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奥斯卡最佳电影

2022-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历届奥斯卡最佳电影

奥斯卡历届最佳动画长片

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第74届

怪物史莱克

提名:

天才吉米小子

怪兽总动员

第75届

千与千寻

提名:

冰河世纪

星际宝贝

小马王

星银岛

第76届

海底总动员

提名:

熊的传说

疯狂约会美丽都

第77届

超人特工队

提名-

怪物史莱克2

鲨鱼黑帮

第78届

超级无敌掌门狗-人兔的诅咒 提名:

哈尔的移动城堡

僵尸新娘

第79届

快乐的大脚

提名:

赛车总动员

怪兽屋

第80届

美食总动员

提名:

我在伊朗长大

冲浪企鹅

第81届

机器人总动员 提名: 功夫熊猫 闪电狗

第82届 飞屋环游记 提名: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鬼妈妈 公主与青蛙 凯尔经的秘密

第83届 玩具总动员 提名: 驯龙记 魔术师

第84届 兰戈

提名: 猫的生活 功夫熊猫2 穿靴子的猫 奇可和丽塔

第2篇:历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2010-01-29 11:11:26

第十四届(1941)

最佳记录片:Churchill‘s Island

第十五届 (1942)

最佳记录片:《中途岛战役》等四部记录片

第十六届 (1943)

最佳记录片:《12月7日》(短片),《沙漠胜利》(长片)

第十七届(1944)

最佳记录片:《海军陆战队登陆踏拉瓦岛》、《战斗夫人》

第十八届(1945)

最佳记录片:《希特勒活着吗?》、《名副其实的光荣》

第十九届(1946)

最佳记录片:《命运的种子》(Seeds of Destiny)

第二十届 (1947)

最佳记录片:《第一步》(短片)(First Steps)、

《死亡设计》(长片)(Division of Films and Visual Education)

第二十一届(1948)

最佳记录片(短片):《走向独立》(美国海军)

最佳记录片(长片):《秘密陆地》(美国海军)

第二十二届(1949)

最佳记录片(短片):《生存机会》(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以多抵少》(华纳兄弟电影公司)

最佳记录片(长片):《乌地的黎明》(英国新闻处)

第二十三届(1950)

最佳记录片(短片):《朝鲜内情》(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

最佳记录片(长片):《提坦--米开朗基罗的故事》(制作人:罗伯特.斯奈德)

第二十四届(1951)

最佳记录片(长片):《南太平洋岛风光》(雷电华电影公司旅游风光片)

第二十五届(1952)

最佳记录片(短片:《邻居们》(加拿大国家电影局)

最佳记录片(长片):《环绕我们的海洋》(雷电华电影公司,制片人:欧文.艾伦)

第二十六届(1953)

最佳记录片(短片):《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制片人:华尔特.迪斯尼)

最佳记录片(长片):《沙漠奇观》(制片人:华尔特.迪斯尼)

第二十七届(1954)

最佳记录片(短片):《星期四的孩子们》(英国情报处)

最佳记录片(长片):《消失的大草原》(制片人:华尔特.迪斯尼)

第二十八届(1955)

最佳记录片(长片):《海伦.凯勒自己的故事》(制片人:南茜.海顿)

第二十九届(1956)

最佳记录片(短片):《南北战争的真相》

最佳记录片(长片):《沉默的世界》

第三十届(1957)

最佳记录片(长片):《艾伯特.施韦策》

第三十一届(1958)

最佳记录片(短片):《女佣人》

最佳记录片(长片):《白色的荒地》

第三十二届(1959)

最佳记录片(短片):《玻璃》(荷兰)最佳记录片(长片):《塞伦吉蒂不会死》

第三十三届(1960)

最佳记录片(短片):《吉斯皮纳》(英国)最佳记录片(长片):《飞马》

第三十四届(1961)

最佳记录片(短片):《展望》最佳记录片(长片):《上有天,下有地》(法国)

第三十五届(1962)

最佳纪录片(短片):《迪伦.托马斯》最佳纪录片(长片):《黑狐狸》

第三十六届(1963)

最佳纪录片(短片):《查格尔》

最佳纪录片(长片):《罗伯特.弗罗斯特:一位与众人争吵的情人》

第三十七届(1964)

最佳纪录片(短片):《来自小石城的几个人》

最佳纪录片(长片):《雅克一伊夫斯.库斯图的没有太阳的世界》

第三十八届(1965)

最佳纪录片(短片):《活下去!》

最佳纪录片(长片):《埃莉诺、罗斯福的故事》

第三十九届(1966)

最佳纪录片(短片):《到明天就是一年了》最佳纪录片(长片):《战争游戏》

第四十届(1967)

最佳纪录片(短片):《红木树》最佳纪录片(长片):《安德森队伍》(法国)

第四十一届(1968)

最佳纪录片(短片):《人为什么创造》

最佳纪录片(长片):《自己的历程》

第四十二届(1969)

最佳纪录片(短片):《最佳纪录片(长片):《阿瑟.鲁宾斯坦一热爱生活》

第四十三届(1970)

最佳纪录片(短片):《访问我的老战士》最佳纪录片(长片):《伍德斯托克》

第四十四届(1971)

最佳纪录片(短片):《暗哨》

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最佳纪录片(长片):《赫尔斯特龙记事》

第四十五届(1972)

最佳纪录片(短片):《这个极小世界》

最佳纪录片(长片):《马乔》

第四十六届(1973)

最佳纪录片(短片):《普林斯顿:寻找答案》

最佳纪录片(长片):《伟大的美国牧童》

第四十七届(1974)

最佳纪录片(短片):《不》

最佳纪录片(长片):《心灵与精神》

第四十八届(1975)

最佳纪录片(短片):《比赛结果》

最佳纪录片(长片):《从珠穆朗峰滑下来的人》

第四十九届(1976)

最佳纪录片(短片):《计算我们的日子》

最佳纪录片(长片):《美国哈兰县》

第五十届(1977)

最佳纪录片(短片):《严肃是我的敌人》

第五十一届(1978)

最佳纪录片(短片):《戈萨默.康多的逃跑》

最佳纪录片(长片):《吓人的真相》

第五十二届(1979)

最佳纪录片(短片):《保罗.罗伯逊:对一位艺术家的歌颂》

最佳纪录片(长片):《最好的孩子》

第五十三届(1980)

最佳纪录片:《从东方伟人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默里.勒纳摄制)

第五十四届(1981)

最佳纪录片(短片):《协调一致》

最佳纪录片(长片):《灭绝种族的大屠杀》

第五十五届(1982)

最佳纪录片(短片):《如果你热爱这个星球》(加拿大)

最佳纪录片(长片):《又一个孩子失踪》(加拿大)

第五十六届(1983)

最佳纪录片(短片):《5点15分的弗拉明戈舞》 最佳纪录片(长片):《他想让我跳舞》

第五十七届(1984)

最佳纪录片(短片):《石雕师》

最佳纪录片(长片):《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第五十八届(1985) 最佳纪录片:《破碎的彩虹》

第五十九届(1986)

最佳纪录片(短片):《女人--为了美国,为了世界》

最佳纪录片(长片):《阿蒂.肖:你们大家都有时间》、《在美国穷困潦倒》

第六十届(1987)

最佳纪录片(短片):《童心不泯》

最佳纪录片(长片):《悠悠十载午餐:阿尔贡昆圆桌上的妙语和传说》

第六十一届(1988-1989) 最佳纪录片,长片:《终点饭店:克劳斯.巴比的一生》(马塞尔.奥菲尔斯)

第六十二届(1989-1990) 最佳记录片:《普通线索:棉被的故事》

第六十三届(1990-1991) 最佳纪实短片:《午餐约会》

最佳纪录片:《美国之梦》(制片人史蒂文-冈崎)

第六十四届(1991-1992) 最佳纪录片,短片:戴布拉-沙斯诺夫《弥天大谎:通用电气公司、核武器和我们的环境》

最佳纪录片,长片:阿莱-莱特和欧文-萨拉夫《在明星的影子中》

第六十五届(1992-1993) 最佳纪实短片:萨姆-卡曼《小巴士》

第六十六届(1993-1994) 最佳纪录短片:《保护我的生命》

最佳纪实故事片:《我是个许诺:儿童》苏珊.雷蒙德和艾伦.雷蒙德

第六十七届(1994-1995)

最佳纪录短片:查尔斯.古根海姆《需要正义的时刻》

最佳纪录长片:弗赖达.李.莫克和特里.桑德斯《马雅.林:十分清楚的洞察力》

第六十八届(1995-1996)

最佳记实性题材短片:卡里.安卡利斯《一位幸存者的回忆》 最佳纪录故事奖:约翰.布莱尔《受人怀念的安妮.弗兰克》

第69届(1996-1997年) 最佳纪录短片

《马克·奥布莱恩的生活和工作》 最佳纪录长片 《一代拳王》

第70届(1997-1998) 最佳纪录片:短片 《康复记》 最佳纪录片:长片

《漫漫回乡路》

第71届

最佳长纪录片 《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 最佳短纪录片《金色年华的即时浪漫故事 》

第72届

最佳纪录片:《九月的一天》

最佳记录短片:《花边国王》(King Gimp)

第73届

最佳纪录短片:《母亲》

最佳纪录长片:《战地余生/陌生的怀抱》

第74届

最佳纪录短片:《Thoth》 最佳纪录片:《周末谋杀》

第75届

最佳纪录短片:《Twin Towers》 最佳纪录片:《Bowling For Columbine》

第76届 无

第77届

最佳纪录片:《生于妓院》

最佳纪录短片:《奇迹时分:孩子们的进步》

第78届

最佳纪录片:《帝企鹅日记》 March of the Penguins

最佳纪录短片:胜利要诀 A Note Of Triumph The Golden Age Of Norman Corwin

第79届

最佳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

最佳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

第80届

最佳纪录片:《驶向阴霾的出租》(Taxi to the Dark Side) 最佳纪录短片:《自由空间》(Freeheld)

81

2009

最佳纪录长片 《走钢索的人》 最佳纪录短片 《微笑的Pinki》

82 2010

《海豚湾》——路易·皮斯霍斯和费舍·史蒂芬斯(Fisher Stevens)

《普鲁登斯的音乐》——罗杰·罗斯·威廉斯和埃莉诺·伯克特

83 2011

最佳纪录长片(Best Documentary Feature): 《监守自盗》Inside Job 最佳纪录短片(Best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不再是陌生人》 Strangers No More 84 2012 最佳纪录长片

《不败》(Undefeated) 最佳纪录短片

《面子》(Saving Face)

85 2013

最佳纪录长片 《寻找小糖人》 最佳纪录短片 《控诉》

第86届

2014

最佳纪录长片 《离巨星二十英尺》

最佳纪录短片 《6号女人:音乐把我拯救》

第3篇: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名单

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合辑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通过业内人士投票,颁给每年得票最高的电影,奥斯卡金像奖之一。此奖项起初被称为最佳作品奖(Best Production)。

奥斯卡第一届时(1927-28年,于1929年颁发),‚最佳影片奖‛颁发了两座,一座最佳作品奖(Best Production)颁给了史诗片《铁翼雄风》,另一座杰出艺术作品奖(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则颁给了艺术片《日出》。这两座奖都是授予当最杰出的影片,其表现手法两异但同样为优秀的电影。而事实上,评审和片厂老板们却以他们的影响力来改变了影片的获奖。米高梅老板Louis B. Mayer就因不喜欢自己公司的金〃维多所拍的《群众》的写实手法,而无奈地将奖项颁给了《日出》。隔年,奥斯卡又改回单一的‚最佳作品奖‛,并决定《铁翼雄风》是这个奖项之得奖影片,而使得《铁翼雄风》总被误作是头一唯一的最佳影片(至1931年改称为最佳影片)。顺带一提,《铁翼雄风》和《日出》是最佳影片类奖项中,唯二的默片。

经过多年的发展,于1944年起,奥斯卡将最佳影片奖的提名数,限制在五部。

有人认为,非英语系的电影只会入围最佳外语片,也就是说,只有相当少数的非英语电语,能够因为其艺术价值,而获入围最佳外语片以外的其他奖项。因此,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几乎可称作是‚奥斯卡最佳‘英语’片奖‛。时至2006年止,仅有八部非英语电影获得最佳影片奖的提名,分别是1938年的《大幻影》、1969年的《焦点新闻》、1972年的《大移民》、1973年的《哭泣与耳语》、1995年的《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1998年的《美丽人生》、2000年的《卧虎藏龙》、2006年的《硫磺岛家书》。

————————————————————————————— 【附录: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名单】 (注: 评奖时间晚于影片上映日期)

第01届1929《翼》Wings★

第02届1930《百老汇的旋律》The Broadway Melody★

第03届1931《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第04届1932《壮志千秋》Cimarron★ 第05届1933《大饭店》Grand Hotel★ 第06届1934《乱世春秋》Cavalcade★

第07届1935《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第08届1936《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第09届1937《歌舞大王齐格菲》The Great Ziegfeld★ 第10届1938《左拉传》The Life of Emile Zola★

第11届1939《浮生如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梦 第12届1940《乱世佳人》又名《飘》Gone With the Wind★ 第13届1941《蝴蝶梦》Rebecca★

第14届1942《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

第15届1943《米尼弗夫人》又名《忠勇之家》Mrs. Miniver★ 第16届1944《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Casablanca★ 第17届1945《与我同行》Going My Way★

第18届1946《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

第19届1947《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第20届1948《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 第21届1949《哈姆雷特》Hamlet★

第22届1950《当代奸雄》All the King’s Men★ 第23届1951《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第24届1952《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

第25届1953《戏中之王》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大马戏团 第26届1954《永垂不朽》From Here to Eternity★乱世忠魂 第27届1955《在江边》On the Waterfront★码头风云 第28届1956《马蒂》又名《君子好逑》Marty★

第29届1957《环球旅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第30届1958《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第31届1959《琪琪》Gigi★ 第32届1960《宾虚》Ben-Hur★

第33届1961《公寓》The Apartment★

第34届1962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第35届1963《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第36届1964《汤姆.琼斯》Tom Jones★ 第37届1965《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第38届1966《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第39届1967《永远走红的人》A Man for All Seasons★四季之人 第40届1968《炎热的夜晚》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第41届1969《奥利弗!》Oliver★雾都孤儿 第42届1970《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 第43届1971《巴顿将军》Patton★

第44届1972《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 第45届1973《教父》The Godfather☆ 第46届1974《骗》The Sting★

第47届1975《教父II》The Godfather, Part II☆

第48届1976《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第49届1977《洛奇》Rocky★

第50届1978《安妮.霍尔》Annie Hall★ 第51届1979《猎鹿人》The Deer Hunter★

第52届1980《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 第53届1981《普通人》Ordinary People★ 第54届1982《火的战车》Chariots of Fire★ 第55届1983《甘地》Gandhi★

第56届1984《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 第57届1985《莫扎特》Amadeus★

第58届1986《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第59届1987《野战排》Platoon★

第60届1988《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第61届1989《雨人》Rain Man★

第62届1990《为戴茜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 第63届1991《与狼共舞》DanceswiththeWolves★

第64届1992《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第65届1993《杀无赦》Unforgiven★不可饶恕

第66届1994《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第67届1995《阿甘正传》又名《福雷斯特.冈普》Forrest Gump★ 第68届1996《勇敢的心》又名《惊世未了缘》Braveheart★

第69届1997《英国病人》又名《英伦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第70届1998《泰坦尼克号》又名《铁达尼号》Titanic☆ 第71届1999《沙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第72届2000《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 第73届2001《角斗士》Gladiator★

第74届2002《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 第75届2003《芝加哥》Chicago★

第76届2004《指环王3:王者回归》The Return of the King☆ 第77届2005《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 第78届2006《撞车》Crash★

第79届2007《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

第80届2008《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第81届2009《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第82届2010《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第83届 2011 《国王的演讲》★ 第84届 2012 《大艺术家》★

http:///html/25556.html

第4篇:奥斯卡电影节最佳外语片研究

中文摘要:奥斯卡金像奖作为国际电影节中接受程度最高的一个电影节,对世界大部分国家的电影人有着微妙的吸引力。近几十年来,随着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其文化势力也在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电影是世界性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在文化交流中行使着宣传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主张的职责。电影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在被各国的电影人积极的推向国际市场和国际性的电影节。奥斯卡电影节自创立以来,就受到了各种热捧,成为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电影节,每年都有不少的电影竞相参赛。对于非英语国家来说,能够染指奥斯卡“小金人”的也只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一奖项了。中国自电影“走出去”以来,电影人一直对该奖项有挥之不去的热情。且不说这样一种现象具有怎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意义,单从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尴尬这一角度来讲,研究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讲策略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评讲策略 冲击奥斯卡 文化折扣 跨文化传播 英文摘要:

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奖策略

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国内历史最悠久也是接受度最高的的一项电影奖项,最佳外语片奖是奥斯卡奖中的一项,它是颁发给最佳非英语电影的奖项,提名电影应在每年10月至第二年9月间在出品国或所在地区公映。该奖仅颁给电影的导演,但被认为是对出品国的奖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虽然不是奥斯卡奖项中最为重要的奖项,但是对非英语电影具有微妙的吸引力;最佳外语片奖对于非英语电影跻身国际市场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外语片奖项的设立起始于1947年,1947年至1955年间以奥斯卡荣誉奖的形式颁发给一些优秀的外国电影,借以提高世界各地观众对奥斯卡的注意。荣誉奖颁发至1955年,期间意大利、法国、日本各得三次奖座。但是从1956年起,最佳外语片成为竞赛单元,正式制订了评审办法。最佳外语片的奖项的决选与其他的奥斯卡奖项不同。一般而言,奥斯卡的奖项是由职业委员会投票选出入围名单,最终再由全体会员投票选出得奖者。但外语片则是另成立评选委员会,由较少的评审委员选出入围名单,再由参予过外语片放映活动的会员们来选出得奖影片。因此外语片的奖项与普选的其他奖项较为不同,是由少数的评审委员所选出来的。多年来,美国影艺学院(AMPAS)都会邀请每个国家推派一部剧情片来参加最佳外语片的竞赛。随着奥斯卡奖的声誉越来越大,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对于一些非英语国家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纵观历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获奖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最佳外语片的评奖策略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最佳外语片成立之初只是作为荣誉奖的形式来颁发的,那时候的评讲价值体系主要表现为推崇具有新意的电影,后来就渐渐变得中庸了。岳竹兰在《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奖策略及启示》一文中就指出:“20世纪40年代——70年代中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奖策略主要表现为紧随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潮流,偏重艺术风格鲜明的大师作品。70年代中后期至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评奖策略进入成熟稳定阶段,这时的评奖策略更加侧重对非英语影片题材和内容的选择,其评奖口味渐趋保守和中庸。”[1]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价价值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唯一不变的是,美国人始终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范围之类,用自己的视角来审视申报的最佳外语片影片——也就是说,凡是符合美国人的审美需求

的,就是能够得奖的;凡是表达美国人理解不了的思想的影片,都无缘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即使那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总而言之,即使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本身所具有的兼容性和多样性明显不足,但是它对很多非英语国家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尽管我们对奥斯卡奖的情感有些复杂, 但毫无疑问, 它是一个标杆, 一种象征—代表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更是凝聚了全世界各国当最优秀的影片, 在某种程度上讲, 比最佳影片的分量更重。”[2]

二.非英语国家“冲奥”现象及原因

奥斯卡金像奖是世界电影发展的产物,是美国国内元老级的电影节。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霸权地位毫无疑问的已经确立起来了。这样一来,美国国内的电影节自然也会向国际迈进,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从一开始的荣誉奖到后来评奖细则越来越具体化,美国人成功的掌控了评奖的话语权。以前的“最佳外语片”奖是由专门的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奖的,从第一轮的评审中选出60部影片,再通过第二轮的投票产生选出5部提名影片,第三次评审才能够最终选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而评审办法的新规则制定后,是在第二轮和第三轮的评选中间加了一项评审。在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们选出了60部影片之后,再继续投票选出9部影片候选;第三轮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员团队中必须增加10名纽约评审员,再选出5部提名影片,最后才是大奖的揭晓时刻。评审办法的细化,其实是增加了获奖的难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争也显得更加激烈了。这样的变化其实是一种电影节之间的竞争策略。获奖的门槛抬高,那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国际电影节中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了。而一些非英语国家对这一奖项的热情和这一奖项自身的地位,其实一种互为因果的辩证法的关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国际地位提高,一些非英语国家对它的热情度就越高,就越想挑战这一大奖;热情度一高,参选的影片也就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声誉也就会不胫而走了。然而很明显的一点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制定出新的评审办法,其实是期待得到更多的关注的。在此之前,很多的非英语国家已经对此奖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其实是一种值得深究的现象。除去欧洲发达的非英语国家对美国的附庸之外,亚洲非英语国家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给自己的本土电影找到一条走向国际的捷径,随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于是“冲奥”就成为了很多亚洲导演的梦想和毕生追求。究其根源,应该从经济、文化和艺术三个角度来理解。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早就已经确立,在给自己国家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不少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从中获益不少。从这个层面来说,美国是很多亚洲非英语国家的榜样,除了在经济上,文化和艺术也是很多非英语国家学习的,电影工业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不得不承认的是,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球最高水平,其他国家自然是希望跟上他的脚步,以达到自身的发展和发达。这样那些“冲奥”的电影人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三.中国电影的处境,及其“冲奥”的现状

就亚洲来说,经济的发展程度远远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亚洲的电影工业也是较之晚了几十年的,以至于亚洲电影在当下的处境十分尴尬。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成就,但是要拿到国际上去参赛,却又不免显得有点信

心不足。亚洲电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包括最初的荣誉奖)的,也不过只有6部影片:日本1951年的《罗生门》、1954年的《地狱门》、1955年的《宫本武藏》,2000年台湾地区的《卧虎藏龙》,2008年日本的《入殓师》以及2011年伊朗的《一次别离》。在与欧洲的获奖电影相比之下,亚洲电影在数量上是输了的。显然,亚洲电影的国际化道路还很漫长。中国电影处在这样的一种不利的客观环境中,深究其电影“冲奥”屡败的原因,我发现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客观方面来说,电影技术在一定才程度上的落后致使我们难以迈向国际化的市场。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产业也随之兴盛,但是与比我们起步早很多的西方国家来说,还是差了一截的。而随着电影成为了世界性的艺术之后,中国电影的拍摄和剪辑制作技巧也大大提高,所以这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能忽视却影响甚微的。第二,从主观原因方面来说,电影一线人才的缺失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导演很多在国内好评如潮,但距离国际大导演还有点遥远, “第五代”导演也只有张艺谋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不仅如此,很多国内的一线电影导演都在致力于将国产电影带向世界的同时,迷失了自我。陈凯歌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屡次受挫后,推出的影片《无极》则更是恶评如潮。一味的迎合别人的审美,最终还是逃不出自身的狭隘,失败也是必然的。刘也良就曾指出:“很多电影人因崇拜而盲目模仿好莱坞制作, 把奥斯卡作为电影成功的不二法门,在逐渐失去自我和传统的价值定位后, 主动地消弭了平等的文化交流。”[3]可见,我们的电影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加强专业素质的。而我认为真正使我们走出去变得困难重重的原因在于电影对外输出时产生的文化折扣。刘桂清早就在自己的论著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一般来说,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习俗障碍、价值观障碍、审美障碍等等,均会导致‘文化折扣’,这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必然碰到的一道坎。”[4]东西方之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原因。西方文化一直是开放的、个性张扬的,而东方文化则显得含蓄内敛,只有东西方文化共同的一部分才能够比较好的被西方人理解,然而这种共同性的元素少之又少。中国的大导演一方面致力于表达民族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想兼顾国际市场,试图让中国电影走出去。这样一来就有矛盾了,民族性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的。虽然有一句话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其实在电影行业,做到这一点的确很难。这样,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就有了“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就是“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它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里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5]不仅在中国电影“冲奥”中,在整个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这种文化折扣都存在。导致文化折扣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东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华人导演唯一获得过最佳外语片的是李安拍摄的《卧虎藏龙》。纵横这艰辛的历程, 笔者认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尚未成熟的原因, 除了经济的、技术的、体制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恐怕与我们的英文字幕翻译质量有关。”[3]众所周知,汉语是全世界含义最为丰富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在华语电影的输出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翻译和字幕。中

文博大精深,电影台词有时候更是一语双关、一石二鸟,甚至会包含众多的中国古典诗词等,这些都是英语翻译不能完全表达的因素。而在汉语中,这种因素太多太多。不仅如此,中国电影的传统与西方不同,它是通过电影的台词来构成电影语言的主体的,这与西方重视画面的表现力又背道而驰了。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在中国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中国影片文学的、戏剧的痕迹太强了,总想用台词来表达。同西方比起来,西方文化许多是靠图像来表现。从纯电影性角度来看,文学性过重就妨碍依靠画面本身来表达内容。”[4]这就说明了中国电影“冲奥”败北的必然性。我们不能说中国电影的语言习惯是错的,而是当下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提出对策来解决——提高字幕的翻译水平。

四.华语电影《卧虎藏龙》的成功

自提倡“走出去”以来,中国电影在冲击奥斯卡时表现平平。直到2000年台湾地区的《卧虎藏龙》,不仅摘得最佳外语片的桂冠,还获得了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原创音乐以及最佳摄影四项大奖。这一消息传来震撼了国内的电影人和观众。在国外较好又叫座的《卧虎藏龙》在国内的反响平平,甚至在获奖消息传来之后,影院复映时,上座率也不高。张钊在分析这部获奖影片的时候就曾这么说过:“国内观众认为《卧虎藏龙》虽然不差,但绝对没有西方人看到的那么好:故事结构有硬伤,人物形象不真实,武打动作虚假,电影特技落伍,险些露出马脚。票房的差强人意也就不足为怪了。甚至当《卧虎藏龙》已获得奥斯卡奖10项提名的消息传来,虽有影院复映,也应者寥寥。”[6]且不谈《卧虎藏龙》到底是不是让人误读了,且不谈这一影片的获奖体现的是中国的成功还是导演李安个人的成功,光是这部华语影片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奖项这一点,就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了。廖允鸣提出的观点则比较冷静:“即使获得众多大奖的《卧虎藏龙》仍无法让我们高看一等, 但该片能获得巨大成功的要素, 起码值得去认真分析、研究, 如果能从中吸取一些值得重视与借鉴的宝贵经验, 应该说, 对中国电影事业自身的发展和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都是非常有益的。”[7]我觉得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应该肯定《卧虎藏龙》的研究意义。那么,《卧虎藏龙》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受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审委员的青睐呢?我们知道,李安导演的这部影片在美国的票房远远高于在国内的票房,仅在北美就获得了10亿的票房。这个现象说明美国人喜欢这部影片。而它为什么能够对美国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廖允鸣还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了这一说法:“李安的《卧虎藏龙》却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展示了东方文化的神秘与传奇, 又迎合了西方对人文意蕴的审美需求, 这就为东西方文化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更何况该片是由好莱坞投资拍摄并发行的, 采用的是西方电影通行的商业运作模式, 当然就更能符合好莱坞的口味和奥斯卡的标准, 也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 [7]我觉得这就基本说明了《卧虎藏龙》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李安导演一直是活跃在美国好莱坞的导演,其实他早就在此之前获得过不少的奖项和提名,对于奥斯卡评委的口味他可谓是轻车熟路了。不仅如此,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李安自然早就掌握了美国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了解程度。有了这两点,李安的成功似乎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而作为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华人导演,他自然能够在影片中很巧妙的融入一些中国元素,不仅做到了展示中国的传统侠义精神,更兼顾到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需求。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李安做到了,故而他成功了。除了导演个人的原因,这部影片的成功也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杨颖在分析《卧虎藏龙》时就从三个不同的层次得出了其成功的必然性:“视听层次:《卧虎藏龙》中充溢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古旧的深屋大宅,空朦的江南水乡,轻烟缭绕的竹林,辽阔的塞外大漠,飘逸优美的武打设计和精心构造的民族韵味,京鼓、笛、琵琶、二胡汇成的东方天籁,江湖侠士、侠女,神奇玄妙的中国武术构成了一幅写意的中国山水人物画。影片场景具有一种浓重的东方诗化的美,满足了观众视觉的美妙享受。故事层次:《卧虎藏龙》讲的是东方文化视角下古老中国江湖上的一段武侠传奇故事。影片中侠客们纠缠于东方式的江湖风波、爱恨情仇、实践着东方式的道德信条与人际规范。这种中国古代的武侠故事对异国观众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影片在故事层次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价值层次:影片着意展现的并非是表象上的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的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的反思。《卧虎藏龙》的片名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的两面性。”[8]甚至还有学者提出,这部影片还可以以西方流行的精神分析法来解读。贾磊磊就这样解读过:“在中国武侠电影里,刀剑不只是兵器、是道具,同时也是人物的性格标记。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上读解影片的叙事本文,中国武侠片中侠客手中的刀剑,就像是好莱坞西部片

]中牛仔腰上的手枪,它们都是男性不可或缺的性别标记。”[9“李慕白在《卧虎藏龙》这个由阴阳两极所组成的梦幻世界中,还集中体现着男性的性别特征。因为在整个的剧情结构中,他处于一种诱导观众向银幕认同的男性形象的中心位置。”[9]无论我们是否赞同这种精神分析的结论,总之既然有人这样解读,那么对于这部影片走向国际市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卧虎藏龙》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像国内的观众认为的是对西方的一味的迁就和迎合。综观几经“冲奥”的张艺谋,屡次的失败似乎说明了单纯的民族性的元素在国际市场上是行不通的。而陈凯歌的失败则告诉我们,不能一时利令智昏,迷失了自我。从这一层面来讲,《卧虎藏龙》的成功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五,中国电影的“冲奥”出路

早在1951年,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作品《罗生门》就获得过奥斯卡荣誉奖,也就是最初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雏形。后来1954年的《地狱门》和1955年的《宫本武藏》均获得过荣誉奖。2008年《入殓师》再次获得了最佳外语片奖。2011年,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也摘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桂冠。这些都说明并不是东方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说明我们既然很重视这个奖项,就要想办法用一种东西方都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宣传自我。我们必须跨越这道文化鸿沟,首先加强华语影片的对外输出。在上一个段落中,我分析了《卧虎藏龙》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它极具中国特色,充满了东方文化中的精髓;更是因为影片中传递出了西方人能够接受的一种文化宣传模式。首先,我们的导演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更多的选择满足观众的喜好,渐渐地把观众的审美带向了另一个方向。中国的电影观众一向是太适应和享受电影的叙事功能了。而中国大多数电影的叙事功能都是由电影台词来完成的,而不是西方模式——用图像传达意义。我们的导演生怕观众看不懂影片中的情节,于是乎把一切都交代得太清楚明白,这样的一种电影语言习惯就导致了东西方之间的隔膜。所以,我认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甚至是冲击奥斯卡,都要学会

用一种全新的叙事方法来表现。其次,我们的导演要真正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才是对其最好的宣传手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其实真正的含义是,一个民族传承几千年以来,这种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最优秀的民族魂,是在跨民族的交流之间不存在障碍的。也就是说,那些伪民俗、曲解了的民族精神,是得不到认同和理解的。如果说我们连自己的血脉里流淌了几千年的民族之魂都把握不住,那还谈何跨文化传播?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感动不了自己,要怎么去说服别人、感动别人?张艺谋导演的几部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的不同命运就是最好的证据。《红高粱》中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崇拜符号,“九儿”“罗汉”“三炮”等人物顽强的生命力,与片中的红高粱交相辉映,一同谱写了原始生命力的自由、舒展和勃勃的生机。影片中传递出的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充分得到了体现,以至于这部影片会的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秋菊打官司》则捧回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这是一部展现农村题材的影片,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地展现了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中国当代农村妇女形象。当然,《秋菊打官司》的成功并不是完全由于它本身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它的电影语言也与以往的电影有所不同。而另外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加入了太多的伪民俗的元素,不仅让国内的观众看起来感觉怪怪的,更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曲解与误读。这样的影片,拿出去当然不会成功。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亚洲影片,也是由于传递了其本土的民族文化才吸引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委的眼球。《入殓师》所涉及的题材是整个东方世界都避讳的“死亡”话题,影片通过平静的叙事,大胆地表现了日本人“超越

[10]生死,生死一体”的观念。而伊朗的《一次别离》则体现了伊朗国内的一系列的宗教、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所以,电影导演在把握中华文化传统精义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的加以斟酌,力求展现原汁原味的民族之魂,而不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或者是刻意迎合电影节的评委而曲解之。第三,中国电影的输出,要注重细节和二次包装,尽量减少“文化折扣”。 王玉舒早就这样说过:“ 扎根于某种文化的特定电影节目,因国内观众有相同生活方式和常识,具有很强吸引力;但在国外由于观众的价值观、信仰、历史和社会制度、审美观点的不同吸引力就会减退,导致‘文化折扣’,这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 的必然障碍, 我们要积极应对。”[10]不少专家也就这一现象研究过这一问题,导致“文化折扣”的原因也有多种。“字幕译制是影响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环节,翻译水平高低直接牵制‘文化折扣’的多寡。”[4]“纵横这艰辛的历程, 笔者认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尚未成熟的原因, 除了经济的、技术的、体制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恐怕与我们的英文字幕翻译质量有关。”[11]可见中国电影“走出去”字幕的翻译在其中占多大的分量。我在本文的第三个部分中提到了要加强字幕翻译工作的这一个方面。汉语博大精深,各种修辞手法并不是字面上就能够看出来的;即使明了字幕的含义,将其翻译成英文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何况国内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那些从事翻译研究的人宁愿去研究莎士比亚、狄更斯和勃朗特等的文学翻译作品,而不愿意去研究电影的配音或字幕翻译。”[2]因此,我想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首先要实现自己的跨文化传播,而在这一过程中,字幕的翻译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加强字幕翻译的建设。不仅如此,美国人随性的个性也早告诉我们他们不喜欢看带有字幕的电影。骆恩典在自己的著作中就统计过这样的一种现象:

“之所以说美国电影市场狭隘,因为美国的电影观众历来都不喜欢像家庭

[12]作业一样的、带有字幕的电影。”因此,想要“走出去”,我们还可以在加强电影的“二次包装”上下功夫。根据西方人的观影习惯,重新进行镜头的剪辑和配音工作,减少“文化折扣”。李亦中还说过:“中国编导在叙事层面不熟悉西方人的接受习惯,销往海外的节目大都需要聘请外国制作人员重新改写解说词,重新加以剪辑,作品经过‘二次包装’方能吸引外国观众。”[13]这也不失为一种国际传播的营销策略。总之,总结了中国电影的“冲奥”现象之后,其失败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乃至“冲击奥斯卡”有一点小小的帮助。

参考文献:[1].岳兰竹 《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讲策略及启示》 [2].潘妮,陆玉敏《中国内地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屡挫的思考》

[3].刘也良 长春大学学报 第18卷 2008年9月第5期《全球化过程中的跨文化传播思考——以华语电影冲击奥斯卡为例》

[4].李亦中 现代传播2011年第3期《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路程与路径》

[5].考林•霍斯金斯等《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第45 页。

[6].张钊 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4月2日第14期 文化时讯《荣获奥斯卡四项大奖被误读的<卧虎藏龙>》

[7].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廖允鸣《解读<卧虎藏龙>的成功》 [8].杨颖 电影评论《浅析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以<卧虎藏龙>和<赤壁>为例》

[9].贾磊磊 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剑与心——<卧虎藏龙>的双从文本》 [10].邵俊秋《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J]电影文学,2010( 4) . [11].王玉舒 中国电影市场2012年第2期《中国电影对外贸易策略研究》 [12].美 骆恩典 刘宇清译 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参照美国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前景》

[13].李亦中 当代电影《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解方程》

第5篇:2018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入围电影及作曲家(英文)[推荐]

Academy reveals 141 films vying for best score at Oscars

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is grooving to the tune of 141 films eligible for the best original score Oscar.

Announced Monday, the roster of films and composers in the running for the annual prize includes many of this award season’s usual suspects, likePhantom Thread’s Jonny Greenwood, Dunkirk’s Hans Zimmer, The Shape of Water’s Alexandre Desplat, and Carter Burwell, who is represented by three separate films (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 Wonderstruck, and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Also advancing are critically lauded compositions by Daniel Lopatin (Good Time), John Williams (The Post and Star Wars: The Last Jedi), and Benjamin Wallfisch, who crafted the Blade Runner 2049 soundtrack alongside Zimmer.

A reminder with all the eligible composers will be sent to voters in the academy’s music branch when nomination ballots go out Jan. 5. Five contenders will advance after the initial round of voting.

Oscar nominations will be announced Jan. 23. Check out the academy’s alphabetical list of films eligible for best original score below.

Alien: Covenant, Jed Kurzel, composer

All I See Is You, Marc Streitenfeld, composer 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 Daniel Pemberton, composer

Annabelle: Creation, Benjamin Wallfisch, composer Band Aid, Lucius, composer

Battle of the Sexes, Nicholas Britell, composer Baywatch, Christopher Lennertz, composer Beauty and the Beast, Alan Menken, composer The Big Sick, Michael Andrews, composer  Blade Runner 2049, Benjamin Wallfisch and Hans Zimmer, composers

The Book of Henry, Michael Giacchino, composer Born in China, Barnaby Taylor, composer

The Boss Baby, Hans Zimmer and Steve Mazzaro, composers

Boston, Jeff Beal, composer

Brad’s Status, Mark Mothersbaugh, composer

Brawl in Cell Block 99, Jeff Herriott and S. Craig Zahler, composers

The Breadwinner, Mychael Danna and Jeff Danna, composers

Breathe, Nitin Sawhney, composer Brigsby Bear, David Wingo, composer

Brimstone & Glory, Dan Romer and Benh Zeitlin, composers

Captain Underpants The First Epic Movie, Theodore Shapiro, composer

Cars 3, Randy Newman, composer The Circle, Danny Elfman, composer Coco, Michael Giacchino, composer

Cries from Syria, Martin Tillman, composer

A Cure for Wellness, Benjamin Wallfisch, composer Darkest Hour, Dario Marianelli, composer Despicable Me 3, Heitor Pereira, composer             The Disaster Artist, Dave Porter, composer A Dog’s Purpose, Rachel Portman, composer Downsizing, Rolfe Kent, composer Drawing Home, Ben Holiday, composer Dunkirk, Hans Zimmer, composer

Earth: One Amazing Day, Alex Heffes, composer A Fantastic Woman, Matthew Herbert, composer The Fate of the Furious, Brian Tyler, composer Father Figures, Rob Simonsen, composer Ferdinand, John Powell, composer

Fifty Shades Darker, Danny Elfman, composer

Film Stars Don’t Die in Liverpool, J. Ralph, composer

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 Marco Beltrami and Buck Sanders, composers

Get Out, Michael Abels, composer A Ghost Story, Daniel Hart, composer Gifted, Rob Simonsen, composer

The Glass Castle, Joel P. West, composer Going in Style, Rob Simonsen, composer Good Time, Daniel Lopatin, composer

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 Carter Burwell, composer Gook, Roger Suen, composer  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2, Tyler Bates, composer

The Hitman’s Bodyguard, Atli Ӧrvarsson, composer Hostiles, Max Richter, composer Human Flow, Karsten Fundal, composer

An Inconvenient Sequel: Truth to Power, Jeff Beal, composer

It, Benjamin Wallfisch, composer Jane, Philip Glass, composer

Jumanji: Welcome to the Jungle, Henry Jackman, composer

Justice League, Danny Elfman, composer

Kepler’s Dream, Patrick Neil Doyle, composer

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 Daniel Pemberton, composer

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 Henry Jackman and Matthew Margeson, composers

Kong: Skull Island, Henry Jackman, composer

LA 92, Danny Bensi and Saunder Jurriaans, composers LBJ, Marc Shaiman, composer Lady Bird, Jon Brion, composer

Lake of Fire, Qutub-E-Kripa, composer

Last Flag Flying, Graham Reynolds, composer The Lego Batman Movie, Lorne Balfe, composer The Lego Ninjago Movie, Mark Mothersbaugh, composer       The Leisure Seeker, Carlo Virzì, composer Let It Fall, Mark Isham, composer Life, Jon Ekstrand, composer Logan, Marco Beltrami, composer

The Lost City of Z, Christopher Spelman, composer Loveless, Evgueni Galperine and Sacha Galperine, composers

Loving Vincent, Clint Mansell, composer

The Man Who Invented Christmas, Mychael Danna, composer

Mark Felt – The Man Who Brought Down the White House, Daniel Pemberton, composer

Marshall, Marcus Miller, composer

Mary and the Witch’s Flower, Takatsugu Muramatsu, composer

Maudie, Michael Timmins, composer

Molly’s Game, Daniel Pemberton, composer

Moomins and the Winter Wonderland, Łukasz Targosz, composer

The Mountain between Us, Ramin Djawadi, composer Mudbound, Tamar-kali, composer The Mummy, Brian Tyler, composer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Patrick Doyle, composer

My Cousin Rachel, Rael Jones, composer  Norman: The Moderate Rise and Tragic Fall of a New York Fixer, Jun Miyake, composer

Okja, Jaeil Jung, composer

Oklahoma City, David Cieri, composer

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 Rob Simonsen, composer

Only the Brave, Joseph Trapanese, composer Our Souls at Night, Elliot Goldenthal, composer Paris Can Wait, Laura Karpman, composer

Patti Cake$, Geremy Jasper and Jason Binnick, composers

Phantom Thread, Jonny Greenwood, composer

The Pirates of Somalia, Andrew Feltenstein and John Nau, composers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en Tell No Tales, Geoff Zanelli, composer

The Post, John Williams, composer

Professor Marston and the Wonder Women, Tom Howe, composer

The Promise, Gabriel Yared, composer Pulimurugan, Gopi Sundar, composer Raw, Jim Williams, composer

Roman J. Israel, Esq., James Newton Howard, composer Saban’s Power Rangers, Brian Tyler, composer Same Kind of Different as Me, John Paesano, composer 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Navid Hejazi, Ramin Kousha and Silvia Leonetti, composers

Served Like a Girl, Michael A. Levine, composer The Shack, Aaron Zigman, composer

The Shape of Water, Alexandre Desplat, composer Slipaway, Tao Liu, composer

Smurfs: The Lost Village, Christopher Lennertz, composer

Spider-Man: composer

Homecoming, Michael Giacchino,             Split, West Dylan Thordson, composer The Star, John Paesano, composer

Star Wars: The Last Jedi, John Williams, composer Step, Laura Karpman and Raphael Saadiq, composers Stronger, Michael Brook, composer

Suburbicon, Alexandre Desplat, composer Swing Away, Tao Zervas, composer

Thank You for Your Service, Thomas Newman, composer Their Finest, Rachel Portman, composer Thelma, Ola Fløttum, composer

Thor: Ragnarok, Mark Mothersbaugh, composer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Carter Burwell, composer

Tickling Giants, Paul Tyan, composer    Tommy’s Honour, Christian Henson, composer Trafficked, David Das, composer

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 Steve Jablonsky, composer

XXX: Return of Xander Cage, Brian Tyler and Robert Lydecker, composers

Victoria & Abdul, Thomas Newman, composer

Voice from the Stone, Michael Wandmacher, composer Wakefield, Aaron Zigman, composer

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Michael Giacchino, composer

Wilson, Jon Brion, composer

Wind River, Nick Cave and Warren Ellis, composers Wonder, Marcelo Zarvos, composer

Wonder Woman, Rupert Gregson-Williams, composer Wonderstruck, Carter Burwell, composer Year by the Sea, Alexander Janko, composer

第6篇:奥斯卡最佳导演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哇!谢谢!谢谢学院!感谢所有一同参与这部电影的创作人。拍摄《地心引力》是我的一段十分难忘的经历,我们真的很努力。这很不错,不然这将是完全浪费时间。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合作来自于他们的智慧,而对我来说,只是头发变成了灰色。

感谢神奇的编剧以及我的儿子霍纳斯·卡隆,谢谢布洛克,你是出色演员,你是我遇见的最棒的人。乔治·克鲁尼,大卫·海曼,蒂莫西·韦伯等等,谢谢你信任我,使得这部影片成型。感谢华纳,感谢有大智慧的华纳……谢谢我的妻子,我爱你!

人物介绍

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是一位集导演,编剧,拍摄,剪辑,制片,演员,视效,音效,助导等其他职员于一身的全能型导演。1961年11月28日,出生于墨西哥城。1982年,在《Víspera, La》中担任场工,2004年,因为执导《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而声名大噪。代表作品有《人类之子》,《地心引力》等。

美国当地时间3月2日,阿方索·卡隆凭借《地心引力》摘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阿方索曾获得奥斯卡提名6次。

上一篇:如何提高车间生产效率下一篇:教研组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