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六下教案

2023-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岛版科学六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青岛版科学六下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下《18 日食和月食》教案1

《18 日食和月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点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三、教学难点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日偏食、日全食、日全食过程、日食成因示意图、日食和月食网络视频。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你知道日食和月食吗? 新课讲解:

1、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了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候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到过吗?谁知道这叫什么现象?

2、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这叫什么现象?

3、你见过日食或月食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4、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1)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的成因 (2)谈话:

①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回事?

②日食成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另一种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

③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

(3)讲述:下面,我们来集中研究一下,到底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必须从日食的现象来分析。

(4)请看大屏幕:

①日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什么?

②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哪个天体从地球上看有这样大?

③日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这说明什么?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

④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你是怎样想的? (5)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与日食现象有关系的几个因素都与月球有关系,因此可以推想日食时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看一下。

(6)我们选三名同学到前面来为大家演示模拟“日食是怎样形成的”好不好? 我们把他们三个的头和脸分别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 一名同学的脸——代表发光的太阳; 一名同学的头——代表地球; 眼睛——代表地球上的人在看现象;

一名同学的脸——代表反射太阳光的月球的明亮部分,后脑勺代表黑暗的部分。

大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当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体会这个实验。

月球围绕地球转(月球的明亮部分要始终朝着太阳的方向),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自西向东围绕着地球运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7)提问:

①日食时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此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②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日食吗?(不能)

哪个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③日食为什么总是从太阳的西部开始?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太阳又复明了? (8)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呢? (9)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10)请大家把书翻到54页,观察“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理解教材54页“日食的成因”。

(11)请看大屏幕:(出示ppt——日食成因示意图) 谁来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到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第2篇:8、探索宇宙 (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

8、探索宇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XX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XX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

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

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教学后记:

第3篇:青岛版6下《科学》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人的一生

1.细胞

一、目的要求1.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课前准备: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洋葱、镊子、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

三、重点难点

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2.小结: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

(二)探究活动

了解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观察: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分组观察。汇报观察结果。

小结: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 2.认识显微镜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分组观察。

交流: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 3.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1)课件出示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 (2)课件出示根的纵切图。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

(3)观察茎的横切: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4.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三)自由活动

制作细胞模型1. 小组活动。2. 展示交流作品。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2.我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感悟亲情。

三、教学准备(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

(二)探究活动:我从哪里来?

1.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

2. 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资料。 3. 教师适时评价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

4.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自由活动:游戏体验

感受母亲的辛苦

1.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2. 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3. 学生说心声

(四)拓展活动整理获取的资料,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3.人的一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2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

三、活动准备

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1.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

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汇报:

师: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 2.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

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怎样研究呢?

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察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绘制并展示图表 3.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

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 4.自由活动

学生进行自由活动 5.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外形特征。可以写出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专题研究。

4.我像谁

一、教学目的:1.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教学准备1.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一张全家福照片2有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特征总是区别于其他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全面。 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要求叙述语言要连贯、有条理,用词恰当。 讨论:人体哪些特征可以遗传? 总结变异

2.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汇报结果。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课件出示一组植物、动物图片:比较相同和不同 1. 小组观察、比较。2. 交流观察发现。

(四)拓展活动: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2.进一步整理并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

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

5 让身体热起来

目标:

1、能体会到我们的身体能发出热

2、知道使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重点: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

难点:人体能量的吸收和消耗。 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人体发热的图片:火锅、烤火炉、运动 问题:这些热是从哪里来的?

二、让我们身体热起来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运动、吃火锅、烤火、晒太阳下等。

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

3、拓展: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

运动、工作等消耗了,或者转变成糖与脂肪储存了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

(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早上起来时,感觉又是怎样的呢?

(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思考设计实验证明想法。

2、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问题: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四、小结:

1、让人体热起来的办法,

2、人体的能量的消耗,

3、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

6 摆的秘密

教学目的:1.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教学准备 :支架

单摆3个。带摆的钟。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

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实验装置——单摆。

(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2)汇报观察结果。

2、讲述: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2)讨论: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 (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 (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讨论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6)小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三)巩固练习

(1)钟摆有什么作用?(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7 钻木取火

学习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 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

二、认识钻木取火的道理

1. 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3. 设计实验验证。

4. 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

四、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让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五、自由活动: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拓展活动: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9通电的线圈

学习目标

1、能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自行发现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3.学生质疑。学习新课,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

1.演示实验:(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6.汇报结果:(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

三.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1.讨论: (1)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

(2)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思考:(1)你制作的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2)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为什么?

4.分组实验: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

5.汇报结果:(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

6.师生小结: 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 三.认识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的及其原因

1.思考:关于电磁铁的南北极问题,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质疑

3、谈话:(1)两个实验不同结果的小组,把你们的装置放在一起,看有什么发现?

10 无处不在的能量

学习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2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知道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导入新课

观察P17的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1、生活中的能量

(1)、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让学生进行讨论、举例。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2、了解能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

1)我们来寻找一下周围的能量,看谁找到的多。

2)小组研讨,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形式和具有能量的物体。 3)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 4)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

问: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3、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11、开发新能源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畅想未来新能源。

2、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合作与交流。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

二、教学重点:

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畅想未来新能源。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地球上的能源是无穷的吗?”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课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了解现在能源的现状

1、“地球上的能源是无穷的吗?”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老师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

人类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等都离不开能源,地球的能源是无穷的吗?

2、了解常规能源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3、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认识新能源

1、认识新能源

把新能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新能源有个大概的了解。

2、了解新能源的优势

人类开发了哪些新能源?(人类开发了地热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潮汐能发电等新能源。)

拓展活动:探讨未来的新能源

第三单元地球的面纱

12地球的面纱

学习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学生通过月球环形山从而对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探究学习活动认识。

学习准备: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直接导入新课学习内容: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适时出示一些图片、文字资料,从而逐步使学生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指导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引导学生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组织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

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

三、拓展延伸: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了解本课学习活动: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2、 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

3、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4、课后延伸学习活动内容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3风从那里来

学习目标: 1.

能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指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学习重点: 学生用简单的器材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从而风的成因;

学习难点:用简单器材设计操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大可乐瓶、小刀、火柴、抹布、纸条、蚊香、蜡烛等物品。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交流对风的认识,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并将交流讨论后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填写到科学记录卡上,进而积极思考产生探究性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认识风的形成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引导学生充分猜想、假设,通过交流初步达成共识,根据准备的实验材料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自然界里风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实验结果,汇总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产生新的问

题。

三、拓展延伸: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风从哪儿来这一科学问题。

2、小组内交流探讨,积极思考产生探究性问题。

3、 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交流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关于风的科学探究问题。

14 降落伞

学习目标:1.能针对降落伞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伞; 2. 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学习重点: 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

学习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学习准备: 手绢、塑料薄膜、报纸、线绳、重物、剪刀、针、降落伞的资料图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出示降落伞课件,创设学习情景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学习认知形式多样的降落伞,并了解其作用。

教师出示各种样式的降落伞,引导学生认知,并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这些样式的降落伞的作用。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制作降落伞的学习活动。

教师下发动手材料,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制作的降落伞,并进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从他人制作降落伞中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作品。

指导学生玩一玩制作的降落伞。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用的降落伞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降落伞课件

2、 学生学习认知形式多样的降落伞,并了解其作用。

15 小帆船

学习目标:1.能多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小帆船

学习难点: 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学习准备: 关于风的资料,吸管、泡沫塑料、卡纸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关于帆船的图片,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交流合作。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对小帆船进行下水小组实验。

指导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 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加以讲解说明。

三、拓展延伸:

1、 学生出示关于帆船的图片,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 学生进行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倾听教师讲解说明。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20太阳家族

一、学习目标:

1、能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与探索和发现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引入对太阳系的研究。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1、交流有准备——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2、初步构建新知(1)师生交流收集资料(2)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新知

3、明确恒星、太阳系组成的概念 活动二:探究太阳系

1、太阳系到底有什么呢?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2、选择

一、两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深入研究,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4、交流整理后的资料。

5、进行研究小结,提点课本上的资料卡。 活动三:实践操作(制作太阳系模型)

1、动手操作,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

2、展示各小组作品并给予评价。

(三)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四)问题解答

什么是恒星? 太阳系的组成?行星是如何判断的?

为什么冥王星不属于行星?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21神秘星空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银河系的基本构成、性状特点及大小;2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宇宙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认识银河系的基本构成、性状特点及大小;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宇宙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牛郎织女》。导入到对于银河的学习。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进神秘的银河系

1、先观察课本上52页图片,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2、理解为什么在地球上看银河系像一条带子?

3、认识银河系的组成和大小。 活动二:认识宇宙:

1、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2、认识宇宙中除了太阳系、银河系还有许多河外星系组成。

拓展活动: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宇宙中的黑洞是怎么回事?宇宙将来会怎么样? 问题解答:银河系的组成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银河系像一条带子?

22探索宇宙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工具。

2、注重事实,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工具。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通过学习,你们对宇宙一定有了一些了解,请同学来说一下。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的?

1、交流古代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的?

2、交流望远镜的发展。 (

1、折射望远镜:(

2、反射望远镜:(

3、射电望远镜(

4、空间望远镜 活动二:走进航天展厅

1、交流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2、交流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 3、交流感受。4拓展活动:讨论人类对宇宙的探测有何意义?

23未来家园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

3、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解释与结论。

二、教学重点: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宇宙间的众多星体,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居住呢?

活动一: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1、分组讨论人类生存需要的条件

2、交流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具备的条件

有大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能源。

3、猜想除了地球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活动二:人类能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

1、交流搜集的资料2、根据搜集的资料确定自己的观点举行辩论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活动三:设计我们的“未来的家园”

1、交流地球污染程度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影响,引发设计未来家园的欲望。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想象的未来家园的样子 拓展活动:根据自己的设计写一篇科幻故事。

第4篇: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案《猫和兔》

21.猫和兔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哺乳动物是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动物,其中有很多是孩子非常熟悉的。本课以猫和兔为切入点,引领孩子观察、认识哺乳动物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哺乳动物;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善待动物、愿意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认识猫和兔的共同特征,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有顺序的观察方法;认识鲸、海豚、蝙蝠也是哺乳动物。

四、教学准备 :课件等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谜语:

胡子两边翘,开口喵喵叫,夜里走路不带灯,捕捉老鼠不睡觉。(猫) 红眼睛 白皮袄 长耳朵 真灵巧 爱吃萝卜爱吃草 走起路来跳呀跳(兔)

同学们可真聪明!那大家喜欢小猫和小兔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和兔。(板书课题:21.猫和兔)

(二)自主观察 活动一:研究猫和兔 交流对猫和兔的已有知识

(1)师:你们都知道猫和兔的那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归纳、板书。(外形、食物、繁殖方式、喂养)

(你对它们吃的食物很感兴趣;你说的是它们的繁殖方式,这的确值得研究;对啊,它们的喂养方式也很值得研究……)

指板书总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外形、食物、繁殖方式、喂养方式等)写省略号。太棒了! (2)观察猫和兔

师:出示温馨提示:

1、从外形、运动方式、繁殖方式、喂养方式、食物等方面观察研究猫和兔的特点。

2、在观察动物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先看一看它们整个身

体是什么样

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依次观察各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长有什么等等。

3、小组合作交流,不随便乱动破坏标本和图片,认真填写观察记录表。

下面咱们可以参考这些方面来观察、研究猫和兔分别有哪些特征?请大家根据标本和图片来观察,结合自己的课前观察和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等等来填写这份表格。

看看哪个组的同学善于观察和分析,不但能够发现猫和兔各自的特点,更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好!开始吧!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总结

{1}师:观察完了吗?哪个同学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呢?

生汇报后,观察的真仔细,咱们给他鼓鼓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看一下猫和兔的特征。

{2}提问:猫和兔到底有哪些共同特征呢?哪个组先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根据汇报情况,播放课件:猫和兔) 如果学生说:它们都有胡子、嘴巴、耳朵等

师:这是它们哪一方面的特征呀?是外形,是它们的身体结构!那咱们就来看看吧:它们的身体有几部分组成呢?(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猫妈妈生小猫,兔妈妈生小兔,科学地说叫胎生。小宝宝吃妈妈的奶长大,这种喂养方式叫哺乳。

(如果学生说出它们都是哺乳动物,师:你还知道“哺乳动物”呀,真不错!能不能说说依据呢?(生说)我们可以肯定,你说的的确是猫和兔共同特征,那么能不能以此判断它们是哺乳动物呢,咱们记住这个问题,一会儿再来判断,好吗?)

总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讨论交流,我们知道了,猫和兔的共同特征是(指板书引导学生齐说):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师:大家这么了解小猫和小兔,它们一定很高兴。

猫和兔可是活泼好动的小家伙,这不,它们准备组织一次动物运动会,邀请哪些动物来参加呢?它们商量决定:一定要和它们有共同特征的才行!(播放课件:各种哺乳动物)

来参加运动会的动物太多了,它们想请同学们来当审查员,帮它们把把关,谁愿意帮忙?这么多呀,那你们知道怎么选吗?谁来说说参赛条件?

活动二:归纳概括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1. 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出示参赛动物的图片,学生分组讨论研究。 师:哪组说一说你们的审查结果? 交流汇报。

2.归纳总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动物都可以来参加这次运动会。它们和小猫、小兔一样,点击课件,引导学生齐答: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像这样的动物一般都是哺-乳-动物。

活动三:讨论特殊的哺乳动物 1.讨论特殊的哺乳动物

师:我也想推荐几名运动员,你们看看他们够资格参赛吗?(出示特殊哺乳动物,请学生辨别)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同学们有没有喜欢的小动物没来参加运动会,想不想推荐?让我们看看它们有参赛资格好吗? 学生自由推荐。

2. 讨论“人是不是哺乳动物”

师:有这么多动物可以来参加这次运动会,一定会非常热闹。你们想不想也去参加?我也想去!那我们有资格吗?人家可是哺乳动物运动会呀! (学生争论)

师小结:人也和哺乳动物一样: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符合哺乳动物的特征,应该属于哺乳动物,但是人又不同于一般哺乳动物,我们是有智慧的高级哺乳动物。

(三)应用拓展 1.爱护小动物

师:通过这次运动会,动物们都成了好朋友。(播放课件)你们想和它们成为好朋友吗?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学生交流。(我们要爱护它们,不去伤害它们;它们受伤了,细心地去照顾;看到别人有伤害小动物的现象,应该及时制止。)

小结:说得多好啊,只要我们对它们充满爱心,像小女孩蒂皮一样(播放课件),善待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就一定能与它们和-谐-相处,成为好朋友。 2.课后研究鸭嘴兽

最后,隆重推出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动物朋友,大家看大屏幕:(出示鸭嘴兽)它是哺乳动物吗?课后,同学们可以查找一些它的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它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知识。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再见! 板书设计:

21、猫和兔

外形 运动方式 繁殖方式 喂养方式 食物

哺乳动物 有毛 胎生 哺乳

第5篇:青岛版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教材说明】《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光与声》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思路编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安排一课时完成。 【设计理念】《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大镲、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一段交响曲) 师: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大家听的很认真。这么多声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师: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大家的幸福和快乐,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 【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师:你想知道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并简单板书)

师:学贵有疑,你们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孩子,对于这些疑问,只要大家积极地去探究,一定会有很多收获。那么,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和条件,课堂上探究哪个问题比较合适? 生: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问题,应该先研究哪一个?

生: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它是研究声音传播这个问题的基础。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完成课题板书。)

二、探究活动

1、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水平。

师: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

(学生动脑思考后发言。)

师:现在各小组看着桌子上自己搜集的材料,包括你的文具盒和眼前的桌子,想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学生制造声音。)

师:各小组介绍自己所用的办法。 (学生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办法。)

2、提出自己的猜想。

师:现在再来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简单板书) 师:(结合板书)同学们认为对物体施加一种外力,物体就发出声音。但你用力扯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声音了吗? (教师演示) 生:没有。

师:这说明同学们刚才的结论正确不正确? 生:不正确。

师:那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想不想继续探究?

3、实验探究。

师:现在再让你桌上的材料发出声音,观察发声前后物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使学生会进行细致的、深层次的观察,注意力不再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而对物体本身的变化进行关注。】

师:在动手实验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讲在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发放科学探究记录表,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并且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的玩法能为本课所研究的问题服务,防止发生偏离。】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表,阐述各自的结论。)

师: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体在抖动、哆嗦,在震动等。在科学上,我们说物体在“振动”。 (板书: 振动)

师:振动是指物体做快速的来回运动,这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板书: 声音)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补充、质疑,让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对结论进行概括提升,上升到科学的层面。】 师: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你能想办法让声音停下来吗?大家亲自动手做做看。 (学生动手做。)

(交流时选择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看到了,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科学上这叫反证法。

三、拓展活动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组声音,仔细听,分辨一下是什么声音? (播放一组声音,让学生分辨。)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出来了,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一种声音? (学生模仿各种声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模仿出了这么动听、可爱的声音,那你知道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吗? (学生进行猜测。)

师: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 (学生动手感受。)

师: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猜声音”和“模仿声音”活动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扩展到本课所学内容之外的知识。为后面的提问题做好铺垫。】 师:学到这里,我想问一问,对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师: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关注声音,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体现了科学课“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轮回特点。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所学的知识,又成了研究下一个问题的基点。】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敲、打 锯、弹

摩擦

振动

声音 碰撞 吹

第6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精品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空气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 准备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 海绵、毛巾

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

1 找空气

教学过程

一、猜谜

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 看不见来摸不着, 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引出课题:空气在哪里?是什么样呢?

二、 找空气

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

生汇报

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到小组想去的地方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 观察空气

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

2、分组观察,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用眼、耳、舌头 等感官非常自然轻松地来了解空气的特点。 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

3、感受空气的流动性: 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 ,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手或脸放气。你有什么 感觉? 说出自己的感受。

4、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 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四、到处有空气

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 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开拓学生思维,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 观察实验现象。

2、 演示实验:将气球放进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 象?说明了什么? 个别回答

4、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

学生填写猜测,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探究 , 物体里有无空气。

4、小组讨论并回答。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 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 可以重做一次。

五、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 回答 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 注意和重视。

3 纸风车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装可以转动的风车。

2、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它可以推动物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难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材料准备: 剪刀、折纸、大头针、铅笔(带橡皮擦) 教学过程

一、 猜谜导入

1、出谜面

2、谈话:你知道风的什么知识?

3、提出问题: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二、 风的形成

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提出问题:气球里有什么? 学生回答

2、指导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将气球嘴对着手或脸进行慢慢放气,注意手或脸的感受。通过触觉亲身感受风的形成。

3、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风是怎样是形成的?

学生交流实验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感受并讨论风形成 的。

三、 做风车

1、出示一个风车:你能使它转动起来吗?

学生个别上来 发散学生思维 小结:风可以使风车转动。

2、想不想做一个风车?会不会做? 学生学会做风车,并演示方法。

老师提醒要注意的地方:用剪刀、大头针的安全;剪的位臵;说做风车的方法。

3、发大头针,做风车,巡视,个别指导。

4、组织学生玩风车

四、 各种各样的风车

1、出示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在玩中调试风 ,体会风有力量。

2、 提出问题: 这些风车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

学生 3 、你知道我们人类利用风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五、 巩固与拓展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主回 让学生学会提 问。

2、关于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

第二单元

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4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动物的王国。

2、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3、我们又认识哪些常见的动物呢?

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二 、教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强调"常见 ".

2、学生汇报。

3、你想知道把你知道常见的动物的哪些知识呢?(小组讨论汇报)

三、回顾总结: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

活动二:猜动物 。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老师描述学生集体猜,再由一个人猜,最后小组说其他人猜。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对猜的多。

四、拓展延伸

它们有哪些不同?(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5 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 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难点: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 1.要求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预习课本。 2.提出问题:

(1)什么是动物的反应?

(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反应有哪些类型?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动物的反应这一节,并思考。 二.预习反馈,学习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 1.倾听同学们对预习题的解答。 2.通过图片和视频补充、强调、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 3.表格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举例,作用。 学生:

1.交流预习成果,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2.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三、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1.提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根据实验步骤: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把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实验。

四、交流展示——金鱼的觅食行为。

学会分析、思考、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述。 拓展活动

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6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各种动作运动的画片。

五、教学过程

1、[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3、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

4、[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5、[观看录像,小结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总结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六、探究技能

1、通过动物运动会,理解排序。

2、想一想,它们在做什么。

7小动物找妈妈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动物离开妈妈后难过的心情。

2、喜欢小动物,愿意保护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鸡和妈妈故事情节内容,萌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搜集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的图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小鸟和妈妈》,引出讨论的话题。 ①老师有感情地讲述《小鸟和妈妈》的故事。 ②老师:小鸟为什么不吃不喝,总是低着头?

③老师:妈妈为什么在大树上不飞走?小鸟为什么看着妈妈哭?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不能相聚的悲伤。

教师:小心把小鸟放出来后,小鸟和妈妈怎么样了?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相聚后的快乐的心情。

2、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 ①老师:你离开过妈妈吗?找不到妈妈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②老师:妈妈找不到你,妈妈会怎样?

(3)幼儿看图片,举“心情卡”感受图片中人物的心情。

小结:小朋友离开妈妈会特别伤心,妈妈丢了孩子也非常难过,小鸟也像小朋友一样和妈妈在一起最快乐。所以,小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不要让它们和妈妈分开。

五、拓展活动

动物妈妈和它们的孩子。

1、老师将剪好的一些小动物和它们妈妈的图片分别贴黑板上,让学生找。

2、帮助小动物找妈妈,引导幼儿将动物宝宝贴在和妈妈比较近一些的地方。

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第三单元 和植物握个手

桃花红,梨花白,春天一来百花开。 页有形,茎多态,要把植物辨明白。

8 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3、 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 认识周围的植物

1. 任务的布臵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

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 “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

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

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

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

三、拓展活动

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

9 看花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花。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板书课题:看花认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一认植物的花

出示几种花

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

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3 、师: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

学生互相交流

三、拓展活动

1、 看 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拓展活动

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

10 看花认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 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叶

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 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10. 看花认植物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叶。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二)观察植物的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

温馨提示: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

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 (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 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2、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

二、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 生: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

三、拓展活动

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11 看茎认植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 开展探究活动

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学生自由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

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

(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体会。)

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

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

四、拓展活动

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 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体会与反思: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三、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第四单元 土壤与动植物

小草根,土里扎,春来破土发新芽。 小蚯蚓,土里爬,土壤里面来安家。

12 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初步认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并做好记录。

3、愿意在观察土壤与植物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其中的乐趣。

4、关爱生命,珍惜土壤资源,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搜集一些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初步认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并做好记录。 活动一: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的图片

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活动二: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影响的资料 。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二、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如,诗歌、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2、评价活动

自评与互评来进行评价,主要从搜集资料 ,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拓展活动:

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课后作业)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13 蚯蚓的家

教学目标:

1、知道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初步认识动物和土壤的关系。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

3、能在研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过程中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在探究中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4、关爱生命,爱好身边的动物。 教学准备:蚯蚓图片、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观察蚯蚓,知道其外形特征。

1、图片导入:小朋友们,图上有什么?(蚯蚓。)

师: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 (泥土里。)

2、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师:你说的太对了。蚯蚓长得是什么样的呢? (蚯蚓的身子是长长的。)

3、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又圆又长,像细细的管子,而且身体滑滑的,软软的有许多节组成。它与其它动物不一样,没有眼睛、鼻子、耳朵,也没有脚,它靠身体一伸一缩向前蠕动的,有时还会把身体卷起来。

二、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

师:我们知道了蚯蚓的样子,小朋友,你们知道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吗? (蚯蚓生活在泥土里。)

师:蚯蚓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呢?(蚯蚓喜欢泥土里,因为泥土潮湿。)

三、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1、师:我们知道蚯蚓生活在哪里,它对我们有没有什么作用呢?

(蚯蚓喜欢在土壤中钻洞,能帮人们松土,它是松土能手呢!)(它的粪便是好肥料,能使庄稼会长的壮。)

2、师:蚯蚓真了不起,它还有许多本领呢!用蚯蚓能干什么?教师引导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蚯蚓还可以做中药为人们治病,解除病人痛苦。它还是鸡、鸭等许多小动物的饲料。蚯蚓还能做许多食品呢,蚯蚓饼干,蚯蚓罐头,蚯蚓菜肴等。

3、师:蚯蚓太了不起了,它的本领可真大呀!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教育幼儿如何保护蚯蚓。)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雨后去观察蚯蚓,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14 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动物,初步认识土壤和动物的关系。

2. 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并做好记录。

3、在研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的活动中,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4、关爱生命,珍惜土壤资源,热爱大自然。 课前准备:搜集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小小的蚯蚓,泥水里有,花鸟市场有,渔具商店有,甚至饭桌上也会有,人们用它来喂鸡、喂鱼、做药,直至人类的食品。可见它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的朋友;此外,蚯蚓在生物演化史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许多形态结构在更高等的动物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因此,研究蚯蚓和生活习性,学习有关蚯蚓的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章我们学习土壤中的小动物,就是以蚯蚓为代表的。

二、提出主题,指出探究领域。

1、蚯蚓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它生活在土壤中,是不是土壤中只生活着蚯蚓?

2、 学生小组合作,汇报结果.注意引导组间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三、寻找小动物

1、谈话: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我们要不要去找一找?怎么找,要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拓展活动:

到不同的地方去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第五单元 我们的产品

小番茄,自然长,人工做成番茄酱。 小挂钩,我设计,动手制作当巧匠。

15 番茄与番茄酱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动物、河流、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在老师指导下,能从观察、制作活动中认识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 教学准备:番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了解番茄:(展示图片)

番茄别名西红柿,是全世界栽培最普遍的果菜之一,在蔬菜中素有“维生素含量之王”的美称。番茄美味可口,含有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B族维生素、苹果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以及人体所需的很多微量元素,食用方法可生食、熟食。最新研究表明,番茄中富含的番茄红素具有防癌抗癌、延缓衰老、预防心脏病等作用,番茄的成熟度越高,番茄红素的含量也越高。

2、番茄的生长过程

小组讨论番茄的生长过程,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播放视频:小番茄的生长旅程

小组交流,总结番茄的生长过程——种子入土,生根发芽,长成植株,开花结果。

教师点评、总结

二、我们来做番茄酱:(展示图片) 师:吃薯条时,大家喜欢蘸着番茄酱吃。番茄和番茄酱有什么不同?

生:番茄酱是用番茄加工制成的。

生:将番茄做成番茄酱后,我们就可以享受到美味,又可以长期保存它。

教师播放制造番茄酱的视频

学生总结制作流程:洗净、去皮、切块、打碎、熬煮、加佐料、装瓶密封等。

师生一起制作番茄酱。

小组交流制作番茄酱的体会与收获:番茄酱是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师问:还有哪些像番茄酱这样由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学生讨论回答: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 教师小结:

像番茄酱、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这样由人工加工制造的产品属于人工世界。

三、拓展与创新

1、师出示小麦与面粉、树木与木桌、石头与石雕的图片。 要求学生举例说出哪些物品属于人工世界,哪些物品属于自然世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房子、河流、纺织产品、建筑物等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人工世界,哪些属于自然世界。

2、请同学们在课余与家长一起尝试制作不同风味的番茄酱并品尝,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及创新意识的情感。 板书设计:

番茄与番茄酱

番茄 番茄酱 植物 自然 人工 家用电器 动物 世界 世界 通讯工具 山川 建筑物 河流 …… ……

16 做个小挂钩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 能简单讲述小挂钩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3、 乐于表达、讲述在设计与制造小挂钩时的创意和想法。

4、 初步了解产品的创造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 教学准备:

曲别针、铁丝、铜丝、手帕或毛巾、挂钩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需求 师:最近天气很热,老师带着帽子感觉有点热,放在桌上又怕脏了,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1:挂起来就可以了。 生2:有挂钩才能挂起来。

师:用挂钩挂起来是个好办法。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做一个小挂钩吧。

二、设计与制造

1、设计小挂钩(展示不同类型的挂钩图片)

师:老师找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挂钩,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用来挂物体的。

师:如果让同学们制作一个简易的小挂钩,你们会怎么做?请同学们先自由选择材料,在小组内讨论,再向老师说说你们的做法。(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

生1:我们组准备用铝丝做一个小挂钩。

生2:我们选择曲别针,用它做一个S形的小挂钩。

生:3:我们也可以试着做一个W形的挂钩,可以挂更多的东西。 生:4:如果有更坚硬的东西就好了,这样就能挂更重的东西。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丰富。在做挂钩前,我们应该先进行设计,想一想选什么样的材料更合适,制作成什么形状更实用。下面,我们就动手做一做吧。

2、做个小挂钩

学生动手做小挂钩,教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产品 生1:我们组是用铝丝做的S形小挂钩,它使用起来很方便,可以挂很多不同形状的物体。

生2:我们用曲别针做的小挂钩,它只能挂住较小的物体,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生:3:我们组是用铜丝做的S形挂钩,铜丝比铝丝、曲别针要坚硬,可以挂更重的物体。

师:每个小组都介绍了自己的产品,还通过检测发现了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改进。那么,生活中的小挂钩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拓展与创新

(教师用课件播放工厂制造挂钩的视频)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有什么收获?

1、工厂里制造挂钩的过程和我们一样,都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

2、挂钩是有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属于人工世界的产品。 师:同学们说得很棒。产品一般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才能投放到市场,供人使用。除了挂钩,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产品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产品)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