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与抑郁

2022-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吸烟与抑郁

医学研究生与医学本科生吸烟态度调查研究分析

摘要:对医学生来说,医学教育使他们熟知烟草对健康危害,但他们中仍不乏吸烟者,他们是典型的“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群体,这是我们关心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其吸烟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信念是因,态度是果,思想决定行为。我們通过研究医学研究生和医学本科生的吸烟态度这侧面来分析吸烟的原因。为政府制定控烟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 本科生 医学生 吸烟 态度

全世界烟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亿。每年,吸烟能导致大约500万人死亡,吸烟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2010年9月1日广州市正式施行《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使吸烟和控烟问题又成为社会热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5月27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显示:长期吸烟者有一半人死于心脏病、慢性肺病及癌症等疾病。二手烟同样致命,它可使非吸烟者患冠心病风险增加25%~30%,患肺癌风险增加20%~30%,并可以导致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等。二手烟没有安全暴露水平,暴露时间越长健康危害越大。目前,我国男性吸烟者超过3亿,遭受二手烟危害的非吸烟者达7.4亿。对医学生来说,医学教育使他们熟知烟草对健康危害,但他们中仍不乏吸烟者,他们是典型的“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群体,这是我们关心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其吸烟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样广州某医学院校的医学本科生、医学硕士研究生和医学博士研究生,共845人。

1.2 方法

采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维清教授的《广州市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问卷,可操作性强,信度和效度都有保证。通过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研究生和本科生两组对比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定为0.05。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如性别、来源、年级分布情况等以构成比来描述。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医学大学生和医学研究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信念。吸烟态度得分用t检验,比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异。

根据韩旻雁等的吸烟信念因子分析,把吸烟态度共27个条目归类为五个因子:支持吸烟信念、反对吸烟信念、环境限制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根据Likert五分法,负向态度条目计分为1~5分,正向态度条目计分为5~1分。然后把所有得分相加得出吸烟态度总得分。(如表1)

2 结果

吸烟态度总得分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吸烟态度得分比较中,研究生吸烟态度得分(109.81)比本科生得分(115.02)低。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见表2。

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吸烟信念水平比较中,反对吸烟信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环境限制信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支持吸烟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科生在支持信念(31.06)、环境限制信念(21.19)、个人意愿信念(11.46)和社会功效信念(11.25)的得分都比研究生得分高(研究生得分分别是28.3820.6510.58 9.99)。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本科生好。见表3。

3 讨论

吸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吸烟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吸烟、尝试吸烟、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来源、吸烟知识、吸烟信念、同学室友中有吸烟者、以及其它许多社会和家庭因素等。

医学生是一群具有医学背景的特殊人群,他们在进行大学或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医学书籍、医学课程讲座以及临床实习等会出现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人因为吸烟而导致各种疾病的鲜活案例。在深知吸烟危害健康的背景下仍然做出尝试吸烟的错误选择,或者在同伴、室友的影响下开始尝试吸烟,其中有部分尝试吸烟的医学生成为规律吸烟者甚至吸烟成瘾者。再者,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是未来公众健康的宣传者,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周围人群,有“带头、模范、示范、先锋”等作用,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影响面很广。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下一步在大学生中开展控制吸烟的干预工作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研究生有些是工作后再考研,研究生的年龄比本科生大,研究生的社会阅历、接触社会上不良环境会比本科生多。研究生吸烟态度比本科生差,是符合我们调查研究设计的预期设想的。研究生的吸烟相关知识得分高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吸烟态度得分低于本科生。研究生的高吸烟率,验证了我们的调查的设想:研究生是一个“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的群体。说明吸烟的知识-信念-行为在医学研究生这一特殊人群的不统一性,这与我们普遍逻辑思维相冲突(传统惯性的思维模式认为“知识决定信念,信念决定行为”)。在De Bernardo[5]等研究中也出现这一现象(98%调查对象知道吸烟的危害,仍有11.5%不吸烟者准备开始吸烟)。具体表现在:医学本科生在支持信念(例如:“一个男人不吸烟就不像男子汉”等这些肯定吸烟的想法)、环境限制信念(例如:“应该禁止任何人在学校吸烟”等这些环境影响吸烟行为的作用)、个人意愿信念(例如:“学校只需管好学生学习,没有必要管学生吸烟的事”等这些自我效能自我意识的想法)和社会功效信念(例如:“不接受别人递的烟不礼貌”等这些吸烟对社会应酬交际行为作用的想法)的总得分都比医学研究生总得分高。我们总得分计算方法是采用正向态度越好得分越高;负向态度得分刚好和正向态度得分相反,负向态度越好得分越低。所以总得分综合了正向态度和负向态度,总得分分值越高表明吸烟态度越好。医学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医学本科生好。本研究得出,吸烟态度是不同吸烟行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同阶段吸烟行为转变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加强控烟禁烟首先要端正吸烟态度,使他们认识到控烟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从被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变为主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哲学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或称“根据”,也即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非根本性原因,或称“条件”,也即第二位原因;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解决事情的内因入手,有助于避免日后烟瘾发作时重复吸烟的可能性。

吸烟态度决定吸烟行为。正如哲学所说的:内因影响着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态度决定行为。又如心理学所说的:信念是决定行为的动力。所以吸烟态度是不同階段吸烟行为的根本转变原因。

我们的研究是吸烟态度总得分。总得分包括了正向得分和负向得分。在本科生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最低,说明成为了规律吸烟者后,吸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或者说吸烟已经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当遇到压力或者应酬等会有意无意地抽上一根烟。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不像儿童,要改变某种行为习惯(规律吸烟)很难了。改变不良习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而且改变不良习惯(规律吸烟)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仅仅是尝试吸烟和不规律吸烟行为要长。

研究生在不规律吸烟者和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差异不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年龄及社会不良影响有关。研究生的年龄大和受社会吸烟的不良环境影响,对待吸烟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态度了。他们认为吸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吸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戒烟难度在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难度比尝试吸烟难度要大。

参考文献

[1]Honjo T,Lawachi I.Effects of market liberalization on smoking in Japan[J].Tobacco Control,2009,9:193~200.

[2]广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文件[EB/OL].穗爱卫(2010)20文件[EB/OL].http://www.gatc.org.cn/news.php item-82.html,2010.9.1.

[3]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EB/OL].http://www.jycdc.net/news_detail.asp?id=1843,2011.5.26.

[4]韩旻雁.大学生吸烟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5.

[5]De Bernardo RL,Aldinger CE,Dawood OR,et al.An E-mail assessment of undergraduates’attitudes toward smoking[J].J Am Coll Heal,1999,148(2):61~66.

[6]Tamim H,Terro A,Kassem H,et al.Tobacco use by university students,Lebanon,2001.Addiction,2003;98:933~939.

[7]Akvardar Y,Demiral Y,Ergor G,et al.Substance use in a sample of Turkish medical students[J].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03,72:117~121.

[8]文孝忠,陈维清,卢次勇,等.广州市六所中学初中男性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3):234~237.

[9]韩旻雁,陈维清.中国青少年吸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4,8(3):227~230.

作者:梁淑华

第2篇:七成“慢阻肺”归咎于吸烟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一系列因气道阻塞而引起的疾病。慢阻肺是严重危害我国民众生命与健康的疾病,在我国居民死因中位居第三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癌症,每年因患此病而死亡者约100万,因此,病导致丧失活动能力者近千万。

“慢阻肺”可治,但难彻底治愈,自然最好是预防。“慢阻肺”的遗传背景尚不十分明确,主要的病因在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呼吸道疾病主要与空气污染有关,我们所熟知的室外大气污染,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筑扬尘、雾霾等;室内的空气污染亦不容忽视,因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约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的污染来自灰尘微粒、房屋建材挥发的气体以及烹调、吸烟散发的烟雾等。因吸烟造成的吸入空气污染对吸烟者来说更是严重的问题,因为这种污染对吸烟者而言浓度最高。

“慢阻肺”起于慢性支气管炎,而慢性支气管炎多因细菌、病毒感染引起。吸烟者吸入的烟雾中尽管含较多有害甚至致癌物质,但并不包含细菌与病毒。吸烟为何能引发支气管炎,甚至七成“慢阻肺”归咎于吸烟?这就需要从病理生理学的原理说起了。

原来,人的呼吸道对外敞开,一些灰尘微粒会随之而入,空气中的细菌、病毒亦大多数依附其上入侵人体。人体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便有许多防御措施,鼻孔里的许多鼻毛成为第一道防线,将一些较大的灰尘微粒阻挡住;其次,鼻腔、鼻咽直至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的黏膜都能分泌黏液来黏住这些入侵之物。在这些黏膜上还长有一些细小的“纤毛”,它们会向上摆动,将这些黏液向上推移,直至气管最上端,当这些黏液到达之时,喉头便觉痒痒,于是引发咳嗽,咳出之黏液便是痰。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咳嗽、吐痰本是身体排除入侵异物的一种保护性措施,是不应该加以抑制的。

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微粒,吸烟者将这微粒绕过鼻腔,经口咽直接送入气管、支气管中,此时气管、支气管的防御机制启动,分泌出许多黏液,意在黏住这些不速之客。当烟雾中微粒大量涌入时,刺激黏液大量分泌,导致淹没纤毛,纤毛无力将这些黏液输送出来,便在支气管、气管中堆积。影响气道的通畅尚是其一,支气管中本是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如今又有了大量的黏液,其中的多糖、核苷酸之类恰好又是细菌、病毒生长繁殖所必需之物。可见,吸烟虽未吸入细菌、病毒,却为后续侵入的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温床。身体为对抗细菌、病毒的入侵,又调集各种免疫因素前来征战,在支气管黏膜上摆开战场,于是引发支气管炎。吸烟不止,温床永在,细菌、病毒将支气管据为巢穴,人类免疫因子征战难以取胜,战争持续下去,终于成为慢性支气管炎,进而肺气肿、肺心病相继发生,于是“慢阻肺”形成。

室外空气污染也好,室内的有害气体也罢,若论有害物质的浓度,如何能与吸烟,尤其是大量吸烟者周围的环境相比?更何况,烟雾除了会造成物理性伤害外,还含有许多有害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甚至致癌物质,这些物质造成组织缺氧,损伤气管、支气管黏膜,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更促成支气管炎的慢性化以及肺气肿、肺心病的形成。因而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民众的“慢阻肺”至少七成应归咎于吸烟与被动吸烟。

预防“慢阻肺”需要从多方面控制环境污染,但控烟更是关键所在。以往在控烟的宣传中大多着重强调在预防肺癌方面的重要性。实际上,吸烟导致的“慢阻肺”对我国民众健康与生命的危害实在不亚于肺癌。

作者:杨秉辉

第3篇:七成“慢阻肺”归咎于吸烟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一系列因气道阻塞而引起的疾病。慢阻肺是严重危害我国民众生命与健康的疾病,在我国居民死因中位居第三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癌症,每年因患此病而死亡者约100万,因此病而致丧失活动能力者近千万。

“慢阻肺”可治,但难彻底治愈,当然最好是预防。“慢阻肺”的遗传背景尚不十分明确,主要的病因在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呼吸道疾病当然主要与空气污染有关,室外的称为大气污染,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筑扬尘、雾霾等;室内的空气污染亦不容忽视,因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约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的污染来自灰尘微粒、房屋建材挥发的气体以及烹调、吸烟散发的烟雾等。因吸烟造成的吸入空气污染对吸烟者来说更是严重的问题,因为这种污染对吸烟者而言浓度最高。

“慢阻肺”起于慢性支气管炎,而慢性支气管炎多因细菌、病毒感染引起。吸烟者吸入的烟雾中尽管含较多有害甚至致癌物质,但绝无细菌与病毒。吸烟为何能引发支气管炎,甚至七成“慢阻肺”归咎于吸烟?这就需要从病理生理学的原理说起了。

原来,人的呼吸道对外敞开,吸入空气时难免鱼龙混杂,一些灰尘微粒会随之而入,空气中的细菌病毒亦大多数依附其上入侵人体。人体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便有许多防御措施,鼻孔里的许多鼻毛成为第一道防线,将一些较大的灰尘微粒阻挡住;其次,鼻腔、鼻咽直至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的黏膜都能分泌黏液来黏住这些入侵之物。在这些黏膜上还长有一些细小的“纤毛”,它们会向上摆动,将这些黏液向上推移,直至气管最上端,这些黏液到达之时,喉头便觉痒痒,于是引发咳嗽,咳出之黏液便是痰。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咳嗽吐痰本是身体排除入侵异物的一种保护性措施,是不应该加以抑制的。

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微粒,吸烟者将这微粒绕过鼻腔,经口咽直接送入气管、支气管中,气管、支气管的防御机制启动,分泌出许多黏液,意在黏住这些不速之客。当烟雾中微粒大量涌入时,刺激黏液大量分泌,导致淹没纤毛,纤毛无力将这些黏液输送出来,便在支气管、气管中堆积。影响气道的通畅尚是其一,这支气管中本是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如今又有了大量的黏液,其中的黏多糖、核苷酸之类恰好又是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必需之物。可见,吸烟虽未吸入细菌、病毒,却为后续侵入的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温床。身体为对抗细菌、病毒的入侵,又调集各种免疫因素前来征战,在支气管黏膜上摆开战场,于是引发支气管炎。吸烟不止,温床永在,细菌、病毒据为巢穴,征战难以取胜,战争持续下去,终于成为慢性支气管炎,进而肺气肿、肺心病相继发生,于是“慢阻肺”形成。

室外空气污染也好,室内的有害气体也罢,若论有害物质的浓度,如何能与吸烟,尤其是大量吸烟者相比?更何况,烟雾除了会造成物理性伤害外,还含有许多有害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甚至致癌物质,这些物质造成组织缺氧,损伤气管、支气管黏膜,机体免疫力下降等等,更促成支气管炎的慢性化、肺气肿、肺心病的形成。因而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民众的“慢阻肺”至少七成应归咎于吸烟与被动吸烟。

预防“慢阻肺”需要从多方面控制环境污染,但控烟实在是关键所在。以往在控烟的宣传中大多着重强调在预防肺癌方面的重要性。实际上,吸烟导致的“慢阻肺”对我国民众健康与生命的危害,实在不亚于肺癌。

作者:杨秉辉

第4篇:中学生吸烟饮酒与抑郁的关系

了解成都市中学生吸烟与饮酒情况,探讨吸烟、饮酒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的24所中学的5544名中学生,使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吸烟饮酒情况问卷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成都市中学生吸烟率44.0%,饮酒率28.0%,并存行为率17.4%,抑郁检出率14.4%;抑郁与几类行为均有显著关联,吸烟与饮酒对抑郁得分的影响交互作用效应不显著。结论 成都市中学生吸烟及饮酒率较高,且抑郁与之显著相关。

抑郁是一种心情低落状态。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显示,抑郁是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之一[1]。青少年吸烟、饮酒不能被社会认同,由此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抑郁出现,同时依据精神调节理论,抑郁又可诱导和促使吸烟和饮酒行为。吸烟、饮酒及吸烟饮酒并存行为与抑郁存在着密切联系。单独研究吸烟或饮酒与抑郁的关系的文献报道较多[2,3],但在青少年中吸烟与饮酒并存的行为比率较高,吸烟与饮酒并存时产生的效应如何?对抑郁影响是否有交互作用?因此开展中学生吸烟、饮酒及吸烟饮酒并存行为与抑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吸烟与饮酒对抑郁作用,为干预青少年不良健康行为,提高心理素质,提供科学的依据,于2008年以成都市的12所中学和12所职业中学为现场,以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中学生抑郁与吸烟、饮酒及吸烟饮酒并存行为的关系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的12所中学和12所职业中学,在每所学的高一年级随机整群抽取3~5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44份。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吸烟、酒精使用、合理膳食、体育活动等有关健康行为信息,抑郁症状等心理健康信息。

1.3研究指标的定义抑郁采用Radloff(1977)编制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定抑郁症状[4]。该量表按4级评分,即最近1周以偶尔有或无(少于1d)、有时有(1~2d)、经常或一半时间有(3~4d)、大部分或持续有(5~7d),4个等级分别评为0~3分。总分大于31分的定义为有明显抑郁症状。

吸烟行为:吸烟标准参照WHO推荐的关于未成年人吸烟标准,指包括尝试吸烟在内的所有情况,即使吸了1口烟。

饮酒行为:饮酒指包括尝试饮酒的所有情况,即使只饮了1口酒。

1..4统计分析利用EpiData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 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行为检出率吸烟者2437人,吸烟率44.0%;饮酒者1553人,饮酒率28.0%;合并行为964人,并存行为率17.4%。

2.2抑郁与吸烟、饮酒行为的关系5544人中有抑郁症状800人,抑郁检出率14.4%,其中空白人群2518人,有抑郁症状282人,抑郁检出率11.2%;只吸烟1473人,有抑郁症状225人,抑郁检出率15.3%;只饮酒589人,有抑郁症状95人,抑郁检出率16.1%;合并行为964人,有抑郁症状198人,抑郁检出率20.5%,见表1。

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与几类行为均有显著关联,其OR值以合并行为最大,饮酒大于吸烟。

2.3抑郁得分与吸烟、饮酒行为关系空白组抑郁得分均数为16.65,标准差为10.54;吸烟组抑郁得分均数为19.82,标准差为11.19;饮酒组抑郁得分均数为20.80,标准差为11.27;

合并行为组抑郁得分均数为21.33,标准差为11.30。

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吸烟与饮酒行为分别对抑郁得分有显著影响,吸烟组抑郁得分的均数显著高于非吸烟组(F=28.691,P<0.01),饮酒组抑郁得分的均数显著高于非饮酒组(F=74.175,P<0.01);但合并行为组抑郁得分的均数与其它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F=1.330,P>0.05),说明吸烟与饮酒之间对抑郁得分的影响交互作用效应不显著,吸烟与饮酒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3讨论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渴望独立,自我意识强,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但他们还不具备充分的独立判断能力,如不正确引导,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成都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4.4%,低于冯正直等

[5]所调查的42.3%检出率,这与国内外儿童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率存在很大的差异的结果相一致,可能是由于使用的诊断、检测工具不一致,评价标准不同的差异造成的。

青少年时期也是包括吸烟、饮酒等危险行为的行成期,他们的行为极易受到其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青少年吸烟、饮酒不能被社会认同,由此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抑郁出现。抑郁与吸烟、饮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抑郁与吸烟、饮酒等健康危害行为有统计关联

[6],陶芳标[7]等对合肥市3127名中学生调查发现,抑郁是每天吸烟、大量饮酒等健康危害行为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相比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更大,自报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开始吸烟的可能性是没有这些症状的青少年的2倍[8]。该研究显示,抑郁与吸烟、饮酒及有吸烟饮酒并存行为均有显著关联,其OR值以合并行为最大,饮酒大于吸烟。吸烟、饮酒行为对抑郁有显著影响,但吸烟与饮酒之间对抑郁的影响交互作用效应不显著,虽然抑郁与吸烟与饮酒并存行为有较强的关联性,但吸烟与饮酒行为并存时不会对抑郁产生叠加作用。这估计是与中学生吸烟与饮酒行为特性有关,两种行为共存现象较为明显,如本研究发现吸烟人群中有39%的同时饮酒,饮酒人群中有62%的同时吸烟,提示一种行为的出现可能增加另一种行为出现的风险。但该研究的吸烟、饮酒及并存行为与抑郁的关系中没有考虑到性别因素的影响,而男生的吸烟与饮酒率通常高于女生,在被调查的5600人中,大概有近一半的女性,故性别对吸烟、饮酒及并存行为与抑郁的关系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支配的,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9]。抑郁、吸烟、饮酒等正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虽然抑郁与吸烟与饮酒行为之间无明确的因果关系,但三者有较强的关联性,抑郁与吸烟、饮酒行为相互影响,吸烟与饮酒行为共存。因此,在对青少年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时,不应只对吸烟、饮酒、抑郁单一主题进行宣传,而是要关注到三者的关联性,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一方面,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采取咨询、辅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等形式,增强人际和社会适应能力,减少抑郁发生率[10],从而降低吸烟、饮酒的形成率;另一方面,在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时,其内容应以宣传吸烟和饮酒危害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降低吸烟、饮酒率,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从而减少抑郁发生率。

第5篇:抑郁症中医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修丽娟, 杨玉兴, 俞珊, 孙大志, 魏品康

【关键词】 中医学; 抑郁; 中医病因和病机; 辨证论治

received october 17, 2007;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5, 2008.

indexed/abstracted in and full text linkout at pubmed.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zheng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3, china 抑郁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患病率高达20%[1],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残原因。该病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等特点,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传统医学中虽无抑郁症病名,但对其认识有着悠久的 历史 ,在 治疗 上也有许多相关记载。因抑郁症临床表现多样,在中医 文献 中则有多种病名,如“郁证”、“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等。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亦不断 发展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 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由五脏化生,五脏的正常功能活动可以通过情志调畅体现,如《素问》中所说“人有五脏化五气,可生喜怒悲忧恐”;也认识到精神活动过极可反作用于五脏,表现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因此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围绕五脏功能失调。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景岳全书·郁证》中云:“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医门 法律 》中亦有“五志惟心所使”的观点,认为“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

肝主疏泄功能与情志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医家将肝气郁结视为抑郁症的基本病机。赵献可《医贯·郁病论》中认为五郁以木郁为先导,陈士铎《石室秘录》提出“夫郁者,未有不伤肝者也”。故有学者提出从“调肝”入手治疗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科疾病[2]。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情志以气血为物质基础,因此脾胃与抑郁症亦有联系。《证治汇补·郁证》云:“若夫思虑成郁,用归脾汤。” 现代 亦有用归脾汤、六君子汤等治疗抑郁症的验案报道[3]。对数百例抑郁症患者的观察也发现,舌体淡而胖大,有齿痕,舌苔腻或水滑者占到一半以上,并伴有肢体畏寒等阳虚症状,提示抑郁症与阳气有密切关系。肝脾阳气失宣及肝脾之阳气虚弱是抑郁症病因之一[4]。

抑郁症患者常见兴趣下降,功能减退,与中医肾精不足的表现相似。冼慧等[5]认为抑郁症以肾精亏虚为本。一方面,先天不足;另一方面,长期精神刺激或久病及肾,致使肾精受损。因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会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兴趣索然、疏懒退缩及意志减退等神志功能低下的症状。因此抑郁症的中医治疗除整体调理脏腑功能外,还提倡益肾疏肝法的运用。

历代医学著作及现代文献有关从肺论治抑郁的报道较少。有人根据五志中肺主悲忧,从肺与肝、心、脾、肾的关系提出从肺诊治抑郁症的观点,拓宽了抑郁症病机研究思路[6]。

五脏对抑郁症的发病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认为以心肝脾为主。畅洪升等[7]对临床常用8类抗抑郁方剂(共42首)分析后发现,各类药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安神药,其次为补气健脾药、行气药,行气药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除以五脏为病机研究基点外还有从病理产物方面阐述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如朱丹溪提出了“气郁”、“血郁”、“痰郁”、“火郁”、“食郁”、“湿郁”的六郁观点,指出了郁证的不同致病因素,包括病理产物“痰湿”、“瘀血”等。虽然此处“郁证”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抑郁症概念,但对后世从病理因素角度认识抑郁症病因病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痰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因病机[8]。抑郁症属情志异常,情志异常必以气血失调为基础,气血失调则易生痰,不同的病因最终均可产生相同的病理产物——痰,虽然最初以气机阻滞为主,但中后期气郁愈重,痰郁愈重,且气郁同时痰已形成,因此,痰邪贯穿抑郁症始终。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抑郁症患者神的活动减退在于气的郁结,气运则神健,气郁则神郁,神气郁结是其基本病机[9]。也有认为是思虑过度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元神失养,病位在脑[10]。

2 辨证分型

对辨证分型的研究包括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章洪流等[11]对近10年(1994年~2004年)关于抑郁症中医证型的文章进行分析,认为抑郁症的辨证分型主要有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肝郁化火、阴虚火旺。胡随瑜等[12]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 977例情感性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的常见中医证候是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痰阻和心脾两虚等4类,其次为肝肾阴虚、肝郁痰阻、脾肾阳虚、肝胆气虚,极少见的证型有心肝火旺、阴虚阳亢、肝郁化热和湿阻中焦。在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证型的舌脉深入分析,发现抑郁症肝郁气滞证为中医肝病的起始证候,病情较轻,舌象、脉象变化不明显,而肝郁导致脾虚时则见齿痕舌、脉细之脾虚表现;肝郁痰阻则见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痰湿内阻之象[13]。抑郁症患者舌象异常率达88%,其中,以暗红舌最多,约占1/3,其次为红舌、青紫舌,淡白舌最少。从舌苔看,以腻苔为多,占一半以上。部分患者舌象表现为虚证,如舌形胖大,伴有齿痕,舌体娇嫩,此多由于气虚、阳虚和脾虚所致[14]。

由于辨证的主观性特点,辨证分型标准不一,已成为辨证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关于辨证标准的制定,陈泽奇等[15]提出了不同抑郁症证型的诊断标准,如肝郁气滞证诊断标准为情绪抑郁、悲观厌世、表情沮丧、烦躁、善叹息和脉弦等6项中情绪抑郁必备,且其他5项需具有3项。这些工作为中医客观辨证提供了依据。此外,中医证型研究中亦借鉴量表评价的方法[16],将主观内容客观化。但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与国外的差异,部分内容不适合我国国情。王哲等[17]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调查问卷的基础上[1820],建立了中医证候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将证型研究带入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

3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抑郁症有中药复方、单药和针灸、拔罐等多种疗法。

何宇芬等[21]用甘麦大枣汤结合氯丙咪嗪治疗80例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其抗抑郁疗效优于单用西药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药物依从性明显增加。陈微等[22]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生地、柴胡、香附、郁金、远志、合欢皮)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40例,在抑郁障碍的改善方面与帕罗西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刘娟云等[23]用解郁宁神汤(柴胡、白芍、枳壳、郁金、当归、川芎、石菖蒲、远志、百合、佛手、合欢皮、夜交藤)与多虑平联用,有解郁宁神、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调节阴阳和宁心安神之效,配合心理疏导,显著提高了疗效。王伟民等[24]自拟抗抑郁ⅰ号方(柴胡、香附、郁金、石菖蒲、苍术、半夏、茯苓、厚朴、川芎、大黄、栀子、黄连),有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之效,与氟西汀联合使用的抗抑郁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氟西汀治疗(p<0.05)。张学真等[25]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联合多虑平可以有效改善恶劣心境,优于单用多虑平(p<0.05)。

从肝脾论治以逍遥散加减,罗和春等[26]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观察了丹栀逍遥散对32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不仅疗效与麦普替林相当,而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

从脾论治多用小建中汤、六君子汤、归脾汤及黄连温胆汤等。张丽萍[27]针对脾胃为全身气机枢纽这一点,认为湿、热、痰、瘀等致郁病理因素的产生与脾胃运化、输布气血津液的功能密切相关,在抑郁症治疗中注重脾胃的调护,主要体现在温胆汤的灵活运用上,如痰气郁结型以温胆汤为主随证加减,痰郁重者加半夏厚朴汤,气郁重则合柴胡疏肝散化裁,痰热内扰型予以柴芩温胆汤。此外,心肺阴虚者予百合地黄汤;阴虚火旺者予黄连阿胶汤;肝肾阴虚者予一贯煎、滋水清肝饮等[28]。总之,中药复方不仅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且副作用小,与西药合用还可增效减毒。 除以中医病机为理论基础指导临床治疗外,还有部分治疗是建立在对中药抗抑郁成分的研究基础上,如开郁安神胶囊(贯叶连翘、刺五加)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贯叶连翘可抑制中枢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单胺递质浓度升高,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其对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7.14%,与氟西汀相当(p&0.05),且不良反应少[29]。巴戟天寡糖主要通过兴奋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起作用,以其为主要成分的巴戟乐胶囊治疗抑郁症患者11例,总有效率为62.5%,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4%(p<0.05)[30]。

针灸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另一重要手段,常选穴位有百会、印堂、足三里、三阴交[31]。罗和春等[32]运用电针治疗抑郁症,采用现代科研方法,验证了电针百会、印堂对抑郁症的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赵志国等[33]发现电针完骨、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舍曲林相当(p&0.05),且起效时间早。黄泳等[34]电针头部顶中线、额中线、额旁1线,疗效与氟西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罐法亦是传统疗法之一,走罐是其中一种。因督脉为诸阳之会,膀胱经背部腧穴中与脏腑及神志有关的腧穴最多,因此走罐多以督脉穴及膀胱经背俞穴为主穴治疗,调节五脏六腑功能,起到宁心安神、调和阴阳、通达气机之效。走罐疗法可显著改善抑郁患者的躯体症状及情绪,对周身疼痛不适感改善最为明显[35]。

针灸、走罐或与药物的联合应用同样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将走罐疗法与抗抑郁药合用,可以缩短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降低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并对躯体不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加[36]。孙蓉新[37]以百会、神庭、膻中、风池(双)、内关(双)、神门(双)、三阴交(双)为主穴采用毫针刺法,配合督脉、膀胱经穴拔火罐,达到补肝肾、健脾胃、解郁宁心、安神定志之功。张捷等[38]对电针、走罐、毫针刺法等多种疗法予以归纳,并指出了何种方法适用于何种抑郁症类型,如电针适用于各种抑郁症;背腰部督脉以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走罐适用于治疗实证抑郁症;虚证及本虚标实型的抑郁症采用毫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五脏背俞穴和膈俞。针灸治疗时可配合心理疏导,安定患者情绪,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有助于提高疗效。

4 问题及展望

目前,抑郁症中医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对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未达成共识。之所以出现不同学术观点百家争鸣的现象,可能与抑郁症本身病机复杂(会随疾病发展而改变)有关。总的来说,五脏功能异常是抑郁症的主要病因病机的观点较为普遍,其中以心肝脾与抑郁症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病理因素角度阐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相对较少,但从病理因素出发有利于以点至面,通过共同的病理产物认识不同的致病因素,解释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第二,由于病机认识是临床治疗的基础,对抑郁症病机的认识不同,直接影响到了辨证论治的标准难以统一,加之主观判断等因素,影响了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工作。第三,治疗方法多样,在复方研究方面由于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一证一方,给临床应用带来困难,尤其是抗抑郁中药研发的一大障碍。此外,研究方法上也存在样本量过小,纳入、排除标准不合理等问题[39]。 目前有些研究将流行病学调查、专家问卷等方法运用到中医抑郁症研究工作中,是一个良好开端,为抑郁症理论研究及标准制定等奠定了基础。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临床研究最终目的都是指导治疗,中医药抗抑郁有一定的疗效,具有副作用小及患者依从性好的优势。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复杂的病机中找出核心病机,以此为指导研发抗抑郁中药新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第6篇:神经内科抑郁问题的几点反思与探索

2017年6月11日上午,在第十三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的卒中热点论坛上,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的谢鹏教授就神经内科抑郁问题进行了几点反思与探索。

WHO预测,到2030年,抑郁障碍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疾病负担。全球目前约3.22亿抑郁患者,我国现有5575万患者。抑郁障碍是2017年全球头号致残元凶,每年因抑郁障碍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百万。

抑郁障碍研究困境

▶诊断难:抑郁障碍患者与正常人难以界定

▶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结构异常or功能异常?唯物or唯心? ▶科室选择?由于传统文化差异,神经科患者多于精神科 ▶与多种疾病交织:几乎所有疾病都有可能伴发抑郁障碍 ▶研究难度大:研究起步晚 抑郁/抑郁状态/抑郁障碍

▶正常: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抑郁:是一种负性情绪,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对平时感到愉快的活动兴趣降低。一般为正常心理反应,持续时间短,多数不需要医学处理。

▶重度抑郁:中度抑郁症由患者个体内遗传系统(基因)存在异常,或后天环境的巨变所引起的一种情绪性功能障碍,以持久自发性的情绪低落为主的一系列抑郁症状。

抑郁患者特点:不断的挂号,不断的排队,不停的询问,不停的疑惑,不停的检查,不停的换药,不停的……

应担当:神经内科抑郁问题突出,神经内科医生责无旁贷! 国内抑郁障碍防治形势严峻。2001~2005年中国山东、浙江、青海、甘肃四省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量113,000,000占中国成年人口的12%,63004例完成第一阶段的筛查。发现中国成人人群中(≥18岁),抑郁障碍的现患率为6%,约有6100万患者。

神经内科——门诊患者抑郁患病率排在首位

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与成都市综合医院连续发表两篇文章调查发现:神经科门诊患者抑郁/焦虑的患病率远高于其他科室。

神经内科——门诊患者抑郁相关躯体主诉掩盖了核心症状 ➤躯体症状: ▶失眠、早醒

▶特别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 ▶头痛、背痛、各种躯体疼痛 ▶胸闷、心慌

➤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A. Kieinman在中国的研究显示: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病人(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失眠、头晕、记忆衰退或丧失、焦虑、疲劳和经历丧失),93%符合临床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神经内科——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 ▶帕金森病伴抑郁患病率:7%~76% ▶阿尔茨海默病伴抑郁患病率:30%~50% ▶癫痫伴抑郁患病率:8%~48% ▶卒中后抑郁患病率:20%~72% ▶多发性硬化伴抑郁患病率:19%~54% 神经系统疾病和抑郁障碍有着共同的解剖基础和神经生化起源;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如何担当——抑郁障碍严重肆虐,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迎难而上 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专委会组织编写卒中后抑郁(PSD)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8月正式发布。

2016年12月8日,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专委会在云南召开常见《神经疾病伴发焦虑诊疗专家共识》定稿会。

下一步即将开展的工作

1.即将组织编写常见神经疾病伴发抑郁诊疗专家共识 2.启动神经内科情感障碍登记 3.开设情感障碍专病门诊

4.启动常见情感障碍治疗药物大型临床试验 成人难治性抑郁

难治性抑郁症(TRD):指采用足量、足疗程的至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均无效的抑郁症。有30%~40%的患者对首次治疗没有效果,难治性抑郁患者是抑郁症疾病的主要负担。

治疗方案的选择

儿童青少年抑郁

儿童青少年抑郁是发生在6~12岁的儿童或者13~18岁的青少年患者的心境障碍,但临床表现往往没有成人抑郁明显,识别率低、诊断难度大、治疗存在风险等问题,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周期为9个月,接近7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部分症状会延续到成年。

特点

▶发病率广: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1.9%~3.4%,在青少年的发病率为3.2%~8.9%;

▶就医率低、识别率低:据不完全统计,就医率不到10%,识别率仅为30%;

▶病程长:病程一般长达9个月,70%患者的症状会迁延到成人; ▶共病率高:50%以上的患者伴发其他精神疾病共病,如物质依赖、焦虑症等。

心理治疗

➤比较9种心理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疗效与可接受性,最终认为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关系疗法疗效较好。

➤评估认知行为治疗儿童抑郁的疗效和可接受性,最终认为认知行为治疗仅较不治疗对照有效。

➤评估人际关系疗法治疗青少年抑郁的疗效和可接受性,最终认为人际关系疗法有效。

药物治疗

➤比较十四种抗抑郁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疗效与安全性,最终认为氟西汀是唯一较安慰剂有效的药物,且文拉法辛等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

➤比较各种抗抑郁药物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合并物质依赖的疗效与安全性,最终认为抗抑郁药可能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但对物质依赖改善不明显。

➤比较SSRI类药物与TCA类药物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疗效与安全性,最终认为SSRI类药物较TCA类药物有效,且更安全。

➤比较各种抗抑郁药物治疗青少年难治性抑郁的疗效与安全性,最终认为抗抑郁药联合心理治疗疗效较好。

第7篇:吸烟与健康

摘要:从吸烟对人体的伤害,来论述吸烟与健康的关系,指出吸烟对产生癌、导致心脏病、肺组织等损伤危害人体健康的效应。为人们重新认识吸烟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关健词:吸烟;健康;自由基;病变

一、“吸烟与健康”问题的背景

十六世纪初,烟草由美洲传入欧洲大陆,最初曾被用于医疗目的,如 1665 年伦敦大瘟疫就曾用吸烟作为防治措施。随着卷烟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普及,逐渐引起了人们对吸烟与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烟草化学成分及致癌性、动物试验等多方面的资料,1954 年英国皇家医学会发布了“吸烟与健康”报告,明确提出吸烟对健康是有害的,特别是和肺癌及心血管疾病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对吸烟对健康的影响也产生迷惑与分歧,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变得模棱两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吸烟与多种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抽吸低焦油卷烟的安全性相对高些。另外,许多其它因素对与吸烟联系在一起的疾病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容忽视,尚有待研究。

“吸烟与健康”是世界各国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被列入世界十大难题之一。一般认为,首先提出烟草可能致癌的是美国人,但是最新资料表明第一位真正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烟草可能致癌并公开发表这一结论的是一位中国人。这位在德国佛莱堡医科大学留学的中国科学家于1933一1934年进行实验研究并发表论文,比美国人提出的论点在时间上早将近二十年。1954年英国皇家医学会第一次发表了吸烟有害健康的报告,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此后,各国科学家对吸烟可能引起的各种疾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丝鱼塑生鱼参卫卿登子竿附期_生是黑4一叹脚能是由于别的作用,如烟气中种或多种成分形成对豁膜的刺激,或者是可以和不利的生理反应区别开来的厌恶反应有些流行病学的研究报告指出被动吸烟所受到的危害比主动吸烟所受到的危害更大,因为卷烟支流烟气中某些有害成分的含量比主流烟气高。这种说法也不能被支持吸烟的研究者所接受这些研究人员认为,吸烟者在吸烟的过程中,在吸人主流烟气的同时,也呼吸环境烟草烟气,因而也是被动吸烟者。因此谈到危害,决不会得出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所受到的危害更大的结论。另外,某些支持吸烟的研究者在吸烟对人体有益的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沦:尼古丁对初期早老性痴呆病(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5Disease)患者的认识机能障碍有改善效果,每天吸烟支数多的人,早老性痴呆症的发病率低;尼古丁对托瑞特综合征(Tourette’S衍ndrom。,种复杂的行为动作方面的神经性疾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吸烟可以预防帕金森氏(Parkinson’5Disease)综合征;吸烟可以预防溃疡性结肠炎(UloerstiveColi一tis);吸烟可以有效地减轻注意力缺乏病(Attentio,,Defi‘:11Disorder)等等。

烟草成分数量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仪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增加,其中烟叶 2549 种,烟气 3875 种,烟叶和烟气各自分别为 1414 种和 2740种,两者共有的 1135 种,烟叶与烟气合计发现 5289 种。已报道的卷烟有害成分已超过 100 种,但其中相当多的化合物存在争论。1990 年Hoffmann和 Hecht 发表了卷烟烟气中的 43 种有害成分名单。1998 年,加拿大政府公布了46种有害成分名单,其中包含 4 种无机化合物、1 种多环芳烃、4 种亚硝胺、8 种羰基化合物、7 种有害元素、4 种芳香胺、5 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3 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7 种挥发性酚类成分和 3种常规成分,该名单得到了世界卫生界和烟草行业的普遍认可。卷烟烟气主要有害成分对人体的影响主要通过感受烟气和动物实验两种途径来获得,用以考察烟气是否会促进致癌物的致癌作用。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IOM)报告指出,吸烟有害健康,但消灭烟草并不现实。

二、吸烟危害性

很多环境污染对生物的毒害和自由基参与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吸烟不仅可引起支气管和肺损伤,而且可以引发人类最可怕的疾病肿瘤和死亡率最高的心脏病。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吸烟的毒性来自尼古丁,但它并不是吸烟中的唯一毒性物质。吸烟的焦油和气相烟雾中存在大量自由基,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攻击细胞成份,甚至杀伤细胞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文章将对吸烟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作用来阐述吸烟对健康的损害。

吸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焦油和气溶胶类物质。焦油相即吸烟中颗粒大于。.1拜m的物质,”.9%可以用一种标准过滤纸收集。有资料表明,焦油中含有的几种可用EPR直接观察的自由基,特别稳定。它们主要由半醒类自由基,多环节香烃自由基,石墨碳自由基和磷自由基组成。其中后三者浓度较低,仅占15%。在焦油相中的自由基浓度约为6只101‘个自旋/每支烟或3只1016个自旋/g焦油。磷自由基可能来自

烟草中的磷及肥料和农药中的磷。多环芳香烃自由基的EPR信号不易饱和,是一种重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自由基。焦油中自由基的主要成份是Q/QH(85%),它也是一类很重要的自由基,在人肺中可以同氧化生成活性氧自由基,从而导致一系列毒理反应。与焦油相中的自由基相反,气相中的自由基多是瞬时不稳定自由基,只能用自旋捕集技术测得,据报道,最初在烟气中形成的自由基主要是烷氧自由基(RO一)和烷类自由基(R一),这些自由基是在烟气流行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可能为:首先含氮物质在吸烟燃烧时氧化生成大量N(),在有氧存在下又很快生成NO:,而NO: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与烟气中的二烯反应生成烷基自由基。然后再与氧化生成烷过氧机基(ROO一),ROO一和NO反应生成RO一和N02。如下所示,这些自由基可参与脂脂氧化等重要生化反应,对细胞或机体造成伤害。

吸烟与机体病变。吸烟对人类的毒害是众所周知的。据美国调查,在各种癌症死亡中,约有30%是由于吸烟引起的。吸烟者死于肺癌的50写一70写是与吸烟有关的。重度吸烟者发生喉癌的危险性是非吸烟者的2。倍一3。倍;膀肤癌死亡的50%一70%是与吸烟有关的;吸烟者食道癌发病率为非吸烟者的4倍一10倍,其原因很可能与吸烟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有关。吸烟产生的自由基的毒性有直接与间接两种。所谓直接毒性就是吸烟中某些自由基可以直接损伤细胞成份,导致疾病的产生和癌的形成。焦油中的多环芳烃自由基就是一类直接致癌物,可引起多种癌的发生。Q/QH自由基还利用与氧反应生成活性氧自由基,导致细胞损伤和癌症。同时,Q/QH还可以直接与细胞的DNA结合,导致细胞转化。吸烟气相中的烷基和烷氧基反应性很强,它可引起细胞膜脂脂过氧化,损伤细胞膜和诱导多种疾病。间接毒性是指吸烟焦油和气相中的自由基可以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在肺和气管中聚集,并能激活和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这些高反应活性的氧自由基再损伤细胞,导致病变。另外,吸烟中高低自由基可以使肺细胞中的a一氮白酶抑制剂失活,这样就等于活化了肺细胞中的氮白酶,氮白酶的活化进而水解肺细胞的胶原氮白和其它氮白使细胞受损。

吸烟与心脏病。年来研究证实了吸烟是致命和非致命心肌梗塞的主要因素之一,吸烟者发生局部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现。戒烟者局部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低于继续吸烟者。一般认为,吸烟引起的心脏病的机制是CO起重要作用。CO是吸烟中的主要成份。动物实验表明,接触低浓度CO后,主动脉内胆固醇含量增加,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另外,吸烟引起的心肌线粒体呼吸和氧化磷酸化速率显著降低,线粒体上肿,大小异常,外膜损伤,脂质含量增加及自噬溶酶体活性增强。此症状被称为“吸烟性心肌病”。

吸烟对肺组织的损伤。烟可以引起气管炎和肺气肿。吸烟引起肺组织损伤的机理有两种可能。一是有人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受烟刺激后,肺细胞膜蛋白构象发生了改变,同时还发现,随受烟时间的延长,膜流动性也变大,且表层比深层明显。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发现,吸烟气相可引起细胞膜脂脂过氧化。吸烟引起肺组织损伤的另一个可能是吸烟在肺部产生的自由基al一抗氮白酶的进攻和失活。肺呼吸的动力来自于肺部弹性纤维的伸缩,其主要成份是弹性氮白。当吸烟产生的自由基抑制了肺释放氮白水解酶来催化肺弹性氮白时,肺弹性减弱。

三、措施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烟草健康发展的战略规划。

(二)建立气危害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的评价方法往往偏重于卷烟烟气化学指标分析,体外毒理学指标测定以及一些动物活体试验,有害物质的生物学数据均来自单一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试验研究,而且烟气物质之间还存在着协同和反协同作用,忽略了卷烟烟气危害性的整体性,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卷烟产品的危害性。烟草行业和社会公众需要科学、全面、客观评价卷烟烟气危害性的方法。围绕“低焦油、低危害”卷烟,在分析卷烟烟气毒理学指标和烟气主要化学成分的基础上,以毒理学指标为判据,建立卷烟烟气危害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卷烟烟气危害性评价提供技术保障,为公众提供准确翔实的卷烟烟气危害性数据,为国家制订相关技术法规提供数据支撑。

(三)究,出谋划策。

烟草控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出台,仅仅是烟草控制工作全球化的开始。尽管(公约》在有关责任和义务方面有一些具体的规定,但毕竟它还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公约。未来的《公约》会有更加严格的条款和具体的议定书出台。目前,已经提到世界卫生组织议事日程的议定书包括“跨国界烟草广告”、“烟草制品非法贸易”等。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议定书的制定工作也会启动。因此,烟草行业要继续加强与《公约》有关的研究工作:(l)认真开展对策研究,努力降低《公约》对烟草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包括低危害卷烟产品开发、包装设计、市场营销、烟草诉讼等相关内容;(2)密切关注《公约》的发展,及早开展相关议定书的研究工作,为将来参与相关议定书的制定工作提供依据;(3)加强烟草经济学研究,为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决策提供参谋,为国家主管部门制定与烟草行业有关的政策提供参考。

(四)加强宣传指导。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卫生部等四部门《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拒绝烟草 从我做起 引领健康 人人有责”为主题,创建无烟社会。在重要场所张贴醒目的禁烟标识,并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禁烟控烟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动员本单位职工控烟,鼓励吸烟职工戒烟,通过部分人带头,向社会传递禁烟积极信号,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社会禁烟控烟的良好氛围。

(五)主动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目的在于为世界范围内逐步实现烟草控制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公约》的执行还需要各个国家根据具体国情制定相应的措施。因此,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烟草行业应积极参与到我国的烟草控制过程中去。主动开展与国内相关部门的合作,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在控烟与发展中寻求相对的平衡,为中国烟草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要重视与卫生部门、医疗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尊重科学,尊重现实,在努力满足卷烟需求的同时,共同为降低卷烟危害和促进对烟草的多用途开发研究发挥积极作用。要加强与工商、海关等部门的配合,进一步加大打击烟草走私和制售假冒商标卷烟的力度,维护正常的烟草市场秩序。积极参与150、CORESTA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研究及咨询活动,争取在有关烟草制品成分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以及信息披露等问题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综观“吸烟与健康”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自从“吸烟与健康”问题被提出以来,人类在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不少的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吸烟与健康”这一特殊领域的认识还有许多的知识尚不了解,还有大量的严谨和科学的研究工作要做,因而,有关“吸烟与健康”方面的激烈争论就不足奇怪了。争论是件好事,它会使我们更深人更科学地开展“吸烟与健康”的研究,更清楚更明确地解释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第8篇:吸烟与健康 2

青少年吸烟与健康

党鑫峰 经济1124班 学号:20121151405 摘要:本文主要从化学与人类生活的角度谈谈吸烟对健康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吸烟情况的调查以及对烟草中的危害健康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探究吸烟的危害,从而增强健康意识。 关键字:吸烟,肺功能,吸烟的危害,青少年

我国是一个烟草大国, 也是烟民大国, 控制吸烟, 减少危害, 已是全国各地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 9 8 4 年全国吸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3.8 % , 男性为61.01 % , 女性为7. 0 4 %。中学生吸烟率为3.41 % , 其中男生为5.91 % , 女生为0 .1 % ; 大学生为19.10 % , 其中男生为27.13 % , 女生为0。1 9 8 4 年资料还表明,70 % 以上的吸烟者开始吸烟年龄在20 岁之间。因此, 要减少我国的烟民, 降低吸烟率, 必须从青年学生抓起。为了降低大、中学生吸烟率进一步摸清其吸烟状况并探索一套适宜有效的干预方法,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在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下, 于1 9 8 9~ 1 9 9 0 年同时在沈阳、成都、福州、厦门四个城市16 所普通中学和7 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中对3 万多名学生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干预实验, 取得了明显效果。吸烟率在初中、高中和大学生中, 常吸者吸烟率分别平均为2.17% ,7.1 %和21.95 % , 初中最低, 大学最高。按男女生分别计算, 初中男生为4 .17 % , 女生为0 .18 % ; 高中男生为1 2.65 % , 女生为0.21 % ; 大学男生为30.48 % , 女生为2.19 % , 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若将偶吸者统计在内, 初中平均为18.62 % , 高中平均为29.91 % , 大学平均为63.92 % , 分别高出上述常吸者吸烟率的8 .

58、0.21 和2 .91 倍。初中女生最高达24.28 倍[1]。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香烟生产和消费国。据世界卫生组织(W H O ) 1 9 9 3 年的报告, 在过去30 年间, 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香烟消费逐年下降, 而我国却逐年上升(W 110, 1 9 9 3)。1 9 9 3 年, 我国的香烟生产和消费量分别占全球香烟生产和消费总量的4 0 % 和31 % ; 香烟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7 % (Stanlcy , 1993 ) 。在众多的吸烟者中,青少年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梅家模等人(1993 ) 的研究就发现江西省中学生曾经吸烟者已达到30 %左右。研究还表明(金永堂等, 1994 ; 梅家模等, 1993) 大多数吸烟者都是从青少年开始吸烟的[2]。全国第三次吸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吸烟行为的习惯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广州城市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学校, 中小学生的流行率不到1%。广州市12~ 15 岁的学生几乎全部集中在初中阶段学习, 16~ 19 岁的学生按学习成绩就读于高中、中专、职中、技校[3]。尽管现象这么严重, 但是针对我国青少年吸烟的研究还很少(C h a p m a n , 1 9 9 4 ; 梅家模等,1 9 9 3 ) , 尤其是有关青少年吸烟影响因素或相关因素的研究就更少。这使得教育、干预青少年吸烟缺乏应有的根据。) 比较, 可以发现, 在过去几年里, 青少年吸烟现象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与W H O (1 9 85) 的研究都以北京地区普通学校学生为被试。W H O 研究发现,

14、15 岁的男女青少年吸烟者分别为1 8 . 1 % 和0 . 4 %。而本研究发现相似年龄男女青少年吸烟者分别增长了2 倍多(38 %)和将近40 倍。青少年吸烟人数增长之快, 尤其是女青少年, 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需要弄清楚是什么原因促使青少年吸烟的, 以便为预防、干预青少年吸烟提供建议。同时需要重视对青少年吸烟的预防和干预。从该研究看, 青少年吸烟行为与问题行为、学习成绩差、闲逛

一、参加音乐类和娱乐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如果任由青少年吸烟行为发展下去, 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还发现, 青少年吸烟早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已开始了(10 % )。这一发现表明, 对青少年吸烟的预防、干预应从青少年前期就入手, 贯穿整个青少年期。纵观研究, 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偷东西、牛殴等问题行为、学习成绩差、闲逛等动有密切关系。这一现象可以用Jesor 等人(Jessor 等, 1 9 7 7 ) 提出的问题行为理论来解释。他们认为问题行为是相互影响、同时存在的。不同的问题行为往往是受相同的心理或人格特征以及社会因素影响的。这同时为预防、干预青少年吸烟行为指明了一个方向, 即预防或干预吸烟行为应与其它问题行为一起进行[2]。

。 香烟中含有烟碱( 尼古丁) 、烟焦油、亚硝基胺、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一方面, 吸入这些有害物质可激活肺泡巨噬细 胞、T 淋巴细胞( 尤其是CD8+ ) 和中性粒细胞, 被激活的炎性细胞释放多种介质, 包括白三烯B4( LTB4) 、白细胞介素- 8( IL- 8) 、肿瘤坏死因子A( TNFA) 和其它介质, 这些介质能破坏肺的结构和促进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 引起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 另一方面, 吸烟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 不规则,纤毛运动发生障碍, 降低局部抵抗力, 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 又能引起支气管痉挛, 增加气道阻力; 吸烟还可使气道内分泌物增加, 通过气道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性地增加粘液分泌, 粘液的过度分泌是气流阻塞的危险因素 , 长期刺激可造成粘膜下腺体的过度增生和杯状细胞增殖, 周围气道的纤维化和结构重组, 使得气流阻塞不可逆转, 是COPD 的重要发病原因。

吸烟者肺功能异常率较高, 本文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肺功能检查尤其是FEV

1、EFV1/ FVC、PEF 和反映小气道指标的M EF50、MMEF 等是判断气流阻塞重复性好的客观指标, 它变异性小, 敏感性高, 易于操作, 对吸烟所致的肺功能低下乃至COPD 的诊断、严重度评价、疾病进展、预防及治疗反应等均有重要意义, 可作为COPD 肺功能检查的基本项目, 在医院中广泛开展。吸烟引起的肺功能低下是慢支患者COPD 发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可能有70% 或更多的COPD 来自吸烟, 15%的吸烟者最终可发展为COPD , 吸烟者死于COPD 的人数也较非吸烟者为多, 而戒烟可使吸烟者COPD 的发病危险降低至近似于不吸烟的水平。因此, 病人、临床医生、预防医生和全社会应该联合起来, 象发达国家那样把烟草视为/ 亚毒品0 , 医务人员以身作则, 呼吁全社会重视控烟问题, 加大控烟力度。另外, 应重视吸烟者肺功能低下的康复治疗, 如开展家庭长期氧疗等[4]。

分析讨论:吸烟有害健康,人所共知,尤其吸烟对肺功能危害极大,有许多人因吸烟得了肺癌。我们有必要研究吸烟,也很有必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吸烟是怎样危害人们的健康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吸烟的人中,青少年占比相当大,甚至来年女性吸烟者数量也不断增加,这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但却用吸烟麻痹着危害着他们的身体,这是我们不愿看到也不想看到的。虽然近年来,有过滤嘴的香烟会降低对人的健康的危害,但减少的很有限,大部分还是被人体所吸收,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滤嘴说白了只是给自己心理上一点安慰而已。

研究中还发现,吸烟不但危害了人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大多数吸烟的青少年都有偷窃,敲诈,勒索的不良行为,学习成绩持续下降,更有甚者,打架斗殴的基本都是吸烟的学生。吸烟的原因很多,但青少年吸烟是因为什么呢?这还值得进一步探究。

如何解决青少年的吸烟问题呢?当然禁烟是最好的办法,但并不可行。青少年戒烟,首先家庭要做好示范工作,社会要加强青少年吸烟与健康教育,而在个人,要做些感兴趣的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转移吸烟的诱惑,不断提高对吸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钮式如,关遒源,田本淳,等.三万名大中学生吸烟状况的调查

、研究[J].卫生研究,1995,1,24(1):15-16. [2]方晓义,李晓铭,董奇.青少年吸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77,80. [3]许小频,郝瑞丰,聂少萍,等.广州青少年吸烟现状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 22 (1):13. [4]顾伟根.烟对肺功能的影响[J].中原医刊 ,2003,7 ,30(14):13

第9篇:吸烟与健康讲稿

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吸烟与健康。可能有的同志们说了,这还用讲,烟盒上都印着呢,“吸烟有害健康, 戒烟可减少对健康的危害”,“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有益健康”。非常对,既然你都知道这些,那为什么你还要吸烟呢?(烟盒的图片)

那是因为你没听过我讲课,听过我讲课后,你肯定不会再吸烟了。如果你听完了这个讲座,一定对你的身体健康增加正能量!

大家都知道,罗京,男,1961年5月29日生于北京市海淀区,1979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1983年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新闻联播》节目。与赵忠祥、宋世雄并称“播音三巨头”。

2008年7月被确诊为淋巴癌,9月被确诊患有淋巴瘤,并暂停工作入院接受治疗,期间还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和化疗。2009年6月5日早晨因病去世,终年48岁。

罗京是一名京剧的老牌票友,自己演唱京剧更是一绝,他的京剧表演曾经登上过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深受观众喜爱。他是中国明星足球队的一员,在2008年春节的明星足球赛中,获得过“足球先生”的称号。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罗京患上了淋巴癌呢?

对于吸烟,罗京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就像喜爱京剧和足

上一篇:金起林诗歌下一篇:中班体育活动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