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砌体常见裂缝分析与鉴别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砌体裂缝在建筑施工行业中是经常遇到的一个质量通病。常见裂缝有4类,它们是斜裂缝(正八字、倒八字等)、竖向裂缝、水平裂缝和不规则裂缝,其中前3类裂缝最常见原因也较复杂,地基问题、温度应力、结构超载等都可能造成这些裂缝。

1 因地基不均匀下沉(或上胀)而产生的裂缝的常见形态特征

1.1 正八字缝与倒八字缝

这两种斜裂缝大多数通过窗口两对角,在紧靠窗口处缝较宽,向两边和上下逐渐缩小;其走向往往是沉降小的一边向沉降较大的一边逐渐向上发展。这两种斜裂缝大部分出现在纵墙上,分布在墙身相对挠曲较大的断面处,在建筑物下部裂缝较多,上部较少。

1.2 斜裂缝

除了上述两种外,常见的斜裂缝还有:(1)建筑物地基一端较弱,或建筑物一端层高(荷重)较大,造成一端沉降大而出现斜裂缝。(2)相邻建筑物间距较小,后建的高大建筑物造成原有建筑物产生新的不均匀沉降而出现斜裂缝,其方向高大房屋升高。(3)建筑平面为“L”、“山”、“工”形,在纵横建筑物交接部位基础密集,地基应力重叠,这些部位的沉降较大,通常建筑物出现斜裂缝。

1.3 竖向裂缝

底层大窗台下的竖向裂缝,是因为窗间墙下基础的沉降量大于窗台下基础的沉降量,使窗台墙产生反向弯曲变形而开裂。建筑物顶部的竖向裂缝,往往出现在地基突变处,建筑物的一端沉降量大,使墙顶形成较大的拉应力而开裂,以上两种竖向裂缝上部宽,向下逐渐减小。

1.4 水平裂缝

窗间墙上的水平裂缝一般都是在每个窗间墙上、下两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小的一边裂缝在上。缝宽都是靠窗口处较大,向窗间墙的中部逐渐减小。在地基不均匀变形或沉降部分局部被顶住后(沉降缝处理不当时常有这种现象),窗间墙上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引起弯曲破坏,是形成这种裂缝的主要原因。

2 因温度变化而造成的裂缝的常见形态特征

2.1 斜裂缝

常见形态有三种,即正八字、倒八字和X形,其中以正八字缝最多见。裂缝一般出现在顶层墙身两端的1~2个开间内,有时可能发展至房屋长度的1/3左右。这种裂缝多产生在内外纵墙上,横墙上有时也会产生,裂缝一般呈对称形。房屋两端有窗口时,则裂缝常通过窗口的两对角。斜缝一般仅顶层有,严重时也可能发展至以下几层。上述斜裂缝多数出现在平屋顶的房屋中,其主要原因是屋盖与墙之间存在温度差,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比砖砌体的大一倍。

2.2 水平裂缝

水平裂缝有两种:(1)屋顶下的水平缝;(2)纵墙窗口处的水平缝。

屋顶下水平裂缝的特征是:位于平屋顶圈梁下2~3皮砖的灰缝中,裂缝一般沿外墙顶部分布,两端较为严重,有时形成水平包角缝,裂缝向中部逐渐减小,且渐成断续状态。出现这种裂缝主要是因为屋盖的温度变形大于墙体的变形,屋盖下砖墙产生的水平剪力大于砌体的水平抗剪强度。

外纵墙窗台处裂缝。这类裂缝在高大空旷的房屋中较多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平屋顶的温度膨胀变形,它相当于在墙顶作用了一个水平力,墙内因此产生了附加应力,在砌体的窗台处弯曲拉应力最大,当应力超过砌体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

2.3 女儿墙裂缝

其是最常见的情况,原因是屋盖产生过大的温度变形,使女儿墙根部受到向外的水平推力或向内的水平拉力,造成女儿墙根部与平屋面交接处砌体凸出或女儿墙处倾斜,导致墙体开裂。

3 因承载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超载裂缝)的形态特征

由于砖石砌体脆性材料抗拉强度较低,因承载能力不足而造成的裂缝,很可能是结构破坏的特征或先兆。因此,正确认识这类裂缝的形态特征十分重要,这对于分析与处理砌体裂缝,保证建筑物安全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砖石墙、柱承载能力不足,其裂缝的主要特征为:

(1)裂缝方向: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的墙、柱上,裂缝方向一般是垂直的;在大偏心受压时,也可能出现水平裂缝;

(2)裂缝位置:常在柱、墙下部1/3位置,上下两端除了局部承压不够而造成裂缝外,一般较少有裂缝;

(3)裂缝宽度与形状:缝宽0.1~3mm不等,裂缝形状中间宽,两端细;

(4)裂缝出现的时间:通常在楼盖(屋盖)支撑拆除后立即可见。也有少数是在使用荷载突然增加时而开裂。

4 材料质量或砌筑质量差引起的裂缝特征

4.1 砂浆体积不稳定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控制

陈向荣

(增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摘要:钻孔灌注桩在城市建筑和桥梁工程中得到普遍应用。但由于其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施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针对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阐述正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

1施工准备

1.1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的审核

(1)根据设计图纸、地质报告、现行规范标准以及现场勘查结果,审查施工方案的编制依据、施工工艺流程、技术指标、安全措施等内容是否符合要求。针对混凝土初灌量的计算可参照JTJ041-2000(公路工程标准)的规定进行复算。同时还应审查施工方案中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否符合要求。对于施工方案的审核应具有前瞻性,要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处于被动境地。

(2)钻孔灌注桩的混凝土实际灌注高度以及泥浆比重标准的确定。混凝土实际灌注高度应高于设计标高一定的高度,具体应根据混凝土压重效果以及泥浆对混凝土的渗透深度(考虑泥浆比重及桩长)综合考虑。根据上海市《市政桥梁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DBJ08-228-97)规定其最小高度不宜小于桩长的5%,且不小于2m、清孔后的泥浆密度应小于1.15;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规定应高于设计高度0.5~1.0m、清孔后泥浆密度为1.03~1.10。为保证设计桩顶以下的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笔者认为针对不同参数,应根据当地施工地质条件确定选用的泥浆指标,再根据泥浆指标确定相应的混凝

砂浆体积不稳定引起的砌体裂缝的特征为:裂缝普遍,无论在砖墙或砖柱的内外面,上、下部都可见裂缝。

4.2 砌筑质量差

砌筑质量差引起砌体裂缝的特征是:集中使用断砖,砖块之间咬合差,砌体普遍通缝、重缝严重,往往产生不规则裂缝;内外墙接槎不良,在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

5 砌体中各类裂缝的鉴别

准确区别上述各类裂缝的形态特征,是鉴别裂缝种类的重要依据。由于砌体裂缝大多数是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和超载裂缝三类,而这三类裂缝的危害性和处理方面差异甚大,因此,怎样正确区别这三类裂缝尤显重要。

5.1 根据裂缝的位置区别裂缝原因

斜裂缝或水平裂缝出现在房屋的下部时,多数属于沉降裂缝,而出现在房屋顶部附近的斜裂缝和水平裂缝多数是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和温度裂缝多数出现在纵墙上。出现在砌体应力较大处的竖向裂缝可能是超载引起的,它可能出现在顶层和底层等各个部位。出现在底层大窗台上的竖向裂缝多数是沉降裂缝。

5.2 根据裂缝出现的时间区别裂缝原因

土实际灌注高度。总之,规范中的各相关参数应配套使用。

1.2根据施工方案检查施工准备情况

(1)检查灌注桩使用水源,泥浆循环系统应设置沉淀池、泥浆池。对于粘土地区,钻孔泥浆基本采用原土造浆,泥浆质量相对配置泥浆性能较差,泥浆的循环如不设沉淀池,清孔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2)导管应检查其出厂合格证并做水密性承压试验。钻头直径应等于设计桩径,如钻头磨损超过要求应及时修复或更换;灌注混凝土的料斗尺寸应与方案中初灌量的要求相符合;

(3)泥浆比重计、含砂率、粘度计等检测仪器、测锤、测绳的规格及性能指标应符合要求;

(4)制作检孔器,有条件的应配备井径仪;

(5)原材料应按规范要求严把质量关,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于工程。使用商品混凝土须对厂家的企业资质及年检记录进行审核,并督促承包商选择厂家时应充分考虑路线、路况,厂家的供货能力等因素;

(6)督促承包商按照一放二复的测量程序实施放样复核工作,确保桩位的偏差复核规范要求;

(7)钻机就位前,检查护筒埋设高度、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钻机就位后,检查其水平、稳固情况。钻杆应保持铅锤线。成

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大多出现在房屋建成后不久,也有少数工程在施工期中已产生明显的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砖墙裂缝,严重的甚至无法继续施工;超载裂缝大多发生在荷载突然增加,如大梁拆除支撑时,可能在梁或梁垫下出现裂缝,或在砖柱、附墙柱上出现裂缝;温度裂缝大多数出现在经过夏季(或冬季)后形成。

5.3 根据裂缝发展与变化情况区别裂缝原因

沉降裂缝随时间逐渐发展,裂缝宽度和长度随着地基变形的加大而增加,地基变形稳定后裂缝不再发展;温度裂缝形成后,裂缝的宽度和长度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总的趋势是裂缝不会不停地扩展恶化;超载裂缝如荷载已接近临界值,则裂缝不断发展,可能导致结构破坏、建筑物倒塌。如荷载值不大,且不再增加,则有的裂缝短时期不会恶化,但超载裂缝必须立即分析处理。

5.4 根据裂缝的成因或诱发因素区别裂缝原因

超载裂缝的位置、安全与受力相对应;沉降裂缝取决于沉降曲线形状与上部结构刚度;温度裂缝则与当地温差、屋盖保温、隔热情况、建筑物长度等因素有关。

引起裂缝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什么样的裂缝需要怎样的处理,需要在工作中对现场进行具体的分析,对裂缝的表现特征进行成因分析,从而做出鉴别,并针对成因制定具体的处理措施。

摘要:本文对因地基不均匀下沉(或上胀)、温度变化、承载能力不足、材料质量或砌筑质量差等几方面原因造成裂缝的常见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裂缝表现特征的成因介绍,从而做出鉴别,并为制定具体而合理的裂缝处理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砌体,裂缝,鉴别,形态特征

上一篇: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下一篇:基于ControlLogix平台的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