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县域经济发展

2022-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才县域经济发展

浅析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要求

摘 要: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营造尊重知识技能、尊重劳动人才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优化县域经济人才结构,推动县域经济升级换代。培养者应注重人才结构的多样性、知识与学历结构的优化性、工作技能的应用性和综合素质的协调性,避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因循守旧的倾向。

关键词:县域经济 高端技能 人才培养 工作要求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确立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我们必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实用人才培养{1}。

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县域经济重要地位尤为突出,已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载体。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力度,重点应增强县域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活力,努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逐渐缩小城乡差距,让民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实用人才,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一项具体工作任务,是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明确相应的工作要求,努力为城乡一体化工程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

一、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要求

人类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历史事实证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有了杰出人才,社会就会健康发展。人才是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才是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力量之源。

技能型人才狭义上讲是工业革命以来掌握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人才,他们能发明或革新生活和生产技术,有创新型技术成果。高端技能型人才是现代某些职业教育部门所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他们在某些领域具有较好的技术特长、操作熟练、工作经验较为丰富,一般具有相关行业或者企业认定的高级工及以上技术证书,得到企业、行业、社会的高度认可,能为社会创造优质财富。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是在县市级区域中能适应并从事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不完全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但能在基层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要着眼于生产一线岗位,基于区域经济文化事业的协调关系,明确其主要工作特点和要求。

1.注重人才结构的多样性。县域经济形式包罗万象,大城市里有的经济形式一般在县市区域中都存在,大城市里没有的经济形式在县市区域也会出现。从主要大类上说,大城市里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而县域经济不仅有工业和服务业,而且还有农业、渔业、家禽畜牧业等方面;从分类上讲,县域经济包含房产建筑、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商务贸易、旅游服务、企业管理、商业服务等各行各业;从硬件和软件角度上讲,县域经济包含有形和无形两种经济形式,前者以有形的产品、资产为代表,后者以无形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形式。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类型面面俱到,必须渗透到各种经济领域,从主要类型上说,既要有从事工业生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又要有从事农业、渔业、家禽畜牧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分类角度上讲,要有从事房产建筑、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商务贸易、旅游服务、企业管理、商业服务等各行各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有形和无形的经济形式角度讲,还要有从事社会管理、教育培养、文化宣传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全方位、多样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缺乏任何类型都是不全面或者是片面的。

2.注重知识和学历结构的优化性。县域经济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县域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这些人才应掌握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知识内容。知识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基础。人类在不同时代的生活、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知识是不断变化、无穷无尽的,而人才的精力和时间却是有限的。县域经济人才要结合基层实际,以实用性为前提,注重更新和优化实用性知识内容,只要有助于分析和解决一线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只要社会时代需要,知识就会实用。例如,人们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之前,不会关注美容美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进入小康阶段后,许多民众开始关注美容美发专业知识,与美容美发相关的产品研发、生产、服务等知识便有了社会时代价值。随着美容美发实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服务产业的发展,社会机构也将为美容美发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管理培养相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丰富和优化美容美发方面实用的专业性知识。

在学历结构方面,县域经济人才必须与时俱进,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大潮流。总体上讲,现有从事县域经济建设技能型人才的学历层次普通不高,标准相对较低,往往以普高、中专或大专学历为主基调,具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技能型人才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完成了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不断加入到县域经济人才队伍,高学历技能型人才将逐渐变为县域经济人才的主流,这为优化县域经济人才学历结构营造了优越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满足现代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有效地推动区域性基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3.注重工作技能的应用性和综合素质的协调性。知识是基础,技能是重点,培养和提高工作技能是县域经济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的县域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运用先进技术从事创新工作的实力,如果县域经济人才掌握先进实用性技能,他们就会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创新思维、革新产品,表现出专业技能的应用性特点。

除了实用性知识和应用性技能外,县域经济人才还需要有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知识和技能是才的范畴,综合素质是德的内容,有才无德是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备才是正品。一个人如果学习了实用性驾驶知识,掌握了应用性驾驶技能,就必须具有良好的驾驶品德或优良的驾驶素质。如果只了解知识而不掌握技能,可谓纸上谈兵;假如有知识和技能,不注重职业道德,违反交规,开错路线,这样的人就是劣品,对县域经济发展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瞄准时代方向,体现时代精神,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诸方面共同发展{2},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展现其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意义及一些注意事项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大量实用人才,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步骤,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一是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使基层劳动者自觉学习产业升级换代所需要的实用知识,掌握城乡一体化所需要的实用技能,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工程。二是改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为基层企事业单位培养有质量意识、有责任意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优化产业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推动县域经济升级换代、优化经济结构。我国原有县域经济主要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缺乏保护环境资源的意识,如果有了高端技能型人才作支撑,企事业单位就有创新的动力和实力,它们有能力改变原来粗放的生产模式,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会一劳永逸。社会各界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统一认识,创新思维,重视相关事项,努力提高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1.注意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一些县市区为了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工作载体,认真制订计划目标,包括明确每10000人口中要拥有600个及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一些地方政府为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行为,把有些不符合高技能人才标准的人员以某种借口作为高技能人才进行统计;有的地方按持有技能证书数量重复计算,造成县域经济高端技能人才在统计时出现标准不高、弄虚作假等倾向。

2.注意避免好高骛远的倾向。德国等西方国家在培养和利用高技能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人才树立了榜样。我国政府近期也将许多本科院校重新定位,把原来以培养学术、学科研究型人才为重点转变为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提供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人才的制度保障。由于我国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还不很扎实,时间和经验较为有限,短期内县域经济高端技能人才仍不能以高学历为主体,不适宜在县域经济中普及高学历技能型人才。如果要大量引进国外洋研究生作为县域经济高端技能人才,他们可能会水土不服,既用不上,又留不住。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高技能人才。

3.注意避免因循守旧的培养方式。县域经济高端技能人才种类繁多、层出不穷,以前有的可能会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作用,以前没有的可能会受到重视。例如,以前的裁缝是手工作业,主要靠手工技术,现代纺织以机械生产为主,主要衡量使用缝纫机制衣的技能。传统上讲,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人才主要是职业教育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的任务,以学校培养模式为主,习惯于按部就班,培养现有行业的专业技能。事实上,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会涌现新的行业、新的工种,如果因循守旧,就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例如,发明计算机之前没有编程员的职业,现在计算机编程员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些传统技术还要靠口手相传,学校和培训机构不能提供培训服务。因此,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人才要发挥企业、行业方面的社会作用,增加校企合作、教行合作的培养模式,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束语

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助推器,是现代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县域经济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队伍,县域经济城乡一体化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

县域经济高端技能人才是实用人才,他们应掌握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创新思维、革新产品。培养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使基层劳动者自觉学习产业升级换代所需要的实用知识,掌握城乡一体化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培养者应协调各方面力量,注重县域经济高端技能型人才结构的全面性、知识与学历结构的优化性、工作技能的实用性和综合素质的协调性,避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因循守旧等不良倾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实事求是,以市场为导向,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用为重、协调发展的人才观念,努力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3}。

注释: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方立友.浅谈民办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2)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沙洲职业工学院人事处 江苏张家港 215600)

(责编:若佳)

作者:耿建祥

第2篇:服务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建设的职教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文章论述了县域地区职教人才培养对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职教人才的现状,对如何培养满足县域经济建设需要的职教人才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提出,要大力宣传县域职业教育,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和行业企业投资的同时,抓住产业转移的契机,提高县域职业教育水平,巩固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创新办学模式,强化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中部地区战略崛起。

[关键词]中部地区 县域经济 职教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梦卿(1969- ),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张碧竹(1987- ),女,宁夏石嘴山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湖北武汉430068)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A070035)

[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会议提出,努力发展县域经济,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规划》中提出八项部署,其中第五项指出要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县域经济,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中部地区是指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促进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提高我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中部地区拥有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地区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只有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全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县域经济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中部地区崛起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以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县域经济体系中,需要大量操作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有利于提高中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服务县域经济的职教人才尤为重要。

一、培养县域经济职业教育人才对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性

1.培养县域经济职教人才有利于提高人口就业率,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从人口和地域角度看,2005年,中部6省县域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县域国土面积占90%以上,县域经济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从产业分类角度看,县域经济包含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对中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如2006年湖南省县域财政收入达到267.57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30.3%。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48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群达110多个,涉及企业4000多家。从所有制角度看,不管是个体、私营还是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形式,中部一半以上的GDP都是由县域经济贡献的。县域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县域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则承担着县域经济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培养县域职教人才有利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县域经济服务,提高县域地区经济总量,从而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最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培养县域经济职教人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保证中部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在中部六省的县域地区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培养这些人力资本,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初、中、高级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的用工问题。近年来的金融危机给东南沿海的制造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寻求出路,不少企业转战中部地区,给中部地区尤其是县域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解决中部地区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发展升级带来的巨大矛盾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难题。很显然,提高县域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素质是根本方法。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转移富余劳动力,能够大大提高县域地区人才的知识技能水平,加强本地区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县域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增强县域人才的就业能力,解决当前劳动力素质水平与产业升级的矛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培养县域经济职教人才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提高县域地区人口质量。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巨大的人力资本做后盾。当前,中部地区县域拥有大量人口,如何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中部县域经济面临西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东部县域经济高度发达的双重压力,加上中部地区自身原因,造成了缺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因此,通过加强县域地区职业教育,提高中部地区县域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形成适应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和人才结构,就成为促进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缩短与东部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

4.培养县域经济职教人才有利于发展职业教育,壮大中部地区教育事业。培养县域经济职教人才的同时,县域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完善。在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职业教育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再是普教、高教的附属教育,而是与之同样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最佳途径。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在培养人才时,能充分考虑地区实际需要,为本地区企业培养适合的技能人才。同时,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优化职教师资,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从而提高整个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实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学生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中。

二、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职教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崛起”的口号早在2004年就提出来了,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以及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口号早已响彻中华大地,中部地区当然不能落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中部地区迅速崛起的前提保证,而职业教育则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2005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中部地区认真贯彻《决定》精神,县域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还不能满足中部地区崛起这一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较大。

1.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见有所改变,但县域职业教育观念仍然落后。不止在中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先天的问题,主要指传统升学观念和学历教育观念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见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纵观我国职业教育6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发展十分曲折,经历了“文革”前的技工学校、中专学校,20世纪80、90年代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职业教育得到了普及,但是人们仍然受儒家 “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态度,社会认可度较低,学生荣誉感不强,导致中部地区县域职业学校生源日趋困难,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瓶颈。

2.政府对城市职业院校投入比重增大,但对县域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近年来,中部六省对职业教育十分重视,也加大了对本省职教的资金扶持力度,更新教学设备的同时培养大批优秀的职教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比如,2007年安徽省职教专项经费达2000万元,协调有关部门,安排一定的国债资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及有关“三农”、扶贫的资金等用于职业教育,并运用金融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广开经费筹措渠道,支持职业教育。但是,政府的职教投入重点多在城市职业院校的建设上,教育经费逐级递减,到达县域地区时经费所剩不多,职教建设捉襟见肘。如江西省财政下达2008年职业教育补助经费9400万元,其中:县级职业教育中心项目8个,每个300万元,计2400万元;省级示范型职业学校14个,每个项目300万元,共计4200万元,省级实训基地14个,每个200万元,计2800万元。县级职教经费只占1/4,远不如市级建设项目的经费。由此可见,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县域经济职教人才发展的首要因素,一方面政府预算内的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尤其是县级职业学校自筹经费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另外,经费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职业院校的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落后,有些民办职校没有经费就无法建立实训场所和购买设备,无法从事教学活动,严重制约了职教教育的健康发展。

3.产业转移和升级对职教要求高,但县域职教水平与之发展不平衡。在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体系中,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是推动经济蓬勃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集群大多集聚在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家具制造等传统行业中,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既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包括外资企业。同类企业会聚于一定区域,加强了区域内生产分工与协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资本循环,使企业在产品和设备等方面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升级。然而,与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首先,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产品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企业需要大批熟练新机器、新工艺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县域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滞后性和办学条件的局限性,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并不具备企业需要的技能,企业需进行再培训,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从而影响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实力。其次,职教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很难适应教育需要。县域职教专任教师数量缺口大,在职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不能胜任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双师型”教师需求量大。以湖北省南漳县为例,全县13所职校,共有教师343名,县职教中心就有221名,占比为64.43%,民办职校存在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有的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差,难以保证教学、实训质量,教师老龄化造成在传授知识时难以运用最新科技知识对具体知识加以深化,很少采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法,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看出,职教师资素质问题是制约当前县域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亟须解决。

4.县域职业教育潜在生源巨大,但职校学生流失严重。中部六省多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一直是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地区。为中部地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人力支持。此外,实行初三毕业生分流也为县域地区提供大量劳动力资源,针对县域人力资源进行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力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县域地区整体竞争实力,并加快中部地区的人才和经济发展,进一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目前,一方面因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普教的持续升温,致使职业学校的招生受到影响,职教生源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教育生均经费低,政府补贴少,家长不愿意花钱让孩子就读职业学校,也造成了学生的大量流失。学生流失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学生由被动流失向主动流失转变。从前学生流失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违纪和学习成绩差而导致退学,现在学生流失更多是由于家庭经济问题、自己学不懂自动退学等。二是学生流失数量增多。以前职业学校学生流失多是个别行为,但现在职业学校生源竞争激烈,往往忽视生源质量和办学条件。三是学生流失的不均衡性。学生流失并非在所有的职业学校和专业中,那些教学质量高、办学条件好的职业学校学生流失少,贴近市场、企业生产专业的学生流失少。那些办学条件差、教学水平低的职业学校逐渐陷入负债办学、生源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中。

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策略

1.加强县域地区职业教育宣传力度。2005年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求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扭转职教的尴尬境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必须大力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和说服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努力加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和正面形象,力求使社会和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我国职教的发展情况并意识到职业教育对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信赖职业教育。县域地区要彻底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必须打破只有大学生才是人才的传统思想。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都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后者不低于前者,社会要淡化这种“差别对待”,教育部门、学校和媒体等要积极引导公众认知,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建立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在中部地区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2.以政府投入为主,依靠社会力量形成办学合力。一方面,县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看做是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财政资金分三部分开支:(1)更新公办职校的教学设备和机器,切实建设好一所或两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县域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2)为民办、私立职业教育机构注入资金,作为这类学校的贷款或启动资金。(3)师资培训应是政府投入的重点。不论是公办、民办或私立职业学校、机构的职教教师都应有接受再培训、再学习深造的机会,政府埋单能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然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县级政府财力有限,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是发展职教的投入主体,把县域职业教育作为拉动内需、刺激居民消费的重要举措,省级政府应对县域职教中心培训项目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确保各项职教专款用于县域地区发展职教事业。同时,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的惠民措施和法律法规,鼓励富余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给予教育补贴,另外制定职教财政资金实施法规和细则,确保资金依法使用、建立健全教育投资法制化进程。另一方面,充分依靠行业和中小企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职教人才培养。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管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中部各省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级各类行业协会等行业资源、技术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政府还应对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的企业予以扶持,鼓励其通过参股、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举办夜校、技校、培训中心等形式的职业教育机构。培养为企业服务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对重视职教发展的中小企业予以税收等政策优惠,对企业办职教的教师予以公办职教教师相同的待遇。同时,建立职业教育的地方法律法规。中部各省应加快职业教育地方立法进程,为职业教育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加快职业教育法制化进程。省政府应制定《地方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条例》,从法律层面规定职教拨款程序,明确各有关部门行使的权利和责任。政府对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明细和使用效率实施监督,确保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3.以产业转移为契机,促使县域地区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沿海企业为寻找新的市场和出路,纷纷采取产业转移的策略。当产业被转移到县域地区,必定增加该地区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责任,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首先,促进产业集群与职教专业互动发展。产业集群是指大量相同或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想成为一个不断完善的、有机联系的产业群落。职教学校应根据县域地区企业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企业培训成本。其次,创新校企合作的深层发展模式。除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外,职教学校可允许企业把工厂、厂房建在学校,建立厂校合一的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学知识,在工厂学技能,在学校是学生,在工厂是工人,实习成果即产品。另外,充分利用学校的理论知识资源和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和资本,走产学研道路,建立学习型企业。企业可在职业学校成立研发小组,由职校专家教授、学生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组成,负责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同时为学生实验实训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再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员工培训。职业培训能使员工不断地更新知识,开拓技能等,从而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针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必须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即员工培训实际是成人职业教育,所以要针对员工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特点等采用多种教育培训方式,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考评体系,确保员工培训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因此,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中小企业都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为中部地区崛起铺平道路。

4.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加快特色专业建设。中部六省县域地区面积广大,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开发特色专业,力求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域地区,注重旅游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涉外导游的培养;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域地区,注重林业职教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对于县域地区中小企业来说,注重培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高科技技术人才。同时,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品牌,如湖北水产、山西矿工、河南劳务等,满足县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此外,增强对职业学校学生公关意识的培养。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属性,即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素质较低是制约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多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县域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趋于“老龄化”,对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能力较差,学校应大力加强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在教师队伍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还应在数量上满足职教办学的师资需要,尽量做到县有职教中心、职教中心有师资、以专职教师为主。再次,应建立县域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提高县域职教师资素质。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具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条件的县可以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其他省市有借鉴意义的职教思想、方法、技能等,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建立职教师资培训考核体系。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学习课时、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量化性,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此外,职教教师应从企业中选拔技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优秀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担任,对此类教师进行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培训,加强县域“双师型”教师培养能力,打造中部地区职业教育金牌师资。

5.创新职业教育办学形式。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系统。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专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这两种形式要协调发展。职业学校应主动调整自身的发展目标,改变传统的政府办学校的形式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团体和私人投资办学,以参股、联合办学等形式参与到职业学校办学体系中,建立董事会和校长负责制等制度规范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企业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职人员需要接受职业再培训。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可以依托和授权给职业学校,依靠职业学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习氛围,以及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的知识体系等,增强在职人员的理论基础、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同时,对于县域经济中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可依托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职教集团公司,利用培训机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对县域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此外,还应大力推广“订单式”的办学模式,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模式旨在培养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现校企的双赢局面。“订单式”办学模式让学生在入学时就看到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企业的需要,解决了学校和企业脱节的问题,促使学校调整办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市场的要求。同时,企业获得了一支优秀的技术工人队伍,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应突出为县域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其办学模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中部六省不同的县域经济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所以,合理的办学结构是促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6.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学水平。针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不仅要改革办学模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而且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体制同样十分重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县域职业教育的主体,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要严格学校管理。每年对各县级职业学校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估,奖优罚劣。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教师考核评估制度,建立从行政管理到教学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一整套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各职业学校应成立由校长负责、党团支部、工会、政教处、班主任和教师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网络,把日常行为规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及民主法制等教育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培养县域职业教育人才,必须考虑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问题。具体来说,既要研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创新师资教学方式以及行政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学籍管理等制度,还要研究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制度。这些改革对建立县域地区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中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中部经济崛起的战略性选择,国家和中部六省各政府对职业教育和中部经济社会发展予以高度关注,为发展县域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中小企业职教人才是解决县域人口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县域地区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给县域职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框架支持,是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体制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是县域经济腾飞的人才保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因此,要确保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有力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常务会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3/content_12103057,2009-09-23.

[2]张金山.中国县域经济导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3]卞灿,任剑.中等职业教育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思考[J].科技信息,2008(13).

[4]安徽省人民政府.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安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C].2007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05-01-18.

[5]江西省财政厅.省财政下达2008年职业教育补助经费[EB/OL].http://www.

jxf.gov.cn/news.php?newid=20081015125635649426270,2008-10-15.

[6]南漳县农广校.南漳县县域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EB/OL]. http://www.docin.com/p-32254370.html,2009-08-18.

[7]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蒋留生.当前职教师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6).

[9]姜群英,雷世平.我国县域职业教育研究论纲[J].职教通讯,2009(3).

作者:李梦卿 张碧竹

第3篇:精准发力人才培养服务县域跨境电商

摘 要:跨境电商是一个新兴外贸业态,相对于传统外贸企业,人才缺口很大,主要是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本文通过调查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分析了跨境电商人才种类及其执行的任务,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课程设置的建议,并就人才培养提出主要方法策略。

关键词:跨境电商;岗位分析;人才培养;精准服务

近几年来,我国跨境电商飞速发展,据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监测报告201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4.8万亿,增长28.6%,占我国贸易总额的19.4%,2016年上半年为2.6万亿,增长30%,占进出口贸易比重达到23.36%,预计到2020年达到12万亿,占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到37.6%。跨境电商贸易额在不断增长,但是人才缺口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像张家港市县域跨境电商的发展人才紧缺。

一、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精准培养跨境电商人才,2016年,我们开展张家港市跨境电商人才需求调查,调查企业50家,有效信息47家,调查中企业近期招聘跨境电商人才6人-10人的占36.8%,3人-5人的31.6%,1人-2人的26.3%,10人以上5.3%。人才需求还是很强烈。通过调查,企业招聘的跨境电商人才层次主要是本科(36.8%)、高职(34.2%)无所谓的占(26.3%),还要极少数招中职的。

调查数据揭示,企业需要的跨境电商人才基本素质,首先要求具有团队意识,占52.6%,其次爱岗敬业,占47.4%,对企业忠诚占28.9%,奉献精神占26.3%,能吃苦占26.3%,具有创业意识占23.7%。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加强培养这些基本素质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调查显示,企业要求学生专业技能好(60.5%),工作有创劲(57.9%),能留得住(47.4%),要有自信心(42.1%)(见图5)。而现在招聘的学生普遍存在产品知识缺乏(42.1%),语言水平不够(39.5%),责任心不强(39.5%),沟通能力弱(21.1%),还存在性格内向、动手能力不强等。目前跨境电商紧缺的人才岗位主要是网络营销策划员(39.5%)、跨境作业操作员(31.6%)、网络运营员(21.1%)、供应链管理员(18.4%)、企业网站管理员(13.2%)

二、跨境电商主要业务流程和工作岗位

1.跨境电商基本业务流程

从调查的企业来看,整个跨境电商贸易真实流程,包括前台和后台。开店注册、产品选择、上传产品、图片处理、网络营销、数据分析、客服咨询、包装发货等环节。

2.跨境电商主要的工作岗位

庄小兰(2015)认为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相对于传统电商人才的核心技能需求,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外语基础,第二层,网络信息技术,第三层,文化和法律背景,第四层,物流与金融。朱超才(2016)认为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结构:客服,熟练利用沟通工具和不同语种与客户交流,懂得相关法律和知识产权运营推广,能够通过网络营销手段进行产品推广,懂得不同跨境平台运营规则,美工和摄影,具有美学和视觉营销知识,能够制作精美的图片,采购和选品,能够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特点,采购适销对路的产品,刊登,具有上传和产品发布的能力,熟练运用数据分析,物流,具有国际物流和通关能力,熟悉国际物流订单处理和国际物流发货流程。

综上所述,跨境电商产业链中涉及的岗位主要包括网站平台管理专员、市场策划专员、跨境电商运营推广、网上营销专员、客服专员、供应链管理等。网站平台管理专员,搭建和管理维护网站平台,对网络数据进行提炼分析,具有美学和视觉营销知识,能够制作精美的图片,能懂得网络管理。跨境电商运营推广,对企业市场运作做战略规划,包括产品定位、客户定位,营销方案等。跨境电商运营推广,能够通过网络营销手段进行产品推广,懂得不同跨境平台运营规则。跨境电商销售专员,能够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特点,具有上传和产品发布的能力,向潜在客户宣传产品、发送信息,能用英语熟练的解答客户疑问,推销自己的产品,熟练利用沟通工具和不同语种与客户交流,进行贸易业务谈判,懂得相关法律和知识产权。跨境电商客服专员,主要是售后服务,解答客户关于产品的疑问,使用中的问题,退换货等。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员,具有国际物流和通关能力,熟悉国际物流订单处理和国际物流发货流程。

三、课程设置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根据前述的主要岗位设置和能力要求,按照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规律,按照公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模块、创业知识与技能模块、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五大部分构建。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等,另外包括身体素质课程:体育及体育能力课程。军事修养知识,涵盖军事知识和军事训练。

2.专业基础课程

从事跨境电商需要的基本知识,首先强化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如实用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贸易类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等。

3.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与操作模块

培养从事跨境电商岗位的职业技能课程:跨境电商实务、网络营销、产品图片处理技术、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基础,另外培养服务外包技能,开设服务外包实务课程。

4.创业知识与技能模块

企业现在对创业型人才也很重视,也很需要,学生自己也要适应创业大潮,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SYB创业培训,沙盘训练、企业管理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

5.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

学生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之后,应该到相应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适应企业需要、适应岗位需要,调整自己,为就业做准备。并就自己在与企业、与岗位适应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知识、经营等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

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

1.培养合格的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一支专业的跨境电商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跨境电商是新生事物,教师普遍短缺,除了引进教师外,将教师送到企业实习实训,或者外出进修培训是一条高效保质的途径。另外像企业聘请专业高技能专家参与教学是目前相对可行的办法。

2.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操作能力

跨境电商具有实操性,跨境电商企业是培训学生能力的最好场所,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是保障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校企合作,首先是建立实训基地,其次是校企教师、专家互相交流,提高教师的劫难那个谁平的同时提高企业师傅的教学水平,三是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共同实施教学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

3.强化技能训练,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正如调查所显示的,企业需要英语基础好,电商操作熟练,职业运作训练有素的学生,学校应加强英语教学,以商务英语职业水平考试为标准,强化写作训练;以英语口语能力证书考试为目标,提高英语会话水平;以跨境电商职业水平考试为目标,提高跨境电商操作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急需人才。

总之,现在企业继续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只有认真分析企业人才需求规格,摸清人才职业岗位需要能力,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加强训练,才能精准为企业服务,为县域跨境电商发展精准服务。

参考文献:

[1]朱超才.“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2.

[2]庄小兰.跨境电商的人才核心技能需求分析与培养对策[J].管理观察,2015.6.

[3]孙从众.“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4]范新民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跨境外贸电商人才培养:跨界融合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2.

[5]刘颖.北京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6.4,66-69.

作者简介:苏定东(1965- ),男,汉族,湖北荆州人,沙洲职业工学院经济管理系,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服务贸易、职业教育

作者:苏定东

第4篇: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泗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以工业突破为主线,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发展新机遇,谋划振兴新举措,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2005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各项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省排名上升三位。被省命名为“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展望“十一五”,泗阳要做强特色产业,打造工业强县,争当宿迁突破和苏北振兴的先行军,必须将特色经济战略与特色人才战略相结合,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以盘活用好现有人才为着力点,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以人才资源开发拓展经济发展之路。

一、人才开发: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发展。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经济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经济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最终成效要用发展的成果来检验。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支撑发展。目前全县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泗阳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每万人口拥有人才243人,人才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远远低于省内平均水平。二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全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3133人,占人才总量的6.27%,各类高层次人才匮乏。三是人才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相对集中,企业人才比例偏低,只占企事业单位人才总数的18.6%。专业技术人员中,近60%从事教育和卫生工作,产业化发展急需的理工科专门人才严重短缺。四是人才工作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队伍活力不足,现有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优秀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高学历毕业生回归率低。

二、营造环境:破解人才工作难题的关键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发挥人才作用,就要破除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政策和做法,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土壤,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一是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直接影响人才能否脱颖而出。人才政策不完善,贡献与报酬不相适应,是目前人才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高层次人 — 1 —

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创新政策,出台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投入、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了人才工作政策框架,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了县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了“一把手”人才工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是优化人才激励环境。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完善“泗阳县优秀人才奖”、“泗阳县科技创新贡献奖”、“泗阳县科技进步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建立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承担重点开发任务的,费用可在项目或课题经费中专项列支,县财政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通过政策引导,事业激励,利益驱动,有序竞争,使人才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

三是优化人才保障环境。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投入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完善泗阳县人才资源开发资金,集中财力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引进、培养,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资源开发事业。完善福利制度,逐步实现福利分配规范化、制度化、货币化,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把多种所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在转岗和流动中的实际困难。

四是优化人才信息环境。建立经济发展与人才供给相匹配的信息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县内外各种人才资源。着眼于特色经济战略与特色人才战略的结合,建立网上人才市场,完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和各类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促进人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依托人才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公共培训、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人才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三、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

一是加大人才工程建设力度,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群体。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科研骨干为重点,以省“333工程”、市“135工程”和县“实用技术人才建设工程”为载体,培养一支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制定和完善县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加大人才工程建设力度。

— 2 —

二是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争取有关大学来泗阳创办分校;整合提升现有教育资源,创办以纺织、木业等专业为主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促使职教资源向职业技术学院整合,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证的评定制度和办法。

三是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培养开发工作。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开发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开发的总体规划。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在参加培训、职称评定、评选专家、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资源在多种经济主体之间的优化配置。四是有效盘活存量人才,发挥现有人才作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疏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积极探索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鼓励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影响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兼职兼薪从事科技开发与推广。

四、构建平台:人才引进开发的现实要求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创业平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要条件是特色经济战略与特色人才战略的结合。依托泗阳纺织园、木业园等经济开发区以及现有的泗绢集团等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棉花原种场等良种繁育基地、来安等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等,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人才创业平台建设,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泗阳创业。

二是面向科研生产,吸引紧缺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采取调动、兼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着力引进高新技术、应用复合型、外向型和工科类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坚持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对重大工程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改项目,采取公开招标和招聘技术负责人的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

三是把握需求导向,引进国外智力。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坚持引智工作为泗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对我县引进国外智力的支持,在聘请外国专家、高层次人才出国出境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为来泗阳工作的外籍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出入境便利;围绕资源型产业发展和打造新兴工业基地的要求,对重点引智项目及引智成果等开展对外宣传;有计划地聘请外国专家来泗阳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派技术、管理人员出国出境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泗阳经济腾飞服务。

— 3 —

第5篇: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实现县域跨越发展的关键和希望所在。对正宁而言,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抓高层次人才引进,抓实用人才培养,抓机制体制创新,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人才聚集。人才要引得进,留得住,关键是环境。要注重从创新政策、优化环境入手,着力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重用人才的浓郁氛围。要坚持“党管人才”。严格落实党管人才重要职责,树立符合市场经济的人才观念,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理清发展思路。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始终把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与经济工作、民生工作、党建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务求做到有计划、长远有规划、阶段有目标。要结合人才工作现状,研究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推进计划,确立建设“六支队伍”(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促进“四个转变”(人才资源配置由单纯的提高数量向提高素质转变,人才培训由课堂教学向

基地示范转变,人才引进由引才向引智转变,人才作用发挥由单一服务向有序组织转变)的人才工作思路,引导人才工作健康发展。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引进人才工作机制,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制定土地出让租赁制度、工资津贴福利制度,推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科技进步成果奖励制等制度,为人才在县域扎根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健全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先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重奖在各行业、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要强化服务管理。建立和实施人才“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柔性流动政策,畅通人才“绿色通道”。完善县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明确联系范围、内容、方式和工作要求,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生活待遇。在全县重点非公企业挂牌成立“企业人才工作联络站”,及时解决人才工作、生活等方面需求,为优秀人才提供舒适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让人才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突出人才培训,强化科技支撑。要坚持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不唯资历选拔人才,不论行业培训人才,遵循规律管好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发挥人才作用,推动县域跨越发展。要加强党政人才“强化式”培训,坚持理论武装与培训考察相结合,选派县级干部参加省、市调训,乡科级干部参加省、市党校培训,村干部参加市、县党校轮训;组织乡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取经,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菜单式”培训,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业务能力为目标,根据行业特点和业务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制定培训计划,

采取自主选学、继续教育、学术讲座、岗位练兵、现场观摩和脱产进修等方式,积极开展培训工作。要加强产业从业人员“全员式”培训,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凭借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广泛开展实地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从业技术人员素质,力求做到一个产业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一个村庄有一批种养技术能手,一家一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式”培训,积极实施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依托就业服务中心和县职业技术学校,对外出务工人员重点进行劳动技能、法律常识、市场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努力提高社会就业率。

三、创新机制体制,打造人才高地。科学培养人才,广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必须要有科学的政策机制作保障。要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政策机制,促进人才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搭建人才引进平台。按照“创新农业、兴旺一产,突破工业、壮大二产,开发旅游、活跃三产”的目标,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坚持地企、院地合作引人才,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先导,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在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现代农业、旅游服务、城市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整体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工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其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规模、改善结构,以人才的大开发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实现大突破。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按照社会发展需

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人才培养,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教育培训实践基地,组织各类人才进行培训学习,逐步形成梯队式人才队伍。开设“正宁大讲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办专题讲座,培训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科技带头人、科技明白人等开,着力形成长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要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把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列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和考核目标,每年用于人才的资金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与人社、科技、农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县财政每年列出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人才培训工程、人才开发引进和人才奖励等工作。同时,通过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加大人才经费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要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坚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不惜重金重奖人才,不惜位置用人才。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强化人才统计工作,加强对入库人才的跟踪、管理和调整,随时掌握人才的流动情况,对纳入各类人才库管理和技术人才,优先安排业务培训、专业进修、学术交流和技术攻关课题,并优先考虑晋级、升职;在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实行“发展党员优先、选配村组干部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优先、推荐评选和表彰各类先进优先、申报各类创业项目优先、享受科技服务优先”的“六优先”政策,有效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第6篇:培养技能人才服务县域经济

一、对职业教育的粗浅理解

目前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国家财政对在校中职生每人两年补贴3000元,还实行了免学费、压缩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等政策。这对中职生的求学带来了利好,对中职学校也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办学机遇。

但是,中职教育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近年来,中职教育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认识不够,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办学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中职教育整体上仍是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仍然存在着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还未达到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的标准套用于职教。同时,不少学生家长的心理也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鄙视中职教育和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交织在一起,职业教育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里还是个二流教育,再加上职业教育的质量不高,自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家长及其子女不愿就读职业学校。

(二)中职教育与市场、产业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 1

尚未真正形成。我县是农业生产县,但我校开设的专业与农村经济相关的少,即使开设了也并没有真正联系到农业生产的实际。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没有转化为有效的职业教育需求,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衔接不够紧密,职业教育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普教、职教发展比例失衡,职业教育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四)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学质量不高。学校用升学来吸引生源,技能教育和实践教育没有摆上应有的位臵,实习实训设施不配套,专业特色不明显,职业学校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五)教师队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还不能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职教师资,占少数;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岗的一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最近几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补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高、年轻,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还不够稳定。

从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组成来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在上升,但是他们的本科学历与他们的专业不挂钩。此外,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也还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因而造成骨干教师、专业带头

人少。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六)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差、办学设施明显不足,教学内容、方法陈旧。各级政府对中职教育投入较少,致使中职教育的经费严重短缺,学校的校舍条件和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及时地改善。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特点就在于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建立在充足、先进的实验设施和实习基地之上的。教育经费明显不足,致使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由于中职学校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拨付的教育经费只够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无法及时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二是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偏重于教与学,面对文化基础薄弱的职高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文化课的教学,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二、对办好职业中学的粗浅认识

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不仅进一步强调了职教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才能使职业教育像黄炎培先生所

说的那样“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要真正把职业学校办好,成为经济发展的人才输送基地,成为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培训基地,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就必须在职业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从专业设臵、各科教学及各种管理制度、措施,都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特色和本质要求。

(一)搞好专业建设。职业学校专业设臵问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受社会、经济(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也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优势、办学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专业设臵是否被社会认可,是评价学校专业设臵是否科学、合理的检验标准。因此,专业设臵应尽可能定位于明确的职业范围,定位时要考虑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学生)双方要求和意向,并及时加以调整和转向。专业配臵要做到“以长求稳,以短求活”、宽窄并举。要有自己的骨干和特色专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校之本。教师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职业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瞄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采取 “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方针和多种激励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具体措施有:对新进教师全部进行岗前规范化培训,要求过好教学关;对中青年教师要求一律进行计算机强化训练;对有培养前途的骨干教师,送到外地进

修,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高新技术;适量选送骨干教师脱产去高等院校进修;要求教师进行工程技术的实践训练,充实知识、增长能力、积累经验;通过与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校的合作,聘任工程技术专家和资深教授作为兼职教师或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等等。千方百计从各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使专业教师,真正达到进教室是一个好老师,进车间是一个好师傅的“双师型”标准。

(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臵课程、安排教材。要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对现有教材删繁就简,不求系统性,注重针对性;对目前短缺的教材,鼓励教师自编讲义,允许教材讲义申报科研成果,将优秀教材与科研成果一起进行奖励。二要添臵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与国内学校建立远程教育网络和签订交流合作协议,实行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三要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重点传授知识为重在培养能力。四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行两条腿走路,采取校企联姻、产学结合的力法培训学生。要从课时上保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践课达到总课时的40%,有些专业可按从理论到实践穿插进行。要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办法,将“双证制”(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纳入教学计划。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其德育的特色和重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爱岗敬业、与人合作、乐于奉献”的精神。要从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服务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体,突出职业教育德育的特色和重点,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职业指导必然成为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内涵。学校要认真上好职业指导课,开展职业咨询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形成竞争上岗和先立足、后发展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渗透到各学科,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五)调整职校办学结构。 职业教育必须调整办学思路,跟着市场走,实行灵活学制,因材施教,不管学生具有哪种潜质,都要促进其最大可能地发挥与发展。当前,要抓住机遇,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 、“送上门”的方法,积极开展以岗位资格培训、职工在职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多方面、多规格、多层次的一专多能的人才,为现代人的职业转移和知识更新提供良好的服务。

总之,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化“职教姓职”意识,才算真正办职教,办真正的职教,职业学校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7篇: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中共涿鹿县委书记王江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决定着竞争优势、发展态势。谁拥有了人才优势,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要想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人才优先、人才强县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全力打好跨越式发展这场硬仗。近年来涿鹿人才强县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只有着力在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启动人才优先发展这一强力引擎,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的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有力的智力支撑。 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是各种社会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因此,必须把人才资源放在首要位置来开发利用,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相对于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发的优先地位,为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注入充足动力。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谋划和加强人才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真正把人才工作挂在心上,抓在手中,落到实处,努力形成党委总揽、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本质要求。经济社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就需要人才资源配置不断调整。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配置,可以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只有人才结构实现转型,才可能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根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实现人才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事实证明,谁拥有的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多,谁的人才队伍结构就优化,谁就能抢占竞争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

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投入才有回报。只有不断增加对人才的投资,加速积累优质人才资源,才会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获得足够的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撑。要通过加大投入,进一步优化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各类人才能够安心创业、顺心发展、舒心生活。要着力解决好各类人才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全身心地 — 1 —

投入到干事创业中。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专家咨询、课题研究等。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职级待遇评定制度,按照人才所作贡献,及时落实相应待遇,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关键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要不断创新完善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制度机制,切实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做到用制度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让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为有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创造效益。近年来,涿鹿县努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制定出台了多项鼓励和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规定,不断完善人才的评价、使用、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营造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 2 —

第8篇:县域人才发展战略与人才储备培训心得体会

根据区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有幸参加了在区委党校举办的“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县域人才发展战略与人才储备高级研修班”为期五天的学习。此次培训以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为主题,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内容包括: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性格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商务谈判与商务礼仪、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重塑管理者以及全面提升执行力。

各位老师都是资深的学者和教授,他们的授课方式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使我觉得这是面授而不是远程教育。老师们从性格分析到工作调整方向、从有效地管理沟通到高效的团队建设、从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分析、从商务谈判和商务礼仪到提升自己的执行力,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列举了许多案例,使我对个人性格、危机管理、国家政治、政务礼仪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认识到了自己知识面的缺乏,以后一定要集思广益、多积累、多看、多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参加学习之前,我已经工作好几年了,很少有机会如此系统的参加培训,并且参加如此高端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强烈增加了我学习紧迫感,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学到了很多前沿知识。贺林老师对组织行学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与生活实例解说让我对组织行为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激起了我对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欲望;汪大正老师讲授了重塑管理者、提升领导力的课程,使我对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职权和职能定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学到了应该如何做好管理角色和领导角色;刘凡老师讲授的全面提升执行力,使我更深刻的认识了如何做好管理者的角色来全面提升执行力,以及如何处理好与上司、同事及下

属的关系;此外还有韩菁老师讲的性格分析、魏志勇老师讲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都使我受益匪浅!

虽然这次培训已经结束了,我仍会自觉地把学习坚持下去,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养,完善知识储备结构,尽职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在金钱,权利和各种利益中,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不能让生命腐化,走好自己的每一步,不让人生留下遗憾。

2011年9月2日

第9篇:关于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的思考

李建奇 胡莹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既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简述当前我国县域发展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全面系统的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

一、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的现状

人才是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就目前我国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状况而言,其本身还存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第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比重偏低。

人才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虽然我国各县域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依然存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才比重偏低的问题。

以湖南省某县为例,近年来该县人才队伍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在数量上也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就人才总量而言,还存在严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方面,人才总量的短缺成了制约该县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到2009年底,该县每万人中拥有人才220人,人才资源仅占全县人力资源总量的

2.2%。此外,该县二三产业人才、乡镇人才占人才总量还很低,虽然农业人才占人才总量有一定比例,但农业人才的总体水平不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学历的人员还比较少,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

2.4%。

第二,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县域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结构的不合理,县域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域人才分布不合理。一方面是指城乡人才分布的不合理,即城区集中了城乡的绝大多数人才,乡镇特别是偏远落后的乡镇,人才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指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人才分布的不合理,即经济发达的县域地区人才比较集中,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人才相当匮乏,以湖南省为例,仅长株潭三市就集中了全省人才总数的1/3,而湘西地区人才总量不足全省的1/8。其次,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高级人才年龄偏大,35岁以下的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稀少,人才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发展后劲不足。最后,行业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事业单位,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很小一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收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就县域地区而言,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自主培养、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能力不强,更缺乏科研成果。县域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普通的一般人才较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高级人才稀少,因此,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仍然需要更大力度的引进和留用;另一方面,我国县域地区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传统型人才多,而技术创新型人才和产业化人才缺乏,这与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第四,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县域流失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工作经验,能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多为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外流的方式主要有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人才流失导致县域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更大压力。湖南省某县,仅2008年至2009年底,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流出就有200多人。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一批工程技术适用性人才纷纷走出企业外出打工,人才大量外流。

二、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科学的人才观念尚未建立。

一方面,县域地区人才观念淡薄,一些地方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对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能力认识不到位。县域地区对于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科学的人才观念还没有确立。淡薄的人才观念,不仅不利于县域地区现有人才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更加不利于引进和吸收外来人才。

另一方面,县域地区人才观念落后,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落后思想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还有相当的市场,大多数人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创新意识缺乏,忽视了创新对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发。

第二,职业培训水平低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对人才进行再培训是进行知识更新的重要渠道。资金投入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但是长期以来,县域地区人才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大部分县域地区财力拮据,再加上县域地区对人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县域地区对人才培养往往不够深入,短期强化式培训是主要的培训方式,系统学习的培养方式很少,缺乏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这就导致了培训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深度不够,业务水平也难有提高。此外,县域地区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投入也不足,大大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就业环境不优,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县域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企业不景气,对人才的吸引和容纳力不够,再加上县域地区与周边城市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县域地区很难满足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大批年轻的具有高水平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纷纷背井离乡,在经济发达城市谋求生计。

另一方面,县域地区的分配激励机制并不健全,在人才的激励上,并没有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尤其对创新型人才以及他们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重视程度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做出的突出贡献缺乏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奖励,大大挫伤了各类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政策不完善,人才机制不健全。

政策的不完善是指人才培养、引进、选拔、流动等地方政策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人才培训资金投入政策的不合理,即人才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引进和流动政策不通畅,行业间、城乡间存在政策壁垒,例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间有编制限制,引进人才时仍有户籍管理的限制。

人才机制不健全主要指缺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有效机制,人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限制和影响了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导致了县域地区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

三、构建全面系统的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县域的发展尤其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县域人才开发问题,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对于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早日进入创新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县域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既要注意培养本地现有人才,又要注意吸收和引进外地人才;二是既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又要满足各类专门人才需求;三是既要做到用事业吸引人才,又要做到用待遇留住人才。具体应在以下方面发力:

第一,树立正确的意识。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至上的全新观念。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对实施人才战略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要根据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有关人才政策,积极推进人才流动、使用以及分配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要加快县域创新型人才开发步伐,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充分认识创新型人才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尊重人才的价值,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机制,努力做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第二,调整人才队伍的结构。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搞好人才结构的调整,逐步改善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县域地区可以以招商引资为契机,通过引进的项目课题来吸引人才,促进人才的流动,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鼓励、引导并扶持各类人才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经济落后的县域地区以及偏远农村就业;建立健全非国有企业和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为各类人才到非国有企业和农村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加大力度选派城市专业人才到县域地区进行支农、支教等,同时根据县域地区的发展需要以及人才的自我价值提升需求,选拔县乡各类人才到大中城市学习和培训,为县乡培养和储备优秀人才,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实际问题。

第三,健全人才留住机制。

人才流失使得县域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的严重问题,在留住人才方面,县域地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在人才的使用上,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价值观念,形成重能力、重业务、重职业信誉的新型人才评价观念,通过改革,尽快建立新型人才使用机制。

(2)创新分配激励机制。一个好的分配激励机制,应该既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又要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还应该有利于鼓励人才进行创新创造活动。因此,要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就必须建立岗位成效工资制,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潜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3)完善福利保障制度,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对长期在县域地区工作的人员,要尽量为他们提供最大的福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在县域工作的优越性。同时要尽可能的改善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做到以适当的待遇留人,营造良好的政策与用人环境,把凝聚人才的吸引力更高地定位在使人才成就事业的机会与发展前景上,实现以事业留人。

第四,拓宽人才培养措施。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改进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培养和需求相适应。具体说来,对于县域领导干部,应着重于加强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则应着重于增强技术开发、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训机制。强化培训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县域地区应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培训投入不断加强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科技人才的培训,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网络,举办知识讲座和高级研修班等形式,全面落实人才培训计划。

第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引进优秀人才是改善县域地区现有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重要手段,县域地区需引入市场机制,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具体来说,县域地区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网上人才市场,使人才流、知识流、信息流等方面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网上优势形成向外吸引人才的窗口。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特别注意引进县域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结语

治国之道,以人为本;兴业之策,人才为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必须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基础。近年来,县域地区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如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县域地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任重而道远。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每个县域地区需要从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建立富有特色的能够有效促进自身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从而使人事人才工作更好地为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上一篇:机房断电应急下一篇:安全管理人员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