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的感悟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浅谈茶的感悟

浅谈茶的感悟——选修课结课作业

浅谈茶的感悟

——《中国茶道与茶艺》公选课结课论文

姓名:

班级:

学号:

浅谈茶的感悟

小时候对于茶的印象就是长辈杯中的茶叶,苦涩又带有清香。我从小就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一片树叶就能泡出可口的饮料,而更神奇的是喝了这杯饮料可以提神醒脑,让人神清气爽。近两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对江南地区的茶以及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二下学期,有幸选到了胡老师的《中国茶道与茶艺》这门公选课,通过胡老师的认真讲解以及课下对茶以及茶文化的了解,渐渐地喜欢上了茶文化,也懂得了很多,学会了很多,更总要的是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在当今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都在追求速度,急着升职,急着加薪,急着表现自己……就连铁路也在不断地提速,我不得不承认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了享受生活,感受生活,慢下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沉潜。

喝茶,喝得是一种文化;喝得是一份心情;喝得是一丝感悟,对生活的感悟。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就开始饮茶,用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在汉,唐,宋代就已形成并向日本朝鲜等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

我国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当它被投放进水杯中,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诱人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了,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不被人关注而沮丧,因为我们已经成就了他人,贡献了自己。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

有了茶,当然不能少了茶具,最有名的茶具非紫砂壶莫属。而紫砂壶最著名的产地就是在离学校不远的宜兴,这也使我对紫砂文化有了些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古典文化的复兴,紫砂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在工艺上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它汲取了传统文化之内涵,承载了当代艺术之时尚,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当代紫砂或浑然天成,通达天人之道;或方圆得度,秉承中庸之雅;或应物象形,巧得造化之工。使紫砂壶在众多手工艺中独树一帜,享誉海外。紫砂壶源于岩中岩,本质纯正;吸水快、透气好、泡茶褒香、隔夜不馊;无掩饰、无虚伪,这是其特有的一种真诚。人有了砂壶那份真诚,就会离虚抛伪、拒腐弃蚀,能使精神变得崇高,灵魂得到升华。真诚善良、无私正直、纯朴怜悯等多种美德,乃真诚最为可贵。它支撑起人生的支架,使人在诚信纯朴和友爱中生活。人类正是有了真诚的品质,才得以高尚的尊姿超脱于其他动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能品出茶味,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

人生如茶,茶只有两种姿态,沉,浮。饮茶人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沉时坦然,浮时淡然。头苦,二甜,三回味,这些不仅是茶之道,更是人生之道。

第2篇:浅谈茶的感受及认识

钟珅

2015110083

2015茅材1班

浅谈对茶的感悟及认识

摘要:茶起源于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中国的茶文化贯穿在中国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它的足迹伴随着中国的成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而茶道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

关键字:茶,茶文化,历史,茶道,感悟

正文:

1、茶的种类

茶的种类多种多样,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白茶。在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出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这些茶叶分属各个品种,都是茶中之极品。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色,香,味,形的标准。

2.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对茶道和茶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人们都承认一个事实,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人们通过品尝茶和欣赏茶艺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从而使修身养性,身心开阔,达到强身健体,净化心灵,预防疾病的作用。

而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更是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的意义。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更走向了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沉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体现了中国如茶般浓郁的人文精神。

3.茶文化之核心——茶道

“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体现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他就像血液一样在中国人的心中流淌着一千多年。随着血脉的延续,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百折不挠,反而激发后人度过艰难险阻,成为现在让全世界都赞叹的世界强国。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时,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则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钟珅

2015110083

2015茅材1班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怡”是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 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 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 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珍惜爱护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4.对茶的感悟

茶是需要用心去品的。品茶是一种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升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其核心为和,具有深远的哲思。茶文化渊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饮。

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生犹如茶一样,或浓烈或者清淡,都要去细细的品味。人的一生总免不了挫折与苦难,就如茶叶要经受暴风雨的冲击那样。尽管茶叶生命短暂,但它留给人们的那一缕清香将永记。人生也当如此,既然做不了命运的主人,但也得拼搏一番,待生命离世的那一刹那,散发完自己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董捷沈国斐卢静.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7(01)

[2]朱妤微.融入民俗元素-让茶文化走向世界[N],杭州日报,2009-4-22(A7版) [3]为什么要举办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EB/OL],

[4]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02)

[5]徐祖荣.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04) [6]阮浩耕.中国茶文化丛书[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4 [7]王旭烽,话说茶文化纪录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000

第3篇:浅谈茶的品饮与茶人之修身养性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是泡茶,“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之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以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发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品茶,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

古代茶人品茶

中国饮茶史上向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据史料记载茶叶至唐代才有真正的大发展,大面积种植,普遍采用茶树的人工栽培种植技术,饮茶习俗较为普遍,茶人品茶方式非常讲究。诗僧陆羽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总结广大茶人的看法,评定了天下名茶,天下名泉,记载有茶具29种。虽然古代茶人众多,但因身份之不同,文化属性不同,对茶之品味各异。各取所需,皆为修身养性。

1.1 佛家以茶“静虑修身”

茶与佛历来缘份很深,俗云“吃茶是和尚家风”。僧侣与品茶之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应该说茶由野生茶树到人工培植始于僧人,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僧人采茶、制茶、饮茶、品茶、行茶礼、办茶会、写茶诗、著茶书,又提出茶德主张,从而大大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尤以唐代僧人的贡献最大。

佛门胜地,清幽空寂。茶是僧人解除饥渴,驱逐睡魔,提神醒脑,疗疾养生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佛家视品茶为一种教化。煮茶饮茶对佛门禅宗是不可或缺的。茶堂便是僧人的修行之所,无论其室内的陈设布置,还是品茶的程式都有一定的规范,茶室务求简朴,饮茶过程力求自然淡雅,饮茶的环境氛围静谧中透出神圣和庄严。禅宗认为,参禅要有一颗平常心,无欲无妄。茶本天性平和,茶香幽幽,茶烟袅袅,轻闻慢啜,让人心态宁静平和,正所谓“禅让僧人有一颗平常心,而茶给茶人以一颗平常心”。于是,茶香氤氲,僧家坐禅,静虑修身,茶与禅融合为一体,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逐成风俗”。

“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这是千利休在《南方录》中一句经典之语。据《广群芳谱*茶谱》中载:唐高僧从谂禅师,因嗜茶成癖,所以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吃茶去”。“吃茶去”从此成为著名的茶文化典故,成为禅林法语,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茶,与佛教最内在的精神——了悟结合起来。

1.2 文人醉心于茶 寄情于山水间

自古以来,茶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文人历来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由于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故而从“学而优则仕”的参政之路转向“退而求其次”的归隐生活,坐而论道谈说玄理。茶的清心、淡泊恰恰符合文人的这种心态,文人对茶的追求,不

单单在于茶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种纯净深远,空灵的意境。

作为最有文化和艺术品味的群体,文人品茶最有特色,常将自己置于自然界的山水之中,品茶作诗,必讲究泡饮技艺。明人徐渭&127;《徐文长秘集》中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品茗图景:“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藓苍苔,素于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种品茗环境给人带来的悠闲安逸不是用语言得以形容的,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孜孜以求这种陶渊明式“悠然见南山”的佳境。

文人大多仕途失意,归隐自然,文友相叙吟诗联句,与佳茗相伴,与茶结缘者不可胜数。茶可以使人清醒,排遣孤闷,令人心胸开阔,助诗兴文思而激发灵感。茶是文人生活中一件韵事,一大乐趣,一种高雅的活动。品茗为文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增进了心性修养,历代骚人墨客都知茶爱茶享受茶,许多著名的诗篇便是在茶香中酝酿创作出来的,历代皆有名篇,特别是唐代,有“不饮茶做不了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诗”之说,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古今茶诗的扛鼎之作,传为千古绝唱,其以“饮茶七碗飘飘欲仙”和皎然“三饮便得道”并称为历史上品茶得趣的前辈。宋代苏轼是大文豪,亦是茶仙,“从来佳茗似佳人”把茶拟人化,美化,被广为传诵……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文人之性情、亲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叶看世界”。

1.3 宫廷品茶 豪华贵重

根据典籍记载,茶至唐代已是重要的贡品。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代表“官本位”,无有不爱茶者。历代帝王嗜茶的故事传说很多。茶入宫廷后,宫廷茶事大兴,皇帝以茶祭祖、供佛、接待宾客使臣,赏赐公卿,逐成定例。茶亦染上富贵气,渐成为皇族日常之需要,朝廷对茶引起重视,因而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皇宫的生活是骄奢的,品茶亦追求豪华贵重,富丽堂皇,喜“斗茶”之戏,视品茗为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宫廷中物质生活条件许可,品茶技艺十分考究,茶类丰富,皆为上等品;泡茶择天下名泉之水,史载“唐文宗宰相李德裕嗜茶,为饮茶,不远数千里远惠山泉水”;品茶器具精工细作,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一整套唐代宫廷茶具,造型别致、质地优良、工艺精湛、色泽朗润,给人以华贵之美,是宫廷品茶极其奢华的历史见证。

宫廷品茶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宫廷专门成立了御茶房,为皇宫和王府准备茗饮果品和承办茶宴,按官品级别配备侍茶者、分配茶品均有具体的规定,茶在宫中成为地位、职务、尊崇的象征。

1.4 大众品茶 清心悦神

茶在唐代得到空前的大发展,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物质生活富足,平民百姓因此也追求更具精神享受的艺术美的生活,摒弃“浑以烹之”,“与沦蔬而啜者无异”的粗放式饮茶,代之以“细煎慢品”的饮茶已蔚然成风,即《茶经》中所载“比屋之饮”,逐渐形成了“唐茶道”,茶的制造、烹煮、饮用成为一门艺术性和文化性很强的技能。

至宋代,饮茶风气更盛。“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客来敬茶”的生活礼俗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斗茶”之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茶成了人们联络感情的桥梁。饮茶讲究茶品和饮效,沏茶讲究火候和茶具,尤其注重饮茶的意境,追求艺术上的自我表现。

元代流行散茶,碾末而饮用,品茶法是唐、宋散茶饮法的遗风。至明代,茶叶的生产加工方式焕然一新,与之相适应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斗茶之风消失了,开创了开水冲泡饮法的先河——沦饮法,品饮追求茶叶本身自然美(真香与真味);强调饮茶环境和谐美,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重视品茶用水,不惜“千里致水”;讲究饮茶的茶具美,崇尚紫砂壶几乎达到狂热的程度,以致“明制一壶,值抵中人家产”,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清代,盛行喝工夫茶,更讲究泡饮技艺,茶人对品饮艺术无止境的追求较之唐宋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于社会下阶层百姓饮茶,民间流传一打油诗“夏令时节太阳大,路上人车共嘈杂,借问清静何处有?更公遥指„纯吃茶‟”,“纯吃茶”指环境幽静的茶室,其始于唐,至清代已是遍布城乡,数量多,样式多,实属罕见。众人品茶,皆在品饮艺术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清心悦神,达到超脱凡尘的心理境界。

2 现代茶人品茶

时至今日,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三大饮料,但茶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国饮”,虽然各地、各民族的国人所偏爱的茶类不同,但人们都需要茶,特别是爱茶之茶人“一日宁可无饭也不能无茶”,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鲁迅先生曾深深感慨:“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可谓把品尝、享受茶及高尚的茶风与意蕴,提升到新的境界。

2.1 家庭茶室,温馨无比

茶做为饮品已深入每个家庭,家庭饮茶是现代品茶的主要方式。虽然许多家庭没有能力或没有条件布置一个专门的品茶室,但都为饮茶创造了一方干净整洁、舒适清新的小天地。或阳台、或客厅,摆上茶几,几把座椅,便是品饮场所。不需豪华的陈设,不需高档的茶具,不需名贵的茶叶,也不一定有名泉佳水,或独自品饮,自省自悟,品茶之神韵,悟茶之神理,而修身怡情,或是家人或是三五宾朋坐于一处,一同品饮精心泡制出来的香茗,以茶为媒,叙亲情,叙友情,杯茶在手,感受生活,皆其乐融融,温馨无比,便是茶之道、茶之味。恰如梁实秋先生所说“清茶最为风雅”。

2.2 茶艺馆,高雅的消闲场所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最早源于台湾,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闲需求的多样化,以悠闲为特色的茶艺馆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且颇为时髦。茶艺馆大多品味高雅,陈列摆设以茶文化为中心,琴棋书画诗营造一个古朴典雅的文化氛围,并有茶艺表演,品茶者可以边欣赏表演,边闻茶香尝茶味,充满了高雅的文化品味,是上等的消闲好去处。

茶艺表演传统而又具青春美,清新脱俗,它是茶品饮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冲泡表演是一种手段,是茶向世人自我展示的窗口。茶具的设计、场景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择,相关艺术品的陈列,表演服装的特色,表演程序等,都是美的,集中在一起,更显示了茶的包容

性,品饮艺术的亲和性,于是,人们对茶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了理性的思索,用心灵体味茶的精神。

现代人的闲暇多了,品茶给了以生命的充实感,闲中品茶而悟道,是一种清福,是一种境界。

现代的生活节奏快了,人的烦恼多了,杯茶在手,可以“涤烦”、“忘忧”、“去虑”,净化心灵。

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日遭破坏,人的生存空间发生危机,传统的茶道精神引领茶人体会“天人合一”之境,理解大自然的真趣。纵观古今,茶品饮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形成为一门艺术,逐渐形成“中国茶礼”,具有深刻的内涵:俭、清、和、静,四个字是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一种高尚人生观和处世哲学。茶尚俭,即节俭朴素;茶贵清,即清正廉洁;茶导和,即和睦处世;茶致静,即恬淡安静。其中:“清、和、静”把茶的功效提高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品茶,给人们以物质的享受,更给人以精神的愉悦,怡情养性,让人收益匪浅。茶人永远爱茶,善品饮,孜孜不倦,流连忘返。

>还没有注册...

第4篇:对茶的感悟和认识

历史长河悠久留传,茶从出生至今,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中。原始的绿茶到现在的奶茶,从国内引向国外。茶的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同分享。茶从文化符号过渡到了实际生活中,茶就是实实在在的颜色和气味,茶就是平常自然而又浓淡相宜的生活和心情。

茶叶有益于人体健康。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具有营养和保健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其中维生素多达10余种,泡茶时多数可溶解在水中,能被充分利用。另外,茶叶中还含有具备多种功能的药效成分,诸如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这些都是茶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经常适当饮用茶水,将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饮茶有降低血脂、减肥健美的功能。茶叶中的茶多酚能抑制或阻断多种致癌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脂多糖、硒和锌等。茶还具有杀菌作用并且能够消除口臭。

茶的种类多种多样,绿茶、乌龙茶、铁观音、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紧压茶、并非茶、功夫茶、红茶。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茶叶的好坏主要是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色、香、味、形的标准。另外在平时,我们要学会科学贮茶,忌茶叶含水量较多,严禁茶叶与异味接触,防止茶叶挤压。家庭常用的贮茶方法有坛藏法、罐藏法、袋藏法、冷藏法。

茶道是茶叶品饮过程中的最高境界,核心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锻炼,这正是中国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饮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古诗词中茶咏是一大题,陆游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有“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老杜有“柴荆具茶茗,迳路通林丘”;杜小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朱敦儒有“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李清照有“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有“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辛弃疾有“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茶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令人享受的方式,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只有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一点惘怅,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出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你更加清醒,也让你更加从容。因此,研习茶艺,学习茶文化,普及茶文化,扩大茶文化的影响,可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总之,无论做茶也好,品茶也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多的结果,就在于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达到善化人心,美化环境,净化社会的目的,从而提升茶文化的境界,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创造出更加祥和富裕的社会环境,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弘扬和光大。

时间如流水过去,只有茶浓淡依旧,随便推开窗,窗外是和风温煦的静静秋日,蓝天白云下树叶沙沙作响,身边茶香袅袅。人生的从容舒怡就如这闲适的热茶,珍重才是幸福。人生的闲暇,才是喝茶,品茶的时候。浮云人生,炎凉世态,最宜于在人过中年的匆忙之后品尝。三餐的五谷,人生的五味,都在茶中化作浓淡,浓有浓香,淡有淡香。浓茶淡水,细斟慢酌,品的是茶,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水岁月,就在茶中。

第5篇:对茶的认识和感悟(最终版)

对茶的认识和感悟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就开始饮茶,用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形成并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在古代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物品。人们称茶为“茶米”,还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古往今来,饮茶已进入大埔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如婚礼中有一道“敬茶”的大礼,也是很讲究的;中国人自古就有好客风气,客来敬茶,以茶联谊,以茶代酒屡见不鲜,不论那方亲友来访,总是以先请人饮茶为上礼,真可谓到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程度;在传统节日中也有饮茶的习俗,如每年中秋节晚上,皓月东升,家家户户在门前摆上香茶、月饼、果品之类叫“接月华”,拜完之后,大家围坐在桌前饮茶、吃月饼等赏月,合家同乐。由此可以看出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并且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茶的种类多种多样,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白茶。在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出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

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这些茶叶分属各个品种,都是茶中之极品。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色,香,味,形的标准。另外在平时,我们要学会科学贮茶,避免茶叶含水量多,严禁茶叶与异味接触,防止茶叶挤压。

茶叶有益于人体健康。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具有营养和保健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而茶叶的药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黄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碱)所产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样作用。它们对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都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茶叶还有利尿及抑菌作用。经常适当饮用茶水,将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饮茶有降低血脂,减肥健美的功能。茶叶中的茶多酚能抑制或阻断多种致癌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脂多糖,硒和锌等。

中国“茶道”在中唐时期出现,那时品茶悟道已成为一种思潮。茶事文化高潮迭起,这时出现了集唐以前茶文化之大成、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茶书——《茶经》问世。这是学者陆羽积近二十年之功写成的系统详实,内容宏富的有关茶叶和茶事的“颇切实用”的茶叶经典巨著。可是陆羽在《茶经》中,却没能明确提出“茶道”这一概念?其实,陆羽在《茶经》中已然写到:“‘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接下来很自然的便能写出“品茶有道”这一“茶道”概念,但是,可能是他“凡心太重”?竟与提出“茶道”这一概念失之交臂!落得个“楚人《茶经》虚得名。”的结果。《茶经》多写形而下的东西,所以深得民间的喜爱和重视,对饮茶习俗的普及和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被祀为“茶神”。今天,踩着历史走回传统的历程,在历史的的热潮中,曾经独树一帜的中国“茶道”这一概念,以诗的形式问世以来,至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它超越茶的自身,到达生命的本身,它一直植根于民间,回顾“茶道”,每当历史跟人心相遇时,有感即通!当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时,“茶道”会豁然贯通。因为经济是一切文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茶道”做为一种文化,必然成为社会的一门独立的学问存在。任何学问,有了民间立场,才有它的生命力。茶通人生之道,品茶悟道,是人生最高境界。诗僧皎然做为提出中国“茶道”的创始人,终结了在他之前饮茶的千百年来所走过的漫长道路,开创了心态文化的最高层次——“茶道”!它以人为本,开创的中国“茶道”,将会以更加旺盛地生命力,经受起伏跌宕的历史长河的考验,永远鲜活地存在于世界! 茶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令人享受的方式,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只有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一点惆怅,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你更加清醒,也让你更加从容。因此,

研习茶艺,学习茶文化,普及茶文化,扩大茶文化的影响,可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增强对中华名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弘扬茶文化,能促进我们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振兴。总之,无论做茶也好,品茶也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的结果,就在于尽之真,发茶之善,名茶之美,达到善化人心,美化环境,净化社会的目的,从而提升茶文化的境界,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创造出更加祥和富裕的社会环境,使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上一篇:办公室主任讲话稿下一篇:建筑八大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