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多年来,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一方面,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另一方面是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素质低。相应的教学设备欠缺或没有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功效,音乐教学水平发展滞后,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教学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学音乐课程改革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音乐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浅析中学音乐课程改革

摘要:素质教育对中学音乐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中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必须提高音乐教师专业素质。音乐课程改革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修养。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我们应该从考核机制、竞争机制以及对音乐教师时间与经济支持方面努力。

关键词:中学音乐 课程改革 专业素质 要求 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以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体系逐渐建立。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大背景,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陋习,中学生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以此为契机,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为目标的音乐课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得到扩充,教学设施得到更新。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对中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中学音乐教师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和基础知识方面起着重要的、关键性的地位。因此在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除了要更新音乐设施等硬件之外,更需要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中学音乐教师作为帮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在音乐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其既是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们,也是课程改革的受众者。其素质的高低对中学音乐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深入展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素质。作为一名开展课程改革的音乐教师,其应该具备焕然一新的教学观念、专业素质艺术修养等。

(一)先进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同样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也应该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混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堂音乐课往往是教师教唱歌,学生学唱歌作为主要活动。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先进的教学观念,即从先前的注重教师传授向关注学生素质提高发展,由注重教学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转变,由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互动向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转变。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审美、创造、交流和传承”,这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来新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将音乐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则主动退居二线,承担起学生音乐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使其对音乐课程产生兴趣。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总结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学教育质量提高与否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而这些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存在巨大的联系。因此要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中学音乐教师亦是如此。音乐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来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首先必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深刻理解音乐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能够对传统音乐课程进行科学总结与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够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音乐教育动态;此外,音乐教师还必须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如教师应当具有较好的音乐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声乐、器乐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等,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能真正体会到音乐之美。

(三)丰富的文化修养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独特的人文特点,在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丰富丰富的文化修养,具有较高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得到启迪,树立崇高理想,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用人文精神关爱学生,使学生在有声的音乐熏陶中得到无声的人生启迪,提高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其今后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改革下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素质的建议

(一)在教学过程中建立音乐教师素质考核机制

在中学音乐教师课程改革中,应当从教学过程中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而不应该以教师的文凭达标作为基本的考核因素。一个优秀的中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的人。因此要加强音乐教师素养,必须改进当前的考核机制,站在专业的角度,从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重教学过程,重视音乐教师的继续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支持音乐教师的工作

在应试教育的传统下,当前中学对音乐、美术等所谓的“副科”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在教学时间还是经济支持方面,很多中学做的远远不够。因此校方或主管部门应该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支持中学音乐教师的课程改革,给音乐教师足够的时间支持与经济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支持其提高专业素养。

(三)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

尽管当前素质教育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也在深入展开,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音乐教师竞争机制的陈旧有关。当前很多音乐教师抱守残缺,死守着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只注重课堂中“你听我讲”的教学方法,无法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同时很多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以旧知识、旧方法来讲解音乐。之所以会存在这种现象,在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学校应该引入高校的竞争机制,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纳入竞争之中,督促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使其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深入开展中学音乐课程改革,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中学音乐教师作为音乐美的传播者,作为学生音乐知识的启蒙者,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主管部门应该从客观条件方面帮助音乐教师提高专业素养,而教师也应该积极努力,从自身做起,发掘自身潜力,学习音乐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和生力军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贾伊娜.高校钢琴主科学生钢琴教材与曲目的选择[J].华章,2011,(06).

[2]汪健.关于音乐对人的生理影响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作者:黄学雄

中学音乐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农村中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多年来,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一方面,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另一方面是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素质低。相应的教学设备欠缺或没有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功效,音乐教学水平发展滞后,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教学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如何在新标准指导下搞好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农村与城镇中学音乐教学的差距缩小,是一个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比如,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农村学校由于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总认为音乐是副科,经常为语文、数学让道;边远一点的学校,音乐课名存实亡,音乐教师的业绩因学校制度的缺陷始终与先进无缘,使许多音乐教师中途改弦易辙,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操作技能差,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二、农村中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

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村教育的重点在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中学教育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农村中学音乐课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农村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素质低,师资队伍力量严重不足。据调查,95%的村小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大多数兼职音乐老师没经过专业培训,许多老师认为自己音乐水平不高,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不敢担任音乐课,排了音乐课也不敢去教。

(二)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部分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等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

(三)教育环境不良

农村初中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之城市学生的音乐基础也有差距。农村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层次参差不齐,基础稍好点的能跟着电子琴唱出谱子,能简单分析出曲子的速度和力度;基础差的连谱都不识,对于旋律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比较茫然,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听不懂;家长乃至其他学科教师在音乐学科上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说是相当的不重视,主要是因为音乐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尚未确立,音乐还停留在“小三门”的档次上。

(四)教学手段、设备不佳

电教设备。多年来,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受传统升学观念的禁锢,教育意识落后,电教设备特别是音乐教学设备投入少,甚至奇缺,城镇学校情况稍微好一些。

教材与配套教学软件。目前我校大部分年级使用“湘版”实验教材,这些教材都有很好的配套教学软件。编者考虑城市、乡镇、农村的不同实际,制作了电脑光盘、VCD碟、录音磁带等配套教学软件,完全照顾到了各个层面、各种环境下的教学。但农村有80%的学校没有购买最基本的录音磁带,50%的城镇学校没有购买电脑光盘、VCD碟。

四、思考与改革

(一)重视中学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抓好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应当首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把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在提高农村音乐师资质量的问题上,更应当真抓实干,舍得投资。据了解,个别地方的领导对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仍存有一定的偏见,重视不够,如有的学校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学习、学历达标、评优、晋级等方面采取消极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热情,所产生的隐性的消极后果不言而喻。

(二)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颁布了十大教学理念,即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十大基本理念为中小学音乐课改工作指出了方向。因此,这十大教学理念应该是既适用于城镇学校,同样也适用于农村学校。我们应该从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开始走进课改,因为理念是支配教学行为的动力和源泉。

(三)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更新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还综合了只有十个字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新的角色意识,它赋予的是师生角色的转换。每一节课如同一台节目,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戏演得好不好,导演固然重要,但就演出效果而言,演员更为重要。作为“导演”的教师,要为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烘托氛围、构件环境、营造舞台等。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开放心态、大胆实践、张扬个性、发挥聪明才智,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科研,走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

农村的音乐教育发展之所以相对滞后,除了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原因以外,教育科研也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的音乐教育往往步城市学校音乐教育的后尘,照搬城市学校音乐教育的模式,但由于自己本身条件的限制而收效甚微。我们要针对农村的条件和特点,探索出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体系,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五)农村音乐教育应走出去,请进来

农村开展音乐教育由于受时间和条件等因素的局限,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更难以较好的状态进行教学。因此,农村的音乐教师应走出去多看、多学,然后把好的经验的方法引进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六)重视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初中学生的作业相对小学来说要繁重得多,每周仅有的一节音乐课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创作和表现的欲望。因此,我认为广大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学校音乐资源的开发,重视利用课外音乐活动,加深和扩大学生音乐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七)开发地区资源,促进音乐教育立体化发展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教育的内容是由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构成。但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中学音乐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只对其中部分领域或一个领域、甚至是一个领域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教学的现象。农村学校可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农村音乐教育的多维发展。部分学校的秧歌、戏曲和民族音乐舞蹈进课堂就是成功的尝试。同时,农村的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捏烧制成陶埙、陶鼓……这就为农村学校的基本上处于空白的“演奏”这一教学内容得以非常生动地展开,并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八)课堂教学评价的改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地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我一改以往的期末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尝试采用在我(师)与本班学生(生)范围内的自评加互评的方式,简洁客观地评价自己近阶段学习或教学中的得与失、存在的问题,然后师生间用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互相评价,最后互相提出改进意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新一轮改革的全面展开,无疑给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广大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音乐科研、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将有自己的、有别于城市学校的发展特点。广大农村学校及教师只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育人为本,农村音乐教育将是教育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作者:卢 娟

中学音乐课程改革论文 篇3:

直面课程改革问题,提高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

摘 要: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并顺利进行。反言之,新课程改革落实的怎样、出现了哪些问题等折射的同样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问题。因此,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之前的教学,直面中学音乐课改问题,审视当前课改新现象,并及时纠偏、矫正和完善,是当下提高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程改革;音乐教师;教师专业化

众所周知,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并顺利进行。反言之,新课程改革落实的怎样、出现了哪些问题等折射的同样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问题。因此,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之前的教学,直面中学音乐课改现状,审视当前课改新现象,并及时纠偏、矫正和完善,是当下提高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中学音乐新课改中的问题

1.教改惰性化。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除了准备报考音乐特长生的中学生异常重视音乐学科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学校等重视升学考试课程,轻视音乐课程是普遍现象。因此,音乐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感滋生,久而久之,教学养成了得过且过的敷衍习惯。虽然进入新课改,但由于长期的敷衍以及对课改的有效实施与监管持怀疑态度等多种原因,很多中学音乐教师没有真正有效地落实新课程,只在教学公开课评比时下下功夫。

2.教学内容泛化。

新课程有很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倡导课程向学生既有经验及其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整合、融合与综合,这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与基本理念。为此,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努力与其它学科进行相互的关联与渗透。这对于过分注重学科体系与知识本位的传统音乐教学来讲,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脱离音乐本质及其学科特点,盲目追求“综合”与教学内容多元化,导致音乐教学内容泛化、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又成为目前中学音乐课改中极为普遍的一种不良现象。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祖国颂》一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恰当地引入了《爱我中华》与《长江之歌》等歌曲。但在教学过程中,大量教学时间都花在了展示国威、介绍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与大好河山上,音乐课“变味”成了历史课、地理课。这种弱化学科个性、盲目强化“综合”的做法,必将导致音乐课程改革的目标落空和价值丧失。

3.教学活动外化。

音乐新课改以来,中学音乐课堂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动”起来了。例如,在初二年级第三课的《青春舞曲》课堂上,为了体现“师生互动”、“重视音乐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教师除了和学生一起唱起来之外,往往还会与学生“自由的”舞起来。因此,在板凳上坐的太久的学生异常兴奋,情绪空前高涨,舞姿也“多姿多彩”——新疆舞、藏族舞、蒙古舞、交谊舞和时尚街舞应有尽有。表面看来,学生参与了,实践了,开心了,课堂“活”了,但冷静分析,喧闹、火爆、热情背后却隐藏着盲从的形式化倾向。在这种倾向下,第一,“自主”变成了“自由”,“自由”变成了“自流”。由于缺乏教师正确的、有价值的引导,本应要求学生了解、感受新疆民歌风格特点的音乐课变成了“舞蹈大杂烩”,这种“自主”是表面化的、形式上的自主,是肤浅的、虚假的甚至是歪曲了的自主,是忽视教学内涵和本质的自主。第二,互动、合作有形式无实质。无论是师生齐声高唱还是与学生疯狂共舞,都不是互动、合作学习的本质。只有在“高歌”、“共舞”之后交流、总结、分享彼此对具体音乐的感受、理解、认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互动与合作。

4.教学层次低下。

由于过分注重“以学生为本”,学生喜欢什么就欣赏什么,想唱什么就教什么等是目前中学音乐课改中的另一不良现象。心理学中把学生的发展分为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完全根据学生的趣味和现有能力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针对学生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舍弃学生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是一种“有温度、无高度”的教学。因此,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

5.教学评价单一化。

由于片面追求课程的“过程、方法”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乐理、识谱、歌唱、欣赏、舞蹈、乐器演奏等本课程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的讲解,都反而成了当前中学音乐课堂中稀缺的内容。教师不再追求学生演唱、演奏的音调和节奏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只关注学生是否“动”了起来:“动”则认为其教学效果良好,未“动”则视为教学效果不好。这种游离于音乐知识、技能之外的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求,显然是割裂了三维目标,忽视了其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关系。因此,离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以及舍弃音乐本身的情感,追求外在教学形式的愉悦等等,实质上都是评价中忽视三维目标整体性、片面重视单一目标的结果。这势必导致当前中学音乐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

二、问题原因解析

以上问题的出现,究其本质原因,是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产生认同与承诺之后,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敬业、主动负责、热诚服务、精心研究的精神,它包含专业道德、专业认同(指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活动的态度和价值倾向性)、敬业奉献、专业责任、专业追求、专业创新和专业合作等。一个有着良好专业精神的中学音乐教师,无论其客观环境如何,都不会影响他对职业的热爱、对教学的热情以及对专业的追求。因此,敷衍、怠慢音乐新课改,实际上,暴露了这些教师专业道德、专业责任的丧失,专业认同、敬业奉献的缺失,专业追求的迷失,专业创新、专业合作的丢失。一句话,中学音乐教师在新课改中外显出来的惰性实质是其内在专业精神缺失的结果。

2.缺少专业经验。

对于积极实施中学音乐新课改的教师来说,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实践经验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熟悉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等等,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惑。这也告诉我们,中学音乐新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研究的过程。

3.专业理论水平较低,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在“音乐审美”和“音乐实践”方面,有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了,无论“动”的如何,都是做到了“音乐审美”与“音乐实践”;在认识“开发课程资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或“比较”方面,很多教师脱离音乐谈“资源”、谈“多元”、谈“综合”、谈“比较”,是对“开发课程资源”、 “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和“比较”理念认识的偏颇和误解;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兴趣爱好”方面,教师认为,迎合学生的口味选择教学内容就是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以上误区都源于对三维目标的割裂和模糊认识,以及对教学评价的简化、歪曲认识。

4.教师专业能力欠佳,教学实践存在误区。

在听课以及与中学音乐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有的教师对新课程理论非常熟悉、赞同并努力在教学中实践,但效果不如人意。例如,在上述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祖国颂》一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恰当引入《爱我中华》与《长江之歌》等歌曲进行“比较”,应该是很好的教学设计。但由于分寸掌握不准,教学误入歧途。这其实是驾驭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有限导致的,是当前中学音乐新课改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现象。

三、提高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策略

1.激情工作,培养专业精神。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精神交往。教师动情的音乐表演、热情的教学引导、真情的音乐交流等,一定会感动和激发学生的心灵与智慧,挽回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与热爱。如果能时时感受到学生精神力量的召唤,中学音乐教师同样能够体验到与“主科”教师相同的教学效能感与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并从此爱上音乐、爱上学生、爱上教学,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

2.增强实施音乐教育的迫切性,树立现代音乐课程观。

课程观直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中学音乐教师,一要认识到音乐教育是中学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没有音乐课程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陶冶的人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二要认识到音乐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其独特性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因斯坦讲过:“如果我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无论我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因此,培养富有浪漫气质的想象力是科技工作者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只有树立现代音乐课程观,明确中学音乐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作用,教师才会创造有利条件,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全面深入地开展音乐教育和课程改革。

3.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首先,要完整把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关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音乐课程标准”阐明了四个观点。其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的过程”;“要认真领会音乐要素、理解音乐情感内涵”;“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等等……因此,脱离鉴别、判断、领会、理解以及音乐知识技能的乱“动”、自由“舞”、快“活”都不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它们只是对“课标”的外在“形似”,而缺乏内在的、有深度的探究与体验。为此,教师应完整并深刻理解“课标”相关理论,不能断章取义。

其次,要注重音乐学科特色。虽然要有课程资源意识,要有综合意识,但是教学内容不能泛化,不能漫无边际。因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意思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的课程特点,改变以往单纯强调的“学科体系”、“知识本位”,并不意味着要进行脱离“音乐本位”的综合。因此,“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必须强调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体验,比较、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而不应把所有“资源”与音乐并驾齐驱,更不应让它们拼接、叠加在一起,取代音乐的主体地位。

4.在实践中反思,反思中创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教学反思”是近几年被不断强调和凸显的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它被提炼为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成长规律和特征,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也是实现两者沟通的桥梁。教师只有自觉地、不断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失败原因,才能激发终身学习的的专业追求,激活自己的专业智慧,实现专业创新。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同样需要实践中反思,反思中创新,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总之,当前中学音乐教师的教改惰性和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技能结构上的失衡,主要原因在于音乐师资队伍高技能、高单项、低理论的培养模式及中学“低地位”的工作环境。教师应从自身的调整与改变入手,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课程,认识环境,认识教育,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音乐教学和课程改革之中,谋求各种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以及专业精神的全面提升,才能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连 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25.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24.

[3]查汪宏,章连启.走进高中音乐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28~29.

[4]田武奎,陈 平.问题与问题解决技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

作者:李洪玲

上一篇:期中考试大会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小学生三年级作文(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