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五课手指说课稿

2023-03-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六下第五课手指说课稿

高中美术 第五课《进入历史》说课稿

第五课 进入历史

教学目标:通过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的解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能够从作品细节中推断其所再现的历史故事与典故,了解美术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进一步思考艺术家如何表现历史,从而达到对艺术品更深入的理解。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有两个“活动建议”和两个“思考与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是关于故宫的,可以参考教材上的说明或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第二个“思考与交流”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体会悲剧性的效果最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活动建议一”是分析《开国大典》。可以适当复习第一单元第3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的相关内容并用表格的形式完成。形式鉴赏方面要注意构图和色彩,尤其是红色的运用体现一种喜庆的气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在社会学鉴赏方面,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找来艾中信的一篇回忆文章。比较式鉴赏侧重于画面上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

“活动建议二”主要是比较几件以大卫为题材的雕塑,教材已经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提示,最好结合各自所处历史时期的审美特点来理解,也要注意每个艺术家所赋予大卫的不同内涵和意义。教师也可以找来《圣经·撒母耳记上》中大卫击败歌利亚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各种艺术处理的理解。

教学基本思路:教师用幻灯和投影展示画面,通过提示画面细节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兴趣并主动进行思考,使单纯的学习和欣赏带有研究性质。学生在看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种奇异有趣的设想,这正是他们运用不同方式和多向思维进行观察的结果,老师对于这些奇思妙想应持鼓励的态度。对于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故事的介绍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材料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教材内容分三个层面: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并附有照片作为比较),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

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差别。

可以针对作品内容提问,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如阎立本《步辇图》,可以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欣赏绘画,并注意到画面背后的历史。教师在对画面内容进行讲解时,除画面本身的故事情节和形式手法之外,还可以从政治、文化、性别等多种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面对有限的视觉信息时,能尽可能开阔地扩展自己的想像,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教学建议

对艺术品内容的了解在很多情况下构成了欣赏活动的前提,对于写实艺术或具有情节的再现性艺术尤其如此。引导学生识别画面内容也就是在引导他们进行欣赏。欣赏历史性绘画对于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有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探索画面内容的好奇心。

高中生对艺术品接触较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相对薄弱,对于文字和绘画中的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所知不多,教师在参照历史故事讲解画面内容之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美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为特定的消费群体和赞助人而制作的,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当制作关于历史事件的作品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立场,对于真实的历史常有所改变。在欣赏历史绘画时,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教师紧扣教学重点的同时,通过合理化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主动在欣赏活动中发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才能更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把其他视觉资料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开国大典照片与董希文《开国大典》画作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明白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有何不同。

虽然本课着重绘画中所呈现的历史故事,但对于画作的欣赏却不能停留在对画面内容的认知上。由于缺乏绘画欣赏经验的人往往会将欣赏活动停留在对画面内容的认知上,所以在面对中学生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点,从内容切入,进而引导学生对作品本身的形式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使学生意识到,即使在历史性绘画中,画面形式和表现手法仍然是第一位的,艺术家针对特定主题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方式才是关注的重点。以东汉山东嘉祥武梁祠的《荆轲刺秦王》为例,在知道这一画面的故事之后,还要思考,艺术家为什么要在画像石中选择这样一个题材?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近乎剪影的形式?为什么人物都是黑色的?汉代艺术家排除秦始皇其他事迹不用,而专门选择秦始皇遭到刺杀仓皇逃窜的场面,正是在表明艺术家的态度。画像石减地平雕阴线刻的艺术手法决定了艺术作品近似剪影的形式特点;而中国传统上以拓片形式保存、传播画像石图像的方式,使我们看到的画像石作品成为黑白两色、类似木刻的艺术效果。只有把这几方面都结合在一起,才能对这一作品有更准确深入的理解。历史故事或图像内容固然是欣赏艺术作品的重要方面,但却不是欣赏活动的全部。艺术家在面对特定历史题材时表现出来的个性才是关注的焦点。(本课教学任务建议1课时完成,在课堂讲解的同时,注意提问和引导学生作答。可适当布置作业,要求他们找出课本之外的历史绘画,指出画面内容,并对表现方式做出分析。)

美术鉴赏《进入历史》教学资料

加莱义民 (法国)罗丹

1886年,罗丹的又一件辉煌的英雄纪念碑组雕《加莱义民》完成了。这座群像组雕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艺术的杰出成就。1884年,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接到加莱城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上说该城正筹划建立一座忠魂碑,拟请他制作雕像。罗丹异常兴奋地接受了加莱市这一委托。罗丹在这尊组雕上的不朽贡献,是首次注意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表现。《加莱义民》组雕上共有六尊雕像,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都站立着,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那刚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左边站立的一个紧闭双唇,两手紧握城门钥匙,显得情绪激动,为拯救市内民众,他视死如归,步子走得十分坚定。右边的一个身体转向右侧,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对旁边的人说着什么,或鼓励对方在死亡面前抬起头来。后边一个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另一个年纪较轻的,用手遮住眼睛,眉宇间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惧。最后一个人最年轻,显得有点踌躇,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安。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像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有人说,罗丹的艺术在现实主义范围内是特殊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学派,他的荣誉迟迟到来也就在此。可是《加莱义民》却向我们提示:罗丹那种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那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们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就其结构,或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物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光辉不凡。

美杜萨之筏 (法国)籍里柯

《美杜萨之筏》是画家籍里柯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杰作。泰奥多尔·籍里柯出生于法国里昂。15岁时到巴黎,最初向委尔奈学画,两年后又转入古典派画家格罗的画室。后因籍里柯不遵守古典主义法规,被视为无可指望的人而被赶走。籍里柯是法国浪漫派绘画的先驱。他年轻时热爱达维特的革命精神,绘画上崇拜鲁本斯,性格开朗外露。1816年去意大利后,又深为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所动,决心效法他的风格。1816年7月,法国政府的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位乘客,开往非洲塞内加尔,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峡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从7月5日开始漂流经过十多天,筏上发生了一幕骇人听闻的惨剧:恶风大浪,饥饿煎熬,竟至啃吃死者的肉,直至精神失常,互相残杀„„至第13天被救时,筏上仅剩下15人。其中5人登陆不久便死去。海上漂流13天,共死掉140多人。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籍里柯凭着这条新闻,绘成了这幅大画(491厘米×716厘米)。为了这幅画,籍里柯亲临病房观察病人的痛苦表情、临终前的模样,研究尸体腐烂的情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黄疸病人做模特儿,去亚勃兰研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究海洋和天空,并详细访问船舶遇难的经过。他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他们有的振臂高喊;有的在挣扎;扶着儿子尸体的老人,对生还显出了绝望。木筏边缘净是漂浮的尸体,可还有人对生还存有一点希望,力图站起来呼救。图中左上方的一组,在议论着远处的船尖,相信一定是来救援的。这正是法兰西人民当年在革命斗争中遭遇的情况的写照。最后,画家在金字塔构图的尖顶上,为这幕悲剧的结局指出了一线希望,那条摇动着的红巾,正是法国人民在苦难斗争中的希望的象征。很显然,画家在这一海难事件中,看到了与复辟年代法国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美杜萨之筏》不是一幅单纯的“新闻”画,它是画家对现实的影射。这种浪漫主义,正如当时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在他的一首叙事长诗《唐璜》中所描写的惊涛骇浪的险境一样,可谓是先进思想的艺术反射。

拿破仑加冕 (法国)达维特

拿破仑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所建立的法兰西帝国,导致法国大革命的最终失败,但在防御外敌,加强法国实力方面,他又是一个英明的开拓者。拿破仑这一系列政治策略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锦囊妙计”,那就是他“穿上了古代罗马的服装”、“讲着罗马的语言来实现当代的任务”,实现罗马时代一些帝王所惯用的对外扩张的军事路线。画家达维特所崇尚的古典主义艺术,也是以古罗马风尚为范例,采用古罗马的历史题材以宣扬“当代的任务”,这在画家前期的作品上尤为明显。所以拿破仑在巩固自己的帝国政权之后,仍然重视这位画家的艺术才能,授予他宫廷首席画家的称号。从此,达维特再度从徘徊与彷徨之中振作起来,以新的热情为拿破仑的政权宣传效劳,并倾注了他全部的艺术心血。这幅《拿破仑加冕》正是这个时期奉命而作的一幅巨制。《拿破仑加冕》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达维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 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达维特尽心竭力要画好这一幅鸿篇巨制,他找人帮他制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画家请到画室里来做模特儿。这幅画不愧是达维特一生的精心之作,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出场人物个个肖似,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正性达到如此境地,这在画家中可谓无以复加了。达维特对拿破仑的歌功颂德,也已达到了他的顶点,不能不为后世诟病。

大卫 (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

此件作品是米开朗基罗为响应新政权的号召,应约返回佛罗伦萨而创作的。大卫,据圣经《旧约全书》中所载,是以色列国的一个少年牧童,由于他勇敢杀敌,为国建立了奇功,遂成为以色列国的首领。在基督教教义里,大卫是作为爱国的英雄来记述的。雕塑家为使雕像具有象征性,做成了一个青年壮士的形象。雕像做得很大,有2.5米以上的高度,连基座高约4.34米。大卫双目凝视着远方,左手拿着挂在肩上的投石器,正准备着投入一场新的战斗。雕像充分体现出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把大卫作为保卫城市共和的一名青年战士的典型来塑造,正反映了米开朗基罗的政治理想。为了使雕像在台座上显得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他的头部和两个胳臂,这样,由于观者的仰视角度,在视觉上显得坚挺有力。用艺术再现《圣经》传说中古代以色列的大卫王,这在前期的雕塑与绘画中已出现过。过去的艺术家塑造或描绘的大卫,多半是表现他取得胜利时的情景,如大卫割下了敌人的巨头,大卫持剑把敌人首级踩于脚下,等等。而米开朗基罗这里表现的却是迎接战斗的状态(传说中讲,大卫在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时,在前线给哥哥们送饭。敌方巨人哥利亚异常凶悍,当以色列人正难以抵挡时,少年大卫用投石器杀死了哥利亚,挽救了民族)。艺术的效果之最高潮,不是激情的后面,而是产生激情的前一瞬间。大卫怒目直视前方,正准备迎受这一高潮的到来,因而在艺术上显得更有力量。所以,后人一直把这尊历史名作视为保卫祖国,提高警惕的艺术纪念碑。雕像完成后,放置在什么地方成了当时热烈讨论的话题。佛罗伦萨政府为此特设了一个委员会,邀请许多著名艺术家(也包括达·芬奇)来参加。最后还是按米开朗基罗本人的意见,决定放在市政厅的门前(为便于保存,现已将原作移藏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内,原来市政厅门前,安放了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尊同样的复制品)。它被作为城市的保卫者的象征,鼓舞和教育着世世代代前来瞻仰的各国人民。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在雕刻家的行会中,他已被公认为是艺术大师了。他的雕像大部分都是表现健美人体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特点。人们刚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下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赞美人体的美,是对古代希腊艺术的一种“复兴”,其实,它的更深刻意义在于反对宗教的虚伪,重视人及其现实的力量,这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而米开朗基罗由于深刻感受到意大利政治的动荡,他的苦闷与精神意志往往只能在自己的雕像中得到最深刻的发挥。人体是最能表现内在力量的形式。他要赋予大理石以新的生命,必须向它灌注一种属于人的肉体的力量,使它具有精神的象征性。

步辇图(唐代)阎立本

唐时,人物画获得空前发展,题材涉及重大政治事件、历史人物、贵族生活、道释等各方面,人物画名手辈出,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就是初唐时宫廷内最有影响的人物画画家。阎立本在唐初任高官,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正值唐朝从立国走向强盛的历史时期,他作为朝廷高官,目睹了这段历史的变化,所以他的画作内容多与唐王朝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唐太宗的政绩有关。阎立本擅长写真图貌,因此他的人物画带有肖像画的色彩。《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这是一幅纪实性的历史肖像画。画的重心在右边,唐太宗李世民盘膝端坐在步辇上,由一前一后两个宫女抬着步辇前行,左右两侧,有三个宫女扶辇,另有三个宫女分持宫扇及红色伞盖列于前后。画的左侧有三人,最前一人虬须红袍,手执笏板,应是引班的礼官;第二人着吐蕃民族服装,拱手肃立,为进谒者禄东赞;最后一人,身穿白衣,执笏,当是译员。据有关史料记载:贞观十四年(640)冬,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来大唐求婚,李世民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为妻。次年正月,又封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三天后即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到吐蕃。赞普大喜,见道宗尽子婿礼,又慕大唐衣饰、仪卫之美,为公主别筑城郭宫室,且自服纨袴以见公主。其国人皆以赭涂面,公主恶之,赞普下令禁止,后亦渐革其猜暴之性,并遣子弟入国学,受诗书。这个史实记录了当时汉藏两族的密切关系和文化交流,《步辇图》则是这一历史的形象证据。

文姬归汉图(金代)张瑀

用心

爱心

专心 7

“文姬归汉”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人掳去,为南匈奴左贤王妻,居12年,生二子,后曹操念蔡邕无后,以金璧赎回。古代画家如南宋陈居中等描绘这一题材,多以《胡笳十八拍》诗意为本,情节曲折复杂,而此图仅表现一支广漠中迎风疾行的十二人队伍。卷前,一汉人乘马执汉家圆月旗前导,骑下一匹小马驹紧随,以小马恋母暗喻文姬对故乡的眷恋。紧接的是主要人物蔡文姬,身骑黑马,貂冠胡服,足蹬皮靴,二侍者紧依马头挽辔。文姬之后有七乘簇拥护送,为首者头戴帻巾,手持团扇遮面,气宇轩昂,应是曹操派来的赎迎使者。他身边一人头戴皮帽,身穿紧袖长袍,束带革履,腰系佩饰,伏于马上,轻勒马缰,似乎是左贤王手下的送行官员,他面色沉郁,或许对左贤王送走蔡文姬不理解,显得不太情愿。其他五位侍从神态各异。最后是一位窄袖长袍、腰挎箭袋的武士,右手持鹰,左手持缰,一只敏捷勇猛的猎犬追随其侧。画面上,众人或以物遮面,或以袖掩口鼻,或藏头缩身以躲避扑面朔风,即便是犬马也无不如此。惟独文姬一人稳坐于鞍鞯之上,端庄威仪,挺胸昂头,双眼凝视前方,面部充满坚毅无畏和急切归乡之情。画面只截取行程片断,既无大队人马扈从,又无树木沙石、穹庐帐篷为衬,然而构图疏密有致,主体突出,相互呼应,人物表情生动自然,线描遒劲挺拔、富于变化,轮廓比例准确,敷彩简淡,晕染得体,真切地传达出长途跋涉的气氛和朔风凛冽的塞外环境,是一幅写实功夫极强的生动作品。此卷上角题有“祗应司张□画”六字,祗应司乃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设置的机构,可证为金代作品。“张”下一字漫漶不辨,郭沫若释为“瑀”字。有趣的是,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宫素然《明妃出塞图》,与此卷极相似,只是宫氏之作多一武士和一抱一琵琶的侍女。两卷相较,张卷画风质朴而严谨,宫卷白描线条流畅娴熟,从画面风格和用笔考察,二者都应是金国之地的汉族画家所绘。

第六课 战争与和平教学设计及教案http:///Html/msjy/mskt/9457715.html潘腾

学习目标:

1、欣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等感情;

2、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提高对美的鉴赏和表现能力;

3、能用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理解。

教学思路: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鉴赏》《战争与

用心

爱心

专心 8

和平》,探讨的是一个凝重的话题——战争与和平,从课本来看偏重于美术。我采用美术、电影等艺术形式综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呼唤学生的和平意识,体现教学的人文精神。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艺术作品。教学用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看一看 想一想说一说 [播放电影《辛德勒名单》片段一]

[大致内容]当德国纳粹准备将孩子们集中运走,又正好被孩子们的父母看见时,他们的父母在生离死别之前发出了近乎绝望的叫喊。其中有孩子想方设法逃生的场面,让人震撼。本课一开始就利用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抓住学生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思考交流]

1、看了这个电影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恶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出示课题《战争与和平》]

二、作品欣赏(积累情感)—反思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1、 雕塑欣赏:《兵马俑》——秦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

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2、绘画作品欣赏 ①《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戈雅

用心

爱心

专心 9

作者简介:戈雅(1746-1828)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班牙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师。他以极其多产而又风格多变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

[思考交流] 在画面上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画家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的?

[画面故事]:作品描绘拿破仑统治下的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但惨遭屠杀的历史事件。画面描绘的是西班牙宫廷后山的一角,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代表了黎明前的黑暗。士兵的猥琐和人民的愤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极大的愤慨和控诉的激情,表现法国拿破仑侵略者在夜晚对赤手空拳的西班牙人民的屠杀暴行,歌颂西班牙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

戈雅对灯光的独到运用,用低光源,让人产生不寒而栗的情感,反映出拿破仑镇压的残酷。

②《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达维特 法 [思考交流] 在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的场面?

[教师对画面表现的故事作简单介绍]:根据古罗马历史故事改编。但是罗马城邦和邻近的伊达拉里城邦交恶,结果决定动武。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想大动干戈,因为战争会给双方极大的灾难,两败俱伤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接受的。于是双方商定各选代表上场教练,谁最后赢,谁的城邦就算胜利。在罗马城邦,荷拉斯家族选出三兄弟去应战,对方也排除了三兄弟。值得注意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姐妹已经许配给了对方的兄弟,一面是亲兄弟,一面是未婚夫,现在为了城邦的利益要拼个你死我活,她们内心又怎么能平静。决斗的结果是荷拉斯兄弟牺牲了两个,但最后一个终于打败了对手,为罗马赢得了胜利。

达维特没有描绘双方械斗的场面,而是选择了荷拉斯三兄弟出战前的情景。画面上,荷拉斯的父亲把三把宝剑交付给三兄弟。三兄弟相互扶持,伸手在接受宝剑时庄严宣誓:“不成功,宁死亡!”他们的动作威武有力,神情大义凛然。为了城邦的利益,抛弃个人家庭的情感,这种悲壮牺牲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父亲的身后,三兄弟的母亲俯身安抚孙儿们,而三兄弟的姐妹,则痛苦地相互依靠,欲哭无泪。

③《内战的预感》达利: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幅画比较易懂,但形像却异常丑恶。“立体派”虽然是把客观世界的形象拆散以后重新加以组合,却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至少它还是图案式的美感。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故使人更觉可怕。画中一只胳膊长在大腿上,而手又握住另一只大腿的根部,接在那条腿上的脚则踩在拆下来的屁股上,从大腿上边长出来一个狞笑的人头。一堆堆内脏似的物体抛满了地面。这是关于战争残酷的一场恶梦——甚至是只有在发高烧的时候才会产生的恶梦。

④《格尔尼卡》——毕加索:[教师简单介绍画面,引导学生欣赏立体主义绘画]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说说画面中最打动你的是哪部分?为什么画家用黑白灰的表现手法?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画面故事简介]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小结:以上四件作品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控诉,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还应该注意作品抓住的战争的瞬间。

三、呼唤和平 《布雷达的投降》 维拉斯凯滋 (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

[画面故事]1625年西班牙军队进攻荷兰要塞布雷达,由于双方军力悬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纳萨乌斯基向西班牙军团司令斯宾诺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钥匙。这只是西班牙占领军的一次战役胜利,并没有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更没有阻挡荷兰人的独立。画家对这件创作任务并不乐意,因为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过10年,荷兰人早就收复了要塞,没有炫耀的意义。但是国王之命,宫廷画家不能不从,另一方面斯宾诺拉司令官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最后画家不得不画。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作为历史画必须遵从历史的真实再现,画中主要历史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但绘画是艺术,必然体现画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以及艺术观念。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场上,运用人道主义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从画面上看,一场激烈的交战刚刚结束,背景空间开阔,大气浮动,弥漫着战火硝烟;前景敌对双方分列两边,双方司令长官达成协议,结束战争。画家显然站在胜利者一边,他塑造了英武的西班牙军士,标枪林立威严整齐;而荷兰军松散零乱无序,像一群乌合之众,形成胜败对比。西军司令斯宾诺拉和荷军首领纳萨乌斯基虽然握手言欢,但在形象塑造上,胜利者居高临下、宽容大度、具有高傲的尊严;失败者虽举首向上,但并没有乞求而丧失勇敢者的刚毅。这种一俯一仰的形象差别正表现了画家站在西班牙国家立场的思想倾向。画中西班牙军队人强马壮,而荷兰军人却漫不经心。但画家没有丑化失败者的形象,荷兰士兵仍然具有善良自尊的个性,使交战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

《和平鸽》:请同学们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

如果说《格尔尼卡》毕加索要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那么,在以上几幅画中要表达的则是怎样的情感?

《我的愿望》招贴作品 用儿童的角度反思战争。(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我们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四、课后作业(情感的表达) 不仅仅毕加索可以用画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我们同学同样可以做到,课后,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招贴画。 [制作步骤]

1、立意: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

2、构思: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

3、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建议:《1808年5月3日的屠杀》《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内战的预感》《格尔尼卡》四件作品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件作品,观察体会后选代表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第2篇:六下《数学广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抽屉原理”的其中一种形式,还安排了一些需要学生解释原因的题目,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游戏导入

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任意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个十一位数,体验肯定至少有两个数位上的数字是重复的。从而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兴趣,趁机抓住他们认知上的求知欲,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发现问题,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或囫囵吞枣。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四人一组,由组长将四本课本分到其余三个人手中。要求:是每个人手中的课本尽可能的少。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经历了思考分析之后才能得到符合要求的分法,同时初步在头脑中形成“总有”和“至少”的含义。由于所有组所得答案一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由此激起了学生更近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探究新知,总结原理

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每个组都是总有一个同学手中至少有2本课本呢?现在我们就来重新研究。接着通过例1,让学生重新分组论证,并记录下论证过程。最后学生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过程。

学生可能会用例举法、假设法等等方法。这时我会尊重学生个性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的空间,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会怎么样?你还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吗?说明理由。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呢?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呢?把10枝铅笔放进9个文具盒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方法的优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并总结归纳出原理】

(四)解决问题,游戏深化

此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课的开始是游戏导入,要让学生没有遗憾的离开课堂,所以我在解决了开始的写数游戏后,设计了几个需要应用“抽屉原理”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使学生对抽屉原理的应用更加灵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第3篇:六下英语说课稿

六下二单元《Letuslearn》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围绕“看病就医”展开话题,以此为语言背景,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愈合做交流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英语经历,他们基本掌握了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初步的体验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等能力,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累英语基础,又不大胆开口说英语,也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之中,我采用引导、鼓励、赞赏他们,以寓教于乐为理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轻松的氛围下能用英语进行表达,展现自我,力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听说读写单词(1个)和短语(5个)。

2、能听说认读句型:Whatisthematter,Mike?Ifeeelsick.Ihaveafever.,并能进行关键词替换的操练。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合作交流、游戏、检测等方式,达到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四会单词和短语,并用关键词进行对话表演。

难点:正确拼写四会单词和短语,在真实情景中能进行正确的对话表演。

五、教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英语实施趣味教学,以学生为主题体,活动为载体,本课时采用了活动教学法、表演游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看、听、说、读、写、合作游戏等形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带和录音机。

七、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以表演的方式进入真实情景。

【设计意图】制造情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新知:首先在情景中利用表情学习单词、短语和句型,再跟磁带读,然后分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手段,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下,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在感知、实践、体验中学习新知,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模拟表情游戏:通过看表情说病症巩固单词、短语和句型。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表情游戏,巩固单词、短语和句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课堂小结:让学生自由举手说说再出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能在整体教学活动中,提炼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归纳知识的能力。

5、当堂检测:填空和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检测形式强化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检验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4篇:小班音乐《手指歌》说课稿

《手指歌》音乐活动说课稿

设计意图:

《手指歌》活动选材来源于小班幼儿活动课程用书。结合新《纲要》中“能初步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形象、内容和情感”。我设计了本次教育活动《手指歌》,目的在于让幼儿能认识手并知道每个手指的名称,能够用音乐来表达手指之间的“感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我选择了游戏导入、故事情节等活动形式,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儿歌。

一、说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分辨大拇指和小拇指,并熟悉它们的名称。 2.初步学习跟唱歌曲,幼儿能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手指动作。 活动重点:学会唱《手指歌》。

活动难点:知道每个手指的名称,并能为小拇指创编儿歌。

二、说教学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如下准备: 物质准备:大拇指手偶、大拇指和小拇指图片、钢琴伴奏

三、说教法

1.游戏法:游戏活动是幼儿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本次活动的开始部分,我用幼儿感兴趣的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2.问题设置法:适当地提问,有助于儿童的思维,启发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取。

3.提问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思考。整个教学中将此方法贯穿到每个环节。

4.情景表演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

四、说学法

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看看、玩玩想想、说说的氛围中主动探索。从而轻松地掌握活动的重点与难点。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法、操作法、情景表演法等学法达到教学目标。

五、活动过程

为了本次活动充满趣味,更能吸引幼儿,使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层递进达到教学目标,整个活动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部分导入活动,手指游戏《变变变》。

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变变变》,让幼儿知道手指的名字。从而引出大拇指。

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学唱歌曲《手指歌》,并为歌曲创编简单的动作。在此过程中,我用大拇指手偶与幼儿互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第三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引导幼儿为小拇指创编歌曲和动作,培养幼儿的创新的思维能力。

第四部分是练习歌曲《手指歌》。温故今天所学歌曲。 活动延伸: 回家给爸爸妈妈表演歌曲《手指歌》。

六、自我评价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活动中的游戏、情景表演为本节课增添了趣味性。幼儿从学会歌曲到创编歌曲整个过程都能体现出教师是引导者,以幼儿为主体。有效贯穿了《纲要》的精神,真正做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

第5篇:苏苏教版六下语文《烟台的海》说课稿

《烟台的海》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

(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二、教学策略的实施

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烟台的海四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于是这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

2、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

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围绕以上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词析句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

(二)借图促情学生对于四季海的变化会产生疑问,在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础上,出示地图以及四季不同海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为透彻。

(三)朗读感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3)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难点: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题:

1 同学们,看见过大海吗?(板书:海) (出示句式)练习说话

我看见(欣赏,游览)过的海,它。

2 (出示中国地图)这是一幅地图,太平洋在我国的东南面,我国大部分的沿海城市,都是东面或南面临海。看,这是我们上海,也是东面临海„„

3 老师要请一个同学来找个叫烟台的地方。(板书:烟台的)说说烟台哪面临海?

4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

1 在作者的眼中,烟台的海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读。(对海的热爱,热爱,热情) 2 我们再到文中找一找句子,那句话概括了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

(板书:冬:凝重春:轻盈夏:浪漫秋:充实忙碌)

3 过渡:冬天的海为什么是凝重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的第二小节。

三重点学习第二节。 1 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读第二小节; 用直线划出描写海的句子; 圈出你要突出大海特点的词语。

2 冬天烟台的海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并能重点突出你刚才圈出的词语。 出示句子:

3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理由围绕“壮观、有气势、力量大”)指导朗读。

(比如说,“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中的那个“气势汹汹”突出来,还有“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中“小山似的”、“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数丈高”、“雷鸣般”这些应该突出来的词语。) 4 请大家看屏幕,体会烟台的海冬天的磅礴气势。再次指导朗读。 5 此时烟台的人在干什么呢?(观海、拍照) 6 壮观的景象指什么?壮丽的风景线说的是什么?

7 小结读:烟台人民和游客并未惧怕气势汹汹的大海,而是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让我们做一回烟台人,用不畏严寒、不惧风浪的豪迈情怀来读一读。

8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到了烟台的冬天的海是那么凝重,人是多么豪情。

小结学习方法:<1>自由读段,圈圈画画;〈2〉欣赏读句,体会海的美,人的活动特点;

四、分学习小组展开学习

1 过渡:现在用学习第二小节的方法,分四人小组,完成学习春夏秋三个季节。老师给了大家一些学习建议: 2 每一小组选择完成一个季节的学习。

3 按上述四项内容共同完成学习活动,可以互相补充,讨论。 第3自然段

1)(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2)小结:烟台人在勤劳播种,春天的海轻盈得像个顽皮的孩子,这是一片多么生机勃勃的春海啊! ﹡第4自然段

①(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进行仿句练习)

②小结:这真是一幅人海相依的恬静画面,所以说夏日烟台的海是浪漫的。 ﹡第五自然段

①(“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并且能找出与前文相对照的,春种秋收)

②小结:这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烟台人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生活着,所以说秋天的海是充实与忙碌的。

五、回顾全文:

1 总结板书,配乐朗诵2—5小节。 2 我们再次来体会作者眼中烟台的海:

出示: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3 齐读,说说感受。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六、总结全文:

1 在作者的眼中,烟台的海是独特的。同学们,我们也曾饱览过其他的海上景观,在你的眼中,它是怎样的呢?请看画面!(出示画面)

2 请你回忆曾去过的海边,用上我们今天积累的这些好词佳句,把那里的景色描绘下来?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写一写,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写2个季节或3个季节。 ( )的海

3.烟台的海 冬 凝重 春 轻盈 夏 浪漫 秋 高远

上一篇:餐饮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上大档案学考研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