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生活剖析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主生活剖析

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及对策剖析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缺失监管与宣传教育,使得大部分村民缺乏安全用电意识,也不具备相应的安全用电防范技能,从而导致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为改善这一现状,本文基于实际,对农村家庭生活用电中的安全隐患做了分析,并就如何实现安全用电提了几点针对性建议。希望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中家用电器种类日益丰富、数量不断增多,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结构也日益复杂,日常用电中的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下面联系实际,首先就农村家庭生活用电中的安全隐患做简要分析。

1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分析

1.1缺乏安全用电意识与防范技术

尽管很多农村家庭都有一定的用电经验,但是对于一些用电安全常识却缺乏了解。这就导致在用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行为与举动。如当家里某电气设备或某段电路烧毁时,不是先断电再检查而是直接带电检查,并且在检查过程中也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几率上升。部分村民缺乏一定的用电安全常识,在发现开关、灯泡或其他电气设备上有污渍时直接用湿布擦拭,容易引发触电事故。在使用电气设备时,经常不仔细研读说明书,而是根据自身主观经验摸索着应用。如在使用冰箱、洗衣机等大功率电器时,将三角插头随意改为两脚插头,并且不设置接地保护,容易造成电器外壳带电,引发触电事故【1】。

1.2电线材料质量不过关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电线是重要组成部分,电线的性能质量直接决定了系统运行状态,决定了家庭用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因此在选用电线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其的材质、性能,并根据家庭用电负荷科学选择。但由于一些农民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在选用电线时不会检查分析其的各项参数,不会分析其材质,仅是随意选择,最终导致电线与电力系统的适应性不高,使得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增加。另外还有部分村民为图便宜,省成本而使用废旧电缆线,这类材料的荷载能力低、绝缘性能差,极容易出现漏电问题,容易引发触电、火灾等安全事故【2】。

1.3电器设备质量不合格

在一些家电市场中,充斥着很多三无产品。这些三无产品本身就存在非常多的安全隐患,再加之村民的不规范使用,更会使得风险增加。

1.4电器与线路老化严重

在经过长时期的使用后,电线以及各类电器的绝缘层会受损,绝缘性能降低,并且内部结构磨损、老化严重,如果不能及时维修或更换,很容易引发起火、爆炸等事故。在很多的农村家庭中,一些电线、电器都是安装后就长期使用,只要其不出现断电、不运行等明显的大问题,就不会提前检修。严重缺乏预防意识,也因此导致安全事故不断发生【3】。

1.5私拉乱接线路严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农村家庭中都有了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以及其他的电器。这些电器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导致家庭生活用电量急剧增加,家庭用电负荷加大。一些农村家庭因为原有的电力线路荷载能力无法满足用电需求,便私拉电线,私自安装电线。随着私拉电线数量的不断增加,供电侧荷载严重超出设计值,进而造成线路加速老化,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增加。

2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防治对策分析

2.1加大农村地区用电安全知识宣传

前文已经提及,由于农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村民都不具备安全用电常识,导致农村地区存在相对严重的违规用电、不规范用电问题,因不规范用电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现状,让农民群众都树立起安全用电意识,相关部门就需加大农村地区的用电安全知识宣传,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丰富其用电知识,转变其用电观念,提高农村家庭用电的规范化、安全化水平【4】。

具体如当地供电所可与政府加强沟通合作,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栏、广播等向农民群众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或组织工作人员定期进入农村进行用电知识宣讲等。通过这些教育、宣传活动转变农民群众用电理念,有效减少不规范、不安全用电行为的发生。针对当前很多农民群众贪图便宜购买性能质量不合格的电器产品、使用废旧电缆线等问题,宣传人员必须认真给农民群众讲解使用这类电器的危害,并教给农民群众如何检查电器产品质量,如何选择符合要求的电线材料。进而减少三无产品与不合格材料在农村地区的使用,减少农村家庭生活用电隐患,除教给农民群众一些基本的安全用电知识外,供电所以及工作人员也需引导农民群众减少或避免各类容易诱发安全事故的行为。如摇晃电线、攀爬电线杆、玩弄电气设备等。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农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与财产安全。

2.1建立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监管体系

在当前的电力管理体制下,农村用电管理工作主要由供电所负责。针对农村家庭用电存有较多安全隐患、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供电所应当充分承担自身责任,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与渠道构建起农村用电管理体系,对农村家庭用电情况加强监管,有效提高农村家庭用电的规范性,从而减少安全隐患,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具体而言,在开展管理工作时,供电所应当通过抄表、收费等工作排查农村家庭用电中的不规范之处,进而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及时提高用电安全性。如在抄表时检查农村家庭是否存在私拉电线情况,一经发现及时督促其拆除。若某用戶用电量发生不正常变化,就要对该户的线路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窃电、漏电等安全问题,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除采用以上措施外,供电所也要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各家对一些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情况,教给农民正确的使用方法与维修养护技术,帮助农村家庭安装大功率电气独立电路等。通过这些措施及时提高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消除安全隐患【5】。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供电所要能建立实施安全责任制度。将农村电力设备、电力网络做明确划分,制定责任分区。将具体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到个人,确保各项用电管理工作都有人开展、有人负责,从而保证农村家庭用电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提高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的安全程度。除此之外,对于农村地区一些家庭有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要及时备案,并定期检查其的使用与维护保养情况;对于线路有隐患、私拉线路的家庭,也要及时登记记录,并做好定去检查,督促其及时更换线路,拆除私拉线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2.3加强农村的节约用电宣传

当前在很多农村家庭中还是存在许多的资源浪费行为,并且这些行为也是诱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如,长时间忘记关灯、长期不拔电器插头,对一些日常不用的电器也不间断供电等。这些行为不仅会造成家庭用电量增加,使电力系统荷载负担加大,而且也会诱发一些安全事故。如长时期给手机充电不拔,会导致手机电池烧毁,继而引起爆炸、起火等事故,严重威胁到人员人身安全与家庭财产安全。因此,在当前背景下,相关部门也可在农村大力开展节电宣传工作,促进农村群众树立节电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节电习惯:夜间记关灯,出门前关掉开关或拔下插头,电器充满电后及时断电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电能损耗,减少漏电、触电发生几率,保证农村家庭用电安全【6】。

2.4完善用电管理队伍建设

经研究调查发现,尽管农民群众缺乏必要的安全用电意识与技能是导致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性低、安全隐患频发的重要因素,但供电所不注重监管也是导致农村家庭生活用电中安全事故频出的重要原因。如供电所不注重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管理,一些安全监管人员也不重视自身工作,不能严格按照要求定期开展家庭生活用电检查工作,对于农村地区存在的私拉电线问题不及时上报与处理等。监督管理方面的缺失导致农村家庭生活用电中的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群众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得不到保护。为此,在当前背景下,供电所应在单位内建立起科学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教育提高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用电管理队伍,为各项用电管理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生活用电关系到农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村经济与社会秩序。为此针对农村家庭用电中存在的电器、电线老化严重,私自拉设线路等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要能提高重视,要能结合农村家庭生活用电现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大力开展安全用电知识宣传,通过一系列的教育、管理措施提高农民群众安全用电意识,丰富农民群众安全用电技能,从而减少用电隐患,确保家庭生活用电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郭磊.农村用电情况及安全隐患调查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8(12):155.

[2]任贝婷,肖洒.关于一例家庭用电电压异常原因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03):219-220.

[3]魏希.浅议家庭用电安全事故原因与防范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8(02):185.

[4]吳琼.家庭用电安全事故原因与防范措施[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3):231.

[5]屈鹏云.浅谈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隐患及对策[J].农家顾问,2015(02):159-160.

[6]谭新枝.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常见故障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8):166.

(作者单位:云南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

作者:刘渊

第2篇:儒学复兴离不开生活与民主

实际上,儒学本来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儒学,但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它的认识现在我们要把它提高到理性的高度重新提升对它的认识。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当代中国儒学复兴的形势和未来的展望”。这是我对儒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的心得体会。

从“花果飘零”到正在复兴

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20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我在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做研究时参加了一个儒学国际会议,这个会议是由杜维明先生主持的。当时连他都悲叹:“现在是‘儒门淡薄,花果飘零’。”余英时先生在这次会议上也提出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他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有一些反对儒学的学者也参加了这个会议,比如林毓生教授,他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在会上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一个事实是,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儒学的复兴是跟我们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从改革开放开始,如果说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现在就是“初级阶段的第二阶段”,是在世界上和平崛起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与国际上的交流,尤其是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交流都非常地密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人家对话?还是要拿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拿中华文化去跟别人对话。

与儒学复兴有关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国学热”,这几年大家讨论比较多。我们浙江省儒学协会成立之后,有不少农民要来参加我们的学会,要我们给他们讲《三字经》《弟子规》。积极性比一些学者、教授都要高。至于国学到底是什么,他们其实并不大清楚。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认同感,有一种亲和力。这些都说明,跟当年“花果飘零”的局面相比,儒学复兴确实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了。

现当代儒学的几种形态

概括来讲,现当代儒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维新运动,当时康有为这些人就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儒家思想。要综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他们提出了一个“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代表作品是谭嗣同的《仁学》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大同书》,这是儒家文化的近代转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中国人对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全面的反省和批判,当时的潮流是提倡“民主”“科学”。有一些人是批判传统文化的,他们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再后来还有一些人甚至要把孔夫子和儒家文化也一并打倒。可是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坚持儒家思想的人,他们反思儒家文化,认为儒家要走向现代就必须进行改造,加以重新诠释,这就是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思想界还进行了一场“科学玄学大论战”(编者按: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东方养生》2011年第7期的文章,《相爱比打架优美——科学与玄学之辩》),新儒家就是在这个论战中形成的。新儒家大致有这么三派:一派是以熊十力、贺麟先生为代表的新心学;一派是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我自己还总结了另外一派叫新经学,代表人物就是我们浙江的学者马一浮先生。这三个学派有个共同的弊端,它们都是精英阶层的学问,是“书斋中的学问”,因此缺少一个走向社会、普及推广的机制。所以我觉得他们是属于精英的儒学,不是大众的儒学。

当代新儒家比较著名的是蒋庆,他的思想倾向于“新儒教”,他认为儒学要成为一种宗教、一种国教才可能行之久远,因此他的儒学也是政治儒学。蒋庆还作出了具体的政治设计:分别设立“通儒院”、“庶民院”和“国体院”。“庶民院”是民主选举产生的,“通儒院”是儒家人物来推举的,“国体院”则是历代的贵族。包括圣人的后裔组成的。我认为在多元文化并进的现代社会这是不现实的,是一个乌托邦的空想。

“生活儒学”与“民主仁学”

总的来说,现当代儒学的这几种形态各有利弊,它们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那么,放眼未来,儒学发展的方向会是什么?

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写过一篇《21世纪儒家文化的定位》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认为21世纪有两个潮流:一个是全球化,全球化不只是经济的,也是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另外一个是价值观念趋同化,随着文化交流的频密,大家在价值观念上也越来越趋同。我们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也是具有普适性的价值。那么,在新的世纪,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学应该如何面向大众、面向生活?我认为有两个方向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个是“生活儒学”,简单讲就是面向生活实践的儒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去台湾访学时,林安梧教授就提出过“生活儒学”的概念,生活儒学的另外一个代表是龚鹏程教授,他专门写了好几本书,从面向生活实践的角度来解说儒学。但是龚鹏程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这一项工作是由我们大陆的学者黄玉顺完成的,他写了一本书叫《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里面阐释了面向现代生活实践去重建儒学价值观的儒学存在主义论。“生活儒学”主要面向的是现代生活的实践语境,它是一种秉承多元文化观的关于实践的理论,我认为在我们的现代生活实践中,它必然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欢迎。

第二个是新仁学的发展方向。很少有人提到“新仁学”,其实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说就可以概括为“仁本礼用”。“仁”是孔子学说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仁学”是儒学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新儒家过去过多地讲“心性之学”。反而忽视了“仁”的地位,因此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仁学”的概念。而我自己则进一步提出了“民主仁学”的概念,我把儒学定位为一种东方型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它跟西方人文主义以人权作为核心概念不同,我们是以道德,特别是“仁”,作为核心概念的。那么,它的文化观是什么?我把它总结为16个字一“一元主导。多元辅补,汇通古今,兼容中西”,这其实不仅是一种文化观,也是一种发展观,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世界观。

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是有民主思想的,比如说孟子就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明清时期的一批思想家,比如黄宗羲也提出过一个“天下为本,君为客”的思想。这里的“天下”指的是人民,人民为主,“君”是老百姓帮你请来,为老百姓服务的一个客体,不是主体。所以这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一个性质的不同,这是阐述比较全面的民主思想。因此可以说。民主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是存在的,只是还不够系统化。

民主仁学的四项模式是“以民主仁爱为体,礼法科技为用”。民主仁爱是一个核心的价值观,礼法科技既包括法制,也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仁爱、民主、礼法、科技”是“民主仁学”的四要素。这是一种既注重道德实践,又注重社会实践和历史进步的新儒学。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过“一道五德论”,我认为儒家的“道”“德”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体和用的关系:“道”的根本是“德”,“德”所以得之“道”,“道”的根本之德就是“仁道”,就是要树立一个“仁”的价值观念。孟子讲人跟禽兽相比差了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在哪里?就是人是有道德的,是讲正义的,而禽兽是不讲道德和正义的。荀子讲过“水火有气而无声,草木有声而无知,禽兽有声有气有知无义,人有声有气有知有义”。所以人为天下最贵,是因为他是讲道义的。

“一道五德论”是在对历代价值观的演变进行总结后提出的。孔子讲了20多个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中最核心的是“仁”。到了孙中山这里,他提出八个字的核心价值观:“患、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个八德里面其实也是“仁”是最根本的。那么,到了现在我们应该如何表述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我把它概括为“一道五德”,这个道就是“仁道”,“五德”是“义、礼、信、和、敬”。“义”是指合适、恰当、公平、正义;“礼”就是礼仪制度;“信”是讲诚信,守诚信就是要实事求是;“和”是和谐,君子和而不同;“敬”则是为了克服我们多年来因为批判传统文化而缺乏“孝”和“敬”的礼仪、道理而提出来的。

实际上,儒学本来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儒学,但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它的认识,现在我们要把它提高到理性的高度重新加以认识。“民主仁学”的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产物,它的定位是道德人文主义,它的文化观是多元的,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道五德”的价值观,这些就是其基本要素。

总的来说,儒学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教化民众,只有弘扬民主才能够立足于现代。如果离开了生活,离开了民主,那么儒学的复兴就是一句空话。

第3篇:良序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公共生活的重建与协商民主的发展

摘要:公共生活是人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对维系社会关系、配置社会资源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公共生活及其社会治理技术也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结构性转化。传统公共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在社会结构、伦理基础、治理依据、治理机制和价值导向上具有显著差异。影响良序公共生活秩序生成的内在逻辑包括内部动因、组织结构、制度环境、技术规则和文化基础。良序公共生活的重建依赖于治理模式的转型。协商民主在价值目标、制度规范和技术规则等方面与当代公共生活相契合,为公共生活的重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念、制度与技术支持。在以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推进良序公共生活重建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观念上、制度上、技术上和文化上的瓶颈。

关键词:公共生活;协商民主;治理技术;基层治理

自摆脱蒙昧和野蛮以来,优良的公共生活就成为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对于秩序的构建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们永恒的话题。古希腊城邦中,公民成员通过公民大会、陪审团、宗教节日、戏剧节和运动会等形式参与公共生活,践行着原始的民主与平等。春秋礼崩乐坏之时,孔子主张恢复周礼,遵循外在制度内化为个体内在自觉的路径,在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建构中达致社会良序。随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市民社会从公共权力中解放出来,阿伦特(Hannah Arendt)认为所谓个体性只有通过公共生活中的“行动”才能实现。此后,公共领域作为“一种独立于政治权力、不受官方干预的社会公民自由表达政治观点、讨论公共事务并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或者公共场所”①也孕育而生,人们借助于“交往理性”实现着良序的公共生活。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封建等级和道德礼法曾长期维护着公共生活的稳定与秩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变迁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个人原子化、社会陌生化程度的加剧导致传统良序公共生活日渐消解,并随之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公共诉求分化、利益表达不畅、共识凝聚乏力、社会冲突趋于激化等,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结构与公共生活方式的變迁呼唤着新的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传统公共生活的衰落进行研究,试图证明公共生活的形成和延续由其社会特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所决定,良好的治理方式有助于推动良序公共生活的构建。

一、传统公共生活的衰落与治理方式的式微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公共生活是人社会性的重要体现。与私人生活不同,公共生活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开放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征。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所参与的公共生活有着不同的呈现形式,并直接反映着国家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治理方式。

1.传统公共生活及其治理方式

公共生活的形态是一定经济社会发展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在我国古代社会,由于农业生产和农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商业生产和交换极不发达,社会分工不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通常被局限于一定阶级和地域之内,家庭、家族、村庄、宗教和道德成为支撑人们生活的基础。公共生活主要体现为以阶级和身份为中心划分的不同类型公共活动。如君王和卿大夫参加的公共活动主要有朝会、宗庙社稷之礼、大蒐、会同等,而平民则生活在以宗族为纽带的共同体中,祭祀和祠堂是他们最重要的公共生活形式参见姚中秋:《重新思考公民与公共生活:基于儒家立场和中国历史经验》,《社会》,2014年第3期。,随后还发展出集市与行会。这种共同社会经验塑造了平民强烈的共同体心态,使他们能够在公共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定位和认识自身,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生产包括道路、教育、医疗卫生和安全等在内的公共产品。在我国“皇权不下县”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的传统社会里,祠堂、集市、庙会等构建了基层社会的公共生活空间,创造了丰富的公共生活场景,承载了基层社会自我治理的重要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维系社会关系、增强社会互动、配置社会资源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宋代以后宗族社区的发展和完善,公共生活具备了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人们遇到的各种矛盾和不公正大多可以在自己的宗族中得到解决,基本无需去找政府(县衙)。于是,传统的官僚体系能够以极低的行政成本维系其政治统治。

这种传统公共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我国的近代乃至现代。在以血缘、地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乡村“熟人社会”里,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象征着在村落中的社会地位。“每个家庭都有发言权,村民之间的地位较为平等,村民具有较强的公平感。因而,处理村庄的公共事务必须考虑到每个家庭的意见,需要众人的参与协商才能够达成统一,是典型‘协商型’治理模式。”陶自祥:《公共性衰落:妇女家庭地位变革与村庄公共生活变迁——基于一个华北村落的调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在这些村落,“哪个家庭若不积极地参与村落公共生活,就会被别的村民看不起,被认为家中‘没有人’了,最终丧失在村落中的发言权。”陶自祥:《公共性衰落:妇女家庭地位变革与村庄公共生活变迁——基于一个华北村落的调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除了政治性的公共生活,传统农村社会的闲暇生活也同样具有公共性。有学者将传统中国的闲暇生活分为宗族大会、祭祖、庙会等仪式性闲暇和社戏、集市等社会性闲暇,无论是仪式性闲暇还是社会性闲暇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实践的密码,体现着传统的伦理秩序和交往规则,使农村社会的闲暇生活兼具社会性和价值性。王会:《乡村社会闲暇私人化及其后果——基于多省份农村的田野调查与讨论》,《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这种公共生活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着维系社会关系、增强社会互动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是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体现。

传统社会主要依赖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以道德礼法习俗为主的制度规范,并着重通过感性教化来维护公共生活的等级和秩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加之传统社会小农经济高度分散,治理成本过高,基层社会的治理就只能依靠代表地方精英并相对独立于官吏体系之外的士绅(乡绅)“乡绅”、“士绅”是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历史性概念。“乡绅”,主要是指居乡或在任的本籍官员,后来扩大到进士、举人。“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参见徐茂明:《明清以来乡绅、绅士与士绅诸概念辨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阶层,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士绅之治”也成为维护传统乡土秩序的重要方式,并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如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李卓:《乡约制度与协商民主》,《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日。,人们通过缔结乡约、族规来选贤举能、整合民意、凝聚共识、议事商讨;近代以来的“士绅会议”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超越行政權力体制的地方士绅与官吏商讨确定本地相关事务的具体办法。

在城市里,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位”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单位是我国城市居民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行政组织体制的延伸,同时也是功能多元化的组织体制。它既能最大效益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又能把人们的家庭、社会生活与政治管理有机统合在一起。因此,单位往往承担着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从摇篮到墓地”的各种生活服务,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等各类基础设施在内的集生产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身的复合体周平:《中国单位体制的演变与城市社会政治控制方式的调整》,《思想战线》,2000年第3期。。在单位中,公共生活既有制度化的职工代表大会,还有各类不定期的茶话会、联欢会和舞会等,单位中的身份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其他领域的生活状态。

事实上,尽管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城市单位体制仍然体现着“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构成了“领域合一”领域合一是指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活动领域都是以政治为中心的领域合一的状态。在不同类型的非市场经济中,领域合一的样式也各有不同。参见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的基本社会形态。正如有学者所说,“自然经济所对应的是一种浅渗型的领域合一类型,而计划经济所对应的则是一种深渗型的领域合一类型”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页。。由于社会资源被国家垄断,国家根据所支配资源的大小对城市“单位”中的各类公共生活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渗透。为了保证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和资源抽取能力,社会治理由政府全权包揽,政府成为全能型政府,通过指令性的计划和命令式的规章制度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和有计划的配置,对基层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单位成为政府开展经济生产、实施社会管理、组织公共生活、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场域。

由此,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这种以道德礼法和权力(权威)为中心的治理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着的配置社会资源、组织公共生活、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作用。

2.衰落与式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分工细化,原本领域合一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全面冲击,人们逐渐脱离原有共同体的束缚。信息技术和现代化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血缘、地缘和亲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逐渐被打破。作为权利主体,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性,逐渐形成了异质性群体集聚、生活节奏加快、流动性增强的现代社会。社会结构也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转变。国家、社会与个人间的关系发生变迁,领域合一主要走向领域分离,传统的公共生活逐渐瓦解并面临重构。

公共生活的状态主要取决于人的参与和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市场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快速流动,农村社会公共生活空间也日益萎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1982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20.43%,到2000年上升至35.39%,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7.35%,农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与此同时,农村的土地和资源也源源不断地向城市集聚,伴随而带来的是农村公共生活空间的萎缩,包括集体化共同体的解体、行政性集会的稀疏、乡村文艺活动的消解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6期。。由于政治性的公共空间日益缩小到村委会及其办公室中,村民们不再热情地关注公共事务,而将精力主要集中于自身发展和家庭温饱中余旭娇、李宽:《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以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慈溪R村为例》,《上海城市管理》,2016年第1期。。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集市也正在逐渐变成单纯的商品交换场所,情感交流功能逐渐淡化。一些传统公共生活空间即使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其公共性、社交性的角色功能也大大弱化,成为一种自发的、个体的乃至封建迷信的活动吴理财、夏国锋:《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复兴——以安徽省农村文化调查为例》,《学习月刊》,2006年第15期。。与此同时,无论是仪式性闲暇还是社会性闲暇都呈现出去公共性的特征,乡村闲暇生活逐渐走向个体化的闲暇王会:《乡村社会闲暇私人化及其后果——基于多省份农村的田野调查与讨论》,《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也使越来越多农民更愿意通过在家消遣,而不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公共生活。

传统乡村治理方式也日渐式微。由于士绅阶层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不复存在,士绅遭受新兴知识分子严厉批判,原有权威遭受挑战。随着士绅阶层的凋零,用以规范传统社会公共生活的乡约族规由于丧失了执掌者而逐渐失效。“特别是乡村权威的授权机构直接由上级产生并对上级负责,导致乡村士绅已不再是接受传统儒家道统教育的传统儒生,而变成了上级政府的附庸,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乡村固有的公共生活和自治传统。”参见岳铭青:《科举制废除、士绅阶层衰落与基层治理变迁》,《怀化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在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导致既没有传统士绅的文化背景又没有责任担当的“土豪劣绅”趁势而上。传统乡村社会依靠士绅实现自治的稳定秩序被打破,公共生活也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结构性转化。

城市公共生活同样如此。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逐步退出人们的一般性单位,单位成为自我管理、自我运行、自我发展的独立体,原有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也面临削减。“单位制”的解体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引发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也随之失效。由于“国家—单位—个人”的依赖关系被打破,指令性的计划和命令式的规章制度得以实现的技术性和操作性条件不复存在。“政企分离”、“政社分离”使得各种社会资源分散到市场和社会中,住房、医疗、教育、人事制度等改革使得政府不再是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者。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单位组织制度的改革使得“单位”的纯居住功能得以强化,“政府组织所承担的大量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的职能,开始渐次从国家的权力网络中溢漫出来”胡位钧:《社区:新的公共空间及其可能——一个街道社区的共同体生活再造》,《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社区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能,人们的公共生活场域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城市居民开始从“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区人”。在社区公共生活中,各类社会资源与合法权益都需要自己去争取和实现。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新的行为规范和治理方式尚未形成,加之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在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于个人的发展和私人空间的构筑,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公共生活并没有因为社区自治而繁荣起来,相反陷入了相对的沉寂,甚至呈现出“家庭原子化”、“独自保龄球”1995年,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 Putnam)发表了一篇产生了畅销小说般效应的学术论文《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人们不再愿意跟周围的邻居聊天喝咖啡,一起走进俱乐部从事集体活动,而是更愿意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打保龄球(Bowling Alone)。的状态,一项基于福州典型小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9.7%的居民表示不了解社区组织,67.2%的居民表示从未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活动。在参与社区组织及其活动方面,即使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业委会,也只有51人,占13.1%;参与社区管理机构组织的活动只占8.5%,社区公共空间普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黄宁莺、郭为桂:《和谐社区何以可能?——基于福州典型小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3期。。公共生活的缺失也导致了邻里关系冷漠。根据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0.9%的人感觉与10年前相比,当前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而生活在城市的人群不熟悉邻居的比例为45.1%,高于县镇的29.0%和农村的11.8%韩妹:《80.9%的人感觉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中国青年报》,2011年11月22日。。由此也衍生出各類社会问题,如公共责任伦理缺失、社会矛盾缓冲机制缺位、优秀传统文化断续等。公共生活的失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健康发展。

总体而言,经济基础、历史阶段、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变革是造成传统社会中良序公共生活的衰落与治理方式的式微的主要原因。传统社会公共生活主要依托于熟人社会,而当代社会公共生活则需要建立于陌生人社会中;在伦理基础上,传统公共生活主要基于家庭伦理,而脱离了熟人社会的当代公共生活则需要人们秉持契约精神;在治理依据上,传统公共生活主要依据道德礼法,而当代社会生活主要依据法律制度;在治理机制上,传统公共生活通常是权威之治,当代公共生活则是参与者平等协商;在价值导向上,传统公共生活往往基于身份认同而重情,现代公共生活则通常基于权利认同而重理。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是导致传统公共生活衰落和治理方式式微的根源。

二、良序公共生活生成的内在逻辑

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传统与现代的差异固然明显,但彼此之间并非是完全断裂的,而是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承继性。传统社会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仍以其深刻的文化底蕴稳定延续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世界。在我国传统“领域合一”的社会结构中,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承载的公共生活都无法与私人生活和政治生活完全相分离,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具有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的生活交往空间,但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进程的加快,“有形的手”却在事实上挤压着公共生活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传统公共生活的衰落正是源于其未能在高速发展和变革的社会中实现有效转型,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治理方式和时代精神,加之“父爱式”的权力介入,导致公共理性无处安放,公共精神无法彰显。

因此,重塑现代社会良序公共生活,首先要理清其生成的内在逻辑。具体而言,影响良序公共生活生成的内在逻辑包括内部动因、组织结构、制度环境、技术规则和文化基础。

1.内部动因:对公共利益的平等追求

对公共利益的平等追求是当代良序公共生活生成的内部动因。公共利益是公共生活的基石。在传统社会的公共生活中,人们谋求公共利益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通常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都由权力或权威中心来处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很小,甚至有时“统治者利益就是公共利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导致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所追求的利益也以“同心圆波纹”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的结构向外扩散,形成“差序利益”。

而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中,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呈现出了不同的逻辑特点。一是对公共利益追求的普遍化。随着社会分工和职业结构日益细化,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急剧扩张,从事专门化职业的人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而参与公共生活是人们表达诉求、谋求和维护合法权益、聚合公共利益、达成“公共善”的必要途径。二是对公共利益追求的平等化。尽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时常发生冲突,但在一定意义上,公共利益也是个人利益的有机聚合,其公共属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争取和维护。特别在个人合法权益备受珍视的今天,平等地追求公共利益、达致公共善是公共生活的重要动力。三是对公共利益追求的主动性。当代社会人们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并非无目的的自发行为,公共生活也不是自发的交往行为。良序的公共生活需要人们主动参与和积极作为,这种参与和作为也高度建构着各类新型利益关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利益格局。因此,对公共利益的平等追求构成了当代良序公共生活生成的内部动因。

2.组织结构:扁平化多中心的组织架构

与传统熟人社会中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公共生活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共生活呈现出原子化和多中心的特征。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不再束缚于血缘、地缘和职缘,连接的纽带更加多元,原有的“身份”也逐渐模糊,一定范围内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平等。公共生活的组织形式不再是以某些权威或权力为中心的“金字塔”型,或是无秩序的自发行动,而是倾向于更有目的和效率,更注重个人的平等体验、民主表达和行动自由的积极行为。由于摆脱了层级组织中的“被安排”、“被主导”的命运,拥有一定自主性现代公共生活在组织架构上呈现出扁平化特点。

多中心也是现代公共生活的组织特点。在领域分离的现代公共生活中,人们参与某种公共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不再仅仅是特定的权威或权力。不同场域的价值原则也各有不同,人们围绕效率、公平和自由等价值原则主动参与各类公共生活,而不同类型的公共生活也通过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生活内容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吸引力。人们穿梭于不同的公共生活圈子、表达不同利益主张、争取各自的权利诉求,满足各自的精神旨趣,展现着“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现代公共生活的各种形式在地位上相互平等又彼此独立,形成一种平等的多中心秩序。

由于任何一个主体都不具备解决一切复杂多元、持续变化的问题的知识、能力和资源,因此组织结构的扁平和多中心客观上决定了现代公共生活治理主体与形式的多中心。这种多中心治理结构要求充分发挥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兴趣爱好、习惯和语言等要素形成不同的交往组织,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3.制度环境:规范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

当代民主社会是法治社会,健全规范的法律、政策和制度规范体系是建构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支撑。在传统熟人社会中,生活空间狭小,人际关系单纯,交往形式简单,诸如诚信、互助、友善、睦邻等公共生活的规范体系能够通过习俗和舆论自然形成,因此不必借助于强制性规范进行约束。

但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空间急剧扩大、人际关系纷繁、交往形式多元多变、信息交流不对称等特点决定了原有道德规范和礼法的约束效力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公共生活的秩序维护需求。在多中心的现代公共生活中,人们通常着眼于自身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在没有严格的上下等级隶属关系的参与主体之间,制度和規范的缺位将导致参与主体的搭便车和投机行为,公共生活也极有可能陷入“公地悲剧”与“集体行动困境”。为了避免现代公共生活的治理失灵,需要更加具体、明确、规范、健全的契约、规则和制度予以保障。一个有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对于维持良序公共生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日渐广泛的人际交往行为也必须依靠法制的规约和道德的调适,以明确权责,降低交往成本,克服利益冲突,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

4.技术规则:清晰明确的规则共识

规则是建构公共生活秩序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社会中,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往往诉诸于道德规则——“礼”。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乡土社会视为“礼治”的社会。“礼”作为维护传统公共生活秩序的规则不同于法,它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关予以实施,维持“礼”这种规则的是社会传统。人们在日积月累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交往规则,如等级秩序、行为规范、处事原则等,通过言传身教践行并传承着这些规则,并形成一种交往经验或传统,它是实践理性的产物。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这种礼治规则的交往经验对于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在现代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重大变迁,单靠模糊抽象的道德规则已无法有效解决生活问题、维系交往秩序。理性公开、清晰明确的技术规则作为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成为良序公共生活的重要保证。

技术规则是可视化、操作化的行为规范。现代公共生活中,维系公共交往的纽带多样而复杂,除了共同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更多地表现为公共利益、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等,公共生活的参与主体也愈加多元,公共生活形式愈加丰富,目标诉求愈加具体,利益和价值诉求的达成也更加需要各主体间的协作与包容。清晰明确的技术规则有助于厘清公共交往行为的边界,规范交往过程,降低交往成本,减少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弥合可能出现的各类矛盾。不同于经过时间沉淀的道德规则,技术规则是人们根据特定公共生活的类型、特点、目的和宗旨而建构出来的。在现代社会中,技术规则的制定只有进行充分对话,整合不同成员的意见和需求,形成最大多数的共识,才能使人们自觉遵守,技术规则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在公共生活和集体行动中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没有清晰明确的技术规则和自觉遵守规则的参与主体,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生活。规则体系完善与否,决定着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

5.文化基础:合作包容的公共精神

合作包容的公共精神是良序公共生活得以延续的文化基础,赋予公共生活以灵魂。事实上,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延续都要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基础。在传统领域合一的社会中,无论是普通村民还是“单位人”,都被结构化于国家之中,人们依附于宗族和单位,缺乏独立人格和自主能力,只有遵守道德礼法、服从权威安排才能寻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传统社会的公共生活通常在本质上体现为日常生活,遵守道德、尊重权威成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社会生活方式重构的过程。市场经济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迁、权力配置的调整加速了原有公共生活方式的瓦解。现代公共生活建立在社会化、专业化基础之上,打破了原有的自上而下、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人与人之间以相互独立的原子而存在,在结成特定的公共组织、开展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观点诉求、习俗禀性等差异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合作包容的公共精神就显得弥足重要。

公共精神是一种公民美德,体现为人们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以及公共责任的秉持。现代公共生活的重建归根结底需要国家与社会、市场、公民之间协商与共治。合作与包容的公共精神是滋养良序公共生活的重要文化基础。信任、协作、宽容、团结等文化要素往往具有自我增强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均衡,为公共生活的良性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视域中,一个成熟的公共领域和良善的公共生活是维系个人和国家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保障个人权利得以实现、推进国家民主化发展的关键力量。传统以权力和权威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重塑要求既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契合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同时也能将植根于自身的优秀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在变革社会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发展,这就需要转变原有的社会治理模式与技术,通过治理方式的变革推动公共生活的良性发展。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建构现代

良序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治理方式的变革,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地培育和建构现代社会良序公共生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是人们通过自由、平等、理性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协商等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社会冲突、增进社会共识和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治理方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与传统,继承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合”、“中庸”、“民本”思想与实践,允许并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容纳不同意见,以人为本,主张通过协商达到和谐的境界。同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传统社会的“协商型”治理也有根本差别。传统社会的“协商型”治理或“协商文化”建立于小农经济、专制政治和宗族礼法基础之上,“协商”双方主体资格不平等、缺乏制约机制,其本质在于通过“朝议”、“谏议”、“清议”、“乡议”等形式维护封建统治和等级秩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超越了传统社会受制于生产方式所导致的协商政治在个人权利、平等地位、普遍参与、制度保障、技术支持、公共精神等方面的局限性,契合现代社会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求,使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议题设置更加包容、诉求表达更加多元、制度保障更加健全、规则程序更加清晰、利益整合更加有效。

当前,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具有较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和参与意识的地区已经或正在形成良好的协商民主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但在一些经济发展和公共生活较为落后的地区,却无法有效地推行协商民主实践,有些地区即使开展了,治理效果也比较差,很难构建起良序公共生活。社会基础固然是协商民主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条件,但治理模式的转型对于公共生活的改善也发挥着重要的形塑作用。具体而言,协商民主为现代良序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念、制度与技术支持。

1.价值契合:协商民主明确了良序公共生活的价值导向

公共生活的本质在于其公共性。公共性要求每一个公共生活的主体都能参与其中,促进社会公共善的实践。良序公共生活应当是围绕谋求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有机统一的现实目标而展开的。然而,资源稀缺的客观现实决定了个人利益具有排他性,而这种排他性也是公共生活冲突的最直接根源。在利益分化的现代民主社会,要缓解个体利益之间以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并努力使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共赢,就要从简单利益争夺走向理性的利益协商。因此,力图通过对话协商达成共识、促成公共利益的协商民主为良序公共生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协商民主以平等自由、对话倾听、包容理解和理性妥协为基本要素,这不仅满足了当代公共生活的本质特性,同时还指明了公共生活的价值导向,即以追求共同利益为目标,承认差异、主张参与、强调对话与磋商。一方面,协商民主通过人们之间自由而平等的对话磋商来提高个人自主化程度,调整个人的利益偏好,促进利益融合,化解矛盾冲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协商民主也有助于培养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美德,提高公共生活主体的公民意识、理性精神和民主素养。就此而言,协商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民主的程序,其平等、包容、理性的价值导向也为良序社会生活的构建提供了方向,而秩序优良的社会公共生活也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社会资本。价值上的契合使协商民主与良善的公共生活相互促进、相互建构。

2.制度保障:协商民主提供了良序公共生活的制度规范

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构建离不开对交往主体、交往过程和交往规则的约束與规范。传统社会的公共生活主要靠道德伦理、内心自觉和简单的共同体规章予以规范。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关系仅靠内在道德自觉是难以有效维系的,以契约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公共生活必须依靠一定的制度规范予以保障。制度是支撑公共生活的理性体系。协商民主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形式为公共生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为制度保障的协商民主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层次、类型、范围和目的的公共生活的形塑与规范。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最具代表性的“温岭民主恳谈”就是首先从规范和完善公共生活开始的。1999年6月,温岭市松门镇开展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论坛”,为了改善自上而下、满堂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松门镇创新性地引入了对话式的论坛形式,使干部与群众能够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处理公共事务程同顺、邝利芬:《温岭民主恳谈的意义及局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松门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积极推广,各地掀起了以畅通民意渠道、改善公共服务为目标的一系列改革,并相继将此纳入了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从单纯的协商对话、到公共事务决策方式的改善,再到“參与式预算”的形成,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具有温岭特色的“民主恳谈”协商民主模式逐步形成。事实上,这种“民主恳谈”就是一种旨在畅通民意、加强沟通、提高决策合法性与民主化程度的公共生活制度化平台。协商民主作为一种规范公共生活的制度与机制,就是要打破由经济体质改革和社会转型所造成“利益的通达性阻塞”张静:《通道变迁:个体与公共组织的关联》,《学海》,2015年第1期。,重构民众与公共生活的制度化关联,缓解政府与社会的疏离,改善公共生活现状,优化公共生活质量。

制度保障需要制度化文件予以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并相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不同层面和领域的协商民主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从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到《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的陆续出台,协商民主逐渐从一种民主实践上升为制度形式,成为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不仅有助于形成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也为问题复杂、情况多变、矛盾突出的公共生活提供了有效的治理资源。通过建立一整套的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平台和渠道,使各种形式的公共生活有序开展,让每一个人在公共生活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都能自由平等的表达利益诉求,进行充分的对话协商,形成理性共识,达致“善良意志与自由精神、个人善与共同善的有机统一”吴育林:《论公共生活及其主体性品质》,《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

3.技术支持:协商民主提供了良序公共生活的技术规则

良序公共生活的运行不仅需要制度保障,现代社会民主自由、平等多元的公共生活理念的落地,很大程度上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技术规则予以支持。哈贝马斯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构成交往行为必须满足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Wahrheit)、正确性(Richtigkeit)和真诚性(Wahrhaftigkeit)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只有在保证三大有效性基础上,公共生活参与者之间的理性交流和协商对话才能顺利开展。良好的协商规则不仅有助于强化人们有序处理冲突、调和矛盾的规则意识,还有助于提高人们在参与治理、参与决策方面的能力。

近年来,各地协商民主实践蓬勃发展,在实践模式上进行了大量创新,不仅有温岭的“民主恳谈会”,还有南京的“市民论坛”、安徽的“南塘实验”、湖北的“开放空间会议技术”、河南邓州的“四议两公开”、天津宝坻的“六步决策法”、杭州的“民情合议庭”、四川彭州的“社会协商对话会议”等等。协商交往技术的创新是实践模式的创新的核心内容,技术的创新通常体现在交往规则的设计上。例如,安徽“南塘实验”将西方民主辩论的12条“罗伯特议事规则”改良为乡村版议事规则——“南塘十三条”,明确了公共讨论中的程序、发言规则和注意事项,其中渗透着现代公共生活的平等、尊重的理念参见翟明磊、吴达:《“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南塘试验》,《南方周末》,2009年4月2日。;湖北“开放空间会议技术”的最大特色是“4321要素”,即四项原则、三大动力、两类参与和一项法则,遵守“在场的人就是合适的人”、“凡是发生的都是有原因的”、“只要开始了时机就到了”、“结束了就让它结束吧”四项原则,依靠“公共性、热情和责任感”三大动力,“蜜蜂和蝴蝶”两个特殊参与主体以及双脚法则,保证公共生活中人人有声音、人人有选择、人人有分享、人人在协作、人人有平等参见袁方成、张翔:《使协商民主运转起来:技术如何可能——对“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及其实践的理解》,《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湖北省通过利用“协商座谈会”、“社区论坛”和“四民工作法”等技术,有效整合了并动员了包括辖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物业公司、政府机构等组织和人员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着力解决了社区环境、社区治安、惠民资金使用和社区利益纠纷等公共问题资料来源于2014年3月21日“湖北省城乡基层组织协商民主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材料。。不同的实践形式都包含着细致的技术规则设计,以保障公共生活的民主化和有序化。协商民主探索和形成的理性协商的技术规则,对于培养公民意识和理性精神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处理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种理念和能力,公共理性通过公众参与所形成的并不是基于某种最高理想原则之上的绝对真理,而是公共的程序性规则、合作的理念与协商的共识。”李海青:《理想的公共生活如何可能——对“公共理性”的一种政治伦理学阐释》,《伦理学研究》,2008年3期。

将更多的公共生活热情转化为工作思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将更多民主理念和目标转化为促进民众参与公共生活的机制和路径,凝聚公共生活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现代良序公共生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性支撑,能够真正激发公共生活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对技术化的规则和具体的流程设计落实现代社会民主、平等、自由、尊严的公共生活理念,培养出具有参与热情、能力和理性的现代公民。

四、分析与思考:以基层协商民主

推进公共生活的重建郡县治则天下安。相比于嵌入地方治理中协商民主所承担的回应需求、决策咨询等功能,基层协商民主被赋予了更实际的民主意涵。因此,基层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最丰富、最生动、最鲜活的体现。近年来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蓬勃发展极大提高了城乡社区公共生活质量和基层社会民主自治水平。然而,作为一种治理模式,协商民主在推动现代良序公共生活构建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如协商形式多样,成本较高,缺乏可复制性,难以推广普及;协商程序和机制与现有制度间缺乏有效衔接,制度供给不足;协商技术不成熟,参与主体协商意识和民主精神有待提高,协商效果难以保障,共识难以达成;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容易偏差容易造成协商异化,违背协商民主的基本精神,难以塑造出参与型的公共生活文化;等等。因此,以基层协商民主推进良序公共生活的重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突破观念上、制度上、技术上和文化上的瓶颈,积极开展尝试与创新。

首先,牢固树立基层民主自治的观念。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应当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政府部门要逐步放权并赋权于社会,转变“官本位”的观念和过去以单纯行政命令管理社会的方式,更多发挥引导、指导和支持的作用。与此同时,民众要在公共生活中逐步意识到个人的利益诉求通过集体行动更容易达成实现,在思想上从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开展自治转变,使公共生活更加民主、高效和公平。

其次,继续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重点解决治理模式与现實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协商需求与协商民主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打破传统的官僚行政的封闭性,增强基层协商民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积极主动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构建更为科学、有效、规范的基层协商民主模式,推动基层经济社会的发展。

再次,不断创新基层协商民主的技术规则。扩大协商议题的应用范围、增强协商主体的代表性、规范协商过程、科学设计协商流程等等。通过探索技术可行、规则明确、流程清晰的协商技术,提高民众的程序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公共生活质量。

最后,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提升公民文化素养。社会组织是培育公共精神、构建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实践协商民主的良好形式。要通过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带动民众参与各类公共活动,培养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兴趣以及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能力,提升民众参与现代公共生活应具备的文化素养。

良好的秩序是公共生活得以健康开展和持续运行的重要保证。尽管随着社会对效率和功利的热衷,科层化、建制化的官僚体制开始席卷公共领域,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模式中,人们专注于自身无暇他顾,公共交往空间遭受严重挤压,但人们对于良序公共生活的向往却从未消失。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协商民主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改革中的问题要靠继续深化改革来解决,协商民主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的调试与修正、解构与重构,在重建自由平等、积极有序、崇礼向善的良序公共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徐东涛)

作者:李欣

第4篇:民主生活自我剖析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和中央纪委第四次、五次全会上的讲话及全会工作报告,学习县委《关于开展“三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县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常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意见》等,这次活动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先锋作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开展以来,自己认真学习各级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资料,按照活动安排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对照检查,对照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自己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查摆了自身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

一、 存在问题和不足

1、深入学习上有差距。几年来,自己虽然注重了政治和业务学习,但总感到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还有很大不足,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致使自己对新知识、新思维掌握不多,了解不透。这说明自己在学习上还存在"懒"的思想,还缺乏"挤"和"钻"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忍劲,缺乏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的自觉行动。

2、工作作风上有差距。一是在"快"字的体现上还不够。风风活活、雷厉风行干事业的劲头还不足,只争朝夕、"任务不过夜"的要求还未达到,工作效率还需提高。二是在"深"字的体现上还不够。深入实际,特别是与同志们谈心交流少,对同志们的困难和需要了解少。三是在"严"字的体现上还不够。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意识还不够强,有的工作有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甚至放低标准,当"

差不多先生"。四是在"实"字的体现上还不够。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实干精神还不够强。五是在"韧"字的体现上还不够。自己办事急,说话直,忙起来批评人有时不讲究艺术,让人架不住,事后自己也后悔。工作上不去有时还有急躁情绪。

3、敬业奉献上有差距。规划执法工作可以说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基本没有星期天、节假日的概念。特别是牺牲休息时间抓紧处理工作的紧迫感有所放松,做不好工作"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境界还不高。

4、改革创新上有差距。长期以来,自己一直从事规划监察执法工作,总觉得轻车熟路,在改革创新上不求突破,创新意识不强,没有提出新的措施,致使执法大队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有时甚至出现案件出错现象。

5、自身建设上有差距。围绕树立自己良好的规划执法工作者的形象,虽然注重加强了自身建设,注重了各种场合严格要求自己、管住自己,但有时也有随大流的思想,存有请吃和被请的现象。

以上在思想、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说到底还是私心杂念在作怪,说白了,还是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问题,还是自己的党性观念和党性修养有差距。

二、整改措施

通过这次开展《廉政准则》的学习活动,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决心边学边改,立查立纠。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学习 ,提高自己。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学

习,才能不断获得新知,适应新的形势。要发扬"钉子"精神,努力挤时间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本职业务,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在理性思考中活化思维,提升境界。

2、创优服务,改进作风。把为规划监察执法工作视为自己的天职,发扬"认真负责、扎实苦干、干就干好"的优良作风,铺下身子,埋头实干,树好形象,为"执法大队"增辉。

3、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善于总结工作的得与失,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出改进工作的新办法、新思路,努力推进工作再上新水平。

4、严于律己,拼搏奉献。"成才不自在,自在不成才"。始终把自己的职位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看作是一种责任,看作是一种奉献,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管好自己,发扬拼搏奉献精神,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以"执法大队"为家,以实际行动,树立"执法工作者"的形象,为大队和全体队员做出表率。

第5篇:民主生活自我剖析

生活民主自我剖析

作为一名新教师,从上班两个月以来,每天都在学习并且适应学校的环境、工

作和生活。下面,我将从思想、工作责任心、工作行动这几个方面进行自我剖析。在思想方面,我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经验,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能够按照上级党委的重要决议、决定指导工作和实践,在大事大非问题上,能够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作为一名党员,要把工作做好,就必须注重学习,尤其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因此,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我都比较注重学习,做到自加压力,认真学习,勤于思考。不论是党会学习,还是新教师的培训,我都积极参加,严肃认真。同时我还根据工作需要和自己实际,坚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在责任心方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未来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所以,最重要的是具有责任心。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的还是不错的,我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尽量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关心、爱护、教育学生上。从生活出发,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习惯、爱好和特长,从学习出发,了解每一个孩子原有的基础。认真做好班主任的工作,争取做一名称职的班主任。

在工作行动方面,我深知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所以虚心向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学习、讨教经验。从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处理班级问题的技巧。通过听优秀教师的课,积极参加每一次教研活动,做好听课记录,写好教学反思等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平时在备课方面,我认真写教案,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认真完成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工作任务。基本上做到了以身作则,一心一意。当然,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无论是班级管理方面,还是组织教学方面,都还很稚嫩,经验不足,需要一点一点积累和学习。钻研教材有待进一步深入。平时因为时间关系,对教材的研究总是不到位,也没有认真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我能一步步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郑丽春2013年10月15日

第6篇:民主生活剖析2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

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这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热切期盼,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话中特别强调:“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面工作中”,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才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够得到不断地巩固,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够得以蓬勃发展。

自12月份以来,在学院党委领导下,严格按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关于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为主题开好县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精神,结合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国家级骨干校及能动学院建设、基础建设,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三大工作中心,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对自己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分别分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自查,进行自我剖析,及时发现和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次民主生活会的自查、讨论、学习、体会来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把自查作为一次提高的大好契机,并就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努力的方向,现就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院党委及全院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业务能力方面

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常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牢记组织和领导的重托,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事、干干净净为人,勤奋敬业、锐意进取,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提高,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

在日常工作中牢记党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以身作则,争创佳绩: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毫不动摇地把理论武装作为主抓手,努力克服以干代学、以干挤学的问题,千方百计挤时间学习,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倦、学有所获;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着眼于推动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大胆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切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转变思想观念,在作风上争当表率。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主动研究新办法,采取新措施,把握新规律,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在抓好落实上下功夫。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定下来的事情就要及时抓落实、抓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及时抓督促、抓检查,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上下功夫。牢记两个“务必”,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始终做到令行禁止,讲政治、讲正气,用好的作风带动工作,切实做出实效、做出成绩。

三、切实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落实到创先争优活动当中,全力推动干部职工在服务率先崛起、共建和谐社会上创先争优;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进步上创先争优;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素质能力上创先争优;在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上创先争优,努力建设“坚持党性原则、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群众满意”的团结向上的积极奋进的团队。

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认真对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认识到自已还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存在一些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勤学善思需要进一步强化。存在以干挤学、以干代学的现象,学习的自觉性和系统性还不够强。以工作忙为借口,学习理论不够深入。

二、在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方面做的不够,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一线,倾听了解教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三、对于学院创建国家级骨干校建设、能动学院建设以及基础建 设方面的政策知识了解认识不够深入,过多的注重了所分管工作,在管理上没有完全以全局意识查找难题,工作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开拓创新意识不够,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虽然竭尽全力,但常有事倍功半情况发生。主要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够,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综合的、发展的看问题,眼光较浅,不能循序渐

进的谋发展,有图快急躁情绪,要在工作中集思广益,拓宽创新工作思路,勤学好问,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五、对干部组织纪律性教育不够经常,落实制度监管不够到位,不够严格,对自已要求需进一步加强。

根据工作实际提出整改措施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学解决问题能力。一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要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党的群众工作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重要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三要增强学习的时效性。

二、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抓好分管工作,了解各部门及女职工工作情况,切实解决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在为民服务实践中逐步解决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

三、在工作落实中不断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要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加强党员的宗旨教育,不断创新方法形式,努力增强教育效果,引导本部门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筑牢各级党员干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

四、认真学习贯彻《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整体规划》中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神,切实以创建国家级骨干校建设及能动学院建设,加快学院基础建设为工作中心,理顺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为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工作。

五、以学院事业的发展为己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廉洁自律。重品行,讲共产党员的操守,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谨言慎行,以身作则,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此次自查,是对自己一次大的思想认识上的提高,是对工作能力的一次促进。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急需进一步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提出批评意见,我将虚心接受,积极整改,努力提高。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市委、市教育局党委及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作为学院的一名党员干部将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职履责,廉洁自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一丝不苟,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着力于推进学院骨干校建设进程,推动能动学院的发展,加快基础建设,为学院的长远发展,为学院辉煌的明天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年月日

第7篇:班子民主生活剖析材料(精选)

****班子民主生活会剖析材料

201*年以来,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学习推行文建明工作法,大兴学习之风,力倡团结之道,务行勤政之实,严守廉洁之本,努力提高了班子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根据《****关于认真开好科级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的安排,加上去年民主生活会中所提到的问题,我们虽努力整改,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工作中还存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经过征集联**部门、**机关职工、各村(社区)两委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普通党员、群众等对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和意见,通过汇总梳理,现将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如下,并提出今后整改意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习不够深入。一是忙于事务,累于政务,集中学习时间少。****的工作多,特别是征地拆迁工作量大,维稳压力大,街道领导、干部职工外出开会、现场办公的时间较多,用于集中学习时间较少。过分注重现场、现实工作推进,没有挤时间主动去学习充电,知识积累较少。特别是放松了对党和国家的一些新政策、新规定、新举措的学习,工作能力和自身综

1合素质与工作要求标准还相差很多。二是全面学习、政治学习不够,理论水平肤浅。多数以实际工作为主,理论学习不扎实不深入,学习培训少,特别是专业技术业务培训少,知识老化,少数干部能力欠缺、工作效率低,不能独挡一面处理事务,有的甚至没有能力履行岗位职责,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系统学习、针对性学习不够,不能做到学用结合。学习还停留在以文件为主,专业性政策为铺的层面,对新的政策被动接受的多,主动研究的少,还没有完全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这与新时期新形势条件下与时俱进的要求明显不能同步,长此以往,可能会成为工作推动的障碍。

(二)班子运行处于磨合期。由于换届,领导班子成员有了一定调整,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外单位调入的领导干部中工作新手多,个别新班子成员面对**复杂的工作局面,快节奏的工作方式还有一个适应过程,班子驾驭和统揽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三)迎难而进的勇气和干劲不足。由于**地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等诸多矛盾、发展等诸多问题、市委政府交办的硬任务多且繁重,绝大部分人能够做到尽职尽责、较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但是,在工作中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班子成员只注重在任期内办几件群众看得见摸得

着的事,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对今后的发展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口号,缺乏明确的发展定位和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班子成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不敢迎难而上,迎难而进,而采取回避、绕道,致使矛盾问题得不到化解,攻坚克难工作推进较慢。二是是缺乏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没有做到不断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三是创新能力比较欠缺,不善于抓住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视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四)一岗双责落实不够。由于个别班子成员出于工作情面,对分管站所室以讲和气、讲人情为准。在工作方面,对分管职工督促、督办不力,对于工作进度拖欠、工作质量未达标的情况无动于衷,不批评、不制止,听之任之,长此以往,职工形成了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心理;在经费开支方面,有的对于办公用品的采购、业务招待发生的费用报销未经严格审定与核实。问责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做到管人、管事、管钱同步进行。

(五)机关内务管理仍需加强。由于重点项目多,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主要精力在工作一线,抓机关内务管理有所放松。一是请销假制度未严格执行。由于制度的不规范,不少职工请假不以书面形式呈领导审批,仅以电话或口头告知分管

领导,还有极个别的职工因没有相关记录,一年休公休假几次。二是平均主义盛行,没有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干好、干坏一个样。三是厉行节约公务接待压缩不力。街道没有自己的职工食堂,个别领导干部把热情好客与大吃大喝混为一谈,公务接待往往都花在营业性餐馆上。四是小车使用管理未严格按制度执行。办公室无法合理安排调度小车,车辆的走向仅靠驾驶员口说为凭;车辆的燃油费与里程数是否一致没有认真核实。五是坐班、坚守岗位督查不够。职工没有严格按照去向报告牌执行,去向没有及时告知分管领导和党政办。六是驻村(社区)工作,联村(社区)工作“两下”督办不力。干部职工下村(社区)极少,存在“走村(社区)”现象,没有充分接触广大村(社区)干部和群众,与群众交心少,对群众的感情不深,开展工作满足于当传话筒,遇重要工作只电话安排部署、遥控指挥,就认为把工作落实了。

二、努力改进的方向

(一)切实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要咬定学习不放松,在学习中提高干部的素质和水平。要多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干部职工成长的社会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适当组织干部职工外出考察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工作思路。

一是提高对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和引导班子成员

养成“常学”、“善学”、“深学”的良好习惯,使理论学习真正成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增强活力、创新工作的强大武器。二是深刻理解党的各项政策。坚持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统领工作,要充分运用科学理念指导街道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切实增强政策掌握和运用水平,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掌握政策并加以运用的综合素质,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切实转变思想意识,敢于承担工作责任。一是尽快磨合到位。班子成员要更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实情、寻实策,搞好调查研究,及时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方法,有效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二是转变思想意识。班子成员在工作中要发扬敢打敢拼、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切实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加强督促检查。要经常督促检查交办任务的落实情况,对各项政策和安排的工作任务要跟踪落实,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提高干部的自觉性。同时,要经常过问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多了解他们的疾苦和困难,并尽力予以帮助,提高党工委办事处的凝聚力。

(三)学用文建明工作法,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用好的制度来管人管事,在执行制度过程中要做到奖罚分明,奖惩兑现,确保制度的严肃性,树立党

委政府的权威。

一是切实推行****,做到制度管人。二是坚持执行管理制度,坚决落实制定的各项工作制度。三是落实激励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把优秀人才选拔到重要工作岗位上来,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

第8篇:班子民主生活个人剖析材料

回顾今年大半年来的工作,总的来说,是认认真真,忙忙碌碌。做了一些事,但成绩看不到,与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在座的各位相比,差距还很大。下面,我就自己这大半年来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今后的整改方向作个分析检查,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自觉性不强。平时比较注重与工作联系较多的业务学习和方针政策的掌握,认为这方面的学习更实际、更直接,从而导致理论基础方面的薄弱。没有很好地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有时工作一多,很难自觉静下心来抽时间学习,对理论学习往往满足于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使自己的理论素质没有很好地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

2、开展工作的创新性不强。对分管的工作缺乏钻研的劲头,满足于听领导的安排,满足于做完了事。抓工作没有从工作的质量上下功夫,没有去思考如何提高水平、创造特色。对一些工作考虑不周全,超前意识不够强,有些工作应付较多,有些工作在时间、速度上不能及时到位。对不是自己分管的工作很少关心、很少了解,围绕全乡工作大局出谋划策、提建议的主动性不强,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还有缺失。

3、对工作的驾驭力和处理力不够。在处理日常工作时,对工作的驾驭力和处理力不够,遇到困难时,没有真正沉下去思考如何去解决,总是把矛盾甩给主管领导,以为不管有什么事总有主管领导在担着,缺少单独开展工作的魄力。

4、深入基层不够经常化。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到农村生产一线调查研究,与群众的直接接触较少,对群众的疾苦、冷暖关心得少,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不够,对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及时。

三、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主观上没有严格的要求自己。

1、放松了理论学习。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有重工作、轻理论的倾向,总认为把实际工作做好就行,理论学习不需要学得那么深,对理论学习不到位、不深入,没有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理论素质不过硬导致自己思想观念还不开放,开拓创新能力还不强,不能更好地应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工作实践。

2、降低了工作标准。工作中有时满足于过得去、一般化,喜欢用老经验、老方法办事。对新形势下各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研究不深,没有形成较好系统的工作思想,应对的新办法、新思想不够多。有的工作布置任务多,检查督促少,落实效果不够好。有的工作急于求成,没有全面深入调查,方式方法简单,成绩不明显。

3、淡化了宗旨意识。总觉得自己在工作上、作风上过得去,平时工作忙,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不错了,没有时间、没有没精力去为群众服务。作为一名党员,为群众、为基层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够强,没有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

四、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联系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此次民主生活会为契机,边学边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1、努力学习,更新理念。自觉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来抓,努力挤时间学理论和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更新理论和知识结构,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以创新的观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

2、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积极肯干,对分管工作务求高效,一丝不苟抓落实,创特色求突破。对领导交办的事竭尽全力,不折不扣,争取圆满完成。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工作第一线,加强调查研究,讲究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在工作上作出新的成绩。

3、改进作风,甘于奉献。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不追求享受、在工作上开拓奋进,不怕吃苦;在作风上,贴近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谋群众所求,帮群众所需;在纪律上自觉遵守党纪条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树好自身形象。

第9篇:民主生活会剖析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按照县委组织部的要求,今天我们召开住建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为实现住房和建设系统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首先,我作个发言。自2010年11月我们班子调整以来,已整整一年多的时间了。回首过去,感触颇深。一年多的锻炼使自己思想更成熟,工作也有所成就,但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县委的正确领导分不开,与班子成员的密切配合分不开,与全体干部的辛勤努力分不开。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我就谈谈几点感想,再剖析一下自身的不足之处。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感想之一,做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责任心。上任伊始,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压力一方面来自组织对我的信任,另一方面来自我自身经验的不足。但是,我还是充满信心地进了岗位,我想首先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这是做好县委交给我的重任、带好住建系统这一班人、搞好开发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前提。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紧张感才有紧迫感。所以我想我既然来了,就必须对上级负责、对我们的干部负责、对万千群众负责。一年多的工作证明,同志们对我的工作是十分支持的,尤其是在座的鼎立帮助更使我倍感欣慰。尽管在这里,我不想不谈成绩,但是,我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这都是住建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凭我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的。

感想之二,领导干部要有驾驭全局的思想和能力。我认为,作为一个大的系统的领导一定要树立全局的思想,也要锻炼驾驭全局的能力。这是自己从做副职到做一把手的深刻体会。做一个局的负责人在思想上要“站得高”。也就是说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工作思路,布置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与县委思想保持一致,同时要结合本局实际,引导全体干部转变观念,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这样才能避免凭个人喜好出发,导致顾此失彼的偏差局面,才能保证维护整体利益的同时兼顾了局部利益。

感想之三,干部是落实一切工作的关键。工作布置好了,关键在于我们干部职工去落实,干部抓好了,工作自然就会上去。所以要抓好工作一定要先抓好干部,但是怎样能做好干部工作,我的做法是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爱护有加。首先是“严管”,住建局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是一个很容易出人才也很容易浪费人才的地方,放任自流等于害干部,所以要“严管”,要从制度上约束他们自觉地去遵守纪律,执行制度必严肃,落实工作必到位。其次是“爱护”,不爱护干部的领导不是好领导。只有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了解他们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和政治待遇,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排除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感想之四,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做官如做人,为人正派为官才能公正严明。这是我的一个观点。领导干部不管官位大小,其一言一行都是群众的一面镜子,不论在工作纪律方面还是在廉洁自律方面都为干部起着表率作用。所以决不能搞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而应该表里如

一、言出必行。放下一切私心杂念,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中去。在住建系统多年的时间里,我带头维护和执行局机关的所有制度,并且在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重大决策等问题,都严格按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进行集体决议,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便于群众监督。管住自己,就一定能管住自己的干部。这是我的又一个观点。威信是自己树立起来的,不是别人吹出来的,廉政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别人写出来的,想让干部们廉洁自律,自己本身要廉洁。一年来多时间来,我对自身、对集体的廉政建设都十分重视,严格按县委要求和各项廉政制度办事,对于人事任免、基建工程等重大事项都采取了集体讨论决定的方式。

感想之五,要积极鼓励副职和中层干部发挥作用。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有时体现了领导工作的认真细致方面,但有时会束缚副职和中层干部的手脚。作为领导要掌握好抓大与放小的关系,围绕中心工作去布置具体工作,让副职和中层干部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这样宏观决策与微观指导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才能让每个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既施展才能又提高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才能做到一级指导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根本问题得到解决,工作自然会上新台阶。今年以来,我们将人、事、财都下放给各分管领导后,充分发挥了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工作效果也为显著。

干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都有,主观动机向好的方向发展是人人所想,但工作中出偏出错也都在所难免,我想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总结与改正中取得进步的。下面就剖析一下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指正,以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问题之一,深入基层调研少。对基层工作的实际掌握不十分透彻。分析这一问题,从主观上讲,领导分工负责制,把事情都推给了副职管理,工作过于放手;从客观上讲,自来事务一直繁杂,没有很充裕的时间深入基层搞调研。相对来说就是深入到自己所联系村时间多些。在有些时,甚至还不能全部叫出股级干部的名字,这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不管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不深入实际调研本身就是一个领导者的问题,掌握不了第一手材料怎么能够统领好全局的工作。在这里我要做一下自我检讨,以前自己总认为比较体贴干部,觉得年节为干部办点福利,多发点补助,多发点奖金就是关心同志了。事实上这种想法不对,同志们在一起工作是需要思想交流的,领导干部与一般干部更需要面对面地交心、谈心。从这个角度上讲我做得还不够。因此,今后我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牢固树立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从现在起多深入基层,多搞调查研究,多倾听群众意见,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和普遍要求。同时要将干部群众以及企业的一些好意见征集上来,认真整理加以研究,形成决策后再布置下去。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去做,调研才能收到实效,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问题之二,工作布置多亲自检查少。主持工作以后,我总觉得有许多事要办,对下面要求多,加之自己性子急,还要求办事质量。自已往往把工作布置下去之后,交给分管领导负责,很少亲自督促检查,或者只是过问一下,有时布置多了连过问都忘了。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有始无终的做法不利于工作的贯彻落实。在这里也有必要进行自我批评。所以今后我决心一方面要抓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还要抓好具体管理。克服浮在上面、指手划脚的家长作风,亲自督促检查,真正发现新问题,使决策更符合实际,有效地避免瞎指挥,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上一篇:技术工作计划书下一篇: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