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工技能训练浅析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航标,为职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环境。本文以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为例,在汽修专业课内容改革实践基础上进行研究,探析了中等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意义,包括引发中职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反思,充分利用中职职业技能竞赛的桥梁作用,以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进教学目标明确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汽车电工技能训练浅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汽车电工技能训练浅析论文 篇1: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方向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 针对部分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方向课程体系存在的岗位联系少、局限性大的不足,提出了以机器人为载体,建立“机械技术学习链”、“嵌入式系统学习链”、“自动化学习链”和“专业技能训练链”的“三学习一训练”的链式课程体系。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体系能有效结合机器人相关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一体化 专业机器人 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产品加工。以数控设备为核心的制造业正在转型,机器人逐步成为行业应用的热点。工业机器人是一种专门为工业领域设计的多关节机械手,能在程序的控制下完成各种复杂运动和操作。目前,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自动焊接、搬运物料、部件喷漆、表面抛光等多道工序,完成高精度的定位,适合汽车流水线、金属制品加工、仓储搬运等工业领域。自2005年开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用量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之一。

工业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工业机器人制造厂家需要大量人才从事机器人生产、安装、调试、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企业需要大量人才从事机器人的维护保养和编程操作。为满足机器人相关市场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加入“工业机器人应用”课程,开设机器人的专业方向。但是很多学校局限于原专业的体系结构,课程改革力度不大,学生不能紧密围绕机器人的应用编程和维护保养进行学习和训练,造成所学的知识与机器人应用维护岗位脱节的现象。因此,优化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方向的课程体系成为人们开展高职教学研究的热点,有效地结合江苏无锡地区的机器人应用现状,根据学生的岗位需求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为学生快速适应机器人相关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作为无锡地方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秉承“地方高校地方办,办好高校为地方”的建设理念,为无锡地区企业培养机器人应用方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思路上,把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无锡地区装备制造业对接、专业课程体系与机器人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的任务对接、教学的过程与岗位活动过程对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密围绕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技能需求,按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全方面提高,培养从事机器人生产、调试、安装、维护、保养和营销的技能型人才。在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上,建立“以电控为主、以机械为辅”、“以机器人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机器人为专业课程载体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工作,在岗位基础知识学习和训练之上,建立“机械技术学习链”、“嵌入式系统学习链”、“自动化学习链”、以“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为核心的专业技能训练链,构建“三学习一训练”的链式课程体系。

1.基础知识学习与训练

该模块旨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基本素质。模块的主要课程包括:思政课、心理素质培养课、职业生涯规划课、体育课、高等数学、英语及专业英语课、信息技术基础课。思政课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培养课侧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形成正常的职业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规划人生,开展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教育。学校每个学期都开设体育课,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合格的身体素质。高等数学和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英语及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大学英语通用能力三级证书,掌握熟练阅读机电英语专业文献、机电设备英文资料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合资、外资企业机电工作岗位的需求。

2.机械技术学习链

机械技术学习链旨在传授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动、机制工艺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机械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以小型智能机器人为载体,分解与装配,学习工程图纸的读与绘,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础知识,了解机器人基本机械结构和原理。在此基础上,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学习机器人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了解复杂结构与运动方式,学习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方法。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配合,开展以“液压与气动”、“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为核心的机械技术学习链的教学,让学生打下扎实的机械基础。机械技术学习链中主要课程的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3.嵌入式系统学习链

机器人控制器采用CPU完成各类复杂的运动控制,属于嵌入式系统的典型应用。因此,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机器人装调与维护岗位。嵌入式系统学习链主要包含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测量、C语言、传感与检测、FPGA应用、单片机应用等课程,情况如表2所述。

嵌入式系统学习链以机器人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学生动手装配调试小型智能机器人(比如智能车)的电路单元,学习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电路原理和调试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使用C语言完成智能机器人的软件开发和升级调试,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的一般过程和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机器人载体进行,融合机械基础、电工电子、传感器、C语言、单片机、FPGA应用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基于多传感器的智能循线机器人的装调任务,提交制作的作品,完成以电路控制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学习链的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表明:以小型智能机器人为项目载体开展教学,知识涉及范围广,动手实践机会多,寓教于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4.自动化学习链

工业机器人应用涉及电工技术、工厂电气控制、PLC技术及应用、交流伺服、步进驱动、触摸屏应用与组态开发等多门自动化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进行合适的模块分解,开展“边讲边练,理实一体”教学,完成以电气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学习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点部分。在自动化学习链的课程中,工厂电气控制、PLC技术及应用和电工电子装配是维修电工(中级)考证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具有五年以上的自动化实践经验,实训环节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自动化学习链的主要课程情况如表3所述。

5.专业技能训练链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技能训练部分超过总课时的50%,构成专业技能训练链。这些技能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实训、零件拆装与测绘、电工技能实训、电子装配实训、电气绘图训练、维修电工实训、小型智能产品装调实训、自动线装调实训和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在上述实训环节中,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培养工业机器人岗位核心技能,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长达一个月。该实训项目以机器人工业搬运、工业弧焊为例,采用仿真操作与实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技能和二次开发技能。

四、结语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要建立机器人方向的课程体系,必须紧密联系机器人应用的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机器人为项目载体,在教学环节建立“机械技术”、“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三条学习链,在实训环节建立以“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为核心的专业技能训练链。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三学习一训练”的链式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睿.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的课程模式[J].考试周刊,2014(20).

[2]邢晓莉.高职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课程的探索[J].湖南农机,2013(7).

[3]李强.高职院校开展机器人教育的前景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3(3).

[4]梁晓明.浅淡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一体化设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

[5]靖娟,范宏斌.浅析高职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必要性[J].职业教育,2015(6).

作者:黄交宏

汽车电工技能训练浅析论文 篇2:

职业技能大赛对中职教学改革的意义与实践研究

摘 要: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航标,为职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环境。本文以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为例,在汽修专业课内容改革实践基础上进行研究,探析了中等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意义,包括引发中职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反思,充分利用中职职业技能竞赛的桥梁作用,以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进教学目标明确化。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教学改革 模块化教学 竞赛集训模式构建

Research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Skills Contest to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Lihong

Key words: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teaching reform, modular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on training mode

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发展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制度和创新产物,引发职业教育改革更注重与实践岗位需要的对接,必然成为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在2016年教育部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的“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改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办赛机制,加强竞赛成果的转化运用,突出大赛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普惠性,引导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普遍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一体化还有局限,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与學生能力不匹配,而职业技能大赛恰好提供了一条解决此问题的途径。职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规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脱节,推动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目标性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1 以赛促教,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培训制度的产物,目的是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启迪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与创新。通过技能竞赛,引发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推进教学内容改革,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技能竞赛——就业——授课一体化的课程模块式教学探索,促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完善,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专业实习课(技能课或者操作课)教学质量,也是缓解我国工业企业生产中“技工荒”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具有相关岗位知识与技能,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为此,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重要载体,从人才培养模式角度出发,推进教学改革,树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授中更快成长。“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让中职学生及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大赛中来,目标是更明确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中职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也为国家技能型人才储备做好工作。

2 以赛促改,专业课模块化教学更有实效性

职业技能竞赛所面向的对象不光是职业院校的师生,还要面向整个社会与众多企业生产岗位。技能竞赛的不少评委都是行业专家或企业管理者,他们更看重选手的操作技能与创新思维,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的照本宣科;他们更关心选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会使用某些技术设备。因此,教学内容改革应更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以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为例,根据国家汽修专业技能竞赛要求,就如何结合工作任务划分课程模块,如何在重点实践模块进行训练,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点,如何在枯燥的训练中帮助学生建立耐心、细心及自信心。教师以汽修专业前景及国家汽修专业竞赛的项目规范为标杆,将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利用段际教研、集体备课、教学沙龙等形式,共同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困惑,就不同模块设计出不同的训练方案。在竞赛中,发动机拆装、故障检测与四轮定位、二级维护等都是必赛项目,也是常规训练内容,将它们完全融入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核心课程中的模块化内容中去,以做任务完成项目为工作目标,教师在现有的实训条件下,努力营造实用教学环境,从课堂指导到课下思考,将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融入其中,增强汽车维修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学生利用搜集资料、现场记录、请教技术指导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收获实战经验,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教学相长,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精细化、目标化,使汽修专业课教学更贴近大赛要求,更符合工作岗位需要。

3 以赛促学,竞赛集训模式带动全员的积极性

学校的职业技能训练,必须是职业道德、竞赛规则、竞赛内容、训练方法与课程整合为一体,不是单一的训练而训练,不是机械动作的重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训练只是我们要达到目标的一项手段。那么如何让这种手段更符合就业者的需求?这需要全体教师的全力来完成,积极构建竞赛训练方案,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重点培养为策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竞赛集训模式采用“一年考察→二年筛选→三年强化”的构建方法,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教与学中去,从课堂观察到择优辅导这一过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教师更是希望自己带的学生有出彩的机会,因此自主性学习更强,训练更加刻苦,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在全员的学习中,有实践操作,有理论支撑,有心理素质作后盾,有职业素养作约束,将技能大赛的规范性、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标准,融入到每一个项目的任务训练中去,这样选拔的选手底子更深厚,全员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学生就业上岗能力增强,职业素养良好,特别优秀的学生还有机会继续深造,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4 以赛带练,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指导技能竞赛的教师,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程度要有更高要求,即是教师也是工程师,即能讲道理也能作安装、维修。而对于学校,教师不是企业工程师,对于专业课模块式教学游刃有余,但实践操作经验会显不足。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教师就会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风向标,不断地精进自己的实践能力,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反复实践,总结经验,以赛带练,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的同时,为学生的操作技能需要哪些专业性的知识与技能支撑提供示范与引领,也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上升一个层次。

5 技能大赛推动了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学校以技能大赛为契机,融合各方面的资源来加强实训基础建设。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我校近年来,不断充实发动机实训室、底盘实训室、化油器发动机实训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整车电控实训室、整车实训室等六个专门实训场所的设施设备,发动机、自动空调、自动变速器、液压动力转向、电工电子等各种实验台已经增到25台,整车设备七台,常规工具8套,专用工具4套,可拆发动机20台,可拆变速器20台。设备的更新更是紧紧跟随了国家对汽车维修项目技能大赛的要求而定的,以充分保障我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紧跟时代,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就业上岗的实地要求。

总之,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能展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培训、交流、提高的平台,对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使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掌握操作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及与未来职业的密切联系,检验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对学生“学专业、通技能、勤动手、多实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与教学模式的融合,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促进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规范职业技能培养、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荣乐.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6):156.

[2]高洁,王岩.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13):55-56.

[3]程玉光.全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备赛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4]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研究浅析[J].于涛,何风琴.现代职业教育.2017(31):30-31.

[5]职业技能大赛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推动作用[J]. 向承翔.科技创新导报.2018(27):207-208.

[6]首届江苏省汽车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南京举行[J]. 朱堃.汽车维护与修理.2020(24):1.

作者:张丽红

汽车电工技能训练浅析论文 篇3:

如何提高高职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 要: 由于电工电子课程知识面广,内容较深,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难度又较大,学起来比较吃力,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如何提高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效果是电工电子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提高;电工电子;教学;效果

电工电子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包括多门课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视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厌学,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为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电工电子课程的特点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包括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其中电工技术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电的概念,理解电学的一些基本定义,能合理运用基本计算公式,并遵守用电安全操作规程,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开展一些实践工作。比如保险丝断了需要更换保险丝,这就需要学生联想起学过的理论知识,保险丝的材料,如何选择保险丝的粗细等,必要时还需进行理论计算,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更换保险丝的工作,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而电子技术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同样学生需要掌握其基本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展开思考。比如在做数字抢答器及数字电子时钟组装实验时,学生就要思考用到了哪些原理知识,为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促使电工电子课程必须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厚。

电工电子囊括的内容多,原理抽象,加之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比较欠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

该门课程涉及的实践内容比较多,开设的实验实习项目也比较多,由于学校的资金投入有限,实验实习设备和场所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

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学生并无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致使学生无法被激起学习的兴趣。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笔试,主要考核课程的理论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电工电子知识的全面把握。

三、提高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效果举措的探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开展实验实习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做日光灯电路安装的过程中,通电实验发现灯管两端发红,中间不亮的情况,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教师叫学生把启辉器中的小电容去掉,结果日光灯又亮了起来,这时学生们会高兴极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兴趣自然会提高,甚至还会有许多同学报名参加兴趣小组。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被动。在现代教学中,应当把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探索而获取知识,要大胆改革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电工电子现代技术应用的发展成果,如数码产品、手机(模拟、数字到4G)、太阳能汽车等,使学生了解其学科的发展前沿,领悟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知道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努力探索的结晶,要勇于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把图形、声音、文字、动画等融为一体,具有互性强,表现力丰富,交共享性好等优点,已经替代了以往单一的粉笔、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3、加强电工电子课程实验实习的教学。

学校要加大对实验实习设备的投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贴近生活的一些内容,这样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工电子课程的实验实习教学可以分为三类:验证型、提高型及综合型的。验证型实验能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識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设备的操作能力;提高型的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查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综合型的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并查找资料,实施自己的方案,提高其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实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制作脉冲宽度调制电动汽车实验中,电机驱动模块与控制模块的电气隔离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实验时选择采用一个玩具电路,用一个放大管将电流放大,用来驱动光耦。先让学生上网查相关的资料,理清思路,让学生大胆思考,有的学生提出了用单片机带上拉电阻的输入输出接口,可以驱动光耦的发射管,在调试时,电机引起的电压、电流变化比较明显,对这一现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研究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必须将两个模块隔离。这样的实践过程引导培养了学生自己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与时俱进,及时将电工电子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现代电工电子技术正飞速发展,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深入了解电工电子产业领域的发展,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起编写新教材,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跟上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提高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及时融入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今后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群英.电子电工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

[2] 华红艳,张宏亮.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02).

[3] 陈秀宏,原大明,陈中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工业技术,2013(11).

[4] 齐华春,孙耀星.浅析如何提高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质量[J].时代教育,2015(7):176.

作者简介:赵志锋(1977.08—) 男,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益阳市 从事机电方面课程的教学

作者:赵志锋

上一篇: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白山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