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析

摘 要:随着课程的改革,初中很多学科都对教学改革的质量保持关注,化学作为初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质量也不容忽视。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牢固,那么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初中阶段就应该注重学生化学学习的质量以及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同时在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全面地分析了目前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的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方案改革;教学质量;设置悬念

随着我国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课程都进入了实施的阶段。化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主要课程,化学的学习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的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是在初三才开始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化学是一门新的课程,学生并不像数学语文那样已经有几年的学习经验。面对这种现状,学生要不断地进行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在摸索的过程中学好化学。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初中化学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一些基本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实验进行学习。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并不是很积极,而且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很多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化学基础不好。因此,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解决好这类问题,才能避免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落后,继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 中学化学教学的瓶颈探析

1.1 学习化学热情不高

目前,我国中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一些新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比如化学课程,很多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很少有学生去配合教师的讲解,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也不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教师布置的化学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因此,在教学测试时,学生的化学成绩一落千丈。对比其他学科来讲,很多学生的化学成绩不如人意。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不感兴趣,对化学课堂不感兴趣,所以才会导致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极低,很多学生的成绩因为化学而整体下降,面对这些现象学校和老师必须要采取措施,不断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1.2 实验课程太少

化学的教学中要注重精讲多练的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在化学的课程中包含很多的实验,由于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部分,因此教师要精心地设计相关的实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计划中实验的设置时间比较低,甚至很多初中连实验设备也没有,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都无法满足,这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的上课时间有限,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只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验当作理论和讲解,这样就造成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增加实验的时间,只有让学生有了充足的实验时间,才能让学生真正观察到实验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的实验时间过少,就会引起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会下降,造成整体学习成绩的下滑。

1.3 实验设备不足

实验设备对于初中化学来讲非常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完整的实验设备进行化学实验。目前,我国一般初中都有实验设备。随着我国初中生不断地增加,很多家长也开始重视学生的教育,很多初中一个班级的学生达到40多人,面对这么多人的班级,老师在进行实验时无法应付诸多学生的提问,学校的实验设备也不能同时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因此,必须要进行分组。每一组的人数大约在5人,这样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无法满足每人都能进行实验的需求。长时间就会导致学生不乐意去做实验,这样必然会影响学生实践和动手的能力,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

1.4 教学质量验收机构不完善

考试是对课程考核的主要途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虽然国内对传统的考核模式有所转变,但是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考核模式。目前,全国上下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考试作为素质教育验收的唯一方法,也会一直持续下去,那么这种考核也造成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执行方式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必然会造成化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化学的教学发展遇到一些问题,必须要转变相关的教学方式,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还存在很多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生搬硬套,对一些实验内容用理论的方法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 优化教学方案提高课程质量

课堂教学就像打仗一样要有课堂教学的方案,在课前还要好做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再盲目地学习。教师在每一堂课之前都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否则很难做到高效率教学。教学的方案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不但能够对教学有提升效果,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进行全面地考虑和研究,对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为课堂打下基础。

2.1 熟悉教材明確知识点

教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参考,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因此,教材对学生和教师来讲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前必须要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够清楚自己在课堂上做什么、讲什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教材中的前后知识连贯起来,然后进行综合性的教学。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如果遇到一些难题,那么教师就要根据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提醒,不断地引导其问题的解答,并且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引导,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问题的答案,如果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熟知教材的主要内容。

2.2 熟悉学生的基本状况

在初中班级中,一个班级的人数在40人左右,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性格方面。有的学生性格开朗、有的学生性格内向。那么教师首先要观察学生的基本特点来确定上课的方式,这些都是教学的基本,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要想做到因材施教仅仅了解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对教材的熟知只是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掌握学生的基本特点才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从而更好地做好教学。

2.3 完备的课程准备

课堂的教学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备课的效果。由于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对一堂课教学的一种预演,备好一堂课将会使学生能够融入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的效果。通过备课还可以把课堂的内容进行整体的规划,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推敲,这样才能把整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3 设置多样化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兴趣

强大的好奇心是进行探索学习的动力支撑,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成就了近代物理的博大精深;因为沸腾的开水顶起壶盖,让年轻的瓦特为人类开创了后世的工业革命。因此,在我们日常看来非常普通的现象,在一些具有好奇心人士的眼中,也许就是走向进步与文明的基石。在学习中学生的探索欲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些优良品质为学生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氧气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氧气的特性,往往会设训一氧气助燃的实验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会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加以燃烧,并在燃烧中通过氧气,让学生观察在空气中燃烧以及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这样很容易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自然会对制取氧气进行探究,了解试验中的氧气是如何得到的。通过查阅与学习,可以了解到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方法。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自己动手来制取氧气,也让学生加深了化学知识的学习。

除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外,教师还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而一堂课如何才能让学生精神集中,教师的开场白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4 结语

化学是初中课堂中的主要内容,对高中化学以及后期的大学专业选择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化学对于初中生来讲也是一门新的课程,因此,学生必须要学好化学,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互动起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再进行深入的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达到化学教学的目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实践,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加熟知化学的基础知识,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万宝.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75-76.

[2]裴 珏.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析[C].福州:2017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2017:2.

[3]邱立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J].中国教师,2017(S1):20.

[4]王德强.初中化學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181.

[5]任美亚.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85-86.

[6]赵志江.基于集体备课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张瑞

第2篇: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化学学科的学习,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本文根据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困境,探索了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旨在激起学生对化学学科探索的积极性,优化化学学科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化学这门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人们掌握了一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后,经过使其发生化学变化加工而成。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学到各种物质基本的化学性质,还能对其有效运用,使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那如何才能打开化学学科知识的宝库呢?优化高中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很有必要。

一、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笔者在化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在课堂上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响应教师抛出的问题,而且每次都是固定的那几个学生回应,其余学生都是沉默的状态,教学的气氛整体较为低迷。笔者通过思考以及找学生访谈总结了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首先,积极回应问题的那几个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而且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能够积极地回应教师的问题,一方面是确实喜欢化学这一学科,另一方面他们化学学科的底子较好,对于心中所想答案充满信心,所以能够大胆地说出来。其次,剩下那些不发言的学生,有一些确实是不会、不懂,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觉得化学学科无聊、枯燥。因此,要想改善化学学科课堂气氛低迷的状况,强化化学学科教学的趣味性很有必要。

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教师不妨将这些化学元素编成一个顺口溜,如:氢最轻,运卫星;铍赖皮,难电离。这不仅增强了化学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觉得十分新奇,改变了其学习化学学科的态度,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活泛起来,而且能使学生快速地记住这些化学元素,提升了学生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效率。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在化学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实验题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应提起对实验教学的重视。虽然很多教师明白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非常重要,但是为了节约教学的时间,很多教师改变了原本化学实验的形式。他们把原本应在化学学科实验室里进行操作的实验,搬到了文化课的教室里。这样就把原来充满趣味性的动手操作过程,变成了一个个停留在黑板上的、毫无生气的化学公式。然而,教师自己认为的节约时间的化学实验,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因为学生不是一台台记忆机器,不是直接将教师所讲的化学实验结果记住就可以。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学习,应该是一个鲜活的过程,它包括疑问的产生,猜想答案,做实验探究、验证答案等步骤。缺少任何一个步骤,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学习过程都是不完整的。只有教师将做实验重视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化学学科知识。

三、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笔者经过查阅近几年的化学高考题发现,试题逐渐偏重于考查生活中的化学学科知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人们只有掌握了系统的化学学科知识,才能控制条件,使化学反应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从而使化学为我们的生活更好地服务。因此,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化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学科在生活中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用火做饭、取暖,用火冶炼钢铁,以及森林大火和住宅楼着火的图片。然后教师提问: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一样,火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原理与规律,这一化学现象就能被我们所用,那么你们知道这一现象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吗?学生:不知道。教师:没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学完大家就明白了,我們一起去探索吧!这样,教师就通过将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自然引入了新知识的教学。

四、运用微课教学化学

高三阶段为了应对高考,学生学习的时间非常紧张,仅仅靠课堂上来学习化学学科远远不够,为了能够在高考中熟练答题,学生课下的化学试题练习与答疑也非常重要。然而,学生们的课下学习时间又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安排到一起,因此,如何加强学生课下化学学科学习值得深思。而微课的出现为化学学科的课外学习带来了新的实行方案,微课主要是教师为一些化学学科的小知识点录制的一些很短的教学小视频。教师把这些微课分享给学生后,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打开学习,十分方便。对于微课素材的选取,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考试中会出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二是通过测试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深入掌握的化学学科知识点;三是学生们强烈呼吁要求做成微课的知识。这样,通过微课教学就能有效优化化学学科教学的效果。

小结

总之,在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微课教学化学,能使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使化学学科教学的效率得到优化,有助于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参考文献:

[1]胡胜男.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D].聊城大学,2018.

[2]王赛中.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陈明燕

第3篇: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析

【摘 要】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浅析,并探析了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供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方法探析

引言

化学对学生的思维要求非常高,同样需要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具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有效的掌握化学知识,教师能够更好的开展化学教学任务。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师观念传统

由于我国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依然把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好坏的参考点,同时,在我国的初中现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的观念认为课堂必须是安静的,学生必须认认真真的听老师讲课,不可以交头接耳,但是,这样恰恰会抑制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很多学生表面上是在很认真的听课,但是注意力却不在课堂上,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关注每一个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的累,同时,也使得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知识,同时,许多老师认为在初中简单的了解一下化学就可以,更深层次的到高中之后再进行学习,对课堂教学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老师一直采用“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方法,对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化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在我们生活当中处处体现着化学知识,如果教师知识单纯的进行课本讲解,没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会导致化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丧失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开展。

(三)师资力量匮乏

对于许多的初中化学教师,在化学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达不到要求,一方面是老师不能够有效的将教材中的知识充分的讲解给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中的困惑不能给予明确的解答,无形当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是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只是按照自己的目的讲课,显得化学课堂氛围比较呆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素质教育前提下,只有不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紧随教育事业发展潮流,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面对目前教师观念传统的现状,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上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来提出和解决,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对知识有个全新的认识,最后老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来促进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化学第一课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们一起交流,而不是直接进入到教材学习当中,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钠与水结合、分子与原子结构等化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构建活跃化学课堂

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需求教师具有深厚的化学知识功底,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化学知识比较陌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一些化学现象,但是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这就要求能够很好的将其融合,并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构建活跃的化学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化学知识,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这一节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形象的了解一些物质原子的特点,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手拉手来形象的表达原子结构,然后,让同学分小组进行表示,这样不仅可以使化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到学习当中。

(三)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实践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对于化学这么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实验,如果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将会很难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对于化學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发现化学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制取氧气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实验室,自己动手制取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当学生实验成功之后,心理上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能够积极学习化学知识,并不断的进行探索,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改变目前化学教学现状,广大师生应该做出不断的努力,积极创新化学教学方法,促进初中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天海.浅谈初中化学如何有效进行教学[J].现代农村科技,2016(06)

[2]孙冬梅.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J].新课程(中学),2016(01)

作者:杨永康

第4篇:关于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探析

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版块,它对于学生综合化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相关教师应该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加以重视和探索,重视基本实验常识的讲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进而探索出合理有效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化学实验都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版块,它对于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化学素养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析,本身便具有一定的课题意义。然而,当前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比较普遍,部分教师给予学生亲自上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只停留在技能和形式层面,忽视了对学生实验习惯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对学生基本实验常识的讲授、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及实验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出发,对当前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析。

一、基本实验常识的讲授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项目的,便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实验常识和实验步骤,进而具备规范、安全操作相关实验的基本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具备传递实验常识的意识,在实验安全以及规范操作等细节方面对学生耐心引导。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普及相关实验仪器的用法及特性,比如酒精灯、化学药品、化学试管等等,使学生具备对其基本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步骤,比如常见的“确定问题――制定实验计划――实验观察――记录总结”等等,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并制定相关化学实验的大体方向;最后,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安全实验”的理念,向学生普及化学实验安全的基本常识,比如硫酸等腐蚀性液体浸染在皮肤表面的紧急处理办法,酒精灯的安全使用准则等等。

总之,相关实验常识的讲授,是对教师的细心以及耐心程度提出的一项考验,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大体方向和基本准则,是学生进行丰富而深入的实验的基础。

二、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

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多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这种模式一方面较为单调,不利于学生实验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侧重教师主导,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实验探究精神的培养。因此,相关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一)趣味元素的运用

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实验积极性。化学实验本身便充满浓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相关教师应该将其充分发挥和呈现。比如,在笔者教学经验中,曾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魔棒点灯”的化学实验,即在玻璃片上放置少量的高锰酸钾晶体,再向晶体上面滴落几滴硫酸,随后用玻璃棒蘸取这种混合液体并接触酒精灯灯芯,酒精灯随即被点燃。在这一过程中,班级学生由最初的质疑态度变为的诧异和惊奇,为笔者接下来的知识讲解及化学实验奠定了氛围和基础。

(二)多媒体等工具的运用

当前的网络环境,为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便利。教师应该对相关的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弥补传统课堂化学教学的不足和不便。一方面,部分具有危险性或污染性的实验比如“浓硫酸稀释”实验,如果将水加入浓硫酸,可能造成硫酸飞溅,给学生造成伤害,此时如果用多媒体技术来放映相关的实验视频,便可以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规避实验的危险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开放的图书馆和微机室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弥补课本教学的有限性,拓展学生思维。

(三)灵活可行的实验操作

受设备以及授课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初中化学实验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相关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可行的实验教学策略,对部分实验操作项目进行合理的简化或改进。

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的化学教材中,针对一项关于“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可以进行以下改进将一粒火柴头连同白磷一同置于试管内并用橡皮塞塞紧,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尽,继续称量。如此不仅能安全地测出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还能清晰地观察到白磷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下沉的白色烟雾,进而验证“五氧化二磷”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结论。也就是说,化学实验从来都不是一项刻板的知识照搬过程,教师可以在规范而安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灵活的发挥和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科学的评价机制

想要引导学生确立起对初中化学的重视程度,相关教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进而诱导学生重视化学实验并且积极参与相关的操作进程。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测验评定的过程中可以适度地参考学生日常的实验表现,由单一的笔试考察转变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日常的笔试测验中优化实验题目的考察模式,改进实验题目的命题角度和编排方式,促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与日常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思索,进而反促学生对相关实验操作的重视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重视学生日常实验操作情况的分工记录,并将其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日常化学测验的分数统计中,同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

四、实验空间的拓展

想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帮助学生深度领会化学实验的精神内涵,相关教师应该拓展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便要求教师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将学校空间、家庭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结合起来,依靠这种多位一体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品质。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摩当地社区的环保公园、污水处理系统,利用食醋清洗水壶中的污垢,测定当地土壤、雨水的PH值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实验的价值和意义。

?之,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是一项多方位的教学议程。它要求教师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从教学要领、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探索。化学实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一项全新的版块,它饱含趣味而又具备难度,它灵活多变而又有着较强的规范性。这便要求教师传递出基本的化学常识以夯实学生的化学实验基础、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以促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进而实现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

第5篇: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

【摘 要】 初中课堂一节课是45分钟左右,而如何利用好这45分钟,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主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共同的研究课题。本文就针对当前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几点研究体会。

【关键词】 初中课堂;化学;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自主的获得并体验知识的形式和发展。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的启蒙,学生初次接触一门全新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快速熟悉并掌握化学课堂的教学要点,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成为了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那么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合理的途径,高效的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学习体验得到了强化,学习结果更好。

下面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1、掌握学生的情况

我们知道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效率的高低并不是看教师在一节课讲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学生吸收了多少内容。因此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教师一定要提前对学生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课堂上要把控好全局,譬如在做讨论发言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控好发言的内容,把问题设置到位,让学生能够在自由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和知识上的提升。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经验和知识储备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谈教学方式和手段,才会有的放矢,不至于纸上谈兵。

2、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能够突破教材的限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的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所以我们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才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走弯路。教学目标明确后,就是我们对“教材”的料理了。既然需要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们就无需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师、?W生的教学习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章节之间的教学顺序的变换,教学内容上的扩展延伸。对不同教学章节有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然后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分清楚重点和难点,有意识的进行强化训练。把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具体标准化,只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就算是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3、预见学生学习情况

要对课堂中会出现的问题和状况进行事先模拟。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实现发现并解决。预见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学习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相对应的处理。这样才能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时候,学生关注的地方可能会和教师关注的地方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实现就做好准备,那么在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就能够有效地对学生关注的兴趣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散,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更加积极的思考和参与。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必然是较好的。

二、优化课堂教学

1、精心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的组织,无论通过何种精妙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能够达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就成为了课堂有效性高低的一个决定性标准。通过精心的组织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并能够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能够更投入的开展学习,可以说教师只要下了功夫去精心组织教学,学生一定能够看到,教学效果也一定不会太差。

如在《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的教学难点是怎样把抽象的微粒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成败就会影响这节课的效果。本节课如果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用闻到各种香味、各种饮料的味道、搜救犬在各种自然灾害中的作用等等作为情景材料,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为这节课的所有教学作铺垫,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另外,问题的设计也是维持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对学生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设计一围绕重难点的问题,按一定的梯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学生的兴趣就能得到进一步的维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证。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近几年来中考就这个知识点所出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学习本课内容知识点的目的,达成教学目标要求,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效了。

2、有效处理突发问题

一个教师再有本领,他都有意料不到的课堂突发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象《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一样,由于课堂教学的无效,可能让教师的威信和尊严受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时,一位胆大的学生质疑,说他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偏大,引发学生们哄笑。教师再次仔细观察,事实确是如此,学生们脸上疑云重重。教师及时表扬这位同学观察仔细,敢于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步骤,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们积极讨论并找到了答案:红磷点燃后,燃烧匙插入集气瓶的动作不够迅速,导致瓶内空气受热膨胀逸出太多。学生们用实验验证,结果果然如此,学生们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就有效了。

课堂是师生互动最多的地方,是传输知识的主阵地,但由于新时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强,问题更多,应注意处理学生出现的突发问题,矫正学生的错误思维,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展开联想,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谈得上是有效的教学。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一般农村中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少。上课过程要经常注意这些学生的情绪,多同他们交流。教师可以按能力差异对这些学生进行隐性分组,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散到各学习小组中,与能力强的学生搭配为宜。同时为他们安排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按学习进度差异安排教学,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按自己的学习速度、阶段循序渐进。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也应有所区分对待,教师不要基于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要体现差异性、多元性的特点,让不同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要基于评价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当发现学生表现不佳时,不要马上下定论。否则,会引发这些学生的畏难、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体验。教师应当把一些有助于这些学生改进学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在学生有了满意表现后,教师再给予肯定评价。课堂教学中,要留下充足的时间让这些学生思考问题,他们才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充分展示出来。

综上所述,教学的方法千千万,但是殊途同归,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我认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首先就应该要让课堂活分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教学主体。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牢记这一点。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全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多下功夫。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祥清.异步教学是实施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J].异步教学研究,2009,(Z1).

[2]陆峰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中学版),2008,(4).

[3]于香伟,于香丽.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情景创设的尝试[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12).

第6篇: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探析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构成的环境里进行的,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教学的客观环境(由教学手段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社会形象等)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是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的有机融合。作为外部诱因,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开启学习者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从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换句话说,创设并研究化学教学情境,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研究并开发这一环节,探讨其内在要素构成,对于当前化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显得十分重要。

一、化学实验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化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氛围。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82个演示实验即为化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的实验情境要素: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转眼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绿色变成了黑色;

氢气的爆炸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黑色变成亮红色;

酸碱盐中的变色、沉淀反应;

„„

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化学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empirenews.page--] 1.实验问题情境

如前所述,纷繁灿烂的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探析这种氛围,则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有的同学会提出“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2.思维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化学计算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

例:在溶液中含有铁的氯化物1g,使其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可得沉淀物2.65g,求此氯化物是FeCl2还是FeCl3?(此题有多种解法)[!--empirenews.page--] 解法一: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x+xAgNO3——→xAgCl↓+Fe(NO3)x

然后列比例计算,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二: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由2.65g氯化银沉淀中含氯元素的质量代入FeClx,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三:用假设法(或讨论法)计算。

把FeCl2或FeCl3代入方程进行计算,通过讨论分析,舍去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3.辨析问题情境

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辨析而完成。因此,设置一系列递进层次的辨析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产生积极的效益。例如下面问题:

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但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BaSO4,不但没有毒,还由于它不易被X射线透过,医疗上被用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内服药剂——“钡餐”。

①有人认为也可以用BaCO3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钡餐”,你认为可以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误食了BaCl2,可用于解毒的药剂是__________。

A.糖水

B.硫酸钠溶液

C.食盐水

D.硫酸镁溶液

此题的信息是隐含的,要通过观察分析,挖掘出其中的一条信息“可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另外,挖掘出第二条信息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这样,盐酸与BaCO3反应生成BaCl2就会引起人体中毒,所以第①小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辨析,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问题的信息,进而分析信息,最后利用这个信息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推导,根据题意进行选择;而且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领略成功的喜悦,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empirenews.page--]

三、化学史实情境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因此,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

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时,以氧气的发现过程引入新课。

学习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以后上台讲,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讲的内容引入新课。

四、化学语言情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教师以自己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以此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情境。如果化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军事语言的果断,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精练简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还能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则可将化学教学的语言激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那些“易混难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编成顺口溜,引导学生记忆。[!--empirenews.page--]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对化学式,计量数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写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注明。”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可归纳为:“设、写、找、列、算、答”,即设未知、写方程、找关系、列比例、细心算、简答案。

总之,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成功,都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这是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第7篇:探析中职化学教学中项目化教学的运用

摘要:中职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普遍存在比较吃力,没有兴趣的现象,通过项目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开展。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化学教学

一、 项目化教学内涵

项目式教学,就是学习者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一般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多用途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融合了多种教育理念。其实施的流程如下:

1.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同学讨论。

2.制定计划:学生制定,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3.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

4.检查评估: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

5.归档或应用:记录归档,应用实践。

二、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化学项目的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准则,必须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包括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

2.实践性原则。化学项目学习应更多地从实际应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项口,不可卞观臆造、脱离实际确定项目。

3.可行性原则。化学项目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难易度,确保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够完成任务,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

4.启发性原则。设计的项目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设计的项目应有一定的启发性,蕴涵需要探索的问题,能启发人们去思考。

5.整合性原则。项目学习以项目为主线,把多种知识点融在一起,可以达到整合学习内容的日的;学生在进行项目学习时,既要思考,又要动手,还要创造和体验,所以就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整合。

三、项目化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构建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这是项目化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根据项目化教学的需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利于项目化教学的开展,教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要注重结构的合理性。(2)建立明确的小组合作规则。

2、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组长的作用,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由“演员”变“导演”,这需要教师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性同时在任务的制定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只有根据目标有目的地运用化学进行分析,才能完成任务,才能达到学习效果。(2) 教师应设计出各种使学生讲话的冲动及表达的欲望的活动。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必须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空间,指导他们在有表达欲望的活动中得到结论。(3) 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易难合理。任务太容易或太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3、检查评估。(1) 把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结合起来。通过组长给小组成员打分,组内成员互评,通过评价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互促,形成评价成绩。(2) 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教师除了对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还要对小组学习过程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四、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1.项目化教学能充分调动差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差生的化学成绩,较好地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化学课是以试验为基础的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实验、观察、总结出来的,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同时让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帮助,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做的过程中也掌握了化学知识。化学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练,这样不论学生成绩好与坏,人人都参与,学生在活动中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能逐渐缩小学生化学水平的差距。

2.项目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布置任务的同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搜索资料,组织材料,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项目化的小组,使学生充分的调动自己的责任心,充分的改变了以往中职化学课堂上学生睡觉,玩手机游戏的情况,是他们真正的融入到小组中,化学课堂中。与此同时,小组活动活泼了课堂气氛,是学生较喜爱的教学方式。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愿望,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学生们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目标和有更好的表现,他们在课前、课后就有兴趣去积极准备,互相讨论,大大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3、项目化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学生交流活动的平台,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小组成员不断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是相互的、平等的。既克服了有些优生不愿跟比自己差的同学进行操练的心理,又克服了有些后进生怕犯错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毛病,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项目化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每节化学课上能感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环境和语言的输入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使课堂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课堂小组组织得好与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它来自师生的共同创造,在课堂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中职化学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化学项目化教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益肯定会出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应云天.外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顾佩娅,朱敏华.网上化学写作与项目教学法研究,2002.

第8篇:新课程理念下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探析

江苏省宝应县中学

乔梅生(225800)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新课程的理念,对化学理想课堂模式做出了四点探析:借力于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等。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一.前言

新课程观理念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堂模式应该是教师带着理念进课堂,是学生带着个性去探究,让课堂充满抗争与妥协、合作与竞争,让学生走向自主规划、自主探究、自主矫正、自主提升。

传统的优秀化学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可以说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经过老师精雕细琢的,每一个“起承转合”也都是老师连贯的,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课堂,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种发展的结果导致: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师生投放的时间,精力较多,而教学质量和效率却得不到很大提高。对此,笔者提出了对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的四点探析,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的四点探析

1.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确定小组数,每组在6-8人最好,避免小组过大。在确定小组组员时,有成绩很好的,有成绩较差的,还有成绩中等的。将思想上进、学习刻苦、热心服务的学生定为小组长,以便组织小组学习,检查落实学习任务。同时每学科要有成绩比较突出和兴趣浓厚的学生代表,以便为本小组的学习出力、献策。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总之,通过小组这一学习载体,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制度。在小组内通过小展示,组内质疑,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解决学生应该把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与组之间的对抗与竞争,通过班级的大展示解决知识的拓展与提升,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 2.借力于导学案

(1)导学案的编制: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导学案是按课时进行编写的,即一课一案,分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指明学生学什么,用什么

方法学,学到什么程度;自学与检测,由学习通过课前阅读课本就能完成;交流与讨论,列一些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提,解决了一个个问题,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多太碎,且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应用与拓展,上课作为例题使用,运用已形成的知识,拓展已形成的知识,生成新的知识。质疑与反思,由学生在课前和课上提出疑难问题,等待课上和课后讨论解决或向老师求助解决。最后一个版块是巩固与补漏,作为当堂检测作业,学什么,测什么,检查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

在这几个版块中,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有层次、有深度,这样的导学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如在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条件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

1、【学生实验】 实验一:向1mL Na2CO3溶液中滴加1mL CaCl2溶液;实验二: 向1mL Na2CO3溶液中滴加1mL Ca(OH)2溶液;实验三: 向1mL Na2CO3溶液中加入1mL稀盐酸;实验四:向1mL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 ⑴ 叙述四个反应的现象,并判断其属于何种基本反应类型?⑵实验

一、二的反应物不同,但为何会产生相同的现象?⑶若从反应前后溶液中各离子数目的增减分析,实验一~四有什么共同点?问题

2、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离子反应:a、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b、氯气与水的反应;问题

3、 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1)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2) 醋酸钠溶液和盐酸(3)醋酸溶液与氨水(4)澄清石灰水与硝酸(5) 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溶液(6)氯气通入到碘化钾溶液中;问题

4、下列哪些物质能拆?哪些物质不能拆?(1)石灰乳(2)MnO2(3)CO2(4)Na2O(5)浓盐酸(6)NaHSO4 ;问题

5、已知H++OH== H2O,该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哪些物质

—间的化学反应,试写出尽可能多的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试说出该离子反应能代表哪一种类型的反应?

(2)导学案的批阅:导学案的批阅分两次完成,一次放在课前,主要是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后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大组展示时,无需面面俱到,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只需展示学生理解不透的内容,理解有误的内容。总之,花时间,花力气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以便学生知识的落实的能力的培养。一次放在课后,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掌握情况。 3.借力于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是理想课堂中的重头戏,更是理想课堂的魅力所在。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减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一切学生展示成为可能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参与课堂展示的对象总是班级里那些优等生和部分中等生。学习基础偏差的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大胆发言。教师让学生展示时,因人而异,设计问题由易到难,再因题问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每次回答问题后,应该积极鼓励,有时他们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能批评,反而大力赞赏他们积极参与、勇敢发言的精神,让他们

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促使其积极上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胆子大了,声音大了,话也敢说了。

(2)指导学生的课堂展示,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至极致

课堂上教师应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即将展示的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从各小组中推出一名学生代表做精彩展示。展示时,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也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让学生展示。课堂展示不应该是学生合作过程的简单、机械的重复,要求学生力求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三思而后行,逐步做到一语中的。其中既应该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下的重点内容的解读,有学生学习中新的发现和感悟,也应该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主持人就某一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展示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比如可说、可写、可读、可演)。只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发现、收获,都可以展现出来,以达到全班共享。总之通过展示,让学生的意见得以展现,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4.借力于教师点拨

当教室成为学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时,“点拨”应该是教师有所作为的基本方式。它是教师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径的一种艺术手段,是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什么时候应该点拨,如何点拨,如何处理好教师“点拨”与学生“展示”的尺度。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徘徊不前时,采用艺术化的指引,及时初解疑窦,让学生顺利走下去。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拨通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得研讨结果明晰。适时点拨,还应当包括在思维过于发散之时,教师迅速捕捉方向,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的点拨性语言,必须准确、精炼,富有启发性和牵引性。力求起到四两拨千斤,一语开茅塞的作用。

如在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条件时,我用了这样几句话作为点拨: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实质:反应总是向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当离子间能结合生成难溶物质、易挥发物质、难电离物质反应就能进行

3、通常能拆的物质有:难溶或难电离物质;通常不能拆的物质有:易溶且易电离;4:离子反应能代表一种类型的反应。

三.结束语

课堂“艺术性”的玄妙和神秘被重新审视和考量。一堂好课,应该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学习目标。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创造;课堂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魅力的课堂,需要学生去开发;课堂的变革,需要师生共同去推动。只有这样,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一定是学生通过思考“悟”出来的,一定是学生通过活动“生产”出来的,而且是终身受益的。

第9篇:个体差异及其教学方法探析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近代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源于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的实验室认定1879年,随着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时,发现对于同一刺激,各人的反应常常不同开始时以为这是由实验本身的误差造成的,但经过长时期的实验后,终于发现这种差异与误差无关,而是由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随着这一发现,个体差异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后,高尔顿卡特尔桑代克比奈斯腾等人对个体差异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个体差异的研究逐渐被性向研究所代替性向(aptitude)作为某种特定情形下行为的预先倾向性或适合性,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既包括意动,也涉及情感,而且还暗含着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决策和规划的许多领域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是克龙巴赫和斯诺的开创性研究,使之与教学紧密联系了起来,直到现在仍然是个体差异研究中

的重要领域之一

60年代,有关动机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深入,进一步揭示出人类行为多样化的根源动机理论表明,由于人的需要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动机,从而导致了不同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不同的动机如此循环往复,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动机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人的个体差异的研究从单纯的心理差异引向了社会性差异,由微观的个体差异引向了宏观的个体差异

70年代初,元认知研究的兴起,把个体差异研究又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76年,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中对元认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论述: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其实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元认知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更好地解释个体差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等,都是十分有价值的,从而极大地深化了个体差异的研究

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各学科研究既纵深分化又综合贯通的趋势,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也进一步微观化和综合化微观化,比如在个体的自我效能信息加工模式认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综合化,比如许多研究通过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从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观点解释人的个体差

异的形成与发展等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除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之外,性别差异和智力差异也一直也受到心理学的关注

二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个体差异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就是关于导致个体差异产生的变量是什么起初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研究者支持个体差异的遗传决定论,即认为先天的基因或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差异的主要方面比如:赫恩斯坦和默里(Hernstein, R. J., & Murray, C., 1994)的研究钟形曲线,便证明了智力的遗传理论另一部分研究者则支持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后天的成长环境和经验才是决定个体差异的变量所以个体差异的环境决定论着重探讨影响机体发展的经验因素例如,埃里克森克兰普和特斯奇-罗默(Ericsson, K. A., Krampe, R., & Tesch-Rommer, C., 1993)提出了许多证明了音乐才能是练习的数量和质量的函数,他们认为至少10年的大量练习是产生音乐才能的主要原因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争论是心理学的古老话题之一,而且这

个争论现在仍在延续

事实上,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不可能单独正确地揭示的规律因为遗传变量和环境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非常复杂的交互作用一方面,遗传效应的发生离不开某种环境,即从来都不能单独起作用;另一方面,经验总是需要有某一基因背景的机体,因此基因和环境都不能单独起作用针对这种情况,赫布(Hebb, D.)提出应该以一种更加综合的方式来看待个体发展中的遗传和环境变量(Hebb 和Donderi1987)他建议我们应该考虑六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它们是:基因出生前的营养环境出生后的营养文化学习个体学习身体的损伤实证研究证明这些因素都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因素(Hunt, Streissguth, Kerr & Olson1995)

三性别差异和智力差异

(一)性别差异

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认为在小学和初中前期,女生学习成绩由于男生,在初中后期和高中,男生成绩优于女生;男生强于数理化,女生强于语文英语但是,这种说法缺少有力的科学证据麦克比和杰克科(E.Maccoby and C.Jacklin,1974)通过大量调查认为,男女学生智力和学科成就无显著差异而约翰逊(D.Johnson,1979)的跨文化研究揭示了男女学生成绩差异的另一面,见下表

不同性别学生阅读成绩的跨文化比较

性 别

取得优异成绩者

美国 加拿大 英国 尼日利亚 合计 18 18 18 18

(资料来源:D.Johnson,1976)

这一结果显示,学生成绩与其说与性别相关,不如说与社会发展水平和习俗有关

(二)智力差异及其教学组织形式

而智力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认知因素,其个别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速度和质量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育教学,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学生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类型水平和性别等方面

1.智力发展的年龄差异 个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但发展的具体情况如何,早期智力发展与后来的发展是否一样?很多

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推孟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智力发展在10岁前是线性增长,超过这一年龄增长速度开

始减慢,18岁停止增长

贝利(N.Bayley)所领导的伯克利成长研究(Bayley Growth Study)曾对相同被试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智力改变的长期追踪研究,得到了智力发展曲线结果显示智力发展在12岁前接近线性增长,而12岁到20

岁仍然是个体智力继续迅猛发展的时期

韦克斯在编制智力量表的同时,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分析了从7岁儿童至65岁成长的智力发展状况,结果发现,20~34岁是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此后逐渐缓慢下降直到60岁,60岁之后迅速下降 因此,人们一般认为,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20~35岁之间智力发展保持一种高原水平,

之后开始下降 2.智力发展的类型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除了上面所说的年龄差异之外,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方面根据个体在知觉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活动中的特点和品质,智力表现上的类型差异可分为(1)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2)视觉型听觉型运动觉型与混合型(3)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

3.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分布近似常态分布,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些较低,而大部分的人智力

属于中等水平 4.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虽然人们一直都对男女性之间智能表现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颇有兴趣,但既有的研究并未

给这个问题充足的和令人满意的回答

一般认为,男女智力总体上无差异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学者麦克米肯(MacMeeken)就曾以团体智力测验施测于整个苏格兰各年龄儿童近9万人,结果发现两性间智力无显著差异;然后又用斯坦福-比奈量表测量并比较了其中四组同一天出生的儿童的智力,结果也说明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其后大量研究均表明,男女两性在智力总体平均分数上基本一致,若考虑社会文化的潜在因素,男女两性在智力总体上并没

有可靠的差异

然而,有研究发现,男性智商的离散程度较女性大,男性智商分布较离散,女性智商分布较均衡也就是说,男生中智力处于两端的人数比例高于女生,女生则更多处于中等水平

为了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常常采用两种教学组织形式,一是同质分组,另外一个是留级和跳级 同质分组是最早用来解决同一班级学生智力和知识程度差距悬殊的方法之一所谓同质分组,就是按照学生的智力或知识程度分校分班或分组我国从初中开始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以及前几年有些学校搞的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性质上都是同质分组优越性:同质分组有利于缩小班内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局限性:很难找到一种理想的分组标准;客观上给学生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容易使程度高的学生骄傲自满,使程度低的学生感到羞辱和受挫对策:在常规教学班内可采用灵活分组的形式例如,为了便于分组辅导,老师可按学生程度将全班学生临时分为若干组,根据各组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进度进行辅导,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 留级和跳级也是缩小班内学生差距的方法留级的目的,是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去掌握之前尚未掌握的知识但教师必须做好被留级学生以及家长和同学的思想工作,让留级的学生得到更多的温

暖和关怀,树立自信

四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

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学活动应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影响较大的

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各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

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其含义与古代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从以上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弱势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二)个别化教学

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处理好学生的个体差异?人们就此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个别化教学模式是其中

最有影响的一种尝试个别化教学方式主要有:

1.个别指导教学

个别指导教学(Individual-GuidedEducation,IGE)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个别化研究发展中心开发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模式其要点为:(1)确立适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有固定的,又有变化的,由学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共同商定,并因不同社区学校学生而异(2)教学评价视需要而定,并非每周固定(3)根据学生的个性与需要灵活调整学习内容形式途径等(4)学生自己实施学习方案(5)在进行班级教学时,开展充实性与补救性的教学活动前者为提前达标者学得更多而设,后者为滞后达标者补课而备(6)及时反

馈信息

从总体来看,个别指导教学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教学目标内容评价等都是灵活机动的,它要求学校家庭社区

协调一致,同时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2.个人化教学系统

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PSI),又称为凯勒制,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凯勒(F.S.Keller)及其同事开发实验的一个强调学生自我控制学习速度,以适应个人差异的个别化教学方案这一方案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和程序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1968年,凯勒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正式提出了凯勒个人教学计划,其大致步骤是:(1)每单元学习之初,学生一方面有机会听到教师的介绍学习方法并激励动机的讲演,另一方面会收到单元学习指南(2)学生按照指南自学教材,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3)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必须通过本单元的考试,方可学习新单元(4)学习速度由学生自己确定(5)

由教师和学监(学生监考人)评定单元考试成绩

PSI课程一般较适合于年级较高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小学生和依赖性较强的学生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在考虑教学中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等方面,PSI课程确实富有创造性但在从实验走向实践中势必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不太可能因为这一模式使学校的功能和特征弱化乃至丧失了,不仅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也带来了教学质量上的许多问题实施凯勒制的很多要求,如教师助理测量评价等也难以达到

3.个别指示教学法

个别指示教学法(IPI)又称为个别处方教学模式它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鲍温教授格拉泽教授及其同事提出的,是当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这一个别化教学的主要程序是:(1)根据学习者的能力需要和学习情况准备教材及教学媒体,详细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2)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设计个别指导的内容和程序,

保证每一名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IPI已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成百万学生中使用,深受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欢迎

4.掌握学习

布鲁姆认为学校教育必须考虑学生作为人的特性,其中个体差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最大痼疾在于使学生频频遭受挫败,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就是针对这一弊端而提出的掌握学习的实质和步骤为:(1)将教材编成一系列教学单元(2)明确各单元的教学目标(3)在班级内进行教学(4)开展形成性评价(单元测验),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5)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救教学(6)期

末进行终结性评价(7)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

掌握学习是在汲取和借鉴许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待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理论和模式,较之其他个别化教学模式,有了很大进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以上几种不同的个别化教学模式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现代学校教育中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但结果都不甚理想甚至有学者认为,个别化教学是背离教育宗旨的,因为个别化教学常常将教学方法目标内容及教材错误地匹配,造成了在小学儿童的整个教育计划中忽略了某些最基本的元素在个别化教学中,教师变得象马戏场上玩杂耍的人,其目的是为了让30个盘子在30根柱子上旋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哪里最需要他,他就要转到哪里,以增加每根柱子的动力,防止盘子掉到地上

五新近的研究和发展

近二三十年以来,有关学习者个体差异与教学的研究已从着力开发各种个别化教学策略转向了探讨学习者个体差异与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

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相关研究主要效应研究和相互作用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探讨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哪些特性有关,其相关程度有多大主要效应研究的特点在于把具有某些特性的学生同另外一组具有不同特性的学生在学习上进行比较,以探讨这些特征对学习的影响相互作用研究主要探讨个体特征与学习结果之间是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等任务参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据说这种研究可以做出不同的预测,以便对具有不同差异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而最终都能使他们学得最好 近年来,经过相关研究和主要效应研究,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了与学习有关的个体差异变量有哪些,对学习影响较大的是哪些差异因素,于是相互作用研究成为人们着力的重点,如旨在探讨学生先前知识与成绩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的相互作用研究,能力倾向与学习结果研究等这些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开发一种知识库,允许教师和教学设计人员为不同学生选用最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这些研究的结果如何呢?从现有大量研究结果来看,有意义结果的总数与无意义结果的总数几乎相等令人更伤脑筋的是,当有意义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公布之后,又很难对其加以重复验证

相互作用研究的目的是在学生特性与教学方法之间找到一种最理想的搭配,使有不同特性的学生都能取得好的成绩但布拉切特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研究都没有获得理想中的有意义搭配,这使他对相互作用研究的价值提出了疑问就连极力倡导并做了大量此类研究的克龙巴赫和斯诺在进行了大量文献研究后也指出:尚未有哪种能力倾向与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等到了全面论证,使之能直接用来指导教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理想的研究结果呢?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有关学者们认为,相互作用研究结果的矛盾性是由于我们对教学方法涉及的中介认知过程缺乏了解和认识造成的,以及缺乏对相互作用中使用的个体差异测量的性质及其同这些中介认知过程的重要关系进行研究而造成的为此,相互作用和适应性教学的研究强调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作业与学习所要求的认知过程这二者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已开始大规模地,探讨不同教学方法所涉及的认知过程的类型相互作用研究和适应性教学研究的新突破有赖于认知过程研究中的新成果但问题是,即便教学方法的适应问题解决了,还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等的适应问题,我们能否这样一直适应下去?需要多少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成果才能解决这诸多的适应问题?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否直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解决班级授课制中的个体差异问题?

但无论如何,新近的研究已使教学摆脱了单纯适应个体差异的窘地,开始注重教学与个体差异的相互作用

问题,这应当说是一个大的进步

上一篇:采气一厂下一篇:1分钟演讲稿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