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比赛优质课

2022-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历史比赛优质课

从优质课比赛管窥高中语文文本教学

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直是一个能让高中语文教师切磋、学习、提高的平台,无论何地、何种级别的优质课大赛,其评价标准都是语文新课改的风向标。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分标准“教学过程”一项的表述为:“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优化。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这里明确表明了让学生回归文本、体悟文本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语文优质课由“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逐渐走向“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朴实。

一、由“浅度阅读”到“深度挖掘”

虽然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对文本的阅读,但由于优质课比赛是一种展示课,比较关注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以及学生的参与活动,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能更好地展示教师个人风采,或者为了让课堂更活跃更流畅,授课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回避难点,或设置很多学生张嘴就能答出的浅层次问题,或大量引入教师个体情感体验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

另外,很长一段时间内,优质课比赛也比较关注课堂的创新性,课外拓展甚至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亮点。从内容上讲,既然是课外拓展,在定位时就有游离文本的嫌疑;从课堂结构来讲,它是课堂的结尾,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要出奇制胜赢得评委与听课老师青睐的重任。这就可能造成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过于求新求异而与挖掘文本的方向渐行渐远。

但是,现在语文优质课评价越来越看重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是否恰当、深入。以2011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为例,《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授课教师沉稳大方,循循善诱,其个人魅力征服了很多听课教师。但后来评课时,提到这节课重在教“是什么”,而忽略了教“怎么写”。文本挖掘上没有注意品味这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这节课在品味语言方面的缺失成了一个重要的失分点。

再如讲授《归园田居》的教师比较年轻,虽然大赛经验不足,因为紧张而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但评委给出了当天的最高分。除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设置的问题是紧紧围绕文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如:“作者笔下的园田生活是怎样的?”“他是如何描写田园生活的?请找出一些句子分析。”(教师提示:可从景物特点和手法的角度切入分析)“请任选一两个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另一位教师教授《六国论》,在品读课文体悟情感环节中运用“批注”方式引领学生分析文本的做法也广受好评。

优质课比赛已经由注重教师个人魅力展示,转为更看重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任何背离语言文字而言他的热闹都是浮华的,走进文字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深入地品鉴才是当今语文课堂的本色。

二、摒弃过多的课堂预设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

有许多优质课,课堂教学还是比较注重形式的,课上常常有集体朗诵、个体朗诵、单独提问、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的运用,课堂是否有学生活动似乎被认为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否高,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突出的重要标志。其实,很多学生并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很多问题都是教师预设好的,学生不过是教师的合作者甚至配合者。课堂容易成为教师自己的表演台,而很少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一节课下来,热闹是教师的,学生收获有限。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问题进行,被牵着鼻子走,但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对文本独立思考的机会,理解的困难之处都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仍以2011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为例。在这次比赛中,不管生本设计是否恰当,教师都在努力关注学生听懂没有,理解没有,掌握没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极枯燥的文章,但这节课却获得了89.625的高分,其中一个精彩的环节就是当学生对第二段的归属争论不休时,教师先把这个问题搁置,先引导学生对后几段进行研读,让学生把握了文意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教师这种搁置争议、杀回马枪的做法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课堂预设生硬地往自己的备课方向引导。相反《望海潮》一课,在学生对文意理解发生分歧时,教师没有因势利导,而是草草几句概括后又拉回到了自己的授课流程中,缺少机智的课堂生成,让很多听课教师为之惋惜。

现在的很多教学都是学案教学,学案是把双刃剑,可以明确学习重点,但也容易把课上得僵化。理想的课堂,不但有针对文本主线预设的关键性问题,还要抓住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于无疑处生疑。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深入文本,个性化阅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迸发生成的课堂才是真正精彩的课堂。

三、摒弃多媒体使用上的赘余

多媒体走入课堂以来,曾有一段时间,大量的声光影充斥了课堂。特别是在教学大赛的课堂上,很多教师的主要精力不是在教材和学生上,而是一股脑地倾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如2005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中,《边城》导语使用伴随优美音乐的多媒体画面,《雷雨》有多媒体人物对话,《孔孟》有孟子诞辰的新闻短片,《林黛玉进贾府》听了《枉凝眉》的曲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放了电影片段……不胜枚举。

但是,新课改走过这些年,大量的多媒体运用已经成为败笔。2011年的河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中,38节课里,选用影视片段的不超过5节,以图片、视频的视觉享受代替耐心品读文本自身之美的方式方法已经被摒弃。课件要求美观大方,质朴实用,真正为教学服务。这显示出教师日臻成熟的心态。

的确,影像资料中的画面或许是精彩的,悦耳的音乐或许是让人陶醉的,但那绝不是文本语言本身的魅力所在。画面一旦定格,语言中传达的无限可能性变成了确定性,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了唯一的哈姆雷特,对语言的品析、鉴赏、联想和重构也不复存在了。而另外一些课,多媒体只是成了黑板的替代品。由于提前制作而不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机更改内容,这些多媒体课件反而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罪魁,限制了课堂的生成。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永远无法离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教学,是最容易走向虚浮的,最容易沦为肤浅的表演课。语文课堂必须以服务学生的语言学习为中心,而不是让学生远离语言。只有深入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挖掘文本意蕴,让学生体味到语言魅力的教师,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师。

最本真的美是真正打动人心的美;当师生都静静地沉浸在美丽的语言中,用心灵来交流的时候,任何的喧嚣都是一种打扰。繁华落尽,返璞归真,这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更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458030)

作者:贾燕

第2篇:芦溪县中小学优质课比赛初中英语优质课比赛听课感悟

林 清 芬

为不断提高全县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我县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力推行高效课堂,芦溪县教研室和教育工会于2012年5月2日至4日联合举办了全县语数英优质课比赛。应教研室安排,我有幸聆听了英语学科15堂精彩的优质课。其中初中英语参赛教师分别是来自源南学校的管丽老师、南坑镇中的罗利清老师、张佳坊中学的王艳萍老师、芦溪外语学校的潘耀国老师和银河二中的张圣德老师。这些参赛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进行了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教师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活泼、内容充实的课堂活动,并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通过三天紧张的观摩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从观摩活动中,我能够感受到参赛老师的准备是十分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

二、课前热身形式多样

每位教师都非常注意课前与学生的沟通。或是唱歌,或是观看影片,与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了英语学习的枯燥感。成功的参赛者们都具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开场白,集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不仅能引人入胜,而且能发人深思。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标准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多采用小组竞赛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这不仅能激起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各位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有唱英文歌曲热身导入,调动学生激情的;有发奖品激起学生参与热情的;有小组比赛得分,获胜者集体鼓掌表扬的等等,真是用尽各种妙招。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如此用心,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

三、多媒体课件使用恰到好处

在这次比赛中,每位教师无一例外都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都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声色并茂,应用恰到好处。把无形的知识变得直观明了,生动有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语言流利,基本功扎实

英语课不同于其他课,用英语授课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过硬的基本功、流利的口语,都能为课堂教学添加色彩,坚持用常用的英语口语上课,很有必要。每位老师的课堂用语简单流畅,过渡自然巧妙,尤其是源南中学的管丽老师、张佳坊中学的王艳萍老师、芦外的潘耀国老师和银河二中的张圣德老师。

五、教师自身素质高,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单位。15位老师不愧是各片区层层选拔参赛的优秀老师,口语都不错,教态自然,充满自信,吸引学生,并且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六、课堂教学过程条理清晰

各位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有条理性、层次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不管是新授课还是阅读课,对知识的学习操练都很有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并且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比如guessing game的运用.group work、pair work、PK等活动形式多样,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七、课堂反馈及时合理

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作出了及时合理的评价,用巧妙的语言、声调、眼神、体态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正面鼓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但有些老师的评价有些零碎、过于夸大其词,所以要注意评价的艺术性和实效性,应当中肯且恰如其分,否则会适得其反。

记得某位专家曾说过,“教学就像一盘菜,有了合理的呈现方式,优雅的教态,端庄的仪表、就如一道菜已经具备色香味,而知识点的落实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利就如决定这道菜是否有营养,是否具有价值一样决定这堂课是否有生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像厨师一样,不仅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来,更重要的是能做一道对学

生来说能营养终身的菜来。”成为这样的教师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我们英语教师能够始终以踏踏实实、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争取早日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使我县的英语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3篇:初中历史优质课竞赛 作课点评

初中历史优质课竞赛

作课点评

一、对初历史学科的看法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目前有多种说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精炼的“一堂课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这里的深度,指的是学生在这堂课中的提高度,也就是说,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提高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所设计和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摘苹果理论”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也就是提出的问题就像摘苹果一样,既不能让学生摘不着,也不能让学生随手一摘就摘到,如果有,那也只能是一些最基础的内容,至于提高部分,就得让学生踮着脚尖去摘或者跳起来去摘。而学生参与的广度,则指的是积极参与教学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提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面向全体学生,如果一堂课下来,只是少部分人积极参与,自然不能称是一堂好课。

当然,各个学科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就历史学科而言,不论是课标还是教参当中,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立。这也就在告诉我们,作为初中历史学科而言,使学生知识水平与学史能力得到提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情感得到升华就是我们的目标。要做到这些,全员参与、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史为鉴这些基本的原则是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的。如果教学中还能体现出生动性、形象性,体现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学生的表现欲又得到满足,这也就应该可以被看作是一堂好的历史课了。

二、本次课赛中体现出的亮点

1、教学方式有了较大改变,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往教师包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已不见踪迹,同时,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每堂课中均有体现,各校所学习、推广的教学模式也能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只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区别。这至少体现出教学改革在各校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应用。我们每位教师均能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

1

极大地增强了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时,课堂讨论、辩论、观看历史题材视频、编历史剧、设计主题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均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3、注重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熏陶。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逐步提高,但近些年来,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却明显未跟上物质文明发展的脚步。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思品和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熏陶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次课赛,几乎每位老师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这一点。例如“国民革命运动”一课中,通过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让学生思考“黄埔军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再结合孙中山的名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三国鼎立”一课中通过曹操两次战役胜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了“谦受益,满招损”,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4、注意在教学中体现激励性原则。有句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各位老师均能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予以表扬,激励性原则得到了较好体现,也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5、注重情景教学、角色互换。历史,毕竟是以前发生过的,故,恢复到当时的场景中去,无疑有利于学生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解和理解。本次竞赛中,我们不难发现,战地小记者、地主阶级、农民、军士、奴隶主旧贵族、国君、南迁小民阿毛及其导游小表哥等角色时常出现在情景教学中,这无疑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6、注重证据,体现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各位老师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需要展示了一系列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经过分析思考或讨论的方式得出结论,遵循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国民革命运动”一课为例,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蒋介石和周恩来不属同一个党派,他们为什么能在一个学校共事呢?”,这个问题课文中没讲,老师就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后得出了结论。而后,还通过学生熟悉的旋律《国民革命歌》得出了北伐战争的对象和任务。对于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教师亦提供了几段材料,学生通过分析材料逐条得出答案。又

2

如“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想让学生得出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的结论,指导学生识图,想要总结宋代中农业、手工业、及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分析得出。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亦是通过对几张图的分析而得出。试想,日常教学中坚持这样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不就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了吗,并且,经过多次训练和体验,学生还会怕做材料分析题吗?

7、注重教给学生总结、记忆历史知识的办法。如《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一课,老师在指导学生记忆商鞅变法的时间时,就教学生利用一年365天,颠倒6和5,再提醒别忘了公元前,学生自然好记了。其实,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五四运动的时间1919年,完全可教学生用谐音“要酒要酒”来记。再如洋务运动一课,教师指点学生用“中央代表是奕诉,地方代表曾李左和张”来记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又用一副对联“三大军事福安江南求自强,四大民用湖汉开船为求富”就记住了几大军事民用工业及目的,效累极佳。

8、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肯定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但作为一个中考科目,促使学生提高成绩也是教师不得不考虑的,更何况考试中的易、中、难比例是7:2:1,而我省的计分方法中及格即可得10分,这就更加突显出落实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此次课赛中,不少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基础知识,课堂检测环节中正确率高就是例证。而且,与往届相比,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勾划、记录、标记重要知识点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往届,这也是教师更趋务实的体现。

四、不足之处

1、在看似热闹的情况下,不少课的探究、合作还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入实质,有的讨论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如一两分钟的讨论,充其量能表明自己用过讨论这一方式了,有时给人感觉,学生好像只是在读书或背书吧。究其原因,应该是所设置的讨论、探究题不符合学生实际。比如,讨论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就没有必要了,学生一看书便知,老师又要叫讨论,为避免冷场,学生当然只能在找到答案后大声读书了。因此,建议大家在设置讨论题或合作学习的题目时,一定要注意该题目的难度。也就是说,应设置让学生踮着

3

脚尖去摘苹果的题目。建议可考虑在原因、影响、为什么是转折点以及启示类问题上设置,当然,如果课文中直接就可以找到答案,建议大家在题目上稍作改动,使其具有讨论和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让学生讨论了几分钟,站起回答的同学轻而易举地就念出了课文中总结好的答案,这样的讨论也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2、要进一步把握好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历史学科是重证据的,很多结论都要从材料中得出,但我们明显看出,本次竞赛中,大家对这方面挖掘不够,即便有了,在教会学生如何从材料中发掘结论的指导也不够充分。就如“国民革命运动”一课,整体感觉已经很好了,但如果老师在指导学生时能教会学生分析材料时将关键句或关键词勾划或圈起来,效果肯定更好。而有几堂课,老师已展示了材料让学生分析甚至讨论,但学生稍遇困难,老师随即点出答案,然后学生齐读。事实上,老师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通过恰当的启发和诱导,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他原本未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发出“噢,是这样啊”的感叹时,教师的成就感应该也就油然而生了。

3、注意激励学生是好的,但教学嘛,少不了反馈矫正,学生都已经答错了或是不全面,老师不仅不纠正、不提醒,反而一味的夸奖,这是激励呢,还是给了其不好的暗示,值得商榷。当然,“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一课中,当学生提到北京人钻木取火时,老师提出了疑问并建议学生课下查资料,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4、注意随机应变、灵活机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如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想大相径庭,如突然停电了,如课件出问题了,如学生未按时到,如时间快到了,自己的教学内容还未完成或课上完了但时间还不到等。从这次竞赛中,我们就感觉到大家在这方面处理得还不够圆润。一般来说,在结尾时设置一个既可课上解决、又可课后延伸的题目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5、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合理搭配,突出重难点,计划分配好时间。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都设计了不少内容,又想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显示出课堂丰满、圆润,结果导致需要深入分析、讨论时感觉时间不够,只得点到即止,因而重

4

难点就难以突出。究其原因,是我们老师要求面面俱到,殊不知多中心就是无中心,多重点就是无重点。问题提得太多、幻灯片展示得太多,面太广、点太多,重难点自然就难突出了。因此,建议较简单的知识可以设置问题或以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得出,教师再稍稍引导理顺,而后将挤出的时间用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时间不够导致分析讨论不深入的问题就能得到缓解。

6、激情不够。历史课不像理科那样讲求逻辑思维的缜密,但为了感染学生,应有激情。可惜的是,本次比赛中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场景并不多见。当然,这次几位男老师在这方面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最后,给大家选择参赛课题提点建议:

1、最好不要选比较容易把握、前人屡次使用过的课题。毕竟,没有大的提升,你很难胜出,除非没遇到高手。

2、最好选择赛点学校还没上过的课,以免问题一出来,学生就给你答出标准答案,让你左右为难。如真要选,请注意更改题目或换问法。

以上观点,只是我们的一些浅见,希望大家采取扬弃的态度,取精华,弃糟粕。相信,在白老师的带领下,我市的历史教学水平定能再上新台阶。

5

第4篇:2014初中生物优质课比赛心得

这次有幸能够参加淮北市生物优质课比赛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市教育局对于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重视,同时,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对我们生物组工作的大力支持。此次我为了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而备战,既是最充实的一个星期,也是压力最大的一个星期,却又是收获最大的一个星期。下面我就本次比赛的一些体会,向老师们汇报一下,并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求不断勉励自我,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首先,此次比赛由各市先组织听课评选,然后挑出优秀的教师推送到省优质课的评选中。我没有参加过比赛,当校长宣布由我代表本校参加市级比赛的时候,压力非常大。面对比赛,只有将压力变动力,相信自己,勇敢迎上

其次,本次参赛教师趋于专业化、年轻化。同场竞技,沉着稳健,风采迷人,都发挥了自己较高的水平。本次活动给全市生物专业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充分展现了全市生物专业教师积极向上,全面育人的精神风貌。虽然时间短暂,但影响深远,应该说,起到了锻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推动了学校生物教改的实施。

通过这次比赛,我也身感自己的不足,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把握课标、吃透教材

本次活动可以说是对生物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察。这次比赛我抽到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5章《现代生物技术》。之前我对课标不是很熟,对教材的把握也不透彻。通过比赛,我更加细致全面的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并认真的研读了教材,有了新的体会,真正的悟出了课改的精髓,并将把课程改革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以期能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同时关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二、掌控课堂、钻研提高

作为一名年轻生物老师,教龄较短、教学经验少、出现的问题也较多。本次赛后,我又观看了自己的教学录像,发现了自己许多方面的不足。比如,1,课题运用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画面引入没有激起学生兴趣。2,在课堂上语调平缓、缺乏感染力。3,转基因技术的含义与应用环节之间的过度不顺畅。4,对学生的活动安排不完善,问题设计没有针对性,没给学生创设出自主学习的平台。5,板书设计没有和课程内容衔接好,设计不精细。6,对课件不熟,上课时讲漏转基因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等到翻到这张幻灯片时,又补讲的。以上这些不足我会进行有效的改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信心。因为我深知在成长过程中,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改正不足,对于进步是多么有益。

三、潜心学习、创出特色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多参加这种形式的活动,以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我还要多看优秀教师教学实录,多听先进教师教学理念,领会贯通,转为己用,弥补不足,创出特色。

以上就是我参加本次优质课比赛的体会,而针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今后我还需要多渠道学习,努力积累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与提高,脚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做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最后谢谢所有在本次比赛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

第5篇:初中历史优质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的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要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瓷器。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教师分析]同学们请看:英国输入中国的是呢绒、布匹。这是机器生产的产品。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大量的产品被制造出来,本国民众消费不了,只能到国外去寻找市场。中国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经济落后,成了英国的目标。我们再看中国当时的情况。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中国当时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其特点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产品的生产主要是自己消费。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国的农民和市场发生联系很少。自然经济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因此,外国商品进来之后没有市场。细究起来,当时外国商品在中国没有销路的主要原因还有两点:一是清廷对外政策上的严格限制。康熙五十八年,一向果敢而英明的康熙大帝宣布禁止南洋贸易,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夷人不许进内,直至雍正五年才解禁。到乾隆二十一年,规定广州为惟一通商口岸,以示天朝体恤地处荒僻的“四夷”,清朝管理夷商的办法是设立“行商”。所谓“行商”,就是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人。由于清朝体面的大吏们不能直接与未开化的夷人接触,所以采取了以官制商(行商)、以商制夷的间接管理办法以免有伤国体。二是当时外国商品初入中国时只是贵族人家的奢侈摆设,平常百姓很少有人买,甚至见都少见。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入贾府,到宝玉的屋内,看到大钟摆心里还奇怪为什么把个大称砣挂起来,站在西洋镜前,还不知道那满头插花的老太婆是自己,反而指镜云:人老不知羞,花儿插满头。因此,外国商品最初在中国确实没有被各个消费阶层的人广泛接受。而中国的茶叶、大黄、丝绸等在英国却非常受欢迎。中国茶堂而皇之地位列英国上层绅士淑女、下层平民百姓的家中。当时在英国饮茶竟成为一种时尚。英商不得不用大把的银钱来到中国购进茶叶。所以19世纪上半期(特别是20年代前),中国对英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而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却处于入超地位,而且这种逆差一年大似一年。而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急需向外输出商品,它不能容忍这种不利处境的继续,开始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学生回答]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鸦片还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板书]2.鸦片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师讲述]英国的资产阶级不允许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为了利益,它可以不择手段。鸦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可耻的商人们输进中国的。鸦片,俗称“大烟”“阿芙蓉”,是由红罂粟的青果汁液,经过割取、晒干,凝缩而成的软膏。红罂粟本是一种二年生草本植物,这种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鸦片的主要成分是吗啡,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它原为药用,用于止痛、镇定,但若过量吸食,毒性便会伤害身体,而且极易上瘾。烟瘾发作时,人极其痛苦,非鸦片不可解。天长日久,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被鸦片这个恶魔侵蚀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终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英鸦片商走私鸦片的利润高得惊人。在当时,每箱(约100斤)印度鸦片成本在20卢比,而走私到中国出卖,竟可获利100倍以上,达到2000至3000卢比的高价。在暴利的驱动下,他们所信仰的基督教应有的仁爱精神和作为人应有的良知被泯灭,越来越多的鸦片被输入中国。在1767年以前,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烟土不超过200箱。然而到了1820年,平均每年输入达40000多箱。1835年东印度公司被解散,其对华贸易的专利权不存在了。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都可以有权对华贸易,这些工业革命的暴发户们争先恐后地瞄准对华鸦片贸易,疯狂地向中国运送鸦片,疯狂地从中国人口袋里捞取银元,而他们送来的鸦片又在疯狂地吞食中国人。仅仅东印度公司解散的当年,走私到中国的鸦片已达2万多箱。到1839年鸦片战争前夕,已高达4万多箱。英政府仅仅印度鸦片税一项税收就达422万多元。据有关资料统计,鸦片战争前,英商向中国输入鸦片达42万多箱,给他们带走了三四亿银元的财富。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表: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图表中能看出什么呢?

[学生回答]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长的速度特别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1839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能否认识到鸦片输入的激增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大家根据课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据自己想像,讨论 一下,归纳成几点。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随着鸦片输入的猛增,大量银元流向国外也是自然的事。这无疑加剧了中国的贫困。

答案二:从课本所选的《炮子谣》里可以看出四个字:鸦片吃人。正如歌谣所写:“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答案三:《炮子谣》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耗钱毁体。这从“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二句可以看得出来。

……

[教师归纳]下面我们来把鸦片的危害归纳一下:

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至1839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1亿两)。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这是指铜钱兑换白银的比值提高了。由原来的1000文抵一两到1500文抵一两。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先把粮食卖成铜钱,再把铜钱折成白银交税,原来100斤稻谷卖1000文铜钱,即可纳一两白银的税。现在纳一两白银的税却需卖150斤稻谷)。三是腐蚀了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四是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由于军队也吸食鸦片,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五是民风日下。全国各地烟馆林立,吸食人数竟达200万。各色人等如王公大臣,军官将领,庶民百姓,甚至连妇女、僧尼也(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239162-1-1.html)沾染恶习,整个社会一片萎顿萧条,种种罪恶因此而生。

[教师提问]针对鸦片输入带来的种种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应呢?

[学生回答]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个小问题——林则徐虎门销烟。

[板书]3.林则徐虎门销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林则徐的生平及主要政绩,试着评价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大家可以通过讨论来掌握。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设禁烟局,收缴烟土、烟枪,配制戒烟药丸,限定吸烟人定期戒绝。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则徐到广州后,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师引导]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不对?

[学生回答]不对。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教师讲述]从嘉庆皇帝开始明令禁止鸦片进口,当时多出于维护道德民风的原因,那时的朝臣们谁也不愿意被人当作伤风败俗的辩护者而被指控,后来发现屡禁不止,烟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财政问题时,以大臣许乃济为代表的弛禁派出场提出新论,主张鸦片贸易合法化,并照章纳税,允许内地种植罂粟,以国产鸦片来抵制外来鸦片,从而阻止白银外流。以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立即予以反对,从生产力、商业、国防等方面历数鸦片危害,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用“银荒兵弱”来敲中道光帝的心病,终于于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12月31日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中国近代最彻底的一场禁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林则徐于3月10日到达广州后,立即召见行商,责成行商敦促洋商们交出鸦片,有趣的是英国的商人们关心的是中国政府会以什么样的价格收去鸦片。林则徐严厉警告鸦片商迅速无条件地交出鸦片,鸦片商们合伙凑出一千多箱想蒙混过关,哪知林则徐义正词严:“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3月24日,林则徐下令封仓围馆,一面不准停泊在黄埔的洋商货船上下卸货物,停止贸易,一面将商馆四周所有的街道封锁起来,限期令洋商交出所藏鸦片。当时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明白解决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缴烟,3月27日,义律以驻华商务总监的身份向英商发出了缴烟通知,到5月18日,共收缴鸦片二万多箱。

林则徐收缴鸦片后命人在虎门镇口村码头旁挖掘了两个长宽各15丈多的方形大池准备销烟。5月31日,万事俱备,林则徐搭设祭坛,庄严地举行祭告海神仪式,宣读祭海神文,请海神众水族暂行避开,以免鸦片入海伤及海神诸水族。6月22日,销烟开始,兵勇们先将池内倒入了水,然后撒盐成卤,将箱内的鸦片投入池内,浸泡半日后,再将烧透的石灰倒入池中,池内鸦片遇到石灰倾刻便像开锅一样滚沸起来,兵丁们再用木耙在池内来回翻搅,使池内鸦片全部烧化。这样一直烧到6月25日,才将2万多箱鸦片处理干净。

虎门销烟是从嘉庆皇帝颁布禁烟令以来最为彻底、规模最大的一次真正的禁烟,它第一次向世界表现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侵蚀的坚决性,洗刷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耻辱。

(讲完之后,向学生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增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教师过渡]当虎门海滩烟云滚滚时,一丝战云也隐隐浮起,义律将中国禁烟情况报告给英外相巴麦尊,称中国政府强行收缴英王臣民的鸦片,侵犯了英王陛下臣民的私有财产。提议英国出兵中国,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他的建议被英国政府接受,紧接着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板书]

二、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目内容。要求:1.阅读完之后,能简述战争的经过;2.正确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3.了解《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先请同学们简述一下鸦片战争的经过。

[板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学生简述]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积极防御,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继续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谈判,后将林则徐撤职查办。1841年初,英军占香港岛。清同英作战,1842年失败。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

[教师讲述]同学们请看《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南京条约》的详细内容。

[板书]2.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讲解]同学们,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点,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把它归纳出来。

[学生归纳]《南京条约》的内容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议税八字。

[教师分析]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条款。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关于香港问题,我们应清楚,它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香港岛是《南京条约》割出去的。九龙半岛是在《北京条约》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国政府才把这三个部分连同附近的岛屿全收了回来。(教师讲香港岛被割时,应结合下面地图讲解,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师过渡]既然鸦片战争使清政府从领土、关税、贸易方面丧失了一系列主权,那么,这势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最后一个问题。

[板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本上最后一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列强控制和压迫。是丧失了部分的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它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我们再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就会明白:《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结合《南京条约》内容,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

[布置作业]

4.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参考答案: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2.鸦片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6篇:观摩山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观摩山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的感想

2012年11月19日---22日,我有幸到烟台参加了山东省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对于这次外出学习的大好机会我非常珍惜。接到通知,我就根据优质课的讲课内容,我自己把这些内容设计了一遍,看看自己与人家有多大差距,差距到底是什么,我们自身的“武功” 到了何种境地,做到心中有数,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我用心去领略了全省各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以及许多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放眼观看了“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省级历史教学优质课。教师们以创新的教学设计、高效的教学过程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我们时常被他们的精彩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思维的火花所欣喜。他们的课堂教学,启迪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说我得到的是一种回味,一种反思,更是一种提升。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一下:

先谈收获:

一、教学理念新

1.论从史来,历史味更浓。我们的历史课要上成历史,要有历史的特点。如,济南二中,董艺老师设计的《匈奴兴起与汉的合战》,汉初出示了一段材料,学生得出国力弱,被迫和亲,而汉武帝时又出示一段材料,得出结论国力强盛,具备武力解决匈奴关系的资本。这样例子很多,真是口说无凭,有史为证。

2.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多鼓励,又恰到好处,学生受鼓励,其他学生受激发。鼓励学生的方式也多样。有的老师真的情不自禁给学生鼓掌。

3.挖掘历史故事,凸显历史课堂的故事性、趣味性。

二、教学模式值得学习

整堂课用板块结构,设计合理、科学。例如莱州西城中学吴丽红老师,《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四个板块,第一漫漫丝绸路。第二铮铮英雄行。第三悠悠驼铃声。第四绵绵古道情。聊城莘县一中张玉莹老师的《血肉筑长城》第一民族怒吼,第二东方欲晓,第三凯旋之歌,第四以史为鉴。

三、教学设计更加科学,注重实效。

教法的好与差我认为是不是能更好的指导学法,我们的教法最后都要落脚在学生学法上,很多老师都多次利用标注、表格、色彩对比、古诗引进,用实物让学生感受历史,例如枣庄十五中张行雷老师《昌盛的秦汉文化》,抱着一捆竹简,说明纸的发明优越性。

四、课件制作实效、科学。

利用课件就是课堂重要的辅助手段,背景用与历史有关的图案。很多老师都能用学生喜欢的动画,不仅仅局限图片,还有影视资料,我们真应该好好学习课件的制作水平,与时俱进。不能光下网站上面的。

五、地方史能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贴近生活,亲切自然。

枣庄祈雷老师讲《血肉筑长城》,说到自己的故乡发生铁道游击队,烟台是地雷战的故乡,很多能与当地历史结合。

六、最后总结,知识框架科学、准确、凸显课堂知识。

我认为最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各个知识之间关系交代很好,不单纯是知识的罗列。

七、注重过渡语的设计。

整节课挥然一体,知识丝丝相扣,听起来就是享受,这就是人家过渡语设计科学,整节课自然和谐、水到渠成。

八、对知识延伸很到位,能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聊城莘县一中张玉莹老师的《血肉筑长城》,最后,播放胡锦涛十八大讲话,航空母舰,亮剑东海的其他新式武器,歌唱《国歌》表明我们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有阐述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九、注重历史人物的分析。

图文话人物,人物赞美之歌,我心目中的人物,注意挖掘历史的内涵。

十、老师的基本功值得学习。

因为教师使用的学生都不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大部分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很强,理论水平高。在每节优质课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授课教师的高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和设计的周密细致。就拿“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来说吧,例如莱州西城中学吴丽红老师,播放《昭君出塞》的片首曲导入《匈奴兴起与汉的合战》一课,让我们走进昭君,走进汉朝和匈奴。这样的导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顺理成章。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再谈建议

一、问题的设计层次不明。

有的老师什么问题都讨论,不分层次,应该两个人讨论的别小组都讨论,看问题的设计。

二、课堂评价缺乏适度性和多样性。

有的学生回答对了,拔高太大,说错了,一棍子打死。

三、还出现知识性错误。

有的老师把“鸣镝”写出“鸣笛”,地动仪是地震发生后预测地震发生方向的,以便能及时救援,不是预测地震发生的,改进造纸术,不是发明造纸术。

四、还有低效课堂。

《昌盛的秦汉文化》中,讲完后,我看了一个学生的笔记,张衡、华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麻沸散、五禽戏、蔡侯纸,竟然写错了六个字。

参加本次省优质课观摩会,可谓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但限于时间和篇幅不能一一道来,还有许多“欲说还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功之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它山之石”达到攻己之玉的目的,如此也算不枉此行了,最后感谢领导给的这次机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尺刀”我们提升自己,需借助外力,更要在于自己。

2012年11月26日

第7篇:优质课比赛反思

这次优质课评比让我深深感到自己在教学能力上的欠缺,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教育机智上的不足。习惯了平时的教学,真正的“武装”起来去上一堂公开课,才真正的暴露出自身教学上的弱点,

1、与学生交流不到位

这里的交流既是课前的,也是课上的。上课前,没有与这些新学生进行相应的沟通(像如去跟他们说说话,跟他们认识熟悉一下),导致了上课时,这些学生就像见了陌生人一样,不敢说话了,不敢大胆的去表现自己。课上做实验时,也没能去细致的问问实验做得怎么样。

2、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需要改进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学生能够发现移动凸透镜时,蜡烛的像会变大变小,但却始终没有补充上倒立的像。这里该怎么去引导他们,需要我在改进。还有放大镜的聚光作用,学生知道在太阳光下可以点燃火柴,但我却没能引导他们去概括这种作用。这就需要我平时去不断反思,总结,改进。

3、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

第一次上公开课就遇到了两次停电。要是碰上一个心理素质弱点,早就不干了。我倒是不那样,但是清晰的思路确实被打乱了,课件上的内容和我讲的内容都是联系好的,可见一没法用,确实没法去弥补。剩余的时间我就像是在应付,把知识点直接传授给了学生,也没有去引导他们。这用情况很意外,也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

这堂课如果放在平时的讲课中,对我来说算是好的(这里指的是有自己的学生、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钻研,并设计了课件,心理素质比较好,并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规律),但对于这堂课来说,是失败的,有太多的缺失,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通过这堂课,我看清了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想要成为一名名师,是要不断的付出努力,不断的钻研、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塑造品牌,终有一天,会像小荷一样露出自己的尖角。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开学前清单下一篇:伤感的爱情故事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