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与印度农产品贸易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印度、越南近十年来对华贸易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印度对华贸易发展还很不充分,其主要原因在于印度过于防范中国,没有像越南那样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甚至在对华贸易上设置了过多的障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内与印度农产品贸易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内与印度农产品贸易论文 篇1:

挖掘市场潜力 开拓农产品多样化出口

意识到产品质量差别、注重消费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愿意为高质量的食品支付更多费用的人在逐渐增多。这些变化必将成为印度农产品进口市场扩大的内在潜力。

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GDP年均增长6%。特别是2003-2004年度印度GDP增长率高达 8.5%,2004-2005年度达 7.5%。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03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已排在美国、中国、日本之后居世界第四位。随着印度经济实力的增强,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正在悄然兴起。

在这一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近年中印双边贸易发展迅速。2001年双边贸易总量为36亿美元,2004年猛增至136亿美元,增长了2.8倍。据印度商工部商务信息服务总局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2005年印度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比上年增长66.45%,达到67.47亿美元,超过从美国的进口额62.91亿美元。中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然而印度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开发市场,我国对其出口贸易,特别是农产品出口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印度食品消费趋势

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有11亿人口,由28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组成。各地区在资源、文化、饮食习惯、生活水平和语言上有诸多不同,各地区间以及地区内人民收入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印度有大量收入低阶层人口,据世界银行《2005世界发展指标》的数据,1999-2000年35%的印度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印度政府2003年第59次家庭消费调查还显示,印度人近51%的收入是用于食品消费,具体来说,在农村这一比例为54%,在城市这一比例为42%。其中大部分人将所得收入用来购买基本食品如粮食、菜籽油、糖等,很少有人购买高附加价值食品。

但是,最近几年印度人对蔬菜、鸡蛋、水果、肉以及饮料的消费有逐渐增加的倾向。由印度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Council of Applied Economic Research)所进行的“家庭市场信息调查”结果表明,印度中上层收入阶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年收入9万卢比或1.12万美元)的比例已经从1989-1990年的14%增加到了2001-2002年的28%,预计在2009-2010年达到48%,而低收入阶层比例有所下降。2001-2010年预计有6.5亿人进入20-34岁年龄段,到2025年约40%的印度人是城市居民。

因此,一些印度经济观察家对印度人的消费变化趋势非常乐观。他们认为随着印度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年龄结构的变化(年轻人的增加)、消费至上观念的增强、单身职业男女的明显增加以及消费信用卡的使用等将把印度推向一个新的消费增长轨道。意识到产品质量差别、注重消费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愿意为高质量的食品支付更多费用的人在逐渐增多。这些变化必将成为印度农产品进口市场扩大的内在潜力。

印度食品加工及农产品进口

印度国土面积占世界第七位,耕地面积占世界第二位,很多农产品产量在世界上排在前几名。印度开展了促进种植业进步的“绿色革命”、扩大牛奶产量的“白色革命”。这些对印度农业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绿色革命”主要集中在印度西北部地区实施,其他地区种植业生产率依然比较低。另外,印度农业的丰歉状况容易受当地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变化影响,这带来了农业生产波动。1996-1997年至2004-2005年期间,按成本要素计算的农业GDP曾经有3个年度是负增长,特别是2002-2003年农业GDP增长率为-5.6%。

印度在世界加工食品市场上的份额仅为1.5%,食品加工业还处于初级水平,以小规模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印度经过加工的水果和蔬菜不到2%;谷类和豆类等非易腐产品的加工附加价值小,只局限于分等、清洗、制粉和包装。印度经过再加工的农产品也只有2%,多数产品质量还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由于印度人习惯于常年消费新鲜食品和即制即食烹调食品,一定程度影响了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然而随着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中产阶级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印度人对方便、卫生食品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这为扩大对印农产品出口、加强对其食品加工业投资等提供了机会。近几年许多跨国公司如美国的百事、可口可乐、嘉吉、亨氏等都已投资于印度的食品加工业。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2004年印度进口额最大的农产品是大豆、花生及其制成油类,进口额24.01亿美元,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47%。进口额占农产品进口总额5%以上的有坚果及其制品类、蔬菜及其制品类、糖及制品类、棉、黄麻及其纤维类等,其进口额分别为5.37亿美元、4.44亿美元、2.89亿美元、2.60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0.5%、8.7%、5.6%、5.1%。

从世界各国进口农产品排名看,2003年排名居前20位的印度进口农产品主要有豆油、带壳花生、花生油、油菜籽、蓖麻籽、姜、辣椒和多香果、大蒜、原毛、粗毛等。其中豆油进口量99万吨,进口额5.6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带壳花生进口量16万吨,进口额1.2亿美元,居第2位;花生油进口量居第5位,进口额居第7位;蓖麻籽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居第4位;姜进口额居第4位;辣椒和多香果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居第2位;大蒜进口量居第17位;原毛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居第5位。

近年来,从进口农产品各大类上看,进口保持连续增长的主要有大豆等制成油类、牲畜和畜肉、禽肉及制品类、糖及制品类、调味料类、烟草和天然橡胶及制品类、水果及制品类、茶、咖啡、可可及其制品类等。具体来说,2004年进口额比上年有显著增长的农产品主要有原料糖、香烟、天然橡胶、咖啡、茶、杏、樱桃、桃、李子、葡萄等。原料糖进口额由2003年的1338万美元猛增到2004年2.15亿美元。印度的进口水果一直以苹果为主,但是2004年杏、樱桃、桃、李子、葡萄的进口额都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水果进口有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畜肉制成品中,加工火腿猪肉和猪肉香肠的进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7倍和1.1倍。此外,谷物类加工食品的进口量也在扩大,早餐食品的进口也比上年增加了71.1%。

中国对印出口现状及前瞻

近年来我国对印农产品出口虽有所波动,但总的来说表现出逐步增长的势头。农产品出口总额由1996年的0.88亿美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2.13亿美元,10年间增加了1.4倍。但是同期我国对印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并没有增加多少,仅由0.62%提高到0.78%。在印度农产品进口市场有望不断扩大的今天,我国尚需抓住机遇,加强对印市场的开发。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对印出口农产品290多种,其中出口额最大的是各类生丝,这是我国对印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并且多年来保持持续增长。2005年生丝出口额1.3亿美元,占对印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1.7%。出口额较大的农产品还有其他干芸豆、未梳脱脂剪羊毛、猪鬃、未磨肉桂及肉桂花、鲜苹果、废丝、鲜或冷藏的蒜头、砂糖等,这些农产品的出口额分别是1400万美元、846万美元、741万美元、467万美元、366万美元、351万美元、305万美元、236万美元,分别占对印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6%、4%、3.5%、2.2%、1.7%、1.6%、1.4%、1.1%。

2003年6月中印两国同意开展边境贸易,我国指定西藏自治区的仁青岗作为与印度开展边境贸易的口岸。为了加强双边贸易和投资,中印两国还同意建立一个联合研究组以探讨两国贸易与投资的互补性,并制定未来五年的合作计划。此外,两国还指定代表寻找解决边境争端的途径。2006年7月6日,印度再开通了乃堆拉口岸。这为我国通过陆路贸易扩大对印出口农产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印度只允许通过边境贸易从中国进口15种商品,将来将陆续放开。在初开通阶段,每天仅开放8小时,允许60辆卡车和100个贸易商往来于口岸间。中国可出口的产品主要有羊毛、丝绸、山羊绒、山羊皮、绵羊皮、牦牛及尾、山羊、绵羊、马、盐、硼砂、黄油等。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方面的有关调查显示,如果通过乃堆拉口岸的贸易不受限制,2007年口岸贸易额将达到约4700万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约8023万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约1.3亿美元。通商口岸的开通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对印农产品出口的途径。

目前,我国对印出口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品少。从各种农产品的出口规模上看,除生丝以外,其他农产品的出口规模过小,均不到出口总额的10%。这说明目前我国对印度农产品出口的力度还不大,仅仅停留在传统农产品上。今后我们应不断培养拳头农产品,扩大在印度的市场。据统计,我国的蔬菜水果进口额在印度各蔬菜水果进口对象国中排在首位。我国种植业比印度发达,蔬菜水果品种比印度丰富,质量也优于印度。虽然蔬菜水果对运输储存要求严格,但是我国与印度相邻,运输较为便利。与美国、澳大利亚甚至在某些品种上与印度当地相比,我国出口的蔬菜、水果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因此这应该是我国今后对印出口开发的主要方向。

(杨东群、李先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刘耀魁:日本鹿儿岛大学)

作者:杨东群 李先德 刘耀魁

国内与印度农产品贸易论文 篇2:

一带一路背景下印度和越南对华贸易探析

摘 要: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印度、越南近十年来对华贸易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印度对华贸易发展还很不充分,其主要原因在于印度过于防范中国,没有像越南那样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甚至在对华贸易上设置了过多的障碍。提出的政策建议是:政府宏观层面上,两国政府要增强政治互信、寻求发展战略的有机对接、推动双边贸易自由化、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等;行业中观层面上,行业协会要主动为国内企业做好对方国市场营销环境和市场机会的调研等服务工作;企业微观层面上,两国企业可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引导下,积极寻找合适的投资或贸易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印贸易;中越贸易

印度和越南同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在陆地上都与中国接壤。印度无论在人口、经济体量还是在市场规模上都比越南大得多,两国明显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国家。但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发展对华贸易方面,印度却远远落后于越南。因此,将印度、越南的对华贸易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能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印度与中国间的双边贸易发展还很不充分、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能从中找到在对华贸易上越南大大超越印度的原因,进而为深化中印贸易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印度、越南对华贸易简介

(一)印度

印度共和国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拥有2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人口近13亿。2017年该国GDP已经达到了26074亿美元,居全球第六位;进出口总额为7454亿美元,居全球第14位。据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中印贸易总额为386亿美元,2017年为844亿美元,十年间仅增长了458亿美元。2017年印度从中国进口681亿美元,出口至中国163亿美元,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到51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见图1)。

在贸易结构方面,2017年印度自中国进口的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与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农产品和光学仪器,出口至中国的则主要是矿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珠宝及贵金属、化工产品、农产品和机电产品(见表1)。由表1可知,中国出口印度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而印度出口中国的则主要是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两国产品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二)越南

越南是东南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面积约为33万平方公里,人口有9000多万。越南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之一,2017年该国GDP为229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44位;进出口总额为4265亿美元,居全球第23位。2007年中越贸易总额为151亿美元,但2017年已经迅速增长至1213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1062亿美元。2017年越南从中国进口709亿美元,出口至中国503亿美元,越南对华贸易逆差为206亿美元。

在贸易结构方面,2017年越南出口至中国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未分类产品、农产品、光学仪器、鞋类、橡胶及其制品和矿物燃油等,而越南自中国进口的产品则主要是机电产品、化工与纺织产品、钢铁、农产品和光学仪器。中越贸易在机电产品、光学仪器、农产品等品类上的规模和比例相近,显示两国在这两类产品上竞争性很强,同时可看出两国机电产品双向贸易的规模和比例都很高,说明越南近些年的工业化进程很快,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很强。

二、印度、越南对华贸易比较

(一)印度、越南对华贸易的共性问题

1.贸易发展易受主权争端的干扰。中印在陆上存在领土争端,中越则在南海存在领海争端,这些争端随时都有爆发成严重冲突的可能。一旦主权冲突爆发,两国的政治关系将会恶化,必将殃及双边经贸往来。1962年10月爆发的中印边境战争,使两国关系长期恶化,直到1979年才开始走向正常化。2017年印度军队入侵我国的“洞朗地区”,粗暴地阻止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修路,导致两国爆发近30年来最严重的边界争端,几乎要爆发战争。越南方面亦经常在南海挑衅中国,中越在南海已经多次爆发舰船相撞、水炮互射事件。每當发生这些冲突,双方国民的爱国情绪就会高涨,抵制对方商品、减少赴对方旅游的事件便会上演,给双边经贸往来产生不利影响。

2.双边关系易因大国唆使而受到冲击。近些年来,出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考量,无论是印度还是越南,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频频靠近,企图借助域外大国的力量与中国进行对抗,以便实现其非法的主权要求,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为了对抗中国,印度和越南甘当西方大国的棋子,配合西方大国对华进行战略围堵,此种狐假虎威的行为,毫无疑问会损害两国间的政治互信和经贸关系。

3.国内基础设施较差。印度和越南的交通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道路狭窄拥挤、高等级的公路较少、铁路系统老旧,运输效率低下,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尚未建立。像胡志明这样的重要城市,连地铁都没有,机场也比较小,城市建设水平落后。

4.都存在对华贸易逆差。2007年以来,印度和越南都存在对华贸易逆差(见图1)。印度方面,2007年对华贸易逆差额为113亿美元,2017年则上升到518亿美元,期间逆差每年都在增加,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越南方面,2007年对华贸易逆差额为87亿美元,持续增长至2014年的438亿美元后便开始下降,到2017年已经降为206亿美元,显示出越南对华出口在强势增长。

(二)印度、越南对华贸易的差异

1.贸易规模与贸易结构。据公开数据计算,2017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不到中越双边贸易额的70%。由此可见,尽管印度经济体量比越南大得多,但其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规模上却远小于越南,这一点发人深省。贸易结构方面,印度与中国的贸易以互补性为主、竞争性为辅,而越南与中国的贸易则呈现出高度竞争性。

2.贸易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自2007年以来的十年间,中印贸易额年均增长率只有约8.1%,而越南年均增长率则高达约23%。由此可见,越南与中国间的贸易发展速度要比印度与中国间的贸易发展速度快得多。在贸易发展的稳定性方面,印度与中国的贸易发展并不稳定,时有反复(见图1),如2009年、2012年、2013年和2016年的贸易总额都出现过负增长。但越南与中国近十年来的贸易发展一直都十分强劲,没有出现过负增长,其稳定性比印度强。

3.對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双边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权衡两国经济对双边贸易的依赖程度,是一国或区域经济对另一国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用公式表示为:FTD=XM/GDP,其中XM代表两国间的进出口总额,GDP代表某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利用数据进行测算,2017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为3.2%,而越南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却高达57%,这说明越南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要远高于印度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同时也说明在对中国的开放程度上印度远远不如越南。

4.贸易自由程度。东盟与中国早已建成了自由贸易区,目前已经处于升级版的加速建设过程中。作为东盟成员国的越南与中国进行贸易,遇到的贸易壁垒较少,贸易成本较低。印度与中国目前尚未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无法享受自由贸易区所能产生的各种静态和动态贸易利益。不仅如此,印、越在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上的态度截然不同。印度为了缩小对华贸易逆差,频频制造贸易摩擦。据商务部的统计,印度一直以来是我国贸易摩擦最主要的来源国之一。仅在2017年,我国来自印度的贸易救济调查就达到16起,金额29亿美元,占我国全部涉案金额的26.4%。相比而言,越南在对华采取贸易救济措施问题上比印度审慎得多。自2013年以来,越南仅在“H型钢铁”和“彩涂板”问题上对我国发起过反倾销调查。越南扭转逆差的思路主要是努力扩大对华出口,这一点与印度完全不同。

三、政策建议

(一) 增进政治互信,为经贸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中印要管控好领土争端,尤其是印度方面,不能继续罔顾历史事实、顽固地坚持非法主权要求。其次,印度应理性看待中国的崛起,不应把中国的发展视作威胁。中国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侵略别的国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会称霸。因此,印度完全没有必要想当然地把中国当作威胁,白白错失了融入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好机会。

(二) 推动贸易自由化,为贸易发展扫清障碍

印度在对华贸易上设置的障碍多,且中印之间至今都未能促成自贸区谈判,因而双边贸易成本高、贸易效率低、生产要素的流动不自由,影响了双边贸易的增长。未来两国贸易能否快速增长,关键在于印度能否主动清除它单方面设置的这些障碍。为此,短期内,印度应设法转变态度,减少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为扩大双边贸易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中长期内,印度要拿出足够的诚意,尽快与中国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谈判,争取早日实现双边自由贸易。

(三)优化出口结构,力促双边贸易稳定发展

近十年来,印度对华贸易时有反复,呈现出不稳定态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印度对华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此,印度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其对华出口的产品结构,增强出口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中方也应鼓励国内企业增加从印度进口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还可考虑给予印度企业一些优惠政策,以便帮助印度扩大对华出口,平衡中印双边贸易的失衡状态。

(四) 寻求发展战略的对接,为经贸合作创造更多机会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各国而言,是重大的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印度若能像越南那样,积极参与中方的“一带一路”战略,将国内发展战略与中方战略进行对接,将会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由于印度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中国方面也要坚持对印度进行战略解释,降低印度的猜忌,争取印度支持并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待印度态度转变后,中国还可以通过磋商,帮助印度做好其国内发展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力促一些重大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两国的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主动做好对方国内营商环境和市场机会的调研,做好投资和贸易的可行性报告,并与对方国内的行业自律组织或者政府有关主管机构加强沟通与联系,掌握真实、有效的经贸信息,迅速传导给国内相关行业的企业,帮助国内企业获得有关信息。同时,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国内企业办理在对方国家投资和开展贸易所涉及的各种法律手续,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两国企业要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引导下,积极寻找合适的投资或贸易机会。另外,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两国企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如组建合资公司、合作公司等,共同推动中印经贸合作加速向前发展。

作者:金钢

国内与印度农产品贸易论文 篇3:

中国与印度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要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存在较大竞争。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对称性竞争优势、比较竞争优势和贸易竞争指数4个指标,对2001—2016年中国和印度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水产品、园艺产品和谷物的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比价。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印度,但是在其他3个方面均低于印度,且为负值。中国水产品、园艺产品的竞争力较高,而印度谷物竞争力较高。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稀缺、需求结构转变、相关产业发展不足、農业生产分散经营。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应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要素条件,优化农产品生产、贸易结构,发展相关产业,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同时要加强中印农产品贸易合作。

关键词 中印;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9.059

Key words China and India;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进展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大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两国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印两国在基本国情、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大相似性,贸易结构也比较接近,农业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两国经济发展和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自2000年以来,中印农产品出口均发展迅速,201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达755.3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1.23%;2017年印度农产品出口达到381.9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7.60%,中印成为重要农产品出口国。而且中印农产品出口市场相似性指数相对较高,日本、美国和马来西亚均为两国重要农产品出口市场,因此中印农产品在国际市场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

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及中印农产品竞争互补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中国农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弱,并趋于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处于竞争劣势,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竞争优势较强[1]。中印农产品出口市场相似性指数较高[2];金砖国家中,由于中国与印度农产品生产的资源禀赋差异性最小,中印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最激烈[3-4]。从出口技术复杂度来看,中国与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和地区(包括印度)相比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年均增长率小于印度[5]。中印农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所占份额相近,但是印度农产品出口增速更快、更具竞争力[6]。近年来,印度在棉花生产和出口方面与美国相比更具有比较优势[7]。中国自入世后,农业和农产品贸易面临更大挑战,因此笔者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对称性比较优势指数(RS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及贸易竞争指数(TC)对中国入世后中印农产品竞争力进行比较,与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国美国进行对照,并对中印主要农产品种类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国际地位,明晰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种类,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出台科学的贸易政策提供参考。

2 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基于以往研究并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较性,笔者主要选取以下4个指标。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指一国某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MSij=Xij/Xwj*100%,其中Xij、Xwj表示i国、世界j类产品的出口额。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MS值位于[0,1]之间,数值越大,该国农产品出口越具有竞争力。

2.2 顯示对称性比较优势指数(RSCA)

RSCA表示农产品显示对称性比较优势指数,用以衡量一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显示调整对称性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RSCAij =(RCAij-1)/(RCAij+1),其中RCAij=(Xij/Xit)/(Xwj/Xwt),Xit、Xwt分别表示i国所有产品、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额。RCA的数值是“一国农业出口额占该国所有产品出口额的比率”与“世界农业出口额占世界所有产品出口额的比率”的比值。RSCA取值[-1,1],如果RSCA位于(0,1),表示农产品有显示对称性竞争力;如果RSCA位于(-1,0),表示农产品没有显示对称性竞争力。

2.3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

CA表示农产品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衡量一国农产品剔除进口比较优势后的相对优势竞争力。计算公式为CAij=RCAij-(Mij/Mit)/(Mwj/Mwt),其中Mij、Mit 分别表示i国j类产品、i国所有产品的进口额,Mwj、Mwt 分别表示世界j类产品、世界所有产品的进口额。如果CA取值大于0,表示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值小于0,表示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2.4 贸易竞争指数(TC)

TC表示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通过比较一国农产品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衡量农产品净出口竞争力。计算公式为TCij=(Xij-Mij)/(Xij+Mij)。若TC位于(-1,-0.6),表示农产品竞争劣势极大;位于(-0.6,-0.3),表示竞争劣势较大;位于(-0.3,0),表示竞争劣势微弱;位于(0,0.3),表示竞争优势微弱;位于(0.3,0.6),表示农产品竞争优势较强;位于(0.6,1),表示竞争优势极强。

笔者研究关于中国、印度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对称性比较优势、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数据均根据WTO Database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为进一步明晰中、印农产品贸易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选取了美国农产品贸易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分析。

3 中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3.1 中印农产品整体竞争力比较

3.1.1 中印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

2001—2016年,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印度,中、印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低于美国,且差距较大;但是中、印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而美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2001—2016年,中国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较快,年均增长率为3.62%,印度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均增长率为5.33%。因此,中、印均为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连年增产,因此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也逐年增加,成为贸易大国。

3.1.2 中印农产品显示对称性竞争力比较。

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显示对称性竞争力很低,显著低于印度;印度农产品显示对称性竞争力水平较高,并且在很长时间里高于美国农产品显示对称性竞争力。中国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很小,2016年农产品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3.2%,相对制造业出口,农产品出口不具有优势。这与中国优先发展工业,剥夺了农业整体发展战略、资源以及农业生态环境较差有关。

3.1.3 中印农产品显示性竞争优势比较。

中国农产品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最低,2001年以来,中国农产品CA指数为负值,且持续下降,这表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处于逆差,且逆差越来越大,农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印度农产品CA指数取值远大于0,明显高中国,并高于美国,而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3)。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主要由于扩张边际差额和数量差额引起,即中国出口农产品种类少于进口产品种类,出口产品集中度较高;农产品出口数量低于进口数量,也是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低于进口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8]。

3.1.4 中印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

2001—2016年,与印度和美国相比,中国农产品净出口竞争力最低,处于竞争劣势,尤其是2008年之后,中国农产品竞争劣势由微弱转变为较弱,这说明中国农产品进口大于出口,以进口为主,且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中国农产品竞争劣势较大。与中国相比,印度在农产品贸易中适中处于顺差地位,具有微弱竞争优势,且总体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表4)。可以预计中国农产品进口仍将持续增长,贸易逆差仍将持续,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量进口农产品也是进口世界资源,是更好地弥补中国耕地资源、水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

综合MS 、RSCA 、CA和TC指数来看,一方面,中印两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在逐年增加,但是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印度,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不是农业强国,中国农产品在显示对称性比较优势、显示性竞争优势、贸易竞争指数三个方面取值均为负值,这体现了中国农产品处于竞争劣势。相反,印度农产品除了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与中国和美国有较大差距之外,在其余三个指数反映的竞争优势方面都显著高于中国,且略高于美国。

3.2 中印主要农产品种类竞争力比较

根据中国、印度农产品贸易结构,本文对中、印两国水产品、园艺产品、谷物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比较。

3.2.1 中印水产品竞争力比较。

水产品在中国、印度农产品出口中均占有重要地位。2001—2016年间,中国水产品在MS、RCA方面均高于印度。中国水产品MS是印度水产品MS的3~4倍,而且增长更迅速,年均增长率到6.67%(表5)。随着世界水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水产品贸易也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中国超过泰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水产品出口国。我国水产品出口增长最主要的动因是竞争力效应,市场规模效应次之,出口结构效应最弱[9]。但是另一方面,中国水产品出口RCA指数虽然高于印度,但优势相对较小。由于国内消费习惯的影响,国内水产品市场以鲜活、冷冻水产品为主,水产品加工产品较少,影响了水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3.2.2 中印园艺产品竞争力比较。

2001—2016年,中国园艺类产品出口MS、RCA均远高于印度,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中国园艺产品的MS呈迅速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规模和竞争力效应[9]。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园艺产品MS也产生显著影响。此外,中国园艺产品RCA呈波动上升趋势,印度园艺产品RCA较低且持续下降(表6)。这表明,中国加入WTO之后,园艺产品的竞争力因市场准入程度的扩大而大幅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均不断提高。

3.2.3 中印谷物竞争力比较。

2001—2016年,中国谷物MS、RCA总体低于印度,处于竞争劣势。自2004年,中国谷物MS持续下降,而印度谷物MS逐渐上升,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谷物MS下降,主要是由竞争力效应和结构效应导致。尽管中国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但是这主要是建立在粮食单纯大幅提高、粮食作物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基础上,而近年来中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恶化、水资源短缺日益严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持续上涨等,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在当前科技水平下,粮食产品继续平稳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10-11]。中国谷物出口和生产的劣势日益明显,谷物竞争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谷物出口减少。此外,竞争力效应也是影响中国谷物进口波动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外谷物出口竞争力相对提升,国内谷物的出口竞争力先对持续下降,从而导致了中国谷物进口增长[12],中国谷物处于竞争劣势。

综上可见,第一,中国和印度均为农产品贸易大国,尤其是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仍有较大份额,但远非农产品贸易强国。第二,与印度相比,中国农产品总体处于竞争劣势,农产品贸易处于逆差且逆差加剧。第三,中国在水产品、园艺类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而印度谷物类农产品竞争优势较强。

3.3 讨论及原因分析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国家或產业竞争力主要由4个关键因素决定,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此外,政府和机遇作为两个辅助要素影响上述要素。

3.3.1 生产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水等。我国农业生产要素较为稀缺,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第一,我国农业可耕种土地极为稀缺,2016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9 hm2,而且我国耕地普遍存在等级低、质量不高等问题,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为9.96(最好为1等,最差为15等),中低等耕地面积占70.6%,土地整体质量较低[13]。第二,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借助“人口红利”的低报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较强。但是,也应该清晰的看到,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供求形式的转变、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劳动者素质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迅速攀升,制约着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第三,水资源严重不足。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质性缺水严重。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较低,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作为农业生产的高级要素,技术要素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作用非常有限。首先,化肥施用量过多。2016年我国土地化肥施用量达0.51 t/hm2,是世界平均施用量0.14 t/hm2的3.63倍,化肥施用量过多不仅仅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而且已经达到土地资源所能承受的上限,边际效益递减。化肥施用过多还带来土地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其次,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导致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较低,2014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76亿kW,农机化水平仅为61%,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3.3.2 需求条件。

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质量和数量也会影响农产品竞争力。高数量、高质量的需求会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生产环境,从而成为促进农产品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逐渐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过渡,并向多元化食物消费结构转变,粮食消费比例明显减少,对水产品、水果蔬菜等非粮食类食物的消费比例显著提升。例如2001—2016年间,我国国内市场苹果的消费增长由1 971万t增加到4 313万t,增长118.79%。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也起到显著影响,对粮食消费需求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粮食类农产品竞争力普遍较低,而市场对于蔬菜水果需求的增加为提高蔬菜水果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提供了动力。

此外,国内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缺乏知情权,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也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竞争力。按照WTO规定,各国可以采用SPS和TBT协议框架的规则,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问题做出规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尤其受到更严格标准的限制[14]。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市场日本、美国、欧盟均为一级市场国家,SPS措施严格繁琐。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集约边际抑制作用显著[15];对农产品企业来说,包括“检测成本”、“注册认证成本”等在内的“遵从成本”也较高[16]。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3 相关产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相关产业主要包括化肥、农机、种子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首先,我国生产化肥所需能源短缺,品质较低,配置不合理,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以及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体制和管理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导致化肥有效供给不足[17]。其次,近年来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政府扶持力度仍然较弱,影响农业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导致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18]。再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基本都是初加工,初级产品和中低档产品多,而精加工少,深加工产品和高档产品少。农产品加工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投入及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3.4 组织战略。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低。由于小型生产者在原料采购、生产管理、收获后管理(加工、储存、物流等)等方面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因此往往造成投入品成本偏高。此外,由于受到生产规模小、缺乏必要的劳动分工等因素的制约,小型生产者在收集信息方面的努力往往不仅收效甚小,而且增加了开支、耗费了时间,这也是小型生产者成本偏高、生产效率普遍低下的重要原因 [19]。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印农产品在国际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笔者研究表明,2001—2016年,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明显高于印度,但是在显示对称比较优势、显示竞争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方面都远低于印度,且均为负值,已处于竞争劣势。但是中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不同,中国水产品和园艺产品的竞争力高于印度,而印度谷物竞争力较高。

以上对中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表明,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与印度在农产品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

第一,充分利用并重点改善我国现有农业生产要素条件。既要保护农业用地,更要通过充分发挥技术要素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用,推广、实施节水、省肥的农业生产技术,如水肥灌溉一体化,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优势。优化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政府的立法和资金支持,及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整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第二,根据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改变,调整优化农产品市场和贸易结构。在产品结构方面,对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并通过科技进步,积极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在农产品市场结构方面,加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分散风险,以利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深化农产品出口的标准化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有选择的执行一些农产品的国际标准化,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标准,促进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第三,大力发展农业相关产业。提高政府对化肥、农机等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通过实施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政府的政策支持,增强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第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土地流转市场,降低土地细碎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在农业产生、销售中的积极引领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农业生产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

此外,尽管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印度相比较低,但是中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同,因此,应该加强中印农产品贸易合作,例如可以通过降低或免除双边农产品关税,或建立中印自贸区等方式,进一步开放双方农产品市场,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做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张清正.基于比较和竞争优势的中国农产品竞争力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4(5):80-85.

[2] 陈晓艳,朱晶.中印农产品出口竞争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4):52-58.

[3] 汤碧.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合作潜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67-76.

[4] 孙致陆,李先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互补性、竞争性和增长潜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68-78.

[5] 尹宗成,田甜.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变迁及国际比较: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1):77-85.

[6] 姚爱萍,万里平.中印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性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4(1):112-115,139.

[7] SHARMA S K,BUGALYA K.Competitiveness of Indian agriculture sector:A case study of cotton crop[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33:320-335.

[8] 张玉娥,朱晶.基于三元差额视角的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结构[J].财经科学,2015(10):74-81.

[9] 刘庆博,刘俊昌.中国水产品出口波动的实证分析:1992~2011[J].国际经贸探索,2013,29(1):15-24.

[10] 唐华俊.新形勢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2):4-10,110.

[11] 朱晶,李天祥,林大燕,等.“九连增”后的思考: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贡献及未来潜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11):36-43.

[12] 孙致陆,李先德.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与中国谷物贸易变动:基于修正的CMS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5,31(5):34-46.

[13] 国土资源部.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Z].北京,2014.

[14] 熊启泉,邓家琼.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失衡:结构与态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8.

[15] 杨浩然,刘悦.中国小麦和苹果生产的成本效率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6(1):16-25,110.

[16] 韩姝,刘小和.中国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S1):70-74.

[17] 杜浦,卜伟.中国农机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7):108-111.

[18] 郭天宝,王云凤.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112-116.

作者:李月娥 张吉国

上一篇:信用社会计竞聘演讲稿范文2下一篇:公务员科副科长竞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