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体系下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直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强化学校管理至关重要。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是寄宿制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成为了民族地区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和精神家园,无疑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保障体系下学校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保障体系下学校管理论文 篇1:

论学校管理的增值之美

增值是当前企业管理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话语之一,也是如今学校管理研究之热点问题之一。从经济学而言,增值是相对价格的提升。学校管理的增值,系指在不同时空关系下通过学校管理行为增加学校的相对价值的过程与结果。有关企业管理增值的研究,学界探讨得甚为细致亦甚为深入。然而,从审美角度针对学校管理的增值做研究的文献则乏善可陈。鉴于此,本文拟从美学的视域对学校管理的增值之美进行描绘,希翼能拾遗补缺。

一、学校管理呼唤增值行动

教育管理两大核心任务是培养人和提高效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中,培养人是核心任务,提高效率是培养人之任务的环境条件保障。学校管理处于教育管理的前沿阵地,其实践指向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整体面貌和内在状态。

1.学校管理实践诉诸增值行动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诉诸增值向度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深入开展,教育体制及办学体制逐渐多元化的时代情形和实践制约,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呈逐步累积的态势。就学校管理实践方面而言,在硬件资源上如何开源和如何节流,在软件资源上如何提升学校自身的形象和价值,是现如今许多学校管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许可从增值实践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缓解。

(2)增值行动是反思先前学校管理的结果

学校管理实践一直伴随学校管理理论指引。就理论形态的演进来说,科学管理、扁平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知识管理、管理以人为本等等话语轮番上阵,让人目不暇接。走到目前,学校管理者日益感受到先前理论指引不够清晰,学校管理实践抑或复杂。面对学校管理外部的限制和学校教育自身的特点,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深刻反思先前的得与失,对其进行超越,而增值话语的出现或许可给学校管理一条明确的指引。

2.教育管理理论支撑管理增值

(1)学校管理目的观为增值提供可能

管理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和实现效益,并且是学校管理的两大目的之一。增加生产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彼得·德鲁克说,“增加生产率的最大机会一定可以在知识、工作本身并尤其是在管理方面找到”。[1]这为管理和学校管理找到了坚实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增值的基础。没有效益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则学校管理的增值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价值是事物存在的意义,增值则是提升事物存在的意义。在创造价值和实现效益的基础上,学校管理增值就有厚实的平台。而学校管理的增值是对其目的的直接超越,是新的行动观。

(2)增值乃解决学校管理矛盾的必然要求

管理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难以满足的目的”。[2]学校管理同样存在如此特殊的矛盾,即资源和目的的矛盾,着重强调的是合理配置资源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学校管理的增值观点是对这一特殊矛盾的超越,使学校管理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即资源是可以增值的资源,目的是以增值为取向的增值,管理是可以增值的管理。如此一来,学校管理中的资源、目的和管理都有新的观点;同时此观点亦符合学校教育的本质,使人增值。形象地说,增值则是把学校资源这一块蛋糕做大做强,更具有竞争力,更能胜任或适合于学校管理的良性运行,实乃解决学校管理特殊矛盾的必然要求。

二、学校管理增值与审美视域的融合

进一步论,学校管理增值是学校管理者明确或潜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活动。其和审美活动两者双向互动,共同构筑学校管理实践活动之完美逻辑链。两者以实践为载体,以人的活动为形式,双向互动,相互彰显。在此,需要阐述学校管理的增值的内涵与策略,美的本质及现实表征。进而,为审视学校管理增值美夯实基础。

1.学校管理增值:内涵与策略

(1)学校管理增值的内涵

学校管理增值具有特定内涵。增值仅仅是一种尺度,用以衡量学校的相对价值的浮动。而且,增值存在有形增值与无形增值两个类别,在学校管理中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难以把其区分开来。又由于学校管理的对象的特殊性,界定学校管理增值实非易事。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认定学校管理增值是学校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使学校的相对价值得到提升,并且具有继续提升空间的过程与结果。

(2)学校管理增值的策略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组织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管理得到增值。而就其核心增值空间来说,则是学校的竞争力,即学校管理者的竞争力、教师的竞争力、所培养的学生的竞争力、所能得到资源的竞争力。通过对学校内外部环境特征的分析,找准学校的位置和增值空间,全体动员,采取可行性的战略行动和管理措施,使学校的价值得到提升。

易言之,就是学校内在价值如何提升和外在价值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具体到外在价值来说,就是指学校的品牌价值,即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首先,如何做好学校知名度的工作。这个需要一个学校与社会之间持续沟通的过程。一方面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的质量,让自身强大;另一方面把学校最美好的人和事情传达出去,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其次,如何做好美誉度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使学校文化如何更富有美感和诗意。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好三个系统,理念系统、行动系统和形象系统,并且保持三个系统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整体性是指全校上下,都要秉持本学校的文化理念,以求达到资源优化,成员意识提升的境界;连贯性是指学校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体现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之中。第三,提升学校自身的信赖度。信赖度的提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构一个扎实可信的可持续改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学生和家长愿意到学校去。如此,学校的增值就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2.教育管理美的本质

(1)教育管理美的本质

什么是美?不同的研究者和观察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到美的不同侧面。不过从整体上看,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存有两种思路。“在一种思路里,美被设定为静态的统一、和谐、完满,美的对立面则是分裂、冲突、残缺。在另一种思路里,美被设定为动态的自由、活力、创造,美的对立面则是矫饰、萎靡、平庸”。[3]它是把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范畴来论说的。同时,体验美的范畴还可从主观与客观、现实与超越的角度来论及。

有人认为,“教育管理美是美的精神在教育管理中的显现,其本质在于追求自由精神的教育管理主体以有序、规范而自主、创造的协调活动,高效地组织教育资源,营造美的教育,在培养自由和谐的审美人格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4]进一步说,教育管理活动是美本质的现实彰显,美是教育管理活动的外部表征。先前,学界公认,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美就是属于艺术的东西。就其根本来说,教育管理美是一种价值,是在管理活动中产生或形成的一种价值。价值产生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活动,教育管理美的彰显亦即在管理活动中找到。

(2)教育管理美的现实表征

教育管理美具有诸多特征。首先是感性特征。教育是感性与理性交织在一起的活动,在制度化教育的今天,突出其感性的一面尤其重要。教育管理亦是如此,并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用技术和工具加以解决的,除理性的东西外,我们更应该追求感性体验,以求教育管理较为的完满结果。感性或者说美感的活动,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它可在某些时候激发灵感、丰富想象,追寻教育管理者自身的愿望,进一步使管理活动顺利开展下去。

其次是超越性特征。鲁洁先生说,教育具有适应性和超越性的本质特征,尤其是超越性是教育最为本质的特征。管理亦是一种超越,问题得到解决,管理得以理顺,目的得以达成,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一种美的体验。教育管理美,不是说不需要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在物质性的基础上进行超越,是更高的境界,是对自身教育管理成果的观赏和喜爱。超越管理之用,以美感来审视事物,就是以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来审视教育管理活动,它是一种具有终极性的价值活动。

最后即主体性特征。教育管理美的主体性特征,指的是人具有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的教育管理活动的特征。它以主体的地位,主动的姿态进行教育管理。主体性特征的发挥是受限制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进一步说,主体性特征是教育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超越限制而自主得到的内在体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特征的外部彰显。

3.视域融合

学校管理增值是学校管理的目的和存在价值,是学校管理自身合法性的基础保障。就其实质而言,学校管理增值是一种价值性的实践活动,是对学校管理自身及其环境的超越,是学校管理者主体性彰显的必要途径和可能途径。

学校管理美具有感性特征、超越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它和学校管理增值具有视域上的同质性和同构性,即视域上是可以融合的。就同质性来说,这表现在各自的主体性、超越性和感性特征上。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实践活动中。离开了实践活动,学校管理增值则没有发挥空间和施展平台;美的体验、感受与欣赏则没有主体依归,会成为虚无缥缈之物。就其同构性来说,其都表现在人与环境、人与实践、人与自身创造的对象上。面对自己管理的学校增值之时,学校管理者甚为欢喜,美就此而生。这是对自身管理活动之价值的肯定。

三、学校管理增值的审美形态

学校管理产生增值是对管理理论的继承,更是对管理实践的超越,就其根本来说具有终极价值。其审美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学校内部秩序的和谐美,学校外部特征的形象美,学校管理者的主体美。

1.学校内部秩序的和谐美

教育管理的本质在于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学校增值之目的。在这之中,要处理冲突与和谐的关系,抑或说稳定与变革的关系。和谐是教育管理不懈的追求,只是它和冲突的因素始终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教育管理目的的达成。然而,学校管理增值或者学校增值管理可以使管理之关系在更高水平和更高平台上运行,以有助于学校内部良好秩序的构建,从而促进学校各关系的协调与融洽。

由是观之,学校管理增值具有明显的和谐美。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过程来说,计划、组织、人事、协调和控制各个环节都可以体现出和谐美的现象和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学校管理良性运行。

当然,和谐美的实现需要条件。需要学校管理者处理好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构建其关系良性发展的平台。这之中,要学会斗争,学会妥协。且要转变学校管理观念,树立以增值为目的的学校管理观。学校管理增值观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观和管理观,如要使自身的本质得到显现,就需学校管理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达成增值之目的。

2.学校外部特征的形象美

通过学校管理者的精心打造和细致安排,全体成员以资本属性的观点来看待各管理要素与环节,努力提升学校的相对价值,进而增加学校的价值,从而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美。

形象美,就是学校的品牌,就是学校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是学校竞争力的展示,是无价的无形资产。它是增值管理的过程与结果,是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超越与提升。学校在公众和市场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都是以增值观点来看待学校管理和进行学校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学校形象美的外部表征。

形象美是学校的颜面,学校管理者甚至包括学校的其它成员都需努力维护,积极主动维护自己学校的合法权力和权益,以法律手段和其它必要手段保护学校无形资本不受侵蚀。

3.学校管理者的主体美

学校管理者通过积极主动的增值行为以使学校的相对价值得以提升,是学校管理者主体美的重要表现。增值行为,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有意识和潜意识之别,这里所论及的增值乃是主动的和有意识的学校管理行为。马克思曾提出,人和动物不同,因为“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5]学校管理者不会简单被动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他们会摆脱直接的环境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管理要素进行增值。当增值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活状态之时,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之时,美便作为一种追求应运而生。如此,主体美的价值就可以彰显,增值的效用才可能实现。

总之,学校管理产生增值是美之形态的丰富,增值是学校管理的终极追求,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观和管理观,是对先前教育管理理论的超越,是对先前教育管理实践反思的过程与结果。学校管理产生增值具有和谐美、形象美和主体美等形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 马洪,孙尚清.经济与管理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 泓峻.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中州学刊,1998(1).

[4] 孙玉丽.论教育管理美的本质与表现形态.当代教育科学,2003(3).

[5]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任洪钺)

作者:李根

保障体系下学校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如何搞好民族地区学校管理

[摘 要]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直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强化学校管理至关重要。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是寄宿制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成为了民族地区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和精神家园,无疑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要想对这些长期生活在学校的学生进行科学管理,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管理者就必须立足实际,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开展学校管理工作。

[关键词]民族地区 ; 学校管理; 策略研究

一、民族地区学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

就当前民族地区学校管理工作来看,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管理的重心依然是学生的学习,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面的管理,安全不出乱子的意识和思想致上,对学生的生活、思想等方面还不够重视或者无暇顾及。学校管理缺乏人性化,当学生在校发生什么事情时,动不动就是通报批评,从而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缺少人文关怀

民族地区学校管理难度大,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纪律,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学习。这种管理的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生硬冷漠,缺乏人文关怀,会导致原本缺少关爱的学生更加自卑,得不到快乐和关心。

3.管理手段落后

在21世纪,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也逐渐走进大学教育,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来看,民族地区的学校管理依然在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通过各种教育评定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能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4.管理中缺乏有效沟通

管理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从目前学校管理工作来看,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负责传授知识,不重视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教师并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去不去上课都显得可有可无,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民族地区学校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1.革新学校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族地区,受经济条件制约,学校管理难度较大,而要想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学校领导就必须革新管理理念,要重视学校的管理工作,要全面抓好学校管理工作。针对教学,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由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向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转变,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工作;针对学生,要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要关爱学生、爱护学生,为其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作为校长,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思维、见识紧随时代步伐,要摒弃那些旧观念、旧思想,要结合国内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符合本校、教师以及学生三者共同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2.加强德育,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

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要想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就必须加强德育。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针对学校老师,学校帮助教师树立新世纪“奉献、求真、创新”的新理念,强化教师职业素质教育,使教师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促使其主动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让教师关爱学生、关心学生,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其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要经常开展“勤学、守纪、卫生、礼貌”等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学校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3.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在民族地区学校管理中,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做好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校长应当将安全工作视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中,将安全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负责,将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检查,把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

4.创新管理制度

在民族地区的学校管理中,制度是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而要想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学校就必须结合实际,加快完善管理制度。首先,学校要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其次,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教学工作相关责任,没有意义的事坚决不做,对学校教育有利的事,一旦落实,要坚决执行,并争取做到最好。再次,学校要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依法办学、按照规章制度开展管理,从而形成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另外,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管理的人性化,从而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學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为了更好地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学校也必须完善奖惩制度,有功就奖,有过就罚,奖惩分明,进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要重视管理队伍成员思想道德教育以及管理能力培养,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管理工作服务。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每一个党员、教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管理中本着人性化的理念去管理学生,让学生得到关爱。

6.加强自我修炼

首先,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人格魅力,以实际行动来促进学校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其次,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找出学校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策略,进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7.加强教师管理

在民族地区学校管理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人,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搞好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生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心、关爱,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民族地区学校管理工作难度大,需要校长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学校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当前,民族地区的学生上的都是寄宿学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而要想引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就必须全面抓好管理工作,要加强师生管理,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克以

保障体系下学校管理论文 篇3:

在中学实现人本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摘要】本文在对中学教育管理现状综合考察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中学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本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在学校行政、经济和思想教育等管理方法中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取向,树立一切活动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作能动性的主体,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内在动力作为最高宗旨和终极目的。

【关键词】学校管理;人本主义;管理方法;管理策略

纵观我国建国以来中学教育管理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当前中学教育管理的实际,我们就会发现,现在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指导,突出地体现在:一是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二是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三是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四是强调定量评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而深入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人的因素。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除了理性、科学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在发挥作用。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

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以后,围绕着建立健全各项规制度、提高办学效率、建立教育宏观保障体系等方面,学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得到了切实的加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管理领域中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以“人”为教育管理中最重要、最核心要素的“人本管理”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分析和探讨“人本管理”能否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创新和提升管理效能的生长点,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织构成之一,而中学又是国家提升国民素质、推进教育立国的重要环节,因此其教育管理者同样应该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以科学的人生观为指导,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由此中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是:首先,教育管理的起点必须是人。必须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证人的才能全面发挥作为办教育管教育的终极目标。其次,人是首要的教育管理客体。各项教育管理举措与手段,首先作用于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再通过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科学组合其他教育管理要素,以充分发挥其“放大”功能。第三,确认教育管理主体是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正人先正己,完善与提高教育管理者自身素质、认知能力,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价值取向和管理目标,是教育管理成败的关键。

一、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具体的学校管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谓“管理有法,管无定法”,但概括起来,最常见的学校管理的一般方法有行政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和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三种,我认为在这三种管理方法中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取向。

(一)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是管理者以上级赋予的权力将行政命令、行政意图直接作用于管理对象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方法。它在学校系统内运用的方式表现为下达计划、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管理方法具有权威性、强制性、针对性、稳定性的特点。行政管理方法的优势表现在能统一学校成员的行动,便于集中领导;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行政管理的职能,特别是计划和决策的作用;能够比较果断地、有针对性地解决特殊问题;能够灵活地、快速地见效。其不足表现在,片面强调行政的方便,往往忽视了学校系统的实际情况,容易将管理过程简单化;信息的传递缓慢,并且容易失真;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针对行政管理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学校管理者在运用行政管理方法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做到以下几点:

1.遵循运用行政方法的客观要求

学校管理者要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行政管理方法,运用的程度如何,管理者要做到心中有数;行政管理方法要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要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情,职责权相统一的规章制度,使之对师生员工和学校管理者都有一定约束力;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地了解下情,认真听取和尊重师生员工的合理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行使管理者的权力。

2.建立、健全学校的组织机构

学校系统中,不仅要有运转有序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而且要有颇有实效的咨询机构和监督反馈机构,要充分发挥学校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和教育科学研究室等机构的作用。在上下层级之间,有明确的节制关系;在各级组织的职责范围方面,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在管理跨度方面,有明确又适当的直接指挥的下属人员数量界限;在横向组织机构关系上,有明确和协调的信息沟通渠道。这样,既能够保证行政命令产生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效用,又能发挥各级组织机构及其成员的积极性,从而避免行政管理方法的某些局限性。

3.要重视提高学校管理者自身的素质

学校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两方面,即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如果学校管理者单纯地依赖于自身的职位和上级的授权,凭借由此而产生的权力性影响力,那么就可能在运用行政管理方法时产生独断专行和家长式的现象,而这至多只能使师生员工产生畏惧性的服从;如果学校管理者由于个人的某种专业特长、能力或品格而产生非权力性影响,则能使师生员工发自内心的信赖和敬重性的服从。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行政管理方法,必须把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经济管理方法

经济管理方法是管理者以物质利益作为杠杆,运用经济手段来刺激组织行为,调动管理对象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它在学校系统内运用的方式表现为预决算、工资、津贴、奖金和罚款等。

经济管理方法具有利益性、短时性、多样性、辅助性的特点。因为这种方法的选择应用的依据更多的是基于现实人性的自然性原则,而对人性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却关注得不够。所以,经济管理方法的优势在于,用经济手段调节不同的利益关系,排除了主观随意性,便于统一大家的意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把经济效果进行量化,把人们的责权利结合起来,便于分析管理。但是这种方法时效比较短暂,而且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如果运用不当,还会对管理活动产生负作用,特别是在从事精神生产的学校系统,这种经济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运用经济管理方法时,必须注意协调处理好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种工作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反对和克服物质利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适当拉开教职工物质利益上的差距,以教职工的工作量和教育教学的成效作为报酬分配的客观标准。

第二,建立一套测定教职工工作状况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提倡公平竞争。这种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应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共同制订的,做到条块结合,公正严密,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

第三,经济管理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要注意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学校不同于工厂企业,它是一种人与人的系统,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成员的活动和工作质量有时很难精确地量化和测定,而且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经济管理方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学校管理者不能单纯地运用经济管理方法,而忽视了对教职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思想教育管理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精神观念的宣传,激发人们的思想,使之成为人们组织行为的动机,从而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努力的一种方法。它在学校系统内运用的方式表现为学习、报告、谈话、讨论、辩论和对话等。

思想教育管理方法具有非强制性、启发性、长期性、广泛性等特点。这种方法的选择运用主要依据现实人性的主体性层面,重视每个具体的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功能,即自知、自控并主动选择和主动发展。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优势在于,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可以造成平等气氛,引起被管理者的情感共鸣,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空间上说,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几乎学校所有工作和各个方面都可以运用;从时间上说,这种方法一旦奏效,其作用深刻而持久。但是,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约束性较差,见效较慢,特别是在处理一些特殊问题时显得不够有力。

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思想教育管理方法时,要注意做到:

1.理论联系实际,接触具体实际,解决具体问题

教职工有多种需要,既有精神方面的又有物质方面的,因此,学校管理者应从教职工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手段。特别是在解决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减轻生活负担等方面,学校管理者应真心实意地为教职工办实事,为思想教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只有这样,思想教育管理方法才有实效。

2.要讲究思想教育工作的艺术性

思想教育管理方法是非强制性的管理方法,其效果在于启发。所以,思想教育要民主公平,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之间要进行角色互换,做到彼此相互适应;要借助于管理者的品质和机智,把说服教育和适当的行政措施结合起来使用;要把表扬与批评结合起来,并以表扬为主。

3.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管理者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将会大大地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

二、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策略

学校管理必须面对两大课题:即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因此,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一切手段和方法必须围绕人的因素展开,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认清学校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树立一切活动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作能动性的主体,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内在动力作为最高宗旨和终极目的。重视人性,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的调用和科学的搭配,营造一个良好的、人人能够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际、人文环境,是学校人本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管理者必须在管理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互补性为出发点,使管理对象在明确学校目标和自身职能的同时,自由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管理,它具有三个内容:

第一,创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人本教育模式首先应当符合时代发展趋向。美国学者马里安·列维把“未知的教育”列为现代化社会的十二个重要特征之首,指出现代化的教育必须是为未知社会做准备的教育。这就指明,人本教育模式必须是富有活力和创造精神的,这种模式注重把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最需要的也是最能代表社会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满足和教育关怀。

第二,创造一个有人性的培养机制,激励和引导学生,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本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主体性,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后天发展的巨大潜能,一旦开发得当,就能发展成才。它倡导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并努力保护和培育学生多种新萌发的发展需要,摒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反对用一张试卷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因此,人本教育不会简单的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而是坚持以开发学生优势潜能作为动力,把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的。

第三,创建一个师生共同得到发展的教育体系,鼓励师生互动发展,教学相长。人本教育,不是教育者单向地领导学生,也不是教师简单地围绕着学生转。在这里,教育者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获得发展。教育者尊重、爱护、培育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最好的条件;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提升自身,确立教育者的主体精神。因此,人本教育模式强调教学是塑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最重要形式,既反对师道尊严,也反对简单的儿童中心论。人本教育营造师生互动的发展机制,营造一种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学生的学习既是艰苦探求的过程,又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充满求知和发展之喜悦的迷人之旅。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使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进行有成效的教育创造,并可借此表现教师特有的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以教育者为主体,才可能按每个教师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教育艺术,塑造出无数富有个性的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只有使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绽放出教育的人性光芒,产生真、善、美的教育成果和教育模式。

可见,人本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人本教育把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2]陈静波.学校管理新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梅汝莉.“以人为本”辨析[J].中小学管理,2002(1).

[4]竺辉.2002年学校人本管理思想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3(3).

作者:李志鹏 王桂英

上一篇:周计划3篇下一篇:换届选举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