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设施运营

2023-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共体育设施运营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运营问题与策略

摘要:本文以兰州市城市公共体育馆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梳理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兰州市公共体育馆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找出目前在运营问题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其原因寻求对策,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体育馆;运营管理;对策

1.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在2008年在北京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1990年和2010年举办的冬奥会,以及多次在哈尔滨举行的冬季奥运会,都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兰州主要的公共体育设施以兰州体育馆为首,兰州体育馆位于兰州最繁华的市中心,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对于城市人民进入体育馆锻炼极为便利。兰州体育馆场地宽阔,占地面积达到30100平方米,整个体育馆有三个场地组成,分别是训练馆、保龄球馆以及进行比赛用到的场地。一共可以容纳六千多观众。并且每个场地内部都具备基本取暖纳凉的设备以及专业的体育设备,例如比赛馆除了基本的体育设施,还有先进的电子计分设备。兰州体育馆是甘肃省对外文化宣传、交流、传播的重要场所,是甘肃省育局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阵地,已经成为了兰州市民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的重点场馆。

2.兰州市体育馆管理模式

兰州市体育馆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由行政部门进行管理,行政部门进行管理的缺点是在资金获取和资金支配上没有独立权,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国家调拨,或者来源于社会资金。这种只能由行政部门支配的资金获取方式,时间上产生滞后性。这种只依赖于国家和社会获取资金的方式,不利于体育馆的长期发展,亟待改革。目前,体育馆采用行政管理部门和体育馆双方共同管理。这种双经营管理模式,仍然是保证了体育馆的事业单位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方式。

企业化管理主要是体育馆的经营权不再是归政府单位所有,而是将其承包给其他经济单位进行管理,符合条件的经济单位必须具有清晰的产权,明确的责任,能够做到规范管理,并且其自身就是以组织大型体育活动、比赛为主要经营活动,并且提供相应的服务。在对兰州市体育馆进行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兰州市体育馆是被承包给兰州市体育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对兰州市体育馆实行市场化运作规范制度,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使得兰州市的体育文化产业逐步朝向市场化经济运营模式迈进。然而调研中还发现,兰州市体育馆并没有完全的实现企业化管理,例如,其高管人员,仍然是政府单位下派人员。

3.兰州市体育馆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3.1资金匮乏

由于体育馆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其性质是公共物品,担负着为公民提供健身的公益性服务,不具有盈利性。其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依靠政府的财务调拨,所有的资金均来源于政府机构。并且由于1994年我国实现税制改革以后,体育馆像其他法人机构一样,成为合法纳税人。体育场馆要缴纳5%的营业税以及15%左右的房产税及其他杂税。另外场馆日常支出大额的水电费,且这些水电费均按照商业水电进行缴纳。以上几项大额支出给体育馆带来了极重的负担,导致入不敷出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以来,兰州市体育馆像众多体育馆一样进行改革,实行有偿提供服务,但是体育馆的公益性质不曾改变,社会引入的资金微乎其微,体育馆融资形式单一。由于体育馆在建设之初,没有充分考虑体育馆的多样用途,仅仅将其作为比赛场所,没有考虑到在比赛之余,体育馆的利用状况,导致用途单一,不能像市面上的诸多健身房,体育俱乐部等具有多样化的健身功能,例如瑜伽馆,体操房以及游泳馆等,更别提将场馆建设为及健身娱乐餐饮于一体的休闲中心。故体育馆从社会吸纳的资金少之又少。

3.2专业人才缺失

体育馆要想运营建设得当,必须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经营管理。在场馆建设运营方面,该人才要有场馆建设、运营以及后期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还需要具备体育设施技术知识。目前不只是兰州体育馆,我国大部分体育馆都缺乏该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得建筑学原理,又要熟悉体育设施。因为每个体育项目需要的场地各不相同,对场地的要求必须依据比赛的专业知识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场地既符合体育比赛标准,又符合建筑学审美,还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省成本。故这种体育设施技术的建筑学人才的匮乏是目前场地建设严重问题。

在对场馆的经营方面也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该方面需要的人才需要是市场管理学相关专业的人才,需要懂得市场需求,面对市场需求即使开拓出相关的业务,如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体育展览活动、健身养生相关业务等,更符合社会公众的需求。

4.提高公共体育馆经营管理水平的对策

4.1加强体育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兰州市体育馆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体育馆的经营管理问题的关键。当前体育馆急需的体育设施技术的建筑学人才和市场运营管理人才急缺,面对这种情况,对管理人员队伍进行建设和改革是当务之急。对已经任职的员工要进行积极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对新人员的招聘,要采用岗位竞聘制度,优胜劣汰,聘用优秀人员,引入内部竞争机制,淘汰掉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这样才会使得新旧员工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另外要完善考核,奖惩,升降制度。做到按劳分配,按功分配,调动员工工作和创新的积极性。

4.2拓宽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

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目前体育馆采用事业制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结合的双制度,資金来源不足,融资方式单一。来自社会融资的额度少之又少。如果能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提供更多的服务,这样就能解决融资形式单一的问题。所以解决体育馆的服务问题是大势所趋。首先,在当前现有条件,应该从不同的层面上提供和开展体育活动,健身指导,另外要面对市场需求即使开拓出相关的业务,如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体育展览活动、健身养生相关业务等,更符合社会公众的需求。通过以上方式拓宽服务种类,另外还要提高服务质量,对于体育馆收费采用分时段收费,不定期的开展免费开馆等惠民活动。

5.结论

通过对兰州市体育馆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活动,得出目前兰州市体育馆在运营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面对资金不足的情况,体育馆应该在政府拨款前提下,积极拓宽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开展社会集资。另外建设人才培养业务,为建造集大众体育健身、训练以及竞赛、观赏比赛于一体的体育场所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佳.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

[2]蓝龙飞.福州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高光琪.河北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和开发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俞佩玉

第2篇: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

【摘要】运营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改革、经营内容、绩效评价、区域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等领域,横跨多个学科。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多功能开发、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扶持政策等领域是当前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的薄弱之处,也将成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研究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 运营管理 述评

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世界大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相继落户中国,加上各地争相举办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和其他大型单项体育赛事,使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与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与此同时,现行公共场馆运营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正成为各级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研究对国内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特别是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一、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绩效评价

唐立成等认为,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的绩效评估是指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绩效的过程。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实施绩效评估的流程包括:设定绩效评估目标,选择评估方法,构建 KPI 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绩效评估。赵蕴等指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体育场馆经营效益指标和公共体育场馆效益指标两大方面。体育场馆经营效益指标包括体育场馆投入产出能力、体育场馆的盈利水平和经营自给能力;公共体育场馆效益指标包括高水平运动竞赛指标、基层运动训练指标和群众体育指标。张红学指出,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绩效指标构成中,顾客维度占有最高的权重值。实地评估后认为,财务维度的执行度最好,其次是顾客满意度和内部程序维度。从经营绩效评估 4 大维度总得分可知,总体表现以北京市、上海市为最好,而四川省体育馆因其组织结构性因素,在 4 个维度的成效均为最低。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的研究已取得积极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正在获得不同程度的采纳和运用,在体育场馆科学化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地区性特征较为明显,造成指标离散程度高,目前还很难作为整体评价的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二、区域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李朝刚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高扬对北京奥运会新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融资模式和赛后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张蓓等在全面分析上海大剧院经营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创新思路。张宏等对广东省首批 135 所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学校的工作进行了实证研究。胡娟对江苏省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进行了分析。柳国庆尝试构建山东省大型体育场馆有效运营管理模式。马志云等就河北省城市体育场地经营与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蒋德龙对湖南省省运会后体育场馆资源总体上进行概括。李梁华等、冯欣欣等分别研究了江西省、辽宁省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郭春盛对长春市体育场馆综合利用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显示,区域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实证研究得以广泛开展,针对区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途径及对策,进一步丰富了区域体育场馆运用管理的理论,奠定了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的基础,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一是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问题。俎建生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丁长有针对性地提出创造条件加大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与开发。李敬会等、戴杰、张象分别研究了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市及四川 5.12地震后灾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二是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问题。任丽萍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及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行管理的特点。向征对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模式运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蒋仲君从成本与效益的视角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成本与效益、高校体育场馆的产权性质、经营性质、营利行为等问题进行分析。刘波等提出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功能。刘晶等在分析全国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场馆供给具有的多重特点。王德喜等对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的意义及产生的困惑进行探讨和思考。刘勇对北京 30 所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及特征、场馆开发经营的运作机制、经营效益因素、管理因素进行分析。刘学谦等以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及“体育运动健身卡”运作为例,设计出未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BSC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框架和标准。

上述研究显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已成为群众体育健身的重要场所,并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但研究成果大多局限在区域性的现状与对策层面,缺乏理论深度,尤其是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整体性的具体管理措施研究还有待深入。

四、国外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随着国内公共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普遍面临的困境,近年来国内学者注重研究国外体育场馆的运用经验与特征,这些研究主要着重在介绍国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经济政策、运营模式和技术手段方面。黄德敏指出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体育场馆广泛采用委托专业化企业经营,政府对体育场馆运营进行固定或专项补贴。李定从发展历史、现状、分类 3 个方面介绍了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情况。陈元欣指出美国体育场馆民营化趋势日益明显。严婕通过对中外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现行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认为可通过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调整场馆运行机制,加强公共体育场馆的内部管理等措施,促进体育场馆运营效益的提高。黄卓等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西方国家体育场馆在资产并购过程中的申报制度和并购前期的深入调查。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关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国外研究对于拓宽国内研究者视野、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也应看到,国外研究零散分析较多,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不利于挖掘国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冯欣欣等.西方国家大型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35-38.

[2]张宏.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改制的模式、操作流程和关键点[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10-14.

[3]庄永达,陆亨伯.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管理的几个瓶颈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5):4-7.

作者:刘颖

第3篇: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

摘 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研究涵盖了公共体育场馆的性质、运营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改革、经营内容、绩效评价、区域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等领域,横跨多个学科。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多功能开发、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扶持政策等领域是当前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的薄弱之处,也将成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研究的重点方向。

关 键 词:体育管理;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国;综述

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世界大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相继落户中国,加上各地争相举办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和其他大型单项体育赛事,使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与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与此同时,现行公共场馆运营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正成为各级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研究对国内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特别是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1 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动态

1.1 公共体育场馆的性质

李明[1]指出公共体育场馆是一种“国有资产”,所提供的体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应该由市场提供,或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张岩[2]认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刘波等[3]借鉴“公共产品理论”,提出公共体育场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曾庆贺等[4]也肯定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张桂宁[5]指出公共体育场馆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刘利等[6]以我国国有体育场馆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矛盾为研究出发点,分析国有体育场馆具有公益性与经营性双重属性,提出在市场化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以实现两者的统一。刘志群等[7]从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公益性与经营性之间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即公益性是经营性的实现目的,而经营性是实现公益性的有效手段,两者互为补充。但目前体育场馆公益性、混合性和经营性的划分标准尚存较大争议。方曙光等[8]指出应根据公共体育场馆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和社会化程度作为划分标准来确定场馆的经营性质。

以上研究显示,目前关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和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双重属性得到广泛认可,对进一步明晰公共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公益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涉及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和经营性划分具体标准和相关评价标准领域研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评价的科学性。

1.2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

谭建湘等[9]将目前国内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分为5类:传统事业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事业企业双轨制、委托经营和企业化运营。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中全额拨款占的比例很小,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营的占很大的比重。在管理权归属上,绝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管理,少数新建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的管理权开始归口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学校体育场馆基本上归口教育部门管理。张宏[10]认为,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目前国内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各不相同。按经营者不同,可分为政府管理、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法人管理、私人管理;按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全额预算、差额预算、自收自支;按单位性质不同,可分为事业单位、企业单位。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已由传统事业型向企业型过渡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相关的实证研究显示,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多样化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决定的。但由于涉及体育场馆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化的客观要求和操作途径等领域的实证研究不足,因而对不同运营模式利弊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学术观点。

1.3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

谭建湘等[9]指出,公共体育场馆应按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实施产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公共服务支付方式建立政府与体育场馆的市场关系,加快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的企业化制度。刘波等[3]认为,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把市场机制引入到体育场馆的运营中是今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改革的方向。冯欣欣等[11]认为,大型体育场馆民营化就是建立政府与民间机构的合作关系,政府负责规划与决策,提供相关的政策、法律及必要的资金支持,私营部门或社会机构负责建设及经营。张桂宁[5]认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主要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允许或鼓励民间参与,经营中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具体方式包括合同承包和特许经营两种类型。张宏[12]认为,公共体育场馆改制就是指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事业单位性质转变为企业性质,将全资国有产权转变为多元化产权,两个改制的前后顺序是先转企再进行产权多元化。曾庆贺等[4]认为,大型体育场馆的市场化是由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场馆的决策、融资、建设、运营等供给的过程。庄永达等[13]认为,应将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市场化途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变原有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体制。陈元欣等[14]指出未来体育场馆经营发展态势是运营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经营模式和内容多元化,委托经营日益增多、企业从业机构比例上升。方曙光等[8]提出在借鉴文化体制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进行分类改革,划分公益性、混合性和经营性体育场馆,培育市场主体。

以上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向民营化、企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方向已被广泛认可,尤其是针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分类改革的基本思路,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改革的具体步骤、方式和保障措施等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尚未获得根本性的突破,整体上目前体育场馆改革的理论还滞后于改革的实践。

1.4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内容

武国栋[15]认为,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与场馆的功能具有直接的关系,场馆应通过多功能化设计,如通过投融资管理创新吸引私营资本参与,承办职业体育赛事,实施专业化经营管理措施,将场馆建在高校,提高场馆的综合效益。刘杰[16]认为,场馆设计应以赛后利用为主,兼顾赛事需求,设计中融入演出、会展、商业、酒店等多种业态,以利于大型场馆赛后的经营。场馆应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在场馆建设的选址上应尽量靠近城区和居民居住区,提高场馆的通达性和消费者进入场馆的便捷性,以利于场馆的日常运营与多元化利用。

在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方面,郭敏刚等[17]界定了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的概念,提出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策略应注重的5大方面,指出政府在无形资产开发中应积极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于敬凤等[18]对龙江体育馆和五台山体育场的开发案例做了剖析,总结出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的一般程序是通过调查和预测设立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制定策划方案,通过单独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3种模式进行具体的市场化操作。陈海英[19]认为冠名行为并不是冠名权的全部内容,是体育场馆与企业的一种双赢行为。

由上所述,以场馆冠名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开发纳入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多元化的内容,显示无形资产开发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围绕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中的冠名、包厢、广告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国内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研究。但是在无形资产开发程序、模式和相关政策等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

1.5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绩效评价

唐立成等[20]认为,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的绩效评估是指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绩效的过程。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实施绩效评估的流程包括:设定绩效评估目标,选择评估方法,构建KPI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绩效评估。赵蕴等[21]指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体育场馆经营效益指标和公共体育场馆效益指标两大方面。体育场馆经营效益指标包括体育场馆投入产出能力、体育场馆的盈利水平和经营自给能力;公共体育场馆效益指标包括高水平运动竞赛指标、基层运动训练指标和群众体育指标。张红学[22]指出,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绩效指标构成中,顾客维度占有最高的权重值。实地评估后认为,财务维度的执行度最好,其次是顾客满意度和内部程序维度。从经营绩效评估4大维度总得分可知,总体表现以北京市、上海市为最好,而四川省体育馆因其组织结构性因素,在4个维度的成效均为最低。游战澜[23]借鉴平衡计分卡的观点,提出从顾客、内部业务流程、财务、创新与学习4个方面对大型体育场馆绩效进行评估。周良君等[24]以广州为例对公共体育场馆的收入和支出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从整体盈利水平、人员成本效益及经费自给能力等方面评价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分析了影响公共体育场馆经济效益的基本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的研究已取得积极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正在获得不同程度的采纳和运用,在体育场馆科学化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地区性特征较为明显,造成指标离散程度高,目前还很难作为整体评价的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1.6 区域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李朝刚[25]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高扬[26]对北京奥运会新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融资模式和赛后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张蓓等[27]在全面分析上海大剧院经营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创新思路。张宏等[28]对广东省首批135所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学校的工作进行了实证研究。胡娟[29]对江苏省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进行了分析。柳国庆[30]尝试构建山东省大型体育场馆有效运营管理模式。马志云等[31]就河北省城市体育场地经营与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蒋德龙[32]对湖南省省运会后体育场馆资源总体上进行概括。李梁华等[33]、冯欣欣等[34]分别研究了江西省、辽宁省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刘学谦等[35]探讨构建未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系统和模式。郭春盛[36]对长春市体育场馆综合利用进行了研究。

研究成果显示,区域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实证研究得以广泛开展,针对区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途径及对策,进一步丰富了区域体育场馆运用管理的理论,奠定了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的基础,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7 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一是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问题。俎建生[37]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丁长有[38]针对性地提出创造条件加大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与开发。李敬会等[39]、戴杰[40]、张象[41]分别研究了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市及四川5.12地震后灾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二是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问题。任丽萍[42]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及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行管理的特点。向征[43]对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模式运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蒋仲君等[44]从成本与效益的视角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成本与效益、高校体育场馆的产权性质、经营性质、营利行为等问题进行分析。刘波等[45]提出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功能。刘晶等[46]在分析全国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场馆供给具有的多重特点。王德喜等[46]对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的意义及产生的困惑进行探讨和思考。刘勇[48]对北京30所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及特征、场馆开发经营的运作机制、经营效益因素、管理因素进行分析。刘学谦等[35]以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及“体育运动健身卡”运作为例,设计出未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BSC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框架和标准。

上述研究显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已成为群众体育健身的重要场所,并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但研究成果大多局限在区域性的现状与对策层面,缺乏理论深度,尤其是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整体性的具体管理措施研究还有待深入。

1.8 国外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随着国内公共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普遍面临的困境,近年来国内学者注重研究国外体育场馆的运用经验与特征,这些研究主要着重在介绍国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经济政策、运营模式和技术手段方面。黄德敏[49]指出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体育场馆广泛采用委托专业化企业经营,政府对体育场馆运营进行固定或专项补贴。李定[50]从发展历史、现状、分类3个方面介绍了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情况。陈元欣[51]指出美国体育场馆民营化趋势日益明显。严婕[52]通过对中外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现行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认为可通过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调整场馆运行机制,加强公共体育场馆的内部管理等措施,促进体育场馆运营效益的提高。黄卓等[53]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西方国家体育场馆在资产并购过程中的申报制度和并购前期的深入调查。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关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国外研究对于拓宽国内研究者视野、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也应看到,国外研究零散分析较多,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不利于挖掘国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经验教训。

2 当前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正在不断发展变化。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的举办,带动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新一轮的发展,体育场馆与大型赛事正在加速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日益融合,这对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因而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的视角、广度和深度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学术研究领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不足。

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力图通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兴建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拉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趋势正在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但同时也带来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和运营管理等诸多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场馆的规划选址、规模大小等关系以及与满足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的联系。如何立足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规划和建设相应规模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探索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这些领域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关于体育场馆规划建设决策的科学性。

2)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多功能研究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基本上是以满足承办某一特定的大型体育赛事为依据,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的功能基本上是满足竞技体育运动的需要,因而在赛后运营中功能单一,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也不利于赛后的有效利用和多功能运营,赛后场馆均需要通过进行二次改造,方能满足赛后运营的要求,从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体育场馆运营的多功能是当前大型体育场馆规划建设的方向,但如何处理好大型体育场馆在保障基本的体育功能基础上,协调规划好休闲、文化、商业等其他服务功能,形成体育场馆运营多功能的系统理论,不仅对未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将直接影响体育场馆运营效率。

3)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不足。

公共体育场馆不仅要满足举办体育赛事和推动全民健身等社会公益服务的需求,而且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和手段,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在目前国内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的背景下,当前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面临重大挑战。长期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使得目前绝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无法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场馆公共服务质量差,场馆大量闲置和使用率不高。逐步实现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通过体育场馆产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有效分离,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用人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树立服务观念、创新经营手段等是我国体育场馆业改革发展中亟待研究的突出问题。

4)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扶持政策研究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促进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管理,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但内容基本上局限在体育场馆建设、维护、管理等方面。由于体育场馆的运营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上一直是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但是多年来国内体育场馆的运营一直缺乏政府系统有力的扶持政策,在财政上反而由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甚至自收自支,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普遍缺乏正常的财政保障,造成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质量低下。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整体性运营扶持政策的研究仍属空白,体育场馆运营的经济政策研究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研究深度,对体育场馆发展的保障政策和配套措施、如何通过相应的经济政策协调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矛盾等关键问题研究不够,这些领域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场馆的发展和改革。

3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随着人民群众对公共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国家公共服务政策的稳步实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将会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趋势表现为宏观的管理体制研究将逐步转向微观运营模式和内容研究,由一般的理论研究转向地区、城市甚至场馆个案研究,研究者将更加关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国家经济政策结合。政策支持是未来体育场馆发展和改革强有力的保障和推动力。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经济政策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相关研究仅限于对一般体育经济政策以及对体育产业经济政策的研究。基于区域经济社会、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在目前国内体育场馆各种管理体制并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各种改革配套政策和措施缺位的背景下,未来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和保障政策面临重大挑战。因此未来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大型体育场馆与城市发展、体育场馆运营的多功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体育场馆运营扶持政策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成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参考文献:

[1] 李明.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及其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56-58.

[2] 张岩.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性质辨析[J]. 体育与科学,2004,25(2):13-15.

[3] 刘波,邹玉玲. “公共物品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46-48.

[4] 曾庆贺,马书军,陈元欣,等. 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供给的可行性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17-20.

[5] 张桂宁. 公共体育场馆的属性及其产品供给方式[J]. 体育文化导刊,2009(2):60-61.

[6] 刘利,闵健. 国有体育场馆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33-35.

[7] 刘志群,狄玉峰. 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基于浙江省典型体育场馆的调查研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31(1):31-32.

[8] 方曙光,徐文强,陈元欣,等. 文化体制改革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16-18.

[9] 谭建湘,周良君.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企业化改革的基本特征与制度设想[Z].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9.

[10] 张宏.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4):413-415.

[11] 冯欣欣,邹英,荆俊昌. 西方国家大型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35-38.

[12] 张宏.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改制的模式、操作流程和关键点[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10-14.

[13] 庄永达,陆亨伯.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管理的几个瓶颈问题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5):4-7.

[14] 陈元欣,张崇光,王健.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的民营化探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1):26-30.

[15] 武国栋. 奥运体育场馆赛后运营模式分析与启示[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58-462.

[16] 刘杰. 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体制性障碍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39-44.

[17] 郭敏刚,王健.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特征——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l):35-38.

[18] 于敬凤,曾庆肃. 大型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J]. 体育学刊,2008,15(10):47-50.

[19] 陈海英. 我国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冠名权开发的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0] 唐立成,唐立慧,王笛.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评估模式与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4-27.

[21] 赵蕴,王雷.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25-28.

[22] 张红学.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绩效评估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30-34.

[23] 游战澜. 大型体育场馆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2):37-41.

[24] 周良君,叶英琪. 广州公共体育场馆经济效益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0(8):66-69.

[25] 李朝刚. “长三角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26] 高扬. 北京奥运会新建体育场馆融资模式与赛后产业化运作模式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0):19-22.

[27] 张蓓,黄海燕,方春妮. 上海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创新——借鉴上海大剧院经验[J]. 体育科研,2009,30 (6):32-34.

[28] 张宏,葛庆英,范振国,等. 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的实证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21-25.

[29] 胡娟. 江苏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分析及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4):8-9.

[30] 柳国庆. 第十一届全运会后山东省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31] 马志云,李磊,王晓强. 河北省城市体育场地经营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19-22.

[32] 蒋德龙. 湖南省省运会后体育场馆资源利用分析[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3] 李梁华,王志斌,张峰荣. 江西省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2008,24(12):54-56.

[34] 冯欣欣,曹亚东,邹英. 辽宁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民营化改革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41-43.

[35] 刘学谦,冯云辉. 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J]. 体育学刊,2010,17(7):109-112.

[36] 郭春盛. 长春市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1.

[37] 俎建生. 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主要问题分析[J]. 大众商务,2010(113):202.

[38] 丁长有. 浅析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与开发[J]. 管理视野,2010(3):41.

[39] 李敬会,高显义. 浦东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可行性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5):641-642.

[40] 戴杰. 苏州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10,31(5):85-87.

[41] 张象. 灾区中小学体育设施现状及对外开放调查研究[J]. 华章,2011(1):158-159.

[42] 任丽萍. 从经济学视角看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管理[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81-82.

[43] 向征. 高校体育场馆产业运作模式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8(10):104-105.

[44] 蒋仲君,张恒波. 成本——效益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策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20-23.

[45] 刘波,王宗平.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公共经济学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42-44.

[46] 刘晶,陈元欣. 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0(10):24-28.

[47] 王德喜,杨磊,张凤丽.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的困惑与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82-84.

[48] 刘勇. 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49] 黄德敏. 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改革对广州的启示[J]. 探求,2010(2):19-24.

[50] 李定.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51] 陈元欣. 美国体育场馆的运营之道[J]. 环球体育市场,2009(4):27.

[52] 严婕. 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 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09.

[53] 黄卓,周美芳,程其练,等. 西方国家体育场馆资产并购控制的分析及启示[J]. 体育学刊,2008,15(3):31-35.

作者:谭建湘 周良君 陈华

第4篇: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

1、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分为哪四类?每一类分别在该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答: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分为常规、快速大运量、辅助和特殊系统四类。

2、 我国目前主要存在哪几种行业管理模式?试举例说明。

答:“公司型”行业管理模式、“职能部门型”行业管理模式、“协会型”行业管理模式。其中“公司型”行业管理模式有烟草、石油行业;“职能部门型”行业管理模式有电子、民航、交通等行业;“协会型”行业管理模式有企业自主组织的行业协会。

3、 我国城市公交行业管理属于哪种类型的行业管理模式?

答:“职能部门型”行业管理模式,具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属性。

4、 构成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四大要素”指的是什么?

答:线路的首末站、具体走向、中途设站和线路之间的相互衔接,则是构成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四大要素”。

5、 常见公共汽(电)车线路网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一类城市?试以你所在城

市为例进行分析。

答:①直线形线路网,适用于道路网呈棋盘状的大、中、小城市;②放射形线路网,适用于中、小城市;③环形线路网,适用于大城市;④方格对角线形线路网,多见于历史遗留下的古城,也适用于一些呈棋盘状线路网的现代化大、中城市;⑤混合形线路网,一般适用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6、 运营线路长度和运营线路网长度这两个指标的区别在哪里?

答:运营线路长度是指城市公共交通固定运营线路的长度,不包括临时行驶的线路长度。它与城市的规模、城市居民的平均乘距大小有关。运营线路网长度是指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线路所通过的道路长度的总和,或是运营线路总长度减去并行重复线路的长度。

7、 城市公共车辆的运营方式有哪些?各自有何特点?

答:①定线定站式,乘车经济性较好,并可采用大型车辆;②不定线不定站式,满足乘客“门—门”的运输需求,可在任何线路上服务,但其乘车费用较高;③定线不定站式,其运行线路固定,但乘客上下车地点可不固定,实行“招手上车,就近下车”模式,其经济性、方便性介于前两种运营方式之间。

第5篇:青岛上线运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青岛上线运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作者:

来源:《物流时代周刊》2014年第01期

青岛上线运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2013年12月12日,青岛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营,集在线提供车找货、货找车、运输专线、陆海空信息交换及物流动态等9大功能。目前,该平台已与国内多家物流信息运营商联网,接入山东省内物流信息40万条,全国物流信息200万条。据悉,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后,每天可提供青岛地区4万多条物流供求信息,帮助中小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交换服务,大大减少车辆空驶率和能耗。

南京组建长江航运物流中心

记者2013年12月3日从南京市交通局获悉,《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规划》正式获批,航运物流中心将规划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的物流园,重点建设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和西坝、七坝、滨江航运物流枢纽节点,形成“一带两区三节点”总体空间布局,成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沿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集聚平台、长江流域航运物流服务的综合枢纽。

江西投逾百亿推物流项目建设

2013年12月4日,从江西省发改委获悉,江西省布局了17个集仓储、配送、加工、交易、展示、信息交流、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总投资155.7亿元。据了解,江西省建立了联席会议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对全省重点物流企业运行情况进行季度调度;加强重点物流企业调研工作,将企业反映的重点问题通报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对全省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的推进工作进行调度,协调项目审批、用地、环保、规划、建设等手续的办理。

甘肃省力推商贸物流发展

2013年12月16日,甘肃省商务厅、甘肃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和城市共同配送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旨在努力提升该省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和城市共同配送行业全面建设水平。甘肃省将对在2014年5月前,按照标准和要求完成建设内容,并经验收合格的物流配送基地和配送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支持资金不超过当年投资额的30%。

第6篇: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运营方案

**市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

建设方案建议书

**市是全国17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是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故乡。2017年4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县,设立县级**市,**市由**省直辖,**市代管。

**市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市政府为**市居民、上班族和游客打造的一项民生工程和环保工程,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将提供经济便捷的绿色骑行(短距离)和接驳公共交通(长距离)的交通出行方式,便民利民,建设美丽和谐家园。

一、建设必要性

1、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问题。

根据**市内现有公交站站点布局,将公共自行车站点布设在公交站、居住区、商业办公区、工业园和科技园、公园景点、医院和学校等周边,使公共交通和人流密集区域紧密衔接成一体,方便市民和上班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骑行公共自行车在城市内短距离出行或接驳公共交通进行远距离出行,大大提高了公交系统的辐射范围和公交运力,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问题。

2、鼓励市民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美化城市环境、共建美丽家园。

每天1000辆城市公共自行车约减少1500次小汽车出行,每年约减少112吨碳排放,而且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园区的

非机动车骑行环境和存放安全性的改善,鼓励更多的市民绿色出行,促进交通环境和城市环境的良性发展,共建美丽家园。

3、方便居民健身休闲、游客骑行游玩,助力提升城市形象。

舒适便捷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将为居民的健身休闲和游客的游玩观光提供了经济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而且统一规划、整齐美观的自行车站点也将成为**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提升园区形象。

二、建设方案

1、服务范围

本项目服务范围为**市城区,服务于城区内公交站、居住区、商业办公区、工业园和科技园、公园景点、医院和学校等交通出行需求较大地点。

2、建设规模

本项目计划与**市区整体规划同步,第一期建设150个站点,含3000辆公共自行车和3600个停车桩,以及配套的管理保障中心(由1个调度维修中心和1个客服中心组成)。后期根据城市规划同步覆盖,组成完整的**市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

3、设备选型

建议**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定位为城市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相结合的智能化第5代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市民通过APP注册扫码租车,还车时扫码结束计费。

1、

站点采用模块化、可移动技术平台,各设备均被设计安装在技术平台上。技术平台安装简单快捷,具有灵活性强和移动性高的优点,并且可以根据实际租赁需求调整站点规模。

2、公共自行车

(1)防盗化设计:车身二维码标签+非标件+独特车身外形+唯一编码。

(2)防破坏设计:高强度铝合金车身及轮圈+防刺发泡轮胎+不锈钢一体式车把篮。

(3)高质量设计:防锈防腐处理,结实耐用、舒适轻便、美观大方。

(4)使用寿命:5年。

**市自行车参考选型

3、停车桩

(1)防盗化设计:非标件无外露螺钉。

(2)防破坏设计:外壳和锁分别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或不锈钢材料。

(3)高性能设计:模块化设计(易于维修保养,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手机APP扫码借还车+空闲状态下省电休眠模式+语音提示。

(4)高质量设计:防水防腐防锈处理,设备结实耐用、美观大方,系统稳定可靠。

(5)使用寿命:8年。

**市停车桩参考选型

三、运营管理

1、注册与收费

本项目采用APP注册使用,注册押金、自行车租赁费、赔偿标准等由物价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定价。

实名制注册,并收取200元押金,避免发生恶意占用、破坏公共自行车,浪费公共资源等现象。

建议骑行收费标准采用低收费模式,每半小时收费0.2-0.5元。

2、企业职责

本项目由运营企业负责本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包括站点选址、系统制造、运输、安装和调试、工作人员的招聘和培训、站点保洁管理、车辆调度和设备维修养护、系统升级维护、客户解答疑惑和投诉反馈等工作,为市民提高24小时自助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

在运营期结束时,运营企业应无偿将本项目所有设施设备移交给政府指定企业,或与政府重新签订合同继续运营管理。

3、政府职责

成立****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监督考核小组,负责运营企业的招标、合同签订、协助企业完成项目的规划建设、定期和不定期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进行监督考评、财政补贴的资金发放等工作。

在合同中应明确企业退出机制、财政补贴方案。在企业退出机制中,应明确“当运营企业的考评结果不符合合同约定条件时,将无条件终止双方合同,同时运营企业应无偿地将本项目所有设

施设备移交给**市指定企业”。

4、收入及沉淀资金收益管理

办卡押金应由运营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合理使用管理,并保障市民注销时押金及时返还。自行车租赁费收入和注册押金的沉淀资金收益归运营企业所有,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和调度维修养护的费用支出。

四、建设及运营投资总预算

1、建设投资:第一期建设规划为150个站点,300公共自行车,3600个停车桩。建设投资预算为1398万元,

建设费用概算一览表(万元)

序号

内容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价(万元)

费用(万元)

备注

1

设备购置费

自行车

3000

0.1

300

2

停车桩

3600

0.2

720

3

底板

3600

0.02

72

4

监控摄像机

150

0.6

90

5

调度车

2

10

20

6

后台管理系统

1

50

80

APP定制

7

计算机

10

0.8

8

8

后台监控设备

1

18

18

LED拼接屏幕4*4、信号矩阵

9

建筑工程费

站点基础建设费用

150

0.3

45

破绿恢复、盲道改造等

10

安装工程费

设备安装调试费用

150

0.3

45

合计

1398

2、五年运营管理费用估算

后期运营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组建运营管理中心(团队)和配

套服务系统建设,每年运营费用为172万元,五年合计运营总费用为860万元。

运营费用概算一览表(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岗位(项目)

费用合计金额

数量

备注

1

人员费用

经理

1*8万/年=8万/年

1

2

办公室工作人员及财务

6*4万/年=24万/年

6

负责办公室工作、办卡及督察及其他财务工作

3

站点服务人员

10*3.5万/年=35万/年

10

负责站点车辆的调庋、维护、维修及保洁

4

社保及其他费用

18万/年

五险一金及节假日加班等

人力成本小计

83万/年

5

系统日常支出

日常维修

18万/年

自行车日常维护成

6

调运车

15万/年

车辆燃油、保险维修等费用

7

其他费用

6万/年

办公费、工作服等,

8

站点宽带费

15万/年

按照80元/月

系统日常支出小计

45万

9

公共自行车团体险

15万元

自行车设立人身伤害保险

10

办公场所投入

20万元

办公场所及维修场所租金

每年运营费用总计

172万/年

综上,**市城共自行车一期建设及运营费用(五年)总投资为2258万元。

五、建设运营模式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政府向企业提供少量的财政补贴和扶持政策(如运营场地、广告资源、服务亭商业开发、沉淀资金运作等),由企业负责建设和运营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期满后,政府无偿统一接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建议**市城共自行车项目采取PPP运作模式。

本项目总投入资金总计为2258万元,政府一次性投入项目资金的30%,为677.4万元,由企业补充项目资金的70%,为1580.6万元资金完成项目建设,达到正常运营标准。

项目建成运营后,政府需给予企业用户骑行收费及沉淀资金运作、服务亭商业开发等扶持政策。5年后完全市场化运作,10年后政府无偿接管项目。按3000辆自行车10年运营期计算,每辆每年仅需补贴225元。

综上,**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运营方案具备规模合理、政企合作互赢、财政补贴全国最少的特点。建议建立绿色通道,尽快启动一期建设,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第7篇:环保设施运营资质

马永顺团队(15901020107)

环保设施运营资质

一、为规范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申报工作,依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制定本申报程序。

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预审工作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资质审批工作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

三、申请单位申请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时,应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分级分类标准》确定申请事项并提交下列材料:

1、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申请表;

2、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3、技术人员专业资格证书、操作人员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培训证书和聘用合同(复印件);

4、上一财务状况报告或者其他资信证明;

5、实验室场所证明(或运营单位与专门检测机构签订有技术合作协议承担运营单位的检测任务的,可视为具备实验室条件);

6、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例,包括运营项目简介、运营合同(BOT协议可视为运营委托合同)、用户意见、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出具的设施运行排放情况监测报告;申请临时资质证书的除外;

7、规范化运营质量保证体系有关管理制度;

8、申请增项和升级的单位,应提交上县级(或地、市)环保部门出具的守法证明。

四、申请单位可向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索取或从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下载(网址:http://)《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申请表》等表格.地方环保部门应帮助申请单位正确填写有关内容。

五、提交国家环保总局的申请材料包括申请表一式三份及电子版一份,申请表之外的附件证明材料一份。提交省级环保部门的申请材料数量应按本省环保部门的要求提交。

六、申请资料应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中文使用宋体小4号字)。申报的各项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所有申请资料应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申请资

料的复印件应当清楚并与原件完全一致。

七、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

八、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审核,应在2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预审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

九、预审审查内容包括:运营企业营业执照、注册资本、主要技术人员专业资格、操作人员培训证明、监测实验能力、规范化管理制度、所提交运营业绩设施现场核查等内容。

十、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在预审时应组织专家(或委托县级、地市级环保部门)对申请单位及其运营设施现场进行现场核查。运营设施不在本省的,可以委托外省环保部门进行现场核查。

大资质大手续隶属于马永顺团队(15901020107),专业从事工商、税务注册,医疗器械、建委资质、园林绿化、土地开发,专利申请,驰名商标申请等行业专项审批代理事务,具有丰富的专业代理经验,多年来以诚为本的经营理念,为企业赢得了好的信誉,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促使我们不断的扩大服务范围,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医疗器械:二类、三类专业经营许可证

建委资质:三级、二级、一级建筑企业资质和资质升级专业代理

园林绿化:四级、三级、一级园林绿化资质和资质升级专业代理

第8篇:环保设施运营资质

一、为规范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申报工作,依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制定本申报程序。

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预审工作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资质审批工作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

三、申请单位申请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时,应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分级分类标准》确定申请事项并提交下列材料:

1、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申请表;

2、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3、技术人员专业资格证书、操作人员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培训证书和聘用合同(复印件);

4、上一财务状况报告或者其他资信证明;

5、实验室场所证明(或运营单位与专门检测机构签订有技术合作协议承担运营单位的检测任务的,可视为具备实验室条件);

6、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例,包括运营项目简介、运营合同(BOT协议可视为运营委托合同)、用户意见、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出具的设施运行排放情况监测报告;申请临时资质证书的除外;

7、规范化运营质量保证体系有关管理制度;

8、申请增项和升级的单位,应提交上县级(或地、市)环保部门出具的守法证明。

四、申请单位可向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索取或从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下载(网址:http://)《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申请表》等表格.地方环保部门应帮助申请单位正确填写有关内容。

五、提交国家环保总局的申请材料包括申请表一式三份及电子版一份,申请表之外的附件证明材料一份。提交省级环保部门的申请材料数量应按本省环保部门的要求提交。

六、申请资料应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中文使用宋体小4号字)。申报的各项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所有申请资料应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申请资

料的复印件应当清楚并与原件完全一致。

七、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

八、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审核,应在2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预审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

九、预审审查内容包括:运营企业营业执照、注册资本、主要技术人员专业资格、操作人员培训证明、监测实验能力、规范化管理制度、所提交运营业绩设施现场核查等内容。

十、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在预审时应组织专家(或委托县级、地市级环保部门)对申请单位及其运营设施现场进行现场核查。运营设施不在本省的,可以委托外省环保部门进行现场核查。

第9篇:体育场馆运营合作协议

场馆运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繁荣当地的文化市场,秉承互惠互利、长期共赢的合作原则,甲方、乙方双方就体育场馆(地址:

)的运营管理及开发达成一致,为保证该体育场馆(以下简称场馆)的顺利运营,

经双方友好协商订立合同如下:

一、合作关系

甲、乙双方是就该场馆整体合作的关系,本协议签署后由甲方全

权负责场馆的曰常运营及全部市场开发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各类场地

出租、活动举办、商品销售等等经营行为)、运营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乙方负责场地的曰常维护、场地服务人员的管理、安全防护、顾客及

场地外围关系的维护。

二、合作期限

双方合作期限暂定为

年,即从2012年月曰起

年月日止,合同期满时双方有权选择续约或终止合同。

三、场馆及设备

本协议签署后,乙方向甲方移交该场馆的全部经营管理权,在未

经甲方同意认可的前提下,不得擅自将该场馆的各类经营权向任何第三方转让。场馆在甲方经营过程中若需要增减相应设施,乙方需根据

甲方情况及时配置设施。

本协议签署后,由甲方安排人员对场馆内设施及配件进行盘点,

在盘点过程中乙方应给予甲方必要的配合,共同保证场馆设备的数量

准确。

四、营业收入

在本协议有效期内,甲方需利用自身的经营活动,不断提升乙方

场馆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甲方对场馆运营管理的回报,甲

方独自享有协议期限内场馆的全部营业收入所得,乙方承诺除正常的

能源费用、通讯费用外,不对甲方营业收入提出任何分配主张。

五、其他费用约定

甲方负责场馆各项运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包括各项活动的前期策

划、组织、后期实施等工作,并做好各项经营帐目的监督与核算,所

有与组织运营活动相关的组织费用由甲方承担;

乙方负责提供良好的场馆经营环境,如完整的提交场地、保证装

修、水电设施等符合甲方经营所需。因场馆及设施出现问题需要进行

修缮的均由乙方负责并承担费用。

六、甲方权利义务

1.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打造场馆的品牌影响力、探索管理经营

模式、营销策划经验用于场馆的长久发展。

2.本协议签署后,全权负责该场馆的各类经营活动的开展。

3.享有全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各项收益。

七、乙方权利义务

1.本协议签署后,乙方应完整的向甲方移交场馆的全部经营管理

2.乙方应保证其向甲方移交的场馆符合国家要求的消防、电力、

用水、暖气等设施标准,且保证该场馆适合于开展各类大型群体性活

3.乙方应于本协议签订后,于2012年月曰前将符合上述条件的

场馆交付甲方验收用于经营活动的实施。

4.甲方运营管理该场馆期间,乙方负责协调处理与地方各部门的

关系,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等。

5.乙方应保证协议有效期内:整体的场馆、土地所有权人是乙方,乙方不得将场馆、土地分割、出租,在签订本协议时乙方应向甲方提

供产权资料的复印件,乙方保证该资料的真实性。

八、合同解除

乙方场地因为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无法营业,双方各自承担各自

的损失;双方各自处理各自的财产,双方合作终止。

九、其它事项

此合同其它未尽事宜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本协议一式两份,经

甲、乙双方代表签字后正式生效,协议双方各保留一份,并具有同等

效力。根据场馆经营情况双方签定的新的协议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

共同有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地址:

地址:

电话:

电话:

日期:

日期:

上一篇: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下一篇:清洁工作应急执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