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历史时间

2022-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复习历史时间

历史高考热点专题复习研究

高考复习中的“热点”,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现实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一是指高考命题几率较高的历史事物。热点专题复习是高考备考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安排在考前一个月内进行。可以说热点复习的效度和准度,与考生的高考成绩成正相关。

作者:刘俊利

第2篇:关于高三历史复习与历史高考的思考

摘 要: 文章作者结合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经验,对现今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高三历史教学 复习 思考

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三历史复习,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既定目标,是每位高三师生最为关心的。我结合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经验,对现今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合理定位,充分准备

高三历史复习应该依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结合学校、班级的具体学情,合理定位。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目标和复习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

学习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说明,我得出以下认识:第一,考试说明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教学要求;第二,对于历史基础知识重在灵活运用,重在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在基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第三,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记住历史,而且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第四,高考改革,应该是有力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进。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高考试题的历史思维水平应该符合中学生的特点。

从新课程标准、新高考的说明来看,高三复习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技能的培养上,教学的难点则放在学生历史思维水平的提高上。

高考不仅是一次考试,而且是一次身体、心灵、知识、能力的综合较量。要赢得高考的胜利,首先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师生必须树立信心,制定合理的阶段复习目标。在按计划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复习的实效,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调整复习内容,不盲目追赶复习进度;要思考上一阶段复习的得失并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复习教学。

其次要做好教学准备。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读必修和选修课本,仔细对照高考说明的考核内容,确定复习的主干知识的范围和相应的能力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从中得到启发;主动和校内外的其他老师交流,有选择地汲取他人的复习教学智慧;多渠道地搜索、遴选、积累与高考考核内容相关的好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展开新课改下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

二、依据理论,科学复习

课程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该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就必须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所以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促进作用,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历史问题,从而增强学生“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发展自我反思能力,保障历史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在复习过程中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复习效果。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学生现有水平的教学,会阻碍学生的提高。学生提高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复习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对学生的知识和学科能力“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进而提高复习效率。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课堂教学等多种途径,结合教学经验,分析学生现有历史知识水平、学科能力水平,与新课程标准、新高考要求对照,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复习措施,落到实处

(一)建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知识。

知识的获得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知识的质量越高,思维的能力就越强。按照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江苏省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高考说明,课堂上师生一起梳理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就可以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否则,可采用教师提供体系框架,而且要学生补充史实的方法巩固基础知识,并且带领学生挖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组织知识,帮助学生强化历史概念、深化历史认识。课后学生能复述知识框架、历史概念。

(二)课堂提高能力,课后合理训练。

江苏高考说明列出了四项考核目标,比如在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时,可以选择材料解析题作为突破口。在课堂上,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教师示范如何“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接着学生练习相似的材料,并且总结基本技巧。而且要时时提点学生在之后的练习中运用。

在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方面,在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体系基础上,教师要讲清讲透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历史事物的阶段性特征。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对历史发展的本质性和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就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如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隋、唐;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同一历史现象在上述各时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命运也是不同的,如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阶段特征中去考察分析,鼓励学生把握由“知”到“识”的飞跃,让学生自己去深化认识,得出启示,发展思维。此外,教师还要提供比较、归纳的一般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思考和辩论;提供思考的角度,促进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自己完成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说明和论证。

根据记忆的规律,及时复习的效果是最好的。所以当天的巩固练習与课堂复习相配套是很必要的。我认为可以选择与当天课堂教学中能力要求一致的练习,并非仅仅是知识内容的同步。

综上所述,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教无定法。但是不论哪种复习教学都应该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江苏高考说明的精神,更要符合学校、班级的学情。只有这样,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才会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左彩英

第3篇:用核心素养引领历史高考复习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同学们应根据历史学科特征,发掘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事实,不断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同学们应当打破传统的复习方式,将核心素养培养和历史复习有效结合,提高历史复习效率,发挥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提高综合素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和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是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对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具有方向性的价值。近年,高考试题越来越突出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一、明确高考历史复习目标,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复习目标是复习想要取得的预期效果,同学们应该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复习目标中。同学们应当根据教师教学、考试大纲要求,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复习策略,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复习过程中。在新课程标准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五个层面的内容。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7题、第42题就分别对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进行了考查。因此,同学们应该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知道特定的史实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联系,能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作为论证的内容,知道对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夯實基础知识,不断扩展知识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逐渐转变为能力立意,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如果同学们缺乏历史基础知识,学科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说起。在夯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应当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扩展,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主干知识。同时还要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和比较,注重古今中外知识的关联,将历史知识和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在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应当注重复习质量,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较小知识点。针对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同学们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明确考试范围和考试能力目标,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同学们还要加强对主干知识的记忆、理解以及运用。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注重古今中外的贯通,根据高考考试大纲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展。

三、强化训练,注重老师讲评

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高考复习的目的就是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成绩的提高需要以一定的训练为基础。因此,同学们应该在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后,选择典型的试题进行强化。在强化训练的过程中,注意不要搞“题海”战术,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要将做错的试题进行归纳,分析做错的原因。同时,同学们在课堂中还应注重老师对试题的讲评。进入高三,也就意味着要面对较多的考试。高三老师对高考命题意图、命题趋势、解题技巧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因此,同学们应该注重老师对试题的讲评。在听老师讲评的时候,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认真听老师对自己做错试题的讲评,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②注意听老师对自己做对试题的讲评。许多同学都十分重视第一个方面,对第二方面不重视,认为自己做对了,听不听就无所谓了。其实,这样做有一定的弊端。对于同样的试题,不同的人在解题时的思路和方法有时候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虽然最终都能做对,结果都一样,并不意味着过程也一样。同学们可以听听老师是怎么解答试题的,他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是不是他的方法比自己的方法更好,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吸取别人的优点,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高考考查的目标。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学科价值。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应当将复习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有效结合,夯实基础知识,不断扩展知识,强化训练,注重老师讲评。

作者:叶奕平

第4篇:历年高考高考历史高考历史复习建议

。。

.

.

。。

.

.

09高考历史复习建议

作者:陈天宁

针对2009年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高三历史复习首次进行的这一情况,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综合我市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对我市高三历史复习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三历史复习整体安排:

1.第一轮教学要求:在2009年1月10日之前完成《高中历史必修一》、《高中历史必修二》、《高中历史必修三》、《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教学内容的复习。复习的类型为专题单元复习。2009年2月10日至28日完成《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

争与和平)模块的教学任务。

第二轮教学要求:在2009年3至4月进行,集中完成历史必修一至必修

三、历史选修三至选修四的通史型的复习。复习的类型为通史型教学。

第三轮教学要求:在2009年5月进行,集中完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的强化补缺,进行文科综合复习,完成历史选修一和选修六模块的复习。复习的类型为跨学科综合和时政热点的辅导、考一类高校的学生自选模块复习的强化训练。

2.历史学科统一测试安排

第一次:2009年1月中旬,历史单科考试,考试范围为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和历史选修四。 第二次:2009年3月下旬左右,考试方式模拟高考类型。(各校根据需要确定是否参加)

第三次:2009年4月下旬左右,考试方式模拟高考类型,以文综的形式进行。 3.历史学科活动安排:2008年9月下旬召开全市高三历史任课教师会议,集中统一历史学科的复习教学进度,寻找新课程高考的复习模式,明确新的高考历史教学策略。各县(市、区)在进入第一轮后,拟不定期地安排进行学科内综合及专题备课的活动。2009年4月上旬拟进行全市高考信息通报、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议。各县(市、区)拟安排在2009年5月进行考前辅导(具体内容由各地依实际教学要求选定)活动。

二、复习指导意见:

高三历史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规律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运用。

1.了解近年来新课程实验区考试的的命题趋向。

纵观近二年来的新课程实验省区的文综试题,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在考试内容上的创新,其中包括突出能力的考查。对此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考试要求上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即对理解和应用的发散及延伸。其次要注意有效信息的提练、归纳,尤其是对情境、图表等信息含量大、涉及广泛的视角更为重视。第三要突出人文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第四要注意试题的开放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注重时政热点的综合运用。 2.严格把握教学的依据,防止自行其事的复习做法

针对2009年浙江省首次进行新课程实验的高考,各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的依据,教学中的复习必须按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指导教学行为,可以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为先行新课程实验区而制订的2007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内容,作为教学复习的参考。细心揣摩二年来实行新课程实验省份的高考历史或文综试卷的命题思路、考试

题型、试卷的结构。 3.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问题。打好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是高三学生素质提高

的首要问题。

第一,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要将两者分开,应将能力

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之中。

第二,复习与训练中,不要单纯追求题目的深、难度,应从学生现有知识能力储备情况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训练其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

第三,教师在复习训练中要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并在此前提下去整理教材。教师在复习、训练中还要不断提高学科理论水平,争取缩小与命题人员对问题理

解上的差距。

(2)把握文科综合测试的结合点。

第一,教学中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及历史阶段特征,要注意其纵横联系,做好学科内

综合与迁移。

第二,学科间的综合,不要等待最后集中解决问题,最好在前两轮复习中,从具体问题

中去分析、解决相关的知识整合问题。

第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复习训练中做好教材的相关知识依托。即时政热点的教材回归,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研究文科综合试题(历史)发展趋势,做好复习计划。对此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对试题的编制和选用,要求以问题为中心;第二,强调试题专题化和综合性,对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认识。近几年来文综试题无论是学科内综合还是跨学科综合,这种趋势十分明显。第三,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文综考试的基本原则就是加大对能力的考查力度,近几年对此一直没有减弱的趋势,具体到学科就是我们以往所说的“记忆、理解、应用”。 第四,调整复习的方式方法,加强训练的针对性。第一轮复习还是十分必要的,在内容上除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夯实外,还必须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内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二轮专题复习在时间上要保障,在内容上应该以“问题立意”的思路为主,挖掘相关隐性知识的联系,确定问题性专题,对知识作归类总结,形成学科知识网络。切忌将专题简单理解为政治史专题,经济史专题,思想文化史专题,以及军事外交等专题形式,而应以具体的问题式专题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或整合。在此基础上进入最后的综合复习。同时,做好相应的答题技巧训练。

4.几个教学建议

一要尽快确立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高三复习模式,特别是要寻找到第二轮复习的教学办法,建议教师们参照由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总复习导引》(浙江省

教育出版社),对备课思路有所启发。

二要提高第一轮复习的教学效率。目前各校在这一阶段复习较多的是简单的重新上新课的形式,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厌倦。请教师们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程度的基础上,对复

习内容应有适度的变化和革新。

三要对复习难度把握适中。考虑到09年的文科综合考试将首次由省里自行命题和新教材内容第一次纳入考试命题的因素。建议复习的难度不必加大、加深,历史命题有较大的空间,复习无必要深化,因以基本的历史学科要求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这一层次上作切入点。

以上建议作为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复习的教学意见供教师们参考。

第5篇:高中高考重大重点历史事件时间顺序.资料

高中高考重大历史事件时间排序

公元前450年,《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 755-763年,“安史之乱”。

1215年,伦敦25名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487-1488年,迪亚士(葡萄牙人)航行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2-1504年,哥伦布(意大利人,西班牙支持)航行到美洲,发现了新大陆。 16世纪,殖民扩张。

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9-1592年,麦哲伦(西班牙支持)完成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17-18世纪,启蒙运动。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主战场。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1789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1年《人权宣言》。

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王权。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

18-1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 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农民,资产阶级领导)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50—60年代,洋务运动。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

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上海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

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民族工业出现。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1871年3-5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专政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1872年,李鸿章创办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1876年,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英国人建成-淞沪铁路。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创立贝尔电话公司。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1881年,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开平煤矿(民用)。 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其拍摄的影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标志戊戌变法失败(维新变法)。 19世纪末,电影传入我国。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量子理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3年,设立商部,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1905年,废除科举制. 1909年,詹天佑建成京张铁路。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开端。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 1914—1918年,世界第一次大战。

1915年,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

1918—1921年,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1927年,俄国新经济政策。

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会议。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国民党一大,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1927年之前,“默片时代”。

1927年起,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1927-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1927年8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1927年8月,“八七会议”。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井冈山会师。

1929年10月24日—1933年,“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 。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1936年,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世界第二次大战。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1月4日,皖南事变。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1945年8月,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1945年10月,联合国建立。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WB)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1947年,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 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8年,冷战第一次高潮,柏林危机。 1949年,苏联成立经互会。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国民党政权垮台。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谈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意,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52年,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1956年,中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3—1957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开始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颁布。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分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5年,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

1957年,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苏联)。 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一大二公”。 1958年,实施“教育大革命”,大跃进。

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1年,不结盟运动。

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1961—1975年,越南战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1966年,我国第一颗导弹试爆成功。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煤钢,经济,原子能一体)。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立。 1967年,在曼谷正式宣告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落成,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长江上最长的铁路公路大桥。 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 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 1969年,(美国)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涨”状态。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年,中日建交。

1974年,籼型水稻育成,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1978年,改革开放。

1979年,中美建交。

1980年,我国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是宇航事业的又一里程碑。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1983年,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钟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 1984年,全国人民六届二次会议正式确定“一国两制”为我国的国策。 1985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1985年,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等达到新的水平。

1989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

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0月,汪辜会谈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史称“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关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证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1995年,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7年9月,“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发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的升空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1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六位。 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2年,“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2003年,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究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四位。

第6篇:高考历史复习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依托考纲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时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同学们可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没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对这部分知识,一要切实加强记忆,二要充分理解,三要进行联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多角度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知识,提升能力。

二、宏观在宇、微观在握——构建网络抓联系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

1. 抓“点”

“点”,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如复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串“线”

“线”,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知识点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些 “点”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 铺“面”

“面”,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4. 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

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三、视线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高考历史试卷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关注一系列社会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以注意。

1. 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历史事件。如: 201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

2. 关注2010—2011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当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本身,而是热点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及相关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为载体,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规范性训练

复习不等于读、背知识,高考也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复习、经常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

就考试来说,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掌握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 理解试题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试题中的常用词语有三类:一类是回答问题的中心词,如原因(为什么)、措施、目的、本质、意义、影响、启示等;一类是回答方式的限制词,如指出、说明、评价、概括、分析等;一类是回答依据的限制词,如根据(依据)、结合、联系、综合等。

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找准这些词语,这有助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

2. 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

(1)选择题

①审读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如时间、空间、程度等),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答案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

②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反向排除。

③对备选项中提供了新知识的题,判断另外三个备选项是对还是错(以熟定新)。④对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一点:读懂材料。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大都与材料有关,在材料中有对应语句(信息),如题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规范性训练。

①读懂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分析并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观点,并分点或分层次理解。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A.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C.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

A.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一些试题中,时间是相对模糊的,如“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朝晚期”“中国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词语,防止遗漏要点。

③规范表达。

A.格式规范。

B.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C.按顺序回答问题,观点与史实结合,不写与答题无关的话。

D.在答题时要注意四点: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是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学家或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怎么问就怎么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对那些没有明确要求回答时间、人物等的设问,尽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错。

五、月是故乡明——关注地方历史

突出地方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高考的一大特色。省(区、市)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区、市)挖掘本省(区、市)丰富的命题资源。如:山东省可以考查山东籍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古代山东地区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广东省可以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江苏省可以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复习时,可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对本省(区、市)的历史适当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第7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经过高三第一轮紧张的复习,高三学生基本上都做到了对历史课本逐章逐节的过关,到边到角的落实。通过夯实基础知识,实现了扎实应对基础性、单一性选择题、问答题的目标。但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升华,如何提高综合分析、比较、应变能力,是我们第二轮复习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0xx年3月上旬至5月上旬,约32课时

本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以20xx年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为主要依据,从二轮复习实际和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巩固一轮复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把握复习导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细致地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领会和掌握其精神实质,可以让我们明确本阶段复习应坚持的方向和采取的措施,可以使我们不走弯路,不做无用功。

通过“四新”考“三基”成为目前高考试题的走向,即命题者通过新观念的引入,新材料的使用,新情景的设置,新问题的提出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根据试题这一走向,我们确定这样的复习策略:第一狠抓“三基”不放松,一定要牢固地掌握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第二给学生讲解新的史学观,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等;第三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新材料(包括官方历史材料和民间历史材料)。

2、制定详细计划,明确复习专题

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因此,计划不仅要详细周到,还要到天,到课时。哪个时段教师干什么,学生干什么,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什么时候评,什么时候补,小考如何进行,大考如何安排都要写在纸上,记在心里。所有工作都要有章有序地进行。

对于必修部分,我们整合为14个专题,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专题3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专题4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及“再生” 专题5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专题6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想与实践 专题7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专题8 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冲击 专题9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专题10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专题1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1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14 近代以来的中外科学和文化。

3、上好两种课型,提高复习效能

第一是专题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要借助专题教学案,包括考点解读、温故梳理、知新整合、合作探究、达标测评、高考链接。通过这个环节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能够抓住点、连成线、铺成面、网络化、系统化、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提高解题的基本能力和解题的基本方法。第二是专题评讲课,包括考情分析、重点讲解、归类总结、反思整理,讲解试题时,学生多思考,问为主,教师少讲述,答为主,着力点要放在解疑答疑、析因纠错、指导方法和技艺上。

4、强化针对训练,增强综合能力

一是强化定时训练,学校要求历史学科每周至少两次(一次45分钟,一次不少于100分钟),凡定时训练均应全批全改,认真统分,及时评讲。二是强化规范训练,规范就是分数、规范就是能力,在规范训练中,着重强调试卷做到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整洁化)答题要求面宽、点全、语短。

5、科学应对选修模块复习

要根据选修模块课程特点,制定复习模式,复习时要注意选修与必修内容的有机结合,我们重点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采取分——合——升三部走模式。第一步“分”,分述九场改革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条件、必要性、可能性),内容,性质,结果,历史影响及评价。第二步“合”,横向比较,找出规律,总体比较分出类别。第三步“升”,升化主题,历史启迪。

6、关注热点问题

第8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法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把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拓宽解题的思路、调整学习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回顾以往做过的典型题目,对高考知识点加以巩固。总之,高考复习要掌握方法并坚持不懈的执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历年高考10年高10年高考历史复习

。。

.

.

。。

.

.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 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

一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原始农具 如耒 耜

二、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世袭制确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甲骨文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分封制 宗法制 金文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道家 儒家 孔子 铁器牛耕出现 小农经济产生 《诗经》

三、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百家争鸣 孟子 荀子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重农抑商 都江堰 郑国渠 楚辞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 秦始皇 小篆 隶书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中朝” 刺史 董仲舒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耦犁 丝绸之路 用煤作燃料冶铁 纸的发明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西汉结束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水排鼓风冶铁

三国(220年到280年)

西晋(265年到316年)

东晋(317年到420年)

“火药”名字出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 草市

隋(581年到618)

科举制 创三省六部制 唐(618年到907年)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唐太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 唐诗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火药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 筒车 曲辕犁 青瓷 白瓷 五代(907年到960年)

北宋(960年到1127年)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城市打破市坊界限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大量用于军事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宋词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朱熹 理学

元(1271年到1368年)

行省制 元曲 转轮排字盘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废丞相 设内阁 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 商帮 会馆出现 李贽 清(1636年到1911年)

军机处 海禁政策 闭关锁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小说 京剧 康熙帝 近代史

晚清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武昌起义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长征结束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

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 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 土地改革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年-1949年初 辽沈 淮海 平津三大决战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 开国大典

现代史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

1953年 一五计划开始 三大改造开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日内瓦会议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双百”方针提出 中共八大 1957年 一五计划结束

1958年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蒙 新疆 广西 宁夏自治区成立

1960年 八字方针

1964年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66年 文革开始

1967年 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 1971年 重返联合国 “乒乓外交”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中日建交

1973年 杂交水稻 1976年 文革结束

1977年 恢复高考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 中美建交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1980年 “一国两制”构想 深圳等4经济特区建立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

1992年 南方谈话 十四大召开 1993年 加入亚太合作组织 1995年 “科教兴国”战略 1997年 香港回归 十五大召开

1999年 “依法治国”进宪法 澳门回归 2000年 “三个代表”提出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03年 “神五”升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史

古代史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509年 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一世纪 基督教产生

313年 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1054年 基督教会分裂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近代史

十四世纪 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兰革命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9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

现代史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192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919.1-6巴黎和会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1希特勒在德国上台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4 日内瓦会议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

1979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欧洲联盟建立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师教学计划下一篇:青岛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