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理念市场营销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在市场营销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等角度出发,在产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活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绿色教育理念市场营销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绿色教育理念市场营销论文 篇1: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深度贫困地区绿色发展路径探究

摘要: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主战场,深度贫困地区已经实现全面脱贫,但面临着如何顺利衔接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矛盾,绿色发展理念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新的认识遵循。本文从产业、文化和社会治理三个层面探讨了深度贫困地区的绿色发展道路,切实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为具体行动,最终实现群众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繁荣。

关键词:深度贫困地区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绿色发展理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16ZDA002);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重要论述研究”(2019MZD024)。

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最难啃的“硬骨头”即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了全面精准脱贫,但需要明确实现脱贫攻坚只是阶段目标,实现乡村振兴才是长远的目标,脱贫攻坚这一短期任务是乡村振兴这一长期战略的第一阶段。如何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有机衔接,成为脱贫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紧迫任务。坚持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的绿色发展道路,成为新时代深度贫困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贫困地区实现全面脱贫的实际背景,分析深度贫困地区衔接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绿色发展路径。

一、深度贫困地区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深度贫困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硬骨头”,推动其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十分重要且艰巨。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成果,但也隐含着“快速脱贫”下的高返贫风险,一些问题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障碍,包括扶贫产业可持续性差、快速发展背后的生态环境破坏、精神脱贫不彻底、人才流失、治理体系不健全等。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

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是实现绿色基础上的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但在精准扶贫阶段,基于脱贫任务的艰巨性,深度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可持续性不足,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薄弱。

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是农业绿色化转型的实施关键,是十分重要的硬件条件。就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尚未健全绿色科技的创新与推广体制,深度贫困地区更为缺乏,并且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深度贫困地区以引进技术为主,成本高且很难引进最新技术,而且深度贫困地区的建设工作任务很重,资金分配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对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是深度贫困地区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储备。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留不住人才的困境,引进的外来技术人才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主要原因在于,外来技术人才具有帮扶与原有工作任务的双重职责,难以对贫困农民进行定期且长期培训。就绿色科技而言,贫困地区引入该项技术的时间并不算长,与此相配套的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因此相关技术人员缺少发展、创新的空间与条件,加之与发达城市的报酬待遇差距,多数引进或原有的技术人员不愿长期留在贫困地区。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长期性的科学系统规划,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基础薄弱。延长农业产业链,就是把原本农业从侧重农产品生产向上游的原料效应、科技服务等拓展,同时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迈进。对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深度贫困地区对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体现在种植环节,忽略了生态条件的约束,一味设法扩大种植规模,破坏了生态环境;体现在深加工与销售阶段,贫困农民缺乏推行农业规模化、绿色化发展的勇气与能力,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可靠的龙头企业支撑以发展特色产业,没有根据自身地区生态环境禀赋或资源优势规划发展方向。除此之外,基于经济效率与留守劳动力结構,相关部门也会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收益快、但可持续性差,如生产数据线、箱包等初级加工业,这些都无法为农业绿色化兴旺奠定产业基础。

(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滞后

“扶贫先要扶志”,教育发展滞后是造成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脱贫攻坚阶段,我国为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深度贫困地区还存在着精神脱贫不彻底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很难根本改变贫困农民保守的思想观念,因而对绿色发展理念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

具体表现为:一是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的绿色发展意识淡薄。基层干部是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引领者,对群众起着带头模范作用;但其担负着脱贫攻坚的责任与考核压力,往往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有的基层干部认为,要先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再解决思想落后问题,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绿色文明意识自然就提高了。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其思想转变十分重要。但有的贫困群众更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理念,往往只懂依赖而忽视保护,缺乏深刻的绿色环保与资源节约意识。二是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化的绿色文明建设。主要原因在于,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基础教育之外的绿色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形式,教育内容缺乏全面性与时代性;深度贫困地区特殊的家庭状况,即青壮年男性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在家,对家庭文化、家风教育重视不足,绿色发展理念的家庭教育更为忽视;深度贫困地区的精神文化活动更多涉及民俗文化,缺乏关于绿色发展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一种绿色生活的乡风氛围。

(三)“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不健全

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社会治理需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参与作用。然而,当前深度贫困地区“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并不健全,并未很好体现贫困群众的主体性。

具体表现为:一是自治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标准相对单一,贫困群众的参与性不强。深度贫困地区以脱贫成效为干部主要考核方式,以经济效益为主要产业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机制虽然短期内会推动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会增加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但其背后伴随着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代价以及返贫隐患,不利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发挥,并且以经济数据为考核衡量标准,贫困群众缺乏话语权,考核的参与性不强。二是生态法律体系落实不充分,贫困群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当前我国正不断完善生态法律体系,但生态法律体系的地方落实因地而异,深度贫困地区对国家生态法律体系的适应性调整还不充分,落实情况差强人意,并且受教育水平落后的影响,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宣传教育不够重视,法治宣传力度不强,大多数贫困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基本法律了解很少,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更不知运用法律武器监督乃至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或群体。三是生态奖惩机制不完善,绿色福利分配不合理。从深度贫困地区社会环境来看,贫困群众缺乏对生态奖惩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实施细则等内容的认识;从奖惩机制的实施情况来看,深度贫困地区没有根据保护程度及破坏程度,划分不同的奖惩级别,因人制宜原则落实不到位;从奖惩机制的监管情况来看,缺乏以贫困群众为主体的监管小组,对相关奖惩过程的监管力度不够,某些产业为了获得经济奖励而做表面工作或进行绿色发展数据造假,从而导致奖惩机制起到了相反效果。

二、绿色发展理念为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指导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其中“绿色”作为当前关系我国发展环境的重要理念,对生态脆弱的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过去深度贫困地区基于扶贫脱贫的任务压力,扶贫产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注重短暂的经济效果,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深度贫困地区需要跳脱出“为脱贫而脫贫”的发展思路,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利用生态资源优势,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旨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它既蕴含着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精华,也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体现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道家的“道法自然”深刻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这都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人类绝不能毫无节制地开发大自然,不顾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基础,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生态环节的协调发展,这与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是息息相通的。生态脆弱的深度贫困地区拥有天然的生态资源环境,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绿色发展理念可以为其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一)绿色发展理念为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动力

从根源上说,绿色发展理念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当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的思想意志,会从根本上引导或改变人的具体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付诸于经济发展活动、环境改善治理以及日常文明生活等活动行为中。

(二)绿色发展理念为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目标动力

绿色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在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这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以贫困地区生态优势为条件,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实现兴旺、乡风趋向绿色文明、治理提供绿色体制保障,从而践行绿色发展道路。

(三)绿色发展理念为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本色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以农业为中心拓展相关产业,而绿色是农业的本色,绿色发展理念注入经济发展,有利于充分运用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农业的绿色优势。同时,有利于其他相关产业保持“绿色”底色,实现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与经济提升的平衡,实现整个乡村经济的绿色化,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带动深度贫困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深度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基于深度贫困地区现阶段衔接乡村振兴的问题反思,认识到深度贫困地区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绿色发展理念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指导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要规划经济绿色化思路以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转变农民的发展观念,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由此实现从思想到行动、再到行动保障的环环紧扣,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一)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应加快绿色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型发展。

1.绿色科技是深度贫困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撑。基于绿色科技薄弱的现实情况,深度贫困地区需要从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对绿色科技创新加以重视。一是在科技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强化绿色科技的支撑,如以财政资金为基础支撑,拉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绿色发展,加快农业绿色高效技术应用示范等,从硬件条件上吸引并留住人才;二是大力推行绿色科技的产学研结合,既要引进高层次农业科研领军人才,以成立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又要借助产学研机会,培育一批本土的绿色技术创新人才。

2.深度贫困地区要摆脱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短期规划思想,制定长期性的产业规划,建立以农业为中心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深度贫困地区要着力落实国家倡导的“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工程,在原料种植层面,要建立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集约化种植绿色农产品,创建高品质规模化养殖基地,同时种养规模的扩大范围要避开水源保护区、森林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保障自然保护区功能;在加工生产层面,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牵引发展生态健康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农牧有机产品;在销售层面,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销售理念,打造绿色产品品牌,创建以绿色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品牌文化,并吸收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在品牌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推动电商平台、物流配送发展,形成前连市场、后连农户的完整产业链。

3.深度贫困地区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融合的方向上,要摒弃盲目逐利,增加绿色生态因素,以适应深度贫困山区薄弱的生态环境条件;要因地制宜地融合产业,充分利用或发挥深度贫困地区的现有优势。深度贫困地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基于此,应合理挖掘其乡村生态价值,以传统农业、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为基础,以推动生态农业为载体的农旅融合为目标,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等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度高、效益突出的绿色经济示范区。

(二)加强绿色文明建设,形成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

乡村振兴需要生态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作为保障,深度贫困地区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加强绿色文明建设,以形成绿色文明的乡风氛围,促使贫困群众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

1.重视绿色文明建设的受众范围,增强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的绿色发展意识。一是进行绿色发展的知识宣传与教育,引导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明确什么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意义以及新时代下绿色发展的新内容,熟悉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提高绿色发展能力,引导贫困群众主动探索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增强绿色发展的能力;三是增强保护环境、绿色生活的责任感,激发贫困群众参与绿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承担起保护绿色的责任。

2.塑造绿色发展的家风文化。家风作为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对乡风文明影响深远。留守家庭的长辈要起带头作用,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并把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等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给自己的后代,更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日常行为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后代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风文化,为深度贫困地区未来持續振兴奠定文化基础以及群众基础。

3.营造绿色发展的乡村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加强绿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绿色文化宣传活动。因贫困群众往往更加注重实际活动,宣传活动需要更具有实用性与吸引力,采用贫困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如环保宣传画、相关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下田讲解等形式来生动地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吸收借鉴国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优秀经验,增加绿色教育的说服力,增强贫困群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感,如当前国内很多市区推行的“环保银行”“垃圾银行”等形式,很好地营造了一种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

(三)健全绿色发展治理体系,筑牢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度贫困地区要充分发挥绿色发展理念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需要健全绿色发展治理体系,达到治理有效的状态,从而筑牢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1.建立多元标准的考核机制,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能动性。一是因地设定绿色考核标准,绿色考核标准主要包括资源利用率与环境质量指标。在具体的设定落实过程中,要按照预期经济目标,从贫困县到贫困村,分层级设定相应的绿色环保目标,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考核更具有约束力的硬性指标;二是增强贫困群众在考核机制的主体性。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与发展环境,因此应该增强贫困群众参与考核的意识,提升贫困群众在考核机制中的发言权;三是注意多元考核标准结合的合理性,侧重于经济指标与绿色指标的结合问题。深度贫困地区相对于国内其他非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更艰难,因此在产业发展中十分看重经济指标,但并不能因此放松对生态考核的严格性,并建立合理的生态责任机制,促使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主体明确自身的责任,形成贯穿整个产业发展过程的环节紧扣、高效率的考核体系。

2.积极落实生态法律体系,增强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能力。一方面,深度贫困地区要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落实生态法律体系,根据国家生态法律的要求,出台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的条例、命令和地方性法规,使基层治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加贫困群众对法律的认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绿水青山,相关部门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健全绿色发展奖惩机制,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一是增强对生态奖惩机制的重视程度,因地制宜完善生态补偿标准。既要对不同贫困区域进行分类,也要明确区分好激励对象与约束对象,以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统一程度为区分标准;二是建立等级式的奖惩机制。根据贫困地区产业的经济贡献率与生态贡献率,建立不同级别的激励机制;根据产业的生态破坏程度,建立不同程度的约束机制,最终努力实现全产业的绿色转型;三是注意等级式奖惩机制的科学性,发挥道德的规范约束力。引导贫困群众不能为了奖励而作表面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把好审核关卡,贫困群众也要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约束。

参考文献:

[1]孔祥智等.乡村振兴的九个维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8.

[3]张连良.中国古代哲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段艳丰.新时代中国乡村绿色发展道路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19(01):118-125.

From poverty allevia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deep poverty stricken areas

Tang Xinfang

Key words: the deep poverty-stricken areas;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作者:唐欣芳

绿色教育理念市场营销论文 篇2:

树立绿色营销观可持续发展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在市场营销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等角度出发,在产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活动。

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时尚与环保要求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企业经营必须迎接绿色时代的挑战。企业既是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也是绿色营销的直接受益者,在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形势下,实施绿色营销对于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实施绿色营销是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类企业将营销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相联系,使企业营销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是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展绿色营销有利于理顺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生力军作用,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推进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2、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产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我国绿色标志制度的逐步建立,人们崇尚自然、环保与健康的绿色产品已成为消费时尚。绿色产品由于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环保价值,有益于消费者身心健康,深受消费者青睐,因而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3、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绿色营销活动始终都和节省资源与能源,重视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一过程有利于企业充分更新技术基础、完善产品设计、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也有利于企业优化分销和促销活动、扩大产品的市场销路、建立和提高顾客对企业产品的信任感和忠实度,从而有助于企业挖掘内部潜力,改善经济绩效。

4、开展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便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新兴贸易保护主义者将“绿色壁垒”作为实施贸易保护的最佳选择,从而构起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入本国市场的产品规定了较高的环保要求指标。

5、有利于企业形象的“美化”。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内涵在市场上的外在体现,只有做到内秀外美,才能使企业具有最佳的信誉度和最强的竞争力。绿色形象是现代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营销是企业塑造绿色形象的基础。企业通过采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减少“三废”排放,将环境保护观念纳入生产经营活动中,从生产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用、生产程序的制定、包装方式的确立、废弃物的处置等各个方面都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通过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向广大公众展示自己的绿色企业形象,从而赢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6、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绿色营销,将增强企业和广大职工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为企业营造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清洁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强化了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优化了企业行为。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思路

1、树立企业绿色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是绿色营销的指导思想。要求企业树立绿色营销思想,寓环保意识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更好地保持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在营销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更要考虑公共利益和对环境的影响,要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项环节中,不仅保证自己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利润,同时还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还需对全体员工进行绿色教育,使职工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保护生态平衡运动的日益高涨,企业只有及时调整营销观念,才能成为市场营销中的胜利者。

2、制定企业绿色营销战略。企业绿色营销战略,就是根据消费者和社会绿色消费及环保的要求,并结合企业现状及其长远的经营目标,对市场营销活动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方案。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要求企业从了解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入手,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搜集相关的绿色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深入研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绿色市场变化动向、绿色消费发展趋势,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依据。绿色信息的搜集包括:绿色消费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资源和产品开发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竞争信息、绿色市场规模信息等等。

3、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是绿色营销的支撑点。开发绿色产品,必须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使用、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应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特别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环保能力,努力使产品既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如材料应无毒无害、易于分解处理,产品结构应尽可能短小轻薄,节省原材料等等。

4、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产品在成本构成方面与一般产品有所不同,它除了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般成本之外,还包括与保护环境及改善环境有关的成本支出,如引进对环保有利的原材料所付出的代价,用有利于环保的设备替换污染环境的设备所需的资金投入等,因此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常规产品。目前,价格因素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因而降低经营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是绿色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应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强化绿色管理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与价格,使绿色产品价格逐步为广大消费者接受。

5、获取绿色标志。绿色标志,又称环保标志, 它表明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皆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产生的垃圾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它被誉为产品通往市场的绿色签证。通过绿色认证,获取绿色标志是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环节。只有获取绿色标志,才能有效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真正冲破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如青岛海尔于1997年6月获ISO14001标准认证,生产的冰箱顺利地进入欧美市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6、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开展绿色营销,需要企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的形象,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各种有利因素,推进绿色营销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还能有效地获取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扩大企业的绿色影响。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绿色宣传和教育。制订绿色制度,培育企业绿色文化;开展绿色稽核,监督企业绿色表现等。改革企业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基于绿色管理的考核、激励制度,重视专业人才,尤其是生态、环保、经济、生物与发展绿色经济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合理配置,促成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各种机会对员工进行绿色服务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绿色人才梯队。二是绿色广告。企业通过绿色广告,宣传绿色产品,塑造企业的绿色形象,把绿色产品信息传递给广大消费者,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刺激消费需求。三是绿色公共关系。绿色公关是树立企业及产品绿色形象的重要传播道路。在绿色营销中,企业应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显示自己在绿色领域的努力,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绿色公关能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息传送到广告无法达到的细分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谈会的形式,来扩大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面,扩大企业的影响面,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以有效传播,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7、建立完备的企业绿色销售系统。企业绿色产品销售系统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的成败,建立一个完备的绿色营销系统必须:(1)准确定位绿色市场。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市场定位不仅涉及目标市场的确定,也影响营销组合的选择,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随着绿色需求的迅速增加和绿色营销的逐步开展,市场竞争关系也会不断演化。面对绿色市场的不断扩大,为确保绿色营销活动的成功推进,企业不仅要正确地定位绿色市场,还要发展出具有竞争优势的绿色营销组合。(2)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恰当的绿色销售渠道是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扩大绿色产品销售量、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在大中城市建立绿色产品销售中心,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向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强的特点,沟通生产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建立绿色产品连锁商店,实现统一商号、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借助现有的中间商营销渠道,建立一批绿色产品专柜或专营店,精心挑选绿色信誉高、绿色形象好、对绿色产品有认识的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来负责分销企业产品。(3)开展绿色促销。促销起着诱导需求,创造需求的作用。企业可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谈会等形式,扩大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面,通过绿色信息的传递,树立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促进企业绿色产品的销售。

工作单位:昆明大学经济系

作者:刘方乐

绿色教育理念市场营销论文 篇3:

绿色营销理念指导下的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基于绿色营销理论并且根据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保特色和升本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从营销教学内容的绿色化、教学手段的项目化、教学效果评估的多元化、提升教学队伍素质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来对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绿色营销理念指导下的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新方向。

关键词:绿色营销;市场营销;应用型;项目化;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科研计划项目《基于“绿色营销”理念的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研究》(R201502)

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符合当前国内外绿色环保、节约高效的教育发展趋势,符合现今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在需求。基于绿色营销理论,对我院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符合现今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在需求。并且,根据学院环保特色和升本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绿色营销理念指导下的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新方向,将绿色营销教育、生态课堂教学和建设绿色校园等新观念引入,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育渠道,培养具备环境意识、具有专业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市场营销本科教学内容融入绿色营销理念

将绿色营銷观念融入市场营销本科教学内容中,包括绿色产品设计、制定绿色产品价格、选择绿色分销渠道、搞好绿色营销的市场推广、选择促销手段以及在绿色广告、品牌塑造和提供优质、高效客户服务等环节是绿色营销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必然趋势。它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讲授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将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利益和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能够充分估计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争取当他们走出校园参加工作之后也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践行绿色营销的理念,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使用的整个营销过程都考虑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保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

同时,绿色营销中的环境概念不只局限于生态环境,即绿色市场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环境友好行为的压力,又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市场机会,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因而在营销教学理念和内容中应该将绿色市场的开发和管理作为未来新型营销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绿色产品策略

绿色产品策略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品生产、绿色产品包装、绿色产品品牌等。譬如在绿色产品设计中融入“3R”理论,即Reduce(减少)、recycle(再生)、reuse(重新使用)的观念,设计出环保无害、可循环再生或可拆卸部分是可以重新回收利用的绿色产品;在产品包装上提倡使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降解腐化或循环利用的包装,并且倡导在消费过程中对包装物的处置,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包装污染;绿色品牌的塑造上通过推广“健康、和平”的绿色理念实现绿色体验溢价,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无形资产,实现绿色体验增值和长久经营。

(二)绿色价格策略

明确绿色产品定价原则,充分考虑环境成本、资源成本、绿色流通费用等,在传统价格体系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革,制定更加合理的绿色价格体系。譬如针对市场进入壁垒不高的绿色产品运用渗透策略定价,让绿色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先入为主,扩大产品和企业知名度,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

(三)绿色渠道策略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提倡扁平而高效的短、宽营销渠道,努力建立与中间商互利、互惠、共赢的利益关系,逐步打造稳定的绿色营销网络,着力降低渠道费用和成本。同时,应注重营销渠道中间环节的工作。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绿色仓库的建立、到绿色装卸、运输、贮存、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认真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基础工作。

(四)绿色促销策略

绿色促销指的是绿色产品或品牌的推广通过绿色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倡导市场推广或促销活动过程中的节约和环保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绿色广告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绿色推广强调推广过程中的节约和绿色激励;企业的绿色公关强调供、产、销各环节的绿色作业程序与人性化制度。

(五)绿色服务策略

绿色营销必须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方便消费者与产品供应者之间的沟通,解决顾客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企业信息的收集和传输建立了渠道。绿色服务通道能够传播绿色消费观念,减少绿色消费误区,真正从专业化的角度解决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出现的问题。

二、项目化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在绿色营销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变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实施项目化教学和校企合作的结合。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自主、高效、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防止学生形成学习惰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项目化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是指将企业对人才要求融入到教学项目当中,让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有能胜任该岗位的能力。二者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1、教学项目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根据企业对工作的要求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内容来制定,学生通过项目把所学识转变为专业技能,能够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2、项目实施过程中,每组根据项目进行人员分工,组长进行管理,组员负责自己任务内容,实行岗位责任制,能使学生更加适应企业环境。3、在项目化教学中,对完成成果验收及项目成果打分,由各组组长共同进行,针对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4、通过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对网上创业的内容进行熟悉了解,激发他们创业的兴趣,通过完成项目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技能、思维方式及岗位工作经验,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大学教育发展与企业发展来讲是双赢的关系,无论企业和学院是通过签订经济合同或企业投资在学院挂牌等方式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都是互利共赢的。而且二者之间的选择关系也是双向的,对于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将环境利益和对环境的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并取得成效的特殊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之时必然更多考虑与自身企业文化相通的环保类院校,而我校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环境教育的高校之一,是绿色企业首选的校企合作伙伴。学院今后校企合作更多应该考虑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这些绿色企业建立長期合作的关系,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人才输送或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等。我市集发生态园、盛泰房地产开发有限集团等绿色旅游业、德邦现代物流业等都应该是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选择目标。

三、绿色营销理念在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渗透运用,需要在教学、社会和环境效果层面共同评估教学效果

在教学上评估上,主要考察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理解和清晰阐明,是否做到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是否到位;教学手段是否能够推动学生学习起到引导作用等。在社会效果上评估,主要考察是否向社会或企业输送了具有绿色营销理念、专业营销知识和营销能力的专门人才;是否为国家的环保事业和绿色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设计出来的产品是否减少了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或消耗;对消费者(使用者)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多大等。此外,绿色营销理念在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渗透运用,需要培养一批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和骨干科研力量,在通过科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不断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绿色营销理念的影响下,通过绿色营销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研究,构建学院生态、绿色、项目化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力求丰富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教学理论以及自我发展理论,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为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出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罗双燕,张先梅,万娟.营造特色校园文化,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6.

[2] 顾立娟,王敏.21世纪中国绿色营销发展对策[J].兰州学报,2003,1.

[3] 张杰.高职院校绿色营销人才培养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3:47-48.

(崔叶竹: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主要从事大学教育及课程改革相关工作。)

作者:崔叶竹

上一篇:第九中学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供电局上半年工作总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