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木兰围场保护区是冀北山地森林保护最好的区域,主要为落叶阔叶林及其垂直分布类型所组成;往北,逐渐向草原过渡。它对京津地区直接起到防风固沙、阻挡沙源的作用,保证天津引滦入津水源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价值。拟探讨一下有关这些方面的一些问题,供有关方面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围场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围场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1:

光绪帝“生平档案”成藏家镇宅之宝等

光绪帝“生平档案”成藏家镇宅之宝

古籍《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相当于清朝光绪皇帝的生平档案,记录了其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史实。哈尔滨市一位古籍爱好者有幸在一次拍卖中得到了这套古籍中的一册,这本“皇家档案”也成了这位藏家的镇宅之宝。

据介绍,由于是皇家用品的关系,这本古籍的大小不同于一般的古籍,其尺寸很大,长大约0.4米,宽大约0.2米。装帧同样非常精美,采用皇宫原装深红色锦面,上面有云朵形状的花纹。古籍使用的纸张洁白细腻,采用朱砂描栏,精细的小楷全部是手写,由当时的书法名家书写。

据从事历史研究的孙教授介绍,在封建王朝,上一代皇帝死后,新即位的皇帝会命令大臣开馆撰写上一朝皇帝实录,记录其执政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大史实,实录大都是根据事件的原始档案等第一手资料撰写而成,所记载的事件在时间、地点等方面大都有史实根据,所以具有档案性史料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原始档案损坏的情况下,实录所具备的史料价值更是无可替代。(摘自国际在线)

《中国社会科学》率先公布编辑档案

《中国社会科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其严密的审稿程序、完备的学术规范、严谨的学术作风和严格的编校制度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在不同时期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成为当代中国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

为推动学术名刊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率先公布《中国社会科学》编辑档案,在全球范围内开学术界网上公布编辑档案之先河。《中国社会科学》拟于2012年1月1日起在网上刊发稿件原稿、定稿、外审意见、编辑审读报告、外文引文及其他重要数据,并通过网络听取学界意见与建议,更好地接受学界全方位检阅。(摘自人民网)

围场档案资政惠民作用效果明显

2011年围场充分开发馆室藏档案资源,发挥档案馆对外服务和现行文件查阅“两个中心”的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社会稳定、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史志编研和民生等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无偿服务。同时利用馆(室)藏档案资源编印了第一部围场综合年鉴《围场年鉴》(2006—2009)和《清代七通碑刻图文册》,《围场年鉴》(2010)稿也已总纂结束,并参与编写《围场旅游指南》。成功举办了“围场历史辉煌成就展”。指导1000户家庭建立家庭档案,累计有7000户家庭建立家庭档案,指导完成40万字的家谱初稿1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档案局 翁玉莲)

磁县档案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服务重点项目建设

磁县档案局为迎接省水利厅、省档案局、省南水北调办对该县境内南水北调中线征迁安置档案验收工作,县档案局组织精干力量介入南水北调征迁安置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对南水北调征迁安置档案的收集范围、种类进行了培训指导,并严格按照《河北省南水北调干线工程征迁安置档案管理办法》进行了整理。这些档案既是南水北调工程征迁安置工作的真实历史记录,又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既维护了群众的占地补偿权益,又将为工程的顺利开工、将来的健康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依据。

(磁县档案局 王可青 李玉婷)

泊头市档案局加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

泊头市档案局加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一是严格落实《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河北省档案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对照行政执法依据,做到执法无误。二是联系泊头市政府法制办和沧州市档案局法规科,对本局行政执法业务工作进行指导,进一步增强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意识。三是重新制定了《泊头市档案局行政执法流程》,重点对行政处罚、档案执法监督检查项目做了详尽的说明,规范完善了执法程序。四是在执法工作中坚持做到一次性告知、首问首办负责制,提高了档案行政执法效率和服务质量。(泊头市档案局 赵 洁)

保定市档案局对卫生系统进行执法检查

近日,保定市档案局对市所属的卫生医疗机构进行了档案执法检查。档案执法检查采取抽查的方式,从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档案整理归档情况、档案移交情况、档案保管情况、是否存在违法行为等6个方面进行了检查。

此次检查是继以“强化档案法律法规意识、加强档案安全管理、夯实档案正规建设、提高档案利用水平”为主题的档案执法检查的延续,目的就是为了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通过执法检查,进一步夯实档案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推动档案事业沿着法治化轨道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检查,宣传了《档案法》,进一步增强了的档案法律意识,发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保定市档案局)

围场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2:

河北木兰围场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展望

摘要:木兰围场保护区是冀北山地森林保护最好的区域,主要为落叶阔叶林及其垂直分布类型所组成;往北,逐渐向草原过渡。它对京津地区直接起到防风固沙、阻挡沙源的作用,保证天津引滦入津水源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价值。拟探讨一下有关这些方面的一些问题,供有关方面参考。

关键词:综合管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生物圈保护区;生态发展

300年前,木兰围场曾是清王朝皇帝行围狩猎的围猎场,习惯称为围场,始建于1681年。1703年在承德建立避暑山莊后,木兰秋狝和避暑山庄活动成为完整的体系。木兰围场建立后,在岁举秋狝活动中,逐渐划定了72个围场,每年的活动只对其中少数几个狩猎,其余的得以繁衍生息。木兰围场保护区是在孟滦国营林场范围内建立的,2002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滦河上游保护区,由河北省林业局建立木兰围场保护区管理处负责管理,2004年改为现名,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50637.4hm2。主要保护对象为滦河上游地区暖温带与温带交接带的森林及其水源涵养地与木兰秋狝文化。这里是冀北山地森林保护最好的区域,往北逐渐向草原过渡。本文在于简要介绍其生物多样性特点及其对维护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供有关方面参考。

1.自然特点和保护价值

1.1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木兰围场保护区位于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的尾部向西南延伸与燕山山脉余脉的结合部,地处冀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汇接地带,行政区域上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中西安部地区,占北纬41°47′-42°6′,东径116°51′-117°45′的范围。地质结构属于内蒙古台背斜区,区内山岭起伏,沟渠纵横,海拔750-1829m,东北高西南低,形成广阔的波浪状丘陵山地和带状河谷阶地。所在地气候属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具有水热同季、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4.7℃,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42.9℃,无霜期67-128d,年平均降水量380-560mm,主要集中在6、7、8月这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9.0%,年平均相对湿度63.0%。所在地灾害天气严重,干旱、暴雨、霜冻、冰雹、大风、沙暴和低温在不同季节常有出现。

1.2植被和土壤 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土壤为棕壤,主要占据海拔800-1600m范围,山麓和山脚地带生境比较湿润的地方,主要建群种为糠椴(Tiliamandshurica)、蒙椴(Eliamongolica)、核桃楸(Juglandsmandshurica)、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鸡爪槭(Acer palmatum)、色木槭(Acer mono)、元宝槭(Acer truncatum)和花楸(Sorbus pahuashanensis)等;山坡上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蒙古栎(Quecus mongolica)、槲栎(Quercus aliena)等为多。这些森林遭受破坏后,出现大片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其中常混生少量硕桦(Betula costata)和棘皮桦(Betula dahurica);山脊上有小片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和杜松(Juniperus rigida)林的分布;河滩地出现带状分布的榆树(Ulmus pumila)和旱柳(Salix matsudana)林。在这个范围内有大片人工种植的红松(Pinus koriensis)林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的分布。上述不同类型森林遭受破坏后,有各种灌丛出现,主要建群种有山杏(Prunus sibirica)、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平榛(Corylus mandshuric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等。海拔1600-1800m山地出现亚高山针叶林带,主要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所占,阴坡偶尔有少数白杆(Picea meyeri)、青杆(Picea wilsonii)和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的分布;没有形成明显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带,估计与大气湿度不够有关。阴面山坡局部地区和较平缓的山顶、山脊地带有不同大小片断的亚高山草甸分布,主要建群种有披碱草(Etymus dahuricus)、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珠芽蓼(Polygonum vivtparum)、细叶苔草(Carex eigescens)和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等,构成多种多样的杂类草草甸。这些地方有些是因风大、土壤潮湿林木难以成长起来,有些是森林破坏后一直未能更新起来。

1.3物种多样性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已知有大型真菌60种、苔藓植物201种、蕨类植物22种、种子植物793种(其中裸子植物11种、双子叶植物653种、单子叶植物129种)。分析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以北温带成分为主。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植物有22种。已知脊椎动物317种,其中兽类46种、鸟类228种、爬行类15种、两栖类5种、硬骨鱼类23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种类45种。已记录到昆虫970种,以鳞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种类为多,约占总种数的76.1%。

2.有效管理的成就

木兰围场保护区管理处为正处级事业单位,与河北省孟滦国营林场管理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办公室、计财科、资源科、基建科、经营科、文教科和林业公安分局等7个科室,下设南山嘴、老窝铺、桃山、十九号、燕格柏和吗哈吐等8个保护站,还有森林防火站、科研所和规划设计院,管理人员有180人,其中,科研人员45人,行政人员27人,工人108人。技术人员中具高级职称者6人、中级职称者15人,初级职称者24人;管理人员中森林公安、林政等各类执法人员14人,所有这些人都从林场抽调。组织机构和人员可算完善和充分,意味着工作已走上正轨。主要成就如下述。

2.1保护 保护区管理处建立后,即着手修建一些重要保护设施,包括林区通道19km、防火线51km、嘹望塔1座,并完善有关交通、通讯和防火系统的必需工具。同时,在一些重要地段设置指路牌、简介牌、宣传牌、植物标志牌等;同时,建立管护制度,专设巡山员、扑火队、监测与嘹望专职人员和病虫害预报员等,落实各项管护责任,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要求。

2.2科研监测 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完成了“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河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河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6-2015年)”,为制订各项研究和发展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现正筹备建立长期定位试验站,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进行详细的观测工作。

2.3教育培训 建立的展览馆面积虽不大,但把综合考察所得资料,按自然环境特点、植物区系和群落组成与动物种群组成等几个方面系统展示出冀北山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丰富性,特别是充分说明保护区对京津地区直接起到防风固沙、阻挡沙源的作用,保证天津引滦入津工程的需求,使广大公众认识其重要价值。展览馆还派专人定期到社区作报告、召开座谈会和专题讲座,散发各中宣传材料和画册;同时,通过各种传媒特别是保护区建立的国际互联网站,进行广泛的传播,使省内外更多的人都了解保护区的价值和作用,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的知名度。保护区还建立了专门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夏令营基地,方便各地学生前来活动,在教育和培训方面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职工的培训,即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和鼓励参加各种有关生态保护和发展的活动,大大提高了职工的认识和工作责任感。

2.4生态旅游 木兰围场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区位于小滦河流域范围,处于北京一承德避暑山庄一木兰围场保护区森林一内蒙古多伦县草原和沙地的旅游线上。密茂森林的风光、淳朴的满、蒙少数民族风情和清代皇家猎犹所构成的“木兰秋犹”文化,构成小滦河生态旅游区独特的风貌和主轴。它位于木兰围场保护区的五道沟和南山嘴两个管理站的范围。前者以观赏山地天然森林风光为主,后者既有多种多样的森林风光,还有不少文化特色,集观光、狩猎、滑雪、研究探索和休闲度假、生态养生于一体。每年到此观光者在50万人次以上。如果管理得好,可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生态旅游的亮点所在。

3.有效管理的展望

对于这样一个位于森林与草原接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如此丰富多彩的保护区,不能满足于上述的一些成就,应该进一步认识其保护和持续利用价值,完善和健全其组织机制,认真实施已制定的各项规划,把保护与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发展生态旅游密切结合好,它的亮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为此,做好下列各个方面工作至为重要。

3.1保护区管理类型定位 木兰围场保护区是冀北山地滦河上游森林保护最好的区域,处于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范围,典型性、多样性、过渡性都较突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并且也已具备一定的管理条件和能力,应按综合管理保护区的要求来规划和发展,也就是说,对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5个方面要同样重视,并将之密切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的要求,使之成为一个区域发展的基本单元和试验示范。

3.2健全管理体制 木兰围场保护区直属省林业局管理,人力物力虽有基本保证,但和孟滦林场混合一起,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彼此矛盾在所难免。在当今生态发展文明时代,保护区已成为区域生态发展的基本单元,应把场、区统一起来,按保护区的规划建制,承担林场所有的职责,上面所述把保护区定位为综合管理保护区的意思部分原因就在于此。有关造林、森林培育、采伐利用、系列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等都可由保护区承担,并争取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完成。鉴于木兰围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价值大,主管部门应将之看为重点的项目,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认真去抓。保护区是县里的精华所在,它的管理好坏与利益得失都与县里密切相关,所以,应发挥地方政府和周边社区的积极性,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主管部门如果力量不足,不能集中力量去做,应实施由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管的机制,由他们共同组织省、县有关单位、周边社区和利益攸关者建立管理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制定发展规划,领导、协调、监督、资助和组织保护区团结有关力量去完成。工作计划可按性质和要求分别列入省主管部门经济发展和地方有关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中,多方筹集资金,力争在数年后能够成为依靠自身的活力不断发展,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做出贡献。

3.3建立或完善生态系统定位试验站 生态系统定位试验站是综合管理保护区的标志,可依靠顾问委员会的协助向上级申请经费资助尽快建立。除了要结合资源持续利用的各种要求确定研究课题外,还应对主要的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开展研究,例如它们的光能利用、水分动态、氮素与营养元素循环、生物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等进行长期研究监测。在这个基础上,资源持续利用的各种目标才能达到。

3.4重新划分保护区内的功能区域,重视开展资源持续利用 遵循生物圈保護区管理模式的要求,认真划定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面积和范围,特别是要与周边社区合作共同确定过渡区的面积和范围,帮助他们规划好土地合理利用,使之与保护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区域生态发展的基本单元和试验示范。本区有不少名、优、特产可供开发,也有大片人工营造的红松林、樟子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可供利用。应从实际需求出发,面向市场需求,建立各种生物多样性产业,例如本地绿化树种和花卉苗木繁殖基地、菌类生产基地、药用植物栽培基地、时尚和野生果蔬繁育基地、饲料加工基地、野生经济动物饲养繁殖基地、小型狩猎场、木材及其系列产品生产力加工基地等都有发展前景,应因地制宜地予以发展,为创建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产业作出贡献。

3.5完善生态旅游建设 这里已是北京经避暑山庄到内蒙古多伦县草原和沙地著名生态旅游专线中的一个景区,无论在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方面都有许多独特的景点来吸引游人。但是,在许多设施建设上必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例如,编写各个景点的解说词和有关宣传材料、培训导游、完善旅游者服务中心以及有关展示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和生产发展系统等方面的工作都急需加强。过去虽然制订过规划,但应与时俱进地进行修订,才能适合迅速发展的要求。

4.结语

木兰围场保护区是冀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好、代表性较强的区域,它既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也是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固碳制氧、净化环境和开展科研、教育的基地以及京津生态安全的屏障。应按综合管理保护区的要求,实施由省主管部门统一领导或由省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管的建制,积极团结周边社区和利益攸关者,多方面筹集资金去开展工作,把它建设成为区域生态发展的基本单元和试验示范,为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献溥 于顺利 方伟伟

围场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基于符号论下传统建筑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在当今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探究基于设计美学符号理论下的建筑保护与传承,通过对建筑与符号的关系、建筑的传承形式等问题进行讨论,理清建筑的历史脉络,总结建筑的地域性文化,并改造建筑形式,形成既符合当地文化历史又符合当今社会追求的绿色健康、生态环保、舒适与人性化相结合的新型建筑。

关键词:建筑符号;传承与保护;地域性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农村建设

随着国家不断改善村镇环境,许多文化小镇、旅游小镇不断兴起,但是在传统建筑的改造和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却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在建筑改造中利用新技术、新材料保护传统建筑、对建筑的历史文脉、地域特色进行探究是本文的研究中心。

许多村镇都在建设新农村改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陷入建筑模式化的困境,没有特色、缺乏文化底蕴的建筑层出不穷。楼房满足居住要求却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大力支持建设精神家园,对建筑进行改造,注重传统文化和地域性文化。

1.1.2 传统建筑形式保护意识加强

传统建筑作為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区域文化符号的生动展现。当今社会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与之相伴的建筑必然需要进行革新,革新并不是摒弃历史,更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保护中进步。

对传统建筑进行改造就要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注重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建筑形式的研究,将地域文化、空间形式、文脉历史等符号化,使用更加科学的建造技术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既具有现代舒适性又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型建筑,使后人能够了解、欣赏、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建筑,给后世留下精神文明的传承载体。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传统建筑的保护,对徽派建筑、上海田子坊里弄民居、河北承德木兰围场的猎苑小镇、福建漳州的桥上书屋等进行改造保护,国家从关注文物古迹的个体保护逐渐转移到对整体传统民居的建设中来,通过传统民居的改造引领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利用传统文化符号、建筑符号保证建筑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符号是建筑文化最直观的表达,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地域特色。符号论作为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建筑设计中,符号不仅仅具有形式特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文化底蕴丰厚,从建筑中提取符号,将这些建筑符号与地域文化、建筑形式甚至当地人的记忆相互融合,赋予现代建筑人文气息和历史感。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把传统建筑的形象符号、空间符号、文化符号加以利用,保留传统的美。

1.3 发展现状

在国外,传统建筑改造是随着旧城改造发展而来,20世纪50年代在荷兰召开关于旧城改造问题的国际研讨会,会议对民居改造的概念及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外积累了大量传统建筑改造经验,并取得实际成果[1]。相比国外,国内对传统建筑的改造发展更晚一些,对传统建筑的传承性改造在最近10余年才开始形成和发展。在这之中有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案例,也不乏失败的作品,传统建筑改造在国内既有极大的市场空间也存在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内蒙古的木兰围场乡村建筑改造为案例,解析当前国内的传统建筑改造成果,探究传统建筑研究方法及意义。

2 木兰围场案例解析

2.1 项目概况

2.1.1 区位分析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与内蒙古草原相邻,该地一直以皇家狩猎场所闻名,该项目位于皇家猎苑小镇项目区,放眼望去一片草原,人烟稀少十分空旷,同时该地四面环山、河流从一侧经过而且土地沙化严重。该建筑在建成后被誉为“全中国最孤独的蒙古包”。这里水草丰美,是当地传统游牧文化的展现,木兰围场的乡村改造不仅仅是乡村建筑的成功改造,也做到了其乡村文化的完整保留。

2.1.2 存在问题

乡村建筑的继承保护和改造在近几年被重新审视,以木兰围场为例。一方面,该项目位于河北承德围场县,作为一个满、蒙、汉族混居的县域,文化和地域特色复杂,在项目改造中要注意更多的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项目地偏远,经济压力大,多是老人和小孩,缺乏活力,这要求设计师在规划时要考虑建筑建成后的定位问题,避免建筑被浪费,提高建筑的使用价值。

2.2 符号提取

众所周知,木兰围场建造场所是一片大草原,如何让建筑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既保留建筑特色又要有建筑实用价值,让建筑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结合成了本项目的首要问题。

该方案将建筑与蒙古族草原蒙古包相互结合,提出“现代版蒙古包”的概念。设计师将蒙古族、满族和汉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蒙古族传统民居形式的草原蒙古包作为符号融合汉族“如意双环”的文化,双环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着吉祥如意,将建筑的外观设计成两个相互连接的圆形,同时以圆形相互重合处为空间连接点,形成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空间[2](如上页图所示)。

该建筑的室内使用大量地域性文化符号。通过材料的选择、空间形态的分割把现有元素转化成不同建筑符号并应用在设计之中。设计初始,设计师将该建筑作为民宿进行规划,在改造过程中,提出开放式图书馆的概念,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建筑空间。设计师将室内双环结构中的其中一个环形空间设计成公共图书馆供大家使用。在图书馆的设计中,穹顶的设计源于草原蒙古包的日冕,设计师给原有的穹顶加入了经纬线刻度,使阳光能够通过圆形的天窗投入室内,图书馆内部每一个季节都能获得阳光的滋润。

图书馆后面是一个圆形的厨房,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圆形厨房,还原了蒙古火墙的概念,生动有趣。空间内部的卧室、餐厅、卫生间等其他区域都设置了透光的窗面,保证了空间的采光和透光。每一个空间都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既具有实用性又有特色的设计符号。

在装饰和立面上不仅仅通过材质进行区分,而且与传统蒙古包的纹饰相互结合,用一根根粗细程度不同的木制杆组合形成一个充满地域特征的花瓣造型的穹顶,形成空间形态和文化历史根基的符号。几种建筑符号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形成了现在这个满足文化历史,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项目。

2.3 符号与建筑

符号论作为一种对符号的本质、发展规律、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将符号划分为指示性符号、象征符号、图像符号。在建筑中,建筑的文化、形式不仅可以作为建筑符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能够以一种象征意义存在于建筑之中。

木兰围场传统建筑的改造中更是将两者相结合,将建筑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如草原蒙古包式的传统民居外观、汉族传统的双环建筑模式相互拼贴,该建筑的立面和平面装饰、建筑外墙材料的选取甚至是部分施工中使用的传统技法都是空间象征符号的最好展现。当建筑不仅仅被当作居住空间时,才能更好地崭露建筑中的象征符号、文化符号及其美好的面貌和更具表现力与生命力的内在。

符号是文化的内核,建筑中的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注定了符号的地域性特色。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文化多种多样且风格差异较为明显,这就形成了诸如陕西黄土高原窑洞式建筑与闽南土楼建筑的差异,正是文化、气候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差异造成了南方干栏式的巢居结构和内蒙古草原蒙古包的差异。一些设计师为追求统一,在设计地方建筑时忽略当地建筑的特色。使得各地的建筑出现了大量的雷同,建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符号和特色。

传统建筑恰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为宝贵的实质性遗产,是反映民族智慧的物质载体。地域性建筑文化符号是地域文化在物质与空间上最为直观的表达,这正是为什么要追求建筑符号,要设计不同的建筑,要将建筑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互结合,将当地的特色提炼整合形成新的有意义的符号。在设计时将这些符号带入方案中就会发现带有地域符号的建筑与众不同,设计建筑时所积累的经验和产生的灵感经过总结所形成新的设计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设计师的独特建筑风格。

建筑符号与建筑实体互为一体,作为文化内核的符号是审核建筑是否成功、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标准,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在建筑领域的反映形式和物质载体即为建筑实体。将建筑设计的过程划分成各个环节,其中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一步就是建筑符号的形成,依据建筑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脉络建成的建筑才能满足符号的传承与改造。

2.4 建筑成果

如今,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尤其大力推动乡村建设符合自身文化特色的新型地域文化特色建筑。木兰围场建筑不仅为木兰围场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建筑理念,也成为当地的新建筑文化符号,为当地吸引了大量游客,该建筑还入围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奖[3]。木兰围场的成功在于将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保留和现代材料的应用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可视性的变化。通过符号论的研究方法把木兰围场的乡村改造打造成典型的案例,形成一个既满足符号论思想又兼顾经济价值、居住价值的项目,使符号论对建筑产生指导性的意义,这种意义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建筑的传承、保護、改造与发展起着影响。

木兰围场乡村建筑的改造项目,不仅是成功的乡村建筑传承、保护与改造的案例,也向外界展示了我国特有的乡村特色文化、地域文化,是以建筑符号推动建筑文化传承、地方发展的优秀作品。将建筑转化成地域文化符号,通过研究建筑符号的本质探索其所指与能指,把传统建筑外观、材质等进行提取,把圆形建筑符号作为木兰围场项目中建筑改造的所指,呈现出大众的、具体的文化符号和建筑符号[4]。将蒙古族、汉族、满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民俗、历史脉络等特有元素进行融合,把传统的有吉祥如意寓意的双圆环、蒙古包的地域性文化和满族传统建筑双环万寿亭相互融合形成建筑符号的能指。

从设计美学的符号论角度出发,理清设计师与建筑本身,设计师与地域文化,建筑与地域文化、空间形态,使用者与建筑文化,使用者与建筑自身之间的关系。将传统建筑分为材料、结构、空间、设计师、受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可以相互融合的符号,这也是木兰围场草原之家带给我们最有效的实践经验。

3 结语

在传统建筑的改造中把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现代科技发展、材料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形势下,将建筑传统符号注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之中。在时代进步中把握历史文脉,摒弃外在表象,探索内在文化,将传统建筑的能指与所指相互融合,使建筑真正成为地域文化符号、民族符号。将符号与建筑实体相互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传统建筑,才能让木兰围场、徽派建筑、闽南建筑、陕北窑洞等传统建筑项目得到发展、改造、延续。

参考文献:

[1] 杨睿.理解·继承·发展——从传统文化层面谈我国地域性建筑的发展[J].建筑,2010(14):74-75.

[2] 张海翱.中国乡村改造实践——从网红建筑到微创更新,以木兰围场草原之家为例[J].设计点亮乡村,2018(05):66-73.

[3] 董黎.论建筑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及运用——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转型期的建筑设计为例[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4] 冯博.建筑符号学中的符号定义的再思考[J].中外建筑,2015(10):95-96.

作者简介:唐俊成(1997—),男,山东滕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唐俊成 赵淼 王越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任职演讲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