4050=40+50(

)

11.

(2分)师傅比徒弟多。

三、选择。

(共4题;共8分)

12.

(2分)一个四位数的最高位是(

)位。

A

.

B

.

C

.

13.

(2分)用0,4,9,2组成一个四位数,其中最大的是(

)

A

.

9240

B

.

9042

C

.

9420

14.

(2分)2875中的“8”表示8个(

)。

A

.

B

.

C

.

15.

(2分)下面的数中一个0都不读的是(

)。

A

.

2040

B

.

5007

C

.

7000

四、涂颜色。

(共1题;共5分)

16.

(5分)把800,900,1000,1100,1200,1300分别填入○内,使每个正方形中四个数的和相等。

五、连一连。

(共1题;共5分)

17.

(5分)写出982写到1000

六、解决问题。

(共3题;共12分)

18.

(3分)最大的三位数是_______,最小的四位数是_______,它们相差_______.

19.

(5分)有甲、乙、丙三人,一个是语文老师,一个是数学老师,一个是体育老师。甲和乙经常和体育老师学打羽毛球,乙带学生去找数学老师辅导数学。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老师?

20.

(4分)比较大小:

_______

1﹣

_______

50分米_______490厘米

150秒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7题;共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二、判断。

(共4题;共8分)

8-1、

9-1、

10-1、

11-1、

三、选择。

(共4题;共8分)

12-1、

13-1、

14-1、

15-1、

四、涂颜色。

(共1题;共5分)

16-1、

五、连一连。

(共1题;共5分)

17-1、

六、解决问题。

(共3题;共12分)

18-1、

19-1、

20-1、

第7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测试

一、填空: 51.米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米,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62.分子是8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分母是9的最简真分数有( )

3.把3米的铁丝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是( ),单位”1”是( ),其中的一份长( ),是1米的( )也是3米的( )。 4.把2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 ) 55.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做( ),18和12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 6.在“完成一项任务的52”中( )是单位“1”;在“三好学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中65( )为单位“1”。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22345分=( )时 520g=( )kg 250m=( )hm 240cm=( )L 8.( )÷( )=6246===( ) 55129.把下列各数用<连接起来:10.在

2210

4、、0.8

9、和1.12 3259x中,x是( )时,它是真分数,x是( )时,它是假分数,x是( )时,它是最大7真分数,x是( )时,它是最小的假分数,x是( )时,它能化成整数。 11.3=12. 24=1=

555153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 )个这样的单位结果是最小4的质数。

二、选择题:

31.下面的数与相等的是( )

4151493① ② ③ ④ 2025121212.一盘苹果的有2个苹果,这盘苹果有( )个

3 ①2 ②4 ③6 ④8 18约分正确的是( ) 549316① ② ③ ④

2793183.

--1--

4.下面是互质数的一组数是( )

①2和3 ②6和13 ③5和105 ④14和27 5.分数单位是110的最简分数共有( )个

①9 ②4 ③无数

6.要修一条长3千米的路,计划25天修完,平均每天要修这条路德( ) ①325 ②325千米 ③125千米 ④125 7.如果甲存书的本数是乙存书的3倍,那么乙存书本数是二人存书总和的( ) ①13 ②34 ③14

三、判断

1.把一个整体分成若干等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 2.所有的假分数都比1大。 ( ) 3.在分数14和分数15之间没有其他的分数了。 ( ) 4.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5.公因数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 ) 6.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它们大。 ( )

四、约分

3654 2844 3052 1391

五、通分 45和37 1324和38 536和172

4六、解决问题

1.某校有24人参加数学竞赛,结果有18人获奖。获奖的同学占参加人数的几分之几?未获奖的同学占参加人数的几分之几?

--2--

2.食堂有一桶油,昨天用去这桶油的

12,今天用去这桶油的。两天共用去这桶油的几分之几?还45剩这桶油的几分之几?

3.一种彩纸,甲商店8张要价3元,乙商店6张要价2元,如果布置教室要用这种彩纸,派你去选购,你会到那家去购买?为什么? (用方程解)

--3--

上一篇:人工时招标要求下一篇:公司名字取名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