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产业集群

2022-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大产业集群

我国产业园的八大发展趋势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园逐渐被各级政府重视,产业园已经成为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它在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之间形成了产业联动的桥梁,承载着主导产业的合理链接与配套等功能作用。产业园为科技创新型、经营创业型和配套加工型、咨询服务型等企业构建了适合企业发展与提升的平台。

研究我国产业园发展规律,未来可能呈现八大趋势。

行业市场化。随着我国政策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健全,产业园的招商引资等各种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未来产业园将在政府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窗口引导下,通过市场化的模式与手段,通过运行机制和分享体制的持续构建,实现多赢互利基础上的行业聚集和产业转型。

主体多元化。未来几年,我国各地产业园区的运作方式将由政府主导逐步变革为政府引导、政策驱动、专业化公司参与,各方共同投资等多种模式共生共存。同时,社会化的PPP融资模式和委托代理等模式将成为新的产业园运营方向。

产业垂直化。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各地区产业园的发展方向将由零散的、无序的单个项目和单个企业的被动聚集,逐步向基于主导产业和行业价值链的利益分享、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垂直化战略合作的方向发展。未来几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各类产业园推动产业垂直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分工专业化。随着我国产业园市场的逐步规范、成熟和演变,参与其中的各类市场运作主体越来越注重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产业园参与者之间呈现专业分工及战略协同。全能型、综合化的企业集团运作模式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和挑战,产业园投资、产业园开发及产业园运营三者分离的趋势明显,产业投资商、专业运营商将成为我国产业园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资本的大量出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以及专业运营商的迅速崛起,成为我国未来产业园发展的新趋势。

布局中心化。分析国内产业园案例可知,近年来,一线省会城市出让的工业用地与均价远远领先于二、三线省会城市。多数典型产业园区上市企业的重大项目布局主要在东部城市带,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重点项目与投资较少。布局中心化是我国产业园发展的主要趋势,近期出现了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和向中西部方向逐步分散。

产品标准化。总体来看,我国产业园呈现五种典型的产品解决方案:产业新城(镇)模式、产业基地模式、产业综合体模式、产业办公模式、产业孵化模式等。随着各地区产业园扶持政策的规范、统一、开发模式的创新,以及专业团队的优化,未来标准化的产品、服务和运营模式将成为各地产业园发展的新常态。

收益服务化。随着各级政府发展模式的改变和经济环境透明化、公开化,各地区产业园的盈利模式将由传统的“配套物业销售+园区服务收入”模式,逐步变革为采取社会化运营与市场化结合,以PPP等融资手段建设重点项目,依托长周期回报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注重收益的可持续性、分享性,由过去过度依赖物业产权性收益,向产品服务化收益转型提升。园区运营的专业公司和产业园骨干企业通过提升项目产业招商、项目物业设施管理、企业服务、项目孵化创新、项目产业投资等服务,获取必要的收益。

运营资本化。产业园的聚集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产业园内主导产业和企业的市场化运作,需要通过资本手段予以实现。产业园内的各类企业通过资本运营、产业合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特定的投资回报。

(据学习时报)

作者:吴维海

第2篇: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基于三阶段DEA分析方法构建均质化效率分析框架,在剔除地区经济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物流产业总体状况等外部环境变量以及随机因素对效率影响基础上,分析相同环境及随机条件下中国八大经济区域2008年物流产业实际运作效率水平。其后依据均质化环境下获取的更加切实、准确的分析结果,提出优化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产业;运作效率;三阶段DEA

一、 引言

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在物流效率问题研究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已有成果主要集中于物流企业层面,部分学者虽从物流产业总体效率分析入手,但主要基于原有“东中西”划分格局,尚缺乏对新经济区域划分构架下八大经济区域物流产业效率的研究成果;二是研究方法对外部环境因素以及随机因素考量不足,物流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外部环境状况对其运作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随机因素作为影响效率表现的次要因素也需加以适度考量,但现有物流效率相关成果主要基于传统DEA分析方法,无法分析以上因素对物流产业效率的影响。

鉴于上述现存问题,本文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新经济区域划分构想将全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应用三阶段DEA模型构建均质化效率分析框架,通过对影响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的外部经济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物流产业整体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剔除,评估在相同环境以及随机条件下八大经济区物流产业实际运作效率高低。

二、 三阶段DEA分析方法

众多学者基于研究需求,依据不同的调整方法对DEA加以优化,当前调整后的DEA方法大致可分为:传统DEA、二阶段DEA、三阶段DEA(Fried and Lovell,1996)、四阶段DEA(Fried et al,1999)以及三阶段DEA(Fried et al,2002)。本文选取Fried等2002年所提出的三阶段DEA调整方法,将物流产业效率分析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 一阶段传统DEA模型。第一阶段是利用传统DEA分析方法得出物流产业的技术效率与投入差额值,由于本文的核心在于探讨我国各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水平差异,其关键在于分析既定物流服务产出条件下的要素投入最小化效率,因此本文采用基于投入导向下的BCC(规模报酬可变)模型,鉴于DEA-BCC已是较为成熟的方法,本文不再叙述其模型原理。

2. 二阶段相似SFA模型。第一阶段所获取的投入差额实质是受到环境影响、随机误差以及内部管理等因素影响,因此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分析基础上,将投入差额值作为因变量,将环境影响、随机误差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借助SFA(随机前沿分析)调整随机误差、环境因素对差额值的影响,得出由管理低效所造成的投入冗余。

以下以投入导向为例,构建经济区物流产业投入变量SFA分析方法。为剔除环境因素对松弛变量的影响,首先需构建松弛变量与环境解释变量回归方程:

Sin=fi(zi;?茁n)+Vin+uin,i=1,2,…,I,n=1,2,…,N

fi(zi;?茁n)是确定可行的松弛前沿,表示外生环境变量对松弛变量的影响,zi是外生环境解释变量,?茁n是预评估的环境解释变量参数;Vin+uin为混合误差项,两要素独立不相关,其中Vin是第n个物流企业在第i个要素投入,其生产过程的随机误差;uin是第n个物流企业的第n个要素投入,其物流服务生产过程中管理无效率的非负随机变量。

在进行SFA分析后,利用回归结果以效率最高物流企业投入量为基准,对其他物流企业要素投入量加以调整,方法如下:

XAin=Xin+[maxn{zk ?茁n}-zi ?茁n]+[maxn{Vkn}-Vin],i=1,2,…,I,n=1,2,…,N

其中XAin为第n家物流企业要素i的修正后投入值, [maxn{zk?茁n}-zi ?茁n]代表将所有物流企业调整于相同的产业运作环境,[maxn{Vin}-Vin]则是将所有物流企业的生产随机误差调为相同状态。最后为了消除混合误差中的随机误差,将其与管理无效率分离,本文采用Jondrow等(1982)所提出的方法加以估计,限于篇幅在此不加以细述。

3. 三阶段调整后DEA模型。第三阶段则是利用调整后的物流产业投入数据替代原有数据,再次利用DEA-BCC模型,重新分析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第三阶段所获取结论是在排除外生环境变量以及随机误差影响后得到的结果,其分析更加客观,更能反映各经济区物流产业实际状况。

三、 投入产出指标以及环境变量选择

1. 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从产业层面对效率进行分析有很多方法,其中Strassner等(2005)提出KLEMS生产力测度方法使用较广,该方法以生产可能性边界为基础,产业总产出由资本、劳动、中间投入和技术决定,其中资本(K)、劳动力(L)为初级投入品,能源(E)材料(M)和服务(S)为中间投入品。鉴于无法获取各经济区物流产业中间投入数据,本文舍去对中间变量的考察,以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物流产业就业人数两个初级投入品为投入数据,以货运周转量为产出量,以此对物流业运作效率加以评价。本部分数据主要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2008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域涵盖省(市)相关数据。

2. 物流产业外部环境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三阶段DEA模型的第二阶段需要构建类似SFA模型来测度外部环境因素以及随机误差对产业运作效率的影响。外部环境变量的选择主要考虑对物流产业运作效率有显著影响,但又不在样本数据范围内的因素。从物流产业发展特性看,物流业运作效率水平的高低除受物流服务生产过程相关因素影响外,外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物流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具有显著影响。

在充分权衡指标代表性以及数据可得性基础上,本文选取以下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变量:(1)地区生产总值,物流需求作为派生性需求,其总量大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地区生产总值能较为充分反映不同经济区经济发展总体状况;(2)地区等级公路长度 ,通过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物流服务生产的重要载体对其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考虑到公路运输作为物流货运的主要载体,因此本文选取地区等级公路长度作为衡量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差异的指标;(3)地区互联网宽带接口数,信息技术作为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促进了新的物流理念和经营方式产生,推进了物流管理的变革以及物流运作效率的提升,地区互联网宽带接口数作为地区信息网络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信息技术水平差异;(4)地区物流园区总数,地区物流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对物流运作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鉴于当前物流产业发展以及物流企业选址园区(基地)化倾向,本文选取地区物流园区数以此衡量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本部分数据主要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中八大经济经济区域相关数据。

四、 实证分析结果

1. 第一阶段DEA实证结果。基于DEAP 2.1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一阶段分析可知,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影响状况下,2008年我国物流产业运作效率最高的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其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从规模报酬状态看东部沿海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处于相对瓶颈阶段,地区物流产业规模报酬处于不变状态;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以及东北四大经济区与东部沿海经济区相比,在纯技术、规模以及综合综合技术方面都存在差距,但与西北、西南以及南部经济区相比仍具有明显优势;从第一阶段分析结果看,我国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趋势。

2. 第二阶段SFA回归结果。将第一阶段分析所获取的各经济区资本及劳动投入松弛变量作为因变量,以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等级公路长度、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和物流园区总数作为自变量,基于STATA 9.0进行SFA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以上选取的外部环境变量与资本及劳动投入松弛变量的系数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使用SFA分析十分必要。由于外部环境变量是对两种投入松弛变量的回归,因此当回归系数为负数时表示增加该环境变量有利于减少投入松弛量,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1)地区生产总值大幅提升对两种要素投入松弛变量的减少具有负效应,随着地区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将刺激物流相关资本及人力的增加,在一定程度有会增加以上投入的盈余,降低物流产业运作效率;(2) 等级公路建设水平的提升对两种要素投入具有负效应,即随着地区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高,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将大幅优化,由此将吸引大批资本及劳动进入物流产业,短期内资本及劳动力的大量积聚会导致要素使用效率低下;(3) 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增长对减少要素松弛量具有正效应,地区物流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由此促进地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的提升;(4) 物流园区数量的增长对降低要素松弛量具有负效应,随着国家对物流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各地区物流园区及物流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但部分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仍较为粗犷,缺乏对物流资源的集约利用及有效规划,影响了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的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外部环境因素对物流产业要素投入冗余影响大小及方向不同,处于不同环境下的物流企业可能由于外部因素影响,在产业运作效率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因此在研究物流产业效率时,有必要剔除环境因素及随机因素对地区物流产业的影响,将各地区物流产业放到相同外部环境条件下分析其效率水平。因此本文将基于第二阶段SFA分析结果,依据Fried等(2002)提出的投入要素调整方法,对八大经济区物流产业投入要素数量加以调整,由此得到相同环境及机遇条件下的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状况。

3. 第三阶段DEA实证结果。通过DEA 2.1 对调整后的八大经济区2008年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数据再次进行BCC效率分析,可得到新的效率值及规模报酬状态(如表3所示)。

通过对一阶段及三阶段分析结果的对比可知,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及随机因素后,八大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表现为,全国物流产业平均综合效率以及规模效率降低,由一阶段的0.579和0.812调整为0.543和0.718,但同时物流产业平均纯技术效率有所提升,由0.681调整为0.725,物流产业平均综合效率的下降主要源于规模效率的影响。

从各经济区情况看,调整前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以及黄河中游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处于相对前沿面,但调整后东部沿海经济区以及北部沿海经济区则由之前的规模报酬不变以及规模报酬递增变为规模报酬递减以及规模报酬不变,此外受规模效率以及技术效率降低的影响,长江中游以及北部沿海经济区综合技术效率与东部沿海经济区差距有所扩大;东北经济区作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居中的地区,在调整后受规模效率影响,其综合技术效率有所下降;南部沿海、西南以及西北三个物流产业效率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剔除环境影响后,纯技术效率明显提升,但规模效率有所降低,且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由此导致地区物流产业综合效率的进一步下滑。

五、 主要结论及建议

以上实证结果显示,地区经济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物流产业总体状况等外部环境以及随机因素确实对物流产业运作具有显著影响,在同质环境下我国物流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率偏低、物流产业发展不平衡以及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进一步凸显。通过对一阶段及三阶段相关数据的对比归纳,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我国物流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借由对一阶段及三阶段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对投入数据加以调整后东部沿海及北部沿海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皆有一定程度下滑,两大经济区在规模报酬方面呈现递减及不变状态。以上两大经济区作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在除去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后的状态变化表明虽然在国家及各级政府财政、税收、土地等相关政策支持下,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取得一定发展,但现有物流产业发展思路及物流产业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物流产业发展需要,未来需要在促进物流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积极调整物流产业结构,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化物流方向发展,借由体制优化、理念创新、技术升级等手段,加快物流物流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2. 规模因素仍是制约我国八大经济区物流产业运作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在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后,我国各经济区平均综合技术效率明显下降,其根本原因即源于规模效率制约。在当前经济区粗犷式发展思路引导下,我国物流产业总体仍呈现“小、散、弱”的状态,各(下转第71)经济区物流产业普遍不具有规模效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对科学发展物流产业的认识,借助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制订更为合理的物流产业政策,整合各方物流资源,促进现代化、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3. 外部物流产业发展环境仍是制约我国物流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西南及西北两大物流运作效率相对落后经济区,在排除外部环境影响后,物流业纯技术效率明显提升,由此表明以上地区在一阶段所呈现的物流产业运作效率低下,部分源于较差的物流产业发展环境以及物流产业发展机遇,并非完全归结于物流产业管理技术水平落后。西南和西北经济区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带,与东部及北部沿海经济区相比,在社会物流需求、物流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上有较大差距,未来西南及西北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心应以大力优化外部环境为主。

4. 物流产业发展不平衡,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地区性差异显著。一阶段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呈现出明显的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在修正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后,西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东北部经济区以及东部经济区间的运作效率差异并无显著减低趋势。虽然近年来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政策支持下,我国四大板块发展水平差异显著降低,但物流产业运作效率仍有较大差异,未来仍需对物流产业效率相对落后地区给予充分政策倾斜及财政支持。

由于当前尚无以三阶段DEA模型分析物流产业效率的研究成果,同时受我国物流产业专业统计数据缺失的影响,本文分析过程中的指标选择及结论解读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这将在未来研究中加以考量。同时在第二阶段SFA分析时,采用不同回归模型的数据调整方法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白雪洁,宋莹.中国各省火电行业的技术效率及其提升方向.财经研究,2008,(10):15-25.

2. 王家庭,张荣.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9):75-82.

3. 王刚,李楠.中国物流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76-87.

4. 张丽花.中国寿险业经营效率的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 30B08)。

作者简介:樊敏,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2-22。

作者:樊 敏

第3篇:广西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联动发展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是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物流是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和保障的物流网络。文章分析了广西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物流的发展状况,提出在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物流的同时,注重两者的联动关系,即增强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物流的拉动作用,加大产业集群物流对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物流;发展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 industry cluster logistics; development

1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协整关系

1.1产业集群的特征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指在特定区域内,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公司、供应商、服务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产业的高度集中产生积聚效应,提高区域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波特对10个较发达工业化国家进行研究认为,产业集群是后工业化社会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繁荣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象征,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是否形成产业集群,主要从以下几点考察:首先,该地大多数企业是否围绕统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其次,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形成快速响应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实现采购本地化,生产准时化,销售一体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和技术创新环境,是企业、政府、金融、市场、大学、服务等因素联动的结果;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境促进集群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集群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竞争能力,使产业集群在特定区域中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和巨大的增长极(见图1)[1],增强了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1.2产业集群物流的特征

产业集群物流是集中在特定区域上的为一定产业集群供应链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物流网络,注重集群内企业的采购、仓储、配送、加工、信息整合等物流活动,以满足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物流需求、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区域是否形成产业集群物流,要考察以下特征:

首先,区域内要形成产生一定聚集效应、辐射力强的产业集群,有完整的供应链需求系统,这是产业集群物流产生的基本环境;其次,要具备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设施,站场、港口、码头、仓库、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结点设施,还包括能提供信息交流和发布、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信息化管理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第三,区域内要形成引领物流产业发展的多个龙头物流企业和众多的配套型、补充型物流企业,各个物流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密切合作的关系,促进产业内产业集群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协作化和高效化。

1.3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互动关系

以克鲁格曼(P.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无限增长积聚和经济地理研究中的积聚现象有着依存关联,这种理论后来扩展到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中,揭示了物流发展和区域产业集群相依相从关系[2]。对发达国家的产业和物流发展史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协整关系可以概述为: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战略合作关系,产业集群物流的构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增强和优化了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增长极;区域内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物流具有拉动作用,区域内产业集群物流对产业集群具有推动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间竞争更多的体现在产业与产业集群的竞争,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生产总量超过总生产量80%以上。中小企业王国意大利大力发展“小企业、大容量,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协作”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提供了全国制造业70%以上的增加值,50%以上的出口额,80%以上的就业人员[3]。我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有许多产业集群,如温州低压电器集群、绍兴中国纺织集群、福建石狮服装产业集群、福州汽车产业集群等。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全国近1 000个规模型的产业集群中选出100家“百佳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物流网络健全的东部沿海省市。在珠三角地区的400多个建制镇,形成产业集群的占25%,由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占广东工业比重的73%。

从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来看,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对区域物流具有拉动作用,而区域物流发展又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浙江织里镇“童装产业集群”积纳了6 000多家生产企业,年童装产量1.8亿件套,产值40多亿元。生产企业将面料采购、运输、仓储、配送、销售、报关等环节全部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大大降低了集群中的物流成本,而该地区专门为童装生产服务的物流业特别繁荣。

2广西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2.1广西产业集群发展环境良好

广西地处大西南,自然资源丰富,区域位置优越,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优势。2004年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到2010年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成为中国联结东盟经济体的枢纽;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经济区规划功能定位: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历史第一次对广西带来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北部湾经济区将成长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增长极,广西的产业调整正在进行,上千亿的产业投资陆续上马,产业集群将在今后经济格局中扮演主要角色。

2.2产业集群的经济基础逐步形成

据初步统计,2008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7 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财政收入843.56亿元,增长1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9:40.7:38.4调整为20.3:42.2:3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 710亿元,增长2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增长42%;区外境内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 400亿元,增长30%以上。“十五”时期广西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 885亿元(见图2),在西南地区中,除四川外(10 505亿),高于云南(4 721亿)、重庆(4 111亿)和贵州(2 710亿)。广西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外贸进出口的持续增长,为广西产业集群成长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2.3正在崛起的城市集群为产业集群拓展了空间

经过20年的发展,广西已形成以产业链为龙头、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城市集群,城市集群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产业集群以城市集群为依托,形成了广西经济整体发展格局。这些城市集群主要包括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为主的港口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石化、电业、钢铁、港口工业、出口加工业;南宁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商贸、会展、轻工、电子、金融;柳州、来宾、河池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机械、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桂林、贺州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旅游、制药、现代农业;梧州、玉林、贵港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机械、服装、建材、中药、水果;百色、凭祥、东兴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铝业、亚热带水果、边贸、加工等。每个城市集群除主导产业外,还有相对活跃的县域经济作为坚强的后盾;每个城市集群互为犄角,产业链条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产业集群规模经营效益明显(见图3资料来源:根据广西商务厅网站制作)。

2.4七大产业打造广西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

2008年,广西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 000亿元,打破了没有千亿元工业产业的历史。以制糖为主的食品产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以炼油为主的石化产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产业、以中型轿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以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产业、以电源建设为主的电力产业等七大支柱产业,要在最近几年内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全部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争取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化工、冶金五大产业到2010年全部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 000亿元;机械、电力两大产业销售收入到2012年达到1 000亿元,建材、造纸和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产值要分别超过500亿元,造船、纺织与服装、医药和木材加工四大产业产值分别超过300亿元。(见表1)

虽然广西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广西工业化率还不高,产业规模比较小,主导产业有点薄弱。2007年,广西工业化率为1.68,远低于全国3.82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9位、西部第11位。广西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还需一定的发展历程。

3广西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联动发展策略

3.1建立以城市集群为主体的四个物流带,以产业链为龙头、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十个物流圈,促进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联动发展

以城市集群为主体的物流带,主要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物流带,柳州、来宾、桂林物流带,玉林、梧州、贵港物流带,百色、河池物流带。四大物流带以南北钦防为一级物流结点,其余物流带建立二级物流结点,各县市建立三级物流结点,通过增强物流要素的整合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战略联动、组织优化,形成带动、聚集和辐射作用,把广西物流打造成为整体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服务城市产业集群的网络型系统工程。

以产业链为龙头、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十大物流圈,是基于广西优势产业的整合和产业供应链的优化,在特定地理区域聚集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在提高集群内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物流,更好地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物流需要,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广西的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石化、有色金属、水泥、机械、电子、制药、制糖、水果等十大门类,以此形成的产业集群覆盖了广西地区经济各个脉络,不少优势产业链如汽车、农业机械、电子等延长到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产业集群物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支撑作用,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功能化、专业化、规模化、综合化的物流服务,使产业集群的供应链趋于完善。

3.2围绕产业集群,整合物流资源,推动重点物流企业为核心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物流

广西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但3A以上的综合性物流企业极为有限,能为产业集群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大型专业化物流公司更是廖谬无几。要推动重点物流企业为核心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物流,首先要改造提升现有大型物流企业,加大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力度,形成产业集群物流的核心。在具体运作上,扶持广西超大、玉柴物流、防港物流、邮政物流、桂中海迅物流、五菱物流、八达物流等大型企业,以多种形式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促进物流企业资源、功能的整合和服务的延伸,推动企业向规模化运作、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发展和培育出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为区域产业集群服务的综合性物流企业。

再次,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业务外包,加快汽车制造、钢铁等主导产业内部主辅业务的分离步伐,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有效分离;建立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在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间真正形成供需双方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的局面。

柳州是广西的工业重镇,汽车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机械产业集群业已形成规模,围绕这些产业形成的汽车物流、钢铁物流、机械物流也很发达,物流企业也有融合的趋势。2007年完成货物发送量5 824万吨,其中铁路货运量1 057万吨;公路货物运输4 549.72万吨,同比增长9.2%;水路货物运输252万吨,同比增长25.4%;民用航空货物运输0.14万吨,增长50%。

3.3与东盟联动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物流

东盟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与中国经济的融通日趋明显。广西要趁机链接与东盟国家的产业资源,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生物质产业集群(如木薯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成型复合燃料等生物质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外贸加工产业集群等。每一个产业集群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物流产业,所有的产业集群物流产业可以联结成一个功能齐全、全方位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大平台、信息大体系、物流大产业。

3.4推动区域物流园区建设,利用高度集约的物流资源和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为城市集群和产业集群实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和服务

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体系中重要的物流组织管理结点,也是物流功能集结区和产业发展的经济协调区。广西的物流园区建设起步比较晚,但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实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并且物流园区的建设目标就是为广西产业经济服务的。北海出口加工区2003年3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钦州港集装箱配送中心、铁山港区临海工业园仓储物流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对外重点招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目前首期工程建成。南宁东盟国际物流园已开始建设,物流园规划面积达18平方公里,将建设成为集贸易往来、出口加工、物流配送、保税物流、商贸、仓储、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国际现代综合物流区和城市综合功能区。

参考文献:

[1]李勇刚.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B/OL]. (2008-11-09)[2009-01-08]. http://lib.scnu.edu.cn/teste/db/cnki_cdmd.htm.

[2]王海燕,等. 区域物流与产业集群发展内存机理研究及其现实启示[J]. 物流技术, 2008(2):5-7.

[3]王逸. 广西集群式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北方经济, 2007(9):76-77.

作者:李万青

第4篇: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 论文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摘要:介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点与作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关系,二者之间互为前提又互相促进;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一是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二是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产业集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数量日益增多。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标志所在地区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和宣传。地理标志与农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充分的法律保护,加强对其品牌效应的利用,将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作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的解释,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地理标志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两大特点为:第一,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全体农民,而非某个特定的权利人专属,即地理标志为一项共有权利。第二,地理标志不像商标权、著作权那样具有一定的权力保护期限,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没有期限的,即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永久性的。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登记保护制度,特定区域内的达标企业和农户可以无期限地使用该地理标志,标注该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即表明其来源于特定区域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要求且具备特有品质,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基于对地理标志的信赖而更倾向于购买其产品。此外,地理标志还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由于地理标志是一项共有权利,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或农户所生产农产品的原材料、工艺设备、安全卫生条件等必须沿革符合一定标准,才可能被登记为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这就推动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避免了分散经营、质量不一的农产品生产状况。

第三,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特定的良好品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提升该标示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以湖南桃源县的“野茶王”为例,自200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起,产品不但在全国范围内打开了市场,销售价格也平均上涨了20%,企业效益和农民收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地方产业集群

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一带的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竞争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

首先,农业集群化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农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强的产业,农业资源的天然地理分布使得某一地区因特殊的资源、环境等条件,吸引了农户和农业联合体来进行特定的农业生产。这种为了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而集中在特定区域的生产有利于农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也是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地理标志产品往往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拥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促使该产品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上游的品种改良、种植、新品种开发等科研力量,生产加工等中间环节,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物流配送等环节逐步形成聚集效应,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得以形成。

第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扩大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并且围绕该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开展的科研、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地理标志这一无形资产的有形载体,它可以实现地理标志的价值最大化。

三、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一)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

对于已经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规划,使该地区围绕该地理标志的科研、生产、销售等环节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促进该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对于具有一定地理优势但尚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的特色农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规划该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出口、扩大规模等措施,为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供有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企业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实施者,其自身的规模、效益、竞争力对地理标志的发展和价值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对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引导他们加强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提升产品和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协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将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和地理标志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①林东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②崔俊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商业时代,2009(18)

③常跃智.宁夏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前景思考.甘肃农业,2008(12)

④洪艳.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湖南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

⑤张奇.农业产业集群成长演进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农村经济,2009(1)

第5篇: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第6篇:产业集群

文章标题: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

随着形势的发展,“产业集群”这条巨鲸已经游进我国辽阔的经济水域,并以其特殊的水性搅动起排天巨浪,充分展示出特殊的经济魅力和力量,从而受到人们的瞩目和青睐。

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实现转型,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而大力发展并尽快形成若干

产业集群,自然就成为我们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培育和建设10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这是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实施的“5510工程”的一项重要目标。目前看,这项工作虽然在总体上正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但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已见雏形,有的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但有的悄无声息或动静不大。

影响和制约这项工作开展的因素可能有多种,但认识问题没跟上去可能是重要原因。

为此,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产业集群这条巨鲸,认识一下它的面目,了解一下它的水性和能量。

我们对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虽还有些陌生,但说起来也并不复杂。通俗地说,产业集群是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

产业集群通过外部经济性、联合行动与制度效应所构成的集群效应释放,在经济竞争中能够产生很强的竞争优势。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组织方式,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有效培育与发展可实现多种经济发展目标,因此,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

通过以上介绍,产业集群的面目轮廓大致清楚了,那么,产业集群有啥特征或者说有啥特点呢?

概括说来,特点有四: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区域特性。不是以行政区域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该产业集群的产品在特定的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是一般都包含供应商、成品商、客商、中介服务机构、规划管理机构等五大类相互作用机构,它们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产业集群化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它有竞争优势存焉。

专业化是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性。专业化使得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则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

集中化是通过分工专业化而实现的,充分获得因专业化而产生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化,从而刺激集群中的企业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

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促进了集群中厂商之间共同行动,强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会资本较厚,彼此之间的交易费用较少。

产业集群地域化,实际是经济全球化的本地化的体现。产业集群中业主之间天然的亲情、乡情和友情构成了本地的社会资本,是集群厂商之间的共同行动的基础,也是厂商之间交易费用减少的重要条件。

产业集群之所以有活力,有吸引力,还在于它对发展中小企业有特殊作用。

首先是培育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一些产业,尤其是那些产业链较长或迂回生产方式比较突出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迅速提升该产业的区域、国内或国际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的地方性和集中性表明,产业集群是若干厂商与机构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域共同发展,它们提升了该地的经济总量,拉动了该地就业,增加了该地税收,推动了该地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此外,也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等。而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各厂商都只是该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面对市场的首先是产业集群本身,其次才是各具体企业,产业集群整体的规模很大,市场势力很强,集群内人才丰富、信息多,资源共享,有效地避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

综上所述,在当今形势下,产业集群优势多多,力量强矣。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对阜新来说是形势所趋、自身所需。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个产业集群一定能快速推进,迅速形成,条条巨鲸遨浩海,波光浪影耀中华的画面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来源于,欢迎阅读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

第7篇:产业集群

桐柏县茶产业化集群建设工作汇报

桐柏县茶产业化集群是以国营桐柏茶种场为龙头(农业部河南省茶树良种繁育场),桐柏太阳池生态农业公司、桐柏山野茶开发公司、桐柏县新合作茶业开发有限公司(香港中华文化传播公司注册出资)、河南亿嘉农林集团、河南省盘古溪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等为骨干,20余家茶业专业合作社及全县茶叶产区为生产基地的产业化集群。集群以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良种繁育为主导,集茶叶北方基因库开发、推广种植、茶产品储藏包装、茶文化为一体,以桐柏绿茶、红茶、全国北方良种、茶油、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为主导产品。集群含1个省级2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

2010年以来,全县年均新发展高标准茶园1万亩以上,总面积达7.9万亩,年产干茶1350吨,年良种茶苗繁育能力6000万株以上。茶叶产品远销南阳、郑州、西安、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10.75亿元,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营桐柏茶种场实现产值3.5亿元。集群带动茶农1.2万户,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了帮助规划、指导栽培、无偿服务、收鲜制干、储存销售的利益经营体系。生产加工企业自建基地生产的原料或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60%以上,茶叶加工转化率达到100%。

集群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太白银毫”茶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桐柏玉叶”、“清淮绿梭”茶获全省十大名茶、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在“全省名优茶评审会”上,“桐柏红茶”、“黑明云雾”荣获省级新名茶奖;在“河南省茶叶十大品牌评选”上,桐柏山野茶开发有限公司的“禺峰”牌和太阳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严茗”牌均荣获省级十大品牌称号,桐柏山野茶有限公司获得有机茶认证;在2013年中国杨凌农高会上,“严茗”牌桐柏红获得最高奖“后稷特别奖”。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始建于2012年,是以河南三源粮油公司为龙头,以桐柏淮源方欣粮油有限公司、桐柏江记油脂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以桐柏及周边花生产区为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集群建立以来,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结合县情,大力开展了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2012年集群入选市政府重点培育的11类20个产业化集群名录,2013年入选全市13个重点产业化集群示范工程。

一、集群基本建设情况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以花生油脂加工为主导,集花生良种培育、推广种植、收购、储藏、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以花生油、茶油、蛋白粉、饮料、食品、饲料等为主导产业,形成的产研联动,上下游利益联结紧密、产业链完整、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生产经营群体。其核心龙头企业河南三源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6亿元,由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控股。2012年4月投资16亿元的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清香型冷轧花生油项目正式投产,当年生产产品5万吨,销售收入达12.42亿元,2014年1—8月份完成销售收入达15.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2013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骨干企业淮源方欣粮油有限公司、桐柏江记油脂有限公司2012年被市政府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均在3000万元以上。集群内先后组建花生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其中市级示范社2家。建立花生专业市场5处,其中毛集花生市场为豫南地区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有300余台剥壳、粉碎、榨油等机械,辐射带动周边两省六县市区,常住购销加工商户164家(其中销售额200万元以上的大户就有68家),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常住客商26家,年花生交易量16000万公斤,交易额达4亿元以上,2013年被市政府确定为“三百”工程重点扶持市场。集群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2013年集群内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与周边3.6万户花生、油茶等油料种植户签订订单生产协议,建立订单原料生产基地70万亩,生产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50%以上,花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2014年1—8月份桐柏花生集群销售收入达1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以上。

集群核心龙头企业采用目前最先进的低温冷榨工艺和专利技术装备,实现节能、全过程无废料的花生精深加工,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的清香花生油、浓香花生油和花生蛋白粉,达到了“原色、原味、原生态”的健康标准。2013年“三源”牌花生油获国家农高会农产品最高奖“后稷奖”,目前已申报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待批复。

公司是国家粮油加工工程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拥有南阳市重点实验室和质量检测中心,被评为南阳市冷榨油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共申请了12项科研成果,已获国家专利。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育种,选育的高油型花生新品种已进入中试。集群规划在“十二五”末以花生良种研发、培育、推广种植为基础,以三源粮油二期工程年产40万吨低温冷榨清香花生油生产为龙头,配套建设年产20 万吨蛋白、1万吨山茶油、60万吨饮料、60万吨饲料、100万头生猪和和食品深加工项目,实现集群年综合产能2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260亿元。核心公司将打造成为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发展。桐柏县高度重视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把产业化集群培育作为发展“四化同步”促进产业进步的重点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予以安排部署。一是建立领导机构。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副组长,农业、发改、财政、工信、交通、统计、电业、金融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县处级领导与服务部门责任人集群联系点制度,统筹协调安排部署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承担各项具体协调工作。二是建立综合评价与考核体系。将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建设纳入各相关乡镇(园区)政府和相关县直单位目标管理,对示范区的组织领导机制、发展规划、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资金到位、项目建设成效等重要内容,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与考核。三是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解决的问题。四是建立专家工作组,落实建设工作督导制度。

2、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进步。结合省市产业化集群发展实施意见的要求,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专门技术力量,结合县域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编制完成了全县农业产业化集群2012—2020年发展规划。对重点培育的花生产业化集群专门聘请专业机构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战略,强化产业链条完善,明确每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和集群内经营主体协调融合,建立起科学发展的规划蓝图。在三源粮油的设计定位上,借助安棚碱矿工业循环经济的成果,立足于全国最先进的工艺,在循环利用上综合考虑上下游生产,从初端花生原料生产——花生蛋白——饮料——饲料——生猪——沼气——沼气发电——沼渣利用,从建设之始即着眼产业的集群发展开展高层次规划设计,有效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发展。

3、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集群完整产业链建设。一是制定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形式先后出台花生、油茶等食用油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县财政设立专项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以上,重点扶持花生、油茶等高效农业集群基地建设、品牌培育、科技支撑等。二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县政府出台整合涉农项目集中建设高效农业的实施意见,对1000亩以上高效农业集群基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电配套,实行先建后补、社会投资奖励等引导措施,为产业化集群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据初步统计,全县整合涉农资金投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在3亿元以上。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县委、县政府将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县政府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立足于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集群发展。花生产业集群上,以三源为龙头,先后引进花生蛋白、油茶生产、淮源饲料加工等生产厂家,预计2015年建成基地规模75万亩,形成年产40万吨花生油、1万吨茶油、20万吨花生蛋白、60万吨饮料、60万吨饲料深加工能力,实现年综合产能2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农产品就地加工率95%以上,带动农户10万户;2016——2020年食品深加工项目链条拉宽延伸,建成105万亩基地,年销售收入超过260亿元,农产品就地加工率100%,带动农户18万户,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遵循集群发展规律,强化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开展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工作,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

第8篇: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沁北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知名产业,培育超百亿企业群体”的战略目标,按照“四集一转”的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做好各种要素保障,强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做法:

一是建设一个新载体。在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6000亩的化工工业园(包括氯碱化工园、氯氢精细化工园和复合材料工业园)和一个面积达4000亩的铝工业园,引导相关企业入园发展,实现集约经营。新规划园区与沁北产业集聚区连成一片,共享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首先,以昊华氯碱化工为依托,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1500亩的氯碱工业园,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带动全区中小化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以申报省级特色园区为手段,鼓励现有玻璃钢企业改造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成为支撑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和新的增长极。其次,以沁澳铝业和广东兴发为支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制品及相关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的上档升级。

二是打造一批名优品牌。重点打造“中国〃沁阳玻璃钢制品”区域品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区域品牌、

产业品牌建设,以重点骨干企业、优势产品为重点培育对象,引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营销能力,争创一流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截至目前,园区创建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2个(件),省级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8个。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辐射,壮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培育规模以上化工企业30余家,铝及铝加工企业10余家,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化工制品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铝及铝制品企业4家。积极引导和培育骨干企业(或集团)上市融资。重点支持永威集团、思可达和尚宇公司等企业整合资源,申报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开拓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企业规模。

四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1)广东兴发10万吨高档铝型材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2)广东兴发铝业幕墙门窗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3)河南神火10万吨铝板带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4)北京金隅100万吨水泥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5)思可达公司4×700万平方米太阳能封装玻璃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6)河南启瑞年产15万吨高性能增朔剂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7)永威集团年产5800万平方米阻燃装饰板项目、计划投资6.6亿元;

(8)河南尚宇10万吨三氯氢硅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

(9)泓盛精细化工年产1万吨系列化工产品、河南焯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海世鸿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氯化石蜡-52生产装置和鼎泓工贸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氯化石蜡生产装置等项目,总投资12亿元。

(10)山西晋煤集团煤化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设“1830”项目。

新建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新增产值180亿元以上。

五是建设一系列服务平台。完善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增强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沁阳市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建设,加强会员企业之间以及会员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活动,促进玻璃钢制品和其它制品企业与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商会的服务能力。扶持行业公共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扶持行业公共

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和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建立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办好中国(沁阳)耐腐蚀制品博览会。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把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端行业展会,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交流、营销平台,提升玻璃钢制品产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组织参加国内外名优产品经贸活动,引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定期举办产品发展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探索新路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开展产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扶持培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努力促进高等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难题;鼓励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大企业的科技研发机构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发挥技术人才、装备等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六是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院)等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办各种加工技术专业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技术专业人才。积极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所的力量,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重大课题

研究和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项目、人才、智力引进一体化。加强技术员工在职培训。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重点工种定期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再教育制度。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主,开展员工在职培训活动。保护员工的民主权利、工资报酬、医疗保健、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

存在问题:一是两大主导产业原料和市场为“两头在外”,对外依存度极高,容易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的影响;二是两大主导产业在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和争创品牌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技术标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能力不足。

第9篇:产业集群的条件?

1、产业内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这些应该是属于要素)产业内的资本必须能在某一区域内较快的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缺乏产业内资本的支持,产业的发展就相当于无源之水,根本就无法生存;而如果劳动力及产业技术无法充分自由地流动,则产业内就无法形成大量的企业群,产业集群集聚也就无从谈起。只有这三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实现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集聚。

2、存在充分的市场需求要实现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集聚,就要求必须存在充分的市场需求,即有市场能充分接纳在产业集群区生产的大量产品。

3、价值链(或者产业链)与技术传递链的整合与以资产联系为主的大企业集团模式不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产业的价值链联系。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任何企业都是由各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的。但一个企业往往在某个阶段或环节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不可能在各个阶段都具有竞争优势。这就决定了每个企业既在保留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能力基础上,把一些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环节转包出去,又需要同与自己的生产活动相互关联的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通过产业的价值链联系和企业间的技术传递链的整合,从而实现了企业间关系的高度合作与协同。

4、产业集群区域当地的制度支持一个专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除了要满足以上条件外,还需要各种公共设施建设、公共信息、对外宣传和政策扶持等等,只有存在这种产业集群区域当地的制度支持,才可能使大量企业愿意且能够快速的集聚在区域中,形成产业集群。这种制度的支持包括了当地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例如财税扶持政策、融资扶持、公共设施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当地市场制度、竞争者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等。

亚洲开发银行关于印尼经验的论文(本网站上刚附的)中有很好的关于集群条件的相关内容,建议阅读并讨论。

关于集群形成的条件,可以分为两类:必要条件和辅助条件。其中必要条件为: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足够长的价值链并能高度分解;产品具有全球化的市场,一点和骆文达所述的“充分的市场需求”一致;区域具有知识导向性,即集群所在区域具有使知识有效流动的社会资本。辅助条件可以表现为:比较完善的配套产业和公共服务机构,根植于当地的促进合作与创新的社

如果企业间只有水平合作,例如软件企业,由于是智力活动,垂直分工也不是太明显,这样的集群就不需要太长的产业链了,这是不是一种特殊情况呢?

上一篇:形容初见时美好的句子下一篇:仓配一体化项目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