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意识教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增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认知能力,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历史教学的优化。要以忧患意识教育为重点,对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忧患意识教育进行分析与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历史教学意识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历史教学意识教育论文 篇1:

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在初中教学阶段,初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初中历史有着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思维逻辑等方面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改革,应该充分发挥初中历史对于学生的教学意义,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认知能力。以更加创新高效的教学方式深化教学内涵,将忧患意识教育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初中历史;忧患意识;教育现状

前言:

忧患意识是一种我国特有的文化特性,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忧患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对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初中生因为受到的知识教育以及生活阅历有效,对于忧患意识的认知不足,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育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初中历史教育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

(一)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与忧患意识教育偏离

现阶段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忧患意识教育还存在不足。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所调整,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来讲更加科学系统。但是,从忧患意识教育的角度来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历史内容的情感教育上,虽然对我国的历史国情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进而形成社会责任感。但是在对于国外的一些文化知识以及社会政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全面性的历史观念。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并没有将忧患意识进行突出的讲解,使得对学生的整体教学目标有所偏离,定位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的忧患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忧患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缺乏有效连接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主要是以相关的教学内容为主线,再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开展合理的教学拓展。这种当时可以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和质量和水平有一定的保证。对学生实现自身全面价值和历史价值观的培养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两忧患意识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但是现阶段两者之间还是缺乏一定的必要联系,这对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大的影响[1]。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讲解时。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讲起,帮助学生对内容进行梳理,一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升级。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英雄事迹,以及著名的战役。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抗日战争的事迹有所了解。从而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但是对于忧患意识的培养还是有一定缺陷,即使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但是学生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忧患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工作无法合理的进行,正是因为这种连接不密切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的教学培养质量和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的实际教学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忧患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教学过程。需要相关的教学部门以及教师对学生现阶段的忧患意识教育进行重视,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将历史教学与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对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建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歷史课堂实践与忧患意识教育的结合

初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培养时,往往会出现教学目标与忧患意识教育相偏离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该明确对忧患意识培养。在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明确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的学习重要性,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采取适合现阶段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堂内容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实现对忧患意识教学的目的。比如在我国古代历史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遗迹以及一些文物资料的讲解,让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建立民族自信。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将历史变革中的错误的政治决策以及政治手段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进行探讨,说明其中的弊端。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雍正王朝时期的文字狱,这些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2]。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如今文明和谐的社会来之不易,要具有忧患意识。

(二)历史课外延伸与忧患意识教育的结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可以以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中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讲解时不仅要在课上进行教育,应该将忧患意识教育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板报设计、专家讲座等形式,使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同时使自身的忧患意识得到提升。居安思危,是一种良好的意识,例如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当时的清朝是世界大国,资源丰富,经济富足。但是由于国家长期的自我封闭,一直处于安逸的状态,不进行经济的提升和国家的发展。在很多层面落后于他国,最后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因此,培养忧患意识是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忧患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意识,对未来的工作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对于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确实存在不足,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社会的现实需求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从而推动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的教育发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莉.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1X):23-24.

[2]辛金红.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家国情怀: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3).

作者:王民霞

历史教学意识教育论文 篇2:

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增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认知能力,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历史教学的优化。要以忧患意识教育为重点,对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忧患意识教育进行分析与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忧患意识;应对措施

一、 引言

在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历史素养、理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忧患意识是我国的特有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融入忧患意识教育,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二、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分离忧患意识教育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必须要依据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模式三者间的调整,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最佳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目标中融入忧患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历史感、忧患意识。

例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相关知识教学中,就《明朝的统治》相关知识教学,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锦衣卫”“东厂”的视频与图像,明朝在统治上是采取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手段与统治方式,明太祖废除了中书省、丞相,并设置了三司、六部,集中了皇权,使得明朝君主专制集权得到了奠定。明朝通过采取这一措施,巩固了王朝统治,构建了安定的政治局面。就如当前社会相关部门需要健全职责,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进行欧美、经济、文化等知识的讲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全面的历史观念,使得学生始终以良好的心态,开展历史学习。不管是爱国主义精神、还是责任感教育,均需要重视学生责任感、忧患意识的培养。凸显出初中历史教学的社会效益与价值,从源头开展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 历史课堂实践紧密结合忧患意识教育

结合相关资料,当前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忧患意识教育难以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形成有效衔接。在这类情况下,无法确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甚至忧患意识教育水平也不高,难以满足实际历史教学需求。初中历史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将历史材料、知识框架作为主要依据,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现历史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抗日战争》教学中,教师可先从1937年发生的卢沟桥事变开始讲解,协助学生理清全面抗日战争发生日期,也就是194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英雄、红色革命根据地、著名战役等。为确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合理应用各类视频、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激发自身的责任感与爱国意识,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在学习《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相关知识,教师可引入女娲造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适当引入早期人类相关知识,接着分析当前地球生存环境,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全方位地开展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地域内的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强化初中历史教师忧患意识的培养,以此确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应用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忧患意识的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忧患意识。

四、 历史课外延伸教学紧靠忧患意识教育

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目标与忧患意识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偏离现象,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正确认知忧患意识教育工作,针对其中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同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课外知识宣传,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落实学生忧患教育培养目标,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例如: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的强化》相关内容教学,教师应该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清朝的君主专制条例,清朝君主的一些事迹。此部分的内容可以与前面的中国古代奴隶制相关知识结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充分融入忧患意识。在奴隶制、封建制教学中,在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从各类历史遗迹、历史文物入手,实现学生优越感、自豪感的提升。教师可借助视频,介绍相关的历史知识,接着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针对生活中的缺陷与不易,需要居安思危,不断实现自身忧患意识的培养,使得自身可形成良好的民族忧患意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忧患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为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忧患意识之间的结合,在历史教材内容的支持上,要实现课外延伸,积极开展历史竞赛,构建历史展览、讲座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强化历史知识学习,不断培养自身的忧患意识,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忧患意识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融入忧患意识,可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工作中,为确保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强化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师后续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为学生后期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莉.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

[2]姜轶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才智,2017(12).

作者简介:

查吉英,江苏省南京市,南京鄭和外国语学校。

作者:查吉英

历史教学意识教育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初探

◆摘 要:今年来,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各学科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公民意识是高中生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还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将高中生逐步培养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本文将对公民意识进行简要阐述,分析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公民意识;教育;策略

高中阶段是建立正确人生还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公民意识教育,将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公民素质,让高中生积极参与到公共社会活动中,逐步培养高中生用于担当的个人品格,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1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概述

1.1公民意识的内涵

所谓公民意识指的是高中生作为社会公民的意愿,是国家和社会主人,其个人对自己所应当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和认同,是对自身与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公民意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作为社会公民享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基础。公民意识主要表现在高中生参与政治、法律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1.2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2主体意识教育

当前社会是公民社会,高中生作为社会公民之一,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公民社会中,小充分重视个人的权益和公民思想、行为的自由,让高中生具有较为开阔的自我空间。近年来,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高中生在社会中的主体性精神确实比较严重,加强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其本质就是重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因此,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需要将主体意识教育作为核心,让学生能够从发展的角度正确看待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

2.1规则意识教育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一名社会公民都需要适应国家的法治,遵守社会发展的规则。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和理念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本领,还需要具备与其身份和地位相符的规则意识,具备契约精神和相应的价值理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2公德意识教育

公民的综合素质反应了社会进步程度,高中生作为社会公民中的一员,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对他人具有正确的态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行公民意识教学,能够逐步培养高中生公德意识,让高中生能够在社会群体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建设的重要支撑。

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教学策略

3.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3.2认真钻研教材,找到公民教育契合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阶段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中与公民意识教育有关的教学素材,准确找到公民教育的契合点,让高中生在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续上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公民意识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课程教学中,在涉及到“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新文化运动”的组织结构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李大钊、鲁迅、胡适和刘半农等人在推进新文化运动中所做出的贡献,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以及对以后的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通过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让学生从革命先驱身上感悟到自己作为社会公民中的意愿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了解每个公民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从而让高中生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逐渐形成自身的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到社会各类活动中。

3.3从教材中选取经典事例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从教材中精选出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经典案例,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公民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从而增强高中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自信心。

例如: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五四运动”经典事例,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十几所学校,共有3000多名大学生在天安门前聚集,掀起了爱国运动的高潮;继大学生运动之后,于6月5日,上海举行了工人罢工和工人罢市运动。在全国公众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教师精选了“五四运动”作为典型史料,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社会广大公民对社会发展成果加以珍惜,也能增强高中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相信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4丰富公民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公民教育滲透的方法比较多,包括讲授法、探究法等。相对而言,讨论法在实现公民教育渗透中应用较为普遍。

讨论法是在“合作学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具有异质化的小组,引入与公民意识教育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沟通哈交流中提高公民意识。

例如:在“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南昌起义”、“汉口会议”以及“井冈山会师”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合作讨论,能够让学生领悟到社会公民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公民只有发挥出自身的主体精神,才能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从而让学生在历史事件讨论中逐渐形成公民意识。

4结束语

公民意识是高中生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历史教学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契合点,丰富公民意识教育的渗透方法,这样才能增加历史教学知识含量,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月娟.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初探[J].新课程导学,2020:85-85.

[2]赵君梅.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J].中外交流,2018:74.

[3]刘磊.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24-25.

作者:何忠祥

上一篇:工程监理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高二化学教学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