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职业素质提升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培育一批职业素质高的大国工匠,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调研武汉地区5所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洞悉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结合调研结果,从切入点、关键点、突破点、落脚点四个方面,探讨了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路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统计职业素质提升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统计职业素质提升论文 篇1:

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摘 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重点对如何构建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与实践作阐述和研究。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认识模糊化,教育过程不够系统化等特点,拟建立一种建设任务模块化、建设内容菜单式,将职业素质教育与第一、二、三(校外实践)课堂相融合的教育模式。重点建设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等六个模块,并做好组织机构建设等五个保障平台。最终形成立体化、多维化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立体体系

本文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市级示范建设中期成果。

一、高职教育发展总体概述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从20世纪九十年代建立以来,经过十余载的发展,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000余所,在校学生规模近千万。经历了社会不了解、到接受,被政府忽视、到重视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目前有国家级示范院校100余所,省市级示范院校建设200余所,学校发展正在从大到强转变,人才培养正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如何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提升社会竞争力,正是各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所研究的对象。

本文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重点对如何构建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与实践作阐述和研究。

二、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认识模糊化,教育过程不够系统化等特点,拟建立一种建设任务模块化、建设内容菜单式,将职业素质教育与第一、二、三(校外实践)课堂相融合的教育模式。重点建设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职业文化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和创新与创业素质教育等六个模块,并做好组织机构建设、教育工作队伍保障建设、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建设、理论研究与创新建设及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建设(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等五个保障平台。最终形成立体化、多维化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培养一颗爱岗敬业的心,培养一手能服务社会的本领,培养一个“全人”发展,乐于奉献社会的高素质、高技能大学生,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学生职业生涯竞争力,达到让国家(社会)满意、让企业满意、让家长满意的总体目标。

三、具体建设内容

(一)组织机构建设

1. 建立院系两级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1)院级职业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各系部主任、副主任任成员,负责对学院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2)系级职业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由总支书记(系主任)任组长、总支副书记(副主任)任副组长,系团总支书记、专业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行(企)业代表、辅导员任成员,负责各系职业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

2. 设置职业素质教育中心

职业素质教育中心负责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统筹全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

(二)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可建立一支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素质教育队伍,具体来说,主要抓好四支队伍建设。

1. 建立“高职职业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可任主任,指导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2. 建立一支职业素质教育管理人才队伍

培养数名职业素质教育管理人才,主要服务于职业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本项目的组织与落实。

3. 建立一支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主要培养和培训数名职业素质教育教师,以提高职业素质教育水平。

4. 建立一支行业企业素质教育专家(职业素质教育导师)队伍

聘请数名校内、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职业素质教育导师,进一步为高职职业素质教育提供策略及实施上的保障。

(三)理论研究与创新建设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主要从职业素质教育规律与发展和实践方面作研究,并按照职业素质教育育人规律开发职业素质培养教材,如《高职职业素质教育》、《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

(四)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

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建设。

1. 硬件平台建设

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素质教育阵地场所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阵地建设;创新与创业场地、实体公司等建设。

2. 软件平台建设

可借助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的成果,建设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网站,搭建职业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等多种平台,为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我测评、互助交流的软件系统,达到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提高素质的目的。

(五)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建设

根据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及特点,可从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等六个模块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1. 着力加强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

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灵魂。

目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和人际沟通。通过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社会、为用人单位发挥最大才智。实施措施:

(1)思想素质和法纪教育活动。

(2)加强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营造职业环境,塑造职业性格。

(3)通过主题活动、专家讲座,加强团体协作、诚信感恩和企业忠诚度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的感恩心与回报意识。

2. 大力实施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高职学生由于整体素质不如重点大学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很多学生考进高职学院后,心理有种自卑感和对高职教育的不认同感,感觉低人一等,自信心和自尊都受到一定的损害。实施措施:

(1)构建三级职能(防治、调节、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成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小组,开设适合高职学生的心理教育课。

(3)建立完善学生心理咨询制度,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和网站,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

(4)开展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校园文体活动。通过院学生会长期开展心灵交流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心理晚会”、“心理健康月”等活动。

(6)研究满足现代企业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标准,健全心理教育、辅导机制,加强危机预防队伍建设,维护校园稳定。

3. 深入开展职业文化素质教育

职业文化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可为学生的业务素质、创新与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容乐观,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文史哲知识、音乐艺术知识和科技人文知识。实施措施:

(1)每年开设数门文化素质教育必修和选修课。

(2)举(申)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重大活动,有针对性地聘请国内外数名知名企业家来校进行高品位的名家报告和讲座,融通校企文化。

(3)聘请高水平的教师(练)指导校园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

(4)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市级各种大型比赛,提升学院校园文化影响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和竞争力。

(5)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比赛,打造校园品牌活动。

依托众多的文化阵地有力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4. 高度重视职业审美素质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内在气质。著名素质教育专家杨叔子院士曾讲过:“校园形如泡菜坛,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泡”出什么样素质的大学生”。

(1)优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包含各种校园文化硬件、软件建设,从布局、形式、风格上加以美化,陶冶学生情操。

(2)强调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如校训、校歌、教风,以及校园品牌活动等。

(3)开设音乐、艺术欣赏等职业审美素质教育选修课和讲座等。

(4)把职业审美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教材中美的因素,重在育人,突出教学的审美功能,寓教于美。

5. 全方位实施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全方位实施业务技能与职业素质相融教育。业务技能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核,是学生进行创新与创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是一种综合教育,当学生把知识、能力和特色有机的统一,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后,将会为未来创新和创业提供巨大的动力。具体措施:

(1)将职业素质教育全方位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促使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2)开展丰富的职业技能与素质教育活动。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和“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体系”两大主干活动体系。

(3)建立假期专业实践指导办法及激励机制。

(4)指导各科技型学生社团开展各类活动。

6. 全面推动创新与创业素质教育

创新是国家生存之本,创业是学生自我价值的一种良好体现。创新与创业职业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的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具体措施:

(1)开设数门创新与创业性的选修课程,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素养、技能和技巧。

(2)建立创新和创业学生组织。

(3)建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与创业的活动机制。允许学生业余时间在校内外进行创业活动。

(4)每年聘请数名行业、企业创业明星,开办“创新创业讲解团”。

(5)构建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活动体系。

(六)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建设

1. 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

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主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

(1)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把职业素质教育中六大模块建设内容作为评价学生职业素质一级指标,并根据一级指标建立二级评估指标。

(2)学生职业素质评估结果分析统计表。由表一学生职业素质评估的主要内容模型,设定好各子项得分权重后,再细化二级项目得分标准,可很快得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得出学生职业素质是否达标。

2. 建立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是对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主体由专家、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四位一体组成,其评价对象主要是与学院职业素质教育有密切关系的各项工作。评价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一级指标主要为指导思想、组织工作、手段与措施、实施效果、特色项目等五个方面。针对指标内容应建立操作性的评价程序,包括自我评价,教育专家和社会评价。

四、高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建设预期成效

从职业素质教育理论探讨到实践体系的构建,较好地建立起职业素质教育的立体体系。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建设和积淀,职业素质教育软硬件平台、制度建设等将会更加完善。培养的大学生更有针对性、适用性,职业素质能力将会得以普遍提高,这样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更强,职业市场认同感更高,将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与好评,使高职办学模式更具特色,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更好,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国隆.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A].职教论坛,2005.1.

[2] 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 朱中华.关于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3.

(黄爱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讲师、副院长,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

作者:黄爱明 胡俊

统计职业素质提升论文 篇2: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摘要]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培育一批职业素质高的大国工匠,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调研武汉地区5所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洞悉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结合调研结果,从切入点、关键点、突破点、落脚点四个方面,探讨了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刘晶(1985- ),女,湖北仙桃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吴国毅(1970- ),男,湖北京山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工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内在精神特质和外在技术表现的凝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工匠精神是各行业从业人员所追求的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综合国内学者对工匠精神的研究,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具体体现在开展职业活动时的匠艺、匠心、匠德三个方面。匠艺是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技术技能;匠心是指追求极致、开拓创新的职业追求;匠德是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德。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美国劳工部委员会认为职业素质是适应社会变化需要,能够科学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实现职业发展和人的成长所需要的必备能力、品格和个性特征。我们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教育作为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五大要素。学生职业生涯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以较好的职业素质为前提。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就业市场和具备职业发展潜力的学生,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

高职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工匠精神所体现的三个方面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五大要素有内在的联系。以工匠精神为主线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回答了职业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等问题;明确了具备工匠精神职业素质的从业人员需要有追求完美的职业理想、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坚韧稳定的职业心理、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有技能、能传承、敢创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丰富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将工匠精神元素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促使学生的职业素质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调研概况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概况

參与本研究调研的高职院校有5所,分别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信息传播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仙桃职业学院。

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法,共抽样人数1200人,其中有效样本1130份。为使所抽查样本具有代表性,对抽样学生的性别比例、专业组成、家庭背景等均有考虑。参与调查的学生按性别来划分,男生46.9%,女生53.1%;按专业类别来划分,文科类33.9%,理科类45.8%,艺术类9.6%,其他类10.7%;按区域来划分,55.9%来自农村,44.1%来自城镇。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和T检验等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

1.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通过对1130份问卷结果进行分析,7%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他们职业素质的提高“完全不重要”,48%的学生认为“不重要”,25%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工匠精神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此题为不定项选择题。42%的学生选择了匠艺、匠心、匠德等三个方面,58%的学生没有选齐以上三项。59%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是值得尊重与推崇的,22%的学生认为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是不必要的,19%的学生则认为是否发扬工匠精神需要视情况而定。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知,高职学生绝大部分对工匠精神是肯定及推崇的,但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一半以上学生没有意识到工匠精神对职业素质提升的作用。并且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内涵与实质的理解还停留在从宣传媒体中获得的概念认知上,甚至有少部分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可见,高职院校还需深入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2.学生对职业素质培养的认识。职业素质养成通常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五大方面,此题为不定项选择题。67%的学生选择的答案小于或者等于4项,只有33%的学生选齐了以上5项。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内涵认识比较模糊,对其的认知多是经验式的。该组数据也提示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需做好与职业素质内涵相关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为后续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打好基础。

3.学生对学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认识。学生对学校现有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相关建议,此道单选题共有8个选项,被选次数占前四位的分别是:27%的学生选择“学校需完善教学方法”、21%的学生选择“学校需修改考核评价方式”、20%的学生选择“学校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15%的学生选择“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需多鼓励职业素质培养”。由此可见,改善教学方法、修改考核评价模式、让学生了解人才培养目标等是高职学生对当前学校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最强烈的期望。

4.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现状。第一,不同性别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比较。表1数据显示,男生职业素质水平总体高于女生。男生与女生所得分数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相应指标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职业身心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三项维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弱化了职业素质对体力的依赖性,女生生理方面的限制已不再成为影响她们职业素质提高的因素。生理年龄相仿的女生和男生相比较,女生的心理年龄更成熟。女生树立了更为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因而在职业身心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男女学生水平相当。但由于女生更倾向于形象思维,男生更倾向于逻辑思维,男女学生在思维模式上这种天然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两方面表现出水平的不一致性。该数据也提示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时,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以缩小男女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差距,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水平。

第二,大一、大三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比较。表2数据显示,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职业道德三个维度大一、大三学生职业素养得分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大三毕业班学生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强于大一学生。大三毕业班学生职业素质整体优于大一学生,究其原因是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接受了系统的、密集的专业技能训练。

三、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路径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发现,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职业素质的认识普遍存在不足,并且学生性别及所处年级对其职业素质形成也有较大影响。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四个方面,对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路径做了探讨。

(一)切入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浸润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通常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维度进行界定。学校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在职业资格分级、职业能力分层的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专业要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点(匠艺、匠心、匠德)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在细化过程中,需打破现有的传统模式将素质与专业、 能力与技术割裂开来的做法。

大一阶段主要告知学生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使学生模糊的职业素质概念明晰化。可通过讲座、企业参观、专业基础课程的验证性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职业素质。大二到大三阶段主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关键职业素质,可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方式。大三阶段主要提高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水平,可通过毕业设计、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

总之,把职业素质元素有序地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普通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获得成功,从而以工匠为学习榜样,主动内化工匠精神的精髓,明确自身的发展路径,将个人近期发展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逐步从普通的工作者成长为某一领域的能工巧匠。

(二)关键点:在教学工作中培养职业素质

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课程需具备层次性和可发展性,体现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教学方法需具备灵活性,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反思能力,同时缩小男女学生因性别差异而引起的职业素质水平差距。

1.开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体系开发可参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莱夫和温格的情境学习理论,推行综合化、模块化、项目式课程设置形式,形成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系统集成的课程结构。拟开发出以上效果的課程体系,教师必须深入企业锻炼并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校企共同开发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及时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具体而言,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如思政课可以从培养学生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来实现对工匠精神的思维理性认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调研用人单位对岗位能力的需求,修订课程标准并调整课程设置;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历年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以及职业资格证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实时调整课程标准并开设相应课程,同时加大校内实训、顶岗实习课时所占比例。“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感受真实的工作情境,在提高职业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工匠精神。

2.采用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以实用主义经验论和心理机能学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该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分为五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得出结论、验证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灵活运用该理论,课堂上仅讲授最基础和核心的知识内容,组织学生“从做中学”习得应用性知识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反思能力。

同时,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利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微信、微博等多种新媒体教学资源,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课堂,使得课堂更高效、生动、具有吸引力。另外,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高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引导者而不是传统的讲授者的功能。“引”主要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常见的思维枷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软性思维、强制联想等创新思维方法,转变学生思考方向,尽量拓展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导”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打破不良惯性思维的基础上,使用思维导图、智慧墙等创新思维工具,促使学生思维在合理的范围内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充分考虑性别差异造成的职业素质水平差异。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开展探究合作的互补式学习方式,使男女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缩小男女生间的职业素质水平差距。再者,历来社会普遍对男女两性有一套模式化、刻板化的人格特质评价标准,认为男女所具有的人格特质是平行无交集的。1964年,罗西(A.S.Rossi)首次正式提出双性化人格概念,打破了这种传统而刻板的观念。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它不是男女两性人格的混乱、错位,而是对两性人格优点的结合和升华。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个体,同时拥有果敢、坚韧、细致、体贴等优点,能够很好地融入各种生活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前景。早在1976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康布兰(Kaplan)和比姆(Beam)就对一千名左右被试者进行了人格特质心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无论男女,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智力、体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优于单性化人格个体,是最为理想的人格特质模式。近年来,国内外多项心理学实验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高职院校在承认男女学生生理差异,并保持其各自独特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可通过传播正确的家庭、职业观,以及营造男女平等的竞争环境,有针对性地对男女学生进行两性优秀心理的集体辅导和训练,实现两性优秀心理特征的统一塑造及强化巩固。

(三)突破点:在考核评价中弘扬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需根据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寻求能工巧匠成长的规律,关注职业素质考核过程的层次性及内容的丰富性,不断完善传统的职业素质考核方式,形成灵活有效的职业素质考核方式。

1.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教师可提高过程性考核分值所占比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考核结果。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由职业素养考核、任务过程考核、综合项目考核三部分组成。

职业素养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考核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任务过程考核是针对不同的单项技能训练项目,重点考查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工作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灵活性等职业能力。综合项目考核通常放在学期末,可采用“理论+技能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可针对本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设计综合项目,也可用历年技能大赛试题直接考核学生。

综合项目考核能夠较为直观地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创业素质。

2.多样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新、协作是职业行为的重要层面,大胆改革是国家与社会赋予职业人的时代使命。高职院校除了以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作为职业素质考核的基本流程,还应重视考核内容的多样性与全面性。考核内容需关注学生的设计方案、工艺制作、小论文、小发明等成果。具体可以从引导层、基础层、提高层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引导层的考核主要以第一课堂为切入点,通过考查学生对创新创业类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基础层的考核则依托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兴趣小组活动等第二课堂开展,是对学生灵活运用职业技能水平的评价。提高层的考核是依托校企共建的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参与成员主要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提高层主要考查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技术创新能力等。学校可通过完善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推进学生众创空间建设等来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产出的鼓励。

考核内容的多样性与全面性,可以真实反映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差异性,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由“学校推动学生做”发展到“学生要继续做”,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稳步提升的效果。

(四)落脚点:在教学管理中落实职业素质

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应当通过顶层设计来实现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长期性。高职院校需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管理,从而避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流于形式。

1.开展全方位教学管理工作。第一,加强精细化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分管教学的领导需根据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发展动态,宣传精细化教学管理思想,构建精细化教学管理组织,避免教学管理过程中工作的交叉重复现象。教学管理一线人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充分肯定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了解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职业行为习惯后,通过课程建设精细化、教学组织精细化、考核评价精细化等环节的实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稳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高职院校需制订奖励职业素质教育成果的方法、评聘具备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的方法,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等。

第三,探索信息化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建设。信息化职业素质教育平台的组成成员主要为企业、职业培训机构、高职院校、教学基层单位等。高职院校依托该平台通过实施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计划与企业、职业培训机构、教学基层单位等多向互动,实现对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组织管理。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PDCA循环。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管理部门要及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适时做出调整。

实施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标准化全过程管理,即按照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纠正)四步骤进行质量管理,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按照以上循环过程,高职院校制订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培养管理计划,具体包括培养的目标、过程、途径、标准等。教学基层部门应在学校管理计划下通过细化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计划,落实预期目标。教学管理部门需定期、不定期地对照管理计划检查各专业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变化优化职业素质提升方案,准备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通过在PDCA循环过程中不断调整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计划及其实施过程,学生职业素质水平必定呈螺旋式上升,高职院校最终形成高效的、可推广的基于工匠精神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厚望.论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5-7.

[2]毕树沙.职业素养及其融入技能教学过程的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20):68-72.

[3]刘洪银.从学徒到工匠的蜕变:核心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养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17-21.

[4]沈苏林.体系化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J].江苏高教,2011(4):131-133.

[5]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6(32):14-17.

[6]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7]李春玲.胜任力与就业力:女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抉择[J].长沙大学学报,2012(3):131-133.

[8]徐财龙.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时代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18-21.

[9]程宇,樊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作者:刘晶 吴国毅

统计职业素质提升论文 篇3: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调查

当前,尽管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采取了很多途径和手段进行培养,但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建设现状,笔者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师生、校企合作企事业单位领导及企业一线班组长及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3份,有效回收率98.3%。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存在着对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认识不到位,职业素质的内涵素质点确定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发展现状

笔者选取的1000名调查对象覆盖了6类人群,其中包括:65名企事业领导、120名企业一线班组长、130名学生家长、35名高职院校领导、110名高职院校教师、540名高职生。调查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方面。在统计调查数据时,根据被调查对象与学生职业素质关联程度,将调查对象在数据统计分析中比重分成两类,一类主要是学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企事业单位领导和一线班组长,所占比重为1.5;另一类是学生和家长,所占比重设为1。同时针对参与调查主体,笔者对问卷中素质点排序及重要性选择理解不一致的问题,对数据进行正规化处理,将认为不重要因素从素质点的数据排序中剔除,标注为0,即该调查者认为此项不重要,不参与排序;将所有排序项目按自然数顺序重新排列。调查的数据采用标准 AHP 层次分析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建立素质点的判断数据标准,最终得到各素质点的综合比重。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笔者发现6类调查对象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认识存在一定差异,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仍然存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校企文化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

对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认识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6类被调查对象在问卷所列的50项学生职业素质内容时,均按照自身的理解进行了选择和排序,所选的素质内容多少不一,排序也各异。在各类调查对象所选排列在前10项职业素质中,只有健康状况、诚实守信、学习能力3项是完全一致的,一致性只有30%。另外,不同调查对象所选的排序为前3名的素质内容被认为是最关键的素质要求,但对比后只有“健康状况”这个素质点是所有调查对象一致选择的。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尤其是企事业单位领导、企业班组长与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在校学生之间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理解和认知还有一定差距。

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理解较为片面。在对不同类型调查对象的问卷统计中發现,有35%的企事业单位领导,67%的企业班线长,29%的学生家长,37%的在校学生认为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仰、政治立场等素质要求,不应纳入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中。但高职学生作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上述素质要求的培养是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作为企事业单位领导、企业班组长、家长和学生,他们在考虑职业素质内涵时,更多是从自身的认知和感受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职业素质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的界定缺乏科学依据。目前,职业素质内涵具体包括什么,不同调查对象对职业素质内涵理解和认知不同。此次问卷调查中,笔者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调查对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现状,将目前与职业素质相关的50余个职业素质点纳入到问卷调查范围内。通过统计发现,在6类调查对象中所选的职业素质点有多有少,排序有前有后,素质点选择一致性只有67%。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统计计算,显然无法科学地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进行全面描述和界定,更无法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建议

目前,国内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在注重学生高技能的培养同时,采取很多措施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但由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界定不明确、职业素质的内涵素质点确定缺乏科学性、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实际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距离用人单位和企业都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结合此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对于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建设提出如下对策。

正确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直接影响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所在家庭的安定和幸福。高职院校在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定位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时,应注重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吸纳更多与高职教育有关的主体参与,听取不同声音,吸纳不同意见,充分考虑参与主体的代表性和覆盖面。另外,由于用人单位和企业将直接面对高职毕业生,对学生职业素质状况的反应和评价更为直接和实际,因此在对意见进行梳理和分析时,应更加注重他们意见和看法,在最大限度上确保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确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描述和界定上,在广泛征求不同群体的普遍意见的同时,还应考虑专业的特点和当前经济社会对职业素质要求,以保证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更加全面,不出现明显的疏漏。

提高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领是落实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者,他们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此项工作的效果。学校领导应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旗帜鲜明地强化和带领全体教职工在课程体建设、教学组织实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等方面落实和推进,使学校形成注重浓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氛围,为学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积极转变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理念。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赖于职业院校教师言传身教。职业院校教师应自觉加强对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的认识,提高对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提升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能力和水平,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的同时,主动将职业素质内涵融入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行业文化的有效对接。行业、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一种源泉,将行业、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进行对接,可使得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具真实性和针对性,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实际过程中感触更深,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进一步缩小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差距。

努力创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实践证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取得良好效果,工作难度很大。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入进行调研分析,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素质要求,认真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将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职业素质内涵逐条分解细化,落实到学生能够参与各类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专业教学活动,通过实习实训、项目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习和感悟职业素质内涵,并在自己学习生活中进行实践,内化成自觉行为。

作者:潘晓艳 林惠莉 钱益军

上一篇:我国海洋文化旅游论文下一篇:税务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