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

2022-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

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在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过程中,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成员趋同现象、指导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理论建设相对滞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力不强、党派成员政党责任意识和参政意识淡薄等问题亟待研究。从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分别提出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以期完善现阶段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

[关键词]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在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研究的问题。如何针对这些新情况,解决问题,切实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促进其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这既是我国民主党派发展和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也是新时期统战工作所面临的艰巨课题。

一、当前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成员趋同现象明显。我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自成立时起,就各具自身特色,有各自的发展对象和明显的界别划分。这种特色的存在使得各民主党派在与共产党长期共存的共同发展中,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社会基础扩大的趋势,民主党派成员界别的分布也更加广泛,党派界别模糊、组织发展趋同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各党派坚持的自身特色有减弱趋势,在组织发展中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质量和界别,不能严格坚持各自标准和特色,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民主党派的正常发展。

(二)指导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理论建设相对滞后。民主党派理论建设发展的历史比较短,理论成果也相对滞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对于政党建设的理论已发展成为一门较完整的学科。中国共产党执政60余年,期间对于其执政规律和理论建设等问题的探索从未中断,而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对参政党理论的探索与中国共产党对党建的理论探索相比,无论从理论准备、思考的起点、内容的完备程度都是远远不够和落后的。”[1]对参政党理论和参政规律的了解和认识还处于比较初步的阶段,存在照抄照搬共产党建设理论的现象,缺少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在理论建设上,民主党派在很多方面与共产党有相似或相通之处,民主党派应借鉴共产党的理论建设成果,但也必须根据各自在政治参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具有民主党派自身特色的政党建设理论。如只是简单学习借鉴而不主动创新,则很难使理论真正成为实践的先导,为民主党派的建设服务。民主党派理论建设能力的缺乏,已经成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不突破这个环节,就会制约民主党派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

(三)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力不强。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基层组织建设。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基本细胞,是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然而,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力不强,管理松散,成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还很普遍,基层组织活力不足、组织管理能力不强,使基层组织作为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严重妨碍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影响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制约了民主党派的整体发展,因此增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的活力尤为重要。

(四)党派部分成员政党责任意识和参政意识淡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的参政党,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有重要的区别,各民主党派自身肩负着重要政治使命,应充分发挥其政党功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民主党派来说,只有不断提高成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使其成员具备较强的政党责任意识和参政意识,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履行好参政党的职能。民主党派成员虽然大多是高学历层次人才,文化素质高,但还是有很多成员政党责任意识和参政意识不强。尤其是近年来,各民主党派的新成员数量倍增,人员构成更加复杂,由于职业或专业的局限,部分成员的参政意识和政党责任意识淡薄,甚至还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影响到了民主党派的建设和整体作用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寻求合理路径,不断增强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意识和政党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完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思想建设。精神支柱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政党成员的思想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党的基本面貌。就个人而言,思想建设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就一个政党而言,思想建设解决的是立党宗旨的问题。民主党派加强组织发展建设,培养具有党派传统和特色的成员,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二)理论建设。政党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团体的政治高度集中的组织,政党的全部活动都是自觉的政治活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执政的共产党如此,参政党派也如此。“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政党理论建设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党发挥作用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该党理论上成熟与否。参政党理论建设,“是一个政党建立主动性和发展多党合作必不可少的。”[3]民主党派理论建设的目的在于增强参政党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实践活动的能力。历史和现状己经并正在证明,多党合作格局和中国政治局势的稳定,需要有政治上成熟的参政党。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参政党理论的滞后性严重地阻碍了参政党的发展,成为当前参政党建设能否继续发挥其执政党亲密友党作用的关键性因素。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就是要解决好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相衔接问题,克服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雷同,参政党之间相互趋同的问题。

(三)组织建设。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是一个政党存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新社会阶层和各种利益群体不断出现,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求我国的政党制度更具包容性。执政党要充分尊重民主党派的组织独立性,在保证成员素质的前提下,鼓励和帮助各民主党派根据自身实际,适当地扩大发展规模,不仅为原有阶级阶层,而且为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新利益群体提供政治诉求、利益表达的渠道。民主党派要充分理解和发挥“组织归属”和“利益表达”这两个基本的政党功能,在组织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组织成员的组织归属感,表达各自所联系政治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即保证民主党派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活力。

(四)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中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保障性的建设,是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不可缺少的载体,任何政治意识,只有经过制度化,才能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当前,我国参政党的发展建设普遍缺乏有效的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相当部分还只是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在基层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很难具体操作。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民主党派不可能成长为成熟的政党,也不可能真正担负参政党的政治使命。制度建设包括民主决策、选拔选举、任期考核、党内监督、组织发展、教育培训等相关制度。各民主党派应当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结合新时期各自的历史使命,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自己特点、适合组织运行需要的制度体系,并逐步加以科学化、规范化,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三、现阶段完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一)思想建设方面。1.现阶段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重点内容,一是学习和掌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是学习了解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共产党休戚与共的战斗和发展历程。通过思想教育,既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引党派成员,提高成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又要使党派成员了解和认同本党派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工作的重点对象主要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和中青年骨干分子。为其成为具有党派特色的代表性人物奠定思想基础。3.思想建设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要把思想建设工作日常化。民主党派的各级班子,要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建立有一支能做思想工作的工作队伍,完善思想建设的各项制度,努力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探索在网络时代加强党派成员思想建设工作的途径和形式。

(二)理论建设方面。1.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队伍。民主党派要重视理论建设的意识,加强民主党派理论队伍的建设。民主党派人才汇集,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应当充分运用这一优势,发现和培养理论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的理论骨干,逐步形成一支自上而下的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熟悉党派工作、具备研究能力的骨干理论队伍,推动理论建设的深入展开。民主党派理论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党派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充分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基层理论工作的创造力,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各种理论队伍建设要素,提高理论研究的实效性。2.构建与民主党派发展相应的理论体系。当前,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要求政党要比从前更有效地发挥利益表达、利益整合的功能。民主党派必须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参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规律,坚持统一性和差异性原则,探索作为参政党与执政党不同的特点,努力构建与参政党建设所需要的科学目标、理论思路、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等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增强民主党派理论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民主党派通过构建与参政党发展相应的理论体系,要形成自身特色,以体现作为参政党的政党属性和政治地位,即为自身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又能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发展。3.民主党派理论建设应树立问题意识。各民主党派在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主党派理论建设树立问题意识,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就是要通过理论研究,积极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新。通过强化问题意识,自觉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增强参政党意识,注重自身特定诉求的表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

(三)组织建设方面。1.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是全面提高参政党素质、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前提,民主党派最初的代表人物都极具人格魅力,成为民主党派早期组织发展的凝聚力。培养代表性人物,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体现党派特色的重要方式。从现代国家的政党发展趋势看,要逐步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特别是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不断扩大参政党领导人的影响力。注重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充分体现本党派特色的后备干部队伍,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保证。2.组织发展问题。一方面要强调保持民主党派成员高素质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强调其发展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持适度规模。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组织发展中量与质的关系。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没有数量,民主党派就很难产生相应的影响。在注重量的同时,发展民主党派还要注重质的问题,民主党派是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政治与经济实践经验既是民主党派享有良好声誉的源泉,也是其发挥参政功能的宝贵资本。在发展中如果忽视质量,放宽标准,大量发展一般人士,高素质的代表人士和骨干成员偏少,就很难坚持己经形成的特色和优势,势必影响民主党派的整体形象,因此,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必须在注重量的同时,也要注重质,把质和量统一起来。二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必须坚持重点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根据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历史传统,和各民主党派中央1996年关于组织发展工作的座谈会纪要。各民主党派应该有自己的发展重点,在发展成员时主界别和其它界别分别占70%和30%。各民主党派应该用活70%、用足30%。主界别内,要发展有代表、有影响的人士,以体现本党派的优势和特色;在非主界别内,要力求来源广泛性。在成员构成中,既要体现主界别的特色和优势,又能体现其他界别参与的广度。这样,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深度和广度的把握上就更切合实际。

(四)制度建设方面。就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而言,重点主要是:建立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程序;成员发展的考察培养制度;机关工作制度;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等,逐步建立和健全适合民主党派特点、有利于促进民主党派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制度。

制度建设就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参政的实现方式而言,重点主要是:积极推进各级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包括协商制度的经常化、协商内容的规范化、协商程序的规范化等;积极推进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监督虽为“柔”性监督,但民主监督的过程和制度必须具有“刚”性,做到“刚柔相济”。否则,完善民主监督的目的和效果就不易达到。

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因此完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复杂过程。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应遵循由易到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民主党派党自身建设的水平,使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 宪.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

[2]列 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1

[3]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35

责任编辑/金 鑫

作者:张大成

第2篇: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新时期以来,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组织发展工作与改善队伍结构相结合、与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同时,由于受国内外环境及自身结构变化的影响,新形势下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组织发展空间有限与保持界别特色的矛盾;发展代表性人士与标准不明确之间的矛盾;对后备干部的需求与党派成员的成长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现实政策的“冲撞”和“限制”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应重点在彰显民主党派组织的政治性、突出代表性、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对策

新时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在三个《座谈会纪要》精神的指导下,稳步有序地推动组织发展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自身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参政的民主党派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样面临着各种长期、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考验。全新的历史方位给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是统战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亟需从理论上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组织发展与改善队伍结构相结合,重点发展符合本党派界别特色的中青年骨干成员

1.重点发展符合本党派特色的代表性人士,界别构成进一步优化。各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协商确定的范围为主,重点发展符合本党派特色的代表性人士,较好地保持了自己的界别特色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各民主党派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注重吸收其他方面的代表性人士,使自身的界别分布更加广泛多样。以山东省民进为例,1997年民进共有会员1458人,其中教育界1138名,占78%,其余分布在科技、文化艺术、新闻出版、政府机关、党派机关、其他等六个界别。2011年山东省民进共有会员3801人,其中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共2157人,占56.7%,其余则分布在科学技术、医药卫生、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公有制经济、新的社会阶层、司法机关、政府机关、党派机关、团体、其他等十一个界别。

2.重点发展中青年骨干成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为了缓解民主党派中普遍存在的老龄化现象,促进民主党派的可持续发展,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各党派均注重发展政治素质好、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成员。以山东省民主党派为例,尽管民主党派成员的平均年龄依然维持在50岁以上,但却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539岁下降到2010年的50.4岁,20年间平均年龄下降了3.5岁。年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中年骨干为主体,年轻成员和年老成员各占三分之一,“老中青”结合的年龄格局。

(二)组织发展与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注重发展代表性强的重点人士

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新时期,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党派组织发挥职能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此,各党派在组织发展工作中,更加注重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着重发展政治素质好、业绩能力突出、群众基础好的代表性人士。这一点,在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尤为明显。如九三学社中国海洋大学基层委员会,自2007年换届以来平均每年新发展会员2-3人,新发展的会员当中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均是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学位点负责人,专业素质突出,参政议政愿望强烈,在教师和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组织发展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注重成员的教育、培养和使用

一是积极做好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各党派基本能按照6个月的培养教育期对新发展的成员进行入党教育;将骨干成员推荐到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党校、行政学院进行培训。二是有针对性地做好成员的培养锻炼工作。一方面重视对新成员的培养锻炼,对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为骨干成员提供挂职锻炼机会。三是积极做好成员的推荐使用工作。各民主党派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做好成员的政治安排、实职安排和社会安排,积极向上级部门推荐使用。

(四)组织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注重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扩大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已经成为“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及时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吸纳到组织体系中来,不断扩大组织发展空间,巩固和壮大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已经成为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绝对数逐年增长,在民主党派成员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二、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敏感度高,涉及面广。随着国内外环境及民主党派自身性质、地位、结构的变化等,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组织发展空间有限与保持界别特色的矛盾

新时期以来,尽管民主党派成员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与中共8000多万党员相比,民主党派80多万的总体数量还是显得十分弱小,组织发展空间显现出日益缩小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空间示意图

1.中共日益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吸收了大量知识分子加入,留给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资源有限。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知识分子当中吸收了大量的人才。根据中央组织部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底,中共党员总量为8026.9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977.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7.1%。很多知识分子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加入中共。据统计,在校的本科生当中,中共党员的比例高达40%,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等这部分人成长起来时,大部分已经被中共吸收了,可供民主党派发展的资源有限。

2.在一些地区、单位,高级知识分子加入民主党派的意愿正在降低。近几年来,由于受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网络政治便捷等方面的影响,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加入民主党派的政治意愿正在降低。调查问卷显示,对“您觉得周围的人对加入民主党派的热情”这一问题的回答,“比较高”的占352%,“不高”的占528%,“比较低落”的占8%,后两项相加有超过60%的人认为周围的人加入民主党派的意愿不高。此处数据来自于课题组在山东省第十六期党外领导干部进修班及其他党外代表人士班次上发放的15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在实践中,吸收一个有代表性的高级知识分子加入党派,通常都需要领导反复做工作才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开展困难,发展速度降低。有的党派全国的年净增率只有4.4%,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则只有3%-4%。

3.在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知识分子集中的传统领域,可供发展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单位是高级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传统领域。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地方的民主党派组织往往成立的比较早,组织发展工作开展的早、成效好,那些符合条件并且愿意加入民主党派的人才早就已经被组织上吸收了,而新一代人才尚未成长起来,这就造成了组织发展上的一个断层。

4.人才流动性增强,“大中城市”的发展资源相对流失。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就业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大中城市的“人才外流”倾向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落户基层吸引了一部分高精尖的知识分子;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选择在城郊建立新校区带动一部分知识分子流向基层;部分乐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从一开始就选择扎根基层,干事创业。人才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知识分子高度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格局,从而造成“大中城市”发展资源的相对流失。

组织发展空间的缩小使民主党派保持界别特色越来越困难,各党派之间界别越来越模糊,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各党派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传统的科教文卫等单位,各党派的界别特色几乎体现不出来。

(二)发展代表性人士与标准不明确之间的矛盾

“以有代表性的人士为主”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原则之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什么是“代表性”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各民主党派在发展成员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来把握,有些理解难免与中央文件精神存在一定偏差。

1.发展成员的政治素质、群众基础与专业素质不平衡。在考察发展对象时,各民主党派通常把“业绩突出”等同于“代表性”,片面注重考察对象的学历、职称、职务,而对其“政治性”和“群众性”的把握比较薄弱,造成新发展成员的政治素质、群众基础与专业素质不平衡的现象。有的成员虽然业务素质过硬,但不热心党务工作,参加党派活动不积极,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入党动机多样化、功利化苗头明显。由于专业素质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有易于考察的“硬指标”,而政治素质和群众基础方面的考察则缺乏相对客观精确的评价标准,往往通过与本人谈话、与其所在单位的中共党组织、领导、同事的了解,手段单一滞后,不能准确反映本人加入党派的真实想法和目的。近几年来,民主党派新成员入党动机多样化、功利化苗头比较明显,仕途捷径型、交友型、慕名型等各种类型的入党动机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主党派的政党形象。

3.“代表性”不突出,“旗帜性”人物缺乏。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代表性人士”的标准,造成一些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代表性”不突出,“旗帜性”人物缺乏。民主党派高层次、旗帜性人物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旗帜性”人物对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哪个民主党派主委的“代表性”突出,影响力大,该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就往往做得好;反之,该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就不是很乐观。

(三)对后备干部的需求与党派成员的成长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

换届工作是检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晴雨表,换届顺利说明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换届不顺利则说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后备干部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代表性不强等方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党派成员成长进步的渠道不通畅:

1.党派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民主党派成员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根据我们对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调查问卷显示:32%的党派成员认为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高、作用大”,10%的成员认为“地位不高、作用不大”,37%的成员认为“名义地位高、作用大,实际不然”,21%的成员表示“说不清”。此处数据来自于我院《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研究》课题组2009年在本省部分党外干部和党派成员中开展的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二是组织上提供的教育培训的机会偏少,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由于受经费条件的限制,自身组织培训的机会少,更多地是依靠上级组织和统战部门提供的培训机会。

2.党派成员实践锻炼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民主党派干部实践锻炼的渠道主要靠政府部门的推动,通过到基层挂职锻炼的方式实现。从现实情况看,能够参与挂职锻炼的民主党派干部比例偏少,渠道也比较单一,与干部成长锻炼的愿望和需要差距甚远。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对于“若选派你到对口联系的单位或基层单位挂职锻炼一年”时,有86%的人选择“非常愿意”,14%的人选择“愿意,但工作家庭脱离不开”,没有人选择“不愿意”此处数据来自于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第十四期、第十五期党外干部进修班、农工党骨干成员培训班、民革骨干成员培训班发放的220份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这说明,民主党派成员对挂职锻炼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3.党派成员安排使用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一是在个别地市尤其是县、市(区)没有按照文件规定的比例做好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安排工作;二是民主党派成员的实职安排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副职安排多,正职安排少;事业单位安排多,政府部门安排少;公开选拔方式多,其他途径少。三是民主党派干部上升的空间小,进步慢。在很多地市和省一级单位,很多民主党派干部提拔到副处级、副厅级干部之后,就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而且与同级的中共干部相比,他们成长进步的速度也比较慢。

(四)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现实政策的“冲撞”和“限制”之间的矛盾

关于新的社会阶层加入民主党派的问题,目前主要依据两个文件精神:一个是2004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一个是2009年中央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协助民主党派进一步做好组织发展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均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是,正是因为这两个文件给出的只是一些宏观性的指导意见,在一些具体细节上并没有做详细明确的规定,这就为政策的执行留下了“空间”。在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是:

1.“个别”与“少量”的规定与民主党派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要求和愿望均存在较大差距。2004年《纪要》规定:“对私营企业主,民建可适当发展其中符合条件的代表性人士,其他民主党派可个别发展与本党派重点分工范围相关的代表性人士。”实际工作中,“少量”、“个别”的政策规定与民主党派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要求和愿望均存在较大差距。民主党派要求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成员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查问卷显示:有24%的党外干部认为民主党派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应大力发展”,73%的人认为“应适当发展”,两项相加有97%的人认为应该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民主党派成员。此处数据来自于课题组在本省第十六期党外领导干部进修班及其他党外代表人士班次上发放的150份调查问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一个已经在经济上取得一定地位的群体,其政治诉求和参政议政的愿望强烈,希望通过民主党派组织来实现自己政治利益的要求十分迫切。

2.“符合本党派特色”的规定难于操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一个群体性的政治概念,它包括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差距非常大,身份也比较复杂。对于哪些群体符合哪些党派的特色,并没有做明确的划分,因此“符合本党派特色”的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执行得不是很理想。

3.考察程序上存在现实困难。一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分布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其所在的单位往往没有中共的基层党组织,对其政治思想表现不易把握;二是发展对象本人往往是本单位的负责人或主要领导,其群众基础的真实程度如何不易考察;三是考察其依法经营、纳税的情况,工商、税务部门经常不配合;四是对其经营状况的考察通常会涉及所在企业的商业机密,所在企业一般不愿配合。

三、对策和建议

(一)塑造民主党派的核心政党理念,彰显其作为政党组织的政治性

政党理念是一个政党的标志,也是人们对一个政党进行认知判断的重要标准周淑真:《政党政治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6-88页。,是一个政党团结、进步、发展的基础,对于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周恩来同志早就指出,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不论名称叫什么,仍然是政党”,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和特质,因此,我国的民主党派应当具有自己鲜明的政党理念,也即鲜明的政治偏好和价值追求。这是回答“民主党派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加入民主党派”无法回避的重要方面。为此,民主党派必须继承优良传统,塑造和构建政党理念,突出其作为政党组织的政治性。

1.以“爱国、民主”为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塑造民主党派的政党理念。爱国和民主是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也是其政党价值的核心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塑造自己的政党理念必须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中,依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从民主党派自身来说,应当以“爱国、民主”为核心,重新梳理自己的性质、地位、功能等体现政党价值的理念,塑造自己的“主义” ,并通过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架构将自己的政党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提高政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所在;从执政的中共来说,要在多党合作的架构下,为民主党派充分发挥民主功能提供制度保证和宽广平台;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进一步重视对参政党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为民主党派塑造核心政党理念提供舆论支持和理论支撑。

2.在组织发展中,要充分体现民主党派各自的政党理念。在民主党派保持界别特色的问题上,很多观点认为,应当以职业、行业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范围。这主要是出于照顾民主党派的历史特色和现有政策延续性、可操作性的考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完全正确。如果仅以职业、行业来划分,那么民主党派与各种职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有什么本质区别?笔者认为,确定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体现民主党派作为政党的政治意愿和价值取向,这是一个政党理念的集中体现。“有了它,政党才称其为政党,没有它,政党无异于乌合之众”。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因此,在组织发展中,民主党派既应当体现自己的界别特色,也应当体现自己的政党理念,这是其吸引民众,推动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途径。

(二)明确代表性人士标准,突出民主党派成员的代表性

代表性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文件)精神,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是: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政治上坚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业绩突出,即在本领域本行业造诣较深、贡献较大。群众认同,即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民主党派要按照上述标准来理解和把握发展成员的“代表性”,以确保发展成员的素质和质量。

1.发展成员时关注其代表性。“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有着内在的逻辑性:政治性是根本,专业性是前提,群众性是基础。在把握发展成员代表性的问题上,要坚持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的有机统一,任何一方有失偏颇,代表性都是不完整的。由于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政治性组织,因此,政治性应当是其最主要的属性。加入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人士首先是能够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人士。

2.发展成员后培养其代表性。代表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正确理解代表性的内涵:每个代表人士个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其代表性的表现也不同。民主党派组织在发展成员以后,也要注重对其代表性的培养:通过政治培训和引导,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通过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提高其专业上的影响力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三)完善成员的教育、培养、使用机制,把握后备干部成长的规律性

1.建立民主党派成员的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加强对党派基层组织新发展成员的培训工作。依托市、区(县)两级社会主义学院,充分利用6个月的培养教育期,对民主党派新成员进行集中系统的培训。二是加强对民主党派骨干成员的培训。积极推荐骨干成员到上一级社会主义学院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院校参加培训,尤其是对于拟推荐使用的后备干部,要按有关规定参加主体班次的培训,并把参训情况和考核结果作为安排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2.建立民主党派成员的培养锻炼机制。一是针对民主党派成员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锻炼。针对学者型成员,主要是多给他们提供行政岗位锻炼的机会;针对干部型成员,主要是多给他们提供到基层调研、锻炼的机会;针对经济界成员,主要是多给他们提供服务社会的机会。二是积极拓宽民主党派成员实践锻炼的渠道。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选派民主党派干部挂职锻炼的力度,扩大选派干部的数量。其次,充分利用民主党派的组织体系,在其内部实现干部的交流和锻炼。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在参与活动中成长锻炼。

3.建立民主党派成员的长效使用机制。一是加大对政策落实的督导力度。中发〔2005〕5号文件对于民主党派成员在人大、政府、政协中配备比例或担任领导职务的问题已经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在中央和省一级组织落实的比较好,但在地市尤其是不少县市(区)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比较突出。建议省级统战部门要加大对政策落实的督导力度,定期检查这项工作,使文件规定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统战部门要加强与组织部门的联系,拓宽党外干部安排使用的渠道。一方面,对于党外干部的使用最好有一个刚性指标,使党外干部的安排使用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实职、正职安排力度,打破“从副职到副职”的怪圈,使民主党派干部的成长符合干部成长的正常规律。

(四)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政策,体现时代性

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民主党派应对社会结构转型,巩固和扩大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和现实,尊重双方的政治意愿,在制度框架下,创造性地解决现实困难。

1.统战部门要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弄清情况。统战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深入调查研究,了解这一阶层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摸清他们的数量、人员自然状况、内部构成等情况,建立动态的人物、数据跟踪测算分析机制,准确把握各个群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民主党派在这一群体中发展成员提供信息参考。

2.明确发展速度和规模。一方面要尊重新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政治热情和民主党派扩大社会基础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一哄而上、过快过热的倾向,客观分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动机、发挥作用的情况,认真考察,确保质量。根据民主党派自身的特点和组织发展的实践经验,建议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成员,其速度不超过当年发展成员的2%左右为宜;在规模上,除民建之外,其他党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总量不宜超过成员总数的10%。

3.规范发展范围。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六大群体进行细化分类,明确适合民主党派发展的范围。从总的范围来看,民主党派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成员以其中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对有代表性的私营企业主可适当放宽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一般不在个体户中发展。具体到各个党派的界别可考虑:民建重点发展工商界企业主和管理技术人员;民盟重点发展民办高校和文化产业的业主和管理人员;民进重点发展普通教育和文化产业的业主和管理人员;农工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类企业主、民营医院的业主及医生;九三学社重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4.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评价体系,确保质量。由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因此,可以参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从思想政治素质、经济责任指标、履行社会责任、参政议政能力袁树平:《新的社会阶层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理顺与工商、税务、劳动、环保等各部门的关系,完善和严格考察程序,确保新发展成员的素质和质量。□

(责任编辑:黄天柱)

作者:吉秀华

第3篇:高校工会组织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研究

摘 要: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推进基层协商工作,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文章在高校现有协商民主实现形式的基础上,总结高校工会组织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并对实现路径提出建议性意见。

关键词:高校;工会;组织发展;基层协商民主

一、高校工會组织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的意义

(一)高校工会组织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是党群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书记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1]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和机制创新。高校工会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增强群众观念,提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意识,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全力解决群众所需。在决策和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实现党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二)高校工会组织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是校园民主管理的重要方式

将协商民主与高校民主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是促进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改进高校管理和领导方式,进而实现高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完善和创新高校民主管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建设民主和谐高校的重要保证。

(三)高校工会组织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是基层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

高等学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具有强烈的社会引领和示范作用,[2]是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重要基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迫切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好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广集民智,把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化解下去,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干大事。当前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有诸多议题需要依靠未来的研究去充实。本文针对高校领域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开展研究,对于丰富国家基层协商民主研究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工会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的内涵特征和主要形式

借鉴、整合西方学者的研宄成果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中央编译局陈家刚对协商民主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形式,协商民主意味着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平等公民,通过参与政治过程,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其他人的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转换,批判性地审视各种政策建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3]协商和共识是协商民主的最核心的要素。

高校工会发展的基层协商民主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平等性、公开性、科学性等五个特征。1.包容性:从协商主体的角度出发,高校工会协商主体包括广大教职工、党政管理主体,党外人士等;从协商内容的角度出发,高校协商内容既涉及学校重大问题,还关乎教职工个人问题。2.多样性:高校工会的协商形式具备多样性特征,如教代会、工代会、联席会、座谈会等多种协商形式,协商民主实现形式的多样性正是基层协商民主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3.平等性:高校工会协商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身份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等性是协商民主的最基本原则,是形成良好共识的重要基础。4.公开性:高校工会协商民主的协商议题、协商过程与协商结果等都应是开诚布公的,每一名教职工都有知晓权。5.科学性:高校工会开展协商民主必须是科学规范和程序合理的,即高校工会要把握协商民主的工作规律性,实现协商民主程序的规范化,以增强协商民主的有效性。[4]

目前,高等学校基层协商民主普遍采用的形式主要包括:各级教代会、工代会的“双代会”制度,听证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联席会制度,重大事项提案制度,通报制度,走访制度,党代会、民主听证会,民主协商座谈会,教师恳谈会,意见征求会,民主评议干部,领导信箱等。[2]

三、高校工会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

(一)协商民主主体参与度有待提高

协商得以开展离不开主体的广泛参与,并且要实现高质量的协商,还需要主体具备参与协商的意识和能力,并进行理性参与。但是目前高校在协商民主过程中,主体参与不够的问题最为明显:

第一,基层协商参与主体意识和能力不强。高校开展协商民主主要依靠教代会、工代会等方式,偏重选举民主而较为轻视协商民主。现今的高校工会普遍缺乏年轻力量,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现有工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已无法满足学校的发展。由于高校协商主体普遍缺乏关于协商会议规则方面知识的掌握与实践,协商能力不足,较易导致不正当利益诉求等问题涌现,或过分追求和谐而回避冲突的情况,致使协商过程失范,效率低下。

第二,基层协商参与主体不够广泛。协商工作开展时要把协商问题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全部纳入到商讨过程中去,通过公开理性的商讨形成一致意见,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合理保障和顺利落实,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参与主体包容性明显不够。党外民主人士和群众在协商中普遍参与不足,党政机关往往成了协商的主导者,容易造成一言堂现象,弱势群体利益难以得到保证。另外,涉及到对一些专业技术要求高的事项进行协商时,缺乏相关专家、学者的参与,缺少第三方评估,极有可能导致协商结果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协商民主制度有待完善

第一,工作制度有待健全。

协商民主工作制度是协商工作实践的准则与依据,是工会协商民主工作规范开展的必要保障。高校现实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协商民主工作的开展和发挥的程度往往与学校领导者密切相关,容易出现协商随人事的变动被搁浅的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学校缺乏完善的制度规则和运作程序,只有制度健全了,民意才能有效表达,协商结果才能有效落实。正是高校基层协商基础制度有所欠缺,致使各个层面的协商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基层协商民主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第二,监督反馈制度有待完善。

基层协商本质上就是积极监督,它将学校置于教职工的拷问和约束之中,保障权力的行使和决策的制定真正符合教职工的意志。但大部分高校现下还缺乏健全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教职工监督权有如虚设。理论上高校教职工应是监督的主体,对协商的过程和结果的落实进行有效监督,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学校管理部门在协商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议题的制定、协商规则的制定都由学校主导,这就使教职工的监督权容易流于形式。目前高校基层协商更多是提供教职工进行民主表达的渠道,却缺乏专门机构或者人员对结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造成过程与落实脱节,导致协商结果落实成效性不强。

第三,程序性制度有待规范。

协商程序一旦失去应有的正当性与正义性,协商的结果难以有共识,甚至出现不合法的现象,要想保证协商运行规范、有序,确保协商成果合法,就必须规范程序性制度的设计和运行,程序公平是组织公平的重要体现。而现有高校虽然对协商流程的程序有所设计,但实际协商中落实性差,尤其程序性制度的不完善更是降低了协商的可操作性、规范性及合法性,最终影响协商的成效。

(三)协商民主形式有待丰富

各级教代会制度、联席会、校务公开制度以及党代会等传统协商方式是现今高校协商民主工作开展的主要协商形式。这些传统的协商形式大部分属于决策外的协商,发挥作用以为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为主,却很难真正反映民意。教代会是高校实行民主管理和协商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大部分教职工代表没有最终决策权,只是履行一般的参于与监督权,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广大教职工的意愿与诉求,协商效果不理想。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义協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表明支持鼓励协商民主建设探索创新。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鼓励探索创新,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协商,建立健全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民意调查等多种协商方式。[5]这一意见为高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协商形式提供了政策理论依据。

四、高校工会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路径探讨

(一)增强协商民主意识,强化工会队伍建设

第一,增强协商民主意识。

协商民主理论要求参与者都“能公平的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自由的表达意见,愿意倾听并考虑不同的观点,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作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6]在协商过程中不存在权利优先性,不存在管理层利益至上的问题,每个人在协商的过程中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作为协商主体的权利意识。

增强协商民主意识,首先,要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协商民主的重要性。高校领导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引导并依靠广大教职工建设一流高校,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学校党委要充分认识到协商民主是党群关系的重要纽带,要重视工会协商民主工作的开展,为工会开展好工作、发挥好作用提供平台;其次,要进行强有力的宣传。通过政策解析和实际案例讲解等方式,深入各院系进行宣传和宣讲,树立和强化广大教职工协商民主的意识,使其对协商民主的意义、作用和运作过程都有所了解,同时也为工会开展基层协商民主工作打下良好群众基础。

第二,强化工会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工会队伍的思想建设。第一,高校应将协商民主工作纳入工会工作职责之中,树立和强化工会人员协商民主意识。第二,加强工会协商民主工作的理论研究,使工会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协商民主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工会的民主管理职能,不断提高开展协商民主工作的能力;其次,注重高校工会队伍的组织建设。高校需要打造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工会队伍,重用善于沟通、善于倾听收集群众意见、协调各方关系的年轻有为专业出身的人才;最后,要加强职业化训练。从心理学、管理学、法律法规以及如何培养自身一种开放和包容的个性等其他方面知识开展培训,优化其知识结构及工作方法,全面提高服务学校协商民主发展的能力。

(二)健全协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高校协商民主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校协商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可以说制度对指导和规范工会工作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健全制度才能使高校协商民主有效开展。

第一,要加强协商民主工作配套制度的建设。在现有协商民主工作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才能更好地保证协商民主工作取得实效。如教代会制度作为高校重要协商形式之一,需要不断的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也应建立和健全包括教代会提案制度、各级教代会代表选举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

第二,要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工会应在广泛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听取校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需开展协商工作的内容、主体、时间、方式等问题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得高校协商民主工作能进一步科学与规范,从制度层面为工会协商民主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第三,完善监督制度、反馈制度和工作评价制度。完善协商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如协商民主监督实施细则等,确保高校协商民主督查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有章不循、制度贯彻不力的现象。同时,完善协商结果的落实反馈制度,让协商民主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完整的协商民主工作闭环,避免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发生。完善协商民主的工作评价制度,有利于对协商民主工作的流程、机制和实效开展科学评价,便于高校工会及时总结经验并查找不足,进而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开展协商民主的工作实效。

(三)拓展协商民主渠道,丰富协商民主形式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党外教师队伍的优势。高校教职工有共产党员,也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他们都是重要的协商民主参与主体,其中党外教师是广泛开展协商民主的重要资源。可建立党员与党外人士的定期联席会制度,并在开展协商民主工作时聘请党外教师担任监察员、咨询员、督导员等,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及自身优势,为协商民主工作的顺利开展献言献智,为民主和谐校园的建设作出贡献。

第二,实现协商民主工作形式的多样化。高校工会开展协商民主工作要避免形式太过简单和单一,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协商内容和性质采取不同的协商民主形式。针对学校重大事项,一般可通过教代会重大问题提案等形式进行协商,针对想倾听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可选用交流恳谈会、座谈会等形式。

第三,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打造基层协商新平台。信息时代的来临,要求基层协商民主也要创新形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载体。首先可以通过开通工会微信微博,构建网络交流平台,这样的平台具有实时性,可以快速并大量搜集校内外的意见和建议,教职工也可以实时进行协商监督,这样可大大提高高校工作的时效性和开放性。其次,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协商。将信息化手段应用至协商民主工作中去,可以极大提升协商效率。如建立协商门户网站,在网站搭建网上提案系统和问卷调查系统,以及开展网络视频会议或进行网络直播等现代化手段,不仅使协商民主的形式得到有效丰富,也让工会的协商民主工作更透明高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直播全文)[EB/OL].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

ent_41752399.htm2017-10-18.

[2]杨光,冯振业,齐民.党外教师在高校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4(6):33-36.

[3]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26-34.

[4]夏莹.协商民主是高校工会工作的重要形式[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2):108.

[5]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zzxzt/zcdpd/jqshzyxsmzjs/201504/t2015

0422_1597166.shtml.2015-2-9.

[6]莫吉武,杨长明,蒋余浩.协商民主与有序參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3.

[7]李菁.新常态下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和发展解析[J].高教学刊,2017(17):146-148.

作者:刘丽丽 朱桐 李鹏

第4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发展问题研究

白雪莲

江西农业大学胡春晓教授指出: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环节。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民主党派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参政党作用的一个重要保证。搞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组织的基础作用,对于增强民主党派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新形势下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国内国外政治环境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既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存在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好组织发展工作是民主党派发挥参政党作用的需要,也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巨的任务。民主党派只有自觉地把自身建设成为高素质的参政党,才能更好地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友党关系,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有助于增强民主党派的凝聚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民主党派队伍中来,形成民主党派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

(一)作为参政党,本职工作就是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但部分基层组织对思想建设工作在党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思想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缺乏全局、系统地了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收效甚微,使得少数会员参政党意识、政治责任感相对淡薄,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

(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生活形式内容单一,创新意识不够。加之民主党派的部分党员对开展各种活动的作用认识不足,又缺乏足够的活动经费、车辆及活动场所等,使得基层组织活动难以开展。

(三)中共部分领导对党的统战政策认识不足,贯彻执行不到位,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存在困难和问题的重视与支持不够,个别单位领导对单位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议政工作根本就不支持,少数单位不同意请假参加民主党派的组织活动。

(四)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基层组织工作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适应组织运行的管理制度,工作不规范,后备干部统战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培训少。近年来,民主党派成员数量不断增多,新加入的民主党派成员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但普遍对党派的历史、传统和多党合作以及统战理论缺乏深入了解;部分成员在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缺少沟通,学习培训跟不上。

(五)与政府部门中共党组织的联系不够密切,影响到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结构松散,成员大多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部门,且多为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本职工作繁忙。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都是兼职,不少还是领导同志。加之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受到多方面限制。一系列状况表明,单靠自身开展工作难度很大,必须依靠中共基层党委和民主党派上级地方组织的关心和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就主要的活动、重要的问题主动、及时地与中共基层组织沟通信息,征求中共组织的意见,看重中共基层组织的意见,增进诚挚、融洽的关系。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对策

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既是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保证。

(一)要选拔有一定政治水平,参政议政意识强,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的同志担任班子成员及支部主委,努力维护和增强班子和支部之间的团结。领导班子是组织的核心,领导班子素质的高低,是否团结,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因此,在配备领导班子时,要从提高班子的素质入手,坚持“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选举决定”的原则,严格选拔条件和程序,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落实民主党派成员在民主推荐、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方面的权利,力求选拔出一支能力强、威信高的,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支部领导班子。其次,要严把“教育关”,就是科学地判断形势和准确地把握方向。通过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专题讲座,对基层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培训。要引导他们加强自我学习、注重自我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政治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为带领基层组织发挥参政党职能,提高参政议政水平提供思想保证。

(二)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作用。他们来自于基层组织,是其中的优秀分子,参政议政水平高,能力强。不仅他们自己要积极参政议政,还要带领基层组织所有成员参与,把自己好的经验和大家共同分享,避免走弯路,让大家都来关心社会,深入调查、研究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共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形成提案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

(三)加强党派机关建设。要引导各民主党派专干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综合素质,加强团结,积极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机关,切实履行好党派机关的服务职能,推进党派机关建设与管理上新水平。

(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培养党派中的骨干成员,这是关系民主党派能否与中共长期共存的重大问题,做好后备干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并结合各民主党派实际状况,坚持选拔标准,严格选拔程序,把后备干部的物色、考察、培养、选拔等各项工作制度化。吸收一些知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中青年骨干到后备干部队伍当中,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和参政议政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五)提高参政议政水平。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广泛参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重大活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以及群众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反映社情民意,这是基层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能。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六)保障基层组织的活动经费,增强民主党派工作活力。市(区)统战部应该为各民主党派拨出足额专项资金,确定活动主题、便于自主性的开展活动,促进组织生活的制度化,不断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方面,要通过活动引导、推动广大党员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交流经验、联络感情,促进了解、增进共识,团结协作、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以活动为载体,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搞好服务。

(七)要拓展参政议政的新领域,开辟参政议政的新途经。既要立足党派的特色和优势,在自身的优势领域作出突出的贡献,又要在"新领域"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这就要求基层组织要开辟参政议政的新途径,研究新方法。一方面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拓宽信息渠道,提高参政议政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如建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与政府基层部门的对口联系、在社区建立“社情民意联系点”等方式,深入到一线工作部门,走入群众中,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广泛收集信息,基层会员可以在网上与其他会员交流思想,也可以在主流网站开设搏客,直接征求社情民意,然后把网上很多群众的合理意见提炼为自己参政议政的提案和建议。通过方法的创新来提高基层组织参政议政的水平和效率。

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确保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制订规章制度时,不仅要注意约束性的制度如:《成员行为准则》、《学习制度》《经费使用规定》等,更重要的要考虑制订一些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激励制度,如“维护成员合法权益制度”、“成员有病探视制度”、“奖励好成员、好建议制度”、“推荐优秀人才参政制度”等等,使之与约束性制度相配套,有机结合,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事实充分说明基层组织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参政议政是大有可为的。只要合理的安排、给予机会,基层组织参政议政的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组织活动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活动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党派凝聚力。因此,组织活动只有结合新情况,努力在思路上创新,力求内容和形式有创新,目标与效果相统一,才能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5篇:吉林医药学院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吉林医药学院各民主党派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吉林医药学院委员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构建和谐吉林医药学院的参政党。

第二条 为了加强学院各民主党派组织的自身建设, 规范组织发展工作, 根据各民主党派章程规定和 1996 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 1999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的精神, 结合学院实际, 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 各民主党派组织要在贯彻各党派中央的章程和有关文件规定的基础上, 认真落实本实施细则的精神。

第四条 组织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应有利于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有利于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学院和谐发展, 有利于加强自身建设。严格把握发展成员的条件, 坚持发展能够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 1

学发展观旗帜,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与中国共产党吉林医药学院委员会真诚合作, 恪守民主党派章程的人士。

第五条 组织发展的基本方针是: 坚持“两个为主”( 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人士为主 ), 注重政治素质, 注重巩固与发展相结合, 注重有计划稳步发展。在发展成员工作中, 要坚持“发展为了工作”和“在工作中发展”的原则, 妥善处理好“发展与巩固”、“数量与质量”、“重点与非重点”、“发展骨干成员和发展一般成员”的关系, 保持民主党派的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组织发展要与参政议政, 加强自身建设结合起来。

第六条 组织发展的对象: 民革的发展对象是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和其他中上层人士; 民盟的发展对象是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和其他工作的中高级知识分子; 民建的发展对象是经济界人士以及有关专家学者; 民进的发展对象是从事教育文化出版以及科技等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 农工党的发展对象是从事医药卫生以及科技、教育和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 致公党的发展对象是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 九三学社的发展对象是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以及高等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的高、中级知识分子; 台盟的发展对象是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人士。

第七条 组织发展的范围:学院各民主党派组织不宜在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在校学生中发展成员。已建立的民主党派组织, 要重点做好组织巩固、成员教育、班子建设和提高素质工作。拟新建支部、小组或组织升格的, 要按照组织程序严格把关, 与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协商、研究,报请中共吉林医药学院党委同意,再报吉林市委统战部,征得同意后,方可进行组织运作。

第八条 要注意防止片面追求发展成员年轻化的倾向, 同时在组织发展中又要注意适当发展那些政治上成熟、符合条件的年轻成员。要坚持从民主党派发挥参政党职能需要出发,组织发展时不仅要强调年龄、职称, 更要看其政治素质和工作业绩。

第九条 学院从事统战工作的中共党员因工作需要加入民主党派的, 应事先征得中共吉林医药学院党委同意, 并按有关组织发展程序履行手续。

第十条 发展成员必须坚持个人自愿和个别吸收的原则, 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既不搞突击发展, 也不搞关门主义。各民主党派之间在组织发展上遇有交叉时, 应在尊重本人自愿的基础上 , 由有关党派协商解决。

第二章对申请人的培养和考察

第十一条 学院民主党派组织要通过宣传该党派的性质和深入细致的帮助,以增进申请发展人员的了解。

第十二条 符合具体民主党派发展范围,愿意遵守该党派章程,自愿要求参加该民主党派的人士,应由本人向学院该民主党派组织递交书面申请和个人简历。如学院无该民主党派组织,则可向本地区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

第十三条 基层组织对申请人进行初步审查。凡符合发展条件的, 指定专人与申请人谈话、介绍其党派历史、性质、任务和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了解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和加入党 ( 盟、会、社 ) 的动机, 赠送学习资料。必要时可邀请申请人参加其党派的有关活动, 使其加深对其党派的认识和了解。

第十四条 学院相关民主党派组织应指定两人到申请人所在单位,对拟发展对象进行全面考察, 了解其政治思想表现、工作情况和群众基础, 征求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和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的意见, 并请所在单位和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出具书面材料。

第十五条 民主党派对拟发展对象一般应有不少于一年的培养考察时间。

第三章对申请人的接受

第十六条 接受新成员必须按照各民主党派章程规定的程序 办理。

第十七条 申请加入民主党派要有两名成员作介绍人。介绍人可由申请人约请,也可由学院民主党派组织指定。介绍人应本着对组织负责的精神, 对申请人进行全面的了解。

第十八条 受留察处分期间的民主党派成员不能做介绍人。 第十九条 申请人填写《申请登记表》, 须经上级组织同意并由学院该民主党派组织通知本人按规定逐项填写。两名介绍人在《申请登记表》上签名后,上交学院该民主党派组织。

第二十条 学院该民主党派组织召开全体会议或支部 ( 社 ) 委员会会议,对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和考察情况进行充分讨论, 经应到会人数过半数同意后, 由组织负责人在《申请登记表》上签署组织意见,加盖印章。民主党派组织无印章的, 可由组织主委加盖个人名章, 并注明是基层组织讨论通过的意见。然后将申请书、考察材料和《申请登记表》一并报送上级地方组织审核批准。

第二十一条 吉林市委主管部门对学院该民主党派组织所报各项材料进行审批。学院该民主党派组织无权审批新成员。

第二十二条 学院民主党派组织将上级组织的审批意见通知申请人, 并在该民主党派组织会议上宣布。

第二十三条 对未被批准加入党派组织的申请人也要通知基层组织,并做好必要的思想工作。

第二十四条 新成员的党 ( 盟、会、社 ) 龄按各党派章程规定计算。

第四章对新党 ( 盟、会、社 ) 员的教育、培训

第二十五条 学院各民主党派组织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新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制定学习培训计划, 保证每一名新成员在入党 ( 盟、会、社 ) 前或入党 ( 盟、会、社 ) 后能够参加集中的学习、培训。学习培训中, 要组织新成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特别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制度理论 ,学习民主党派章程,了解民主党派的光荣历史,自觉继承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党派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 提高新成员遵守民主党派章程、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自觉性。

第五章党 ( 盟、会、社 ) 籍管理

第二十六条 各民主党派应按本党派中央的规定和要求, 建 立统一的党 ( 盟、会、社 ) 籍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 新成员被批准后, 学院该民主党派组织应及时将其申请书、《申请登记表》、考察材料进行登记保管。

第二十八条 民主党派成员工作地点变化时,关系转出手续由学院该民主党派组织负责向吉林市委主管部门协调办理,并报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备案。

第二十九条 民主党派成员要求退出党 ( 盟、会、社 )时, 须由本人提出书面中请节经学院该民主党派组织讨论通过, 上一级地方组织批准, 注销其党 ( 盟、会、社 ) 籍, 并书面通知本人及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 存入本人档案。

第三十条 成员自然减员, 学院该民主党派组织应办理注销手续, 并呈报吉林市主管部门。

第三十一条 党 ( 盟、会、社 ) 员在本职工作和党 ( 盟、会、社 ) 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党 ( 盟、会、社 ) 组织应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

第三十二条 党 ( 盟、会、社 ) 员违反国法、政纪和本党章程, 应按照本民主党派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第三十三条 对党 ( 盟、会、社 ) 员的纪律处分, 须经支部 ( 社 ) 党 ( 盟、会、社 ) 员大会讨论决定,并报上一级地 方组织批准。纪律处分决定以公函形式寄至被处分人所在单位中国共产党组织后, 存入个人档案。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细则自2009年11月10日起执行。细则 由中共吉林医药学院宣传统战部负责解释。

第6篇:公推直选:基层党内民主的发展方向

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公推直选”是近10年来党的建设中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之一,也是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中一种新的选举民主模式。“公推”是指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是一个初始提名的问题,目的是增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合法性基础;“直选”是指党员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问题,目的是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这种体现党员主权思想和运用社会认同系统的选举制度,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的根本要求,具有重大的开创性意义和历史性意义。

“公推直选”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基层党内民主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

改革农村基层党内选举制度,运用“公推直选”模式,有着丰肥的土壤和理论基石。中央组织部李源潮部长在200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选择一些条件具备的乡镇、机关、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基层党组织进行‘公推直选’试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公推直选”的理论基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相统一。“公推”就是要充分保障广大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切实将大多数村民的意愿作为推荐候选人的基础。“公推直选”就是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选择权,赋予广大党员直接选举农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的权利,使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公推直选”的现实根据,就是推动基层党内民主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与互动。在农村,对一个执政党来说,最基本的关系就是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公推直选”的方式,实质上促进形成了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的产生方式与村民自治相一致的民主机制,这有助于解决好执政党与自治组织的关系问题,化解“两委会”之间权力之争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给基层党组织通过直接选举等多种方式产生领导班子乃至书记提供了改革创新的探索空间和制度空间。可以说,“公推直选”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基层党内民主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发挥了基层民主的整体效用。

“公推直选”的基本制度框架和机制

经过近10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基本制度框架,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五个原则、五个机制”上。一是坚持体现群众公认原则,在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初始提名上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就是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将初始提名权从少数人手里转移到多数人手里,使全体党员和广大村民成为党内候选人提名的主要参与力量及主要监督力量。二是坚持体现党管干部原则,在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正式提名上建立审查择优机制,就是把党管干部原则体现在党组织用科学的制度、规则、程序选人上来,确保民主选举的有序运作和良性运行;改变以往单一的由组织提名正式候选人的方式,转向依据群众公认来提名正式候选人。三是坚持体现同等机会原则,在全体党员参与竞选上建立平等参选机制,就是从制度上保证每位党员的平等发展机会,都有可能经过规定程序成为候选人并当选,并实行优胜劣汰,让优秀党员脱颖而出。四是坚持体现选举人意志原则,在党组织书记产生方式上建立直接选举机制,就是党组织书记由党员直接选举或差额直接选举,使党内选举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保证选出为广大党员充分信任、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领导班子及其书记。五是坚持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在民主选举全程运作上建立“三方监督”机制,就是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上级党委代表三方组成党内选举监督小组,全程履行民主选举过程中的监督之职,确保整个选举有序、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变封闭式选举为开放式选举。

“公推直选”的风险控制

没有民主的实践,只能纸上谈兵;只有经过民主的操练,才能一步一步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向前发展。当然,民主发展的过程不是空洞地喊口号的过程。发展基层党内民主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善于控制发展民主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努力使我们党内民主走得更好更远更快。从农村来说,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农村家族势力的影响上。在农村,宗族、家族的势力之争是一个历史遗留现象,更是影响“公推直选”不容忽视的重要难题。有的村宗族宗派势力严重,容易控制民意,或容易拉帮结派。因宗派因素引起的拉票、贿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对于这些问题,要坚持因村制宜,稳步推进,不可盲目推行。这种风险还体现在农村优秀人才的缺乏上。有的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党员整体素质较低,党内无合适人选。对于这些村,要积极发展党员,培养人才或选派人才,尽早使党内有优秀人才可以推荐和竞选。另外,这种风险还来自于党内外推荐意见不一致上。从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当选人选的民意情况与党员愿望是相吻合的,但个别村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这些村,既要尊重村民民主推荐结果,又要尊重选举人的意志。同时,上级党委要积极回应,有效引导,消除村民的思想疑虑,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公推直选”蕴含的制度空间:构建群众有序参与基层党内民主新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基层党内民主是中央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着力点。“公推直选”最具意义的地方,在于这一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推动基层党内民主的制度空间和系列制度设计。“公推直选”能否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效果,取决于与此相关的制度是否健全,取决于整体制度环境的支撑。只有充分发挥多种民主制度叠加的效应,“公推直选”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选举民主不是一选了事,还需要用好的制度去规范当选者的从政行为,确保其任期内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积极实践承诺,取信于民。可以说,“公推直选”实现了与村民自治的逻辑衔接和延伸,在发挥基层党内民主带动基层人民民主的作用上找到了新基点、新途径和新方法。

围绕参与权,构建群众广泛有序参加的党内民主参与机制。要加快推进党务公开,进一步增强党的工作的透明度,让党员广泛了解党情,更好地参与党内事务和发表意见。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党员提案制和处理回复机制,村党组织在讨论本村重大问题时,应事先广泛征求党员、村民和村委会的意见,以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切实疏通民主渠道,健全村务公开、决策公示、民主听证、民主恳谈等形式,为全体村民创造更多发表意见和民主参与的平台,使之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采取“公推群议优选”的办法,发动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参与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确保农村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围绕决策权,构建与村民公决有机衔接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一个村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涉及到每一名村民,要使村党组织的决策符合村民利益,得到村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党员和村民的议政作用,高度集中群众智慧,共献致富良策。要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议事会、村民议政会、重大村务公决和先党内后党外的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实现村务决策民主化、透明化。重大决策信息应及时进行社会公示,鼓励村民展开讨论,开展决策者与村民的协商对话,在民主协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召开由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议事会,并严格按法定程序作出决策,使执行决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围绕监督权,构建党员群众双向互动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意义在于使党组织及其成员置于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督促和约束之下,保证党组织及其成员忠于职守,正确地行使党内的权力,并使党组织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参加民主评议,就是履行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要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及其成员定期向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并接受评议制度,以及村民对党组织工作情况评估质询制度,实现党员村民对党组织及其成员的经常性监督,使党组织及其成员始终与村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广泛地得到村民的支持。要改进民主评议党员方法,让广大村民有序参与民主评议党员,努力提高民主评议质量和效果,使党员更加注意在村民中的形象,贴近于村民、服务于村民。健全竞选承诺制度,推动承诺的兑现。建立村民广泛参与的罢免撤换制度和操作程序,对不称职的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书记及时实行罢免撤换。

总之,通过积极探索建立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相融相促的互动机制和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与扩大党内民主的衔接协调机制,让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到党内选举、党内议事决策、发展党员、党员民主评议等党内事务中来,提升党内民主运行水平,使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得益彰。

第7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干部的职责(二)

第 1 页 共 10 页

方组织中的职能部委室正副职和委员,代表,以及中青年骨干会员,都应算入此列。 由于基层组织的换届也已变成五年一届,因此与市、省、中央组织同步。任职时间的延长,理应加强基层组织干部的培训。

2、基层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基础。

常言,上面千头线,下面一根针。这根针就是基层组织。尤其是地方组织、省级组织,中央组织机关干部都是专职。干了工作有工资奖金。而基层干部完全是无私奉献,既有本职工作,还要忙会务,其辛苦可叹!而那些专门忙会务的,通常往下布置的工作又很多,很杂,包括组织,宣传,社服,研究室等部门,所有的工作都要落在基层。而江泽民曾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目前保稳定,就是保住老百姓不闹事,保民生就是保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所以我们民主党派一切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要千方百计关心基层干部,千万不要认为基层干部该干,该吃苦,而是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试想一下,一个五年中什么都不干的支部主委,你能把他怎样?一个五年中干的非常出色的支部主委,你又能给别人什么想头?目前有一种倾向,重视上头,轻视下头,重视发官帽的,轻视抬桥子的,重视有钱的,轻视钱少的。如果这种倾向发生在有利害关系的行政、党群部门或单位,还可以理解。但是在民主党派内部,这样便是对基层干部和会员的最大打击。而且,对会员无所谓,最多不干,但受损害的是民主党派自身,是民主党派的形象和组织的专职干部。

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包括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队伍素质建设,基础工作的硬件建设等。而在思想政治建设中,还包括政治学习,思想工作,形势教育,宣传鼓动,统战理论研究,信息沟通和突发事件处理等。在组织建设中包括各级组织领导的理论建设,骨干建设和后备干部培训机制,发展新会员及培训,机关软硬件配备,离退休老同志老会员的照顾,女会员和困难会员工作等,还包括制度、程序建立。但是在组织建设中,最关键最困难的,应该还是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不但是组织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思想政治建设,队伍素质建设以及各项基础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最终要靠基层去落实,一切成效要靠基层去检验。基层搞好了,地方组织自然就搞好了。而基层没搞好,地方组织一切的好全是假的、虚的。所以,基层组织是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基层组织中的干部,其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基层组织不是空壳,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基层干部来表现的。基层干部卖力,基层组织就有活力。基层干部不来气,大家会员就不来气。因此抓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最终要落实在基层干部的选拔,培训和使用上。

第 2 页 共 10 页

3、基层组织的干部应该做好的几项工作 (1)熟悉会员基本情况,关心会员,传递温暖

作为总支、支部干部,对本组织会员的情况,不能只是了解和知道,而应该是熟悉。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身体状况,子女就业,电话手机号码,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需要帮忙的,要向市委反映。有生病受伤住院的要去看望。有60大寿,70大寿的,要送去蛋糕。家庭有矛盾的,还要去调解安慰。这样你的威信和品格就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来。其实,会员不要你发工资,只需要你代表组织给点温暖,而会员则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他会以实际行动回报组织。最好是建个台帐,每个会员写上一页。

在关心和熟悉会员中,尤其要关心老同志,老会员。离退休会员本就无所事事,衣食无忧,但他们是组织宝贵财富,曾经做出了许多成就,所以去探望关心,会令他们高兴。尤其在他们生病住院,甚至去世,更要尽心尽力去看望安慰。市委和总支的活动,尽可能通知其参加。重阳节,教师节,春节团年,送文化等,都要尽可能想到老会员。

熟悉会员的方法是:家庭走访,组织活动交谈,侧面了解,联系子女或亲属,市委会翻资料,写专访报道等。

(2)、开好基层组织会议,过好组织生活

基层组织的会议,一般包括全体会员大会,总支或支部大会(包括扩大会),总支支部委员碰头会(小范围),干部或新会员培训会。基层干部还要参加上级召开的有关会议。

其实一般情况下,总支或支部的一次会议便是一次组织活动。

基层组织会议不宜太多太繁,一是无经费保证,二是时间不好统一,三是开多了影响本职工作。一般情况下,总支大会每年有一次或两次足矣。各支部活动一年有2—4次也可以。但总支、支部或总支支部扩大会,至少每季度应一次。

组织活动的内容包括:总结阶段工作,通报会员信息,传达上级文件,学习有关专题,进行人员培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研究和决定工作事项,研究和决定人事问题,通报经费收支,收交会费等。每次侧重解决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问题。

筹办会议,搞好组织活动,一般应有如下程序;

首先是确定会议主题(主要活动内容,学习的东西,选举和人事安排方案,要研究解决哪些工作问题等)。

其次要确定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通过主要领导的商定,选一个大家能接受的时间和地点,根据会议的主题,通知相关人员参加会议。支部主委是通知会员参加会议的第

第 3 页 共 10 页

一责任人。定的时间干部要遵守,不能无故缺席,不能迟到,要尊重别人的时间。

再次,要确定会议主持人,主讲人,记录人和召集人。

最后,要确定会议经费,吃饭,水酒,荼园消费等。如果有会费,就会费支出。如果没有会费,有没有会员赞助?给赞助者什么回报和感谢?或者采取AA制筹措费用。如果要坐车外出,还要落实哪些人开车?在哪里集中或如何走等等。

所有的经费均应有凭证并记帐,并公布。所有的会议决定事项均应有记录。必要时,可请上级组织到会指导。

(3)、要善于运用“短板理论”开展会务活动

“短板理论”也叫“木桶理论”,是近年国际社会流行的管理创新。其基本原理是: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决定,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不补起缺口和漏洞,长板再长也不装水。

这种思维也叫逆向思维,这与我们多年来提倡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学先进赶先进”,“抓好两头带中间”,“以点带面”等习惯性方式方法,完全不一样。决定一个国家发达的水平和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是看拥有多少国民生产总值,有多少富翁?而是看最底层的人们过的怎么样,有无钱花?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全球三分之一,但其富裕和舒适程度,远低于瑞士等国。它的短板是“富人太富,穷人太穷”。绵阳中学和南山中学每年都要大造声势,宣称高考重点上线率第一,本科上线率第一,高考录取线怎样?但是用“短板理论”来对照,它宣称的第一连资格都没有!因为你在学生初中毕业时就在全省全市“掐顶掐尖”,把最好的学生都网罗去了,差生你不要,基础本来就好很多,你怎么不冒尖,不争第一?在有的学校,成绩差了连高考都不让你考,怕影响“高考升学率”。这就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反动性所在。不是全面均衡提高一切学生的素质,而是用考试机器制造考试机器人,出来后除了会考试什么都不会。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中国再过一百年都不可能出顶尖创新人才,更不要想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人才。改革开放前,中国14万留学生出去,返国达20万,包括很多出生在海外的学子也回国。改革开放后,320万留学生出去,有300万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稍微有点办法的人,都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出国去。为什么?不仅仅是国外生活好,待遇高,而是国内僵化的体制和死板的环境,留不住人才,招揽不进人才,而国外的环境有利人才的发展和自主创新。美国学生考试考不过中国,但他们有生气,有活力,学习方式灵活,提倡自由发展,走进社会有用,得诺贝尔奖也多。因此,我们要学习运用“短板理论”,关心影响全局的“短板”,并把短板补长。

第 4 页 共 10 页

在会员中,经常在组织活动中出现的人,干部、骨干、中青年会员,我们比较重视,也应该作为基本的力量使用和发挥。但那些不太经常参加活动的,年纪偏大的,或者对组织有看法被冷落的,还有经常唱点反调的,或长期在外地的等等“边缘”人物,我们尤其要关注,要过问,要了解他们的动向。不要让别人感觉入了民进什么都没得到,有组织和无组织一个样,有后悔入会的感觉。上了年纪的人,后悔心情、忧郁心情,大大不利于健康。在推荐先进,选拔代表,培养后备干部,奖励表彰等问题上,也要注意公平公正,不要让好事好利益总被一些人占,先进总让一些人当。这就会让其他人的积极性遭受打击,最终形成只几个人在跳独舞。有时候“短板”还有其长处和优势,关键是去发现,发挥。而且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是会变化,转化的。

在民进文艺总支的会务活动中,长处和优势是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技能。书法,绘画方面人才济济,有钱的老板和经营者也很多,拥有私家车的也越来越多,想办活动的心情是一致的。但是在人才方面,艺术人才的“短板”是声乐,器乐和舞者不多。书画人才的“短板”是年龄偏大,中青年后继无人。文化方面的人才是体育和武术精英太少。会务人才上更是缺少既热心,又懂行,还有时间和精力的领军人物。在组织活动安排上,短板是经费。能有充足的会费是不可能的,如何筹措活动费用,如何推广AA制,如何回报那些热心会务的会员,还需要好好研究。另外在时间上,总是你有事,他有事,很难有协调一致的机会。在进行组织活动中,如果光读文件学习也不好,太枯燥。如果每次活动都打麻将斗地主也不好,形成了业余娱乐,失去了民主党派的政治性。如果每次活动只一个人讲,其他人听,也不好,就不能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但没有一个主讲人,主持人,也不好,就形成了“社员大会”,议而不决,失去活动的目的。

总之,运用“短板”理论,就是要不断发现和研究会务活动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逐步把“短板”补起来,从而提高基层组织整体水平。

(4)、基层组织干部要做到脑勤、手勤、腿勤、心勤。

脑勤。就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动脑筋,想问题,找办法。目前基层干部最短的“短板”是统战知识和政党理论学习。大多数基层干部没有系统学习过,或者说根本没有学习过。连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中央89年14号,05年5号和06年5号文件都不知道。甚至连会章,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都没学习过。更别说学习一些政党理论书籍,统一战线杂志,民主党派网站和报纸上的相关理论。即使有些会员参加过市、省级有关培训,可能也只是一点印象,因为本职工作忙,早就忘了,还给老师了。还有的心里急,想学习,但又不知道学什

第 5 页 共 10 页

么?怎么学?总之,学习和思考是基础,是必须要加以重视的。在学教活动中,就是要引导我们学习政党制度,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会章会史和优良传统,学习时事政治和统战基础知识,学习身边的先进人物,从而武装自己的头脑。

手勤。就是要动手写东西,比如写统战理论文章,写征文,写会务活动的安排和记录,写心得体会,写一切所见所思所感。常言说:“好记性赶不上烂笔头”。经常写,就会头脑清醒,四肢发达。但是现代人越来越懒于动笔,开个会,10个人有9个无笔,更不会作记录。如果手不动,再加上脑不想,就是非常危险的,离中年孤独症和老年痴呆症不远了,现代社会的手勤还有就是上网交流,用手指去点击民进中央,民进省委,绵阳民进网站,与会员网上交流,用电子邮件发送网稿,甚至与会员“网上聊天”,表达关心和问候,了解情况。当然,手勤的主要意思是亲身实践,亲力而为,以身作则。

腿勤。就是要迈开双脚,走到市委会去,走到会员中去,走到实践中去,走到大自然中去,现代通讯的发展,使很多人习惯打手机和发短信,但有的时候,走是更好的方式。亲身参加活动,亲自到会员家中登门拜访,更能消除距离感,带来关切感。有时候,宁愿干部自己跑一趟,也不要指挥会员跑一趟。每一个总支主委,支部主委,在任期内至少应该知道其会员所在单位和家庭住址,至少应该拜访一次。腿勤还包括对上联系,对下指导,也包括以车代步,运用交通工具去跑。

心勤。也就是要热心会务,关心会员,有一颗奉献之心,平常之心,上进之心,既然当了基层干部,既然会员选举了自己,组织任命了自己,就要操点心,想点事,作些奉献。睡前饭后花点时间,回想一下还有什么会务工作没做,什么活动没有安排。不要尸食素位,混几年就下课。功德自在人心,头顶三尺有神灵。你的一切,别人都会记住的。

当然还可以罗列类似“眼勤,嘴勤,耳勤”之类的要求。但是这些基本上都包括在以上几勤中,只是区别不同而已。这些勤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是“心勤”。一切皆发于心。有了心就有动力,就会想方设法调动耳鼻口手等,就会运用智慧和能力。就能达到一切目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心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了心,什么都好办,什么也都能够办成。

(5)、物色和发展新会员,壮大组织,提高素质。

组织不增加新鲜血液,就像一潭死水,就会发臭。因此组织发展的问题,必须引起基层干部的高度重视,要把会发展新会员作为一项基本功。

但是,由于民主党派发展新成员要受数量上的限制,每年发展的新会员不超过总数的

第 6 页 共 10 页

5%。作为民进绵阳市委会,2009年共拥有750多名会员,按5%计算每年只能发展37—38名,分到各基层组织是多少?民进文艺总支是多少?很显然是不会太多的,顶多就是每年3—5名发展名额。

这就形成一个矛盾,一方面老会员,退休会员增多,使基层组织缺少活力,另一方面大量希望入会的新同志,因名额有限制入不了会。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充分把政策用活用好,保证每年要有几名新同志加入文艺总支。另一方面,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更要充分注重质量,要广中选精,好中选优,优先吸收在各方面有影响力的,政治和艺术素质好的,会务活动表现积极的,在某项领域成就比较突出的,组织开展活动急需的,自己主动申请入会的。

我们还要认真按照会章的规定,对入会后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甚至触犯刑律的,道德败坏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加入法轮功组织并积极开展活动的等等,要报请市委会对其予以除名。对长期无故不参加组织活动的,拒不交纳会费的,甚至对民进组织进行攻击和中伤的,要劝其退会。也就是要有进有出,不能光进不出。退休是有年龄限制的,但是会籍是不存在退休的,不能说退休了,在单位上不上班了,就退出民进。不是这么回事,退了休的民进会员仍是民进会员,仍然可以参加组织活动,并对组织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民进会员的具体标准在会章中有明确规定。主要是三个原则:一是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二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中高层人士,三是生活和工作在大中城市。当然这个原则也有很多具体操作方法,比如随着参政议政范围的扩大,社会新界层的增多,民进也有很多不是教育文化界的入会,比如科技、党群、私企、新闻等界别和律师,又比如从事个体户、文化产业、设计开发、房产物管的人士等等。原来不允许记者、编辑入会,现在已经有了。在2004年抗洪抢险中,陕西省渭南市有一位民进会员记者英勇牺牲,民进中央还追授他为“全国民进优秀会员”。现在是除了公安、武警、部队、国防科工委、九院等带枪的部门之外,几乎都有界别人士加入民进。另外,什么算中高级知识分子?不太好掌握。一般情况下,工程师以上,省市级协会会员,具有大专文化,小学高级以上、都应该算知识分子吧。还有的虽是农民或个体户,但在某些艺术领域具有很大影响,也应该算吧!总之,在具体操作上要灵活掌握。

民进的会章对新会员入会也有详细的程序介绍。我们在实际执行中,应该要把握好如下六个关键环节。

第一步,是要在社会活动中,艺术交流中,朋友交谈中,注意宣传民进组织是干什么

第 7 页 共 10 页

的,有些什么人参加了,加入了民进有什么好处和活动,让别人了解这个组织,产生好感,从中发现可以发展入会的人员。

第二步,通过交流,别人提出希望进一步了解民进组织时,要及时给别人送去有关学习资料,比如会章,民进五大汇编,绵阳民进和四川民进杂志,民进二十年纪念册等。还要介绍绵阳民进,四川民进的网站、上网点击,欢迎加入文艺总支QQ群进行交流。

第三步,由总支或支部负责人带队,与介绍人一起进行组织谈话,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愿望和入会动机,进一步介绍民进组织在全国,在四川省,在绵阳市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文艺总支的结构和活动。在对方已经写出书面申请前提下,发申请书填入会申请。

第四步,介绍人2人签字同意后,交支部审查,支部主委同意后交文艺总支主委。如果是总支直接出面发展的,要给所在支部通报。总支主委会或总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由组织委员签署同意入会的意见,总支主委在申请表上盖章,报呈市委办。

第五步,民进绵阳市委一般每年两次讨论新会员入会。大致是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均是在主委办公会上讨论决定。一般情况下,总支应在市委主委会讨论前至少一个月呈送新会员申请表,并附上入会申请书。市委主委会审批同意后,由市委组织部给入会者本人发一份入会通知书,给单位党组织送一份公函。

第六步,转交入会通知书和入会公函,并代表组织与新会员谈话,通知新会员参加相关活动,推荐参加民进市委会举办的新会员培训班,市社会主义学院,四川省社院学习等等。新会员一般应该在第一次参加组织活动时交纳当年的会费,并履行自己的职责。总支和支部应该在组织活动时,对新会员进行介绍,召开欢迎会。为了让会员之间加强联系,在成员变动较大或2年左右,应重新印制会员通讯录。

(6)做好基层组织的宣传报道和信息工作。

宣传工作是基层组织的重要工作,是民进市委宣传工作组成部分。宣传工作不仅是总支和支部宣传委员的职责,也是每一个民进会员,特别是民进基层组织主、副委的份内之事。宣传委员与基层干部对宣传工作的区别是:有专职有分工,但同时有责任有义务,共同搞好。

a) 宣传的方式有;口头表扬,大会表彰,民进杂志,网站上报道,地方电台,电视台,报刊上发表文章。文字,口头,网络,影像等各种方式。

b) 宣传媒体主要有:①会内的网站,如民进中央,民进省委,市委的网站和民进文艺总支QQ群等。②会内的杂志:如民进中央的民进会讯和月刊《民主》,民进四川省委的《四川民进》,市委的《绵阳民进》。③统战系统报刊:如《团结报》、《四川政协报》、《四川统一

第 8 页 共 10 页

战线》、《中国统一战线》《绵阳政协》、《四川政协》《四川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及其相应的绵阳市委统战部邮箱,绵阳政协研究室邮箱,绵阳文联网站等。其中绵阳政协网站采用了,还可能推荐到省政协的网站采用。④地方大众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绵阳日报,绵阳晚报,新报,绵阳电视台,华西都市报等等。

在这些众多的宣传媒体中,最常用,采用最多的主攻媒体应该是:中央级的,以民进中央网站,民主杂志和团结报为主。

省级以四川民进网站,四川民进杂志和四川政协报为主。 市级以绵阳民进网站,绵阳民进杂志和统战部,政协邮箱为主。 地方媒体以绵阳日报,绵阳晚报,绵阳电视台为主。

c) 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地方组织如民进市委的大型活动,举措,对党和政府决策的表态等等。民进会员在本职工作中和艺术创作、科技领域和社会活动中的成果,荣誉,进展,社会反映等。民进市委和会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中的举措,提案,建议,接受记者走访,对社会活动和“一府两院”报告的看法等等。对统战知识,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制的学习理论文章。文学艺术创作作品。参加民主党派,统战系统,人民政协等举办的征文活动的文章。教育改革论文。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等。可以利用走访,图书,简讯,动态,调研报告,图片新闻,专访,通讯等各种文体来报道。

d) 宣传报道工作做好了,不但可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知名度,也可以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完成上级组织的考核任务并获得奖励。我们可以单独以通讯员身份或联合专业记者,大力搞好宣传工作,把该报道的人和事报道出去。

信息工作从广义上说,也是组织的宣传工作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信息工作, 是有别于广义的信息,而是专指民主党派的专项信息工作,是省级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基础工作之一。在省级组织和民进中央,新闻宣传工作归宣传部,宣传处分管,而信息工作分归研究室管。在每年底的考核评比中,信息工作和新闻宣传是分开评的。

什么是信息?特指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顾名思义就是社会情况和民众的意愿。就是 需要上级领导知道的情况,提供消息给他们。信息工作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和自身建设基本职能的主要渠道和有效形式,为社会调研,理论研讨和参政提案,议案提供依据。

信息反映些什么内容?一是党和政府,本地党政部门重大决策出台后,会员及其联 系的群众的普遍性反映,或是党和国家重大会议召开前,社会和群众希望关注的问题。二是

第 9 页 共 10 页

对当前和近期国内外,会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带普遍性,倾向性的社会动态,民意的反映。三是会员及社会对当前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四是关系改革开放,社会福利,经济建设,民生民意情况的动向反映。五是对政党制度,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六是关于民进各级组织在自身建设中需要重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七是会员重大举动,重要成果,荣誉,项目等反映。八是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严重事故,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九是涉及党风会风和廉政建设的,反贪反腐的。十是涉及台、港、澳、中外关系和国际局势的看法和建议。

信息反映的渠道和程序是什么?民进中央和民进四川省委分管信息工作的职能部门是 研究室,民进绵阳市委归于参政委和办公室负责。在基层组织中有信息员网络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干部,这些都是信息骨干。每一个普通会员也有收集和反映信息的责任。可本人直接反映信息,也可以通过信息员和专职干部代为反映。

信息反映给谁主要由信息本身决定。如果涉及本地党政决策部门的建议和群众的呼 声的,可以反映给本地民进市委会,本地统战部和人民政协,还可以直接向党政机关及行政部门反映。如果是涉及全国性的,全局性的,可以向民进中央,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反映。许多重大信息,经由民进中央,人大,政协,统战部的信息渠道,可以直送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及常委。这种由普通民进会员,基层骨干,经过信息渠道,直达中央领导的称为“直通车”。但是这种惊天动地的信息并不多,大量信息都是向本市和民进四川省委反映为主的。如果上级认为有价值,自然也会向各级领导部门推荐的。民进四川省委和民进中央还有专门的机构,并办有专门的信息刊物。

所以,产生和收集信息后,便可以利用口头,书面,邮件,电话,寄信,开会等方 法,反映给应该知道的相关部门。民进四川省委对重要的信息给予评比奖励,对会中央,全国政协等采用的信息,或是由地方党政领导,会内领导批示的信息,还要给予重奖。如果产生了积极效果,便是对社会对组织的重大贡献。

为了总结和考评,会员报送信息后,一般自己应该留有底稿。

可以采用组织活动,社会调查,讨论会,家访,旁听人大政协会重要会议,从 新闻媒体中发现,召开座谈会等各种方式来收集信息。

写好信息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是主题鲜明突出,确实是领导应该知道然而没有知道的事情,是广泛存在却没引起 重视的问题,具有倾向性,严重性的问题或问题苗头,抓住点子,突出重点。切忌人云亦云,

第 10 页 共 10 页

没有独特性,放马后炮。

二是要简明扼要,标题要吸引眼球,文字要精干短小,最好几百字或几千字以 内。问题说清楚就行,不要大发议论。

三是坚持一事一报,切中要害,指出危害,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是真实可信,不要道听途说,不要虚构事实,捕风捉影。

五是快速准确,在最短时间内把最新情况传出去,尤其是突发事件,重大事故,自然 灾害和涉及安全,稳定的信息,要突出一个快字,在几小时内就要上达有关部门。信息工作没有上下班,也没有节假日。

六是在提供信息时,要署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所在基层组织。但是请放心,上级相 关部门处理信息是“不公开,不署名,不追究”的“三不”原则,绝不会打击报复,也不会暴露个人隐私。尤其是反映党风会风,举报贪官污吏的信息,更是受法律和组织的保护。

信息工作是绵阳民进的薄弱环节,希望大家充分重视信息工作,人人动手多写信息。

第8篇:浅谈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

民进阿城支部 范垂超、于天仪

中国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而团结奋斗,这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民主党派的传统。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征程中,民主党派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真诚合作,形成了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民主、团结、求实”等优良传统。今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更是充分发挥各自党派的界别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胜利奋斗。

中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任何党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主党派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解决好政治交接、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的能力。做为中国共产党诤友的民主党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做好基层组织工作。目前,各民主党派少数基层组织存在浮燥之风,抱有各种政治目的少数成员,加入民主党派组织,是为了走政治上的捷径。这些人社会责任心缺失,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加入组织后,从不参加任何活动,更不履行一名参政党成员的义务。得到民主党派成员的名份,目的是为了政治发展上的投机。这就需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对成员严把关,严教育,提高每位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学识能力素质,才能践行好科学发展观,履行好参政党义务。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为我们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确立了根本指针,而且为我们修身立德、建功立业提供了基本准绳。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理想追求;科学发展观贯穿的公正原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道义规范;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务实精神,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品格、作风。对每个民主党派的成员来说,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确立起来,树立正确的参政党意识的根本是:自觉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大局意识,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一切力量;树立忧患意识,提高政治敏锐力和把握力;树立责任意识,尽心尽职,建功立业。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界别优势,一要发挥民主党派组织在教育、文化、出版、科技、医疗等方面的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培育和壮大我区文化生产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二要调动会员积极性,为本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完成绿色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积极献言献策,充分发挥党派组织在实现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

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三要通过广大成员反映社情民意、开展社会服务、调查研究等活动。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反映真实的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提供信息和决策参考,为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解决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要全面加强党派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参政党地方组织作用。

首先要严把成员关

成员的发展是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成员的素质和修养决定了今后能否很好地履行民主党派的职能。各民主党派多是代表一定界别的高级知识分子,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级知识分子的内涵也在变化,现在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学历的提高,基层组织在发展成员时应按照纲性的入会条件,注重界别的代表性,发展年轻、有为、有德的成员。还要注意工作顺序,多听取中共党委的意见,组织考察不能走形式,应当切实走访申请入会的成员所在单位、家庭、邻里对其进行品德考证,应设加入组织的预备期,以便更深入了解入会成员。对已发展成民主党派成员的,要给他们学习机会,使他们能早日脱颖而出。各基层组织要积极开展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民主党派旺盛的生命力。现在有一些基层组织本身不活动,对于不长

期不组织成员活动的基层组织应给予撤消,或从新改选班子;对于没有正当理由,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不履行义务,经教育无效,或有其它原因,不宜保留会籍的成员个人,按照各民主党派章程,可由所在基层组织讨论,报省辖市或省级组织批准,作自行退会处理,并层报中央备案。

其次要提高成员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能力

有许多民主党派的成员很少发挥自己做为一名参政党成员的参政议政作用,甚至一些已经成为各级政协委员的成员都没有认真建言献策过,即使有提交,也是为了应付差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成问题。这些没有认真调研过的社情民意不能反映老百姓的民生民情,当然不会被政府决策部门采纳;还有一些人在提建言献策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以维护个人名利为主,而不是从人民利益出发。这些现象都表明某些民主党派的成员没有践行科学发展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做到时刻关注人民的利益,平日里对民生问题很麻木,所以就不能发现问题,更不会从保障人民利益出发提出好的建议。

民主党派主要是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来履行参政党职能。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能力的关键是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围绕中心献计出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践行科学发展观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参政议政的重点。组织成员立足本职,勤于思考,深入调研,提出关于民生的建言献策。实践也证实凡是好的提案,好的社情民意都是经过考察调研的,都是关注民生。广大党派成员要意识

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科学精神,真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一切。

再次着重提高党派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能力

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我国多党合作基本制度的体现。我国的民主党派通过一个参加、三个参与来发挥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参政议政作用,其中政协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在政协,民主党派是以党派名义参政议政,这一点既不同于各族各界人士在政协的参政议政,也不同于民主党派在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部门的参政议政。民主党派在政协的参政议政更加体现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民主党派也成为政协参政议政的骨干力量。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是通过党派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行为反映出来,党派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是代表党派在政协范围内与中共进行多党合作。这是党派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政治地位。党派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水平高低,实际上反映了多党合作的水平高低。

我们要围绕中心,针对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区委、区政府的科学决策献计出力。要继续组织动员广大成员参与各类社会服务,为发展教育事业和扩大社会就业、推进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协调关系理顺情绪、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中共阿城区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共同为推进全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小康建设而不懈努力。

第9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是党派的组成细胞,是党派成员学习、交流、互助的平台,是发挥党派职能、展现党派风采的窗口。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状况,直接关系到参政党作用的发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巩固与发展。要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首先必须把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好,把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好。

近些年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面对诸多新情况、新课题,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基层组织的建设仍是党派自身建设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是关系一个党派生存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所在。

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派成员思想素质建设有待加强。

从一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情况看,一方面,部分民主党派基层领导班子思想不够解放,习惯沿用旧思维,以老观念、老办法开展工作,工作活力不足;另一方面,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部分新成员对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光荣传统和奋斗经历缺乏亲身感受,对新时期统战政策和民主党派的使命职责缺乏深刻认识,对民主党派各方面的工作缺乏全面深入了解,难以大胆创新。

二是基层党员组织发展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偏重知识化、年轻化等,对一些高学历人才、经济大户、政府任职的干部等往往是“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缺少必要的考查、培养机制,导致新加入组织的成员中存在工作经验不足、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认识不高,特别是参政议政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对策,逐步改变这一现状。

三是领导班子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随着一大批相对年轻的干部走上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岗位,领导班子成员的新老交替出现了脱节现象。这些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同志有做好民主党派工作的热情和愿望,但是由于对工作还不够熟悉,对中共统战理论和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还不够强,一些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的自身素质一时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整体感召力、凝聚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是基层组织活动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没有固定的场地,无经费来源,召集人组织每次的支部活动非常困难;活动也缺少新的创意,往往还是局限于座谈、联欢等传统形式,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加之成员参加活动经常受时间、精力的制约,想活动却又力不从心。由此,依然存在组织活动少、各种社会服务活动难以开展的问题。

二、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提高政治水平。

民主党派成员要认真学习民主党派的历史、多党合作历史,要深刻理解参政党的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理解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要结合国内外、党派内外大事、要事、突发事件;结合参政党的职能和任务;结合党派成员的思想活动开展教育。要从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和任务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多下功夫,帮助广大党派成员了解历史、掌握理论、认识国情,引导他们从大局出发,激发其的爱国热情,增强其统战意识,增强与中共同舟共济、亲密合作的自觉性。在教育形式上,除了以自我教育和正面教育为主,还应结合活动开展教育。在基层组织的活动中,如参观、调研、听报告、议政日、专题讨论、社会服务等活动,应有意识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交流。即使是开展谈心和联谊活动,也应达到增进了解、愉悦身心、增强共识、加强凝聚力的效果。通过学习,积极增强成员的政党意识,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

(二)严把“入口”关,规范党派基层组织发展工作。

组织发展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基层组织作为组织发展工作的第一线,应严格按照各自党派的组织发展规定,严把“入口关”,发展比例要严格按5%的发展速度,总体上要注重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发展与巩固、重点与非重点、发展骨干与发展一般的关系,积极吸纳政治素质好、层次高、有代表性的同志加入党派,为基层组织班子队伍建设储备人才。同时要积极主动争取中共基层组织和统战部门的支持、帮助,请他们帮助选贤荐能,做好新党员的考察和培养支部骨干工作。

(三)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

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秉公办事、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不断提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领导水平与参政水平,是搞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首先,要抓好培养、选拔基层领导干部这个环节。要健全选用机制,要注意选拔有一定理论水平,熟悉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参政议政意识强,作风正派,热心民主党派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一定的群众基础的同志,担任基层组织负责人。其次,要加强党派基层领导干部的培养教育。省市级社会主义学院、民主党派上级组织要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对基层领导班子成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统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政治责任感,使他们不仅本职工作出色,而且成为党派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优秀党派工作者。第三要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必须按严格的组织原则办事,领导成员之间要在集体领导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合作,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和作用。

(四)加强经费保证,丰富活动内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基层组织活动要正常开展,经费保障是必要的条件。一是建议将党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将经费直接拨入各个党派账户上,明确规定为各支部活动专款,其他部门不得截留。二是号召民主党派成员缴纳一定金额党费,与财政预拨款一并列入活动经费。三是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党派成员所在的单位也要在财力上给予相应支持,帮助解决活动场所、活动车辆等方面的难题。为促进组织生活的制度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就必须紧紧围绕自身建设需要和中共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注重实效。一方面,要通过活动引导、推动广大成员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交流经验、联络感情,促进了解、增进共识,团结协作、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以活动为载体,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搞好服务。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等,拓宽参政议政的渠道;通过开展科技、卫生、文化扶贫等社会服务工作,拓展服务民生的空间。通过活动为社会多做实事好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建立健全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要求。

制度是正常工作的保障。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实效性、规范性。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才能使各项活动实现规范化,才能不致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或影响,从而保证活动的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开展。党派基层组织可制定和完善《支委会工作条例》、《支部委员岗位职责》、《支部活动制度》、《支部学习制度》、《支部会议制度》、《档案保管制度》、《参政议政与社会服务制度》、《市委会各支部工作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把目标责任制引入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为全面建设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参政党队伍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上一篇:收费站隐患排查方案下一篇:养好兰花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