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业价值的经济师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给电力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加速了电力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提升了电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对电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要求明显提高,这在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提升职业价值的经济师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提升职业价值的经济师论文 篇1:

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摘 要: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构成和特点,分析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如何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就业核心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甚至已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但在目前的形势下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除了提供宏观的政策和指导之外,寻找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作为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大学生志愿服务主动服务社会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有效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教育的形势下,从大学生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角度,研究如何让大学生主动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必要及迫切。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源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于1990年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集体学习能力,特别是关于如何有机整合各种技能和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的能力”[1],该概念具有深厚的哲学理念,并迅速得到了学界的肯定和广泛传播。借鉴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中最不可替代、其他人最無法模仿的部分,是学生成功与否的关键。[2]。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处于成型阶段,同时还接受着专业知识、创新意识、思想熏陶等救生衣,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其他一般竞争力明显不同,它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发展性、稳定性等特点[3]。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构成多样化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就业求职者在与其竞争者在就业人才市场上“斗智斗勇”的综合评价指标。具体来说,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许多看起来很高深的研究技术在几年内会被新的技术超越。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们才能真正理解并不断开发出新的高深应用技术。(2)就业资源利用能力。21世纪是一个“众包”时代,只有善于积累并充分利用就业资源,才能在职场以及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广泛挖掘和利用专业教师校友、校企合作等多方资源,还要具有敏锐视角,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发现并了解有利的就业信息动态。(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的核心。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我们的观念、工作方法、心态等等要创新,大学生只有拥有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现状,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及技能,并具有志愿性、公益性、无偿性、组织性等四大特征的服务活动[4]。志愿服务组织建立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从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重视。国外的志愿服务萌芽较早、发展相对成熟,许多国家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并把参加志愿活动作为个人实现自我理想与价值、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调节国家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而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的主力,得到了得到了广大市民、政府机关及社会团体的认可与支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也在不断发展和稳步推进,现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大学生志愿服务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服务活动过于形式化;组织建设模糊、服务内容纵深推进不够,缺少创新;高校志愿组织成员不稳定,综合素质及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有效保障机制及激励机制的缺乏等亟需解决的问题。[5]

三、志愿服务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研究

(一)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将志愿服务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但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层次、质量,同时也巩固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6]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踏入社会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大学生通过广泛接触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当中,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将课堂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不仅把理论知识记得更牢固,还激发了大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作为理论来指导着实践,而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维一标准。大学生只有付诸于实践,在实践的接受检验,才能明白课堂中所学知识、理论的对错,也能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与理论。志愿服务不仅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还促进了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科技文化优势,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三)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求职能力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广泛接触不同领域、行业和岗位,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当中,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提供了宽广的平台。通过志愿服务,居住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可以走出温室,近距离地、真实地与社会人沟通交流,逐渐学会介绍自己、“推销”自我、展现自我,还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了求职能力,拥有了很多企业需要的品质和能力。

(四)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资源利用能力

志愿服务强调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助人者与被助者是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容易赢得信任与好感,间接的帮助

作者简介:刘运春(1976-),男,山东青岛人,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教育;马强(1978-),男,广东韶关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教育。

志愿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网络。同时,志愿服务倡导在社会中营造人人友爱互助、团结、信任的氛围,志愿者也因其身份更容易获得他人及社会的信任与帮助,个人人际网络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就业时不仅需要有效利用所拥有的物质资源,还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所积累的人力资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还能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源[7],为自己增加更多的求职竞争力。

(五)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个人品质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素质、个人品质的培养与提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过程、结果等,都是大学生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接触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在实践教程中不断的感悟、不断的升华,从而完善个人品质。

(六)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

志愿服务使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更深入直接地使学生了解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和定位,从而更深刻的剖析自我。许多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在不同的服务岗位上体验,提高了职业探索水平,正确认识了人生价值所在,明确了职业定位,重新树立了职业目标,自觉将自己的青春、智慧、汗水无私地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个人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民族的振兴相结合。

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为提高培养核心竞争人才的实效性,建立校企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各高校除了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之外,还应将志愿服务与高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一)深化内涵,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以注重就业竞争力提升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多局限于“三支一扶”、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服务范围及活动成效相对薄弱。[10]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设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领域和新项目,拓宽服务视角和服务空间,努力用团队的力量去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应深度去挖掘现有项目的教育意义,丰富现有项目的内涵,提高服务领域的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使大学生在项目服务过程中学习和积累技能与经验,从而提高德育教育效果以及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培养机制,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

完善培志愿者训机制,不仅能够保证服务团队成员充分掌握服务技能、端正服务态度、承担社会责任、传递奉献精神,还能在志愿者團队建设、个人责任意识及服务他人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使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能显现出明显优越于他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不仅要有严格的培训制度作为保障,还应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严格科学的把关。要注意德育理念与生动风度的培训内容、方式相结合,确保培训活动能够充分提高志愿者的思想政治高度以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

(三)拓宽建设平台,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科学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大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的成效,从而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应当为其搭建更广的平台。[11](1)学习平台。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年级、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情况,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同时借鉴国外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宽学习平台。(2)宣传平台。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和网络资源,建设高校与外界的沟通平台和客户服务端口,力争做到志愿服务项目的及时、公开、透明。(3)实践平台。高校除了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也要建立网络实践平台,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化。(4)保障平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有法律法规作为强有力的后盾,还需要相应的活动资金作为物质保障。为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资助、学校支持、公益义卖等多渠道筹措资金。(5)管理平台。要不断加强高校志愿服务在行动安排、信息提供、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管理,特别是激励机制的完善,如可把志愿服务与评优表彰、就业推荐、实践学分等方面相结合,不断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四)打造专业品牌,构建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大学生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健康的心智、良好的品格和素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若能充分利用这些特质,将很大程度上优化志愿服务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可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律师进社区”、“植保进农户”、“社工在你身边”等专业化、实用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注重与社会组织合作,将高校的志愿者行动纳入社会整体工作体系中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团委的组织领导下,由各社团组织自己活动,由于受到行政干预大,物力、财力也受到限制,致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内容单一,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削弱了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的轰炸必然会给宁静平和的校园带来冲击,大学生的视野必将更加开阔,他们渴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受国外的影响,大学生自我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独立的、具有职业性质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则可弥补高校志愿者活动的不足。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高校和社会组织联合开展活动,将具体的项目交由专业的社会组织运作,而高校志愿者活动也逐步纳入社会整体工作体系中。

志愿服务是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开展的一项学生实践活动和学校教育方式,而且大学生也主动、热情参加,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方式。因此,高校应以注重就业竞争力提升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助推高校德育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国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研究.经济师,2006(4):611-162.

[2]李 璞,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22-124.

[3]崔诣晨,高晓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出国就业,2010:45-48.

[4]胡昌宝,徐群.浅谈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8(22):182-183.

[5]何艳.论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与趋势.传承,2011,62-63.

[6]佘天泽.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为例.青春岁月,2013,170-171.

[7]李 阳,赵永明.志愿服务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3-96.

[8]胡凤飞,储志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及科学发展新途径.德育渗透,2012,180-181.

[9]颜莉芝.浅谈高校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8.

[10]付蕊,王喆.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53-55.

[11]“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就业心理,2010(01):45-48.

作者:刘运春 马强

提升职业价值的经济师论文 篇2:

浅析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给电力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加速了电力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提升了电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对电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要求明显提高,这在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虽然电力企业各个领导部门对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十分重视,但是受电力技术服务工程项目自身特性的影响,使得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由此而直接阻碍了电力工程财务风险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为此,文章结合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详细的总结了提升电力工程财务全面管理效果的相关策略,以期增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促进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时为电力工程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提供部分理论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财务风险管理;主要问题;有效策略

在电力企业中,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财务管理所涉及到的环节相对较多,并且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在国家建设不断加速的环境下,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规模与数量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随之而产生的一系列管理问题直接成为阻碍电力企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对电力企业中的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进行详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概述

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指在充分结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与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在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经营环节与过程中全面贯彻和执行风险管理的详细基本流程。通过科学分析与评估企业发展中的各项风险,并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风险产生的各项损失,促进企业及项目健康稳定的发展。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了以下方面的步骤:第一、制定清晰完整的目标,并且管理人员要对影响目标的各项潜在因素进行充分的识别,以此为后期风险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充分的引导与帮助。第二、事项识别,针对管理目标而存在的潜在影响事项,以及潜在风险对项目本身有可能造成的影响方面,员工都要具有清楚的认知和判断。第三、风险应对,结合实际风险的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规避风险,承担风险,降低风险以及分担风险等,以此提升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带来的相关损失。第四、风险管理与评价,也就是针对风险应对措施后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不断的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科学的优化与完善,提升整体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开展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的规避风险,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供电企业的电力工程普遍存在施工规模大,周期长以及施工环境复杂等特点,所以如果不开展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则极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例如,在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中,仅仅重视施工进度方面的管理,而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明显缺乏专业性与规范性,或者缺乏应有的成本管理意识等等,都会直接影响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效果与施工质量。所以,在电力工程中开展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势在必行。科学的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一方面能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风险应对方案,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合理预测,科学应对以及客观评价,由此降低财务风险给电力工程项目带来的相关影響,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通过财务全面风险管理,能实现对项目中各项风险潜在因素的发现与控制,从而达到对项目结构组织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保障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利于财务信息收集工作的全面开展,增强决策的科学实用性

企业财务信息的实际收集结果是管理层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开展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能对项目各个环节中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一方面可以通过财务风险应对方案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与降低;另一方面能及时的将财务信息上报给上级管理部门,从而便于领导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由此确保施工质量得到有力的提升,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实用性。

三、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现阶段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资产管理方面,明显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例如,财务部门职权范围模糊不清,缺乏管理新生力量,实物管理方面缺乏规范性与标准性,成本预算与实际支出严重不符等等。引发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所以无法实现物资管理有效性的有力提升,必将给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直接阻碍。

(二)工程项目资金结算工作缺乏及时高效性

在电力企业的工程项目开展中,普遍存在过于重视施工管理工作,而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现象。甚至存在工程项目已经处于交付使用的状态,而财务部门却还未收到竣工结算报告的现象,使得财务数据与实际工程数据明显不符。这便给企业工程资金管理及相关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工程合同管理缺乏合理性

工程合同,是工程施工的主要法律保障,也是施工过程中质量衡量,进度把控以及工程款结算的根本依据。但是在电力工程的施工项目中,普遍存在轻视合同管理工作的现象,所以大部分的项目都是在施工期间或者完工后进行补签合同。由于对工程合同管理缺乏规范性,所以使得工程合同在内容上重形式而轻实质,现场施工情况又容易产生与合同约定不匹配的情况,增加了工程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四)中介的审价质量不稳定

电力工程的结算审价,通常是利用中介审价机构的模式进行,主要是为了保证工程结算过程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能够科学的把控电力工程的风险。但是,现阶段大部分中介审价机构往往存在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甚至还存有缺乏责任心与职业道德的设审价机构,所以实际审价质量不稳定,无法促进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五)财务竣工决算管理效率较低

电力工程企业在对项目成本进行确认和核算时,主要依据的是电力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报告,当工程符合竣工要求能进行使用阶段时,财务部门就要及时开展工程收入与成本的计量工作。但是在实际工程管理中,财务部门对于竣工决算管理的效率较低,使得电力企业的年末资产容易出现存量收入高估及成本低估的现象,直接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参考价值,同时加大了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提升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效果的相关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提升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效果的基础。首先,建立全面详细的管理制度,有效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明确其各项管理职责,建立与项目相关的财务管理责任书,增强各个环节管理工作的协调性,提升工程的规范性。其次,建立经济考核体制,明确项目管理人的财务管理责任范围,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力的执行和落实,保障工程周期,提升管理效率,有效降低工程风险。

(二)加强合同环节的科学管理

加强合同环节的科学管理,是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受电力工程项目自身特点的影响,使得工程合同的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缺少正规的合同文本对工程合同进行规范与引导,合同的内容针对业主方面缺乏有力的制约,使得资金问题频发,权利与义务方面缺乏明确性等等,由此便会直接增加财务管理的风险。所以,加强合同环节的科学管理尤为重要。首先,在合同签订前要对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合同的规范性和具体性,同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具有法律与财务方面的知识,确保所制定的合同具有法律性和完善性。其次,针对资金违约方面要进行清晰明确的规定,提升合同对客户行为的约束,避免因无法及时高效的回收资金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发生,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针对电力工程的资产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与管理中。这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一旦资产管理缺乏完善性,则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一方面要对资产管理树立科学的认知,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领导的榜样作用,确保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得到所有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办法,提升其可行性。例如建立清晰明確的原材料采购审批制度,对材料采购费用进行及时详细的记录,重视材料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派专人定期审查材料选购方面的财务情况等等,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财务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引导。

(四)增强施工环节管理的全面性与有效性

首先,重视施工项目开展前的相关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提升事前决策与管理的有效性,通过合理应用绩效考核模式,提升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对项目开展前的财务风险隐患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材料和资金方面的浪费,因施工周期模糊不清而造成的违约赔偿,以及设备耗损的费用支出等方面的财务安全隐患,建立全面有效的财务风险应对方案,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其次,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环境进行财务跟踪与应对分析处理,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现状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内控制度与审计制度,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发展能力方面的有机融合。再次,加强财务人员风险识别能力的提升,利用定期培训的模式,确保员工能深入分析与了解工程项目内部的财务安全隐患,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五)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

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是提升电力工程财务管理有效性的主要措施。通过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能对电力工程财务中的各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控与及时的预警,由此而合理的规避相关风险,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六)提升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加强电力工程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有助于提升电力工程竣工结算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虽然电力工程的竣工决算通常都是采用外部中介机构审价核验的模式,但是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实现对工程整体建设过程的全面监督与把控,从而为外部审价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准确的参考和帮助,由此而提升工程竣工决算工作的优质性与高效性,增强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七)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一方面要选择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组成财务管理团队,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提升财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与判断能力,财务人员自身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与提升,从而以专业的财务管理技能服务于财务管理工作。

五、结语

社会经济的进步直接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电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问题明显增多,所以开展电力工程财务全面风险管理迫在眉睫。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利用科学的措施提升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降低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康菁菁.电力企业工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2).

[2]甘立芳.论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8(02).

[3]徐庆海.设备监造基于风险管理的质量保证方法探讨[J].现代管理,2018(03).

[4]崔德忠.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研究[J].经济师,2016(02).

[5]胡伟.电力项目工程期管理的风险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4).

[6]郑敬.电力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防控分析[J].财讯,2017(05).

【作者单位:上海东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刘弈云 葛思佳

提升职业价值的经济师论文 篇3:

组织管理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

摘要:在组织管理视域下培育学习型组织,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现实选择。所谓“学”,即组建专业教师团队,进行团队学习;所谓“习”,即进行问题导向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所谓“型”,即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推动有效学习和持久学习。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组织管理,可以达到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组织管理视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专业教师是否具备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实践能力包括专业技术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和对设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质量及合作单位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核心职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对教师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加强校企合作等。而在完善组织结构、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培育学习型组织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现实选择。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1965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弗瑞斯特创立的,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是学习型组织的理想形态。1990年,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把学习型组织创新为一种组织管理理论。圣吉把学习型组织定义为:“一个人们能持续地扩展他们的能力以创造他们真正渴望有成果的场所,一个培育创新思维和开拓思维的场所,一个集体的渴望得到释放以及人们能不断学会合作共事的场所。”圣吉认为,建立学习型组织要经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目前正处在由规模到质量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对工学结合人才不断增长的需要与高职院校的发展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之间的矛盾。

从教师来源看,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这部分教师约占高职院校教师人数的70%以上。普通高校实行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实训也主要以课程设计为主。这些教师在入职前并没有真正投入工作实践,因而缺乏实践经验。二是中职学校升级成高职院校,原中职学校的教师转型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这部分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三是从企业一线调入高职院校的教师。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未经过教师职业的专门训练,往往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从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来看,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不足。当前国家没有明确规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达到的技能标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条件并无区别,主要依据是教师的论著,而没有考核与评价实践能力的机制,导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缺乏原动力。在职称评定的指挥棒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如果想获得更高的地位、更多的收益,唯一的办法就是埋头写论著。同时,多数高职院校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上片面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缺少根据市场不断更新的灵活性,很难造就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室是教师,理论说得透;在车间是师傅,动手实践能力一流。

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情况来看,虽然校企合作成为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基地开拓力度不足、校企难以长期稳定合作的问题。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由于制度缺位,往往是高职院校有需求、“一头热”,企业则十分冷淡,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仅仅依靠专业教师个人的关系去联系企业和开拓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沦为“镀金工程”。一旦企业联系人或者专业教师个人发生工作变动,所谓的“校企合作”也就无疾而终了。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层次较低,通常只是在企业挂块“××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牌子,并没有与企业进行产品的联合开发,也没能真正发挥实训基地的实践作用。

阻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外部环境短期内很难改变,现实的选择是从高职院校内部环境入手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所谓“学”,即组建专业教师团队,进行团队学习;所谓“习”,即进行问题导向的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所谓“型”,即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推动有效学习和持久学习。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组织管理,达到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指专业教师为实现提升实践能力的共同愿景而形成具有较强学习力、知识技能互补的平等和谐的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学习。团队学习并不排斥个人学习。个人学习是专业教师提升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而团队学习是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团队学习的关键是深度汇谈。希腊文中“深度汇谈”(Dialogs)是指在群体中让想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较个人深入的见解。团队学习中的“深度汇谈”是指专业教师在一起交流自己的实践经历,既有对问题情境的描述,也有解决问题的尝试,还有遇到的困难与产生的困惑,然后教师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讨论解决方案。它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专业教师对个人的实践经历进行汇总、筛选和陈述;第二步,每个教师挖掘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尝试解决共同面对的难题;第三步,将沟通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提炼成自己的实践经验,并与今后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圣吉说:“我还听到人们说起团队合作的困难,人与人之间抱有戒备,或是不信任。他们不敢确定如果对别人完全诚实自己是否安全,他们害怕失去优势。我一次又一次地在中国遇到这样的事情:人们不会告诉别人太多自己平时在做的事情。”他道出了在中国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一大难题——缺乏团队学习的意愿。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中尤其明显。首先,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有在教学科研上“单打独斗”的习惯,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个人教学、个人论著,很少有团队合作的机会;其次,作为专业教师容易受知识垄断心理的影响,担心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后,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会受到威胁,因此封锁自己的知识,以确保自己的专业地位;再次,一些专业教师不愿意向同行学习,认为向同行学习就是以同行为师,把自己放在了徒弟的位置上,从而抵触互相学习。于是,一些专业教师形成了封闭的行为态度——不愿进行团队学习,过度竞争的行为倾向——不能进行团队学习,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不会进行团队学习。据调查,有57.8%的教师表示喜欢自己钻研教学问题,仅有18.9%的教师乐于与他人进行交流。这种状况不利于专业教师进行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能够增加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量”。实践经验属于思想领域的东西。一个思想与一个思想交换,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专业教师受高职院校实际条件的限制,实践经历十分有限,如果各专业教师都能毫无保留地与同行分享实践经历,通过细致的描述和共同的分析、探讨,每名教师都身临其境地感悟别人的实践经历,将会大大地补充自身实践经历的不足,快速地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团队学习能够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质”。进行团队学习可以让专业教师深入地思考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借鉴和吸收他人的观点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专业领域,促进自身对实践经历的反思。这一过程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互相倾听、理解、悦纳的过程,也是专业教师的态度、经验、能力不断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实践经验如果不经过反思和重构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实践能力,团队学习正是促进实践经验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团队学习能够提升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深度汇谈”理论的倡导者马丁布伯认为,思维是集体的,“集体思维是一个过程,像一个源源不断的水流,而被冲上两岸的叶子是那个思维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集体思维是源,个人思维是流,在集体思维的冲击、碰撞下,个人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团队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经验交流的过程,而是在实践经验交流的时候伴随着反思与追问,在反思与追问的时候伴随着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经验的交流甚至比实践经验本身更加重要,因为它使实践经验不断地扩容和增值。

团队学习还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氛围。高职院校传统的组织文化是一种孤立、封闭的文化,团队学习是对合作、分享文化的唤醒。它重视团体智商、集体思维,强调整体比部分更重要,可以消除专业教师之间年龄、地位的界限,让信息在教师中间畅通无阻,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既从各自的角度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注意倾听其他教师的观点和意见,互相启发,逐步形成团队意识,并且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可为今后更多的合作交流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习——行动学习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但要从“学”中来,更要从“习”中来。我国商朝的甲骨文就有了“学”、“习”两个字,“学”即认识、模仿,“习”即操练、实践。演变到现代,“学习”成为一个动词,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侧重于静态知识和技能的吸收,本质上是“学”的概念;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强调的是在吸取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付诸行动,本质上是“习”的概念。圣吉认为:“光是吸收知识、资讯并不是学习,真正的学习必定修正行为,也就是修行、修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也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英国管理学思想家雷吉·雷文斯提出了“行动学习法”的概念,主要是指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以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作载体,学习者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任务、项目等进行研讨和处理,从而达到开发人力资源和发展组织的目的。行动学习法不仅是为了促进某一具体项目或个人的学习发展,更致力于推动组织变革,将组织全面转化成一个“学习系统”。把“行动学习法”运用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其内涵主要是:专业教师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进行调查研究,与教师团队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形成一个“发现问题——学习——改进问题——提升实践能力”的良性循环。

“行动学习法”实施起来有三个环节。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包括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提炼问题。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可能是按照书本理论进行实践操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可能是条件所限无法顺利实践,也可能是在实践操作中发现了新问题。无论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教师都应该对典型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汇总和提炼,作为工作交流的要点,定期与所在团队进行交流,以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者感到需要时,在学习与工作相关度较高或者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情况下,学习更为有效。坚持进行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会不断提高,学习的效果会大大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会迅速提升。

二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即把实践过程看成是学习过程,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反思、交流和总结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学习工作化即把学习当作工作来安排,有计划、有落实、有评价,在学习中增强工作的竞争力。这一理念倡导将专业教师的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统一起来,强调学习与工作、生活的融合,通过工作学习化使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活出生命的意义,通过学习工作化使高职院校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英国学者沙尼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不仅‘用人干工作’,要求员工为组织做奉献,而且更强调‘用工作培养人才’,更关注组织中人的发展与幸福。”

三是以实践能力提升为本位。“行动学习法”本质上是一种生成性学习,即以提升实践能力为目标,把学习与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确保专业教师拥有持久的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动力,并不断把学习力转化为实践能力。教师的学习观由“工具性”——仅仅把学习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转变为“创造性”——把学习视为发挥个人才能、创造美好人生的事业,从而完美地印证了波斯纳的“实践+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

型——长效机制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要用制度来巩固。这套制度应当建立在高职院校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是被认可、被结构化和被共同执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和取向。它不一定是成文制度,可能只是一种约定俗成,但它在专业教师心目中的认可度较高,能起到制约专业教师行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制度。

网络化的组织制度。传统的高职院校从行政机关衍生而来,有科层制的组织结构,特点是组织设计以物为本,线性思维占主导,信息单向流动,追求效率和控制,强调分工。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但不利于各层之间、同层之间信息的交换,也不利于成员工作主动性的发挥。学习型组织倡导网络化的组织制度。网络的特点是“无边界”,网络化的特点是“无边界行为”,即每一名专业教师都是高职院校网络组织的一个节点,具有平等的地位,专业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没有管理者的截流,每个节点在畅快的沟通中实现自我调整和更新。这种网络化的组织使得高职院校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生物有机体存在着各种隔膜因而具有一定的层次,但是并不妨碍食物、血液、氧气等物质畅通无阻地穿过隔膜。同样,高职院校网络化的组织虽然也存在着不同的部门和分工,但是并不影响专业教师之间资源、信息的流动,各专业教师能够不断地从别的教师身上汲取新思想,提升实践能力。根据当前的管理实际,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行政组织+教师团队”的“双型组织”,行政组织和教师团队在各自的领域具有绝对的权威。专业教师一方面在规范化的行政组织中成为必须服从政令的一员;另一方面又是教师团队的一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自由交流,共同进取。

扁平化的管理制度。传统的高职院校实行与科层制组织相适应的等级权力控制型管理,管理的重心在“管”字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呈现单向服从的“权威——下属”关系。在这种管理制度下,被管理的专业教师机械地按照上级指令开展教学工作,他们往往“前半生学习,后半生工作”,或“学习仅仅是为了不丢掉工作”。这种管理可以凭借行政命令强制专业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无法获得教师内心的认同,无法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扁平化管理的重心在“理”字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呈现出平等的关系,实行分权决策,管理者的责任主要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服务。这种管理给予专业教师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团队规范的形式实现教师的自主管理,促进教师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关注自身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使高职院校充满了自由和民主的学术氛围。

常态化的学习制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在制度创设上,要组织合适的教师团队,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采用高效的学习方式,安排必要的学习实践。为了保证学习效果,一方面,学习制度要长期有效,高职院校必须尽力清除阻碍学习的各种因素,把“学”与“教”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学习制度要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

动态化的评价制度。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评价、津贴分配方面只强调静态的职称、行政级别等因素,而没有关注专业教师教学的动态过程。各高职院校正在进行的“绩效工资”改革,主要目标就是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核定教师的收入。这一制度设计应纳入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评价,建立起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践能力考评制度,与教师的工资收入挂钩。具体而言,就是以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为主导,重点是实践评估。过程评估可以定量进行,考察专业教师参与的学习次数、学习时间、实践时间、实践成果数量等一系列量化指标;结果评估可以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考察专业教师的学习感受、实践总结、课题质量、成果价值,结合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要务求完整、细致、真实、公正。

提升实践能力的等边三角形模型

如果分别以“团队学习”、“行动学习”和“长效机制”作为三个边,可以构造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等边三角形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

这个等边三角形模型的中心目标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其中团队学习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行动学习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长效机制是实践能力提升的保证。三者之间形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当团队学习已稳定开展时,就要注重行动学习与长效机制的配合;当行动学习有了进展时,就要注重团队学习和长效机制内涵的提升;当团队学习和行动学习发生了变化时,就要注重长效机制的及时修正。团队学习、行动学习和长效机制三边同步增长,三角形的面积不断扩大,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绩效才会不断扩大。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加以建构。高职院校应该在宏观上建构提升实践能力的共同愿景,以明确目标,凝聚力量;在中观上建构组织和管理制度,以把握主要环节,搭建基本框架,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在微观上建构专业教师团队,以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师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从而发挥学习型组织提升实践能力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Peter M Senge.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M].New York:Currency Doubleday,1990:3.

[2]王中,陈卓,黄享苟.论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以土建类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27-30.

[3]宋宏.关于“学习型组织”的探讨——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所长张声雄教授访谈录[J].经济师,2003(5):6-7.

[4]曹锦丽.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4):12-13.

[5]陈宁.学习型社会挑战我国传统学习文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6):58-61.

[6]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3-14.

[7]沈崴,孙景宏.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9):54-56.

[8](英)A.B.(拉米)沙尼,彼得·多切迪.修炼:构建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49.

(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叶穗冰

上一篇:工业区目标执行工作总结下一篇:档案局挂包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