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共服务

2022-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体育公共服务

体育权利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摘要: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的重要保证,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依据是体育权利。在对体育权利和体育公共服务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造成公民体育权利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非均衡发展。我们要促进公民体育权利平等,短期目标: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丰富公民体育权利内容;并通过利益补偿扶持弱势群体,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相对公平;长期目标:通过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建立利益制衡机制,通过利益制衡,逐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真正公平。

关键词:体育权利;体育公共服务;改革

Sports Rights and Supply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LIU Yu

(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 236041,Anhui China)

Key words: sports rights; sports public service; reform

享受公平的体育公共服务是公民体育权利的必然要求,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体育权利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没有公平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公民的体育权利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没有体育权利作保障,公民就无法享受平等的体育公共服务。但是在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非均等化态势,实际上造成了我国公民体育权利的不平等。所以如何通过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促进公民体育权利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1体育权利

权利是对人的本位最基本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社会的公平性、公正性都是通过各种权利表现出来。公民是不是可以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对一些问题表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权利存在的最基本的要求,换句话就是说,权利具有某种行为的正当性和不可侵犯性。同时,权利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价值判断,其内容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总的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公民权利的内容也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其正当性范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一般来说,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政治体制也不是非常完善,人们出于生存的需要,都优先考虑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各种文化需求会逐渐增加,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各种文化需求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各种权利,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逐渐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体育权利也逐渐开始受到重视,体育权利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关于体育权利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受到重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体育权利的研究也不断加强,但由于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体育权利的内涵方面到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

投稿日期:2010-05-27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批号:11CTY003);2011年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国际经验与我国政策选择”(项目编号: 1638SS11046)。

作者简介:刘玉,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需要出发,分别作出了不同的解释[1-8],但基本都是由5大要素构成:一是体育利益要素、二是体育资格要素、三是体育要求要素、四是体育技能要素、五是体育自由要素。任何一种定义中都包含这样的事实:公民的体育权在公民体育公共服务平等享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样公民体育权利也需要在有效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下来实现。

2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分析

我们对权利视野下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进行研究,不仅要了解什么是体育权利,还要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进行分析。体育公共服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二是“服务”。对“公共”的理解,当前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从传统的观念出发,认为大部分人应该享有拥有的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就可以称作公共。但却忽视了 “公共”动态性特点,“公共”一词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即便在同一学科、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公共”,考虑我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下,在内涵界定方面应该更多考虑服务的人数,国家免费提供是考虑的内容,但不应该是主要方面。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不再是国家一元供给,市场主体、社会主体逐步成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还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我国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已经逐步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方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社会化改革发展迅速,有力的促进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公共”理解为国家免费提供。但是当前众多研究者更多的从免费视角对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公共”进行理解,忽视了“公共”的动态定义。关于体育公共服务中的“服务”,当前的研究也基本界定在公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享用方面,作为体育公共服务其产品的外延特性却被忽视,体育公共场地设施是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体育教育培训、信息传播等都是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没有信息传播,体育权利中的要求要素就无法实现,没有教育培训,体育权利中的技能要素就无法实现,缺乏了这些内容公民的体育权利是无法从应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所以,我们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定义应该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尤其是公民的体育权利。体育公共服务应该是在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提供的,以满足公民各种体育需求为目的的体育产品和行为的总称。根据这一定义,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物质层面的体育场地设施,和非物质层面的体育技能培训、体育比赛的组织开展、公民健康咨询、体质测量与评价等。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质在于政府发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体育基本权利的职能,通过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建立与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提高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化程度,在这些制度中,以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体育公共服务结果和机会均等来限制转型期社会体育利益的分化与不均等,促进社会体育的和谐发展。

3体育权利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3.1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也获得了很大的重视。这种重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持续增加,国家不仅加大了体育公共服务的经济投入力度,同时加大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力度,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二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体育管理部门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努力倡导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体育”。但在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仍然存在供给不足,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失衡的问题,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和谐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先后采取了通过利益补偿等措施,快速提高农村地区、西部落后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但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实力还比较有限,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需要的体制、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在具体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3.1.1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近些年,虽然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公共体育事业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占GDP及国家财政支出却逐年减少,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规模依然较小,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依然很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在当前的体育管理体制下,由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原因,竞技体育仍然是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并不是工作的重心,在有限的体育投入中,体育公共服务获得的资金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政府职责不专、事权不明的问题非常突出,不同的单位之间存在着“职责同构”现象,这给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的责任划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中央政府该承担多少、地方政府该承担多少,承担的项目、比例都缺乏规定。这就造成在经济发展为主要核心的现实下,体育公共服务投入财政支出责任逐渐下移,而实际财权层层上移,导致基层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力不从心。所以当前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而一方面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投入严重不足。

3.1.2体育公共服务非均衡发展是我国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的主要特点首先,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城乡差异明显。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而独立存在,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长期以来也是城乡二元供给模式,由于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不仅供给品质单一,而且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符合普查条件的各类体育场地85万中90%以上都是在城市,仅有8.18%分布在农村。近几年在经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措施实施后,我国农村体育设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存在明显差距。正式的体育场地很少,体育场地设施也是以一些简易的篮球场、乒乓球台为主。借鉴发达供给经验,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城市在这一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城市体育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在农村地区非常缺乏[9]。其次,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区域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从体育场地的普查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东部发达地区拥有全国50%的体育场地,而西部地区只有不到20%,且体育场地大都规模较小,投资金额仅有10%。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东西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中部之间、中部和西部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第三是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阶层差异明显。以体育场地为例,全国的体育场地中,接近80%分布在企事单位,分布在公园、广场的不到2%,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由于我国行政体制的原因,体育场地规划存在着明显的条块分割,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着明显的单位内向型特点,大部分体育场地的封闭性都很强[10],这样不同的公民因为单位的不同在体育公共服务的享用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差别,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和一些条件比较好、比较重视职工体育发展的企业单位人员可以享用很多免费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随着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发展,而私营企业主阶层等人员利用经济优势在有偿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占据优势地位,农民、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既没有单位资源可以利用,经济收入也比较低,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些问题都导致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阶层差异明显。

3.1.3以利益补偿为主要措施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效果有限针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和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实情况,利益补偿无疑是当前比较有效的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途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补偿方式单调。通过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碳工程”等体育利益补偿措施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体育公共服务利益补偿基本都把体育场地的修建、体育器材的提供作为利益补偿的主要内容,而对公众体育公共服务权利意识、体育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影响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体育公共服务利益补偿中没有摆脱传统的效率优先的原则。由于各级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利益补偿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所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效率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利益补偿几乎都是以一些快速提高体育人口、缓解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内容为主,对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体育公共服务利益需求关注不够,这在一方面推动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不公平。三是补偿的主体比较单一。我国当前的体育公共服务利益补偿的主体基本都由政府担当,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在社会转型期我国政府的经济实力还非常有限,不可能进行持续的利益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多元补偿主体就显得特别重要。但直至今日,美国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体育捐赠、体育慈善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利益补偿中的运用还是非常少的。所以,总的看来,通过在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进行利益补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程度,提高了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但效果有限。

3.2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公民体育权利的冲突探究如何发挥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是要通过体育的不断发展丰富公民的权利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完善,没有权利的平等,就没有所谓的民主;没有权利的平等,就没有所谓的现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权利平等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公民依法应有的权利,是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体育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公平享受体育公共服务,可以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所以,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原则不能违背体育权利的基本原则,但现实情况却是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公民体育权利冲突明显。

3.2.1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违背了宪法和其它法规确定的体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体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宪法》中规定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级政府应该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以满足人们的体育文化需求。为突出体育权利的重要性,我国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同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规定了体育发展中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内容、重要性、实现路径等问题,都明确指出体育权利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不断丰富公民体育权利的内容,促进公民体育权利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由于我国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投入不足,公民的体育权利的丰富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体育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公民在很多方面无法享受应有的体育权利。

3.2.2体育公共服务的非均衡发展违背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平等性、正当性和不可侵犯性公民权利的平等性和正当性,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正当需求,这一正当需求是针对全体公民,不是仅仅包括某一部分人,全体公民应该享有同样的体育权利,这是要求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体育权利的平等性和正当性,体育公共服务在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应该均等供给。我们应该遵循“权利平等是全体社会成员进入国家社会的逻辑起点”,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要把体育公共服务的普遍惠及性作为公民的体育权利转化为具体的体育利益的重要手段,也就是通过体育公共服务的普遍惠及性促进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通过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来转化为具体的体育利益。另外,体育权利作为权利的内容之一,必然具有私人性质即不可侵犯性。什么是权利的不可侵犯性,从法律意义来说就是公民在体育权利许可的范围内,公民在追求属于自己的体育利益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也正基于此,公民可以要求享有和其他公民同样的体育公共服务,各级政府不能因为公民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诸多原因提供不均等的体育公共服务。在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中要求人人平等享有,如果由于公民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那么就是违背了权利的私人性质即不可侵犯性。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非均衡发展不仅违背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平等性和正当性,也同时违背了公民体育权利的不可侵犯性。

3.2.3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的政策决策方式制约了公民体育利益表达权利的发展随着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不断丰富,个人主体、社会主体逐步参与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但具体的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制定过程中弱势群体很难参与进去。我国目前的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制定大都是“精英决策过程”,虽然在政策制定之前,体育管理部门会组织相应的调研活动,但参与调研的人员代表构成并不具有广泛性。一般来说,参与调研的人员主要由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研究人员组成,而农民、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很少能够参与进去,弱势群体在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中没有发言权,无法进行合理的利益表达。即便是参与调研的“精英”,在具体的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制定中也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在现有评价体系的作用下,政府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制定相应的体育公共服务政策,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过于重视场地、器材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忽视公众体育意识培养以及竞技体育投入较大而体育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从整体上看,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的政策决策方式制约了公民体育利益表达权利的发展。

4体育权利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路径选择

促进公民体育权利不断发展的途径有很多种,而通过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促进公民体育权利的丰富与实现无疑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径,当前我国也正在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当前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着明显的供给不足、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直接违背了体育权利的公平性、正当性和不可侵犯性。所以不断加大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丰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改革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通过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尽量增加社会体育利益,不断满足公民的体育文化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公民的体育权利相一致,要考虑全体公民的利益,要逐步解决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的阶层不均、城乡不均、区域不均等问题,在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公平正义,人权保护为基本理念,使公民的体育权利通过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表现出来。据此,我们可以把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4.1短期目标: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丰富公民体育权利内容;并通过利益补偿扶持弱势群体,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相对公平我国是体育公共服务发展长期以来是在“举国体制”的范畴内实现的,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但在体育领域还不够,国家对公民体育权利重视不够,体育公共服务投入较低,不仅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水平差距较大,甚至赶不上古巴等发展中国家水平。当前我国体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就是公众多元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和我国落后的体育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培训,我国公民尤其是农民等弱势群体,体育权利无法无法从应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各级政府职能存在着严重缺位现象,所以现阶段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促进公民体育权利的内容不断丰富;另一方面,要尽快通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碳工程”等快速提高农村、西部落后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相对公平。

社会转型期,考虑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政府通过加大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丰富公民体育权利内容;并通过利益补偿扶持弱势群体,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相对公平,这是当前化解体育利益矛盾,实现公民体育权利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国家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且利益补偿只能作为一种短期手段,不能作用常规手段来用,因为体育利益补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改革存在诸多方面的不相融合。

首先,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国家通过利益补偿去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公平,不断扩大公民体育权利,这种方式是不能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比较落后,长期的、持续的利益补偿必然会加大政府负担,这是我国各级政府现阶段所无法承受的。其次,利益补偿的实质就是把公民体育权利实现建立在政府保障的基础上,各级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中必然会内加大干预的力度和广度,体育资源分配的刚性就会增加,这样以来其他主体体育权利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压缩体育市场发展的活力,使社会主体、市场主体等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这是非常不利于体育公共服务持续发展的。第三,无论从社会学还是经济学视角来看通过利益补偿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均衡发展,都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能一致。所以,加强利益补偿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只能是我们的短期目标而不能是我们的长期目标。

4.2长期目标:通过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建立利益制衡机制,通过利益制衡,逐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真正公平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任何一个阶层都希望获得最大的利益,并且从自身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阶层都可能认为自己的利益诉求是合理和正当的。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表明,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服务阶层需求的差异明显,这就决定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必然会引起阶层利益冲突。而这种利益冲突的复杂性决定着政府无法保护所有阶层的体育公共服务利益,甚至存在把各利益群体的冲突转化为体育利益受损的群体和政府之间的冲突。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出现不同的体育利益阶层、利益集团是必然的,政府不能包揽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而应采用美国开国元勋所说的“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的政策,所以面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利益分化,政府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平衡不同的利益主体的体育权利,但从长远出发,更应该发挥社会各阶层的主观能动性,把公民的体育的权利诉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相结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在一定限度内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均衡,促进公民体育权利不断发展,并最终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真正公平。

4.2.1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制衡机制要求不断完善我国体育利益表达机制,增强不同利益主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话语权,增强各利益主体实现自身体育权利的主体意识社会转型期,由于我们的社会、政治、法律结构还存在缺陷,不同的社会群体、阶层、集团在政治上、法律上还不平等,具体表现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则是强势群体占有过多的体育资源,弱势群体无法表达出自己的体育利益需求。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制衡机制,首先要完善我国体育利益表达机制,这是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实现自身体育权利的基础。当前比较可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等体育非营利组织组织的作用,利用体育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整合功能促进体育利益诉求的发展,让社会所有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都有渠道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对自己的需求充分表达。第二是培养成熟的利益表达主体。培养成熟的利益表达主体增强主体化的体育利益表达意识至为重要,是完善体育利益表达机制的前提,尤其是对于农民、手工业者等弱势群体更加重要。考虑到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利益表达意识较差,我们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对相关法律法规中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有关的内容要重点宣传,提高他们的体育公共服务权利意识,要让他们明白体育公共服务是他们应该享有的重要权利。第三是丰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利益表达渠道。当前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政府机关及体育管理部门在体育公共服务利益表达中的作用;实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社会听证制度来实现。由此可见,不断完善我国体育利益表达机制,可以提高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话语权,增强各利益主体实现自身体育权利的主体意识。

4.2.2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制衡机制要求不断发展我国体育利益保障机制,能够保障公民体育公共服务利益,不断丰富公民体育权利内容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制衡机制,首先要保证公民体育公共服务权利的不可侵犯性和正当性,所以必须不断发展我国体育利益保障机制。首先,应通过《宪法》、《体育法》对公民体育公共服务利益进行准确界定,明确公民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对各级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责任要进一步细化,对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应该占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要有明确规定;第二,要加强人大、政协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监督作用。人大、政协应建立专门机构,对公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进行积极调研,及时了解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产生的矛盾,保障全体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体育公共服务利益。第三,应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要改变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不断丰富完善相关评估机制,评估主体不仅包括上级部门,还要包括群众、专家、管理者等诸多主体,整合不同评估主体的优势,兼顾各方利益,提高评估效果。但从总体上看,评估机制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们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作为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尽快把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并逐步增加其权重。二是不能简单的以体育公共服务的量的发展作为唯一指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需求都是要考虑的问题,体育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应是评估的重要内容。三是要重视评估制度的建设,保证评估的制度化[11]。所以,在我国体育利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能够保障公民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公民体育权利内容不断丰富。

4.2.3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制衡机制我们就要对传统的体育利益分配机制进行改革,保证所有公民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大体均等,体育权利从应然状态转为实然状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法律对于政府间的职责划分不够规范和明确,一方面是财权和财力层层上收,而另一方面事权责任却从中央政府到省级政府到地方政府层层下移,政府财力直接决定着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缺乏利益制衡的物质基础,体育权利无法从应然状态转为实然状态,所以必须对传统的体育利益分配机制进行改革。首先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 要强化中央政府在体育发展中的支出责任,利用转移支付等方式不断缩小区域差距。其次,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发展模式,逐步发展城乡统筹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把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工作的重点。三是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根据不同的性质明确应该供给的主体,政府不能对所有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行垄断供给,对具有私人性质的体育公共服务应逐步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由市场主体或者社会主体提供,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主要职能是协调作用,从全局出发,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政府的身份更多的是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内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通过政策规章的制定,推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所以,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制衡机制,要求我们对传统的体育利益分配机制进行改革,能够保证所有公民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大体均等,促进公民体育权利从应然状态转为实然状态。

5结语

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公民体育权利从应然状态转为实然状态的基础,而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我们要遵循的主要依据就是体育权利。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促进公民体育权利不断发展;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权利的发展,在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实现均衡供给,保障全体公民的体育公共服务利益。

参考文献:

[1] 于善旭.论公民体育权利的时代内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l998,21(4):10-12.

[2] 陈远军,常乃军.试论公民体育权利的社会实现[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16.

[3] 谭华.试论体育的权利和义务[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4(3):13,16.

[4] 汤卫东.体育法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1.

[5] 冯玉军,季长龙.论体育权利保护与中国体育法的完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5-116.

[6] 董小龙.中国公民体育权利的法律保护[J].宁夏党校学报,2009,11(2):49.

[7] 叶蓬.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新论[J].开放时代,1997,(3):19.

[8] 童宪明.体育权利的特点与构成要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2):46-49.

[9] 孟凡杰,等.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试点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8(4):57-60.

[10] 梅萍.和谐社会权利平等的伦理思考[J].江淮论坛,2008(1):42.

[11] 董新光,晓敏,丁鹏,等.农村体育评价指标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0):49-55.第34卷第12期

作者:刘玉

第2篇:加快发展体育公共服务 积极扩大群众体育消费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由此带来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和消费结构等方面的明显变化。这一变化过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将使居民对体育服务需求和体育消费意愿不断上升,同时体育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发展公共体育设施提供和经常性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体育服务,应成为改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下一个重要着力点。

一、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居民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迅速上升,对各级政府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紧迫要求

群众体育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一样,是广大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发展需求,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但受发展阶段的限制,以往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普遍向教育、卫生等领域倾斜,对体育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关注有限,群众体育发展缓慢,明显落后于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兴趣爱好层面上升到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要求,需求的紧迫性和普遍性迅速上升,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近期对部分城市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显示,有67.0%的被访社区居民经常使用各类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明显高于社区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和市民学校等其它设施的使用效率,也反映出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巨大现实需求。但同时,当前群众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最近上海市一项调查显示,即使近年来上海市不断加大投入,但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度仍然不高,40%以上的被访者都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作为影响开展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

(二)发展体育公共服务,将有力拉动体育产业发展,对当前扩大消费有直接推动作用

体育公共服务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与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公共服务直接拉动职业培训、健康保健等相关消费的情况类似,居民在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将在体育产品、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电视转播等方面主动增加产品和服务消费,以作为公共服务的补充和升级。从国际经验看,凡是重视体育公共服务的国家,其国内体育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以美国为例,由于州、市两级政府重视、场地设施众多加之形成了良好的体育健身社会氛围,美国2006年国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周5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高达49%;与之对应的是,美国体育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从1995年到2002年其体育产业的产值由152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13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的2.4%,已经成为美国第六大支柱产业。而2007年体育总局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显示,受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有3.4亿人参加过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仅为28.2%,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参加锻炼的人群中,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人均消费为593元。照此测算,我国目前体育居民个人消费市场规模约为1466亿元,只占当年GDP(24.95万亿)的0.59%,发展空间巨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各级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同时也是拉动国内消费的重要政策选择。

二、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并存,直接制约体育公共服务的开展

根据最近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03平方米。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人均20平方米左右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同时,现有体育设施开放利用率低、资源闲置的问题也十分普遍。一方面,由于缺乏经费保障和鼓励政策,供大型体育比赛使用的公共体育场馆日常大多处于空置状态,平时并不对公众开放,整体利用率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80%左右的体育场地分布在学校、机关、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内,而由于多种原因使这部分体育场地的向社会开放的比例不足30%,进一步加重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短缺,同时也抑止了国内体育消费的启动。

(二)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重视大型设施、大型体育活动而对群众性体育场地和经常性公共体育服务关注不够

目前国内动辄投资数十亿元的高规格、高档次的大型体育场馆数量较多,全民健身中心以及各类中小型单项、多项群众体育设施数量不足,群众健身场馆与大型竞赛场馆比例仅约为15:1,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100:1的水平。部分地方对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活动热情很高、不惜投入,但对诸如补贴群众性体育场地运行、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社会体育辅导员培养等工作投入有限。由于缺少群众体育开展的基础,大型体育设施利用效率不高、难以拉动体育消费,而大型体育活动对体育产业的带动也十分有限。

(三)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和法规制定滞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扶持

一方面,目前在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扶持基层体育团体发展、鼓励各类体育设施向群众开放等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各级政府普遍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开展相关工作的手段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相对于学校、医院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群众性体育场地在布局、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规定,对体育场地如何布局、人均体育设施占地面积如何确定等问题认识模糊,因此在当前城乡规划和建设中往往被忽视,建设用地等必要的建设条件难以得到落实。

(四)体育公共服务公益性强,现阶段社会力量参与意愿低

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游泳等项目地域适应性广、群众参与程度高、消费意愿强,是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最多的方面。但是,这些项目的专项设施也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大、建设投入较高、经营难以获取高收益等特点,社会力量几乎没有直接建设运营的投资意愿。相对而言,社会力量更愿意投入经营以器械健身、体育舞蹈、网球、瑜伽乃至攀岩、卡丁车、高尔夫球等为主要内容的、面向中高端收入人群的体育服务,而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青少年很难通过市场化方式享受到所需的体育公共服务。

三、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改善体育公共服务的首要任务。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服务基层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服务于大众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健身设施网络。当前应以全民健身中心、中小型单项体育健身场馆、城乡社区体育场地等为重点,打造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并辅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构建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网络;同时,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引导和扶持各类基层群众体育活动团体和体育俱乐部发展,形成保障体育公共服务开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加大各级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群众体育开展的重要原因。各级政府应逐渐转变观念,要像重视学校、医院一样,重视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将群众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用地,安排专项投资。现阶段,可结合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群众体育发展特点,重点支持群众喜闻乐见和运行费用较低的体育健身场馆和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如轻钢结构的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羽毛球、乒乓球等单项体育场馆、室内外篮球场地和市民游泳池等。在运行方面,可以按照“公建民营”、合理定价、低偿服务的思路,采取委托经营、购买服务、补贴运行费用等方式,主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运营,使群众性体育设施在建成后能够通过非营利运营支付自身运行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更好地发挥提高基层体育设施可及性、刺激启动居民个人体育消费的作用。

(三)积极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政策

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但在服务提供上应广泛依托企业和各类社会团体的力量,避免各级政府大包大揽。要根据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和运行主体多元、服务内容多样、设施类型和规模差异较大的特点,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政策体系。拓宽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体育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等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体育公共服务。鼓励社会捐赠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对企业发生的此类体育活动广告支出以及对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向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捐赠,可按有关规定在其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中予以扣除。对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在用水、用气、用电、用热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四)加强制度和规范化建设

要抓紧研究制定各类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对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指导。在城乡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之一予以明确。同时,要加强对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群众健康状况的研究监测和统计工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等各项制度以及相关信息的发布制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供稿)

第3篇: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研究

摘要:学校体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体育技能的重要阶段;公共体育是满足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国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时间、因果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互动性,学校体育普及效果好,公共体育服务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公共体育服务普及范围广泛,就会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充分认识两者间的互相关系,进行深入的互动性研究,是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更好发展的必要工作。

关键词:学校体育;公共体育服务;互动性

文献标志码:A

学校体育因其处于教育初级阶段,覆盖面几乎达到适龄人群的百分之百,所以其重要性,在公民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是其他阶段体育教育无法比拟的。建设一个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和不断扩大的体育群体。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的协同发展,既是学校体育发展完善过程中的问题,又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两者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独立。探析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协调发展两者的关系,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公共体育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公共体育服务事业重要内容。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报道已经多次见于报端,其结论是“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要求学校与社会从各方面进行基础性建设、教育工作”。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成部分,是保障、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也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1995年,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面向全体公民,重点是青少年与儿童。尽管这样,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仍是很不乐观,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2006年指出:“从1985年至今,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普查,普查显示: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普通青少年的体力劳动、活动减少;二是目前教育体制、就业观念、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活动时问。同时,各大、中、小学为了防范安全事故,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内的体育锻炼时间、空间、强度等,这些过度的保护与限制行为直接造成了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进展,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权利。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应将课内、校外、假期、家庭、社区、社会体育活动连接起来的交点,构建符合国情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样才能保障青少年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的受益者。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公共体育服务构建是,满足民生需求的表现,是国家综实力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互动的必然性

在现阶段,我国的基础公共体育设施主要都是由国家投入资金,各级学校建设并使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劳动、生活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队伍中,致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凸显出来。

(一)除学校以外的公共体育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制约着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担心因群众在校内进行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情况,所以大都回避此类校园开放。学校设施作为国有资产,应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训练等活动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体育设施资源的优势,向社会开放体育资源,既满足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又避免因资源闲置产生的资源浪费,通过实实在在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工作,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二)通过学校体育资源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整合

以学校体育资源为基础、家庭为单位、社会为组织,把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社区体育依托学校体育资源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可以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起到重要意义。第一,学校与社区相互协调、整合、发展,形成了公共体育服务最基础和广泛的发展模型。第二,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形式、渠道。学校体育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等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社区主要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小型竞赛等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如果将学校的体育场馆等硬件资源,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与社区的群众资源、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势必可以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形式、渠道。只要学校与社区之间相互支持、互动发展,必将构成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一元化供给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蓬勃发展,因此,应丰富供给多元化格局,挖掘培养可承担公共体育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如学校中的学校体育,学校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健全的管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发展有偿或低偿服务,开拓公共体育服务新渠道、模式。学校还可配合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承办多种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具有稳定、庞大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是支持公共体育服务走出困境的重要渠道。

(三)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共同的交集

在校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交集,所以,两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互动,是完成各自工作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校体育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依赖性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体育工作者忽视了社区、家庭体育教育,特别是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延续性,也影响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不是仅凭学生在校的“每天一小时”,几节体育课就可以满足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要在公共体育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一)公共体育服务便于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得到延续

公共体育服务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社会体育中,这与学校的体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学校体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意过程中的安全性、激烈性、原则性等,公共体育在这些方面是相比逊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各个时间,接纳各种社会人群,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所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灵活应变,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由于竞技水平参差不齐,激烈程度、安全风险有时会超出管理者的预想,不如学校体育教育执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整体竞技水平的了解,便于管控。公共体育服务是在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各方面体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性、开放性、实战性的体育教育、教学。

(二)将公共体育服务引入监督机制,构建合理的育人环境

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其进行相关培训,深入了解体育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生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生活、学习、参与等情况,把体育教育落实到每个家庭中,同时家长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教育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并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家庭是社会的单元,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公共体育,形成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将构成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构建

(一)基本原则

1.公益性原则。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都属于公益事业,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全民健身”五大公共事业的目标。这是满足、提高国民生活需求,满足国民基本体育权利的表现。公共体育服务是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共同享有国家发展成果为目的,和学校体育同属于非营利性行为,在服务收费上保证免费或是低廉的费用。

2.公平性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是要将基础体育资源平均分配,是国民都能够享受到同样服务,公平性原则应包括三方面因素:一是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的机会均等、利益均等;二是享有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大致相当;三是提供公共体育的服务标准大致相同,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支出相对平衡。

3.以人为本原则。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以保障国民生活,满足国民需求为根本目的,在现代社会以民主、法制、人文等价值为基础,通过社会监督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优质、高效、公平、合理的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的要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文明程度的体现,还是国民健康水平的体现。

4.功能对接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优势在于组织活动、提供体育设施、检测体质健康等功能;学校体育的优势在于参与人力资源丰富,具有一定数量师资。将两者的优势项目对接,可以促进两者的良好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互动模式构建

通过以下两种模式分析,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将具体性的公共管理交与学校体育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压力,也使学校获得发展空间,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的良性互促发展。

1.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指通过公共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商,将部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由学校体育来承担。这样既可以使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各自发挥优势,又通过密切的合作,提高两者的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以及相互的协作能力。例如:政府向学校提供资金及相关支持;然后,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估;最后,根据学校与社会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关工作调整。两者合作的前提保障是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法规、条文的形式规划出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的权责,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互相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

2.授权模式。授权是指公共体育管理机构以授权的形式,将部分具体职能转交于学校体育负责。例如:首先,学校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依照各项法规、制度开展相关活动;其次,学校接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相关支持,也可向社会募集赞助,补充资金不足;再次,学校接受政府管理,相关机构、社会的监督;最后,学校要与政府、社会保持信息交流,接受监督,改进具体工作。

(三)互动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场馆设施开放有限。首先,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国家投入财力兴建,为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场馆,进行其他的商业运营,这与国家的初衷明显背道而驰;其次,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由于其工作重心在其他方面,体育场馆仅仅作为其主要业务的配套设施,主管领导为了避免因群众在体育馆进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管理问题、意外伤害等,严格控制外部人员进入锻炼,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2.专业人员不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国民进行体育锻炼,享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服务、指导服务、科普宣传服务的前提。专业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较少,青少年远比成人更加需要专业匹配的服务指导人员。现在,主要承担青少年体育锻炼指导任务的是社区有锻炼经验的居民、离退休人员,其次才是聘请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其中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教师比例不足10%,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3.互动环境受限。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机构是各级体育局,学校体育的主管是各级教育局。所以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缺少共同的协调、监督、管理机构,出现了权力分散、管理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主管权力,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部分体育服务错位;二是缺少监督制度,滋生腐败现象;三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在互动过程中权责不清,容易产生推诿或矛盾。

五、结论与建议

(一)制定完善可行性的公共体育决策执行体系

政府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最高权力机关,必须通过公共决策体系制定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利益均分的制度。确保在决定过程中,保证社会各阶层充分发表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部人群的需要,均等化享有国家福利。但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依靠公共体育服务的个人或组织,与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进行协调和沟通来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

(二)加强培养公共服务专业人才

对基层公共体育需要的专业公共体育人才,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吸收满足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需要,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使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加强上岗后针对实际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人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

(三)体育场馆的布局、开发、建设、改建

首先,体育场馆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政府在设计规划阶段要着重考虑学生体育锻炼需要,需要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其次,开放所有体育场馆,以免费或低廉费用供给学生或学生社团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最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改建、扩建体育场馆,为学生提高便捷、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四)提高家长参与意识

建立家长委员会,培养和提高家长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锻炼方法。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依托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的各自优势,保证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支持、体育资源支持。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编号:12532285)】

【刘巍:黑龙江大学体育教研部讲师,体育硕士,主要从事社会体育、体育教学研究。郭金丰:黑龙江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体育经济学、社会体育研究】

作者:刘巍 郭金丰

第4篇:公共体育服务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分课题与子课题分解

本研究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践发展出发,按照公共体育服务的形成、运行和反馈的逻辑演进次序将课题分为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理论、需求体系、供给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五个部分,并进一步将研究内容分解为10个子课题,各分课题与子课题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子课题七: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保障体系研究

主要从管理学、领导学等角度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组织领导体系进行研究,从而对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政府的体育组织、政府的非体育组织、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与民间其他体育组织进行了研究,以达到对公共体育服务组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实现政府体育组织、政府非体育组织、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民间其他体育组织的协同运作,构建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领导体系,实现对公共体育服务为民众提供服务的功能。

本部分主要内容:公共体育服务政府组织的组织领导体系研究,公共体育服务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体系研究,公共体育服务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领导体系的协同研究等。

目的:通过组织保障达成可预期性、可持续性、多元性需求

意义: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保障公民体育权利实现

把公共体育服务视为消极的物理属性向社会属性转化,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属性凸现,调研中发现,很多政府部门理解公共体育服务就是建设多少健身路径、添置健身器材、设备,当然,从增加服务数目和政府政绩而言,这些也重要。但是,效果不太好,由于地点、距离、实用性、质量的缘故,造成很多闲置和重复。

从类别人而言,要求公共体育服务的普遍性,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全体公民免费享受;从群体人而言,公务员、教师、医生、农民,等等,有不同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比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更需要知识和唤醒意识,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可能需要休闲;而从个体人分析,他的需求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求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是一个动态过程。

不能统一规定,同样的器材、无差别的健身路径,比如,调研中发现,城市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没什么差别,这是不妥的,没有从社会属性考虑,城市更多的是需要休闲,而且,不同知识层面,理解力不一。

从目前理论和实践分析,学者和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更多是从物理层面分析,比如,设施、设备、路径,等。其实公共体育服务不仅具有物理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

城市空间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消极的物理空间,而非一种社会构建的空间,这也使得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在解释社会空间分化时略显单薄,尚未明确地揭露出空间分化背后的机制,仅将复杂的社会行动和空间结构关系简单地化约为经济竞争。受到芝加哥学派的影响,早期国内学界关于城市空间的研究多注重某一时间断面的静态空间分析,空间分化并没有和空间内群体分化的研究有机结合,城市社会空间分化的内在机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这源于城市物质环境本身是一项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果这种投资没有及时在相应的时间内收回,资本就会贬值,这样资本必然要再流向利润更加丰厚的地方,[15]于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得不在保存建筑环境中原有资本投资的交换价值和破坏这些投资的价值以开拓更大积累空间之间进行两难选择”〔16〕。由此,城市空间陷人了恶性的频繁改造之中,在资本主义的城市化进程中,在追求更加有效的资本运行的过程中,在追求更多的利润创造的过程

中,城市社会空间分化出现了。

资本积累与资本循环过程下的城市空间生产与社会空间分化

真正将空间要素与社会要素揉合起来,从本质上揭露出空间所具有的“可生产性”和“被生产性”,

1、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公共体育服务对象具有“广泛性”、“多元性”、“自由性”、“分散性”,其组织形式也应当突出“多元化”、“灵活性”特点。因此,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保障既需要政府主导,也应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组织框架,其目的有二:(1)政府组织进行宏观调控,并提供基础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和规划;(2)非政府组织相对独立性运作。

调研中了解到,由于群众日常体育活动的“自由性”、“分散性”,很难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常规活动,政府组织管理的难度也较大,因而,社区一些活动点、站很少设专职管理人员。不可否认,其中有客观原因,由于公共体育服务表现出明显的“群众性”、“广泛性”,其组织形式也应当突出“多元化”、“灵活性”特点。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组织框架,是广州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组织保障。具体实施中以“政府组织引导”、“社区站点基础”、“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抓手”,并且,加强纵横联系。

首先,政府组织主要发挥引导、监督、保障的作用,提供基础设施、活动场所,在一些重要的群体性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其他更多的事务性工作交由社会组织操办,政府组织不能过于干涉社会组织的活动,保持社会组织在公共体育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

其次,社区体育站点是深入群众的网络组织的基础,和群众贴得最近,交流更多。市区内的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可在政府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对这些社区组织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积极引导,扶持一些以街道、居委会为单位的小型的社区体育组织,由于这些小团体具有规模小、独立性强、便于运作的特点,可使有限资金有针对性地投入,从而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公共体育活动,更好地促进广州市公共体育事业发展。另外,大力推行协会实体化改革,健全广州市现存的各种体育俱乐部为基础的项目协会、人群协会、行业协会的社会化的组织体系,也是完善网络化、社会化组织的有效方式。由于不同人群、不同行业具有广泛、多样的社会关系,这些联合组织更有利于加强纵向与横向的联系。

另外,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抓手。我国于1993年开始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到目前为止,平均每1.5万人拥有一名体育指导员。广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数量在全国处于前列,已达到1万人拥有一名体育指导员,这与广州市体育部门长期关注群众体育密不可分。但是,就目前这个数据,还是很难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且,随着体育人口的增加,这一矛盾将加剧。因此,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培训、管理、服务一条龙的战略格局,使其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2],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自不同领域,有教师、学生、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体育爱好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指导群众公共体育活动,他们易于和群众交流、沟通,是广州市公共体育活动领域的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常年活跃在社区,担负起组织群众进行健身活动、传授体育健身知识和方法的责任和义务,成为广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服务活动中,既增长了能力和水平,也增强了社会公共意识,有利于幸福广州建设。日后,应当进一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职能,培训“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让他们担负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

2、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保障内容分析

公共体育服务保障职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制定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检查落实。政府和社会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修订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规划,保障和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2)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和形式,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物质保障。公共财政是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核心,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投入,既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力发展“民生事业”的重要标志。在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初期,还需要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更多的责任,政府可以通过“补税”、“贴息”、“奖励”等多种方式给予支持;(3)监督检查体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公共体育服务保障职能的重要方面,就是要监督检查“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体育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

3、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结构分析

(1) 政府组织

(2) 非政府组织

(3) 混合组织

目前,我国群众体育管理是政府部门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体制。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有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体育总会、国家体育总局各单项协会、省市体育局、各行业各系统的体育协会等。其中,主管群众体育的职能部门是国家体育总局以及下属各省市县的体育局。中华体育总会以及下属各省市的分会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全国群众性组织,各行业各系统的体育协会是遍及企业、学校、机关、农村等基层单位的群众体育组织。这种庞大的体育组织机构的优势是有利于体育工作上下一条线、层层有人抓,便于实施统一管理和控制;劣势是机构庞大而臃肿,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行政色彩浓厚,运行效率较低。而且,由于长期以来,群众体育管理由政府主导,开展各项群众体育活动时,不利于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研中,大部分专家认为群众体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权向上集中于政府,群众组织活力不够”。

4、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保障体系运作机制

体育协会自主

政府抓放结合

多元投资机制

自我造血机制

激励机制

公平竞争机制

约束机制

活动引导机制

第5篇: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中公共服务方面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最为紧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直接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需求的提高,同时也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转变公共服务的理念和思想,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公共服务项目。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告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体育作为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体育服务就是公共组织为满足人民群众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这也正是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所在。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根据功能性质的不同和服务种类的区别,一般被分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商业体育,而群众体育作为公共需求的主要形式,也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的重要特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一定竞争性或排他性,此类被称为混合物品。从政府干预体育的特点来看,体育类的公共物品主要包括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公共体育设施、体育技术标准、体育知识传播等等。

社区体育是指(王凯珍),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承担着政府的各项体育职能,呈现着群众体育各项公共服务功能,保障着社区成员各项体育需求。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在社区范围内,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健身、社区体育组织的指导与活动开展、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提供和社区居民体质健康监测等,几乎涵盖社区体育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社区体育的服务内容就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内容。近一段时间,国家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逐渐转移到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方面,社区建设和服务已经成分社会工作的重点。社区居民健康的保持与提高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内容之一,全民健身意识的普及与提高是社区体育的重要任务,社区居民体育生活化是社区体育的更高要求和目标。社区体育既切合国家和政府的工作要求,又满足社区居民的自身健康需求与生活需要,功能强大,作用明显,意义深远。

一、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

社区公共服务主要满足社区成员生存的各项需求,提供生活的物质精神保障,从而真正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属于社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充分发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各项功能,不仅能有效满足社区公共服务的多样要求,也能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更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服务质量。切实了解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特点,真正掌握社区公共体育发展方向和重点,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是广大群众真正受益。

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项目层出不穷

后奥运时代是群众体育加快发展的良好时机,在良好人文环境和社会舆论的推动下,近年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得到显著增强。儿童身心教育、老年人健康需求和居民情感交流等方面的现实需求,要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挥自身优势特点,扩展服务范围,提供多样服务。在全民健身思潮的引领下,为了满足群众多样的体育需求,社区各种组织或个人因地制宜,根据各社区自身特点,不断开展各式各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或竞赛,繁荣社区文化,(北京体育活动数量情况);不同地区社区在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的布置方面,大胆创新,力求实效,如(健身路径)等;在体育健身指导方面,个别地区推陈出新,推行(吉林)模式, 有效拓展了服务范围。

2、服务理念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升

2、内容解释

2、特点分析

3、作用意义

4、现状(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服务效果)

5、公共体育服务主体需求明显、要求紧迫

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原因

1、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混杂、界限不清

公共体育服务资金项目独立性不显著、透明度不高、执行力不强、

2、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缺乏职业岗位对接

3、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内容不明确、工作任务不具体、工作目标不确定

4、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人才流失

三、结论及建议

第6篇:浅说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杨晨曦

所谓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即政府将原本由自身或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转为向社会组织(本文中社会组织含企事业、社团等)购买,通过政府采购或者其他公开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组织,由其按照合同要求代为提供特定的公共服务,政府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

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标志着新一届政府自我革命、转变职能、转变发展方式和培育市场主体之旅的开始,对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政府开启了由亲自操刀到以奖代补直至购买的艰难转变。政府可以从具体的繁杂的服务性事务中解脱出来,社会组织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中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既可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强化了对公共服务的监管,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益和效率,进而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各归其位,各展其能。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无限机遇。 日前公布的《安徽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六个大类均涉及体育产业项目,诸如在基本公共服务类中,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基础设施及体育器材用品、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活动、国民体质测试与指导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社会事务服务事项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项目的策划与组织、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行业管理与协调事项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与宣传、体育产业统计与分析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技术服务事项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评估、体育经营场所安全检测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和技术性事务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课题研究、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培训、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的扩展,需要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也将越来越多。

近年来,国内各级政府在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过程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各级政府利用体彩公益金购置体育器材;马鞍山市政府各级财政出资设立体育健身器材维修基金、通过招标委托专门公司维修全市体育健身器材;芜湖县体育局以零租金对外承租游泳馆,并代为缴纳游泳馆的全部水电费,同时补贴承租人一定数额开放费,通过严格的合同约定要求,以每场3元的优惠价格对青少年开放;宣城市将部分单位和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纳入首批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由政府实行定额补助;省体育局向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购买全省体育消费市场调查等课题研究。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主要有两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政府如何买到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二是社会组织怎样才能提供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

解决政府如何买到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问题,要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即提高认识,加快职能转换,不甩包袱推责任,不紧抱权力资源不松手;改政府配餐为百姓点菜,合理的设置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目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正;建立和完善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规划、政策和规则,加强包括绩效评估在内的监管;引导、培育市场主体,确保政府能够购买到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

解决社会组织能够提供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问题,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即落实优惠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服务领域,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加强人才培养,让专业的事有专业人做;指导帮助社会组织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合理定价。

作为体育产业工作者,我认为一要加强学习,学政策,学经验;二要抢抓机遇,借助政府强力推进购买公共服务的良机,深入一线,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目录;三要完善和落实政策,提高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引导社会组织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具体要做好全省体育企业名录库建设,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更多的选择;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推进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创新和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许可工作,加强体育健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引导中介机构,更多地参与培育、推广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用品。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尚在起步,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不懈努力、不断完善,以此共勉。

第7篇: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北京体育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中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评价

姓 名:杨炀 学 号:0851077 院 系:管理学院 专 业: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杨建荣

完成日期:2012年04月

目录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体育公共服务公益化,均等化理论探讨 ................................2.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基础 .................................................2.1.1 公共该产品理论学说 ..........................................................2.1.2 社会契约论说......................................................................2.1.3 福利经济学说......................................................................2.2 体育公共服务公益化,均等化的研究思路 ................................2.2.1 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 ..........................................................2.2.2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章 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指标体系 ............................................

3.1.1 人均财政收支......................................................................3.1.2 人均占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 ..............................................3.1.3公共体育投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 .......................................第四章 结论和相关建议 ..................................................................4.1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

第8篇:体育公共关系

1. 体育组织的含义

作为体育公共关系活动主体的体育组织,它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协调力量和行动的合作系统。

2. 体育组织的构成要素

1. 目标及任务

2. 人员

3. 物质条件

4. 内在结构与机制

5. 信息联系

3. 体育公共关系的性质

1. 以公众为目标

2. 以获得美誉为目标

3. 以真诚为信条

4. 以互惠为原则

5. 以沟通为手段

6. 以长期性、战略性、持久性为基本方针

4. 体育公众

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的与体育组织利益相关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群体称为体育公众。

体育公众的特征:

相关性、同质性、群体性、多维性、可变性。

5. 体育公众的分类

1. 根据体育公众与体育组织的相互关系分类:内部体育公众和外部体育公众

2. 根据体育公众对体育组织的不同态度分类:顺意体育公众,逆意体育公众,独立体

育公众。

3. 根据体育公众对体育组织的重要性不同分类:首要体育公众,次要体育公众,边缘

体育公众

6. 体育公共关系传播的特点:双向性,共享性,快速性,广泛性(25)

7. 信息传播在体育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1. 信息传播可以使体育公共关系主体准确地把握自身与现实环境及其关系的真实状

2. 信息传播可以使体育公共关系主体增强选择能力,扩大选择范围,从而提高决策的

可行性

3. 信息传播可以使体育公共关系主体的预定目标易于实现。

8. 体育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方式

一.人际传播

特征:1个体性强

2参与度高

3从传播的信息看,其交流的手段丰富,符号多样化

4从传播的反馈看,其速度最快,交流的双方最易于相互调整适应

5最富有人情味

6不利于信息广泛、迅速、准确的传递

二.体育组织传播

特称:1.有特定的传播主体——体育组织

2.是体育组织结构影响下的传播活动

3.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并存

4.具有多元化的体育公众

5.是一种有特定目的、受严格控制的传播

6.综合运用了各种最基本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

三.体育大众传播

特征:1.间接性

2.公众性

3.能以最快的速度,向最大量公众传播信息

4.信息反馈困难

5.高度专业化

6.对象高度大众化

四.体育网络传播

特征:1.信息数字化使传播的时效性更强

2.时空无限,沟通无限

3.实现了平等参与

4.真正的双向互动

5.个性化。个人化的传播

6.多媒体传播

9.体育公共关系的功能(细看)

A守望功能:体育公共关系信息收集的内容

体育公共关系信息收集的内容

体育公共关系信息收集时应注意的问题

B协调功能:传播沟通,影响舆论

咨询建议,参与决策

协调咨询,争取谅解

C教育功能

D效益功能:重视环境监测功能,主动捕捉经营信息。

开发形象功能,提高体育组织的无形资产

扩大宣传功能的效应,改善体育经营管理环境

E娱乐功能

10体育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提高透明度原则

坚持体育公共传播的真实性原则

坚持依靠长期努力为主的原则

坚持双向交流的原则

坚持首先自我完善的原则

坚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的原则

坚持互惠的原则

11.体育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能力结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

12.体育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形象(论述p49)

13.体育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坚持原则,处事公正

求真务实,勤奋高效

顾全大局,严守机密

14.公众:所谓公众,即与特定的社会组织发生联系,并对其生存发展具有影响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15.媒介关系:也称新闻界关系,即与新闻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新闻界人士(记者、编辑等)的关系。

16大众传播

概念:“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电影及网络等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消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等的活动。

特点:传播机构和传播手段高度专业化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

大众传播往往赋予所传播信息以某种特殊的意义

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功能:报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影响:1大众传播对个人的影响—大众传播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2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大众传播与地位的授予

大众传播与舆论诱导

大众传播与社会变革

大众传播与文化规范

大众传播与经济发展

大众传播与体育

17.体育公共关系对传播媒介的选择

A.各种传播媒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有鲜明的特点和一定的适用范围,同时又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体育公关人员必须对各种传播媒介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才能进行选择

B.信息、媒介和受众是一个传播的整体过程,因此公关媒介的选择除了考虑媒介本身的优缺点外,还应该从体育本身的特点出发,同时将传播内容的特点及受众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考虑。

C.选择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一定要考虑体育组织本身的经济能力,要根据体育组织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公共关系目标,选择合理的传播方式,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尽可能好的效益。

18.体育公共关系策划:就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公关目标,在充分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超前性谋略和计划。

19.体育公共关系策划的程序:策划动因的形成阶段——调查研究阶段——确定目标阶段——设计方案阶段。(细看p99)

20.体育公共关系计划实施的原则

A.目标向导原则。是指在体育公共关系计划实施过程中,保证体育公共关系实施活动不偏离公共关系计划目标和计划实施,确保目标公众利益。

B.整体协调原则。是指在体育公共关系计划实施过程中使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达到和谐、合理、配合、互补、统一的状态。

C.反馈调整原则。是指把施控系统的信息作用于受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次输出产生影响的过程。

21.体育公共关系的评估:是指体育组织或有关的专家、机构运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体育公共关系工作的整体策划、准备过程、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进行测量、检查、评估和判断的活动过程。

22.体育公共关系评估的基本程序

A.设立统一的评估目标

B.取得体育组织最高管理者的认可,并将评估过程纳入体育公共关系工作计划之中

C.在体育公共关系部门内部取得对评估研究意见的一致

D.为了利于评估的操作,应从可观察和测量的角度将目标具体化

E.选择适度的评估目标

F.确定收集证据的最佳途径

G.。保持完整的计划实施记录

H.评估结果的使用

I.将评估结果向体育组织管理者报告

23.礼仪:从广义上讲,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礼教、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被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俗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24.体育礼仪的意义

A.体育礼仪体现着友谊、公平竞争的精神

B.体育礼仪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C.体育礼仪也是吸引人们关注体育赛事不可缺少的要素

25.请柬

是体育公共关系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传统性礼仪文书,是为了表示邀请单位的重视和对被邀请单位的尊敬,文字简洁,却比普通的信函和通知更庄重。

26.体育公共关系广告

是体育组织或企业运用大众传播手段为其传播公共关系信息,树立良好形象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整个体育公关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27.体育竞赛的组织与公关活动

A.明确竞赛活动内容,制定公关活动计划

B.成立竞赛领导机构,分工负责实施公关活动

C.编制秩序册和制定竞赛规程

D.搞好开幕式、闭幕式及其比赛礼仪,展现公关活动成果

E.做好赛场布置工作,搞好赛事接待,保证公关活动顺利进行

F.做好赛事的宣传

G.编制经费预算,做好公关活动的物质保障

H.赛后总结和效果评定

第9篇: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其四项基本职能中主要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2],而公益性事业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则是满足社区成员公共体育需求,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性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总和,也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2],建设和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健身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新平台,以吸引更多人参与体育活动、体验健康的快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也是保障社会公众基本体育权益和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群众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日益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得到广泛、深入的普及,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上一篇:欢送新退休教师讲话稿下一篇:四年级作文暑假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