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结构数学模型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档案和出版物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同属于文献范畴,具有文献的信息和载体要素,但各自具有不同的本質属性和社会功能。在档案实践中,特定环境下出版物可以作为档案保管。文章认为,出版物作为档案保管的机理,在于它相对于形成它的社会活动具有了档案的属性和结构,而且充分展现了档案的社会功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档案结构数学模型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档案结构数学模型论文 篇1:

数学建模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讨论了数学建模、MATLAB软件及其在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中的影响与作用,研究了数学建模及MATLAB软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并结合本院教学以及专业特点,提出了将数学建模及MATLAB软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高职高专 数学建模 财务模型 医学模型 MATLAB软件

一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这一重要的基础学科迅速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并在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并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数学建模可以将实际问题经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用数学表达式展现出来并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再运用数学的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去求解,得到实际问题的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MATLAB提供了易学、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技术。MATLAB具有统计分析和统计建模的统计工具箱。利用统计工具箱提供的标准函数,使用者可以完成统计上绝大部分数据的分析任务。在财务、金融领域,对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根据统计分析的原理建立财务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统计建模的重点内容。MATLAB统计建模就为财务随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工具,扩充了财务建模研究的内容,为财务建模提供了很好的计算机支持。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变量之间存在的不确定关系就是变量之间的随机关系,而随机关系需要根据统计原理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建立,因此就可以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创造出适合于特定高校、特定企业在特定情况下的模型系统。

又如在医学领域,传染病的频繁爆发,目前面临着研究困难、病情难以控制的局面,建立数学模型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采用数学模型模拟传染病发病、传播过程,用计算机仿真求解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具有计算方式简单、过程易控制、结构灵活等优点,便于微分方程求解,求解结果能够更好地为传染病提供防治措施。

因此,财务建模以及医学模型的较理想软件平台是MATLAB,建议在财务建模以及医学建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使用MATLAB作为其工具。

二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1.模型的准备

建模的实际问题可能来自各行各业,我们都不可能是全才。因此,当刚接触某个问题时,我们可能对其背景知识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地去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通过查阅、学习,可能对问题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再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对问题的了解会更明朗化,由此初步确定用哪一类模型比较合适。

2.模型的假设

由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一般来说,不能指望在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中抓住影响问题识别的所有因素,假设目的在于通过减少所考虑因素的数目来进行简化,必须确定余下变量之间的关系,再次通过假设相对简单的关系,就可以降低问题的复杂性。必要而合理化的模型假设应遵循的原则:简化问题和保持模型与实际问题的“贴近度”原则。

3.模型的构造

根据所做的假设,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应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建立包含常量、变量等数学模型,如优化模型、图的模型、差分方程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等。事实上,建模时还有一个原则,即尽可能采用相对简单的数学工具,以便使更多的人能理解和使用模型。

4.模型的求解

对所建立的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包括画图形、解方程、数值计算、优化方法、统计分析、证明定理以及逻辑运算等,会用到传统的和近代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软件和计算机技术。目前常借助一些非常优秀的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s、Maple、Lingo等,本文将以MATLAB软件为平台,介绍MATLAB的应用。

5.模型的分析、检验

将求得的模型结果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如结果的统计分析、误差分析、模型对数据的灵敏性分析、对假设的强健性分析等。有时根据所得的结果给出数学上的预测;有时根据问题的性质,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特定性态;有时则给出数学上的最优决策或控制。把模型分析的结果返回到实际所研究的对象中,如果检验的结果不符合或部分符合实际情况,那么我们必须回到第二步,修改、补充假设或做出另外的简化假设,重新建模,有时甚至要回到第一步重新定义问题,如果检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则进行最后一步——模型的实施。

6.模型的实施

模型只是在档案柜里是没用的,要用决策者和用户能懂的术语来解释模型是否对实际问题有用。最终的模型要回到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应用的方式与问题性质、建模目的及最终的结果有关。不是所有的问题建模都要经过这些步骤,有时各步骤之间的界限没有那么分明,建模时不要拘泥于形式,按部就班。

三 数学建模的应用

数学建模应用领域广泛,涉及经济模型、医学模型、生物模型、社会模型、交通流模型等,就本院的专业特点,主要讨论经济模型以及医学模型的应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先把从实际问题中反映出来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表示出来,再进行计算和分析,这个过程就是数学中常用的建立函数关系(即数学建模)的过程。

1.经济数学模型

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数学主干课程,是对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应当将数学知识与经济财贸的专业特色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最终目的。而数学建模,恰好为这一结合过程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平台。经济、财贸本身与基础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财会的统计处理到抵押贷款买房的预测分析,都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而这一过程的结合,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如抵押贷款买房的分析过程中,可以根据偿还期的长短,以不同利率偿还抵押贷款,每个周期欠款额因要付的利息而增加,又因每月还款而减少,可以建立一个动力系统模型。根据此模型运用MATLAB编程计算得到住房抵押贷款的序列图列,达到后续每月应还款额预测的最终目的。向学生讲授类似的实际数学模型与数学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在身边”,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经济活动中常见的函数,复利公式:设现有本金A0,每期利率为r,期数为t0,若每期结算一次,则第一期末的本利和为A1=A0+A0r=A0(1+r),将本利和A1再存入银行,第二期末的本利和为A2=A1+A1r=A0(1+r)2,再把本利和存入银行,如此反复,第t期末的本利和为At=A0(1+r)t,这是一个以期数t为自变量,本利和At为因变量的函数。每期按年、月和日计算,则分别得出相应的复利公式。如按年为期,年利率为R,则第n年末的本利和为An=A0(1+r)n(A0为本金)。

2.医学数学模型

在中医药院校数学教学课程中加入实际操作的能力,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得出数学模型,最终还是要靠数据去计算数学模型,得出其解。在计算过程中,不可能像传统数学应试中的简单计算,而是涉及大量数据的计算,此时不可能靠手算得出结论,必须依赖计算机进行处理。所以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的使用,给处理繁琐的中医药数据和实际问题带来许多便利,提高了数学运算速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特别在医学统计课程中更是如此。在讲解此类数学课程中不能只讲空洞的理论,一定要结合实例,讲解相关软件的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已经在部分院系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我们在授课时特安排了三分之一学时专门进行相关数学软件的计算机操作,以教师讲为辅、学生练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处理数据的能力。下一步设想在限选和必选数学课程中加入数学软件课程的一些上机操作,学生对此也比较感兴趣,借此可进一步探索我院数学教学的改革。

四 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创造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个目标,高等数学的教学应以应用为主,理论为辅,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研究,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数学建模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能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由于其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对青年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突破口,开展数学建模应该是推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进程一个很好的办法。

五 将MATLAB与教学相结合

传统数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不少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尤其数学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更是一项难度较高活动,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适用于高职院校所有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等数学的教学满足学生的要求、满足社会的要求、满足时代的要求。其实计算机水平发展至今,在高等数学以及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借助成熟的数学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以此为工具进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在科研和教学上都能积极地与其他专业老师(经济、管理、计算机等类)展开合作,争取成为既懂数学又懂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的老师。在本校的高职高专经济数学、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MATLAB数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成绩。但是,对于高职经济数学、高等数学课程,如何使MATLAB软件与其教学过程更融洽地结合,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

六 结束语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学侧重于应用,而不是理论。教学时应尽量将数学通俗化、直观化、简单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学会用数学建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能用数学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只有沿着这个方向,开展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改革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颜文勇.数学建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陈益健.经济数学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4]肖倩.经济类专业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意义[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

〔责任编辑:李锦雯〕

作者:杨芳 刘忠 刘爱华

档案结构数学模型论文 篇2:

出版物作为档案保管的机理阐释

摘 要:档案和出版物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同属于文献范畴,具有文献的信息和载体要素,但各自具有不同的本質属性和社会功能。在档案实践中,特定环境下出版物可以作为档案保管。文章认为,出版物作为档案保管的机理,在于它相对于形成它的社会活动具有了档案的属性和结构,而且充分展现了档案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指出,判定一份文献是不是档案,往往不取决于这份文献自身,而取决于这份文献与形成它的社会活动和形成主体的关系。同一本出版物,相对于社会活动A,它不是档案;相对于社会活动B,它就是档案;相对于形成它的主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关键词:档案;出版物;社会活动;档案形成主体

出版物是以传播为目的的贮存知识信息并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出版产品,根据2016年最新修订的《出版物管理条例》,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目前,学术界认为,出版物与档案有比较清晰的概念界定,它们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因此也形成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相对独立的学科,各自保持着图书管理、情报管理和档案管理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社会实践。但是,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图书、期刊、报纸甚至音像制品、电子产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作为档案保存的。早在198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发的《新闻单位宣传报道档案管理办法》第12条就规定,新闻单位的归档范围包括“本单位编辑出版的报纸和各种有关宣传报道业务的出版物”。之后,在1992年由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档案局又联合发布《出版社书稿档案管理办法》,其中第3章第5条中又做了进一步的强调。众所周知,在名人全宗中,著名人物的个人创作包括专著、刊载个人论文的期刊以及绘画作品、音乐作品等出版物也是名人全宗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我们似乎厘清了出版物与档案的区别,但在实践中它们与档案往往又多有纠缠。以上纳入归档范围的出版物,最终都作为档案保存了,由一般文献质变为档案。

面对实践中的纠缠,分析其中的机理,不仅仅是档案学理论问题,对档案管理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般而言,一事物演化成为另一事物,是内因与外因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使其性质、功能和结构发生变化。在特定的条件下,出版物能够作为档案保管,就说明它已经具有了档案属性。这一过程是它性质、功能和结构异化的结果,褪去原本自己文献的本色,具有了特定的档案品质。

1 作为档案保存的出版物属性分析

图书、期刊、报纸等出版物与档案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能够反过来促进社会进步;也都属于文献,都具有文献的共同特征。按照国家标准《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GB/T4894-1985),将文献的定义表述为:“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由此可见,文献是文件、档案和出版物的属概念。正因为如此,从学科分类上,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属于同一个学科群,图书馆和档案馆属性都属于文化事业单位。但是,图书之所以称之为图书,期刊之所以称之为期刊,档案之所以称之为档案,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性质不同。

任何事物都有多重属性,在事物的诸多属性中,有些属性是某类事物所特有的,决定该事物的本质,使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它是事物本质的规定性,我们称之为本质属性。

档案是由文件归档形成的,文件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一般而言,文件是和文件内容记载的社会活动同步而生成的,是社会活动的“伴生物”,在记录历史方面是最为直接的、最为原始的。

人类社会活动是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活动主体通过文件进行构思设计、组织和实施。在此过程中,形成文件。社会活动一旦开展,文件就成为活动的纽带,从文件开始,以文件结束。活动结束后文件归档成为档案,档案也就成为社会活动最为原始的历史记录。也可以说,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是从文件继承的属性,使之成为档案区别于出版物最为本质的属性。因此,档案学界主流观点一直认定档案的本质属性为原始记录性,至于知识属性、载体属性、信息交流属性都是非本质的。相对于档案,出版物形成的初衷就是以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与贮存为目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与贮存是出版物最为本质的性质,其他的属性都是次要的,非本质的。

有学者认为:“自从人类有了文字,人们便利用它来记录自认为值得记录的事情,所形成的记录难以用现在的图书和档案的概念加以区分,仅仅是文字记录而已。此时文字记录的属性,如果我们非要在图书和档案的概念之间做出选择的话,应该更具有档案的性质。因为档案最初形成的动因在于管理国家和留住记忆,而现在我们认识到的图书主要的功能是用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文字记录的外延也向外扩展,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必然产生以功能为标准对文字记录进行划分的思想,使档案和图书从文字记录中慢慢分离,而且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各自具有某种特殊的功用。在最早的文字记录中演变成为图书的那一部分,应该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档案与图书双重性质兼而有之的,它成为现在意义上的图书,必然要经过一段痛苦的磨难,才能摆脱政治上的需要,走上纯洁的单纯以传播知识为使命的道路。”[1]

依据以上分析,出版单位将自己出版发行的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作为档案保管,是因为这些出版物相对于它们的出版单位,不等同于读者手中的出版物,它们是出版单位自身形成的,既是出版单位的产品,也是出版活动的原始记录。以图书出版为例,出版社最为核心的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就是出版图书,其他的任何活动都围绕图书出版而开展。一本图书的出版流程非常繁杂,要经过选题、论证、立项、向行政主管单位报批、编辑、设计、打印、校对、印刷,最后出版和发行。如果把这个流程视为一个特定的社会活动,在此过程中,每一个程序都要形成文件,而每一份文件都与面世的图书相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文件链。最终面世的图书,是伴随着出版活动而形成的,是与此次出版活动中形成的所有文件连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对于整个出版活动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图书,图书最重要的属性是它的知识性,但此时此刻的图书,相对于出版社,它不以在出版社内部传递图书承载的信息和知识为己任,已经失去了自身的精神,褪去了该有的品质,附加上了档案(文件)的性质,作为出版社的原始记录而存在,相对于出版活动,图书中记载的知识内容是无关紧要的。它记录的是出版活动的过程,并且相对于此次出版活动具有了凭证价值。因此,此时此刻的图书,无论相对于出版活动的主体(出版社),还是相对于出版活动的客体(出版活动自身)都具有了档案的属性和价值。

2 作为档案保存的出版物结构化特征分析

事物的结构是指事物自身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构成事物要素的数量比例、排列次序和结合方式。对档案结构,最初中国人民大学的档案专业教材表述为“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之后,也有学者给出档案结构的数学模型。[2]以上对于档案结构的表述,其共同点在于,档案是由文件组合(整理)而形成的。如果说文件具有个体属性,那么档案是具有“系统”(不是“集合”,集合不具有结构特征)属性的。一个案卷如此,一个全宗也如此。个体的文件经过整理,建立起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历史联系),归档保存成为档案。我们注意到,在出版单位作为档案保管的出版物,往往是与此次出版活动中形成的其他文件结合在一起作为档案保存的。如前所述,一本图书问世要经过选题、论证、立项、向行政主管单位报批、编辑、设计、打印、校对、印刷等诸多环节最后出版。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件,这些文件与最后面世的图书形成一个有机的文件整体,记录此次出版活动的全过程。图书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处于记录此次出版活动所形成的文件链条的末端,它记录的是出版活动的结果。当它作为档案保存的时候,它只是这个文件有机体的一个因子,它与此次出版活动的其他文件具有关联关系,具有结构特征。它与其他文件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它作为档案保存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它仅仅是图书而已。

我们知道,即使在出版社内部,图书个体也很难说它是文件,更不是档案。在名人全宗中作为档案存在的名人作品也是如此,不是因为作品自身,而是因为在名人全宗中它与其他档案成分的结构关系才作为档案保存。名人全宗中的档案成分都属于一个人,共同记录和再现名人的人生轨迹。将作品从名人全宗中剥离出来,其作品就失去了档案的性质,仅仅是作品而已。作为档案保管的出版物与其他文件具有了这种结构关系,它才能作为档案保存。

综上所述,出版物之所以能够最终作为档案保存,可以说是在跟它“利益攸关”的其他文件伙伴的“拉扯”下 ,共同走向档案殿堂的。在走向档案殿堂的路上,它跟自己的伙伴 “称兄道弟”,已经忘却了自己知识传播与知识贮存的社会使命。所以,当我们说起图书转化为档案的时候,万万不可藐视它伙伴的存在,也不能抹杀伙伴的功劳。其实,图书在转化为档案保管的过程中,它是被动的,如一个被抱养的孩子,身体里流淌着图书的血液(图书的内容特征),是外在的东西(图书的形式特征)使它成为档案的儿女。

其实档案的这种结构特征是广泛存在的,而且很多的档案经典文献多有阐述。正如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前言所述:“档案的实质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成就,而且记录了获得成就的过程。”[3]此处所谓的过程,就是由系列的文件共同完成的,單份的文件展现的只是历史的瞬间,档案才能还原历史的本相。詹金逊对档案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说:“它经过自然的进程逐渐汇合在一起,达到最终的排列顺序,它是一种生长的结果;正像一棵树、一头动物一样,也是一种有机体。因此,它的各部分之间,也有着对它本身的意义不可或缺的结构、关节和自然联系。”[4]出版物作为档案保管如此,普通意义的档案也如此。

出版物作为档案保管,之所以不太容易被人理解,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作为普通意义的档案,其中文件个体记载的内容具有相关性,而作为档案保管的出版物不具有这一特征。作为一般微观档案而言,其中的每份文件记载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比如一次重要的会议形成的所有文件都与此次会议相关,每份文件的内容信息也都是针对此次会议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的所有文件的内容信息也都是与该科研项目紧密相关的,从最早形成的申报书到最后的研究报告,都是对该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文件与文件之间的内容信息具有一定的重合度。与之相反,作为档案保管的出版物记载的内容信息,往往与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的其他文件是不相关联的,没有信息的重合度。一本文学图书讲述的可能是一个故事,一本科技类的图书描述的是一项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书中的“故事”“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的其他文件中是找不到的,它们的内容信息并不相关。

我们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呢?其实出版物作为档案保存的时候,关注的已经不再是它的内容,而在于形式,如出版社名称、作者、编辑、封面设计、出版日期、书号、印刷册数等外在特征。当把出版物作为档案保存而记录出版活动过程的时候,是这些形式特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与图书的内容无关。进一步分析,在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中,涉及的诸多主体中将图书作为档案保管的主体也仅仅是出版社、作者、编辑包括美编(封面设计),对于发行商、采购商和购买图书的读者而言,它也仅仅是出版物而已。

由此引发的另外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

甲:档案的结构关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文件之间不但形式特征是相关的,内容也是相关的,大多数档案都如此。另一种是文件之间形式特征是相关的,但内容信息是不相关的,在出版单位作为档案保管的出版物属于此类。由此推论,作为档案而言,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形式特征高于内容特征,就像档案的历史真实性高于内容真实性一样。

乙:如果一本图书是某重大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那么,这本图书连同科研项目中形成的其他文件构成该项目完整的科研档案。当这本图书在出版社出版,它连同出版过程中形成的其他文件最终作为档案在出版社保存。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同样的一本图书的文件伙伴完全不同,在出版社的伙伴是那些出版过程文件,在科研项目中的伙伴是那些科研过程的文件,但最终都成为档案。同样是这本图书,在一般读者手中它没有文件伙伴,因此它是图书而不是档案。由此推论,作为档案保存的出版物,都有文件伙伴伴随,具有与其他文件之间的结构关系,虽然伙伴可以不同,但结构是必要的。可以说,结构特征是图书作为档案保存的必要条件,但文件伙伴的选择是历史主义原则下(记录历史和再现历史)的出版物主体的自主行为。相对于不同的主体,它具有不同的命运。

丙: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完全相同的(同一个版本)出版物,是否作为档案保管,也不取决于出版物本身,而在于它的主体与客体。与出版物相关联的主体包括出版社、作者、编辑、封面设计、印刷商、发行商、图书馆、读者等,客体是出版物的出版活动。出版物在出版单位、作者、编辑、封面设计人员那里是作为档案保存的,而在印刷商、发行商、图书馆和读者那里是不作为档案保存的。出版物相对于出版活动它是档案,相对于印刷活动它就不是档案;相对于作者、编辑和封面设计人员它是档案,相对于读者它就不是档案。由此可见,出版物是否作为档案保管,受其主体和客体制约。

这个结论在一般档案的管理中也是普遍适用的。比如普发文件,在发文单位是作为归档文件归档保存的,它具有档案准入证,但在收文机关大多不归档,不能最终转化为档案。这种现象可以不确切地称之为档案对形成主体和客体的依附性。由此也引发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3 作为档案保管的出版物的主体分析

作为档案保管的出版物的主体是指在该出版物出版发行过程中与之发生过关系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图书为例,在出版发行的过程中与之发生关系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包括出版社、图书出版的行政审批机关、作者、读者、编辑(包括美编)、封面设计人员、校对人员、印刷企业、发行商、采购商、图书馆或资料室。如前所述,当我们对这些主体进一步分析的时候,会发现不是所有的与之关联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把图书作为档案保管,其中只有出版社、作者、编辑、封面设计人员把它作为档案保管,其他不是。出版社把它与其他此次出版活动的文件作为本单位的原始记录保管,作者、编辑、封面设计人员将它视为自己的科研成果档案,展现自己的科研创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是评聘业务职称的原始凭证。作者和编辑人员如果一直在成为名人的路上而最终没有成为名人,这本作为自己科研档案保管的出版物的价值仅此而已,一旦成为名人,这图书也就成为名人全宗的组成部分而大放异彩。

同样的出版物,相对于不同的相关主体,在通往档案的道路上有三种不同的命运。在读者、行政审批机关、校对人员、印刷企业、发行商、采购商、图书馆和资料室那里,它没有档案的准入证,它不是档案只是出版物。在作者、编辑(包括美编)、封面设计人员那里,它被作为反映作者科研创作水平和反映编辑、设计人员业绩的原始凭证,获取档案资格。它既是档案,也是出版物,说它还具有出版物的性质,是因为作者、编辑和封面设计人员兴之所至会重温和欣赏自己的创作,从中获取知识和灵感,其实质与读者无异。出版物走向档案的最高境界,是它能够成为全宗的组成部分。在出版社,它隶属于出版社全宗,作者和编辑一旦成为名人,它又属于名人全宗。

同样的出版物,为什么具有不同的命运?是哪些要素规定了它的档案属性呢?

首先是功能要素。出版物与档案同属于文献范畴,它们共同具有资政、记史、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交流以及文化产业传承的社会功能,但它们在以上功能的排序上各有侧重。出版物最为本质的功能是知识交流和文化传承,资政和记史功能是次要的;档案与之相反,资政、记史的功能是最为重要的,知识交流和文化传承是次要的。文件与文件内容规定的社会活动同步形成,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当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時候,继承了文件的原始记录性,而且经过文件(档案)整理,建立文件(档案)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得原始记录性进一步强化。资政对应着文件(档案)的现行价值,记史对应着档案的非现行价值。

基于以上讨论,如果我们再分析同一本出版物在通往档案的道路上具有不同的命运就便于理解了。

在前面列举的案例中,出版社的图书能够作为档案保存,作为重大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出版的专著也能够作为档案保存,两种情况前面已经有所论述。依据前面分析,之所以能够作为档案保存,也是由它们的功能决定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和作为重大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出版的专著,相对于出版社和重大的科研项目,它们已经失去一般图书知识交流和文化传承的意义,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与伴随它们一起形成的文件伙伴构成一个有机体,记录出版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真实过程,与档案记录历史的社会功能完全相同。

对于印刷商而言,其主要业务职能是拿到订单,签订合同,批量印刷,其实质是一项生产活动,出版物仅仅是其产品。它不具有记录此次印刷活动的功能,因此,印刷企业不会把其产品作为档案保存,就像制造企业不会把自己的产品作为档案保管一样。其实,从记录印刷活动过程的角度看,最后的产品是无关紧要的,是图书或传单都不重要,真正记录此次印刷活动过程的是那些订单、合同、产品检验记录和生产管理性质的文件,它们才具有记录此次印刷活动的功能。出版物对于发行商,道理也是如此。读者对出版物的需求,仅仅在于阅读和欣赏,对读者的任何行为(如买书和阅读)都不具有记录性质,所以它也仅仅是出版物而已。

出版物是否能够作为档案保管,不是由出版物自身决定的,相对于不同的相关主体,其功能体现不同,其最终的归宿也不同。

相对于不同的相关主体,出版物作为档案保存的另一要素是凝结于出版物上的智力劳动。与出版物相关的诸多主体,依据是否把出版物作为档案保管可以分为两组,把出版物作为档案保管的主体(出版社、作者、编辑、封面设计等)对于出版物都有知识贡献,出版物中凝结着他们的智力劳动。其中知识贡献最大的是作者,出版物的内容是作者的知识创新;其次是编辑,一部书稿到出版社之后,对书稿的内容要进行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和总编辑三级审查,必要时提出修改意见,他们对书稿的内容也投入了智力劳动。至于出版物的插图、封面设计构思则完全是美编和封面设计人员的创作,又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实质上也属于出版单位,相当于出版物也凝结了出版单位的智力劳动。与作者相比,只不过是形式不同,作者的创作是内在的,表现为出版物的内容,出版社的创作是外在的,主要追求的是美感。

以上主体参与了出版物的知识创作,出版物凝结了相关主体的智力劳动,也就真实记录了他们科研和创作的历程,由此具有了档案的属性和功能。至于出版物的其他相关主体,如印刷企业、发行商、采购商、读者、行政审批机关、图书馆等对出版物都没有知识贡献,因此也不会作为档案保管。

4 小结

出版物作为档案保存,在档案工作实践中是个由来已久的现实问题,之前的专业教材中,习惯将其称为图书转化为档案,与之对应的还有科技档案与科技资料的相互转化,但系统、深入研究的文献不多。以上内容,对该现象探讨的同时,还试图将分析的结论延伸至带有普遍意义的档案学理论之中。

首先,判定一个出版物是否可以作为档案保管,实质上不是由出版物自身决定的,应该将其放置在形成它的社会活动中,看它与该项社会活动的对应关系,关注的重点是与它形成过程中的其他文件伙伴的结构关系。在形成它的社会活动中它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具有的功能是什么?其实,这种思想在档案实践中具有普遍性。如前所述,一份文件是否归档(作为档案保管),其实也不是由该文件自身携带的信息决定的,对于同一份普发文件,在发文机关纳入归档范围,在收文机关不一定归档,因为在发文机关和收文机关同一份文件所对应的各自社会活动、相对于各自核心职能发挥作用不同,功能不同,价值也自然不同。由此推论,档案价值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受形成它的社会活动(客体)和形成机关(主体)双重制约。

其次,在考察出版物与形成它的社会活动的关系时,另一个必須参考的因素就是它与其他文件伙伴的结构关系,同一本图书,在出版社、名人全宗和重大科研项目中,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活动,与之匹配的文件伙伴也不一样,但它作为档案保管不受影响。可见伙伴并不重要,结构关系是必要的。档案实践中,一份文件参与了不同的社会活动,与不同的文件伙伴搭建结构关系,分别作为档案保管也具有普遍的意义。例如监察、审计重大案件,调阅相关财务文件,最后复印盖章,将它连同案件中形成的其他文件立卷归档。这样同样内容的一份文件,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跟随不同的文件伙伴组成不同的档案体。此现象在科技档案领域更多,与前面所述异曲同工。吴品才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为“文件横向运动”。[5]

最后,出版物作为档案保管的现象,不能视之为档案实践中的“角落”,因为出版物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出版物都有对应的作者、出版单位、编辑等群体,在他们那里出版物都是作为档案保管的,可以说我们见到的图书、期刊、报纸以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都有另外的“它”(还不止一个)和它长得一模一样,属于档案。出版物是档案家族中不太渺小的成员,其社会价值不可小觑,今后档案学界对它做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桑毓域.档案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档案学研究.2000(4):3-7.

[2]桑毓域.档案结构模型探讨[J].档案管理.2003(6):11-13.

[3][美]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M].黄坤坊等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3:2.

[4][美]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M].黄坤坊等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3:25.

[5]吴品才.文件横向运动的揭示与研究[J].档案时空.2005(8):19-21.

作者:桑晟

档案结构数学模型论文 篇3: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摘要:本文从数学角度分析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系统有关设备配置,人员合理安排等问题,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问题的分析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层次。为以后此类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对测试体系相关内容进行必要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数学模型

由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手段、方法从形式、强度到技术手段完全取代《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量使用自动测试设备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测试时间、测试工作量、测试方法的均不能用原有的方式进行衡量,测试手段、测试方案、管理制度等与测试相关的内容必须重新进行设计和优化。

1 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1.1 研究对象。以新疆大学体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中心建设过程为主。参考国内外体质测试的实施方案。结合新疆各高校实施体质测试的方案。

测试设备为中体同方网络型(2000型、5500型),汇海无线传输型。测试软件为教育部指定软件捷特1.0—捷特3.1等版本。

1.2 研究任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效果,不仅取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本身结构和内容的适应性与科学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过程中组织管理的质量。因此,《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的管理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保证。本论文主要研究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与管理体系相关的各个环节。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系统科学方法,以完成测试任务为前提。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博奕论、协同论入手,以优化为原则,通过完整的掌握测试体系的不同环节的参数,力求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使整个测试体系更加完善。

2.1 文献资料法:

2.2 专家咨询法:对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咨询专家的意见。

2.3 实地调研法:实地走访新疆所有高校及国内部分高校,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

2.4 数学建模法:从设备数量、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数学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为测试体系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2.5 软件编程:根据体系建立的需要,以及管理要求,编制辅助管理软件,实现人员条形码管理。并实现测试耗材、用品的数字化管理。

2.6 实证检测:通过对理论数学模型进行实践检验,提出改进意见,最终建立符合实际工作的数学模型。

3 测试管理体系

3.1 校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体系

3.1.1 体育部向学校提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学校审批反馈体育部。

3.1.2 体育部向资产处提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所需场地、器材申请,资产处反馈学校,批准进行场地调整及改造,设备采购,交付体育部使用。

3.1.3 体育部向教务处提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教务处建立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措施,反馈学校形成文件下发各学院。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课程安排,课时计算,测试消耗品费用审批意见反馈体育部。3.1.4、体育部向教务处提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依据。学生工作处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时通过体育部了解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作为评定依据。

3.1.5 教务处向各学院及体育部下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时间安排,各学院向教务处报送学生基本信息(电子版),教务处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反馈各学院学生基本信息。

3.1.6 体育部下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全面负责对学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各项工作。

3.1.7 体育部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并计算工作量,发放补助。

3.1.8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向各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教育部反馈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并生成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分析报告反馈体育部。

3.2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组织实施方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组织实施,是测试工作成败的关键,测试组织是一项繁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工作中如有考虑不足之处,势必在测试工作中产生一些问题。本课题在结合数学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以下方案。

测试工作流程基本如下:

各学院报送学生基本信息数据盘。

测试数据库管理人员按班级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导入测试数据库。

学生测试前核对个人基本信息,进行电子照相,领取条形码信息。

学生持身份证、学生证条形码进入测试场地进行测试。

学生所需测试完成后,交学生证条形码,打印成绩。

测试中心统计分析成绩分别上报教务处、各学院、教育部。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3.3 计算机辅助管理程序开发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管理程序辅助管理系统流程图

本系统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管理程序辅助管理系统,目的是利用已有系统的数据资源(本系统是基于捷特3.0测试系统开发),进一步加强数据的分析管理工作,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本系统主要分四大块进行。主要功能是实现学生基本信息条形码管理,提高管理的正确性及工作的便利性。

4 测试方案的数学分析

4.1 数学模型需解决的问题

测试项目为6项(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实验、立定跳远、握力)(身高、体重为一种测试设备,其余各项设备独立,共5种测试项目,多长时间能够完成测试:测试各种设备比例配置:每个测试时段最佳人数(六项,1.5小时为一个测试时段):每个测试时段应分多少组,每组人数多少,如何轮换:出具项目测试流程管理计划书(如各组轮换方法)。

4.2 实例分析:根据新疆大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实际情况,用上面提出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来验证此模型的可行性。考虑到新疆大学分三个校区,校本部和北区学生数量较多,要在每学期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试任务,所以配有两套设备,而在南校区配有一套设备。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测试时间主要安排在业余时间,即周一至周五晚上7:30~10:00,以及双休日。测试时间每次约为2.5小时。每台设备的测试速率如(表1):

由(表1)给出的数据,为使系统测试情况达到最优,效率达到最高,我们可以算出各种设备在系统中所占的比例:

这样才能使系统的测试速度达到最大值。

我们统计了2005--2006年度每次测试的日期、人数、班级数、起止时间和所用时间如(表2)所示:

设每学期3.5个月则可用于测试的总天数为:天。南区可用于测试的总天数为:天

根据上面提出的数学模型可得:,由表二可以得到测试系统的平均测试速度为百人/小时, 小时带入上式,即:可得

N=1.14,对于实际问题你能取整数,所以N=2 ,需要在校本部配备两套设备。此时所需天数为同理可以得到其他校区需配备设备的情况及所需测试的天数如(表3)所示:

由(表3)结果可知校本部和北区在有两套设备的情况下,测试所用总天数不到70天,所以可以让本部和北区共用这两套设备。为了能让流程顺利进行,可以再有一套设备作为备用。南校区只需要安装一套设备即可。

在利用此数学模型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问题时,系统的测试速率是关键,当已知此变量时,就可以估计出所需测试天数,对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工作有个合理的安排,同时此模型还可以解决各种测试设备的最佳比例配置,优化整个测试系统。

另一方面,从模型假设可以看出:要想提高系统的测试速度,可行办法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既需要老师熟练设备操作方法及老师和学生的之间的默契配合。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测试。

本文从数学角度分析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系统有关设备配置,人员合理安排等问题,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问题的分析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层次。为以后此类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经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建立数学模型,作为整个测试系统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指导整个测试体系的建立和测试的进行。

5.1.2 在数学建模的基础上编制了测试辅助管理软件,提高测试管理水平,丰富了管理手段,降低了劳动强度。

5.1.3 为了使整个测试系统更加完备、更加成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如实地考察、询问讨论等方式,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5.1.4 通过3年对70000多学生的测试,验证了这一测试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

5.2 建议:

5.2.1 由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除体育部外,还涉及到教务、学生、后勤、财务、宣传以及学生所在院系等各部门,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变测试方案,以便形成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测试方案。

5.2.2 现有的测试评价方案粗糙,过于体制化,不符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在实施中应该使规则与方式具体化,即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规定进行合理的变通,保证测试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5.2.3 由于测试成绩与“三好学生”“奖学金”的评定,毕业证的取得挂钩,以至于学生为了实现其目的,自然而然就带有功利色彩,出现替考现象。现阶段在学生没有意识到身体重要性的情况下,这种形式还是比较适合,今后随着体育健身思想的逐步深入,测试体系的更加科学合理,这种挂钩必然需要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的比较研究》[J]彭军武 王林 陶伍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39卷》第二期 115~118页

2.《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的研制》[J]汪浩 王秉彝 李实 《中国体育科技》41卷 第三期 127~128页

3.《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建议》[J] 曹庆荣《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五卷 第六期 81~83页

4.《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毛竹 《湖北体育科技》第24卷 第二期 225~228页

5.《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存在的问题》[J]杨冬钧《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第19卷 第二期 108~110页

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与《高等教育法》冲突的法律问题》[J]王小平《体育学刊》第13卷第五期10~13页

8.《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比较研究》黄群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7卷第九期1257~1259页

9.《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测试调查分析》[J]傅纪良《中国体育科技》第39卷第九期28~31页

10.《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工作实证研究的抽样方案实施与测试数据统计处理实务》[J]祁国鹰 张敬军 任云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9卷 第九期1217~1219页

1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化测试的实施》[J]陆淳 刘静民 郑丽君 赖柳明 王俊华《体育学刊》第11卷 第五期 81~83页

作者:王 鹿

上一篇:园林景观地面设计论文下一篇:函授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