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产业科学发展观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园林学科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要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研究与探索适应跨学科、多形式合作的教育模式是培养现代园林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园林产业科学发展观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园林产业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1:

主体功能区划分与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

摘 要:编制生态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实现京津冀生 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必须统筹规划;京津率先优化开发,大力发展生态 人居和高新技术,走高端发展之路;河北省必须大力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县 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争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必 须建立健全对张家口、承德各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区;京津冀;产 业布局

一个区域的产业布局及各种产业的发展层次、规模取决于以下 几个因素: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客观条件 ,也取决于区域文化观念、劳动力素质、人才构成等主观条件。现在国家对国 土进行生态功能区的区划已经完成,正在进行主体功能区的确认工作,这对京 津冀区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特别是对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 构升级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编制生态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树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 标是生态环境经济化与经济运行生态化,具体表现是提高绿色生产意识,推广 绿色生产,发展绿色产业。要树立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 观;主张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编制生态功能区划目的在于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 ,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指 导自然资源开发和经济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 展。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国家和各级政府将对国土空间进行主体功能区 划分,进而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 间开发结构。经济开发必须首先解决好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的问题。区域生态系统功 能定位不准是造成人类活动过度、生态系统破坏的首要问题。应实事求是尽快 确立区域的“生态功能”,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然后再确定其“生产功能”。

(三)国家“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了划分主体功能区问题。所谓主体功能区 ,就是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目的出发,根据不同 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布局、 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整个国土空间划分为四大功能区:优先 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限制发展区、禁止发展区。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第四种 即“禁止开发区”,是不用各级政府划分的,指的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 化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在 优先发展区开展规模性建设的开发过程中,将强化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 严格控制污染物产生,强化生态建设,建设生态人居,节约利用有限资源。京 津和河北省的省辖市的市区即属于优先发展区。

重点发展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在该 区域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 化,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我国多数县城的工业开发区 可以划分为重点发展区。

限制发展区指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主 要是限制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县城和工业开发区以外的生态功能区与农业 区基本上属于限制开发区。在限制开发区应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的发展。

(四)根据全国发达地区的经验,一个地区或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工业 化和城市化,而发展工业必须产业园区化,发展工业园区必须将特色产业规模 化,特色产业规模化必须依靠产业集群化。现在南方和京津都出现了“汽车城 ”、“服装城”、“软件城”、“信息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其经济规模 越来越大,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发展必须集中在县以上产业园区, 才有利于节能减排、上大压小,淘汰落后生产力,才能有利于发展绿色生态产 业。

(五)北京的地貌具有山区、平原及现代城市的明显特征,已确定了五个生态 功能区;天津也分别具有山区、平原、湿地、老工业城市和新型海港开发区, 也确定了燕山林区、沿海湿地和平原农业等几个生态功能区;河北省有老工业 城市、铁路沿线,也有海岸线、平川、丘陵和山区及坝上高原,划分为坝上高 原生态区、山地生态区、冀东平原农业生态区和渤海海岸海域生态区四种生态 区,共确定了31个生态功能区。这对京津冀区域制定可持续的、经济协调发展 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现京津冀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必须统筹规划

京津冀区域发展整体优势逐步增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将京津冀 都市圈列入优先开发区域,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是继长 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又一更具发展前景、产业内涵更为丰富的新增长极。区域 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和梯度转移,将推动区域内产业合理分工,增强区域的发 展动力。随着北京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在京津冀区域的建设和北京市“三小时” 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大北京”的发展格局将逐步形成,空间规划布局有利于 促进北京与周边地区的互补合作。

京津冀区域生态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统筹安排: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开发的全过程;二是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推进城乡统筹 发展,让环京津贫困带的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贫困带的长期存在,必然影响 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优化治理,影响京津冀区域经济长期的协调发展 。京津冀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中央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各项 政策措施在区域内得到全面落实;二是促进地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实现人 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地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京津冀三省市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国有企业改制 、对外招商引资、节能减排及申办“绿色奥运”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极大的 推动作用。为了建设“绿色奥运”,北京市的一些重化工企业如首钢、炼焦厂 等企业搬迁至了河北省曹妃甸。但是,由于财政体制和行政区划的制约,京津 冀之间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基本上还是各干各的、自成体系。比如汽车生产, 北京有“现代”、天津有“丰田”、河北有民族品牌“长城”、“长安”,各 有各的零部件配套企业群。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核心是产业的转移与合作,建立对提升整个京津 冀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的产业布局应该是三省市的共 同目标。经过近十年的结构调整,京津冀产业结构雷同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 产业层次拉开了档次,开始实现错位发展。北京市处于产业结构的最高层,三次产业之中第三产业已经超过70%,以总部 经济、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天津以现代物流 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京津冀三省市之中河北产业层次最低,第三产业只占 33%。最近几年重化工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如能源、冶金、 化工、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其中钢产量已经超过1亿吨,为全国第一钢铁大 省。

但是,三省市的经济水平还有较大差距,2007年北京市GDP达到9006.20亿元, 人均GDP为56044元;天津市GDP达到5018.28亿元,人均GDP为45829元;河北省 GDP达到13863.50亿元,人均GDP为19967元。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只相当于 全国平均水平,即中部水平。

三、京津率先优化开发,大力发展生态人居和高新技术,走高端发展之路

(一)京津在建设优化开发区和生态宜居城市过程中特别要先行一 步,在全国树立标杆。应该制定京津产业发展的最低门槛,以全国最高的资金 利润率和土地利用率、以全国万元GDP能源消耗最低和零排放为标准制定产业 准入的门槛。北京和天津科技竞争力强,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将传统产业转移出去,以缓解城市密度过大的压力,提高自己的产业结构层 次和整体实力。

京津应该与上海一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生产在上游、 中游、下游各阶段进行全方位服务。如,进行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 、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 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

(二)北京市将陆续启动五个绿色生态功能区建设,这五大绿色生态功能区分 别是北部至东北部的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西部的小西山风景区、西南部的永 定河绿色走廊、南部的团河行宫风景区及三海子公园、东南部的通州至亦庄绿 带。

承办奥运给北京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2002年 以来北京市近200多家城区内的工业污染扰民企业实施了搬迁调整,涉及钢铁 、化工、电子、汽车、机械、轻工、食品等多个行业。目前,四环路内已基本 没有工业生产企业。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 61.3%提高到2007年的71.4%。

北京市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当前正 处于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加速期,经济发展空间很大,投资、消 费释放的能量依然很多。奥运结束后,北京在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上还将保持较 高水平,在今后几年每年大概还能增加50公里的轨道交通投入,到2015年能达 到561公里的水平。

北京市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产业和 总部经济,其他方面的经济将因为这几年城市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层次 的升级得到新的更大机遇,比如房地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会展产业、体 育休闲产业、社会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等。北京市具有首都的政治优势 、国际大都市的区位优势、科技产业基础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传统优势,在 发展这些产业方面是国内其他任何城市无法相比的。制造业的最高层次是定标 准,第二层次是搞研发,第三层次是搞生产和销售,第四层次是生产别国的品 牌。北京市应该在最高和第二层次上多出成果,并取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三)天津市根据塘沽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系统类型、环 境敏感性及生态环境问题,以北环铁路和杨北公路为界,将塘沽区划分为两个 生态功能区,即路北湿地生态保护区和路南海岸经济发展区。北部湿地生态保 护区包括滨海湖(黄港水库)、北塘水库、塘沽苇场、北塘休闲旅游区等,重点 发展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的生态人居与休闲旅游产业。南部海岸经济发展区 主要包括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塘沽城区与中心商务区及临港工业区 等,这里是滨海新区建设的核心地区,也是未来的标志性地区。在这一区域开 展规模性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将强化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污染 物产生,强化生态建设,建设生态人居,节约利用有限资源。

天津在滨海新区规划了8个重要的产业区和4条循环经济产业链。8个产业功能 区分别为先进制造业生态工业区、滨海化工区、滨海高新技术生态产业园区、 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生态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和临港 产业区。4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滨海新区优势产业为基础,延伸产品链条,以 推动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一是化工产业链在发展石化、海洋化工、一碳化 工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延伸塑料、化纤、橡胶和精细化工的产品链;二 是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完善开发区汽车产业群和汽车分解与汽车废物回用的代 谢链,形成资源的闭环流动和循环利用;三是制钢产业链,通过行业的整体集 成、系统优化,降低资源消耗,形成工业副产品及余热资源的回收和梯级利用 ;四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建的北疆电厂将发电、海水淡化、制盐和建材等项 目结合,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依托项目。

随着投资分别超过数百亿的100万吨乙烯工程、空客A320工程和国家航天器制 造及应用产业基地项目以及美国科恩集团项目、福建三安集团超高亮度发光二 极管项目、富通集团通信技术产品研发制造产业基地落户滨海新区,以及95个 项目将陆续竣工投产,天津的现代制造业无论在水平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将在全 国处于领先地位。

2008年上半年天津高新区对外招商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比增长6.2倍。7月 份,滨海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9.15亿元,同比增长44.1%,涨幅超过上 半年平均值。77个新项目将在下半年陆续开工建设,诺和诺德胰岛素二期改造 、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广东明阳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 、东软软件园等均将在年内开建,滨海新区的全年产业项目投资有望突破1000 亿元。

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全球第一个较大规模的生态城市, 凭借生态、环保、节能、自然、宜居、和谐的建设理念和能复制、能实行、能 推广的独特定位,受到了海内外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生态城确定了8大产业 发展方向,包括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会展 旅游、金融服务以及绿色房地产等低消耗、高附加值产业。这将大大改善天津 的城市面貌。打造节能环保、园林生态、人居环境一流的硬件环境,优异的区 位优势和环境优势为大项目入驻奠定了基础。包括25万吨级油轮与10万吨级集 装箱船码头的新港的扩建将使天津成为北方名副其实的物流中心。

四、河北省必须大力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

河北省在中等城市的市区和县城以外的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 山区、平原农业区和沿海一共确定有31个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三个 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属于禁止开发区。石家庄、邢台、保定 、邯郸、承德、张家口等6市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区划》中,被列入“重要生 态功能区”之中的“极重要”区域。张家口、承德的燕山山区和坝上高原被列 入“京津水源地水源涵养重要区”和“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重要 地”,石家庄、邢台、保定、邯郸太行山区的被列入“太行山土壤保持重要区 ”。在生态功能区禁止建设与生态功能区定位不一致的工程和项目。

不同省市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具体到河北省就是要千方百 计把县城以上城市的二、三产业搞上去,把广大农村的节水型生态农业搞上去 。河北省多数县城以上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需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节能减排,提高产业层次;需要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走低污染、低消耗、 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做大做强钢铁、建材、化工、制药、机械装备、 能源、食品等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和信息等新兴产业。

(一)河北省产业发展的主体趋势是重化工业,特别是钢铁、能源、 建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河北的重化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 80%左右,并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大户”——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 比在40%左右,还是财政的“收入大户”——近两年增加的税收主要来自于重 化工业。由此,河北经济发展带有浓厚的资源依赖特征,粗放经营,技术滞后 ,资源约束突出,政策因素影响力度大,产品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材料 和能源价格波动以及国家政策环境。

2008年初,河北省政府确定全省节能减排的重点县(区)和重点企业各30家, 称为“双三十”,这“双三十”节能减排的总量占全省任务的60%以上。2007年11月河北省政府 制定下发了《河北省迎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实施方案》,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的硬性措施。2008年8月8日至24 日17天中,河北省环京津的 七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标,其中一级天数达到12天,张家口达到16天, 承德达到15天。奥运以后,河北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一个重大的措施是将增加值低、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分批分期 实行行业退出。

(二)在整个工业生产的所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的重点是促进数字化设计、数 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开发应用,利用现代信息和制造技 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加快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智能化控制技术、网络化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和应 用;抓好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集成制造)技术、光机电一体技术、清洁生 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高效生产技术等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围绕 推进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战略支撑产业的技术研发和转化,加快重型装备 、汽车、新能源设备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建设曹妃甸等4个国家级循环经济 示范区试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三)“十五”以来,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形成了生物技术与现代 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为实施电子信息、新 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化工程,河北省提出通过建设大项目, 培育大基地,促成大园区,发展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目前已建立了生物、信息 、半导体材料、新能源、软件5个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 强优势的企业和产品,产业集聚优势逐步显现,已成为河北省发展高技术产业 的重要支撑。

一是创建产业创新基地。2007年河北省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国家级2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4个; 区域特色产业基地30个(国家级7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国家级1个) ;省级民营科技园区5个;应用基础研究基地(研究中心)6个。

二是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全省拥有省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25个,大中型工业企 业技术开发机构578个,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 99个,企业技术中心139个(国家级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72个 ,农业科技传播站10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8个(国家级6个),生产力促进中 心60家(国家级7家)。

三是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电科技集团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建立 以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关系。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 区域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得到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 速加快,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以重点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为依托,建设河北 汽车、接收卫星导航、纺织服装等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推进一批企业技术中心 建设。

四是积极推进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化工等中央大企业集团战略合作,加快 曹妃甸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石家庄化工基地、任丘石化产业基地和沧州化工 城建设。

五是保定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完 整产业链的输变电设备和光伏产业制造基地,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生产技术 和规模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将重点抓好石家庄电子 信息、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保定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并网发电设备及“ 中国电谷”,廊坊信息产业、软件等高技术基地建设。培育发展邯郸新材料、 承德仪器仪表等有成长性的产业基地,形成一批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抓 好涿州精细品种钢,唐山陶瓷、特种钢,秦皇岛特种玻璃,冀东重大装备制造 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六是重点建设廊坊环京津高科技产业带、临港高科技产业区和石家庄高科技产 业区。重点建设好秦皇岛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等一批科 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支撑河北省产业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企业孵化 体系。

(四)一批高科技产品在全国也已取得了市场优势。半导体材料产业已形成太 阳能级、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级、固体照明三大产业链,单晶硅产量居世界第一 位,砷化镓、蓝宝石单晶及晶片生产规模居国内前列。河北晶龙集团单晶硅产 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70%以上,世界份额的20%,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单晶硅生产企业,2006年销售收入达到36亿元,出口近1亿美元。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半合成抗生素、维生素原料药生产规模居全 国首位。石家庄以岭药业公司的通心络胶囊、石药集团丁苯酞、乙肝疫苗等药 品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新的 经济增长点。张家口坝上风能发电今年能够达到100万千瓦。保定天威英利可 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也是目前全球光伏产业 领域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四大厂家之一,2006年的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保定“ 长城”汽车产销量超过10万辆,连续6年居全国出口量第一。石家庄永生华清 液晶公司的显示用液晶材料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销售量居世界第三 位,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优势产业逐步形成。

五、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争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是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 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 重要前提。

(一)解决国家和京津要生态效益、县政府要财政收入、当地农民要脱贫致富的 尖锐矛盾,需要制定科学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 结合,优化循环经济建设的宏观布局,包括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环境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评价体系、循环经济产 业示范区等。要特别关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备程度以及政策导向的有效水 平,加大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的实行力度。

(二)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按照开发与保 护并重、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结合的方针,谋划建设带动全局发展的重点项目 ,构建面向京津的清洁能源(风力发电)基地、产业转移基地、优质农副产品 加工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绿色通道”。

(三)对京津冀合作发展模式进行实证分析。主动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 经济圈,融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加快京津冀各种要素市场的对接与融合,主 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投资。

(四)根据各县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行一县一策,大力发 展具有优势的特色经济,使特色产业规模化。在人均资本少、人均技术资源少 、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能源节约 型产业,如铁矿、煤矿、金矿的开采,风能和火力发电、农副产品加工业、食 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必须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大力发展服务业。没有增加 财政收入的大项目和扩大就业的大举措,县域经济不可能有大发展。

(五)环京津各县必须切实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资源保护。积极主动完成好“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实施水土保 持生态修复工程,搞好生态小流域治理,大力发展节水生态农业。

(六)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县城区环境综合整治、 生态农业建设、县域绿化工程、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等五 大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生态功能区内限制开发,不能搞工业化和城镇化。县城 和县级工业开发区也坚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任何项目都必 须先经过环境保护部门的严格评估、审查以后才能建设。坚决依法淘汰落后生 产力,淘汰“五小工业”。

(七)以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明确政府、企业和公 众责任的有关制度。对县、乡和企业实行限时限量的“节能减排”硬性要求。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 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六、必须建立健全对张家口、承德各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经济外溢理论认为,无论是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危害还是环境治理所带来的 效益都会外溢到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生态补偿说到底是个社 会公平问题,实施生态补偿体现了环境公平的要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 目标是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现在”和“未来”看做一个生态保护和发 展的整体,通过发达地区对为生态作出贡献的欠发达地区进行补偿,换取欠发 达地区停止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后果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京津冀之间仍然缺乏一种具有约束力的一体化环境整治机制,这 是造成京津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建设具有明显的 行政区划特征,生态是一个区域的系统,但生态环境建设不应该受到行政区划 定的制约,关键问题是应尽快在京津冀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资源 补偿机制,统一规划,实现一体化治理。

(一)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有生产成本的。作为京津的水资源地和生 态屏障,从1997年起,张家口停产治理了企业277家,取缔企业517家,失去了 很多发展机会。应该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有效 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农田基本建设补偿、水土保持小流 域治理补偿、湿地保护补偿、饮用水源补偿、矿产资源补偿,以及生态移民的 补贴等。

(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关 键是消除行政区划带来的体制障碍,由国家和京津冀三家政府拿出专项资金, 建立以流域和生态功能为单元的自然保护区。

(三)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的核心,关系到被补偿地的效果。 一种是生态环境本身建设和保护的资金,一种是建设者和保护者的生存和发展 所需要的资金。这两笔资金必须得到满足,才能保证上游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 保护。要针对以往生态补偿标准偏低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生态资源 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责任编辑:岳 林]

作者:杨连云

园林产业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2:

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

[摘 要]园林学科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要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研究与探索适应跨学科、多形式合作的教育模式是培养现代园林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探索

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及其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我院园林专业(本科)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近20年的办学实践中,我院努力构建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接轨的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并且坚持以“学科创新、机制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为办学方针,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为目标,积极推动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尝试了科研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了教学改革方案,强化了与地方产业的合作,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现代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园林专业的任务是以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为前提,实现在一定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学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因此,作为学科,园林(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范,全称应该叫风景园林),从萌芽开始,就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植物学、美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具有综合性强、适应面宽、重实践的特点。园林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园艺植物、观赏园艺、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绘画和表现技法、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插花艺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承担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工作。其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较为扎实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园林学科和理论前沿,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等等。

目前园林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致有两种发展倾向:一是学科内涵的变化。过去人们关注的是花园、庭园、小游园,而现在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大地景观,甚至国土规划及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出现了园艺园、工业园、科技园、博览园,以及所谓的商业广场等。二是学科内容的深化。园林学科从以植物、建筑和工程学相结合为主的学科,到现在引入生态学、构成学、游憩学、CAD、3D - Max 、3S 技术、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人体工效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内容。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也导致对园林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多方面的。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通过大幅度地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通过郊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也难以行得通;财力有限,难以实现高投入的城市园林绿地和环境维护工程;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欧美文化侵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只能依赖中国的园林学科、专业的创新与发展,而园林专业的创新与发展的核心是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施合作教育,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园林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园林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弊端分析

我院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单门课程实验、单门课程教学实习、课程设计、专题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其形式大致可分为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类。分散实习包括单门课程理论授课时的小训练以及课程理论授完后的单门课程教学实习;集中实习包括课程设计、专题实习和毕业实习。

1.分集实践:(单科性实习)

1)单门课程实验:如花卉学、园林树木学等实验课,是要用实验课使学生将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初次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掌握花卉、树木等园林植物种类识别、栽培与繁育方法,但由于学校教学实验经费不足及实验室硬件设施配备不全,实验课质量大打折扣,其只能开设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2)单门课程教学实习:如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建筑等教学实习,通常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及实验课教学完成之后,是理论与实践的再次结合,由任课老师带着学生到苗圃、温室、花木基地、附近公园、植物园等现场授课学习。由于学生多,一个任课老师往往要同时带领1-2个班(几十个)的学生,人多嘈杂,整个授课过程只有紧跟老师的部分学生才能听清老师的讲解,这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2.集中实践:(综合性实习)

1) 课程设计是一些专业课程为学生综合运用该课程理论知识而安排的,往往是一名任课老师要指导一个班的学生。于精力有限,教师无法精心批改并反馈修改意见,而学生的课程设计也大多是抄袭别人的,少有创新。

2)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虽然从内容上来说具有专业综合的意义,但由于其所处时段正好是学生考研和联系工作的重要时期,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中,这致使设计效果差,抄袭应付现象严重。

以上传统的实践教学类型不能保障教学质量与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能全面培养出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步伐,努力构建适合园林专业建设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园林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探索

针对传统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我院对园林专业01级、02级、03级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合作教育模式,并通过三年的运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项目式” 合作教育模式。学院成立了“园林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以“工作室”的名义与大型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接项目,或是与地方园林部门的科研院所联系,直接将学生安排到这些科研院所所承担的园林建设项目组中,把实践教学过程渗透到实际项目的研讨设计中,让学生及教师直接参与到社会项目的竞标过程,通过研讨、分析、设计,学会交流、协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如:我院与荆州市城市规划、勘查研究设计院以及荆州市市政园林设计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聘请汪峰、万贤方、戈祖国、李兴家、王虹等高职称、高学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为导师,与我院合作培养优秀毕业生。

2.“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一种是与校外相关企业或部门签订协议并挂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当地有丰实经验,有较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形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习。如我院从2001年起就与庐山植物园、杭州植物园、武汉植物园等进行了类似合作教育。这类模式的合作教育,因其实习时间相对较长 (一般1-3周),实习材料充足,指导教师双导师制,取得较好的效果。此类模式多用于花卉学、园林树木学等园林植物类教学实习。另一种模式是与校外相关专业企业或部门签订挂牌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任课老师定期带领学生去实习。如我院在湘西凤凰建立的园林美术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在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感受、体味艺术之美,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此类模式多用于园林美术教学实习。

3.“百日集训”式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百日集训”式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将大四年级学生送到企业的培训基地进行百日实训,然后再到该企业上岗就业。在实训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采用“双导师”制。如我院2005、2006两年与广东艺邦集团合作,将园林专业2005届、2006届毕业生近百人送往该公司在风景胜地庐山设立的庐山林湖训练基地进行“百日集训”,这使受训学生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收到较好教学效果。通过训练,有80%学生在该公司就业,目前就业情况良好。

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突破了传统单向授受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园林名胜参观讲评、园林设计项目、实训基地实操、企业实习、参与社会项目竞标等贯穿于教学中,构成了一个理论、实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形成一条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达到了园林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园林专业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至少有以下优点:1) 缓解了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弥补了实验课、单课教学实习的缺陷。

1) 缓解了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弥补了实验课、单课教学实习的缺陷。

2)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适应市场的能力及就业能力等。

3) 有利于我院园林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4)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成效

1.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我院园林专业200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8%,2005届为98.6%,2006届为99.5%。

2. 提高了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一个指导老师指导15名甚至20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7-8个学生一组完成一个设计图组的状况,使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我院2006届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首次有五篇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老河口市滨江公园规划设计、舒心园规划设计获二等奖;现代中国风——中国传统符号在居室设计中的应用、白云绿水居住区中心花园景观设计、广州市荔湾区公园设计获三等奖。

3. 提高了园林专业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使之逐渐向“双师”型方向转化。国外“双师型”教师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物,从掌握知识和技能来看,他们除了具有普通专业教师所应有的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必要劳动教育学知识以及良好的行为品质和职业道德。也就是说,他们在学校园林专业教学中具备讲师(教授)的任职资格,而在实践教学中又具有工程师的任职资格和能力。园林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充分显示出园林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园林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要。随着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的不断推进,我院园林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正逐步向“双师”型方向转变。

园艺园林学院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经过近3年的尝试,仅呈雏形,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有大量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如:园林专业合作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园林专业合作教育运行及管理机制的研究;园林专业合作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模式研究;园林专业合作教育模式与学生就业研究等。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积极开展工作,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优化的园林专业合作教育模式,以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芳.融合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创造的景观“Workshop”模式[J].高教研究,2005(6)

[2] 王道红.论合作教育之“合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3] 潘远智.园林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9)

[4] 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06(12)

作者:陈 兰

园林产业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3:

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运用探讨

摘要:在城市化发展的环境建设工作中,园林绿化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直观体现出我国园林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以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为探讨主题,分析新技术方法在设计、施工以及养护等要点环节内的具体应用,从园林筑山工程、园路工程、种植作业以及土方工程等方面阐述拓展新技术应用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新技术

引言:近年来,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都为园林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带来了便利的基础条件,不断扩大园林施工规模、拓宽作业范围,对技术的升级与改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将新技术工艺运用到园林工程中,除了需要全方位提高施工质量水平,也要求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为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1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运用途径

1.1设计环节

作为工程施工中的初始阶段与要点环节,设计工作的质量水平不仅与后续各环节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密切相关,对最终的工程建设成效也具有决定性影响,将新技术运用到设计环节中,是提高园林整体施工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优化方案设计的必要路径。在全流程生产作业中,设计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技术人员需要立足于园林规划的实际情况与规定要求,完善方案设计,切实提高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组织性。将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运用到设计工作中,也是推动工程施工方案趋于完善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初步设计环节,以及施工方案的优化、技术应用的改进等。实现技术革新与园林建设的紧密结合,贴合工程项目施工的环境条件与经济情况,全面提高设计质量,也为后续项目现场测量与施工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可靠保障[1]。

1.2施工环节

在规划设计工作阶段引入对新技术的运用,除了意在贴合园林工程建设施工的质量标准要求,也是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必要路径。在施工环节内加大对多类型技术工艺方法的应用,对园林建设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利好。在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环境背景下,园林绿化事业也逐步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逐步扩大工程项目建设经营规模的过程中,方案设计与现场施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的技术手段应用范围广,但性能效用较为滞后,难以满足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依托于对新技术的灵活运用,推动园林工程施工作业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改革创新路径。对于施工单位来说,需从根本上充分认识到优化设计的必要性,加大在技术革新方面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新型的以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设备设施,针对性地应用到施工设计环节内,实现对多元化设计规划内容的统筹管理,促进园林绿化项目施工质量的稳步提升,坚持科学发展观,争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2]。

以空间设计为例,无论是打造园林内的建筑小品,还是设计铺筑植物园路,均可以优先考虑引入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适当融合新型的多样化的设计要素,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除此以外,提高项目现场施工技术水平,对后续其他作业内容的顺利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大树移植技术、喷灌技术以及园路铺装技术等在大规模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已较为常见,新技术的创新速度显著加快,对整个园林产业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利好。有序推进项目施工工作的高效开展,对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与实践经验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最大限度内发挥并凸显出新技术的实用性价值,才能为园林工程的施工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达到理想的建设施工效果。

1.3养护环节

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其在技术应用与管理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也逐渐凸显出来。若是忽视了技术革新,亦或是忽略了对新技术工艺的了解与应用,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对项目施工质量与工程的整体建设成效带来负面影响。在新经济形势下,园林设计与建设施工需将技术革新放在首要位置上,逐步加快对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力度,在汲取原有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将新技术灵活运用到养护作业环节,针对性地提高园林景观的养护效果。除此以外,园林工程的建设规模越大,施工范围约广,覆盖面越宽,涉及到的专业项目与施工内容越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养护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带来较大难度。要确保工程项目的现场作业质量满足规定要求,还需以做好养护工作为切入点,利用新型的技术手段美化环境,为市民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处提供良好舒适的园林环境[3]。立足于工程项目建设规划的实际情况与具体要求,編制完整的养护作业方案,以全方位提高养护技术水平为着眼点,实现有效管理,避免园林项目施工成效受到养护不到位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贯彻落实日常养护工作,也有利于提高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内减少并节约成本支出,例如,在方案规划阶段,工作人员可以优先考虑将修剪整形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多元化的方式方法运用到养护工作中,也为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技术条件,这不仅有利于园林工程施工养护作业水平的有效提升,对园林事业的现代化建设也能够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助力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4]。

2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运用探讨

2.1在园林筑山工程中的应用

筑山工程是园林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与建筑小品的打造等密切相关。将新技术运用到筑山施工环节内,意在贴合园林项目建设作业蓬勃发展的潮流趋势,打造多元化的建筑小品类型,全面提升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展现出独树一帜的园林风格。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提升为人们带来了很优质的生活条件,但也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与环境问题。大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对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绿色化与环保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将新技术运用到筑山工程中,也应适应全新的发展理念,在全面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与构筑技术水平的前提条件下,还应积极引入对环保型材料、绿色化技术工艺的应用,推进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工作迈向可持续绿色化的发展路径。在贴合园林筑山工程设计方案与施工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新技术的作用,优化整个园林内不同景色景观的打造,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站在整体性的角度上来看,一方面能够为人们提供优美的园林环境,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美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拥有十分成熟的陶瓷工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陶瓷制品走入到大众的视野中,将面砖、陶瓷等材料应用到筑山工程中,不仅贴合了环保绿色化的施工理念,也有利于提高项目的整体构筑质量,打造独特的视觉美感[5]。

2.2在园林园路工程中的应用

园路是园林工程施工中的要点环节,对技术工艺的应用质量具有较高要求。依托于对新技术的运用,提高园林园路项目的施工质量,是现阶段园林工程建设作业面临的核心课题。园路的规划与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其他环节施工工作的开展,因此在组织开展这一工程的设计工作时,应重视对BIM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其模拟功能完善整个园林内的道路规划,最大限度内提高项目施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现代化技术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全方位提高园路的构筑质量,还需加强对所用施工材料质量性能情况的严格把控,通过试验检测所用的材料是否具有较好的透水性能。若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铺设的地砖材料透水性不符合规定要求,则在出现大雨、暴雨等天气的情况下,园林内的道路很可能会寄存过多的雨水,并难以有效地排泄出来,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园路的质量,也不便于人们的通行。因而在选择地砖等主要材料时,需加强对所用砖材质量性能情况的把关与检验,优先考虑选用具有较好透水性的水砖材料,确保出现大雨天气时雨水能够及时快速地渗透到砖块的底部,确保园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3在园林工程种植中的应用

选择适宜的植物,做好种植管理工作,是园林工程施工建设的核心部分,对最终项目的完成成效也具有决定性影响。将新技术应用到园林种植工作中,主要是为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条件,也在于进一步提高植物种植的技术水平,并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例如,在种植幼苗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预先准备好用水稀释过的保水剂,营造适宜的移植环境,然后再对幼苗进行种植处理,这种技术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园林工程中大部分幼苗的实际存活率。除此以外,保水剂的合理化使用不仅能够保障幼苗的健康成长,还能够使得植物种植作业所需的成本费用有效地节约下来,为园林工程后续其他专业项目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作铺垫。将现代化的浇灌设施运用到植物种植施工环节,可以实现对浇水次数的有效把控,减轻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作业负担。

2.4对园林景观照明进行合理施工

布设园林景观照明设施,也可以应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在满足园林景观照明需求的基础上,保障整个照明系统的运行安全。组织开展园林工程景观照明施工工作,需要全面把握园林整体布局的实际情况,充分考量各个部分的照明需要,再针对性地规划对施工技术的选择,并选用功率大小适宜的照明设备。在实际施工中,工作人员除了需要把握新技术的应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还需着重考察所用技术的适宜性,以及材料的使用性能,综合考虑到园林整体布局与景观照明的美观度,确保技术应用与园林整体设计风格的有机结合。

结束语:在园林工程工作中应用新技术,不仅在于提高项目施工建设质量水平,也是贴合现代化产业发展背景的必要路径。推动新型技术手段在园林设计、现场施工以及筑山工程、景观工程中的合理化应用,提高园林工程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谭首创,王旭,闫守芹,王玉梅.园林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策略[J].砖瓦,2021(01):142-143.

[2]胡婧妍.市政園林工程施工与质量管理措施探究[J].砖瓦,2021(01):57-58.

[3]张明涛.浅谈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J].新农业,2021(01):32-33.

[4]刘政.简谈加强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J].大众标准化,2021(01):227-228.

[5]饶家荣.居住区园林施工探析[J].江西建材,2020(12):154+156.

作者:邱禹菘

上一篇:保安年终总结三篇下一篇: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