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校园德育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社会阅历较少,自身缺乏必要的锻炼和考验。特别是当今新一代学生,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既没有经历过长辈的苦难和艰辛,又没有对腐败思想的深刻体会和认识,极易受到侵蚀和污染。由于社会的复杂和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社会上腐败和不道德的现象存在,并渗透到校园。

第一篇:校园德育论文

德育为先 创建幸福校园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有着重要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时期,小学校园的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部分。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小学德育工作主要目的和宗旨就是将少年儿童培养成为祖国合格的公民。针对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独克宗小学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讨论,提出了若干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学德育 环保教育 三生教育

一、加强德育领导,注重队伍建设

(一)以人为本原则

德育队伍建设归根结底是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即教书又育人,使德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校本实际原则

由于我市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校德育队伍建设要针对校本实际,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方式方法,使德育队伍建设更具实效性。

(三)创造性原则

德育队伍建设期间,各校可能会再生出一系列问题,这样就要求各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德育队伍建设在大方向的指引下,具有校本特色。

(四)发展性原则

德育队伍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建设工程。因此,要常抓不懈,学校要从政策上、导向上逐步使全体教师形成并保持终身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教育能力。

(五)坚持全员德育,重在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队伍的性质和需要,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促进德育队伍的个性化发展,整合德育人力资源,实现全员德育。

二、营造舒适温馨的育人环境

一直以来,我校围绕“坚持本色,解放智慧,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本真教育理念,注重营造优雅的校园文化,形成了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为了孩子们今天和明天的幸福,全校师生从每天互道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热忱的话语,一次表现的机会,言传身教影响和感染每一位孩子,使孩子们如沐春风。经常开展为父母端洗脚水或说声“爸爸妈妈我爱您”等感恩作业。注重将亲情从家庭延伸到学校,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学生的爱心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三、日常主题活动促进德育发展

学校一直以来秉承“一切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行善和受善教育,使学生感知并理解“善”的意义和内涵,重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道德实践活动的实效。从而很好地诠释学校日常德育工作中注重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德育思想,使孩子和家长幸福满满。

四、践行“三生”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按照上级部门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学校开展了平安校园建设活动,有力促进了师生和谐安康生活,增强了师生的防火安全意识,为确保校园安全创建平安校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还聘请当地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法制教育等专业人员参与学校安全教育,为师生营造了和谐安康幸福的生活环境。

五、因地制宜开创德育特色活动

(一)创建少年宫

我校紧紧围绕州委政府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创建特色学校中,在开展好正常音体美等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精心研发特色鲜明的拓展课程教学,开创了少年宫。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三生教育的实效,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校园忆库》

《校园忆库》是一套集电子书数据库制作管理、永久保存、视觉化展示于一体的平台,为校园师生的原创作品提供数字出版和收藏服务。她是唤起校友的归属感与感恩之心的催化剂。目前,我们已创作了62本电子书,实体书有38本,此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约了资源,促进了我校环保教育。

(三)家校互动

家庭是人一生温暖幸福的港湾,亲情是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父母与子女之间心连着心、情连情、有着非常特殊亲近的感情,所以我们充分发挥并用家长对孩子这种特殊情感在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家长与学校同进退,家校联系更紧密了。同时增强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同学之间的友情深了,师生情浓了,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更积极主动了。

(四)注重生态文明教育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教育从小抓起和迪庆“生态立州”的发展战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学校非常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十多年来,通过可持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迪庆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孩子们心头也是甜甜的。

六、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多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和帮助下,德育工作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德育工作与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近年来我校在香格里拉市小学升初中水平测试中,总体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七、存在的问题

第一,因农民工子女较多,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的管理不到位,单亲孩子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心理受挫能力较弱。

第二,学校缺乏专业的教师,导致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

第三,學校因面临搬迁,德育工作主阵地少年宫各个功能室必须重建,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学校在经济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继续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发展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第二,继续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不断通过新途径、新方法开拓创新我校的特色活动。

第三,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体系。整合家校及社区资源,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第四,继续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开朗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九、结论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过程,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长期以来,我校一直将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组织开展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最终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创建幸福教育学校。

2016年5月

作者:达瓦卓玛

第二篇:校园童谣与小学校园生活德育

摘 要:小学校园生活特有的德育意蕴是为儿童的社会化做准备。但规训过度、成人主导、专门化教育和来自外界社会的消极影响等问题,都不利于儿童道德的成长。校园童谣的固有特性及小学生的心理与生活特点决定了校园童谣可以成为小学校园生活德育的新路径。学校可以涵养童谣于校园生活之中,营造“儿童式集体生活”,实现游戏与精神体验的统一,尊重主体与价值引导的统一,以使校园生活更好地发挥它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校园童谣;小学生德育;校园生活

一、小学生校园生活:德育意蕴与德育困境

小学校园生活是8~13岁儿童集体学习、休闲和交往的成长空间,这一与家庭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其特有的德育意蕴。在杜威看来,学校就是儿童社会化的准备。具体来说,儿童要在学校同龄人的集体生活中学习与他人交往,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在张扬个性与服从群体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儿童要在正规的学习生活中适应严肃统一的生活秩序,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和纪律,并要开始进入抽象的人类文化符号世界;儿童要将这种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在的习惯,逐渐用社会理性来替代与生俱来的随意性甚至是野性,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精神结构;儿童还要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和共同生活中形成对群体的依恋感和归属感,并能在投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实现的路径。

正如杜威指出,准备社会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 [1 ]。但是,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其中有许多具体问题构成了其“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德育困境。

1. 学校生活的规训与自主的矛盾对立

这是关于社会规范、社会价值是个体被动服从还是主动选择的问题。要使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学校教育必然包含规训的内容,即把儿童身上的“动物性”转变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性”。但是道德教育又必须基于人的自主和自决,仅仅遵守外在规范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动物的驯服。因而,规训的要求与道德的自主、自决之间的矛盾对立是学校道德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试图解决这一矛盾的康德提出,对儿童的规训要与他的理性启蒙结合起来,强调对自由的普遍化,以及行动背后的原则进行思考。但在实践中,规训以其简单明了,“效果显著”被普遍采用和强化,道德的自主自决常常被忽视和遗忘,从而形成一种机械训导与驯服的“听话”教育。

2. 成人价值、成人语言与儿童生活世界之矛盾

这是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适应现存社会还是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的问题,即学校教育究竟是应以成人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主导,要求儿童学习成人世界的符号体系,还是应以儿童自身的世界为主导,引导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可能”。在理论上,众多教育家、哲学家都认为儿童和童年应有其独特的价值。如:夸美纽斯说“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卢梭强调“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 [2 ];杜威反对将成人作为儿童生长和发展的终点,他提出“教育即生长”,反对将一个固定的标准(成人模式)套用到儿童身上,应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在其天性基础上,祛除儿童身上不好的东西,促进他的不断生长。但在实践中,“儿童中心论”和“教育即生长”既难以理解,又难以把握,学校往往按成人的方式组织儿童,用成人的话语指导儿童,将儿童的天性置于刻板划一的效率生活之中。

3. 专门化教育与道德成长整体性需求之矛盾

这是关于社会的道德规范怎么教的问题。道德的学习与知识的学习截然相反,后者可以通过分科、专门教学进行,前者却不能被肢解成块分别进行传授。道德的学习是整体性的,是对生活事件、行动方式、周围世界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并对个体的意志和行为有所影响。儒家学者张载提出“德性之知”,即一种需要身、心、灵、神的整体性的感悟一致……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情、信在内的整体融合 [3 ]。但在实际教育中,整体性道德教育很难操作,学校德育往往是重道德认知和行为塑造,轻情感和心灵陶冶,更对学生的身心合一、从整体中领会与感悟无从下手,从而演变成一种专门化的德育形式,包括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主题式的德育活动等,导致道德行为成为儿童在特定场合的一种行为表演。

4. 社会价值借助媒介语言强势入侵小学校园

这是关于学校的环境净化问题。纵然儿童需要社会化,但过早接触社会不良方面的影响,将对儿童造成深刻的无法弥补的伤害。杜威十分重视儿童成长的环境,指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年人接受什么教育的唯一方法,就是控制未成年人的环境;学校环境的职责,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因此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 [4 ]。但在实际学校生活中,由于现代媒介技术的发达,学校越来越无力控制外在不良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渗透,媒体事件和媒体语言充斥在儿童的语言使用中,也充斥在学校的话语环境中,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成长环境。

二、校园童谣与小学校园生活德育

何谓童谣?《毛传》解释《诗经》中“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时说“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 [5 ];《韩诗章句》中说“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 [6 ]。由此可知,古时的童谣指传播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现代的童谣则指儿童喜爱并相互传唱的有音律节奏的歌谣,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无乐自诵的童谣,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儿歌 [7 ]。校园歌谣是指在学校中流传的对校园生活进行描述或评价的歌谣,属于学校亚文化的范畴 [8 ]。校园童谣由于其民间性、生活性、娱乐性、行动性、有趣性等特点,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并在学校及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童谣与儿童亲密无间,是儿童游戏、交往、行动的陪伴者,校园童谣的固有特性及其与儿童的亲密关系,决定了童谣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学校园德育的困境,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德育新路径。

1. 校园童谣构成儿童自主的世界

进入学校后,儿童就进入一种高控制性的生活 [9 ],儿童被迫进入学校的时间和空间架构,高预设性和高计划性,以及各种规矩、奖惩措施等手段,都迫使儿童过服从的生活,不利于其主体人格的成长。而童谣是儿童自主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校正规化制度生活的对抗,或者说被制度生活压抑的“出口”。小学生总是忙里偷闲,抓住制度生活之外的空隙时间开展一些诸如编童谣、唱童谣、玩童谣的小游戏。这些游戏是儿童自由意志和本真生命的展现。首先,从发生动机来讲,基于童谣的游戏源于儿童的内部需要,而非外部力量的驱使和强制,是儿童被游戏吸引而主动选择的结果。其次,从这些游戏的组织形式来讲,其过程是松散的,非程序化的,是儿童“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自由掌握。再次,从内容来看,童谣的内容既贴近儿童现实生活,更贴近儿童的想象生活,童谣是一种任思想及行动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最后,这些游戏的规则是变通的,由参与游戏的儿童根据游戏需要自由规定,是来自内部世界的自我规定和积极约束。

童谣的德育活动保存和发展了儿童主动探索世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儿童创造的天性,即便在当下并没有产生什么明显的成长效果,但这种自由主动的探索使儿童不至于刻板和功利,使他的观察、回忆、判断、审美等能力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它给儿童一种解放的体验,脱离成人的命令,自己决定如何度过时间,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活动规则,自己创造新的童谣,这些都是儿童独立自主和自我成长的宣言。而这正是现代德育所追求的主体性人格,也只有在主体人格的支配下,才能成为真正的道德人。

2. 校园童谣是儿童文化的优越展现

儿童具有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拥有特殊的儿童文化。诚如刘晓东指出,童年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最重要的人文资源 [10 ]。儿童的自然、自由、欢乐、敏锐、较强的社会性等,都是值得成人学习并竭力保护的重要人文资源。而童谣是儿童文化的优越展现。首先,儿童的生活是音乐的生活。让罗尔·布约科沃尔德认为,人类中每个成员有与生俱来的一种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他称之为本能的缪斯 [11 ]。而儿童对韵律更加敏感和喜爱。校园童谣具有特定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顺口悦耳,朗朗上口,不仅表现在节奏的运用上以及音律的合辙押韵上,也表现在重章、叠句、叠词的运用上。这种朗朗上口的韵味使校园童谣活泼生动,充分彰显儿童的生活样态。其次,儿童的生活是单纯、纯净的世界,校园童谣以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儿童的语言和情感描述儿童天真稚气的生活状态和想象世界,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也无深刻的哲理,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温情,使得儿童对童谣有天生的亲近感。再次,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是自由的精神 [12 ]。而童谣是儿童游戏的“玩伴”,儿童的游戏往往伴随着童谣,无论是在自由活动时间伴随着童谣的节奏跳皮筋或丢手绢,还是仅课间十分钟两个小伙伴念着童谣玩拍拍手游戏,儿童似乎总不甘心安静和寂寞,乐意让童谣这热闹的“伙伴”伴随着自己的生活。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境:几个小孩齐声念着“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边唱边玩、步调一致、乐趣无穷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总之,这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儿童的世界,与成人机械化的生活方式、虚伪客套的人际交往形式、单调乏味的话语模式截然相反。在童谣中,保留着儿童天真烂漫的音乐生活、单纯无瑕的交往生活和快乐无忧的游戏生活,而这些都是成人世界所缺乏的人性优越之表现。学校有必要在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同时保护儿童的人性美好,避免将成人世界的世俗功利、生活的艰辛枯燥等,连同社会化一并带给儿童。

3. 校园童谣蕴含儿童整全的生命样态

学校制度生活虽然是现代集体生活必然的选择,但制度化生活中的专门性、时间的碎片化、服从性、竞争性等因素,都不利于儿童品格的成长与完善。而童谣中的儿童是整全的生命样态。首先,童谣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认知方式。儿童对世界的反应总是身心一体的,如拍打着节奏来听音乐,用摇头晃脑来朗读,用身体的表演来讲故事,等等。校园童谣具有行动性,其语言多是具体的、富于动感的句式,文体的脉动流畅、跳动,在词汇的使用上也是以名词和动词为中心,集中表现事物在如何变化,人物在如何行动,这正好符合儿童身心合一的认知方式。如某校长为了让学生慢慢吃饭,多咀嚼,编了一首饭前儿歌:“好——好——嚼啊/把吃的东西/嚼啊,嚼啊,嚼啊,嚼啊/把吃的东西……” [13 ]儿童就是在这种咀嚼游戏中内化了生活规矩,养成了生活习惯。其次,童谣是儿童的艺术世界,是儿童对生活的感受和整体领悟。如:“枕头放放平,花被盖盖好。小枕头,小花被,跟我一起睡午觉,看谁先睡着。” [14 ]不管是传唱还是创作,童谣作为文化艺术形态,都给予儿童文学的享受与慰藉,是儿童自我认同、自我解脱,以及自我表现的方式。再次,童谣是儿童的交往方式,构成儿童学习社会规范,认识社会角色,发展社会性情感的重要方式。在与同伴一起背诵,相互传授,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儿童感受到了友爱和集体的快乐,以及在交往中获得的自我认同。围绕着童谣和游戏,儿童可以轻松结交朋友,毫无戒备地与人交往;通过游戏中的突出表现获得在伙伴中的主导地位;在游戏中产生矛盾,“情感破裂”,通过理性反思化解“恩怨”,重归于好等等。总之,校园童谣是儿童身心合一的、感受的、交往的、整全的生命样态,在这一生命样态中的儿童,是真实的生命存在,只有真实的生命才能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接受教育和影响。

4. 校园童谣是儿童的话语环境

童谣是一种民间文化,是被儿童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样式,这种广泛流传代表了儿童广泛的认同和兴趣,能形成一种共同的话语环境和舆论氛围。而语言具有伦理渗透性,积极健康的语言能起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功能,消极的语言则使人抑郁和颓废。美国作家温德尔·拜瑞就坚持把语言与伦理联系起来,认为一个遵守自己话语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正是通过对英语的误用,人们说谎和欺骗,不需遵守自己的话语,成功地推卸掉自己的责任 [15 ]。语言的伦理渗透性一方面意味着校园童谣可以成为一种渗透伦理道德观念的儿童语言,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伦理思想教育,并由于童谣的广泛流传性使其所蕴含着的价值观成为一种大众认同的道德,渗透进儿童文化,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进而成为个人的一种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语言的伦理渗透性也提醒学校关注儿童的话语环境。当前,由于媒介的高度发达,媒介文化中的不良因素也感染了儿童的语言,小学生中间流传着许多“灰色”、“黑色”的童谣,即一些内容不雅,情感消极颓废的童谣,这些“灰、黑”童谣有些是网络中流传的段子,被儿童不加选择地直接传播,有些则是儿童自己创编的,以发泄他们对现状、对学校教育、对家长的不满情绪。学校教育需要引导儿童认识语言的功能,注意控制“灰、黑”童谣在校园中流传,要让绿色校园童谣占据主流地位,这样才能给小学生一个良好的话语环境,使其在良好的话语影响下产生良好的行为。

三、“校园童谣”嵌入小学校园生活德育的构想

如以上分析,校园童谣能为小学校园生活的道德教育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和途径。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地使用校园童谣,使其发挥最大的德育效果呢?课题组通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了如下构想。

1. 营造“儿童式集体生活”

小学校园生活是儿童走向他人,进入社会的重要人生阶段,集体生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儿童对社会和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倾向。而当前的小学校园生活过于制度化和规训化,常常导致学校没能成为儿童喜欢的生活场所,甚至成为儿童厌倦和害怕的地方。学校有必要为小学生营造他们喜欢的集体生活样式,而童谣正是这种儿童式集体生活的润滑剂。

首先,校园童谣可以活化学校制度生活,使强制性的纪律成为有趣的集体行动,吸引儿童主动参与并形成自律。如金华东苑小学要求学生在出操、集会、春游等集体出行时齐声郞诵童谣《雁》:“雁雁排成队,后头跟个小妹妹。雁哥哥,慢点飞,雁妹妹,快点追,大家团结紧,谁也不掉队。”实践证明,该做法能使那些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听从老师指挥,整齐有序地排队出教室,并始终保持着兴奋雀跃的心情。我们的经验也表明,儿童并不反对规范本身,而是反对命令和灌输的方式教导规范,以童谣作为规范的润滑剂,能改变学校制度生活中命令的口吻和强制的姿态,变“要求”为“邀请”。

其次,校园童谣营造温情可爱的校园生活氛围。科尔伯格认为,学生实际的责任判断来源于他们对学校道德气氛的认知 [16 ]。借助童谣给小学生制造一个富有爱心和关照的话语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温情与可爱,才能进一步接纳校园童谣给予他们的道德影响。在口头交流方面,基于校园童谣的德育要求教师进入儿童的话语世界,参与到传播童谣、创编童谣之中,努力将价值规范、教育内容童谣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儿童相互接纳、心心相印的交往关系。这样的师生交往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并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归属感。在书面话语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倡导“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而基于校园童谣的德育则要使每一面墙壁都说儿童的话,说亲切可爱的话。如在盥洗室贴上这样的童谣“自来水,哗哗流,小朋友听见忙回头,踮起脚,伸出手,用手关紧水龙头,一滴水,不漏掉,节约用水最重要”来代替“请节约用水”“请关紧水龙头”这些命令式的警示语,不仅能在读到它的一刹那引起“瞬间的认可”,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温情可爱。

2. 从单纯游戏走向精神文化体验

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音乐的、快乐的,但纯粹的游戏生活和快乐原则存在着逃避社会现实、使儿童拒绝长大的危险。因而,基于校园童谣的校园生活德育既要保护和展现儿童的文化优越,满足儿童的游戏天性和快乐追求,也要引导儿童认识客观世界,逐渐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并走向精神的成熟。

首先,关注低位文化与塑造高雅文化的统一。童谣是一种低位的、草根的、民间的文化,代表着儿童的生活世界。它与故事、寓言、谜语等民间文学样式一起,共同构成了人基本的价值图景。学校德育要利用这一文化样态,既要重视低位文化的涵养作用,重视童谣带来的生活元素和本真性情,也要注意祛除这种文化的粗俗成分和不良影响,使校园童谣既不失童真,又不失高雅,既显幽默活泼和生活情趣,又显美好价值和情感。其次,深入欣赏童谣,挖掘价值元素。教师要引导儿童认识到童谣不仅仅是“好玩”的,而且也是美的、善的、真的。在童谣语言的幽默可爱之中体悟价值,在童谣想象的神驰与奔放之中柔软情感。如朱庆坪的《分糖》:“小熊分糖,大大方方,一人一颗,分得光光。小猴分糖,抓住不放,一颗不给,客人走光。”无需教师解释,儿童就能领会该童谣所蕴含的伦理意义和分享的价值,而关涉友谊和他人之于自己的意义这些深蕴的含义,则仍然需要教师深入阐述,在进一步的伦理解读和深入挖掘中,才能发展儿童的道德理性。再次,创编童谣。欣赏的最高境界是创造,任何人在读到优秀作品的时候都有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教师要利用这种冲动,鼓励并引导儿童创作,让校园童谣成为儿童表现自我、抒发自我的手段,并在创编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精神的成长。金华市永康高镇小学在学习一些关于家乡的民谣之后,学生纷纷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经济状况等编成了童谣。如:“一月满街冻米香,二月九狮闹堂堂,三月永祥冒新笋,四月麦饼家家尝……”这些童谣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和自豪之感。

3. 尊重主体与价值引导相统一

儿童是自己道德生活的主体,一直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于道德之中,并理解、掌握和运用着道德规范。德育只有尊重个人的主体性,才能形成主体性道德。主体性包含人的尊严和自由,人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校园童谣就是其中一种手段。校园童谣的创编、传播、评价的主体都是学生,它既可以展现儿童生活的美好,也可以表现其对生活的困惑与压抑,是儿童主体精神的自我表达。

基于校园童谣的小学生德育是一种“生成性”和“建构性”的德育,给小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利于道德生长的价值引导环境,使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自我感悟和自我提升。不管是童谣的系列活动,还是将一些蕴涵德育思想的童谣彰显在儿童生活中,都要将德育目的隐藏起来,使活动自身展现其特有的魅力来吸引小学生参与的兴趣。在活动中,允许儿童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因为这是他们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反思而得出的经验,这种经验将更新他们原来的思想,最终自主地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课题组曾要求小学生用童谣来描述他们对校园生活的看法,有学生真实地写出了他对学习生活的苦闷。如:“昨日去学校,归来泪满巾,叉叉多又多,及格远又远。”这是小学生真实生活的表述,我们在尊重学生的情绪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大家将这首童谣的灰色情绪“染绿”,使其成为如下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童谣:“叉叉太多我不怕不怕啦,我勇气比较大,努力消灭它;及格太远我不怕不怕啦,我夜以继日赶,总会战胜它。”

总之,基于童谣的小学校园生活德育是一种渗透德育于整体校园生活之中,涵养价值于儿童活动和生活体验之中的德育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校制度生活对儿童本性的压抑与控制,缓解了现实教育中由于急功近利而带来的消极道德影响。基于童谣的小学校园生活德育的基本价值立场:第一,尽可能地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呵护童心,守候童年,还儿童应有的尊重、自主与诗性的生活;第二,关注传统的、草根的、地方的和低位的文化,从而在这些生活文化中培育真实的、质朴的人格,激发对价值的自然追求,而非仅仅是对社会规范的外在服从。在实施过程中,基于童谣的小学校园生活德育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进行“慢教育”,多些等待与守望,少些急躁与破坏,使德性的种子在童心里扎下根来。

参考文献:

[1]杜 威.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卢 梭.爱弥儿(上卷)[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1.

[3]孙彩平.知识·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知识论基础[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17-21.

[4]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毛 亨.毛诗注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霍美丽.话语转换与价值重塑[D].成都:四川大学,2007.

[8]傅建明.校园绿色童谣[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9]张更立.儿童生活异化:内涵阐释与成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6):5-9.

[10]刘晓东.童年资源与儿童本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16-19.

[11]冯季林.伽达默尔的游戏观对儿童游戏教育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85-88.

[12]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3]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14]傅建明.校园童谣与小学生诚信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15]徐湘何,谭春芳.温德尔·拜瑞的乡村教育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3-16.

[16]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The Nursery Rhyme of Campus and the Moral Eduation for Pupils

YU Xiao-ting1,FU Jian-ming2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ral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7,China;

2. College of Education,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4,China)

Key words:the nursery rhyme of campus;the moral education for pupil;campus life

作者:俞晓婷 傅建明

第三篇:优化校园环境 营造德育氛围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社会阅历较少,自身缺乏必要的锻炼和考验。特别是当今新一代学生,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既没有经历过长辈的苦难和艰辛,又没有对腐败思想的深刻体会和认识,极易受到侵蚀和污染。由于社会的复杂和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社会上腐败和不道德的现象存在,并渗透到校园。青年人缺乏辩证法,看问题往往片面、表面,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对学生的道德建设产生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略的。

道德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不但影响和决定着每个人的人生目的、目标和方向,而且影响和决定着每个人生活和前进的动力源泉,关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态度。道德不但决定着人们的得失荣辱,而且关系到社会的治安、民族的安危。当前,帮助和教育学生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风范,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一代新人,是学校思想政治和德育的根本任务。利用校园环境,优化学生身边的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方法。

一、美化校园环境,保持良好的校园秩序

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秩序,浓厚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干净的校园可以使人精神向上,积极进取。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在育人环境上下工夫。学校要营造优美、干净的校园环境,如搞好校园绿化等。草地上的温馨提示牌、校园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宣传、广播里温暖人心的节日问候及优美的校园歌声,都能让学生们在舒畅愉悦的气氛中,修身自律,积极向上,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举办有意义的报告及讲座

学校可利用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先进典型及好人好事,现身说法,定期举办各种报告和讲座。如我国遭遇百年罕见洪水时,抗洪军民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用摆在面前的活生生的事实来教育学生,使那些侵染学生健康肌体的不良品质失去市场,使学生们积极思考,把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与引导、塑造、武装、鼓舞学生有机结合起来,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变传统的“苦口婆心”、“忠言逆耳”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甜心”、“顺耳”,使教育取得感情上的融合,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感人,以情服人。

此外,为了营造浓郁的学术气氛,邀请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的教师、专家来做讲座,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三、利用影视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教育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家乡。一方面,通过开展影视教育活动,结合教科书,选取典型事例,如“林则徐”、“雷锋”等,用录像和影片的形式,反映革命优良传统,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吃苦耐劳、执著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定期播放一些好的影片,同时让学生们在板报上抒发感想。另一方面,通过升旗仪式,选出品学兼备的学生在国旗下发言;在重大的纪念日(如香港、澳门回归纪念日等)宣传英雄人物事迹,时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组织班级文化活动,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要教育学生爱祖国,首先从爱班级、爱学校做起。为了加大学生班级建设力度,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集体,学校应多组织一些以班级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通过演讲会、外出参观学习及举办各种文化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陶冶情操,从而更努力地学习,积极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

在班级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把文明行为规范落实到学习、生活及各项活动中,使德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五、开设艺术选修课,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

优化校园环境,还要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力。我们知道,美的社会价值就在于使人愉悦,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美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能对人的思想品德起着春风化雨、无声润物的作用,能成为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巨大动力。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艺术类的选修课,如手工制作课、音乐课、图画课、文学欣赏课、形体课等,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导行,营造校园环境的审美氛围,让学生们时时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努力发挥高雅艺术增智益德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自身品质和修养,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作者:欧阳朝阳

第四篇:科学渗透,打造乡村德育品牌校园

德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德育工作,推进学校教育发展,打造农村学校品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头道营子实验小学于2007年10月在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关于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的指导下,加入了和谐德育的课题实验。在实施学科德育渗透实践中,学校积极编研文集,力求打造学校德育品牌,实现美好教育的愿景。

精心编研《德育学科渗透文集》

首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组为学科单位的编写委员会,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分工,强化合作意识,整合资源,并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小学各学科《新课标》和《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通过听取专家讲座、专题培训、教学沙龙、研讨反思等形式,让教师明确课标中关于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具体要求,改变重知识轻德育的局面。

其次,编辑委员会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出台了《小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编写意见》,进一步明确编写《学科渗透文集》的意义、原则、方法、操作规程。

再次,学校根据《中小学德育课标》和和谐德育研究的有关要求,结合小学生成长实际,通过调查和研究,将渗透总目标定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爱美审美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最后,学校科学整合各学科德育渗透点,出版了《学科德育渗透文集》,并根据《学科德育渗透总目标》的要求,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确立每单元、各课时的具体目标,进行科学整合,做到总体目标一致,具体目标明确,实施有策略,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学校经过近两年的深入实施,不断完善和修改,按照“培训学习——制定目标——整合渗透点——制定科学评价表——出版教材”的实施步骤,于2010年编辑出版了《小学学科德育渗透文集》,文集涵盖小学各个学科,共有400多个具体渗透点,以此形成一个以“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途径,以渗透为方式,让实践来检验”的育人渠道,形成了教育合力,提高了学生素质。

科学使用《小学德育渗透文集》

文集以小学各册教材为载体,有德育渗透单元总目标,有课时具体目标,明确了每个渗透点的内容以及渗透的方法和途径。如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一文,德育点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使学生初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让学生明白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渗透方法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来理解课文。

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以下途径:第一是课堂教授中渗透。各科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内在的教育因素深入体味;授课时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第二是课堂训练、作业和习题测题中渗透。第三是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四是在教学的日常生活中渗透。

常态化实施德育渗透,成绩显著

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和渗透,学校德育工作效果显著。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教书先育人”已深入内心。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懂礼貌,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学生素质明显提升,许多学生获得了市、县、区级品德优秀生和三好学生奖励。学校班风正,学风浓,学生知情意行得到熏陶和培养。学校连续三年被中国德育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实验学校”。2011年7月,中国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詹万生先生莅临学校指导工作,还即兴提笔“和谐育英才,科研兴名校”。

“千帆竞过,百舸争流”,学校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前行的路还很长。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学校有信心让头道营子这所农村实验小学实现“办乡村教育,显城市品位”的办学目标。

作者:高延安

第五篇:校园欺凌频发与学校德育管理

一.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界定

欺凌也叫霸凌、欺负。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香港城市大学的黄成荣教授则认为,“欺凌是一种重复性的侵略行为,一般而言,这些行为都有以众欺寡或以大欺小的特征,由欺凌者向他人进行肢体上和心理上的欺压。台湾周志宏学者等人认为,“霸凌指持续、故意的以图画、文字、言语、符号或肢体动作等方式,间接或直接的对他人实施骚扰、欺负或排挤等行为,致被害人处于弱势、劣势地位。

二.学校德育管理不当与校园欺凌

如果说给生产欺凌者制造各种催生因素是源头,那么学校作为学生日常受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育场所,就应该利用好自身优势把催生欺凌者的一些因素扼杀在摇篮。把制造校园欺凌的因素比作河流源头的脏物,学校的德育管理可以说是一张过滤网。过滤网没有发挥好作用,河流就会受污染。经笔者研究后,在此罗列以下学校德育管理不当的方面:

1.学校对反校园欺凌德育方面的关注度不够

校园欺凌一般发生在学校走廊、厕所等类似比较隐蔽的地方,学校没有把关注度放在这些在校园内可能发生欺凌现象的的场所,也没有利用监管的方式与减少欺凌现象发生的频率;学校没有把关注度更多地放在反校园欺凌德育治理体系上,如德育教学内容上,教育儿童欺凌行为的表现、危害、以及欺凌行为本身的可耻性。相反学校对于欺凌行为发生的处理方式是对受欺凌者“安慰几句”,对欺凌者“批评几句”,这样的行为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见学校对于反校园欺凌德育管理的关注度显然不够。

2.学校的德育方式形式化

据了解,学校的德育主要集中在思想品德课以及国学课上,主要还是以教授知识、讲“道理”的方式为主,德育方式比较形式化,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悟透其中的意义,也没有针对校园欺凌现象着重进行德育工作,头重脚轻也。

3.教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德育意识不够

教师作为校园日常生活的重要角色,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鉴定、表现以及严重性的意识不够,部分教师在此类现象发生以后没有重视这件事,而是选择漠视以及逃避或者只是简单地训斥几句,没有引导欺凌者意识到此类行为的严重性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相对而言,部分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因为这与他们的绩效挂钩,更能直接表现自身价值。

三.针对学校德育管理不当的对策

1.学校加强反校园欺凌德育管理的关注度

学校要垂直看待反校园欺凌的德育管理工作,把关注度更多地放在各环节包括学校决策者制定适宜的反欺凌的策略、实行者即教师要落实好德育目的及德育学生间的团结、相互友爱和相互监督。

2.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的专业德育知识培训

当很多教师遇到校园欺凌的事情时都不具备专业的德育知识,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德育意识,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育教师在反校园欺凌上的德育意识以及专业的德育知识,当发生欺凌现象。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对校园欺凌相关者进行德育教育,有效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有效解决以防止受欺凌者二次甚至多次受欺凌。

3.学校制定德育监管体系

对于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学校应当对其进行德育监管,在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中选出得愈监管老师,对有欺凌他人趋势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校园较为隐蔽的地点,如学校走廊、楼梯间、厕所等地进行轮班驻守,以杜绝此现象在校园的发生。

4..学校德育方式贴近生活,达到学以致用

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明确好出发点,进行德育工作时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德育方式不应只集中在课堂上,还应该集中在课外时间,举办隐形课程,如每周进行一次德育实践,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心上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可耻,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以礼待人,遇到事情有话好好说,用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作为德育的榜样示范引导学生,并支持鼓励学生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品德去熏陶他人,把自己学到得到的德育知识运用在自身,然后影响他人,如此一来创建一个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用大环境去约束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獻

[1]Olweus D.Bullying at School 一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well,1993:10-11.

[2]黄成荣,袁志文.穗港澳三地青少年欺瘦行为比较与社群福祉观辅导对应[J].青年探索,2010(6):23.

[3]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李嘉怡

上一篇:信息安全技术论文下一篇:心理电影赏析论文