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建筑整体造型设计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园林建筑造型立意层面,探讨园林建筑在造型设计时,以自然和现实环境中有形的物体初始形态为基本形,经变形等艺术处理到建筑作品的生成过程。阐述了拟态法的含义、产生根源,并深入分析研究了拟态园林建筑的适用性。提出拟态是园林建筑造型设计的一种方法,是建筑设计创意的切入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异形建筑整体造型设计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异形建筑整体造型设计论文 篇1:

对异形建筑整体造型设计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

摘要:异形建筑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在建筑师的眼中,异形建筑已然成为现代建筑的领导者。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异形建筑将继续成为建筑设计师的焦点。那么,异形建筑的整体造型在设计过程中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通过对世界各地成功的异形建筑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我们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对于设计师在设计异形建筑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将从功能、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及技术这三个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异形建筑 设计 功能 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 建筑环境 技术

一、对异形建筑的概述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里,繁华喧嚣的街头高楼林立。在经济与科技的推动下,形形色色的现代建筑像春笋般破土而出,耸立在人们的面前。异形建筑就是这些现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异形建筑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经济与技术的体现,甚至是文化与政治地位的象征,它的每一个元素都散发着不同的气息。追溯异形建筑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提被称为“异形建筑鼻祖”的埃菲尔铁塔。这座被人们评为“去法国时一定要去的十个地方”之一的埃菲尔铁塔,其芳名传遍全球。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赫赫有名的建筑一开始却遭到了人们的批评与否认,并一度被评论为“畸形的金属怪物”。由此可见,异形建筑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然而,正是异形建筑从起先被人们否认到现在被人们追棒这一历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未来它将会在建筑领域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角色。当然,如今也有许多人质疑异形建筑的安全性及它普遍存在的较低性价比。这是异形建筑存在的缺陷,也是设计师们需要努力完善的方向。

二、异形建筑的设计

异形建筑的设计内容与普通建筑的设计内容大同小异,即包括建筑设计、建筑结构设计

及建筑设备设计。

(一)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空间环境的组合设计及建筑空间环境的构造设计。建筑空间环境的组合设计主要解决建筑物的功能、技术、经济和美观等问题。异形建筑的空间环境的组合设计难度比一般建筑的难度大,其主要表现在异形建筑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同时它对于自身美观的追求度比普通建筑更高,而这所带来的技术难度也就相应增大。不过,正是这些设计难度的存在,才使得异形建筑成为设计师们展示才华的天堂。异形建筑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构造设计与普通建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外围护墙上。由于异形建筑追求外形的特殊性,因此它对外墙的设计尤其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幕墙已然成为异形建筑最为突出的外墙,世界多数著名的异形建筑都与幕墙结伴良缘。

(二)建筑结构设计

异形建筑多数为不规则建筑体,其受力情况比普通建筑更为复杂。特别是外界力对其产生的影响会根据它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如風荷载对它的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进行一定的模拟实验,通过建模等方式进行计算风荷载等外界力的影响情况,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降低外界力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能,如抗风能力及抗震能力等。因此,异形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它的技术要求要比普通建筑更高一些。

(三)建筑设备设计

建筑设备设计主要包括给水排水、电气照明、采暖通风空调、通信、动力等方面的设计。异形建筑的设备设计与普通建筑大体相同,但异形建筑对节能的要求更高,且因其特殊的造型及结构空间,在设备设计方面也给设计师们带来一定的挑战。

三、影响异形建筑整体造型设计因素分析

经过对大量著名异形建筑的分析,我们发现设计师们在设计异形建筑时会把功能、环境及技术这三个因素渗入到构思的框架中。因此,异形建筑整体造型的设计主要是受到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功能对异形建筑整体造型的影响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它的功能作用。建筑的功能对建筑的影响是最全面、最深远的。毫不意外,建筑的功能对其本身的整体造型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绝大多数的体育馆、歌剧院都是以椭圆造型为主,如北京的鸟巢以及国家歌剧院等。这类公共建筑需要满足大型活动的功能,而椭圆形容量更大,占地更小,且流线型可以减少风荷载的破坏。又如各大城市的写字楼、酒店等商务楼,它们除了满足办公、餐饮等功能之外,还要求有吸引外界目光的内在功能需求,这对于建筑本身的整体造型就有了一定的要求。这类建筑往往具有高端大气、时尚独特等特点。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广州金融中心等。这类异形建筑往往象征城市的经济及政治地位,也会成为该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地标。

(二)环境对异形建筑整体造型的影响

对于现代建筑而言,建筑能否容入它所处的环境已然成为评论该建筑成败的一个关键标准。异形建筑作为现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对于适应环境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了。这里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及其周围的建筑环境。

1、自然环境

千百年来,人类未曾离开过自然,自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与自然之间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祖先根据地域地理环境的不同,建造出了不同风情的建筑。在我国,南方有吊脚楼、土楼、竹楼,而北方则有四合院、窑洞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在自然环境影响下而建造的独特的建筑。这也是中国因地制宜的传统文明思想的表现。

而对于充满现代技术的异形建筑而言,虽然它可以摆脱气候对它的束缚,但它依然脱离不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异形建筑为了能够很好地融入自然,设计师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其整体外观造型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如悉尼歌剧院,它处于悉尼市区冶北部的海岸边,从远处看,它的外型犹如即将乖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的景色相映成晖。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壳的大展台。无论是像风帆还是贝壳,它的整体造型无疑是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设计影响。受自然环境影响整体造型设计的异形建筑还有迪拜的帆船酒店和美国著名的流水别墅等。

2、文化环境

自从出现人类文明以来,文化在不断地被创造的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建筑就是文化的一个载体,同时文化也对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每个异形建筑的设计中都必须有它独特的设计理念,而地域的文化往往是建筑设计理念当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座著名的建筑离不开它本身所蕴含的文化。设计师在设计异形建筑时,不得不把文化元素渗透进来。如广州的金融中心,其标志的创意源于“钻石荔枝”的设计概念。荔枝,产于南国,有果王之誉,历史上咏荔枝的诗词和典故众多,体现了广州金融中心的区域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又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开始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地”的理解,正是天圆地方的意思。不过不幸的是由于楼顶的大圆孔远看有些像日本的太阳旗,最终把圆孔改为倒梯形。不过这也是文化对建筑整体造型设计产生影响的一个很好的表现。

3、建筑环境

人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与别人打交道,让自己尽量融入人群,适应社会。一座成功的建筑也同样需要很好地融入它周围的建筑环境当中。当然,这并不排斥它拥有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异形建筑而言,周围建筑环境对它的整体造型设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设计师在设计它的造型时,有时既要考虑他所设计的建筑能否很好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能否与周围的建筑和谐地相处,又要借助周围的建筑衬托出它本身的特点。而这就需要设计师发挥出十足的设计能力来完成。正在上海建设中的上海中心大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上海中心大厦的方案选择中,有来自众多国家的顶级设计师设计的各种优秀方案。最终,美国旧金山根斯勒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它胜出的原因就包括该作品既能够与已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很和谐地相处,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又能以它高大的身姿和独特的造型突出它的重要地位。

(三)技术对异形建筑整体造型设计的影响

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不仅仅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外观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在当今所拥有的技术前提下能否把它建造出来。因此,在建筑的整体造型设计过程中,也会受到科学技术的束缚,特别是对于异形建筑这类建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技术也不断地向前迈进,各种先进的建筑技术先后问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带动下,建筑技术也开始向数据化方向发展,设计软件的不断开发更新,使异形建筑的设计更加方便、科学。这也给异形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很多便利。近些年来,建筑设备与施工技术也不断地更新,给异形建筑施工带来极大的便利,解决了各种施工技术难题。建筑材料的发明也给异形建筑提供良好的条件,如各种钢及玻璃的发明,使得异形建筑的造型千变万化,而这多数都归功于幕墙技术的不断前进。在未来,更多令人惊叹的异形建筑会随着新技术的产生而耸立在人类的面前。

四、结语

异形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主流,如何设计好异形建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巨任务。经过探讨众多成功的异形建筑,不难发现,设计师们正是把功能、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技术这些因素综合渗透进去,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成为闻名于世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杨金平.论文化對建筑的影响及二者的互动关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2] 张谦.玻璃幕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力.(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3] 王众献,王文英.建筑设备的发展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J).森林工程,2002,18(4):

55-58

[4] 张群力,周平槐,何银丰,程健.基于软件Rhino的异型建筑几何造型方法 (J).浙

江建筑,2013,30(3): 15-19

[5] 王家法.CAD技术平台在异形建筑施工测量中的应用 (J).施工技术,2012,41(373):

69-71

[6] 张剑,刘强,张正国,李博雅,周杰,涂虎强.海洋王照明博物馆异形建筑的结构设计

(J).建筑结构,2013,43(增刊): 295-299

[7] 麦飞龙.异形建筑幕墙工程的分析模型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

与建筑工程学院,2013

[8] 周星宇.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1

[ 大学生创新创练项目。项目编号:1365613030] (指导老师:詹柳春)

[ 作者简介:周扬,男,汉族,1993年10月出生,广东省湛江市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在校学生。

主修:土木工程专业 。

作者:周扬 吴时涛 王玉兰

异形建筑整体造型设计论文 篇2:

园林建筑造型设计中的拟态法

摘要:从园林建筑造型立意层面,探讨园林建筑在造型设计时,以自然和现实环境中有形的物体初始形态为基本形,经变形等艺术处理到建筑作品的生成过程。阐述了拟态法的含义、产生根源,并深入分析研究了拟态园林建筑的适用性。提出拟态是园林建筑造型设计的一种方法,是建筑设计创意的切入点。

关键词:园林建筑 拟态设计法 拟态园林建筑应用

园林建筑一般是指园林中具有供人游览、观赏风景、休憩的功能,同时又具有造景作用的建筑物。它是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相关的建筑,是风景园林中最主要的人工元素[1],园林景观中点缀性的人工艺术品。在丰富多彩、自然环境多变的园林中,各式园林建筑或大或小、或圆或方,造型多变,并且园林建筑受到休息、游乐、生活的多样性和观赏性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上灵活性大,可说是无章可循。面对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空泛抽象的设计条件,设计者常感到设计困难,无从下手。几年来经过对初学者的设计分析及现有园林建筑的现状研究结果,现从园林建筑造型设计的立意层面,探讨拟态这一造型创意方法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拟态设计法

1.拟态设计法的含义

拟态,从字面上讲,分两个层次,一是模仿、模拟,二是“态”,就是模拟模仿的初始基本形态,它包括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所具有的某种结构和功能,及其创造物所表现的外部形态。拟态包含了绝大部分的仿生学内容。仿生学在建筑设计创意上的应用是有目共睹的,如悉尼歌剧院、北京2008奥运会主体育场。这里所提出的拟态,还包括仿生以外的人类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一切物化的、有形的具有一定外部形态的事物。拟态设计法的作品,在形态上都或多或少表现出所模仿物体的某些特征,这里的“模”是一种法式、榜样,包含了丰富的再创作过程,而非单纯效仿、复制的意思。拟态这种寻找灵感的方法看似简单、低级,但却是深刻的、内涵丰富,它来源于自然和生活,又回归自然,蕴含了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和设计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拟态在园林建筑造型上产生的根源

园林建筑造型设计,主要受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设计者的学识、园林艺术修养等自身综合素质影响,以及思维方式上对建筑功能性的把握和对设计环境的理解,二是拟态园林建筑受使用者的接受程度影响,大众接受了,就更能激发设计者拟态创作的激情。

(1)主观方面的影响

几年来,对学生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作业分析得出,模拟创意设计占50%以上,临摹抄袭的占40%以上,只有不到10%的属于原创设计,就模拟创意和原创设计的效果看,原创设计在造型、景观效果方面较差,这说明设计者更容易从模拟中寻找出灵感而设计出较好的园林建筑。究其根源,初学者绝大部分都是90后的独生子,他们从小被家长所宠,养成独立生活能力、思考能力较差的现状,他们更善于从自然环境和现实生活中觉察设计灵感;二是接触相关专业知识仅限于理论,阅历浅,导致设计素材贫乏的局限性影响;三是思想单纯,更容易被直观的自然和现实中有形的物体所吸引,也可以说,更贴近自然和生活。鉴于此,他们的建筑造型设计的灵感,更容易从模仿现有各种生物的或现实中非生物的外形产生联想,而激发创意灵感。即便是设计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也有思路模糊、无从下手的情况,此时不妨到设计场地的自然环境中寻找一下灵感,必然有所收获。

(2)客观方面的影响

园林建筑又是一种休闲型建筑,它作为一种人造环境空间必然与人的休闲娱乐行为相联系,因此设计应满足人的心理空间需求。建筑空间设计是为了特定环境空间中的心理空间而设计的,游客的心理需求是通过其行为特征和规律体现出来的,因此设计应与游客的行为规律相协调,才能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而拟态设计正是取材于现实,从自然和与人关系密切的现实环境中的某一有形的事物为灵感,经变形加工而形成的能激发人的情感共鸣,使人精神愉悦和审美情趣的空间造型[2]。此种设计更容易与自然环境结合,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拟态法园林建筑造型设计过程

园林建筑造型也遵循“整体——部分——细部——整体”的建筑造型方法原则,具体说,就是建筑造型设计必须从总体意向和效果出发,时时处处都把整体造型的宏观关系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各个部分的具体设计[3]。园林建筑是一种占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以至有声有味的立体空间塑造,因此较其他一般建筑需要立意。园林建筑立意更强调艺术思想境界与建筑功能和自然环境条件相结合的景观效果。拟态法主要是解决初学者或建筑立意时设计人员常遇到的思路枯竭、没有灵感时的一种创意方法。

1.拟态法的园林建筑生成过程

表1 拟态法园林建筑设计生成过程

表1从设计立意层面概括了园林建筑的生成过程,基本形是园林建筑立意的初始模拟形态,它是园林环境内某一原始形态,包括仿生的、社会的以及对其可能产生影响的全部有形物态,包括生物生命体及其创造物,有文学艺术、建筑、宗教信仰的,甚至是工具、文字、风俗习惯的等,它的选择是园林建筑造型的最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园林建筑或小品都是在与之相称的特定环境下生成的,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拿来主义。基本性的选择范围应该是限定的,首先是所属园林内的小空间环境,再者是影响它的历史和现实文化的大社会环境。

2.拟态法设计过程分析

拟态的基本形,只是设计立意的一个理性的灵感参照,是一个原始形态。从基本形到园林建筑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从基本形到建筑雏形,设计者根据园林建筑的功能(主要是建筑功能),以目的建筑的整体出发,从部分入手,对其进行变形,对组成部分的建筑要素进行概括,也就是建筑造型的加减法,这一过程中,对形成的建筑的比例尺度要求很重要,此阶段至少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需要。从雏形到建筑的最终成果,这一步骤是从细部刻画到形成整体的方案进行深加工阶段,此过程设计者根据环境特点,依据形式美法则调整和后期渲染处理,这是使设计的园林建筑具备观赏性艺术性的关键步骤。

在拟态立意创作时,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若由基本形根据建筑的功能直接变形为园林建筑,省略第二步的后期处理,就会导致所设计的园林建筑生硬、牵强,与环境不协调,观赏性和艺术性差。设计师若使设计的园林建筑成为经典艺术品,必须认真分析建筑所处的环境,及其给人何种情感刺激,从中发现建筑造型的总根源,或者说从空间中看出形象来。这些建筑的形态上或多或少地都能体现出一些模拟基本型的一些元素,而这些元素恰到好处地反映出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

三、拟态法园林建筑作品的应用性研究

为了便于说明拟态法创意设计的园林建筑作品,暂且将这类外表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模拟基本形某些元素的园林建筑称为拟态式建筑。这里重申,笔者只是为了方便分析,只从设计立意层面上说明拟态法设计的园林建筑作品的应用范例,无意定位园林建筑的分类,以免误读。

1.拟态式园林建筑的优点

拟态式园林建筑它的设计立意来源于自然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环境中,它在应用上有许多优点。

(1)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体,更好地体现环境观念,更接近自然,更容易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为整体。

(2)它取材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除建筑本身表现出的人眼可见、可触摸的真实形体以外,所表现的人看不到、摸不到,只能通过大脑思考而联想到的形态,更容易和人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互动,这就是园林建筑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3)它来源于自然和现实的灵感,运用建筑语言进行加工、概括,更能体现出建筑的简洁性,强调建筑造型的比例美、逻辑美、对比美和简洁美。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4)更能体现个性化观念,同一种设计灵感来源,经过不同设计者建筑语言加工,可以反映出各种特殊风格,它是自然的再现、是设计者思想境界和自然在精神情感上和谐统一的艺术升华。

(5)取材于自然的拟态园林建筑,体型小巧精致,造型新颖,选址灵活,经济,便于施工制作。

2.拟态式园林建筑的应用

拟态式园林建筑,它的创意来源于自然和现实,由此产生的建筑造型更适合自然环境,易被人们所接受,他所具备的优点,决定了它的应用广泛性。

(1)城镇绿地现状为拟态式园林建筑应用提供了平台。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旧的城市面貌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各地旧城改造日益兴起,从而使一些边角零散地块解脱出来,转变为城市绿地系统,尤其是市区道路两侧地块都将成为城市绿化的节点,这些为拟态式园林建筑的布局应用提供了可能。尤其是一些新兴城市,传统的园林建筑与现代化的城区风格相悖,只能采用现代的、体型精巧、时代感强的,或者具有明显地方特点园林建筑小品来装点。

(2)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绿化美化为拟态式园林建筑提供了建设空间。设计师在为各单位做设计时,建设单位往往都要提出设计要体现单位特点、有个性或者是设计标志性的建筑。对于这种要求,设计者就必须从建设单位寻找创意灵感,而这种灵感往往来源于单位有形或无形的物质,而通过这一灵感而创作的建筑作品更能突出单位特色,容易被建设单位接纳。

(3)新农村建设为拟态式园林建筑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城郊附近的农村,已先一步开始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对于非风景名胜村来说,它的规划不是资源保护利用规划,而是属于开发建设性的规划,新农村建设首先不是消灭农村﹑也不是同化农村,应当是以农田等自然景观为基础,以各种形式的经济生产为主,开发田园观光、采摘旅游、健身、科普教育,吸引城市居民,服务城市,目标是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郊野公园方向发展[4]。它的园林建设,就要突出乡土环境优势,建筑设计语言要表达农村的声音,在建筑立意造型、材料选择上充分再现乡村的、自然的原生态乡村园林建筑作品[5]。

(4)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城市建设需要体现其特色的建筑。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为突出历史文化渊源,在城市的各绿地系统中,尤其是道路、街头游园里布置了具有其文化特色的园林建筑和小品。如沧州吴桥被誉为“杂技之乡”,在城市可以随处看到体现杂技特色造型的园林建筑雕塑小品。

(5)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为拟态园林建筑广泛应用,提供可能。拟态园林建筑受立意的原始基本形影响,造型绝大多数为非几何状的、造型新颖、体量不等的三维甚至多维空间形体,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为制作提供了可能,同时新技术、新工艺也为拟态建筑的异形体建设施工给予了保障,为设计师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自然环境中的形态,应该说是生动的,有着丰富的细节和多彩的外观,而现实中有形的形态,连同背后的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更为设计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想象空间[6]。

参考文献

[1]金柏苓.何来园林建筑.中国园林,2009(1).

[2]王文卿.休闲建筑设计.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史春珊,孙清军.建筑造型与装饰艺术.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孙喆.城市郊野公园是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中国园林,2009(6).

[5]李金路,林鹰.北京风景名胜区农宅风貌调研.中国园林,2009(3).

[6]谭刚毅,阙瑾.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案例.建筑师,2010(144).

作者单位:

河北省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耿全义 李瑞生

异形建筑整体造型设计论文 篇3:

书籍装帧艺术中的动态设计

[摘要]现代的书籍装帧设计观以书籍整体的审美感受显现于人的主观视觉经验之中,设计师需要在头脑中树立起“动态”的设计观,使封面、环衬、扉页等各书籍元素相互映衬,连接有序,形成有效互动,在互动中显现书籍的整体美,使读者阅读流畅而舒服。

[关键词]书籍装帧 装帧艺术 动态设计

精美的图书令人赏心悦目,甚至让人反复地玩赏。这就是书籍装帧的整体美的魅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书籍不再一成不变,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活力的容器,其各环节之美在互动中显现出来。所以,设计者尤其要以一种“动态”的设计观去对待书籍设计。

一、书籍的整体美表现在动态设计上

我国先秦思想家荀子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荀子·劝学篇》)极为强调美的整体性。孔子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虽然包含了伦理内容,但“尽”字显然也表达了全部、整体的含义。

西方美学自古希腊始,各时期的美学家也都洞见了整体美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力图以科学的方法给以解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在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中世纪时,哲学家和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更明确指出:“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断言:“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

同理,现代书籍装帧也是这样。书籍装帧已不仅仅是完成封面和版式的设计,而是各个环节相互映衬,相互关联。体现出一种书籍的整体美。这种整体感是人的一种经验中的组织与构建活动,是与活动、运动密不可分的。人的视觉整体概念绝不是在静态下产生的,而是人与物相对运动的视觉结果。所以,整体美是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动态系统,它绝不是一帖僵死的膏药。

书籍装帧的整体的视知觉既然来源于动态,那么,“整体美”与“动态”两者便如影随形,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设计者要在头脑中树立起“动态”的设计观。

二、书籍装帧艺术中动态美的表现

书的信息是通过动感的阅读行为才渐渐地渗入读者的内心的。这是电子读物所不具备的,唯有书籍这种形态随着翻阅形成了一个戏剧化的延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书籍各环节通过互动来显现书籍的整体美。

例如中国传统图书的经折装,一折折打开的过程连续而又独立,能增强阅读中的连续感;而卷轴形式的书籍则更为连续流畅,让人边卷边读,如听舒缓的音乐;线装书每页相对更为独立,阅读秩序很容易把握,通常是顺流而下,有着固定的平稳的阅读顺序。从小到大的书页在阅读时可以产生强烈的顺序感:书页尺寸阶段性的跳跃能将书分成不同的阅读单元,使人产生跳跃性阅读的欲望:而在书中插入小尺寸页面或异形页面通常会活跃阅读的状态,强烈的反差使这种页面成为点睛之处:折页也是书页尺寸变化的常用手段之一。展开折页的过程往往能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展开后的大幅面不仅能容纳更多的信息,也改变了阅读的状态。此外,还有很多更为特殊的方式,如在大的书中的折叠结构等,应用虽然不广,但其新鲜的动态过程往往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又如吕敬人先生装帧设计的《黑与白》,书中描述了一个澳洲土著人的生活。书的封面对书名进行了艺术处理,将“黑”与“白”二字进行变形,使文字图形化,并产生一种动感,同时在封面的中间部分,有一组跳跃的袋鼠,袋鼠的图形组合成一种波浪形式,形成一条富于动感的线,横穿书的封面。同时,打开封面,内文的版式上也有与封面同一形式跳动的袋鼠,贯穿书的始终并前后呼应。该书的装帧设计巧妙地在点、线、面的互动关系上做文章,运用一条有形又无形的“动线”使书籍的各个环节互动起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设计效果。

目前,我们的书籍设计还存在着注重封面而忽视内文或者其他设计环节的现象。封面与内文相互脱节,没有关联,致使整个设计失败,这正是由于我们对书籍设计中“动态”的设计观缺乏深入领会和理解的后果。在我们的设计中,还经常会忽略一个环节,那就是书脊的设计。其实书脊的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体装帧的一部分,它的设计要和封面设计风格一致,与封面相呼应。虽说书脊在一本书之中只占据着一块缝隙之地,但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涵盖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装饰图案。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字体空间的搭配,色块图形的搭配,大小虚实的搭配。如果设计得不考究,安排得不到位,那么极有可能导致封面与封底的割裂与脱节,破坏书籍的整体美感。如果能将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做到排列有序、虚实相当,即使是方寸之地,也会令封面和封底之间有了关联,使它们形成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显现书籍的整体美,使读者感到流畅而舒服。

三、书籍动态设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确立书籍装帧艺术的动态设计理念

任何一本书都与任何一个立体物的视觉概念一样,只能在三维空间中加以再现,而且在动态中形成。因此,应该确立动态的书籍装帧设计新观念。

1、动态的多侧面性

书籍装帧设计者在装帧设计中应对整体中的多侧面性有明确的认识。雕塑家往往对人与物在运动中的审美关系特别的敏感,他们的创作思维是立体的、连贯的和多侧面的。书籍装帧与雕塑艺术有共同点,书籍也是让人们从多方面、多侧面欣赏的艺术品:把书籍装帧艺术只理解为简单的、平面的封面设计。绝对是一个错误。书籍装帧设计者要确立动态的书的多层面设计观,并要具备把多层面的复杂的连续的相对独立的单位,转化为“完形”整体的能力。

2、动态的多距离视点

人对书的注意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书籍装帧既要对几米以外的读者具有感召力,又要适于站在面前的读者欣赏,即便是读者把书拿在手中,也有吸引读者把玩品味的魅力。因此,人与书之间距离变化的运动性,产生了书籍审美合适视点的多样性。合适视点距离的多样性,决定了装帧设计可视内容的多样性。

3、动态的视觉相继性

人类的视觉总是不满足于只看到物体的一个局部,而要把握它的全貌。这就意味着,人类视觉上的不满足心理,总在引导人们去看暂时看不到的部分,去寻求整体的完整,甚至把看不到的那一部分也要用想象加以补充,来满足追求整体把握的心理需要。因此,在对书籍的审美活动中,书籍是在动态中使各个部分相继显现,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从而给人以经验中的“完形”。任何局部的中断或欠缺都会对整体美造成致命的破坏。因此,设计者只有具备了把整体的书籍看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的能力,才标志着他把握住了书籍在动态中三维空间的整体特征。

4、动态的视觉时间性

雕塑在人的审美活动中,通常被感知是只涉及空间而不涉及时间。但是,书籍的动态审美特征恰恰表明,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有时间和空间感的紧凑连贯的活动或事件。人的视觉特征有这样一个特点,一开始往往只感觉到一个模糊的整体,随后便逐渐对其进行修正、润饰和细节加工。这时审美知觉选择的对象和重点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对象特征的逐步展现,读者欣赏的目的、需要、能力、情绪等的变化而不断转移。这种感知选择重点的不断转移,构成了书籍视觉审美的时间性。

读者的阅读,是一个跨越时间的动态过程,充分表现在对图书翻阅浏览的每一个瞬间。从封面、环衬、扉页的欣赏,直到篇、章、节的细读,整个书籍装帧的审美过程在时空中展开。设计者在文字与图像设计中制造的繁与简、详与略、前与后,诱导读者的视线循序渐进,使阅读的空间过程成为跨越时间的审美过程。

5、动态的多层次性

书籍的多层次形态决定了装帧设计的多层次性,这是书籍装帧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通俗地讲,书是供人一页页翻看的,在翻动中展示着动态的多层次的美。这就决定了书籍多层次性的设计要求。这种多层次性的设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要求设计者把精美的封面、勒口、内封、环衬、扉页、每页正文直至封底,依次在动态中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书籍中,层与层之间疏密的对比与和谐关系,图像符号的变化呼应关系,封面、环衬、扉页之间的色彩节奏关系,使书籍层与层在动态中展现出无限的魅力。

(二)充分运用书籍装帧设计的各种类型和设计方法

1、引导型

设计一座建筑,要根据使用目的来设想人在建筑中的活动路线和行为方式。同理,设计一本书要设计阅读者接受信息的动态过程和阅读状态。动态设计对读者的引导主要靠结构和平面语言两方面。

书籍的结构通常决定阅读的基本程序。最常见的结构即为一侧装订的方式,如骑马订、锁线装、无线胶装等方式。在这种结构下,阅读秩序很容易把握,通常是顺流而下,有着固定的平稳的阅读顺序。但是在这种结构中也可以有丰富的变化。为了改变单调的节奏,有的书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在左侧装订,后一部分在右侧装订,阅读的时候两部分的变化如同由两条脉络构成的电影,共同发展,相互关联,又自成体系。在同侧装订的情况下,改变页面的尺寸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页面大小的变化从视觉和触觉都能带给读者鲜明的节奏变化,使这种页面成为点睛之处。

2、参与型

参与型就是诱导或者迫使读者参与到预先设定好的行为中去。参与型的动态方式可以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类型。

主动参与指在设计中提供读者参与的可能,由读者完成的动态过程。主动参与型图书很多都具有游戏性,特别是一些儿童读物。例如带轮子的书,书的内容是介绍车子,但图书本身也可以当做车子来玩。还有一种小型动画图书,读者可以通过快速翻动书页使之呈现动态效果,如同看电影一样,甚至可以选择正反和快慢播放。更有趣的是有一些关于立体视觉的书,通过封面上附带的透镜,读者就可以观看到三维图像。

被动参与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参与的行为或在翻阅书籍时会自动出现的动态效果。例如有的书将书页封起来,读者只有将书页撕开才能够阅读。撕书成为阅读体验的一部分,读者的被动行为也就实现了这本书的动态设计目的。还有很多书里面有立体折叠结构,在打开书页的时候,立体画面会自动形成,画面中的形象也会自动完成动作。这种类型的设计经常也会用到一些特殊材料。有的采用光栅板作为封面,从不同角度观看会呈现不同的画面,从而形成动态效果。有的书籍甚至采用复写纸作为封面,阅读者的触碰都会留下动作的痕迹,从而和设计者一起完成作品。书籍中动态设计的方式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在不断地丰富。各种巧妙的动态设计不仅能更好地演绎书中的内容也让读者对书籍更加爱不释手。

动态的设计观是现代书籍装帧中先进且重要的设计理念。我国近二十年的书籍装帧艺术的进步,已经开始在世界上显露出独特的魅力。如今中国一部分装帧设计家开始在注重民族化、传统化精神的前提下,重塑新形态的书籍,这种重塑书籍形态的做法意在“破坏”书籍固有模式和纯铅字传递形式的束缚,倡导主观能动有想象力的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装帧设计师要具有整体设计的意识,要拥有现代动态设计观的理念,将书籍各个要素连成链条,令人与书之间有情感交流,使书籍装帧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作者:冯美玲

上一篇:妇女工作方案(3篇)下一篇:建筑工程设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