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2022-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浅谈农药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摘要]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本文有二个大方面介绍了农药污染的危害,充分说明其环境保护的重要,并对未来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农药污染 发展 危害 环境保护

前言:

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无机合成农药时代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且污染程度不同,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结论与建议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 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 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4.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4.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4.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4.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4.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 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长江,门万杰,刘彦军,等.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 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3] 何文初.加强中国农药污染环境法治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陈曙阳,王鸿飞.1992~1996年我国农村农药中毒报告发病情况

[5] 吴德峰.农药污染与鸟禽类农药中毒

作者:张可新

第2篇: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摘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污染的治理关乎人类生存与健康,自党的十九大会议以来,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简要阐述了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打造绿色环保的发展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以及积极建设生态工程,推广绿色生态技术等方面,提出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工业废水、汽车尾气和生活垃圾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1]。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环境污染治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治理主体单一,排污处理不到位等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一、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还关系到民生利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过去相比,虽然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保护是必然趋势。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环境保护工作不单单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危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每一个公民都应主动加入到环境保护事业当中,推动环境治理的现代化发展。第二,环境保护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忽视环境恶化带给国家发展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均已注意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冲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探索更有效的环保治理手段,转变过去那种牺牲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利益的模式,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治理,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第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的共同期盼。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近些年国内外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社会舆论越来越多,人们愈发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必须要做好环境治理工作[2]。

二、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治理主体单一

环境污染的治理并不是某部门或某主体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但是站在大局上来看,公众自主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不高,同时缺乏公众参与的渠道,未能形成社会多方共同配合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格局。

(二)排污处理不到位

近些年,政府部门针对企业的排污处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有的企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未能全面落实,无法达到政策或方案的预期效果,大大增加了后期治理的难度。在多元的污染类型当中,最为严重的污染形式为水污染,为此需要把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当作环境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尤其是工业废水,里面会夹杂一些重金属或其他化学物质,产出量较高,如果处理不到位便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甚至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3]。

三、環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打造绿色环保的发展体系

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但是如果单靠自我约束是很难取到理想效果的,也就是说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健全法制结构,制定一个系统的绿色发展体系。第一步,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与体系,适当地调整和补充既有的法规。第二,要不断健全生态投入的政策,有关部门应适当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支持,在争取国家专业补助的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到环境保护事业当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第三,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政府部门可以对那些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行业提供一定的补贴,帮助企业实现技术改造,责令污染处理不达标的企业推出市场,大力推行绿色能源和绿色技术,适当地调整污水处理与生活垃圾处理的费用标准,利用制度有效控制,确保绿色环保工作的有效性。

(二)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国内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提高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这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治理环境。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动员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垃圾分类和资源节约,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4]。

首先,要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当下,公众的环保意识不够高,主要是因为大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了解不多,为此需要想办法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进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忧患意识,发自内心地保护环境。其次,积极开展技术宣传与推广活动。目前,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飞快,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可以借助科学技术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利用广播、电视、书籍和报刊等形式向人们传递循环经济的概念,同时宣传绿色技术。最后,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培训,通过培训活动鼓励全体公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发挥领导干部的榜样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三)积极建设生态工程,推广绿色生态技术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从身边的小时入手,坚持不懈,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要想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大力建设生态工程,比如绿地、公园、花草、树木、水资源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环境的改善需要采取新设备、新技术来推广生态文明,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环境。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的环境治理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以杭州为例,该城市是我国节能减排的模范城市,在城市里积极推广绿色技术,降低了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节约了资源,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到了变废为宝,对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刺激消费。我们可以充分借鉴杭州的发展模式,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方法,让绿色生态技术造福人类[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针对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可以充分参考上述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引入绿色技术和工艺,节约环境治理的成本,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针对性,保证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明玉. 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02(05):40-41.

[2] 刘昭弟,张春丽,罗芳林.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策略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3):89-90.

[3] 苏丽,马景顺. 河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对策研究[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3(01):17-22.

[4] 李华. 生态环境视角下环境污染治理对策解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20(10):32-33.

[5] 王传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策略[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6):121.

作者:赵光

第3篇: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

摘要: 对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作比较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总结归纳公路施工、营运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措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方法进行全面阐述,并通过与国外公路环境保护比较,指出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公路;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措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尤其是高等级公路建设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2 加拿大公路环保与我国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加拿大现代道路运输进入发展高峰期。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开始关心重视公路环境问题,对在建公路项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80年代后,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加拿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已比较完善,国家和各省均颁布实施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公路建设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切实执行和贯彻,公路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全民环保意识非常强,对大中型公路建设项目参与感也很强,他们的意见往往决定了一个建设项目的取舍。

2.1 声环境保护。20世纪50年代以来,加拿大采取多种技术,在噪声控制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首先,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被迫采取声屏障等有碍景观的环保措施路段在总里程中并不多。其次,采取尽量自然而不漏痕迹的隔声设计,使环境敏感目标处于噪声影响区之外。

对我国而言,公路噪声控制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设计体系,声屏障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是在某些地区试用,而有意识地结合地形的自然式减噪设计尚未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充分重视,应用也少。

2.2 生态环境保护。为保护河流自然生态和水生生物,加拿大公路部门在公路建设中采取了很多简单但高成本的环保措施。比如当公路跨越河流时,他们尽量保持水流的原始状态,如果在弯曲的河流两岸架桥,这必然会加大桥梁的跨径。我国一般是将河流裁弯取直,然后根据洪水频率等技术指标,计算出桥梁的经济跨径,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但往往改变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造成了不利的环境影响。

对于森林、湿地、湖泊环境的保护,加拿大公路部门同样采取了很多非常富有人情味的措施,并不惜血本,这些措施在我国现阶段真难以想象。

2.3 水土保持。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分两部分:坡面侵蚀控制和泥沙沉淀控制。裸露的坡面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加拿大气候较好,雨水充沛均匀,施工中他们及时采取以绿化为主的防护措施,以控制面蚀和沟蚀的形成。对于公路路面径流,不采用分散漫流方式,而是集中汇入污水管,先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中设置土工布过滤帘,经充分过滤后再排入水体。

我国公路施工中已逐渐重视了侵蚀控制,但由于忽略了泥沙沉淀控制,仍使工地附近的水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环境劣化。

2.4 公路生态管理。在公路的营运期,环保工作除了维护声屏障等各种环境工程设施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公路沿线的自然风貌,争取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草地植被的建植和养护是最持久、最昂贵也最有效的措施。

加拿大的公路设计,围绕着大地景观思想,多设置了开阔的中央分隔带,许多区段50-60米,全部植草,两侧植被管护范围约10-15米。每公里植被管护面积达到6-7万平方米,采用较低的路基,使公路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中。路域范围内,始终树木草地不断。

我国高等级公路绿化已受到普遍重视。设计时采用的技术步骤与加拿大几乎一样,但由于各种原因,施工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原表土弃之不用,使草地建植时无营养土可用,养分先天不足,施肥以化肥为主,速效但短期;重建轻养,使草地很快退化,造成巨大浪费。

2.5 环境补偿。公路工程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环境资源损失。加拿大对此采取了有效地补偿措施,如在公路建设中碰到生态环境中的湿地问题,采取占用多少湿地,就在附近补偿同样面积或更大面积的湿地,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少受或不受影响,以恢复往日原有的优美质朴的自然风貌。在这方面,我国缺少严格的法规约束。

2.6 空气环境保护。加拿大侧重污染源控制,汽车全部采用无铅汽油,并对车辆排放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尚有较大差距。我国目前的公路环保则多侧重于声屏障等摸得着见得到的环境保护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公路环保水平,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

3 结语

在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形势下,只有从政策的源头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缓解措施,才能使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为贯彻执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JTJ/T006-98].

[3]刘书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陈艳波(1977-),男,河北邯郸市人,道桥专业工程师,主要从事交通筑路事业。

作者:陈艳波

第4篇:污染与环境保护

前言: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铸造、锻压、焊接、车、铣、镗、刨、磨、钻等、等加工中都会产生并排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物。这些污染物首先直接对一线生产工人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更为重要的是,未经任何处理就排放的污染物影响到周围乃至整个地球环境。本文就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污染以及解决这些污染的措施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机械制造 污染 措施

在现代制造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机械制造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我们在看到它巨大的经济作用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且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污染物有它的特殊性,结合机械制造本身发展出适合解决它的污染措施,才能使发展与防治污染、环境保护互相促进。下面,文章将谈谈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和现阶段处理这些污染使其危害降低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污染

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铸造、锻压、焊接、车、铣、镗、刨、磨、钻等、等加工中都会产生种各样的污染物,下面逐一列举:

(一)铸造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冲天炉燃烧过程中金属氧化物、焦炭、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的挥发;2.造型、浇注、落砂、表面清理过程中砂、其他灰分、金属氧化物的挥发;3.制芯过程中砂、粘结剂的挥发;4.腊膜精密铸造过程中有机物及氮氧化物的排放;5.废水的排放;6.热污染;7.固废的产生.如铸造废砂、煤渣、粉煤灰等;8.车间噪声的排放等。

(二)锻造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热污染;2.设备生产噪声的排放;3.加热炉(以燃煤为例)的火灾危险、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炉渣及氧化铁皮的废弃等; 4.废件及润滑油、擦布等同废的处理;5.废水的排放;6.设备维修过程中同废的产生及噪声的排放。

(三)下料及冲压过程的主要环境污染:1.设备噪声排放;2.废料的产生;

3.设备漏油;4.零件除油/模具清洗过程中溶剂的泄漏、油布的废弃;5.设备、模具维修过程中噪声的排放、废零件的处理、擦布等的废弃。

(四)机械加工过程的主要环境污染:1.含油废水的排放;2.设备噪声; 3.机加过程巾的润滑、冷却、传动等系统产生的含油废液的排放; 4.表面清理过程

中铁屑、砂、纤维、氧化铁皮等的挥发; 5.砂轮机工作时磨料、铁屑等的挥发;

6.设备检修过程产生的油的滴漏; 7.各种金属切屑、粉末、边角料、残次品等固废的产生。

(五)焊接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焊接烟尘的排放;2.火灾危险;3.气瓶气体的泄漏及爆炸危险;4.金属件清擦时除锈剂的挥发,抹布的废弃、废焊丝/废焊渣的遗散;5.光热辐射;6.循环水系统设备噪声、水的消耗;7.设备维修时含油手套、抹布、废金属件的废弃等。

(六)热处理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油烟、水蒸气、一氧化碳、氨、氮氧化物、硝盐蒸汽等有害气体的排放;2.热污染;3.电磁污染;4.废液的排放;5.化学药剂储存及使用的泄漏、挥发及火灾危险; 6.气瓶气体的泄漏及爆炸危险等。

(七)涂装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涂装废水的排放;2.酸雾、碱雾等的挥发;3.漆雾、苯、二甲苯等的挥发;4.漆渣、前处理槽沉淀物、废漆、废漆桶、擦布、防护用品等同废的处理;5.喷漆(浸漆)、烘十过程中火灾爆炸危险;

6.设备噪声等。

(八)装配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1.机械及风动工具噪声;2.油液的泄漏;

3.潜在火灾危险;4.废材料、油抹布、于套等的处理等。

主要措施

上述污染大致可分为三类: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于这些污染,现阶段也有很多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措施,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污染大部分能够清除。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工厂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自身利润,不用或者少用清洁装置,造成许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就排放,污染严重。下面,主要分析了这三大类污染的原因和现阶段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废气

机械制造过程中废气主要来自于石油、煤炭等的燃烧。当可燃物未充分燃烧时,所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对动植物的健康都会产生危害。所以应改进燃烧技术,提高可燃物利用率,并改进废气净化方法与装备,尽可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1.工业废气的除尘

从废气中分离捕集颗粒物的设备称为除尘器。按照除尘机制,可将除尘器分成如下四类:机械式除尘器、电除尘器、洗涤除尘器和过滤式除尘器。

2.工业有害气体的净化技术

净化工业有害气体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吸收、吸附、焚烧、冷凝及化学反

应。分为: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燃烧法、冷凝回收法。

3.废气中液态污染物的除雾技术

废气中液态污染物的除雾设备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惯性力除雾装置,包括折板式除雾器、重力式脱水器、弯头脱水器、旋风脱水器、旋流板脱水器;二是湿式除雾器,几乎所有的湿式气态污染物处理装置和除尘器均可用作湿式除雾装置;三是过滤式除雾装置,包括网式除雾器和填料除雾器;四是静电除雾器,有管式和板式两类。

废水

机械制造中废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相对洁净的废水,这种废水可直接排入下水道。另一类是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如电镀、电解等排出的废水,这种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标准以后才能排入下水道。现在的地球,水资源已经极度匮乏,水是生命之源,没了水,我们就没了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更何谈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缺水,对生活生产制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节约用水提高制造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后在排放。

废水处理的主要措施:

(1)对废水源的处理方法:工业废水的性质随行业和规模的不同有很大差别。工厂生产不稳定,每天或每月变动较大,废水量与水质也随之变动。处理工业废水,首先必须努力降低废水排放前的污浊物的数量,所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 减少废水量、降低废水浓度。

(2)对废水的处理方法。把废水处理大体分类,可分为除去悬浮固体物质的、除去胶态物质的和除去溶解物质的三种。在方法上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

噪声污染

机械行业在生产过程中辐射出大量噪声,为不使噪声污染环境,在进行工厂设计时,从总图设计、工艺设计、土建设计等方面考虑减弱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干扰。若仍不能达到要求时,可采用吸声、隔声、消声、隔振等技术措施控制噪声。

吸声措施是在建筑内作吸声天棚或吸声墙面等。吸收反射到各表面的声能,减弱反射声,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通常吸声减噪效果为4~7分贝.较好时为6~10分贝。

隔声措施是利用屏障或围护结构阻挡或隔离声能传播,将噪声限制在局部范围内的方法。把高噪声设备放在隔声间内或采用隔声罩把声源隔起来.或在高噪声车间内设计隔声控制间或休息室,或在声源与接受者问采用隔声屏等。一般轻型的金属隔声罩、隔声间的隔声量约20~30分贝,砖石、混凝土的隔声间的隔声量可达40~50分贝。

消声一般是在空气动力性设备的进排气管路上安装消声器,通过消声器内的多孔吸声材料吸收声能或利用通道截面的突变达到消声的目的。

隔振是通过隔振器或隔振材料的作用,将震动大部分隔离掉。不是反向外传

给周围环境。

结论:

在机械生产的各个方面都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无法弥补的破坏,因此我们在机械生产中也要时刻注意着,在保证不污染或者尽量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生产,保护我们这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做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尽量使用无污染、可回收、易分解的材料;

2、提高燃料利用率,使用低油耗、低排放的发动机;

3、尽可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减少制造机器是对资源的消耗;

4、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污染小、可再生能源。对于制造过程中的大部分污染物,弃之为害,用之则为宝,这些废物的回收再利用以及新能源的开发,我想大概是未来几十年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普及环境重要性的教育,使大众、企业认识到环保的重要,确确实实的做到环境保护。现在的地球,人类早已不能独善其身,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才能发展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1. 李明俊,《环保机械与设备》,中国科技环境出版社;

2. 陈入龙,《环境工程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

3. 百度百科。

第5篇: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勘vion,n回p,blem)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环境问题指环境的结 构和状态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广义的环境 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既包括人为方面 的,也包括自然方面的。当前的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工作通常关注狭义的环境问题。环境问 题由来已久,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由小范围、低程度的危害发

展到大范围、危及人类生存的危害。

环境问晒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前者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镶污染等,也

包括由上述污染所衍生的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后者主要指各种生物和

非生物的资源遭到人为破坏及由此所衍生的生态效应,如森林消失、物种灭绝、草场退化、耕地

减少及水上流失等。上述两大类间惬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相互作用,使问题进一步 加剧。

环境污染(Env漏nmental pollution)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人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 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形响

的现象,常简称“污染”。进人环境后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

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人环境中其理化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称为一

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进人环境中的某些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生成

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硫在大气中氧化生成硫酸盐气溶胶、土城中某些农药

通过徽生物作用或光解作用生成的降解产物等都是二次污染物,水体中无机汞也可以通过徽 生物作用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甲基汞。

受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污染物浓度或总最降低的过程,通常称为环境

的自净(Envi二men囚seir一Puri6cas.)。环境自净是消除污染物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环境的 自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农业生产主要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它在生产和消费中的“三废,是可

以纳入物质的生物循环而迅速净化、重复利用的,许多工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三废. 都是对人和生物有害的,这些废物由于教量巨大和性质特殊而无法通过环境的白净消除,从而

在环境中累积,给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第6篇:环境污染与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 温室效应;臭氧层;固体废物污染;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环境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

上个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科技飞速进步。人类用环境的代价换来了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候,被污染的环境也同时在向我们索要代价。环境遭到的破环。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 1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1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科学家预测,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5℃。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有的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雪会部分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没。另外,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体健康等。因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2臭氧层遭破坏

臭氧层遭破坏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严重污染的结果。臭氧层遭破坏,使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紫外线增多,严重损害地面上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还会使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使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80年代,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9~10月急剧减少。1985年公布的测量结果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大大减少,臭氧层“空洞”已扩大。1987年,科学家们又发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3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和石油、天然气,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造成的。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降落河湖,会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酸雨降落土壤,会使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或森林生长并进而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桥梁、铁轨等。就连保存了多少个世纪的文物古迹、碑刻石雕等也会被酸雨腐蚀得斑驳脱落、满目疮痍。酸雨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 4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的堆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主要有:①占用土地,损伤地表。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矿业尾矿、煤矸石、工业废渣等侵占了大量土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妨碍了城市环境卫生,并且埋掉了绿色植物,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②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堆放在地面的固体废物以及渗出物会改变土壤的成分和结构,有毒的废物还会杀伤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降低土壤肥力。③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除了以大气、水体、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外,还会通过多种有害生物为媒介传播疾病,如传播鼠疫等。

而现代中国也正面临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

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是全世界三大酸雨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据调查确认,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40%左右,国土面积的30%以上有酸雨现象。据说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质借风向流动,给日本及朝鲜半岛等上空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骤增占世界14%、严重的水质污染、水源不足、沙漠化的扩展、沙尘暴及黄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第7篇:改变环境与适应环境

现实生活中,有人总抱怨环境不好,总是千方百计想换个环境。可是环境变了后又怎么样呢?还不是一如既往!于是我要说,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环境的改变是暂时的,自我的改变才是永久的。燕子总是躲在他人的屋檐下躲风避雨,一旦屋檐坍塌,只能流离失所。

天有不测风云,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改变它一时,却无法改变它一生。 In real life, people always complain about bad environment, always trying so hard to change the environment. But the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what? Is not always! So I say, change the environment than to change yourself.

Environmental change is temporary, self-change is permanent. Swallow always hiding under the eaves of others shelter from the wind and rain, once the roof collapsed, only displaced.

Accidents will happen, the environment is not static, you can change it temporarily, but can not change it life.

有些人成绩不好,总是抱怨家庭环境不好、班风不正、教师普通话不好...可看看他们的作为呢?作业拖拉,心浮气躁...还是审视一下自己吧,改变了自己问题就解决了。

与环境相比,改变自己更能培养意志与毅力,历史上秉烛夜读的例子不是很多吗?这些古人没有去抱怨环境,而是在努力改变自己,努力适应环境。就是在这种改变中磨砺了自己,每一次改变,你的灵魂都上升了一个台阶,你也就向辉煌迈近了一步。

要知道:现在你改变自己,而将来有一天,你改变的是你的命运。 Some people not doing well, always complaining about the bad home environment, the wind is not correct classes, teachers Mandarin is not good ... can see their way? Job drag, impatient ... or look at their own right, changed their problems solved.

Compared with the environment, to change his will and perseverance to better training, the history of candle night reading the example is not a lot? The ancients did not go to complain about the environment, but in an effort to change their efforts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It is in this changing honed his, every change, your soul will rise to a new level, you will step closer to glory.To know: Now you change yourself, but someday, you change your destiny.

第8篇: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论文

序列号:71

公选课课程论文

(废电池的危害及回收利用技术)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班别2010级8班 学号3110006193 学生姓名李海真 指导教师付丰连

2012年 4 月

废电池的危害及回收利用技术

摘要:介绍了什么是废电池,以及废电池的种类,分析了废电池里的污染物,阐述废电池污染环境的途径及其危害,同时介绍废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国内外废电池回收处理现状,并提出了废电池管理与处置的对策。

关键词:废电池;污染;现状;回收利用技术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为: 原电池(一次电池) 、蓄电池(二次电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池)、贮备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环境,实质就是保护物质生产活动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粒小小的钮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废旧干电池,没有得到回收利用,造成了浪费,也污染了环境。其实,被废弃的干电池,其锌壳只损耗了一小部分,二氧化锰也只起了一点氧化的作用,碳粉、石墨棒和铜帽还远远没有被消耗。如果能加以回收和利用,就具有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回收和利用,最重要的是在治理环境污染这方面取得极大的效用。

原子能电池等。市场上普遍使用的主要是原电池和蓄电池, 在这二类电池中, 原电池使用量最大, 占电池使用量95%以上。①

废电池的危害

废电池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其成分中重金属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汞是电池的添加剂,尽管其含量很少,即便是高汞电池,含汞量一般也在电池重量的千分之一以内。然而这并不代表废电池没有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因为在生活中需要的电池量越来越大,电池的使用范围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商品之一,从照相机、录音机、计算器到手机、掌上电脑等都离不开它。

一般地讲, 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有汞、镉、铅、镍和锌等重金属物质,以及其中的电解质溶液。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蒸汽压较高,汞及其化合物,特别是有机汞化物, 具有极强的生物毒性、较快的生物富集速率和较长的脑器官生物半衰期。废电池定义、组成、种类

废电池,就是使用过而废弃的电池。 废电池的组成成分主要有锌皮(铁皮)、碳棒、汞、硫酸化物、铜帽;蓄电池以铅的化合物。

电池有多种分类, 通常按其工作性质可分

镉易在动植物体内富集,影响动植物的生长, 致儿童行为异常和低智商。锰虽为人体所需具有很强的毒性。

铅可对人的胸、肾脏、生殖、心血管等

的微量元素,但吸收过多也会引起中毒。土壤具有一定的孔隙,对有机物或含碳、氧、器官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智力下降、磷、硫等化合物进行降解后,可生成无毒或肾损伤、不育及高血压等。

镍和锌的毒性相对较小,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但超过一定浓度范围时, 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②

废弃电池中的酸、碱电解质溶液会影响土壤和水系的pH值, 使土壤和水系酸性化或碱性化; 这种污染相对而言是较轻微的, 电池电解质构成污染的主要组份是其中可溶重金属,特别是铅蓄电池电解液中大量的硫酸铅和镉镍电池中的氢氧化镉。③

那么,含在电池里面的汞、铅、镉等重金属是如何对环境以及人造成影响的呢?

废弃在自然界电池中的汞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可以转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鱼类的身体里,人食用了这种鱼后,甲基汞会进入人的大脑细胞,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著名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甲基汞所致。有关资料报道,全球的镉污染有50%是来自废旧电池的污染,长期饮用被镉污染的水,会发生骨质改变和贫血,典型表现是全身骼酸痛。铬会引起胃肠道溃疡和损伤。镍有致癌倾向,还可导致心肌损伤。铅被摄入后不易排泄,高血铅会导

2

低毒物质,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汞、铅、镉等重金属进入环境后,却不易被除解,长期蓄积在土壤中,破坏自然的自净能力,使土壤成为污染物的“储存库”,最终降低土壤肥力,在这样的土壤中种植农作物,重金属会被植物根系吸入植物体内,引起农作物减产或长出的农作物会有害。④

废电池的现状

1. 国外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丹麦: 丹麦是欧洲最早对废旧电池进行循环利用的国家。丹麦从1996 年开始回收镉镍电池, 其具体做法是: 电池按销售单价0. 9 美元/ 只电池的回收费用售出, 从回收费中按17. 6 美元/ 千克支付给电池回收者。该政策的制定, 使镉镍电池的售价相对较高, 从而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小型二次电池的消费重点转向环保型电池。1997 年镉镍电池的回收率就已达到了95% 。

日本: 日本回收处理废弃电池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早在1993 年就开始回收电池。汽车用铅酸蓄电池目前已经全部回收, 并有成熟的处理方法, 其他二次电池的回收率也已达84%。采用的方法是在各大商场和公共场所放置回收箱,

依靠电池生产企业的赞助实施回收。目前回收的废电池93% 由社团募集, 7% 由电池生产厂收集( 含工厂废次电池)。

美国: 美国有很多家废电池回收公司, 许多地方的垃圾清扫公司也从事电池回收业务。美国规模最大的电池回收公司当为RBRC 公司, 这是一家非盈利的民间环保机构, 它得到全国二百多家生产镍镉电池厂商的赞助。1999 年RBRC 公司在美国及加拿大设立了25 000 多个电池回收点, 回收用过的镍镉电池, 公司在2000 年还在全国每一个邮区内都设立回收点。RBRC 公司设计制作了专用的电池回收箱、带拉链的塑料回收袋以及专门的电池回收标志,将它们分发给各地需要的电池零售商和社区的垃圾收集站。

2. 国内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干电池生产量及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然而只有几个大城市( 大连、厦门、上海等) 开展了回收利用废旧电池的活动。另外, 就目前我国的回收处理技术来讲, 当前回收处理废电池可能是不盈利的, 建立和维持废电池回收公司所需的资金是目前最大的困难; 另一个困难是废电池回收量小, 使

回收厂家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同时,国内没有完善的废旧电池回收机制,在法律上以及政策上也没有做出良好的决

3 ⑤

策,造成废旧电池回收箱等措施形同虚设,。1995年颁布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于废电池的回收处理未作任何规定。其次,居民们对废旧电池危害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普遍的自觉收集、自觉上交的意识,废旧电池回收率低。

废电池的回收利用

1. 回收利用技术

湿法冶金法

该法基于Zn,MnO2可溶于酸的原理,将电池中的Zn,MnO2与酸作用生成可溶性盐进入溶液,溶液经过净化后电解生产金属锌和电解MnO2或生产其它化工产品、化肥等。湿法冶金又分为焙烧—浸出法和直接浸出法。

常压冶金法

该法是在高温下使废电池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分解和挥发以及冷凝的过程。

方法一:在较低的温度下,加热废干电池,先使汞挥发,然后在较高的温度下回收锌和其它重金属。

方法二:先在高温下焙烧,使其中的易挥发金属及其氧化物挥发,残留物作为冶金中间产品或另行处理。⑥⑦ 2. 回收利用方法、治理方法

加强立法工作,确保废旧电池污染防治有法可依

总体上看,现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不能建立起一套产业化规模化的运作方式,管理手段和措施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不够,使人们普遍缺乏对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的重视。

拓宽废旧电池回收渠道,加大回收力度 健全废旧电池的自愿及强制回收体系,用购买的方式回收废旧电池,国家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多建废旧电池处理工厂,使得回收的电池有处可去。 加大科技投入,生产环保电池

通过贷款、补贴等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增加资金投入需要改进工艺设备和原料配方,不断改进产品,减少电池中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开发低耗、高能、低污染的电池产品。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重视宣传教育,应该从全民意识入手,加大废旧电池环保知识宣传力度,多开展有益于回收废电池的环保活动,让全民在实践中意识到回收的重要性。使越来越多的人树立废旧干电池必须回收利用的观念,从而自觉参与回收活动。⑧⑨⑩

丁树谦,废电池回收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11,20(3):385-388 ②

徐纬丽,周启星,废旧电池的环境危害及回收处理(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4:22 ③

聂永丰,废电池的环境污染及防治(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4:19-21 ④

李如满,废电池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浅析(J),科协论坛,2010,3:121-121 ⑤

唐艳芬,高虹,国内外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现状研究(J),有色矿治,2007,23(4):50-52 ⑥

李明,吴建东,王成红,废电池的处理现状及管理对策(J),能源与环境,2008,9:19-20 ⑦

王群,李智勇,废旧电池的现状、危害及其预防对策(J),山东化工,2008,37:36-29 ⑧

陈卉, 陈海滨,废电池的回收利用与处置(J),环境卫生工程,2005,13(2):12- 15 ⑨

周金法,尚通明,废电池与材料的回收利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3~ 44 ⑩

蒋莉,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化的若干思考(J),再生资源研究, 2004 ,3:27-29

4

第9篇:农村环境现状与环境保护对策

评分:_________

课程论文

农村环境问题与处理建议

课程:生态环境保护

学院材料学院

专业(大类)

学号

学生姓名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环境正在逐步恶化,农村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党的十七大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提出农村改革发展六大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环境保护

一、农村环境现状

从新世纪以来,各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特别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积极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以循环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为理念,树立了一批很好的样板。

1、创建生态文明村,已成为农村环保工作的亮点。各地按照“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许多村庄经过综合治理,硬化了村庄主干道;村落周围建立绿化带;修建垃圾收集设施及排污水沟;清洁能源被广泛推广;家庭禽畜养殖实行圈养,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已开始得到治理。许多地方采取科学划定禁养区,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通过积极建设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3、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各地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对重点流域、区域的造纸企业、食品酿造企业、制革企业、化工工业进行了深度治理和结构调整。面源污染防治得到重视。重点开展了农村化肥、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开展农村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工作,建立有机肥料加工厂,将畜禽粪便加工成高效有机复合肥。

4、农村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村节能减排技术得到推广。近年来,各村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投资主体作用和农村信用社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有效破解了沼气建设的资金瓶颈。把沼气建设与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村村通、植树造林、扶贫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年来,为从根本上解决秸杆对农村带来的污染,为秸杆的综合利用找到出路,各地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入手,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培肥地力,严禁焚烧秸秆,并建立监督检查责任落实追究制。

5、培育壮大绿色资源,走生态林业产业化之路。通过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体系,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林粮协调发展的成功模式。

总体上说,由于各地政府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正逐步加大,农村环境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仍然较差。当前,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总体恶化。

二、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大幅度提高,但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保资金普遍短缺,农业、农村污染减排任务艰巨,已成为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饮用水不安全仍然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欠缺、污染治理设施简陋的现状,造成农村饮用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污染特征:

(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尚未得到控制

近年来各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对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相对滞后,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影响农村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化肥、农药、污灌和污泥农用对环境潜在影响大

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各市不少地方过量使用化肥、不当施用农药以及不科学的污水灌溉等问题依然严重。城市污水处理的污泥农用也逐渐成为新情况、新问题。

(四)秸秆对水体和环境空气的影响不容忽视

由于我省是农业大省,每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巨大,除部分作为饲料、工业原料、直接还田利用外,其余的堆放于田间地头、道路及河道两侧,造成河道堵塞及水体污染;有些在田间直接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五)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问题应引起重视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农民居住格局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首先是居住面积的不断增加;其次是新居多沿公路建设;第三是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第四是化肥的大量施用。规模较大村庄和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六)乡镇工业企业对农村环境影响大

(七)浅层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八)农村环境监管极度薄弱

三、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地方和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农村没有真正落实。加上部分领导存在重经济轻环保思想,为保一方经济利益,对出现的问题遮遮掩掩,欺下瞒上。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国家在城市和工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大,在农村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而且有限的资金分散于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

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由于受体制影响,县级以下政府没有设置环保专门机构,乡镇、村级没有专职环保工作人员,造成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管理混乱,监管不力。

四是技术欠缺。农村污染治理目前只有沼气的生产和利用技术较为成熟,推广工作也很有成效。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虽然技术项目很多,实验、试点工作也都做了不少,但适合在农村大面积推广的节能减排实用技术还存在一定问题。

五是法制建设滞后。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还是通过行政手段去推进,针对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

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要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村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环保工作的主战场要向农村延伸。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各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把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二是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厂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

(四)切实加强县级环保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农村情况的环保工作监管体制机制,尤其是乡、村的环保监管机构建设。力争建设一支责任划分明确、权力相对集中、协调运转高效的农村环保监管队伍。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全省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

结语

总之,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其制约瓶颈,如要打破此发展僵局,农村的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从简单的自然环境的治理,更是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尽我们的最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造福子孙。

中国有将近70%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的小康也就失去了意义。我国应积极通过包括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还农村一个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读本》孟庆瑜、申静、李娜编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②《农村环境保护》刘树庆主编金盾出版社出版;

③《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村庄规划丛书》 佟庆远、杜鹏飞、李王锋、林瑾、李宏 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月版 ④《公法与政府管制丛书 农村环境管制与农民环境权保护》李挚萍 陈春生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席北斗 等主编新时代出版社2008年4月版

上一篇:情侣间甜蜜的话语下一篇:团队建设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