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智能+”背景下,本文对高职金融专业开展AI金融科技课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在校生学习意愿和任职教师教学能力等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发现在本校开展这类课程是可行的,同时结合同类院校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提出了“智能+”背景下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 篇1:

人工智能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   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调整的必要性。文章在分析了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冲击。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可能会完全颠覆现行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培养规格和要求,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加强大数据、区块链、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渗透,重构新的知识结构并提升专业能力素质。同时,还要应用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予以推进,包括优化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专业的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智慧课堂建设等,切实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關键词: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重构;能力素质;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服务方式和组织管理架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人工智能作为驱动力之一,促进了金融业的产品创新、流程再造、服务升级。[1]一些传统的金融岗位有逐渐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的趋势,新的就业格局改变了市场对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岗位定位,也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探索民办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当前相关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话题。

二、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互联网金融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学科。国内一流高校,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早在2014年就开始招收互联网金融专业硕士。2016年共有6所高校获批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新华学院、铜陵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与广东金融学院。2017年、2018年成功申报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院校分别为19个、21个。从学校分布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苏、广东、浙江、山西等省份。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基于各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开展人才培养,总体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笔者查阅了部分学校公开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招生宣传,发现相关院校都是基于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点,培养“金融+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例如:公办高校安徽财经大学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课程设计突出金融与计算机学科的互相交叉渗透,要求学生具有金融数据分析、金融信息系统开发和金融科技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民办高校铜陵学院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主要培养符合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行业发展金融科技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适应新兴互联网金融业态和科技金融领域技术服务公司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

三、人工智能发展对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1.人工智能冲击了现有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就业岗位

近几年,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逐步凸显出互联网金融的复杂性与多元化特征。[2]以往的高等教育多以“吸收性知识教育”模式为主,尽管强调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培养模式,但实际上一些应用型操作技能型岗位恰恰是人工智能技术最先可以达到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可能会完全颠覆现行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培养规格和要求。这也会引发有关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等问题的新探讨。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客服、智能投顾、智能支付、智能理赔、智能营销、智能投研、金融风险监控预警等。人工智能在提高金融业服务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做一些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金融行业逐步呈现出移动化、细分化、多元化等特征。人工智能在智能客服等多个领域发挥了极大的市场推广作用,金融行业的服务提供由传统的柜前转向微信、App、网页端等。由于渠道分散,快速、低成本进行全渠道客户服务成为金融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传统金融机构的大堂经理、零售专员,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投资咨询顾问、大数据分析人员、风控专员、理赔专员等,这些机械、简单、流程化、重复性高的岗位有进一步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的趋势。例如:智能客服机器人目前已经能够理解客户所提的问题和需求,并通过自然语言的方式进行回复,对于高频次、高重复率的问题,回复优势非常明显;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目前也借助了人工智能方式简化理赔处理过程,综合运用声纹识别、图像机器学习等核心技术,实现车险理赔的快速处理;智能投顾也可以为客户提供精准化的理财服务,信息获取和分析的效率和范围以及准确程度远远超过传统投资顾问。通过上述人工智能涉猎的应用领域,可以发现,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颠覆了互联网金融领域人才的需求规模和结构。

2.人工智能改变了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人工智能的出现,理论上是协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取代人类。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面向人工智能不可完全取代的岗位,或是因人工智能技术而被创造出的新就业岗位,这才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工作包括:无清晰步骤程序可遵循的非常规性工作、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或者情感交互转变的沟通营销类工作、解决复杂问题或创新问题的一些工作。在金融科技应用场景中,仍然需要大量人际情感沟通的客户经理等岗位,尽管有智能客服、智能投顾,但是人与人的沟通是双向的,智能程序目前还不可能做到随时答疑解惑。互联网理财客户经理需要通过与客户的沟通,讲解复杂的理财产品,并通过建立关系来影响和帮助客户购买银行产品。未来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客服对大众客群开展服务,但中高净值客群可能仍希望真人客户经理为自己提供服务,这部分客户享受的是一种情感交互式体验,是机器无法取代的。人才需求更应该注重精细化、专业化、复合化。无论是从基本生存能力,还是创新能力角度来看,学生都需要从知识精加工型向贯通式学习型转变。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在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培养应该以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在传统专业基本理论学习的框架下,加强大数据理论、区块链技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渗透,提高量化投资、营销方案设计、市场调查预测等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具备金融大数据分析、投融资决策、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等技能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1.知识结构重建

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数据为导向,将信息技术和传统金融紧密结合。重视经济类、计算机类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将金融、管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进行全面整合,构建由业务课程与技术课程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3],完成人工智能导向的知识结构重建过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保证学科之间、行业之间互相渗透融合,进一步强化数理基础,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辅修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原理与技术、机器学习、智能金融应用场景案例等课程,培养适应社会的智能金融人才。

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例,在人工智能时代,基础的理论知识仍旧要扎实,这是进行经济金融学习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其实是在搭建一个底层架构,教师设计的知识体系应该打通基础类课程的条条框框,剔除已经过时的知识架构。例如:《会计》课程中的“做账”已经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趋势,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应该传授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来提高做账的效率,而对一些会计流程和环节只要能看懂即可。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更应该自上而下设计。既包括与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网络支付与结算、互联网金融产品运营、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发与设计,也包括大数据金融、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跨学科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互联网金融产品、金融大数据分析、系统运营、征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在智能化金融的发展背景下,尤其需要加强商业模式、市场调查、产品营销方案设计等应用型实践课程的学习,教会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情感式沟通营销的能力,提高量化投资能力的实操训练。

2.能力素质与时俱进

人工智能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会更高,因为机械重复性的工作必将逐渐被智能工具取代,人工智能会按照人类事先设置的程序代码完成工作任务。但智能工具暂时还不具备情绪管理能力和人类的思考能力,也不具备较强的业务理解能力和数据资产管理能力,还缺乏与不同客户群体沟通的技能,无法独立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开拓市场渠道及进行资本运作。因此,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关注人工智能无法到达的能力水平,强化学生深层次的沟通管理能力、量化投资的研究应用能力、精准营销拓展市场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水平。综合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人才的创造力、情感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校应建立高质量的模拟实验室,模拟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工作场景。学生在校内实验环境下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与量化投资决策,开展产品营销模拟实战以及商业模式模拟等,实现实践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达到社会对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定期走访行业企业,调研企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还要邀请企业导师,尤其是有金融科技公司、人工智能从业经历的企业界专家,为学生传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互联网金融专业培养模式转变的措施保障

1.优化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

需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优化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组织制定并优化本专业发展规划,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修订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合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应包括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双师型专家委员、专业带头人、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型专家学者。通过跨院系合作、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讨及师资培训,建立与企业合作的稳定机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完善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按照专业的定位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步骤。针对低年级学生专业知识少、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着力强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互联网金融实践机会。利用市场调查、课内实践课程、集中实践课程模拟实习等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消化和理解。在高年级学生中,重点通过学研结合,利用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让优秀学生参与理论探索,了解和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通过分层次、有计划、重实效的科学研究和素质培养,达到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跨学科特点,要求纯粹金融专业出身的专职教师胜任全部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应积极引入高校名师,补充师资力量,吸引行业实践专家充实专业实践力量;另一方面,要鼓励金融类教师进修前沿理论知识,如大数据、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内容,树立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更多地参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中金融科技项目的開发和管理,从中获得最新技术和案例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以弥补相关知识的短板。

本着优质“双师”培养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并举的原则,师资培养应注重教师梯队的建设,鼓励专业教师撰写教研、教改论文,申报教研、科研课题。优先资助跨学科的教改科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以及国内外学习进修等。

4.推进智慧课堂建设

人工智能的发展推进了智慧课堂的建设工作。目前,众多开放式、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如慕课、雨课堂等,这些综合性的智能化教学平台进一步推进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渐优化并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师生也可以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知识传递。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如雨课堂的实时弹幕功能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调取后台学习数据,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查阅自动汇总的学习报告,快速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极大提高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拴保.“财经+大数据+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以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12):72-74.

[2]苗宇松.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创新应用[J].现代商业,2020(4):19-20.

[3]姜丽丽,仝爱华,胡志飞.“互联网+”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向互联网金融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J].商业经济,2019(1):176-179.

(编辑:王晓明)

作者:李佳

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 篇2:

“智能+”背景下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在“智能+”背景下,本文对高职金融专业开展AI金融科技课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在校生学习意愿和任职教师教学能力等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发现在本校开展这类课程是可行的,同时结合同类院校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提出了“智能+”背景下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智能+;金融科技课程;市场调研;可行性;建议

本文索引:罗艳.<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20):-177.

1 引言

国务院于2017年7月出台《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家把人工智能 (AI)作为重要的科技战略,金融行业也不例外,AI+金融的探索从此拉开序幕。AI技术要深入到金融领域,为金融行业升级发展赋能,就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AI+金融是一个新兴领域,传统的专业设置中没有这个方向,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必须探索如何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开展人工智能金融方面的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现状

第一个以人工智能驱动的基金Rebellion曾成功预测了2008年股市崩盘,并在2009年给希腊债券F评级,而当时惠誉的评级仍然为A,通过人工智能Rebellion比官方降级提前一个月;掌管9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Cerebellum,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从2009年以来一直处于盈利状态 [1]。

2018年,智能客服在金融领域开始应用,比如银行、保险公司的客服。智研咨询的数据显示,客服机器人正在以40%~50%的比例替代人工客服工作。蚂蚁金服已成功将人工智能运用于互联网小贷、保险、征信、资产配置、客户服务等领域。

2018年4月,建设银行在上海推出了第一家无人银行,即建行九江路支行,在银行业引起了轰动。建行无人银行网点没有人工服务,通过智慧柜员机可办理90%的现金及非现金业务[2]。

2019年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等推出“5G智能银行”,运用5G、物联网、生物识别等新技术,将金融、社交、生活等场景相连接,为客户提供更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2020年以来,大众汽车金融、东风日产汽车金融等在办理车贷时,已实现智能化人脸识别,全部在线上即可完成贷款流程。

2020年12月,工行在“融安控”框架下研发投产了“违规风险智能识别系统(VIS)”,使人工智能在智能风控领域得到更深应用。

由此可见,“AI+金融”已在智能支付、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营销等十几个应用领域得到良好发展。目前,AI金融的发展速度惊人,而且应用到金融实践的技术越来越多。然而,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却很缺乏,而且缺口较大。

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金融科技”本科专业的院校仅有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一家[3], 2019年批准了4家[4],2020年批准了12家[5],本科层次的共有17家高校开设“金融科技”专业,至今该专业无毕业生。截至目前,高职层面暂未开设“金融科技”专业。从教育这方面来看,目前金融科技的人才产出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 高職院校开展AI金融课程的现状

根据访谈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开设AI金融课程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开设了“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学校,有220家左右;而未开设该专业的学院,目前处于教学改革尝试阶段,通过增设金融科技相关的课程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全国最早设立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高职院校[6],从2015年成立至今已招收6届学生,已开发互联网金融系列专业教材,建立有相关教学资源库。开设的课程有:《互联网金融支付》《金融数据统计与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重点培养学生运用金融科技的能力。就业岗位有:客户服务、技术运维、技术开发、风险控制等。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在2017年设立互联网金融专业,已有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金融科技公司。该校开设了《金融数据分析与应用》《Python语言》《SQL与数据库技术》《互联网金融支付》《区块链金融》等相关课程,课程内容侧重于金融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在2019年设立互联网金融专业,已招生两届。开设的与AI金融相关的课程有:《数字经济》《计算机基础》《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等课程。除《区块链金融》外,其余课程的师资均来自本校。

对于未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学院来说,主要以增加AI金融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比如:黎明大学(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在原金融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转型,把《统计学》《大数据金融应用》等课程植入到课程体系中。师资方面,通过派教师去当地银行的科技部挂职锻炼半年时间,跟岗学习银行如何运用大数据来进行精准营销和市场开拓,学成之后再回到学校教学。

以上是比较典型的开展AI金融课程的同类高职院校,整体来说,高职类金融专业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都在有意识地往这个方向去探索、去培养学生。

4 高职院校开展AI金融课程的问卷调研——以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为例

针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是否要开设AI金融课程这个问题,以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为背景开展调研。为了能广泛征集相关人士的建议,笔者做了企业对AI金融人才的需求调研、在校生对学习AI金融的意愿以及本专业教师胜任AI金融课程的教学能力情况3个调查问卷,以便全面了解各方情况。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如下:

4.1 企业对AI金融人才的需求调研

参与调查的企业来自全国各地共101家企业,除去非金融机构参与调查的企业17家,有效数据是84家,其中35家企业(占比42%)开展了AI金融科技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科技等公司。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42%的金融企业在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和金融科技公司。

为了清楚AI金融发展的方向,通过调查企业开展的金融科技工作重点方向和产品的主要功能得出:工作重点在智能营销、智能服务、智能风控这三方面,分别占比:74%、74%、65% (多项选择题);产品的主要功能集中在精准营销、风险防控、业务办理、客户洞察四方面,分别占比83%、68%、57%、51% (多项选择题)。

为了明确开展AI金融科技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对AI金融科技的工作性质和所具备的技术或工具进行调查:发现偏向数据分析、产品运营、智能软件应用、软件开发四个方面,分别占比69%、54%、42%、40%(多项选择题)。应用到的技术或工具主要有Java、Python、C++等编程语言、SQL数据库、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等,分别占比86%、66%、54%、45%(多项选择题)。

为了明确AI金融科技对大专生的需求情况,对招聘人才的学历进行调查,35家企业中仅4家招聘大专生(占比11.4%),其余均是本科及以上。对于大专生可以在这个领域适合做什么工作进行开放式提问,大部分人反馈大专生适合做营销、数据分析、产品测试以及一些辅助性工作。

从企业调研中发现:AI金融科技工作有适合大专生的岗位,这个岗位主要偏向智能营销、数据分析、产品经理等方向,而不是偏较难的技术类岗位。

4.2 在校大学生学习AI金融科技课程的意愿调查

本校金融管理专业在校生共有381名学生,参与调查的学生有277人,占比72.7%。其中有258人未了解过AI金融科技,占比93.1%;其中有兴趣学习的学生有179人,占比64.6%。认为AI金融科技是金融发展方向的学生有229人,占比82.7%;认为有必要学习AI金融科技的学生有232人,占比83.5%,对于理由,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顺应大趋势,跟上时代发展,提升自我能力。在问到学生如果有兴趣学习AI金融科技相关的课程有哪些,选择最多的是Excel数据处理、Python语言、SQL数据库三门课,分别占比75.8%、46%、35.7% (多项选择题)。

由此可见,在校生对于学习AI金融科技课程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在课程方面,主要偏较容易上手的课程,这符合他们自身的情况。

4.3 开展AI金融科技课程教师胜任能力调研

为了解本校本专业教师对开展AI金融科技课程的支持态度,对教学胜任能力进行了调研,本专业共有6名全职教师,参与调研率100%。对开设AI金融科技课程的6名教师全部支持,支持理由中大部分教师提到:人工智能是金融发展的趋势,是不可回避的。对于开展AI金融科技课程,大家一致觉得应偏向于应用和对应用的了解。本校本专业应该开设哪些AI金融科技课程,占比最多的三门课程是:大数据处理与分析、AI金融的应用场景、统计学,分别占比100%、66.7%、50%。

对教师的胜任能力调研发现,对于开展AI金融科技课程所需的编程语言,本校本专业教师均有编程的基础,3名教师学习过VB编程,2名教师学过Python语言,C语言、SQL数据库、MATLAB均有1名教师学过。对于以前是否给学生上过相关课程,有3名教师上过统计学,各有1名上过大数据处理与分析、AI金融的应用场景等课程。同时,教师建议将AI金融科技课程与1+X证书融合,将相关知识植入到1+X证书的培训中。

从调研本校本专业教师情况来看,教师支持开设且有相关能力胜任统计学、大数据处理与分析、AI金融的应用场景等课程。

5 高职院校开展AI金融科技课程的建议——以四川现代职业院校为例

借鉴同类院校办学的经验和市场调查的情况,笔者对金融专业开展AI金融科技课程提出如下建议——以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为例:

(1)学校可以申请新专业——金融科技专业,来专门培养金融的人工智能人才,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为建“双一流”职业院校增加含金量。以这种方式办学,在开课方面可以提高技术难度,设置一些初级编程课程,比如Python语言、SQL数据库技术等,注重学生在编程方向的应用。同时,增加区块链金融、产品经理等相关课程。

(2)在现有金融管理专业上进行分层教学,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分成一个班,在这个班上开展统计学、大数据处理与分析、AI金融的应用场景等课程。以这种方式办学,可以快速实现AI金融科技人才的产出,学校只需要在现有的办学模式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3)在现有的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增加AI金融科技相关的课程,比如Eexcel数据处理、AI金融的应用场景等课程,让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趋势有一个大致了解。

對于教材,目前市面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教材可供使用,比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资源库中的教材或出版社的教材。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挂职金融科技公司或金融科技岗位来获得经验,也可与开展AI金融科技教育的企业合作,通过双师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双师”相互学习,从而达到培养教师的目的。

参考文献

搜狐.智能投顾:金融科技又一个新风口[OL].2019-07-11.https://www.sohu.com/a/326098667_407695.

搜狐.建设银行正式宣布:国内第一家无人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EB/OL].2019-07-17,https://www.sohu.com/a/327414783_20816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18〕4号[EB/OL].2018-03-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1803/t20180321_33087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19〕7号[EB/OL].2019-03-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1903/t20190329_376012.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2号[EB/OL].2020-02-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003/t20200303_426853.html.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简介[EB/OL].2016-05-17,http://it.zfc.edu.cn/2017/0301/c910a4004/page.htm.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Finance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ce +”

——Taking Sichuan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Sichuan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  LUO Yan

作者:罗艳

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 篇3:

“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的作用研究与实践

摘 要: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社会各个领域对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融合,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基于以上,本文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探讨了了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对“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策略和实践策略,旨在充分发挥“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对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

一、前言

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金融专业来说也是如此,但就目前来看,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日益凸显,高校往往难以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学员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其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来说,“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无疑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二、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

金融行业发展迅速,相关知识理论更迭较快,在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就目前来看,许多金融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过于注重理论说教,忽略了业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脱节。

(二)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相较于国外金融高校来说,我国金融高校教师大多直接从师范院校到教师,缺乏实际的金融经历,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实践经验。此外,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问题,金融高校教师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与实际金融工作脱节,许多高校缺乏激励机制,没有为教师创造深入金融企业调研的条件[1]。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往往受到制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拘泥于书本,选择的素材缺乏生动性,教学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实践活动基地难以发挥作用

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都积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来说也是如此,但从实际应用上来看,虽然许多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比较完善,但缺乏有效的管理,实践基地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的参与性不足,金融专业的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化严重,很难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在为金融专业学生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的过程中,考虑到许多学生都不会真正留下来,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很难接触到金融企业的核心工作,只是安排一些单调的“打杂式”工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新生厌烦,实践基地并没有发挥对金融专业创新人才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的特点,应当构建开放性的实践教育体系,实现课内教学向课外实践的延伸,实现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1、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平台。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来说,其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立主要包含四个层面:(1)基础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金融基础课程单向实验以及语言学习中心接受训练等;(2)模拟实训:主要指的在校内的金融专业模拟实训,例如银行业务仿真实训、证券投资业务仿真实训等[2];(3)创新性实验:学校自主建立自主创新实验平台,与金融相关企业合作,设立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首先,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金融专业实习基地,为金融专业毕业实习、岗位实习、创新专项实习等提供平台,例如长春财经学院每年大四学生就可以进入农业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实习,实习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度,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学生能够尽快熟悉银行的业务流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二,建设双师型队伍,学校积极聘请金融企业实务专家在校兼职任教,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传授先进的金融专业知识,此外,金融专业教师也可以在企业挂职锻炼,例如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以此来让教师了解到一线金融工作的相关流程,积累实践经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效果。

3、建立社会实践平台。首先,学校可以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以此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金融专业相关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结合金融专业课程进程进行专项的社会调查和专题调研,让学生了解金融发展趋势,充实学生的知识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3]。

4、建立探究性科研活动平台。首先,建立学生科研项目,科研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应当对学生申报、立项的科研课题给予资金支持,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科研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论文,结合教师课题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建立学科竞赛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正确投资大赛、金融建模竞赛等,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主板正确投资模拟竞赛、金融知识学科竞赛等,深化金融专业创新性人才的教育效果。例如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就经常开展保险营销大赛、模拟故事大赛等竞赛,且“模拟股市竞赛”会被评委了江苏省十佳优秀社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构建合作育人模式

1、合作建设研究平台。政府主管部门、学校以及金融企业应当积极建设产学研合作研究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4]。例如中山学院经贸学院就与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了中山市金融研究所、中山市经济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致力于解决金融行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仅深化了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效果,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创新人才育人模式的改革。为了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粗创新能力,促进知识传授向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转变,学校应当积极改革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根据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建立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式模式、以及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深化创新人才教育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的对接。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来说,“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至关重要,本文从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合作育人模式构建等方面探讨了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中“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旨在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长江大学,2014.

[2] 代国忠,刘爱华,蒋晓曙,钱红萍.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7-118+156.

[3] 肖振宇,蒋志芬.金融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8:149-150.

[4] 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08:60-63+67.

作者:金艳红

上一篇:教学述职报告(通用3篇)下一篇:环境监察工作要点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