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论坛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师德论坛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职业中学中计算机课程成为各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针对我国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状况和职业中学学生的现状,总结了有关同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职业中学计算机分层教学的一些设想,对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测评实施了分层处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一篇:师德论坛论文

信息通信与法治论坛首届高层论坛召开

本报讯 记者徐恒报道:近日,信息通信与法治论坛首届高层论坛于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出席论坛并发表致辞。

张峰首先从国家角度和行业角度阐述了加强信息通信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家层面,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通信行业法治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行业层面,信息通信行业的法治建设需求已经极为迫切。工业和信息化部近年来高度重视信息通信立法和相关立法工作,逐步完善法制体系,持续推动信息通信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定期组织通信行政执法培训,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与执法水平。

对于下一步推进信息通信法治建设工作,张峰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加强信息通信业核心立法的推动力度;二是根据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放管服”等重大改革和决策部署;三是加强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企业和协会的互动。

信息通信与法治论坛首届高层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150多名代表参加。

第二篇:高校师德论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师德论坛建设的重要价值,总结了高校师德论坛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从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推动主体间性转向、加快虚拟空间拓展等向度,探讨新时期如何推进高校师德论坛建设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师德论坛 重要价值 成功经验 创新向度

[文献编码]dol 10 3969/j issn 0450-9889(C)2011-01-007

当前,全国各高校都在开展有各种形式的师德论坛建设活动。如何让师德论坛建设更加富有成效,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广西师范学院长期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坚持贴近时代、贴近高校、贴近师生的原则,不断创新师德论坛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师德论坛活动取得显著成效,获得了教育部思政司授予的2007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工委、教育厅授予的2007年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本文对广西师范学院师德论坛进行研究,以期加深对师德建设规律的认识,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高校师德论坛建设的重要价值

师德论坛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活动载体,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生动课堂,其定期举办有助于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长期开展可起到凝聚高校文化特色的重要作用。

(一)提供师德建设的活动载体

师德建设是一项以载体为基本渠道,以传导师德建设信息为中心,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师德论坛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活动载体:一方面,师德论坛活动经过精心设计、认真策划,能够有效地承载师德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内容和要求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师德论坛活动为师德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平台。借助于师德论坛这一载体,师德教育者可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情感化的力量、平等对话的渠道,向受教育者传导各种师德教育信息,并使之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内化为广大师生的道德品质。在广西师范学院,师德论坛已发展成为师德建设最热烈、最活跃、最受关注的一项活动载体。

(二)开辟学生德育的生动课堂

在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证明,具有崇高师德和渊博知识的高校教师,能够以榜样的力量感染高校大学生,引领他们自觉践行崇高品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历届师德论坛活动中,广西师范学院积极邀请高校或中学的优秀教师现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成长心路,分享自己教书育人的快乐和感悟,交流一线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最新信息,为在场大学生开辟了德育工作的生动课堂。

(三)催生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

如何有效构建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是广受关注的焦点。师德论坛建设有助于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其一,师德论坛每年定期举行,能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使全校上下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师德建设,形成师德建设的整合机制。其二,师德论坛建设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有助于如实发现师德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师德建设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将这些信息收集整理,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供参考,有助于形成师德建设的调控机制。其三,师德论坛活动如果效果显著,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同,甚至受到上级的嘉奖、形成品牌,将反过来激励学校充分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形成激励机制。在广西师范学院,师德论坛获得国家教育部和广西教育厅的嘉奖之后,全校师生备受鼓舞,对师德建设工作更为重视。

(四)凝聚高等院极的文化特色

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所谓大师者,不仅学问胜人一筹,更需德行高人一等。此话提及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崇高师德师风。高等院校作为培育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摇篮,尤其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并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凝聚学校的文化特色。广西师范学院通过开展师德论坛活动,邀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与广大师生作现场交流,以他们的示范作用,促使广大师生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引领校同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文化风尚。同时,鼓励教师职工根据师德论坛建设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开展科研活动,使之成为学术研究的课题源泉;组织教师、学生在师德论坛前后围绕师德建设目标开展互动交流,培育全校师生关注师德、共建师德、崇尚师德的氛围等。通过数年来的师德论坛活动,广西师范学院校园里已培育起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浓厚文化底蕴。

二、高校师德论坛建设的成功经验

广西师范学院在师德论坛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规律,开拓创新,逐步建立、形成了一套师德论坛建设的有效机制,保证师德论坛取得了良好成效。深度分析这一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其他高校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强组织领导与争取各方齐抓共管

组织开展师德论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坚实的组织保障。广西师范学院的学校领导对师德建设高度重视,他们不仅大力支持和指导师德论坛建设的开展,还亲自参加论坛的交流对话活动。广西师范学院师德建设还确立了党委宣传部为牵头单位,组织部、人事处、科技处、校工会、学工部等部门齐抓共管,校内各单位都大力支持和配合的组织机制,确保师德论坛顺利开展。此外,如果举行或承办大型的师德论坛系列活动,因其意义重大、影响面广,且持续时间长,需要邀请一批专家、名师,以及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时间、场地等,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就尤其重要。广西师范学院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争取兄弟院校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赞助和支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和宣传,有效促成了师德论坛建设的齐抓共管局面,形成师德论坛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品牌意识与构建长效机制

广西师范学院把师德论坛建设作为教师教育的文化品牌,常抓不懈,努力构建长效机制,使其良好师德师风不断积累,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行为特质,培育出浓厚的高校校园文化特色。该校的做法有:领导高度重视,带头身体力行,使该项工作长期顺利推行;将师德论坛活动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计划日程,确保师德论坛活动有计划、早筹备、早安排;指定专门机构——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整个活动组织协调工作,其他部门单位密切配合;不断完善论坛的制度体系,不断创新论坛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内外宣传报道工作;鼓励相关的科研工作,支持教师、学生对师德论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等。

(三)创新内容形式与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

广西师范学院坚持创新发展,使师德论坛活动从开始的讲座报告为主,扩展到目前的讲座、报告、座谈、研讨会等

多种形式密切配合,其主题和内容也随着时代特征和热点焦点问题的变化而创新,其渠道更是突破了论坛会场时问、空间限制,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广泛传播,其影响力、渗透力极大提高。由于师德论坛工作需与其他师德建设工作配套进行,涉及部门多,工作事项细,因此需要有一个周全的总方案。该校每年都重新制定和修改完善师德论坛活动的周密实施方案,有效保证活动的落实。其中,两个事项尤其重要:一是根据师德建设的热点、焦点和兴奋点,以及针对存在的突出师德问题,确定师德论坛的主题。二是结合学校当年的实际情况,确定师德论坛的规模和形式。该校基本上每年集中开展一次大型师德论坛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学生参加。同时,还以层次性为原则,针对青年教师、新上岗教师、师范大学生等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小型师德论坛活动。

(四)与其他师德建设工作密切配合

师德论坛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活动载体,必须与师德建设其他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一是与师德考核工作相联系。该校适时邀请学校师德考核成绩优秀、广大师生认可的教师到师德论坛作报告,既让其感受到光荣,也为广大师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二是与师德的制度体系建设相联系。该校每次的师德论坛都围绕一定主题进行,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都是师德制度体系修改完善的参考依据。三是组织开展相关的师德建设活动作配合,扩大师德论坛的教育效果。在师德论坛活动举办前后,该校会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师德建设活动作配合,比如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师德建设征文活动,在校报、校广播站上开辟优秀教师宣传专版,举办师德建设文艺活动等,让师德论坛的主题在校园里更加凸显。

(五)营造浓厚的师德论坛建设舆论氛围

师德论坛要扩大影响,取得长效,需要营造浓厚的师德论坛舆论氛围。广西师范学院十分重视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师德论坛的影响力和效果。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报、新闻网络、“红水河”思想政治教育网、橱窗横幅、校园广播等媒体,大张旗鼓营造师德论坛氛围,报道师德论坛过程,让师德论坛深入师生头脑,扩大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校外媒体对师德论坛活动作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师德论坛活动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吸引全社会都来关心师德、崇尚师德和共建师德。

三、高校师德论坛建设的创新向度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强调,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当前,师德论坛建设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从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推进主体间性转向和加快虚拟空间拓展等向度不断创新发展。

(一)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开展师德建设工作必须坚持的最根本的价值原则与核心理念,也是创新高校师德论坛的精神动力支撑和行为价值导向。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师德论坛活动彻底摒弃“以物为本”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把颠倒的手段与目的扭转过来,切实视每一位参与论坛的教师和学生为师德论坛的建设主体和目的,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客体或被改造的对象;要求在师德论坛活动中设计更多的平等对话和双向互动机会,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论坛的气氛更活跃、交流更深入、效果更突出;要求论坛的主题、内容视野更开阔,不能仅仅局限于师德规约的范畴,还要更加关注当代教师的发展特点,更能解决当代教师的思想困惑,更好反映当代教师的利益诉求。

(二)推进主体间性转向

当前高校师德论坛仍是基于主体性理论而建构的,这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也确实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但它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型中,强调片面的孤立的主体性,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平等、教育针对性层次性不强、教育方法简单化等不足,这在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以人为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代,显然难以维持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高校师德论坛的主体间性转向,是刘主体性师德论坛的一种超越,它内含三个主要维度,即师德论坛由单一主体转向多级主体,由单向教化转向平等互动,由道德说教转向体验建构。主体间性师德论坛要求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平等对话、双向互动、体验建构、互利共赢的新型关系,这也是今后高校师德建设的必然走向。

(三)加快虚拟空间拓展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的交往场域开始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拓展,虚拟空间将成为人类交往活动的另一个主要场所。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虚拟空间能够超越时间空限制,为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广阔自由的平台。师德论坛要体现时代性,扩大影响力,显然不能忽视对虚拟空间的拓展。加快师德论坛的虚拟空间拓展,需要具备价值性条件和工具性条件。价值性条件是指师德论坛建设的指导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具有拓展虚拟空间的强烈意识和创新精神。工具性条件是指运用虚拟空间开展师德论坛活动的技术保障、设备配备。加快虚拟空间拓展,是师德论坛由传统迈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突出标志。

作者:韦诗业

第三篇:教育论坛教育论坛 试述职业高中计算机学科的分层教学

【摘要】 在职业中学中计算机课程成为各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针对我国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状况和职业中学学生的现状,总结了有关同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职业中学计算机分层教学的一些设想,对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测评实施了分层处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测评分层

一、当今职业中学的学生主要存在的状况

一是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教学的切入点难找。由于就业形势的加剧,不少寒门学子放弃读大学的梦想,进入职业高中,希望学得一技之长早日就业。可职业中学的生源相当部分是普高招生的“老弱病残”部分。文化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

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学的着眼点难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变革期,用人单位出现了用人误区,一味追求高学历,忽视了一线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用人标准的盲目高移,

而当今大学毕业生大量冲击着就业市场,造成了职高生的心理压力,他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更无从谈起端正学习态度了。你“要他学”,他才学。而“我要学”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我们学校所在的地区经济发达,但贫富悬殊,不少学生家庭都拥有多台先进的电脑,加上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他们电脑运用能力极强。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各原因,对于电脑知识了解甚微,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学习起点差别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培养优秀生,扶持后进生,使全体学生达到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同时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起点上前进一步,实现大面积整体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需要我们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力状况和发展需要。目标过高或过低,任务过大或过小,都不切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课堂教学只有在明确、具体、适度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活动才不会迷失方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才有可能“一课一得”,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比如在办公软件的教学中,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分三个档次,基础目标、扩展目标、提高要求。对于基础目标要求会熟悉进行文字录入与编辑、查找、保存、打印等基本操作部分,此部分课程是做到全部演示与讲解;扩展目标则录制成视频,放在学校的网站上,让相应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自行观看,模仿学习,必要时老师选讲部分内容;提高要求只提供相应的书箱和资料,配备适当的素材,利于需要提升的学生完全独立学习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以上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二)承认自学能力的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教学工作有一定影响。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操作、模仿,详细地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通过更多的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各自能力,在预习时进行分层次预习,让学生尽可能地根据自己能力与水平来探讨预习内容涵盖的深浅,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准备预习的过程首先发挥他们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差异化。自由度大的分层预习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达到分层推进教学要求的目的,学生定位好,自然学得轻松、愉快。经过我们一个学期的实验,成效十分显著,学生每次准备的材料和预习的知识点都十分丰富与参差,在课堂上借助老师的组织,提示基本,让部分学生很快完成了点的掌握,让他们独立进入更深入的知识结构的学习,老师也空出更多的时间去指导一些低层次的学生,帮助他们迈向高一层次。所以,教师的课堂教授的主导性体现在是否在“导学、导思、导引”上,综合考虑学生各自现有的实际情况,有效地驾驭整个教学过程,控制好教学时间与空间,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巧入快出”、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教学环节中落实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目标制订好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信息论告诉我们,只有老师讲,学生答的教学,最好的效果也只能获取15%左右的信息量。如果只是单一的全班教学,课堂上提问就会成为老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多数学生只是学习的陪客。长此以往,大多数学学生就会越来越怯于或懒于思考与表达,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全体学生共鸣的全员教学形式,一定属低效率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把分层教学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

1、认知前提的测评要求要有层次性。前提测评的题目要分层,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如五笔字型成字字根的学习。成字字根的编码规则教学中,可出示前提测评的题目:A、会背成字字根的编码规则。B、能判别成字字根和非成字字根。将A点作为中下生的要求提问,因为A是单一要求,能独立成为一个知识点,没有涉及其它的知识点,中下层面的学生过关即表示全体学生都可以过关了。如果不过关,就要做补救工作,否则给日后教学工作带来更多遗漏问题。B点则提问中等以上的同学。因为B是两个知识点的结合运用,除了要理解成字字根和非成字字根两个概念外,还要运用比较法来进行对比学习,让中等以上的学生先回答,可以带动中下层的学生。其实这也是一个补救的做法。这样做,使各层面的学生同时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定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规律,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因此在认定目标时(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可认定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有方向,在他们的心里,除了完成基础目标以外,争取完成提高目标。总之,要设法让全班几个层次的学生都进入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对于进入高一层次的学生在进入高一层次初期时多加关照,细心地为其“量体裁衣”制定必要的方法和措施来适应新层次的发展需要,保证其不断向上进步,千万不出现“回流”的迹象,以免损伤其积极性和自信心。

3、导学达标要体现分层教学、因材导达。导学达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决定目标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教學中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特点,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实施分层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落实计算机素质教育的要求。

(1)设定分层任务。任务式教学法是当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目标教学中实行任务设定分层,就能在群体教学中渗透个别化的教学因素,尽可能针对性地帮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真正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所谓任务设定分层,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既要照顾部分差生一面,注意他们的起点低,设计一些层次较低、任务简单的问题或要求;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任务复杂的问题或要求。这样,就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形成面向全体每一位学生,促成学生智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在不同层次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必要的发展的局面。

(2)设定提问分层。问题的设计既然已经分了层,老师在提问时就要注意分层实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感触,行动起来。如上面设计A题就是提问中下层面的学生。B题提问中上等生。这样做,就解决差生吃得消,学习自信心增强,自豪感存在,优生吃得饱,不会有陪学的思想存在等各种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提供足够时间让中下生考虑问题,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耐心要求。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当前,尤其要花力气提高中下层学生。在上课时,由于设问分层和提问分层,中下生就可以用别人思考两个题的时间去思考一个题,这样给他们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增多,同时不同层次的问题存在,也在促进其产生一种去争取向高一层次迈进的思想动力,希望能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能留出时间去接触一下高一个层次的问题。积极调动其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培养和调动。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高层次问题的解决状况,清楚判断优秀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思维敏锐的程度,为“培优”方面的准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照顾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设定达标测评应有层次性。布鲁纳认为:“教育目标既要追求优异成绩,也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为此,要探求的是计划一套向优秀学生挑战的材料,而又不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鉴于这个指导思想和达标反馈的原则,教师要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及时补救”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层次的达标测评题目。其间应注意:

(1)同一个知识点,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同一个知识点的达标测评的题目,既要有基础的基本要求题,即是所有学生应掌握也能够掌握的问题;又要考虑优秀生的需求,设计一些他们能力可以解决的但又需要让他们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题目。如在Word教学中图片插入的操作部分时,就分两步走:一般学生只要求能插入计算机自带的剪贴画中的图片,尖子学生则要求除了会将剪贴画中的图片插入到文档中,同时来要求他们利用Internet网络去查找有关主题性的图片,如:上网查找有关飞碟的图片。课堂上的这种做法既能满足大部分学生需求,又能满足优秀生需求。而且这过程中各层次之间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层次的达标测试题,中下生也可以鼓励他们去尝试,争取完成更多一点,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尽可能赶上全班的总体发展水平。

(2)不同类型的知识点,也可以进行不同层面的组织训练。一节课不单单是要求掌握一个知识点,往往要求掌握多个知识点。那么,在设计达标检测题时,可以参照上面同一个类型知识,在多个层面展开训练的原则上来设计,从而体现知识的迁移性训练的要求。

(四)改革评价标准,评价也要体现分层的要求

1、评价观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观的改革就是要求老师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一刀切,或者一定将评价放在教学过程之后面,而要运用成功的理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将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比方:对于每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上课前进行堂前小测验,每次出两~三个有层次的测试题目,让学生来完成,并将这作为学生学习总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这种做法一来可以让学生在未接触正课前尽快地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否。即使失败,由于分段细化,改正起来十分容易,不会给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太大的压力,学生也不会因一时的失误造成轻微的损伤而痛苦万分,失去上进的动力。二来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不会凭借学生偶然的一两次的成绩而错误地对学生进行评判。所以讲,这种贯穿整个过程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和教师都科学且合理的做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师生间的矛盾明显减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改观。

2、评价观应与教学艺术相结合,灵活运用。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中,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中下生应以鼓励为主,还可适当降低评价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优秀的学生则要求稍高,比如动画效果设置操作时,中下生只要按要求插入了任何一种动画形式,就可以得到表扬和肯定。对于中上生则十分具体地规定插入动画的位置、时间、动画形式等,例如位置错误或形式不规范等都不能算做达到要求,同时还尽可能地启发他们去尝试自己没有涉及的地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才能推动各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教育教学大面积丰收。

总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总结出不少分层教学的好方法、好策略,为我的教学工作带了不少的帮助和优势。今后的教學过程中我仍将努力运用分层教学法的长处,更好地提高我的计算机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真微.科研论文导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份

2 陈时见.教育论文写作.广西人民出版社

3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邵冲编著.管理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

5 江月孙,赵敏主编.学校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6 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山西职业教育信息网-江苏省盐城商业学校

7 仇万元.http://gaosan.533.net/ - 磁盘整理高手 Vopt 99计算机教学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盐南职中.

作者:章彬

第四篇:科博会“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论坛”召开“生态文明”首次进科博会论坛

5月23日,第十一届北京科博会“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论坛”在新华社新闻大厦多功能厅举行。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张锦,甘肃省副省长郝远,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冯并,安徽铜陵市委常委、副市长邹震,科博会组委会会员、北京市贸促会副会长左欣,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志民,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仲继寿,中国循环经济研究院、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范小克,法国旗网总裁麦尼尔等出席会议。

此次论坛由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与新华社广告中心联合主办,以“科学技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在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背景下,论坛探讨了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蓝天工程建设,展开了对城市生态价值、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环境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讨。这是循环经济论坛第四次走进北京科博会,而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肯定和使用的“生态文明”概念也第一次走进北京科博会论坛。

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张锦在会上表示,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同时也是世界性通讯社,一方面注重加大关于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报道力度,新华社下属的媒体《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中国名牌》、《中国记者》以及新华网都鼎力支持论坛的举办。《中国名牌》杂志还在不久前的五月刊上开设了循环经济专栏,深入发掘和分析了目前社会各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另一方面,新华社作为节能减排的实践单位,一直积极将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用于日常管理之中。例如论坛举办地点新华社新闻大厦,在改造时就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考虑了节能减排的理念;不久前落成的新华社综合楼,集餐饮、活动场所和停车为一体,在规划设计时也在采光、通风、采暖方面充分运用了资源节约的理念。该工程的设计还获得了北京市的优秀设计奖。

甘肃省副省长郝远在会上做了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发言,介绍了甘肃省实践循环经济的情况,并指出节能减排已经见到经济效益;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冯并提出“节能减排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已达178家,节能减排需要所有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会专家则表示发展可再生资源迫在眉睫。根据我国能源发展规划,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占到全部能源的10%,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有率将达到15%。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有望成为主流能源。

和前两届北京科博会循环经济论坛相比,本次论坛从以往的纯“理论探讨”模式转为“理论交流+实践示范”模式,并融合了2008年“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体现了三大特点:一、理念新。循环经济不能只在头口上讲,还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本届论坛在的各方面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如无纸办公、环保用品、使用公共交通系统到会等,让与会者从收到邀请函那一刻起直到论坛结束,都切身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的氛围中来。二、形式新。论坛创意设计出了一整套视觉识别系统,除会场布置外,还添加电子邀请函、电子签到簿、参会胸帖等方面新颖的设计,在全面建设论坛VI系统,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的同时,突出此次论坛的创新性。三、内容新。本次论坛以“蓝天工程”为主线,收拢论坛议题。与会的相关领导、企业代表和国内外知名循环经济专家学者和国际环保组织志愿者等,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现状、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国际新风向。

第五篇:2019上海管理科学论坛:面向未来的管理分论坛纪要(中)

摘 要:2019上海管理科学论坛以“面向未来的管理”为主题,于12月15日在上海科学会堂隆重举行。论坛由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和上海地区的21家商学院(包括管理学院、经管学院)联合主办,由协进教育集团和《上海管理科学》杂志承办。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复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院长陈方若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垣教授等同台飚“戏”,演绎“面向未来的管理”的思考、研究和实践。量子管理学奠基人、被称为融合东西方智慧的当代思想家丹娜·左哈尔女士专程从美国来沪分享传统组织如何去适应“动态”的量子世界观。上午的主题论坛后,下午平行展开了15个分论坛。这些分论坛由上海的各大商学院根据自身研究和教学擅长自主召集,内容涵盖“中国案例研究和撰写”“邮轮产业发展”“东方管理智慧”“敏捷共创与行动学习”“神经科学与管理”“文化产业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金融科技与管理”“行业发展与管理”“智能时代的创新创业”“人工智能与管理”“工程管理创新”“时尚运营”“区块链理论与技术”“量子管理学”等,精彩纷呈。这也标志着“最前沿、最包容、最务实、最开放”的具有上海海纳百川之特色的管理实践、研究、教育、推广的风格逐渐形成。本刊分论坛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成纪要,未经发言者审核,以飨读者。

关键词:未来;管理;分论坛;纪要

文献标志码:A

6 区块链的理论和技术

上海理工大学承办的分论坛对“区块链的理论和技术”主题进行了探讨,由来自该院的屈绍建所长、樊重俊教授以及李军祥教授,分别就区块链对物流、零售、金融业的决策方式影响,我国区块链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区块链在电力物联网中的应用进行了逐一分享。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具有去中心化、信息共享、智能合约、参与者匿名和信息可追溯五个方面的技术特点。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意义,就是构建了不依赖第三方的、自运行的社会信任网络,推动整个社会开始了价值互联。

1.屈绍建所长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报告是区块链对物流、零售、金融业的决策方式影响。他指出,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像比特币一样,每获得一次记账权,可以分到12.5个比特币,而且还有一定的小费,还有一定消费。为什么在当前的时间段里A获得记账而B不能获得记账?要用一个什么机制去替代它?我们常用的一些机制,包括工作量证明,包括权益证明,那么这里面是什么?

很有名的一个例子是比特币,我们常讲比特币实际上是里边有些数据。我2017年一开始去听杜中磊教授讲的时候感觉是非常模糊的一个概念,后来才了解到,寻找比特币这样的一个行为实际上就是挖矿。所谓的矿机是高性能计算机,矿工是参与挖矿的,也叫用户。这些矿工为了获得他的记账权,有两种方式常常被用到,一种方式是寻找更高性能的计算机,另一种方式就是大家合伙经营挖矿。合伙挖矿之后,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说一旦开采矿场成功,到底这部分收益如何分配?实际上里边牵扯到一些博弈的东西,如何竞争性进行记账?网络上的两个用户如何快速有效地检验信息正确性,实际上是用到公钥私钥这样两种形式。

屈所长说,所谓公钥和私钥这两种形式是指什么?比如说每个用户手中都有公钥和私钥两种钥,像A和B一样,当A向B发送信息的时候,那么A用自己的私钥对信息进行签名,用B的公钥来进行加密;当B收到A的信息的时候,B用A的公钥进行验证,用他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如果签名通过,表明这个信息是A发送过来的,自己再进行解密。如果解密成功,表明这个数据的信息没被破坏,数据是正确的。这样,他用公钥和私钥两种方式来保证。区块链避免了中心化存储带来的安全和单点崩溃问题,同时结合共识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非对称加密包含公钥和私钥,它们是成对存在的。公钥用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验签,私钥用来对数据进行解密和签名;一般公钥是公开的,私钥是自己保存的,相对传统的对称加密而言更具有安全性,是一种高级加密方式。

网络上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如何相互信任地进行交易,没有第三方进行担保的,要靠智能合约。它和传统的合约方式不一样,智能合约是将这个交易的信息发送给一个计算机程序,当交易行为产生了之后,计算机程序自动把这个数字货币发给对方,否则退还回来。我读到的相关文献的相关应用,很多都是依赖于区块链技术当中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去中心化的这种特征进行展开的。我们做的应用也是用这种思想做研究,没有做技术,以我们目前的功力来说,还是做不到的,而且我们的硬件缺乏,买不起高性能计算机。

屈所长认为,做供应链这方面,感觉它的用武之地实际上是可以解决信息透明导致的供应链整体效率低下而产生成本的提升。供应链是信息流带动物流、带动资金流的一个过程,应用区块链后,各方面的信息都透明,就可以提高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我们想用运筹学的方式去衡量,把区块链技术用进去之后到底能节省多少钱。我觉得区块链天生的应用领域可能就是金融,因为它有信用性。

2.樊重俊教授分享的是我国区块链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他指出,区块链经历了三个阶段:加密货币时代、智能合约时代、大规模应用时代。有了区块链,用智能合约来实现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这样就带来了很多业务流程都将不断地慢慢发生变化,我们管理学院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了。

樊教授说,从近10年比特币的价格走势来看,在开始若干年都是平平淡淡的价格,到了2017年下半年一下子冲上去了,冲到了历史最高峰。到了2018年开始波动,然后开始下滑,到2019年1月份的时候下滑得非常厉害,基本上到了谷底,后来又开始上升了。区块链的热和比特币是正相关的,尽管比特币它其实不是區块链的全部。

區块链以后运用到方方面面,但是区块链来自金融领域,所以金融领域一直是区块链的核心战场。跨境交易、电子货币其实可以进一步和美元的权威相比,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算途径。但是在政策的角度来说,金融发行货币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发行货币当然是有各种各样的异议。

樊教授认为,2018年下半年5部委联合颁发了这些防范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的文件。但是工信部又出台一些政策,其实是在积极地推动区块链的应用,比方说智能合约或者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工信部现在这两年做的另外一件事是推动工业互联网。今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这必将极大地推动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

9个部委出台有关文件数量,2015年、2016年出台了3项,2017年出台了9项,2018年是10项,2019年上半年就出台了12项。因为区块链可追溯、有安全性,所以区块链的监管当然非常重要。那么区块链的监管两方面,一方面对金融相关领域的监管,还有一种是区块链技术用来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用在对各个领域的监管。今年上半年IBM的一个CP大会,专门提到了用区块链技术对食品进行监管。统计了地方性的政策,2016年10项,2017年68项,2018年77项,2018年101项,2019年上半年有27项,这个是从政策来看区块链的热度。目前在各个地方区块链发展比较热的有这样几个地方,天津、河北、广东、云南、福建这几个地方发展得比较好。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说很多政策不是专门为区块链出的,比方说工信部颁发文件,是积极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这都是数字经济几个核心的技术,就没有光说区块链。再看商务部的文件,当然是偏商业,也包括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

樊教授指出,区块链的发展包含在数字经济里头,所以很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数字经济发展的数据。数字经济2018年规模达到了31.3万亿元,增加了20.9%,中国的数字经济2018年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非常快的,占GDP的比重是34.8%。北京的数字经济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50%了。我们的人工智能专利数已经超过美国在世界排名第一。当然我们的质量和美国、日本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的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虹膜识别这些方面,在世界是属于领先的。

樊教授说,2018年区块链的规模国际上是15亿美元,2019年我国是10亿,和2017年相比翻了一番。区块链的投资情况,北京最多,产业园区达到了22个。排在第一的是杭州区块链产业园,第二是广州的区块链创客空间,第三个是上海区块链技术创新与产业文化基地。咱们院的区块链实验室公布了7个研究方向。

3.李军祥教授与大家分享的是电力物联网中的应用。他指出,区块链的技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一个很热的话题。区块链利用的核心技术就是共识机制、加密算法、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四种技术。依靠这种加密算法分析分布式账本,是开放性的、不可篡改的、用钥来维持的,最核心的技术特点就是共识技术算法,就是数据加密算法。

李教授认为,建立电力物联网就是充分应用一个移动互联,运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实现加密系统各个环节的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全面感知,构建活动智慧的服务系统。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征可实现泛在电力物联网中电力用户、电工装备企业、设备间的对等、广泛互联,其信息共享、智能合约特征可实现泛在电力物联网中各相关主体对于各类信息的广泛交互和充分共享。此外,区块链的参与者匿名、信息可追溯特征可助力泛在电力物联网在数字化管理中提升系统安全水平。

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到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基本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贯通,初步实现统一物联管理,各级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具备基本功能,支撑电网业务与新兴业务发展;到2024年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全面实现业务协同、数据贯通和统一物联管理,公司级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具备强大功能,全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电力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消耗量、电压、计算这样的信息智能技术,属于一个工业物联网的范畴。

李教授指出,对于电力物联网的理解,首先它是一个实现电网的基础设施和人员及所在环境直接感知互联和控制的一种网络系统,它的实质就是实现这种信息传感、设备通信信息资源的互联网和电力网,形成一种自我标识感知和智能处理物理实体,在实体之间形成一种协同和交互,是泛在智能电网,所以其实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全行业遍及互联网。在欧洲它是以提升供给安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为主的,中国的物联网主要为提高效率和供电的可靠性提供技术支撑。

电力物联网的基本构架大体上分这么几个层次,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这几个,那么感知层依靠的是区块链,线下和线上之间形成衔接,利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电网、人人工智能等,最上层的就是智能电网这一块,还有智能家居的数据转化等应用。

李教授认为,区块链技术形态与国家电网的泛在电力工厂建设是高度契合的,互联网契合度这个时候能不能推动上游的产业互信、实现数据的高效共享、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等,包括数据协同,这些都可以去做。另外区块链在电网金融业务方面也有应用,现在要实现电子票务和建设票务,怎么保持不重复,等等。

区块链技术用于电力工程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微电网的产销和消费者建立信任桥梁,还有一个是为虚拟电厂区域信息化的供需体系保证采集的准确性。它可以帮助构架数据安全制度和充电交易,电动汽车的电功的那种网络,绿色能源的信用发放和交易。通过应用智能合约的方式,还有一个加密战略账户,实行信用转换,对于区块链技术用于泛在建立物联网,核心功能是加快去信任化的一种供给体系,还有保证供应侧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确保电力周期的可回溯、可追溯。

李教授认为,微网和大电网之间,就可以用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等,可以建立一种相互的联系,能够使得互联网能源互补。在智能家居方面,在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桩方面,利用区块链来完成充值、充电。这是区块链、微网和大电网之间的合作博弈。

火力发电主要依靠煤,微网就依靠风、光能等,信息的开放性、系统的自制性、数据安全、引领性等,这几个方面是有高度契合的,我们能够把这个技术接入进去。风力火力发电也属于这种情况,太阳能发电了,高速发电多了,只能存储。我们的利润也就分这几个方面来去给它展开,这是火力发电供应商的利润函数,那么也是有供用户共建积累效益为小于求合适的地方。家里资金的收益,还有发展决策计划成本,购买电力的,在各个方面我们建立这种效益函数,这几个方面在这个模型当中进行一个博弈,建立的这种使微网中间利润最大化、优势火力电厂供电最大化。

7 行业发展与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主办了主题为“行业发展与管理”的分论坛,来自该院的尹海涛副院长、史占中教授、陈志洪教授以及罗守贵教授,分别从能源、人工智能、医药、养老四个领域的行业进行了汇报,分析了其中的现实博弈与发展机遇。

尹院长作为主持人,在论坛开始之前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行业研究院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成立一年,也借此次论坛的机会汇报工作,向大家展示新的商学院发展模式,讨论如何将商学院研究和行业发展结合。并且,尹院长希望这种模式获得大家支持,一起努力,共同推动这种改革的进行。

7.1 史占中:《人工智能行业汇报》

史教授介绍说人工智能严格来讲不算是一个行业,应该是辅助其他行业发展,但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如今也变成了一个行业。

史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背景和意义。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已经进入新的爆炸增长期。而实际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要早于互联网。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人工智能,但是极其简陋。进入2010年以后,相关技术的成熟、整合和支撑,尤其是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如虎添翼,进入爆炸增长期。而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意义就是对各行业的智能赋能。人工智能可以改变很多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和格局,甚至包括政府治理,比如安防。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带来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所以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今,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人工智能领域创业的热潮,人工智能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以后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会不可想象。

接着,史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所遭遇的瓶颈与问题。首先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上海,在强大的领导班子,包括李强书记和老市长徐匡迪的带领下,试图解决人工智能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他们认为,人工智题问题根本是算法问题,所以需要引进物理学家、数学家等在里面创业,来解决算法问题。现在上海主要还是基于大数据发展人工智能。第二个是如何实现多感官的人机交互。现在发展比较多,比较成熟的技术就是人脸识别。比如在政府治理上的大规模应用,使中国成为最安全国家,上海成为最安全城市。虽然这个方面的技术一直走在前面,并且有大量数据用来改进和更新,但是其他的感官,嗅觉、触觉、味觉等方面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算法还有很大局限,还不够智能,没达到理想的要求。第三个是平台支撑和构建。比如,百度和谷歌自动驾驶都将自动驾驶数据开放,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大的平台性工具。第四个更大的问题是应用和安全风险控制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黑客侵入网络,篡改数据和算法,会带来风险和灾难性的后果。智能化时代看起来高效,但实际上是不可控的。比如在金融行业,金融诈骗就很可怕,难以追踪和控制。第五个是如何发展人工智能的人才问题。现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但是人才仍然很匮乏,尤其是顶級人才。大量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还是集中在美国,占据研发的制高点。第六个是人工智能的融合问题。人工智能要应用到各行业,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人工智能的价值。目前,我国大量的人工智能还是用在安保行业,是政府使用,但真正行业赋能,特别是在制造、医疗行业的应用还不够。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行业赋能在德国的发展就很好,比如智能制造。传统的行业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传统制造业为人工智能提供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为行业赋能。第七个就是人工智能公司认证的问题。很多企业都是披着人工智能的外衣,工商注册改一下经营范围就可以,以此来赶上投资的热点。但是很多企业实际上并没有人工智能技术,不能促进人工智能的应用,影响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第八个问题是公众认知存在偏差。这和媒体的导向有关,史教授及其团队做过统计,国外人工智能应用有很多客观中性的报道,而我们的媒体大多信奉眼球经济,都是获益的、正面的和积极的报道。在国外媒体上,有很多比较公正客观的报道谈论比如霍金和比尔·盖茨提出的警示和不同意见。我们的媒体大多被资本操控,夸大报道来误导公众认知。第九个是对教育造成挑战。现在中小学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很多工作岗位就消失了,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提出挑战,必须考虑未来的就业结构和劳动技能的需求,以使他们适应未来的需求。如果按照现在的劳动岗位考虑教育体系,可能就落伍了。比如,医疗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相继出现,甚至教授的工作都会被部分替代。第十个是对政府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是双刃剑。现在到处都在搞人工智能,不仅上海、深圳,很多不具备人才基础和应用空间的地方也在搞,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造成政府扶植力度和效率的问题。

史教授提出,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冲击,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必须要积极发展。史教授还提出一些措施供大家讨论,包括金融支持、社会资本支持、应用场景的支持、政府支撑、产业生态的打造和技术支撑,解决人才、技术、效率等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产业生态的打造,不能一哄而上最后一哄而散,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7.2 罗守贵:《养老行业汇报》

罗教授从行业挑战、发展机遇和行业局限为大家介绍了养老行业的情况。首先是目前我国养老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中国遇到突然变老的问题,老龄化进程突然加快,这和其他国家所经历的过程非常不一样。到204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会占到30%以上。到2022年,婴儿潮的一批人开始退休。因此,从2022年到2053年,老龄化会一直加速,实际上到2075年,都是在增长。中国将长期维持庞大的老龄人口规模,而现有的养老都由政府主导,养老模式也必然不可持续。比如,假设上海不采取措施,到2040年的时候,养老基金将达到6700多亿,赡养比例下降到1比0.7。罗教授团队调研发现,现在养老行业存在结构性的问题。第一,养老机构中端养老缺乏。一般来说,每月花费5000元以下为低端养老,5000元到10000元算中端,而中端养老的床位只占到22%。目前的养老设施中,大部分都是以前政府建造的低端养老院。中端养老院既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没有融资渠道,所以比较缺乏。但是实际上,中端养老的需求非常大。上海退休人员里面有150万人的养老基金在5000以上,可以支付中端养老的花费,这与中端养老设置的比例相反,所以结构不合理。第二,社区养老缺乏。目前政府的措施主要是建立社区慰老服务中心,但是服务的人员太少。罗教授估计,未来90%的退休人员还是会选择住在社区,所以社区养老的支撑强度还远远不够。

接着,罗教授介绍了养老行业长远发展的机会。在美国和欧洲,养老行业的收入达到22%甚至30%。中国2018年养老行业的增长达到12%以上,未来行业毫无疑问是发展的高原期。罗教授估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可以达到22万亿元收入,而上海到2035年可以达到6000亿元以上。虽然市场这么大,但是养老机构大多都不赚钱。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老人消费观念的问题。但是随着老人的观念也在变化,相信以后会得到很大的好转。养老行业发展潜力大,罗教授认为资本可以开始布局,但是养老行业不适合赚快钱,是非常稳定的行业。相应地,罗教授提出了几条建议。第一做长远的规划,包括分阶段规划,制定几个阶段的明确目标。第二大力发展中端养老市场。第三政府要加强监管目前高端养老可能出现的问题。第四是加強社区养老建设和供给。社区养老应该有强大的服务体系,比如结合人工智能等,达到像住在养老院一样的安全程度。第五优化养老权重结构和使用方式。

7.3 陈志洪:《医药行业汇报》

陈教授介绍说,行业研究院之所以关注医药行业,是认为医药和大健康,会出现确定的增长。现在我国的卫生费用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国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都是行业问题的体现。

医药行业主要提供信任品,效果无法评判,患者只能是信任,这不像餐馆就餐可以自己选择,而只能遵医嘱,所以药品的上市在全世界都是受到严格监管的。中国政府还承担了医保基金的管理问题,所以最近都很关注的医改政策对行业大发展产生了影响。

国外都有“专利悬崖”现象,“专利悬崖”是指一个专利保护到期后,企业依靠专利保护获得的销售额和利润就会一落千丈。但在中国不太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过去长期以来仿制药缺乏明确标准、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医生对仿制药也缺乏信心。本轮医改重点之一就是对仿制药开展质量评价,保障仿制药的效果和质量。2016年开始的一次性评价政策出台后,对大家的响应做了调查,调查结果表示,各个药企都认为会积极应对此次评价。但实际上,到2018年截止的时候,仅有149个品种通过评价,这在当初企业列表上10%都不到。这也反映出,政策的制定方和企业是博弈关系,面对评价所需要的高昂费用,企业会权衡利弊。虽然一次性评价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医改的开展超出预期。2018年医保局成立以后,针对通过评价的药品开展大量采购,首先11个城市试点,60%的药由医保局统一采购,效果超出预期。其中,25个集体采购的药品品种,其价格平均降幅达52%,最高降幅达96%,资本市场也觉得超出预期。举个例子,很多原来的仿制药比美国的都贵,比如瑞金医药教授曾经提出,某种降血压药物比美国贵5到6倍,而在大量采购后基本上已经降得比较到位。这也符合经济学上的原理。大量采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事前,就是是否要花几百万做测评;进入谈判现场,要有谈判策略;中标后还要有进一步推广。从博弈的角度,就是一个逆向决策,首先考虑投标后的应对措施,然后决定投标策略甚至投标前的综合考虑。投标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自己和对手,以及落选后的策略。另外,企业还可能会综合考量。

今年9月份以后,25个品种又跌了25%,陈教授个人认为,未来在仿制药领域,随着医改的深入,仿制药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原来的销售会变成基于成本和体制的竞争。所以,每个企业要结合自身能力从战略层面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定位做出综合的考量。日本和美国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日本经过90年代医改,制药企业从1700家压缩到300家,前5家占据50%的产值。中国的药企未来也要做大做强。

最后,陈教授还简要介绍了医药行业的价值医疗,药品领域的价值医疗是通过创造需求体现价值,比如提高某种疾病病人的生存期限。还有一种是要消灭需求体现价值,比如治愈某种疾病。这两种方式对价值的呈现方式不一样。

7.4 尹海涛:《新能源行业汇报》

尹教授首先介绍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目前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实际上都是新能源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国家有非常大的发展新能源的规划。根据发改委制定的2050年行动规划,到2050年,风电发电量要达到两万亿千瓦,这意味着从2018年的水平上增长450%;光能在2050年要达到2.1万亿,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长10倍,达到现在的11倍。这意味着到时候发电结构中40%~50%都是由新能源来提供。那为什么有这样的信心?尹教授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问题。太阳能、光能发电成本与火电相比有竞争力,又干净又便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新能源发电成本低,只是把光伏发电站建起来的成本降低了,发电的成本降低了,但是发电后,消纳却很成问题。前几年的风电都存在15%~20%的弃风率。所谓弃风率,就是发的电不用,装了也不用。这几年大力压制弃风率,但仍然达到7%。光电的情况相对好一些,达到3%。但是这个数字有欺骗性,因为这是各个省的算术平均值。大家可以看到风电大省如新疆,弃风率仍然非常高,光电大省如西藏、新疆的弃光率也仍然非常高。所以,虽然成本降低了,但是大家不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又该如何解决?尹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国外的经验。比如,德国在发展光电光能方面是非常激进的国家。日本的核电泄漏后,德国决定彻底放弃核电,大力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光电,计划到2025年,光电发电量要达到40%~45%。截至2018年,达到了25%~27%,但距离目标还很远。特别是光伏在2015年之后基本不再发展。尹教授分析到,如果没有光伏,整体用电需求量在白天会有峰值,如果优先使用光伏,则不太存在峰值,而是在白天的时候会在谷底。如果光伏继续发展,会形成“鸭子曲线”,这意味着早上起来后,太阳出来后,火电降低发电,晚上增加产能。而且德国火电网络老旧,受不了这么折腾,所以光伏的发展就受到严重局限,这也是问题所在。在使用光电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对整个系统增加的成本的考虑,尹教授提到,可以通过储能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储能能够把白天的光能吸纳起来,晚上释放,所以德国逐渐把发展光伏的补贴取消,转而发展储能。2017年,欧洲近50%的住宅的太阳能都部署了太阳能电池储能设备,其中德国计划部署15万户家庭,所以储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那储能的发展有没有可能?尹教授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储能成本降低非常快,所以储能的发展成为可能。而且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已经认识到储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出台很多鼓励政策促进储能的发展,所以下一个能源方面的风口可能就是储能的发展。除非不想发展新能源,不然如果按照国家规划目标,必须要解决储能的问题。

尹教授谈到了储能的商业模式。储能按照应用场景可以分成发电侧、电网、用户等三个层面。发电侧来说,尹教授认为短期内不会发展为特别大的应用场景。比如,新疆储能项目在还没有建好的情况下,大股东却纷纷撤股。光伏、储能等加到一起的成本和火电比还是比较高,竞争力不足。另外一个就是在发电厂安装储能设备,这要求容量特别大,对技术要求特别高,使得风险比较大,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比如韩国储能设备发生火灾导致韩国对储能的发展犹豫不决。所以,除非技术上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储能成本、解决安全问题,不然发电侧短期内不会出现实质的发展。其次,电网侧的热情在今年被泼了冷水。发改委明确规定储能环节的成本没法摊到用户身上,所以成本的上升只能自己承担,所以电网侧短期也不会有很大的发展。最后,就是用户侧。尹教授认为,用户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能会有很多盈利的突破点。但是如何通过系统优化,整合储能在用户侧的盈利潜能,是当前的核心问题。尹教授团队做了深入研究,创立了虚拟仿真平台,帮助学生理解新能源、储能如何匹配、解决布置光伏,同时解决储能的问题。仿真模拟结果显示,在基本情景下,用电成本会节省,但是如果考虑到现实情况,如弃光的成本和客户的考核,就不太愿意运用光伏。如果把储能设备放进去,光伏的应用大幅提升,用电成本进一步下降。虽然成本降低不显著,但是光伏的应用得到提升。通过系统优化软件,可以得出用户侧应该如何安装和匹配光伏和储能。尹教授介绍说,当前的目标是在用户侧作微电网,比如科学会堂,交大校区都配置微电网,其中包括光伏和储能。实现这一目标,不需要通过切换和电网的联系,而是减少和主电网的沟通交流,这在成本核算上,只需要计算光伏发電和储能成本,具有成本优势。

最后,作为行业研究院副院长,尹教授反思了一下行业研究的模式。当前,各个行业研究团队带头人都是有丰硕科研成果的教授。这些教授走进企业做实地调研,所涉及的研究广度比之前在办公室大大拓展。在此基础上,确定行业痛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用专业知识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尹教授提出,希望研究院能够在广度的基础上往深度发展,通过研究为广度的图画提供一点点的支撑度。

7.5 问答环节

问题一:目前上海缺中端的养老,但是上海今年没有批准一个厂房转养老的项目。企业做养老,物业成本高,现在与高等院校合作,借助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影响政府政策。罗教授团队是否有相关研究可以提供支持?另外,在人才引进上,不仅要引进高端人才,也要引进护理员,养老缺基层人员。文化水平不是关键,而是那颗心。

回答:其实,很多高端养老是拿到工业用地。另外,团队也在通过研究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比如,之前给上海市做了一个项目,测算了上海郊区的地可以拿来做养老。现在是上海市政府很满意这个报告,表示一定提交给市长,并且有信心得到批复。

问题二:在如今的环境下,药企的战略方向有几种选择?

回答:药企在原来只要搞定医院,基本上就有生意做。但是集中采购以后,预期未来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随着医改的深入,现有4700多家药企,保守估计会少个0,变成只有几百家。在国外真正大的仿制药企真的是薄利多销,所以药企可能要向化工行业看齐,调整自己的战略。另一方面,国家现在大力鼓励和发展的是创新药,药企也可据此调整。

7.6 总结

最后,尹教授邀请王方华教授对此次分论坛做出了总结。王教授对行业研究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肯定,表示可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说一些深入的语句,解决突出的问题,是解决行业问题的可能的途径。而且,众多教授具有经济学背景,不仅仅从一般的管理视角,而是找规律,也是进行行业研究的一大优势。此外,现在的研究都是热点,一定会受到政府和各界关注,也会形成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另外,王教授还提到,此次分论坛各个教授的汇报对DBA写作论文有非常大的启示。各位教授的研究和呈现都体现出很规范的博士论文的过程。很多DBA论文都缺乏问题导向,不能找到真问题和痛点。DBA应该有寻找问题的敏感性,从而找到正确的方向。同时,王教授也鼓励大家向各位教授直接请教,同时各位教授互相分享信息、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8 新时代背景下的工程管理创新和行业变革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工程管理创新和行业变革”的分论坛,由该院的曹吉鸣教授和李永奎教授,分别就《设施管理视角下建设工程运营管理的创新与价值》和《复杂工程管理的实践挑战、理论反思与管理创新》进行了分享。

项目管理是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重点特色方向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特别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绩卓著,是我国该领域的领头羊。多年来,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项目管理领域中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和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并深度参与到上海世博会、上海机场与地铁、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等重大建设项目中。

1.曹吉明教授是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企业房地产和设施管理专业联盟理事长,他与大家分享的是《设施管理视角下建设工程运营管理的创新与价值》。

设施管理(FM),按照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定义,是“以保持业务空间高品质的生活和提高投资效益为目的,以最新的技术对人类有效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整备和维护管理的工作”。

曹教授首先对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作了简要介绍。他说,工程管理可以说是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可以理解成产品。从设计规划一直到施工要验收,接下来可能有30年、50年可能更长时间,100年楼就是这个问题。不一定是楼,我们的基础设施,我们的很多产品、工程、产品,都要进入运营,所以它整个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那么我们过去比较关注于前面去开发,关注前面怎么建、怎么去设计。我想后面这一块也很重要,所以我也在这个领域里面大概有十几年一直在关注这块,去研究,做一些探索,所以从前端往后端延伸,这是一个主题词。我们找到一个叫设施管理这么一个概念。

曹教授从设施管理的视角下怎么去运营做了详细的分析。

第一, 设施管理(FM)的背景。

我们国家新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们有这么多基础设施,建了很多,最近刚好往大兴机场,我们老师有一个团队在那里驻扎了一年、两年,整个项目的进度总控,把它做下来。医院、学校等这些新型的建筑做完了以后,是不是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用途导向的理念?是不是能够体现舒适、安全、便捷、绿化?

北京南站、上海火车站、虹桥机场、浦东机场、上海地铁3号线和4号线等公共设施均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高空坠落玻璃、电梯发生故障等也时有发生。空间变革问题也应重视,诸如设交流平台、公共休闲场所等。我们现在讲的有温度的城市也好,几个感也好,怎么体现?有没有考虑到用户第一?有没有满足用户的体验感?有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所有这些都需要加强设施管理。 我们从FM的角度来看运营,绝对不是一个钱的问题,那是价值的问题,业务持续的问题。

第二,为什么要讲FM和 FM定义。

阿克苏在五六年前成立了一个专业标准委员会,专门来制定FM的交易标准。然后在2017年的时候发布了第一个标准,现在大概发布了4个。中国慢慢把它翻译过来,成为中国标委会ISO标准,这个标准实际上跟美国的国际设施管理协会的提法差不多。

三个要素,一个是人、一个是空间、一个是过程,把它们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企业的组织功能。当然我们国内一些企业现在慢慢在推行这个模式,它也会有这么一些机构的设置,不再叫行政,也不叫后勤,我觉得实际上就是设施管理的概念。那么这样定义的话,我们把它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叫战略,第二个叫管理,第三个叫运营。现在看到的设施管理,我觉得基本上是这个层面。

设施管理是全生命周期,实际上设施管理在国际语境下,它不是运营阶段,不单单是运营。企业里面设这个部门,它实际上包括了机械,包括了房地产开发、选址,包括它整个过程,比如说开始需求的分析到最后,怎么样确定这个项目的需求跟企业的需求,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事情。让人家建,长租、短租,等等,它的融资、财务、不动产处置,有很多资产的运作问题,还有空间的布局、空间的标准,项目的改造、维护等,我用了一张专家的图,这张图就告诉我们它的深度和广度。

那么,这个行业大概怎么发展起来的?最早是从美国70年代,然后到欧洲80年代,那么很多国外的大学都有这个专业,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南非等,包括我国的香港、澳门都有,但是我们现在这一块还没有建立。它的发展过程是从原来最初的简单外包一直到复杂的系统,包括区域管理、城镇化的管理和環境管理。

我们国内现在大概有三个方面的驱动力做设施管理。一是有国外这些企业进入中国;二是各种协会也在做这个事情;三是高校特别是我们同事也做了十几年这方面的努力,也做了很多事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FM的特点有三个。第一,不是关注物;第二,它是一个集成化的组织,包括总包;第三,它有很多科学方法。

2.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兼智慧医院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心主任李永奎老师,他与大家分享的是重大工程管理中的实践挑战、理论反思与管理创新。

李教授指出,因为今天是上海管理科学论坛,题目是重大工程管理。最近我密集地和国外的很多教授在交流,他们说在当今这个时代,中国是重大工程的领导者,所以他们纷纷到中国做兼职教授,来研究,看看中国的重大工程怎么搞,因为在国外很少有这么大的项目。第一,虽然说我们有这么多重大工程,但是碰到了很多现实的挑战;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同时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二,就是从理论的角度来讲,反思我们传统的项目管理,碰到今天的重大工程,或者叫超级工程,或者叫巨型工程,到底它是不是适应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三,就是说在目前这种新的挑战背景下,我们怎么去看待重大工程管理。

李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新年致词里讲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了中国。这是我们习主席第一次把中国建造放到这样的一个高度,因为我们以前只提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所以工程对于中国的意义非常重大。

李教授介绍,英国牛津大学一个教授写了一本世界重大工程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书。他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说,目前正经历由中国引领的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建设工程。巨型项目的规模从没有如此之大,也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以巨型项目的方式在进行国家建设。中国2011年到2013年,这三年的水泥用量超过美国整个20世纪的。他说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以巨型项目的方式被定义,一提到中国,就提到基建狂魔,高铁没有哪个国家在全球以这么的一个印象被国外所接受。但是,他又说到另外一个问题,全球范围重大工程,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看,很多重大工程在经济环境和公共知识方面都具有极其糟糕的绩效表现,超投资50%~100%很正常。李教授举了三个例子,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超投资达到了289%;港珠澳大桥预算是900亿元,完工大约1500亿元;三峡工程预算是900个亿元,实际投入3000多亿元。

李教授认为,当然我们有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看造价的超或者多,但是毫无疑问,重大工程绩效问题是我们讨论最多的。但是即使这样,它并不妨碍重大工程的强度和规模,这是一个国际的背景。解决超投资问题,首先要承认超投资和超进度是重大工程的本质风险,本身这件事情我们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世界银行已经呼吁我们的可行性研究,不仅要更精确,而且要更诚实。铁路客运量的预测平均不准确率达到了百分之39%。京沪高铁这是另外一个案例。原来预计的收费预测大概要5~8年收回成本,结果3年就开始盈利了。北京大兴机场完工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我觉得相当了不起。公路项目稍微好一点。这种重大工程,过去的绩效历史就是这样,没有谁比谁做得好,这就是问题。也许我们偶尔有一个项目做得非常成功,但是能够持续不断地成功交付重大工程,全球现在还没有这种可复制的方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的挑战。

李教授指出,所以全球发起了项目管理。我们以前在管项目的时候,用所谓的美国的pm I也好,CAOB的也好,这些所谓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够不够?是不是应该拓展?真正面对这些大项目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很多新的挑战。而这些新的挑战,现有的知识领域还没有提供答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去抱怨这件事情,我们去思考背后到底什么原因。有一个物理学家认为21世纪事情将是复杂的,所有的问题都比过去更复杂。

李教授介绍,我们是在2011年成立的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管理学院,包括我们曹老师,在我们团队里边,一些主要的资深的教授。为什么2011年成立福岛工程管理学院,当年我们做世博会这样的项目是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所以我们研究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决定成立这么一个研究机构,开展此类问题的一个深入研究。

复杂性科学的来源是美国的一个研究所,他们长期做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说我们重大工程的系统是高度开放,它和一般的项目差别比较大。比如说京沪高铁、世博会,是高度开放的一个系统,我们所有的参建方具有学习性和适应性,要不断地去适应这个项目的环境。

传统项目做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把很多需求讲清楚就行了。但是重大项目功能很多,对它的需求讲不清,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的边界模糊,从微观到宏观的变化可能是非线性的,有一句话叫难以预测。最近我们这几天接连发生几起什么?地铁坍塌事件,按道理我们做了这么多地铁,不至于说经验不丰富,但是确确实实有的时候对于复杂项目来讲,它的安全问题、风险问题是防不胜防。当然了,我们事后都可以分析这个原因。安全管理有一个概念,叫正常意外事故。当年美国航天飞机爆炸,飞机爆炸以后成立了一个独立的调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独立调查组调查好多年,最后得出来一句结论,没有人需要为此次事故负责。我们国内的事故调查结论一定要有领导负责任,要有单位给吊销资质被罚款,然后新闻媒体说这个事情结束了。但是其实很多事情不是这么简单,所以当时的结论就是,因为这个系统太复杂,只要某个地方非常微小的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最后失事,所以这是我们复杂工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或者重大的特点。

李教授最后总结说,面对这种复杂问题的时候怎么办?从一个二维线性来看的话,我们有一条曲线,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碰到了新的问题,问题的复杂性越来越高。那么同时我们目前的专业化管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也不断提升。我们的专业化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和问题的复杂性相比,现在的管理能力还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希望我们的专业化的管理能力,要不断接近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这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我們能够去快速增加我们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学习、通过借鉴等。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必须采用新的办法,叫工具性的,恐怕从来没有碰到过对工具的追求这么强烈。新的技术手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前段时间做了一个调查,就是你认为未来哪些技术对我们的项目管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排序第一个是云计算,第二个是数字化,第三个是人工智能,第四个是互联网,第五个是5G,大家还是认为技术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

我觉得世界经济论坛报告讲得非常好,说建筑业要建立的未来怎么塑造有两点非常关键,排在第一的也是最难的就是理念,我们现在有管理理念的冲突。第二个是技术上的,因为现在属于信息化时代。

然后麦肯锡也做了一个报告,未来建筑业的数字化到底体现什么方面?我想要解决重大工程管理的问题,一方面靠我们的思想,靠我们的理念和我们的知识,靠我们经验。但另外一方面我们还需要靠一些新的技术。我们最近在翻译,叫重大工程管理机制,这应该是在所有的管理职能里面层次最高的。

所以,重大工程管理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复杂性、模糊性成为一个新的常态,我们叫无卡时代。过去的经验到了一个新的拐点,我们都还这样去做,出过事的发展难以为继。技术变革在推动产业变革的同时,也在推动工程建设范式的变革。改革开放40年,重大工程管理做出了伟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模式再做下个40年,我们需要去深入研究、思考和实践。

最后进入交流环节,一位与会嘉宾提出,西方人在企业外交的时候,特别不愿意看到中国人太多的政府背景和战略导向在里面,可是您刚才讲重大系统工程,在中国几乎都是国有企业,西方人会认为实际上是很难调和的,您怎么去想今后的发展方向问题?

李教授做了回应,认为其实这个问题真的是深层次问题。我们去实施国际重大工程的时候,让沿线的一些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制度认同,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包括大家知道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改叫“一带一路”倡议,让人家觉得没有那么攻击性或者没有那么的强制性。我们过去中国的承包商在国外失败的教训就是把国内的打法到国际上去复制,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现在有这么多教训,回头也在反思,可能还真的需要用国际的操作方式来去解决国际的问题。

重大工程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重大工程以及复杂项目管理、设施管理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研究热点,本次论坛两位资深专家的精彩分享让与会者对新兴的设施管理、复杂项目管理前沿学术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工程管理创新和行业变革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9 面向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与管理

分论坛“面向未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管理”,由华东师范大学专业学位中心承办,特邀三位重量级的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贾利军教授、和然基金投决会主席魏然先生,以及克而瑞乐苇创始人、总经理胡小莺女士。三位从较深层的角度阐述文化产业发展高度。

9.1 文以载道——文化产业与人类的未来

贾利军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同时是中国管理50人的成员、东方营销学的代表人物、文化融合型人力资源领域的专家,先后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三角就业能力开发智库研究负责人、上海市管理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以及上海市学生职业发展示范工作室荣膺堂书院的创始人。

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大概要达到13亿吨,足以养活全世界目前约9亿的饥饿人口。这一方面说明可能我们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进入一个富足时代,但另一方面这个富足时代是带来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示范效果么?这就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贾利军教授认为物质的丰裕让文化的发展走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什么样的十字路口呢,就是我们物质丰裕以后究竟是饱暖思淫欲还是仓廪实而知礼?从字面上如果出一道题让诸位做选择,相信今天在座的诸位都会选择仓廪實而知礼,这是一种理性的判断,但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其实这个选择是非常艰难的。食物的丰裕带来的庸俗感是很容易获得的,因为我们人对食物的耐受性是有上限的,人一辈子所吃的食物,其实是一个总量,也就是说吃得多死得快,所以轻度节食不仅健康而且长寿。食物带来的庸俗感我们是很容易体会的,但是有一些物欲,你身处其中不会有那种窒息感、庸俗感,甚至觉得很高大上。比如说我们把这些巨大的汉堡换一下,换成一个豪车、一套房子,你肯定天天发朋友圈炫耀,这其实就是物质丰裕后带来的这个自我抉择。

贾利军教授认为遏制欲望是并不容易做到的。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来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节制欲望其实不是很容易做到,而不节制欲望的第一个层面上讲就是带来社会动荡。其实我们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何去何从的问题,“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什么意思?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那么在我们学会了节制欲望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资本定义文化还是文化定义资本?过去我们说一句话叫做艺术无价,所谓艺术无价,真正的含义是艺术和金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是在资本定义文化的时代,艺术无价就等于只有卖出天价才是艺术品,而这其实是跟文化跟艺术是背道而驰的事情。但如果是文化定义资本,那么对于文化产业它就是一个坑,有文化的人会越来越有钱,有钱的人开始变得越来越文化,这叫文化定义资本,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没有谁会把手中的权力自由交接给你,那么必然会面临着一个资本定义文化的事情,所以今天资本是很仇视政治权力的,所以对政府权力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证明我们对权力定义文化已经有了充足的警惕。

我们度过节制欲望之后第一个大难关“资本定义文化,还是文化进行资本”后,还面临的就是“艺术化生存,还是虚拟生存?”什么叫艺术化生存?什么叫虚拟生存?艺术化生存和虚拟化生存在形式上看着很像,但其实是天壤云泥之别。贾利军教授举例说明了科技革命与艺术文化,是两种并存和互为作用的、且有着各自独特性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人类发展生存的理想方式应是虚拟化生存与艺术化生存的圆融性整合形态。

文化产业如何才能健康发展,贾利军教授认为必须建立在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上,用它来修正人类在工业革命里被异化的问题。“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刚柔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其实就是阴阳,明确了天地之间的规律叫天文,所以文化和天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人类明白了天地之间的规律,用这个规律造福人类社会叫做文化,也就是说依据客观规律造福人类,社会才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概念。我们中国人发展文化产业其实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用法家的真、儒家的善、道家的美,我们就可以护佑人类的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9.2 新时代的文化旅游想象

胡晓莺女士,克而瑞乐苇创始人、总经理,中国旅游地产行业资深专家,承接过国家级、省级旅游规划、开发、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地产开发策划项目百余项,同时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年报》出品人、主编,她还创办了国内最专业、最全面的旅游地产分享平台——旅游地产观察。

胡晓莺女士总结了2019年的十个时代关键词,分别是冰雪经济、存量时代、并购重组、资本寒冬、共享住宿、标准创新、IP孵化、沉浸式娱乐、去中心化和微目的地。今天的主题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管理有关,而胡晓莺女士主要是做数据研究的,所以她选择了三个跟文化产业特别相关的关键词,通过数据来看待行业整体的发展和未来的延展性。

第一个关键词是IP孵化,中国人对IP这个概念始终都没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解,因为很多年以来,中国的旅游文化行业一直是没有所谓的IP这个这个概念的,IP这件事情在中国一直是处于一种缺乏创造力的、缺文化保护力的状态,但是从2017年开始,随着迪斯尼环球影城这样的大型企业开始进入中国,他们的项目开始落地到中国的时候,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IP的重要性,我们开始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文化旅游发展的这个过程当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开始慢慢意识到,整个IP打造也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工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过去的一年当中,IP孵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跟文化旅游行业紧密结合,它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它是好玩有趣的,它的个性是鲜明的,它也是有态度的、有观点的,能够传递价值观的。一个高价值的文化IP,它会经历一个从内容的创造、变现,到价值延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我们整个文旅行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它还处在非常非常初步的一个阶段。

第二个跟文化产业相关的关键词是沉浸式娱乐。大家所熟悉的精品酒店管理集团亚朵,2017年3月,与百老汇沉浸式戏剧《Sleep No More》合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爱好者打造了THE DRAMA戏剧主题酒店,其实是盘活了上海的一个存量资产。这一场联名合作,使得亚朵本身名不见经传的一幢楼,通过沉浸式演艺的这样一个过程,被赋予了很大的价值。在文化旅游产业中,沉浸式娱乐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一直备受关注,大量的资本也投入这个板块中去,可能我们以往理解成这是一些比较单纯的娱乐,其实在中国非常注重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今天,沉浸式娱乐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在文旅行业当中,AR等各种虚拟技术的现实交互,包括我们现在所谓的虚拟景区等,其实都是沉浸式娱乐。沉浸式娱乐的相关技术和手段植入到整个文旅产业之后,我们会发现未来大家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以及休闲方式也会发生一个非常大的改变。2017年,沉浸式娱乐总体的市场市值在3700多亿,到2019年的时候,已经跃升到了4900多亿,相信这个数字在未来的十年间还会突飞猛进地增长。

第三个跟文化比较有关的关键词叫做微目的地。这个词大家可能不是非常了解,这是在2019年发布文旅地产报告的时候被专门创造的一个词,但是最近媒体对于这个词的运用越来越多。为什么叫作微目的地?中国人传统的旅游都是到一个地方,然后下车看景点,这个是我们传统的旅游方式,但是今天大家的旅游方式在逐渐发生一些改变,比如去自驾游未必会进入景区,但是整个观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旅游体验的过程,当然还有如今越来越多的精品酒店、民宿,可能很多人进去了之后就不出来了,把一个地方当作一个微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产品具有了一些目的地的属性,逐渐从原来我们所理解的大目的地开始变为微目的地,同时也预示着我们整体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

胡晓莺女士还跟大家分享了关于文旅投资的模式,及其在整个资本盛宴当中有怎样的改变和升级。今年是一个资本的寒冬之年,大量的文化旅游项目在今年这一年当中遭遇了重创,但是依然不抵整个发展趋势,是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文旅仍然是资本追逐的一个热点,其产业投资还是十分活跃的。此外,越来越多的文旅项目从原来的边郊开始走向城市的周边,所以今天有一种大体量的文旅项目叫作城郊休闲综合体,这种项目会承载大概城市70%左右的人口消费,也会承载大量的周末休闲度假,所以也是目前资本比较集中的一种类型,尤其是高铁开通之后,让原来很多通达性很差的旅游城市再次成为新一代的文旅热点。文旅行业其实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行业,因为它不仅涉及旅游也涉及文化产业,所以在整个市场当中,永远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也没有谁是永远的赢家,项目的异组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一种常态。我们要说的另外的一个投资热点就是康养项目,契合健康中国的战略和老龄化加剧这样的现状,已经成为投资的新风口。在2016年的时候,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将近3万亿,跃居全球第一位,到2020年的时候,预计整个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突破8万亿,同时康养旅游市场的规模也将达到1000亿元。投资热点之三,就是我们说的主题公园。在2012年到2014年间,主题公园曾经被大量打压,大量的主题公园用地被取消,但是从迪士尼和环球影城逐步开始落地到中国以后,主题公园再次成为投资的热点,又重新回到大家的眼帘中,它的投资规模在持续上涨,同时市场下沉现象的趋势也非常明显。所谓的市场下沉现象就是说以前主题公园的建设一定落在大型的城市群落里面,但是今天大量的主题公园也开始进入三四线的城市,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安徽的方特,就是以开发三四线城市的主题公园为主。

我们今天很多关于平台的整合和大数据的联动更多是为了解决投资和运营之间的一个衔接问题。从大的趋势上来看,第一就是它的投资方向是越来越多元化的;第二就是投资里面的全球化;第三个趋势是投资模式的多样化。首先,在大的宏观环境下,全域旅游的发展、优质旅游的发展以及旅游供给的结构性改革会成为下一轮旅游产业改革的一个任务和核心,在国家多政策的导向之下,多领域融合会成为一种常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和体育、旅游和康养、旅游和高科技等这些跨行业之间的整合会越来越近;其次,文旅市场的发展需要跳脱传统的路径依赖法则,包括马太效应也会愈发提高,也就是说在整个行业中强者恒强,行业的集中度会愈发地高;第三,就是在文旅的时代之下,所谓的反木板理论,像IP一样会从零到一,以特色谋求发展。

9.3 发展文化产业要顾及进步性

魏然先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系,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员,现担任和然基金投决会主席、管理合伙人,具有丰富的文娱行业经验,曾带队在各类中国和国际顶尖赛事中获得金奖。

魏然先生从基金角度出发,跟大家分享了他的投资逻辑。对于文化产业投资,或者说文化产业的一些运作项目,不仅要注重一些经济属性,还要注重行业社会属性。魏然先生认为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是进步性,即文化要求要多元化,文化就应该是万花筒。

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想更加迅速、有更多的资金注入,其实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这个产业链生产的方式不是刀耕火种式的,工作室式的,不是这种小农经济式的,而是必须符合一个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我们先看一个正面例子——美国迪士尼。大家都知道它发展得很好,每年的产值非常大,在上海迪士尼门票销售好像很火爆,但是其实在迪斯尼的总账收入当中,超过1/3甚至将近一半是来自IP运营收入,包括銷售副产品以及授权电影等也占其中一小部分,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情,但迪士尼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一名来自美国迪士尼核心创造团队的朋友给我们解答了疑惑。迪士尼的生产方式是这样的,虽然是需要创意的,像神经病的艺术家一样狂想创意,但是最终怎么落地、怎么生产出来都有极其严格的生产流程。魏然先生的观点是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其实取决于我们的工业体系和互联网以及服务业体系发展的程度,比如说道具、景观等都需要工业体系,灯光、音响设备、装备制造等都属于工业制造体系,像运输、分销和IP管理等都属于服务体系,是一张互联网,所以说文化产业对于每个国家都是后话,而不是优于工业和农业发展,每个国家都是完成了工业化,然后开启了下一步,才开始发展文化产业。

为了解决文化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做什么呢?其实就是并不只是依赖于本土的产业链。中国的文化强度无比强大,但是文化程度如何变成文化产业,其中我们缺的是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我们需要引进外国公司制作能力,他们的大脑,他们的视角,他们的生产方式,他们的生产工具、电脑软件、人员体系等来改造我们的文化,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发展我们的中国元素。

后续十年科技发展会很快,“智能制造2025”很快就过去了,慢慢很多东西我们都能拿到的核心科技,但是文化跨领域,总有一天中西方会发生碰撞,当然我们希望是融合。美国的文化产业GDP占全国的1/3以上,相信总有一天,有可能10年、15年、20年,我们中国文化产业的GDP也能占到全国的1/3以上,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10 面向未来的邮轮产业发展战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办了主题为“面向未来的邮轮产业发展战略”的分论坛。其中,上海宝山区党委书记汪泓就世界邮轮经济发展的未来做了主题演讲,随后嘉年华集团亚洲区主席陈然峰、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彦国、上海吴淞口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友农三位来自邮轮相关产业的企业家代表,就邮轮旅游形式、邮轮供应链和邮轮母港建设分别进行了分享。

10.1 汪泓:《世界邮轮经济发展的未来》

结合宝山区的战略发展定位,汪泓书记从宏观和政府政策方面为大家介绍了邮轮产业和邮轮经济的发展及未来。汪书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关心邮轮产业,指出发展邮轮产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比如两次进博会,总书记都表达了对上海的期盼和定位,认为上海发展邮轮产业占有先机,也表达了对宝山区为邮轮产业所做出努力的肯定,赞扬宝山能够拥有“邮轮书记”,是宝山的特色。但正如李强书记提出的,宝山到底有什么优势,新动能转换背景下宝山应该如何定位?汪泓书记从宝山的历史开始梳理,讲到宝山地名的由来,意味着心中有宝有梦想就能看见宝山。70年代宝山就开创了上海改革开放之先,打造了宝钢。经过40年的发展,宝山在工业现代化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虽然如此,但从九十年代开始,上海的发展格局转变为自东西向,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随着南浦大桥的开通,呈现出浦东开发区和虹桥开发区东西鼎立的局面,而上海的南北则成为老工业区,包括宝山。汪书记认为,上海若想成为王牌,则应该是东西轴再加南北轴综合发展。而南北轴中最大的特色,就包括邮轮旅游示范区,也就是邮轮经济的开展。

汪书记介绍,宝山已经规划出“双城战略”,一个是国际邮轮之城,另一个就是是智能制造之城。而从规模来看,邮轮经济和智能制造的目标都未达到上千亿元。另外,新材料、能源和建筑科技,以及平台经济都有潜力成为千亿产业,最终形成五大千亿产业。除此之外,信息化、生物医药、文创、环保节能以及健康则有望成为五大百亿产业。汪书记认为,把邮轮作为第一支柱,同时各产业全面发展。

汪书记分析了世界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和步骤。第一个就是需求和全球市场的不断扩大,第二个是供给的多样化,以及开辟更多航线,第三个是邮轮的更新,呈现出智能化、主体化,以及绿色化等趋势。邮轮的发展可以提升全产业链的价值,包括邮轮制造、购物、培训、标准的建立等。世界邮轮市场发展潜力大,虽然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但中外贸易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我们要步步为营,坚持开放,同时壮大自己。同时应该看到,从全球来看,中海的邮轮经济占据了地缘优势,亚洲的邮轮增长还要进一步打造邮轮文化,让邮轮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

汪书记还分析了各个邮轮公司的净利润增长和发展,包括皇家邮轮、维珍邮轮等。五大邮轮公司占到市场总额的40%。中国邮轮经济进入全产业时代,处于战略调整期,而对于邮轮制造行业来说则处于战略发展期。国家十部委通过系统的调研,出台了邮轮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发布了进一步的规划,并在宝山设立了第一个邮轮示范区。汪书记说,上海市政府和宝山区政府,海事局共谋发展。预计明年完成搭建全球最大邮轮海事交换基地,建造探索号和环球号等豪华邮轮,开辟更多新的航线,进一步促进中国邮轮旅游的发展。宝山的战略目标就是2025年的时候达到400~500艘次,实现600亿~800亿的规模;2026到2030年做到800艘次到100艘次,经济总量超过千亿,占全市的生产总值达到1.1%。而到2035年的时候,则达到1000~1500艘次,实现2000亿经济总量,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1%。同时在宝山完善邮轮全产业链的发展,包括邮轮制造、运营、品牌、路线、文化等。

要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汪书记介绍了三点措施。邮轮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强调高质量;第二点要突破邮轮运营,打造中国特色的邮轮经济;第三个是到2030年邮轮市场规模显著提升,邮轮港口功能显著提升,邮轮文化发展显著提升,运营平台显著提升,真正把邮轮经济发展为宝山的龙头,提升宝山邮轮之城的战略地位。汪书记希望,通过一系列有利的措施和各方的努力,能够实现宝山的战略定位,将宝山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的重要成长区,邮轮经济发展的高端引领区,产城融合的最佳根据地,创新创业创造相融合,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宜居宜业宜游相结合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区,是长三角绿色发展大通道新的增长区,使宝山人民、上海人民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民更幸福。

10.2 陈然峰:《最具价值的休闲旅游形式》

作为嘉年华集团亚洲區主席,陈然峰先生首先对嘉年华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嘉年华是世界最大的邮轮集团,每年承接 1200多万游客,占全球的40%~45%。在中国,嘉年华是最早进入上海的邮轮公司。除运营邮轮之外,嘉年华还涉及邮轮制造,和中船集团成立了合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邮轮船队,并且在中国定制邮轮生产和制造。陈先生说,嘉年华愿意做第一家在中国制造邮轮、打造未来邮轮的旗舰企业,不只是要拥有邮轮,还要运营邮轮,制造邮轮,并把大量的邮轮供应链产业带到中国。

陈主席认为,发展邮轮产业,需要打造邮轮生态系统。这不仅仅意味着邮轮产业链的发展,而是一整套“朋友圈”。首先就是政府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等;第二是邮轮公司,包括制造和运营;第三是港口;第四是旅行社,比如旅行社的分销,保证产品能够抵达客户,也是很重要的环节;第五是目的地打造。除此之外,还包括研究机构、设计公司等,只有这样的生态系统建立起来,没有短板,均衡发展,邮轮产业才能最终发展起来。

相比美国1200多万游客,邮轮产业能够为经济贡献3600亿人民币,中国才200多万游客。而中国的邮轮产业对中国经济有更大的潜在贡献,因为有港城联动,所以邮轮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生态系统发展。陈主席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对邮轮的看法。他认为邮轮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邮轮可以看作海上度假胜地,不仅是移动的,而且水陆两栖,既在海上游玩又登陆岸上目的地。邮轮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能够使游客在海上享受邮轮产品带来的快乐,包括目的地的游览。相比中国之前的很多旅游产品,邮轮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所谓的欧洲十国游,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且每天花费大量时间辗转,还要一直搬运行李,劳苦奔波,但是在邮轮上就可以安心享受旅途,这是邮轮特有的价值。而且,邮轮也很安全。如今科技愈加发达,比如卫星导航等技术,可以避开台风等风险。不仅如此,很多邮轮根据旅游线路和目的地城市的特点而专门设计,邮轮上还有相应的特色剧场、演出等,提供各种娱乐休闲项目。

陈主席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邮轮发展所存在的瓶颈。他介绍,现在全世界最受欢迎的目的地首先是加勒比,然后是地中海,而亚洲包括中国想要成为受欢迎的目的地,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受限于旅游目的地和航线的不足,现在的邮轮航线基本上就是四晚或者五晚,目的地大多限定为日本的九州。而日本的港口数量也不多,这也进一步限制了邮轮在亚洲特别是东亚的发展。如果去东京的话,时间上就需要达到七晚或八晚,这使得成本升高。在目前邮轮还没普及的情况下,较高的成本会造成游客更加难以接受邮轮这种休闲方式。嘉年华现在有有一些非常特色的产品,比如去汤加的53天的邮轮航线,中途经过菲律宾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邮轮上设置有很多活动,包括很多讲座、演出和朗诵等。在近两个月的相处中,客人也会培养出深厚的友谊。但这样的产品也注定不会有很高的频率,现在是两年一次。

最后,陈主席对中国未来的邮轮旅游表达了期望。在2016年,中国有200万游客,2017年和2018年虽然略有下滑,但邮轮产业的平均增长率是16%。陈主席认为到2026年或者2030年的时候是能够达到500万游客的。中国目前的邮轮旅游是供应驱动,只是靠邮轮公司把船调过来,告诉游客有这个产品,并试图说服游客去消费,这样是不稳定的。等到邮轮文化得到发展,实现需求驱动,老百姓在出游的时候会考虑到甚至偏好邮轮这种产品,每年都要在邮轮休闲度假,这代表游客认可了邮轮的价值和文化,邮轮不再只是观光,更是一种休闲方式,那邮轮就基本得到普及,也就迎来了邮轮产业的黄金时期。

10.3 汪彦国:《打造本土邮轮产业链》

汪书记从宏观层面分析了邮轮经济的发展前景,来自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汪经理则从微观的层面,基于打造本土邮轮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本土邮轮产业链如何支撑国家邮轮的发展。首先,汪经理提出了中船集团应运而生的背景。从世界范围的邮轮建造来看,真正能够制造大型邮轮的也就只有五个集团。这是因为邮轮制造的门槛很高,可以说是唯一的供不应求的制造产业,技术含量极高,比如云顶集团就在具有技术优势的德国收购船厂提高产能。邮轮是国家战略性的产业,发展邮轮产业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因此,国家提出不仅要发展邮轮产业,还要设计建造自己的邮轮。中船就是响应国家战略而成立的公司,在总书记和国家的期望下发展成长,并主要承担了五大任务:第一,大型邮轮技术的消化吸收;第二,承担大型邮轮的建造;第三,投资于终身控股的本土邮轮产业;第四,培育发展本土邮轮的配套;第五,打造邮轮资本运营平台。基于公司面临的五大任务,结合国家的战略规划,中船集团做了相应的布局,包括建造端、运营端、配套端等各个方面。

为什么邮轮的建造和运营如此重要?汪经理介绍,邮轮都是深度定制的,每一艘船都有不一样的要求,满足舒适性、安全性要求的难度极高。比如大多数邮轮光是电缆就有4200公里。从零部件来看,邮轮基本上要超过2500万个,远远高于飞机和其他轮船。那在全球化程度之深的今天,为什么不通过购买零部件来组装邮轮,而是非要自己建造?汪经理认为,只有本土的设计和供应链都建立并发展起来,才能实现邮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次两次可以通过购买解决,但若是想要长久发展,则必须建立本土的供应链。相应地,中船集团花费了1年时间规划供应链的发展,目标是构建一个自主、安全、有价值的邮轮供应链体系,打造邮轮的配套产品,包括科技应用产品,比如可以将邮轮技术应用于其他产业比如主题公园。集团期望在2023年可以完成30%供应链的自主化,在2025年达到50% ,2030年达到80%,达到欧洲邮轮自主化生产的水平。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应该秉承哪些原则?汪经理认为,首先第一个是保证自主。在这个前提下要学会合作,整合国内外资源。最后是要分类逐个击破,按照不同产品的重要性划分体系和标准。为此,集团的核心发展思路可以总结为“1+3+X”。“1”代表打造邮轮的固定管理平台。集团和宝山成立了邮轮发展公司,合作建造供应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主要吸引“3”类相关的公司,包括战略性的、经营类的,以及管控类的。“X”是指多家专业化的公司,如家庭公司、娱乐公司以及智能化公司等。

谈到做供应链产业的主要措施,汪经理介绍说,首先第一是整合资源,引进国外供应商,整合国内供应商,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要和高校联合起来。第二是资本运作,通过合资、投资吸引优质供应商。第三是打开市场渠道,覆盖全行业。市场潜力很大,除了邮轮还可考虑其他高端的产品。除此之外,还要打造供应链的建设基地。一个是在宝山建设邮轮产业园区,之前提到的“X”,多家专业化公司,基地就是在宝山。第二个是打造邮轮小镇,针对船厂建造的服务型的园区,比如员工的住房保障等。

汪经理提出,邮轮产业链的打造,一定要大家齐心合力,结合全国的力量、各个地方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这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要长期规划。虽然路途艰难,但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10.4 王友農:《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的邮轮港口》

来自上海吴淞口投资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友农先生介绍了公司港口的发展情况。自2009年港口开始运营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年运输1200万人次,目前在亚洲位于第一,占到全国55.72%的旅客量。公司的愿景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邮轮港口。

秉承创造港口的高质量服务和助推邮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样的使命,王董事长认为,港口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的发展。王董事长还重点介绍了公司的理念,快乐港口、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共赢港口、示范港口。其中,快乐港口提出,港口不是单纯的交通设施,还是旅游设施,要负责为旅客创造快乐的体验。这也符合公司核心价值观,那就是诚信友善,勤勉高效。王董事长重点介绍了公司对智慧港口的打造。建设智慧港口出于很多重要的因素。首先,第一是拓宽邮轮制造的销售渠道;第二是提升邮轮旅客的体验,提升服务质量,之前受到条件约束没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而现在不断提升,已经得到很大改善;第三是提高邮轮运营的安全水平;第四是提高工作效率。王董事长还介绍了公司“1+4+X”的措施。“1”是指数据中心,叫作国际邮轮数据上海中心。“4”是四个平台,包括邮轮船票平台、旅客服务平台、指挥调度平台和运营指挥平台。其中,船票平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前,大家都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很大,但是市场却做不下去,最大的原因是销售体系有问题。销售层次太多,每层销售人员获利小,导致销售人员动力不足。而公司建设的邮轮船票公共服务平台,销售世界邮轮船票,提高了销售效率,并且进一步管理和培训零售商,打开了销售末端。第二是旅客服务平台,现在的服务比较落后,各个旅行社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为此公司打造了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第三是理顺邮轮指挥调度,解决各个单位旅客信息共享的问题,提高了调度的效率。第四个运营指挥平台也非常重要,解决了两个核心任务,包括泊位预定问题和调度指挥系统。王董事长介绍,公司通过一系列举措试图解决邮轮和市场两个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市场才可以发展,也标志着公司真正提升了港口的管理水平。

总结

本次分论坛内容丰富,各个嘉宾在产业经济的背景下,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对邮轮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布局,既有政府总规划和政策引领,又有邮轮公司参与运营的构想,还有央企构造全产业链生态环境,同时邮轮码头对标国际一流建设世界邮轮母港,对邮轮产业全产业链和生态体系做了比较宏观的描述。当前,中国已经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向旅游大国、强国跨越,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强力推动下中国邮轮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并逐渐实现向邮轮大市场、全球影响力的强市场转变,旅游外交稳步推进。在中国邮轮市场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相信中国邮轮产业发展会迎来黄金阶段,并长期持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上一篇:生物学术论文下一篇:审计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