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体验式教学以“双主体”理念为基础,以凸显生命关怀为目标。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不仅有利于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最终强化课程教育目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体验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验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1:

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体验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民主性,是一种由浅入深的教學方式,现阶段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工作中。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渠道,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有重要影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现阶段思修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出发,对应用体验式教学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关健词:体验式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体验式教学指通过创造情景,模拟生活实际,刺激学生的五官,调动学生的大脑进行独立思考、掌握学习要点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支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观念看法。另外体验式教学讲究逐渐深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决定实践的内容、强度。通过不同的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动态的实践学习中,对知识进行了解、把握、运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内容相对抽象,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本文从开展体验式教学的难点出发,对在思修课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体验式教学应用于思修课教学的难点

1.教师经验缺乏,教学形式单一。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师生双方参与实践。教师是设计体验实践的主负责人,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更好的带领学生参与实践。但现阶段思修课教师的大多是硕士博士,有的甚至刚从大学出来,相关的教学经验缺乏,个人的生活体验不足,对红色革命的认识停留在书本、文献中,社会经历局限于学校,很少参与社会活动。

2.体验式教学缺乏学校支持,教学资源匮乏。《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体验式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新尝试,教学资源不齐全,比如引进新的教学设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教学环境等。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并不重视对学生思修可得培养,过多关注于学生学习成绩结果,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普及,从而导致学校忽视思修课的建设,在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上投入少,导致体验式教学停留在表面层次的教学上,教学资源的局限,导致原本愿意尝试的教师也失去了热情和信心。

在面对学习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学生也只在乎考试成绩的提升,而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大了思修课工作开展的难度。体验式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不配合也是导致课堂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体验式教学应用于思修课教学的措施

1.加强体验式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资格水平有更高的标准,要更好的运用体验式教学法,首先要加强体验式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加教师的学习机会和课外实践,比如安排教师去别的学校支教,组织教师给留守儿童家教等,丰富教师的体验,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号召力、组织能力。通过加强教师的素质,从而感染学生,绑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体验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开放、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升道德修养。

2.加大对体验式教学的投入力度,丰富教学资源。学校要加强对体验式教学的重视,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指标不仅重视最终的学习成绩,而且包括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学习水平。完善教学设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结合情境式教学和小群体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设立针对强的体验课程,在体验式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实践中,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有利于促进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升人才的道德素质。学校和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应用和优化体验式教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3:76-78.

[2]章根红,尹红婷,刘伯文.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163-164.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作者:马蕊

体验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2:

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探析

摘 要:体验式教学以“双主体” 理念为基础,以凸显生命关怀为目标。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不仅有利于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最终强化课程教育目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运用;具体实践

2019年3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要成为新时代的播种者,必须关照学生的心灵,探索契合大学生价值认同需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下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但以往照本宣科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或看似热闹实则空洞的实践教学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成为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因此,要让学生从心底认同,必须有真实的生命体验,需要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行感悟来实行从知到行的跨越。而以“双主体”理念为基础、凸显生命关怀为目标的体验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机械地吸收的,而是由主体主动、灵活建构的[1]。体验式教学就是建立在這一理论基础之上。它是一种由教师创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参与,激发学生去思考,充分调动知、情、意、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理念上,提倡高度关注人的思想,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在自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促进个体发展。

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第一,教学主体的双重性。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突出师生双边互动。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学生从课堂的接受者转变成课堂的参与者,通过师生共情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教学方式的自主性。体验式教学倡导自主性学习,在安排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时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鼓励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在自我建构中收获知识和情感。第三,教学情景的真实性。体验式教学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紧扣社会时政热点来创建多样化的现实场景,这样才能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心的价值认同。第四,师生情感的共鸣性。体验式教学是师生双方分享个体经验、共同体验新知的过程。不管是情感的倾诉还是观点的碰撞,都是教学相长的结果。师生间充满着相互理解、接纳、体谅和友爱的气息,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关系,在知识和情感的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二、“基础”课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基础”课是教授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当前,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00后”学生深受新媒体的影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削弱。“基础”课要真正实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必须打造成一门有知识、有活力、有情怀、有信仰的课程。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要有人文的温度;既要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要引发学生的共情[2]。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体验式教学有利于解决“基础”课学生知行不一的问题

知行不一是“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明白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理解法律素质的意义。但是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没有转化为行动的意识和实践。所以,对于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理性思维基本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基础”课在加强道德与法律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契合时机地引导学生投入体验,对自我、他人和社会进行反思追问,才能形成深刻的感受。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自觉转化为个体认识,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变。

体验式教学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生活场景亲历等活动获得感性的认知,这种认知可能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冲突,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自我反思。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扭转错误的思维和片面的想法,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内化为自我的认同。通过学习、感悟,自觉思考成长中的问题,主动构建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并指导行为,实现知行的有效统一。

(二)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近年来,各高校对“基础”课教学改革尤其是如何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但是,由于教学目标忽视情感价值,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等原因影响着“基础”课的实效性。因为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缺乏体验的“基础”课,即使花再大力气,也很难实现道德完善和生命成长的有效教学。

“基础”课的实效性,不仅体现在把道德和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幸福感和尊严感,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收获知识、提升能力、触动灵魂。只有经过情感的渗透,知识才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融入到鲜活的生命中。所以,“基础”课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囿于理论,更不能呆板说教、强硬灌输,而是应富有情感,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感染学生。运用体验式教学能把“基础”课较强的理论性、政治性转化为实践性、社会性。因为体验式教学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困惑的问题,运用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产生真情实感,并引发相关思考。让学生在享受学习快乐的同时,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焕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得到鼓舞。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都成为充满情感的生命体,教师富有激情地去教,学生富有情感地去学,在共同体验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基础”课不仅具有了感染力和亲和力,也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三)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基础”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既是道德活动的组织者、道德情感的激发者,又是道德规范的示范者、道德行为的指导者。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努力增强自身素质。

第一,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使学生有效融入课堂、参与到情景体验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生动真实,这就需要在情境设计和教学流程安排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的关系,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的社会时事,积累大量现实案例。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掌控课堂节奏、引导情境的深入,无形之中提高了知识驾驭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

第二,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师德素养。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基础”课教师良好师德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一改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成为平易近人的引导者,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心灵交流。教师重视发挥自身人格魅力,以心灵去触动心灵,以情感去打动情感。在师生共同体验中形成尊重、信任和宽容的德性素养。

第三,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上,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感受,从而产生千差万别的体验结果,要求教师采用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同时,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感悟即时产生的新问题,有可能会超过教师的预期,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适度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向辩证的思维方向思考,实现自我解答。在开放性、即时性、动态性的教学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并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在师生互动中形成积极的认知结论,最终强化课程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

(一)設置教学情境——“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基础

设置教学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首要步骤,也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教学情境设计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否提升。

首先,情境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遵循“三贴近”原则。“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真懂、真信、真做。所以,情境设置必须贴近学生主体、贴近生活本原、贴近社会现实[3]。一是立足学生的学情。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考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和可能存在的误区。二是立足生活本原。设计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设置熟悉的生活场景。三是立足社会现实。创设的情境应充分体现时代感和现实感,选取当前的社会热点或新闻事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多样化。教师应按预定教学目标,力求按生活本原创设真实形象、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理解知识、升华思想、感悟人生。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运用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场景表演中,让学生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获得新的情感和心灵反馈。在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时,设计公德情景剧表演。学生4~5人为一组,以讲身边事、演身边人为内容,结合身边的文明或不文明现象,采用小品、相声、音乐剧等各种展示形式。让学生在选择题材、编写剧本、排练节目过程中感受文明与不文明的价值选择,引导学生体验道德生活,从而升华思想道德境界。

运用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场景,作为学生体验的客体,探究人生真谛。在讲授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二节“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思考人生目标,认真规划人生,设计了“生命终极模拟体验”,即“假如你的生命还有三天,请写下最想做的五件事”。教师先在课堂上呈现一些因自然灾害或交通事故而失去生命的图片,通过视觉冲击让学生理解: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有生之年思考死亡是为了多一份掌控。然后,布置体验任务。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教师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播放一些哀伤的音乐,使学生进入状态,认真思索生命的意义。尽量对模拟的生命中的最后三天做到感同身受,对自己的生命过程有深刻反思。然后,在与大家分享自己所写的内容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

运用社会实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课堂外获得真实感受,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最终确立正确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在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四节“向道德模范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寻找身边的最美……”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课外去寻找身边的“最美人物”,通过访谈等形式了解“最美人物”的闪光点,然后制作视频或PPT,在课堂上展示,介绍“最美人物”的事迹。通过实践活动,大家找到了“最美宿管阿姨”“最美班长”“最美寝室长”等,从身边熟悉的可敬可亲的人群中感受道德之美,从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此外,还有运用讲故事创设情境、运用新媒体创设情境等。总之,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情境,增强情境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体验——“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关键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这是“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之后,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4],张弛有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情境,必须合理地设计对学生情感体验有导向性作用的问题,在不断思考中提高思辨能力。设置的问题一定是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立足生活实际,与情境紧密相联,值得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在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一节“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时,给学生播放“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案”视频,看完视频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有网友评论“讲道理不如当泼妇”。结合案例思考:“今天我们还要讲道德吗?道德有何用?”采用分组方式开展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然后达成共识,由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纷纷表示,道德的短暂缺席并不等于道德功能的消失。“奔驰维权”的成功恰恰体现了道德的力量,它通过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鞭策商业者遵守商业道德,鞭策消费者遵守社会公德。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那位消费者,你怎么办?”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明白,靠撒泼求取社会舆论帮助不是成功的维权,守德守法才是文明社会公民的选择。通过两个问题的探讨,适时推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从认知层面理解了道德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在行为层面上掌握了正确的道德选择。

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分组研讨。一般5~6人为一组,推选一名责任心强的学生当组长。由组长把握讨论方向,引导组员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每位学生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在交流合作中碰撞思维、分享经验、获得感悟,加深对思想的认识。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分解,使学生降低压力,增强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分组学习的特色,会对各组进行考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增强,改变过去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

(三)借助新媒体——“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载体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体验式教学已成为新的趋势。新媒体拥有高效、开放、共享等特点,丰富了体验式教学的内容,拓展了体验式教学的空间,创新了体验式教学的手段。“基础”课体验式教学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可以有效提高课程体验效果。

新媒体技术丰富了“基础”课体验式教学内容。新媒体平台中大量的信息,为“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最新案例,及时更新课堂教学资源。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或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收录大量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利用课余时间布置学生阅读或观看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看或所读的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增强了学生体验知识的效果。

新媒体技术拓展了“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空间。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可以实现线上体验与线下体验结合、现实体验与虚拟体验结合。教师在课前发布体验任务,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如在讲“积极的人生态度”时,课前推送北大学子王心仪的《感谢贫困》一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学习王心仪怎么样的人生态度”,达到课前预设体验情境和导入课程的目的。课上,再通过平台讨论“当你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做”,请学生发表观点。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体验情况。课后,教师对体验任务进行跟踪指导的同时,通过网络答疑,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难点或思想困惑。这样,学生可以在移动端随时随地进行体验,突破时空限制,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新媒体技术创新了“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提供的图画、视频、音乐等创设体验情境,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刺激学生感官,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增进理解,激发兴趣。同时,“基础”课教师也可以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推送学生最关心或最困惑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创作内容生动、积极向上的微电影、微视频等,记录他们观察、思考、总结的过程。

(四)师生有效互动——“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重点

“基礎”课体验式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机统一,师生共同合作、有效互动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主要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方式和科学的互动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多元化的互动方式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有利于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基础”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引导学生亲历情感体验。对于需要表达个人独特观点的任务,可以是学生独立的体验活动,比如谈“大学发展规划”等;对于共性的问题,如“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国”等,可以是分组讨论,通过观点的碰撞达成共识;对于某些辩题,如“结婚需不需要门当户对”等,可以组织全班进行辩论,使学生有更充分的体验。而且互动也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在网络平台上、社会实践中都能采用互动方式。不管采用哪种互动方式,教师都应积极关注学生的体验效果和互动情况,鼓励和支持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保证人人参与,勇于表达观点。

科学的互动评价是有效互动的保障,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基础”课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互动情况进行反馈,把握每一个评价时机,调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表扬那些大胆的、敢于表达的学生,尤其要善于发现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的闪光点。还要注重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的综合考量,不仅要看学生的调查报告、体会心得、发言效果等,还要考查其在体验、互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认知反馈等。也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或小组成员互评等方式。总之,互动评价越科学,互动结果越惊喜,越有利于达到教学相长。

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亲历体验,在深刻反思和真诚感悟中塑造道德、提升修养。既呼应了学生需求,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目标。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还应注意:第一,“基础”课的落脚点是把道德观念自觉地付诸实际行动。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循环复始的多轮体验,才能对体验结果有更深的领悟,从而内化信念,外化行为。第二,体验式教学不是十全十美的,还需要跟其他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而且,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体验式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有所选择[5]。

参考文献:

[1]侯聪玲.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

[2]唐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几个关键点[N].广西日报,2017-04-06.

[3]龙湖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N大学为例[D].江西:南昌大学,2015.

[4]林红,黄妍妍.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5).

[5]杨惠琪.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7.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龚鹰(1973—),女,浙江舟山人,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新媒体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研究”(FX2018029);浙江省龚鹰思政名师工作室资助项目(111210605)

作者:龚鹰

体验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3:

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应用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之一,有着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鲜明特色。体验式教学法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能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的学习情景,以使学生能在实践中通过体验来学习。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主体地位论;主要实施途径有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然而,网络的冲击、教育对象的变化等因素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追求自我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要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中贯彻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体验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及内涵解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种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很大影响,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首先,网络上开放的环境对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挑战。学生可以平等地参与网络上的话题讨论,可以快捷地知晓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网络上对于事件的评价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就为教师如何使学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网络上丰富的信息给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带来了挑战。网络上多元的信息资源使得固有的教学内容显得捉襟见肘,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最后,网络上立体的空间对单向式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网络上,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有,教学视频也有,习题详解也有,那么,我们的课堂如何提供网络上没有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竞争力呢?那就是课堂体验式教学,它对学生道德情感的互动、道德行为的树立及道德智慧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按照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及规律,以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有目的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并领悟知识,在实践中去证实知识,最终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常常把学生放在特定事件或者情境当中,对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发表看法,从而形成相应的感觉、思想、联想和其他观察资料,然后利用理性逻辑对资料进行分析,从已知的知识当中寻找相似体验,然后把形成的新知识、新结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的模式结构,可以概括为创设情境——尝试体验——交流指导——入心入脑。

二 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因此,社会生活实践是人们获得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人被动地被灌输而来的,而是由人即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而来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这种被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接受者重新加以建构之后,即只有得到了接受者的重新解释并且也与接受者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之后,它才能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这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一个由学生自己来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学生主体地位论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传统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现代教学论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强调教学中应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智能达到和谐统一。教育发挥作用的关键就是要唤起学生追求改变和成长进步的要求。马克思在阐释内外因关系时指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由内因发挥作用。这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体验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这一重要思想。

三 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一)角色扮演

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方法多样,其中运用情景剧形式的“角色扮演”效果不错。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课前准备首先,要做好课前学生分组工作,布置主题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明确目标,教师为学生提供技能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主题自创情境,自编剧本,分工合作。其次,在情景剧表演之前,教师要进行审阅定稿,把握政治性和方向性,提出整改意见,学生分配角色进行排练,为课堂演示做好充分准备。最后,还要准备好应急预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要做到精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2 课堂展示经过学生的精心设计排练,小组成员化身为不同的角色,在课堂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如有的小组排演的情景剧《狼牙山五壮士》在音乐和PPT虚拟背景中展示了五位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壮丽诗篇的英雄,展现出来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颇为动人;有的小组表演的《校园陋习》情景剧,将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学生为之汗颜,深受触动。学生的课堂表演一改“讲授—倾听”的呆板教学模式,学生的表演入木三分,其他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十分突出。

3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展示给予总结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的点评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表演主题的正确认识,对作品予以升华,达到触动心灵的目的。而且,教师的点评既要体现课程内容的重点、难度,又要指出学生表演的优点、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头脑风暴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可以被任意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释放能量。“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如今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是一种激励性的思维方法,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头脑风暴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具体运用包括:课堂或课下的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和案例分析等。

以人生观教育展开的“头脑风暴”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将学生分为十人一组的若干小组,每组推举一个代表充当总发言人。然后,为学生布置讨论议题,如围绕“大学生张华牺牲生命救掏粪工人”的案例讨论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问题。经过30分钟的激烈讨论、碰撞,得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总发言人代表小组阐述本组讨论结果,得出不同的结论小组自发展开辩论,“理不辨不明”;最后,大家一致认同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物质贡献不是评判一个人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精神贡献与物质贡献相统一。

精选案例是头脑风暴法实施的前提,但一个好的案例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还与教师是否正确组织实施有必然联系,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要做好知识储备。首先,教师要根据精选的案例,科学设置思考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一方面要注意案例题目的难易度,另一方面,对学生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应有一定的预见性,并作好必要的知识上的储备和应对准备,以便更好地驾驭案例教学。如在“爱国”这一专题的探讨时,有的同学可能会持“拒绝外国货就是爱国”的观点,对此应有“理性爱国”的知识储备。

第二,要精心组织讨论。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在案例讨论前,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言,一旦出现冷场,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如果发现学生有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要及时予以纠正,以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当讨论演化为辩论,学生言辞激烈,开始唇枪舌剑,出现矛盾和对立,气氛趋于紧张时,教师要果断介入,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以确保案例讨论的有序、顺畅和高效。

第三,要善于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头脑风暴法实施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讲评起到辨别是非和升华理论的作用。通过分析学生的各种观点,尤其是相互对立的观点,阐述其中的“闪光点”,及时提出表扬;进而对有争议的观点认真剖析,做到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论证充分,让学生信服;还要对学生发言中一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加以正面引导和纠正,从中引导出正确的思路和观点。总之,教师要通过讲评,给学生以清晰的思想脉络,让学生透过案例表象揭示本质,使学生的的认知能力和道德修养从讨论与讲评中得到提升。

四 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有机结合,将学生的思考与动手能力有效结合,将学生的“知”与“行”有效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也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1 提高了教学效率

体验式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出现如下变化:第一,学生出勤率高。学生对这门的课程的关注可以通过出勤率来衡量,学生出勤率高达到95%以上。第二,课堂学习氛围好。体验式教学法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不论是课堂的教学还是小组讨论和汇报、角色扮演等都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自身的体验增强或改变思想道德以及法律观念和行为。学生是这样评价这门课的:“思修课并不枯燥,也不是很一本正经,而是在一片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学习就应该在玩中学,这种方式挺好。”“感谢这一个学期的教学,非常有趣,老师准备课程非常用心,课堂非常生动,课上有英才说事、演讲、表演等等,虽然准备的时候很麻烦,但确实增长了见识,留下了宝贵的回忆。”第三,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效果明显。在课堂教学和小组交流活动中,学生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制定学习和发展计划,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对大一的新生来说有切实的帮助。有的同学在课程评价中动情地写道:“其实人生是不得不马不停蹄前行的旅程,真的非常感激,也非常难忘,在大学的第一段旅程遇到了您,遇到了这门课,或许数年后,我们不再记得大学的模样,但是还记得那位引领我们前行的老师……”

2 提升了学生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提升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第一,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式教学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来,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第二,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体验式教学法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模式,在小组内部,每完成一个活动主题都是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工协作收集资料、归纳整理、制作课件或角色扮演,始终贯穿着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无形中也大大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第三,心理素质。学生们通过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在自我认知、自我表现、情绪管理、与人沟通及对他人认知等方面均有改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大大提高。

3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给予了教师教学研究的机会,使教师得以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因此,教学实践促进了科研;同时,理论对实践具有极大的反作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也能更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使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切实效果。教师在教研相长的过程中也能不断提升教学和科研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08.

[4]朱宗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5]张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J].教学研究,2009(4).

作者:冯文艳 纪常鲲 徐迎春

上一篇:乡镇年度科技工作总结推荐下一篇:党政领导班子工作总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