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报告资料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分享报告资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读书分享报告资料

《学习力》读书报告资料

《学习力》读书报告资料宁波大红鹰学院 华杨居士

《学习力》这本书包括六章内容,向我们阐述了哈佛大学对学习的理解和深思。在《学习力》中,柯比(W.C.Kirby)从学习动力、态度、能力、效率和创造力等六个方面,描述了提升学习力的有效途径。本书强调的学习力和以传统的学习方法所获得知识有着的本质区别,前者是不断增值的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迅速减值的过程。 第一章学什么,哈佛让你自己决定,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在学习中确立一个清晰的目标。 第二章哈佛所关注的:学习态度,哈佛定律:W=X+Y+Z(成功=勤奋学习+正确方法+少说废话) 第三章哈佛人=学会学习的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它是学习力中最讲科学含量、最讲技术操作的品质。 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 做个高效能的学习者,一句老话很经典,时间往往不是一小时一小时浪费掉的,而是一分钟一分钟悄悄溜掉的。所以,用分来计算学习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时间的人多59倍。 第五章哈佛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怀有怀疑精神,对事物保持质疑的态度,让真理更加的完美。 第六章创造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一个人是具有创造力,那么他就是被21世纪所接受的“人才”。

读后心得观点一:学习, 21世纪的必需 “授人以鱼仅解一饭之急,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这是我看完《学习力》之后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哈佛不愧为世界名校,其精神核心:以帮助每一个学生具备使自己终身受益的学习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是只知道向学生的脑子里灌输知识,这让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深入地,快速高效地学习,而怎样学是所有人面临的一大难题。毋庸置疑,每一个大学都想培养出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但如何培养却是众说纷纭。无论如何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创造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是需要研究学习方法的。对学习而言,它不是偶尔短时的爆发,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流星,而是一种滴水石穿的持久运动。受教育的人应该对什么事物都懂一点,但是对个别事物要懂很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通才教育”。相对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要求学生能够清楚,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写作,对某种专业知识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具备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审美能力和理性知识,能够用历史

的方法认识现实问题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能够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实验方法,对道德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能力,有更加广阔的社会经验,这对人才的要求更加高,迫使我们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一个具备学习力的学生。 学习力是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把学习力真正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这是值得深思的。我觉得在学习中必须杜绝取巧的心态,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只有保持刻苦,勤奋,坚持到底的学习态度,才能取得想要的学习效果。其次,学习是一场艰苦的赛跑,最终达到目的的人往往比别人多了一份专注,一份执着,你对学习入迷了,也就离成功不远了。另外,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学习中永远顺利,如果缺乏从失败中振作起来的勇气,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失败者。同样,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好的习惯是不断提高学习力的保证,而坏的习惯只会成为你的阻碍。 学习力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我们生活在21世纪最需要具备的能力。现在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作为学习的加速器,它能使你具备快速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现今社会,信息大爆炸,学会选择,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学习工具。在学习中,你必须还要学会更高效的利用时间,优化事序,最佳安排,排除困扰,使自己的学习力更上一层楼。而这,正是一个人学习力的体现。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需品。 观点二: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学习力就是竞争力有一种书,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陶冶心性的诗情画意,但却能使人产生强烈共鸣,一生受益。《学习力》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打开扉页,一行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没有掌握学习力的人,是已近为自己准备好了人生葬礼的人。”学习力是什么?它是学习能力,学习动力,态度和创新能力的总和,是我们在这个社会里生存下去的竞争力。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学习力?因为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枯竭也就意味着生命力的枯竭。哈佛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的结果:在校是个优等生。离开学校之后,不能利用继续学习来使自己不断增值,以至使自身的价值像阳光下的雪人一样———慢慢的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不希望自己成为阳光下的雪人!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吧: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社会价值的不断减少,淘汰出局直至下岗的,大有人在。是谁吧他们变成阳光下的雪人?他们为什么会变成阳光下的雪人?他们缺少的是哈佛大学千方百计要赋予学生的最为

重要的生存武器——学习力。社会生存的竞争力! 看着书中大量鲜活的事例,在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求学经历,我看到了自己作为学习者的误区所在。我们可能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因为这些决定着学生的考分,影响着一个人的前途。而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却成为了装点门面的词语。 再来看看哈佛大学特殊教育方法下所带来的令人仰止的成就吧:那里已经走出了包括乔治和布什在内的7位总统。还有一大批的政界、商界、学界、军界、法律界、新闻界的许多要人都在哈佛学习或工作过的经历。但是这些成功人士并不是在哈佛就学会如何当好一个总统或者说是CEO甚至各个领域的佼佼者的。 哈佛给予他们的只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力。正是它帮助他们在漫漫人生中不断进取,在社会中比别人更具竞争力,开创出属于他们时代的辉煌!观点三:选定目标,学什么由自己决定学什么由自己决定学什么由自己决定学什么由自己决定世界公认的成功定义是:成功就是逐步实现一个有意义的既定目标。在学习力一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目标”两个字的力量,主人安东尼在如此恶劣的状况下,他决心要进法学院学习,这样的想法对于当时的他而言,在别人的眼中成为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但这样的环境和条件毅然抵挡不住他前进的步伐,他每天不断的工作,不断的学习,把空余的时间都充实起来。他不是温室中的花朵,不是大树下的幼苗,更不是一个会说放弃的人。他面对风雨无惧,面临烈日决然抬头,他接受现实的考验,他不是会因为闲言闲语而动摇内心的想法,他就是那个会把远大目标深藏心里坚强萌芽的人。他就是大树的根,不断延伸沃土深处,为了目标而生存。也许因为他的坚持,他走上了成功的舞台,开始了他辉煌的人生历程。 在任何一个领域中,取得较大成功的人,他们的内心有一个强大而坚定的目标,内心的力量才找到方向。同样,目标是动力的来源,一个人能走多高走多远首先取决于是否找准自己的目标,有了这个正确的方向,我们才不会在人生学习的道路上迷失。 哈佛教育体现自由,学什么由自己决定,他们提倡学生要有无穷的想象力,只会照搬照抄的人,他们注定是学习的奴隶,因此教育者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让他们充分的开发自己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而这样的自由又将学习者分为两种人,一种是有梦想,有目标的人;一种是对人生没有追求的人。有梦想有目标的人知道适者生存的硬道理,学会坚强,学会忍受。学会品味那暂时的寂寞和孤独,他们勇于面对,这

苦涩而辛酸的生活。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爬起,为什么没有放弃,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勇往直前,因为那个梦想,那个目标,冲着这股热情,他们不停的鼓励自己:“我可以!”不为别的,只为实现那个梦想,所以说,目标让人前进。 然而,没有人生追求的人,就如学习力一书中所说的“跳蚤人生”,他们习惯一次一次的挫折,习惯一次比一次矮的高度。他们更习惯了失败的感受,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是自然的。 艾萨克-辛格所说:如果你一直说事情会越来越糟,那么它就真的会越来越糟。 学习力告诉我们,要以主动的方式体现自由,要以目标引领自由。懂得体现给予自由的价值,把价值不断得扩大,从而感悟目标在人生道路上的意义观点四学习也是一门艺术学习。对于现今的我们而言,学习已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授予我们的知识和学问,而是我们自己本身去主动接受和把握学习,懂得该如何真正地去学习——学习理论,学习生活,甚至去学习社会和生活。 所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古板而机械化的事情。反而,学习其实是一个富有感情和思想的过程。若用更确切的意思表达,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值得深究的艺术。 读《学习力》这本书,我深刻的感触到若要学会学习,必须先喜欢上“学习”。当学习成为你的爱好的时候,那自然就会提高自身的学习力。其实,说的简单点,就是必须选择一种适宜自身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无论在哪里都适用,所以持着一颗渴求知识的心,那便是踏入学习殿堂不可或缺的一步。 某位诺贝尔得主就对采访的记者说过:自己所学到的,最多的,便就是在幼儿园。何出此言?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在幼儿园时期所培养的良好习惯,影响着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带给他们旷世的辉煌成就。这说明了,良好的习惯对于学习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习,我们就应该形成勤于观察,乐于提问,学会自学,努力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要懂得自我约束的习惯,做到不唯书,只唯实。这,就是学习的艺术。 同样,对于学习,我们更需要一份感情,一种振奋。并不是只有参与战争需要勇气,学习亦需要勇气。学习贵在持之以恒!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玛特两个都曾经是班级里的学习劣等生,他们的老师总是嘲讽他们是无用的蠢材。但是,顽强的他们,却把这转化为激励和奋进的力量,越发努力的学习着。落后挨打后就要更勇敢的站起来。遇上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应该直面惨淡,然后勇敢地去解决克服。 面对漫漫人生的学习之旅,它没有起点,更没有终点,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把握当下,放眼未来,端正

好每一秒的学习态度,即使是在愚笨的人也会发挥出睿智的光芒。只要你做到了„„

总结:经过研读学习力这本书,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学习力的性质,以及如何学习的重要性。同样,分工合作的模式也锻炼了我们实际处理事情的能力。以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学到更多知识为目标,我们的脚步才刚刚迈出。

宁波大红鹰学院 华杨居士收集于互联网2012-10-30

第2篇:读书报告会资料用

我没有别的什么兴趣爱好,一直到现在为止,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读书和看电影。想当初,我的梦想是当个作家,为别人写书,但这个美梦做得很短暂,读中学时自从接到了一些薄薄的退稿信后,我就从美梦中清醒过来,一心一意只想当个读书的人。那时我最向往的职业是图书管理员,报考大学时就想填图书管理系,幼稚的我以为图书管理员的职责就是读书,幻想着读尽天下好书,但天意弄人,阴差阳错,我又一次与美梦擦肩而过,成了一名语文教师。个中曲折,一言难尽,我只能安慰自己,好歹语文教师也算半个读书的人,一半读,一半教。读书(尤其是文史类书)对语文老师来说算是分内事,即使上班时间看,也不算不务正业,校长也不会扣我奖金,自此心才算安定下来。

我当初读书非常杂,且缺乏系统性。大学时,算是一文学青年,痴迷于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作品,追捧当时的小说家和朦胧诗人的劲头不亚于现在的90后“追星”,因为书不易得,也干过抄整本书这类“傻事”,( 当然,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干点傻事也不足为奇)那时还是我男朋友的涂老师也帮我抄,记得抄过整本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集》、《飞鸟集》等;教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喜欢读史书及人物传记,如《史记》、《梵高传》之类;有了女儿后,把小时候没条件看到的童话故事和《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儿童百科全书都看了一遍,而且读得津津有味;年纪渐长之后,喜欢读散文,尤其是台湾的一些散文家的作品,如席慕容、龙应台、张晓风等人的作品;我读书也很能“与时俱进”,经常与学生交流读书书目,学生爱看的书我一定会找来读读,如80后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作家的作品,我都读过,与学生交流起来也就有了发言权。

读书杂,自然有杂的好处,什么都知道一些,起码能把学生“忽悠”得一楞一楞的。但“杂”也很容易成为“半桶子水”,哪方面都不精不深。近些年,一想到我已经超过四十岁了,不像男同胞四十岁正是“鲜花绽放”的年龄,我就很有紧迫感,所以打开一本书便格外慎重。因为一本不适合的书,夺去的不止是时间,还有可能加剧思考的肤浅化。我想我自己是在读书上走过了一些弯路,才导致了今日的难有所成。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20岁就应该明白的道理我到40岁才知道,我现在说出我终于明白的事,希望朋友们以我为“前车之鉴”。

一、读书要有一个长远规划,要有适合自己的书目

读什么书,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有关系。现在我们都在吃教书这碗饭,为了让这碗饭更好吃些,读些教育方面的书是必要的,特别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和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经典。阅读教育经典,就是直接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请他们走进我们的心灵。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这些“有用”的书,还可来点非功利的“没用”的阅读,如文史哲等方面的书。读书既要专也要杂,专可深,杂可广,让我们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更饱满充盈些。

克服随意性的毛病,有计划地阅读,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专著。最好具备一种能力,就是能够迅速地找到本专业最好的和最有用的一批图书,并能在一

定程度上跟踪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诀窍是,寻找本专业最优秀的人,看他们读过什么书,正在读什么书,经常谈论的是哪些书,哪些名字,留意你喜欢的书后面附录的参考书籍,据此列出适合自己的书目。

当然,“再好的书目,都只是睡美人,需要吻醒。要知道,在睡美人的周围,荆棘丛中死掉了许多匆匆赶来的王子。因为他们是在不适合的时间,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以不适合的方式接近睡美人的。”(铁皮鼓的话)

归根到底,还不是书目引领你,而是好书引领你,从一本好书徜徉到另一本好书,沉醉不知归路„„

二、专题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式

围绕一个专题,搜集相关重要书籍,攻克之。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攻克下来,你会读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深入,在不知不觉间,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因为各个主题往往相关相联,相互启发。而在这种时候,选择书籍将变得更为容易。

例如,心中的疑难问题可以算是一个专题,有段时间我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当一名语文教师等问题,就阅读了刘彭芝的《人生为一大事来》,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常作印的《不做庸师》,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王崧舟《诗意语文》,以及钱梦龙、魏书生、程红兵等人的书,去构建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花园。

自己做的课题也可以是一个专题,我自从去年开始做“运用博客进行一主三自活动式写作”这个课题后,就阅读了薛涌的《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精英教育》,魏智渊的《语文课》、王开东的《深度语文》、美国的中学课本《美国语文》等书籍。

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我经常与女儿交流读书问题,本想教训她或成为她的榜样,但后来反被她教训。她说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多,思考不够,写得太少”,我倒吸一口凉气,真是不给老妈留一点情面,弄得我灰头土脸,下不了台,可我又不能不承认确实是一针见血。所以现在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大逆转,我每写一点小东西,都要发去给她过目,让她督促我写。

其实写点东西也不难,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我每个学期开学前,都必翻翻的书,而且每次都会有收获。如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作者谈到了他的感想:“读到苏霍姆林斯基朴素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感慨不已:没有令人敬畏的“理论框

架”,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术语,通篇只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也可以写呀!于是,我也试着以日记的形式写我的教育手记了。”我深深感叹:名师原来是这样炼成的,只要愿意,完全可为啊!写些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就会知道自己缺什么而应该看些什么书了。

书籍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撼,滋养人的灵魂。美国诗人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阅读能让我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也许我的地位很普通,工作很平凡,收入不太多,但精神不能贫乏,要从容身的狭小世界通达壮丽的精神宇宙,活出生命的尊严。

我们一中有很好的读书氛围,有不少老师都很善于读书,大家会一起交流自己正在读的好书,也会相约一起在网上购书,我常被这样的人文环境所感染,与大家同行,我获益良多。

谢谢你们!

什么能使教育工作永葆活力:阅读最给力!

各位领导、兄弟姐妹们,大家下午好:

26号下午,新入编的老师一个个亮丽登场,带着朝气,带着活力,带着对教育的激情,当着十足的干劲和信心,就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热情的来到了我们四中这个大集体,我在欣赏羡慕的同时,不由得想起自己的20几岁,啊,已经那么遥远了,就这么快四十了,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号: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要想不这么早的趴在沙滩上,只有奋力向前闯!这力量从哪里来,从向身边的同仁中学习得来,从新来的弟弟妹妹学习中得来,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向书本学习:因此,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什么能使工作永葆活力——阅读最给力!假期里翻看了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课》《我的教育苦旅》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于丹《论语》感悟《仰望教育的星空》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丁如许的《给班主任的建议》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国画鉴赏》《古石鉴赏与收集》等书籍,我读书杂而浅,准确的说,那是翻书,今后我会慢慢沉下心,找最有价值的去细读。这其中,很多书籍都是从我向的阅览室借的,这点我特别感谢我校领导,能让我们不花银子就能读到这么多好书,赚大了。每次宋校长一发校信通说阅览室又购进一部分新书,请去借阅,我就异常的兴奋,赶紧去借阅。看到借来的书放到床头,一种无上的满足,人言人类是一种贪婪的动物,对事物和财富有一种天然的与生俱来的占有欲,显然,贪婪这并不是对人类的褒奖,但我认为唯有一种贪婪最值得夸耀,那就是对书籍的渴求。

言归正传

1、阅读能使课堂常有源头活水

现在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老师如果不读点书,依靠教参那点可怜的知识完全达不到孩子们的要求,捉襟见肘,寒酸的知识会让学生耻笑,对自己的敬意也会大打折扣。相反,则会赢得孩子们信服。上学期系统复习李白杜甫的诗作,课堂中提到:李白杜甫是唐诗星空中的双子星座,又如两根大柱撑起了唐朝的诗歌殿堂,没有了这两根柱子,唐朝的诗歌殿堂就轰然倒塌。学生突然发问,老师,人们总爱将李白杜甫相提并论,两人同生在唐朝,为何李白总那么潇洒,杜甫那么悲苦?我的天,这个问题确实大,其根本是研究两位大诗人的风格为何不同?这在大学里也得整两个专题吧!教参上没呀,学生也讨论不出来啊!幸好,亏得读过看过一些,李白杜甫的身世经历,考虑到初中阶段让学生简短浅显的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及时给学生解释,之所以形成李白杜甫不同的诗歌风格,一个沉郁顿挫一个雄奇飘逸,跟他们的出生时代和家世经历有很大关系,李白出生在盛唐,走的是上坡路,仰望的是无尽的青天和翱翔的雄鹰,充满了自信和狂放,杜甫走的下坡路,看到的是“城春草木深的破败”,经历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贫困,浸满了血泪和痛苦。再说李白家境富足,25岁仗剑远游,其父肯定给足了盘缠,也不用高考凭诗名和道士吴筠的举荐来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天子身边,相当顺达,就算被逐出长安唐玄宗也是赐金放还,李白云游四方兜里从不缺银行卡,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源自于他的富足,源于煌煌盛唐气象。而杜甫一生仕途困厄,贫病交加,自然形成了他现实主义的诗风。在解答学生这个疑惑的时候,我看得到看见学生眼里的闪耀的满足的光彩和喜悦,通过补充相信学生对李白杜甫的诗也肯定加深了理解。感谢阅读,是阅读让我的课堂有了生机从容的解答学生的疑问。

2、阅读让班级工作多了新方法

三四年级是中学生叛逆最严重的时候,每个班里都有几个问题学生,站没站相,坐没坐姿,迟到的总是他,不交作业的总是他,上课没劲下课亢奋。我们往往看这样的学生头也不是身也不是腿也不是脚也不是,反正浑身都毛病,你为什么不交作业,为什么不注意听,为什么迟到早退,为什么头发理不到位?处处时时都想教育他,口中经常念念有词,就像武侠中小拳师们勾拳直拳左脚踢右脚踹围着对手团团转,时时点打,刻刻敲击,殊不知,这无疑是帮助学生练成金钟罩铁布衫,学生的逆反心理会促进他功力的形成。一旦练成,那他可是百毒不浸,你真想扭转他,真是难上加难,况且很多学生在她妈妈哪儿基本上都练得差不多了。在班主任管理方法一书中提到:对这样的学生教育应该像打太极,不要时时发力,先站个桩、温眼看看他,再云个掌,亮个翅,让他们越瞅越高深莫测,老班是有一定的招数的,只不过不轻易出手。这样造势,他会觉得时时不可造次。直到你瞅准时机,不发力则已,一发力就中要害,坏习惯让他立马改掉,并且心服口服。因此对于毛病多的学生,不要时时去打击教育他,找准时机。感谢阅读,让我的管理有了新方法。

3、阅读让学习多了快乐和活力

笑一笑,十年少,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工作会青春永驻,活力四射。压抑逆反的心态下工作会度日如年。学习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可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不愿上学,甚至儿歌都有了改编版,“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一拉绳我就跑,我要把

学校炸飞了!”虽然夸张但是的确反映了当今素质教育喊震天响,应试教育抓的结结实实的现状下孩子的无奈,为什么如此仇恨学校,就是因为他们感觉到枯燥,不快乐。中小学为了分数让孩子过量的做题,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学生感受不到大量新鲜的知识,了解不到新鲜的事情。孩子苦不堪言,我们也倍受煎熬,九年义务教育应该是为孩子一生打的色培养学生生存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时候,但是我们却以帮助他们考高分为借口过早的打消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师生想看两无奈,压抑苦闷生生的扼杀了师生的活力?能不能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影响考高分,又能使学生学的快乐?

阅读,也只有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的思维,好比是整理的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好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阅读,他内心因此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广泛的课外阅读,形成了学生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学生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因为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力,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有千千万万个接触点。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一旦这些课外的接触点与教科书中得知识对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就如同看图画书一样浅显容易。学生学会了阅读,乐在阅读,又极大的促进了学习,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题海中探出头来,让他透透气呢。很多语文老师都有同感,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教室最安静,孩子最投入,下课还不愿离开,孩子的精神最自由最愉快。孩子阅读看似费时大浪费时间,殊不知阅读时正是学生深翻他思维的土壤的时候,一旦必修的知识点作为种子落在上面的时候,他就会长的风快!比那些没经过阅读的,板结的土地不知道要快上多少倍!所以制度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快乐的阅读空间。在快乐中享受知识的润泽,用阅读深犁过的头脑轻轻松松接受新知识,学生高兴了,师生关系自然融洽,快乐多多,学生把每天到校学习当成是一种享受,师生的相处是在共赴幸福的知识探索之旅,这样的工作只能产生一个“可怕”的后果,那就是活到80仍像18!

我们都知道,姜太公80岁才参加正式工作,一上岗就得到了文王用人单位的认可,一工作仍保持着20几岁小伙子的精力和激情。为什么能这样,就是因为姜太公80岁以前只做两件事情,一件是阅读,一件是锻炼身体。

兄弟姐妹们:生命机体的成长也许会催发我们脸上的皱纹,但读书会让你变得睿智、豁达、优雅、健朗和美丽,静下心来,与书为邻,以书为友,饮食珍贵的文字,使心灵得到犒劳,使人生改变气象,是教育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让我们一起向阅读出发吧!

第3篇:读书分享

这一年,我们读过的那些好书

这是LL第一次发表这样的读书帖子,LL在这里将一年来看的一些书和大家分享,LL作为土生土长的工科男,看的书并不多,文笔也不好,但是每一本书都读的很认真,对书的要求也很高,读过的也大多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希望大家能喜欢,不喜勿喷奥。

1 《一生》

一生要怎么过,一生又是怎么过来的,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真正的终身大事。莫泊桑的《一生》讲的是主人公雅娜可悲的一生,不幸的一生,跟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比起来,我想雅娜真的很无辜,毕竟包法利的悲剧有几分自作自受,而雅娜想要的,不过是一个钟情的丈夫,一种相亲相爱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可是她却没有得到,呵呵,不过,小说的最后,也就是晚年的她,还是可以从孙女那找到一丝丝幸福的希冀。个人很喜欢最后那句话“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差”。 2 《偷影子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翻到了这本书,当时被它的封面给吸引了,书的封面是一个小男孩在轻吻他的影子,好奇之下于是借来了。因为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法国作家Marc Levy,他的文笔细腻温暖,感情深沉,让我为之震撼。那句台词“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着你”一段童年爱情,到多年之后的重逢,还有亲情,友情,爱情、、、

3 《穆斯林的葬礼》

早就听说这是一本奇书,读完之后才深深感到。多少次为书中的情节感动的一塌糊涂,爱情与信仰被体现的淋漓尽致,韩子奇与梁冰玉,韩新月与楚雁潮,两代人的爱情,都以悲剧终结,悲剧的不完美却铸就了内心的完美,个人很喜欢韩新月,她心灵纯洁,善良,明净,当然楚雁潮也是我们男人的典范,富有事业心,责任心,尤其他跟新月的爱情,催人泪下。全书的语言也是非常的优美,很有诗意,是值得大家共同鉴赏的一本好书。

4 《活着》

很少能够一口气把整本小说看完的,而《活着》是第一次,印象中是那次回家的路途上读完了,我想这也好,免得一次复一次的受折磨,不得不说,余华写的这本书很残忍,当主人公福贵的亲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只也叫福贵的老黄牛为伴的时候,我想你一定会骂作者太冷酷。这个故事让我不禁有些战栗,思考活着的意义,体会福贵在遭遇所有悲伤和苦难后,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好好热爱生活,不再抱怨。

5 《人生》

提到路遥,第一反应我想一定会是他的著作《平凡的世界》(PS:此书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当然,《人生》作为他的成名作,也曾经轰动一时,记得马云曾说过“《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值得青年人一读,小说大概讲的是:青年时代的主人公高家林一波三折的遭遇,从回到土地到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高家林的事业,感情处处都是矛盾,处处是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对人生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更透彻的认识、更明确的方向。人生的未知性,人生的无数选择,人生的理想与现实,我想只有经历了,才能懂。

6 《许三观卖血记》

当一个人以卖血为生的时候,可知生活是多么的苦难,是的,这本书就是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开始只是家里有紧急用钱的时候,他才去卖一次血,可越往后他卖血越频繁,尤其是最后不是他亲生的儿子一乐得病的时候,他一路卖血卖到上海的医院,这体现了一个男人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担当。同为余华的小说,这本书并没有《活着》那么绝望,至少晚年的许三观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三个儿子也已成才结婚生子,他不再靠卖血维持生计了,可是当他想去卖血以享受一顿炒猪肝的时候,医生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可对于他来说卖血已成为他度过生活难关的唯一办法,无法卖血让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他坐着,哭了。

7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看完了许三观,来看看许家的许茂吧。这本书曾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推荐女性读读,这本书写了许茂老汉和他的9个女儿(木有生儿子哈),取材于四川偏僻山村葫芦坝,农民伯伯许茂老汉曾经是土

改积极分子,可长期的左思想使得他变得自私冷酷无情。四女儿是全书的悲剧,遭受的苦难最深,感情负荷最重的一个人物,当然主要还是嫁给了一个魔鬼般的男人,不仅离婚前给她的心灵身体以深深折磨,离婚后还处处陷害她。除此之外,小说对三姑娘的泼辣、七姑娘的庸俗、九姑娘的纯真,都描写的很逼真。这本书还描写了四川农村的风光和文革期间的各种思潮,小说夹叙夹议,可读性很强。

8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第一次翻开白落梅的书,就被她的文字给深深吸引,她的文字写的很美,翻着她的书,凉如水的夜,心里也慢慢暖了起来,这两本书,前者写的是林徽因,后者写张爱玲,两个都是民国时期的才女。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的林徽因,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建筑方面造诣也颇深,比如人们英雄纪念碑,她就是设计人之一,而张爱玲,比较喜欢她的《倾城之恋》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写累了,后续继续更ing

9 《追风筝的人》

10 《复活》

11 《牛虻》

12 《第七天》

13 《茶花女》

14 《麦田里的守望者》

15 《黄金时代》

16 《内在的从容》《风中的纸屑》《善良丰富高贵》《人与永恒》《各自的朝圣路》

第4篇:围城读书分享

《围城》读书分享

今天我与大家一起分享钱锺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

钱锺书先生于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字默存,号槐聚,清华大学毕业,于1935年与杨绛女士结为连理后一起去英国牛津留学。学有所成后到法国,在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被聘成为清华大学教授。

前不久,杨绛先生,一位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于北京逝世,顷刻间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哀悼。很多人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媒体中缅怀这位德才兼备的老人也包括我自己。一直就很欣赏杨绛先生和钱锺书老人的品行和才学,之前读过他们的知名作品《我们仨》和《围城》,感触颇多。先生的逝去,让我在缅怀这位钱锺书老人口中“最贤的妻和最才的女”的同时,又拿出了这部经典的著作--《围城》。

对于《围城》最初的印象,是多年前一艘大轮船甲板上年轻的陈道明饰演的男主角的脸。而后知道的《围城》是道听途说里一本关于婚姻的小说,出自书中“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佳句不觉烂熟于耳。初读《围城》,先读了钱锺书先生写的简扼的《序》,短短的篇幅,一代文学名人的谦逊和朴实已然跃然纸上。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部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锺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锺书才能当之无愧。”

《围城》主要讲述的是留学归来的青年方鸿渐与三个女子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三个女子分别是很爱他他却竭力摆脱的,他很爱却最终没能在一起的,他不很爱却最终与之结合的。这三段纠葛包罗婚恋百态,尽现情场恩怨,预见并描述了情感道路上可能遭遇的种种可能。 比起说《围城》是一部婚恋的教科书,我更赞同称它是一部婚恋的警示录。书中没有指示你去那样做会更好,而是警示你若这样做会更糟。至于如何避免更糟的方法,就要看你在随着作者嬉笑怒骂会心一乐的同时,能否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蕴藏的人生哲理。 其次,《围城》能够提升你的语言构造能力。文学界对钱钟书的评价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而并没有冠之以语言学家的名号。虽然他并不致力于研究语言,但对语言的应用可谓登峰造极。语言应用之妙有两个极端,一是出神入化的美,二是尖酸刻薄的损。一本《围城》也是一本妙语警句集:登峰造极的修辞比喻,一语中的精辟道理,像是繁枝茂叶中悬挂着的奇珍异果,单是欣赏就能够开拓眼界,消化掉更是能产生出创造的能量来。 第三,它能够拓宽你的知识面。钱钟书学识之广博是举世公认的,因而在他的作品里,这儿旁征那儿博引,这儿英文那儿法文的状况,都是司空见惯的。这些在《围城》里就可见一斑。 最难得的是书中的奇思妙语,如同一条条顽皮的真理,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能陷入沉思。“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劳,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做媒人和做母亲是女人的两个基本欲望。”这些语言如此形象浅显,却又不失为放之四海皆准之的真理。难怪夸赞《围城》的措辞有很多,却很少有称之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的,因为它的主旨和精神,并不是专属于某个时代,而是贯通古今、横亘中外的。

《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风格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从最开始叙述的主体“情感纠纷与家庭纠纷”上引出主题——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作者而后在穿插描述的人际经营和事业经营中将这一主题升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一般和爱情有关的故事,内容不外乎:潇洒正直的他和美丽善良的她,历经坎坷,最终在一起“过起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摘自于无数童话故事的结尾)”。但是《围城》讲述的却是:并不潇洒正直的他,和也非美丽善良的她,没有经历太多坎坷,稀里糊涂地结合后,过起了不幸福也不快乐的日子——不管人们结婚前曾怀揣着多少绚丽的梦想、做过多少缜密的部署,最终却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大多数属于钱老先生讲述这一种。 穿过外围的爱情主题,探索《围城》的更深处:钱锺书在序里讲“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正因如此,在这世上读不尽的小说中,《围城》作为一本为世界文人所推崇,被译为多国语言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不可不读的。

这本书到此并未结束,而是继续走进杨绛先生的注释里。进去了解文中的方鸿渐并非钱锺书先生的自画像,而文中每个人物皆是女娲参照生活捏出的泥人,小说中的故事也是取材自生活,让人感慨不已。 但钱锺钟书与夫人杨绛感情上情投意合、事业上相辅相成,算得上是名人界中的头号夫妻楷模,可他何以悟出“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样极度深刻却又尽现沧桑的道理?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或者想对钱锺书本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那么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围城》中钱钟锺书的前记、序和杨绛先生的附录也许能给你你想要的答案。

第5篇:《围城》读书分享

《围城》读书心得 -------王智源

我与大家分享的书籍是钱钟书的《围城》;这部作品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还是在大学的时候,书是在路边摊上随手买的;第二遍,是在这个寒假,书是特地去新华书店买的;之所以要在寒假里认真的读第二遍,一个原因是今天我要站在这里,另一个原因出自同事说过的一个笑话:

“在读高中时的一节语文课,讲文言文,课文是红楼梦里的一个片段,然后老师就问在座了学生,哪位同学读过《红楼梦》,全班只有一个男同学举了手,然后老师就问这学生,“你什么时候读的,读了多少”?学生回答道:小学的时候读的,都读完了;老师惊奇不已,于是接着问:你读懂了吗?学生回答说:读懂了,书不厚,而且我记得每页都还有插图”;原来这学生读的是卡通版的小学生读物呀!然而我又想起我第一次所读的《围城》好像是中学生读本,会不会跟原著不一样呢,于是就去新华书店又买了一本,读了这第二遍;并且读之前还看完了根据本书编导的电视剧。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趣、也是含意最丰富的一部小说,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那么《围城》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

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

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鸿渐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文纨嫁给了诗人曹元朗,而赵辛楣也明白方并非自己的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我们可以从很多个方面去品位《围城》,但是不管从哪个方面去品位都会觉得非常有意思的;而我觉得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小说中描写的“爱情”;主人翁方鸿渐先后经历了四个女人,分别是鲍小姐,

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这四个女性可以说是综合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特点;其中方鸿渐最倾心的是唐晓芙,我想应该也是作者所偏爱的女孩,不然怎么会把她描写的这么好呢,书中是这样描写唐晓芙的:方鸿渐初见唐晓芙时: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然而方鸿渐与唐晓芙最终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娶了各方面都比较一般的孙柔嘉,这其中的缘由,我想只有亲自去品读才能够体会到,所以,推荐大家去读这部作品,真的是很好的一本书。

这部作品,取名为《围城》,那么什么是围城,书的封页上写有这样一段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于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细细品位这段话,真的是很有感触,这段话真是对人生的深刻揭示;想想我们自己,对于职业而言,我们都是围城里的人,由于我们的职业现状,工作琐事多,时间长,付出多,回报低,工作久了又有职业怠倦;结婚了的顾不了家庭,没结婚的又没时间或者说没条件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某些时候是否想着要逃出去呢;但是再想想,逃出去又能怎么样呢,无非弃了这座城又进另一个围城罢了;对于爱情而言,我们这里既有围城里的人又有围城外的人,暂且不去说围城里的人是否想要逃出来,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围城外的青年人应该很想进城的。然而围城又何止是职

业和婚姻呢?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的“围城”呢!那思想的“围城”才是最难冲破的。

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不也是处于“围城”困境吗?不妨先说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曾经问过我的两个朋友一个同样的问题:假如太阳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呢?他们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个骂我天真烂漫、愚昧无知;而另一个则不以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会变成一大锅鱼汤啦。”我俩听后不禁捧腹大笑。大笑过后,我却在沉思,会有多少人给我类似的答案呢?

第二个故事:有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分别给在校的大学生和一群小朋友看一个画在纸上的圆圈。在校大学生们的回答几乎一致,“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没什么特别”;而一群小朋友的答案却是无奇不有,答案有很多,就只是没有一个回答说只是一

个普通的圆圈而已。

上述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年纪越大,学识越渊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是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来的,都被标准的答案所套住,如果人类真的被这样的模式套住的话,那么就不会再有“夸父逐日,女娲造人”这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因为它们给予人类的都是荒唐。

我们作为老师,更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处在“围城”困境,我们要冲出围城,开放自己的教学思维,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只会读书,只会做题的机器,我们的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和改变社会的能力;我看到了我们的努力,我们付出的实践,比如我们开展了社团,十个一,远足等等活动,这些都是我们所付出的行动,我想只要我们坚持用心做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越来越优秀,学校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仅是故事。

第6篇:读书心得分享

《重遇未知的自己---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读后心得

张德芬,1962年生于台湾,台大企管系毕业,在美国UCLA取得MBA学位。2002年开始,辞去国际知名公司高薪工作,专心研修瑜伽以及新时代的各类心灵课程。自1994年开始定居北京,取得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照。著有身心灵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和《重遇未知的自己》,同时翻译有德国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尔的作品《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和加拿大知见心理学领袖 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礼物》。

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描绘揭示出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被冠为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书作家,深受人们欢迎,很多人因为阅读德芬的书,有了生活的态度的积极转变。

五年多来,学习了各种不同的心灵成长以及心理治疗方法,并且博览中英文有关著作,透过时时刻刻活在当下以及观察自己的修炼,得到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体悟。取得了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照。现在最关心的是"人类意识的进化与提升",为地球美好的未来贡献一己之力。

2007年6月在台湾出版第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名列台湾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读者反应热烈,成为畅销作家。

曾当过风光的台视新闻主播,又到美国深造,担任某知名公司营销经理,却以忧郁症收场,最终,张德芬搬到北京郊区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四年的村妇生活,所有的外在光芒淡去,内心却感觉在充电。感觉把自己拉到最低,没有企图心。”2002年,全家搬回北京,从那个时候,她决定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1]生命的困顿转折,在张德芬看来更是建立内在力量的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张德芬说,心想事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人生是我们相信而来的。你相信你会变成什么样子你就会变成什么样子,真心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

对于如何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

而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对于张德芬来说就是一个总的回顾。回顾这四年来发生的点点滴滴。《重遇未知的自己---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记载了张德芬这四年来的人生轨迹。这本书一共六个章节,分别是

快乐是一种选择----你的心态决定你的幸福等级

找出我是谁----唤醒被催眠的幸福

好好爱自己了吗------学会听懂身体的呐喊

幸福的门一直是敞开的-----让心头的能量自然的流动

拥抱生活中的阴影----活出一个你不知道的状态

最美妙的人生------你完全可以让家人更幸福

之所以把这本书的章程告诉大家也是让各位能够了解这本书其实主要是针对我们在生活中,在家庭中,在工作中,以及在学习中等等所总结出的一系列调节方法。目的就是让我们每一个知道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在热爱生命中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热爱生命的不完美。

《重遇未知的自己》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让我们看到了内心中那个未知的自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让我们明白了该如何去面对生活、接受生活并且感受生活。

首先面对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欣然接受生活。正如她所说生活应该都是美好的,只是生活当中个一些情景让我们失望、痛苦。所以我们必须分清生活和生活情境。那就负责任的从当下开始,向生活鞠个躬,接纳它,快乐的生活。而要想快乐那就要用喜悦的情绪来消融负面情绪的光。她说,快乐是表面的,而喜悦是发自内心的。我很赞同。要想从内而外的喜悦。就要修炼我们的内在,“把光明带到黑暗是一种方法,但将黑暗带到光明是真正有效的作为”。真好,看到这样具有辩证的语言,让我顿时明白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你怎样去对待。所以,“如果你每一个当下都活的平安、喜悦,

你就会热爱你所做的每件事。如果你热爱你所做的事,那么你一定会成功。成功就会为你带来你想要的那些外在东西,但是,这是由内而外产生的,所以它带来的喜悦就能持久不衰。而你周围的人也会被你的正向能量感染,从而不知不觉的给你带来各式各样的助缘和善意,你想不快乐都不行

这本书开头介绍了张德芬老师从一个普通人到一个灵修大师的简单过程,说明了这本书的来历,总结起来大概就是,前几本都是参考了诸多书籍成书,这本是集合自己的想法成书。看完这样的介绍,我有些担心,担心张德芬老师的水平不如她参考的那些大师。当时我看了几篇之后,我开始喜欢上这本书,如若不是因为时间太晚,真希望一直读下去能够把它一次读完,甚至早晨醒来第一个想法还是想继续看看下面的内容。

书中说,你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你值得别人怎么对待你。

书中说,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首先问自己,我能够接受他吗。当然,回答是no。但是如果问自己,你能够接受它的存在吗。回答应该就是yes了。毕竟我们不能否认或者抹杀一个客观的存在。所以,当你承认它的存在时,说明你已经开始臣服于事实,而不是排斥它了。这样才能接纳它,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

我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对自己变得不信任,隐藏自己的想法,相信别人比自己好。所以这一年过的很辛苦,却好像没什么进步和收获。我对自己的不信任,自卑,怀疑,就导致了工作伙伴对我的不信任和怀疑。隐藏自己的想法,就导致别人常常无法理解我的行为。互相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就造成了工作矛盾上的升级,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暗潮涌动,可能有些人已经在想你怎么还不离开了。

有时候做一件事,我不是在问自己,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做,这样做为了什么。而是问自己,你觉得领导是怎么想的,同事会怎么做,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当我已经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想法时,我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了。我说出来的话,做出来事就像空中楼阁,没有实质的基础作为支持,因为我总是在描述别人的东西。

面对周围美好的事物,同事们的欢笑,我也开始讨厌和嫉妒,为什么开心喜悦的不是我?为什么被批评的总是我?开始排斥这个生存环境的我,也开始被生存环境所排斥。孤独寂寞冷就是当时的生存状态。

所以,从现在开始告诉自己,不管别人怎么看,首先尊重自己的想法,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开放的接受事物的存在和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相信明年2015年将会是美好的进步的一年。

在我开始有这种想法的几天,我生活的非常开心,生活变得有规律,也不会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反而自己内心去催着自己去学习去工作。我骨子里的心高气傲、以自我为中心旳狭窄视角,都是我忽视或是不愿意看到的。透过一些痛苦的情境和经验,老天会强迫你去面对这些你不想看到的东西。如果你还是逃避,你只会更加痛苦。所以我相信,世界上每一个真实的内心都是美好而优秀的。

所以,痛苦不是惩罚,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在生命过程中,如果没有痛苦,就没有进步与欢乐,同样生活也就没有了意义。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种幸运,重遇未知的自己就是一种幸福了。恰好,本书讲的就是有关幸福。因为幸福,读懂未来的自己也是一种顺理成章了。那些生命中的不完美,即如阶梯,只为让你到达幸福的更上一层楼。

在书中,作者张德芬无论是讲到“快乐是一种选择”,还是讲到“唤醒被催眠的幸福,找出‘我是谁’”;无论是讲到“幸福的门一直是敞开的”,还是讲到“活出一个你不知道的状态,拥抱生活中的阴影”;抑或甚至有关“你完全可以让家人更幸福的最美妙的人生”;其实只为教会你,读懂现在的自己、认识未来的自己,只为告诉你幸福仅仅是一种简单,你不要把它搞复杂了;走出心中的牢笼,即是一种解脱。

此时,也许你不知道,幸福早已在你走出时,就在“巴士”上等着你。也许,我们都是“巴士上的小丑”,但别人身上的美好,其实我们都是拥有的,而幸福的门,也一直都是敞开的。进了这扇门,才知晓——哦,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在读此书时,我还常常流连于文中每小节后那一段短短的“德芬的话”。这每段寥寥几十个字,使我意识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这也让我想起了《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想起了孙犁的《芸斋小说》中的“芸斋主人曰”。文不在长,但说得都是经验之谈,只为了让后辈如我等少走些弯路。这便显得更为难得了。

书读完了,念念不忘的还有书内的那些插图。

在初冬的深夜,临睡前读几页,真是一种温暖。一天的忙碌忧郁也都已放下,心底深处因为书中几行文字、几幅插图,也变得无比纯净。一觉醒来,又将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如作者所说:当紧缩在苞芽中,终究比绽放更痛苦时,时机就成熟了。我们都希望生命是平稳顺遂的,然而,就正是在人生的风浪颠簸中,我们才能重新定义自己,并且选择是要紧缩在花苞中,用安全模式运作我们的人生,还是愿意破茧而出,享受绽放之后的美丽!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如果今后有心情郁闷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本书哦,因为它会让你的心渐渐的平静下来,并且还会提供给你值得参考的温馨帮助。谢谢

上一篇:加强工作纪律的要求下一篇:产品岗位职责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