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农业推广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该文主要介绍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推广员知识题库系统的设计、特点和功能。该系统使用VisualStudio2010进行开发,软件运行环境适用于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采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存储基本数据,是一个实用的,容易操作,使用方便的系统。整个题库系统包括系统管理、试题管理和系统组卷功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气象农业推广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气象农业推广论文 篇1:

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与农业气象两门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摘要: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与农业气象两门课程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其中,农业推广课程采取师生共同设计教学任务,农业气象课程则由教师单独设计教学任务,学期结束后对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师生共同设计教学任务的学习效果优越于教师单独设计教学任务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农业推广;农业气象;教学效果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各个专业的各门课程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工科类职业学院各门课程较多地应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而农林高等职业学院的各门课程也不同程度地积极探索了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但因课程内容不同,受体对象不同,授课效果、师生收益也各不相同[1]。

二、研究对象

农业推广与农业气象两门课程的授课班级为同一班级,授课时间分别为同一学年的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授课的方法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略有不同。

1.农业推广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师生共同设计任务。(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即,老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总结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寫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人际交往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总结报告,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申请书,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2.农业气象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1)教师单独设计任务。教师将学生所学专业目标与农业气象课程目标充分结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为基础,对整门课程设置了总体目标任务“×××省农业种植业区域规划”,课程总任务下设支撑典型任务共7个:①×××省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搜集;②光照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③温度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④水分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⑤风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⑥×××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分析;⑦观测不同作物的农田小气候特征。(2)任务实施过程。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学习提示等简要向学生进行说明,学生课下个人完成并小组汇总分析,第二次课上时间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时间为学生对课下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老师随时点评指导,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下达下一个任务,依次类推,直到学期结束,完成全部的典型学习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汇总各典型任务结果并分析,完成课程总任务。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进行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两门课程在学期结束后都对该班36名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表,两次共收回问卷调查表7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图表制作和统计。

四、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两门课程结束后,都对该班学生进行了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完全一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资料查阅能力、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入手调查。详细数据如下,学习效果见图1。

1.学习兴趣有无对比。农业推广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36份,比例100%;无学习兴趣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28份,比例77.8%;无学习兴趣问卷8份,比例22.2%。

2.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26份,比例77.8%;没提高问卷8份,比例22.2%。

3.资料查阅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

4.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

5.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24份,比例66.7%;没提高问卷12份,比例33.3%。

6.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0份,比例83.3%;没提高问卷6份,比例16.7%。

7.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对比。农业推广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6份,比例100%;不全面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0份,比例83.3%;不全面问卷6份,比例16.7%。

8.综合素质提高程度。农业推广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29份,比例80.6%;没提高问卷7份,比例19.4%。

由上图可以看出,农业推广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自觉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明显优越于农业气象課程;查阅资料能力与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差不明显。可见,虽然任务驱动教学的优越于传统填鸭式教学[2],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根据课程需要、专业需求、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又比单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优越。

五、结语

目前,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各门课程都在不断探索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建议授课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创造性地探究设计学习任务,可以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而学生的自我价值一旦能够得以肯定,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习潜能则被无限激发,学生自然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59.

[2]刘增厚,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8(3):28-30.

[3]向建红.关于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2007,(02)

[4]杨建平.全程考核-实训-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8,(16).

[5]张洪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6]靳炜伟.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课程体系改革设想——以粤东地区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作者:杨文秀 赵维峰 邓大华

农业气象农业推广论文 篇2:

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推广员知识题库系统设计与开发

摘 要:该文主要介绍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推广员知识题库系统的设计、特点和功能。该系统使用Visual Studio 2010进行开发,软件运行环境适用于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采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存储基本数据,是一个实用的,容易操作,使用方便的系统。整个题库系统包括系统管理、试题管理和系统组卷功能。

关键词: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推广员;知识题库;系统

Key words: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Technology promotion:Knowledge bank;System

现代化农业即使发展到今天,还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巨大影响,特大的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无法防御,而且由于优质、高产的生物品种以及精细栽培和饲养技术本身要求严格,受某些自然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影响,现代农业要比传统农业对所受的制约更加敏感。只有在认识和掌握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的基础上,做到趋利避害,才能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1]。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随着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观测业务工作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何做好为农服务、防灾减灾等工作已逐渐成为基层气象业务人员工作的重点。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推广员知识题库系统就是为给相关业务人员提供学习的平台而开发设计的。

1 系统特点

(1)操作简单。系统设计避免了复杂的操作和人工组卷排版的繁琐,具有操作简单、功能完备等特点。

(2)系统运行环境要求较低。使用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Studio 2010进行开发,软件运行环境为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应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存储基本数据,优化了数据处理的逻辑算法,降低了系统的运行环境要求,无特殊硬件要求,无需安装。鉴于系统功能较为集中,且对系统运行速度没有更高要求,系统开发过程采用C#编程语言[2],该语言是微软公司发布的面向对象的、运行于Microsoft. NET Framework之上的一种简洁、现代且类型安全的程序设计语言。

2 系统题库编审设计

题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试题,试题编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试卷的质量。根据美国劳工部获取必要技能部长委员会的有关报告,一个合格的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3个素质并拥有5种能力[3]。本系统编审的题库范围主要为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农业防灾减灾所需的气象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题库划分为分别与水分、温度、气流、光照有关的及复合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知识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知识六大知识类型。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3类。各类题目均要求标明知识点出处,当判断题为错误选项时,备注错误之处及正确内容。

3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为使系统开发、维护和扩充方面,系统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建立相互独立的子系统。整个系统分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管理、试题管理和系統组卷,总体框架见图1所示。

3 数据库设计

系统基本数据是应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存储,整个数据库包括四个表,分别为用户信息表、试题库信息表、试卷信息表以及试题试卷联系表。Access[4]是微软公司发布的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其提供了强大的查询、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可以非常方便的汇总各类数据。

3.1 用户信息表 用户信息表(UserInfo)中包含用户编号、用户名及密码,其具体物理结构见表1。

3.2 试题库信息表 试题库信息表(ItemsBank)中包含试题编号、题型、知识类型、题干内容、是否有图片、图片、选项、答案、正确内容及知识点出处,其具体物理结构见表2。

3.3 试卷信息表 试卷信息表(Paper)中包含试卷编号、试卷名、试卷总分值,其具体物理结构见表3。

3.4 试卷试题联系表 将试卷编号及试题编号作为主外键组成试卷试题联系表(Contact),其中PaperID字段与ItemID字段为联合主键,具体物理结构见表4。

4 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4.1 用户登录模块 系统读入登录信息后,在已有的用户数据库中查找相应的匹配信息,如果数据库不存在该用户信息,则输出错误的提示信息。如果数据库存在该用户信息,验证通过。

4.2 系统管理模块

4.2.1 数据库管理模块 数据库管理模块主要是对数据库路径和密码进行设置,从而保障试题库的安全性。同时,可以通过更换路径来实现不同题库间的切换。

4.2.2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包括添加用户、删除用户以及修改用户3个子模块,主要是对用户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以删除用户子模块为例,首先系统读入输入的用户信息,然后查询用户数据库中是否存在该用户,如不存在则显示无该用户的提示信息,存在则删除该用户在用户信息表里的相关信息。

4.3 试题管理模块

4.3.1 自动入库模块 自动入库功能模块实现将试题自动批量导入Access数据库的功能,解决了单一录入试题的繁琐性。为保障试题格式统一,避免试题入库时出错,在研发本系统前,首先编写题库生成工具,每个题型都有唯一的模板,模板以Excel表的形式存在。通过将试题题干内容、选项、答案及知识类别等试题相关属性项输入该工具,可以生成统一格式的Excel试题文档,便于试题入库。

4.3.2 手工入库模块 相比自动入库而言,手工入库则更具有针对性,可实现新题入库和修改、删除试题的功能,为管理者维护系统题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以单选题入库为例,首先选择要添加的试题类型,填写页面中所有相应内容后,点击新题入库即可生成规定格式的文件存储在本地数据库中,从而实现单个题目入库功能。在添加成功后,页面会自动刷新,用户可以继续录入新试题。考虑到试题中不仅只有单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还有掺杂表格或图片形式呈现的,在设计题目手工录入界面时,题目及选项部分应用了一个文字编辑器(FckEditor),该文字编辑器强大的编辑功能,能够很好的解决图文混合的试题形式。

4.4 系统组卷模块

4.4.1 配置试题模块 配置试题功能模块包括查看题库信息、基本设置、高级设置和开始组卷四个功能。题库信息功能可以分类显示出当前题库中各类题型的总数以及各类知识类型的题量,给用户直观的体验;基本设置功能又包括試卷名称设置、知识类型设置、题型设置三项功能;高级设置功能是为了让组卷更具有针对性,主要为业务人员平常有针对性的练习所用;开始组卷功能是系统根据用户设置属性等情况,自动抽取试题。

在配置试题时,系统首先调用OleDbDataAdapter类,充当DataSet和数据库之间的桥梁,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并保存数据,使用Fill将数据从数据源加载到DataSet中,将读取到的题量信息等数据库属性信息在textBox控件中显示出来。管理者可以根据显示出来的数据库属性信息来进行各类知识类型的题型、题量等的配置,系统将根据管理者配置的参数与读取到的数据库的属性进行合法性检查,若符合则可以开始组卷,若不符合则系统将给出错误提示,管理者需要重新进行相关参数设置,此过程不断重复,直到组卷完毕。具体试题配置流程图见图2所示。

系统组卷采用的是适当加以限制的随机选取算法。同时,为了保证每次随机抽取出来的试题都不一样,程序里还设置了不同的随机数。随机数设置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随机函数rnd( ),根据该函数的特性,当使用不同的负数作随机种子时,每次产生的随机数序列就会不同。配置试题实现界面如图3所示。

4.4.2 筛选试题模块 筛选试题功能模块是为了让系统更具人性化。该模块包括上移、下移、删除、系统换题和生成考前、考后用卷6项功能。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功能模块选中某试题进行移动、删除和根据需要进行系统换题等操作。通过这种计算机按一定规则随机组题及人工干预2种方式选出的题目,既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也有随机性,既保证重点,又兼顾了考核的全面性。生成试卷功能主要用来完成所组试题的卷面(排版)工作,为管理员省去排版的工作。考生用卷是指生成不含答案等信息的试卷供应试者考前使用;老师用卷指的是除试题本身外,还包含答案、题目出处以及正确内容的试卷供应试者考试检验使用。筛选试题实现界面如图4所示。

5 结语

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开发,并组织了相关业务和开发人员进行了测试和修改,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从试运行情况来看,系统运行稳定,能满足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推广人员学习应用需求,达到了系统设计的目标。但目前该系统功能还不够完善,比如还未设置人工手动的勾选需要的试题进行组卷、自动阅卷等功能。今后将不断增加系统的功能模块,解决更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鲍文,何科奇,田丰.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刘丽霞,李俊民.C#范例开发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鲍文.基层农业推广人员能力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4):100-102.

[4]张征,陈永峰.Access数据库安全浅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1):53-55. (责编:张宏民)

作者:谭婷 张敏 肖美英

农业气象农业推广论文 篇3:

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需求探析

摘要 农村农业气象减灾服务平台是深化气象为农服务、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时代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的需求应以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为基础,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业气象数据库,实现对农业气象信息产品的系统化、流程化的收集处理、查询、分析并加工制作、发布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系统设计包括测报系统需求、数据上传系统需求、数据查询与统计需求、服务系统需求等;系统开发性强,界面友好,数据具有安全性和共享性,且系统中各个模块既可以单独运行,也可以与其他系统挂接,并兼具有通用性和可移植性,能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农业气象数据库存储结构格式的统一和全省农业气象数据的共享。

关键词 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内容;设计理念;系统需求;基层台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好气象为农业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明确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业改革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新需求,迫切需要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引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谋划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县级农业气象业务工作是针对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的各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与气象、生态、灾害等方面相关的农业气象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分析加工,形成专业的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和农业专项服务技术等,为政府、农业等相关部门开展农业指导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在农业生产及农业防灾减灾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村农业气象减灾服务平台是深化气象为农服务、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途径,是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也是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应以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为基础,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业气象数据库,实现对农业气象信息产品的系统化、流程化的收集处理、查询、分析并加工制作、发布等。笔者从文县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内容和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设计入手,着重分析了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系统不同方面的需求,探讨了该系统应用效果,在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新型网络服务系统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1 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内容

文县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由县农业气象减灾信息发布中心、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以及乡镇、行政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构成。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内容包括县级农业气象减灾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及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场所、气象信息发布传输设备、气象信息服务人员、气象减灾及科普宣传、管理制度、长效机制等。

1.1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长效机制 成立由分管县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制定农业气象减灾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并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纳入对乡镇政府的年度考核;同时县级政府应将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运行维护、气象信息服务人员补助等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或列入专项经费支持。

1.2 完善管理制度 县、乡镇政府要对所辖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进行管理、指导,各乡镇、行政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制定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管理制度,包括服务登记、设备管理和维护、信息员工作职责、流程和考核奖励办法等。

1.3 建设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网 在乡镇、行政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布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构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

1.4 设立固定工作场所 设立乡镇、行政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固定工作场所,与现有乡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行政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点等共用,在固定工作场所安放气象信息发布设备和满足日常办公的工作平台。

1.5 完善气象信息发布、传输设备及系统 乡镇、行政村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气象信息服务站应至少配备一台计算机和一台打印机,与现有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共用,完善农业气象减灾信息发布系统,可与县政府应急信息发布系统共用,满足农业气象减灾信息发布需求。利用省、市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宽带网络,调用其气象信息服务产品;每个乡镇至少建设气象电子屏和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各1套,利用电子显示屏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气象信息显示和广播,同时每个行政村至少建设1套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

1.6 配备专业气象信息服务人员 每个乡镇至少配备1名气象协理员,每个行政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至少配备1名气象信息员,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可由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设施温棚和特色产业气压主要技术负责人等兼职担任。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布气象信息后,由气象信息服务人员及时传递,并向县气象局及时有效上报气象灾情和反馈服务需求,按照部门要求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活动。

2 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系统设计

县级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应根据县级农业气象常规服务工作需求进行设计和开发,系统软件以通信网络为运行环境,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业气象数据库,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农业气象信息产品收集处理、查询检索、分析加工及制作发布等,实现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和专业专项服务。

2.1 设计理念

数据库的稳定可靠是系统设计的核心和关键,SQL SERVER 2000高性能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由XML支持、Internet集成,基于Windows2000/xp平台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以C/S为运行模式,依据农业气象数据库中心,建立农业气象数据库服务器,为各子系统提供输入数据,经加工、生成的产品再保存入数据库中。数据库存储运用二级存储手段,其中当地数据存储于Access数据库中,采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中心服务器,由C#语言在VS.net平台基础上开发实现[1]。具有一定的可用性和可伸缩性,能严格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实现多用户对数据的开发使用,系统出现故障能及时有效恢复等特点[2],保障了大量数据处理和管理数据存储。SQL SERVER 2000系统可完成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的录入、编辑和保存,用于生成农业气象旬(月)报文和农业气象年报表,上传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灾情资料等至市局信息中心服务器,实现数据查询和统计等资料共享。甘肃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利用这些县级上传的数据资料形成针对当地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农气产品,并保存于省级数据库,而文县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则通过数据共享,将省级农气业务服务平台制作的农气产品、农业生产建议等自动生成当地农业服务材料。

2.2 测报系统需求

2.2.1 管理模块。

测报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本地信息、土盒编码、作物参数、动植物名称、物候、气象水文现象、灾害名称、数据库(结构、清理、备份、还原)、数据清理及观测数据极值设置等功能。测报系统管理模块可实现用户权限分配、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安全维护,由拥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登录使用。

2.2.2 数据观测模块。

数据观测包括农业气象观测簿封面及观测数据管理,其中农业气象观测簿封面管理用以农业气象观测数据记录的管理,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管理进行录入、修改等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利用农业气象观测簿封面管理方式可建立对观测对象基本信息及其数据记录的索引,完成对农气簿记录的浏览、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录入各类观测资料前,首先要在对应的农气簿封面建立索引档案,形成索引编码、记录名称及保存的基本属性数据。

2.2.3 数据应用模块。

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应用服务模块包括农业气象报文管理及年报表管理,用于生成《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农作物生育状况”、“土壤水分状况”、“自然物候”等观测记录报表及“畜牧气象观测记录年报表”(均为电子版)等。由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库中获取并整理出农气簿中各类观测数据,生成各类农气数据报表[3],然后形成文本式的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年报表,实现报表的随时浏览、查询和打印。

2.3 数据上传系统需求

数据上传系统包括观测资料、灾情实况上传及观测资料远程修改。观测资料上传是将各观测点作物生育状况、自然物侯、土壤湿度状况和临时测墒、牧草生长发育状况等数据资料及时传至市局信息中心数据服务器;还可将当地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资料信息上传至市局信息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方便省级农气服务平台查询、引用,提出应对灾害补救措施和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建议;如果上传的观测资料出现错误,可利用观测资料远程修改对错误数据进行修正。

2.4 数据查询与统计需求

2.4.1 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的实现就是从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存储数据库中根据观测站点、作物类别、时间等查找所需资料的索引和基本属性,然后通过索引、起止时间获取上传的观测数据资料,其中也可利用图表形式显示观测项目数据资料的变化规律。

2.4.2 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模块是利用图表分析、数据滤波平滑处理及统计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系统存储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序列上分析其变化规律,然后以图表方式体现出来。数据统计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作物生长分析、气象灾害分析、土壤水分变化分析等,其中对作物生长的统计分析表现在对其最早(迟)发育期、历年平均发育期、不同观测时间的叶面积变化和灌浆速度变化情况、作物发育和植株密度随作物生育期内不同发育期变化情况等;土壤水分变化分析是对任意观测点的任意作物任意生长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相对湿度、有效水分贮存量等进行统计和图形绘制并保存;气象灾害的分析主要是对年度内当地出现的各类农业气象灾害次数进行统计。

2.5 服务系统需求

结合当地地面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资料,根据数据共享调取甘肃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数据库中的农气产品、遥感资料及农气专家建议等,在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自动生成针对当地的作物播种期、作物大田生长状况调查、农业气象灾害、适宜收获期等农业服务产品,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候资源条件作评述服务,并开展专业、特色农作物灾害防御、病虫害防治等分析服务[4]。

3 系统效果探析

3.1 数据库结构及其功能

利用数据库中的备份模块对数据进行保存备份,避免了数据在录入、修改、删除时出现错误操作或其他非人为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SQL Server建立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结构合理,系统开发性强,界面友好,数据具有安全性和共享性,且系统中各个模块既可以单独运行,也可以与其他系统挂接[5]。该系统的设计使用实现了农业气象数据库存储结构格式的统一和全省农业气象数据的共享。

3.2 系统运行分析

系统运行参数设置的外接程序接口能以嵌入方式将农业气象测报系统本地化,使得文县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和农业测报系统既统一又相对独立,有利于用户观测数据的使用和上传。系统统计形式多样,方法先进,分析功能全面,其中绘图系统先进实用,拥有3次样条函数、三角形与多边形结合离散点矢量曲线分析模式等自动等值绘制,并具有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绘图网参数等技术,在农业气象信息处理方面超过类似软件性能。同时,系统还可根据已建立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危害和评估模型等,对不同区域内的历年受灾作物及其受灾面积进行模拟,以评估出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程度,可见系统的设计兼具有通用性和可移植性[6],能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烨,吴中元.编程及应用程序开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12.

[2] 萨师宣,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00.

[3] 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S].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201-207.

[4]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56-68.

[5] 吴志岐,李剑萍,高文香.宁夏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需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2(2):748-750.

[6] 吴志岐,李剑萍,祁国梅.固原市中雨大雨暴雨相似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34-9035.

作者:张福平

上一篇:信用卡风险防范论文下一篇:劳动合同纠纷(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