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丽水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丽水市旅游业发展定位是“生态、休闲、养生”。其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应注意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加强规划和保护,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改变单一观光型产品结构,进一步做好宣传和促销工作。

一、生态旅游定义与形式

“生态旅游”的定义兴起于国外,后来逐渐传到国内,成为我国旅游市场中一个比较热门的概念。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需要突出“生态”二字,也就是要保护环境,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构建旅游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确保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重在对生态的体验、教育、认知,并能从中感到身心愉悦。

生态旅游的发展从全球市场看,在发展中国家,是一种被动的状态,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而在发达国家,则是主动的形式,因经济新形势而发展起来的。

二、丽水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丽水地处浙江西南,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地级市。然而,比较优越的生态资源为丽水选择了不同的旅游发展之路。丽水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生态为经济发展发动机,打造“生态养生”的旅游品牌,昔日的弱势地区如今成为“养生福地”,在全国280多个地级市中,首获“中国长寿之乡”殊荣。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年消费需求已达1万亿元以上规模,而实际供应不足1 000亿元。

“发展休闲养生养老经济,丽水的条件得天独厚。”丽水市山好,森林覆盖率80.79%,是全国少有的高覆盖率地区之一;水好,全域基本都是一、二类水质,自然山水的各项指标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长寿地区优质饮用水标准;空气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每年一直保持在360天左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特别高,平均达到3 000个,全市9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全部进入全国50强。

从自身环境出发,整合空间、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结合旅游发展的科学规律,丽水最终比较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以秀丽山水适合养生、养老为宣传突破口,将丽水定位为独特的发展之路。

早在2011年时,丽水就出台了《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从规划中的内容可以分析出,丽水为发展生态旅游,将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到交通等基础建设中,尽一切力量将丽水打造成以养生为支点的旅游胜地。从规划中还能看出,丽水要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农业及养老产品的制造业发展,努力打造一条围绕生态旅游发展的经济发展生态链。

三、丽水市生态旅游业发展问题分析

从实际发展来看,丽水市生态旅游发展之路违反了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没有将保护生态作为第一法则,更多的政策是倾向市场,将传统的山水与观光项目作为重点发展,而忽视了生态旅游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环境教育。因此,发展的结果是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而偏离了生态发展的原则。从整个丽水生态旅游发展来看,基本都是以市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型,在项目实施前的方案评估中,当地政府往往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打擦边球;而景点附近的居民为了能赚钱,也利用游客的猎奇心理,以野生动植物为引诱,吸引大量的游客消费;国内的导游环保意识薄弱,并没有真正利用生态旅游发展景点来对游客起到教育的作用;游客自身环保意识也比较差,频发做出与生态不相符的行为。针对上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系

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的作用不容忽视,而丽水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并未适应经济的发展水平,许多决策方式方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第一,各部门各自为政,不相统属,从项目来看,缺乏统一的调度管理。第二,有关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还不健全,需要不断完善,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目前的法律法规大多数是地方性的,缺乏对旅游市场统一的监管,且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旅游管理部门因为没有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无法对破坏环境的集体或个人进行处罚,不利于杜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二)生态旅游观念

从游客自身情况来看,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尤其是生态旅游,差距更大,游客的环保意识较差,保护环境的观念薄弱,经常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

从地方政府情况来看,过于重视考核指标,只关注GDP的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更多的关注景点能够吸引多少游客,创造多少GDP,并未考虑生态旅游景点的实际承受能力,导致游客、车辆数量激增,严重破坏了环境。

从生态旅游景点运营商来看,为能尽快将投入收回来,对自然采取了一种掠夺式的发展策略,不考虑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不走持续发展之路,眼观短浅,导致了许多不可再生生态资源受到破坏。同时,旅游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目前旅游市场的需求量不相符,不能为游客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所有的景点都千篇一律,促使游客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取到高规格的享受,比较单一的观光;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的从业人员自身环保意识薄弱,更别说向游客宣传环保。

(三)生态旅游市场开发

第一,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水平不高,目前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开发的经验与技术手段都欠缺。比较典型的就是滨海的海滨景点开发,只单单利用海水与阳关等资源,对海岛上面动植物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原因在于在设计之初就未考虑保护措施,或者是因为相关技术落后。

第二,缺乏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思路,不能从长远角度考虑。我国的旅游开发单位,缺乏在这一领域的开发沉淀,习惯性以抄袭、复制等手段设计,未能将环保理念融入设计中,促使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缺乏应有的生命力。

四、丽水市生态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生态旅游管理

生态旅游管理对旅游项目的开发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发生在丽水市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单纯地指责、批评,更应该“对症下药”,根据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制定严格合理的规范,要逐渐规范项目实施,保护环境,确保开发过程中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生态旅游开发规范主要是在实际操作事务,如规划、建设、施工、经营布局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要求,确保运营单位有据可依。

(二)生态旅游基础研究

生态旅游的发展从国际视角来看,也就只有100多年的发展史,刚开始是从以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的环保理念比较强烈,逐渐发展起来许多环保组织,强化了整个国家的环保意识,因此生态旅游在这些国家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相应的组织也就为了国家的旅游管理制定了比较健全的规范,强化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观念。而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整个基础方面的研究是一片空白,对生态的保护也缺乏关注,景点经营者、游客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利益,未形成人与自然的环保意识。因此,我们国家应该在生态旅游基础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并积极倡导生态旅游观念,强化社会的环保意识。

(三)生态环境意识与生态文化

游客是旅游的主体,管理部门要加强环保的宣传,普及环保方面的知识,要多方面进行教育。生态旅游景点是环保教育的最佳地方,有关部门可以利用自然资源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为游客营造较好的教育环境,推动游客能够既能欣赏较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能深刻意识到原生态自然景观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并对环境教育、法制、经济及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强化认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人们只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环境问题与我们生活切身相关,才会重视环境的保护,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并带动身边的人投身到环保事业中,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根据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看,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有关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合作,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加强环保教育,让孩子们意识到良好的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是不能营造一个适宜我们生存的环境。

(四)生态旅游形象与生态旅游品牌

丽水所在的浙江省传统的形象是“山水浙江、书画江南”的代表,但现在无法代表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形象事实上不是一两个景点的改善而能改变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成规模、立体化发展,结合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共同构成浙江的生态旅游形象。整个浙江地处北纬30°温热带,为生态旅游系统所需要的环境提供了条件,构成了生态旅游各种环境类型,并为人工培育也提供了温湿度条件,形成浙江省特有的人工培育系统。因此,从整个资源的角度来看,浙江省囊括了世界亚热带生态类型,形成了一整套的生态系统。事实上,环境与资源只能算是自然的载体,并不能构成生态旅游所需要的独特性与唯一性,要走生态旅游路线,必须要打造成旅游产品,但现阶段的浙江包括丽水在内,给人的感觉也只是山水景观好。根据研究,浙江目前欠缺的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一系列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品牌。

五、总结

生态旅游作为创新性的旅游形式,可以有效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丽水市地处温热带,各种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形成独有的地域化特征,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丽水市生态旅游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走文化、资源与经济和谐发展之路,以政府为主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姚屹东

第2篇:陕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简介:叶强强(1988—),男,河南周口人,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制度与公共财政选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陕北地区依靠其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但是,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环境、人才、资源等问题。当地政府应当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以促进陕北地区旅游业的健康、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陕北;旅游业;资源优势

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在行政区位上包括延安,榆林两市。长期以来,由于该地区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当地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当地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自1998年陕北地区被确立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以来,该地区形成了以能源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塌陷等。另外,以能源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陕北地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陕北地区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与发展的对象。1998年,陕北地区被列为国家的能源化工基地,该地区的自然资源逐渐被开发,形成了以能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2013年,陕北地区实现经济生产总值4200.89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63.65亿元,比上年增长0.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9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9%。由此可见,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速度日渐疲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将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力。

在陕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中,如(图一)所示,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9%、70.5%、23.6%。其中第三产业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

2013年,陕北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8%。但是旅游综合收入仅占第三产业的21.7%,显然该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发掘不足,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解决。

二、陕北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陕北地区旅游资源鲜活,文化底蕴深厚,地理特质极为明显。该地区有奇异的黄土、风沙地貌;黄河峡谷旅游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独特的风俗民情等。

(一)奇异的黄土、风沙地貌景观

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地表裸露严重,这一地区的黄土、风沙地貌典型,地貌景观多姿多样,类型齐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区,具有各种沙地和沙丘类型,沙漠绿洲、草滩、湖泊等景观。该地区还拥有号称“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湖区。在陕北地区的中部、南部拥有世界上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桥、黄土柱、黄土塔、黄土墙、黄土峰丛等随处可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二)独特的黄河峡谷旅游区

黄河峡谷自南向北全长580千米,谷深300—500米,两岸峰峦林立,多陡崖峭壁,河道弯曲狭窄,水流湍急。本区还拥有世界上著名的壶口大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奇异景观,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1988年壶口瀑布被确定为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三)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旅游资源

明清以来,榆林城内外数上的大小庙、观、庵、阁就有近二百处。陕北地区有影响的大型庙会点就有一百多处。至今佳县白云山,榆林青云山、卧云山,延安清凉山,横山波罗接引寺,府谷千佛洞,靖边乌云山等仍然在周边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佳县白云山道观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古朴典雅,神秘幽静,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信教男女,香火鼎盛。

(四)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延安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旅游基地,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935年10月至1947年的3月间,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在这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

有了资源基础并不等于有了旅游产业,从资源到产业还有一个转换过程,必须依靠资源,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促进陕北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1]

三、陕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陕北地区呈现出了基础设施落后;旅游区整体功能较弱;资源利用率低;管理体制落后;环境脆弱等问题。

(一)基础设施滞后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也逐渐显得滞后,不能适应游客们的需要。而完善旅游设施又耗资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陕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旅游公路交通的平均通达度和相对连通性地区差异较大;旅游公路网络存在支线公路建设滞后、通达深度不够、知名景点的通达度差、各景点间联系不够紧密等。[2]有些很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道路崎岖,多为颠簸不平的土路,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旅游区整体功能较弱,形式单一

陕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大部分规模较小,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旅游整体。红色旅游仍然只停留在对旧居的静态参观,而没有从深层去发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不能调动参观人员的积极性。对普通民众的吸引力不足,大众式的旅游多为游山玩水,吃喝玩乐,而陕北地区的旅游景点缺少配套的旅游设施和娱乐方式:旅游主题单一,主题活动过后游客骤减,时效性较强;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综合功能不强;对陕北地区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黄土特色等旅游资源的重视不够。

(三)资源利用率低,闲置现象严重

陕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这些景点的整合率低,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辐射作用。陕北地区拥有特殊的文化底蕴,总体应表现为10大旅游景观系列:黄河景观系列;湖泊水体景观系列;塞外风情系列;黄土文化系列;当代治理成就系列;革命圣地景观系列;中华民族圣地景观系列;特产风味佳肴系列。[3]从整体来看,景点分布较为分散,再者由于旅游者的时间一般较为紧迫,使得很多很具有观赏价值的景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四)旅游市场监管不力,各县、区间合作不足

陕北旅游区的特色与优势在于多样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彩的地形地貌特征,丰富的自然景观互相交融,以往由于地域上的行政区划而被分割开来,因而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陕北旅游市场。在旅游业中只靠单独的一个旅游特色很难吸引游客多次来访,以及很难促使游客在一个旅游区域长期逗留,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的游客流失,从而降低了一个地区旅游业在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整体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陕北地区各个县市在旅游业方面各自为政,使得该地区的景点呈现出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现象,没有一个统一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

(五)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能否大量接待游客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深居内陆。该地区还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全年干旱少雨,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近年来,陕北地区在开发能源资源过程中,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质污染、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等。

四、促进陕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促进陕北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景区进行整体性规划;打造陕北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辐射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和环保意识等。

(一)加大对旅游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针对陕北地区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通达度不够的问题,要积极加大资金的投入,提高景点之间的连通性。例如,首先要解决好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增加到达景点的途径,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交通条件。另外,要进一步加大对各大景区(点)的道路、供水、供电、厕所改造、宾馆、游乐、演艺等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旅游区的档次和水平。

(二)对旅游景区(点)进行整体性规划

陕北地区主要包括延安和榆林两市,而延安、榆林分别下辖12个县1个区。这就使得陕北地区的旅游景点被分割为两大块。为此应该抛却地域限制,确立大陕北的理念,将旅游业发展纳入整个陕北大发展的框架之内,促进整个陕北区域内旅游的协调综合发展[4]。根据两地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积极综合整合两地区的旅游景点,形成多个旅游内容丰富、凸显各地特色的综合旅游群,使陕北旅游景点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突出陕北地域特色,塑造陕北旅游品牌

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地带,地形、地貌奇特,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互交融。(1)根据陕北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以打造革命圣地、红色精神品牌。(2)根据陕北的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打造陕北特色民俗品牌;(3)根据其丰富的自然景观,打造黄土特色、黄河文化品牌。(4)根据陕北地区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打造宗教文化品牌。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环保意识

就目前陕北地区旅游业状况来看,旅游人才严重匮乏,旅游区内人员素质亟待提高。而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景区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而训练有素的优秀旅游服务人员来自有效的培训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对陕北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应当根据其不同的文化特色,进行不同的培训,做到每个导游都精通自己所负责的景区的特色,对旅游景点的特色与文化具有深层的认识。对景区的服务人员进行规范的业务培训,设立合理的培训计划,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打造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旅游服务队伍。

保护环境是每个的责任和义务,陕北作为环境脆弱的一个典型区域,其旅游的承载能力偏低。因此在旅游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环保知识的培训,以身作则,以保护环境作为一种习惯。另外在景区多设立环境保护标示,时刻提醒游客环境脆弱需要人人努力。(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1KRM24);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3D297)

参考文献:

[1][4]崔 平.陕北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07,(7)

[2]李恩菊,孙 虎,李广文,鲍 锋.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公路网络发展对策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旅游公路网络的分析为例[J].旅游科学.2005,19(4)

[3]王 谊,张晓慧,苟晓东.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旅游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兼析陕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3)

作者:叶强强

第3篇:论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贵州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分析,可以认识其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尽管贵州省近年来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加深,促销方法极度改善,筹资开发的旅游景点和重点工程建设得的重视,但贵州旅游业发展仍存在相应缺陷。

进入21世纪后,旅游业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我省旅游业现状、制约因素和机遇等进行分析,对我省旅游业发展有积极意义。贵州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到2005年,已探明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共1000多处,其中被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认定为一流的或有较高品位的占一半以上。到2006年,有黄果树、龙宫等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遵义会议会址等3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黔灵公园、龙宫、红枫湖、遵义会议会址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构建起以贵阳为中心的4条跨省骨架旅游线,按照《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省6个综合旅游区、6条特色旅游区的建设正在进行。

2005年,全省有旅行社168户,其中国际旅行社14户,国内旅行社154户。2006年有星级饭店214户,其中,五星级2户,四星级16户,三星级63户,二星级116户,一星级17户。有旅游车队12支,车辆500多辆。入境旅游人数32.14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0.70万人次,港澳台同胞21.44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4715.75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1515.66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377.79亿元,各项指标增长较快。2006年,国内旅游者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占全国的3.4%、6.1%。2007年“十一黄金周”7天,贵州共接待旅行者651.99万人次,同比增长52.27%;实现旅游收入21.88亿元,同比增长53.41%,创“十一黄金周”接待和收入的新高。

随着贵州省周边和省内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民用汽车拥有量的增加,沿大纳、贵遵、贵新等高速公路旅游城市及景点自驾车游、自助游较去年同期都有大幅的上升,并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增点。贵州交通业近年取得较快的发展,铁路里程由2000年的1642km增加至2005年的1986km;公路由36643km增加至46893km,同时,复路里程也在不断上升。这进一步推动我省旅游业发展。贵州旅游业发展机遇,完成旅游产业作为贵州经济发展支柱行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目标。经过分析,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有十分良好的机遇:

(1)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9%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对旅游业的发展和假日经济更加重视,对旅游业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和支持,旅游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场,这也加快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尤其是近年来贵州及周边省区高等级公路、民航、铁路等交通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游客的进入更加便捷、通畅,贵州及其周边地区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近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7.62万人次,外汇收入10141.36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099.46万人,同比增长24.96%,国内旅游收入242.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82%。

(3)宣传作用提供了发展平台。近年贵州省举办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乡村旅游节、赏花游等旅游推荐活动,加强了与国际旅游机构的合作,促使了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进一步发展。2007年11月3日-12月2日贵州电视台将现场直播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再次将贵州展现给世人,为国人增加对贵州的了解提供平台。

(4)党政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近年贵州逐步认识到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旅游业这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我省对旅游业的产业定位看,政府通过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为加快旅游业发展而采取的各项政策,为旅游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并努力将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在政策、财政、信贷和筹资等方面也为旅游业放行。

(5)贵州省自然环境独特的优势。一是原始自然环境保存完好,物产丰富且气候宜人。与周边地区相比,我省的喀斯特高原峡谷景观极为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青山绿水,是人们向往的“伊甸园”。二是多民族聚居,文化深厚且多彩迷人,是发展特色旅游和开发的无穷资源。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我省可以成为大西南地区的旅游市场配置中心之一。四是已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交通基本成网且通达趋好,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实现向现代交通、便捷交通和综合交通的转变。五是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旅游资源在西部居中等水平,但在原始性、生态性和参与性方面恰恰具有无人可及的独特优势;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初级开发或待开发状态,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开发。

此外,对旅游业的宣传缺乏,对外开放程度不够,旅游企业规模小、素质低,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薄弱、开发利用缺乏全局观念、旅游开发利用不当、旅游业所有权问题等都制约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级旅游管理、服务标准的实施和建设,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规范出境游和查处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等四个环节为重点,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行风建设,促进全行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防止重大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两个市场,着力拓展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在环保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努力使我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发现有资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对特色旅游实行保护开发,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贵州追求的应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整体跃升,决不能把跨越式发展理解成简单增加投资,盲目地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高品位的优质旅游资源上,按照“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的要求,集中力量开发好这些稀缺、特色的世界级旅游资源。

总之,贵州旅游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充分吸取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巧用后发优势,实现效益与速度的统一。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就必须转变观念,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面向目标市场,加快景区精品建设,创建品牌,并不断转换卖点,实现有效供给;优化旅游宣传和促销系统,不断开拓旅游市场,扩大有效需求,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系统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汤会淋.贵州省情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魏小安.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吴玲,王世瑛.中国旅游地区概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5]中国西部概览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作者:敖选刚

第4篇:浅析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经济状况与旅游业的发展 1.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稳步增加,推动着旅游业快 速发展。自21世纪以来,中国连续七年GDP增长率维持在10%以 上,即使在2009年遭遇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GDP增长率预 测也将维持在8%-9%;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也在 10%左右,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15781元。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中国的旅游行业迅猛发展,旅游行业的3 个主要领域— —入境游、国内游和出境游近年来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规模 无论从人数上还是收入上都不断扩大。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发展 1.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 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 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 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 多处旅游景区(点) ,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 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 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 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 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 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 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2.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发展极不平 衡。西部作为中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却缺乏旅游精品,而资 源相对缺乏的东部旅游市场却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西部的大漠风 情、熔岩峡谷高山流水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深厚的民族文化底 蕴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 由于开发力度不够,旅游资源没有转化为旅游产品。另外,我国 旅游资源的加工水平不高,旅游产品以自然风光开发为主,人文旅 游资源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内涵不 够,特别是在一些地貌景观区。 3.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开发旅游资源的问题。不少 地区不顾本地实际情况,不考虑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不经过充 分的调研论证就将本地区的一座山、一片水、一条沟作为重大旅游 资源,采取大力招商引资的办法予以开发,结果精力没少费,收 效却甚微。另外,有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短视行为,在不考虑市 场容量、发展潜力的情况下,过于乐观估计旅游形势,兴办宾馆、 饭店等高消费场所,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存在“面子工程”的嫌 疑,造成短期旅游市场火爆却难以为继的局面。

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对促进旅游业 有可能成为热点的旅游区无法得到开发和利用;二是旅游区内交通 设施薄弱,给游客观光游览带来不便;三是旅游区环保、卫生、的进一步

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中国旅游业应加快整合区域范 电力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 围内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规划,竭力避 在难得的春节、 “五一” 、 “十一”等节假日期间,游客遭遇“入 免重复开发等问题,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大量的乡村旅游 不来、出不去”的境况。 资源;改变以往旅游产品单

一、档次不高、精品较少的状况,丰富旅

(五)信息化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 游产品类型,提高传统产品的档次,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其国 1.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美国相 际竞争力,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比,我国在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 重视中国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国地大物博,有着悠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本身的巨大优势,我国旅游信息 久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在开发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 化建设发展具有后来居上的优势,旅游信息化已经成为旅游业重要的 族地区文化时,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 发展手段。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在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各种 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 旅游网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表现在:旅游目的地营销 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 系统成效显著、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逐步普及、国家旅游局官方网 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

第5篇: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马亚翠

(中共眉县县委党校 陕西眉县 722300)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在创新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在规范管理体制机制运行上实现突破;在推进旅游区开发建设上实现突破;在扩大旅游品牌宣传效应上实现突破;强化队伍,在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

上实现突破。

【关键词】 旅游业;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旅游业是眉县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强力推进“旅游兴眉”战略,为突破旅游发展尽智出力,近期,我们对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努力地方向等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地对策和建议,供各部门在工作中参考。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旅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眉县旅游业快速壮大,2001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2007年成功创建成为陕西省旅游强县,目前眉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太白山旅游为龙头,张载祠文化游、扶眉战役纪念馆红色游、西部兰花园观光游等多种旅游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大旅游格局。太白山旅游区目前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森林公园和汤峪旅游服务区三部分组成。汤峪旅游服务区目前拥有宾馆、饭店30余家,其中三星级3家,二星级5家,区内从业人员2万多人。从经营状况看:近五年,眉县共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多元,上交税金2000多万元。近十年间,每年入园总人数一直徘徊在20万人次左右,两园旅游收入主要来自于景区门票。从客源市场看:客源市场主要以本省西安、宝鸡、咸阳旅客为主,省外游客多集中在甘肃天水、山西运城、河南、宁夏一带。客源对象均以中、高收入为主,多为周边行政、事业、 企业单位组团游玩,兼顾学生。年龄多以15—45岁为主。综合分析眉县旅游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规划编制超前到位。2009年,县委、县政府重新编制了《秦岭·太白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产业新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控制性详规》,为太白山旅游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区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太白山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景点建设等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客源市场稳定延伸。目前,已形成了以关中地区为基础市场,陕北地区、西北地区为近程辐射的一级客源市场,以西南地区、华中地区为远程辐射层次的二级客源市场和以及以沿海地区、海外市场为主的三级客源市场。

———产业效益日趋凸显。通过发展旅游业,眉县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3千余人,间接从事旅游从业人员近2万余人,使眉县人的市场经济意识远远超前于周边县区,太白山、红河谷森林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切实有效保护。

2、发展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眉县山青水秀,风景名胜颇多,特别是太白山,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名山大川的独特魅力,“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之一,第四纪冰川遗址世界罕见。二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眉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是西周部落发祥地之一。历史名人众多,人才辈出。2003年在杨家村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器,被考古界称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三是气候适宜物产富饶。素有“水果之乡”之称,是全国猕猴桃基地县和名优杂果县,提子葡萄、草莓、大樱桃、辣椒、核桃、甜柿子以及“太白酒”远销省内外,丰富的物产为发展旅游购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眉县东距古城西安120

公里,西距宝鸡50公里,陇海铁路、西宝高速、310国道、法汤高速、关中旅游环线穿境 而过,西宝高铁已正在筹建之中,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9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3、发展机遇

一是休闲旅游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带来了新机遇。从现实看,我国休闲消费已步入大众化阶段,连续十年的“黄金周”使人们逐步养成了休闲消费的习惯,连续三年全国人均出游率超过1次。二是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已正式颁布实施,眉县处于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地带,特别是关天规划提出要建设五大文化产业园区、五条精品旅游走廊、六大旅游精品区。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突破太白山旅游业可谓正当其时,大有作为。三是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央高度重视旅游经济发展,省上也制定了《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将太白山列为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四大品牌之一,加快建设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这些都是我们突破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突破发展的氛围不够浓厚,整体合力不足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二是旅游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业精神亟待提高。眉县旅游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超前,尤其缺乏敢拼敢创,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三是干部群众对突破旅游发展的参与意识不强。

2、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一是旅游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太白山森林公园开发初期由于处在创业阶段,许多宾馆、饭店随意建造,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加之服务区内宾馆、饭店大都是在90年代前后建设的,多年来很少进行装修改造,设施老化陈旧,与4A级景区的要求差距较大。 二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深度挖掘,产品组合度低。从眉县旅游业发展实际看,缺乏攀岩、蹦极、水上娱乐、演艺、民间文化展示等互动性的体验项目,缺乏对温泉资源的深度挖掘,从战略上没有把太白山的景区与温泉的娱乐开发项目很好地组合起来,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独 有的品牌效应,限制了产业的整体发展。三是旅游资源开发整合不够。太白山森林公园和红河谷森林公园门票收费没有实现“一卡通”、“一票制”,从而无法形成整体经营的合力

和规模,在与外地网络、旅行社联络以及宣传推介上,还存在各自为政,散兵作战的现象。同时,全县有价值的旅游资源缺乏统一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整体旅游网络。

3、宣传促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人力财力投入不足。眉县的旅游市场营销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旅游宣传营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蝴蝶效应”。二是对主客源市场的潜力挖掘不够。对客源市场中现实的、潜在的客户群重视不够,如果能将本县的农村游客市场、甚至全市、全省的农村市场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4、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激活

一是管委会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未能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整合和管理。二是企事不分也束缚着两个公园的健康发展。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

三、突破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举县一致,在创新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

一是形成举县一致抓旅游的生动局面。二是找准发展重点,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开发眉县特色自然资源、特色地方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方面下功夫,使旅游业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2、激发活力,在规范管理体制机制运行上实现突破

一是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建立“政府主导、高端发力、书记县长一齐抓”的工作机制。建议成立眉县旅游局,对全县的旅游进行统一开发和管理。二是强化太白山旅游

区管委会的行政管理权。三是树立大太白山观念。建议把营头镇———汤峪镇沿山(现环线 以南)地区划入旅游区范围,扩大太白山旅游区的规模和容量,按县级市的规模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为太白山旅游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四是要解决好企事不分的问题。形成“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干事热潮。

3、规划引领,在推进旅游区开发建设上实现突破

一是设立突破太白山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300—500万元,加大对太白山服务区的宾馆、饭店、游乐、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改造。二是加大温泉旅游开发建设力度。通过开发休闲、度假、康体健身、观光娱乐、疾病疗养等产品,使“温泉”成为太白山新的卖点。三是抓好太白山景区景点包装。要精心策划包装世外桃源、四嘴 山、七女峰、泼墨山等景点,完成三国古栈道修复。同时,要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记载给太白山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以现场情景歌舞戏剧、历史经典故事影视作品展演、社火、篝火晚会等文化快餐,增添文化底蕴,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看点、季季有亮点、年年有主题”,全方位打造体现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四是加快张载祠的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大张载祠的建设力度,积极举办张载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挥“名人效应”,增强旅游文化内涵。

4、创新载体,在扩大旅游品牌宣传效应上实现突破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扩大旅游品牌效应。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各企业共打“太白山”品牌,鼓励开发太白牌旅游纪念品和小商品,使企业借太白山的知名度来扩大市场,太白山借成熟企业的市场来提升人气,通过借势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二是加强旅游文化的发掘研究,不断提炼更多形象生动、脍炙人口的宣传词,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宣传效果。三是对外宣传上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强调层次性。建议对县内的旅游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由政府统一包装、整体对外宣传;针对游客中的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大力度的宣传 促销活动。四是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创新宣传营销方式。要继续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进行高密度、广覆盖的宣传促销,加大在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特定区域、特殊人群的宣传,重视对学生、文化名人的宣传,通过他们的口碑扩大宣传效应。创新宣传的载体,在搞好“两节一会”的基础上,积极策划举办特色主题活动,扩大太白山的影响。 五是加强旅游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以建设“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为契机,积极开辟旅游精品线路,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借梯登高,借势发展,借力突破。

5、强化队伍,在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上实现突破

一是切实加强旅游管理队伍建设。二是切实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推进旅游业突破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0.1.12.眉县县委十四届八次全委会报告.

[2] 2009.太白山旅游区工作情况汇报.

第6篇: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健词]贵州 旅游业 发展对策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3.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市场的机遇

1.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无疑会给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旅游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

2.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中国旅游业、贵州旅游业都将以空前的速度稳步前进,旅游活动更加大众化、社会化,这为贵州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旅游需求旺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旅游者都要寻找新的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贵州旅游,极有可能成为旅游者新的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之一。

4.十六届三中全会带来的融资机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产权制度改革若干决议,使民营资本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无疑会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对于进入成本较低、地方经济实力较弱的贵州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机遇。

(三)贵州旅游市场的劣势

1.交通很不方便。贵州地处高原,境内山地众多,铁路、公路建设成本高,因而许多景区交通很不方便,易到达性较差。游人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逗留时间短。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贵州很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游人缺乏安全感,更谈不上舒适感和亲切感。

3.贵州旅游整体形象不突出,没有展现出自身的特色,不利于形成强大的品牌。

4.旅游资源整合尚未完成,旅游业宣传、目的地营销等方面与建设旅游大省还有一定的差距。贵州旅游的产业性还没完全显现出来,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点,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还很小。因而发展旅游业的动力不足。

5.贵州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不足。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方面,世界遗产的申报上都还存在空白。

6.从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来看,住、行、娱、购等方面与旅游者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二、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1.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

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我省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加大对外旅游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旅游行业的投入产出是比较高的。所以要舍得在这上面花钱,要利用新闻媒体、电视媒体、广告宣传画进行宣传介绍,将一些风景区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真山真水录制成专题片。不仅要在省内宣传,更要在省外、国际上宣传,利用信息网络,扩大海外宣传,将一个崭新的贵州介绍给海内外的朋友们。让他们对神奇的贵州充满向往,产生一种不得不来此一游的想法。

2.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落后的交通设施制约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要改变当前的状况,必须改善交通条件,加快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抓好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旅游厕所、通讯、住宿、餐饮等设施的配套。创造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环境,树立贵州旅游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客人,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3.增强整体意识,规范服务,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窗口”,是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行业。即使我们的硬件上去了,却没有规范的服务,给来客留下遗憾,让来客不满意,这无疑对我们的前期工作是一个否定。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放眼未来,我们必须加强行业管理,纠正不正之风。

4.打出自己的特色牌

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任何一项都不能缺,而旅游购物,能直接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而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之所在。旅游特色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我们必须看准这一市场,运用传统手法表现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内容,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不仅在旅游商品上要有特色,而且要在旅游线路上也要有特色,要突出我省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让我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5.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合理,不能盲从

我省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在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点的同时,必须要注意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我们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断子孙路,而应把眼光看远些,要有长远意识,要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把凝结在旅游资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子孙后代,源远流长,发扬光大。让子孙后代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将自然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把我们的旅游业搞得更好,经济更发展。

6.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创新旅游产业开发的投融资机制

就目前全省财政状况看,一段时期内政府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投入旅游产业开发。所以贵州旅游产业开发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走改革旅游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路子。要增强宣传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为投资主体办实事,提供切实帮助,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让投资者有发展,能赚钱。为此,应把招商工作与旅游制度创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掌握投资主体的利益关注点,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优惠建设,让利经营等,吸

引投资者,加快招商工作。同时,加快旅游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旅行社产权改革路子,选择一批旅游景区、景点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改革试点,鼓励外商收购旅游企业或参股、租赁经营,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兴办旅游企业或参与国有旅游企业改造。

第7篇: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 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作为南宁市支柱性产业的基本情况。 南宁市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 其中又以旅 游业所占比重最大。 自 2001年以来, 旅游业逐渐成为了南宁市新兴的支柱性业。 并且, 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 其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 是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很明显。此外,它的政治环境、经济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都也都有明显的优势。环境方面,南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年均气温 20 多度, 属于 比较温暖的城市, 此外南宁的绿化覆盖率达 38.78%, 因此被誉为绿城,因此南宁市 也有一个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是“绿城南宁” 。客源市场方面,国内客源市场来源广,并 且游客人数也逐年上升。 港澳台到南宁的游客一直以台湾居多, 依次是香港, 澳门市 场还是属于起步阶段。 国际客源市场方面,从来南宁过夜的外国游客数量统计情况来 看,近几年都是东盟国家人数居多。随着东盟博览会的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提高, 南 宁的国家客源市场会进一步扩大。 但是, 南宁旅游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先天不足——产 品单

一、特色不浓、 缺乏精品, 既没有闻名海内外的山水风光,也没有世界级的文化遗 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 南宁市一直是有自己的城市形象定位的, 并且是每 一个市民都能张口即来的“绿城南宁” “民歌节” “东盟国际博览会” 。但是正如所列出 的, 这些形象是深刻每一位南宁市民没错, 但是更为严格的说它们只能算是贴在南宁身 上的几大标签。 然而它们尚未整合到一次形成一个更强大的城市定位, 因此也削弱了城 市形象的推广能力。 如果仅仅这样散开去推广南宁, 那么客源市场接受的城市信息往往 是片面的。多数游客不知道南宁除了有博览会、艺术节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市场结构不合理。这是(一引发而来的后果之一。来南宁旅游的游客中, 有很大部分是冲着东盟国际博览会或者三月三民歌艺术节而来。 因此在这两个节假日内 就会产生游客爆满的现象。过了这段时间后就会

有明显的 “人去楼空” 现象, 酒店住宿 率明显下降。 为了迎接游客高峰期而建设的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会闲置, 造成浪费。

(三 景区众多但不形成合力, 宣传力度不强。 南宁市虽然景区众多, 但是未形成合力。 各景区都是独立经营核算, 单打独斗。 以至于内部景区非但没有形成合力, 反倒是宣传 内容有很多雷同,形成竞争。大多数景区没有稳定客源, 只有青秀山、 动物园等少数景 点有稳定客源。 此外,南宁市对城市旅游重视不够,缺乏强烈的市场开拓意识。因此对 外旅游宣传的重视还不是很强。近几年宣传量上升了,但是宣传效果也没有很理想。 (四 旅游景区同质化严重,开发缺乏特色, 缺少精品旅游。 正如现如今很多地区都面 临的景区同质化问题一样, 南宁也存在着很多景区的雷同、 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旅游景 点缺乏深层次开发, 表面化严重。 为了追求利益很多景区都追求一些快速获得收入的活 动或者项目,旅游景区缺少可大力推广的精品游产品。

(五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属于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对于交通,住宿,银行,饭 店等基础设施要求能够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 南宁的旅游业 发展速度随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落户日益加快, 然而南宁目前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达不到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的标准。

三、结合人文地理学而提出的对策建议

(一在人文地理学课堂中有一章节讲的是“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我想其实这是很 有用的一个提升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的方面。 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更应该是自内而外深层 次的开发, 并且从素质等方面的整体提升。并且, 我们应该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认 识到语言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

1、净化南宁市周边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旅游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旅游宣 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它体现着一个景区、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明素养。 因此, 将南 宁市周边的语言净化将会对南宁市整体的旅游形象有一个大提升。居民整体素质高了, 也能增加游客回头率。

2、强化旅游宣传语言中的人文关怀。由于南宁市没有什么世界级资源或者顶级资源, 就必须更加从细处入手, 体现人文关怀, 增加城市魅力。 以创造另一方面的魅力补上资 源弱势。因此,在宣传语或者相关警示语的设计中,应当使宣传语人文化、新颖化、减 少口号式,说教式的宣传语,给游客行程一个南宁市温馨、和谐的城市旅游形象。

3、美化宣传标牌。这也是为了使游客形成一种知觉感受。宣传标牌注意感情色彩的使 用、背景色,语言的朗朗上口等。充分利用语言方面能给南宁带来的旅游特色。

4、语言是无形的文化要素。南宁市其实是一个多语言的城市。壮语、客家语、白话。 尤其是白话, 其实大体上与粤语类似。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粤语, 所以那宁也可以充分发 挥好这些特色与优势

(二 在人口、 人种、 民族一章中介绍了民俗文化与民俗环境等。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 地, 南宁是广西的首府, 拥有者浓厚的壮族文化历史与富有特色的壮族民居与灿烂的壮 族艺术如大型艺术节——三月三民歌节(大地飞歌 /歌圩节等。南宁可以将各地景点 与此活动联系起来, 开展深度旅游项目, 延长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民歌节的影响时间。 这 不仅带动景区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广了艺术节本身。

(三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一章中就首先讲了环境知觉、 环境认知对旅游者的影响。 环 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理解。 所以这个环 节也是影响旅游者去南宁旅游决策形成的关键部分。所以必须从宣传、城市形象推广、 促销等方面做好相应工作。

1、 创新旅游营销手段。 抓住民族特色, 挖掘民俗节庆的亮点,与会展民歌节东盟博览 会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节庆旅游、体育旅游等。加大中 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及东盟博览会的营销力度, 充分利用媒体, 特别是网络平台。 例如微 博营销。在全国及国际上的旅游宣传手段要根据地方特色采取不同的营销方案。

2、 扩大宣传力度、 丰富宣传手段。 宣传促销南宁市 “中国绿城、 壮乡歌海、 会展之城、 旅游胜地、美食天堂”的旅游形象,尤其要重点宣传南宁“旅游胜地” 、 “旅游目的地” 形象,不断提高南宁市各旅游景点的上镜率和见报率。

3、规范旅游市场。从政策、规则上面入手规范南宁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提高整个旅游 业的整体形象。 成立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工作小组, 形成大联合、 大协作的大旅游监管工 作格局。严厉查处强买强卖、尾追兜售。价格欺诈、诱迫购物、无证经营、乱摆摊点、 缺斤少两、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净化市场交易环境。 (四旅游业发展要依托旅游资源。 所以在旅游景区的打造方面, 南宁市必定要下更大 的功夫,改变缺少精品游、缺乏强有力自然资源、景区未形成合力等现状问题。

1、合理建设精品景点和组织精品线路。南宁市资源好、聘问较高的资源还是有的,只 不过缺乏足够的管理或者管理理念落后才导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 在这方面政府应该 做好主导地位, 不仅要加强建设监管和督促, 还应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投入的力度, 鼓励各景区景点创 A 工程等。 此外还可以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或者出资鼓励景区企业。 加紧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 旅游基础较好的景点串为精品线 路。 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 带动整体旅游景点 和线路的发展。

2、整合和推介南宁市旅游资源。南宁市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把对旅游业的整合和推介 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来,大力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3、通过一些政策加深市民对景区发展的支持。如可结合平时的节假日和带薪休假时间 鼓动和组织市民分期分批前往全市各景区景点游览,鼓励市民自行安排时间前往游览; 有关景区景点可采取本市居民凭身份证到各景区景点游览时给予一定幅度门票优惠或 购买各景区景点联票给予优惠等办法,鼓励市民到全市各景区景点旅游观光。

4、注重发展南宁当地的美食旅游。作为一名吃货自认为南宁的美食还是很多的。像著 名小吃街就有中山路、农院路、 步行街等。应该放更远的眼光把它们宣

传出省外, 以美 食为切入点形成一种新的旅游吸引力也是很不错的。 像是本人最爱吃的的 “酸嘢” 也只 有南宁这么一个亚热带城市才有,可以大大推广。

第8篇: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摘要:

武汉市旅游业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对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武汉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限制因素。武汉市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宣传不力,旅游服务欠缺,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问题。对此,武汉市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景点,多个景点联合开发,从而促进武汉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字:

武汉市 旅游业 服务 宣传 基础设施 地方特色

正文:

1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列山系”: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一组湖群”:全市拥有湖泊140处,372个。著名的湖泊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1.2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

1.2.1武汉市旅游交通现状

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联系在一起[2]。武汉市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由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各占一定的比例。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合武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中部区域优势凸显,拉近了武汉与华南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时空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实现

旅游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5.5%;接待旅游团队351个,同比增长160%,其中华东地区各地来汉旅游的游客量增幅在67%~400%。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武汉市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游客量“进”大于“出”的现象[3]。航空运输方面,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在建,建成后必将加强武汉的立体交通系统,进一步增强武汉接待游客的能力。

表一:武汉历年客运量2500020000客运量(万人)150001000050000200520062007年份20082009公 路航 空铁 路

1.2.2武汉市旅游服务基础实施的现状

截止2009年,武汉市拥有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国际、国内旅行社共235个。由图2可以知道,2005年以来,武汉旅行社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而星级宾馆数量却成较少趋势,同时由图3可以看出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及床位数量是增加的,这说明武汉市旅游星级宾馆的接待能力在不断增强,宾馆规模变大,竞争力增强。武汉市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利于武汉市旅游活动的开展。

表二:武汉市星级宾馆及旅行社数量折线图250200

单位:个150100500200520062007年份20082009年末星级以上宾馆数(个)国际、国内旅行社个数(个)

表三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052006200720082009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合计(间)旅游星级饭店床位合计(张)

1.3武汉市旅游业对于武汉国民经济的贡献

武汉市2009年旅游总收入达508.65亿元,占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与2008年相比增长36.11%。这说明2009年武汉市旅游业有较大发展,旅游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武汉旅游业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分行业产业关联度大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武汉的旅游业与城市的批发

零售餐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以及社会服务业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说明武汉旅游业与这三个部门存在高度的互动效应.其他关联度较强的部门还包括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卫生体育福利业以及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2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宣传的力度不够,特色不显,信息资料不详。

武汉市对于旅游景点的宣传优先,宣传渠道局限性大,多局限与网站宣传,很少对旅游景点做过大规模的宣传。然而,在有限的宣传中,文化宣传缺少特色,譬如武汉电视塔,在那里不仅能目睹武汉全景,而且还能观赏到长江、汉江的交汇,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然而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相比,旅游效益却相差甚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知名度不高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地区文化的宣传上,一直未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缺乏特色,像武汉作为“江城”、“商都”的历史、高校林立、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特色.都应该提到重点宣传对象上来。发展武汉旅游业,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与促销。第三,武汉的旅游网站,对武汉市内知名的拳头产品,如黄河楼、东湖、宝通寺、归元寺、海洋馆等,通常只有一般的景点介绍,没有详细的旅游线路图,且缺少准确的标识。显然,让武汉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武汉,加强宣传力度、加快旅游信息化是发展武汉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2.2旅游景点管理分散,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

武汉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较为低下,景点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起来,大部分景点都是单独宣传,没有形成整体的竞争力。由于大量景区分属于多个不同上级主管部门的单独管辖使得旅游业主管部门在部门和区域协调及行业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较大。部分景区已是多年来没有发展和改进的老线路、老景区.部分景区却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既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做到对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这对于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更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不一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武汉“两型社会的构建。

2.3旅游服务质量较差,行业服务意识缺乏,存在欺生现象。

一是缺少职业道德,无视信誉,旅客是上帝、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观念树立不牢,主要表现有旅游行程缩水、吃住行打折扣、违规转团、拼团等;更有一些旅行社在旅游合同中玩游戏,观光游变成“购物游”,旅游安全没保障,旅客怨声载道,旅游投诉率不断攀升。二是社会风气欠佳。在外地人眼里,武汉人的凶、狠是出了名的。吵嘴、打架、斗殴、拒载、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等窗口地段,经常有敲诈外地游客的事件发生,

甚至有些执法者,也是态度专横,语言粗俗,这些都大大损害了武汉的城市形象,有碍武汉旅游业的发展。

2.4缺乏长远规划,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需要有长期规划,力克短期行为,以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然而,武汉在这方面却不尽人意。一方面,旅游景点干篇一律,缺少吸引游客的特色。一方面,投资者各自为政,急功近利,只管赚钱,不求发展。如惹人注目的楚人狂欢岛,热闹了一小阵子,便渐渐没有游人了;洪山广场的规模不小,但在总体策划上缺乏可以吸引外地游客的主题特色;军山地球村,去过的人更是不知所谓;还有野生动物园,旅游交通不便,且缺少配套的服务行业,都是吸引客源的障碍。

缺乏规划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倒是环境破坏。由于武汉是全国特大型城市,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加之重工业十分发达,不可避免的生了大量对于旅游环境的破坏性污染,而伴随着武汉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情况也较为严重。仅以武汉这一百湖之市的湖泊为例,据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中心城区共有35个主要湖泊,总面积为95004.48亩,到目前已有8个被填占实有湖泊27个面积为899967亩.面积减少了5.35%[4]。即使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学的论证与整体的规划就进行粗放式开发的现象,导致了部分景区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及历史、文化风格和气氛与新建设施极不协调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力保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个别景点片面的追求开发的速度与游客的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却忽视了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人为地牺牲环境.换取片面的旅游收入的高增长。

3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建议

3.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武汉市从发展效果上看,其基础设施取得的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来看,基础实施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待提高。

交通方面,由注重外部旅游交通向优化内部交通转变,应该加强区域内各景点景区之间的旅游线路的畅通,使游客进的来,出的去。武汉对外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基本形成了1小时圈和3小时圈,但是武汉市内部交通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缺乏交通节点与旅游景点的有效对接。武汉市应加快了城区道路的改造,轻轨、长江大桥、长江隧道、地铁等建设全面铺开,重视对内各交通节点的衔接。此外,针对越来越多的自驾游旅客,完善景区的道路指示标牌,方便其出行。

餐饮方面,旅游的发展需要餐饮行业的支撑,目前,武汉市旅游团队用餐价格标准一般

是每人每天20~35元,星级酒店因利润小不愿做,又没有专业的旅游餐饮企业支持,这直接影响了旅行社接团业务。武汉各中心城区要做好规划,兴建旅游餐饮企业,特别要加大高铁车站周边餐饮配套建设,遴选旅游团餐定点企业,以提高武汉市的餐饮服务质量[3]。

购物方面,研发和整合武汉和湖北特色的旅游购物品,建设大型规范的旅游购物店。

3.2整合旅游景点,打造旅游品牌,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

针对武汉城市圈一部分城市旅游资源同质,市场定位相似,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市场档次和结构趋同的现象,各地方政府要深入研究优势旅游资源,分析其旅游资源的客观差异,对特色旅游产品以及各城市的精品旅游线路(如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等路线进行整合开发,突出建成不同层次的品牌路线和旅游地(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 武汉的旅游景点不少,但品牌景点却不多。现今,东湖比起西湖的旅游价值来是不可相提并论。但论原本的自然条件,东湖并不比西湖差:论大小,东湖占有绝对优势;论历史,东湖比西湖还久远;朱德还曾今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但地方政府的规划和治理力度的不同导致了两者不同的现状。打造品牌景点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挖掘原有景点的应该有的价值。像磨山和东湖作为楚文化的承载地,旅游价值更是不可小觑。此外,湖北是三国时期的必争之地,武汉也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地,首义精神代代传承。闻名遐迩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更使得古琴台地区为文人墨客的最爱:而宝通寺、归元寺这些景点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质.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武汉市应当着力于品牌的创建,提高武汉景点的知名度。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观景游览式旅游逐渐被人们厌倦,发展新的旅游形式将是新世纪的旅游趋势。在这方面。武汉应该有自己的方案和设想,增加体验性质的旅游的数量。武汉周边有很多美丽的农园,可供爱好自然的游客游历,而且现在武汉周边的郊区正在进行城中村的改造.从而更加规范和适于管理,为发展农园体验游提供更好的条件。低碳旅游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旅游新形式,步行旅游、自行车旅行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武汉已经采取了免费租借自行车的政策.但接车证的办理还比较繁琐,而且旅游人士不好办理。在这方面可以适当放松政策,对外地游客可以提供零时接车证.并在各大站点和景点设立志愿者岗位,提供路线和景点介绍,帮助低碳旅游者顺利游览武汉各大景区。

3.3发挥“8+1”旅游圈的作用,打破壁垒,联合经营。 3.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武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客源是旅游业的生命,没有客源,旅游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旅游宣传投入要占旅游业总投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素有“旅游王国”之美誉

的西班牙为了促进国际旅游的增长,仅1995年花在国际旅游宣传上的费用就达7856~-美元,全部由政府财政支持。

鉴此,武汉必须花大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推陈出新。武汉必须从多方面加强旅游传:首先应该重视文艺作品、各大型旅游刊物,视影视作品等多种宣传手段,像《新白娘子传奇》对西湖的宣传作用就非常大,而湖南卫视的兴起对湖南地区的旅游业也极具推动作用,小说《生活秀》中对辣劲十足的鸭脖子的描述对推动精武鸭脖为全国知晓作用巨大。其次,可以采取博览会、会展、商品交易会等各类活动来增强武汉这座城市的知名度,让更多人来到武汉爱上武汉再来武汉。而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应该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并在城市路标特别是景区的路线图的描述上采取双语甚至多语言的形式,方便国外游客的出行。同时。还应该制作全面反映武汉旅游的系列宣传品,像旅游地图、景区宣传册等.可以在景点区低价售卖,在武汉举办会展或其他活动时进行派发,像2009年7月22日的日食。武汉被认定为最佳观测地点.当日从世界各地来了大批游客,如果抓住这一时机对武汉各大景点进行宣传,必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5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武汉市要做大做好旅游业必须建立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目标。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正在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市场竞争的加剧,已经促使旅游管理部门及经营者们准确定位,把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首要的是培训旅游业急需人才。旅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涉及到人类知识的许多领域,因而发展旅游业需要运用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更需要百科全书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学问和过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有艺术家的眼光和天才的创意。因此,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培训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层层把关,旅游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视游客为上帝,要建立游客给导游及游程服务质量打分制度,多数人不满意的导游,要重新接受学习培训,多次不满意的取消其导游资格。三是将从业人员的收入与服务质量挂钩,提质增效,无投诉者应予以奖励,优胜劣态。四是发挥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游客健康而来,高兴、安全而归。四是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医疗、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和合理权不受侵害等。

3.6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长远规划,合理开发武汉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保证人类的代内、代际间的平等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旅游业作为武汉”两型社

会”构建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之一.其前景是比较可观的,但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与游客的环保意识不足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矛盾对立的。因此我们要从提高武汉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来汉游客的意识理念出发.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其自觉维护和发展当前的武汉旅游业。达到既满足当前旅游需求.又不破坏未来旅游发展的目的,落实武汉旅游业既“资源节约”又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实现武汉两型社会”构建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徐梦婧.武汉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基础与对策 〔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年,4期∶79—82 [2] 保继刚 楚艺芳.旅游地理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7 [3] 张金霞. 论“高铁时代”对武汉旅游业的影响〔J〕.企业导报. 2010年 6期:150-151 [4] 彭升 刘媛.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略探析(J). 商场现代化. 2009年 23期:67-68

第9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1)

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所具有的条件,指出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培养,扩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对促进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福山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旅游业作为高层消费的一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而乡村旅游因其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人文客体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现代旅游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在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乡村旅游均发挥重要作用。美丽的乡村自然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人文景观等是乡村不同于城市最大的特点。在乡村旅游中,这些乡村特色使得游客可以体验到观光、度假、农事劳作健身、购物等独特的乡村旅游休闲方式[2-3]。乡村旅游多分布在寒暑假期、国庆五一等假期或者某种特定农产品如樱桃、葡萄收获时期,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乡村旅游在空间上多分布在城市郊区、有特色的山区林木区如苹果园等、特色岛屿水库等农村地区;乡村旅游项目多由当地农民直接经营,而游客多为当地城市居民。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事劳作,游览田园风光,了解民俗风情等为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乡村旅游业开始在我国兴起,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是农业多方面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也是旅游业中一种新的领域[4]。

1.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基本情况 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地区利用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深入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大的发展。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且发展迅猛势头强劲,现在,已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初具规模。据统计,位于福山区的回里镇以及张格庄镇,早已被评为省级旅游强乡镇[5]。其中,位于张格庄镇的楼子口村、位于回里镇的善疃村、位于高疃镇的曲家村等七个村庄已成为省级旅游特色村。福山区还具有鸿润科技生态园、福昊庄园、蓝湾有机蔬菜生态园,福山区有五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如一得山庄,八个省级精品采摘园如双龙潭樱桃谷等,这么多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在数量上以及规模上均在烟台市屈指可数。福山区具有“大樱桃之乡”的品牌优势,并依托此品牌优势,迄今为止,福山区已连续举办九届福山大樱桃采摘节,接待游客数量从最初的每年2.3万人,迅猛增长到现在2万人次,九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次高达80余万人[6],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大大增加农民受益。 1.2烟台市福山区地乡村旅游模式及特色 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休闲度假农庄模式。主要依托独特的区域农庄,可供游客观光体验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二种模式是休闲采摘模式。烟台市福山区盛产草莓和大樱桃以及具有烟台苹果品牌优势的苹果。草莓、大樱桃,蔬菜以及苹果种植面积很大,

[7]并形成了各种采摘园50余个。如福山区充分利用“大樱桃之乡”的品牌优势,从2007年开始直到2016年,福山区已连续举办九届大樱桃采摘节。三是休闲垂钓模式。烟台市福山区境内有很多水库,如门楼水库、黑石水库、善疃水库、磁山水库等,并且福山区河流众多,如外夹河、内夹河等在内的30余条河流湖泊。众多的水库及河流为鱼类繁殖成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8]。大量的鱼类资源可供游客进行垂钓、观光、休闲等旅游休闲项目。

2.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2.1烟台市福山区自然环境优势分析

烟台市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烟台市位于山东胶东半岛东北部,仅靠黄、渤海,气候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温暖湿润,自然风光秀美。整个烟台市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发达,烟台市内具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福山区位于烟台市,在整个烟台市旅游业发达的前提下,对于福山区发展旅游业有很好的带动效益。

福山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5′-121°22′,北纬37°14′-37°29′。北临黄海和烟台经济开发区,东、南、西与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栖霞市、蓬莱市接壤因境内有福山而得名。总面积482.83平方千米。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此山,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1131年(金天会九年)置县,故名。福山区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夏季雨量较多,空气湿润,自然风光秀美。

福山区水资源丰富,福山区境内有很多水库,如门楼水库、黑石水库、善疃水库、磁山水库等[9]。

2.2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大优势。“大樱桃之乡”、“鲁菜之乡”、“书法之乡”三大“国”字号文化名片为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带来很大效益。

福山区在不断发展的旅游业中形成福山八景:烟台海市、石门春波、磁山瀑布、蛤垆烟云、古寺奇泉、仙峰夜月、罘顶朝日、长堤新柳。福山八景成为福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烟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80余项。为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业,现已打造出一系列极具传统民俗文化及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庙会、灯会、渔家民俗等品牌活动,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民俗文化体验。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烟台市大力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创新,经济实力和科学社会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综合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不断向前,逐渐位于前列,烟台市注重发展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曾获得荣获“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等荣誉称号,受到全国瞩目,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

2.3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农业资源优势分析

烟台市福山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很多水库及河流,水产资源丰富。可供休闲垂钓鱼类众多,如鲫鱼、鲤鱼、鲢鱼、鲑鱼等等。经济水产主要有带鱼、东方对虾等等。

“水果之乡”是烟台市自古以来就有的美称,水果产业非常发达,在全国重要水果产地和水果出口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烟台市主要盛产烟台苹果、莱阳梨、福山大樱桃、葡萄、山楂等等。其中烟台苹果、莱阳梨、福山大樱桃已具有强烈的品牌效应,享誉全国。烟台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葡萄生长。烟台市是中国重要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中国葡萄酒工业起源于烟台,并于烟台发展出灿烂完整的葡萄酒文化。烟台市福山区集中栽培的大樱桃,是全国首创,也是目前唯一集中栽培樱桃的地方。

2.4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政府政策优势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据世界经合组织旅游委员会,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启动阶段,政府职能主要不表现在作为先驱的驱动作用以及其催化作用。其次是成长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七对于旅游业的综合规划管理以及服务。最后是成熟阶段,政府的主要职能主要表现在协调和中介作用。综合来说,在这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依次为开拓、规范、协调。由此看来,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11]。

乡村旅游业一直是烟台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早在2011年,烟台市政府便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旅游下乡工程”建设。明确确立了全市各县市区在2015年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并对各重点具特色的旅游地区乡镇开展重点工作,重点帮扶,整体规划,相继建立各个不同乡镇的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机制。同时,为促了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烟台市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积极展开各项活动,如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及宣传、资金供给和各种优惠活动。据报道,烟台市政府每年均会召开与乡村旅游工作相关的专题会议,在各领导和专家的讨论及研究下,部署了《旅游法》,并严格贯彻实施。同时,为刺激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烟台市政府适时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刺激了烟台是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例如在农作物未成熟的淡季,进行相关民俗文化活动、温泉优惠活动、葡萄酒文化节等等。烟台市政府对于乡村旅游业的重视以及各种政策制度的支持,使得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后劲强劲。 2.5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市场优势分析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休闲,因此,旅游业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多。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乡村自然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人文景观等资源,使得游客可以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到观光、度假、农事劳作健身、购物等独特的休闲旅游方式。游客在城市喧嚣和紧张的生活中忙碌疲惫,而乡村旅游时的游客可以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可以有效缓解游客在城市中的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因此,更多的游客越来越喜欢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旅游趋势,未来乡村旅游将有更大的的发展空间[12]。

3.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且急需解决,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差,规范性不强等等。 3.1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缺乏整体规划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对当地资源条件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并对市场前景和客源进行合理分析及科学论证,然后在整个区域旅游业开发的整体布局下,将乡村旅游融入整个区域旅游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统筹安排,全面合理规划。目前,虽然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烟台市政府已针对乡村旅游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但对于全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烟台市政府尚未制定出相应的总体规划[13]。在缺乏总体规划的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很难发挥作用且对于进一步的规划,也尚未作出科学的分析论证。因此,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开发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势必会造成一些低水平项目的大量涌现,使得同一项目过多而造成重复和新意缺失。同时,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由于规划和科学建设,使得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不完善,存在仓促粗糙等问题,并且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使得乡村旅游应有的意境和氛围荡然无存。与此同时,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经营规范性不够,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如一些农家乐的环境卫生不能达标,使得一些游客不愿意再次游玩。

3.2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

烟台市福山区的乡村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受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对于乡村旅游这一新兴项目理解不够深入[14]。因此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层次较低,项目单一,重复性较强,没有鲜明的的特性。乡村旅游项目紧紧围绕“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这一传统理念开发。但是在实际经营管理操作过程中,在什么样的农家饭,什么样的农事活动,农家屋住宿的风格,乡村景观的改造,农家产品种类等方面,经营者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开发不够深入,层次较低,单一化重复性严重,乡村旅游的价值为得到充分挖掘。

乡村旅游项目的层次以及农家产品的价值直接决定了游客的消费意愿以及再次游玩的意愿。福山区的乡村旅游项目大部分属于比较低级层次的类型,如钓鱼,采摘,吃农家菜,从事简单的农事劳动,整体来说,这些乡村旅游项目呈现出简单快速的模式,使得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少。大多是城市游客自驾游到郊区,钓一会鱼,吃一顿农家菜,采一会水果,在较短时间内如一天两天,便驱车回城。游客尚不能在乡村旅游中真正放松身心,也不能真正体会到乡村旅游的乐趣,并且整体消费少。这种较低层次乡村旅游,不能把乡村旅游真正内涵和意义挖掘出来,也不能形成一整条乡村旅游经营生产链,带来的收益也较低。 3.3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在旅游业的营销策略中,宣传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规模不大,较为分散,多为家庭小本经营。这种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使得他们主要进行宣传的意识不强,而且因为自身原因他们的宣传能力不足。同时,这种零散式的经营缺乏品牌效应,市场较难开拓。一些研究表明,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者对于常见的社交宣传软件及网页了解较少,如微信、微博、论坛。同时,由于大多数是小本经营,没有意识更重要的是没有资金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宣传。总体来说,对于现代宣传手段认识利用意识不强,了解不足,能力不够,技术缺乏。这导致福山区乡村旅游业难以形成品牌,不能吸引游客,最终影响游客对于福山区乡村旅游的选择。 3.4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问题突出

目前,在烟台市福山区基础设施问题在乡村旅游业中很突出[15]。常见问题如,很多有休闲农家乐、休闲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区域交通很不方便,道路状况不良,道路不容易查找等等。同时,乡村旅游区域的停车场缺乏或者过于简陋,卫生间也过于简陋,总体的卫生条件比城市差很多。此外,在住宿条件以及餐饮条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上述基础设施所存在的问题,将会降低游客旅游体验好感度,导致再次游览或者向亲朋好友推荐的概率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品牌的建立,限制了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6]。

3.5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经营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仍不不健全。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家庭经营模式是大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这会使得多数经营者选择任用家庭中亲人进行经营管理,使得用人不当,使得无管理能力的人居于管理地位,造成管理制度不完善[17]。二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因为雷同,资金等问题恶性竞争,但在这方面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治理。三是自然化逆境保护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制度体制尚不完善。在乡村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很多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了或多或少的破坏但是自然化逆境保护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制度体制尚不完善,无法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4.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和措施

4.1全面规划,统筹乡村旅游发展

规划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及处理,使得旅游业能有更好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烟台市福山区要进行合理规划,必须综合福山区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源、地区的独特特色,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资源等因素,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不同乡镇村庄,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色统筹安排,做到建立不同地方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只有这样全面规划后,才能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和和资金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又可以减少兴村旅游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和雷同,减少恶性竞争,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乡村旅游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符合三农政策,与新型农村建设规划,城镇规划相协调,不同规划作为一个综合体,在协调稳定中不断推进福山区乡村旅游也的持续健康发展。 4.2注重培育乡村旅游业专业从业人员

由于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专业从业人员欠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且经营方式多为家庭经营模式,使得整个乡村旅游业缺乏专业指导[18]。因此,尽快培养一批具有经营管理能力,提供服务的技能以及安全卫生意识的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农民是主体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再造农民和农民再造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农民角色定位问题”[19]。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各项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对乡村旅游专业人员进行培养并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乡村精英”群体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会带来示范和带动效,这能促进更多农民自愿参与到乡村旅游项目中,也使得奇特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者更注重专业性,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挥。 4.3保持乡村性,突出地方性和独特点 与城市生活区别开来,以满足游客对心灵深处回归自然的需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留恋。

乡村旅游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田园风光和鲜明的地方感,这也是最为吸引游客的特点。因此,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提高档次而忽视乡村性和地方特色。在福山区兴村旅游业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当地自然环境风貌和地方特色,打造出具有福山区特色的旅游项目,着重突出乡村田园风光,让游客体验到城市所没有的乐趣。具备乡村行和地方性特点的乡村旅游业才能与城市旅游有所区别,从而更能吸引城市游客。 4.4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

随着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福山区政府也加大了对福山区乡村旅游的宣传,但是从宣传方式和影响力上来说都远远不够[20]。因此,福山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全方面多角度的对本地兴村旅游特色进行宣传,着力打造处福山区乡村旅游品牌。为加强福山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首先福山区政府应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宣传口号和宣传标志,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其次在网络媒体上也应加强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移动客户端如微信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全方面、多层次进行宣传,这样能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扩大福山区乡村旅游影响力,树立福山区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4.5关注农民感知,建设新型乡村

在兴村旅游业发展中,农民毫无疑问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但是,更重要的是,农民也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并且也是乡村旅游的利益群体,农民与乡村旅游联系最为紧密。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还没进入成熟阶段,农民对于乡村旅游的态度观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感受,才能使得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还没进入成熟阶段,乡村旅游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符合三农政策,与新型农村建设规划,城镇规划相协调,不同规划作为一个综合体,在协调稳定中不断推进福山区乡村旅游也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休闲,因此,旅游业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多。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福山区应加大力度发展乡村旅游业,这对促进福山区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泽东,孙海燕. 烟台市冰雪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冰雪运动,2016,(06):58-64.

[2]张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鲁东大学,2016.

[3]刘龙龙.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2015,(02):40-43.

[4]温年晶. 乡村旅游民宿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东方企业文化,2015,(07):239.

[5]康慧玲. 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34-35.

[6]黄玉梅,孙丹. 泰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才智,2015,(07):2.

[7]关晶,金泉. 滁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 国家旅游局.旅游研究与实践 第27卷 第1期(春季版)2015年第1期(总第102期)[C].国家旅游局:,2015:5.

[8]关晶,金泉. 滁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62-65.

[9]朱晨悦. 兴化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10]隋婷婷. 从产业化视角分析水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山东省烟台市苹果产业化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4,(01):36-37.

[11]贾秀秀,徐晓雯. 烟台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研究[J]. 中国市场,2013,(37):28-30.

[12]鲍琛. 泰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13]王栋,雷晶.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3):32-33.

[14]曹毓. 我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现状的SWOT分析及开发对策[J]. 江苏商论,2011,(06):119-120.

[15]蒲姝.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J]. 生态经济,2010,(05):119-123.

[16]巫珊.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传承,2010,(09):108-109.

[17]姚海琳.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北京为例[J]. 商业经济,2009,(19):101-102.

[18]卢冲,张晓慧. 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16):6904-6906+6923.

[19]陈海彬.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开发对策浅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12):16-18. [20]解东. 临沂市农业旅游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1]张文政. 烟台市旅游饭店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09):37-38.

上一篇:纪委书记抓基层党建下一篇:电影院地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