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说课稿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范仲淹的故事说课稿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1.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二单元的第5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2.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课内容与上单元内容(公民的政治生活)在生活逻辑上有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要求,这是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4.同时又为下一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作了准备。

因此说,本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生活中,对学生正确认识、及处理与政府关系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内容,立足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

2.知道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具体要求。

3.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4.明确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2.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就有关政府依法行政的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会辩证地认识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现实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法治观念。

2.了解相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我国政府推进依法行政、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依法行政及其意义

2.政府如何依法行政

教学难点:

1.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2.正确对待现实中有关依法行政的问题,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学情分析:

1.学生思想活跃,关心时政,关注热点,适当引导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2.基于学生知识经验以及心理基础的特点,学生对政府依法行政问题认识易出现偏颇。

3.高中生直接目标很明确——高考,教学中渗透题例教学、方法技巧教学很是必要。

4.课程标准强调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综合运用情景体验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对生活实例及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在体验、思考、合作、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升华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收集政府便民、利民,依法行政的具体事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党政先进模范人物及其感人事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社会。

2.分组(每小组6-8人),便于学生交流合作。

整体思路:①情景展示,激疑思;②情景分析,明事理(突出重点);③合作交流,同进步(突破难点);④探究创新,提能力;⑤体验感悟,增情感;⑥知识建构;⑦调查研究,学而用(课外作业)。

情景展示,激疑思

材料一:上海“钓鱼式执法事件”始末

材料二:女企业家唐福珍抗拒暴力拆迁

材料三:漫画“一言堂”;材料“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

情景分析,明事理

【探究一】你对材料一、二的事例有何看法?

【探究二】什么是依法行政?政府依法行政有何意义?

【探究三】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合作交流,同进步

走出误区,突破难点(具体内容略,见课件)

(一)比一比:区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二)辨一辨:准确理解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阅读P44虚线框完成下题)。

(三)明一明:1.立法机关。2.民主(阅读P44-45,思考)。

探究创新,提能力

【创新题例】(略,见课件)

体验感悟,增情感

【视频】2010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剪辑

聆听政府的声音——温总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知识建构

基于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教材,梳理、思考、讨论并合作将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体系。

图见多媒体课件。

调查研究,学而用

课外作业:

围绕“政府权力行使”问题进行调查,了解我市(县区、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反思

其一,立足生活,贴近实际,知识支撑,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其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兴趣激发,思维调动,提升效益。

其三,方向引导,成长学生,积极实践,学以为用,生命常青(喻政治课教学)。

其四,树立全新观念,积极参与教改,掌握先进技术,为我教学服务。

其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发展、完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乔平和

第2篇:《范仲淹的故事》说课稿

高闸中学小学 张立琴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方面的要求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4)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范仲淹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如今的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

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整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1)诵读古诗,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3)依据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其品质。

四、说学法

这节课我积极倡导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诵读古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之前,首先全班齐诵范仲淹的诗词,分别是《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学才华,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复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令人感动的句子。 第二步全班交流阅读感受。

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如果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这一句,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如果学生说到“划粥割齑”这个成语,就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理解,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当食品变质时,对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会有何感想,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此时范仲淹又会怎么说。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第三步学习

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

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最后理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采用交流汇报资料的方式,了解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教师总结谈话,以《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谢谢大家!

第3篇:《范仲淹的故事》2012说课稿

《范仲淹的故事》第二课时说课稿

东兴市马路镇中心小学——李 潭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让同学们能理解他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品读关于范仲淹的名言名句,学习他“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德。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1)分享收集资料,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谈自己的理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之前,首先全班先谈谈自己的理想,再让生猜猜范仲淹的理想,生想了解范仲淹理想而去深入学习课文,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他的启发,让生明白要刻苦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让学生复习生字,还复习一个问题,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对比读并引导生在对比中明白哪句话更体现范仲淹刻苦学习?

第二步全班分四小组讨论,最后交流一下四个小故事中分别有哪些句子能体现范仲淹刻苦学习的?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小组汇报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只身”“废寝忘食”等突出范仲淹的刻苦学习,我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这么艰难,但是最后他还是能坚持刻苦学习,有感情朗读重点语句,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第二组的汇报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我播放了“划粥割齑”的相关视频,让生更明白故事的经过,生再结合课文寻找重点语句、词语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第三小组汇报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但食品已变质,范仲淹却一口也没吃,第三次体会范仲淹的刻苦学习。

第四小组汇报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生找出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他的刻苦,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升华本课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范仲淹为什么要这么刻苦学习吗?引导学生说出范仲淹之所以这么刻苦学习是因为他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他无论如何也坚持刻苦学习,他的理想实现后他提出并实施兴国利民的措施、施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范仲淹有了理想,他的理想为什么会实现?那同学们在上课前也谈过自己的理想,学习完这篇课文,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该怎么做才能使理想变成现实呢?请同学们谈谈并写写。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16 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苦读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六、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

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第4篇:《范仲淹的故事》试课稿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人生,接着学习十六课(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请大家齐读课题。

1、首先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请同学们快速的拿出本和笔,听写词语:稀粥 凌晨

佳肴

废寝忘食

(指导范写寝) (对照大屏幕,把错的改写两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1)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

2)知道了范仲淹写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

3)你还知道了课文写了有关范仲淹刻苦学习的四件事(只身求学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读书

)板书事件

二、新授

上节课我们已经重点了解了范仲淹只身求学的感人故事,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其他的三件事,去寻找感动,请同学们看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范仲淹让你感动的言行,从中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呢?自读批注,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6分钟后全班分享,刚才看看到同学们学的特别认真,现在就让我们分享一下吧!

1)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通过“极其、只”等词感受到了范仲淹的生活十分艰苦。)

2)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记名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这句话让你想到了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故事,感受到了范仲淹读书刻苦)

3)范仲淹和朋友的对话,感受到了范仲淹谢绝佳肴并不是他清高,而是他生活俭朴。带着这种体会分角色朗读一下人物的对话。 4)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非常淡定,刻苦读书,不收外界影响。) 讨论交流:

2、同学们,范仲淹如此刻苦读书,其实是源于他从小立下的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的远大志向,请齐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你有什么感受:无论是当个好大夫还是当个好宰相,他都是为国为民。) 结合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感人故事和他远大的志向,谈一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范仲淹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个爱国爱民的人。)

所以后人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赞颂他,那就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你想对范仲淹说些什么呢?

四、总结学法

回顾课文,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以天下为己任,爱国爱民的伟大形象,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呢?

(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同学们,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要学会运用。)

五、主题学习 同学们,让我们再去了解一些有关范仲淹的其他感人故事,认识一位同样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伟大科学家,共同走进主题阅读,请同学们看阅读提示:快速默读《范仲淹教子》和《诺贝尔》,结合具体事例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简单批注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分享。 《范仲淹教子》:便又亲切的说:“孩子,我不是舍不得花钱,我也知道是亲家那边想风光一下,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范家的家风,不能忘记先忧天下的信条啊!”

人物的精神品格:先忧天下的无私精神。 《诺贝尔》:6自然段: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扔不放弃钻研科学,对科学的执着,一心想着为人类做贡献。) 8自然段: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为了科学不顾个人安危的伟大献身精神。) 精神品质:热爱科学

潜心钻研

无私奉献 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都能够准确的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来体会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作业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写写你身边的小伙伴。 16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求学

划粥割齑

刻苦读书 谢绝佳肴

为国为民 闭门读书

第5篇:森林的故事说课稿

情景剧《森林的故事》说课稿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美丽的大自然》中的内容。情景剧《森林的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森林曾经是动物们的乐园。可是,随着人类不断地乱砍乱伐,动物们失去了自己的乐园,他恐慌不安,一群少先队员亲手种下了一棵棵小树苗。当森林再次绿树如茵时,森林又恢复了往日快乐的景象。

歌曲《不得了》表现了动物们失去家园后那种恐慌不安、焦虑无奈的心情。歌曲二四拍、二三拍交替进行,四个乐句,一段体结构。速度是中速、稍快。间奏的引入仿佛描写了动物们慌乱的脚步声。前三个乐句一层一层下行,表现了动物们伤心、无可奈何的样子。结束句突然出现一个四排的长句,并稳稳地落在了(66 50 )上,首尾呼应、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二、教学目标

1、看图讲述故事的情节。

2、用沮丧、无可奈何的心情演唱歌曲《不得了》,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及表现力。

3、用画面、表演、配乐、打击乐等形式表现《森林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为音乐设计画面并用表演、歌舞等形式表现《森林的故事》,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各种打击乐器、森林背景画。

学生:各种动物大树花朵头饰、铁锹、水桶、树苗。

三、教法

1、对象分析: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的身心特点,结合创编故事、画画、表演、配乐、综合各种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2、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体验聆听法、探究发现法、实践模仿法、合作创新法。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的最大思维空间,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

1、创编故事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插图,说一说他们都表现了什么情景。

(2)学生将五幅图的表现内容连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渗透情感教育,用身边的事实教育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环保的重要性,从小树立“爱环境、护环境”的思想。】

2、学唱歌曲《不得了》

(1)学生聆听录音,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情绪。 (2)学生观察歌谱,数一数歌曲有几个乐句,说一说歌曲每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歌曲的情绪表达有什么作用。

(3)学生随伴奏挥拍视唱歌谱,注意四二拍与四三拍的交替运用,以及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4)老师提问:这首歌曲运用了那种旋律创作方法?这种创作手法对歌曲的情绪表达起到什么作用?

(5)学生随伴奏试着填词演唱歌曲,注意间奏。 (6)老师提问: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演唱这首歌曲。 (7)学生随伴奏演唱歌曲,注意用沮丧、伤心的心情来演唱。

3、创编情景剧并表演

故事所在地:森林(可由多位学生扮演高高低低的树木及花朵来表现森林,在教室的墙上挂上森林的画面作为背景。)

故事的主要角色:森林里的动物们(由学生戴着各种小动物的头饰如小刺猬、小熊、小兔、松鼠、大象、长颈鹿等来打扮)、少先队员。

(1)第一场:森林的清晨

背景音乐笛子独奏《苗林的早晨》的引子部分。场景为动物们躺在森林绿绿的草地上安静的睡着。

(2)第二场:森林的狂欢

背景音乐笛子独奏《苗林的早晨》第二部分。场景为动物们在草地上围着圈尽情的唱歌跳舞。

(3)第三场:森林的悲伤 铃鼓、碰钟、响板等打击乐器制造出来紧张、狂躁的音响。场景为动物们看着被砍掉的树木伤心地哭了,边哭边唱着歌曲《不得了》。

(4)第四场:森林的重生

背景音乐为《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歌》场景为森林里来了一群少先队员,边唱歌边种树.动物们看着好高兴。

(5)第五场:森林的狂欢

背景音乐可选择笛子独奏《苗林的早晨》的第二部分。场景为森林又恢复了以往的郁郁葱葱,动物们幸福地跳起舞、唱起歌。

(7)

第6篇:《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

东新小学

曾艺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里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宠儿——鹿。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二、设计理念及做法:

以为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深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读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①“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再现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后文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感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②“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感受狼的无可奈何和猎人的冷酷无情;③“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的命运和整个大自然的命运,从而认识到罗斯福总统决定的严重错误,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讲解,更不需要灌输,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

情感目标: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技能目标: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六、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认识狼和鹿的图片,说几个关于评价它们的词语,来说出他们平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接着告诉同学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他们的认识不一样。从而激起学生想探究的愿望。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狼的图片,问:你认识它吗?它在你的印象中或你听过的童话故事里,它是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狼”。

2、同法揭示“鹿”。

3、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却与我们对他们的认识不一样。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4、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2、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词语,正音。

(三)、再读课文,把握课文具体事例的内容。

1、出示要求,同桌合作完成。

2、同桌之间说说鹿和狼的故事。

3、反馈阅读情况。

(1)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果怎样? (四)、分析故事。

1、过渡语。

2、出示要求,学生自读并思考。

3、全班交流:

(!)罗斯福错在哪里?为什么?(结合回答板书。)

(2)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a、指名回答。

b、请你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c、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人们为什么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样?

d、整个生物界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的因素,你能用其他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关系吗?

(五)、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回忆学习过程。

2、说明这就是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好处。

(六)、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的感受,请你来说一说。

2、给罗斯福写一封信,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挽救大森林,恢复昔日的美好。

第7篇:《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

杨俊成

一、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第四组课文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本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通过鹿和狼的故事所阐述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懂得在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不能仅仅从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益恶害。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有其明显而清晰的定位—它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增加阅读体验的疆场。因此,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我们应当更加相信学生,充分运用阅读提示,以问题带动全程阅读,以练笔促成读写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水平。

二、学情分析

这篇科普文章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易懂,对六年级

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没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体会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是学好本文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目标

围绕本组教材保护地球生态自然环境这一专题,根据略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正确读写“厄运、锐减、维护、糟蹋、威胁、相悖、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苟延残喘、面目全非、罪魁祸首”等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2)能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提取文本信息,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

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明白罗斯福之所以作出错误决定的原因。

2.教学难点: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五、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狼的图片 。 问:你心目中它是怎样的?(指名说)

2、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不同,但在我们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印象中,狼是凶恶残忍的,很多的成语都说明了这个。大家都知道有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吗?(指名说)——课件出示,齐读

3、那么你们想“引狼入室”?为什么?(指名说)

4、但有一个国家却实行了“引狼入室”的计划(课件出示)。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鹿和狼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鹿和狼的故事 (生齐读两遍)

5、也许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你会对狼有不一样的看法。

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 自由阅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指名说)。

3、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20世纪初

地点: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凯巴伯森林 人物:西奥多·罗斯福、鹿、狼 起因:护鹿、杀狼 经过:狼死 鹿多 结果:狼死、鹿亡、林毁

三、 小组讨论

1、这个故事给我们很深的思考,原本罗斯福总统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鹿,没想到最后却把森林里的所有都毁了。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到底“鹿死谁手”?

2、小组合作讨论,最好能把鹿、狼、人之间的关系用图表现出来。

3、交流反馈:

(1)小组之间将讨论结果投影出来并讲解。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

四、交流写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文章思路清晰,首先是叙述故事,接着分析原因,最后概况道理。

板书:叙述故事——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五、延趣拓展、升华主旨

鹿和狼的故事还发生在很多地方,大家请看:

1、课件出示《森林里的故事》,学生默读。

2、谈谈读完故事的感受。

3、这两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课件出示):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

4、齐读。

上一篇:马英九为什么输这么惨下一篇:公租房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