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事

2022-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更重要的事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1984年,他生于福建省福安市的一个商人家庭。2002年9月,他被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录取,成为该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一名新生。

因为家境较好,一到周末,他就会到几百里之外的市区购物,每次都是满载而归。不少同学都请他从市区捎一些数码产品。父辈的熏陶影响,造就了他极其敏锐的市场嗅觉。他发现,由于学校距离市区比较远,同学们购买电子产品十分不方便,而英语四六级学习考试所需要的学习工具英汉电子辞典很受在校生的欢迎。于是,他筹集了3000钱作为启动资金,在学校内开设电子辞典商铺。

商铺开张后,生意很快火起来,但同时引起了一些在校生的“眼红”,他们纷纷卖英汉电子辞典。眼看同行增多,销量下降,他赶紧求变,对每一个来店购买的同学进行资料登记,如果有人通过了英语四六级,凭成绩单将能在他的店面获得一二百元的助学金;如果有人过生日,当天会获得他赠送的贺卡与祝福语。由于进行了“人性化”促销,他代理的其中一个品牌创造了980台的月销量,而且成为了该品牌在海南代理商中的销售冠军。此次经历不仅为他赚得了第一桶金,也为他后来的创业经验积累下了宝贵的“第一桶金”。

大三那年,他在网上浏览信息时,意外发现:美国2亿人,礼品销售占世界的25%,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不说,海南的礼品行业整整落后广州10年,落后香港20年。这一组数据又刺激了他敏感的商业神经。

大学毕业后,所有人都为他已经拥有一家每月可以赚得两万多元的商铺而啧啧羡慕时,他却放弃了这份生意,进入一家工厂打工。父母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打来电话,说已经帮他在厦门安排了一份月薪6000元的工作。但他坚定地告诉父母,现在自己要的不是这些,有些东西比赚钱更重要。工厂每月1000块钱的工资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活。他在工厂勤学苦干,熬过了最艰苦的一年后,他对礼品的加工流程、材料成本等相关细节都烂熟于心。

他觉得是时候出手了,于是,他与朋友合伙成立了礼品公司。2008年公司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他一个人的销售额就占了60%。但是时间一长,他在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朋友的想法越来越不一致,他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2009年,他的礼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张,专门从事礼品业务。公司刚起步时的第一笔大订单,是与国内某知名商业银行合作,当时,那家银行公开投标,他挤进了竞标的队伍。有朋友劝他不要白费工夫,因为有家公司与该银行已经合作了20年,别人不可能轻易插进去,可他偏不信那个邪:“我觉得这对于我是个机会,但比机会更重要的是抓住机会的决心。”招标那天,他出乎意料地赢了。走出门外的时候,后面有人酸酸地说:“这小子的运气真好,16万元就这么给他了。”他只是摇头一笑,因为只有自己知道这里面的理所当然。

他的公司和海南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业务越做越大,年销售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2009年的120万元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280万元。据专业人士分析,预计今年他的公司的销售额将突破500万元。

他就是海南丝韵礼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明,一位年仅27岁,创造了一个由月薪一千到年赚百万这一商业神话的“80后”。陈建明对于创业成功深有感触地说:“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还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诚信、胆识、信心,当然还包括以退为进,稳扎稳打。

作者:韦良秀

第2篇:邹明: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平台和视野,这是最实际的事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南京市书画院特聘画家,深圳画院签约画家。自1991年起先后赴新加坡、香港、台湾、英国、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赴美国、欧洲七国、澳大利亚、捷克、印度、英国、埃及等国家参加联展和艺术考察。

身处深圳这样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前沿城市中,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根植的社会土壤可谓十分优沃。与这座城市的国际范儿一样,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加快国际化步伐,已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伯明翰城市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等国家的著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又在与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著名艺术、设计院校加强联系,商议合作交流事宜,并聘请国际及国内的知名大师、学者和一线设计师担任客座教授,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视野。

采访中,邹明副院长说:“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对准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这里有收获”。在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们经常有机会聆听一些著名学者和一线设计师的讲座,与国际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并且直接参与社会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学院给学生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觉得在深大学习很有收获,他们会一直记住你这所学校的;如果他来这四年也没有学到多少东西,那他也就跟你拜拜了”。建院20年来,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为数不少,其中一些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实力和知名度,在学院的邀请和组织下,这些毕业生和其他一些社会知名设计师一起,重新走进学校,将自己的社会经验融入教学,令学院教学更“接地气”。去年由学院毕业生发起成立了“深大设计基金会”,显示出的不仅是热情,更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正能量。

对于这些年社会上所提及的“供需不对口”的问题,邹明副院长认真地说:“我们没有理由奢望和要求大学四年培养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这违背常理”。因为在大学期间,学校最重要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培养其基本的专业技能,简单来说,就是培养“设计师的苗子”。同时他也表示希望社会和行业能够对毕业生多一些包容,给他们提供更多成长的机会以及时间。所以对于种种社会上的抱怨和指责,他觉得“正视现实,有许多是客观存在,抱怨和指责或许是一种批评的态度。而教育本身就应该具有批判精神。民主、自由和批判精神归结为学术态度和大学之道,应对社会,亦然。”

《现代装饰》:时代一直在发展变化,如今的新一代生活在一个新信息、新科技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时代。据您的观察,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近几年的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等方面,与前些年的学生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邹明:现在的学生跟80后、70后甚至再往前的每一代相比,我们会发现每个阶段学生的素质和特点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与社会发展有关系。我们也没有理由以70年代刚恢复高考时的大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80年代和90年代的学生,我觉得每个时代的特点体现在学生身上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说艺术设计教育,美术高考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多少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现在依旧是统一考素描、色彩等科目。那么变的是什么呢?你可以看到有些学校增加了一些除了国家统考之外的个性化考试,会偏重设计基础和设计表现的一些内容,因为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其实对学生的选择是有影响的。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比较“应试教育”的,由于目前美术高考程式化,考生的绘画训练模式化、概念化,许多不是建立在兴趣和热爱的主动性上,而是为了高考被动地去应试训练。从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无论是在哪个年龄段,艺术学习都要求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尤其是学习艺术设计,需要想象力、表现力等很多方面的锻炼。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在进校之前已经被统一化、格式化、教条化了,这样就导致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个性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艺术,喜欢学设计,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为了完成学历教育。当这部分学生迈过高考门槛之后,你会发现问题来了,不是他想学,而是他被动地学。学习的主动与被动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我觉得不止是设计教育存在这些问题,可能整个国内这方面的教育问题都会比较明显。

《现代装饰》:那么对于这些问题,高校有没有什么办法去应对呢?邹明: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应该是有时间的历练和丰富经验沉淀的,深大本身比较年轻,三十年的历史,我们艺术设计学院有二十年的历史,但很多地方我觉得跟内地的高校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完善是靠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最近一些年我们一直在做一些课程的调整,比如说基础课,我们试图加强一些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因为我们会发现素描和色彩这种绘画基础对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说,上大学之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能力,如果不是选择从事绘画专业的话,那么其专业基础需要有一个转换,这个转换我们把它定格为专业基础的转换。比如说增加一些设计基础、创意理念与表现等等诸如此类的课程,引导学生从入学前的绘画基础思维逐渐过渡到有专业方向的思考。

《现代装饰》:就是说比如对于学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增加关于设计方面的一些基础训练?

邹明:对,要增加这方面的训练。我们会发现对学生来说他可以有一个思考转化的过程,因为本来他只是对素描、色彩有思考,但他所选的专业可能要求其以后不是做纯艺术家,他需要进入到学室内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动画等专业的一些学习和思考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安排时,就会做适当的调整。我觉得这些调整其实就是要求老师在上课的内容、形式上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做一些相应调整,简单来说就是把传统的一些绘画课程做一些相应调试。我们没有理由几十年不变,变,是一种顺势而为,也是与时俱进,假如说几十年都不变的话,这对学院来说是一种失职。

《现代装饰》:是应该变,因为整个大的时代环境都在变。

邹明:但是这个变很艰苦,因为它牵扯到很多因素,牵扯到老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教学能力,另外还有学生的自觉程度,就是学生也要有主动思考的能力。

《现代装饰》:因为学生之前所接受的应试教育,可能已经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那么在大学里可能也需要进行一个转换。

邹明:我觉得是一种互动关系,老师要有责任感,学生要有自觉性,这样就会把一些思考的方向、内容定下来。不过我们都很清楚,说起来好说,做的话很难,可能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事实上我们学院的老师在这方面已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学生作业也一直在变化中得以提高,显现一些特色。

《现代装饰》:可能还要摸索出来一些方法,不只是深大艺术学院进行这样的摸索,应该是全国的艺术院校都要往这方面考虑。

邹明:放假之前我和所有的系主任一起去走访了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设计学院,感受颇多,收获颇丰。因为老牌的学校像中国美院和南艺,他们在教学的理念、管理包括教学方式上还是不一样的,相对我们来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的东西太多了。不是说我们处在深圳这样一个相对前沿的城市,我们的教育也是前沿的,一定不是这样的。其实我觉得有蛮多地方我们还趋于保守或者说趋于一般。

《现代装饰》:是不是您所说的那些学校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会更加灵活、贴合学生的需求呢?

邹明:应该说各自都有特点,毕竟他们有着相对较为长期的办学积淀。比如说南艺在设计课的安排上主题性设计和实验性设计并举,这两者之中又更注重后者,强调实验性,强调学术思考。还有就是强调通常我们所说的实践性,把社会上一些实际的课题导入我们课程设计教学里面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是,其实有蛮多学生需要主题性的设计训练,他需要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他也需要一些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培养,二者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如何引导。

我觉得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偏颇哪一点。我认为高校的设计教育更加应该注重后者,就是强调设计的前卫性、实验性或者说强调一种学院派的理想主义精神。首先老师要在这方面有思考,也要引导学生注重学术思考,就是你教给学生怎样的设计方法,这个设计方法一定不只是画图的技能,还有思考能力、治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创意思考来说,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来源和积淀。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一线年轻设计师大都完成过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他们的经验更多是走向社会之后发展的。在学校里面我觉得学识教育、学理教育或者学术思考是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建构对设计的认识、思考,然后再到社会上去摸索一些实战的经验。换句话说高校的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它不是培养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设计师,它是培养一个苗子。我们没有理由奢望和要求大学设计教育四年当中就培养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很有经验、能够马上上手去做创意,那是不可能的,它违背常理,这一定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在大学里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对职业的责任感,了解职业属性和掌握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再进一步说就是学生要在进入社会时有应对的谋略,无论到公司求职还是去做一个具体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方法,哪怕是初级的。

《现代装饰》:您刚刚所说的我可不可以理解为,您认为高校教育更注重的应是对学生基本美学素养的培养和知识的积淀,包括引导、培养学生对创意的思考和能力。至于更进一步的经验,需要在进入社会后在实际工作中慢慢培养。

邹明: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另外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四年时间里,也要适当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比如说我们深大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的学生的其中一个优势就是,他们有市场意识或者说有社会意识,我们这里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利用假期到外面的公司去实习,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就在零星地做一些设计了。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触摸社会,至于触摸的程度或者说角度怎么样,这个另当别论。我倒觉得我们的学生可能更缺的是理论知识的积累。

《现代装饰》:但是学校教育不就是在培养他们的知识积累吗?邹明:问题是我们会发现目前学艺术设计的学生一年认真地读不了几本书,当然知识来源的渠道也不一样,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吸收知识。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学生还应该具备一些理论的修养,就是我们讲的学识和学理方面,目前的学生还普遍欠缺。不只是我们的学生,整个中国高校在教育这一块都有一些缺失,这个缺失本身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因为某些价值观会对学生有一些误导。

《现代装饰》:但是社会上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些企业抱怨招人难,认为很多毕业生身处象牙塔中,理论方法多而实践经验欠缺。学校方面有没有考虑过平时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呢?

邹明:理想中的象牙塔事实上已经崩溃了,目前的高校教育不同于往日的精英教育,尽管我们还在做一些坚守,这么多年的扩招带来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暂且不做这方面的评价。我们学院从大三就开始有专业实习,而且学生们自己也会去找工作、做兼职,或者自己做一些小设计,他们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努力。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到一开始所说,假如说我们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期望值寄予得太高,那你会很失望。其实我觉得行业要包容,没有多少本科毕业生一出来就特别能干活,有是有,但是很少。社会也得要包容,我们的毕业生要有一个适应社会的过程。

《现代装饰》:就是说要给他们一个成长的过程。

邹明:对,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目前这个社会上的设计公司大多数都是个体的,老板当然希望员工来了之后可以马上干活,“我没有理由再来教你”。像三十年前我们毕业的那个时代,国家包分配,它有一个允许你成长的过程。现在不是这样了,你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能力,那雇主就对你打了个问号,你一个新手,什么都不行,我要你干嘛。这是客观存在,毕业生要应对,行业也要包容。

《现代装饰》:您是不是认为当下的社会整体都缺乏包容的心态?

邹明:我们有一部分学生素质很好,做老板的要学会发现这个毕业生虽然现在不一定很有经验,但是他有潜质,可以培养。其实我们要是去责怪他们为什么不去接受应届毕业生,人家也有理由。所以这对毕业生和企业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问题,但是社会也要有一种包容度。

《现代装饰》: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因为学校里的状态跟社会上是不一样的,毕业生进入到社会必须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社会上缺少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适应和成长机会的话,就会造成一定的问题。

邹明:是的。这里有一个节奏快、慢的问题和时效问题,急于求成不行,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就像我们的老师,你要求老师课讲得好,又要在社会上有影响,又要有非常牛的有影响力的作品,那还是挺难的,需要太多的历练和积累。这样的老师肯定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但是不可能每个老师都能够做到这一步,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有理由要求老师做到一点,就是你的课一定要上好。

《现代装饰》:据我们了解,深大艺术设计学院经常与社会上的一些设计公司进行互动,举办比赛或讲座等活动,您能详细谈一下吗?

邹明: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做这方面的事情,包括和深圳十人以及更多的设计师合作。我们有一个已经实行了多年的做法,就是聘请一些客座教授,像深圳十人、姜峰等等,这些是环艺系的客座教授,其他专业也都有很多,陈绍华、孙振华等都是我们的客座教授,包括服装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动画和创意策划等专业,我们都聘请了一批业内精英参与我们的教学和毕业设计。其实我们蛮想利用深圳的社会资源,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一些机会。我们上个学期聘请了一些“第二导师”,与我们的专职老师一起带研究生。

我们有的时候会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好像一线的设计师就很商业,学校里面就代表学术。其实不然,他们大都是学术和商业兼容的,一个成功的设计师,他们的方案大都学术和商业兼容的。他们的设计流程从设计对象分析到市场调研、理念分析、元素提炼,到最后空间转换、细节的塑造,再到整体的表现,这一套方法表现的有理有据,既有文化背景又有技术手段,常常能够在市场上有斩获。如果说设计师有商业的一面,我觉得这个商业性可能更多是对商业属性的拿捏、了解,比如说你做会所、酒店和写字楼,每个空间的要求不一样,学校里面的学生肯定在这方面很多是空白的。有的学生你希望他做一个五星级酒店大堂公共空间设计,他去都没去过,脑子里面都没有概念。而这些成功的设计师,他们非常注重游历,每年到处参观学习,这个经验对做设计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现代装饰》:您刚刚提到很多一线的成功设计师是学术和商业兼容的,可否再详细阐释一下您所认为的设计师比较学术的一面?

邹明:以我接触的深圳室内设计十人为例,在他们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我觉得其中非常好的就是设计创意的发想过程。“学术”是抽象的,要把它具体到设计中。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这个传统文化设计的理念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手法将之融入现代设计?比如说前段时间我带学生去洪忠轩的公司参观,看到他在成都做的一个个性化酒店的设计方案,以面具为设计元素,他对四川变脸的面具、京剧的面具,一直到西方的面具,有一系列的调研和图形资料,再把它做一个转换,转换得很好!有面具的影子,又不是面具的重复。比如说他用面具来切割建筑空间的柱体,包括一些建筑空间的细节,做得很有意思。我们说做设计要做到有想法,要让人可以感觉到你有文化。文化是什么?有文脉,文脉是什么?让别人可以追溯到一些东西,寻源问道,要有出处,要有新发现,富有理念的原创设计。

其实我们学校设计课程的教学有时候往往也是在做这样的研究,让学生发现设计元素,思考这个元素从哪里来,再去做一些延展、组合、变形,然后再转换到空间里,运用到细节里。这样你的设计就是有说法的,这个学术性有理论支点、有出处,有源和有脉,就可以让别人去发想了。

《现代装饰》:现在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设计师还是挺注重原创的设计创意的。你们经常会带学生去设计公司参观吗?

邹明:对,去设计公司参观、实习,一直是我们学院设计教学的一个特点,每个系都与深圳相应的专业公司建立一定的联系,有些成了实习基地,从客体上成为我们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专业的一个桥梁。我们很多专业的老师都与职场上一线的设计师合作带毕业设计,收到显著效果。我和洪忠轩一直以“酒店大堂公共空间设计”为题合作已经四年了。

《现代装饰》:您带几个学生?

邹明:这一届十个。

《现代装饰》:设计师一般都是怎么样跟你们的教学进行配合?

邹明:像我们带的这一组是做主题性、个性化酒店公共空间设计的。由公司提供实际案例的图纸让我们的学生来做。我希望我这一组学生在毕业之前,对四年学习的回顾、节点归结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上,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愿望和积极性。我和洪忠轩有一个共识,强调概念设计,但是这个概念要有可行性,不是玩纯粹的概念。从实际的建筑空间出发,空间构成、材料组合、整体表现等都是有条件的,可以实现的。让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有这样一些体验,这个体验好还是不好呢?我个人认为有得有失。比如说像做这样的题目,要去参加竞赛想拿奖,就会碰到一些问题,因为这不是天马行空的概念设计可以做得更理想化。

《现代装饰》:因为一些竞赛是比较偏概念类的设计,您带学生所做的这种更实际一些,跟社会接轨的。

邹明:我们都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首先是教师提出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来选择课题、选择老师。我和洪忠轩合作,注重和社会接轨,注重实际,是一个方向,而过程依然是从概念、创意出发,在这样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实际的问题。

《现代装饰》:作为深圳大学艺术学院的副院长以及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您对学院的发展以及教育方面担负着很重的责任,请谈谈在当今社会形势不断向前发展的大局势下,您对学院未来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及发展有哪些想法?

邹明:对我们学院来说,我们立足艺术设计教育的专属性、职能性。最近几年也是一直在努力促成与国外知名院校的合作,已经和英国的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伯明翰城市大学都有签约,有一些合作的项目,而且已经开展了2+2的学制,我们互相承认学分,并且筹划一些活动。2013年底我们举行了一个名为“发现之旅”——深圳设计营的活动,有来自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德国包豪斯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设计学院和美国西雅图设计学院的本科生、博士生参加,还有深大艺术学院以及内地二十多所高校的学生,将近八十个人的规模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设计体验。在差异化、个性化的交流中发现和体验设计,结束时做了一个专题展览,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好评、关注,特别是海外院校学生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

目前我们的艺术设计学学科是广东省的重点学科,在国内我们也不能说排名有多么高,但是在同类院校里面,我们还行。我认为深大艺术设计学院的发展很大程度是来源于毕业生,毕业生在外面做得好,学院的社会认可度就高,毕业生实际上是学院的延展。我始终认为学院要把心思都放在教学上,我现在分管本科教学,我的目标非常明确,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对准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这里有收获。目前我们已经准备聘请奥斯卡金奖获得者《蜘蛛侠》的动画导演安东尼先生担任客座教授,他将会在我们学院开工作室。在此之前我们还请过德国奔驰公司的设计总监莱西克先生曾给我们学生上过两个月的课。我们希望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平台和视野,多请一些真正的大师、学者来参与我们的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我觉得这是最实际的事。

作者:陈慧中

第3篇:2013上海秋季高考作文讲解(“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之感)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之惑

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毛继东教授点评上海作文题目时表示,“这是一道深度的人文关怀题。”毛继东说,它的寓意是“有时我们不断向前,却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其他涉及人性伦理的题大都停留在浅层次,而这个题沉下去了。按此题的走向,势必会抽取出这样的启迪:错把手段当成目的。“我对它的欣赏其实是寄托了一种期待,在孩子们的内心播撒悲天悯人的种子,时刻提醒我们是人。”[1]考生感言

多数考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发挥的余地,但想要写得“出挑”就比较困难。从继光高级中学走出考场的一位高三女生说,她看到题目后认真思量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我在作文中提到了沿路的风景带给自己的感受,主要围绕淡泊名利展开,也提到了一些名人大家。”但在她看来,此次作文着实不太好写,“范围太大了,有些品质、人格可能多数同学都能想得到,想要写得出挑很难。”[2]

从写作者的角度讨论作文题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求写什么?可以怎样写?

首先是,要求写什么?

今年的作文题目貌似材料作文,但与往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背景材料与往年不同,就上海卷而言,往年的背景材料,要么是哲理名言,要么是历史素材,要么是生活故事,而今年的材料是一种现象,是一种心理体验,而且予以高度抽象的表达。

写作任务的变化更加明显,往年的写作任务都是“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今年改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特别强调了学生自己的思考。真正实现了立意的开放,海派的特色更加明显,也更加有利于具有独立见解的同学的发挥。 写作要求没有变化。

“这种现象”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对此的准确把握,是完成此次写作的关键之所在。“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强调了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人人皆有过的:人们在做事的时候,什么是优先去做的事情,常常会让我们很纠结。如果有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之惑。

我们的写作就应该围绕这种困惑、矛盾的心理体验去思考,去表达。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现象的描述是抽象的,它可以涵盖不同的人的不同经历,每个人都可以在此找到自己。

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时,既可以抽象地讨论这种现象(议论文),也可以将此坐实,写出自己的经历、体验与思考(复杂的记叙文或散文)。比如讨论如何判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哪一个更重要,等等。也就是说,虚着写,实着写,都可以。不同的同学完全可能是在不同的经历中感受过这种现象的,他完全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经历入手,写出自己在其中的真实感受,真实思考。

下一个问题,可以怎样写?

对于这类现象类的材料作文,展开思考的方向、路径(议论的思路)无外乎三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兼而有之。

所谓“是什么?”也就是写作阐释类的议论文。

通过具体的材料,将材料所描述的生活体验更深刻地揭示出来。所谓更深刻,也就是可以让人看到在“重要”与“更重要”的纠结中,暴露出来的价值观的冲突(个人的价值与普世的价值),时代风尚的变迁,人生恒久的价值,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材料的表述里,还有“往往”、“自己认为”、“似乎”、“总还有”等词,这些词语的存在让这个材料的价值判断就显得不是那么唯一了。比如“自己认为”,并不等于“做自己的事”,当然也可以是为自己,但也可能是为别人,所以,“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不一定是不高尚的事。“似乎”一词的存在就让“更重要的事”的重要性有了质疑的空间。“往往”一词,表明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总还有”,可以理解为“总归还有”,与“老是有”。这两种理解直接导致对于“更重要的事”的态度:前者是正面,有一种欣慰的认定;后者是一种烦躁,是对层出不穷的“更重要的事情”的无力、无奈感。由此可见,这个材料存在着诸多的解读空间。

为什么?那就要从“重要”与“更重要”的纠结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比如,许多同学写到,当我们努力挣钱的时候,又会觉得亲情更重要,等等。如果涉及的是这个话题,我们就应该分析为什么当前这种冲突会那么普遍?是这个时代特殊的产物吗?

所谓“怎么办?”就是在文章中具体回答“到底什么更重要?”或者“要不要理会更重要的事?”“当我们遇到‘重要’、‘更重要’的纠结时怎么办?”等现实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写,应该是最难的,也最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当我们认为“亲情更重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它与目前正在做着的什么事比较着写,要体现“更”字,而不是孤立地谈论亲情的重要性。

写到的话题:亲情和孝道、生命和尊严、诚信、个人的价值、活在当下、奉献、和平。

出现的问题:跑题。一直在写亲情,而忽略了“更”这个比较意义的词。

一直在写最重要的事,最和更的区别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真正地读懂题的话可能改几个字就能得到较高的分。

观点。很多人在写学习和个人价值以及与家长观点的关系时,过于地情绪化,这个话题可以写,但要理性地思考,不能简单地片面地下一个定论。

逻辑。你在写作前确定自己是抓住一个论点写,还是多个论点有层次地论述。不能刚写着亲情,毫无转折地跑到工作又跑到学习上去。我建议你从一个观点全方位的论述,毕竟只有800字。

语言。在一些批语中我写到说理无力,那是因为说得太少,要紧跟例子写出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想先列例子,那一定要在倒数二三段对例子进行总结升华,记得在合适的地方(例子后的说理部分)随时点题。缺少出彩点。在你说理说不清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反问句,把问题抛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例子的选取有一定的层次,在结构上讲究一定的对称(整体排比或首尾呼应)。

更重要的事

什么地方没有这样的险山恶水呢?山上天梯石栈钩连不断,水中暗流处处令人心惊。

可还是有这样的人——他们跋山涉水,只为途中与盛放的自己相见。

记得那逆流而上的三闾大夫吗?举世皆浊只有他一人昂然行吟泽畔,只给这乾坤之间写下诗行,清气浩然。楚王最终没有醒悟,屈原也早已自沉汨罗。可是他文辞间的清气早已穿透进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

谁能不敬佩这样的人呢?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我敬佩罗曼·罗兰为反战而振臂疾呼,可我也同样敬佩湄公河畔的少女杜拉斯。并不是每个宗主国的人都应为了殖民地人民的权益而抗争,杜拉斯对殖民地的人民是不关心的,她就是执着于儿女情长,就是忘不了那个中国少年李云泰。这样勇敢的女人,怎会不比年轻时更美?

我折服于海明威、拜伦等作家的亲上战场,可我同样认为茨威格无比伟岸。他痛心于欧洲精神家园的毁灭,于是写下了《昨日的世界》;他对欧洲精神家园的复兴日渐绝望,于是他与第二任妻子绿蒂在巴西服毒自尽,成为欧洲文化的殉难者。我只喜欢他这样一种人:厌恶平凡,渴望燃烧,像超新星爆发一般,发出最耀眼的绚烂光芒。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事?

每个人年轻时都有梦,每个人都想成为祖国的脊梁,但更重要的那些事就这样被脸谱化,成了为了全人类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这真的是比一切都更重要吗?

曾经我们都想改变世界,可到最后才发现,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这世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井然的次序不容打破。一味仰首繁星会掉进陷阱里,打着做大事旗号的人往往摔得最惨。

美剧《别对我撒谎》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飞行员因重要的飞行任务而焦躁不堪,与家人的关系也紧张起来,他的妻子便悄悄让他服用抗焦虑药物,这才让飞行员与家人的关系和好如初。但药物反应却导致那架凝结着美国最高科技的飞机坠毁。可我还是认为那位妻子没错。

当然,那位飞行员也这么认为。他紧紧拥抱了他的妻子。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事?——先改变自己,然后改变这世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更重要的事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这是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扉页上的一段话,与这段材料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不是一个人,我们与众多看似不相关的事有着莫大的联系,有时候其实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又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事。

有时我们不断向前,却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史铁生曾经觉得“残疾”是重要的事,因为这不健全的身躯他失去了太多,他认为他的人生不可能再有任何的辉煌和意义,可是,在迷上写作以后他发现了人生新的意义,原来,生活里还有“更重要”的事。曾经的苏轼将为官当成是重要的事,“乌台诗案”使他的人生倍受打击,人生的大起大落使他最终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事,于是,他成就了自己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耀眼的一段历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多少人在顿悟之后迎来了自己的新时代,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重生”。我们常常犯的错就是本末倒置,有时候我们抱怨自己的生活条件太差,工作环境太差,学习氛围太差,可是,比我们不幸的人有很多。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别抱怨自己的鞋不好,要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人没有脚;别抱怨自己的房子不够大,要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人连世界的样子都没有见过。”所以,当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重要的事,觉得了不起的事放到世界的汪洋中时才会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甘地说:“世界再大也是一个村庄,村庄再小也是一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可是更重要的应该是我们身处的环境和心态。著名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讲话的启发,王安忆的原话是:“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生活和人生本来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质地也具有弹性,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因而变得光滑,坚硬,并且单一。”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单一呢?那就是我们错把自己当成“更”了。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有那么多的“最美xx”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更”字的含义,这是大爱。

每个人心中都对重要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的重要是成功,有人的重要是成功之后的荣誉和金钱,可是在你成就了所谓的重要的事情之后,你会突然发现,为了成功,为了这份荣耀你忽略了太多,人生告诉我们,慢慢走,慢慢欣赏;人生告诉我们,周边的风景才最美,真正的成功在哪?真正的成功就是你内心普遍感受到了幸福。所以,你知道吗?幸福的来源可能是我们内心真正坚守着自己的理想,真正的重要是我们内心的宁静和淡泊,是对这个世界的依赖和保护。

第4篇:上海高考作文——还有更重要的事

朱昌球

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事情重要不重要,似乎没有定论,但只要角度,位置,标准,规则,一旦确定下来,就应该会有定论。

不定角度,不定标准,只能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旦定下规则,形成制度,那就应该“一切以法律为准绳”。

近几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事层出不穷,“屁股指挥大脑”的事情也屡屡发生。其根由就是位置没坐正,歪人说邪话,邪人办歪事。

于他人利益于不顾,于公众利益于不顾,徇私舞弊,损公肥私,中饱私囊。

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这才是分内之事。

“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错在哪里?错在以“自己”为标准,以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关系,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觉悟为标准。

人是物质的人,或多或少,人总会局限于自己的视野,自觉不自觉地扭曲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

人又是社会的人,说话做事,待人接物,人不可能只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只关注家庭,不关心社会。

当今世界,赚钱,发财,赢利,很快地发财致富,似乎成了普世的价值观。

所以,经商只讲求利润,办企业一定要有经济效益,就连办学校也要把金钱,利润,效益放在第一位。

“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视角从自己移向他人,移向社会,移向整个世界,可能所谓的“赚钱”,“发财”,“赢利”,“发财致富”,似乎都不重要了。

人活一世,草木一春。广厦千万,夜宿七尺。良田无数,一日三餐。

人活在当下,又同样活在将来。有当务之急,也有长远之计。

人既为自己而活,也为别人而活。让他人因自己活得有价值,也就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作为高中毕业生,如何跳出自己的“局限”,来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更重要的事情——

答案应该是:一切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心灵成长的事情都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样,你的作文就会既写出自己的世界,也写出他人的世界,大家共同的世界——心灵的世界。

第5篇: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更重要的事

亘古长河,大千世界,人有多少种,“重要”的定义便有多少种。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或现世安稳,或追名逐利,但若站得高一些,或许你会发现这世上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人难脱自私之嫌,故而努力做的往往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把自己的切身利益视作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你是否追问过自己,你认定的重要之义是否真正源自你的内心,而非外界为你做下的决定?在物欲至上的今天,“重要”的意义是否需要重新被审视? 在这个讲究标准的社会里,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价值”是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标准来衡量的,比如:车子、房子、票子„„现实物质很重要;理想、风骨、灵魂„„好像没那么重要;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和自己似乎没什么关系,自然也没什么重要„„

但梁文道却说,在他看来,生活中那些更重要的事就是相信理想,顺从内心的呼唤,即使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花一些看似无用的时间也无妨,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来自这些更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或许不重要于一时,但绝非不重要于永恒;或许不重要于个人,但也绝不意味着不重要于群体。

更重要的事,不是活着就算了,不是周遭世界的蝇营狗苟,不是因盲目追逐而日渐干涩的生活本身,而是要从厚厚的历史尘埃中挺起胸,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抬起头,向内心深处的自己俯下身去,活得热烈而真实,相信理想并兑现理想。更重要的事,就是不能臣服于现实的一隅,而应相信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在枕戈达旦中锐意进取。

回望百年前的中国,先贤们筚路蓝缕,他们自常人心中的“重要”的俗念中超脱出来,相信还有更重要的事,他们建兵工厂以御外辱,建学校以期未来,引入德先生赛先生为古老的民族带来复兴之光。如今,时间的指针已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是否还能重拾那些更重要的事? 现实困境在所难免,但总该有人能肩负使命,努力于此,所以我们不能犬儒,不能抱怨一切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要寻找最热诚的信念,相信理想,燃灯前行,即使只是荧荧之光,也不中途而返。

诚然,更重要的事需要我们守望,但眼下我们认定的重要之事也需完成,唯有做好重要的事,才有能力有机会去思考去实践更重要的那些事,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堕入凌空虚蹈的险境。

我们别无所资,唯有对精神、理想这些“更重要”事情的执着。在追寻的过程中,或许艰辛伴随着苦难,但蓬勃向上的心灵永远不会被生活之灰尘封。

第6篇:中关村北大青鸟:什么是更重要的事?

2013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是“更重要的事”,生活中,大家都在努力地做自己认为的最重要的事,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对此次开放式的作文题目,多数考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发挥的余地,但想要写得出彩就比较困难。走出考场的一位高三女生说,她看到题目后认真思量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我在作文中提到了沿路的风景带给自己的感受,也提到了一些名人大家。”但在她看来,此次作文着实不太好写,“范围太大了,反而更不好写。”

面对这样的考题,中关村北大青鸟的老师说:“如此宽泛的考题可以让考生更自由的发挥,这样的考题更容易看出考生的作文功底,会拉大差距。但是作文题背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作文命题本身要表达的意义。生活中的确有很多重要的事,但是往往重要的事后还有更重要的事。”

“比如,高考之后有很多重要的事,等待成绩、填志愿、聚餐话别离,这些对于中学时代的结束都充满意义,但在这些事之外有没有更重要的事?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对于他来说的更重要的事。”

另一位迈出考场的男生告诉记者,他觉得高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形式,他并不想通过高考进入高校,而是希望选择进行IT职业教育的学习,那是他当前最重要的事。“我目前最重要的事不是去聚餐,而是快速的搜罗IT教育机构的名单,做好抉择。”

北京中关村北大青鸟的老师说:“我目前也有很多事要做,给孩子报暑假班,好好教学,给这届的考生推荐就业,但是我还有更重要的事,中关村北大青鸟高考特招班为高考学子提供IT教育的最好平台,时值高考,做好高考特招班的工作,为考生服务,这就是我更重要的事。”

“我觉得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事都不一样,只要在自己的生命中成为主角就可以了”,这个作文题除了作为高考的评阅标准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给很多人带去思考的正能量。

在多位语文教学专家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的确难度不高,可以发挥的题材广,不容易跑题,但在立意上也很容易高下立现。

这样的题目还会让人想到社会现实,急功近利,人们多数习惯只顾物质,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思想层面上的意义,认为那是虚的,无价值的。其实,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终将在后来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这似乎是灵魂和精神层面的更重要的事。

第7篇:最重要的事

回首过去的时光,我们踏着岁月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过。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做着这样的事:追逐未来,却迷失过去。每个人都有梦想,都希望自己的梦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有的人为了梦想奋力地往前飞,有的人却在路途中踟蹰,尽管心中很坚定,但还是被牵绊了脚步。

因为很多人都无从把握,也包括我自己。我们明知心里想做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但还是会去做一些与它背道相驰的事。不负责任地说,是现实让我们变得如此吧。经过时间的洗礼,我发现人越长大就变得越可怕,就好像是人性之初的善在一点点流失。我们越来越不明白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真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所认为的最重要的都只是一些被现实磨平了棱角的记忆。

过有意义的一生不是偶然发生的,不是因为环境,而是因为我们的选择。我们选择什么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事,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因此而大有不同。

最重要的事,对我来说,不是我的成功,而是我的意义;不是我的所得,而是我的给予;不是我的能力,而是我的品性;不是我认识多少人,而是当我离去时有多少将会感到永远失去;不是我的记忆,而是爱我的人的记忆;是我将被何人因为何事而记得多久。这些才是我这一生最为重要的事,它将赋予我生命最为重要的意义。

潍坊医学院校报新闻中心大学生记者团学习编辑部学生记者

护理学院 2012级 本科2班 余静

2012年12月9日

第8篇:沙龙式会议,让有意义的事更有意思

沙龙是一种自由交流的形式,一般规模较小、议题简要,由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2017年9月26日18:15-19:30生产中心组织了沙龙会议,徐部长组织车间主任/支持主管、助理主管围绕“班组现场管理”开展自由讨论。围绕“人才梯队建设、班组长日常管理、管理建议”三个层面,大家的讨论积极而热烈。围绕着“人才梯队建设”大家提出明确车间负责人,对负责人的培训安照组长的要求进行。针对设备人员技能方面,大家建议在车间人员充足的情况下,提前培养,倒班白班设备人员轮岗等建议。“班组长日常管理”和“管理建议”方面大家就班组长现存在的弱项及后期如何改善提出了各自的建议或意见。 “原来会议也可以这样开”让本次参加会议的许多人对于传统的会议的印象有了改观,让会议开展得活泼而富有效率,让有意义的事也能有意思。

生产中心借鉴沙龙的形式进行会议讨论,突破传统方式,使会议更加灵活多样,增强参与者的兴趣,提升会议内容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在讨论中的思想碰撞,使大家在讨论中升华对某一问题或观点的认识。后期会定期每月组织一场沙龙会议,欢迎大家来参观。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计划下一篇:课程设计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