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民主生活会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剖析民主生活会

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及对策剖析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缺失监管与宣传教育,使得大部分村民缺乏安全用电意识,也不具备相应的安全用电防范技能,从而导致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为改善这一现状,本文基于实际,对农村家庭生活用电中的安全隐患做了分析,并就如何实现安全用电提了几点针对性建议。希望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中家用电器种类日益丰富、数量不断增多,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结构也日益复杂,日常用电中的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下面联系实际,首先就农村家庭生活用电中的安全隐患做简要分析。

1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分析

1.1缺乏安全用电意识与防范技术

尽管很多农村家庭都有一定的用电经验,但是对于一些用电安全常识却缺乏了解。这就导致在用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行为与举动。如当家里某电气设备或某段电路烧毁时,不是先断电再检查而是直接带电检查,并且在检查过程中也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几率上升。部分村民缺乏一定的用电安全常识,在发现开关、灯泡或其他电气设备上有污渍时直接用湿布擦拭,容易引发触电事故。在使用电气设备时,经常不仔细研读说明书,而是根据自身主观经验摸索着应用。如在使用冰箱、洗衣机等大功率电器时,将三角插头随意改为两脚插头,并且不设置接地保护,容易造成电器外壳带电,引发触电事故【1】。

1.2电线材料质量不过关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电线是重要组成部分,电线的性能质量直接决定了系统运行状态,决定了家庭用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因此在选用电线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其的材质、性能,并根据家庭用电负荷科学选择。但由于一些农民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在选用电线时不会检查分析其的各项参数,不会分析其材质,仅是随意选择,最终导致电线与电力系统的适应性不高,使得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增加。另外还有部分村民为图便宜,省成本而使用废旧电缆线,这类材料的荷载能力低、绝缘性能差,极容易出现漏电问题,容易引发触电、火灾等安全事故【2】。

1.3电器设备质量不合格

在一些家电市场中,充斥着很多三无产品。这些三无产品本身就存在非常多的安全隐患,再加之村民的不规范使用,更会使得风险增加。

1.4电器与线路老化严重

在经过长时期的使用后,电线以及各类电器的绝缘层会受损,绝缘性能降低,并且内部结构磨损、老化严重,如果不能及时维修或更换,很容易引发起火、爆炸等事故。在很多的农村家庭中,一些电线、电器都是安装后就长期使用,只要其不出现断电、不运行等明显的大问题,就不会提前检修。严重缺乏预防意识,也因此导致安全事故不断发生【3】。

1.5私拉乱接线路严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农村家庭中都有了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以及其他的电器。这些电器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导致家庭生活用电量急剧增加,家庭用电负荷加大。一些农村家庭因为原有的电力线路荷载能力无法满足用电需求,便私拉电线,私自安装电线。随着私拉电线数量的不断增加,供电侧荷载严重超出设计值,进而造成线路加速老化,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增加。

2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防治对策分析

2.1加大农村地区用电安全知识宣传

前文已经提及,由于农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村民都不具备安全用电常识,导致农村地区存在相对严重的违规用电、不规范用电问题,因不规范用电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现状,让农民群众都树立起安全用电意识,相关部门就需加大农村地区的用电安全知识宣传,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丰富其用电知识,转变其用电观念,提高农村家庭用电的规范化、安全化水平【4】。

具体如当地供电所可与政府加强沟通合作,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栏、广播等向农民群众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或组织工作人员定期进入农村进行用电知识宣讲等。通过这些教育、宣传活动转变农民群众用电理念,有效减少不规范、不安全用电行为的发生。针对当前很多农民群众贪图便宜购买性能质量不合格的电器产品、使用废旧电缆线等问题,宣传人员必须认真给农民群众讲解使用这类电器的危害,并教给农民群众如何检查电器产品质量,如何选择符合要求的电线材料。进而减少三无产品与不合格材料在农村地区的使用,减少农村家庭生活用电隐患,除教给农民群众一些基本的安全用电知识外,供电所以及工作人员也需引导农民群众减少或避免各类容易诱发安全事故的行为。如摇晃电线、攀爬电线杆、玩弄电气设备等。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农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与财产安全。

2.1建立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监管体系

在当前的电力管理体制下,农村用电管理工作主要由供电所负责。针对农村家庭用电存有较多安全隐患、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供电所应当充分承担自身责任,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与渠道构建起农村用电管理体系,对农村家庭用电情况加强监管,有效提高农村家庭用电的规范性,从而减少安全隐患,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具体而言,在开展管理工作时,供电所应当通过抄表、收费等工作排查农村家庭用电中的不规范之处,进而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及时提高用电安全性。如在抄表时检查农村家庭是否存在私拉电线情况,一经发现及时督促其拆除。若某用戶用电量发生不正常变化,就要对该户的线路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窃电、漏电等安全问题,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除采用以上措施外,供电所也要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各家对一些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情况,教给农民正确的使用方法与维修养护技术,帮助农村家庭安装大功率电气独立电路等。通过这些措施及时提高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消除安全隐患【5】。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供电所要能建立实施安全责任制度。将农村电力设备、电力网络做明确划分,制定责任分区。将具体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到个人,确保各项用电管理工作都有人开展、有人负责,从而保证农村家庭用电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提高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的安全程度。除此之外,对于农村地区一些家庭有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要及时备案,并定期检查其的使用与维护保养情况;对于线路有隐患、私拉线路的家庭,也要及时登记记录,并做好定去检查,督促其及时更换线路,拆除私拉线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2.3加强农村的节约用电宣传

当前在很多农村家庭中还是存在许多的资源浪费行为,并且这些行为也是诱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如,长时间忘记关灯、长期不拔电器插头,对一些日常不用的电器也不间断供电等。这些行为不仅会造成家庭用电量增加,使电力系统荷载负担加大,而且也会诱发一些安全事故。如长时期给手机充电不拔,会导致手机电池烧毁,继而引起爆炸、起火等事故,严重威胁到人员人身安全与家庭财产安全。因此,在当前背景下,相关部门也可在农村大力开展节电宣传工作,促进农村群众树立节电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节电习惯:夜间记关灯,出门前关掉开关或拔下插头,电器充满电后及时断电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电能损耗,减少漏电、触电发生几率,保证农村家庭用电安全【6】。

2.4完善用电管理队伍建设

经研究调查发现,尽管农民群众缺乏必要的安全用电意识与技能是导致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性低、安全隐患频发的重要因素,但供电所不注重监管也是导致农村家庭生活用电中安全事故频出的重要原因。如供电所不注重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管理,一些安全监管人员也不重视自身工作,不能严格按照要求定期开展家庭生活用电检查工作,对于农村地区存在的私拉电线问题不及时上报与处理等。监督管理方面的缺失导致农村家庭生活用电中的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群众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得不到保护。为此,在当前背景下,供电所应在单位内建立起科学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教育提高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用电管理队伍,为各项用电管理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生活用电关系到农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村经济与社会秩序。为此针对农村家庭用电中存在的电器、电线老化严重,私自拉设线路等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要能提高重视,要能结合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现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大力开展安全用电知识宣传,通过一系列的教育、管理措施提高农民群众安全用电意识,丰富农民群众安全用电技能,从而减少用电隐患,确保家庭生活用电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郭磊.农村用电情况及安全隐患调查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8(12):155.

[2]任贝婷,肖洒.关于一例家庭用电电压异常原因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03):219-220.

[3]魏希.浅议家庭用电安全事故原因与防范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8(02):185.

[4]吳琼.家庭用电安全事故原因与防范措施[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3):231.

[5]屈鹏云.浅谈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及对策[J].农家顾问,2015(02):159-160.

[6]谭新枝.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常见故障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8):166.

(作者单位:云南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

作者:刘渊

第2篇:儒学复兴离不开生活与民主

实际上,儒学本来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儒学,但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它的认识现在我们要把它提高到理性的高度重新提升对它的认识。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当代中国儒学复兴的形势和未来的展望”。这是我对儒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的心得体会。

从“花果飘零”到正在复兴

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20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我在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做研究时参加了一个儒学国际会议,这个会议是由杜维明先生主持的。当时连他都悲叹:“现在是‘儒门淡薄,花果飘零’。”余英时先生在这次会议上也提出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他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有一些反对儒学的学者也参加了这个会议,比如林毓生教授,他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在会上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一个事实是,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儒学的复兴是跟我们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从改革开放开始,如果说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现在就是“初级阶段的第二阶段”,是在世界上和平崛起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与国际上的交流,尤其是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交流都非常地密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人家对话?还是要拿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拿中华文化去跟别人对话。

与儒学复兴有关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国学热”,这几年大家讨论比较多。我们浙江省儒学协会成立之后,有不少农民要来参加我们的学会,要我们给他们讲《三字经》《弟子规》。积极性比一些学者、教授都要高。至于国学到底是什么,他们其实并不大清楚。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认同感,有一种亲和力。这些都说明,跟当年“花果飘零”的局面相比,儒学复兴确实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了。

现当代儒学的几种形态

概括来讲,现当代儒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维新运动,当时康有为这些人就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儒家思想。要综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他们提出了一个“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代表作品是谭嗣同的《仁学》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大同书》,这是儒家文化的近代转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中国人对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全面的反省和批判,当时的潮流是提倡“民主”“科学”。有一些人是批判传统文化的,他们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再后来还有一些人甚至要把孔夫子和儒家文化也一并打倒。可是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坚持儒家思想的人,他们反思儒家文化,认为儒家要走向现代就必须进行改造,加以重新诠释,这就是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思想界还进行了一场“科学玄学大论战”(编者按: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东方养生》2011年第7期的文章,《相爱比打架优美——科学与玄学之辩》),新儒家就是在这个论战中形成的。新儒家大致有这么三派:一派是以熊十力、贺麟先生为代表的新心学;一派是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我自己还总结了另外一派叫新经学,代表人物就是我们浙江的学者马一浮先生。这三个学派有个共同的弊端,它们都是精英阶层的学问,是“书斋中的学问”,因此缺少一个走向社会、普及推广的机制。所以我觉得他们是属于精英的儒学,不是大众的儒学。

当代新儒家比较著名的是蒋庆,他的思想倾向于“新儒教”,他认为儒学要成为一种宗教、一种国教才可能行之久远,因此他的儒学也是政治儒学。蒋庆还作出了具体的政治设计:分别设立“通儒院”、“庶民院”和“国体院”。“庶民院”是民主选举产生的,“通儒院”是儒家人物来推举的,“国体院”则是历代的贵族。包括圣人的后裔组成的。我认为在多元文化并进的现代社会这是不现实的,是一个乌托邦的空想。

“生活儒学”与“民主仁学”

总的来说,现当代儒学的这几种形态各有利弊,它们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那么,放眼未来,儒学发展的方向会是什么?

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写过一篇《21世纪儒家文化的定位》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认为21世纪有两个潮流:一个是全球化,全球化不只是经济的,也是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另外一个是价值观念趋同化,随着文化交流的频密,大家在价值观念上也越来越趋同。我们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也是具有普适性的价值。那么,在新的世纪,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学应该如何面向大众、面向生活?我认为有两个方向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个是“生活儒学”,简单讲就是面向生活实践的儒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去台湾访学时,林安梧教授就提出过“生活儒学”的概念,生活儒学的另外一个代表是龚鹏程教授,他专门写了好几本书,从面向生活实践的角度来解说儒学。但是龚鹏程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这一项工作是由我们大陆的学者黄玉顺完成的,他写了一本书叫《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里面阐释了面向现代生活实践去重建儒学价值观的儒学存在主义论。“生活儒学”主要面向的是现代生活的实践语境,它是一种秉承多元文化观的关于实践的理论,我认为在我们的现代生活实践中,它必然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欢迎。

第二个是新仁学的发展方向。很少有人提到“新仁学”,其实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说就可以概括为“仁本礼用”。“仁”是孔子学说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仁学”是儒学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新儒家过去过多地讲“心性之学”。反而忽视了“仁”的地位,因此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仁学”的概念。而我自己则进一步提出了“民主仁学”的概念,我把儒学定位为一种东方型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它跟西方人文主义以人权作为核心概念不同,我们是以道德,特别是“仁”,作为核心概念的。那么,它的文化观是什么?我把它总结为16个字一“一元主导。多元辅补,汇通古今,兼容中西”,这其实不仅是一种文化观,也是一种发展观,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世界观。

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是有民主思想的,比如说孟子就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明清时期的一批思想家,比如黄宗羲也提出过一个“天下为本,君为客”的思想。这里的“天下”指的是人民,人民为主,“君”是老百姓帮你请来,为老百姓服务的一个客体,不是主体。所以这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一个性质的不同,这是阐述比较全面的民主思想。因此可以说。民主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是存在的,只是还不够系统化。

民主仁学的四项模式是“以民主仁爱为体,礼法科技为用”。民主仁爱是一个核心的价值观,礼法科技既包括法制,也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仁爱、民主、礼法、科技”是“民主仁学”的四要素。这是一种既注重道德实践,又注重社会实践和历史进步的新儒学。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过“一道五德论”,我认为儒家的“道”“德”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体和用的关系:“道”的根本是“德”,“德”所以得之“道”,“道”的根本之德就是“仁道”,就是要树立一个“仁”的价值观念。孟子讲人跟禽兽相比差了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在哪里?就是人是有道德的,是讲正义的,而禽兽是不讲道德和正义的。荀子讲过“水火有气而无声,草木有声而无知,禽兽有声有气有知无义,人有声有气有知有义”。所以人为天下最贵,是因为他是讲道义的。

“一道五德论”是在对历代价值观的演变进行总结后提出的。孔子讲了20多个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中最核心的是“仁”。到了孙中山这里,他提出八个字的核心价值观:“患、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个八德里面其实也是“仁”是最根本的。那么,到了现在我们应该如何表述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我把它概括为“一道五德”,这个道就是“仁道”,“五德”是“义、礼、信、和、敬”。“义”是指合适、恰当、公平、正义;“礼”就是礼仪制度;“信”是讲诚信,守诚信就是要实事求是;“和”是和谐,君子和而不同;“敬”则是为了克服我们多年来因为批判传统文化而缺乏“孝”和“敬”的礼仪、道理而提出来的。

实际上,儒学本来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儒学,但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它的认识,现在我们要把它提高到理性的高度重新加以认识。“民主仁学”的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产物,它的定位是道德人文主义,它的文化观是多元的,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道五德”的价值观,这些就是其基本要素。

总的来说,儒学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教化民众,只有弘扬民主才能够立足于现代。如果离开了生活,离开了民主,那么儒学的复兴就是一句空话。

第3篇:良序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公共生活的重建与协商民主的发展

摘要:公共生活是人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对维系社会关系、配置社会资源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公共生活及其社会治理技术也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结构性转化。传统公共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在社会结构、伦理基础、治理依据、治理机制和价值导向上具有显著差异。影响良序公共生活秩序生成的内在逻辑包括内部动因、组织结构、制度环境、技术规则和文化基础。良序公共生活的重建依赖于治理模式的转型。协商民主在价值目标、制度规范和技术规则等方面与当代公共生活相契合,为公共生活的重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念、制度与技术支持。在以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推进良序公共生活重建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观念上、制度上、技术上和文化上的瓶颈。

关键词:公共生活;协商民主;治理技术;基层治理

自摆脱蒙昧和野蛮以来,优良的公共生活就成为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对于秩序的构建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们永恒的话题。古希腊城邦中,公民成员通过公民大会、陪审团、宗教节日、戏剧节和运动会等形式参与公共生活,践行着原始的民主与平等。春秋礼崩乐坏之时,孔子主张恢复周礼,遵循外在制度内化为个体内在自觉的路径,在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建构中达致社会良序。随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市民社会从公共权力中解放出来,阿伦特(Hannah Arendt)认为所谓个体性只有通过公共生活中的“行动”才能实现。此后,公共领域作为“一种独立于政治权力、不受官方干预的社会公民自由表达政治观点、讨论公共事务并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或者公共场所”①也孕育而生,人们借助于“交往理性”实现着良序的公共生活。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封建等级和道德礼法曾长期维护着公共生活的稳定与秩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变迁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个人原子化、社会陌生化程度的加剧导致传统良序公共生活日渐消解,并随之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公共诉求分化、利益表达不畅、共识凝聚乏力、社会冲突趋于激化等,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结构与公共生活方式的變迁呼唤着新的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传统公共生活的衰落进行研究,试图证明公共生活的形成和延续由其社会特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所决定,良好的治理方式有助于推动良序公共生活的构建。

一、传统公共生活的衰落与治理方式的式微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公共生活是人社会性的重要体现。与私人生活不同,公共生活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开放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征。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所参与的公共生活有着不同的呈现形式,并直接反映着国家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治理方式。

1.传统公共生活及其治理方式

公共生活的形态是一定经济社会发展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在我国古代社会,由于农业生产和农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商业生产和交换极不发达,社会分工不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通常被局限于一定阶级和地域之内,家庭、家族、村庄、宗教和道德成为支撑人们生活的基础。公共生活主要体现为以阶级和身份为中心划分的不同类型公共活动。如君王和卿大夫参加的公共活动主要有朝会、宗庙社稷之礼、大蒐、会同等,而平民则生活在以宗族为纽带的共同体中,祭祀和祠堂是他们最重要的公共生活形式参见姚中秋:《重新思考公民与公共生活:基于儒家立场和中国历史经验》,《社会》,2014年第3期。,随后还发展出集市与行会。这种共同社会经验塑造了平民强烈的共同体心态,使他们能够在公共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定位和认识自身,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生产包括道路、教育、医疗卫生和安全等在内的公共产品。在我国“皇权不下县”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的传统社会里,祠堂、集市、庙会等构建了基层社会的公共生活空间,创造了丰富的公共生活场景,承载了基层社会自我治理的重要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维系社会关系、增强社会互动、配置社会资源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宋代以后宗族社区的发展和完善,公共生活具备了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人们遇到的各种矛盾和不公正大多可以在自己的宗族中得到解决,基本无需去找政府(县衙)。于是,传统的官僚体系能够以极低的行政成本维系其政治统治。

这种传统公共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我国的近代乃至现代。在以血缘、地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乡村“熟人社会”里,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象征着在村落中的社会地位。“每个家庭都有发言权,村民之间的地位较为平等,村民具有较强的公平感。因而,处理村庄的公共事务必须考虑到每个家庭的意见,需要众人的参与协商才能够达成统一,是典型‘协商型’治理模式。”陶自祥:《公共性衰落:妇女家庭地位变革与村庄公共生活变迁——基于一个华北村落的调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在这些村落,“哪个家庭若不积极地参与村落公共生活,就会被别的村民看不起,被认为家中‘没有人’了,最终丧失在村落中的发言权。”陶自祥:《公共性衰落:妇女家庭地位变革与村庄公共生活变迁——基于一个华北村落的调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除了政治性的公共生活,传统农村社会的闲暇生活也同样具有公共性。有学者将传统中国的闲暇生活分为宗族大会、祭祖、庙会等仪式性闲暇和社戏、集市等社会性闲暇,无论是仪式性闲暇还是社会性闲暇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实践的密码,体现着传统的伦理秩序和交往规则,使农村社会的闲暇生活兼具社会性和价值性。王会:《乡村社会闲暇私人化及其后果——基于多省份农村的田野调查与讨论》,《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这种公共生活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着维系社会关系、增强社会互动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是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体现。

传统社会主要依赖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以道德礼法习俗为主的制度规范,并着重通过感性教化来维护公共生活的等级和秩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加之传统社会小农经济高度分散,治理成本过高,基层社会的治理就只能依靠代表地方精英并相对独立于官吏体系之外的士绅(乡绅)“乡绅”、“士绅”是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历史性概念。“乡绅”,主要是指居乡或在任的本籍官员,后来扩大到进士、举人。“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参见徐茂明:《明清以来乡绅、绅士与士绅诸概念辨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阶层,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士绅之治”也成为维护传统乡土秩序的重要方式,并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如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李卓:《乡约制度与协商民主》,《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日。,人们通过缔结乡约、族规来选贤举能、整合民意、凝聚共识、议事商讨;近代以来的“士绅会议”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超越行政權力体制的地方士绅与官吏商讨确定本地相关事务的具体办法。

在城市里,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位”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单位是我国城市居民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行政组织体制的延伸,同时也是功能多元化的组织体制。它既能最大效益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又能把人们的家庭、社会生活与政治管理有机统合在一起。因此,单位往往承担着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从摇篮到墓地”的各种生活服务,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等各类基础设施在内的集生产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身的复合体周平:《中国单位体制的演变与城市社会政治控制方式的调整》,《思想战线》,2000年第3期。。在单位中,公共生活既有制度化的职工代表大会,还有各类不定期的茶话会、联欢会和舞会等,单位中的身份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其他领域的生活状态。

事实上,尽管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城市单位体制仍然体现着“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构成了“领域合一”领域合一是指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活动领域都是以政治为中心的领域合一的状态。在不同类型的非市场经济中,领域合一的样式也各有不同。参见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的基本社会形态。正如有学者所说,“自然经济所对应的是一种浅渗型的领域合一类型,而计划经济所对应的则是一种深渗型的领域合一类型”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页。。由于社会资源被国家垄断,国家根据所支配资源的大小对城市“单位”中的各类公共生活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渗透。为了保证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和资源抽取能力,社会治理由政府全权包揽,政府成为全能型政府,通过指令性的计划和命令式的规章制度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和有计划的配置,对基层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单位成为政府开展经济生产、实施社会管理、组织公共生活、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场域。

由此,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这种以道德礼法和权力(权威)为中心的治理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着的配置社会资源、组织公共生活、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作用。

2.衰落与式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分工细化,原本领域合一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全面冲击,人们逐渐脱离原有共同体的束缚。信息技术和现代化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血缘、地缘和亲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逐渐被打破。作为权利主体,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性,逐渐形成了异质性群体集聚、生活节奏加快、流动性增强的现代社会。社会结构也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转变。国家、社会与个人间的关系发生变迁,领域合一主要走向领域分离,传统的公共生活逐渐瓦解并面临重构。

公共生活的状态主要取决于人的参与和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市场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快速流动,农村社会公共生活空间也日益萎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1982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20.43%,到2000年上升至35.39%,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7.35%,农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与此同时,农村的土地和资源也源源不断地向城市集聚,伴随而带来的是农村公共生活空间的萎缩,包括集体化共同体的解体、行政性集会的稀疏、乡村文艺活动的消解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6期。。由于政治性的公共空间日益缩小到村委会及其办公室中,村民们不再热情地关注公共事务,而将精力主要集中于自身发展和家庭温饱中余旭娇、李宽:《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以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慈溪R村为例》,《上海城市管理》,2016年第1期。。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集市也正在逐渐变成单纯的商品交换场所,情感交流功能逐渐淡化。一些传统公共生活空间即使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其公共性、社交性的角色功能也大大弱化,成为一种自发的、个体的乃至封建迷信的活动吴理财、夏国锋:《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复兴——以安徽省农村文化调查为例》,《学习月刊》,2006年第15期。。与此同时,无论是仪式性闲暇还是社会性闲暇都呈现出去公共性的特征,乡村闲暇生活逐渐走向个体化的闲暇王会:《乡村社会闲暇私人化及其后果——基于多省份农村的田野调查与讨论》,《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也使越来越多农民更愿意通过在家消遣,而不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公共生活。

传统乡村治理方式也日渐式微。由于士绅阶层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不复存在,士绅遭受新兴知识分子严厉批判,原有权威遭受挑战。随着士绅阶层的凋零,用以规范传统社会公共生活的乡约族规由于丧失了执掌者而逐渐失效。“特别是乡村权威的授权机构直接由上级产生并对上级负责,导致乡村士绅已不再是接受传统儒家道统教育的传统儒生,而变成了上级政府的附庸,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乡村固有的公共生活和自治传统。”参见岳铭青:《科举制废除、士绅阶层衰落与基层治理变迁》,《怀化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在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导致既没有传统士绅的文化背景又没有责任担当的“土豪劣绅”趁势而上。传统乡村社会依靠士绅实现自治的稳定秩序被打破,公共生活也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结构性转化。

城市公共生活同样如此。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逐步退出人们的一般性单位,单位成为自我管理、自我运行、自我发展的独立体,原有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也面临削减。“单位制”的解体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引发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也随之失效。由于“国家—单位—个人”的依赖关系被打破,指令性的计划和命令式的规章制度得以实现的技术性和操作性条件不复存在。“政企分离”、“政社分离”使得各种社会资源分散到市场和社会中,住房、医疗、教育、人事制度等改革使得政府不再是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者。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单位组织制度的改革使得“单位”的纯居住功能得以强化,“政府组织所承担的大量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的职能,开始渐次从国家的权力网络中溢漫出来”胡位钧:《社区:新的公共空间及其可能——一个街道社区的共同体生活再造》,《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社区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能,人们的公共生活场域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城市居民开始从“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区人”。在社区公共生活中,各类社会资源与合法权益都需要自己去争取和实现。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新的行为规范和治理方式尚未形成,加之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在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于个人的发展和私人空间的构筑,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公共生活并没有因为社区自治而繁荣起来,相反陷入了相对的沉寂,甚至呈现出“家庭原子化”、“独自保龄球”1995年,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 Putnam)发表了一篇产生了畅销小说般效应的学术论文《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人们不再愿意跟周围的邻居聊天喝咖啡,一起走进俱乐部从事集体活动,而是更愿意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打保龄球(Bowling Alone)。的状态,一项基于福州典型小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9.7%的居民表示不了解社区组织,67.2%的居民表示从未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活动。在参与社区组织及其活动方面,即使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业委会,也只有51人,占13.1%;参与社区管理机构组织的活动只占8.5%,社区公共空间普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黄宁莺、郭为桂:《和谐社区何以可能?——基于福州典型小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3期。。公共生活的缺失也导致了邻里关系冷漠。根据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0.9%的人感觉与10年前相比,当前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而生活在城市的人群不熟悉邻居的比例为45.1%,高于县镇的29.0%和农村的11.8%韩妹:《80.9%的人感觉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中国青年报》,2011年11月22日。。由此也衍生出各類社会问题,如公共责任伦理缺失、社会矛盾缓冲机制缺位、优秀传统文化断续等。公共生活的失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健康发展。

总体而言,经济基础、历史阶段、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变革是造成传统社会中良序公共生活的衰落与治理方式的式微的主要原因。传统社会公共生活主要依托于熟人社会,而当代社会公共生活则需要建立于陌生人社会中;在伦理基础上,传统公共生活主要基于家庭伦理,而脱离了熟人社会的当代公共生活则需要人们秉持契约精神;在治理依据上,传统公共生活主要依据道德礼法,而当代社会生活主要依据法律制度;在治理机制上,传统公共生活通常是权威之治,当代公共生活则是参与者平等协商;在价值导向上,传统公共生活往往基于身份认同而重情,现代公共生活则通常基于权利认同而重理。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是导致传统公共生活衰落和治理方式式微的根源。

二、良序公共生活生成的内在逻辑

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传统与现代的差异固然明显,但彼此之间并非是完全断裂的,而是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承继性。传统社会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仍以其深刻的文化底蕴稳定延续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世界。在我国传统“领域合一”的社会结构中,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承载的公共生活都无法与私人生活和政治生活完全相分离,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具有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的生活交往空间,但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进程的加快,“有形的手”却在事实上挤压着公共生活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传统公共生活的衰落正是源于其未能在高速发展和变革的社会中实现有效转型,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治理方式和时代精神,加之“父爱式”的权力介入,导致公共理性无处安放,公共精神无法彰显。

因此,重塑现代社会良序公共生活,首先要理清其生成的内在逻辑。具体而言,影响良序公共生活生成的内在逻辑包括内部动因、组织结构、制度环境、技术规则和文化基础。

1.内部动因:对公共利益的平等追求

对公共利益的平等追求是当代良序公共生活生成的内部动因。公共利益是公共生活的基石。在传统社会的公共生活中,人们谋求公共利益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通常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都由权力或权威中心来处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很小,甚至有时“统治者利益就是公共利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导致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所追求的利益也以“同心圆波纹”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的结构向外扩散,形成“差序利益”。

而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中,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呈现出了不同的逻辑特点。一是对公共利益追求的普遍化。随着社会分工和职业结构日益细化,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急剧扩张,从事专门化职业的人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而参与公共生活是人们表达诉求、谋求和维护合法权益、聚合公共利益、达成“公共善”的必要途径。二是对公共利益追求的平等化。尽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时常发生冲突,但在一定意义上,公共利益也是个人利益的有机聚合,其公共属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争取和维护。特别在个人合法权益备受珍视的今天,平等地追求公共利益、达致公共善是公共生活的重要动力。三是对公共利益追求的主动性。当代社会人们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并非无目的的自发行为,公共生活也不是自发的交往行为。良序的公共生活需要人们主动参与和积极作为,这种参与和作为也高度建构着各类新型利益关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利益格局。因此,对公共利益的平等追求构成了当代良序公共生活生成的内部动因。

2.组织结构:扁平化多中心的组织架构

与传统熟人社会中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公共生活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共生活呈现出原子化和多中心的特征。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不再束缚于血缘、地缘和职缘,连接的纽带更加多元,原有的“身份”也逐渐模糊,一定范围内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平等。公共生活的组织形式不再是以某些权威或权力为中心的“金字塔”型,或是无秩序的自发行动,而是倾向于更有目的和效率,更注重个人的平等体验、民主表达和行动自由的积极行为。由于摆脱了层级组织中的“被安排”、“被主导”的命运,拥有一定自主性现代公共生活在组织架构上呈现出扁平化特点。

多中心也是现代公共生活的组织特点。在领域分离的现代公共生活中,人们参与某种公共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不再仅仅是特定的权威或权力。不同场域的价值原则也各有不同,人们围绕效率、公平和自由等价值原则主动参与各类公共生活,而不同类型的公共生活也通过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生活内容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吸引力。人们穿梭于不同的公共生活圈子、表达不同利益主张、争取各自的权利诉求,满足各自的精神旨趣,展现着“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现代公共生活的各种形式在地位上相互平等又彼此独立,形成一种平等的多中心秩序。

由于任何一个主体都不具备解决一切复杂多元、持续变化的问题的知识、能力和资源,因此组织结构的扁平和多中心客观上决定了现代公共生活治理主体与形式的多中心。这种多中心治理结构要求充分发挥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兴趣爱好、习惯和语言等要素形成不同的交往组织,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3.制度环境:规范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

当代民主社会是法治社会,健全规范的法律、政策和制度规范体系是建构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支撑。在传统熟人社会中,生活空间狭小,人际关系单纯,交往形式简单,诸如诚信、互助、友善、睦邻等公共生活的规范体系能够通过习俗和舆论自然形成,因此不必借助于强制性规范进行约束。

但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空间急剧扩大、人际关系纷繁、交往形式多元多变、信息交流不对称等特点决定了原有道德规范和礼法的约束效力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公共生活的秩序维护需求。在多中心的现代公共生活中,人们通常着眼于自身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在没有严格的上下等级隶属关系的参与主体之间,制度和規范的缺位将导致参与主体的搭便车和投机行为,公共生活也极有可能陷入“公地悲剧”与“集体行动困境”。为了避免现代公共生活的治理失灵,需要更加具体、明确、规范、健全的契约、规则和制度予以保障。一个有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对于维持良序公共生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日渐广泛的人际交往行为也必须依靠法制的规约和道德的调适,以明确权责,降低交往成本,克服利益冲突,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

4.技术规则:清晰明确的规则共识

规则是建构公共生活秩序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社会中,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往往诉诸于道德规则——“礼”。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乡土社会视为“礼治”的社会。“礼”作为维护传统公共生活秩序的规则不同于法,它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关予以实施,维持“礼”这种规则的是社会传统。人们在日积月累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交往规则,如等级秩序、行为规范、处事原则等,通过言传身教践行并传承着这些规则,并形成一种交往经验或传统,它是实践理性的产物。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这种礼治规则的交往经验对于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在现代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重大变迁,单靠模糊抽象的道德规则已无法有效解决生活问题、维系交往秩序。理性公开、清晰明确的技术规则作为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成为良序公共生活的重要保证。

技术规则是可视化、操作化的行为规范。现代公共生活中,维系公共交往的纽带多样而复杂,除了共同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更多地表现为公共利益、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等,公共生活的参与主体也愈加多元,公共生活形式愈加丰富,目标诉求愈加具体,利益和价值诉求的达成也更加需要各主体间的协作与包容。清晰明确的技术规则有助于厘清公共交往行为的边界,规范交往过程,降低交往成本,减少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弥合可能出现的各类矛盾。不同于经过时间沉淀的道德规则,技术规则是人们根据特定公共生活的类型、特点、目的和宗旨而建构出来的。在现代社会中,技术规则的制定只有进行充分对话,整合不同成员的意见和需求,形成最大多数的共识,才能使人们自觉遵守,技术规则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在公共生活和集体行动中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没有清晰明确的技术规则和自觉遵守规则的参与主体,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生活。规则体系完善与否,决定着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

5.文化基础:合作包容的公共精神

合作包容的公共精神是良序公共生活得以延续的文化基础,赋予公共生活以灵魂。事实上,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延续都要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基础。在传统领域合一的社会中,无论是普通村民还是“单位人”,都被结构化于国家之中,人们依附于宗族和单位,缺乏独立人格和自主能力,只有遵守道德礼法、服从权威安排才能寻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传统社会的公共生活通常在本质上体现为日常生活,遵守道德、尊重权威成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社会生活方式重构的过程。市场经济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迁、权力配置的调整加速了原有公共生活方式的瓦解。现代公共生活建立在社会化、专业化基础之上,打破了原有的自上而下、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人与人之间以相互独立的原子而存在,在结成特定的公共组织、开展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观点诉求、习俗禀性等差异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合作包容的公共精神就显得弥足重要。

公共精神是一种公民美德,体现为人们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以及公共责任的秉持。现代公共生活的重建归根结底需要国家与社会、市场、公民之间协商与共治。合作与包容的公共精神是滋养良序公共生活的重要文化基础。信任、协作、宽容、团结等文化要素往往具有自我增强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均衡,为公共生活的良性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视域中,一个成熟的公共领域和良善的公共生活是维系个人和国家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保障个人权利得以实现、推进国家民主化发展的关键力量。传统以权力和权威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重塑要求既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契合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同时也能将植根于自身的优秀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在变革社会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发展,这就需要转变原有的社会治理模式与技术,通过治理方式的变革推动公共生活的良性发展。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建构现代

良序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治理方式的变革,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地培育和建构现代社会良序公共生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是人们通过自由、平等、理性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协商等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社会冲突、增进社会共识和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治理方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与传统,继承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合”、“中庸”、“民本”思想与实践,允许并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容纳不同意见,以人为本,主张通过协商达到和谐的境界。同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传统社会的“协商型”治理也有根本差别。传统社会的“协商型”治理或“协商文化”建立于小农经济、专制政治和宗族礼法基础之上,“协商”双方主体资格不平等、缺乏制约机制,其本质在于通过“朝议”、“谏议”、“清议”、“乡议”等形式维护封建统治和等级秩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超越了传统社会受制于生产方式所导致的协商政治在个人权利、平等地位、普遍参与、制度保障、技术支持、公共精神等方面的局限性,契合现代社会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求,使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议题设置更加包容、诉求表达更加多元、制度保障更加健全、规则程序更加清晰、利益整合更加有效。

当前,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具有较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和参与意识的地区已经或正在形成良好的协商民主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但在一些经济发展和公共生活较为落后的地区,却无法有效地推行协商民主实践,有些地区即使开展了,治理效果也比较差,很难构建起良序公共生活。社会基础固然是协商民主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条件,但治理模式的转型对于公共生活的改善也发挥着重要的形塑作用。具体而言,协商民主为现代良序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念、制度与技术支持。

1.价值契合:协商民主明确了良序公共生活的价值导向

公共生活的本质在于其公共性。公共性要求每一个公共生活的主体都能参与其中,促进社会公共善的实践。良序公共生活应当是围绕谋求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有机统一的现实目标而展开的。然而,资源稀缺的客观现实决定了个人利益具有排他性,而这种排他性也是公共生活冲突的最直接根源。在利益分化的现代民主社会,要缓解个体利益之间以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并努力使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共赢,就要从简单利益争夺走向理性的利益协商。因此,力图通过对话协商达成共识、促成公共利益的协商民主为良序公共生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协商民主以平等自由、对话倾听、包容理解和理性妥协为基本要素,这不仅满足了当代公共生活的本质特性,同时还指明了公共生活的价值导向,即以追求共同利益为目标,承认差异、主张参与、强调对话与磋商。一方面,协商民主通过人们之间自由而平等的对话磋商来提高个人自主化程度,调整个人的利益偏好,促进利益融合,化解矛盾冲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协商民主也有助于培养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美德,提高公共生活主体的公民意识、理性精神和民主素养。就此而言,协商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民主的程序,其平等、包容、理性的价值导向也为良序社会生活的构建提供了方向,而秩序优良的社会公共生活也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社会资本。价值上的契合使协商民主与良善的公共生活相互促进、相互建构。

2.制度保障:协商民主提供了良序公共生活的制度规范

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构建离不开对交往主体、交往过程和交往规则的约束與规范。传统社会的公共生活主要靠道德伦理、内心自觉和简单的共同体规章予以规范。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关系仅靠内在道德自觉是难以有效维系的,以契约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公共生活必须依靠一定的制度规范予以保障。制度是支撑公共生活的理性体系。协商民主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形式为公共生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为制度保障的协商民主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层次、类型、范围和目的的公共生活的形塑与规范。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最具代表性的“温岭民主恳谈”就是首先从规范和完善公共生活开始的。1999年6月,温岭市松门镇开展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论坛”,为了改善自上而下、满堂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松门镇创新性地引入了对话式的论坛形式,使干部与群众能够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处理公共事务程同顺、邝利芬:《温岭民主恳谈的意义及局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松门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积极推广,各地掀起了以畅通民意渠道、改善公共服务为目标的一系列改革,并相继将此纳入了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从单纯的协商对话、到公共事务决策方式的改善,再到“參与式预算”的形成,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具有温岭特色的“民主恳谈”协商民主模式逐步形成。事实上,这种“民主恳谈”就是一种旨在畅通民意、加强沟通、提高决策合法性与民主化程度的公共生活制度化平台。协商民主作为一种规范公共生活的制度与机制,就是要打破由经济体质改革和社会转型所造成“利益的通达性阻塞”张静:《通道变迁:个体与公共组织的关联》,《学海》,2015年第1期。,重构民众与公共生活的制度化关联,缓解政府与社会的疏离,改善公共生活现状,优化公共生活质量。

制度保障需要制度化文件予以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并相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不同层面和领域的协商民主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从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到《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的陆续出台,协商民主逐渐从一种民主实践上升为制度形式,成为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不仅有助于形成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也为问题复杂、情况多变、矛盾突出的公共生活提供了有效的治理资源。通过建立一整套的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平台和渠道,使各种形式的公共生活有序开展,让每一个人在公共生活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都能自由平等的表达利益诉求,进行充分的对话协商,形成理性共识,达致“善良意志与自由精神、个人善与共同善的有机统一”吴育林:《论公共生活及其主体性品质》,《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

3.技术支持:协商民主提供了良序公共生活的技术规则

良序公共生活的运行不仅需要制度保障,现代社会民主自由、平等多元的公共生活理念的落地,很大程度上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技术规则予以支持。哈贝马斯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构成交往行为必须满足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Wahrheit)、正确性(Richtigkeit)和真诚性(Wahrhaftigkeit)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只有在保证三大有效性基础上,公共生活参与者之间的理性交流和协商对话才能顺利开展。良好的协商规则不仅有助于强化人们有序处理冲突、调和矛盾的规则意识,还有助于提高人们在参与治理、参与决策方面的能力。

近年来,各地协商民主实践蓬勃发展,在实践模式上进行了大量创新,不仅有温岭的“民主恳谈会”,还有南京的“市民论坛”、安徽的“南塘实验”、湖北的“开放空间会议技术”、河南邓州的“四议两公开”、天津宝坻的“六步决策法”、杭州的“民情合议庭”、四川彭州的“社会协商对话会议”等等。协商交往技术的创新是实践模式的创新的核心内容,技术的创新通常体现在交往规则的设计上。例如,安徽“南塘实验”将西方民主辩论的12条“罗伯特议事规则”改良为乡村版议事规则——“南塘十三条”,明确了公共讨论中的程序、发言规则和注意事项,其中渗透着现代公共生活的平等、尊重的理念参见翟明磊、吴达:《“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南塘试验》,《南方周末》,2009年4月2日。;湖北“开放空间会议技术”的最大特色是“4321要素”,即四项原则、三大动力、两类参与和一项法则,遵守“在场的人就是合适的人”、“凡是发生的都是有原因的”、“只要开始了时机就到了”、“结束了就让它结束吧”四项原则,依靠“公共性、热情和责任感”三大动力,“蜜蜂和蝴蝶”两个特殊参与主体以及双脚法则,保证公共生活中人人有声音、人人有选择、人人有分享、人人在协作、人人有平等参见袁方成、张翔:《使协商民主运转起来:技术如何可能——对“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及其实践的理解》,《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湖北省通过利用“协商座谈会”、“社区论坛”和“四民工作法”等技术,有效整合了并动员了包括辖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物业公司、政府机构等组织和人员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着力解决了社区环境、社区治安、惠民资金使用和社区利益纠纷等公共问题资料来源于2014年3月21日“湖北省城乡基层组织协商民主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材料。。不同的实践形式都包含着细致的技术规则设计,以保障公共生活的民主化和有序化。协商民主探索和形成的理性协商的技术规则,对于培养公民意识和理性精神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处理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种理念和能力,公共理性通过公众参与所形成的并不是基于某种最高理想原则之上的绝对真理,而是公共的程序性规则、合作的理念与协商的共识。”李海青:《理想的公共生活如何可能——对“公共理性”的一种政治伦理学阐释》,《伦理学研究》,2008年3期。

将更多的公共生活热情转化为工作思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将更多民主理念和目标转化为促进民众参与公共生活的机制和路径,凝聚公共生活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现代良序公共生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性支撑,能够真正激发公共生活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对技术化的规则和具体的流程设计落实现代社会民主、平等、自由、尊严的公共生活理念,培养出具有参与热情、能力和理性的现代公民。

四、分析与思考:以基层协商民主

推进公共生活的重建郡县治则天下安。相比于嵌入地方治理中协商民主所承担的回应需求、决策咨询等功能,基层协商民主被赋予了更实际的民主意涵。因此,基层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最丰富、最生动、最鲜活的体现。近年来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蓬勃发展极大提高了城乡社区公共生活质量和基层社会民主自治水平。然而,作为一种治理模式,协商民主在推动现代良序公共生活构建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如协商形式多样,成本较高,缺乏可复制性,难以推广普及;协商程序和机制与现有制度间缺乏有效衔接,制度供给不足;协商技术不成熟,参与主体协商意识和民主精神有待提高,协商效果难以保障,共识难以达成;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容易偏差容易造成协商异化,违背协商民主的基本精神,难以塑造出参与型的公共生活文化;等等。因此,以基层协商民主推进良序公共生活的重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突破观念上、制度上、技术上和文化上的瓶颈,积极开展尝试与创新。

首先,牢固树立基层民主自治的观念。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应当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政府部门要逐步放权并赋权于社会,转变“官本位”的观念和过去以单纯行政命令管理社会的方式,更多发挥引导、指导和支持的作用。与此同时,民众要在公共生活中逐步意识到个人的利益诉求通过集体行动更容易达成实现,在思想上从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开展自治转变,使公共生活更加民主、高效和公平。

其次,继续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重点解决治理模式与现實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协商需求与协商民主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打破传统的官僚行政的封闭性,增强基层协商民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积极主动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构建更为科学、有效、规范的基层协商民主模式,推动基层经济社会的发展。

再次,不断创新基层协商民主的技术规则。扩大协商议题的应用范围、增强协商主体的代表性、规范协商过程、科学设计协商流程等等。通过探索技术可行、规则明确、流程清晰的协商技术,提高民众的程序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公共生活质量。

最后,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提升公民文化素养。社会组织是培育公共精神、构建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实践协商民主的良好形式。要通过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带动民众参与各类公共活动,培养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兴趣以及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能力,提升民众参与现代公共生活应具备的文化素养。

良好的秩序是公共生活得以健康开展和持续运行的重要保证。尽管随着社会对效率和功利的热衷,科层化、建制化的官僚体制开始席卷公共领域,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模式中,人们专注于自身无暇他顾,公共交往空间遭受严重挤压,但人们对于良序公共生活的向往却从未消失。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协商民主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改革中的问题要靠继续深化改革来解决,协商民主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的调试与修正、解构与重构,在重建自由平等、积极有序、崇礼向善的良序公共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徐东涛)

作者:李欣

第4篇:民主生活会剖析

自我剖析材料

今年以来,在市委和县委的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两个加快”要求,认真践行市委仲彬书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履职尽责,廉洁自律,较好地完成了分管和主管工作。

一、抗震救灾,加快建设灾后新家园

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和涉及抗震救灾重大利益调整面前,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实现南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节。

1、临危不乱,及时组织抗灾自救。在初步了解挂联的乡镇及分管的统战、群团、群工等部门情况后,迅即召开紧急会议,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启动应急预案,紧紧抓住搬迁避险、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有序恢复生活生产秩序、及早做好灾后重建准备、预防次生灾害发生五个重点认真做好防震避灾工作。并组织带领部门、乡镇和村社干部1000余名深入乡村,蹲点救灾,逐户逐处查看核实灾情;带头进行科普宣传,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灾情,坚定战胜灾害的信心,防止因余震给群众带来心理恐慌;组织抢救伤员、修复公路、水利工程、学校和医院,协助农户危房改造、倒房重建,协调建设用地和劳动力帮助灾民恢复重建;有序组织农业“三抢”,确保大春生产正常进行。

2、靠前指挥,注重发挥带头作用。深入乡镇、村社,深入挂联乡镇和全县13个宗教活动场所察看灾情,检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指挥转移重灾群众200多户600余人,运送受伤群众8人,临时安置重灾群众120人,转移牲口500多头,转移电视机、家具、粮食等财产1000

多件价值500余万元,督促相关单位排除山体滑坡、道路塌方等险情15处;指导乡村工会组建惠民助耕帮扶队,帮助缺劳群众抢收抢种;靠前指挥,及时疏散转移挂联乡镇中小学生3000余人,确保了学生无一人伤亡;走访慰问因灾伤亡人员家属;每天到县城人口聚集地点看望避灾群众,了解他们的情况,督促群众工作局在党政中心、双拥公园等人群密集地区设立流动群众信访接待站,帮助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有力地维护了避震期间社会稳定。

3、维护大局,积极支援重灾地区。为支持帮助受灾群众早日恢复家园,通过县委统战部、工商联、总工会迅速发起了抗震救灾捐赠活动,与政协联合印发《我们是一家、爱心洒灾区》的捐款倡议书,号召各界人士涌跃向灾区捐款捐物。在县城设立3个捐赠接收点,在省外设立4个联系点,接受社会各界和在外工作的南江籍工作人员、企业家捐款捐物,共接收捐赠资金500余万元,定向捐往全省重灾区30余万元。其中,个人共捐款1300元,所属和分管单位职工捐款50820元,全县基层工会捐款14万元,工商联主席长杨绍科以个人捐款10元万,南江商会西安分会会长韩万福个人捐款5万元,在西安务工的南江籍民工捐款33.5万元。

4、加强领导,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及早抓好受灾群众安置、农村危房改造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并将查看核实的灾情及时向县委、政府报告,为县委、政府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高度重视项目工作,抢机遇、谋项目、抓落实,及时将我县受灾情况向中央、省上级相关部门汇报,争取到恢复重建资金1700余万元,努力把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力尽快转化为恢复重建的巨大推动力和现实生产力,确保重建工作顺利推进和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创新机制,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来,我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带领本部门本单位领导班

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县委中心,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检查督办和参谋服务职能,较好地完成了分管的各项工作任务。

1、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完善群众工作新机制,纵深推进“两访”活动,牵头组织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月、“县委书记、县长大接访”、乡镇部门党政领导接访和干部下访活动,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了公平正义。扎实做好重信重访化解工作,亲自参与钟淑珍、蔡光碧、彭万仁、彭代华等老难信访案件的调处,协调解决了30件重大信访案件;牵头圆满办结省委巡视组交办案件7件。对上下河街、食品公司等一时难以解决信访问题,通过强化政策宣传、做细思想工作,确保稳控不漏空、不漏时、不漏人,重点人员不脱离联系、不脱离稳控视线、不离开居住地、不发生非正常上访。同时,切实加强劝返工作,派驻驻京、驻省工作组积极做好全国、全省“两会”、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等敏感时期的维稳工作,实现了进京上访、赴省非正常上访和到市集访“三不两为零”目标。

2、创新服务方式,着力加强效能建设。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抓好行政审批股整体入驻政务服务中心工作;进一步完善并联审批运作机制,在市场准入、重大项目建设审批方面加大并联审批力度,变“窗口受理”为“窗口办理”,确保实现“双百”目标;督促相关部门将行政审批的重心和实体性职权向窗口转移,并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推进并联式审批、代办服务有序展开,使群众和企业办事真正只到一扇窗,就能办完想办的事。完成原县委办公大楼

一、

二、四楼改造建设工作,解决了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与行政审批相关单位的办公场地。注重发挥代理员作用,推行全程代理、联合办理,并统一印制“七公开”办事服务指南、便民服务联

系卡和便民服务通知单,尽量方便群众办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积极打造劳务产业,奋力促进农民增收。认真抓好服务工作。全年共办理农民工技能等级证书703份,培训农民工3200人次,通过两次招聘会输送高中和大学毕业生在外就业1800余人,转移下岗失业人员320人到外地就业,县内解决公益性岗位750多个,发放地震灾后就业援助优惠证20000多份,解决地震灾后特殊政策补助145万元,80多家企业,1500多人得到了及时救助,发放失业金97.8万元,250余人得到了失业救助,为往返民工订购车票2万多张,为外出民工报销合作医疗费用18万元,代办二代居民身份证3000多个。着力打造劳务品牌。督促劳务产业推进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学校和业主以“抓培训、提技能”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南江民工的知名度,通过一年的努力,在青岛、重庆、西安、灵宝等地“南江建工”的品牌已经逐步形成,并牢牢占领当地建筑市场。切实维护权益。组织推进办与工会、劳动保障监察等职能部门,依托外地建立的办事处和商会、协会等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当地政府部门的优势,共同为我县农民工搞好服务,维护他们的切身权益开展较为顺利。全年共计追讨工资420万元,涉及人数850人,工伤补偿106万元,涉及人数48人,其中境外工伤补偿维权5起,维权金额85万元,境外追讨工资270万元,涉及人数450人。

4、坚持统筹协调,推进主管工作上台阶。统战工作:坚持“四个跟上”,开展“四策”意见征集活动,搭建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平台,畅通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渠道。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到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对台工作方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强化宣传,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不断推进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扎实抓好新阶层人士培养工作,积极探索开展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新载体、新方法,不断加强对非

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教育培养;认真做好新阶层人士团结工作,帮助解决发展的实际困难,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宽松的社会环境;积极搞好宣传引导,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尽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5〃12”地震后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向灾区捐款达500多万元。

工会工作:积极组织动员全县职工在推动南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功立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活动效果明显,精神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劳模管理服务进一步加强,挂联帮扶、抗震救灾及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推动和谐南江建设中有新作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动争议调处机制日趋完善,法律法规宣传、城际间维权成效明显。竭诚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中有新建树。救助困难职工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力开展为职工“送健康”“送清凉”活动,加大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协调组织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提高履职能力和整体工作水平上有新进展。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工会组织标准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会经费持续增收,工会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群团工作:一是共青团工作取得新进展。以多种渠道,关爱留守学生,规范团的制度建设,夯实团的活动阵地,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作用,服务经济发展。二是妇女工作有新建树。即:围绕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妇女统筹发展;围绕社会公平正义,加大妇女儿童维权力度;围绕和谐文化建设,妇女宣传教育引导;围绕家庭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围绕妇联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水平。三是工商联工作有新突破。充分发挥工商联职能作用,切实做好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服务工作。四是科协工作有新成效。强化科普宣传和

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积极开展好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和科学“三下乡”活动,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五是残联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强化服务为抓手,切实做好残疾人工作,切实做好残疾人的关心、爱护、帮扶工作,推进我县残疾人事业上台阶。

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

坚持以学为先。不断加强自学和参与集中学习的方式,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学习。保持政治清醒。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做到深入学习,认真研读,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并积极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参加讨论会等形式,交流心得,相互促进,力求准确把握中央、省、市精神,进一步提高了理论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进一步增强了躬身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从源头上预防产生社会矛盾的水平和能力。坚持操守规范。加强对两个《条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学习,进一步坚定了信念,增强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意识。坚持学以致用。在学习中,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将思想和工作实际联系,将观念和工作实际相融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困难和问题的解决。

四、遵章守纪,坚决维护县委中心地位

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锤炼自己,在县委常委会上能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党性原则,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既顾全大局、维护班子的团结,又不搞一团和气、在党内生活中有表扬、有批评、还有监督。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坚持共同研究决定,对不能确定的问题,坚持向县委汇报,提请县委研究决定后,坚决按照县委的集体决策认真贯彻落实。在落实县委决策、提高执行力上,严格执行,不讲价钱,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

认真学习《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和《新时期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程》等中央、省、市、县有关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坚持按照中纪委“四个绝不允许”、“六个不准”和“公道正派二十条”等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廉洁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委、省纪委有关规定,坚持拒收礼品、礼金。严格遵守人事、政治纪律,要求主管、分管部门干部和同志严格做到不收送“红包”、不打牌赌博、不相互吃请。对亲属及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在干部管理使用、用车、通讯工具使用、经费的报销等方面都符合规定,从不搞特殊化。

五、存在问题

经过我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感到过去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全局性的问题思考得多、调研得少。二是深入基层调研,重在调研群众工作和分管的相关工作,对其他问题调研得少,不深入、不系统。三是学习不够系统、深入,思想观念、工作理念与飞速发展的形势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用最新的观点和理念指导工作不力、不到位。四是在处理突出矛盾和人的问题方面不够坚决果断,对无理缠访、闹访和非正常上访等违反《信访条例》的行为,心不够“狠”、手段偏“软”;在加强效能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五是在廉政方面标准不够高,要求不够严,还存在私驾公车的行为。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整改。

第5篇:民主生活会剖析材料

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剖析材料

凫山乡党委书记陈岩龙

6月17日,县纪检委召开了全县“警示教育月”动员大会,县委常委、纪检委牛全明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非常深刻,对我们党员干部有很深的警示教育作用,同时还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搞好警示教育月的有关活动,按照乡党委的部署,通过广泛征求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单位负责人和机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会前与同志们进行了诚恳的谈心交流,我认真准备了民主生活会的剖析材料。下面,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就半年来思想作风建设和工作情况作自我剖析,不妥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通过汇总对乡党委和我本人的意见和建议,联系自己近段时间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经过认真、深刻地对照剖析,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 、下基层少,缺乏与同志们的沟通交流。县委、县政府对我乡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推进凫

山乡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并把我乡列入了“一镇一乡百村”新农村建设示范之一,我乡也在农业产业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作为乡镇主要负责人,我主要是听下面同志上门汇报的多,自己下基层的次数少,对各村、各单位也仅仅走一走,看一看,没有坐下来深入交流谈心。也不了解同志们在工作之余想什么,需要什么,忽略了与同志们的及时沟通,对同志们的要求多,关心照顾少,没有了解和关心到同志们的家事、心事,特别是有的同志生活的困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总之,没有和基层同志们打成一片,交流程度不高。

2 、工作布置多,落实少,检查少。近段时间,乡党委围绕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在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的领导下,在沼气建设、核桃树管理、街巷硬化、发展养蜂,以及煤矿停产整顿,打击非法私开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常认为,有在座的各位领导去负责落实,我很放心,并没有主动深入到基层、到各村农户去认真落实,只是在大会小会上说上几句,强调一下。但从目前的工作看,还是有一些事情做得不够好,比如户用沼气建设,虽然我们的扶持力度也很大,宣传也到位,但在进度上各村不平衡,动作缓慢,与县下达

的任务还有很大差距。从客观上看,自己作为单位主要领导,工作繁忙,涉及面宽,特别是开会多,务虚多,导致显得时间紧,任务繁,压力大,一天忙于应付,没有时间和精力沉下去搞调查。从主观上看,思想上不重视,没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对基层情况不十分清楚,致使工作落实不到位。

3、对学习应付,对深层次问题了解少。我本人学习少,自学也很少。对上面的政策文件学习不深,领会不透,理论学习少,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急需提高。比如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村资金缺乏,进度缓慢。对一些老上访户没有好方法、好点子去解决。部分村的班子存在问题,没有很好地协调处理等等。虽然每天参加早晚两次的集中学习,但因工作较忙,放松和忽视了学习,质量不高。有时候读读文件,看看标题,对一些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记忆中,没有很好地斟酌酝酿,学得不深不透。

4、工作方式不讲究,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我本人在大乡镇干过,一些工作处理的也很好。因此到凫山工作后,我就一直想为凫山老百姓做点实事、好事。但在实际工作中,看到一些工作进展较慢,方法思路不尽合理,便产生急躁情绪。比如,机关卫生,我认为同志们

不自觉、不主动,发脾气较多。对部分村干部迁就的多,致使有个别干部有骄傲思想,该鼓励的村干部没有鼓励,不仅影响了同志间的感情,挫伤了一些同志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5、在民主集中制方面。一是开展批评多,自我批评少。在民主生活会上,讲团结的多,讲批评的少,讲自己的多,讲别人的少,主要是怕影响同志间的感情;二是强调集中多,发扬民主少。不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工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部署工作时,有些时候过重强调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性,没有多给其他同志发表意见的机会,没能认真听取其他人的意见,这样做,不仅影响了一些同志的感情,也影响到决策的民主化。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

通过剖析,我认为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不能认真地向书本学习。平时虽然经常学习理论书籍,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仅从字面上理解,没有深入理解其思想的精髓,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第二,缺乏向实践学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我虽制定有学习计划和制度,但缺乏持之以恒的自觉性,更谈不上用理论知识去研究新情况,分析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从而在工作中难免有主观性、局限性、盲目性、教条性,想得不远,站得不高。

第三,宗旨意识淡化,存在“官本位”思想。认为自己的职务是上级党委、政府任命的,只有完成上面交办的任务就行。对于群众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工作,自己没有认真去过问,只是交给下面的副手去落实。在处理问题时,虽与两委成员商量研究,但也存在“一言堂”现象,有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得过且过。因此,造成一些工作上的被动,增加了一些工作上的难度,导致了在个别工作上不能达到十分的满意。

三、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这次纪律作风整顿,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我将以身作则,扎扎实实把这次作风整顿组织好、开展好。

首先,多下基层,针对性研究探索好方法、好措施。一方面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另一方面要积极协调、抓好上级资金配套项目和政策,用有限的资金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

其次,通过交流加强团结。今后,一方面,我要多

到基层各村、单位进行座谈交流,通过谈心,督促检查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加快全乡新农村建设进度。另一方面,要多到机关人员的办公室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多进行思想沟通。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多向老同志请教,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对一些年轻人员多鼓励和教育,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交流,加强团结,使机关成为一个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好队伍。

第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执政能力和理论水平。积极参加乡党委中心理论组的学习,尤其是多学习一些与“三农”有关的书籍,多学习一些涉农方面的法律法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做好表率。今后我还要坚持做到:每月读一本书,写一篇调研报告。同时,多向老同志学习,积极探索凫山新农村建设的好路子、好办法。

第6篇:民主生活会剖析材料.

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尊敬的——,与会同志们:

大家——好!下面按照安排,也为了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结合工作实际,我就个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平时只是为了应付工作而对本职工作业务进行了部分学习,对理论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没有自觉去学习其他知识,甚至很多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都没有主动去学,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够深入。

3、与同事交流沟通的时间较少。平时忙于工作和其他事物,与同事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够全面和深入。对同事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不是很了解。

5、深入基层的时间少。平时深入到基层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时间少。对群众的精神和生活需求不了解。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次组织生活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查缺补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对本职工作知识和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并进一步狠抓班子中心组学习,加大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关理论知识的学力度。同时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决策水平。

2、加强与同事间的思想交流,了解同事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可适时开展一些休闲型的工作生活交流会,同事间互相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积极主动深入基层。今后尽量安排出一些空余时间积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有效开展经常性的调研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真正体会群众的生活。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展望,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第7篇:民主生活会剖析材料

述职报告

本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能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会议精神,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思想统一,行动自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一、 加强学习,把握政策,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强化工作措施,严明工作纪律,本人分管的城建、规划、供电、创建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可喜成效。同时坚持把和自己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作为学习重点。先后学习了《行政许可法》、《城乡规划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并在工作中自觉坚持依法行政。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棘手或吃不准的问题,坚持向上级领导请示、早汇报,不推诿扯皮,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领导工作的能力。

二、勤奋工作,尽职尽责,不断提高工作成效。

围绕工作任务目标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务实创新,攻坚克难,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城镇建设强力推进。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资金压力大等多种困难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千方百计,攻坚克难,进一步完善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天洋南路的拓宽改造;对街东小区下水道管网进行贯通,新修振兴路和天铜路边下水道;二是创建工作逐步规范。根据市委、市政府集镇创建创建会议精神,按照创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四化”要求,争取政府投入,完成了道路两旁绿化树的种植、路灯的架设;完成镇区路名标志牌、减带带、红绿灯的设置;添置了景观式的垃圾房

和可移动式垃圾桶;配合市公路局搞好穿集镇公路的综合整治,并向上争取项目拟对穿集镇公路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获市政府批准,正在滁州市公路局申请立项;通过城管执法队的努力,使全镇创建工作正逐步走上正轨,正在争创滁州市文明乡镇;三是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在市规划局和安徽建筑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人力、财力,完成了我镇所有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使我镇居民能够按照规划进行住房建设;今年新修编《杨村镇总体规划》,通过人大审批和专家评审,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严格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在各村设立了村镇建设监察网络,各村主任担任村镇建设监察信息员,定期对全镇建设工程进行巡回检查,对不符合规划的违章建筑给予处罚,使我镇村镇建设规划工作正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建筑市场秩序的整顿,加强对建筑安全生产的管理,防止伤亡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四是加强农村供电管理,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电力线路保护区安全事故隐患整治行动,清除电力线路保护区的树障和违章建筑。

三、 认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党委组织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会议精神为统领,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为目的,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查找、自我提高为主线,通过“学”、“看”、“讲”、“查”、“谈”、“改” ,以改革精神推动制度建设,以创新思路寻求反腐治本之法,不断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条件、法制保证。作为一位党员和领导干部,我积极参与活动,从思想上、作风上转变自己。同时辅以学习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教程,观看纪委廉洁从政警示录等专题片,使我的思想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了升华,可谓获益匪浅。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谦虚谨慎的作风不够。二是艰苦奋斗的意识逐步淡化。三是工作不够深入细致,抓落实不到位。四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五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欠缺。

五、整改措施

(一)强化党性意识,确保政治本色永不褪色。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初、慎微。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的同时,主动地接受组织、领导和群众的监督,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永不褪色变质。

(二)强化主动学习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养成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注重把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要结合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廉政勤政、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要坚持科学的学习方法,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确保学教活动收到实效,

(三)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自觉从日常琐屑事务中解脱出来,扑下身子,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做到到实地、查实情、办实事,求真务实,切实帮助各村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第8篇:民主生活会剖析材料

—王峰

按照镇党委的安排开展民主生活会,我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把问题亮出来,以便修正错误,纠正缺点,学习先进,取长补短,真正达到提高觉悟,增强党性,履行职责,以身作则,创新发展的目的。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1、自己对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还不够全面深入、理解把握得还不够准确、理论联系实际还不够广泛。

分析原因是:从主观上自己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所放松,认为通过镇党委政府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学习,平时阅看的文件和领导讲话,培训和日常工作较为广泛的接触面,从中也能学习到许多理论和各方面知识,因此,思想深处有一种放松情绪。在表面看来,也在读书,投入也不少,但就是不能掌握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这种学习,虽然也在学,但都是形而上学的学,并没有达到学习的应有目的,充其量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学习。

2、虽然自己在工作中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面对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自己研究分析得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所以对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认识不足、观察不够、把握不准,往往是凭经验办事。

分析原因是:自己在钻研业务上有惰性,还缺乏“挤”和“钻”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缺乏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缺乏把钻研业务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的自觉行动。

3、思想观念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够,不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求实、务实、抓落实的作风还不过硬,导致对一些工作虽然进行了安排部署,但在贯彻落实上没能一抓到底,有些应及时解决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分析原因:有一种满足于现有水平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足,多了些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习性,也多了一些自我感觉是事半功倍的东西。责任意识不够强,总认为上级工作只要传达上级文件,贯彻会议精神就行了,致使工作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习。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获得新知,适应新的形势。尤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

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深刻理解实质,重点在系统性、全面性上狠下功夫。努力挤时间认真学习本职业务,法律法规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理论指导自己工作的实践。

2、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做到旗帜十分鲜明、立场十分坚定,敢说、敢管,会说、会管。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不断改进个人工作作风,进一步树立求实务实抓落实的思想作风,多深入基层,多调查研究。

3、在日常工作中,自己要时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把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与自觉地维护镇党委、政府的形象结合起来,努力增强集体荣誉感,自觉地维护党委政府的整体形象。维护班子团结,对镇党委、政府的决定坚决贯彻执行。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团结同志,创造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4、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去加以解决。不因循守旧,不安于现状,

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不断地来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松懈心理和懒散情绪,树立崭新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积极肯干,吃苦耐劳精神。

5、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工作上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始终保持一股奋斗的勇气、拼搏的锐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在作风上,深入实际,深入现场,多联系,多倾听,多思考。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

6、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用党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上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

第9篇:民主生活会自我剖析

自 我 剖 析

本季度厂里深入开展的自我剖析会,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机会。自入厂以来,从来未在组织面前进行自我剖析,也从未进行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此次自我剖析是我真正深入的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一个开始。

通过这一阶段的见习,我充分认识到一个认真负责的师傅的重要性,他能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起到灵魂引路人的作用。一棵小树苗上要想成为栋梁之材,除了自身时刻的努力外,离不开园丁的修修剪剪。这次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对我自身不足的一次修剪。我认真的对自己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刻剖析。

一、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1、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深度和广度不够。工作上存在着只图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思想。具体表现在平时工作心里没数、眼里没活。不能做到对现场情况明、思路清、措施实。在合金钢辙叉现场,就经常存在不知道怎么干以及下一步干什么的问题。

2、在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上,仍然存在不足。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自己为是的现象;领导的批评有时候不能深刻领会,不能做到在批评中充分吸收经验教训。

3、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享乐主义的倾向。在具体工作中,不想碰硬,满足于做完就行,不求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结合,虽然能够完成工作,有只求一般标准,标尺不高,干些工作就有满足感的倾向,在破解难题、创新方法和措施上有差距,对难办的事情不愿过多涉及,只想办好办的。

4、主人翁意识不强,在创新方面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没有把实际工作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对自己的定位还在一般职工的水平上,没有把自己当作企业的开拓者和继承者,以至于积极性不高,在工作作风上、方式方法上,思路不宽,创新不够,方法守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在表面,根源在思想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论和思想学习不够注重。从现象上看,自己也在努力工作,也费了不少功夫,但就是未能以前瞻性的目光来看待思考问题,没有举一反三。遇到问题老是问师傅怎么办,不知道自己现在该干什么,下一步该干什么,完成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应该主要抓些什么。没有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尝试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2、大局意识不强。只有思想上前行了才能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表现为不深刻、不广泛、不透彻。对新形势下的要求和标准认识不到位,总认为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就合格啦,从而带来工作责任的弱化。主要原因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有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在思想上有放松的表现,没有急企业之所急,致使自己没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

3、原则性不够强,不能清醒的认清主次。上班时间有时候产生懈怠,与其他职工打打闹闹,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以至于自己定位混乱,在现场忙忙碌碌却不出成绩。

三、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要真正静下心来,挺得住,学得进,联系实际,勤于思考,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知识水平,主动在工作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不断衡量自己,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2、勇于纠正错误,虚心接受地批评。要以诚待人,注意团结同志一道工作,时时鞭策自己,严格要求。

3、身体力行,坚持创新进取。针对当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工作的新路子,勇于创新,克服不求进取和无所作为的思想,注意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真正做到精通业务。

4、从严要求自己。宏扬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改造世界观,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来。

这次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我来说,既是一次用新思想、新观念重新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的大好机会,更是让自己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压力感,增加了荣誉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讨论和对照检查不足,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我决心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思想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一个保厂年轻人风范。

发言人:++

上一篇:现场改善低成本下一篇:良好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