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质量分析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长三角地区30个地级市2003~2015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值,然后通过Arcgis对长三角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增长质量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增长质量分析论文 篇1:

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分析:2000—2011

[内容摘要]在建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对新世纪以来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情况做出测度,通过对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基本状态的分析与描述,找出影响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改进的因素,总结四川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道路上的优势与障碍,机遇与挑战,为制定相关战略与发展政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增长质量指标;主成分分析

作者简介:陈丹丹(1983—),女,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2),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省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经济转型不断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四川省取得了经济增长的辉煌成就,经济发展的综合绩效跃居西部地区之首。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积极的发展政策,四川省快速地成长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等因素的制约,社会财富膨胀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互促进的效率改进。如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时代潮流中抓住机遇、立足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决定能否继续增加经济总量、提高增长质量,抢占经济发展先机的关键性战略问题。

一、 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界定与指数构建

(一)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界定

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研究在依照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同,学术界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数量具有不一致性,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将导致经济效率低和结构失衡。国外学者的研究普遍将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认为一国或一个地区宏观经济中的要素投入产出比率,即经济增长的要素使用效率越高则经济增长的质量越好。[1]托马斯(2001)将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以及收入差距、福利状况等因素作为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依据,给绿色国民账户体系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2]西方学者的研究将经济增长质量界定为生产率的改善和经济增长的代价两方面的内容,涉及的实质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源有效利用问题。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建立在中国经济转型三十余年来,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断反思的基础之上。厉以宁(2004)从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知识产权三个方面评价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途径。[3]吴敬琏(2010)从政府垄断、政绩考核机制和财税制度方面论述了制约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因素。[4]刘伟(2006)从技术进步效率、投入产出比和资源环境代价方面评价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5]杨启先(2004)将供需结构不协调、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就业矛盾、金融风险作为评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内容。[6]黄亚生(2006)根据对中国投资效率的研究结果认为投资效率反映出的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7]以上学者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在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转型的成本广泛存在于体制转型、结构转化、发展方式变革和全球化转型方面,转型成本的激增制约了经济增长的动力。[8]实现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统一需要通过人为努力,钞小静、任保平(2011)在对研究文献做出详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依据中国经济转型的实际问题,将经济增长质量界定为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六个内容,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进行了检验。[9]

(二)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构建

经济增长质量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一般的评价指标难以涵盖这一概念所有的内容,本文构建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是在钞小静、任保平(2011)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按照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将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划分为: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以及国民经济素质六个方面的维度(见表1),其中构成六个维度的基础指标的选择详见表2。本文根据这一理论体系为依据对新世纪以来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做出测度并依次进行了因素分析。

二、2000—2011年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总体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数据摘取过程中所用到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因为分析中涉及的时间较短,所有数据基本上均可从以上两本统计资料中获取,其中《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截止到2008年,因此2009年和2010年的数据统一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需要说明的是:经济效率方面的指标中,技术效率和全要素增长率是通过DEA(数据包络分析)得到的结果,资本生产效率是在计算出真实GDP(以2000年为不变价)和真实的固定资本投资额之后得到的。在经济结构指标中2006年的就业人数数据资料不可得,本文采用OLS法对这一年度进行了估计,由于拟合度较高因此具有良好的可信度。贷款余额2009年、2010年这两年的数据缺失,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估计得到,其余个别缺失的数据均采取一致的方法估计得到。虽然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涉及的指标数据繁多,但是,四川省的数据获取比西部其他省区相对较易得到,因此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数据集合的质量较高,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数据标准化

为了使单位不同的数据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可比性,首先将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处理的具体方法是对于正向指标不做处理,对逆向指标取倒数,针对适度性指标采取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如下:=1ci-38%,Ii=1Ii-60%。完成标准化后再选取均值化方法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做无量纲化处理。这样得到的数据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统计分析与计算。

(三)确定权重

这里统一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作为确定各方面指标权重的依据。

表1显示了主成分的统计信息,包括特征值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质量六个方面指数的第一主成分综合原始数据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其中经济增长效率、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等维度的方差贡献率已经超过一般要求的85%,我们采用第一主成分来确定相应权重具有较强的合理性。

运用SPSS18.0进行基于协方差的主成分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的各基础指标变量系数向量和各基础指标相应的权重。在各基础指标的权重确定之后,我们求得各方面指数值,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见表2)。

依据表2得到的各指标权重和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加权相加的方法可以得到有关六个维度的方面指数,要计算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数不能直接使用各变量数据与权重做综合的加权相加,这是因为构成经济增长质量的六个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还需要计算出六个维度各自的权重值才能得到最终的综合指数。以方面指数作为变量,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求出维度的权重。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能够解释六个维度75%信息,因此将第一主成分作为进行维度权重计算的依据。通过表2可知影响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最显著的因素分别是: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国民经济素质、生态环境代价、增长的稳定性和经济结构。

(四)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2000-2011

使用表2提供的方面指数加权相加之后可以得到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数。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新世纪之后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从2000年的2.84883上升到2010年的10.28511。六个维度指数的变动也符合这一基本趋势。其中,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和国民经济素质三个维度的指标均为正值,这说明其对增长质量的绩效贡献非常显著。而资源环境代价、增长的结构和增长的效率方面对增长质量的贡献则主要表现为负值,但是从近几年开始有所改进。

(五)2010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比较

在同一指标体系下,采用同样的方法以2010年的面板数据核算西部地区各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表4可以看到西部各省区市2010年经济增长质量各分量指标的对比情况。数据显示四川省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及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方面均位居西部地区之首,经济增长的结构和国民经济素质方面也位居前列,这些因素直接促成了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然而,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的排名虽然位居第二,但是由于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普遍问题,因此这项指标的排名不能说明四川省经济结构处于优势水平的情况。同时,经济增长的效率排名不高,增长的环境代价这一变量的指数也比较大,这说明四川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所遇到的效率障碍以及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三、影响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分析

图1显示了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绩效和方面指数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间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数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态势。2000年至2005年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数出现了增长和下降三次波动,2005年之后增长质量稳定上升,并且表现出持续改善的势头。这说明四川在“十一五”期间经历了经济效率改进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就,方面指数也在“十一五”期间和之后表现为增长或改善的趋势。

1.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四川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改善的保证。具体来说,经济增长的波动率指标在稳定性维度中具有最大的权重值,也是影响稳定性最显著的因素。数据显示除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后,十年间的经济波动的波峰波谷落差仅仅在0.1之间。失业率和物价对稳定性的影响次之,图2中这三个分量指标几乎没有较大的变动,处于平稳水平之上。因此经济增长较强的稳定性是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基础和保障。

2.国民经济素质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国民经济素质指数没有明显变化,然而“十一五”期间却增长了一倍。这主要是因为“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在建设综合运输体系方面大力发展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结果。铁路、公路对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显著,影响着国民经济高速、经济、安全的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的转移和旅游业的繁荣,对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缩小发达与落后地区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四川省对扶植高新产业发展的战略使其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应急机制和公共安全的投入,这也是引起四川省国民经济素质和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

3.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是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另一重要原因。具体来说构成福利变动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GDP、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和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权重较高,影响最为重要。从图3可以看出人均GDP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这是引起福利水平改善的主要原因。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在“十一五”期间有了明显地提高,农村和城市家庭恩格尔系数较低,这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处于较好的水平。然而,在成果分配方面劳动报酬占比却在2003年之后表现出下降的趋势,2008年后才又略有上升,对于这一问题应当引起重视。综合来看四川省在经济福利和成果分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绩效,未来需要在提高劳动报酬收入方面做出努力。

4.经济增长的结构需继续完善。通过基础指标权重表可以知道工业化率、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和二元对比系数是影响经济结构变化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图4描述了这三个基础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进出口总额的占比略有增长,然而工业化率和二元对比系数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这反映出四川省在工业化进程、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方面仍需更加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并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投资消费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结构变化的一个负向分向量,通过分析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得到的结论是,2006之前投资率一直高于消费率,这说明四川省的经济增长是传统的投资驱动型增长,2007年之后受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指导和来自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投资率下降到与消费率较为一致的水平上,并且在2009年和2010年消费率呈现了略微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整体上处于低水平的态势,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结构的效果,改变这一结果是未来四川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

5.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改善较为缓慢。图5显示在四川省的技术变动与全要素增长率十年来没有较大变化并基本保持在原有水平基础上,而劳动生产率却表现出增长的趋势,结构分析可以知道四川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主要来自于农业和服务业,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却略有下降,对于增长最持久和重要的内容来源于第二产业效率的改进,因此大量在农业和服务业就业的劳动者虽然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了劳动技能,然而由此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却没有顺利地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效率改进的现实生产力,同时伴随较低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所以影响和制约了四川省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

6.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依然显著。数据表明2006年以后的“十一五”期间这一指标出现了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并在2008年变负为正开始拉动增长质量的提高。这说明四川省在2008年之前以生态资源为代价而获得了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因此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2008年这一指标的上升虽不能说明四川省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解决,而只是意味着在原有水平基础上的改善。目前整个宏观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上,资源能耗比较严重,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注重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对于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改善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在“十一五”期间总体上表现为稳定增长的态势,这与经济增长总量扩张是一致的。其中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国民经济素质、福利与成果分配方面的绩效显著,而在增长的结构、效率与环境代价方面依然存在明显的问题,这表明四川省未来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重点应当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面。政策建议如下:

1. 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看实体经济,四川省的农业发展优势来自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成都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对四川省如何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解决城乡协调发展,注入了最为强劲的动力。四川作为工业化中后期的内陆省份,应当把握机遇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推进四川的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总量扩张。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方面,可通过增强工业园区内各种产业的关联度,不断地完善产业链条,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连接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综合载体。

2.鼓励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要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畅通引进和交流渠道,实现人才开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相融互动,将有利于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改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3.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之路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与此同时,积极深入开展全社会节能宣传,提高全民节能意识,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相应的制度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7.

[2]温诺?托马斯等.增长的质量[M].增长的质量翻译组,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3]厉以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J].北京社会科学,2004(4).

[4]吴敬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遇到了许多体制性的障碍[J].中国改革,2010-4-12(2).

[5]刘 伟.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6(12).

[6]杨启先.经济增长质量不容乐观[N].中华工商时报,2004-11-18(5).

[7]黄亚生.中国经济增长的南柯一梦[N].华尔街日报,2008-12-23(8).

[8]陈丹丹.中国经济转型成本测度:1978-2007[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2).

[9]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

Quality Analysis of Sichuan Economic Growth: 2000-2011

Chen Dandan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Growth Quality Criter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收稿日期: 2012.6.21 责任编辑:陈健生 ]

作者:陈丹丹

经济增长质量分析论文 篇2:

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格局分析

摘要: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长三角地区30个地级市2003~2015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值,然后通过Arcgis对长三角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序列上,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地区间差异逐年扩大;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通过定量分析长三角13年间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以期为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熵权Topsis法;时空格局;长三角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就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但与此同时这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如: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在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威胁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发展不能单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因此全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研究也早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在内涵方面,世界银行温诺·托马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目的,只是改善民生的手段,经济增长质量是人力、物质、自然三方资本均衡发展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应体现在国家提升其满足人民对经济商品需求的能力上,而提升这种能力基于技术的进步和制度、意识形态的调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依靠科技的进步而非生产要素的高投入,且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王积业将经济增长质量定义为经济增长的优劣程度,认为它是度量经济数量上的增长以及反映福利分享、环境等方面改善的统一体。刘国光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资源的配置以及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上的优劣程度。2.在影响因素方面,我国学者大多将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归纳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3.在研究区域的选择上,我国学者多是以全国或某个单一省份为研究对象,而对于经济区以及跨省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现有文献大多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时间序列出发而少有从空间格局视角进行研究。

长三角经济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仅占全国5.25%的面积,2015年却创造了21.85%的生产总值,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基于此,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3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其13年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并借助ARCGIS对长三角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以期为全面促进长三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经济增长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从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效率、经济福利以及环境控制5个维度建立。经济增长水平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该维度下指标为:恩格尔系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国现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且中国目前具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因此该维度下的指标有: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经济增长效率取决于地区经济投入与产出,该维度下指标为:劳动生产率、经济密度、投资产出率;经济增长的目的就是改善民生,在经济福利维度下选取每十万人拥有医生数、每十万人拥有教师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来衡量医疗、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而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故采用城乡收入比来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在环境控制维度选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四个指标,详见表1。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共涉及17项指标,基础数据均来源于2004~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

三、研究方法——熵权Topsis法

1. 指标标准化处理:

正指标:vij= ;逆指标:vij=

2. 确定权重:

wj= (j=1,2,…,n)

其中dj=1-ej,ej=-k pij ln(pij) pij= =(0≤pij≤1)(当pij=0或1时,定义pijln(pij)=0)

3. 计算最优解S 与最劣解

Sj+=max(r1j,r2j,…,rmj)

Sj-=min(r1j,r2j,…,rmj)

4. 计算各指标与最优解(sepi+)和最劣解(sepi-)的欧式距离:

sep =

sep =

5. 计算各市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值。

Ci= ,Ci∈[0,1]

四、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时空格局分析

(一)时序演化特征

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长三角地区2003~2015年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30个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平均水平从2003年的0.149上升到2015年的0.228。13年间上海市经济增长质量一直位列第一,而年平均增长率最大的城市为合肥,平均每年提高4.830%。

为深入探讨13年间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情况,表2列出了30个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排名。结果显示,2015年排名1~10名之间的城市为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杭州、宁波、嘉兴、舟山和丽水,其中江苏城市有4个,浙江有5个,安徽城市未出现。13年间这些城市名次变化较为稳定,且上海排名最稳定,一直第一。南京、无锡、常州、苏州、舟山有小幅度变动,和基年(2003)相比,杭州、宁波各前进2、1名,无锡、苏州名次各倒退3、2名,南京、嘉兴各前进2、3名,丽水进步最大,进步了14名;2015年,排名居中的城市有江苏的徐州、扬州、南通、泰州、镇江,浙江的湖州、温州、绍兴、台州和安徽的合肥。而这10个城市的名次变动比较明显。与基年相比,合肥进步名次最为显著,进步15名,温州进步10名,而泰州退步7名。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出现的安徽城市合肥自2011年后,名次有明显上升趋势,说明合肥市抓住经济发展时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得到提升。2015年靠后10名的城市有江苏宿迁、淮安、连云港、盐城,浙江金华、衢州以及安徽滁州、芜湖、淮南、马鞍山。江苏淮安名次与基年相比上升了6名,連云港与基年相比下降了6名,而安徽滁州由开始的13名下降至24名,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安徽的芜湖和淮南名次一直较靠后。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较高的城市多分布于上海、苏南、浙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中等的城市多分布于苏中、浙江东南部,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较低的城市多分布于苏北、浙江中部以及安徽。

(二)空间演化特征

基于长三角各市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现抽取2003、2008、2015三个时间点,借助ARCGIS的Jenks最佳自然断裂点分段法,将其30个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并将其分为五个等级类型区域,用不同色块表示高质量、中高质量、中等质量、中低质量和低质量(图2)。

整体看来,经济增长高质量的城市主要围绕上海分布,包括上海、苏州、无锡以及浙江的杭州,上海、苏州在三年间皆表现为经济增长高质量城市,杭州在2003年表现为中高质量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在2008、2015年跻身涌入高质量城市行列;中高质量城市大多分布于高质量城市外围,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态势,大多为苏南、浙北城市,2003年有3个,分别为南京、常州、杭州,到2008年中高质量城市在数量上没有变化,但浙江宁波由中等质量城市转化为中高质量城市,2015年中高质量城市数量明显增多,共有6个,包括江苏的南京、扬州、镇江、常州以及浙江的宁波、温州,这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便利,能够接受上海的辐射,故经济增长质量较高;2003~2015年中等质量城市在数量上变化不大,但是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不再是仅集中于苏南、浙北较高质量城市的外围,而是较为均匀的分布于各个省份;2003~2015年,中低质量城市数量逐年减少,且较多分布于苏北、浙南地区,2003、2008、2015年分别有12、12、7个,一方面中低质量城市多转变为中等质量城市,另一方面低质量级别的城市也随之转化为中低质量城市;2003年,低质量级别的城市大多位于苏北、安徽地区,主要有:宿迁、淮安、淮南、滁州、芜湖、丽水,2008年低质量城市减少为3个,主要有:淮南、滁州、南通,但是到2015年,低质量城市有淮南、滁州、马鞍山、芜湖、舟山、台州、丽水,虽该级别城市数量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长三角自2003~2015年的经济增长质量逐年上升。

五、结论

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熵权Topsis法测算出各市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并借助Arcgis对2003、2008、2015三个时间断面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空间可视化,结论如下: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长三角地区在2003~2015年间整体经济增长质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经济增长质量排名靠前(1-5名)的城市以及排名靠后(25~30名)的城市整体上13年间排名较为稳定,经济增长质量排名变化不大,而排名居中的其他城市相对排名波动较大。

从空间上来看,由于长三角各城市发展模式、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城市间经济增长质量差异明显。以上海市为中心的近圈城市组成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核心区,而距离上海较远的城市因接收上海的辐射小,经济增长质量较差,因此空间格局呈明显“核心-外围”集聚分布的特点,高、中高质量区域多位于长三角核心区,质量较低的地级市多处于外围区(苏北、安徽、浙南),该格局既体现了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增长“领头羊”的影响力,也从侧说明各地级市主动与上海经济圈融合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等.增长的质量[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99.

[3]李京文.《 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4]王积业.关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宏观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1(01).

[5]刘国光.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3).

[7]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经济研究,2009(06).

[8]李国柱,李从欣.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0(24).

[9]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

[10]钞小静,任保平,许璐.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半参数个体时间异质模型的检验[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1).

[11]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06).

[12]程 钰.任建兰.崔昊.唐桂敏.基于熵权TOPSIS法和三维结构下的区域发展模式——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06).

[13]耿焕侠.张小林.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经济增长质量定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01).

[14]李胭胭.鲁丰先.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格局[J].经济地理,2016(03).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YXJ028;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計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YXJ021。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作者:李晨晨 刘喆为 王艾迪

经济增长质量分析论文 篇3:

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及其动力分析

——以广西为例

[摘 要] 在了解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以经济规模、经济稳定、经济结构、经济潜力、经济效益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求得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并进一步得到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经济增长质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2003~2012年广西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及其各子系统均呈现上升走势,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四维动力大小依次为地区政策推动、市场经济推动、国际贸易推动、科技进步推动。

[关键词] 广西;经济增长质量;动力分析;评价体系;熵值法;主成分回归分析

[作者简介] 陈彦桦,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广西 南宁,530006;王嘉炜,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挖掘、分布式网络路由转发,北京,100871

一、引 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广西历年生产总值指数均大于110[1],见证了广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通常我们用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状况,然而,GDP是一个片面反映经济增长数量而不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单纯追求GDP增长往往导致一些负面效应。因此,应该更多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文献回顾与设计

(一)经济增长质量的涵义

对地区经济状况的描述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分,通常而言,“经济增长”指的是经济增长数量,“经济发展”指的是经济增长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性。由于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理解的不同,学界主要将其分为两类主要观点:一类是狭义概念上的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是将其解释为经济增长效率;一类是广义概念上的经济增长质量,包涵了广泛的概念,会因为不同学者的理解差异而不同[2]。在狭义方面,刘亚建(2002)[3]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效率的同义语。单薇(2003)[4]将经济增长质量等同于生产效率,认为投入小、能耗少、效益高,则经济增长质量高。近几年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则多数倾向从广义的涵义理解,李俊霖(2009)[5]将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界定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经济稳定性、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分享性、持续性的优劣程度。康英(2009)[6]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增长活动在过程、方式、途径、效果等方面的优劣程度。伍凤兰(2014)[7]将经济发展质量定义为指定时期中,经济内部以及经济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状态。本文将基于广义概念上的经济增长质量,并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指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过程中兼顾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二)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

从广义的涵义出发测度经济增长质量,则需要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学者基于不同视角给出了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不同评价体系,至今未获得统一。

王君磊(2007)[8]从经济的增长方式、增长过程、增长结果、增长潜能四方面衡量,其中增长方式是集约型的,增长结果是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康英(2009)[6]的评价体系中包括了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协调性、稳定性、增长潜力四个方面。持续性中又细分了经济效益、结构、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四点;协调性用以反映人民生活;稳定性用以反映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增长潜力用于反映地区的经济竞争实力。伍凤兰(2014)[7]认为经济增长应关注其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因此将评价体系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部分。耿焕侠(2014)[9]构建一个涵盖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效益度、经济结构的优化度、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居民经济状况五大层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向书坚(2011)[10]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将评价体系分为资源配置与成果分配两大系统,其下包含增长速度、增长效益、增长结构与方式、稳定性与协调性、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居民的福利和成果分配。

通过文献观察发现,综合评价体系旨在摆脱测量经济增长的片面性,并呈现如下特点:(1)关注经济增长效益;(2)关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3)关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关注经济构成与协调度。因此,本文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并根据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将其分为经济规模、经济稳定、经济结构、经济潜力、经济效益五个维度,即一级指标。为避免指标分布不均而造成权重倾斜的现象,在每个维度下设置3个二级指标,共15个二级指标,以全面反映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状况。得结构图如下:

三、理论与模型

(一)熵值法

从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布上看,R&D投入占GDP比重的权重值最大(0.0843),表明在2003~2012年间,R&D投入对广西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贡献最大。R&D经费支出是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保证,能较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和科学发展的能力,是衡量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可见近10年来,广西的经济增长潜力正逐步提升,且提升迅速。其余指标项如公共财政收入、全社会运货总量、通货膨胀率、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万元产值能耗的权重值均大于0.07,说明它们对2003~2012年广西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有较大影响。

从一级指标项的权重分布上看,权重最大的是经济规模(0.2137),表明广西地区2003~2012年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规模扩大十分显著。其余大于0.2的还有经济潜力和经济效益两项。表明广西经济质量提升主要表现为地区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增长效益良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

根据表1中各维度与各指标的权重Wj;再由公式Wj×?籽ij可算出各项指标得分以及每一年的总得分,即广西2003~2012年广西经济增长质量各项指标的得分以及综合水平,见表2。

由表2可看出,广西经济增长质量各维度及其总体水平均呈上升趋势,表明2003~2012年经济绩效逐步提高。

图2中直观地展示了表2中的变化数据的走势,从中可以看出,经济规模走势平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表明广西近10年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且扩大速率稳定;而经济稳定一项则上下浮动剧烈,结合经济稳定的权重(0.1978,较低)分析,表明广西的经济稳定性稍有欠缺;经济结构的曲线则在一开始走势顺利,但2010年后出现浮动,其权重(0.1774)较低则表明2003~2012年广西经济结构优化程度进展较缓慢,特别是2010年之后。经济持续性与经济结构的曲线走势相近,其出现浮动主要是在2011年。经济效益逐步走高,可反映出广西生产成本的利用率提升,这有可能是生产技术进步、管理成本降低等原因造成的。

五、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动力分析

(一)地区发展政策

经济质量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稳定性的波动、经济潜力的提升等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市场自发的行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中起到重要作用,如颁布政策支持二三产业的发展,执行对外贸易的有关法令刺激进出口增长、在科技领域加大资金扶持以增加经济增长的潜力、重视环境保护成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增加就业岗位以降低城镇失业率等等,因而在广西2003~2012年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过程中,政府政策对其影响重大。地区政策的推动力表现为行政调控力,主要通过对资源进行配置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二)市场经济活动

另外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力是公众的购买行为。市场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的产物,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手段,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与地区生产总值、政府财政收入、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进出口活动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如居民消费产生税收,带来GDP的增长。2003年广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76.87亿元,2012年增至4516.60元,增幅为319.42%。可见,市场经济推动是广西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又一动力。

(三)国际贸易合作

2003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决定广西南宁市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对广西的农业、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均产生了影响,这对广西经济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2014年1~4月,广西对东盟进出口371.68亿元人民币,占广西进出口的49.6%,同比增长40.3%。反观近10年广西进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2003年广西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64.22亿元,2012年1852.57亿元,大约为10年前的7倍。全球国际合作的浪潮给广西经济带来了长远的发展动力,因此,国际贸易的推动是提升广西经济增长质量的另一因素。

(四)科研技术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投入一定的资本和劳动时,生产活动的总产出将取决于生产的技术状况。提高科技含量可以减少资源损耗、降低环境污染。新技术革命已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以绿色、低能耗、可持续发展为主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无论是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都急需注入科技进步推动力,以转变原有依靠投资和密集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近十年来,广西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不断增高,由2003年的11.24亿元增至2012年的97.15亿元,是10年前的8.64倍。科技研发的进步将成为广西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五)广西经济增长质量主要动力的定量分析

由模型可知,广西2003~2012年10年间,地区发展政策、市场经济活动、国际贸易合作与科研技术进步4项作用力均对广西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呈正相关作用,且其回归模型中的偏回归系数大小非常接近,但其中作用力最大的是地区政策推动,表明广西地区的经济实现有质量的增长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次是市场经济推动力;再次国际贸易推动力对经济的影响;尽管在二级指标权重中,R&D投入占GDP比重的权重值最大,增速很快,但在回归分析中作用力最小的是科技进步这一项,由此推断广西的科研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因此,广西经济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六、结论与讨论

1.综合全面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能够更准确地测度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本文从经济的规模、经济的结构、经济稳定性、经济持续力、经济效益5个方面测度广西地区2003~2012年10年间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水平。数据表明,广西经济增长不仅在数量上,也在质量上取得较大进步,总水平及其各个子系统均呈现上升走势。权重大小对比可用于衡量子系统中的差异性,在子系统中,经济稳定和经济结构的权重值偏小,意味着这两方面是广西经济质量发展过程中进步较为缓慢的两方面,值得地区公共部门注意。

2.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构建了促进广西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四维推动力模型,得到推动广西经济全方面发展的动力大小依次为地区政策推动、市场经济推动、国际贸易推动以及科技进步推动。其中地区政策推动力最大,表明广西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对经济增长质量作用最大,而科技进步推动力作用较低,从侧面反映了广西的科技投入仍然不足。

3.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本文仅选取了2003~2012年共10年的数据,不能从长期的视角观察动力的演进过程;此外,尽管选用5个维度15个指标用以综合评价,而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其测度期待更全面的指标体系;最后,熵值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法,避免了主观人为的臆断,能够科学地反映指标的权重,然而其缺点在于熵值法权重值会随着数据的变化而变化,敏感性高的数据权重往往也越高,因此,在现实研究中,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一起使用能够更准确地计量权重值。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04~2013[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2013.

[2]惠康,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个文献述评[J].求索,2010,(2).

[3]刘亚建.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分析[J].思想战线, 2002,(4).

[4]单薇.基于熵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10).

[5]李俊霖,叶宗裕.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J].税务与经济,2009,(4).

[6]康英.青海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9, (15).

[7]伍凤兰.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证券市场导报.2014,(2).

[8]王君磊,王兆凯,杨晓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 2007,(12).

[9]耿焕侠,张小林.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经济增长质量定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1).

[10]向书坚,郑瑞坤,郜元兴.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

作者:陈彦桦 王嘉炜

上一篇:经济发展计划优选3篇下一篇:钢铁企业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