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2022-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加强教学反思,有效提高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的反思

摘 要:新课改对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有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提高高三政治教学和复习的效率,关键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时时进行教学反思。然而,在实际的政治教学中,由于时间紧,高三年级教师的教学反思大多为了反思而反思,存在形式化、模式化或思而不改的现象。因此,本文从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复习效率出发,突破过去偏重于教学后反思的局限,适度关注了“实践中反思”和“为实践反思”,既拓展了教学反思的视角,又丰富了教学反思的表达形式。反思教育理念,反思教学得失,分析学生反馈。对自我反思、借鉴反思、集体反思等做了积极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思;对策

新课改对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有了新的要求,其中教学过程反思就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提高政治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专业技能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教师通过反思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探究,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从而提高高三复习的质量。

一、当前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现状

对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并不陌生。众多中外学者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1989)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可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称道的是,国内学者在十余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理论探讨不断更新,实践操作也与时俱进。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现实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时间紧,高三年级教师大多为了反思而反思,存在形式化、模式化或思而不改的现象。

二、高三政治教学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本市部分中学政治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反思,大多只是在课后随便总结几句话而已,没有真正对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反思。

2.对高三教学反思的认识存在偏差

很多教师认为,高三时间紧,任务重,没时间也没必要进行反思,把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看成是学校的硬性任务,导致对反思缺乏激情,或反思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缺少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的反思。大多数教师仅仅反思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而没有深入寻找获得成功的因素和导致不足的原因。

3.在反思的过程中,个体反思现象比较普遍,缺少集体的反思

高三复习文综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是非常紧密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之间如果缺少互动交流,没有集体反思,学科之间的反思就无异于打游击战,各自为政,其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4.未形成反思的环境,反思的氛围不浓

学校在教师教学反思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没有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充足的设备。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大多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成绩,忽视了教师教学的过程和质量,这就使多数教师为了出成绩而忽略了对不足的反思,或者反思流于模式化、形式化,想思不思的现象时有出现。

5.缺少能让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走向“更高教学水平”的渠道

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之间,教师的反思缺少交流,各自为政,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教师的反思与学生的学情反馈无法有效统一,使得实际的教学成效降低。而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治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没有一个有效的反思渠道。

三、解决政治教学反思出现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三政治教学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对应的五个方面去探讨解决的对策。

1.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教学反思

缺乏制度管理,使教学反思无法常规化,容易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制度化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学校、年级、教研组、备课组、个人等多方面系统化的过程。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应该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各方面工作协调有序地进行。更关键的是要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评价中,要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中体现教学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年级主要起到监督和记录的作用。而具体的组织工作由教研组负责。备课组则要落实具体的教学反思,组织好组员对教学内容、学生课堂学习的反应进行有效的反思。同时,备课组还必须加强同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交流,通过学科交流反思来提高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高三政治学科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系统的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的反思,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提高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2.加强集体反思和学科之间的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中,个体反思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缺少集体反思。高三年级的复习,文综学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文综成绩的好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提高文综成绩就成为文科教师的重要使命。而要提高学生的文综成绩,重要的是做好文综教学的反思。只有改变目前文综各学科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象,加强备课组成员之间,政、史、地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有效提高文综教学的效果。

3.构建教学反思的环境和氛围

要形成教学反思的环境和氛围就要使教学反思常态化、制度化。学校可以制定一个具体的教学反思时间表,使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更好地结合,真正达到反思的目的。年级组应组织好本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学反思,根据时间表使年级的教学反思常态化,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环境和氛围。

4.挖掘能让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走向“更高教学水平”的渠道

高三年级的教学对于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反思平台,高三年级政治教师应利用好学校提供的反思平台,备课组成员应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在集体备课后的反思中应与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有效的交流,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进行课后反思时,应该邀请部分学生监督反思的过程,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角度更好地看到问题所在。

总之,加强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特别是高三政治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政治课堂的时效性和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改变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错误认识。要让教学反思成为常态,让教学反思真正发挥其魅力与价值。

作者简介:吴周民(1979— ),男,福建漳浦人,中学教师一级职称,福清一中教师。

作者:吴周民

第2篇: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具备自我反思能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因此,教学反思的过程也就可以看成是教师自我认知及成长的进步过程,其能力价值也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上。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够促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而该项能力是通过思维意识进行主导,相对的其反映的也是教师的心理状态,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需要着重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本文就以此为依托对教学反思的有效性进行了阐述及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师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能够为教师的不断成长提供基础助推力,虽然该项能力来源于教师的自主意识,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教学效果就能快速提升,并且教师专业素养也能有所提高。因此不难发现,教学反思能够促使教师专业技能上升到更高水平,并且教师的智慧也能够在反思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凝聚,而教师只有不断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其专业优势才能不断凸显,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注重对经验进行积累,其教学能力提升必然走入窘境,反之能够进行反思的教师认知能力及智慧都会得到提升。

一、从根本上提高理论素养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思想意识为主导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只有确定理念方向,后续行动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因此可以说理念能够促使行动进一步深化,而教育理论学习就是促使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推动力。现阶段,教育工作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符合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得其发展势头更加具有先进性,就需要明确其专业化理论,而初中语文教师也需要以此为核心不断进行学习,更新自身知识框架。

在初中语文教师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其主体对象就是自身,这就需要从教学实践入手,将自身教学理念与处于发展阶段的先进教学理念进行对比研究,不断强化自身的反思意识,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因此,对教学理进行深入学习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点就在于,将自身形成的成熟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这就对教师的理念及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将知识价值标准系统化,才能促使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这也是形成新观念的延伸途径。但是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不确定的茫然状态,就说明其理论理解与实际价值方向存在一定偏差,这就需要精准掌控教学问题,并将其细化为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及分析,从而找寻到知识延伸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实践,推进反思行动

1.不断结合教学形势,逐步推进行动研究工作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落实的过程中,教学侧重点逐渐发生了偏移,这就对教学本身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为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成为反思的实践主体,才能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对于教师本身及教学工作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行动研究从本质上看,就是将教师作为行动对象,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使教师能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快速成长,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行动研究也可以看成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举措,这是因为行动研究能够将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这就能避免教育脱节等问题的发生,中学语文教师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反思。

2.坚持增强自控能力

这里的自控能力是指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主要包括三种:教学前的教学监控。教学前的教学监控主要是指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如备课时是否遇到过困惑,是否根据自己学生和本地情况以及自身的实际调整了语文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调整。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否根据教学情况及时反馈,能否灵活有效地监控、调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参与、交往、达成状态进行反思。

是否倾听了学生的观点、意见和建议,是否发现了预料(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面对预设之外的问题是否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程,是否将这些意外的问题作为课程资源。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主要指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对教学的成功、失败进行处理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下课以后仍感到哪些比较注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在反思性思维活动中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在反思中阅读;在反思中写作;在反思中识字写字;在反思中口语交际;在反思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3.习惯固着: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就是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须努力就能实现的行为模式。培养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良好习惯,就是要促使教师的教学反思行动达到自动化固着化的程度。我认为,培养良好习惯主要应该培养善于反思的习惯和勤于笔耕的习惯,因为写作是促进自我反思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参考文献:

[1]胡宏伟.关于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3)

[2]马艳青.提高农村初中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策略研究[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5

作者:高彩虹

第3篇: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反思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命运。当前,素质教育在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基于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如何在高中历史课程上进行有效性的教学是值得严肃探讨和反思的,主要围绕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展开论述,分析和研讨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反思

人才济济的21世纪,只有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那么,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授课结果的最优化,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怎样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率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高中歷史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

效率教学是教育的根本,有效教学能够指导教学实践并且能够为其提供理论支撑,所以,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是对原有课标的一次彻底变革

在课标变革的大环境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对现有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清楚认识,它具备了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模式。那么,站在有效教学的立场,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能够改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品质,让学生获得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当今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需求,我们需要研究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展开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成果

有效的历史教学研究可以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中时代是培养学生思维成长的关键时期,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分析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对教学实践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3.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环境下,新课改旨在增效,它不仅仅局限于生硬、死板的理论教学,而是更加注重效率性和实践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能够解决历史教育在以往应试教育中出现的形式化问题,确保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今学生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洞察力,他们的兴趣是多元化的。然而,传统固有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点,进而打消了他们的主动性。它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往往采用灌输的方式,这样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代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兴趣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化以往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才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思想。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领悟历史的真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2.针对学生特征,采取差异性教学

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的阶段性特点,针对这一特征而采取差异性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扩展他们历史性的思维逻辑。相反,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学习中教会他们脚踏实地,努力前进,这样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另外,还要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要把握学生的差异性特征,注重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和成长。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不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也是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一种必要措施。

3.依据课标内容,适当地整合教材

历史课堂教学主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授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他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更为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教本教材是依据课标而编写出来的,它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比如依据某个时间点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围绕某个专题而展开,一旦将知识点分散开来,就不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所以,这对历史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并进行合理的编排和调整,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知,对教师本身来讲也是一种突破。

4.创新思维能力,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1)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多媒体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给现代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显著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它在运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师盲目依赖课件、课件占据大部分的课上时间,还有学生对于抽象的事件并不能真正领悟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辅助作用,实现课堂的高

效率。

(2)小组讨论法和课前引导法

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可以很好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课前,老师可以播放相关音乐或者展示某个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或者通过课前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有效的课前引导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反思

高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学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灵魂。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在不断反思中寻求发展和进步。怎样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努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开拓者。此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教师应该摆正心态,不要急于求成,盲目地制订策略,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还要虚心地向老前辈学习,定期参加培训研讨,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有效性教学落实到实处。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推动着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走向成熟。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我们应该在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中成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21世纪的应用型人才,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所以,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将会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前进的动力。只有实事求是,不断地思考和领悟才能在反思中寻求更大的发展,做到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以至于在更深、更广的教育领域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06).

[2]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04).

[3]梁咏梅.从关注自己到发展学生:由教学经历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09).

作者:杨焕云

第4篇:反思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赵玉乐

有效教学是节约老师投入量和增加学生学习收获量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高效教学。反思自己所教学科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我想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角度,它是实现有效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传统历史学科简单的被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加强对历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这里我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教学的浅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的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老师的课堂讲解没有激情,死气沉沉、昏昏欲睡,那如何要求学生饱含热情的投入学习之中。所以用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语言讲解,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准确利用历史材料

历史教学需要把握历史材料的使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材料得到自己的历史观点,作到“论从式出”。我认为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中国的英国兵船》。这些直观的画面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持久的热情,使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期待,饶有趣味地的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直观的印象。

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

历史学科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可复制性。它的学习不同与理科类学科,可以通过实验讲解分析 ,所以历史学习的情景创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在讲解某些知识时,可以选取一些与该知识有关的物品带进教室,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空洞的,其实它是离我们很近,明白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三、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这里不仅指我们讲解时自己思维方式的阐述,更多的是指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很多时候学生可以为我们提供比我们讲解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个学生的能力可能有限,但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要粗暴的打断学生的语言,最后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于方向正确的内容给予引导,若方向有误,就要及时的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这样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教会学生思考,这才是一个老师最大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出问题,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引起学生思考,自主学习新课。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变法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在教学中把历史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是问题具有可操作性,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如,我在讲《“大危机”与“新政”》这课,讲到罗斯福总统为使美国摆脱危机采取的措施及取得成效时,联想到我国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的公共工程三峡大坝和现在在农业、教育方面采取的许多惠民政策,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如中东局势、我国西部开发及社会热点等,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收集资料,直观地观察、分析、思考。另外,教学时可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四、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索和总结,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这种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忆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思考,寻找比自己教学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提高。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是通过教师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零散的教育思维变成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二是通过教科研活动进行集体性的教学反思。同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共同反思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改进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在备课中应该理清各个知识点间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向学生逐步渗透,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而且,任何的教科书都不是完美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使用,当然还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做适当的修改,变形。绝对不能盲从教材,一味的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学,否则的话,教师最多不过是一个“教书匠”,也很有可能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由以上的观点来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使学生愿意学历史;要以历史史料为依托,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要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主动学习。教师需要充足的准备、精彩而饱含激情地语言感染学生,深刻地反思提高自己的水平,多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快乐的学习,感觉到历史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第5篇: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平定县柏井中学刘召平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面对现在大班容量的现实,如何使课堂短短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达到最高的效率,是英语教与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有效教学”的误区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一部分老师还缺乏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以及相关的策略,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还会呈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收益不大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教学用时少即课堂效率高

我们有些老师并不是缺乏教学热情,而是忽视学生是作为真正教学对象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看来,一堂课下来,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花的时间越少就视为课堂效率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ered)的教学思想最终导致忽视了教学是关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特征。

误区二:学生接受内容多即学习效益大

在课前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在备课环节中确实很投入,表现为教学环节设计紧凑而又呈现高密度;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在按照教学预设的东西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表象上看这不失为一堂高密度、快节奏的好课,然而反思其效果,我认为,教师忽略了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内化,才可能有较好的输出。因此,并不是输入的越多,产出的就会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教师在每个输入的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示范让学生有足够的理解。

误区三:教师任务的设计低效、无效期待学生有效的输出

在新课程精神的倡导下,我们倡导以任务型等强调过程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堂实践中会看到教师设计的多种任务,然而在任务开展的过程中,突出表

现的问题:本身的教学任务缺乏有效性或是呈现低效性。

误区四:任务的开展只是集中于“优势学生”的有效输出

在新课程精神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会有意识地增强有效的语言实践量,设计可行的有效的任务,这时候,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便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但是,当教师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互动效应,往往把任务的执行只集中于少部分的“优势学生”身上,这与“有效教学”所期望的能让班中大多数的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能获得学习效益的最大值是违背的。

因此针对以上种种的误区,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假设。

1、如果针对大班容量的现状,在班里竞争英语小能手,来帮助老师共同提高班里的英语成绩,就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2、如果采用纪律比赛加分等类似的形式,就可以督促学生课堂专心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3、如果能够纵观课本知识,提炼知识框架,并且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用联系的思维组织教学,就能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4、如果课堂上多组织一些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互动,不仅能培养孩子们合作的精神,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体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感悟: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知识是不会保存的。” 英语课作为一门语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掌握语言使用技巧要通过学习者亲身的感悟,决不可能单凭教师的讲解去完成。所以,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因素,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 英语活动教学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渴望知识的心理而创设的教学法。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所关注,所谈论的热点话题,这样才能更

好地创建一个让他们兴奋的课堂环境。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开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的课堂效率。所以在课的开始用英语歌曲,英语歌谣,小故事,游戏,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把孩子们很快带入课堂的学习。

2、从课堂要效率,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三百年前就提出“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教得更少,学生可以学得更多”,此后又有了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但这些大家们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直至今天,寻找一种有效、高效的教学仍旧是我们教育者的梦想。我们都知道恰当地、实际地制定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学目标不恰当,教师就难以实现高效的英语教学,只有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仔细分析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作为实现目标的切入点,才能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才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要实现几个转变: 闷课——活课;低效——有效;有效——优质 。与此同时学生有效学习的表现 :

1、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

2、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

3、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

实现这些要求感情交流必不可少,然而所有的这些又对老师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我们把它归纳为五点:1、有思想(见解)2、有智慧(灵气)3、有激情(真情)4、有个性(风格)5、有文化(品位) 。

( 1 ) 创设良好的英语课堂学习内部环境,使学生学得安心、专心良好的课堂学习内部环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二是良好的课堂纪律。学生听课要听得进,首先心态必须稳定,而且注意力要集中,这就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稳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其注意力。这一点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尤为重要,刚上课时学生较兴奋或疲劳,注意力难以转移到学习上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唱英语歌、谈论天气、

讲小故事等吸引学生注意,放松其紧张的情绪,使其顺利地进入英语学习的角色。其次,学生要听得清、听得准,需要良好的课堂纪律做保证,散乱的课堂纪律会相应地降低对学习任务的专心程度及听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密切注意并及时利用学生的眼神、表情及练习情况等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避免出现纪律问题。

(2)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心中要有层次,对能力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设定不同的目标,让尖子生冒尖、中等生跟上,差生有积极性,尽力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一、认真听教科书规定的内容,大略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单词。

二、课下完成作业后,要选择一套英语录音带来听,它应该是让你在随意中就能轻松听下去的录音带,它不会给你增加太大的压力,但却能让你把教科书上学过的句子、单词、语法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这就是快速学习法中的“存储、记忆、激活”三过程中的关键过程:激活。

三、鼓励好生及中上学生,在完成了“学好教科书”的目的之后,要有“先人一步、捷足先登”的思想,即利用做完功课闭目养神的休息时间训练听说,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说很多地道的英语句子。时间一长,这些学生突然发现自己已远远走在其它同学前头了。

第6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

李秀丽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正在悄然变化,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见到的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经过近几年学实践探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树立合作意识,促进小组和谐发展。

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一是始终坚持把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情感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二是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发自内心世界的一种内源性教育,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三是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为了更好地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办法:一是每节课结束前一分钟,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二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卫生委员分别对小组进行多视角的综合量化,实行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和学期评价。三是每次大型考试后,学习委员算出各组的平均分,教师给较好的小组发小奖品。通过采用合作评价,激发了每个同学的价值感、荣誉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良好习惯

二、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于合作。

现在很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被动参与,我们经常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地开展活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合作的意识不够强烈。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材中重要的内容,创造性地把教材变“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自发地萌生合作意识,让学生敢于大胆尝试。

三、教给学生合作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当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可是往往却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发现效果不错。

学会分工与协作。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经常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心理辅导工作,使小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学习小组内形成与学习任务相适应的、个体之间能够有效交流的差异结构。首先,教师要进行科学分组,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推选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接着,让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并宣布小组成员需共同遵守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1)合作前要认真独立地思考,不人云亦云。(2)勇于承担任务,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3)遵守课堂纪律,不喧哗,不干扰他人,不讲题外话。(4)在指导合作时,还要注意观察,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和胆小内向的同学,应当多加鼓励和支持,使他们有信心参加到合作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地、流利地发表见解。(5)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有不同意见,等他人说完再说。(6)小组成员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小组长要负总责,小组成员相互检查,相互监督。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同时,促进他们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定期评出“优秀小组长”,并让优秀小组长在全班做经验介绍。实行“小组长”轮换制,每位组员都有当组长的机会,使其都有责任感。 学会交流和倾听。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关系到合作学习是否能顺利地进行。交流要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及观点不一致时学生之间进行质疑、讨论。学生交流前,教师应教育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要求陈述有条理,层次清晰,声音适当,充满自信;并要求学生学会文明的交流,告诉学生在小组集体讨论时,要注意减轻说话的音量,尽量不妨碍到其他小组,防止互相干扰,还课堂一个安静的环境。

学会总结与汇报。当小组合作交流即将结束时,小组长应组织小组成员对记录员的记录进行小组反思,保留大部分组员同意的意见和小组还存在争议的意见,整理好交流成果,并由小组长安排好汇报方式,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与众不同,代表的是小组这个集体,所以上来汇报时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 学会欣赏与激励。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教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发言有创见时,要懂得鼓掌,表示赞赏。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激励评价,既能充分肯定同学发言好的地方,如“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你们小组的想法真棒!”,又能诚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大胆讲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我觉得你这儿讲得有些不对,……相信你下次会讲得更好!”这样,真诚地相信别人,帮助别人,互相欣赏,互相激励,在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了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每个人的发展。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让学生促进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所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的良性制约机制,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小组合作的评价应该是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采用评比积分的鼓励机制,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导评的方法,强化评价的监督、激励、导向作用。每节课评价方法如下:第一次由本组计分员对组内成员参加合作的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做评价;第二次在全班交流时,由其他组依据各组汇报员汇报的质量、本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做组间互评;第三次由教师做全班导评,对本次合作中纪律好、参与度高、分工合理、有创新的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加分;最后,一月一总结,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创新小组奖”、“最佳组员奖”,表扬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为合作学习走向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通过几个月来的实践,我认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没有很强的责任感,很容易半途而废。其次,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做好“导演”。否则,课堂会变成一盘散沙,教学目标难以落实。第三,教师在许多时候要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进行,不能因合作学习而否定接受式学习,两者需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此外,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评价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合作学习的整合等问题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

李秀丽

2014.5

第7篇: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通过课程学习,让我加深了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也给我今后的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有效课堂不只是课堂的高效率,还应留给学生充分自我探究的空间。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做到授之于渔,还要做到授之于欲。“渔”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而更高一层的“欲”,就是常说的内驱力,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掌握学习的方法。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而我们老师要当好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有效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的有效管理。课堂的有效管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既让学生有一定的时空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动有收获。要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及时解决课堂上学生遇到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要有效评价和反馈,多采用鼓励性评价。

总之,有效课堂要求师生和谐对话,让学生有自由探索想象的空间,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8篇: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既是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项工作要素,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步骤,还是教师真心研究教学、真心谋求进步、真心对待学生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关注特别是积极引导与评价的必要环节。

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不在于写些什么,而在于想不想、想些什么,特别是想到何种程度。落实到教案上是为了对所想内容的强化与记忆以及对备下一课或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提醒。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呢?本人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的反思,可以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教学前的反思是一种有准备的反思,实际就是备课阶段进行反思,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与教训反思的基础上。

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提出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操作步骤是:

1、在教师个人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并归纳出一系列问题;

2、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等途径提出情境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备课。

3、通过学习、反思,将课例中的问题具体化;

4、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融入教案。

二、教学中的反思,可以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就是一种教学机智。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当学生不能按计划回答问题时,该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定式,而是一个变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立刻进行简短的反思,给生成的问题腾出空间;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见解,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才能有效调整教学行为,挖掘和拓展课堂资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学后的反思,可提高教师教学教研的水平, 教师应该重视课后的总结、反思,哪怕是一个浅显的问题,也应该认真推敲;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停留在能给出几种解法的层面上,而应该从规律上、本质上去找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施行?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人惊喜的“亮点”,这个“亮点”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教学设计方案是否还能优化。细节代表着经验,成长源于灵感。课堂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之间而产生灵感,教师应该通过反思,捕捉这些“火花”,日积月累,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可以使以后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以“记”促“思”,以“思”促“教”。这样每天实践一点、反思一点,日积月累,我们的专业素质就能得以成长,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

第9篇:对教学课堂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些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数学课堂。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完善自我认识、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过程,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构建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合作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教师出示问题后提出明确的要求:“将一张5角的人民币兑换成角币,可以怎么换?在小组内试着换一换,或者与别的小组进行兑换,用你们的方式记录下兑换的方法。”由于将这个问题的解决放在了小组之内,所以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被完全激发出来,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

中……在短短三分钟左右的合作过程中,几乎所有小组都出现了三种兑换方法,课后检测同类题目的正确率超过85℅。在这样的小组学习过程中,创设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 合作学习的有效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增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

1.抓重点、难点内容,巧妙设计合作内容,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2.领会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涵。

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选择有价值的合作学习探究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教材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进行实验。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更多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供学生选择,先观察并猜想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再引导

学生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锥,可以倒三次;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也要三次才能倒满,体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不但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更重视“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三、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理分工、机制建立及有效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就是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性别等方面的特点,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求组内成员好、中、差学生的适当搭配,使小组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可以让一些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组内其他成员,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但这种分组形式不宜在每一次分组合作学习中采用,否则容易造成一人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当“陪客”的现象。同时,还应该根据合作学习内容的特点、难易程度等动态地编排小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也可以是组内角色的互换,让小组中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并获得小组总体效果。

例如,把一个正方体木块,一面写上“1”,两面写上“2”,三面写上“3”。4人一组抛这个正方体木块,每人抛20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人抛出“1” “2” 和“3”朝上的次数。先把得到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中,再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生按要求分组开展抛小正方体木块的活动,有抛正方体木块报数的,有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有填统计表与统计图的……根据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和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工,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让每位学生都觉得“我是小组中的一员,我提出的问题或我的想法很重要”,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的力量和学习效果,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发挥合作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建立机制。

首先,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

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例如,先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交流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图形,说说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学生按要求用3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不同的几何体,对这一学习任务的评价指向小组整体所能想到的不同摆法,而不是每个个体与众不同的思维成果。所以,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学生不仅要为本小组的活动献计献策,同时也要努力使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理解并认可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易于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对小组整体的荣誉和成功有责任。

其次,这样的学习任务还要便于落实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个体责任。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让每个小组分别准备一个“爱心箱”,要求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爱心箱”的正面,并提醒“一个同学观察时,其他同学要注意他的观察方法对不对,并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是指导学生落实小组成员个体责任的有效措施之一。

3.适时引导。

我们所面对的是学习能力还很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小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发现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如: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①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后,各是多少厘米?先算一算,再画一画。②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我是这样教学的:

(1)解决问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再在组内交流汇报,发现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

(2)延伸思考。

学生在上面发现的基础上,延伸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结果: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

(3)反思提升。

师:那么,不同的结论跟增加的分率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能快速而准确地计算出这一结论呢?

生1:假设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以长和宽分别增加为例,a×(1+)=a, b×(1+)=b,a×b=ab,ab÷ab=。(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可)

师:如果把原来长方形的长看作单位“1”,则表示——

生2:现在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的倍。

师:长和宽同时扩大倍,长方形的面积就扩大——

生:(×)=倍。

师:实际上,这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小数乘法中两个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想一想,怎样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里的变化规律?

……

上述案例中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供学生探索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但学生的探究浅尝辄止,无法深入。教师把握好启发的时机,适时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提示、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果一个因数乘a,另一个因数乘b,则它们的乘积乘ab。”这样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说明学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领。

四、 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要合作基础上的,在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周长之后,就产生迫切地想知道圆的周长究竟怎样求的这样一种心理需求,这时进行合作学习更显得有必要。即便这样教师也不要立刻就宣布“开始合作学习”,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

下来,然后依据自己的想法动手操作或交流意见,这样学生合作学习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

上一篇:画家的调色板四年级下一篇: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