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实质上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 篇1:

江西: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攻坚克难稳步发展

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外需持续萎缩与内需增势放缓相互叠加、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矛盾相互作用、长期问题与短期困难相互交织的局面,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运行整体上由缓中趋稳向企稳回升方向发展,呈现生产向稳、效益改善、利润上扬、区域协调的良好局面。

总量实现进阶。2012年,江西省高新技術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63.0亿元,同比增长14.8%。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23.8%,占GDP的比重达到8.98%,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规模持续扩张。2012年,产业内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2户,比2011年增加145户;产业户均产值3.5亿元,比2011年上升0.2亿元/户;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29户,占64.9%;增加96户,占比上升0.2%。

运行缓中企稳。承接2011年下半年的放缓趋势,2012年前8个月产业生产持续小幅回落,8月份增加值月度增速下滑到最低点5.5%。进入9月份以后,随着稳增长政策效应的初步显现,增速逐月回升,9、10、11、12四个月单月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4%、13.6%、8.4%和10.6%,企稳态势日益明显。全年增加值累计增速保持在10-20%区间,总体增长平稳。

出口逆势走稳。在外需持续萎缩的大环境下,产业克服动能不足,实现平稳出口。2012年,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05.4亿元(约合97.2亿美元),比上年微降0.8个百分点。电子信息领域出口逆势上扬,同比上增42.7%,达246.1亿元;其他领域实现出口交货值与去年持平或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实现出口交货值居各领域首位,达260.5亿元,占江西全省的43.0%,但增幅同比下降10.2%,成为拉低江西省出口的主因。

盈利逐季上扬。产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337.5亿元,比上年增长9.8%;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4.0亿元,比上年大幅下降55.0%。盈利呈现逐季大幅增长态势,第二、三、四季度实现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季度环比增长53.3%、20.2%和44.0%。

区域协同推进。2012年,增加值总量突破百亿元的设区市达6个,比上年增加3个。南昌、九江和赣州分列前三甲,实现增加值分别达235.5亿元、132.0亿元和124.7亿元。除新余因光伏产业影响发展受阻,其他设区市增加值均实现同比增长。8个设区市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上升,3个设区市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分别是:萍乡、景德镇和吉安,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15.95%、12.13%和10.1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完成总产值2760.3亿元,实现增加值638.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5.5%和54.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85.0亿元、利润总额146.2亿元、出口交货值285.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5%、43.3%和47.2%。

四大高新园区升降不一。四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江西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902.1亿元、277.9亿元和35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14.8%和16.7%;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43.9元、60.3亿元和4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22.5%和13.9%。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受光伏产业低迷影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双双下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0.8亿元,工业增加值114.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8%和12.3%。(来源:江西省科技厅)

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 篇2:

新方式、新技术在萧县胡萝卜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摘 要:该文介绍了萧县胡萝卜生产上应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以期为萧县胡萝卜产业发展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方式;新技术;胡萝卜;应用

胡萝卜营养丰富,富含胡萝卜素,具有一定的降糖降脂及促进代谢的作用。作为常见的蔬菜品种,皖北地区素有种植胡萝卜的传统,以萧县孙圩子乡为中心,当地胡萝卜的常年栽培面积在0.7万hm2以上,总产量35万t,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且拥有胡萝卜产地批发市场、加工厂及协会组织,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格局[1]。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及技术已显落后,从而制约了当地胡萝卜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引领推动下,一些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在胡萝卜生产上得到了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制约本地区胡萝卜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助推了产业脱贫,促进了种植户的增收增效。

1 新的生产方式在胡萝卜生产上的应用

针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种植结构上。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实现了集约化种植及订单生产等多重效应叠加。

1.1 发展设施栽培,提早上市时间 皖北地区胡萝卜传统种植时节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收获期为12月中旬至1月下旬。新模式下,利用设施栽培,种植时间集中在1月上中旬,采收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目前该种模式下种植面积已达667hm2左右,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发展。新模式下,新鲜胡萝卜的上市期最早在4月中下旬,单产较秋季胡萝卜提高30%。该时间段内,我国南方以福建厦门地区为主的鲜胡萝卜采收完毕,与北方山东莱西地区设施栽培的春胡萝卜相比,提早上市5~7d,有效地利用了全国胡萝卜鲜货上市的空档期,因而收购单价较高,产值稳定在15万元/hm2以上。

1.2 扩大种植规模,实现订单生产 胡萝卜种植环节用工较多,传统的胡萝卜种植以单户种植为主,自种自管,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够,仅仅体现在种植面积上。近年来,受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适宜劳动力更是难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思想比较先进、勇于尝试的农民纷纷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局面已初步形成,种植面积在6.67hm2以上的合作社、家庭农场比比皆是。据统计,仅孙圩子乡成立的,以种植胡萝卜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就多达30多家,辐射带动面积达1333hm2。通过种植群体的调整,胡萝卜产品的供货能力、品质得到了保障与提升,部分胡萝卜经销商纷纷与种植大户签订了供销合同,从而实现了订单生产,增强了合作社、家庭农场抵御风险的能力。

2 新技术在胡萝卜生产上的应用

传统的种植技术较为粗放,种植户基本上是“靠天收”,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逐年下降。通过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不仅降低了劳动力的投入与强度,适宜种植胡萝卜的群体得到了扩大,也实现了单产增收、产值增效的目的,使得广大种植户看到了种植胡萝卜的广阔市场前景。新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种绳技术、杂交种的应用、田间管理等贯穿整个胡萝卜生产技術环节上。

2.1 应用种绳技术 种绳技术是将商品种按照单粒或者双粒等要求及一定的株距情况下编织成绳,播种时采用特定的机械进行成行播种。与传统撒播或者简易播种机械播种相比较,种绳技术首先实现了精量化播种,种子用量由传统的7500g/hm2减少到2250g/hm2;其次,种绳技术解决了传统播种模式下苗密、苗弱、间苗定苗费事费工的等生产难题,出苗一致性好,苗期长势强,同时间苗、定苗节约成本1800元/hm2;再次,种绳技术的应用为杂交种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由于杂交种成本较高,传统的播种方式下,种子成本最少在22500元/hm2左右,而采用种绳技术至少能够降低种子成本2/3,从而使种植户能够接受认可。

2.2 推广杂交种 我国大部分胡萝卜主产区在胡萝卜生产上以杂交种为主,皖北地区受多年种植习惯的影响,一直使用常规种。相对于杂交种,常规种的优缺点突出,优点主要表现在种子价格上,一般仅为杂交种的10%,缺点表现在产量、商品率、产值均远远低于杂交种,其中杂交种产量较常规种高30%左右、商品率高25%、产值高40%。近年来,部分合作社、家庭农场人员纷纷看到了杂交种的优势,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宿州市农业科学院、萧县农机推广中心3家共同推动下,杂交种的引种及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杂交种种植面积超过60hm2,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2.3 调整整地起垄方式 传统的胡萝卜种植垄距1m,垄面65cm,每垄3行,但是缺点较为明显,胡萝卜生长中后期通风透光能力较差,影响产量及品质。调整后的种植垄距75cm,垄面宽35cm,每垄2行,合理的行距改善了胡萝卜生育期的通风透光条件,满足了胡萝卜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要求。两者相比较,改进后的种植垄更适合胡萝卜生长发育,胡萝卜的产量及商品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升幅度超过15%,增产增效明显。

2.4 改进水肥管理 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技术与理念,但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流失及老龄化的加重,人们在种植胡萝卜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病虫害防治及间苗、定苗管理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管理内容,从而造成了本地区胡萝卜单产、商品率、经济效益等方面提升较为缓慢。目前,在当地农业部门的示范带动下,传统的胡萝卜种植技术逐渐在发生转变,尤其以施肥、灌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2.4.1 施肥 施肥技术由传统的单一基肥为主的施肥方式转变为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按需施肥。种植胡萝卜的土壤多为沙质土壤,保肥能力较差。在胡萝卜生长前期,生长发育较为缓慢,吸收能力较弱,需肥较少。进入根茎膨大期后需肥量快速增加,但由于传统的以基肥为主的施肥方式及土壤结构的影响,此时土壤中养分含量反而不能满足胡萝卜生长所需,从而影响了胡萝卜产量及品质,同时也降低了肥料利用率。转变后的施肥方式,强调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按照胡萝卜不同生育期需肥量及种类进行施肥,既保证了胡萝卜生长所需,又充分发挥了肥料的功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通过比较,肥料用量由原来的1500kg/hm2减少到1050kg/hm2左右,减少比例达30%,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

2.4.2 灌溉 灌溉技术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传统的依靠自然降水满足胡萝卜生长所需转变为滴灌技术的应用,通过滴灌的方式,人为的调节胡萝卜生长期间水分供应,可以满足不同生育期的水分需求,为高产、优质打下了基础。纵观胡萝卜整个生育期,苗期需灌溉次数较多,保持土壤湿润是出苗的关键,适宜的土壤湿度是保障根正常膨大的重要因子之一。传统种植模式下,由于本地区胡萝卜种植季节以夏季为主,蒸发量大,土壤容易干旱,同时胡萝卜种子较小,吸水发芽较慢,以及胡萝卜自身出苗期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依靠自然降水难以满足胡萝卜生长发育所需,苗期容易造成缺苗、断垄现象,中后期影响根膨大。根据生产需要,滴灌技术被引入胡萝卜生产过程,经过近几年的示范推广,普遍被农户所接受,目前应用滴管技术的田块约占胡萝卜核心生产示范区面积的40%左右。通过滴灌技术的引用,有效解决了胡萝卜的出苗问题,实现了胡萝卜生长期间的水分均衡供应。

3 小结

皖北地区胡萝卜种植在具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近几年新方式、新技术的应用,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市场影响力、竞争力逐渐增强;单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突显;品种选择日趋合理;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逐渐形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萧县胡萝卜产业必将实现升级发展,带动一方农业经济发展,助力一方农户脱贫。

参考文献

[1]纵瑞敬.不同药剂防治胡萝卜腐霉根腐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 2015,21(23):61. (责编:张宏民)

作者:刘飞

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 篇3:

引进新技术开发高端茶加快我县茶产业发展助

近年来,我省各地都在大力发展茶产业,各州(市)、县都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意见及茶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来促进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茶产业的热潮。如今全省茶园面积已达到611万亩,2016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700万亩,2020年实现产值千亿元的目标。全省茶产业发展规模如此之大,日后茶叶产品的销售竞争必将陡然上升,罗甸县作为贵州省42个茶叶生产重点县之一,茶产业发展也在快速推进,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发展,走大众化的道路,发展红茶绿茶,贵州已经失去了心智资源领先的优势,始终难以脱离卖原料打工的地步,不利于我县茶产业发展壮大,甚至出现产业萎缩的现象。为充分发挥罗甸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茶产业发展优势,借助科技的力量,开发新的茶叶产品 ——石斛伴生茶,走出一条具有罗甸特色的茶产业发展之路:

一、加快與清华启迪科技园的合作,进行引种试种。借助清华启迪科技园的技术力量,运用该公司在丹寨创新基地探索的《铁皮石斛茶树附生原生态栽培技术规程》在我县上隆茶果场进行100亩的试种,进而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将清华科技与我县茶产业优势资源完美结合,探索一条适合我县茶产业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后发赶超之路。

二、以上隆茶果场为核心,逐步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借助上隆茶果场2000余亩老茶园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建立2000亩标准的石斛伴生茶试验示范基地和石斛育苗基地。通过上隆茶果场的示范带动,逐步在上隆周边的逢亭镇、木引镇进行推广种植,让茶农实实在在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实现脱贫致富,以实例示范带动全县更多的农户加入到茶产业发展中来,为我县打造全省乃至最大的石斛伴生茶生产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大产品研发,推出更多的大健康茶叶产品。在石斛伴生茶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石斛酒、石斛多种维生素片、石斛食品等多种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对茶和石斛产品的需求。

四、创建罗甸大健康石斛伴生茶品牌。石斛伴生茶作为一种大健康的新型茶类饮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健康的产品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亲睐,从长远来看,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特别是新型茶类增长空间巨大,清华启迪科技园丹寨创新基地“铁皮石斛附生茶树原生态栽培技术”已取得了省部级成果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石斛伴生发酵茶(专利号201510336150),茶与石斛原生伴生、共生互养,茶青的品质有了极大的改善,在茶叶加工过程中使用石斛内生菌种发酵茶叶,使茶叶含有石斛的营养成分,带有石斛的自然清香。石斛与茶的结合,在文化内涵上,实现了茶与重要完美结合,赋予了石斛伴生茶无法比拟的个性品质,石斛伴生茶将成为贵州茶叶的一个崭新亮点。开启贵州养生茶的新时代。

作者:农增收 姜鹏

上一篇:中小企业战略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