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理论分析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物料清单为数据源,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与不确定条件下线性量本利成本分析决策模型的处理思路;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提出面向制造业的成本决策方案,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科学的决策数据;同时,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应用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成本会计理论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本会计理论分析论文 篇1:

作业成本法下本量利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迅猛,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将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本量利分析作为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其有效运用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在分析成本法下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性基础上,以A企业为典型案例,探讨了作业成本下本量利分析在中小企业经营决策中的运用路径,分析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在中小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具体运用及经营决策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本量利分析的措施。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作业成本法;企业经营决策

一、引言

本量利分析主要研究成本、数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经营决策中常用有效的工具之一。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使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更大利润,管理者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业成本法本量利是将作业成本作为基础对企业利润、销售量进行精准定量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成本的分配首先确认资源(各项费用)、作业(按生产工艺划分)、成本对象(各种产品)、分析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将各项费用按发生的原因分配到作业,再将作业按作业动因分配到各种产品。而传统的成本法往往以单一标准(如产量、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作为分配间接费用(制造费用)的基础,这种计算方法高估了工艺简单,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操作繁杂,低产量产品的成本。通过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判断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状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预测、决策等相关资料信息,更有效地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掌握各因素变动对利润变动的影响程度,对企业目标利润的实现提供思路和方法,使生产经营活动经常处于管理者的掌控之下。

二、作业成本下本量利分析在A企业经营决策中的运用路径

(一)A企业基本情况

A企业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泳装生产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产品销售方式为以销定产,并远销美国、德国、波兰、希腊等多个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手工缝制和作坊式来料加工,从手工裁剪发展到自动裁床,从老式缝纫机到电动缝纫机再到智能吊挂车间,公司已经逐渐发展壮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企业为家族式中小企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一直采用简单成本分析方法,未对产品结构及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测算,加之受外部环境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融资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连年亏损,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科学有效的运用作业成本本量利分析成为企业当前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

(二)确定作业中心、相关费用及作业动因

A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接单→样品室打样→客户确认→大货采购主辅料→裁剪车间→缝制车间→检验车间→包装车间→销售出库→客户

A企业根据客户货品报价,双方有合作意向后,样品室打样,样品反复修改确认后,可以进行大货生产,采购部进行面料及辅料及包装材料采购,采购面辅料包装材料入库,生产下生产通知单,领用原辅料及包装材料,面料入裁剪车间,包装材料入包装车间,辅料入缝制车间,裁剪车间裁制的裁片进入到缝制车间,缝制车间根据泳衣工艺经过平机、三线、四线、花针、细缝、压芽、打结、剪线等不同的工序进行缝制,缝制后产成品入检验车间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产品入包装车间进行包装入库,销售部完成产品销售出库。A企业根据公司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按现有的车间及部门,按费用发生的原因(资源动因)划分不同的作业中心。

1. 采购作业。采购部主要负责订立采购订单,进行原材料的购买、运送、装卸等进货业务,并对原材料办理入库存储。采购没有直接成本的发生,费用主要包括采购人员的工资,运输费用,装卸费用和折旧。每件产品使用的原料都有定额,在采购成本中装卸费用占比重最大,装卸人員工资按工时计算,因此按装卸人员工时作为采购原料的作业动因。

2. 样品作业。设计师根据承接客户提出的产品要求,对产品设计,打版,设计工艺并制作样品。直接费用主要为材料费及人员工资。间接费用为设备折旧及电费,每种样品生产的机器工时不同,产品的工时越多分配的折旧及电费越高,因此按产品设备工时作为样品作业的作业动因。

3. 裁剪作业。裁剪作业是生产的开始,裁剪车间按设计工艺及设计版样,对原材料进行裁片。裁剪没有直接成本的发生。费用主要包括裁剪人员的工资,设备折旧,电费。在裁剪成本中由于设备高度智能化,设备折旧及电费费用占比重最大,因此按每种产品耗费的设备工时作为裁剪作业动因。

4. 缝制作业。缝制作业是整个生产的中心环节,生产车间对裁剪车间的裁片,按生产工艺要求进行缝制。直接费用主要为原材料及一线缝制人员的工资。间接费用为车间管理人员工资,设备折旧,电费,水费。每种产品生产耗用机器工时不同,产品的工时越多分配的工资,折旧及水电费越高,因此按产品设备工时作为缝制作业的作业动因。

5. 机修作业。机修车间为生产辅助部门,主要负责对生产中的机器设备日常维护检修。机修车间没有直接成本的发生。间接成本为机修人员工资,机修零件费用,机修费用和产品机器工时最为相关,因此按产品设备工时作为机修作业的作业动因。

6. 检验作业。对缝制车间的产成品检验产品做工是否有跳线、断线、断针遗漏、污渍等,挑选出合格产品。直接成本为检验人员的工资,工资采用计件工资,不同产品的计件工资不同,产品检验越复杂计件工资越高,工资标准通过长时间调整得出。间接成本设备折旧及电费,按直接人工工资作为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比较合理。

7. 包装作业。对检验合格的产品按客户要求包装。直接成本为包装人员的工资和包装耗用原材料,工资为计件工资,每种产品工资定额不同。间接费用包括折旧和电费,按直接人工工资作为包装作业的成本动因比较合理。

(二)核算产品成本

通过已经确定的各项作业的成本,直接成本直接计入相关产品成本,间接费用根据不同的作业动因计算出各个作业的作业分配率,把每项作业的间接成本分配到产品上,从而计算得出作业成本下产品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下本量利模型与保本分析

1. 基于作业的本量利分析是以成本性态分析和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对产品利润、产销量、作业量、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售价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作业成本法下根据成本性态可将成本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随产品产量正比例变化)、长期变动成本也称作业成本(长期随作业量变化而变化)和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和作业量变化),基于线性假设,产销平衡假设,固定成本可分性假设,作业成本法本量利模型是对传统本量利模型的修正和拓展,将传统本量利分析模型:税前利润=单价*产销量-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固定成本,拓展为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模型:税前利润=(产品1销售单价-产品1单位变动成本)*产品1产销量-产品1作业成本)+(产品2销售单价-产品2单位变动成本)*产品2产销量-产品2作业成本)+……(产品N销售单价-产品N单位变动成本)*产品N产销量-产品N作业成本)-固定成本,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模型分析将传统分析模型关注的与产品数量有关的保本供产销分析拓展到保本作业量分析上,这样盈亏平衡分析的范围更加全面。

2. 作业成本法下保本销售量是在作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达到盈亏平衡时的产销量,此时的企业投入与产出达到最佳,作业成本达到合理配置,当实际产销量超过保本产销量时企业实现盈利,超出越多产品的安全性越高。保本作业量是在产销量确定的情况下产品盈亏平衡的作业量组合。当产品消耗作业量超过保本作业量时,产品销售处于亏损状态,反之则处于盈利状态。

三、作业成本法下本量利分析在中小企业经营决策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与传统作业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但在作业的认定,成本动因确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区分,混合成本的分解都不那么容易,不能排除人为的主观性,且作业成本工作量大、程序复杂,作业成本法的引进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分工合作,需要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对于供、产、销、库存及往来等数据的处理应配套辅助计算机软件协助完成计算工作,同时对于会计人才的引进培训也尤为重要,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决策运用中要结合企业自身状况,权衡成本效益原则做出决策。

本量利分析是建立在多种假设基础上,例如产销平衡,产品结构固定,物价不变等,现实中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管理者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变化,当理论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时,企业应借助敏感分析,动态分析等技术积极应对市场环境、价格、品种结构等因素的变动,调整修正完善本量利分析模型,可建立相应的随机模型将给定概率多种情况纳入分析范围,使结论更加精确,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优化了傳统成本法对间接费用单一分配标准,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基本作业成本法下本量利分析拓宽了企业本和量的范围,它意味着产销量和作业量对企业的成本和利润都存在重大影响,有利于企业的作业管理,资源合理分配,成本的控制,从而实现保本保利。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业成本法下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作业成本法下本量利分析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时间较短,缺乏充足的经验,作业成本法下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仍存在着管理会计不受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企业财务控制不完善等问题。企业应加强会计理论建设、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悦.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8):155-156.

[2]殷新华.本量利分析法解析及应用[J].财务理论,2013(06):39-41.

[3]胡宗标,胡晓宇.本量利分析法在工业企业中的优化与应用——基于Excel平台[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01):186-187.

[4]彭江.浅谈作业成本法下的本量利决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9(18):77-78.

[5]赖亚.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探讨[J].纳税,2019,13(33):199-200.

【作者单位:葫芦岛益丰(集团)运动服饰有限公司】

作者:杨艳

成本会计理论分析论文 篇2:

计算机辅助成本分析决策模型的构建与实现

[摘 要] 本文以物料清单为数据源,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与不确定条件下线性量本利成本分析决策模型的处理思路;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提出面向制造业的成本决策方案,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科学的决策数据;同时,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应用思路。

[关键词] 成本性态;量本利;决策模型

[

在信息时代,企业所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立足现有市场,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管理工具,更新观念,改进方法,降低成本。因此,企业在加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同时,应建立计算机辅助成本分析决策系统,对成本进行量化分析,使企业的决策活动规范化、科学化。

1 计算机辅助成本分析决策系统模型

本系统以物料清单(BOM)为数据基础,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纵向辅之以目标成本决策模型,横向辅之以量本利分析决策模型,达到成本信息的高度集成;根据决策者的要求,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提出面向制造业的成本决策方案,为决策者准确、科学地进行决策提供了有效支持。计算机辅助成本分析决策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具体建立过程为:

步骤1:依据成本性态分析,根据目标利润率计算出目标成本,与前期最好水平对比,找出差异,如果满意则转入步骤2,否则改变产品结构、材料价格等;

步骤2:将计算出的固定成本及变动成本导入量本利分析模块,决策者可自行输入或导入销售税率、销售价格和税后利润等,计算出保本点;

步骤3:将保本点与销售预测中的预测销售量相比较,观察保本点是否能实现,如果满意转入步骤5,否则继续;

步骤4:如果不能达到保本点,选择是将预测期的成本降低还是变化其他因素。如选择降低成本则转入目标成本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即步骤1,否则转入步骤2,重新输入税率、销售价格和税后利润等;

步骤5:结果满足要求,输出、保存后退出。

2 成本性态分析模型

从上述的计算机辅助成本分析决策模型可以看出,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量本利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是制定成本决策的关键。对于混合成本,必须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把其中的变动因素和固定因素分解出来,才能进行量本利分析、预测和决策分析等。

2. 1成本性态分析模型的构建

企业的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固定费用、变动费用和混合费用。成本性态分析的结果是把混合成本分解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费用实际上是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混合体,混合费用中包含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两个特征。对混合费用进行控制,就必须按一定的方法将其分解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然后按其各自的特征对其进行控制,并分别将其纳入到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中去。

一般对混合成本的定量分解可以采用高低点法和回归分析法。

高低点法是根据一定时间内最高产量的混合费用与最低产量的混合费用之差除以最高产量与最低产量之差,推算出混合费用中固定部分与变动部分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单位变动成本=(产量最高期混合成本-产量最低期混合成本)(产量最高期产量-产量最低期产量)

固定成本=产量最高期混合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量最高期产量

或:固定成本=产量最低期混合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量最低期产量(公式1)

回归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若干历史时期的产量、成本资料,运用数学最小二乘法的原理,计算出表示平均成本水平的回归直线方程(Y= a + bX),据以分解混合费用中变动部分和固定部分的方法。a,b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N:期数;X:产量;Y:成本。

2. 2成本性态分析模型实现

成本性态分析为管理会计中各种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进行成本性态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模块是成本分析系统的基础,只有将混合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才可以利用量本利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在上述的成本性态分析方法中,高低点法计算简单,便于应用,但依据成本资料中最高最低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它只适用于产品变动趋势比较稳定的情况。因此本系统主要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实现成本性态的分析,其界面如图2所示。

3 量本利分析模型

3. 1线性量本利分析模型构建

依据成本性态分析模块分解后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以基本公式(公式3)为依据,根据不同的条件分别对确定条件和非确定条件下的成本进行线性量本利分析,确定条件的又可按单一品种和多品种两种方式分析,将产销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以图表的方式显示,为用户正确决策提供支持。

R=∑(P - b)X- a(公式3)

式中,R:产品利润;P:第i种产品的销售价格;a:固定成本;b:第i种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X:第i种产品的销售量。

3. 2线性量本利分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 2. 1确定条件下线性量本利分析模型实现

确定条件下线性量本利分析模型实现基本思路:根据用户输入的条件,从数据库中选取需要的数据,对其进行处理,然后以图表的形式提交用户。具体步骤为:

(1) 选取或输入待分析的项目;

(2) 从数据库中选取或直接输入模型所需的数据(包括销售税率、目标利润率及销售价格);

(3)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好的数据与销量预测中的计划销量进行对比,如果满意则退出,否则运行目标成本决策模型;

(4)改变固定费用、变动费用(产品结构、材料价格、人工工资)中的一项或数项后返回,转入步骤(3)继续执行;

(5)输出决策结果并提交给用户,退出。

3. 2. 2不确定条件下线性量本利分析的设计

(1)内部基本模型构成。不确定条件下线性量本利分析由以下几个基本模型构成:即一元线性回归计算、正态分布计算、销售量的均值计算、销售量的方差计算、利润的均值计算、利润的方差计算等,其调用关系如图3所示。

(2)决策模型处理流程

①确定目标成本决策对象; ②读取相关数据;③输入概率;④运行与计算;⑤输出决策结果;⑥判断决策是否最优,如果最优,则存入临时库,否则转入步骤③。

此分析模型的关键是E(X)和σ(X)的确定。E(X)的确定是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和销售人员的经验,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而σ(X)的确定是通过调查销售量分布在盈亏平衡点与E(X)之间的概率P,倒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得到。此模型与确定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模型的区别在于,计算重点从盈亏计算转移到期望利润、期望利润的标准差以及特定盈亏值实现的计算上来,经理人员可以自拟风险标准进行方案选择,其界面如图4所示。

在如图4所示的界面中,导入所需的数据后点击“确认”按钮即可进行决策,如果对决策的结果满意,即可点击“分析”按钮进行分析,结果的数据显示方式分为表方式和图方式两种,其中各自又分为多种的具体的显示方式。这样使得用户得到的数据信息全面有序,对比分析直观,在决策中的参考性增强。

4 结束语

计算机辅助成本分析决策系统模型的建立将成本管理的重心从生产阶段转移至设计阶段乃至开发策划阶段,从而真正实现了成本的事前控制,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支持,从成本性态上来认识和分析成本并重新进行分类,有助于企业加强管理,挖掘内部潜力,运用量本利分析,反映产销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变化的规律,同时也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应用思路,为企业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提供了信息支持,有助于决策者科学决策,争取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玉欣,李秉祥. 管理会计[M]. 第2版.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 孟焰.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 会计研究,1999,(10).

[3] 余绪缨. 管理会计[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4] 王威. 价值创新——企业的战略选择[J]. 价值工程,1998,(4).

[5] 蔡秀勇. 企业成本动因分析[J]. 会计之友, 2007,(4).

[6] 李秉祥. 计算机在控制会计中的应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0).

[7] 张志军. 计算机辅助决策在工程项目管理时间-成本平衡中的应用[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2).

作者:张 琦 孟凡思 王冬美

成本会计理论分析论文 篇3:

战略管理会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摘 要】战略管理会计是采用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法、产品生命用期分析法、预警分析法等对企业战略目标、投资决策、人力资源、战略风险、绩效等进行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 战略管理套计;应用对策

Strategy management accountancy and it at our country of application

Pan Wei-lan

(Jiangmen municipal service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 Jiangmen Guangdong 529000)

【Key words】Strategy management the set account;Application counterpla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只有选择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1. 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1 外向性。

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一个企业主体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重点搜集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其相对成本,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用相应的措施,通过占优势的相对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占有额,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相对竞争优势。战略管理会计扩展了会计对象的范围,是一种外向型的信息系统。

1.2 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重视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1.3 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

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

1.4 运用新的业绩评价方法。

战略性绩效评价是指将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贯穿于战略管理应用的每一过程,强调业绩评价必须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2. 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

2.1 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简称ABC,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的新型成本计算方法,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所谓作业,是指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工作,它是联系投入和产出的纽带。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作业成本法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2.2 价值链分析(分为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两种) 。

从横向角度,可将企业行为分成九种相关的活动,包括一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采购、内勤、经营、外勤、营销和服务。价值链上的每项活动都有着自身的经营成本和资产,因此每项活动的成本要受到所分配的资产数量和使用效率的影响。同时,为了衡量企业的成本竞争地位,还应将上述分析运用到竞争对手身上。从纵向角度,是将整个行业的价值活动分解成一系列相关的战路活动。这往往会超越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范围。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重要的是,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忧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2.3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任何产品从量初投放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都是一个有限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由几个明显的阶段加以区分,分别为产品投放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品的生命周期可用一条S形曲线描述出来。沿着产品沿生命周期曲线的移动。单位利润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因而需采取相应的战略。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

2.4 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以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预警分析可分为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市场占有率;内部分析主要分析劳动生产率、机制运转效率、职员队伍是否稳定等。

2.5 竞争对手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以保持企业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3. 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3.1 战略目标的制定。

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供高层管理者选择,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将企业价值量大化作为其最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3.2 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历来是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战略成本管理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与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它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

3.3 战略经营投资决策。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

3.4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分析。

3.5 战略风险管理。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它通过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来分散风险。

3.6 战略性绩效评价。

战略性业绩评价是从企业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等方面的评价来反映为支持战略目标而须达到的业绩要求,并将组织创新与过程创新的要求体现在各方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中,以获取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

4. 我国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对策

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在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国家,战略管理会计受到了会计界和企业界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尚处于应用起步阶段,但其应用前景无疑十分广阔。

4.1 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

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定位在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4.2 培育适应战略管理的理性思维观念。

战略管理会计与其说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念。它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塑造人的理性思维观方面,尤其是可以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与高瞻远瞩的眼光,彻底摈弃过去那种在目标上只追求短期利润而忽略长期价值,在发展上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在管理上重物轻人,在业绩评价上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非理性行为。在观念培育方面。重点强化企业高层决策者的战略观念、整体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对竞争优势观念、外向型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

4.3 加快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战略管理人才。

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人才是关键。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就总体素质而言,不仅应熟悉本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而且更要通晓经济领域其他各个方面,具有战略的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机遇,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是一种具有高智能、高创造力的人才。目前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普及程度还不够,经营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都有待提高。必须对他们加强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培训,强化他们的战略管理意识和战略管理的信息支持意识。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除了对财务会计新知识的讲解外,还应对管理会计中的新理论加以介绍,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在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时。一定要注重对战略管理会计等新知识的讲解和介绍。

4.4 应尽快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组织,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均有管理会计师协会作为管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这些专业组织的成立不仅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发展,而且加强了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我国也有必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来组建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师协会,创办管理会计师刊物,进行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培养和造就我国管理会计专门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实务向纵深发展。

4.5 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良好环境。

应优化市场环境,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塑造清晰的国有产权主体,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4.6 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基础建设,大力开发推广管理会计软件的应用。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尚未实行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内部控制松弛,管理混乱。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融合企业内外部的各种管理资源,把传统的管理会计提升到战略管理会计的高度,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加快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步伐。积极引进和自我开发管理会计应用软件。用先进的手段来推进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有效应用。

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多样的信息来源和信息种类需要多种信息分析方法,因此。不仅是财务指标的计算,而是要结合环境分析法、对手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矩阵定位分析法、预警分析法、动因分析法、综合记分法等多种方法。这样,无论是相关信息的获取,还是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手工操作无疑是很难完成的。为此,必须推广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大相关应用程序的研究开发力度,积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加快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步伐。

4.7 认真总结、借鉴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案例 。

在我国,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况多样,应当区分不同的情况具体对待。对于那些基础条件好,有能力“走出去”的企业,应当优先考虑实施战略管理会计。这些企业往往是管理比较完善,基础制度建设比较健全,企业规模较大,人才众多,企业的领导人能够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些企业要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就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来发展本企业。战略管理会计能够帮助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取得优势。所以,这些企业现阶段有条件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优势,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走出去”的目标。而那些基础条件差的企业,则不能一蹴而就。这些企业基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具备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条件,如果贸然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由于基础制度跟不上,反而会对企业造成伤害。这种企业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一套制度,等到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再实施战略管理会计。

5. 总结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事物,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也正因为如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具有更广泛的前景。我们国内的企业应审时度势,从公司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良好环境,积极培养战略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并借鉴其他其他管理会计的成功案例,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作者:潘蔚蓝

上一篇:领导述职通知下一篇:新政难抑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