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2023-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启发,我们可能会获得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可使我们更好的成长。怎么样写出好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艺术欣赏课的心得体会》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艺术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课中视听艺术互动的实践分析

【摘 要】最能实现艺术审美的教育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结合的教育。本文论述了运用音乐欣赏课中师生互动的方法来达到“创造美”的效果,并分析如何运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结合所产生的互动效应实现音乐欣赏课的审美、育美和创造美的目的。

【关键词】创造美 音乐欣赏课 听觉艺术 视觉艺术 互动效应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普通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视,艺术类课程纷纷进入高校课堂,音乐课作为艺术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目前高校主要以音乐欣赏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育美能力。只有运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的手段,结合视觉艺术的育美效果,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课堂才能达到最佳的育美效果。

一、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育美艺术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立足于音乐审美的课程,其主要目的也是普及音乐“美育”。音乐美学相关原理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基础。在学习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如果要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需要涉及多种学科,比如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等。在一些具体音乐作品的讲解中又需音乐分析学的介入,如乐理、和声、曲式、复调等课程内容。同时,如果把音乐当作人类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来看,那么它与更大范围的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都有着联系。由上述可以看出,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育美是一个可浅可深的过程。所谓的“浅”是指,只需找一些优美的曲子及相关的简单的文字资料就可以达到浅显的育美效果;所谓的“深”是从对音乐的纯听觉层次的感性欣赏阶段过渡到音乐欣赏的知性阶段。

音乐欣赏课对审美、育美能力的提高一般要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欣赏一般分为三种阶段:纯听觉层次的感性欣赏阶段、情感层次的欣赏阶段、音乐欣赏的知性阶段。纯听觉层次的感性欣赏阶段是在基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积累的基础上获得比较浅显的感官上的愉悦和直觉上的美感;情感层次的欣赏阶段是由音响感知而引起的感情体验和思想联想,它需要在音乐中渗透音乐表演者的激情,并且能够影响和升华欣赏者的感情、审美和精神状态;音乐欣赏的知性阶段是听众运用自己的文化、历史、音乐知识、运用较高的音乐修养、敏锐的音乐审美及对音乐表演艺术的深刻理解,从而对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音乐表达技巧都达到全面的理解。音乐欣赏课对审美能力的提高一般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的过程。

对深层次的审美、育美要求,需要我们进入音乐欣赏的知性阶段,一种不仅仅停留于感官表层,而是进入到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知的阶段。要进入这个阶段,就需要运用视听艺术等多种育美手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欣赏课的审美、育美目的。

二、音乐欣赏课的定位分析

音乐欣赏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被动的心理行为,似乎仅仅是在接受外界的音乐刺激后做出的某种反映。但实际上,在欣赏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想象活动,是一种主动的欣赏方式。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正是要教会学生逐渐地主动欣赏并感悟音乐。因此,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状并对音乐欣赏课进行准确的定位。

首先,音乐欣赏课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学生对音乐的把握是以感性的方式来完成的,音乐中使用的音响以及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是十分复杂的,并且作曲家在运用这些声音要素的过程中,又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要想领会音乐作品,首先依赖的是良好的听觉所建立起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感悟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上的重要性,也是由音乐艺术的特征决定的。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音乐是最直接通往心灵和情感的语言,当人们欣赏音乐时,声音媒介对听觉的刺激会激活人的感性思维。而感性思维的活跃,会带动人的思维朝着领悟音乐的方向进行运动,而领悟音乐的过程必然会使人的审美心智变得更加敏锐。这种对音乐的领悟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在音乐体验中,感情反应从来不是那样强烈地集中在“某种东西”也即某种客体上,从而使听者忘记自己的感情;相反,我们是将音乐所唤起的感情作为我们自己的感情来体验的,是将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生活的那种感情,投射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感情世界中去,从那里唤起共鸣。

其次,音乐欣赏课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功能在音乐中的地位比其他任何艺术都重要。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它是人类最亲近的一门艺术,更是深入生活的艺术形式。但是,音乐又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恰好符合布洛所说的那种“适中的审美心理”的距离,这种距离决定了审美功能在音乐艺术中比在其他艺术中占据更加显著的地位。在对音乐的欣赏中,这种审美功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体验,即在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一种和谐的感觉和精神上的满足。音乐欣赏课也正是大学生进行音乐审美体验的一个良好的途经,通过音乐欣赏课培养他们高尚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审美趣味。

最后,音乐欣赏课要定位于拓宽学生视野、提升个人发展空间。音乐历来被各民族视为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而音乐艺术是一门听觉艺术,进行音乐教育首先应从音乐欣赏开始,所以音乐欣赏仍然是大学生接触、了解音乐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音乐欣赏课也是培养学生感受听觉艺术最重要的手段。但是,“音乐具有多元性,音乐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音乐作品不仅蕴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音乐与宗教、地理、历史甚至工艺等学科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内涵非常丰富。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背后,都包涵了作曲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作品严谨的曲式结构、作品所包含的文学意义,以及作曲家所反映的时代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学习音乐欣赏课来说,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认识音乐,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对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风俗民情有更多的了解,尤其对语言、文学有着直接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这无疑会比枯燥无味的课堂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拓宽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创造美的音乐欣赏课程的实践

中国当代著名的“五大美学家”之一——宗白华教授说:“艺术是创造‘美’的技能。”音乐欣赏课是培育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阵地。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审美能力的最终体现。因此要基于音乐欣赏课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活动达到创造美的效果。

音乐欣赏课中要创造美,首先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前提是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因此,音乐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在想象中去创造美。

创作欲望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必然结果。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空间,引导学生创编自己感兴趣的歌词。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对学生进行节奏感训练是音乐育美的重要环节。节奏和旋律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和创造美的才能,例如采取用歌词读节奏、听旋律拍节奏、听音乐找节奏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敏的节奏感,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培养学生旋律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尝试着写旋律、创作简单歌曲,然后让学生自己唱唱创作的作品,讨论一下欣赏所创作歌曲的感受。这样的创作训练环节既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其创造美的能力。

其实,欣赏美与创造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欣赏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创造美是欣赏美的物化结果。在音乐欣赏课中,只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互动效应

当代著名音乐家谭盾说:“视听艺术本来就是一家。”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若能发挥视听结合的最大优势,对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包括视觉和听觉的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在美学原则、文化模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那么,如果能把这种共通性利用到音乐欣赏中,将音乐艺术置于人类艺术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其与视觉艺术联系起来,这无疑会使学生对于听觉艺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在音乐欣赏课中使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能达到多重效果。一方面,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能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直观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条理化,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景感染,大大提高学生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但是在音乐欣赏中加入视觉艺术,发挥视觉的直观效果,创造模拟出音乐情景,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有关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视觉媒体所引起的注意力达到81.7%,而听觉媒体引起的注意力仅为54.6%,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所引起的注意力将达到90%以上。由此看来,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所产生的互动效应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不能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来用。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知识结构和情感最为丰富的年龄阶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便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他们当作音乐欣赏课的主体。

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教学的实践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与意识的训练,其最大优势在于克服了传统音乐欣赏课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可强化个体的实践意识和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次昭.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2003.

[2]马清.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3(02).

[3]王次昭.论音乐欣赏[J].人民音乐,2004(02).

[4]张礁.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

[5]龚文莉.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5.

[6]田丽萍.感受音乐中的创造美[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7).

作者:张洁夫

第2篇:高职公共艺术音乐欣赏课的优化与发展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就是音乐欣赏课,在高职院校中,公共艺术欣赏课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高职院校中,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并逐渐的发展成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教育,使得音乐欣赏课在各个院校普及起来,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公共艺术;音乐欣赏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在各个院校中不断的深入,素质教育成为了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也将素质教育融入了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共艺术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由于音乐欣赏自身就具备人文素养,学生会在学习的同时会受到艺术的熏陶,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目前,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模式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同,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是突出课程的普及教育,由于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选择各种艺术形式的课程,通过开展各类艺术课程而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使学生积淀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了院校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人格魅力。但在很多的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素质教育还不够重视,忽视了技能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不高。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就要在素质教育中做好工作,公共艺术教育就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势,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使得学生的道德情操进一步提升。

二是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平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使得学生在文化学习中强化思想政治修养,思想政治的品德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中形成的,使学生思想通过真、善、美的艺术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是公共艺术教育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出文雅的特色,公共艺术课程以及艺术活动的开展就是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艺术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四是公共艺术教育有益于学生在人文精神层面得以提升。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方面,在高职院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并不是要将每个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从审美观念、品味、思想、情操出发,使得学生对各类艺术文化有所了解,对人文精神能有正确的理解,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高职公共艺术音乐欣赏课的优化与发展

(1)创新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助公共艺术教育深入发展。教师要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增设更多的音乐文化,是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呈现多元化。音乐的内容和种类是极其丰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艺术为呈现了众多的优秀、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也是某个时代的象征,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时对国外的音乐文化也要重视起来,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其通俗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元素,培养学生平等的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上充分的发挥其想象力,使学生成为音乐欣赏课的主体,可以督导学生对课外生活进行观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将各种艺术欣赏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开动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

(2)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以专业的水平开展艺术教育课堂活动。教师也要具备创新精神,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其文化底蕴。教师要深入探究艺术形式和内容,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提升专业修养。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创新精神,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课堂体现出其专业的、个性的教学风格。

(3)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开展隐性课程,强化隐性课程教学。在高职院校中,与音乐教育相关的隐性课程可以通过艺术团、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而开展,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给类以音乐相关的艺术团,在课外进行诸如合唱队、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训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为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公共艺术音乐欣赏课已逐渐发展成为院校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并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关注,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素质出发,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为主,教师要通过丰富音乐欣赏课程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學习,包括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等,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知空间,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探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潘传柏.音乐欣赏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9(05).

[2]周姝.论音乐欣赏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雷琨,杨施敏.高校音乐欣赏课与音乐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

[4]石剑侠.音乐欣赏课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1(04).

作者:王菲菲

第3篇:《公共艺术》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创新

摘 要: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关键词:亲身体验;公共艺术;音乐欣赏

怎样在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

首先,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一、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教师紧接着再趁热打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此引导后的效果如下:学生有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有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有跃跃欲试想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的。教师只需微笑地带着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并对他们的表达方式做出一定评价,您的第一个想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的目的就已经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

二、教师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三、本人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冯立军.怎样在中职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J].考试周刊,2013(14).

作者简介:史萍,女,本科,就职于青海省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史萍

第4篇:《艺术欣赏》学习心得

《艺术欣赏》学习心得

艺术欣赏能够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使我们对生活充满 激情,解老师从古希腊神话讲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从贝多芬 的《月光曲》到马克西姆的《出埃及记》,让我们现场感受 音乐的魅力,感受不同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通过对解老师 《艺术欣赏》课程的学习,让我对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艺术本身最大的价值就是被欣赏。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技 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 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而欣赏是每个人 都能做到的事情,它不同于艺术研究,也不是艺术资料枯燥 的堆砌,它是一种心领神会。音乐、影视、绘画等都是运用 艺术语言对生活的传达,而进入欣赏的境界就意味着观者与 作者对生活在传达方面产生了感受的共鸣。 艺术是美的体现。尽管 “美”不完全

言优美、朴 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 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 更多的资料,我们不仅能够感受音乐的旋律之美,还能从歌 词从感受到那种对祖国热爱的情愫。但是对于柴可夫斯基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如果不了解柴可夫斯基或者 不懂歌词,就只能活动音乐旋律带来的美感和享受。 艺术欣赏本身有助于开发大脑。科学实践证明,人的大 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阅读、思维等 功能,称之为“语言脑”。右半球则管情绪、情感、审美、 音乐等项目,称之为“音乐脑”。通常情况下,人们左脑用 得较多,右脑相对用得少,两者发展不平衡。大量事实证明, 学习音乐是开发右脑的重要图径,且能充分调动大脑功能, 开发人的智力。由于音乐旋律的起伏波动能引人遐想,能活 跃人的大脑思维,调动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创造力。像古 今中外许多智力超常的伟人志士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古有 中国的孔老夫子、曹操、孔明、李世民及诗人李白、杜甫、 白居易等都能演奏古琴,有的还是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现 有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等都在音乐上有所建树。最 典型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他能高水平的演奏小提琴和钢 琴,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而艺术欣赏也就是 在提高我们的想象力。

第5篇:中国绘画艺术欣赏上课心得体会

最初知道有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这门课是在选课系统中看到的。考虑到不让研究生生涯的课程在各种乏味的专业课中度过,毅然选择了绘画艺术欣赏。上课看看中国画,听老师讲讲艺术史,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上课体验。

上课的内容和讲课的方式可能与我预想的有些不同,我原以为是讲讲中国的现代画,也就是国画和水墨画这类,但老师的讲课脉络还是以美术史为主。给我们讲授了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收获颇多。美术史与历史学有密切联系,同时涉及到古迹和文物的考察与鉴定。美术发生史必须以考古材料为基础,这就与考古学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美术史还与一般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有交叉关系,但是它是以美术作品为第一性资料,同时伴有审美判断,这两点可与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划清界线。美术史需要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的指导,还涉及美术批评,但它是以具体作品阐明美术历史的发展,又与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区别开来。

中国艺术的表现特征自古以来也有过多次的变化,最初是地理环境特征,从河流季节性的泛滥和地处内陆的认识观而来,然后又过渡到了宇宙天地观,这与世界的中心论有很大的关系。最后到社会传统特征,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基础,家庭复杂但有组织的社会传统。民族的性格和审美倾向也对艺术的表达又很重要的影响,顺应自然避免极端,无一不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的表达方式也以线条为主。艺术中最少不了的东西自然是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泛指,古称丹青或绘事。主要指的是以传统中国绘画工具所绘在绢或纸上等传统绘画材料的绘画。中国画的概念是与西方绘画相对应的概念近代以来为区别由西方输入的油画、水彩、版画等统称为西洋画的外国绘画而有的称谓。今天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一直有人认为此称谓指向不明,20世纪80年代提出用水墨画代替中国画 从文脉上看中国画包括三个部分: 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和文人绘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原始艺术是最早的艺术发生的时期。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产生,也生活没有文字记录,具有一定的文字功能和符号意义的“绘画”,反映了先民们社会生活信息以及相关的图腾崇拜。虽作为艺术相当稚拙,但透露出艺术的曙光。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陶器玉器,岩画地画,雕塑和蚌塑之类。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有素陶与彩陶之分。先人在造型设计和制作时,注重造型的审美功能。能够灵活的掌握各种线条的曲直变化,善于运用空间、虚实、疏密、繁简、强弱、质地和色彩等对比手法,就是器物上的某些附加物如耳、流口、足的处理,也能恰到好处地起到对称、均衡与稳定作用。为日后大量出现的陶瓷器的造型所继承和发展。玉器的发现和生产是人类最初审美意识的萌发。良渚文化的玉器代表了中国玉器文化的最高成就。

在殷商与先秦两汉时期,艺术表现有了更近一步的发展。商周两代的青铜文化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青铜纹饰主要以对鬼神、魑魅、灵异表现居多,一反原始社会活泼自然气息,大多给人一种神秘恐怖的印象。最有代表性的是饕餮纹。绘画艺术在原始社会末期,已脱离器物装饰的地位而独立存在。但因损毁遗失等原因,春秋以前史载绘画作品至今没有实物资料。我们只能从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来间接了解这段时期的绘画表现力。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创作趣味变化很大。由殷商、西周时期对鬼神的表现,转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表现,在绘画形式上还存在着夸张变形的处理,但突破了商周以来的装饰风格,向写实迈进一大步。秦汉时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造型艺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具有深沉雄大的气魄。秦汉时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造型艺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具有深沉雄大的气魄。

在三国两晋时期,绘画沿袭汉画传统,多为故事、圣贤等宣扬教化的绘画,兼有少量的道释、神仙、风俗、名士肖像等。而东晋南朝时期的绘画,山水画迅猛发展,江南优美的山水景物使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提高,兼之玄佛之士标榜隐逸,登山临水,搜奇览胜成为士族阶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但陶渊明和谢灵运这些使人醉心于讴歌自然,文士画家也为了模水范山而放情丘壑,这样山水画便从人物画的附庸地位中独立出来。人物绘画题材多种多样,沿袭前代神话、历史故事及贵族生活题材;肖像画作为一门画科得到确立,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发展起来;出于士族贵胄阶层的爱好,描写名流逸士和道释人物的题材增多,花鸟画开始兴起,但尚处于萌芽状态。对于北朝的绘画,比较著名的就是一些石窟壁画、墓室壁画、卷轴画等。如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彩绘砖,采用一砖一画的方式,叙事性很强的展现墓主人生活时代的社会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在风格上,从汉代的雄浑、粗朴、古拙、转为严谨精密、体韵飘然的风尚,这是魏晋六朝绘画的时代特色。

隋代绘画艺术中,隋帝王提倡绘画,画家云集宫廷,对唐绘画影响极大。绘画题材以佛道和贵族生活为主,此外还有山水、人物、风俗、鞍马、台阁等。受中原绘画风格的影响,隋朝石刻画和敦煌隋窟壁画相对前朝更加精工,为唐石窟绘画的繁荣奠定良好基础。初唐时期,统治者注重绘画的政教作用,沿袭汉代图绘功臣肖像于宫墙殿壁的做法,促进肖像画发展。反映历史事件的具有政治色彩的记实性绘画也得到迅猛发展。随着以儒学为思想武器的封建统治达到极盛,中国的写实艺术也达到了高峰。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局势平稳,促进了精神生活的高度发展。此期名家辈出,达到精尖的艺术水平。吴道子的道释画、张萱和周昉的“绮罗人物”画、曹霸和韩干以及韦偃的鞍马画、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画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韩滉及戴嵩的风俗画,逐渐走向成熟的花鸟画等等。各题材竞立并存,中国古代绘画进入绚烂多彩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且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尽管很短暂,但在我国绘画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此期绘画创作基本上是在中原、西蜀、江南三个地区。其中南唐画院发展于五代晚期,曹仲玄善画宗教画,周文矩、顾闳中等善画人物画,赵干、卫贤等善画山水画。院外的花鸟画家徐熙,以及山水画家董源、巨然,后南唐画院画家大多加入北宋画院。

时光在流逝、事物在发展,中国的美术史有着蓬勃的生机,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变革,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也将日新月异!

第6篇:“如何欣赏高雅艺术”一课之心得

4月12日这天,下午如期继续进行2010级院学生会干部培训班培训课。这次是第四讲,由我们敬爱的汪老师来授课,内容为“如何欣赏高雅艺术”。

何为高雅艺术呢?可以分开来理解,高雅:高尚,不粗俗。艺术: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高雅艺术: 健康积极,愉悦身心 陶冶情操的事物。汪老师还给同学们讲解了一些有关高雅艺术的故事背景,还给我们播放几首著名、经典的诗句朗诵,以及歌舞剧表演,比如:芭蕾舞《天鹅湖》等。这些高雅艺术的典例深深地触动和感染了我,使我大饱眼神。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在高校中实施艺术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措施,来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组织和引导。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层面和培养创新思维等等,通过艺术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大学生人才。

我也明白了,通过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连续不断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校大学生有了一个更好地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欣赏高雅艺术演出,感受高雅艺术魅力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自身素养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也在不断的登上新台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一、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

高雅艺术经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它是优秀的、经典的、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文化艺术。它在思想上有深度,在艺术上有厚度、在美学上有浓度。也正是因为这些浓缩的精华特征,才能将有限的现实材料,展现出无限的社会内容,使之产生更强烈要、更普遍与更深刻的意义。获得永恒的价值。当前的高校校园里,随处可见流行的、另类的校园文化与精神,浒的语言观、超前的消费观、透支的感情观等等,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就流行音乐而言,几乎除了爱、恋,就是孤独、梦。有的语言故作高深状,甚至语言逻辑上都不通仿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作者们都失恋了,都孤寂了,都深沉了。这些媚俗的、缺少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的商品正在悄然地侵蚀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优秀的学生的成长,需要浓厚的校园文化的浸润,很多同学也表示,当代青年升学喜欢流行文化的同时,不是说不喜欢传统和

1 高雅的,主要是因为为了解和接触的不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弘扬高雅文化艺术,才能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能说高雅艺术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但是没有了高雅艺术的校园文化,将是有很大的缺失的。

二、提高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下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虽然认知水平不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并时常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是他们有活力、有朝气、有热情,有富于探索的精神。大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触发了他们的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又激活了联觉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想象力得到激发,感知力得到扩展。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愈来愈丰富对作品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在平日生活里,一些大学生时常把一些道理当作耳边风,在不经意间养成了懒散、傲慢、放纵、怕苦的思想;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甘为人后、得过且过、轻浮随意、放纵出轨的倾向。而让高雅艺术进校园或许可以成为治疗这些问题的良方。我们欣慰地看到许多艺术家们成为了大学生自觉效仿的榜样。这样不断的互动交流,使大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中能心甘情愿投入,倾注自己所有的热情和创造力,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培育高尚情操,纯洁净心灵

情操是心理品质的体现,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和艺术作品的熏陶而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是德的深化和具体化。”艺术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可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这一点早已为历年来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思想教育如果没有感情做基础,只靠空洞教或生硬灌输,必定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只有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渐进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加以渗透才能过到目的。而美育的特点就是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通过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情趣,打动学生的情感以美引善。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生命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有的甚至会沉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之中。而美好的艺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化和形象化,集中揭示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就是一面时代的镜子,一个美好的艺术形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燃烧学生心灵美的火花,引起极大的共鸣。高雅艺术以美的形象、美的韵味、美的形式、美的情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于心,导之于行,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爱,对他人的爱,对生活的爱,从而使学生受鲜明的形象感染和高尚的情感熏陶,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高雅艺术进高校的普遍开展,会使得大学生们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提高,

2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进一步发扬人文精神,培养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他们应当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有着独特的审美能力,有着丰富的知识层面,并在学习和工作中始终洋溢着创新的精神。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更是所有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院调查研究部干事 罗仕源 2011

年5月1日

第7篇:浅谈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联系;艺术欣赏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获得精神性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艺术作品简直一功能的显现,主要依赖与公众对他的欣赏。

艺术批评,是从一定的阶级立场、观点出发,对艺术作品、艺术理论以及艺术家的成败、功过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艺术欣赏与艺术评价关系密切;艺术欣赏是艺术品评的基础,艺术作品的主要指向之一在作品、在艺术欣赏,他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描述、阐释、鉴赏、分析和评价,作用与欣赏活动,从而促进申彗星美育,就这一方面来说,艺术作品是建立在广泛的、普遍的艺术欣赏活动基础上的。而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发展和升华,艺术批评帮助欣赏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分辨作品的好坏,接受其中有益的影响,消除其中有害影响,最终使欣赏着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深一层,提高欣赏着的鉴别能力。所以,没有正常健康的艺术批评,就不会有艺术审美欣赏的拓展和深化。

区别;艺术欣赏主要是欣赏者对艺术欣赏对象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艺术欣赏者是凭着自己的主观喜好选择欣赏对象,故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喜好特性,而艺术批评则主要侧重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对对评价对象进行理智的、逻辑的、科学的、客观的鉴别评论,在艺术评价中虽然也有较强的主观性,但它主要针对的是对批评对象的客观判断,不仅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体验和判断方向,而是无论被批评的对象是否为批评家所喜爱,都要给出公正、客观、具有历史价值的鉴别评估,否则就失去了艺术的价值和作用

第8篇:浅议绘画艺术的欣赏范文

在这里,我们要说的绘画艺术欣赏,是讲述对中国画艺术的欣赏,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结晶,中国画是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艺术象征。

大家都是知道古人都喜欢绘画竹子,绘画竹子有什么好处呢,它好在哪儿啊?用四个字形容吧,清新、俊逸,这就是郑板桥的画的好处。

其实,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都看过郑板桥的很多竹子绘画,这些竹子的绘画对于他来讲,他认为竹石兰抒发自己一个清高的文人情怀足以。当然了,你也可以叫他去绘画其他的景物啊,其实他不是不会画,而是正所谓:君子有所不为、无所不能,小人无所不为、有所不能,小人叫他干什么都行,不会画的也画,画的丑不堪言,还出点怪题目,或许这个就是不同吧,但要是给比别人欣赏的话,就会感觉很丑陋而已,丝毫没有美感。

欣赏艺术需要文化,我个人觉得是随着社会水平和个人的欣赏水平而不断提升的,当你们文化水平真正提高以后,你会知道哪些笔墨是真正有诱惑力的,哪些笔墨是真正的使你感到心驰神往,也许你看了倪云林这几棵树,这些石头一种境界,你有一点小的感动,你的修养更高的时候,你的感动会更大,在这中间欣赏艺术需要文化的支撑,我们都要学会怎么去积淀自己的文化艺术。

如果你觉得还不够的话,你还可以去欣赏一下我国著名画家倪云林的绘画,他的画到底怎么个好,好在哪里,这个不是一下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给你们讲出来,绘画艺术的欣赏不像西方的公式,可以直接说出来的,每个人看到的和欣赏的估计也是不一样,或者说感受都不一样,道可道非常道,你能说出来道,可道已经有游离的关系了,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啊。

中华民族是个农耕民族,普遍的人都爱水,所以是我们所崇拜的对象。因为水它的伟大,对农民来讲它是个润物无声的植物的饮料,对中国画家来讲水至关重要。正所谓水墨水墨,水蘸了墨,虽然没有涂颜色,它会使你感到春天的绿、秋天的黄、冬天的白。

中国画也是水墨画,水墨画是没有画的颜色,但是它却有画的灵动,这个水生墨,中国的纸是檀皮、稻草,这些都是水滋养出来的,这个纸是靠这些做出来的。

绘画艺术的欣赏,我们就要好好去欣赏中国画的水墨线条,把水墨和中国画以及宣纸的关系给理清楚。水墨的中国画绘画,中国的笔墨到纸上它的渗透过程,水在起作用,这个水是中国画的生命,而这个水墨,又渗透到宣纸的后面。中国的笔墨纸,有种生命的内在的联系,它到了纸上,水墨是那么样的融洽,升华出那么多美的东西。

第9篇:影视艺术欣赏作业——《自私的驯养》

自私的驯养

——《狐狸与孩子》观后感

小王子更像是一部带有淡淡忧伤的成人童话,而lily和狐狸的故事才更贴近现实里的你、我、他。

圣埃克苏佩里在写《小王子》时大概也不会想到,这部写给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们的书也会深深地触动几十年后同样热爱生活、心中有爱的国人吕克雅克,并将其精华以一场视觉盛宴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让温暖依旧。

无数遍读《小王子》,脑中回旋的画面依然是小王子与狐狸的桥段以及狐狸教育我们的那句:“驯养,就是建立某种联系。”转换场景,桥段真实演绎,只是角色互换,这次是lily告知我们:“我决定我要驯养他,这只狐狸。”

不变的“驯养”,如此可悲。

因为驯养里有爱,更多的却是占有;驯养里充满期待,却注定以悲剧收场。导演也是天才,让和狐狸发生关系的人类不过一个十岁的乡村小姑娘,再单纯不过,而只有在这样的基调上,我们才能更本质地看清人的本质。欲望,数不清的欲望,将爱取而代之。

都说,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也最聪明的动物,或许没错。人学会使用工具,人懂得使用语言,会交流、会创造,会几乎一切其他动物不能穷尽表达的东西。最重要的,人有感情,喜怒哀乐极尽言表。所以,优越感随之而来。征服、驯养这类的词从不新鲜,自私,也暴露无疑。

如果把人、动物和自然区别开来,三者的关系就像是关于驯养与被驯养之间的一场博弈。读来,甚是有趣,更耐人深思。

相互依赖:动物与自然

或许,这是最让人欣慰的一种关系了。

始终记得影片中万籁俱寂、冰雪覆盖的森林如此空旷。乍一看,不过一片死气沉沉的冰天雪地,了无生气,寒气逼人。但是,当狐狸开始出没,各种动物觅食、追逐,让这片土地陡升吸引力。是的,自然需要生命,需要活力,这个就是它对动物的需要和依赖。

而把自然作为家的动物们对自然的感情就更明了了,这些被自然驯养的家伙,唯有听命和顺从自己的栖息地才能安然生存。虽然残酷和恶劣,但起码处在一个公平的地位之上,他们不懂“自私”,只是相互需要。

相互驯养,是双赢的结果。不管初衷如何,总归走在一个相互牵制的道路上,彼此依靠。

征服:人与自然

一百年前,地球还算一片净土,只是因为人类还未拥有轻易破坏它的能力。 佩服吕克雅克始于《帝企鹅日记》,能拍出那种让人心醉的画面的人,是要拥有一颗怎样热爱自然的心啊。是的,我确定拍摄是带有感情的,是一种敬畏和膜拜。一如《狐狸与孩子》之中的取景,当跟着lily和狐狸一同走进那些人类从未涉足之地时,我仿佛成为梦游仙境的爱丽丝,久久不能释然。一切,都变得那么鲜活,“我突然觉得,与大自然相比,我是多么渺小”,如果可以,我宁愿被大自然驯养。 可是,人并不这么想。在生你养你的环境面前,顺倒罢了,一旦自然“忤逆”了人的愿望,那“自取其辱”越来越成了必然趋势。美景变荒芜,风水轮流转,先进的技术将那些曾经不可能的攻关一一“收服”,在不知名的某个未来,这些电影也成为了纪录片的一部分,吟着历史的绝唱。

没错,就是这么可悲,就是这种征服的欲望萌生,新科技的催化,然后为了所谓的人类利益,自然就这么面目全非。

请相信我这不是危言耸听,也绝非恶魔诅咒。我热爱这篇土地,虽然骨子里也有要让他为我“服务”的冲动,但我绝不想结局就是没有未来的悲剧。

我害怕,有一天小狐狸回家会找不到家在何处,而小女孩也再也没有了遇见狐狸的奇遇。而一切,只因人类自私的征服。

驯养:人与动物

只能想起,养宠物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压力、高效,这个社会的孤独感更深更重了,而恐惧和隔阂让人这一同类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信任感缺失,精神压抑,感情无处安放的时候,只能寄托于最原始的伙伴——动物。

也许是一种爱,因为有投入。人在抽离其他之后,都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个体,再害怕被伤害也难以拒绝陪伴和关怀。更何况,在人类看来,动物尤其是宠物不过是我的一个附属体,“养育之恩”自当涌泉相报,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走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动物一无所求,因为太“笨”,而人类想要征服,想要安全感,因为自私。

最可悲的关系发生在了只是所谓“级别”不同的同类身上。 狐狸是很敏感的动物,害怕人类的接近,就像先知能够事先嗅出你身上的动机一般,所以lily的接近那么艰难。可是,对你好的人又有谁不会做出回应呢。所以最终,狐狸选择相信,“驯养”宣告成功。如果没有后续,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的结局。

可是,人的本性是在得到之后才能毕露无遗。我不否认,这个单纯的小女孩一开始并无其他想法,只是想要和这个与自己十分陌生却也十分吸引人的小动物交个朋友,就像和每个身边的小朋友一样。但是,得到就是一个转折。当狐狸乖乖听话的时候,小女孩的心态已然悄悄变化,“驯养,就是建立某种联系”,当联系存在,lily便可肆无忌惮地发泄本性,因为她认为她脚下的这个小家伙再也不会离开她了。

可是,她错了。驯养虽有占有的成分,也是要用爱去维护的。在感情的世界里,付出是要求平等的。动物并不笨,他们只会终于对自己有爱的人。

所以,不要再责怪一只狗的不懂事。因为你不爱他,反咬你一口是对你最客气的回应而已。

指指点点这么多,不免有些义愤填膺。但理智想想,也许还有一点没有点到,却也是在我看来在这场驯养与被驯养的博弈中最重要的,那就是:爱的最后并非占有,而是责任。

似乎从小时候的记忆就开始,和伙伴很容易争吵,哭着闹着要回家的“不理智行为”并不鲜见,现在想想,不过是因为仗着自己和他们的良好关系,奢求一种忍让,甚至是毫无道理的。恰巧,相互驯养的两个人不谋而合,享受占有,最后也只好不欢而散。虽意识到此理,但在实践中却还是对以前的做法屡试不爽,也惊奇地发现周围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友情,不是靠占有来维持。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要学会留给别人该有的空间,凡事苛求相同并非好事,不过是惯坏了你驯养而来的恶习而已。

对于恋人,爱到最后变占有更是每每灵验。在很多人的生存架构里,“爱我就要包容我,爱我就要忍让我”成为爱情定律,既然每天耳边对我碎碎念“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那就让两个人融为一体吧。“爱我,就对我负责”也成为反应人自私的“铁证”。只是很多人似乎忘记了,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我享受“你对我负责”的权利,也是要尽“我对你负责”的义务的。

不要因为爱,反而伤害。驯养别人也是一种责任。小王子为了对玫瑰负责回到了他的B612星球;lily因为没有明白自己对狐狸的责任,失去了最亲爱的伙伴。如果初衷美好,就不要破坏结局的圆满。

爱始终都在,只是在爱的过程中,收起自私,回到本初,用心替爱人着想,在爱中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才是爱和驯养的归宿。

上一篇: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下一篇:建设生态宜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