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金融短时间内迅猛发展导致专业人才需求迅速增长, 金融从业人员既需要具备金融理论知识,又需要对互联网有深入的理解,复合型人才的稀缺性已成为人才供给方面的主要特征。因此,在供给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高校金融相关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很多学者在教育供给侧下研究了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傅波和苏柳方(2016)、刘旸 (2016) 、王辉坡 (2016) 等)。这些研究都强调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只针对比较宽泛的金融专业展开研究,没有根据经济发展现实落实到具体专业上。

以“金融工程专业+互联网金融”在知网搜索发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针对金融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理论研究虽然逐年呈递增趋势,但数量还不多。以“人才培养”为关键词在知网里的搜索相关文献为:2013年6篇,2014年12篇,2015年20篇,2016年26篇,2017年19篇。这些文献大部分针对职业教育或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问题展开研究的。如郭炳德(2015)、李盛辉(2016)等。而针对本科院校开展“最后一公里”的研究很少。周盛(2015)分析了当前应用型高校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一些障碍,并提出相关建议。但其针对的是本科整个教育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和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并没有针对某个具体专业展开讨论。本文以金融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在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研究“最后一公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订单式模式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与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定向性特征相吻合。刘海力和谢常清(2015)、余星(2017)等都对应用型地方性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进行了探索。以上研究普遍针对工科专业探讨订单式合作模式的意义和实施。与工科专业不同的是金融工程专业不适合大订单合作。因为工科专业偏向专业技术型,企业接收10多个甚至20多个学生进行见习、实习或产学研合作等是可行的。但是金融工程专业本质上偏于技术服务型,一个企业难以同时接收大批量学生进驻企业。金融工程领域又包含很多方向,比如证券、期货、债券公司、私募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等等,十几或二十几个学生不可能有相同的职业规划,因此就出现了强制批量实践,但最后对口留住就业不多的现象,这样也打击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为此,本文提出金融工程专业以“小订单大合作”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根据学生和企业意愿,将实习生实习区域相对分散实习,通过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企业也乐于接受,校方也提高了就业率。

二、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小订单大合作”式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有助于高等院校办有特色的金融工程专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能就业的学生,而是要培养他们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不仅仅从量上关注大学生就业,而是要在结构下功夫,使所培养的人才能有好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潜力。在教育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针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改革和实践研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对策,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促进高等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从办专业到办好专业的实质性转变。

(二)为打通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提出新方法

金融工程专业不同于工科技术性专业,同时接纳很多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大现实。而且金融工程专业方向种类较多,导致实践的知识体系也越来越碎片化,提出金融工程专业“小定单大合作”的方法完成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教学任务。包括专业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和毕业论文(设计)。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将学生人数分散,有针对性地分配到双向选择企业开展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邀请企业参与论文答辩,检验实践教学效果。

(三)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提高金融工程专业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提供新思路

大力推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构建善创新、上手快、素质高的金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接与融合。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授课内容的编写及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等。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企业和学生同心同向、目标一致,实现三方共赢,实现“零障碍”“适销对路”“零过渡”。

(四)构建金融工程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根据金融企业的特点,结合不同院校自身条件,构建一套适合金融工程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体表现在以“小定单大合作”方式开展专业实习、校企合作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通过小定单大合作方式妥善衔接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链接的教育端和产业端。

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思路,促进校企整合优质资源,形成紧密合作链,使实践教学模式与企业需求相匹配,落实金融工程专业从办到办好的实质性转变,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三、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分析金融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侧特点和金融工程专业办学特点,深入企业调研等途径了解金融相关企业对金融工程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等。建立供给端和需求端通道,选定对口订单企业,协调好学校和企业的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为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二)改变目前大部分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目前毕业实习形式化、没有有利推动教学的现实,以小订单式往企业输送实习生进行实质性实习训练。在“小订单大合作”模式下开展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搭建校企双向互动平台,以点带面方式安排,基于双向选择结果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实质性实习工作。

(三)改变目前金融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无干货”、资源浪费的现实状况,重点改革毕业论文研究工作,构建学生选定方向---学生和企业确定订单对象---在实习和产学研合作教育阶段根据实际问题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和企业双重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由企业参与毕业论文答辩---将毕业论文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实际运营的毕业论文体系。

(四)在“小订单大合作”模式下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环节

改变以往大规模集中实习效果不好的现状,分散安排学生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就业选定方向进行培训、指导和实训,另一方面为企业减少员工培训成本,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良性循环。

摘要:本文旨在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针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提出“小订单大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为高等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促进转型发展、打造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金融工程专业,“最后一公里”,小订单大合作

参考文献

[1] 傅波, 苏柳方.联网金融时代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政产学研用”的视角[J].亚太教育, 2016 (11) :1-2.

[2] 刘旸.大数据导向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33) :422.

[3] 王辉坡.“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发展的新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43) :25-26.

[4] 中国教育报.河南:校企联手打通职教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15 (7) :94.

[5] 李盛辉, 孟迎军.面向企业定制的独立学院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 2016 (8) :47-48.

[6] 周盛.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J].时代教育, 2015 (19) :135.

[7] 刘海力, 谢常清.地方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 2015, 34 (9) :113-115.

[8] 余星, 王竟竟.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最后一公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 (2) :9-10+15.

上一篇:浅谈住宅建筑立面设计的几个要点下一篇:完善刑事审判简易程序法律监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