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总结

2022-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一段工作完成后,或是一个项目结束后,回首工作与项目的过程,从中反思不足之处,可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写一份工作报告,但如何写出重点突出的总结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总结

急救中心护理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年时间很快过去,在这一年里,急救中心全体护士在护理部的领导下,以争创三级医院为契机,紧紧围绕“讲诚信、树品牌、创建患者满意医院”的工作宗旨,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较好的完成了计划内的工作。顺利通过了各项检查及验收,得到各级领导及专家的好评。回顾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急救中心护理概况:护理人员情况:2007年,中心有护理人员49人,其中正式在编护士25人,合同护士24人,注册护士 34 人;学历结构:本科:7人;大专30人,中专 10人,无学历2人,大专在读10人,本科在读16人;职称结构: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5人,护师8人,护士20人;年龄结构:40岁以上护士13人,30-40岁护士10人,30岁以下26人;设置护理岗位11个岗位:120:2岗、ICU :4岗、抢救大厅:4岗、护士长带班:1岗;产假休息5人;全年正常运转44人,医嘱班、治疗班、注射、换药、手术班等正常班岗位6人,倒班岗位仅有38人,运转在11个岗位上,也就是不少护士3天一个夜班。

工作量情况:急救中心承担着每年几万人的观察、救治、转运、监护工作。一年来急诊大厅共接诊病人26918人次,比去年增加25%;收入院病人8393人;抢救危重患者4257人,比去年增加44%;抢救成功率达98%,观察病人7871人,完成注射14461人次,换药5025例,手术1257例,急救病房及ICU收治病人954人次,完成业务收入约400万元;120出车10132次,比去年增加20%;完成3人以上的成批灾害事故急救145次、652人的救援工作,接诊三无人员30人,惠民政策中,减免费用约40万元。

从以上两组数字充分显示:急救中心工作量大,护理人才梯队不健全,护士的老龄化现象严重,护理人才中坚力量短缺凹陷,目前护理人员配置不能满足临床急救工作的需要,护理工作中因人员配置问题存在着安全隐患,也制约着护理质量的提高,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鉴于现状,我给自己的任务就是:带领两名护士长,完善护理管理工作,给护士们创建良好的工作条件,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急救病人提供安全的诊疗护理技术,确保优质的护理服务。

1抓好护理管理工作,重视人员素质培训

如何让护士们继续顺应超负荷的急救工作,确保急救病人的医疗护理安全,在急救中心护理人才梯队不够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作为中心护士长,我必须了解每个护士的思想动态,采取分层次管理的方针措施:

1.1重点加强两位护士长的培养:对新护士长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让他们掌握每项工作的流程,培养其预见性管理的能力;加强护士长人文关怀和公关协调能力的培养,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她们,让她们学会关心护士,爱护护士,尊重护士,积极营造良好的科室氛围;工作中,悉心指导新上任护士长的工作,明确她们的职责,采取跟班、指导与交流等形式,帮助新上任护士长尽快转换角色,适应形势,在较短的时间内承担起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现在两名护士长能够独立胜任本岗位的护理管理工作,并且在今年的各项检查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2抓好护理骨干的培养与管理:鼓励她们主动参与到科室的护理管理中,支持护士长的工作,协助新任护士长做好低年资护士的管理工作,辐射管理角度,提高管理效率。

1.3做好中心老护士的管理:急救中心集中了全院近二分之一的老护士,她们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大半辈子,是我们的护理老前辈了,工作中要多关心她们,开导她们,给每个人创造适宜的空间,提供发展的平台,善意的征求她们的感受,合理的安排她们的岗位,并且积极调动她们的主动性,发挥她们的优势,展现她们的才华,认可她们的工作,实现了她们的价值,稳定了护理队伍。

1.4做好低年资护士的管理,鼓励他们积极学习,认真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执行力;严格做好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及考核工作,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冲刺高、精、尖的急救技术。

1.5在做好人员管理的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培训考核机制,打破僵化的岗位模式,使各岗位人员相互轮岗,加强了团队的协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急救应急能力,提高了危重症护理的水平,保障了突发灾害事故的应对能力。

2强化思想教育、安全管理,保障病人安全

2.1思想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急救中心护理工作量大,人员少。在琐碎的工作中护士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难免会减少甚至失去工作热情。因此,适时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好比注入一支催化剂,使人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工作中,我们积极倡导“您的信任,我的责任”的服务理念,每周会上都要强调医德医风工作,不断增强医护人员敬业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注重人性化管理,在职工的思想塑造上,不仅让他们树立敬业精神,还要有乐观意愿,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并为每个人施展才能搭建平台,快乐的工作,轻松的工作,并把这种快乐情绪带到服务患者的过程中。全科护士,工作积极,思想踏实,以优质的服务,受到患者及领导的好评。

2.2在急救中心人员配置与工作量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工作成为护士长每天必想必做之事。首先,护士长要对各项工作有深刻理解,对每项工作、每个人、都有较高的预见性,做好预见性的管理与防范,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避免亡羊补牢事件的出现。同时把安全护理灌输到每个护士的头脑中,形成概念,促使其自觉履行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一年来,尽管大家超负荷的工作,未发生差错事故。

3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树立急救意识,提高应急能力

加强业务学习,培养高素质护理队伍:工作中,加强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的培训,积极鼓励护士多渠道的学习,创造学习的氛围。为了让护士们掌握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图、多参数仪、除颤器的应用及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操作规程,中心每月组织一次全科护士业务学习,各部门每周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夯实了专业基础,精炼了急救技能。

加强应急能力的培养,强化团队意识、急救意识。积极组织急救演练,提高护士应对灾害事故的应急能力,如:在5.11事件中,在大批伤员的接诊过程中,急诊护士较高的应急能力向社会展示了急诊护士的风采。作为护士长,我们带领大家除做好科内抢救工作外,还鼓励护士们积极承担其他科室的急救任务,如:帮助呼救科室进行呼吸机、多参数仪的调试,解决临床机器的故障,保障了病人的安全;协助CT、磁共振、放射科等科检查中病人突发疾病的急救工作。工作中,大家遇到求救,有呼必应,表现出了较高的团队素质。

4构建和谐社会,强化服务意识,打造服务品牌

急诊的突发事件多,设法事件多。面对无理取闹的患者,面对黑暗势力,急诊护士都能沉着应对,不骄不躁。善意的理解他们,包容她们。工作中我们倡导感动服务,不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流于形式。“紧急、快速、高效”始终120的口号,院前护士用他们精湛的急救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奔波在救助战场,守护着生命的航线,打造了良好的120服务品牌;院中护士及ICU护士将他们的爱心护理填满每道护理缝隙中,受到患者的好评。得到医生的认可。

5精心呵护每位员工,积极倡导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一个集体坚固的基石。急救中心在发展中壮大,我们的护理队伍由最初的十几人扩大到现在的近五十人,来自于五湖四海、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护理人员走到一起,队伍中缺乏的是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作为护士长,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树立榜样的作用,产生一个核心凝聚力,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关心体贴每位职工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加团队意识;工作中,我们用心协调医、护、患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氛围。正是在这种充满人性色彩的气氛中,急诊护士学会了相互关心,学会相互配合,学会包容和宽恕,学会忍耐和接受,学会乐观豁达,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舍小我而成就大业的奉献精神。

6做好教学培训工作

今年,急救中心共接收实习学生200多人,进修生10人,低年资护士24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握重点,突出专业特色,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培训工作。

7工作中的不足

由于护理人员紧缺,没有完成院外进修学习任务;工作时忽略了科研论文的总结;护理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8明年的工作方向

8.1继续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从素质质量、行为质量、结果质量三个环节中着手。最终目标是:急救中心护士各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内涵,全员自觉履行义务、遵守规程、主动参与护理质量的管理工作。形成一种牢固的科室文化。

8.2积极呼吁,取得院方支持,给与护理人员的补充,构建合理的护理梯队,保障从业人员的资质。建立一支稳定的、精炼的急救护理队伍,改变条件差,压力大,任务重,人手缺的情况。

8.3带领院前护士积极开展急救医学知识培训,对社会特种人群进行培训,有计划的完成千人急救知识培训工作,提高院外抢救成功率。

8.4院中优化岗位、简化流程、明确职责、合理用人。

8.5新业务开展:肺部物理排痰技术。

8.6完成护理科研1项、发表护理论文4篇。

以上是我们的点滴工作,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但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作者单位:061000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作者:刘宏达

第2篇:金融中心发展的理论、总结与展望

摘要:通过对金融中心发展理论的全面梳理,发现关于金融中心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类理论:主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通过对金融机构集聚现象的研究揭示金融中心的形成;客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强调金融流动性是促使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环境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侧重于信息流及金融创新等环境变化引发了金融中心地理空间的兴衰。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聚集;区位优势;金融创新

20世纪70年代,伴随金融国际化引发了学术界对金融中心研究的兴趣。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梳理发现,金融中心的成因是理论研究的核心,可以归为三类:主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客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和环境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

一、主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

主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强调从金融机构出发对金融集聚现象的研究,揭示金融中心产生的原因。根据研究方法与学科背景的不同,主体析因型理论可分为:自然发展理论、政府引导理论、金融聚集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及地理区位理论。

1.自然发展理论。

自然发展理论也称“需求反应理论”,认为金融中心产生是顺应经济发展需要自发形成的,强调金融中心是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具体而言,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必然对金融服务需求相应增加,通过市场机制刺激金融供给扩大,于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逐步扩张,即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是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自然反应。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自然发展理论进行了论述,大致包括两方面:经济发展金融中心论和城市发展金融中心论。(1)经济发展金融中心论。经济结构主义学者克拉克(C.G.Clark)、库兹涅茨(S.S.Kuzenets)和霍夫曼(W.G.Hoffmann)等人通过大量统计分析得出:在三次产业结构演化决定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第三产业将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金融业在经济中据核心地位,相应地,金融中心的形成是这种核心作用的主要载体。罗斯托(Walt W.Rostow,1960)在《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类似论述,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分为:传统发展阶段、经济起飞前提阶段、经济起飞阶段、经济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等六个经济成长阶段,每个阶段的演进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就一个城市而言,如果希望能在一个国家、地区甚至全球范围举足轻重,在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主导产业要趋向服务业,金融业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2)城市发展金融中心论。Gras(1922)提出了都市发展阶段论,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商业阶段、工业阶段、运输业阶段和金融业阶段。金融业处在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与商业、工业和房地产业相比,金融业具有更大的集中度。因此,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业集中度的一个典型标志,相伴城市发展而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然发展理论强调金融中心的形成依附于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金融中心的产生是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非政府意志或政策的结果。自然发展理论是最早的金融中心发展理论,对传统型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2.政府引导理论。

政府引导理论也称“供给引导理论”。与自然发展理论不同,该理论认为金融体系产生可以先于经济增长,相应地,金融中心形成也并非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在政府努力和扶植之下产生。即金融体系的扩张能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增加储蓄刺激消费,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这种理论强调:(1)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动员储蓄、分配投资的主动性;(2)金融体系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先行性;(3)政府在推动金融体系的主导性。政府引导理论下的国际金融中心,所具备的条件不是在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而是国家有意识建设的结果。一般认为,政府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政府承诺。即进行金融中心的整体规划工作,指明发展目标与方向;(2)政府立法。金融中心的建立实质上是一国金融体制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的系统工程,金融改革多由政府撰写草案、直接立法;(3)政府推动。面对本国金融体系不完备和金融运作环境落后,政府可以两种方式为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动力:出台创新政策和优惠政策。前者鼓励开辟新的金融市场或金融业务;后者以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国金融机构进驻,形成比较优势;(4)政府监管。要求政府维护公平竞争,制裁违规操作,防范金融风险,使金融市场稳定发展。二战后崛起于新兴工业国家的东京、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是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典范。

政府引导理论强调金融中心的发展动力来自政府力量,政策取向多奉行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政府引导理论打破了金融中心只能在经济实力雄厚国家产生的论断,提出了政府政策引导对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推动作用,成功解释了20世纪中期以后大量区域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与发展。

3.金融聚集理论。

金融聚集理论是从金融聚集效益出发对金融中心进行理论阐释。与前两种理论不同的是,对金融中心产生采取“倒叙手法”,即由果推因,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为了获取金融聚集效益。弗农(Vernon,1960)认为,城市吸引着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面对接触的产业和服务业,吸引着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纽约港吸引了批发商,批发商带来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又引来了全国性公司的核心机构。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4)指出:“单一金融中心的效率性类似于增加单一法币的效用。每个地区在对外收付时,并不是分别于其他地区进行结算,而是与单一金融中心进行结算;如此,只需要n-1 个渠道,而非n(n-1)/2个。...法国将商品经销集中于巴黎的做法遭到众多的批判;随着运费的上涨,商品清算中心的效率必定明显下降。但是对于货币支付来说,作为一国系统顶点的核心金融市场和作为各国金融中心顶点的单一国际金融市场的效率性是毋须置疑的”,即认为金融中心的集聚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杨小凯(1991)建立了一个关于城市化和分工演进之间关系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显示,“如果所有居民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形成一个城市,那么,由于交易距离的缩短,交易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分工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金融中心作为一种产业集聚形式,有利于金融集聚效益的提高,这种金融集聚效益集中表现在两方面:其一,集中交易能够提高效率;其二,近距离交流与沟通便利。

4.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基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强调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因是规模经济。19世纪末期,新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Marshall首次提出了外部性概念,认为外部性包括两个方面: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前者有赖于个别企业本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后者是该产业的一般发达水平,往往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企业集中而获得。此处的规模经济理论主要针对金融活动的外部经济,又称外部规模经济。韩国经济学家Pak(1989)将规模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指出,规模经济是大规模经济活动所体现的经济优势,企业规模扩大可以节约各方面的费用,使设备和劳动力配置合理提高生产效率。跨国银行为了降低成本也会采取扩大经营规模的战略,在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将银行服务的成本分散到全球金融业务。当一地区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银行中心便形成。我国学者潘英丽(2002)进行了修正和重新解释,提出: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①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②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③金融机构合作得以开展,辅助性产业得以共享。此外,冯德连、葛文静(2004)对此也进行了阐述:外部规模经济是指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微观经济单位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时,所产生的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的经济效益,是促成生产和经营单位空间聚集的主要动因。并指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四种外部经济:行业内银行之间的协作,金融机构之间共享基础设施,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邻近,信息沟通的快捷。

规模经济理论在金融中心形成原因方面的研究强调的是金融外部规模经济,正是由于这种规模经济的优势,才使得金融中心得以建立并不断壮大,与金融集聚理论相同,也是一种“由果推因”的理论。

5.区位优势理论。

区位优势理论将地理因素纳入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之中,指出区位优势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依据,并构建了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理条件。(1)促使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区位优势:①时区优势。金融中心的营业时间和其他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衔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连续运转的一个环节。随着金融交易全球化的进展,跨境、跨时区的金融交易大量增加,客观上要求金融中心必须处于适宜的时区;②地点优势。金融中心靠近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确保稳定的金融交易和资金流动需求;③交通优势。金融中心应具有优越的交通、通讯设施;④政策优势。中心所在地政府对金融业采取自由化和国际化政策,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便利。(2)构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理条件。①地理上集聚的银行数量;②生产者服务(法律、会计、保险、不动产和管理咨询)的广泛可得性,及相关银行能够迅速运作的熟练的劳动力市场;③先进的交通通讯系统;④外国银行对客户的接近可能;⑤存在新的国际客户;⑥政治稳定性和法规的可预见性、连续性、灵活性及与国际法规的可衔接性;⑦合适的时区;⑧较低的经营成本。

区位优势理论开辟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理论研究的新视角,通过对地理区位的研究,总结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地理依据,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区分布做出了较好解释。

综上所述,主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在揭示金融中心形成原因方面可以作以下概括:(1)分别以顺序与倒叙两种方法这里的顺序与倒叙分别指金融中心理论在研究方面存在的两种分析方法,既由因推果型和由果推因型。研究金融中心产生的原因,前者揭示了经济基础与政府引导对金融中心建设的决定作用,后者阐释了金融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是金融中心存在的微观基础;(2)研究视线较为开阔,通过地理因素纳入金融中心成长的分析,阐明了区位条件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重要性。

二、客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

20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市场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离岸金融中心星罗棋布,成为该时期金融中心格局的显著特征。在此背景下,部分学者从金融产品出发研究金融中心的发展,形成了金融中心理论的第二派别——客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该派理论的代表是金融产品流动性理论。

金融产品流动性理论认为,金融活动交易成本越低,金融产品的流动性越强,金融市场的效率越高。为了节约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成本,金融业务倾向于向某一些地方集聚,促成了金融中心。瑞斯托·劳拉詹南(Risto Laulajainen,1998)指出,一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或一个重要国家的政府债券实际上是一项商品,在各个地方都可以同等交易,逻辑上这种交易更倾向于在流动性好的金融中心进行。那么金融中心是如何增强金融产品的流动性的呢?一般认为,金融中心主要从两方面促进交易成本的下降,增强金融产品的流动性:(1)金融中心作为集聚地,降低了评估成本。阿伦和斯特米洛(Allen &Santomero,1998)指出,由于资产评估的固定成本存在,导致了金融中介相对于个人的优势,使成本得到分解,比个人更容易分散交易成本。也就是说,更能使分摊到的平均成本下降。由此进一步分析,金融中介的集聚将使上述资产评估成本的下降幅度继续加大,更多金融中介集聚会使得既定的成本分摊力度加大,投资者可以在众多金融中介机构之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家作为合作伙伴;(2)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中介的集聚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信息成本。由于金融中心不仅是机构、人才和技术的集聚地,还是信息的集中地,在金融中心交易双方更加容易获取相关交易的业务信息,降低信息非对称性和信息搜索成本,从而提高交易效率。由于该理论主张交易成本降低进而带来的金融产品流动性提高是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动力,相应地,一些不具备雄厚经济背景的国家同样可以建立金融中心,实施灵活的行政管理、宽松的法规及优惠的税收等区位软环境措施。

以金融产品流动性理论为代表的客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是金融中心理论的一个分支,将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研究深入到更加微观的领域。通过金融流动性与交易成本关系的透视,揭示了金融中心产生的另一微观基础——降低交易成本的区位软环境。

三、环境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

20世纪末期经济全球化发展逐渐加快,信息经济飞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世界环境变化对金融中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除纽约、伦敦等全球性金融中心外,区域金融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的更迭频率加快,衰败金融中心的销声匿迹与雨后春笋般的新兴金融中心,构筑了这一时期的动态画面。为此,关于金融中心的研究也调转了画笔,部分学者将兴趣转移至外部环境的观察,形成了环境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具体包括信息流金融中心理论和金融创新金融中心理论。

1.信息流金融中心理论。

信息流金融中心理论是金融地理学的一个研究分支,从信息角度解读金融中心在地理空间的位移。认为,金融中心在提供专业及高附加值的中介服务,很大程度上依存于信息。金融中心不仅是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也是将低层信息升华为有机信息的中转站。信息与金融中心唇齿相依,前者主导着后者发展的步伐和方向,后者导将前者走向高层次。简言之,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金融业也可被喻为“高增值”的信息服务业。波特尔斯(Porteous,1995)强调塑造和发展金融中心的背后力量,大致上可以从“信息外在性”(information externalities)、“信息腹地”(Information Hinterland)、“国际依附性”(International Attachment)、“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和“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来解释,这些力量是金融中心地位的决定因素。金融中心发展需经历两个阶段:①首先创出一个最方便到达,同时又能以最高利润去开发信息流的“信息腹地”;②着重对外界(其他信息腹地)的联系,条件在于该地区能否频繁有效地接收加工外来信息。此外,不对称信息与默示信息(意义含糊、不明确和难以理解、具有广阔文化和社会背景)被认为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信息的传递与获得具有歧视性和边际成本递增性,要想准确利用默示信息的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接近信息源。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由于金融市场日趋投机,金融机构应该进驻信息腹地,凭借“地方”信息辨析市场。当金融机构为了冲破地理约束,大规模集中到信息源时,金融中心便水到渠成。对于信息流理论,Porteous(1999)还指出“信息外在性”和“路径依赖”能协助了解金融中心在区内主宰的因素,“不对称信息”和“信息腹地”理论能有效解释为什么传统的金融中心会被取代。

综上所述,信息流金融中心理论充分结合了信息经济的时代背景,强调信息在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金融中心地理位置的迁徙做出合理的解说。

2.金融创新金融中心理论。

该理论从金融中心与金融创新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二战后金融创新与金融中心的伴生现象解剖发现,每一次成功的金融创新都会创造出新的交易与新市场,新市场又常常孕育新金融中心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开曼群岛将金融和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为了吸引外国金融机构,制定了极为优惠的税收制度:不征收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和遗产税;离岸金融业务免税,大部分国内商业活动可以免税或非常低的税金。开曼群岛的优惠政策很快吸引了大批金融机构进入,在随后的几年里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此外,通过类似案例研究发现:(1)金融创新是当时该地区政治、经济、金融因素共同酿造的结果,会给地区性金融市场带来竞争优势(尽管会随其他金融创新产生而消失),但这一过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在市场中的集聚,为该地发展成为金融中心提供了契机。为此,金融创新为金融中心创造了时机环境;(2)金融创新隐含着政府的作用,因此,金融创新理论下的金融中心是政府推动的产物。因此,金融创新理论某种意义上是政府引导金融中心理论的一种变形,对二战以后东京、新加坡、开曼群岛等金融中心的发展进行了较好的解释。

由此可见,环境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较之前两派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对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阐释是动态描述,不仅指出了金融中心产生的条件与时机,还揭示了金融中心催生更迭的主要原因,即金融中心的破土与没落和环境变迁息息相关。环境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开创了金融中心成因研究的新视角,使理论体系更为全面。

图1金融中心理论体系图四、总结与展望

纵览百年来金融中心理论的发展,构筑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显现出如下特点:(1)多视角、多学科和多样化研究。金融中心包括了传统的功能性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及新兴的离岸金融中心。每一种金融中心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动因,为了使研究更加准确化,理论研究百家争鸣,随着世界金融发展的日益复杂化,这种研究将更加兴盛;(2)金融中心理论与时代变迁血肉相联。每个金融中心的萌生与消亡,每一次金融中心的地理漂移都与经济金融背景的变化相互交织,反映了时代经济金融重心的潮起潮落;(3)研究角度日益微观化。早期的金融中心发展理论主要立足宏观角度对金融中心进行剖析,很少注重微观层面;后期的理论如金融聚集理论、信息流理论更加注重微观基础的研究。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金融机构集聚的过程,内在推动力往往是来自微观层面的需要。从宏观向微观的研究思路转换昭示了金融中心理论研究的更加深入。

依据理论研究和当前世界金融的发展趋势,我们对金融中心问题的研究有两点展望:(1)国内金融中心建设将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基于各类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已成为当前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趋势,全球性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或洲际金融中心)和国内金融中心并存的金融中心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现有的经济实力对于建立有影响的区域金融中心乃至全球性金融中心只是杯水车薪,为此,国内金融中心建设将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建设国内金融中心将成为下阶段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2)金融中心运作与金融安全将成为研究内容。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传递的速度与力度与日俱增,各个金融中心在推动金融便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充当金融风险传染的渠道。协调金融中心运作与维护金融安全,不仅对国家金融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金融中心的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Powell, Ellis T. The Evolution of the Money Market[M]. London:Frank Cass, 1966: 75-82

[2] C. P. Kindleberger.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 [D].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 36, 1974:2, 9-10

[3]温斯托·劳拉詹南.金融地理学[M].孟晓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5-38

[4]Johan Hauknes. Innovation in services – A questionnaire survey[EB/OL]. http://www.oecd.org/dataoecd/26/54/1827146.pdf

[5] Kuznets, Simon. Suggestions for an Inquiry in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J].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49:3-20

[6] W.W. 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4-16

[7] P. L. Cottrell. Clustering: As an Economic Phenomenon[R].A Diebold Institute Entrepreneurship and Public Policy, Cambridge, 2002: 6-8

[8] A. G. B. Fisher.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M].London, 1935:67-85

[9] 胡方荣,张恒安.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特征[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3):42-43

[10]黄解语,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7-89,164-221

[11]H. C. Reed.The ascent of Tokyo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60:3-11

[12]Vernon R.Metropoli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5:101-127

[13] 同[2]

[14]Xiao Kai Yang and Jeff Borland. 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199-201

[15] 向昀,任健.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介评[J].经济评论,2002,(3):58-63

[16]Park, Yoon S. and Musa Essayyad. 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Centers[M].Boston, Kluwer, 1989:68-84

[17]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2):51

(责任编辑: 周智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 成 郝俊香

第3篇: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总结、评价与展望

[摘要] 本文从金融中心建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研究分析了金融中心建设在深圳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在总结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了深圳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发展路径以及关键性支持因素,探讨了新形势下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及挑战。

[关键词] 金融中心 金融市场 改革创新 经济发展

[

[作者简介] 张鸿义(1945 — ),天津人,高级经济师,香港银行学会资深会士,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常务理事,长期在中国银行海内外机构任职,曾任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兼职教授,研究方向:金融。

经过30多年奋斗,深圳从一个昔日落后的边陲小镇, 一跃而成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金融中心城市之一。这是在改革开放大政策下, 中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深圳是如何建设成为金融中心城市的?其发展路径和关键性的支持因素是什么?在中国金融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深圳的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这就是本文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理论总结

关于金融中心的含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中心的本质是金融机构的集聚(金德尔伯格,1973)。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中心除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外,各类金融市场能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较任何其他地方更能有效地进行(饶余庆,1997)。还有人认为,金融中心就是匹配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规模化中介金融流量的城市(罗伯茨,2003)。国内的研究者提出“钱才集聚论”,认为金融中心是各种金融资源相对集聚的场所,从本质上可以将其归结金融资本和金融人才两方面(魏佳臻、张建森,2011)。

金融中心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自然而漫长的过程,其形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城市或地区能发展成为金融中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或因素,比如,便利的交通与发达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机构大量的聚集;宽松而严格的法律体系;稳定的政治形势(黄运成、杨再斌,2003)。也有人认为,金融中心必须满足“高盈利、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商业环境和“高收入、高生活质量”的人才环境(魏佳臻、张建森,2011)。无论如何,金融中心对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融资便利,促进地区金融及相关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发展,增加劳动就业,提升政府税收,最终提高居民福利;通过金融的反哺效应、辐射效应和创新效应,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巩固和提升中心城市地位。

从金融中心的形成看,国内外学者将其划分为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自然形成模式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总量、国际贸易、区际贸易及投资也不断扩大,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必然增加,进而产生新的金融需求。政府引导形成模式是指在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规模都相对弱小并且经济发展规律不发生作用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使用政策工具刺激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而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储蓄,刺激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金融中心的分类、评价和比较研究是金融中心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领域的研究是对金融中心含义、功能、形成条件、影响因素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延伸,有助于对金融中心建立更加清晰明确的定义,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程度和功能发挥进行量化分析,判断金融中心所处地位并估计其发展潜力,找出影响金融中心发展的主导因素等等。目前国际上较为权威的金融中心评价是伦敦Z/yen Group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综合开发研究院自2009年起发布的“CDI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

二、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及意义

(一)深圳金融中心概况

近年来,深圳金融中心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进展有目共睹。2013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08.16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4%,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深圳拥有各类金融机构315家,打造了包含深交所、平安保险、招商银行、国信证券、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博时基金管理公司、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围绕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深圳建成了立足本地、辐射全国,由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和地方产权交易所构成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我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中都有一定的地位,深交所在2011、2012当年的IPO数量均居全球第一位。

随着前海合作区开放开发成为国家战略,前海先行先试政策效应开始释放。前海率先实施跨境人民币贷款发展,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前海微众银行成立,以及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等超过万家金融及类金融机构在前海的集聚,正在成为深圳金融中心建设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在国际上,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于2009年9月第一次对深圳进行评价,在2014年3月和9月发布的第15期GFCI和第16期GFCI 指数中,深圳位居83个金融中心的第18和第25位。从这份排名可以看出,尽管根据GFCI的分类方法,深圳还不是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但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其金融中心规模和竞争力已可与巴黎、迪拜、悉尼、慕尼黑等国际金融中心相媲美;在进入GFCI排名的中国内地3个城市中,深圳排名长期领先于北京,在GFCI 15中一度还排在了上海之前,说明深圳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得到了国际金融界人士的高度认可。

在国内,自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发布以来,深圳均作为全国性金融中心,排名中国金融中心的第三名。作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市场中心、金融机构中心和金融资本中心,深圳对全国具有较好的金融辐射服务能力。

(二) 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在自身快速成长的同时,深圳金融中心在促进深圳城市发展、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推进我国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深圳金融中心的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发展金融市场,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资金和融资便利,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金融中心功能发挥, 加强了与国内外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增强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通过加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等,完善了金融服务体系,使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上升;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众多人才,为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金融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税收的大幅增长,增加了深圳财政收入,提高了民生福利,促进了财富积累。

其次,深圳金融中心的发展促进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香港顺利回归和维持繁荣稳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深圳积极借鉴香港发展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加强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作为香港与内地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深圳积极承接和配合香港资本向内地流动,为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当外部经济不明朗时,加强与内地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 有助于促进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深圳金融中心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方面,深圳金融中心通过金融的反哺效应,在促进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推动了金融资源向腹地加速扩散,直接服务了珠三角区域和广东的实体经济,为广东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深圳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模式为扩大粤港金融合作提供了经验和平台,促进了广东与香港金融资源的进一步流动,推动了区域金融资源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深圳金融中心发展为国家推行金融改革开放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案例和经验。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阶段,深圳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对特区金融建设的政策支持。同时,深圳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及金融主管部门的主导下,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改革,包括启动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改革, 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试验,建立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的探索,金融业务模式的创新,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等等,取得了多个领域的成功,为全国范围内金融业改革创新提供了经验,充分发挥了金融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深圳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及成功因素

(一) 深圳金融中心发展历程

纵观深圳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在发展初期政府的引导作用较大。随着特区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深圳逐渐成为金融资本的集聚地,金融中心最重要的特征——金融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深圳强化金融政策完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赶超式发展。

1988年,深圳市政府开始探讨利用政策优势,借鉴海外经验,推动深圳银行、保险、证券业的改革与创新,进而提出了建设深圳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当时深圳市政府根据国家改革和深圳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这一领域已经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但是面对深圳百业待兴的金融需求, 大量内引外联企业的引进, 以及促进各类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 推行股份制改造和建设证券市场的课题又历史地提到了深圳决策层面前。从1987年国有资产改革和股份制改造起步, 到1990年底深圳证券登记公司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运行,我国资本市场的试验踏上征途。

金融机构的大量聚集和金融资本的不断积累,是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到1992年,深圳已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海内外金融机构和资本。当时,深圳金融中心建设还面临一个定位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中心城市,深圳发展初期的金融辐射力比较有限,应定位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但与一般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不同,深圳毗邻香港,此时全国性的货币市场——深圳经济特区融资中心也已成立,证券市场中 B股发行也己蓄势待发, 这使得深圳成为了承接国外资本与国内资本的重要集散地。于是市政府提出“把深圳建成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并将其明确写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深圳金融业发展的目标定位。1996年,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正式写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明确了巩固和强化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目标和措施。2003年以后,深圳金融市场发展更加健全,对珠三角及全国的金融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与香港的金融合作也进入新的阶段,初步具备了发展成为国家重要金融中心的条件。2007年,深圳金融“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立足深圳,携手香港,联通全国,走向世界,做实、做强、做出特色,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业持续均衡协调发展,努力把深圳建成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城市”。

(二)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因素分析

1. 立足国家战略的改革创新

在30多年的金融发展过程中,深圳始终立足于国家战略,努力扮演好国家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中心的角色,在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立足金融改革创新战略。深圳在推进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等方面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100多个“第一”。近年来,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的领域主要体现在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创建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场外市场等多种平台为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机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二是立足金融开放战略。深圳在实施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探索新的金融发展方式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深圳在从国外引进金融机构、资金、人才和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金融机构、资金、人才和服务的内外辐射。近年来,深圳努力构建 “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和“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2. 抢先发展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极大地提高了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的匹配效率,其规模是衡量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回顾深圳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早在1985年,深圳便成立了全国首家外汇调剂中心——深圳经济特区外汇调剂中心,吹响了我国外汇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号角;1990年,深圳外汇调剂中心确立外汇调剂公开市场运行新模式,市场交易逐步规范,成交快速放大;1990年底,深圳证券交易所和登记公司投入运作,标志着深圳证券市场进入集中交易和规范化发展阶段。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成立深圳融资中心,同业拆借市场得到规范发展;2005年深圳设立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交易中心并开办黄金夜市交易,进一步巩固了深圳黄金市场在全国中的地位。

3. 培育法人金融机构

大力培育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是深圳市政府促进金融业发展和推动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性举措。深圳通过培育法人金融机构,有效地提高本地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对于打破金融垄断,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在培育本地金融机构上,深圳市政府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政府主导的方式,如深圳发展银行的培育;二是采取以市场与企业推动为主导,政府积极支持的方式,如招商银行和平安保险等的成立。在成立第一家法人金融机构——深圳发展银行的过程中,由于业务归属和组织框架方面的问题,深圳市政府克服诸多困难,在“边上报,边改造”中,经过多次的沟通、报批、考察,终于获批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尽管多年来深圳发展银行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它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宝贵的财富,其开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路至今业已在全国开花结果。

4. 积极引进培育金融人才

金融人才是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如果没有一支懂业务、有胆识、敢创新的人才队伍,打破陈规,积极探索,就没有改革初期深圳金融多个“第一”的传奇,就没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提出,也就没有深圳金融中心城市今天的成功。在人才建设方面,深圳一方面通过招贤纳士吸引了一批金融人才和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培训,创造条件,培养人才。正是这些优秀的金融人才成就了今天深圳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

5. 努力完善运营环境

为改善深圳金融生态环境,将深圳打造成为金融发展的一方热土,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各监管机构、经营机构、行业协会等齐心协力,致力于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体系,为深圳金融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稳定增长的基石。此外,市政府还坚持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倾力将深圳打造成适宜金融业发展的城市。

6. 依托深港金融合作

位处珠三角,背靠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深圳独特的区位和市场优势。依托深港金融合作就是顺应了金融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多年来市政府致力于为深港金融合作搭建平台,促进了两地共同发展。早在深圳金融业发展初期,深港两地的金融业就开始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当时,香港不仅是深圳金融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在金融创新方面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样板。从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和 “香港民安保险公司”的引入,到香港汇丰银行、中银集团成员行、东亚银行等一大批香港金融机构在深设立营业机构, 发挥了“鲶鱼效应”。从新鸿基证券公司免费担任深圳资本市场顾问, 到香港联交所和证监会的鼎力支持;从平安保险公司借助香港, 引进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两家投资银行, 到聘请国际会计师行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加快推进公司规范化和国际化;香港国际金融资本和服务的多方引进,不仅为深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和服务, 同时也引进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和参考规则。

进入新的阶段,深港两地的金融合作也开始不断深化。2003年以来,CEPA、《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等合作协议的相继出台为深港金融合作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而随着前海开发开放获得国家批准,深港的金融合作更是提升到国家金融发展的战略高度。目前,除了两地互设金融机构成为常态外,深圳和香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宽广。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开始为香港银行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跨境清算和结算服务。至2009年7月,深圳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之一,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此外,在资本市场领域,通过利用QFII、RQFII和QDII制度以及港股ETF、海外指数LOF等系列金融创新产品,深港两地资本市场分别成为合作双方金融机构配置金融资产的重要场所。

四、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评价及

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 深圳与国际主要金融中心的差距

根据GFCI评价,目前全球只有两个全球性金融中心,分别是伦敦和纽约。在这两个中心集中了全球大部分金融资源,而其它金融中心无法望其项背。表1给出了深圳与国际主要金融中心金融相关指标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深圳与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国际主要金融中心所存在的显著差距。例如,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只相当于伦敦的1/4和纽约的1/9,在金融国际化以及大宗商品定价权上,深圳几乎还尚未起步。

除了上述金融发展指标上量的差距之外,在金融中心发展的制度环境方面,深圳相对于国际主要金融中心的劣势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民币不完全兑换仍是影响深圳金融中心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制约。人民币不完全兑换在客观上形成了国际投资者与深圳金融中心之间的鸿沟,拉大了深圳与国际主要金融中心的差距。第二,外汇管制导致资本不能自由地输入输出,限制了资本服务经济的能力。深圳金融中心的国际化发展受到限制,也难以充分利用外资投资渠道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及本地经济发展。第三,深圳的金融法律制度尚未与国际接轨。在财务信息披露、债权保护、交易制度、公司法、税收制度等与国际通行规则有较大差距,导致境外机构进入深圳存在壁垒。第四,深圳所处中国内地金融业态市场化程度不高。虽然目前深圳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和机构体系,但中国内地金融体系相对封闭,无论对外资还是国内社会资本的开放都十分有限,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结构还比较单一,尚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国际金融市场需求。

(二)深圳与上海、北京金融中心的差距

与国内先进金融中心城市上海和北京相比,深圳金融业发展许多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劣势。

一是在国家级金融中心定位上,深圳的战略地位不及北京和上海。北京是金融监管机构和全国四大行总部及2/3央企总部所在地,也是中国金融的决策监管中心,其作用和地位是独特的。上海是国家明确提出要打造的国际金融中心。而深圳的金融中心地位主要体现在扮演国家金融创新试验中心的角色,与北京和上海相比,深圳的金融战略地位并不突出,重大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和措施受国家现行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战略影响,金融开放创新力度受到一定制约。

二是深圳金融中心的规模体量与上海、北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根据GFCI、CFCI等评价标准,深圳是和上海、北京等量齐观的全国性金融中心,但深圳金融体量与后两者相比明显偏小(如表2~表4所示)。在金融产业绩效方面,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和金融从业人员数量等规模性指标均要大幅低于北京和上海;在金融机构实力方面,深圳法人机构数量和规模与上海和北京差距明显,深圳在引进知名法人机构上颇为不易,在金融资源竞争中优势不明显;在金融市场方面,与上海相比,深圳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完备,缺乏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市场规模也与上海存有不小差距;在金融国际化方面,深圳整体的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还是相对较弱。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领域的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明低于上海和北京,深圳本地的法人金融机构,除了在香港设立了为数不多的境外分支机构外鲜有企业涉足全球其他金融市场,而北京、上海的中、农、工、建、交等大型银行分支机构已经遍布全球各地。

三是在金融生态环境方面,深圳生态宜居环境方面较好,但公共基础资源相对不足。与上海和北京相比,深圳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城市绿化、环境状况和社会保障方面,其它方面则相对不足,特别是在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以及城市对外吸引力方面劣势较为明显。

四是在金融人才方面,深圳的金融人才储备对比北京、上海有较大差距。目前上海金融从业人员已达32万,北京预计在35万左右,深圳只有14万左右。金融后备人才亦不乐观,深圳缺乏国内知名大学,而北京有各类高校70多所、上海有60多所。由于缺乏知名大学,深圳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从外引进。而近年来受生活成本、住房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北京、上海等地知名高校学生来深圳就业意愿减弱,深圳在吸引金融人才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少。

(三) 深圳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综合国家和深圳发展形势判断,当前乃至未来较长远时期,深圳金融中心建设都将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为深圳实现综合实力提升和缩小与国内外主要金融中心的差距提供了宝贵机遇。

一是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可兑换程度提高,境外交易主体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需求将上升,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进程逐步加快。根据伦敦金融城的有关研究,离岸人民币金融业务将成为未来国际金融中心集中争夺的热点之一。香港在发展离岸人民币金融业务中已经取得先发优势,有望建设成为全球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这就为深圳依托区位优势,利用前海开放平台加强深港合作,进而提升深圳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资源集聚配置能力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未来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将取得更大进展,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门槛将大幅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稳步推进,直接融资比重将显著提高,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明显增强。在这一大趋势下,深圳金融中心的市场化程度高、金融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则更加突出,这就为深圳再次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排头兵”的作用,围绕我国金融改革重大领域大举先行先试,特别在互联网金融、私募金融、产业金融、民营金融等新兴金融领域创新突破提供了巨大动力和市场空间。

三是我国“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实施的机遇。“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将开辟我国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在一系列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及政策的配套下,中国企业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水平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本土市场也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及其它国家企业形成更大吸引力,而全球跨国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将随之加大向中国倾斜,部分国际金融资源将向中国转移,这些变化也将为深圳加快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提供良好机遇。

四是深圳加快“三化一平台”建设的机遇。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深圳提出了将以实施“三化一平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前海战略平台)为抓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经济的发展目标。随着“三化一平台”建设的推进,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外部环境将持续优化,金融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将有所提升,金融制度将进一步与国际金融中心接轨,依托前海战略平台建设的金融资源集聚和金融辐射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这也为深圳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在面临良好历史机遇的同时,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挑战因素也不容忽视。从国际看,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轮国际经济和金融竞争浪潮,围绕新的国际性金融中心乃至全球性金融中心建设而展开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国内看,深圳也还面临着北京、上海两大金融中心乃至后起之秀广州、天津、重庆等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资源、金融政策方面的激烈竞争。

五、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未来展望

从利用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角度出发,未来深圳金融中心建设总体发展战略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积极支持、配合实体经济发展。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走出去”战略的逐步落实,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也为深圳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深圳应当大力拓展金融业的服务功能,提升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同时还应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能级和辐射力,为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二是继续立足和服务于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扩大金融开放的重大战略。充分凭借深圳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产业,在金融机制创新、机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中深耕细作,从而在国家金融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夯实金融创新优势。

三是与上海、北京形成错位发展。深圳金融业较为凸显的比较优势是毗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以及前海打造国家金融开放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深圳金融业发展应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前海开发开放为契机,深化深港金融合作,扩大对国际先进金融中心城市的开放与合作,不断提升深圳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

四是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努力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在继续发挥深圳市场导向优势同时, 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深入研究金融资源集聚的市场机理,充分借鉴国际先进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打造有利于金融中心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针对深圳对金融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要根据金融人才的生活、工作、学习、文化等具体需求提供良好公共服务,促进国内外金融人才资源在深圳集聚。

在以上这些发展战略的支撑下,放眼未来深圳金融中心可以朝着以下三个目标发展:

一是加强金融创新,完善金融风险管理,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深圳金融业可以发挥其产业基础、区位、政策、市场化等综合优势,围绕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增强深圳金融业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深圳可以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鼓励互联网金融业态创新和集聚发展,进而在全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上形成良好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在推动金融创新开放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优化金融内控和监管,构建金融发展安全区。

二是提升辐射服务能力,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高地”。金融中心对实体经济的辐射和服务一般是通过法人总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两大渠道实现。可通过集聚一批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本土法人机构,形成一批市场功能完备、金融产品创新、辐射能力较强、国际参与度广泛的金融交易市场,促进深圳成为国内重要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和金融要素资源流转配置中心。以机构集聚和市场建设为基础,大力提升深圳金融中心的资金融通、保险保障、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金融功能,从而有效增强深圳金融中心建设对深圳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能力。

三是深化深港金融合作共建全球性金融中心。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未来有望成为全球的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而其中的核心环节在于打通香港与内地之间在资金流通、资本服务、经济联系、人才互认互通等渠道,深圳在其中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深、港两大金融中心可以立足国家战略和整体利益,进一步提升金融合作战略高度,完善合作机制,以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为契机,立足国家战略,发挥各自优势,深化金融合作,扩大跨境资本流动通道,促进资本市场互通,以“跨境贷”和“深港通”为突破口,推动两地金融市场融合,打造以向全球提供全方位离岸人民币金融服务为特征的全球性金融中心,提升在全球的资源配置功能和辐射带动效应,成为与伦敦、纽约相看齐的世界金融第三极。

[参考文献]

[1] Z/Yen Group Limited, 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 1[R]. The City of London, 2007.

[2]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课题组.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第六期)[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

[3]李成,郝俊香. 金融中心发展的理论、总结与展望[J]. 上海金融,2006(11).

[4] 魏佳臻,张建森. “钱才”集聚论与我国金融中心建设[J]. 开放导报,2011(6).

[5]谢国梁.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格局及香港的角色[J].财经述评,2008 (6).

[6]余凌曲,张建森. 我国发展专业金融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J]. 开放导报,2009(8).

作者:张鸿义

第4篇:文化服务中心总结

二OO三年**镇文化服务中心年终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文化服务中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努力实践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和工作计划,以推进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基层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为镇党委、镇政府当好参谋,务实开拓,与时俱进,开创了**镇先进文化建设新局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当好参谋,精心策划,推进了全镇文化体育活动。

1、一年来,我服务中心配合镇委、镇政府,2003年举行了春节文艺汇演、焰火晚会、杂技晚会、游园灯会等系列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节日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2、组织举办经常性文体活动持之以恒。“五一”期间,举办了全镇外来工卡拉OK歌唱比赛;“七一”时,与当地驻军联合举办军民联欢晚会;元旦期间,以**中学校庆60周年为主题,特举办一次大型的、围绕**经济发展大好形势为目的、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春节期间将组织一次以村为单位的春节篮球赛。多年来,春节篮球赛已成为了全镇群众春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3、开展好“2131”工程。文化服务中心按镇委、镇府的要求,组织了送电影下乡的电影队,切实做好“2131”工程的实施工作,保证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丰富农村群众的和工厂外来工的文化生活。目前,电影队已成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六大精神的宣传队,对在农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普及文化知识、进行普法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

4、做好十六大的宣传工作。十六大是新世纪一次盛会,在十六大召开前后,文化服务中心不仅通过拉横幅、写标语、协助举办各类会议和文体庆典活动等方式营造气氛,而且积极协助各村、单位做好十六大的宣传工作。

5、做好防非典时期文化娱乐场的管理工作。为预防非典在我镇发生,文化服务中心按上级和镇委、镇府的统一部署,在防非典期间,共要求50多间各娱乐场进行停业并消毒。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在镇有线电视播放预防非典的知识等有效的方法,使防治非典工作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效果。

6、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服务中心大力加强镇有线电视站的建设,目前,有线电视站从刚开始的建站时的12套节目增加到目前的18套节目,用户安装和电视收视率基本覆盖全镇,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心系基层,帮助辅导,推进了基层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服务中心发展的源泉在基层,基层就是基础;基础不牢,文化事业无靠。如圩镇河西休闲园,占地3000平方米,全园规划为小公园形式,方便居民在茶余饭后有好休闲去处。文化服务中心就立足夯实基层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质服务,赢得了各基层的信赖,使他们重视和投入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在今年,省、市、区对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达标,是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过艰苦工作的努力,以实际行动取得的成绩。目前,全镇14个村(居)在镇文化服务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都成立了村(居)文化室,购置了法律、科技、生活保健等书籍和娱乐设施,对提高我镇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为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我镇将革命老区根据地“四大半围”旧址和**村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列为我镇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文化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对文物保护对象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确保文物受到有效的保护。

(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按照“开放搞活,扶植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精神,结合我镇的客观实际和当前文化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多年来,我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明确经营指导思想,守法经营,使文化市场管理走上轨道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1、抓好演出队伍的管理。演出队伍的演出是必须经市演出公司安排到我镇演出,部分是帐蓬演出,队伍参差不齐,素质有好有坏,单凭演出目录是不能发现问题,必须进行演出跟踪,才能有效地检查演出质量。一年来,我服务中心在派出所的配合下,认真抓好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多次查处了一部分无证演出的剧团,马戏团以及无证演出团,按《文化管理条例》取啼其演出,净化了文化市场。

2、抓好娱乐场所的管理。集中力量对镇域的音像经营单位、游戏机房、网吧进行了集中整治。根据区局统一部署,我服务中心对全镇6家音像经营单位和21家游戏机室进行了逐家实地检查和验收,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整改。吸取部分外省、市、县及本省已有部分青少年对网吧已达到痴迷的程度,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且时有出现火灾等伤亡事件的教训,我服务中心在镇委、镇府以及公安部门的支持下,对全镇的娱乐场所进行了登

记、造册,掌握有效证据,在区局的协助下,按文化管理条例查罚了3间无证经营的网吧、视吧,使我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3、做好防火防患的安全工作。文化娱乐场是给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做好防火措施是确保人身安全的主要依据。一年来,共组织大检查辖区范围的娱乐点6次以及平时经常性工作检查,对存在安全问题的娱乐点进行停业整改,经查验合格后方

准营业。如浪峰网吧,存在消防器材不足,地面铺设地毯,电源线过细;高田影剧院易地经营,场地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严重地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我服务中心对娱乐点提出了,该整改的整改,该取啼的取啼,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深入调研,互相学习,推进了农村文体事业建设。新的世纪,党中央已为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是要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培养四有公民,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我服务中心深入调研,研讨基层文化体育基础建设持续发展大计。

二、2004年工作计划目前,我服务中心工作虽有所成效,但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差距甚远。我站将发奋进取,改进不足,开拓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新业绩。明年的工作思路是:

1、组建一个镇文化建设研究会。初拟由镇党委发文筹建,届时共商全镇齐抓共管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大计,制订研究会章程。

2、组建一个镇文化建设基金会。初拟在镇文化建设研究会成立之后筹建。动员和吸收乐助文化建设的各单位和能人为会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文化搭台,单位唱戏,以解决举办文化活动经费欠缺的困境。

3、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活跃群众文体活动。行政中心规划北迁,大型文化广场的规划和设想,将大大地完善我镇的文化基础设施。

4、进一步加强对创建村落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的辅导。

5、继续深入调研我镇文化体育事业建设的发展实况,总结经验,推出新思路,在实施中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取得我服务中心工作的新成果。

第5篇:文化服务中心总结

二OO三年**镇文化服务中心年终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文化服务中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努力实践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和工作计划,以推进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基层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为镇党委、镇政府当好参谋,务实开拓,与时俱进,开创了**镇先进文化建设新局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当好参谋,精心策划,推进了全镇文化体育活动。

1、一年来,我服务中心配合镇委、镇政府,2003年举行了春节文艺汇演、焰火晚会、杂技晚会、游园灯会等系列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节日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2、组织举办经常性文体活动持之以恒。“五一”期间,举办了全镇外来工卡拉OK歌唱比赛;“七一”时,与当地驻军联合举办军~欢晚会;元旦期间,以**中学校庆60周年为主题,特举办一次大型的、围绕**经济发展大好形势为目的、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春节期间将组织一次以村为单位的春节篮球赛。多年来,春节篮球赛已成为了全镇群众春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3、开展好“2131”工程。文化服务中心按镇委、镇府的要求,组织了送电影下乡的电影队,切实做好“2131”工程的实施工作,保证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丰富农村群众的和工厂外来工的文化生活。目前,电影队已成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六大精神的宣传队,对在农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普及文化知识、进行普法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

4、做好十六大的宣传工作。十六大是新世纪一次盛会,在十六大召开前后,文化服务中心不仅通过拉横幅、写标语、协助举办各类会议和文体庆典活动等方式营造气氛,而且积极协助各村、单位做好十六大的宣传工作。

5、做好防非典时期文化娱乐场的管理工作。为预防非典在我镇发生,文化服务中心按上级和镇委、镇府的统一部署,在防非典期间,共要求50多间各娱乐场进行停业并消毒。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在镇有线电视播放预防非典的知识等有效的方法,使防治非典工作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效果。

6、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服务中心大力加强镇有线电视站的建设,目前,有线电视站从刚开始的建站时的12套节目增加到目前的18套节目,用户安装和电视收视率基本覆盖全镇,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心系基层,帮助辅导,推进了基层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服务中心发展的源泉在基层,基层就是基础;基础不牢,文化事业无靠。如圩镇河西休闲园,占地3000平方米,全园规划为小公园形式,方便居民在茶余饭后有好休闲去处。文化服务中心就立足夯实基层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质服务,赢得了各基层的信赖,使他们重视和投入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在今年,盛市、区对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达标,是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过艰苦工作的努力,以实际行动取得的成绩。目前,全镇14个村(居)在镇文化服务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都成立了村(居)文化室,购置了法律、科技、生活保健等书籍和娱乐设施,对提高我镇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为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我镇将革命老区根据地“四大半围”旧址和**村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列为我镇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文化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对文物保护对象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确保文物受到有效的保护。

(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按照“开放搞活,扶植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精神,结合我镇的客观实际和当前文化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多年来,我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明确经营指导思想,守法经营,使文化市场管理走上轨道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1、抓好演出队伍的管理。演出队伍的演出是必须经市演出公司安排到我镇演出,部分是帐蓬演出,队伍参差不齐,素质有好有坏,单凭演出目录是不能发现问题,必须进行演出跟踪,才能有效地检查演出质量。一年来,我服务中心在派出所的配合下,认真抓好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多次查处了一部分无证演出的剧团,马戏团以及无证演出团,按《文化管理条例》取啼其演出,净化了文化市常

2、抓好娱乐场所的管理。集中力量对镇域的音像经营单位、游戏机房、网吧进行了集中整治。根据区局统一部署,我服务中心对全镇6家音像经营单位和21家游戏机室进行了逐家实地检查和验收,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整改。吸取部分外盛市、县及本省已有部分青少年对网吧已达到痴迷的程度,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且时有出现火灾等伤亡事件的教训,我服务中心在镇委、镇府以及公安部门的支持下,对全镇的娱乐场所进行了登记、造册,掌握有效证据,在区局的协助下,按文化管理条例查罚了3间无证经营的网吧、视吧,使我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3、做好防火防患的安全工作。文化娱乐场是给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做好防火措施是确保人身安全的主要依据。一年来,共组织大检查辖区范围的娱乐点6次以及平时经常性工作检查,对存在安全问题的娱乐点进行停业整改,经查验合格后方准营业。如浪峰网吧,存在消防器材不足,地面铺设地毯,电源线过细;高田影剧院易地经营,场地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严重地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我服务中心对娱乐点提出了,该整改的整改,该取啼的取啼,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深入调研,互相学习,推进了农村文体事业建设。

新的世纪,党中央已为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是要做先

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培养四有公民,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我服务中心深入调研,研讨基层文化体育基础建设持续发展大计。

二、2004年工作计划

目前,我服务中心工作虽有所成效,但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差距甚远。我站将发奋进取,改进不足,开拓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新业绩。明年的工作思路是:

1、组建一个镇文化建设研究会。初拟由镇党委发文筹建,届时共商全镇齐抓共管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大计,制订研究会章程。

2、组建一个镇文化建设基金会。初拟在镇文化建设研究会成立之后筹建。动员和吸收乐助文化建设的各单位和能人为会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文化搭台,单位唱戏,以解决举办文化活动经费欠缺的困境。

3、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活跃群众文体活动。行政中心规划北迁,大型文化广场的规划和设想,将大大地完善我镇的文化基础设施。

4、进一步加强对创建村落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的辅导。

5、继续深入调研我镇文化体育事业建设的发展实况,总结经验,推出新思路,在实施中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取得我服务中心工作的新成果。

第6篇:文化服务中心总结

二OO三年**镇文化服务中心年终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文化服务中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努力实践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和工作计划,以推进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基层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为镇党委、镇政府当好参谋,务实开拓,与时俱进,开创了**镇先进文化建设新局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当好参谋,精心策划,推进了全镇文化体育活动。

1、一年来,我服务中心配合镇委、镇政府,2004年举行了春节文艺汇演、焰火晚会、杂技晚会、游园灯会等系列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节日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2、组织举办经常性文体活动持之以恒。 “五一”期间,举办了全镇外来工卡拉OK歌唱比赛;“七一”时,与当地驻军联合举办军民联欢晚会;元旦期间,以**中学校庆60周年为主题,特举办一次大型的、围绕**经济发展大好形势为目的、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春节期间将组织一次以村为单位的春节篮球赛。多年来,春节篮球赛已成为了全镇群众春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3、开展好“2131”工程。文化服务中心按镇委、镇府的要求,组织了送电影下乡的电影队,切实做好“2131”工程的实施工作,保证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丰富农村群众的和工厂外来工的文化生活。目前,电影队已成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六大精神的宣传队,对在农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普及文化知识、进行普法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

4、做好十六大的宣传工作。十六大是新世纪一次盛会,在十六大召开前后,文化服务中心不仅通过拉横幅、写标语、协助举办各类会议和文体庆典活动等方式营造气氛,而且积极协助各村、单位做好十六大的宣传工作。

5、做好防非典时期文化娱乐场的管理工作。为预防非典在我镇发生,文化服务中心按上级和镇委、镇府的统一部署,在防非典期间,共要求50多间各娱乐场进行停业并消毒。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在镇有线电视播放预防非典的知识等有效的方法,使防治非典工作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效果。

6、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服务中心大力加强镇有线电视站的建设,目前,有线电视站从刚开始的建站时的12套节目增加到目前的18套节目,用户安装和电视收视率基本覆盖全镇,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心系基层,帮助辅导,推进了基层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服务中心发展的源泉在基层,基层就是基础;基础不牢,文化事业无靠。如圩镇河西休闲园,占地3000平方米,全园规划为小公园形式,方便居民在茶余饭后有好休闲去处。文化服务中心就立足夯实基层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质服务,赢得了各基层的信赖,使他们重视和投入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在今年,省、市、区对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达标,是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过艰苦工作的努力,以实际行动取得的成绩。目前,全镇14个村(居)在镇文化服务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都成立了村(居)文化室,购置了法律、科技、生活保健等书籍和娱乐设施,对提高我镇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为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我镇将革命老区根据地“四大半围”旧址和**村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列为我镇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文化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对文物保护对象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确保文物受到有效的保护。

(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按照“开放搞活,扶植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精神,结合我镇的客观实际和当前文化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多年来,我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明确经营指导思想,守法经营,使文化市场管理走上轨道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1、抓好演出队伍的管理。演出队伍的演出是必须经市演出公司安排到我镇演出 ,部分是帐蓬演出,队伍参差不齐,素质有好有坏,单凭演出目录是不能发现问题,必须进行演出跟踪,才能有效地检查演出 质量。一年来,我服务中心在派出所的配合下,认真抓好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多次查处了一部分无证演出的剧团,马戏团以及无证演出 团,按《文化管理条例》取啼其演出,净化了文化市场。

2、 抓好娱乐场所的管理。集中力量对镇域的音像经营单位、游戏机房、网吧进行了集中整治。根据区局统一部署,我服务中心对全镇6家音像经营单位和21家游戏机室进行了逐家实地检查和验收,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整改。吸取部分外省、市、县及本省已有部分青少年对网吧已达到痴迷的程度, 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且时有出现火灾等伤亡事件的教训,我服务中心在镇委、镇府以及公安部门的支持下,对全镇的娱乐场所进行了登记、造册,掌握有效证据,在区局的协助下,按文化管理条例查罚了3间无证经营的网吧、视吧,使我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3、做好防火防患的安全工作。文化娱乐场是给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做好防火措施是确保人身安全的主要依据。一年来,共组织大检查辖区范围的娱乐点6次以及平时经常性工作检查,对存在安全问题的娱乐点进行停业整改,经查验合格后方准营业。如浪峰网吧,存在消防器材不足,地面铺设地毯,电源线过细;高田影剧院易地经营,场地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严重地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我服务中心对娱乐点提出了,该整改的整改,该取啼的取啼,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深入调研,互相学习,推进了农村文体事业建设。

新的世纪,党中央已为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是要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培养四有公民,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我服务中心深入调研,研讨基层文化体育基础建设持续发展大计。

二、2005年工作计划

目前,我服务中心工作虽有所成效,但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差距甚远。我站将发奋进取,改进不足,开拓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新业绩。明年的工作思路是:

1、组建一个镇文化建设研究会。初拟由镇党委发文筹建,届时共商全镇齐抓共管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大计,制订研究会章程。

2、组建一个镇文化建设基金会。初拟在镇文化建设研究会成立之后筹建。动员和吸收乐助文化建设的各单位和能人为会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文化搭台,单位唱戏,以解决举办文化活动经费欠缺的困境。

3、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活跃群众文体活动。 行政中心规划北迁,大型文化广场的规划和设想,将大大地完善我镇的文化基础设施。

4、进一步加强对创建村落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的辅导。

5、继续深入调研我镇文化体育事业建设的发展实况,总结经验,推出新思路,在实施中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取得我服务中心工作的新成果。

更多范文,敬请登陆范文大全网(fanwen.glzy8.com)!

第7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界石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半年来我中心按照工作职能,在区主管局和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村(社区)、各单位、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积极稳定发展事业,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成了镇健身广场建设。根据市、区有关文件精神,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健身需求,在镇文化楼后面建了2000多平米的健身广场,配有1个灯光球场、1个羽毛球场、4个乒乓球场、1条健身路径,己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二)村(社区)文化室和农家(社区)书屋建设。全镇6个村、3个社区,已全部建了文化室和农家(社区)书屋。镇专门组织了文化室和农家(社区)书屋建设培训,每个文化室和农家(社区)书屋均按要求配置了设备和书刊柜(架)、供群众阅读的桌椅、明确了管理人员;并对设备、书刊、光碟等进行了编目登记;借阅的簿册完善,统一制作了标识、制度。为了更好的服务基层群众,每个村的农家书屋还设了3个外借点。

(三)‚广播村村响‛直播卫星工程建设。全镇6个村

实现了广播全覆盖,加强了维护工作,确保了广大群众能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直播卫星90套设备全部安装到农户,基本保证了没闭路的农户能看上电视,同时对用户档案资料进行了登记,给每户都填发《重庆市巴南区接收直播卫星传送的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四)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配合镇相关部门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举办各类培训,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信息。按时上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报表和信息。

(五)镇文化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按照上级有关文件和相关会议要求,从6月1日起文化楼配置的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书阅览室、多能能厅等设施已全部向群众实行免费开放。

二、因地制宜,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一)文化活动

一是组织了春节团拜会文艺晚会、免费向群众赠送春联和街头民间文艺表演;二是组织人员参加了在李家沱百年广场举办的‚我把红歌献给党‛社区红歌比赛;三是配合有关部门承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唱红歌、讲故事、民族文化进社区‛活动;四是承办了‚儿歌走进花木世界第四届巴南界石儿歌艺术节暨‘重庆市儿歌之乡’授牌仪式‛;五是配

合镇有关部门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激情岁月红歌会‛比赛。

(二)体育活动

春节组织了镇机关工会活动(进行了拔河、接力、跳绳、踢毽、扳手腕、定点投篮、中国象棋、篮球比赛)、二是配合工会组织人员参加了巴南区机关干部‚球类运动项目系列会‛,女子羽毛球双打获第三名;三是组织人员参加了区在南泉举办的‚红五月万人登山‛大联动活动。

三、抓好特色文化建设

围绕‚六个一‛儿歌活动机制,认真抓了界石儿歌之乡创建工作,即‚每月出版一期《巴渝儿歌》报、每年出版一本《界石儿歌精选》、每年举办一次儿歌夏令营、每年举办一个 ‘界石儿歌艺术节’、每年一次采风集中、每年一次儿歌大赛‛。6月18日被重庆市文广局正式命名为‚重庆市民间文化(儿歌)之乡‛,授了牌。

四、抓好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

根据《重庆市农村电影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渝委发[2006]398号)、《重庆市巴南区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实施意见》(巴南委宣[2006]95号)关于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的相关要求,对我镇6个行政村、3个村校、2个中心小学、3个社区制定了放映规划,以确保中小学生观看电影率100%,农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

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文化市场按区属地管理的要求做到了对文化经营户底子清、情况明,同时加强了对经营户进行法规宣传,针对经营户在经营活动中有违规经营的行为进行教育,并对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进行整改,我镇文化市场基本健康有序发展。

六、抓好文物保护工作

对文物保护法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时对我镇的文物点制定了保护措施。

上半年除做好以上工作外,积极参与镇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创先争优‛、‚ 三进三同‛、‚ 结穷亲‛、‚ 大走访‛活动。

下半年工作计划

按照职能职责认真抓好各项工作,同时积极参与镇的中心工作。

界石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8篇:社区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在冬季文明安全月期间,根据我校学工处相关文件精神,在xx学院团委的领导下,xx学院学生会社区服务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xx精神为引领,以学院为主体,以学生为主角,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严格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安全意识,建设平安学校,构建了和谐校园。

以学校学院精神为指导,学生会社区积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 配合校社区服务中心的三星级宿舍评选工作

二、 积极开展排查宿舍卫生与安全中出现的重大安全隐患的文明安全月活动

三、 开展植物保护学院周末男女互评宿舍活动

四、 评选我院的流动红旗宿舍

五、 学生会纳新工作

一、我院在三星级宿舍的评选工作中,积极配合校社区服务中心的三星级宿舍评选工作,顺利完成了三星级宿舍的评选工作,树立了一大批在同学们中间起模范带头作用的三星级宿舍。为我院进一步提高宿舍卫生整体环境,树立自洁自爱的宿舍卫生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二、

经过最近一个月内宿舍内卫生和安全方面的检查我们发现的重大问题有

1、把插排放床头上,且不断电。

2、宿舍内、宿舍间乱扯电线、网线。

3、宿舍内堆积饮料瓶。

4、用报纸把窗户糊住。

5、最近晚起现象特别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院社区组织干事深入宿舍,向同学们积极宣传学校学院政策,对将插排放于床头且不断电的同学说明其行为的危险性,在我们的监督下,同学改变了这种危险的习惯。对乱拉网线电线的行为,我们根据学院相关政策对违规宿舍进行了说明,很多同学改变了这一错误行为,但与此同时仍有部分同学我行我素,对学院政策置若罔闻。我们同时敦促同学们将堆积的塑料瓶卖掉或扔掉,将粘在窗户上的报纸揭下,同时对晚起同学依法在综合测评上扣以相应的分数。在我们的多项举措同时并举,宣传与适当的惩罚相结合的高压态势下,在冬季文明安全月期间,我院排查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整改乱扯网线电线行为28处,处理酒瓶14个饮料瓶55个,没收香烟3盒打火机2个。保证了植保学院宿舍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开展植物保护学院周末男女互评宿舍活动,男女互评宿舍是我院提高宿舍卫生环境的重要举措,具体为周六或周天上午8点,首先各班组织女生到其男生宿舍参观,指出问题进行改进,然后由各班组织男生到女生宿舍参观,指出问题并进行改进。

在该活动进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许多男生宿舍的卫生环境在男女互评宿舍的这天,达到了他们宿舍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充分显示了该活动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出现了若干问题,在参观女生宿舍时,女生宿舍的楼长大妈发现有个别班级进出男生的数目不一致,非常生气并阻止许多班的男生进入女生宿舍,我们应该与楼长大妈做好沟通,并在各班男生进入女生宿舍时强调进出男生数量应保持一致,避免有人单独行动的事项。

四、流动红旗宿舍的评选一直是我院社区服务中心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我们通过对一个月以来卫生方面常规性检查的结果数据的整理,评选出了这个月的流动红旗宿舍。为全院学生树立起以干净整洁宿舍为荣,以脏乱邋遢宿舍为耻的荣辱观

五、在团委学生会的领导下,社区服务中心经过笔试面试后,确定了10级新生志愿者,并进入下一步的培训工作,顺利完成了纳志愿者工作。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社区的工作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9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保总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4年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总结

按照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C包对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要求,为孕产妇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和2次产后访视,实施孕产妇系统管理、进行基本体格检查及孕期、产后营养、心理等健康护理指导工作总结如下:

1、以我院为中心各村卫生站为基础,开展孕前与孕产期保健管理与指导、妇女多发病防治与管理、妇女保健相关信息收集与管理、避孕节育咨询与指导等妇女保健工作。

2、定期对各村卫生站乡村医生进行培训、监督管理。

3、对辖区及流动孕妇进行孕早期随访,督促孕妇口服叶酸预防小儿神经管畸形。在孕16至20周、21至24周、25至36周、37至40周各进行1次产前随访,共随访5次。

4、在产后7天内至28天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家庭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督促产后42天到产科单位健康检查。

5、掌握辖区内人口、育龄妇女、孕产妇等基本情况,掌握辖区内人口出生、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等情况,掌握妇女病防治开展情况,定期与相关部门进行核实。

6、做好妇女保健相关基础信息的采集、登记、统计与管理。

7、对本辖区户籍与常住人口孕产妇和围产儿情况按要求进行登记、随访,并定期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统计上报。

8、孕产妇健康管理目标

①、户籍孕妇健康管理117人,健康管理率≥95%; ②、户籍高危产妇37人,管理率100%,流动高危追踪协管率达80% ;

③、督导户籍孕妇产前检查≥5次 ,流动孕妇产前检查≥3次 ;

④、户籍孕产妇住院分娩123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 ;

⑤、孕产妇保健册电话填写率≥95%,电话有效率≥90%,孕产妇健康管理记录要求真实完整;

⑥、产后访视不得少于2次;户籍孕产妇产后访视率≥95% ,流动孕产妇产后访视率≥80%;

⑦、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工作场所、宣传资料、避孕药具和详细工作记录; 9. 过去的一年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更好地把孕产妇健康管理保健工作做得更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4年10月5日

上一篇:保卫人员先进事迹下一篇:非公企业党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